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

时间:2023-09-25 17:40:32

导语:在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转贴于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余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

第2篇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必须紧紧抓住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特性,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传授,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目标。基于这种考虑,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有关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

合理安排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搞好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根据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总体而言,课程教学内容应符合:体系的完整性、主体的明确性、特点的鲜明性以及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及时性几个基本要求。

1.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要将近年来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其次,要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一些实际问题;第三,要在教材内容的每一章中增加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案例,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要有中国的,也要有外国的,以便学生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应当从管理者出发,通过管理职能系统研究管理过程这样一个思路来安排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1)管理学基本知识的讲授。主要介绍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者、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基本职能、管理者的社会责任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2)管理思想的讲授。主要是对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新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讨论,目的在于向学生全面展示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3)管理职能的讲授。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管理者的基本管理技能。

上述三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管理基本知识和管理思想是学习管理学的基础,而四大职能则是管理学学习的核心。

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是不符合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必须加以改革。

当然作为任何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然而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考虑将全部教学时间的9/10用于课堂教学,其余的1/10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或分小组进入企业学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在开课1~2周内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参观;学生有组织地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企业挂职锻炼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1.实施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学教学案例是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管理工作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案例教学法要结合教材内容,选好教学案例,拟定研讨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章节,按教学需要,选择具有客观真实性、思考性、实效性、针对性和典型的案例,构思并拟定案例教学的组织方案。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通过直观、生动、典型的事例,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双向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双向互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仅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充分调动起来,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因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

(1)角色演练

角色演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角色演练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有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逼真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开始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演练。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一时的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比如说,在电梯口遇见你的领导,在短短的20秒中,你如何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这种即兴的角色演练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外,还能检验他们的感觉和应变能力。角色演练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演练的内容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全然假想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学生一定要进入角色。

(2)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

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游戏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撇开,又相互接纳,从而不断实现领域融合和精神拓展。从形式上看游戏是假想和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3)敏感性训练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因而,这种培训方法强调的是涉入技巧。敏感训练可以培养受训者团队意识,改进涉足人事活动的质量。在训练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参与、观察、反应、测试、咨询和鼓励。

3.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提出种种观点、看法,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判断,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提倡讨论式教学法,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兴趣和创新,学习效率很低,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积极的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自然都会得到提高。为了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反映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工厂企业调查参观、劳动;让管理者走进校门,走进课堂,讲授他们的实践经验,体会,这就是社会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体味真正的企业管理,起到了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达到育人的目的。

4.采用“讲座”和“报告”形式,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学院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其它知名学府聘请专家、学者来我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另外,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5.引入商务演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商务演讲是指学生就其在深入调查某一单位后针对该单位存在的管理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所作的演讲。商务演讲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入所选定的单位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第二,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第三,对尚未搞清楚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研;第四,组织讨论调研单位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五,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商务报告;第六,将商务报告制作成幻灯片,并进行预演。

通过商务报告的撰写与演讲,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调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只是一些辅方法,所占比重一般控制在课堂教学总时数的30%左右为宜,而且在使用时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四、考核方式改革

在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同时,必须改进现行的考试考核办法,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对现行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进,具体思路是:

1.成绩评定总则

由于管理学既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还考虑到本科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的特点,所以管理学课程考核既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察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鉴于此,管理学原理的考核应当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由三个部分构成:出勤及参与程度占15%(如有中期考试,则平时占10%,中期考试占20%);商务报告与商务演讲占25%;期末闭卷考试占60%(如有中期考试,则期末闭卷考试占45%)。

2.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基础上,依据课堂记录评定分数。平时成绩的评定,关键是要做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项记录工作,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高职院校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技能,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教学强调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另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的务实开展,即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传统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找几个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再由教师公布标准答案;都是典型的传统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概念、原理的讲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向学生介绍,案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原则、原理,对于案例中所涉问题的具体情况及管理者自身情况却涉及甚少,至于学生自身条件所涉就更是少之又少。总之,管理学教学中所涉及的都是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单一形态下的教学,不利于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学课程具有特殊性,强调案例教学组织开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案例教学契合了课程的特色需求,是师生教与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僵化的讲学形式、缺乏良好的教学经验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管理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技能不强,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关键一点仍在于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学教学的基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这些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拔尖人才更无从谈起。

(五)案例教学较少。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够、教师水平所限,使得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教学的需求。

二、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教学改革,理念先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首先应是相关教育教学人员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是“新瓶装旧酒。”“以市场为指导,就业为目的”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当然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的。通过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二)调整教学方法,强化多元化教学构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教学的构建,而且逐渐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逐步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1、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化了“生本”理念的践行,并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实践培养。一方面,案例选择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感染力,这是有效案例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实践创造空间。2、角色演练法。角色模拟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契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的连贯性要良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

(三)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培养能力。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要求专职教师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目前,任务引导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深入人心,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各方面,所以双师型的教师对学生管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至关重要。

(四)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换教材内容。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五)设计学习任务。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和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作业。作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发展仍需要各方面基础工作的有效落实,特别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等,都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困境,是管理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需要逐步消除,进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发展形态。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其着力点在于如何创新,如何寻求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袁年英.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262+272.

第4篇

【论文摘要】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活动。要真正落实参与式教学模式还需建立新型考核体系,并对其进行再拓展。

目前,《管理学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是既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而《管理学原理》正好是高职学生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原理、技能和方法,又要能够运用相关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管理问题。传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缺乏对结论的检验和质疑,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运用于实践,考核方式也是“终结性考核”,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灵活、高效与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牢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法设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模式以管理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其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如构建学习团队、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管理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教学、辩论比赛、企业参观等,它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管理实践,在参与中理解管理原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能力。

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练”,由关注学生“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的学习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背景,持有客观、公正及开放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1],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构建了学生踊跃参与、管理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的师生互动式课堂。

下面介绍四种比较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构建“学习团队”

由学生自愿组成5-8人的“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民主选出一个组长,在各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实训项目。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做到团队合作与自我控制相结合。

2.任务驱动法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通过经验反思,从实践中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管理能力。如介绍组织结构设计基本程序时,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假如你和你的创业团队一起创立了一家文具用品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50万元,公司成立的一切手续已办妥,要想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接下来还要具体做什么事情,你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学生接到任务后,迅速展开小组讨论,并很快将自己置于不同的角色中,接着各个小组轮流阐述观点,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与组织结构设计程序相关的知识,而且知道怎样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激发了创业的热情。笔者认为,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定有着明确的任务,教师在课上,应该是带领着学生去完成一项项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学生兴高采烈地跟谁着老师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本领,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从而产生强烈自信心和的由衷的成就感。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自哈佛大学推出,就受到广为推崇和广泛好评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选择能够反映教材中某一重要原理的事件作为案例,以事件的典型性和真实性为基础,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的选择。首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能反映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其次,案例可来源于企业,也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其它各个领域,真实事件、故事、寓言、数据、图表等都可作为案例的有益补充。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时效性强,最好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并富有生活情趣,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分析、讨论案例的兴趣更浓厚;再次,如选用企业案例,应尽可能选用国内企业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使其加深对国内企业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除了大企业的案例外,还可适当地选择中、小型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形成整体的、全方位的认知。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精心策划和加工,并提前对学生分析案例的结果成竹在胸,为争取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充分准备。

第二,案例的呈现方式。案例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可以是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是视频播放、小品表演、动画展示、漫画演示、单纯口述等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学生对将要分析的案例产生极大的新鲜感、兴奋感,他们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案例分析效果自然能够得到保障。

第三,教师的作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引导、促进和协调讨论的进程。教师应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探讨,找出学生思维的盲点,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并归纳总结,整体提高。另外,对案例素材的讨论中,教师需要引导分析思路,给出逻辑框架,要求学生客观地阐述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视角分析问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4.管理游戏法

管理游戏是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进行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管理知识产生深刻认识。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管理游戏法具有寓教于乐、实践性强、效果持久等特点。研究也证实:“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15%;但所体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80%。”[3]

例如,让学生参与“沙漠求生”游戏,经过亲身体验,学生了解了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优缺点,并知道在什么情况该采用个人决策,什么情况下该采用集体决策。又如“头脑风暴”游戏,要求学生遵循头脑风暴原则,分小组讨论“如果可以在某商场内开家餐饮店,在现已有餐饮店的基础上,不考虑资金投入问题,开什么形式的餐饮店最有创意、最赚钱”,学生在兴奋中提出了许多好点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亲身体验,他们对头脑风暴的原则即“勿评优劣、大胆创新、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头脑风暴会议,既清楚会议流程,又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在管理游戏中,学习氛围是自由的、轻松的、活泼的、有趣的、创新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管理学原理》授课过程中过于理论化、枯燥的弱点。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

要使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还需要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变以前的“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比如,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其中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答问)、实践环节(学习团队、工作任务、案例分析、管理游戏、情景模拟、个人管理实践、参与社会管理实践等)和团队协作三大部分,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其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1.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

过去,《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且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完成,很少有机会运用管理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比如,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或者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来校讲课,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任职于某一工作岗位,使学生接受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训练,为今后就业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加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认证考试,学生将在自我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资源协调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将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迅速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就业竞争力将大大提高,职业发展潜力将大大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创建学院管理学QQ群,将课件、案例、习题、管理学参考资料、管理最新动态等资料都放在QQ群共享里,让学生下载使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在QQ群里一起讨论,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另外,师生还可以通过面对面讨论、电话讨论、电子邮件、BBS等方式进行随时的沟通与交流,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参考文献

[1]对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DB/OL].[2008-8-26]..

第5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管理学》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创新。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全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旨在介绍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具有凝练管理思想、强化基础理论、注重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和追求理论创新等特点,构成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应该是在教给学生管理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其中能力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涉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培养,是一个能力培养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中,实践能力是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实践,没有身体力行,就无所谓创造。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基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理论,即各种管理学教材中介绍的管理的基本职能,更要包括现代不断发展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因此在内容的合理安排上尤为重要。

1、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观。本科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管理学》课程的很多基础理论知识在各种管理学教材中介绍的都比较详细,学生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尤其是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应该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着力在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自学上下功夫,卓有成效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在导学时,注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拨学生的学习技巧;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主动帮助学生设计、制定自学计划,探究自学方法,调动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观,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的技术、学习的技巧、学习的手段或工具。

2、开展“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所谓“三个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即第一课堂是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管理学》课堂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即课堂理论教学,是《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理论基础,才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并进一步取得创新。第二课堂是围绕《管理学》课堂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如案例讨论、主题辩论、创业大赛等。通过“实战式”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是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可以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所学的管理知识,使学生成为实用型的管理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目前,在《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当属理论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理论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管理学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把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提高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效果。案例教学法是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最大作用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精神。

此外,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比如情景模拟法、管理游戏法等。情景模拟法是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管理课题,从管理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试验指导或称“剧本”,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这一实质性目标。它是建立在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典型的亲验性教学方法。管理游戏法就是通过教学游戏让学生领会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管理思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它需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办法去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为教学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新型考核方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而现行的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30%;二是总结性考核(即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这种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明确指出:“要注重人才质量观念转变与调整,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改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因此,需要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主题辩论、案例总结等;平时课后考核占1/3,包括作业、小论文、参考书学习汇报、专题调研报告等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和能力性考核,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40%,能力性考核占分6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一、《管理学原理》常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仍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大部分采用的还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当然,讲授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更快地传递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但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书中章节的内容去讲授,很难把每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而学生大多不懂得自己归纳整理,也不懂得自己扩充知识点,被动听课、被动思考,专业知识得不到提高和深入,日积月累,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使上课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需要。

2.教学内容理论多、应用少。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们较多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实际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理论概念、实际能力和操作技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也考虑较少,教师和学生缺乏良性沟通,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多媒体教学存在误区。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使得一些过去在黑板上不易讲清的管理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学生更易接受。但在使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只顾看大屏幕,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对教材条条框框的复制,没有巧妙的设计,反而不如传统讲授法能锻炼教师的讲解、表达能力。

二、案例分析法的实际运用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为了达到案例分析法的预期效果,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把握。

1.立足大纲,精选真实典型的案例

大纲对《管理学原理》内容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块:

①管理学基本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和属性、管理者、管理对象、研究方法、管理原理与手段、管理职能等,让学生对管理学知识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②管理思想及理论的发展。包括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让学生结合不同历史阶段,来了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把握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和趋势。③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主体内容,包括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和创新等,让学生掌握各种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了解各职能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技能、管理素养和领导能力。

管理案例的选择,一般选用企业典型管理实例,再现企业真实管理场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实际感受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选择典型,是因为典型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让人印象深刻,还因为它会延伸、拓展,引人深入思考问题,得到启发。

为了保证案例的典型性,案例的取材都是来自经典案例、知名刊物和网站、热点事件,或者是特定的时期发生的关键事件、重大事件等:

①经典《管理学》教材中的案例:比如国内的芮明杰、周三多等知名教授主编的教材中的案例。②知名刊物和网站:如《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等知名刊物和《新华网》、《人民网》、《全景网》等知名网站。③热点事件的有关报道:比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超级女生等。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但在材料整理中,要求取材权威媒体、保证材料的客观真实性。④社会调查或访谈:以专题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和调研,最后把学生调查的情况汇总起来,通过老师的启发,使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能够分析解答。

2.不拘一格,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应注意效果,要根据教材所讲授内容,选择鲜活的管理学案例,比如针对社会责任内容,在教学中可引入王老吉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针对组织变革内容,可分析“海尔”集团的组织周期及变化;针对领导职能理论,可分析王石的领导艺术等等。在案例分析中,还应注意布置合理的问题进行讨论,拟定讨论目标,让同学们充分地讨论分析。

在案例分析讨论的具体组织过程中,可以用以下形式多样的行为引导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①分组讨论。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案例讨论小组,尽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每组10人左右,确定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案例背景资料、组织发言提纲、参与讨论交流、回答同学提问等等。通过思维碰撞、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还能够促进小组竞争,提高讨论质量。如:在讲到《管理学原理》有关《组织》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组织与组织机构设计,可让学生分组模拟建立公司,要求组员之间相互配合,介绍公司结构组建情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授课内容。②情景模拟。给出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让案例场景在现实中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和面对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案例讨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提高沟通、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人事管理》的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讲解人员招聘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模拟招聘场景,自拟问题,轮流解答,汇总并优化答案。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能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奠定良好基础。③大脑风暴法。针对具体问题,大家 (10人左右)围坐在一起,自由发言。有一位做主持人,鼓励尽量多提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互相启发、鼓励形式多样的观点且禁止批判,任何人都不能对发言者加以评价、反驳或者作结论,但允许协商联合提意见,所有意见都记录下来,会后做总结归纳。④辩论赛。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给出相异的解决方案,由支持不同意见的同学组成辩论小组,展开辩论。可以参考正规辩论赛的形式,比如人数、发言程序、评委等。也可将全班同学分成正反方,分坐在教室两边,自由辩论,由老师或班干部主持,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总结。⑤运用多媒体。充分运用电脑、网络、投影仪、摄像机等现代通讯设备,制作成有利于增强表现力的课件。比如将案例制成视频进行播放,通过形、声、情并茂来增强感染力。当然多媒体课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制,要重点突出,逻辑合理。再有,授课时多媒体课件可与板书同时使用,及时调整课堂气氛,改进课堂效果。

3.抓好课前准备和评价考核

①课前准备。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对于提升案例分析法的效果十分重要。教师在精选案例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案例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提前在头脑中预演讨论过程,预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分析讨论的框架;提前给学生分派任务;分组或是分好角色;分发案例资料及要讨论的问题。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认真阅读案例,思考问题,查阅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搜集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佐证材料;进行角色换位,以决策者身份考虑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结合企业的背景、市场环境、竞争状态等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形成结论,准备发言提纲,多媒体与案例分析法研讨发言、讨论,加以修正定稿。

②评价考核。为提升《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效果,对案例分析讨论中学生的表现要予以评价考核,学生表现包括参与程度、分析和表达水平、组织能力等,可由老师、课代表、各小组长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并做好记录,对于表现特别突出的,可给予表扬和奖励,比如评选最佳组员、最佳组长、最佳辩手等,考核结果同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或学业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课程,课程的教学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为手段,通过灵活多样的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综合利用,发挥协同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潜能,使其达到理解、应用管理理论,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琪,邓小飞,李毅德.《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第7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学 案例法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2-0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自动控制在以机械工程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机械工程实际, 研究机械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后续的机械类相关课程的学习,如测试技术、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内容抽象、概括性强、涉及知识范围广, 对数学、力学、电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要求高的特点,在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该门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导致学生知识体系链中出现断链,制约其整个知识结构的完整建立。因此,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单纯的采用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 而应采用贴近生产实践、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系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的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现有教学情况,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点,首次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应用,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介绍

案例也称为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19 世纪7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Langclell首创的。他编著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20 世纪20 年代,哈佛商学院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哈佛商学院院长 华莱士于1921 年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取代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在20 世纪初,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哈佛商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学院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美国500 家最大财团的决策经理中,2/3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因此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已遍及美国,也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了20 年历史,对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

在国内,案例教学虽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

2.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抽象的,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学生基本功的根本途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控制理论并学会如何应用该理论一步一步解决实际控制问题。而课程内容抽象、知识范围广、理论性较强,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重理论概念而轻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得学生课上听懂而课下不会做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恰好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展现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的关系,避免学生茫然的学习理论,使学生听起来形象,易于接受,知道理论内容在工程实际中怎么用,对课程的重要性有一个认识,从而解决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

其次,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在授课中精心组织一些循序渐近的学习示例,比如将运动中汽车通过建模,变成课本上学生熟悉的质量、阻尼、弹簧系统,将这个案例贯穿与各章教学的始终,通过一个完整的示例,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时域与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分析、系统综合与校正等各部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一步一步揭示了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前面各章讲解的各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从而系统学习控制理论,建立系统工程概念,提高应用控制理论设计实际控制系统的能力, 通过这些示例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系统起来,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 所以,结合具体示例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中, 科学的选用案例教学方法,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自主钻研分析, 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米伟哲,案例教学法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45-147

[2]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3),99-102

第8篇

关键词: 美国;中国;体育管理学;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 807.0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34-04文献标志码: A

体育管理学是我国体育学专业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不断拓展与延伸,传统意义上依附于管理学和教育学下而产生的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不断扩张的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如何培养和塑造出适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应对世界体育市场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注入鲜活且具有生命力的血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美国作为世界上体育产业发展最为健全、体育市场最为庞大的国家,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本文通过对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解读,以期为我国体育管理学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帮助。

1对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解读

1.1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发展背景

随着1820年作为美国体育产业发端的体育双人马车俱乐部的出现,大众体育健身需求与市场化运作的职业体育不断发展,至1870年职业棒球联盟成立以及进入20世纪后各种职业体育联赛,如职业高尔夫联赛,职业垒球、NBA、美式橄榄球、冰球、足球等赛事的开展,体育产业在美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1988年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631亿美元,1995年美国体育国内生产总值则达到1 519亿6 400万美元,1999年体育产业的总产值更是攀升到2 130亿美元,总产值排在当年各类产业总产值的第6位,不仅仅在本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更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体育发展的风向标[2-3]。体育产业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使得体育产业对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相对应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体育人才为目标的体育管理学应运而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美国学者撰写体育管理的论文[4], 1966年美国在俄亥俄大学开设了第一个体育管理学硕士学位,1978年美国20所学院和大学设有体育管理研究生课程,1985年发展到83所,57所设本科生课程,40所设研究生课程。26所大学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计划,到现在4年制普通高等院校中开设体育管理学专业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00余所[5-6]。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并成为留学美国的10大热门学科之一;然而在一定时期内数量的急速增长并非就带来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以及运动科学知识观的困束,使得学校对体育管理学的理解还远远不足以拓展到现代体育产业的实践层面。1990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调查显示,全美当时共有181个形式各样的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学校间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对于体育管理学统一的全面认识,导致培养出来的体育管理人才远远达不到企业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要求,被雇佣后发现缺乏基本的体育知识,以及体育管理实践能力低下成为当时体育管理毕业生的通病,以致于社会、企业对体育管理人才提出尖锐的批评。在这种状况下,美国2大体育组织,全美运动与体育协会NASP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与北美体育管理学协会NASSM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合作,成立了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委员会,期望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出发,通过设计一套全面、完整、科学的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体育管理有一个广泛、深入的理解,并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用以应对未来的体育专业工作基本要求。经过在体育管理方向上300名公认的专家、教授的精心研制以及长期从事体育管理实践工作的团体与企业的多方参与,在反复修改和审订后于2000年终于出台,成为美国被公认的唯一权威性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sport management program standards and review protocol) [6]。

2.2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内容

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内容综合归纳为3个部分和3个层次,其中:3个部分分别为体育管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培养方案,3个层次主要从“课程实施要求”“教师素质要求”“体育管理学学科领域”进行细致的标准化规定。“课程实施要求”主要规定了体育管理学专业学生毕业所必须修满的专业学分标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中重复课程的设置办法。“教师素质要求”则主要规定了体育管理学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的学历水平和从事体育管理类研究的专业限定。“体育管理学学科领域”是该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其主要细化与规范了体育管理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内容。下面以体育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标准为例说明体育管理学基础知识领域,见表1。

从表1中可知,该体育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标准主要涉及体育中的社会文化、体育中的管理领导、伦理管理、体育市场、公共关系、体育预算与财务、体育法律、体育科研方法、体育实践经验等9个方面。同时又将这9个领域分为相对应的选修与必修领域。需要指出的是,这9个领域都是以关键标准(critical standard)的形式出现的,这不仅表征了作为体育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领域范围,而且传达了基于关键标准意义下9个课程领域的重要性。

2.3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特点

2.3.1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要求标准化

首先,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出台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当时学校由于对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认识不清、管理混乱而导致的人才质量下滑等现实问题而采取的一种解决手段,旨在消解社会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质疑,规范学校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满足体育产业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标准化成为体育管理培养方案的主旋律,在培养方案中不仅仅细化了体育管理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领域,而且标准化了体育管理人才所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对于必修内容(required content)要求学生必须学修,而对于选修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也要求选择50%的课程进行学修;另一方面,标准化原则还体现在培养方案是从下到上的一种全面化的标准化行为,每一个学历层次的标准化是对整个体育管理学人才要求标准化的集中表征。

2.3.2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接轨

美国的教育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颇为深刻,无论是对体育产业中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所设置的法学课程,还是要面对各样的体育所设置的体育中介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用教育理念表露无疑,体育管理学的学科领域设置基本着眼点就在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是否对未来所面临的工作要求构建起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否能够把握市场对于体育管理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基于此该培养方案的宗旨(the goal)就是,为将要踏入体育管理行业的学生提供一种对其自身发展与行业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方案。

2.3.3美国体育管理学实践要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体育管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管理学就是以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7]。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课程,其必须通过实践行为来消化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检验的体育管理学只能说是纸上谈兵。而美国体育管理学已经早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不仅在每一门课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还将实践经验单独列出来,作为第9个关键标准,以学校助教和企业实践2个方面作为衡量体育管理学实践能力的基本标准尺度,并以学分的形式硬性规定了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管理实践能力。

2.3.4美国体育管理学的基础学科知识体系健全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学科知识体系的健全是培养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的基础。美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跳出传统的体育学和管理学一级学科分层的初级认识,而将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发散为一种树状的网状结构,从支撑学科发展、学生能力创新、市场变幻需求的角度,以体育中的社会文化、体育中的管理领导、伦理管理、体育市场、公共关系、体育预算与财务、体育法律、体育科研方法、体育实践经验等9个领域作为突破口,拓展体育管理学的基础学科知识体系。一方面使得体育管理学学科不断向前演进,另一方面也为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提供了基本的知识保障。与美国相比,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在中观和行政管理领域具有优势,在微观和经营管理领域存在较大差距[8]。

3对我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3.1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应该细化并应呈多样性发展趋势

体育管理学学科自从1985年在我国建立以来,在将近30年的发展中,课程设置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体育事业呈现的新局面,我国体育管理学也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的课程设置内容做着相应的调整,使课程设置的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体育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我国学者对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现在我国的体育管理学课程的开发质量与更新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脚步,相对落后的课程知识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体育管理人才在管理理念及方法上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期盼,而且还会使我国体育管理人才在思想意识上跟不上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不利于在体育管理领域形成新的创新。所以,我国的体育管理学应该提供多样性课程的选择权,为我国体育管理学人才开阔思路、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致剥离,过去统摄体系下的课程发展观应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所改观,对于课程内容细化的要求要不断提升,细化带来的是更加真实的实践指导,笼统的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是对体育管理工作的弱视,无法应对未来风云变幻的职场工作。

3.2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应系统化

体育管理学作为本科专业1985年在武汉体育学院成立,继而对体育管理学的本科课程进行了设置,随后体育管理学专业又在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随着本科课程的设置以及完善,以及第一批体育管理人才的毕业,体育管理学科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体育管理学开始作为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的专业。由于体育管理学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课程是相继设立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复、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又由于本科、硕士、博士的课程开发是不同的人员构成和在不同阶段的行为结果,导致了虽然是各个层次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程度与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课程设置的重复与衔接不紧密,未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课程设置的体系性,缺乏课程设置一脉相承的流畅性,从而使得体育管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难免出现知识上的不完善。我国体育管理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本科选修课程设置为硕士必修课程,拓展研究生层次的学科深度,精简课程内容,对于重复课的比例控制在20%之内,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出现,而博士课程设置则虚化课程概念,提倡主体性、独自科研能力,旨在从深层次上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这些都是从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中可以拿来借鉴的优秀经验。

3.3我国体育管理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

美国体育管理学课程培养方案中重视实践的课程比例,以及将实践课程作为考核学生的必要课程领域单独设立,体现了其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又是一种逐步升级,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美国领域设置的先后顺序不难看出,其初始课程多是以纯理论的社会学、管理基本理论、领导基本理论、伦理学等体育管理中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这也就更加符合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方针,保证了管理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了实践工作中的无目的性和随意性。倡导和主持该培养方案的2大组织也是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开展的建设性工作,NASPE(全美运动与体育协会)主要把握的是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实所应具备的社会学、伦理学、运动科学的理论基础,NASSM(北美体育管理学协会)则多是从体育管理实践的角度给予基本的指导。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及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管理的实践领域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体育管理范畴,成立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体育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已渐渐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9]。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的设置也在不断地将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融合,并且逐渐减少基础理论课所占的比例,并将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改变原有管理学和教育学两大板块分割的局面,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使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3.4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应拓展

学科体系是指一个学科的内部框架,它体现了一个学科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10]。在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定位是设置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学科子学科,处于该学科层次下的体育管理学使得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成为理所当然的基础学科;但与美国体育管理学相比较,在市场经济不断冲击的今天,市场营销学、经济学、财政学、组织行为学也均已经成为体育管理人才必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内容,而且为了解决体育管理中的法律纠纷,体育法学的重要性也在逐渐提高。从比较中不难折射出我国在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拓展方面还远远不尽如人意;但是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社区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管理学科将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扩展,因为学科体系的发展不仅仅是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推动体育管理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5我国体育管理学人才的重新定位

当前出现了我国体育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后就业情况几乎与体育无关的现象,其客观原因是现阶段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竞争激烈等。体育作为我国的新兴行业,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体育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却出现不增反降的状况是不正常的。如果就业面的扩大还换不来较高的就业率,就必须从主观因素寻找原因,是不是现在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够胜任社会的需求?是不是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某些关键的因素?是不是我们现在的体育管理学人才的定位出现了偏失?答案是肯定的,定位不清、方向不明是体育管理人才就业困难的主要问题。在体育意义发生转变、体育主体发生转向的今天,我们还存在将体育管理学放在教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进行培养,就业的倾向性还是主要集中于教育学的范畴之内的现象,而所属学科性质的转移并没有带动学生就业倾向的转变,是导致体育管理学人才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基于此,转变对我国体育管理人才的定位,用以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需求的人才将成为体育管理学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4结束语

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拓展提供了有意义和建设性的启示,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国外理念和本国国情的融合与共生,杜绝生搬硬套和完全的拿来主义,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的需要,设置和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优化培养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旦.《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评介[J].体育文化导刊,2003(1):68-70.

[2]Alfie M.An Estimate of the Size and Supported Economic Activity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1997,6(4):15-23.

[3]David B,Jennifer L,Ross N.The question:How big is the U.S.Sports industry? [J].Sports Business Journal ,1999(12):20-29.

[4]浦义俊,吴贻刚.北美体育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301-304.

[5]Parkhouse.B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in athletic administration and sport management:Graduat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2009,49(5) :22-27.

[6]Sport Management Program Review Council (SMPRC).Sport Management Program Standard and Review Protocol[S]. 2000.

[7]康建伟.对中国体育管理学状况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S1):7-9.

[8]郇昌店,孙国方,李长勇. 巾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存在问题[J]. 体育文化导刊,2008(4):70-72.

第9篇

 

 

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学习交通运输组织学、运筹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接受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信息管理和商务管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应掌握该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熟悉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交通工程设备及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适应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的现代化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目前就业形势来看,交通大类的其他专业就业优势明显,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唯独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太理想。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现场能力要略低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这要求本专业需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探索

 

以交通运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开展现实教育活动的轴心,其教育理论、思想和观点及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是通过课程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中职课程更是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的载体,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才能最终实现。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中职教育必然具有自己类型特征的课程。一般认为,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行动导向课程”两大类。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通过教师传授基本的、原则性、普适的知识,以显性知识为主,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它与职业能力间是不直接对应的,加之学习“学科课程”的知识时缺乏与实际环境的联系,因此其可迁移性大大降低,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上手工作。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工作的能力。显然,“学科课程”对于职业教育是不适合的,行动导向课程成为其必然选择。行动导向课程是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建构经验、获得技能和感悟,以隐性知识为主,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探索工学交替、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到2010上半年正式确定“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随后我们结合“1+0.5+1.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开始开发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初是设计了课程模块体系,将原课程进行整合。以交通运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其技术路线是: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景。该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用脱节的问题。

 

(二)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

 

1.选择好专业教学侧重点。通过近年的专业调研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分析,该专业教学侧重点包括:学习交通运输组织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商务管理等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等。

 

2.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差别。力学与结构应相对弱化。力学以材料力学为主,结构力学只要求掌握基本概念。混凝土结构要求掌握桥梁基本构件的结构计算与验算,预应力结构的基本概念,重点放在桥梁结构的施工方案编制上面。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运筹学、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运输经济学、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法规等课程基本知识等方面应相对强化,课程与企业实际基本对接;实践教学:包括测量实习、工程制图、港站实习等,一般安排12周。这是与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一致的。

 

(三)素质培养与考证

 

将学生职业环保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合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之中,在交通运输专业学习领域中设置职业岗位资格考证的环节,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就获得了上岗的能力与资格,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同步。

 

(四)教与学的规律

 

一个学习领域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宜太多,传授知识应由浅入深,学习和掌握知识应由单一到综合,传授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由学习解决简单问题到学习解决复杂问题。学生的能力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并提高。

 

学习情景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融教、学、做为一体,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景设计就是将学习领域分解为若干主题学习单元,应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并注意:每个学习情景都应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情景应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二、促进课程开发,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与生产实际的“紧密”对接

 

(一)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我们从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排序标准入手。对该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课程内容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主,突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么做,淡化为什么,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同时,课程的内容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与行业技术标准与职业标准的一致性,有机融入国家和交通运输建设行业规范、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实现与行业生产实际的“紧密对接”。在课程内容排序上基本与交通运输工作程序相一致。此外,我们还初步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材开发模式。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培训理念、企业文化、职业情境和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知识直接融入教材,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紧密对接”。

 

(二)以行动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工作过程化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课程,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它是与学科课程完全不同的课程范式。新的课程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改革实现根本性的革新。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适用。鉴于此,我校实施以项目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根据学习情景要求,将课程放在教室、实训室,甚至企业现场进行教学,配合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页、多媒体课件、任务方案、构造实体模型等教学资源,透过完整实际工作过程训练,让学生掌握职业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每个教学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方法教学。

 

三、改革成果

 

2010年以来,我校逐步开始实施新的教学计划,执行新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毕业生具备了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现场实操的经验和技能,深受就业单位的好评,就业率近三年实现了100%。成果表明,改革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