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40:35
导语:在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 “话题式”教学 建构对策
一、“话题式”教学的优点
1.开放性
话题式教学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进行设计,课堂不是僵化与固定的,而是开发和多元的生成性过程,在动态中使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活跃和积极。话题式教学应该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合理制定探究话题,师生共同围绕话题完成和深化文本。教师能良好掌控课堂进程,根据学生对话题的讨论情况灵活调整话题走向和生成。
2.自主性
“话题式”教学能很好地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产生可以交流的话题,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话题交流,从而培养自主性,发展自主能力,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
3.可操作性
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要求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范围,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通过思考,在适当的时间内能够解答,并能有效利用“话题式”教学完成对文本的思考。教师需特别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话题要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村小学语文“话题式”教学的构建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堂上结合教材文本与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话题,提高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效率,为学生打造积极参与话题交流的环境,真正还原语文作为语言工具学科和人文主义教育载体的功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愿意诉说、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1.围绕教学关键点制定交流话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话题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既可以针对教材的章节或者单元主题确定,又可以自主结合社会热点或者具有某种文学、人文、教育意义的题材设定话题,话题应该为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服务,但又不能拘泥于知识本身,要注重给小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严把备课关,对教材中的知识性内容和人文性的渗透都熟练于心,能够驾驭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可能产生疑惑的内容充分考虑,对文本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深度挖掘。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相关信息与资料的掌握和搜集情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抓住上述关键切入点,设置有讨论价值的话题供学生思考。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师可以围绕矛和盾的关系,提出启发式话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矛和盾结合在一起没有自相矛盾而是发挥巨大的优势?”学生在话题的生成和感悟中明确了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谁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谁才能取胜。提高教材的教育深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教育。
2.创造和谐的课堂探究气氛
话题的讨论和阐释是一种生成过程,需要进行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与深刻的感悟,教师必须组织好课堂,创造和谐课堂氛围,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采取合作探究方式,在小组合作中针对中心话题进行交流、辩论,形成小组结论后在全班范围进一步互动、讨论。例如《秋天的雨》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创造秋雨情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和教材之间能够充分对话,学生相互纠错和汲取优点,促进不同思想、语文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的学生都取得进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话题的认知和沟通得到心灵和智力的升华,并活跃课堂气氛。
3.教师精心设计、点拨话题讨论过程
小学语文“话题式”课堂教学中,因为农村小学生的信息量比较小,知识结构和文学素养不高,教师必须对话题的开展进行精心设计、及时指导,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更多教学话题和活动的设置创造机会。教师在小组合作时,应该走下讲台进行巡视,视实际情况参与、指导各组讨论活动中,发现话题谈论出现方向性偏差和原则性错误时,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引导到正确的轨道。教师应该灵活掌控话题讨论时间,让话题围绕教学内容服务,交流时对学生充分鼓励和表扬。教师能深化和提升话题,引导学生挖掘出本文隐藏的作者创作意图、情感,体会人文精神和人性的闪光点,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小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4.科学评价话题探究结论,调动小学生语文对话积极性
语文教师针对话题交流过程和对小学生在活动中的观察,灵活调整语文话题设置板块,对小学生的表现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分层评价,提出差异性的要求和评价,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话题发言中展示自己、评价自己、提升自己。
一、小学语文中自主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关键,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小学生自主阅读指明方向和阅读要点。但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并不明确,这也就使得很多学生掌握不了自主阅读的要点,从而影响自主?读的效果。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熟读文章内容,加深阅读理解这种字眼。这样的教学目标貌似明确,但是深入分析就是发现非常的空洞,根本就起到的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熟读文章内容,却并没有针对文章给出相应的关键点,这样很难让学生去掌握阅读的重点。
2.阅读引导存在欠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备充分的自主阅读能力,他们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有专业的引导。语文教师就是他们的引导者。因此小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帮助小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使他们自主阅读更加的高效。但是在现实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一个原因是由于语文课时有限,教师并不具备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引导,还是一个原因是在语文教学当中,过于注意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所以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追求阅读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重点,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掌握阅读的精髓,影响了自主阅读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
1.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训练学生创造性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2.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对自然与生活充满着兴趣,他们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他们喜欢幻想,天马行空是小学生的特性。因此想要更好的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就需要选择适合的内容,从而吸引他们的兴趣。我国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小学生具有诗歌的天性,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进行内容选择的时候,最好选取一些有韵律感的内容来帮助他们的阅读,比如说一些童谣或者是诗歌。如《秋思》一课,学生自主学习时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建立在知诗意,懂诗情,入诗境,这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但就像破译密码一样,解读诗意最关键的是解读“诗眼”。这首诗是紧扣诗眼“思”字,教学中以题中之“思”进行设问: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学习已掌握诗的大意,但有个细节地方你们却没有发现,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作者把这个“思”藏在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诗词,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学生在细读全诗之后,分别找出了“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处,读懂了这是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绵绵,心中有千言万语诉说不尽,从细节描写中知道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学生不知道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指导,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有迹可循,可以很快地掌握诗词大意。
3.推荐课外读物,拓展自主阅读视野。小学生对于未知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探索和发现,但是他们辨别能力比较弱。所以对于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比如说,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定期为学生推荐课外书籍。如《西游记故事》《童诗三百首》《中华经典诵读本》《三毛流浪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对于自己推荐的书籍,教师可以先进行介绍,对于内容比较深的书籍,看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推荐,如果学生理解不了或者是不感兴趣,可以重新选择。尽可以选择多数学生都能够有兴趣的书籍进行推荐。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6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1]。换言之,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有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等问题。这些均造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严重缺失,抑制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出现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效不大的现象,又回到了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路上。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是为小学语文教师们进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盏明灯,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枷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理论要求和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落实和优化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为有效阅读教学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教学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经常出现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问题。例如,制定“空、大、难”的情感目标;不确定字词默读范围,不理清教材重难点;弱化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忽视单元教学目标等。
(一)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准确表达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倡教学目标均需满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来讲,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需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学生掌握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知识能力,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学生锻炼自主思考能力、语文应用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学生了解人文情怀和优秀品德,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应扎根于教材,把握阅读教学要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它包括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以古诗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①要熟读古诗;②拆字成词,连词成句;③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背诵古诗。制定三维目标时,要准确、清晰、可视化表达目标,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阐述目标。当然,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三维目标,实现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
关注顶层设计,除了落实三维目标,从三个层次构建阅读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要整合优化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维目标,使“学习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技能”,三者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同时,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课一课来教,更加关注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单元目标关联化。
二、简化和聚焦阅读教学环节设计,为有效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教学,崔峦老师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环节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
(一)简化阅读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的,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以执教《丑小鸭》为例:①学生默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记号;②交流自学收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质疑,如: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丑小鸭在家会不会变成天鹅?让学生分成两组辩论,通过正反两组的激烈辩论,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不光是课文的内容,还有语言的积累,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④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估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写小动物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等等。简洁连贯的教学环节,聚焦到课堂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中。
(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找准切入点
有效课堂教学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好讲课的切入点[2]。通常,识字、读句、培养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三维目标,根据具体的阅读文本要求,找准切入点。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的教学目标,判断教学设计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点段落,还是需要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与领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当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又如: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注重教学问题设计,利用问题直奔课文中心:“我为什么只要葫芦?”“我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好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能带动一堂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3]。
三、灵活和多元选择阅读教学方法,为有效阅读教学增添动力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时间进行调节与控制。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路宽广,经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问题,教师都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每位学生,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观念也逐渐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语言应用规律与关注语文情感表达等方面发展。阅读教学是充满生机又复杂多变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关注它的每一个个体――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年龄较大的教师经验丰富,管理学生井井有条,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把学生当做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而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掉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纠正,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马马虎虎,课堂就谈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据课文特点运用多模式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摒弃单一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情景体验为核心的阅读课文,多数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导、练、评、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感悟中心情感,积累好词好句,如《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满探究性的阅读课文,多数是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导向,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少量贯穿全文的问题作为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最大的“书”》等。寓言明理的阅读课文,多数是读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初读、熟读、再读、明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语、悟出核心道理,在学习过程当中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写法有特色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了解写法,尝试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沟》、《充气雨衣》等。选读的课文教学,则可采用“通读、知大意、分享”的教学模式。总的来讲,阅读教学教无定法,不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据文章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师生相互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本该属于学生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也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学习效果差。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见识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设计加强沟通,从主体转为主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教学的提升在于学生的表达,这样在地位平等的课堂中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一问一答或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就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就提高了。经研究,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好像提高了,但学习兴趣还是不浓,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围着教师的问题转,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学生心存疑问,阅读课文,在找答案中再发现问题:妈妈为什么说“我”是勇敢的孩子?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最后延伸实践:我是最弱小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发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分析问题。语文阅读的教学难点不在于字词、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在实际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常常局限在个别生僻字词的学习,对于关键句、中心段落没有深入的学习,更别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问,无法独立总结出中心思想,都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好问”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养。一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二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得到迁移。三是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合作意识”、“合作态度”等以“合作”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关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推崇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多问,还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时间,当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共同合作解决。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确定合作规则,学生分别发言,听取其他组员的想法。三看场合,新旧知识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的阅读练习教学,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四看策略,小组合作探究推崇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为辅导、引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旁观、激励、参与探讨、引导、答疑。
阅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几年来,笔者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任金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4).
【关键词】语文素养 “学教”方式 构建“课群” 自主炼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1-0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们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他们又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然而多年来,即使新课程视域下,教者仍习惯于“教知”,走不出“灌输”的怪圈,学生能力的内化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自我觉醒和良知行动。人们常常把教师形象地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其间似乎也蕴含着“灌输”的意味。教者自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学生一旦离开了课堂和课本,碰到新的知识时就手足无措、一筹莫展。究其原因,并不是教师缺乏理念的支撑,主要还是不愿“究”和懒得“为”,教者畏手畏脚、无所适从,更有教师不想作为,得过且过,不去想该怎么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1】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2】学生是人,是能思善想的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而不是容器,也不是工厂里的标准件。语文的课堂应该是自主课堂,教学是在自主学习的流程中展开的,学生运用教师教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强化训练,教师教知识弱化为“少”甚至“无”,所教主要集中到方法,教师常态化的角色行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炼能。” 【3】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即“授之于渔”。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笔者姑且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学教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学”的重要性,绝非哗众取宠、标新立异。
“炼能”中的“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是思维方法)。二者统一起来就是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炼能”,语文“学教方式”的建构就会成为可能。假以时日,“学教常态”(学教本来的状态)必会呈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强化“炼能”,建构语文“学教”新方式,使之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常态呢?
其一,建构“课群”、整体把握,是实现这一常态的前提。
所谓“课群”,是指教师要将整个中小学语文学段九年十八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起来,作整体建构,形成学科整体。
教者要具备这种“课群”意识。从每一课到一个单元、到一册、到整个中小学,要形成一个整合,做到心中有:一个目标(语文素养),两个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学段(1-2、3-4、5-6、7-9年级),五个板块(识字写字、阅读、习作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其关键在于:有了这种意识,如何上好每节课呢?一节课只是面向学生终身学习这一漫长过程的一个小点,一节课如何教应该有前后课联系的依据,也有学生学习差异与个性需求的原因。离开教师对课程与学生发展的整体考虑的课,再好也只能体现教师基本功的某个方面,并不能产生课的实质效果。笔者认为,倘若缺乏整体“课群”意识和整体课程观,节节课作重复的劳动,作微而全的麻雀式的解剖,庞杂数十个内容,把一节课肢解的支离破碎,倒不如一节课凸显一点,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笔者认为:新课程的实施是观念的建构与运用的问题,一节课可能不完美,一旦置身于“课群”中,却能构建出一个完美的学习过程。
然而,目前我们面临的尴尬现象是中小学语文脱节,出现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小学高段和初中的衔接问题最大。如果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将中小学九年教学作整体建构,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己任,衔接的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解决。
其二,变“告知”为“学知”,在“自主感知”中“炼能”,是实现这一常态的关键。
《现代汉语词典》中,“告知”的含义是“告诉使知道”。它体现在教学中即知识的获得是“传授”,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感知”的含义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学生对语文的感知是通过多种感官参与的自主学习而反映在头脑中的,它体现在教学中知识的获得是“发现”,学生则是主动的参与即“自主感知”也就是“学知”。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 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略读篇目编排比例呈不断递增趋势。教师们大都认识到略读课文是学生得以有效进地行课外自由阅读的拐杖。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什么策略来实现用教材教略读课文?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一)围绕导读提示设计学习流程,引领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文前的导读提示提炼阅读方法,开展有效阅读。
如《万年牢》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父亲在道德难题面前,放弃了汽车,选择了诚信,做到了以诚待人。下面这篇课文,讲述了另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这一处导读提示紧扣本组课文的训练目标――“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世有什么启示”,且文本语言质朴、意思明白,因此在引领学生阅读时,不妨就采用“拿来主义”,请学生围绕导读提示来设计学习流程:
1.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请你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
3.再一次细细地品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请你画出关键的语句,标上序号。
在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提及的三处“万年牢”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就是在导读提示的“三读一悟”中开展的。学生根据提示,了解了三次阅读不同的速度要求,明确了三次阅读不同的目标任务,充分展开自读、同伴共读。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训练,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培养。
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阅读本领之地,导读提示则成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像教材中《乌塔》《七月的天山》《全神贯注》等课文,导读提示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相对易于操作,因此也可围绕导读提示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细化导读提示突出学习重点,指导文本赏析
略读课文中也安排了许多名篇名段,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具有隽永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都是可供临摹的典范。阅读这样的文本,学生如果粗枝大叶地读,“语文”方面的习得就会微乎其微。那么如何从导读提示入手细化目标,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来学呢?
1.设计旁注,品味语言表达
如《慈母情深》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提示中要求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光凭这样“大而空洞”的提示,学生很难品读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我们对这一处提示进行了精细的二次加工,采用对重点语段进行旁批评点的形式指导学生突破自读自悟中出现的难点。
2.由表及里,关注谋篇布局
如《灯光》一文在导读提示中这样提到: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算什么难事。但阅读就止步于此吗?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多好啊”这句话是作者构思上的文脉,与文眼“灯光”相衬。课文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与英雄壮举,结尾又回到写灯光,照应开头,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与心愿。
如上所述,教材中选编的略读课文有不少值得深究的训练点,我们不妨“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的着力点(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保证学生一文一得,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导读提示重构学习要点,关注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从这一点来看,略读课文是从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并鼓励他们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
1.过渡性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我们将学习的重点设定为:聚焦“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言进行文本细读,感知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也为学习下一课“老汉的形象”在学法上作了铺垫。
2.比较性阅读,感知表达异同
我们引领学生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时,借助提示,我们可充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丰子恺的《白鹅》与俄国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上又有什么不同。
还可以将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五年级上册的《松鼠》入手,然后从写作内容、结构安排、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异处。
(四)补充导读提示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
1.拓展阅读,树立原著意识
教材中有较多的略读课文是名著的节选或片段,如《景阳冈》选自《水浒》,《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金钱的魔力》出自《百万英镑》,等等。在学习了这样的经典选文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我们应适时补充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去认真读原著,由点及面,拓宽阅读的视野。
2.积累语言,培养欣赏水平
阅读这些略读课文,如同徜徉在经典规范的语言长河中,老舍的《母鸡》、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琦君的《桂花雨》、冯骥才的《珍珠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因此要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精彩句段,读读背背,写写读书笔记,做到“厚积薄发”。
3.掌握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更要关注阅读方法的习得,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如:快速浏览、信息搜索法、名著欣赏法、比较阅读法等。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的导读提示中写道:“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文中介绍了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色,阅读之后,我们可以补充要求:搜集其他特色鲜明的民居,运用本文学到的说明写法,试着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民居。这样,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初步掌握信息搜索与整理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了语文能力。从文本出发,巧用导读提示,使学生学“法”用“法”,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构建起学生阅读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板块推进因文而异
“略读课文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正确读流利,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注,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也传递这些信息: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作为教学用的“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不同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化结构,板块推进。
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形式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交流点拨-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学习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才能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二)因文而异,选择教法。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上的《松鼠》《假如没有灰尘》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揣摩说文章的知识理趣、感悟其修辞表达手法表现的浓浓语文味并迁移练笔,不能上成科学课。
1.比较读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四上《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丰子恺)和《白公鹅》(俄国叶・诺索夫)同写鹅,各写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
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教材呈现)阅读提示来设计(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教学目标,按略读课文导学提示语学习要求和方法,选好切入口,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路径,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
五上《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前者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伟大无私的爱,还想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命运的重要方式。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当作普通的记叙文去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教得太实、太全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设计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形和语言的语句,注重语言形象去想象感受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在生活的困苦中母亲的辛劳、深情、对我的支持;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形式。后者是逆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表现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鼓励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带着“文中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的母亲?”这个问题去寻找母亲几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无私的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
1.拓展阅读
香港学生在历次国际阅读评估比赛中名列前茅,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围绕课文,拓展一组阅读材料,一节课可能上好几篇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材料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概括。这足以证明:大量略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有效地穿插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关于科学研究发现,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设计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震撼人心的资料;课后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再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2.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教学设计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空间的环节,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阅读毕淑敏讲述亲子关系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试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将叙述和心里活动交织进行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机会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3.积累语言
纵观人教新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利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这就绝佳的语言训练点,应该这让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教学是一个多元化行为,从开放的角度看,不能完全信守“略读课不能上成精读课”或“精读课不能上成略读课”的“教条”,还需要实事求是地根据《课标》、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法,运用教材,使略读课文教学预约精彩、“别有洞天”。因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学生在自主、有益的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阅读技能、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升,享受到课内外阅读带来的快乐,才是最根本的。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沈阳出版社,2000年6月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实现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的整合,根本来讲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有效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对于初中的教学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可以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增强学生整体的素质。
一、整合科学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渐渐深入到教学中并与之整合,对于教师来讲将会是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转换传统教学理念。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同时重新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过程应当是由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开拓学习视野。通过信息技术建设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并进行学习交流互助、主动思考探究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认识到在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中,培养素质性人才将成为我们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由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向为重视培养高素质知识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学的文化知识拓展出新知识的能力。
二、整合教师的备课过程
1.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库
备课、教学过程设计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之前的最基本工作,备课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教学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网络上建立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方法,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课程设计优化,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相当有利的教育平台。
2.针对疑难问题备课
初中新课程科学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网络在网上搜索所需资料或者与相关教育学术人士交流探讨。例如在进行讲解宇宙、恒星、太阳系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七年级下学期中火山、地震、板块极其成因方面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拓展相关知识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魅力。
在教学八年级《空气污染和保护》课程中,可任意登录中国环境保护网站查找相关方面的知识,收集保存建立个人文档,做成视频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3.利用网络社交软件集体备课
利用网络信息化的网络社交软件进行科学教学备课,可以广泛集合教育工作者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探讨。进行学科教研讨论,教师以单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上传网络,在网上展开讨论随时采纳和整合大家的建议,逐渐完善适合自己进行科学教学的教学方案设计。例如在我省就有很多教育佼佼者建立了个人博客,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到教育论坛以及个人博客主页中,开展文字交流,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近距离互动交流。
三、整合教学模式
1.网络模拟演示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在初中教学因为知识点具有空间地域性、季节性等因素影响,教材实物在现实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尤其对微观和过于庞大物体的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课程模型,方便学生快速了解知识内容。在八年级《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中,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可以运用软件进行分步演示,建立声光色一体的水分子电解模型:讲解水分子电解的过程,文字讲解过程则是水分子在分裂后出现了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重新组合,两个氢原子就会组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同样原理会组合成一个氧分子。这样讲解微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分解过程会更加具体化,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性。
2.创建情景教学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声光、影像、形色等诸多功能创建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最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有关于光影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挑起他们对于这节课的兴趣。教师就可针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光方面的知识进行提问,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光直线传播的事例。
3.网络游戏式教学
网络游戏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通过网络游戏竞赛形式加入实物结构相关的知识点,例如生物教学中根尖纵切面结构图等,教学的步骤具体如下:确立游戏目标与课题――进行游戏――交流――结果展示――总结。例如心脏结构的教学,利用相关软件建立心脏结构模型,标明心脏上各个内容,让学生进行游戏标明个器官,计算机进行反馈得出成绩,从而反复练习了解各个器官的结构,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可以个性化,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
四、整合学生学习方式
1.培养自主学习
现在网络已经发展到各家各户,教师可以布置网络作业,充分利用网络给教学带来学习的优势。例如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有关于地震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查找有关于地震的图片;地震的发生原理;地震的易发地;怎么预防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怎样减少人员伤亡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提倡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辅导的相互学习方式。
2.协作学习
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分组学习,把小组内能力不同的同学充分发挥天气们各自的学习优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参考文献】
[1]罗刚淮.扬长避短科学整合和谐发展――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2):33-36
[2]李颖.论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科学而高效的整合[J].东方文化周刊,2014(12):105-107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1.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学校高度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为确保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能的完整体现和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新制订实施了《春和中心小学教职工考勤制度》《春和中心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春和中心小学表彰奖励办法》《春和中心小学名师工作管理办法》等,编辑制作了综合性内部刊物《春晓心语》,为逐步完善学校档案资料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学校班子成员老、中、青结构搭配合理,是一支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作风严谨、年富力强的优秀团队。其中2名来自中心城区、3名任过完小校长、有区级骨干班主任1名、校级学科带头人1名、校级“名师”2名、校级骨干教师3名。班子成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坚持进完小,进课堂。班子成员及完小校长中有10人承担语文、数学教学任务,11名完小校长任课8节以上,涵盖到语文、数学、品德、科学、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学科,较好地做出了教学示范。坚持选送完小校长到中小学习锻炼,启动完小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召开完小内涵发展研讨会、均衡发展现场会、均衡发展推进会,有力促进了校际间的均衡发展。
二、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1.盘活资源,推进均衡发展。学校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中心小学、马桥小学、孙井小学、春和小学、刘总旗小学、黑村小学的教学楼。年内投入资金646万元建盖刘总旗小学、黑村小学的廉租房共68套,刘总旗居委会出资43万元新建学校厕所,中所居委会多方筹措资金30万元建设学校运动场,马桥小学投入资金6万元装饰修缮功能楼和宿舍,两所山区寄宿制学校投入资金60万元改扩建了学校食堂和运动场。现有电子白板29套、多媒体设备29套、4间计算机教室共162台电脑、教师办公用计算机132台、摄(照)像机20台、教学钢琴13台、校园智能广播系统10套、电视机51台、电子监控设备12套共76个摄像头。波衣小学、黄草坝小学每班教室拥有一台电视机,中心小学、孙井小学、刘总旗小学、春和小学四所学校班班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互联网覆盖了全校园,实现了教学和办公的网络化、系统化。
2.文化立校,提升办学品位。中心小学着力打造以“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分为“情趣”“兴趣”“乐趣”“志(智)趣”“童趣”“雅趣”六大板块,清新、优雅、大气、个性化、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孙井小学打造了以“德”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确立了“明德于心,感恩于行”的德育理念,形成了“四定三清”和“四查三评”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的路子,率先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刘总旗小学打造“快乐足球”文化,建成了人工草坪足球场,提出了“传承足球文化,感受足球魅力,体验足球快乐”的校园文化理念,在校内形成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春和小学打造以“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弟子规围墙文化、运动书画长廊彰显特色,室内乒乓球馆颇具品位,乒乓球运动成为一大亮点,正努力打造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文化气息浓厚、办学特色鲜明的乡镇示范小学。中所小学打造以“安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树立“人人讲究安全,时时重视安全,事事注意安全,处处不忘安全”的思想,让校园处处盛开“安全花”,时时奏响“和谐曲”,正在全力申报创建“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2所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已全面启动实施,文化立校提升了办学品位,使学校有了灵魂,有效缩小了校际差距。
三、搭建研训平台,实现科研兴校
1.优化教师结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30名教师中,平均年龄36岁,其中35岁以下的有89人,占40%;专科以上学历的有208人,占90%;有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任教师17人。多次组织教师到昆明、、山东、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学习培训,参加教育学家专题讲座,举办班主任教师技能大赛、德育工作研讨会、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教师7人次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区教学竞赛一等奖。学校率先在乡镇小学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主要由学科骨干教师7人组成,集教学、教科研、培训于一体,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以“师徒结对”的方式指导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学科配套、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搭建研训平台,强化教学研讨交流。一是大力开展“赢在课堂”常态课教学交流、反思活动,不断完善“基于教学、联片教研、专家引领、专题研究”的研修机制,以“一课多研”“一课多教”“一课多谈”等多种形式努力为教师搭建“磨课”平台,灵活多样地开展研讨交流活动。二是相继开展了省级课题《体验式教学与实验研究》、区级课题《小学中草药启蒙教育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区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艺术研究》研究成果达到玉溪市先进水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工作成为玉溪市农村学校的典范。三是不断加强学区内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学习活动。先后与玉溪三小,大营街中心小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累计开展了八次教学研究活动,120余人次参与了学习交流。四是以课堂教学竞赛为平台,落实“以课代赛”“以课代训”的原则,2人次参加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大赛荣获一等奖。
四、积极探索,多渠道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1.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
(1)开展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活动。一是每月开展一次“读秒一次,安全一生”防震减灾紧急疏散演练活动。2013年3月,中所小学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玉溪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二是每年开展以“崇尚科学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禁毒、防艾、抵制系列活动。2011年6月,春和小学顺利建成红塔区反宣传警示教育基地。三是开展“重视食品卫生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2012年4月19日,云南省教育厅三生教育处潘处长等领导莅临学校检查指导营养餐发放工作。5月14日,红塔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召开现场工作会。
(2)开展“三生教育”社团科技实践活动。黄草坝小学所处地域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3.4℃,特别适合中草药用植物的生长。因此,学校结合本土特色建设了550平方米的中草药基地,积极打造以中草药为主题的“百草轩”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由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亲手栽种了金银花、三颗针、蒲公英等108种中草药,打造了“百草轩”中草药材长廊。二是成立了“百草轩”中草药社团,由指导教师引导孩子们学习栽培和管理各种中草药材,提高孩子们对中草药材的认识,让孩子们学会预防一些疾病和自我治疗一些小伤。三是校园中主要建筑物均以中草药材命名,取意深远又体现中药文化,如,教学楼取名为“百合”,教师宿舍楼取名为“紫竹”,学生餐厅取名为“茴香”等。四是每个班级均以一种中草药材命名,如,“金银花中队”“蒲公英中队”等。2012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了红塔区《小学中草药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三生教育”社团科技实践活动课题。
(3)开展怡情益智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2008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红塔区的“三生教育”社团活动试点校以来,学校成立了社团活动领导机构,制订了“春和中心小学“三生教育”社团活动实施方案”,在摸索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坚持三个原则”(教师引导原则、自愿报名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抓好四个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与读书活动相结合、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与少先队课题相结合)、“打造两个平台”(象棋邀请赛、社团节活动),形成“35123”社团活动模式:“3”为三级社团:红星(中小级)社团、火炬(校级)社团、红领巾(班级)社团;“5”为五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内容落实、学生落实、指导教师落实;“1”为具有童趣的社团名称;“2”为以元旦、“六一”为契机积极创建展示平台;“3”为每学年进行督导检查三次,使社团活动课程化、常规化、特色化。
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坚持每天中午15分钟、每周1节阅读课的读书活动,每学年结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坚持开展“牵手阅读快乐成长”读书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读书节活动。毛雨欣等5名同学在红塔区“三生教育”成果展示暨中小学文学创作大赛中分别荣获小学组金、银、铜奖。
搭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庆“六一”暨社团节展示活动。各完小选派1~2个优秀的红星(中小级)社团到中心小学进行集中成果展示,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社团节展示活动。
体验成长快乐,积极开展“三生教育”成果展示暨小学生象棋、乒乓球、篮球、现场绘画、校园歌手比赛。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届春和中心小学“三生教育”成果展示暨小学生象棋、乒乓球、篮球、现场绘画比赛,成功承办了红塔区“三生教育”成果展示暨小学生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在红塔区“三生教育”社团活动成果展示中,学校先后荣获了小学生象棋、篮球、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一、二、三名、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最佳作品奖”和“最佳色彩奖”。
丰富学生生活,积极开展体育艺术节活动。每年12月,学校均开展体育艺术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体育艺术节。一是开展跑步、立定跳远、跳绳、接力赛、拔河等运动项目的比赛;二是结合火炬(校级)社团活动开展“三生教育”社团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传承地方文化,让玉溪花灯走进校园。学校结合玉溪花灯的实际情况,进行市级课题《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玉溪花灯的应用研究》,编排了多个内容丰富、具有儿童特点的花灯小戏,形成了领唱点题、合作备演、小戏揭题、歌舞升华四环节流程。2006年6月结题以来,课题成果得到广泛的应用,先后编排了具有玉溪花灯特点的花巾操、扇巾舞、双扇舞三套花灯特色操。花灯特色中队活动“争做好队员”得到了玉溪市八县一区辅导员培训班的245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好评;花灯主题队会“夸玉溪爱玉溪”获市级一等奖;花灯课本剧《骄傲的孔雀》获国家级道具创意奖、市级二等奖,多次在云南电视台“俏花灯”栏目播放;花灯演唱《三生歌》获区级一等奖。此课题于2008年荣获玉溪市“十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荣获云南省“第五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为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走向北京的农家娃足球队。刘总旗小学“旋风小足球队”社团已被发展为玉溪市首家足球训练网点学校,也是云南省唯一一家被授予省级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的农村学校。“旋风小足球队”社团自2008年成立以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2009年7月,奔赴楚雄参加云南省“永新佳泰”杯少年足球大赛暨省运会足球预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2010年7月,转战开远参赛荣获二等奖。2011年1月,奔赴大理参赛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2012年4月21日,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加“2012年斯凯孚‘与世界有约’希望工程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荣获第九名。
(4)开展文明向上、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一是积极开展“与雷锋精神同行”学雷锋活动,认真组织师生深入社区进行服务,对居委会、老年协会、菜市场、村舞台等场所进行认真打扫,为村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抗旱保民生,送水解民忧”抗旱保教活动,号召全体师生节约用水,并用筹集到的资金购买矿泉水送往山区学校;三是积极组织濒临飞井水库的春和、龙池、飞井3所小学开展“保护飞井海争当环保小卫士”环保系列活动,以亲子手抄报比赛、主题中队活动、清理水库周边的生活垃圾等活动方式,让环保教育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孩子及其家长的思想和行动中。
2.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多年来,学校按照“以强化养成训练为重点,以落实管理制度为保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思路,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感恩励志、自律自护等教育活动。一是从文明、礼仪、卫生、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对学生强化养成教育,加强了日常行为规范的细节和精细化管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到“六坚持”:每天坚持放学列队离校制度,每周坚持规范的升旗制度,每周坚持旗手轮换制度,每周坚持主题班会制度,每月坚持校园小明星、星级班级评选制度,每学年坚持“四好少先队员”评比制度。二是以黄草坝小学、波衣小学2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为窗口,强化文明行为的养成,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每年新学期伊始,学校都聘请玉溪二职中的小教官到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军训”教育,让学生学会自己洗衣、叠被子整理内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以及同伴,磨掉身上的娇气,增添心中的豪气。在日常管理当中,做到了“124”管理模式(“1”指就餐时学生按班级自觉集队按秩序排队就餐,餐后自觉摆放好桌椅餐具并主动完成餐厅的清扫;“2”指校园洁净、教室地面和门窗洁净;“4”指宿舍床上物品摆放一条线,床下脸盆、水壶、鞋子等一条线,桌上口缸、牙刷一条线,门后毛巾一条线),成了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一是加强班主任管理,每年均举行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素质大赛。2011年2月,陈玉宏老师与山东名师郑立平合著出版了《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二是成立家长学校,每学年开展两次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三是充分发挥关工委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同当地派出所加强联系,聘请了9名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充实壮大了“三生教育”工作队伍。四是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平台,加强对“三生教育”的正面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三生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2013年5月,学校被评为“中国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研究基地学校”。
五、不断创新,办学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