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40:40
导语:在社区治理的核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围绝经期;生活质量
围绝经期是指成年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日子,多发生于45~50岁。由于绝经期妇女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性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生理和心理生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且特别容易发生情绪障碍。相关研究指出[1],针对围绝经期妇女,常表现为心理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家庭关系和生活质量,给予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笔者旨在通过将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围绝经期妇女护理工作中,以改善其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9月门诊治疗的围绝经期妇女1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妇女中,平均年龄(47.1±2.9)岁,平均体重(55.4±8.1)kg;文化程度:本科5例、大专17例、高中52例、初小16例;对照组妇女中,平均年龄在(47±3)岁,平均体重(56.1±7.9)kg;文化程度:本科4例、大专18例、高中50例、初小18例;两组妇女年龄、体重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常规健康知识宣教、换药查房等院内常规护理内容。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治疗时,了解患者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程度等基本特征,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就围绝经期发生机制及所遇到的生理、心理变化给予详细解答,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并邀请合理度过围绝经期妇女与之谈心,使其明白这是每一个女性都会面对的人生阶段。②社区健康宣教:包括专家健康知识讲座、创办相关健康知识宣传栏以及上门辅导等内容,讲解和谐性生活对垂体-下丘脑-卵巢功能的调节和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精神症状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③生活指导:以蔬菜和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和钙质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咖啡浓茶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积极参加户外运动,通过运动刺激骨细胞活动,预防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等疾病。④用药指导:适量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如其情绪不稳、失眠可口服谷维素,适量服用艾司唑仑,缺少户外活动者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1.3评价指标[2]
1.3.1心理状态观察 社区干预措施结束之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焦虑程度、抑郁程度进行评估,SAS表和SDS表都包括20项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症状症状,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发生频率,其中总是如此记4分,经常如此记3分,有时如此记2分,偶尔如此或无记1分。总分20~80分,统计20项得分。
1.3.2生活质量观察 社区综合干预措施结束之后,应用WHO评分(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WHO评分量表从生理机能、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关系等5各维度对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总分是100分,其WHO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80分为优秀、60~79分为良好、≤59分为较差。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围绝经期妇女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妇女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护理干预后,两组组妇女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围绝经期妇女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妇女干预前WHO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护理干预后,两组妇女WHO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围绝经期妇女会因为内分泌紊乱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情绪最多见。相关研究指出[3],围绝经期妇女负面情绪积累与性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大脑皮质兴奋过程不稳定及抑制能力减弱有直接关系。在本院治疗的围绝经期妇女中,临床多表现为胸闷气短、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激动以及周边事物兴趣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认为[4],针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其改善围绝经期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心理干预、健康宣教以及上门访视等手段,逐步纠正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的错误认知,帮助她们掌握正确的保健知识,消除她们心中的疑虑,重建心理平衡。本研究结果说明,通过有效的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针对性解答患者疑惑和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况,与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5];另一组数据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妇女WHO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将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围绝经期妇女护理工作中,有利于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消除负面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泽辉,吴运莲.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3):228-230.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援.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4:235-236.
[3]戴丽学.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8,10(6B):35.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黛力新; 神经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01-03
Effect of Deanxit Combined with Sertraline on Patients with Post Stroke Depression/KONG Ling-hua,LU Yan,CHENG Su-zhe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3):1-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eanxit combined with Sertraline on patients with 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 moderate or above.Method:From July 2013 to November 2014 77 cases over 60 years old with PSD moderate or above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in in neurology of our hospital which 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were scored more than 20 poi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Deanxit combined with Sertraline for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ertraline only.Visit 6 months,the HAMA scale were assessed and record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one month,three months,six months treatment.Result:HAMA score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month treatment,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3.826,P=0.001).After three months treatment,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3.158,P=0.004).After six months treatment,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5.165,P=0.000).HAMA score improved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month,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treatment,it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Post stoke depression; Dailixin;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Yantai 264003,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3.001
脑卒中以其逐年增高的发病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其卒中后并发症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其对患病人群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生存挑战不得不使人们更加重视它。现下卒中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死亡原因,是成人后天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1],其中卒中后幸存者最常见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80%左右,卒中后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率也逐年攀升,目前已高达40%~65%。其中卒中后出现的抑郁状态,称为卒中后抑郁(post s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精神的心理障碍,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2-4]。早期PSD非常隐蔽,部分疾患人群由于存在交流障碍,使得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往往直到意外发生才知道。如果对抑郁的表现早有认识,多注意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提早干预,就有可能使卒中患者身心获益,避免许多意外惨剧[5-6]。因此在脑卒中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急性期治疗,只是“万里第一步”,后续对其并发症或遗留的肢体功能、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才刚刚开始。本临床观察是对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发现的符合中度以上PDS患者,进行心理、药物干预而获得,比较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科门诊、住院患者年龄60岁以上,符合PSD(中度以上)患者7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10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或2011版《中国脑出血指南》诊断标准,并经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发作(F32)诊断标准确认[2],对符合以上条件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4项版本评分,选取得分>20的病例。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将上述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69.6±5.2)岁;对照组37例,男30例,女7例,平均年龄(68.2±4.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除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包含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他汀药物)、一般心理辅导外。治疗组给予黛力新、舍曲林联合抗抑郁治疗,其中黛力新用量为2片/d,早晨、中午各1片;舍曲林50 mg/次,1次/d。对照组仅给予舍曲林治疗,治疗剂量为50 mg/次,1次/d,患者疗效不佳而对药物耐受较好时,考虑增加至100 mg/d。以上情况均访视治疗6个月。药品选择丹麦灵北制药生产的黛力新和美国辉瑞制药生产的舍曲林。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治疗前,治疗1、3、6个月时两组患者进行HAMA评估。
1.3.2 对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锥体外系副反应、肢体震颤及其他意外事件记录其详细发生经过、处理过程、预后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HA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两组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HAMA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治疗组(n=40) 27.4±4.0 19.8±2.1 13.5±2.6 12.5±2.1
对照组(n=37) 27.9±3.1 21.6±2.9 16.2±1.9 14.2±2.2
t值 -0.409 -3.826 -3.158 -5.165
P值 0.686 0.001 0.004 0.000
注:各组患者在每次评分时均采取单独隔离评分,选取两次评分时较低的一次作为该次评估的得分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组中,出现粒细胞缺乏1例,药物减量后逐渐恢复正常,未给予其他干预;治疗组、对照组出现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各2例,给予口服抑酸、保肝药物后恢复正常,对原患疾病治疗无影响。实验过程中未发生其他锥体外系副反应、肢体震颤及其他不良事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1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16,P=0.901>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龄化程度不断变化,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现下脑血管疾病已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脑卒中持续居高不下,已然成为我国第一、全球第二位致死原因[7-8]。其他诸如肢体功能障碍、精神心理障碍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卒中发生后,有近一半的患者很快就有抑郁症状表现,少部分患者甚至会在1~3个月内严重爆发。据有关文献统计PSD在1月内发病率为47.24%,3个月发生率为45.40%,其中轻、中度抑郁者占90%以上[9-10]。不同区域、年龄群发病率也不尽相同,其中青年、中年发病率在15%~45%,而老年发病率则在55%以上[11-12]。由此可见,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PSD。
PSD主要临床表现为悲观、恐惧、烦躁、疲劳及厌世等,其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康复及预后影响巨大,且抑郁发病率与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所以卒中患者抑郁情况的改善不但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使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增高,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神经康复治疗效果,使患者生活质量最大程度的提高,卒中疾患人群最大获益,因而PSD日益受到神经科医师重视,对PSD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全面的干预意义非凡。但PS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化学和神经遗传学方面,目前更倾向于数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抑郁的评估,目前很多量表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被视为经典之作。本研究中选取经典的HAMA-14项版本作为评估工具。按照全国精神科量表协作组的解释,该表得分>20分可考虑存在中度以上抑郁。
针对抑郁的发生与治疗。大量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研究,除对此类患者给予家庭活上的照顾,朋友的关心,专科医师积极心理辅导外,大量的经典药物、新药也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13-14]。而针对PSD的研究和治疗,临床科研资料尚有限。脑卒中后是否需行PSD的预防性治疗、何种药物更适用于PSD患者,尚缺乏高说服力的证据,对不同药物的抗焦虑治疗时机、用药疗程、临床效果也有很大争议,尤其是在临床药物的联合应用方面,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本实验选取的药物黛力新,是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组成的新型合剂,其中氟哌噻吨可提高脑内突触间隙多巴胺的含量,美利曲辛可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两种活性成分协同可产生较强的抗抑郁作用[15]。而舍曲林阻断人血小板对5-羟色胺的摄取,是一种强效和选择性的神经元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也有微弱影响。上述不同作用靶点可被认为是黛力新与舍曲林联合应用的生理学基础。
本研究资料显示,治疗组对象选取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人,以HAMA量表为工具,通过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1、3、6个月时P值分别为0.001、0.004、0.000,在药物干预后的半年内HAMA评分明显降低,尤其是最初1个月、3~6个月时两组比较HAMA评分改善情况最明显,药物联合的疗效也逐步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临床样本例数较少,对两种药物进行了联合组方、同步应用,对起始用药选择、联合时机,何时减量或需不需要减量、更换,未能详尽兼顾,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也有资料显示,抗抑郁药物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自杀倾向风险较中青年明显降低,本研究中虽未出现此种情况,但在抗抑郁药物应用期间,必须密切观察患者行为的异常,预防意外。
参考文献
[1]梅利平,刘宏军,方向华,等.北京社区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卒中再发和死亡关系的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5):239-24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0.
[3] House A,Knapp P,Bamford J,et al.Mortality at 12 and 24 months after stroke may be associat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t 1 month[J].Stroke,2001,32(3):696-701.
[4]张钰,曾丽莉,刘建荣.警惕脑卒中后早期和晚期抑郁[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4):263-269.
[5] Averbe L,Avis S,Crichton S,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depression up to 15 years after stroke:the South London Stroke Register[J].Stroke,2013,44(4):1105-1110.
[6] Paolucci S.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08,4(1):145-154.
[7] Robinson R G,Spalletta G.Poststroke depression:a review[J].Can J Psychiatry,2010,55(6):341-349.
[8]侯晶晶,张宁,陈立云,等.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0,5(10):852-854.
[9] Bhogal S K,Teasell R,Foley N,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lure[J].Stroke,2004,35(3):794-802.
[10]李建纲,张巧俊,高敬龙,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5-羟色胺含量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15(2):129-132.
[11] Su J A,Chou S Y,Tsai C S,et al.Cytokine change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Gen Hosp Psychiatry,2012,34(1):35-39.
[12] Mak K K,Kong W Y,Mak A,et al.Polymorphisms of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84(5):322-328.
[13] Baek I H,Lee T,Song M,et al.Effect of circuit class training for eight weeks on changes in ratios of F-Trp/BCAAs and depression in people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J].J Phys Ther Sci,2014,26(2):243-246.
[14] Carota A,Berney A,Aybek S,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logy,2005,64(3):428-433.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曲美他嗪;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90-01
由于近年来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并发率频繁上升,人们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最终结果是心力衰竭,导致心力衰竭的众多病因之一就是缺血性心肌病,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都是以药物治疗为主。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对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进行治疗的12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的分成两组,每组60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有男42例,女18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在60岁;治疗组有男43例,女17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在5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和原发心脏疾病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人员中均排除了哺乳期妇女、药物相关过敏史、肝肾功能损伤等情况。
1.2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都采用常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常规给予地高辛、洋地黄、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与血管扩张剂等进行抗心肌缺血的治疗。对照组加服曲美他嗪片剂,每次20mg,一天服用3次;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要多服用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一天3次[1]。6个月为一个疗程进行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的判断标准是: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或者是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或者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心功能达到I级;有效:心功能分级下降了1级,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是病情有加重,甚至死亡,心功能没有改变。总体的有效率是显效+有效的总数占所有病例数的百分比。即:(有效+显效)/病例总数×100%=有效率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统计学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LVEDD、LVEF、LVESD的检测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2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说明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对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治疗组显效19例(31.67%),有效35例(58.33%),无效6例(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14例(23.33%),有效29例(48.33%),无效17例(28.33%),总有效率为71.67%。疗效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缺血性心肌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心肌组织产生障碍或者萎缩,反复的局部坏死而无法愈合,导致纤维组织增生,也称为纤维化或者是心肌硬化。缺血是心肌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心力衰竭的治疗改善心肌的血运重建和能量的新陈代谢,为治疗心力衰竭疾病开启了新的途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远远没有中西医结合的效果好,治疗组的患者心功能与活动耐量等方面明显提高,再住院率也明显的降低了。其康复程度远远高于只使用曲美他嗪与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因此麝香保心丸与曲美他嗪联合用药对于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曲美他嗪是新型的抗心肌缺血药,它能够增加对氧的利用率,增加葡萄糖的氧化,增加心肌细胞的利用率,改善心肌功能[2]。曲美他嗪可以有效的减少钙超载、心肌缺血期间内的细胞中酸中毒现象、内皮素和自由基的释放等,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心肌细胞的损伤与凋亡导致的心肌重构,从而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目的。
麝香保心丸是一种中药,其主要包括麝香、肉桂、苏合香、人参、蟾酥、冰片及牛黄等几味中药[3],多味中药合用起到通络止痛、益气强心的功效。现代药学标明该药能加快冠脉侧支血管的生成,增加缺血心肌血管的密度,加快缺血心肌区域的心血管形成,改善心肌的供血不足,有效的提高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其射血量。
通过两组实验表明,单纯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功效远没有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的疗效好,将两种药物合并后使用效果显著提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无严重的副作用,安全性高,既增加了心肌的血液供应,也提高了心肌的代谢,可以使患者的心肌缺氧状态很快的恢复[4],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有效地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军.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5):123-124.
[2] 何洪月,岳丽,李秀霞.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2034-2035.
xx年,xxx社区在街道办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干群共同努力下,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顺利迎接了省市县各级多次的检查,被县上评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认可。
建设和谐社区首先要抓好平安建设,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确保社区平安稳定的前提条件。为此,今年将认真落实以平安社区建设为核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力营造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大环境。
(一)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
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将充分认识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社区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以居民联防、门店联防等防范模式为主的群防群治组织,充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区、社区警务室、驻地企事业单位、居民等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努力把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建设和谐平安社区提供有力保证。
(二)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牢筑治安防范有效屏障。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扩大社区居民联防和门店联防范围,把辖区内的居民都汇集在社区的综治网络之中,初步建立起以街道办为领导,以社区为核心,以社区警务室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强化治安防范为重点,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多方联动,警民携手,点线面结合,人物技配套的治安防控体系,使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步入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群众化的轨道。切实提高社区社会治安整体防范水平,确保各类可防案件的发案率逐步下降,努力实现年内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事件、无吸贩毒新增人员、无新增两劳释放人员的目标。
(三)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 提高群防群治整体水平。
把平安社区建设作为推动综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平台,深入发动群众,吸收社区老居民、老党员、老干部、保洁员等人员加入社区防范队伍,科学、合理地整合群防群治队伍,不断提升群防群治能力,切实提高社区治安防范的整体水平。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无毒社区”“无xx社区”等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以确保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推动。
【关键词】社区市民学校 建设 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近年来,重庆团组织为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全市创办了1.2万余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
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
1.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概念。重庆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简称社区市民学校,是重庆共青团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民生改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工作阵地,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载体;是在深化群团改革试点中,由团市委牵头,工青妇科四家群团组织联手打造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全国加强“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重庆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实践。
2.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加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团组织建设的实践平台,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综合平台。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创新了社区居民组织、凝聚和服务方式,通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为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汇聚正能量。
二、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途径
1.增强工作力量。增强工作力量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关键。要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不断夯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办校基础。加大共建力度,依托社区大党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联系对接,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共建+接力”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原动力,让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志愿者从社区来”的工作格局,保持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持久生命力。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充分发挥社^社会工作室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配备专业社工。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专业化个案服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业务督导,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服务社区群众,提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专业化服务水平。
2.丰富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容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重点。要以“党政高度关注、居民普遍需求、具有实施条件、志愿者乐于参与”为着眼点,注重项目整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保持旺盛生命力。开展政策宣传,深入社区群众之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讲,使社区群众熟悉了解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合力。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开展走访调研,收集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社会问题,收集社情民意,做好下情上达、上情下达。 开展文明素养提升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提升广大社区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艺术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睦,拉近邻里亲情。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帮助社区群众增强就业创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围绕社区群众需求,开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移动课堂,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 开展帮扶便民服务,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救助、双拥慰问、节日送温暖等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办校阵地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基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共建共用、一室多用的思路,拓展办校阵地。在城乡社区,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科普室、广场、基层文化站、公共服务站和辖区单位现有阵地等,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公租房社区,协调公租房管理局提供公租房社区市民学校办公用房,依托社区公共事务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广场等开辟活动场所。在有条件的小区,主要依托物业管理办公室、业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小区广场、小区会所等,建立小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和有条件的农村,依托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基层文化站(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现有场地,建立乡村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
4.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努力构建分工协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引导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培育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典型选树,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激励机制,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用好新媒体,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立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微信群、QQ群,开设微博,开展各类新媒体主题活动,建立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传播。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向社会征集创意设计、开展评选和推荐作品等方式,创作推出一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文化产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劲松,杨艳杰;浅谈市民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与作用[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
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2]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
2006年16期
[3]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学报;2009年02期
[4]叶木全,黄重,周晓景;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文化建
互联网+形成的是一个大网络,被服务的节点却是一个个小个体。这些小个体有时似涓涓细流,有时又如波涛骇浪。如何有序引导,推动良性治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新课题。追本溯源,小个体既是社会治理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因此要重视这些小微主体的参与功能,树立小微治理的发展思路。
我们正在不断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过渡,也一直在推动“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实现善治,是各级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今社会,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以多元主体提供的多元供给来应对多样需求的趋势正在逐渐显现,微公益、微治理就是多元参与的一个重要表现。小和微能接地气,小和微亦能落地。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构建大格局,更要关注小和微。
精准扶贫就是政府微治理模式的一个体现。何为精准?即为精准识别、精准服务和精准管理。要实现精准,除应具备统筹安排的大局思维以外,更多应该明确微观思维主导下的服务定位和服务供给,即微观其需,助其自助。精准扶贫,要求各方各司其职,各定其位,点对点,一帮一,这是政府精细化服务的具体表现,这也要求政府要由原来政府主导型的简单给予,逐步转变为以救助个体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支持,其服务特点也由原来的平均主义计划性转变为精准主义市场性。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以尊重受助个体为核心的微治理将逐步推开。即使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后也势必会面临个性化的社群需求,而微治理则能在互联网支持下为此实现精准化的服务供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以“五乱”治理为核心,着力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打造城乡环境示范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镇城乡面貌持续好转。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属地管理、分类指导、村民自治、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环卫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健全工作机制,把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与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生态观光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和制度创新,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深化“两点六线”治理重点。全面巩固菜坝、凉水井场镇“两点”和宜飞路、菜喜路、垃圾场路、两凉路、偏凉路、围场路“六线”整治成效,打造整治亮点。
(二)规范垃圾处理机制。统一规划布局,具备生活垃圾转运条件的,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方式集中处理;不具备转运条件的,按“适当集中、连片治理、区域共享”,分片建设处理设施,适当集中处理。
(三)推动全民参与环境治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分类指导的原则,广泛建立环卫志愿者队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深化“六进”活动和卫生村、卫生单位、卫生户的创评活动,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纵深推进;引导群众集资、社会各界捐资、政府加大投入,共同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大力开展环境治理活动。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除四害”宣传工作和健康教育进村(社区)活动,全面落实爱国卫生月(周末)大扫除、重大节假日整治。村、社区、驻镇单位每年灭鼠二次以上。自建小区、农户庭院要配置好环卫基础设施、修补路面、清洁粉饰墙面、补绿植绿。
四、工作机制
(一)落实责任机制。努力构建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指导和督促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分管领导负责指导和督促所联系单位、村(社区)、分管部门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企事业单位开展好责任范围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各部门按照职责划分,开展好责任范围整治工作;村(社区)干部搞好本辖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村(居)民认真履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着力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的责任体系。
(二)落实问责机制。设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曝光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个人进行曝光,单位主要领导作书面整改承诺,并限期整改。畅通服务热线、投诉信箱等意见受理渠道,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监督问责体系。
(三)落实激励机制。一是加强督查考核。镇政府对村(社区)每季(抽)检查一次(事前不通知),每半年评比一次,半年、年终检查前三名的村(社区)和联系村干部分别加3分、2分、1分,半年、年终检查最后三名的村(社区)和联系村干部目标考核总分中扣1分、2分、3分。镇政府临时安排迎接检查突击整治的村(社区),检查获得好评的,每次加2分;检查未通过的,每次扣2分。二是加强财力保障。按照政府补贴(按50%配套工作经费的方式)点、村(社区)出点、村民筹点的办法筹集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和设施建设维护。三是加强工作奖惩。与各村、社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按考核细则考核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加大对评比的卫生庭院户和批准建立的垃圾池(房)材料费的奖励补助力度,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
五、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镇党委政府调整充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组,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宣传保障。坚持舆论开道,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素质。采用进村入户宣传、志愿者劝导、强化学校行为习惯教育等方式,带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月日)
,我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安监、消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筑牢“责任网、监管网、保障网”为内容的安全生产“三张网”,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强化日常监管、狠抓专项整治,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机制体制建设,筑牢安全生产责任网。通过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全面落实领导班子全员责任制,严格“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坚持每月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办事处与机关各科室、各社区、企业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状,通过执法检查、企业法人定期约谈等制度,督促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以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上下贯通、配套联动的运行机制。二是突出隐患排查治理,筑牢安全生产监管网。通过推行“三分六定”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深化专项整治,全面强化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抓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坚持处领导班子带队检查制度,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坚持常规检查和重点监控并举,始终保持打击非法违法安全生产经营行为的高压态势。隐患治理突出“快、准、狠”,即隐患查处快,隐患治理准,隐患落实措施狠,切实做到安全监管不漏死角、不留盲区。建立安全大检查隐患登记档案,健全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制度。全年共检查检查单位余家/次,查整隐患处。三是突出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安全生产保障网。近年来,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目标考核,我处在机构、队伍、资金等方面全力保障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明确“1+2”专职安全生产工作人员,切实做到安全监管机构、编制、职责、装备、经费、办公场所等“六落实”。通过推行安全生产规范化精细化工作模式,实施社区安全生产义务监督员制度,深化规范化社区和诚信企业创建活动。督促企业落实风险抵押、责任保险制度、大力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本质安全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和消防宣传月活动,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六进”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区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为今年全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创建为突破,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以“三个着力”为抓手,夯实基础、开拓创新,确保我处安全生产继续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是着力加强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安全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办事处、社区、重点企业三级安全生产和安全社区创建的工作台帐,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六进”活动,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源头监管,涉及到的相关社区成立现场安全生产协调工作小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建设工程安全运行。
二是着力加强专项整治,不断加大隐患治理力度。进一步健全联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深入开展危化品、烟花爆竹、建筑、职业危害、校园安全等专项治理活动。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协商民主
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是补短板、促协调、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社区成为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创新社区治理,构建全体农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协商民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农村社区建设中公民参与、议政决策、依法治理的重要形式。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协商民主理论起源于西方学者对美国设计的反思与剖析, 2002国内学术界开始了解协商民主,2003年俞可平在《当代西方政治的热点问题》中提出:“面对面的对话与讨论是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林尚立、景跃进、陈家刚、陈剩勇等学者都积极推动协商民主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就是在我国基本制度的框架下,所有受到决策影响的行为主体,围绕着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议题,通过咨询、商议、讨论和交流乃至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的一种民主形式。它既强调协商程序的合理性,更强调结果的共识性。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意义与实践模式
在农村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公共议题激励着也要求着社区成员的参与。要想真正使得农村社区形成生活共同体,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公民的有序参与不可或缺,协商民主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意义重大。
(一)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意义
协商民主的意义在于能够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沟通、协商的作用,积极促进共识、化解冲突、推动发展。
第一,协商民主能够提升成员的社区主体意识。协商民主鼓励全体成员参与,发表观点,倾听声音,增进了解和信任。在协商中,通过交流、辩论甚至妥协,不仅了解公共问题,而且对集体利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而凝聚人心,使村民更倾向于站在社区整体或者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提升共同体成员的社区主体意识。
第二,协商民主能促进决策科学合理。协商民主能使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可以展现出不同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可以对各种决策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这样,全体成员都成为决策者的外脑,就能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决策。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实践模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根据参与方式及功能不同,可大体分为决策式协商和沟通式协商两种模式。
第一、决策式的协商民主,以形成决策为目标。通过村民会议、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对社区公共事务经过充分的讨论、协商、从而达成共识,最后形成决策。比如江苏淮安市的“党群议事会”、河南邓州的“4+2”工作法等。这些模式使得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村民能够广泛的参与政治, 最大程度吸纳了民意,为社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决策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效接轨。
第二、沟通式的协商民主,以公共参与价值为主。在这一天,全村的党员干部与群众代表聚在一起,集体学习、共同讨论村里的大小事务。沟通式协商,主要是将信息公开,将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归纳,从而消除矛盾和冲突,实现共识,注重的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三、提升协商民主效果的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规范协商民主程序
公共决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操作才会合法有效。所以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总结各地创新经验,注重治理模式的规范化、法治化,建立协商民主的核心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时根据本地实际进行选择,将协商民主制度很好地与农村社区制度框架契合,为社区居民参政议政理顺渠道,构建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协商民主模式。
(二)拓展农村社区治理的协商民主载体,扩大协商民主范围
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是协商民主的基础。要创新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就社区发展的公共问题协商,让村民能够参与评论,反映意见建议和诉求,畅通村民利益诉求渠道,拓展协商民主载体与路径。要本着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思路,把村民能干、想干、该干的事放手给村民协商解决,扩大协商民主范围。
(三)加强f商民主文化培育,提升村民积极参与意识
协商民主的效果与村民积极、主动的参与互为因果。积极的参与可以提升村民的个人参与能力,增强集体责任感,推动农村社区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发展。通过宣传引导村民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培育和村民的自我服务,又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协商民主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