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时间:2023-09-25 17:40:41

导语:在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中英比较;传播要素;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健康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民族甚至世界的意义之重毋庸置疑。而21世纪的今天,各国、各组织、个人对于拥有健康的渴望与需求也空前高涨。这种高涨已超出科技的层面,发展到教育乃至传播的领域。治不如防,健康教育因其能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使个人和群体自愿采纳有助于健康行为和生话方式 ,从而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传播角度,我们可以把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种通过媒介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过程和活动。作为健康教育最重要信息载体的健康教育学术期刊,同时肩负着健康教育研究与健康知识传播的使命,其所刊载内容也最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教育研究与健康教育传播基本状况和水平。“窥一斑而可见全豹”,为了探悉中英两国健康教育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比较两国健康教育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特点;发现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特选择了中英两国这两本具代表性的健康学术期刊,对中英两国的健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充分考虑了全面性,权威性,专业性,普及性,类似性等众多因素后,本研究选取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主办的《中国健康教育》杂志(《Chinese Journal OfHealth Education》,ISSN:1002-9982,初刊1985年)和由Publisher: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Ltd.主办的《Health Education》杂志(ISSN:0965-4283,初刊1992年,英国),从2002年-2006年(共5年)的所有刊期(《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共60期,《Health Education》杂志共30期)作为我们研究分析的样本。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为宗旨。其渴望达到的效果是全面反映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研成果,快速传递世界前沿信息,交流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Health Communication》杂志则以反映当代健康教育的最新理念,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信息、实证、调查从而促进世界健康教育发展为目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与《Health Education》杂志作为中英两国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代表性期刊,其所刊载的论文、研究报告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特性。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传播的基本要素(除了Channel要素外,的Who-SayWhat-To Whom-What effects)为分析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以《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HealthEducation》杂志上刊载的文章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的主要具体内容有:从分析文章作者(即传播者)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的学科、机构背景。从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文体(即传播内容),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重点研究范畴和不同研究方法被采用的情况。从分析文章所针对的群体、国家和地区(即目标受众)以了解其所影响的主要对象人群和主要地域范围。从分析文章篇幅长短的分布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取得重点成果的影响领域等。

本研究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中英两国期刊发行周期、载文数量不同,故以百分比而非简单发文篇数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本研究的信度检验是采用同一编码员,在不同的时间,对这两本杂志文章的“作者”和“内容”的分类(共818项)分别进行两次独立的编码,其结果得知研究者本身的信度达0.969,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研究的结果

(一)对传播者(作者)的研究

本研究对于作者单位进行宏观上的划分,主要是以在学科内的不同职责作为标准。其中:医院指的是各类医院,从社区至三级医院,不含其余医疗体系机构;机构指的是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国家或民间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机构、组织,除学校外的研究科研机构等,侧重学科角度而非政治属性;学校是指包括各大高校及其下属科研附属机构,中小学以及各类幼儿启蒙学校;政府则是指狭义的政府概念,国家各地区人民政府以及其直系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如卫生局,不包括卫生局之下的科研、控制体系(如疾病控制中心);期刊人员是指在期刊内部人员,包括编辑、记者、特聘专家等。

应当明确,“作者单位”分析,并不能完全精确地反映作者的具体工作性质,或工作结果。但作为“信源”依然可以透过其工作单位性质,分析有关健康教育研究是偏向理论或应用的倾向,分析健康教育研究投入的主导力量及其来源,并从中英两国的比较分析中看到双方的差异。经统计中英两国的这两本健康教育杂志文章来源(作者单位)分布情况如下:

从以上近五年来的论文来源(作者单位)分析可见:

1.《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的“信源”统计分析可见,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研究主要还是由负责普及医疗 知识,推动健康传播的社会疾病控制机构(占40.4%)和医院(占21.1%)为主导。作为学科研究、基础研究为主的学校(17%)虽居第三位,但其数量还不到第一位“疾控机构”的一半。

2.从《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信源”分析可见,英国情况则是相反,疾控机构发表的论文数不到学校的一半,其呈现的是以学校占绝对主导地位,疾病控制机构为辅助的健康教育研究、传播的基本格局。

3.《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作者是由多个不同单位机构研究人员组合的情况约占全部论文数的四分之一,明显地高出了《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4.5%。这显示了英国各健康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各研究领域间的交叉互动比中国来得更为频繁和紧密。

(二)对传播内容(主题与方法)的研究

健康教育研究课题选择,一方面可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并从中可窥见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可反映一个社会健康事业及健康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发展的水平。

对传播内容(主题)进行研究的第一步骤就是对文章主题类型的划分。本研究主要参照两本杂志的栏目编排,以及文章自述的关键词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的类别来划分。主要有:健康教育理论、健康传播研究、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药毒烟酒禁控教育、公卫突发事件教育、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农村等不发达地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妇幼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健康教育、职业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知识和简讯(此类属于摘要、简介,不同于论文研究报告,内容上是综合性的,此处单列一类,本研究没有对其进行分析,可另行研究)等十七个主题类别。经统计其结果见表2:

1.《Health Education》杂志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结果

从以上统计显示,除了健康知识和简讯之外,《Health Education》杂志超平均值论文主题有:学校健康教育(14.804%)、生活健康教育(12.93%)、药毒烟酒禁控教育(11.420%)、心理健康教育(8.364%)、健康传播研究(8.208%)、健康教育理论(7.924%)。从以上文章主题分布显示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顺序是:

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问题,即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问题,以及对提升生活质量有关饮食、锻炼等生活健康教育问题,与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药(毒)品、烟、酒等有害食品药品禁控健康教育问题。

其次比较关注的问题是理论、传播等支撑健康教育发展,影响健康教育社会效果的问题,以及西方社会传统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2.《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结果

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超平均值主题分布情况分析可见(除“健康知识/简讯”外)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顺序是:

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医院健康教育(12.108%)、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10.468%)、心理健康教育(9.684%)等问题。这三类基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最突出的健康教育的新问题,它反映了我国社会正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机构不能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艾滋病、性病蔓延、心理疾病增多等日益严峻社会健康局势。

其次,比较关注的是:学校健康教育(7.494%)、疾病控制健康教育(7.452%)、社区健康教育(6.764%)、健康教育理论(6.174%)。这四者向我们勾画出我国正在从理论研究、学校、社区、社会疾控机构等方面,全方位地努力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社会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架构。

第三,从2002年到2006年的统计分析中,我们还可见:我国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1.33%、1.91%、2.40%、3.03%、3.07%)和“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7.10%、7.45%、10.79%、11.36%、15.64%)问题研究论文数量,在过去五年里呈现比较明显的稳定增长的趋势。

3.两国杂志论文主题分布情况的比较分析

除上面分析的两国研究呈现的基本特点不同之外,我们发现中英两国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主要异同点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两国杂志论文的主题分布情况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和“学校健康教育”这三类主题的百分比都在平均值上,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这两类所占的百分比还很接近。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HealthEducation》杂志共同关注的三大研究主题。

(2)从数量在本国的排位看,“学校健康教育”在英国杂志上以特别高比例,排第一位;而在我国杂志上虽也比较被重视,但只排在量的第四位,几乎处于与第五位并列水平。从占本国论文的比例看,英国(14.804%)高出我国(7.494%)一倍,极其显著高于我国发表此类论文的比例。可见,英国是把青少年健康教育研究作为第一位的,最重要战略性的主攻方向来看待,两国对此研究课题的重视程度不是在同一级别上。我国健康教育重点在医院(12.108%),即对已经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教育,而英国重点在学校,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

(3)英国不仅在理论研究文章所占比我国高出1.8%,而且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所占比例高达8.2%,表现出对健康科学理论、知识传播及其传播效果的研究的高度重视。而在这方面,我国健康传播研究所占比例还不及英国的二分之一,而且明显低于17类主题的平均水平(6.9%)达2个百分点。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的不同程度是两国健康教育研究的另一明显差异。

(4)在“生活健康教育”即对日常生活保健,如饮食、锻炼等方面研究,英国杂志量显著高出我国杂志9.8%,是我国杂志量4倍。如果再考虑在“艺术健康教育”、“性/生殖健康教育”等关系个人生活品质的健康教育研究上的差异,这不仅说明,我们对“生活健康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反映出两国的社会发达程度、生活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5)比较两国杂志论文的主题分布状况,我们发现《Health Education》杂志对“药毒烟酒禁控教育”(11.420%)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对“艾滋/性病健康教育”(10.468%)高度重视也是很有趣的现象。它既反映出两国卫生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又反映出两国发展研究处在不同阶段,中国目前只还处于把重点放在最需要教育的关键、高危、特殊群体,而英国已经进入把更多资源放到更广泛的有不良嗜好的社会公众群体的阶段。

(6)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研究,近五年来,《Health Education》几乎是空白。在西方,危机管理研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对于西方学术界已经不是新鲜课题,近年又没有突破性研究出现,因此也就没有引发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从02年到04年形成研究热点,一度量达11.13%。04年后逐年回复低位。这现象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近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高调回应,以及重新回归正常、理性、深入研究的过程。

4.对于两本杂志论文的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我们采用《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标准,按照西方传统分类方法,把论文分为6种类型:案例研究(Case Study)注重对于个体和集团具体个案的讨论而非宏观理论的研究分析 ;调查研究(Research Paper)指的是基于调查基础上对于事实的陈述 ;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包含创新性技术(产品、设计)论文、新技术应用性论文、试验性论文 ;概念论文(Conceptual Paper)是全面介绍一种理念和概念 。观点(Viewpoint)指对于某一议题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但缺乏实验或调查的支持;综述和著作回顾(General Review/ LiteratureReview)是对于一个特殊议题当今理论知识的批评性回顾 。其中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技术论文是属调查法、实验法进行研究类。经统计,其结构如下:

从五年统计分析可见,中英在研究方法上差异较大在于:

(1)对各具体类型论文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可见,案例研究类型论文《Health Education》杂志显著高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7.8% ;阐发观点见解类型论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显著高出《Health Education》杂志8.4%。这显示了两刊对研究论文类型的不同倾向和偏好,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学者偏爱个案研究,中国学者长于观点阐发的研究倾向特点。

(2)进一步分析,运用实证研究(包括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Health Education》杂志(79.4%)高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75.5%)3.9%;运用逻辑推理研究(包括概念与观点)方法的论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4.5%)明显高出《Health Education》杂志(9.1)5.4%。

(3)2002到2006年的各类论文统计资料显示,《Health Education》杂志各类论文比例比较稳定,显示其比较成熟的状态;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的实证研究类论文的数量有显著的提升,各类论文比例关系也呈现出向国际学术刊物的标准发展的倾向。

(三)对健康传播对象(受众)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期刊文章主题所指应的受众类别,而并非仅为文章所关注的对象类别。

14鉴于传播之互为性,期刊的受众之受众往往恰为文章的关注对象,如医务工作者对应病患,学校工作者对应学生。前者研究对于传播学更具探讨意义。

因此,本次研究我们将受众分为14类:政府人员(通过直接政策引导健康教育者)、落后区域群体负责人(在落后地区如农村、少数民族、边远区域和弱势群体中进行健康教育者,包括该地区负责人以及政策执行者)、社区健康教育者(包括社区负责人以及一些政府执行者)、家庭成员、学校教育工作者、传播人员、医务工作者、病患(包括吸毒人员)、行业人员(指在02-06 % 02-06 %某行业内进行自我或他人健康教育者)、男性、女性、儿童和青少年(侧重生理年龄而非社会身0.00 0.964份)、老(中)年人等特殊人群也给予分类统计。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文章的主题与类型直接决定文章的受众。而鉴于期刊的主题为健康教育,故当传播者(期刊和作者)通过撰写发表文章从而自然圈定受众时,他们选择的是肩负起进行健康教育的下一个执行者。对于受众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在英国和中国的执行者,也可以比较两本期刊的不同理念。

1.除了大众等无特定对象受众外,《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针对的学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占据前三位。这三类受众是以地点的概念被划分,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学校工作者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以及社区肩负在日常生活的健康教育职责,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领域体系。

2.《Health Education》杂志,受众的前三位有:学校工作者、儿童青少年和传播人员。与《中国健康教育》比较,学校工作者虽都排在第一位,但所占比例相差有12个百分点,英国杂志1显著高于中国杂志。儿童青少年和传播人员两项不仅相差显著,而且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中的排名都在最后几位。

3.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我们还可见,由这两个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引发、推2动的二级传播(人际传播的信息扩散)《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Health Education

者和社区工作者;其次是落后地区负责人和行业健康工作者等。借助的主要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

12

领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包含儿童青少年3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传播人员,可见,最主要的还是借助职业的传播(或教育传播)工作者。

(四)传播效果研究:杂志内容所反映的影响范围与较大影响的领域

这里说的传播效果研究,并不是指一般的直接对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效果评估活动,而是从内容分析角度,对文章研究所关注的国家、地区的“集中”情况,来了解两国健康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范围;从文章编幅的“长度”集中的类别所反映出的两国健康教育重点研究成果的类别来,进行研究的。

1.本研究中所谓的“文章所关注的国家和区域”,指的是文章所反映的开展调查研究的国家或地区,或是研究对象所在的特殊地点的国家或地区。对此,我们主要从国内和国外,发达地区和发展地区(指发展中和不发达地区)四个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同时,也对在两国以上或两类地域同时进行的研究,以及没有具体表明国家、地区的研究给予统计。其统计结果如下:

(1)在对国内与国外问题研究的分布上,《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文章,国外研究论文超过了半数;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国外问题论文的比例却只有1%左右。可见《Health Education》杂志不仅在国际化程度高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而且可以看出其国际影响力显著大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显示,其研究直接惠及范围,以及研究的影响力基本上还局限于本国范围。从研究成果影响范围可看,研究成果直接对某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状况产生的影响,或是通过对某国家、地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研究的影响再间接对某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Health Education》杂志显著大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在对发达与发展中地区研究的分布上,《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发展中和不发达地区”的论文显著高于《Health Education》杂志35%。即使考虑到中英两国处于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也仍然可见其研究投入,研究成果所影响、惠及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悬殊差距。

2.本研究所谓的“重点成果”,指的是从杂志编排篇幅大小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编者对各篇文章重要性的判断。一般而言,重要文章编辑会给予更多编幅,编幅者可推论为重要性高,是编辑角度要重点传播推广的研究成果,也是杂志编者预期本国研究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领域。为此,我们将每篇文章所占页数进行统计,并求取平均值,找出大等于平均数的文章,并对所占篇数最多的前三位主题进行统计,然后从杂志研究的“重点成果”推论,研究产生影响较大的领域。

对于文章长度进行分析:《中国健康教育》杂志5年来的重要长篇学术文章主题相对集中于医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等四个研究领域,反映出该杂志在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影响是有所侧重,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5年来的长篇重点文章主题类别则有10个主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研究分类。《Health Education》杂志长篇重点文章反映出英国的研究在各类别健康教育研究领域影响效果是较全面、平衡的。统计结果见下: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我们对两本期刊近五年来所刊载论文的分析、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一下几点结论:

(一)从中英两国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来源差异的基本格局看,健康教育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学科意义已经远大于实践操作的层面,而我国健康教育还只是处于普及医疗知识的阶段,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校尚未成为研究的主体,也可见其学科研究力量较弱。从各研究机构交叉合作研究的疏密也可见英国的健康教育学科研究要比中国成熟。

(二)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英国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是生理与心理研究并重。二是反映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注重健康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注重社会传播效果,注重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发展策略。同时,这一主题分布也反映了药(毒)品、烟、酒等有害食品药品和心理健康这两个长期困扰西方的社会健康问题依旧是目前西方社会健康教育面临最大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我国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是正忙于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正在努力建构社会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架构。这两个特点同时告诉我们,我国的健康教育研究正处于初创的,起步的发展阶段。

(四)比较两国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和“学校健康教育”是中英两国所共同关注的健康教育的三大研究主题。我国健康教育重点在医院,即对已经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教育,而英国重点在学校,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中国目前只还处于把重点放在最需要教育的关键、高危、特殊群体,而英国已经进入把更多资源放到更广泛的有不良生活嗜好的社会公众群体的阶段。而我国对生活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艺术健康教育等研究重视程度较低等,都反映了两国在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时也反映出两国的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五)论文所采用研究方法类型的统计分析可见,近五年来,尽管中国健康教育研究采用实证方法的数量大幅上升,但总体上西方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数量仍然高于中国学者。研究也发现英国学者有偏爱个案研究,中国学者有偏向观点阐发的研究方法倾向。

(六)从文章主题分析可见,中英两国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程度的显著差异,我国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不够,应引起学界重视。从这两刊论文研究的直接对象和可能间接引发、推动的二级传播对象看,《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主要关注的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领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最主要的还是借助职业的传播(教育或教育传播)工作者。

(七)从研究成果影响的地区和领域看,《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影响基本上只在本国之内,高度关注发展中和欠发展地区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传播介绍重点放在医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等四个研究领域;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兼顾国内、国际研究的平衡,国际化程度很高,对各个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传播介绍的重视程度是较平衡的,但对发展与欠发展地区研究明显重视不够。

通过比较两国目前健康教育研究状况,让人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国未来健康教育研究发展的方向。依据以上的分析总结,对于改进、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基本满足目前我国社会急需的医院、疾控机构、职业健康等健康教育研究之后,要逐步转向更为基础的、更具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健康教育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上来。要重视学校健康教育,注重从青少年抓起,抓健康教育的源头。从长远看,这是投入最少,最有效的研究发展策略,它能使我们的健康教育研究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播是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环节,是保证研究成果有效扩散、传播不可忽视的关键件环节。今后,我国应重视健康教育传播问题研究,重视专业健康教育传播队伍建设,扩大专业健康教育传播队伍,发挥专业健康教育传播人才的作用,较快提升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传播扩散,普及转化能力。

(三)加强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多学科、专门部门协作。如需要加强医学、教育学、传播等、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需要提倡、引导大学、研究所研究部门与医院、疾病防控中心等实践部门的协作,这是今后较快提高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参与国际问题研究。强调健康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固然重要,也应该提倡,但不要忽视国际研究的跟踪,参与国际问题的研究,这是学习、借鉴国外研究先进经验,较快提升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最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 健康教育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5

[2] 参见admin.省略/insidepage_model01/bkjj_lsyts.asp?rwbh=ZGJK

[3] 参见writing.colostate.edu/guides/research/casestudy/pop2a.省略ds.charlotte.nc.us/ekelly/Research/definition.省略/xuexishequ/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214

第2篇

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教育样式之一,成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对于推动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促进部队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和心理战准备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全面构建系统完整的心理教育的体系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其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认识不到位、不准确的问题;二是在组织领导上存在机制不顺畅、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三是在理论研究上存在创新突破不够、实践指导性差的问题;四是在上级规定上存在规定过于笼统、实践操作性差的问题;五是在教育管理上存在要素不健全、整体质量比较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 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

提高认识、理顺机制、细化规定,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1.1 提高认识。要组织各级主官和广大官兵认真学习各级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使之认识到心理教育是联合作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部队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条令的基本教育工作来“抓”和“练”;要向官兵分析和讲解部队现实作战准备特别是心理准备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使之认清作战对手所制造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打心理战的需求,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作战能力、满足军事准备需要、赢得作战胜利的基本途径之一,充分激发指战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要组织官兵学习现代心理作战基本理论,使之在对通过组织实施心理战达成作战胜利的内在机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开展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理性自觉的高度。

1.2 理顺机制。关于部队心理健康教育,规定都是原则性的,许多机制上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为保证平时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和向战时作战指挥体制顺利转换,应建立由相关部队军事首长牵头、政治机关、卫生部门为主体负责实施、包括司、政、后、装等相关部门领导在内的、具有权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负职责、相互关系、施训程序及相互协调配合机制。

1.3 细化规定。要借鉴我军其他军事训练条令条例、外军特别是美军心理战及其教育训练条令条例的设置与制定,及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熟经验总结升华为军事法规。

2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建设素质过硬的组教队伍,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条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施训者两类。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主要是各级部队主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司、政、后、装机关及相关人员。作为军队、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其应具备深刻领会国家和军队心理战大战略、准确把握上级心理战准备方案和心理教育预案、明确本级在整个作战任务中所担负的心理教育任务、制定本级心理教育及其准备预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以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者,其应具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确定所属各级各类单位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保障者,其应具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组织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设、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配套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综合保障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监测者,其应具备理解、细化和执行总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标准、动态监督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和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计划和方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结果、不断改革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训者,是指部队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育训练主体。由于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复杂,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训单位和人员也很复杂,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教练员、指挥员和机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其应具备深刻领会上级及本级心理教育企图、准确把握本级心理教育需求、分析和把握本级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和把握教育训练对象的素质和能力培训需求、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及其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其应具备分析教育训练对象现时素质和能力水平、整体设计相应的教育训练活动、研究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定恰当的教育训练内容、选择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应具备筹划和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激发和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高效传授心理知识、技能;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评估者,其应具备评估教育训练对象素质和能力发展、适时转换教育训练内容、不断提高教育训练水平的素质和能力。

2.3 心理健康教育组训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总部机关组织专门的集训;二是院校、基地培养;三是自我培养;四是其他途径,如引进人才、依托地方培养等等。

3 着眼实战需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以作战任务为牵引,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的原则,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条件,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教所训的内容,解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什么、训什么”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关键、最本质、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未来心理教育的适应程度。对起步时间不长的我军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最大的难点。该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怎样的教育训练内容体系和如何构建这一教育训练内容体系两个方面。就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本身而言,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定位来讲,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准确定位在“作战”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包括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

3.2 从横向构成来讲,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理论知识、心理技能、心理训法、组训指挥四个方面。

3.3 从纵向层次来讲,其设置重点要突出、针对性要强。

3.4 从作战牵引来讲,各部队应根据其所遂行作战任务的不同,紧密结合作战能力的需求,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单位和人员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内容。

3.5 从心理教育机制来讲,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设置相应的知识、技能、指挥等教育训练内容。

3.6 从实战要求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艰巨浩繁的系统工程。就我军构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而言,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的实际,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部机关牵头,集中院校、基地、部队多方力量,对我军战略心理战准备、部队心理战准备、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二是以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顶层设计为指导,发挥各方之所长,分工协作,整体推动教育训练内容的建设。三是应积极借鉴外军成功经验,以《纲要》规定的内容为重点,以实战化心理教育理论研究为先导,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不断推动教育训练内容体系的完善。

4 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区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科学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训练方法,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条件,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解决的是“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4.1 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训练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之间的桥梁,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有不同的要求。

4.2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训练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训练方法。一方面,部队建制上军、师、旅、团至基层的层级区分,因各级教育训练侧重点不同,应采用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对各层级内部不同层面的教育训练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单人(兵、官)基础知识技能教育训练、建制分队教育、指挥机关教育、部队整体教育。

4.3 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由要素教育到作战单元教育再到整体综合集成教育的方式,即由作战基本要素的单人(兵、官)教育,心理教育战术单元的整合教育,最后过渡到一体化联合教育训练组成部分的联合心理教育。

4.4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和效益。

5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保障水平。

在理顺保障机制的前提下,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条件建设,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条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场地、设施、装备、器材等各种保障内容,解决的是“以什么物质条件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要提高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保障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理顺保障机制。适当加大教育训练所需经费,列入部队、院校标准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场地、基础设施及其维护经费从标准经费中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政治机关和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而军事训练经费一般由军事训练部门掌握,在保障上存在机制不顺畅的问题。保障机制问题应首先予以明确和解决。

第3篇

【关键词】 产科;健康教育;缺陷;应对措施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是指护士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针对服务对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而产科,产妇即是患者又与患者不同,是特殊的服务群体,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其他患者不同,除了一般的入院检查等常规健康教育外,还要进行产褥期、育儿等方面的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妇对生理,心理,育儿等方面的知识要求不断提高,对产科护士的专业水平要求更加严格。目前,产科健康教育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产妇的需求,存在着一些缺陷,现将存在的缺陷简述如下。

1 健康教育

1.1 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的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及战胜病魔的信心,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减轻产妇的不良心理反应,提高产妇的健康保健知识,预防疾病,促进康复。

1.2 健康教育的意义 帮助和正确引导产妇树立信心,使之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改善生理环境。积极使用谈话、倾听技术及开放性的提问方法,主动倾听产妇的心声,使其消除因生产而带来的焦虑和恐惧等心理。

2 产妇的心理反应

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生育观念、失落的家庭角色、无助感、失眠及疲倦、不良的医疗服务理念、匮乏的沟通意识等,均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产妇的心理反应,一般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失落、接纳等。焦虑和恐惧是产妇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心理反应,表现出担心、紧张、烦躁不安、过于敏感、失眠、厌食等。 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家庭及周围环境等均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

3 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3.1 健康教育方式单一,过于公式化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手段已受到各国护理界的普遍重视[1]。但我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健康教育内容较简单,教育时机把握不准,缺乏个性化的教育[2]。现在的医院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健康教育模式,并有印制成册的健康教育手册等资料,针对某一种疾病制定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产科也如此,基本上每位产妇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均按照同样的模式实施健康教育,表面上看来产妇得到了完整的健康教育,但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收获均并不乐观。由于产妇的年龄、个体差异、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其认知度、接受能力及需求均不同,有的需要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也有的需要更先进的健康育儿等方面的知识。过于公式化、生硬的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体现健康教育的本来目的,也达不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3.2 健康教育形式局限 产妇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受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如何把健康教育从医院延伸到家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产科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缺失部分。该领域的空白体现了健康教育比较滞后的现状。

3.3 专业知识不足 产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实际上产科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其对产科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产妇对护士的认可程度。许多护士缺乏专业知识,不懂得生产、育儿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对一些基础的生理性的知识也不甚了解,无法及时解答产妇的一些浅显的常识性的问题,无法给产妇一种信任感。如今多数医院年轻护士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健康教育能力不强,医院转科制度影响了护士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

3.4 知识更新慢 现今知识更新快,有些医院数年都用一套健康教育手册,没有进行知识更新,从根本上无法满足产妇的需求。产妇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更渴望得到新的健康教育的内容,整体的养生、育儿的知识,这就需要产科护士的知识应与时俱进。

3.5 缺乏人文关怀,沟通能力不足 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交织在一起的人,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人文关怀能力[2]。而产科健康教育缺乏的恰恰是人文关怀。往往住院形式的健康教育,除了必要的宣教,而多数走一个形式,没有针对性,内容不具体,缺乏主动性,很少是从产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产妇没有感觉到体贴与关怀,得不到实用的健康教育内容。护士与产妇或家属的交流中,缺乏沟通技巧,语言、态度生硬,使患者产生反感,达不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3.6 传统观念影响 传统的生育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使某些产妇及家属不能接受新的知识,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健康教育无的放矢。许多护士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没有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个必须的工作重点,认为可有可无,没有很好的开展实施。医院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人员配备以及护士工作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科健康教育的发展。

4 对策

4.1 提供个性化服务 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因人而异。产妇入院时通过沟通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估,了解产妇的情况,确定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根据产妇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实质性的健康教育。可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进行指点式、答疑式的健康教育等,解决产妇最实际的要求,改变不健康的行为,针对不同的产妇,了解其需求,满足其各自的需要,对每位产妇制定符合其自身的一个健康教育计划。

最佳方式为实行护士首诊负责制,提高护士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使患者在入院时就能感受到归属感,提高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于患者与之沟通交流,促进患者自我照顾技巧及保健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3]。每位产妇有自己固定的责任护士,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使护士随时把握产妇的状态,才能做到最有效的沟通,使产妇在住院期间接受连续的健康教育,也使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增强责任感,自我价值不断提升,从而更好的促进健康教育。

4.2 学习专业知识,加快知识更新 产科应设专门人员对新进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进行考核。产科护士最好不要轮转科室,培养产科专科护士,积累丰富的健康教育经验,更有利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应定期派遣护士外出学习先进的经验与理念,聘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了解产妇最新需要,进行收集整理,以满足产妇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及时更新健康教育内容。

4.3 改变观念和交流方式 改变观念,主动关怀产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实践越来越强调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关怀作为护理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成为护士必须具备素质和能力[4]。主动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明确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在产妇需要时随时进行交流,选择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语言进行沟通及交流。医院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尽量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使护士把时间还给患者,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健康教育中。

参 考 文 献

[1] 张莹. 妇科癌症患者健康教育评价与护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45.

[2] 孙钟,陈红.护理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79-80.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42-01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学生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关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1.2 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尽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当然,在学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断然割裂或对立起来,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领域,但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和抓好升学率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那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中小学无力也难以解决,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以至于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送至医院就诊,并动用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使心理健康教育呈医学化倾向。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第5篇

[摘要]本文对心理健康的涵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了几点认识。科学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些科学教师只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这个教育只须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来完成。我觉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学校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为依托和支撑的,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学科教学才能得以全面落实。本文对心理健康的涵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康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虚弱,而必须是一种生理上和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这一定义揭示了健康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生理方面——无躯体生理性疾病;(2)心理方面——无心理性疾病;(3)社会适应方面——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些要素中,(2)、(3)均属心理健康范畴。健康的体魄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则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适应环境所需的精神力量。心理学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仅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则可以充分发挥人体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会使潜能受到压抑。

由此,我联想到近来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厌学或缺乏自信。这表明,当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或者说,现代社会呼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科学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科学的教学中来完成,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二、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就科学教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附加任务,而是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相结合的,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1.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备课前,要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作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勇气,唤起全体学生攻克难关的信心和决心。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在练习讲评中,要表扬学生的独创性解法,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考试讲评中,要注意表扬及时、批评恰当等等。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介绍科学史,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不畏险阻、前仆后继的史实,使之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环境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意识。提倡学生互改作业,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对他人负责的精神。

2.科学实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b)-122-02

1 社区护理概述

社区的概念:由一群共同地域、价值或利益体系所决定的社会群体。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地域性、人口要素、同质性、结构要素。社区的基本功能:社会化、生产、消费、分配、社会参与及归属、社会控制、相互支持及福利。

社区护理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将公共卫生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限制残障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区护理的特点: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所以,社区护理是由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社区护理强调以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护理,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医疗卫生护理服务。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促进护理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社区护理设备简陋,护理涉及的学科较多,护理工作主要是以1名护理人员独立来完成。

总结社区护理的特点为:预防保健为主,强调群体健康,工作范围的分散性和长期性,是综合性、可及性护理服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及多学科协作性。

2 社区护理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区护理逐渐向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建立了完善的社区护理人员培养及教育体系,实现了工作的专业化及角色分工细化。国外社区护理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发展(公元后~1895年)、正式地段访视护理(1860~1900年)、公共卫生护理(1900~1970年)、社区护理(1970~)这几个阶段。我国社区护理发展趋势:社区护理的不断推广、完善和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管理;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制;管理的科学、规范、标准和网络化;家庭和老年护理的发展、完善和提高;多层次社区卫生保健体制的建立。

3 社区护理的原则

持续:建立居民持久的服务关系,不因单一疾病治愈或转移而终止,良好和亲密的情谊是提高医疗保健服务依从性的保证。

全面:包括预防、医疗、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并以预防为主来导向整个社区护理服务,使三级预防得以全面实施。

协调:运用社会、社区、家庭各种资源为居民进行医疗护理保健服务,提供医疗护理、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并协助开展转诊和会诊,完成对居民的完整系统医疗保健服务。

4 社区护理方式

常见的社区护理主要有以下两种护理方式:① 综合性的社区护理方式。优点:易建立专业性的人际关系,便于发现和满足健康需求,减少对社区和居民的干扰,避免人力资源浪费。② 专科社区护理方式。优点:提供详细周到的专业护理;护士容易精通业务。

5 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

传染病的防治、社区精神心理卫生保健、社区环境卫生、慢性病的防治和护理管理、社区特殊人群的健康服务、 职业卫生与护理、学校卫生保健服务、院前急救护理、临终关怀及护理等9项护理内容。

6 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

我国的护理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的观念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方向转变,在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

6.2 护理人员知识陈旧,距离社区护理的要求差距较大

据我们调查,当前,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难以承担健康促进、社区保健的重任,特别是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短缺,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开展。

6.3 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

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上,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仍属于从属地位,不被社会重视,这也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开展。

6.4 护理人员积极性不高

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很辛苦,待遇很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直接约束了社区护理的开展。

7 发展社区护理的解决对策

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推进社区护理工作的有效措施。社区护理是促进和维护人民健康的一种全科和完整的业务工作。它的服务不限于一个年龄群,而是视人口群体为一整体,直接提供护理给个人、家庭或团体,以使全民达到健康。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推进社区护理的一种手段,是护士作为护理学科的专业工作者,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群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种体现,是护理学从单一的疾病护理向针对人身心健康问题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拓展。

开展社区护理研究是社区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手段。社区护理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社区护理的经验,要在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以及人才培训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8 结语

社区护理要引导和促进社区人群建立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学会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技能,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合理利用社区保健服务和资源,减低和消除社区健康危险因素。一方面协助个人提高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培养自尊、建立责任感;另一方面促进社区的健康责任感。培养人群对健康的责任感;促进医疗保健资源的有效利用;增进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护理发展。

第7篇

一、运用体育课堂常规,加强文明意识培养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而,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我在教学中从队列和休操队形抓起,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要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意识到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比如,体育课的着装要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二、倡导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健康意识教育

体育锻炼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健康、保护体能发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要让小学生懂得健康的意义,学会保健的方法,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本领。而以前的体育正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得保健的体育盲加健康盲。可喜的是,这一状况正在成为历史,体育与健康教育正在一步步迈向学生的心灵。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加强教育和训练。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基本要素。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要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坐姿、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三、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外伤害事故发生,这不仅会妨碍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给受伤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损失。所以,体育课中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应当引起每个体育教师的重视。

首先是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的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上课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要根据课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如何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辅助练习,使学生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受伤。更重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在场地、设施简陋的条件下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自我保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让学生学会保护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要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再次是让学生关心器材收拾。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四、诱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构建问题

体育心理素质有助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不仅重视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注意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

1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的探讨

体育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个人认知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心理素质通过先天或者遗传从而形成自身的特征,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1.1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需要体系。在需求体系中,需求的潜力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身体素质、个人信仰等需求。第二,认知能力。程序潜能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记忆、思维等综合能力。第三,协作能力。心理相互依存性的潜力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中角色的认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等。第四,主体性素质。潜能基础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意识、责任意识等。体育心理素质的特点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体育心理素质是个人基本的心理特征,但是它不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表现,在学校发展中,体育心理素质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第二,综合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素质包含了一个人的心理、运动、生活的全部过程。第三,可评价性。体育心理素质直接对学生的个人活动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可评价性。第四,基础性。体育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可以作为这些行为心理的补充。

1.2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

发展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应对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体验。评价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从他们的情绪中看出端倪,一个人的情绪展现了他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和情感等,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主要在室外开展,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获得丰富的体验,而且,往往可以通过体育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可以互相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思路

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进行研究,需要探讨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测评机制、培养方案等。体育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也承担着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且还连接着个体心理素质和社会的文化素质,是两者之间的媒介。因此,在个体心理素质的发展中,体育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思维,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做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进行调查,从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想使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结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可以代表他们的心理个性素质,在注重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时,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不能使其孤立,还需要将其与其他的心理个性素质结合。第二,要注意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品格。第三,不仅要关注大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还要考虑到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的需要。第四,大学生要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关注当下的发展,同时还要着眼于未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第五,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作为发展的立足点,研究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体育心理素质模式。

3构建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生的知识经验较少,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和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也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学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体育心理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还需要重点融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3.1体育心理咨询

体育心理咨询的方式众多,其中主要的方式有面谈、电话等。学生经常会在学习、生活中面临很多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压力,但是,这些问题往往难以在日常的课程上得到解决。因此,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愉悦,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放松心情。在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要保守秘密,和学生成为密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3.2建立体育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学校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便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比如个人情感测试、情绪稳定性测试等,从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体育心理档案,并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的结果,挑选出具有情绪不稳定、心理抑郁等症状的学生,从而可以对他们进行单独的指导,有助于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有益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3成立心理协作小组

在一个班级内,学生可以自主成立心理协作小组,从而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自主运用互联网,从而可以进行共同的交流。当小组成员都不能解决某个难题时,则需要请求体育心理学老师的指导,从而获得帮助。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形式,使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进行疏导,而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助于他们敞开心扉,缓解压力。3.4改变教学方式充分结合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体育教学,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开展体育教学中,要增加心理教育的课时,延长心理教育的时间,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综上所述,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主张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4结语

体育心理素质有助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为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模式。同时,在开展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意义,使学生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可以从体育咨询、建立体育心理档案、成立心理协作小组、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石玉.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23-24.

[2]左雄伟.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9):92-93.

第9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合格的劳动者。其中高素质包含健康的心理素质。很显然,在中等职业学校构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与职业教育目标要求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当然,拥有健康的心理,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其他素质的养成与技能的形成。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心理健康的职校生

如果说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么,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自助能力的心理健康的职校生。职业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必须面向全体。面向所有学生,坚持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放弃原则,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相应地给予帮助和支持,让无助的有助,让求助的得助,让寡助的多助。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份健康的心情与天地。

(二)让每一个特殊身份的学生心理不特殊

据调查,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家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是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贫困家庭、祖孙家庭,等等。家庭构成的特殊性,是学生心理缺失的重要因素,也是这些学生最后无奈地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因素。据一项统计,职业学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入学成绩达不到中考总分的60%。如果说,特殊的家庭教育是职业学校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难题,那么,学习困难就是第二大难题。在职业学校,具有性格孤僻内向、脾气古怪、自卑自郁等负面心理特征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时刻关注并帮助特殊学生学会自助,这也是的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二、条件:坚持三结合,明确两途径

教育的基本要素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媒介(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内容四个内容组成,只有四要素齐全,教育才能成为可能。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条件同样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前两个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后两个条件则体现职业学校及教育者教育能力和水平。如何开展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必须做到“三结合”,坚持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

(一)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承的。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是学生从家庭走上社会的过渡,学校教育很关键,也很重要。同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条重要的途径。通过社区教育、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适应,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电访、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二)师生心理共同发展相结合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益者,老师同样是受益者。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义是“助人自助、自助助人”,通过帮助别人而获得自助,通过自助而具备帮助别人的条件。教师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现状,否则,就不能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自助,其实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自助。只有基于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教师帮助学生自助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更有成效。

(三)心理教育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心理素质要求,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营销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电气维修人员要求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电子产品设计人员应具备空间想象能力,等等,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气质类型,有意识地培养与专业发展相配的心理素质。

(四)充分利用生活和实践两条重要途径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障碍和问题大多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必须在生活中理解、顿悟和排除。在生活中让学生自助成长很重要,通过与别人合作,通过与别人的沟通,通过自己思考问题,通过自己处理问题,等等,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学校要充分挖掘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自助。实践是熔炉,只有真正在熔炉中得到锤炼的钢,才能成为好钢。职业学校的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教育,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知社会,在实践中学会自助。

三、程序:三个层次,三个步骤

要实现自助,首先必须要有自助意识,没在自助意识就谈不上自助,更谈不上自助成功。而有了自助意识,还要掌握合适的自助方式,自助方式不恰当也达不到有效的自助。具备这两个要求,就会产生自助的行为与举动。这就是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程序———“产生意识、获取方法、具备行为”。根据学生的自助形式,这一程序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求助、自助与付助。

(一)产生自助意识

学生无助时,就会求助,求助是自助的一种低层次表现。学生无助时,产生的自助意识首先是要求助,然后是向谁求助、到哪儿求助,这些问题正是需要学校告知学生的。学生失助时,就会自助,自助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道。这里的自助,主要是指自己能够帮助自己,能够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大力宣传自助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自助氛围。学生间寡助时,就会需要相互间的付助,付助是自助的高层次表现。能够付助的学生一定是自助能力强的学生,同时,明白自助助人的道理。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大力宣传自助助人的理念,创设良好的助人氛围。

(二)获取自助方法

求助的自助方法主要为咨询和治疗。对于咨询而言,可由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咨询机构给予帮助。咨询师可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给当事人建议和要求。对于治疗而言,主要由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辅以药物治疗。自助的方法主要是调适。通过心理暗示、情感宣泄、适度放松、有效沟通等途径,努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疑虑,调适自己的心情。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心理困惑总结不同的案例,告知不同的处理办法,让学生有章可循。付助主要解决的是如何给别人以有效的帮助。学校需要告知学生如何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如何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有哪些技巧与方法,等等。

(三)具备自助行为

发出求助信号,这是求助学生的主要表现。学校要充分建立各种心理救助平台,对求助学生进行救助。救助平台除了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外,还要与本地区各种咨询中心和心理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互动、高效的救助网络。运用各种心理调适手段,让自己的心情尽快恢复平静,这是自助学生的主要表现。学校要积极建立各种心理自助平台,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心理小报、黑板报等宣传媒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学会自助。积极的、发展的校园文化和宣传氛围有助于学生朋辈互助。学校要充分搭建各种付助平台,让寡助学生得到多助。如成立心理合作组,组织心理训练,进行心理游戏,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帮助。

四、评价(3H):健康,快乐,和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