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40:43
导语:在地理实验教学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科学道德
物理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开端。为了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获取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近几年我们对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不过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个体素质。
一、做导游,引导明确目的,弄清原理和方法
导游的任务是为游客提供服务,向导服务、讲解服务、处理团队中的突发事件等.教学中导游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指导,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明确实验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的第一步。所谓“明确实验目的”,即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不能根据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则会在实验时面对眼前的仪器束手无策,此次实验活动必然“收获无几”。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使自己成为实验的主人,为实现真正的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根本依据,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做实验时就没有了可遵循的原则,当然也多半会在实验中“事倍功半”。
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着学生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导游,既要告诉学生知识的要点,也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有有组织的指导预习,也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做工程师,精心设计实验,细心选取器材
实验的设计和选材,是直接关系到本实验的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一节实验课上尽可能收获更多的细节,实验前的精心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就需要作为物理教师的你作一个非凡的工程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实验的设计包含的要素较多,①注重实验方法;②尽量减小实验误差;③设计的步骤科学可行;④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等。
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这种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参数,选定实验仪器,调试实验装置,测量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工作,掌握了良好的工作方法、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为了完成实验,纷纷利用电脑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科技发展动态信息,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科技创新的信心。
我们认为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对学生开展科学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道德素养。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求学,不畏艰苦,勇于创新,力戒浮躁,讲究诚信;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剽窃,不造假。其次应建立相应的处罚措施,发现违规舞弊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另外,在实验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取向。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内心,才会有意识的走入学生的世界,相反,没有较高素质水平的教师无法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一位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较好地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受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影响,中学物理教师更容易走入忽视学生素质发展的误区,忽视中学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导向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素质教育要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其前提条件是中学物理教师有较高的素质。
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还应该逐步加大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高质量的进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并同步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提高师生素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国论文下载中心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误区
在新课改的理念影响下,高中地理的课堂学习,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探究,旨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对知识进行自我的建构与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更应注重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自我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改正。
一、建构主义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启示
1.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绝对正确的反映,它只是人们用来描述事物的一种符号,用来表征一些人对待现实世界的理解。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当正确对待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动的形成信息架构,并在原有的自身经验基础上用语言符号表征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图版必修一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一节时,一些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但却不理解为何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并未真正地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未能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重新组合。
2.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也不是学生单向的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与生活关系密切,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充分掌握初中所学习基础地理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最后对所掌握的知识在大脑中进行重组,使认知最后达到平衡的状态。
3.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观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不是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对知识进行建构。例如,在学习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时,教师可采取合作式学习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东西方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与建筑风格的对比,分组讨论南北方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可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方面的差异,将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改变学生过去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思想,改变其单纯死记硬背知识的方法。
二、高中地理课堂常见学习误区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形成一些误区,通过本学期的实习经历,笔者将高中地理课堂中常见的学习误区进行分类:
1.在学习主体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主体不仅是学生,学习是一种互动的、开放的、集思广益的行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未知的世界寻求答案。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掌控者。例如,在讲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重要性这一内容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与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设问:从广州到武汉去探亲,采用哪种交通方式最为适宜?学生分组讨论,为何采用该种交通运输方式,该种方式的优缺点都有哪些)。
2.在学习方式上,高中生常常对地理学习采取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他们认为地理知识的运用前提是背诵记忆,而后经过认知冲突再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再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无法形成正确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公转这一内容时,许多同学采取背诵记忆的方式,只知道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了季节的更替,但当深究为何会产生四季的变化,许多同学都认为原因是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断移动,却不知直射点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学生就可以真正理解这一演化过程,并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开拓。
3.在学习目标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旨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地理知识生活化实际化。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学习背景下,高中课堂的地理知识学习,注重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却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在学习全球变暖的影响的同时,要理解人为原因为何为主要原因,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采取的措施(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在相互作用中通过认知冲突,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本文列举了几类课堂教学的误区所在,旨在通过了解这些误区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Z].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5.
[2]李启明.建构主义理论与地理教学[J].教研探索,2007,11(3),:148-149.
[3]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9
一、地理图像内涵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有地图、漫画图、示意图、实物图、景观图、统计图等。采用这些图像可以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和讲解,地理图像包含的知识内容丰富,准确性更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是一种十分有效且科学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水平。老师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图像类型,经过处理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发挥优势提升教学效率。
二、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由于在初中地理相关书籍和教材中具有数量非常大的图片和图像,这些内容相互结合构成了具有丰富意义的系统。该特点也是地理教学和其他学科的一种区别,也是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的一种优势。地理图像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可以直接形象地表达出具体的空间内容和联系过程,能够显示出地理的数量特点、形态特征、时空分布等规律以及原理.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像进行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探究和研究中需要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图教学进行引导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总体规律,依据教学内容和特性,以图像为引导,带动学生积极地加入教学环节中,能够深化学习、教学效果。
三、读图技能的培养
1.一图多用
利用图像教学必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思维的高度,提升学生对于同一图片进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带领学生展开对比学习和关联性思考。从同一幅图片中挖掘出多方位的信息,避免单一片面的思维方式,培养自我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能力。
2.多图并用
老师合理利用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图片,总结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地理内容和现象,让学生在图像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最后解决问题,梳理知识点,构建地理结构体系。
3.掌握规律,图文转换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地理图像转化成具体的知识内容,分析实际的问题,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深度问题表层化,方便学生灵活地掌握,图文结合,将图像表达转化为文字表达,增强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
四、具体的实施方法
1.运用生活中的图像进行教学
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无法通过简单的记忆和背诵来进行教学活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教学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合理科学地利用生活中的图像知识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学习世界概况时,结合实际的图像来进行引入,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选择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省份和区域的地形图片,可以是我国上海的地形图片,或是欧洲著名城市的地形图片,适当地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心里带着疑惑进行预习,课堂上将图片内容和教学知识点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将我国的地形图片牢记在脑海里,方便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不同城市、区域的位置,深入学习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和其他关联内容;学习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时候,可以播放图像,结合我国发生的实际地震灾害情况,充分展示地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型破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震所产生的根本原因,结合经济等多方面发展因素,总结出符合具体实际应用的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候还可以采用相关食物的图片来深化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社会空间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4-0048-05
随着启蒙时代历史哲学的终结,以及对现代化和“科学代表进步”观念的反思,引发了社会科学界对空间的广泛关注。在理论建构层面,社会科学界的空间研究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社会学研究中的“空间转向”,二是人文地理学界空间研究的“社会学化趋势”。两个学科的研究一直相互影响、相互批判、相互继承,最终汇入社会空间的研究中。学科共识是社会空间研究形成的根基,学科差异是社会空间研究拓展的动力,而两个学科研究存在的共同问题则是社会空间研究发展的困境。认识空间的学科共识、差异与共同问题,可以准确、详细地了解社会空间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今后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社会科学界空间研究的深入推进。
一、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学的空间关注:社会空间研究的两种路径
(一)人文地理学的空间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反思科学地理学缺失的产物。科学地理学缺少社会内涵,不能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也解决不了社会问题。因此,人文地理学否定了一种独立的、纯几何学的区位观论,开始尝试空间研究的社会化转型,简单来说,就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地理学把自身确立为‘空间科学’。它研究的是空间规律、空间关系和空间过程。”[1]受科学理念影响,人文地理学将空间中其认为重要的社会因素分离出来并确定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基于这一模式,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空间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事件的空间模式,即研究事件的空间分布,探析社会活动的区位方式;二是找出时空中构成社会结构的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如英国地理学家多琳·梅西(Doreen Massey)研究了产业和就业的地域分布,并指出在其背后是生产关系的空间组织。美国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则分析了资本在城市中的运作。哈维进一步指出,空间的组织方式必须有利于生产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对于资本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不同利益集团对于空间具有不同的要求,他们的斗争、协商便决定着空间的构造。
(二)社会学的空间研究
一直以来,社会学都缺乏对于空间的关注。随着城市化、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时空开始参与到社会转型之中,社会学理论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开始将空间概念引入研究之中。
社会学是针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科学研究。[2]空间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维度之一,社会学就是要研究空间如何参与到社会运行和建构中去的,以空间视角审视社会运行、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社会属性、社会生产(再生产)等。
社会学的空间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空间结构的描述分析。如芝加哥学派发现人们通过竞争和相互依存,在城市地域上分化聚集,形成了城市的区位布局和社区结构,并总结出了一些经典模型。二是挖掘空间形式、布局、意义社会性创造。20世纪60年代,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开始认识到日常生活和革命政治不得不在一种(城市)空间语境中重新阐释,他敏锐地意识到(城市)空间是特定的社会生产出来的。新城市社会学学者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研究中获得启发,开始探索城市空间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财富的积累、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三是社会与空间的关系探析。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之前的研究没有详细阐述空间如何参与到社会运作中去的,他指出,必须将空间和社会互动系统的构成联系在一起思考。社会互动由一定时空中的社会实践构成,空间形塑社会互动亦即为社会互动所再生产。
二、学科共识与差异:社会空间研究理论的建构
(一)学科共识:社会空间理论形成的基础
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虽然有着各自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分析范式,但两个学科在空间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共识,这些共识也就成为社会空间理论建构的根基。
1.重视社会存在的空间维度
位置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发生地,每样东西、每种活动都有自己的位置。“这边”、“那边”、“方位”等概念时刻提醒着我们空间的作用,物的存在或发生必定与空间相关。空间限定了物存在和活动发生的地点,同时为群体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情境”。 空间是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研究社会不能忽略空间维度。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2.坚持空间的社会性
一直以来,“空间仅仅被视为自然的、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3]事实上,空间是社会存在的平台或“容器”,空间被人类占有和使用,空间在此过程中也被社会性地建构。“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蕴含着某种意义。”[4]空间不仅仅是一种事物或者产品,它还包容了社会活动生产出来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有序或无序的相互关系。空间充满了社会关系,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的空间研究都是源于对公共协商和交往的社会秩序的揭示。
3.强调空间的物质基础
列斐伏尔指出,前人所研究的“空间”,是一种几何学意义上空间的区域,或者是哲学层面上心智或精神的事物,他们的抽象空间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之间产生了割裂。[5]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则认为人类活动生产出街道、房屋、工厂、医院、学校等物质设施,这些设施的配置与组合反映了社会关系。两个学科将社会生活布展在空间中,并坚持空间的物质性,从而实现了空间与社会的统一。
4.以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的关联为研究核心
空间在社会活动中呈现出一种结构化状态。生产的国际化和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工,社会生产、社会冲突大多以城市和区域为基础,交通、电子技术、通信使日常生活的时空组织发生了改变。由于这些过程和变化,空间结构不仅仅被视为社会生活的容器,而且还被视为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媒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可以说是面对一个共同的秩序问题。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辩证限定,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就是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来解释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学科差异:社会空间理论建构的不同方向
“传统的学科建制往往将整体性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其中每个分析性学科各自单独面对才能解释和应对的问题。”[6]社会空间研究的学科差异关注空间的不同方面,这成为空间知识体系扩充的关键。
1.社会学的空间视角
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指出,20世纪社会学理论缺乏空间观念。[7]社会学的空间转向是将空间纳入自己的社会学形态领域,将其置于社会学这门科学的更大的框架之下,以空间的视角重构社会学理论。一直以来,社会学的元叙事常常集中于时间变迁的过程,而保持空间的恒定性。空间视角的纳入,使社会学在解释社会现象时注意空间组织在社会过程展开中可能产生的阻碍或推动作用,空间研究甚至成为专门的社会学分支——空间社会学。空间视角的纳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2.人文地理学:一种空间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就是围绕“区域”展开,通过空间、区域的差异来研究“地”的“理”,即区域空间的演化、人和地的关系以及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范式和研究理念,使得其在社会空间理论的建构中有着独特的关注点。
第一,人文地理学承认“空间是社会构建的”这一重要观点,但是社会关系也在空间中建构,这一点对于地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地理学是以地区差异为基础的综合学科,社会过程发生在具有地理差别的空间中,这一事实影响了它们的运作,这似乎是地理学中独特的研究理念。人文地理学不但发展出“社会—空间”辩证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强调空间的技术性研究,指出距离和空间的分离对于社会过程和活动也具有塑造作用。人类社会通过合法边界的确定来实施空间分割,界限的划定会影响区域的经济、文化特点,以及事件的发展。例如梅西指出,生产职能与部门的分散强化了分工,同时塑造了管理等级体系。[1]整个社会运行也是如此,距离加强了不同阶级、群体之间的相对地理隔绝,造成了分层意识和潜在的对抗。
第二,人文地理学也被称为“人本地理学”,该学科研究人地关系,探索特定区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们的认同、感知、意向对地域社会逻辑的影响、作用,这使得人文地理学在微观的人与空间的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如哈格斯特朗(Torsten Herstrand)在《区域科学中的人》一文中描述了时空在能力、权威等方面对人的制约,同时他也承认社会系统会对人的反馈行为做出较慢的反应,社会系统中的领地与活动束在较长的时间程度上会发生变化。[8]
第三,人文地理学关注的是区域的独特性,不同大都市、城市、城区和社区的独特性是地理学解析的核心。在当代,城市和区域是社会运行的主要载体,列斐伏尔认为整个20世纪的世界历史就是一部以区域或城市作为社会生活“容器”的历史。人文地理学家紧贴时展实际,其区域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是特殊的又是具有代表性的“窗口”。正如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在《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一书中,以洛杉矶为范例,指出当代后大都市已经成为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转化场,由过去因危机引起重建,转向因重建而形成危机。
3.两个学科建构起来的社会空间理论体系
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都承认空间是社会建构的,同时也都认为空间不能简单地看做是一个用于表述经济、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的媒介,空间本身也是影响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内部不同社会群体差异的重要因素。按照这种思路,社会空间研究形成了“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即社会实践生产出了社会空间,而形成后的社会空间指导、制约着空间内的实践,再生产或创造出新的社会空间。
范式具有理论统治权,“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的提出促生了与之相应的理论框架:
从逻辑上讲,物质和空间发生联系的第一步是通过确定前者的位置来实现的。不同的事件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在同一地点,因此,在一定生产关系指导下的社会实践系统将不同种类和步骤的活动分配到不同的地点上去。在实践过程中,围绕着某种目的组织起来的人、工具、对象、地点、行为规范等相互协作,通过以效应终止的地方确定自己的范围,由此成为一种空间的存在。不同的实践活动通过连续性、积累性、周期性地对空间进行占有和使用,赋予所在空间以社会意义。社会性在空间中凝固,产生了空间分化,空间被标识为不同的社会过程,“当我们提及公寓中的房间、街角、市场、商业或文化中心、公共场所等,谁都清楚它们意味着什么。”[5]社会实践系统内部尽管是相互区分的,但在总体上受到权力的控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从属于政治实践,即国家权力。”[9]那么,不同社会实践所在的单位空间也相互结合为空间系统。空间结构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这使得空间可以被讨论和理解,由此形成社会共识,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各个社会群体在空间的分配和使用中会产生新的需求和利益表达,这会引发城市空间的变化。社会—空间的辩证限定推动社会螺旋式的前进发展。
三、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空间研究的共同问题:社会空间探讨的难题
社会空间的研究存在着诸多困难,这主要来自社会科学界空间研究本身的困境,亦是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共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空间理论建构的局限
1.社会科学规律的莫测性
“19世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在自然科学的阴影下形成了它们的现代形式。这使我们可以确定出它们之间的许多联系,乃至它们之间的交叉结合。”[10]一直以来,社会科学都缺乏自己的空间概念,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致力于挖掘空间的社会性。由于二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因此不仅仅把空间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影响看做是一种假设,还要深入探索空间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但是,任何社会科学的规律在范围和严密性方面都不能与自然科学的规律相比拟。再者,社会科学的解释模式缺乏统一性,混杂着情感和利益,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学科的分析与理论能为社会现象、行为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科学定位使社会空间研究困难重重。
2.理论抽象导致去空间化
空间与物相辅相成,任何学科的思考都离不开空间的维度,空间概念被引入人类思想中。空间是各种能量、事实和物质的载体,当人们描述、讨论、分析空间时,就意味着空间从实体中分离出来,它是在理论层面而不是现实中存在。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空间概念,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抽象空间概念。在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看来,空间具有社会性,这就意味着研究者可以通过抽象出物质空间所负载的社会性来建构社会理论。“一旦空间被归结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我们就开始忘记形式或结构意义上的空间,这种分析与公然去空间的理论不存在任何差别。”[11]空间被视为一种附带现象,一种对人类意向性或社会结构的编码或映像,空间脱离了社会,这是一个基本的错误,我们必须彻底摈弃这种康德式的二元论。
(二)时空结合领域亟待深入
时间和空间是社会存在的两个主要维度,我们要分析社会过程产生的空间,必须要理解制约社会过程的时间,即活动执行和发展的频率、速度、顺序等时间规范。但很多学者在研究空间时忽略了时间,这导致他们在进行社会空间结构分析时,通过抽离时间来解析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空间描述的是一个没有变化的世界。而他们在进行社会发展分析时,则主要考察社会随时间发生变迁的方式,由此引发的一个基本而重大的错误是空间变化仅仅等同于社会变迁。时间的缺失还使“社会—空间”分析范式出现缺陷——不能准确地描述社会发展和变迁。“社会—空间”辩证暗含着社会发展的两种形式:常规化循环和根本变化。前者意指社会再生产,后者则被英国时间研究学者阿切尔(Archer)称之为形变。阿切尔(Archer)进一步指出,尽管“社会—空间”辩证“包含了两种象征表达,但并没有分析那一种表达在什么条件或情况下普及。”也即是“没有回答‘什么时间’的问题”。[12]
(三)社会与空间没有实现真正的辩证统一
尽管空间只能通过物质存在,但它并不仅仅依赖于特定的对象,空间还包含着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态势。因此,空间不能还原成物质构成要素,空间在分析中更多的是充当一种背景性因素。此外,空间中还存在着非社会性的构成要素。河流、山川、天空等自然要素被纳入社会生产中,“我们为了休闲征服了海、山脉甚至沙漠。休闲工业和建筑业已经联合起来使城镇和城市化沿着海岸线及山脉地区扩展。”[13]自然要素确实是通过社会生产这个媒介被我们认识到,但它们的产生并不依赖人类社会。社会空间研究把分析限制在“社会”参数内,因而很难将那些不属于社会的因素和过程理论化。
四、结语
本世纪初,西方的社会空间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在社会科学界掀起了空间研究热潮。许多人在用空间视角分析社会时,往往不假思索地照搬和使用空间概念,其实,社会空间研究是众多学科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同的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模式暗含着不同学科的思维、视角与语言。我们应当分清不同学科在空间研究中各自的立场、方法和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空间研究的缘起及发展情况,同时把握各学科的独特性。目前,学界用的最多的应该是人文地理学学科中的空间概念和研究方法,吉登斯曾指出,“除了近晚期地理学家的著作外,社会科学家们未能围绕那些从时间和空间建构社会体系的模式来进行他们的思考。”[14]也许吉登斯的评价低估了社会学、建筑学、文学等学科在空间思考方面的作用,但这也证明了地理学在社会空间研究方面贡献之显著。
随着空间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科学界在空间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也日益繁多。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两个学科的交织组合以及其他有待研究的交织组合远比本文所涉及的要复杂。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交叉组合几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再发展,究其原因正是在于社会空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社会—空间的二元分裂倾向,对于时间的忽视,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空间理论的发展,亦是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学共同面对的难题。问题是跨学科协作的契机,社会空间研究今后的任务也将成为两个学科合作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多琳·梅西.空间的诸种新方向[A].德雷克·格利高里,约翰·厄里.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C].谢礼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3] Foucault M.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tings: 1972-1977[M]. Chicago: Harvester Press,1989.7.
[4]Henri Lefebvre. Space is a Social Product[A].于海.城市社会学文选[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
[5]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节译.[J].晓默编译.建筑师,2005,(10).
[6]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07,(2).
[7] 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A].布莱恩·特纳.社会学理论指南[C].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3.
[8]哈格斯特朗.区域科学中的人[A].蔡运龙,Bill Wyckoff.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7-174.
[9] Henry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1.8.
[10]德雷克·格利高里,约翰·厄里.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C].谢礼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11]安德鲁·赛雅.空间的重要作用[A].德雷克·格利高里,约翰·厄里.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C].谢礼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1.
[12]芭芭拉·亚当.时间与社会学理论[M].金梦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目前,职业学校的师资现状不容乐观。职业学校可通过实施“两大策略”、构筑“三大家园”、开展“四大活动”、推进“五大工程”,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合力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马骋,女,江苏省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58-03
职业学校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目前,职业学校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一强两弱”现象,即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弱。职业学校应通过多种路径,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着力于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合力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以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为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一、实施“两大策略”,点亮教师的职业人生
(一)师资强校策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学校应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如学校制定了《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师资五年培养规划》,对师资队伍建设做到长远布局、精心谋划。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我校每学年开设专家讲座2~3次,从技能大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拓展教师的视野。学校投资300多万元,为每位教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每学年提供300元让每位教师购买专业书籍。学校还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全校教师的培训活动。做到学校经费再紧,教师培训经费不缺,教师课务再重,教师参观学习的安排不误。
(二)机制保障策略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职业学校可通过机制创新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1)“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机制。学校在评优评选、职称评聘、学期考核等多方面优先考虑有工作实绩的人;(2)“不准看的人笑干的人”的作风机制。倡导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鼓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力;(3)“动态聘任,活化分配”的用人机制,职业学校要推行全员动态聘任制和中层干部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的职务聘任制,打破用人制度上的铁饭碗,做到“优者上,劣者下,平者让”。
二、构筑“三大家园”,放飞教师的职业梦想
(一)“放飞梦想”的精神家园
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建设的首要任务,职业学校应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中职校可通过“我爱我校”论文评比活动,抒发教师热爱学校的情感,激发教师的爱岗敬业意识。[1]开设“道德讲堂”,邀请全国励志专家来校作报告,在教师中开展“让人生在事业中闪光”等主题活动,提升全体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利用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榜样引路,激励他人。每学期,在教师中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鼓励教师与教育大师为友,在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开展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活动,帮助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示教师的职业风采。
(二)“和谐融洽”的幸福家园
职业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打造人文生态的校园环境。人的一生工作时间是最长的,如何让教师在学校中找到家的感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热情。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领导班子坚持办公会议制度,有事集体讨论。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校园里充满着温馨的阳光。学校还通过每年的教职工运动会,采用集体项目的比赛形式,增强同事间的合作能力。在这样的学校工作,教师心情舒畅,斗志昂扬,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工作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不断迸发。
(三)“追求卓越”的活力家园
要做就做最优的,要创就创最好的,职业学校应从各种创建工作中磨砺教师。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从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到省高水平示范校创建,学校抓住了机遇,教师也获得了机会。学校先后建设了江苏省品牌专业2个,省示范专业3个,苏州市精品专业2个,开发了苏州市精品课程4门。教师参与其中,课改理念得到了加强,行业背景得到了认识,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课程改革给学校注入了活水,创新大赛给学校增添了活力,专题论坛给学校带来了活意,多彩活动让学校气氛得到了活跃。学校的师资建设始终站在了高平台、高起点。
三、开展“四大”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美丽教师活动
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以张家港市创建美丽城市为契机,开展争当美丽教师活动:践行行业精神,塑造教师的美丽形象,要求教师品德高尚,严于律己;关爱学生,塑造教师的美丽心灵,要求教师循循善诱,做学生的贴心人;为人师表,塑造教师的美丽行为,学校发动全校教师进行爱心捐资活动,帮助学校贫困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美丽课堂,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造生态课堂、快乐课堂、兴趣课堂、活力课堂。
(二)创先争优活动
职业学校可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带领一帮人,感动一帮人。每年对评选出的学校各级各类先进个人、技能标兵、获奖能手进行大会表彰,激励他人。可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校“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的评选活动,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鼓舞全校教师的士气,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服务活动
职业学校应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教师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入开展专业教师进社区活动。[2]如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在杨舍镇清水湾社区开设“技能加油站”,进行家电维修、金融咨询等便民活动,让教师了解社会、增强能力;学校还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动青年教师服务港城、建设港城;开展专业教师进企业活动,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进行职工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教师的素质高了,业务好了,翅膀硬了。
(四)岗位比武活动
职业学校学可结合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学校教师“五课两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在校园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岗位比武。在学校开展优质课、示范课的评比活动,推荐优胜者参加上一级的赛事;开展专业教师的技能比武,组建校优秀技能竞赛团队;开展全校教师的论文评比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开展校内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丰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岗位比武活动,能使学校的师资水平得到大提高、大发展。
四、推进“五大工程”,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以培养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名师”工程
职业学校应把骨干教师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名师工程”:(1)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在培训进修、公开课开设、成果发表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教师进入名师行列;(2)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3)通过教代会加强骨干教师的奖励力度,提高了教师争当名师的积极性。通过“名师工程”,让学校教师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二)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题的“青蓝”工程
目前,职业学校学校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比例普遍较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如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要求学校30%的青年在工作五年内获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称号。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观摩活动,遍借金针;(2)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针对教改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撰写心得体会、教学反思;(3)深入开展“过三关、上五课”活动,要求青年教师一年站稳、三年过硬、五年出彩;(4)开展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实行导师制,采取以老带新岗上传,压担推磨岗上练,评估督导岗后帮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示范。
(三)以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为主题的“协作”工程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1)本校努力培养了一支奋进高效的领导班子团队,学校领导班子做到率先垂范,开拓进取;(2)培养了一支顽强拼搏的技能竞赛团队,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全省的技能赛场上摘金夺银,成就了学校技能竞赛的辉煌;(3)学校还培养了一支组织能力强的中层干部团队,他们攻坚克难,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为主题的“培训”工程
职业学校应着眼未来,以新理念为支撑,以校本培训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强化科研能力和过程培训为手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快学校校本培训步伐,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学校要设立师资专项培训经费,每年保证有5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可通过参加省厅组织的“四新”培训、企业顶岗轮训、骨干专业教师的出国培训、组团出国短期考察、研究生学历进修、与劳动部门及相关高校联合对专业教师的专题培训等手段,拓展教师的培训途径。
(五)以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题的“共建”工程
为壮大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学校可通过制定《“双师型”教师评选和考核奖励条例》,并与企业加强合作,实施“共建”工程。具体做法为:(1)共建“目标”,学校针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翔实的培养目标;(2)共建“计划,学校应充分听取来自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安排、毕业设计与毕业考试等;(3)共建“课程”,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4)共建“课堂”,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给本校专业教师授课、开设讲座等;另一方面,派遣本校专业教师给企业进行职工培训,丰富教师的阅历;(5)共建“师资”,委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的生产工艺和技能。例如,通过共建工程,教师的视野拓宽了、业务水平提高了。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
“春光明媚放眼亮,策马扬鞭自奋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职业学校应以创建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契机,务实奋进,开拓创新,努力打造职业教育的新品牌,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开永旺.基于六个维度的高职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6):26-27.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地理能力特点
一、引言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会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的知识目标;“学生能运用地理实验形成地理表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标的活动建议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因此,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地理智能的必备能力。在地里学习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观察地理实验教学中的现象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模拟水污染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通对比过观察三瓶矿泉水瓶里水的污染程度,认识到保护、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在此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例如,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尝试和对教师问题的思考,认识到山体不同部位的特征,并且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高。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还可以弥补学生想象不足,利用形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用乒乓球自制地球仪并演示地球自转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演示,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4.初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方法
(1)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观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显著特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例如,在用四层彩色橡皮泥模拟褶皱与断层时,学生通过观察褶皱与断层的结构特征与地表形态的区别,使学生在分析两者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2)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通过一项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实验教学中归纳出规律将其用于解决同类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例如,在测量当地一天的气温并绘制气温曲线图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自己思考,归纳总结气温曲线图的画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类与比较能力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比较地理事物之间的显著特点,将地理事物进行分类,锻炼了学生的分类与比较能力。例如,学生通过观察玄武岩、砾岩、页岩、砂岩,大理岩、片麻岩的纹理,总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点,并对以上岩石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显著特征进行分类,培养了学生的分类与比较的能力。
5.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地理实验教学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好奇和快乐,因此地理实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站。学生通过实地的参观考察,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学生会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有兴趣的学习。
(2)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从切身感受中体验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产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通过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家庭用水情况,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制定家庭节水计划。本实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出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许多地理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相处的性格和与人合作、善于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作用的特点
1.现实性
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渗透着地理知识,这体现了现实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提高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实践性
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锻炼,动手操作,从实验教学中获取感性材料和直观经验,通过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地理能力。因此可以说,地理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实践中检验的。
3.创造性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生动多样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4.终身性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教育意义很强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正确的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这些观念的形成,不但使学生终身受用,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红,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114-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7―0055―01
实验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数学知识。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际的实验获得数学知识。初中学生由于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对于外界未知事物的兴趣十分浓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实验充分利用了学生此阶段的心理个性特征和年龄特性,对于初中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及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利的。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模式之下,初中学生对掌握的数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通透。因此,研究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适当设计数学实验
实验教学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并掌握初中数学知识。因此,开展实验教学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数学教材上的内容。在设计数学实验时,必须要考虑实验的内容及难易程度。首先设计的数学实验中所包含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的数学理论知识,其次设计的数学实验中的实验操作部分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份,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概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数学实验。如让学生掷骰子,记录并计算奇数朝上的概率与偶数朝上的概率。
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数学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因此进行数学实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思维的产生、发展及延伸都至关重要。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观察能力都还十分有限,不能完全理解、吃透数学实验真正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数学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够透过数学实验理性思考数学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暴露实验现象揭示的数学原理和本质,则数学实验教学就失去了该有的意义。此外,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时还要注意方式。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过于深奥的数学问题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通过数学实验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够让学生逐步透彻地理解该数学实验所蕴涵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圆锥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圆锥模型并计算其面积:+πr2或αr+πr2(此α为角度制)或πr(l+r)(I表示圆锥的母线)。在该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圆锥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及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
关键词:EWB;中职;电子实验教学 对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的广大学生来说,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讲解元器件功能,还是如何使用相关的仪器仪表,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但对广大中职学校来说由于缺少电子实验设备、普遍存在学生难以理解和缺乏实践操作的问题。将EWB引入到中职电子实验教学中,可以说真正解决了这一难题。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在电子实验教学中引入了EWB,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的了解各种元器件的功能和使用各种仪器、仪表,由此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EWB对中职的电子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中职电子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中职电子实验教学中,首先,由于受实验室电子设备的限制,一些电路的设计调试要求很难得到满足,而且设备更新慢,一般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一些富有创新性的设计、想法和思路很难实现。其次,在电路设计过程中安装、调试、测量,均是在实验箱和面包板上完成,为了完成一个电路的设计,往往要反复多次,一旦连线错误,很容易造成电子元器件和仪器、仪表的损坏。最后,在对电路进行调试时,不仅麻烦而且受电子元器件和仪器仪表功能的限制,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评价,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厌烦,更严重的可能会增加他们对设计型实验的抵触情绪,电子实验课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EWB概述
EWB软件是专门用于电子电路设计和仿真的“虚拟电子工作台”软件,它具有更多的内存元器件和更强的虚拟仪器功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和灵敏性。EWB工作平台的工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界面直观形象,简单、易学、易懂,其元器件和仪器仪表与实际的元器件和仪器外形有着较高的相似度。
2.元器件库和仪器仪表库种类齐全,而且容易操作。EWB软件除了提供数千种电子元器件和仪表外,还提供了相关元器件的特性参数,特别是提供了很多中职学校实验室不具备的仪器仪表,如:扫频仪、数字信号发生器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EWB对中职电子实验教学的意义
与广大高等院校相比,中职学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因此在中职电子实验教学过程中,他们很难一下子理解和掌握一些复杂的电路设计和仪器仪表功能操作。将EWB引入中职电子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EWB进行模拟仿真实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因此,EWB对中职电子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EWB软件与其他电路仿真软件相比,仿真度较高。首先,EWB软件可以提供电阻、电容、三极管以及集成电路等十几类数千种元件。而且EWB可以提供包括示波器、扫频仪、数字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十几种设计及仪器仪表工具,具有较强的绘制电路图以及显示波形功能,可以将实际电路的结果仿真出来。其次,EWB软件不需要采用文本方式,可以直接从EWB软件中的元器件库和仪器仪表库中选择所需的元器件和仪器仪表。
2.利用EWB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非常方便。由于EWB软件采用了虚拟技术,设计和开发仿真电路就和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一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所需的元器件和仪器仪表,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修改。如果设计的方案没有成功,可以重新进行,不用担心出现元器件损坏和仪器仪表出现出现故障等问题,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利用EWB软件,可以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功能操作。如,教师在进行信号源的占空比实验时,从理论上来说占空比只对三角波和方波有效,对正弦波无效,但中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特性参数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EWB软件,教师可以在讲解信号源占空比理论的同时,调整相关参数,并用示波器将最终的结果演示出来,这样中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信号源的占空比概念,为后续的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利用EWB软件,有利于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电路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在进行电磁继电器特性的实验教学时,本身学生理解这一理论就有困难,很难真正掌握其实际应用。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防汛报警装置,鼓励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防汛报警装置,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5.利用EWB软件,有利于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进行电路设计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EWB软件的设计试验区,设计各种电路,并进行仿真实验,这样不仅操作方便,而且界面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中职电子实验教学中引入EWB软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中职电子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EWB软件不仅很好地弥补了中职学校由于缺少电子实验设备而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机会较少的缺陷,而且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电子理论和实验教学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职电子实验教学中,EWB将会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文耀,段玉生,何丽静.EWB电路设计入门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1.
[2]路而红.虚拟电子实验室[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05.
【关键词】高中地理 实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中地理教学主要面对的是人类生活的客观地理环境,可以说整个地理环境其实就是一个地理“实验室”。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都基本处于静态,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很难掌握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开展地理实验有利于开拓学生学习的环境,使得地理教学更加的活泼生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实验内容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内容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要让学生切实能够感受到、体验到,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意义。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设计了模拟热力环流实验、农作物品种调查、地球自转及公转运动的演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绘制、调查人口迁移情况、观察、测量初步分析城市自行车及机动车路面使用情况等10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建议的实验内容主要有13项,其中需要联系当地的相关情况的一共有6个,比如,利用当地人口资料,绘制合理的统计图表,探究人口发展模式及迁移特点、观察本地水文地质地貌情况、对当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进行调查,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主要的保护治理措施等等,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一共有4个,比如大气温室效应模拟、气压带风带移动情况模拟、水循环模拟、洋流模拟。由此可以看到,新课标背景之下,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高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频繁,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除了教材、新课程标准列出的一些地理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自行的设计一些实验,比如模拟季风的形成、模拟气旋与反气旋、模拟暖锋及冷锋天气、开展沉积物分选实验、自流井模型制作、断层形成模型制作等等。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地理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二、地理实验教学设计
地理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科学性、可操作性、典型性、可接受性、活动性及探究性五个原则,要切实能够正确的反映某一地理过程中内在规律,实验过程中的所有的细节都必须具有科学性;要始终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为出发点,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在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的前提之下确保实验的效果;实验内容要能够体现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各种地理概念,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防止学生对知识产生负迁移,影响其学习效果;地理实验必须要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水平,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亲自的操作,从而获取知识,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设计实验内容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探究性,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取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设计沉积物分选实验时,首先明确实验名称“沉积物的分选”,然后选择实验用器材“水、随时、粘土、玻璃瓶、粗砂”,其次设计实验过程“将相同比例的粘土、碎石及粗砂均匀混合后放置在玻璃瓶之中,三种物质的体积不得超过玻璃瓶容量的一半。然后将玻璃瓶注满水,拧紧瓶盖后剧烈震荡后将玻璃瓶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静置沉淀,观察各种沉淀成分的排列顺序”,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之后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选择的实验材料及其沉积过程与大自然中实际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可以明显的发现,颗粒较大的物质沉在下部,粘土细颗粒则主要在上部”。该实验过程是通过直接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间接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自然地理事物对象的演变过程。模拟实验由实物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两种手段,实物模拟主要是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使用实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比如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地球的运动情况,实验过程中用手电筒发出的光代表太阳光,分别从地球仪北极及南极上空打开,用手从左向右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
结束语
实验对于高中地理学习非常有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展地理实验,通过直接实验、计算机模拟、实物模拟、演示实验等多种实验方法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各种地理概念,从而提高地理实验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实验的内容及教学设计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蕾、陈晓. 例谈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方案的设计[J]. 地理教学,2013(14).
[2] 费月.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史利杰、徐宝芳. 积极开展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活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