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

时间:2023-09-25 17:40:46

导语:在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

第1篇

1.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与上网习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移动端的用户逐年增加,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在中国网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预计2015年占比将达到90%。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仍在加速,移动互联网简直是无孔不入,相信很快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2.PC ->移动->智慧互联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早就不在满足于PC端带来的变化,有需求就会催生解决需求的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竞争逐渐从PC端蔓延到移动端入口的争夺,在移动入口日臻完善的同时,企业又将“触手”伸到线下,抢夺线下资源,将线上线下融为一体。而在变化之余,产业也在逐步完善,并购扩大,将逐渐向图下这趋势发展。

3.车联网正在无声改变出行

互联网改变了许多领域,汽车行业也不例外,通过车联网技术,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舒适、愉悦,智能汽车也将成为互联网巨头争夺的重要接入口。

4.在线教育涌入江湖

在线教育是比较典型的传统企业触网的一个行业,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在线教育企业在2012年之后,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且增长率仍在加速,市场规模空前雄厚。

5.大数据呈现一片蓝海

大数据市场前景广阔,从网络数据到与计算,再到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改变太多传统企业无法改变的事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深挖大数据,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互联网大佬追求的目标,也是争夺的宝地。

6.视频变局正在发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看电视的习惯,用户可以不必再为了错过直播而伤心,使得电视台、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利益冲突不断,一场关于视频的变局正在发生…

7.泛娱乐开始萌芽

受互联网的影响,娱乐产业空前繁荣,突破传统的发展领域,实现同一内容的多领域共生,各个行业都掺进娱乐因素,受众群体成倍扩增。

8.智能硬件如雨后春笋

2014年可以称为智能硬件元年,成为主流话题,涉及领域众多,家居、医疗、交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能的生活。互联网巨头们也都看好了这一领域,纷纷出招布局,抢占市场。

9.企业互联网化范围逐渐延伸

互联网不断向传统企业渗透,覆盖营销、渠道、产品、运营等多个层面,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传统企业不得不拥抱互联网来加速发展,企业互联网化是不容阻挡的一个趋势。

第2篇

产业图景

通俗解释物联网,即物物相联。可以想象为:未来某一天,电视、电脑、门、灯、燃气灶、微波炉等所有家用电器,以及社会上所有安装了终端信息上传工具的机械类、电子类器件都连在一个网络上,那时用户可以通过掌上电脑,或是某种遥控器,控制这一切。

在世界范围内,物联网被视为是继上个世纪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物联网的成熟与大规模应用将很可能引发下一轮科技和经济变革,并再次深刻改变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

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都在投入巨资研究物联网。而在中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不但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更被看作世界上少数有能力将物联网进行产业化运营的国家之一。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健康监测、智能交通、重要区域防入侵、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甚至千亿,预计,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的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目前的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正是意识到了物联网对于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以及中国在发展物联网方面的优势所在。大力发展物联网已被确立为国家意志,物联网产业也被赋予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重任。

作为物联网的主要玩家,各大信息网络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的动作最为迅捷。目前在上海世博会中,中国移动推出了世博会门票、“车务通”系统等初步的物联网应用。其物联网研究与实验不仅仅局限在无锡、上海,北京、重庆、广东等地的实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电信与联通紧随其后,纷纷拿出自身的物联网业务规划。而广电和国家电网也各自依托NGB和智能电网,加入到物联网的研发、建设和应用中来。

“虽然产业前景和运营商的参与热情不容置疑,但目前国内物联网发展的不足也很明显。”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坤表示。“首先就是国家标准的制定。”王坤认为,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但由于目前国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缺少前期统一的规划,导致各大参与者都站在自身利益上,各说各话。各个地区各大运营商都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力量内耗不利于标准的建立和顺利推行。“如果没有这个统一的标准规划,就会使整个产业、市场混乱,更会让用户不知如何去选择应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先决条件。”

而已经参与到NGB物联网项目中去的杭州华数副总裁赵志峰也认为,物联网作为国家工程,绝不是单个运营商的事情。国家主管部委应该做好规划,安排落实。地方和运营商都应该在统一规划下实施推进物联网工程。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虽然在物联网研究上并不落后,但在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制造上还受制于人。而目前,国内提出的各类物联网实施方案,基本上以系统集成居多,基础研发少。“很多项目成为了一个大筐子,什么都在往物联网里面装。”王坤认为,中国物联网还在初级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即使部分细分市场先期得到一定的发展,整个市场的成熟也还需假以时日。“在物联网项目方面的盲目推进,很容易沦为为别人打工,甚至给国家产业利益和信息安全带来影响。”

安全问题引人关注

目前,对于物联网前景的主要质疑,一是认为物物都植入感应芯片几乎是天文数字,无法实现。物物互联的数据计算量极为庞大,需要算法的革命。另一个就是物联网的安全性正受到普遍质疑。

由IBM主推的“智慧地球”物联网项目已经成为美国的物联网国家规划并在全美的范围内开始实行。该项目是以互联网为信息采集和传输通道来进行的。IBM的市场目光不仅仅局限在美国本土市场上。在中国,IBM也在大力推进其“智慧地球”项目,并和多个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

针对IBM的这一动作,不少业内人士都发出了警告。在他们看来,物联网未来将覆盖医疗、交通、能源、金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物联网一旦遭遇敏感信息外泄等信息风险,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运营体系应该建立在国内自主创新和自主运营的基础上。

“其实物联网所具有的安全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国家信息安全方面,还体现在一些更细微的地方。”赵志峰说,国内外的很多物联网规划和应用,都是将互联网作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和传输通道核心。“将互联网作为通道,这一点就已经引发了人们对于物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据悉,在英国的物联网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即使实施了各种信息加密技术,但民众仍对互联网的安全性存在质疑,担心个人隐私和信息被泄露,因此对物联网的实施存在一定的抵触。

第3篇

随着自身跨国业务的发展,很多企业需要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及时进行业务联系。视频云技术作为一种能实时双向传播视频、音频信息的通信技术,它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千里眼”的梦想,使会议参与者能更加直观、真实地“面对面”交流。

视频会议发展新方向

随着企业跨地域业务的发展,企业用户需要快速高效的交流沟通,视频通信业务的需求随之增加。由此,市场出现了很多视频会议系统,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微软、思科等国外视频会议系统,而国内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厂商在深耕此类视频会议系统市场。随着技术进步,这些国内厂商的视频会议系统无论在品质、功能,还是在市场渠道方面都在逐步完善,成为众多国内外视频会议系统用户的新选择。

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复杂、封闭、昂贵且操作复杂,对于网络的要求很高,沟通限制在会议室对会议室之间。但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云服务供应商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云服务,很多视频会议系统开始转向“视频云”会议系统。那么,“视频云会议”到底能为用户带来哪些好处呢?“视频云会议”能够使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终端,便捷、高效、高性价比地召开或参加一场多方的网络视频会议,使用户之间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视频云会议”将深远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在家远程办公更加普遍、外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沟通更方便,跨地域团队协作更高效,企业差旅和会议成本更低。云视频会议替代传统视频会议是必然趋势,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沟通的新常态。

在传统视频通信领域,包括思科、宝利通(Polycom)、华为、中兴、科达等占据了很多市场份额。而近几年,在企业通信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这些传统业务厂商受到了一些冲击,出现了很多变动。在国外市场上,去年上半年,澳洲软件独角兽公司Atlassian收购了开源视频会议服务公司Blue Jimp;去年底,IBM收购云视频服务商Clearleap以提供企业会议服务;今年7月,Siris Capital以2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宝利通。不仅国外市场上演收购大戏,国内市场也热闹非凡:去年3月份,北京创想空间商务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全时)收购了深圳市视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视高);今年6月,齐心集团收购银澎云计算公司(好视通);11月,二六三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63企业通信)收购了展示互印R陨险庑┒允悠翟苹嵋橄低彻司或者业务的收购行为仅仅只是开始,视频会议转型SaaS模式将会更为普遍,在SaaS视频云会议服务领域有望产生大型SaaS企业。

企业协作和云计算的发展把视频会议带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也给新兴企业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随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舒骋表示:“很多日常业务的沟通和协同都需要有视频,当用户应用致远的OA系统、用友的ERP系统、畅捷通的工作圈、小微的财务软件、六度人和的社交化的企业管理云平台等软件时,或许需要有通信云的东西叠加进去。” 随锐科技正是看准了这一风口,全力推进视频云业务。

市场广阔需深耕

当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融合时,在中国,企业互联网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中国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舒骋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互联网+各行各业”成为企业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企业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会更多地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以客户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驱动,配置企业资源,形成强劲竞争力。

第二,以员工为本,为基层员工赋能。让基层员工把市场信息快速传递到公司决策层,让基层员工能够更多、更快地了解公司的战术和策略。

第三,以数据为驱动力。用数据驱动优化企业管理的流程,无论这种转变多么缓慢,涉及范围多小,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实时运营,尤其是对生产型企业。实时运营的前提就是企业互联网内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流要通畅。数据对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点要充分,并且可以时刻支持决策层做相应部署。

“根据随锐科技三年来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教育、医疗和政务将有很多市场机会。” 舒骋表示。

首先,教育是个大市场。把通信云和视频云融合到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还是培训,都需要视频通信的实时在线的通信产品、会议产品、视频教室产品和直播产品等。

其次,医疗是个大市场。国家现在鼓励多点执业,特别是国家鼓励医疗资源下基层,视频通信可以解决很多千里之外的诊疗问题,随锐科技看到现在有大量的互联网医疗机构需要为其提供可靠、稳定、随时随地的视频通信解决方案。

最后,政务也是个大市场。国家进行“三公”改革,严格规范了公车使用。此外,国家还改革了现有的政务运作方式,通过会议室系统改变政府部门开会的方式和任务部署的方式。

开疆辟土需伙伴

在政务领域,随锐科技看到了很大的市场机会。但全国那么多县,随锐科技在今年仅做了几十个县的政务云。要让随锐科技的视频云解决方案覆盖到全国更多县,这是做非常大的市场。在政务云方面,据随锐科技保守估计,中国一年会有1000亿元的通信云和视频云的市场。随锐科技没有能力去覆盖那么多区县,都得靠合作伙伴去推进。

舒骋介绍道,随锐科技从两年前开始发展合作伙伴,从10个开始,到今年的367个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包括分销渠道伙伴、行业定制伙伴、产品融合伙伴、硬件供应链伙伴和企业生态链的每个环节节点上的重要伙伴。

目前,随锐科技直接服务和覆盖的企业用户仅30万人,随锐科技通过建立合作伙伴生态链覆盖的企业用户数达到了300万。虽然距离7000万用户的预期数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也说明随锐科技的市场前景广阔。而这7000万用户仅仅是中国的企业级用户数量,在全球还有更多的企业级用户市场需要随锐科技和其合作伙伴去开拓。

舒骋表示,随锐科技的定位就是用视频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公共机构解决开会问题,就像滴滴解决出行问题,阿里解决购物问题,腾讯解决社交问},百度解决搜索问题。这是随锐科技目前的定位,这个市场份额多达数千亿元。随锐科技两年前重新梳理了愿景,希望通过随锐科技的解决方案,用融合、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连接。

企业级应用的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起来,而厂商与合作伙伴的共同目的就是促进企业互联网的发展,使随锐科技、合作伙伴和用户实现共赢,大家在这一生态链的每个节点上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倡议创立企业互联网标准

企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公司不断涌现,满足了各种企业用户在互联网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逐渐在市场中自然形成了企业互联网生态链。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企业互联网科技产品的出现,也给海量企业用户带来了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使用不同公司企业互联网产品时数据共享困难、登录账号繁杂、产品接口开发费力、信息安全风险较大、大数据平台分享与授权受限、诸多产品信息与流程融合不便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大量的企业用户转向企业互联网技术,也阻碍了各类别企业互联网从业者在各行业普及“互联网+”和“+互联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整合企业互联网从业厂商的客户资源、技术能力、运营优势,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无缝的体验,11月21日,随锐科技与畅捷通、六度人和、优普、致远等厂商共同发起倡议创立“企业互联网开放标准联盟”,这几家企业互联网厂商共同倡议,创立统一的企业互联网的技术标准、接口、数据格式,建立良性的企业互联网竞争环境,支持企业互联网的产品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创新。

第4篇

胃口蛮大的京东医药格局

京东涉足医药领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早在2014年底便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A证。据悉,A证只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只能做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平台服务商,不得向个人提供药品销售服务,这样的模式显然不符合京东“既做第三方平台,又做自营”的电商思路。因此,从控股安吉堂,到由安吉堂在2015年11月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C证,京东一直都在构建“自营+平台+到家O2O+B2B”的生态。从战略布局的角度看,京东对医药电商领域拥有不小的野心和期望,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些差距。

逐渐完善的监管体系

相比其他电商领域,医药电商从诞生之初便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相关企业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书》,分为A证、B证和C证三种―利用不同的分类对医药电商门槛进行一定设置。由于医药领域的相关企业大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质,拿到由地方局颁发的B证和C证并没有太大问题,所以整个医药电商领域从2013年开始出现一轮井喷现象。

首家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书》A证的企业为河北慧眼医药科技(已于2014年被阿里巴巴集团收购),八百方与1号店则分别于2014年2月和6月获得相应证书。不过,这三家医药电商平台网上售药的试点工作早应于去年到期,因此河北、广东和上海地方主管部门发出的“叫停令”并不令人难理解。只不过这对于医药电商而言,这无疑是监管部门传递出的一种态度。在这种局面下,京东大药房想要完成“自营+平台+O2O+B2B”的布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拼未来,赔本也要赚吆喝

目前新三板上不少医药电商企业,均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以泉源堂为例,其2014年10月开始电商之路以后,2015年财报显示其电商端的收入达到7 311.1万元人民币,但最终净利润却为负454.0万元人民币。而泉源堂的负利润并非个例,看似砍掉了中间环节,但在极为残酷的竞争环境下,为获得更多线上流量,网上药房平台往往不得不付出更多管理、销售和宣传费用。庞大的开支会极大压缩商户利润率,想要赚钱?先烧钱活下来再说吧!

有数据显示,医药电商领域的市场规模近年来的增长率超过了50%。2015年商务部直报系统的医药电商销售总额达476亿元人民币,其中B2B市场规模为444亿元人民币,B2C市场规模为32亿元人民币。相比以万亿元人民币计的医药消费市场,巨大的成长空间让网上药房未来一片光明。因而,虽然目前网上药房还处于赔本赚吆喝的境地,但庞大的市场前景,依旧让不少企业前赴后继的投入。京东大药房不是第一个,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们真的需要网上买药吗?

虽然网上药房在药品价格上的优势明显,但很对消费者依然对在网上买药充满了担忧和疑虑。与其他假冒商品不同,假药带来的伤害是最为直接的。而网上药房要做的,就是逐步打消人们在这一方面的顾虑,并逐渐培养其消费习惯。而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站在用户的角度,也不是所有药品都适合在网上购买的。首先,处方药无法在网上药房买到。其次,一些应对急症的药物,也是不能够网购的―物流的时间属性不能满足消费者对药品的即时需求。因此,网上药房的主要销售模式还是B2B,B2C其实只占了很少一部分。而就算是这很少的一部分,也主要集中在了保健品和计生用品等方面。

一方面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培养用户习惯,一方面是很多药品用户无法或不能在网上购买,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很多网上药房投入了大量资源,却并不能支撑到整个消费市场成熟的时候。

差异化求生存,任重而道远

第5篇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市场本身无处不存在巨大的风险,尤其是二级市场的风险更大,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一步一步的前进,可中财沃顿多年的行为作风却有些“离经叛道”。

据中财沃顿董事长罗蔚介绍,中财沃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在过去30年间,成功运用“基金+并购+上市公司重组”这一巴郡式独有的投资模式,将“金融+实业”投资理念从美国延伸至香港再到中国大陆,目前已成为一家将实业运营与金融杠杆相结合的综合性投资金融平台。”在中国大陆,中财沃顿从稀缺资源开始投资,从黄金、稀有金属到高科技、新材料、基建、商业地产等,涉及领域众多,这些年来做出了许多的成绩。

巴郡式并购控股商业模式

“资本寒冬”状况下,并购逐渐成为资本市场退出选择的主流方式,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登陆资本市场的路转向了并购。另一方面,许多上市公司也将并购作为摆脱“夕阳行业”定位,提升自身估值的重要手段。

然而与一般追求投资企业上市退出的PE不同,中财沃顿却反其道而行,打破了投资行业一些以往旧的规则,“坚持做永不退出的控股并购”。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巴郡式并购控股模式”,目前也是中财沃顿的核心投资策略。

关于“巴郡式并购控股”这一模式业界早有耳闻,简单解释为“基金+并购+上市重组,”即通过基金进入需要资金的未上市企业,再联合上市公司对适合的标的企业进行并购,公司通过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从实体经营和资本市场上获益。在标的选择上,实行优质资源项目筛选原则,不投竞争激烈的行业,不投非垄断性的高科技企业。由于政策风险较大,中财沃顿避开A股市场,以高科技企业扎堆的美股市场也并非中财沃顿的首选,而是将上市地集中在港股市场……目前中财沃顿旗下控股的十多家企业,至今没有一家退出的,时间最长的一家控股企业,控股期已超过了20年。

罗蔚说:“别人并购是为了退出,而我们的理念是永不退出。既然永久不退出就要控股,如果不退出又不控股,那就避免不了系统性的风险。通过这种不退出的长期投资方式,可以将中财沃顿与合作方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达到金融运作过程中的高效合作和深度互信”。

实业运营+金融杠杆

中财沃顿多年来一直在不断追求创新突破,作为一家将实业运营与金融杠杆相结合的综合性投资金融平台,关于定位模式的选择罗蔚认为金融与实业相结合应是中国企业今后的命运和选择,也是未来趋势化发展的方向。

罗蔚分析到,“实业卖的是产品,金融卖的是预期。实业目前面临着四大难题,设计、品牌、技术、销售。而贯穿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资金链,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就是将实业运营与金融杠杆相结合,通过“实业+金融”的方式解决。对于缺乏资金或者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个融资渠道;对上市公司而言,这是它们短期内扩大规模的途径。这种“曲线融资”的方式为那些在传统融资渠道难以融资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即通过“实业+金融”手段的结合,打通企业资金链条,用不断的并购推动利润的爆发增长和企业价值的高速扩张。

对于“实业+金融”的模式尽管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但要将实业和金融的理念统一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现实中,当金融要介入时,实业经营者的一个本能反应是: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会不会被稀释?这是实业经营者顾虑的问题。为保障上市公司和资产注入标的公司的合作前景,中财沃顿也设计出了一套从基金投资、到参股控股、市值管理以及跨境并购和上市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更好的去把控这其中的风险。

“实业经营者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是从自己经营的角度去看的,但从我们是金融从业者的角度看,最终是否会合作,看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是否能够实现双方共同的利益。金融的参与在于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体企业同样能够获益。”罗蔚说。

在“实业+金融”的这一模式下也决定着中财沃顿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要非常的谨慎。目前中财沃顿对于标的企业的选择有几个严格的标准:一类是资产、业务状况很好,但是缺乏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企业;一类是业务收益稳定,但是缺乏进一步提升的项目或者业务的企业;再有就是具备市场前景和行业潜力,但是无论从资金还是业务构架上都还需要完善的企业。“这几类企业都有明显的长板和短板,正因为如此,对其进行资源的重整就显得关键且必要。”罗蔚说。

虽然实业+金融这个模式在中国很新,但是在美国,这种模式已经运行了60年,罗蔚认为:“这个模式只有在美国跟中国能实行,因为其它国家金融市场不够大,实业也不够大,这其实是一个优势。”

以下是中财沃顿董事长罗蔚接受记者专访部分内容:

《融资中国》:中财沃顿2015――2016年间业绩如何?

罗蔚:现在2016年已经过半,就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去年我们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我们支持了中国国际模特大赛,这是我们第二次支持这个赛事;此前,我们还支持过“左麟右李”十周年演唱会广州站和深圳站等。2015年中财沃顿主要重点发掘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成功协助沃顿股份(股票代码:831440)登陆新三板。算是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是这还不够,对于中财沃顿来说,创新和探索是永恒的主题。

《融资中国》:当下互联网和科技行业越来越火,有人担心这会出现类似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对此,您是怎样看?

罗蔚:在我看来,现在的互联网热潮和此前的“互联网泡沫”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目前政府提倡的是“互联网+”。以金融行业为例,是“互联网+金融”。我们原来是“实业+金融”,以PE基金+对冲交易+价值管理的5D运作模式去推动实业发展――但这是我们发展模式的1.0版本;2016年中财沃顿将进入到“实业+金融+科技”的2.0版本发展模式,推动金融和科技相融合,促进实业发展――用“互联网+”打通线上与线下,打造立体式的体验式金融。

关于这个发展模式,我可以打一个比方:实业为车――脚踏实地,无实业不稳;金融为翼――加快实业发展速度,无金融不快;互联网就像导航定位,引领前进方向。相信在这样的创新模式下,中财沃顿将会走得又稳又快又好。

另外,我们所关注的科技,其实并不局限于互联网科技――中财沃顿一直关注大健康领域的技术进步,推动医疗科技创新,助力医疗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近年来,我们大力投资干细胞应用研究及心脑血管、乙肝、癌症领域的生物医疗发展,从技术、设备、市场、服务等方面支持中国医疗产业及生命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融资中国》:近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有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能谈一下您的看法吗?

罗蔚:巴菲特有句名言:“过去238年,没有人靠押注自己的国家崩溃而获得巨大成功”――首先我们从历史来看,如果我们把中国看成是一只股票的话,那么它的经济就是这只股票的价格。这只股票表现出来的走势,其实还是非常强劲的。

大家都知道长期持股的最大风险是这只股票的股价一直不如人意。那么过去100年,中国经济真正有持续10年以上的“熊市”有几次呢?其实不多,而且都已经是过去很久的事了。至于最近几十年间的大大小小危机,无论是1998年金融风暴,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还是2008年金融海啸和2012年欧债危机,中国的经济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更加强劲。如果从纯粹赌局的角度分析,一只股票100年间只有20年是下跌,剩下80年都是上涨,那么你要赌它下一个十年是升还是跌呢?我个人而言,自然是赌它上升的赢面更大。

《融资中国》:对于2016的战略目标,您提及到会关注到上市公司?

罗蔚:我们一直定义2016年是中财沃顿实现大飞跃,正式起飞的一年;所以在下半年,我们还将抓住更多的机遇,实现跨跃式升级。除了将金融与互联网、科技紧密结合之外,我们还会关注到基金、上市公司、娱乐、地产、慈善、传承黄埔精神等多个方面。

未来中财沃顿将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境内外金融市场,包括但是不限于建议A股、新三板、港股,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外资本市场。

我们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牵头成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协会,也是为了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实力、金融服务、国际接轨等方面的优势,联合政界、学术界、各行业业界的力量,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实质性助力,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实现上市梦,合力打造全球最多上市公司的商会。

《融资中国》:留意到近段时间,中财沃顿好像在公益慈善方面也有挺大的动作,能请您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吗?

第6篇

医疗行业主要包含三大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其中,美国医疗服务、医疗器械销售收入都已经超过医药销售收入。在不久的将来,医疗服务将成为全球最大、最盈利的服务产业之一。随着生物芯片、家用血液仪、医疗磁卡、社区医疗检测站等信息采集、记录手段的普及,未来的医疗服务产业将形成以数据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在激活数字医疗服务市场方面,和政策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了一个新规范,要求药品以及血液和血液制品等生物产品,必须在标签上采用条形码。布什政府还推出了建立全国医疗电子信息系统的计划。这些举措将带来数百亿美元的医疗信息服务支出。从远期看,我国政府推出的医疗机构信息化方案也将催生数千亿元的新市场。

为了抢占先机,IBM、思科、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外都推出了进军医疗信息服务行业的投资计划。世界著名电器企业西门子甚至做出了把医疗产品和服务作为未来公司主业的重大决策。我国的华为、联想、浪潮、方正、紫光等国内企业也推出了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方正甚至披露了大规模进军医疗行业的投资计划。

专利部署

一百年前,国外就已经出现商务专利。不过,纯粹的商务方法专利极为罕见,其专利性一直没有浮出水面。1998年,在“州街道银行诉签名集团案”中,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虽然涉案专利申请寻求保护纯粹的商务方法,但是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不能把它排除到可专利的主题之外。由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这个裁决完全改变了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专利审查规则,对美国信息服务行业的商务方法专利抢注活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每年的商务方法专利申请有数万篇。美国信息服务产业非常发达,规模也很大。专利制度能够促进服务技术创新,避免大家相互抄袭商务模式、经营方法。这样,信息服务行业才能出现一些服务水平高、技术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

到2010年,我国信息服务从业人员将达到700~900万人。在这个行业,专利,尤其商务方法专利是规范竞争秩序的最好武器。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信息服务企业在部署专利。例如,最近在纳斯达克市场风光无限的百度公司就是一家信息服务企业。目前,搜索竞价排名的收入已占百度公司总收入的80%左右。第02117998.0号专利申请是百度公司保护、独占这项业务的主要武器。它的保护范围适中,技术禀赋、撰写质量都很高,完全符合我国专利法及其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部、复审委员会要从保护国家战略利益的角度重视这项专利申请。

在医疗信息服务方面,我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市场腹地都不比国外企业差。但是,我国企业的专利部署意识太差,尚未就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医疗服务提供方案等抢注任何专利。相反,国外企业在抢注各类医疗商务方法专利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国外大企业的成就最突出。例如,IBM公司第200306107号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病人信息管理系统,第200414819号申请公开了健康护理活动中对病人生物检测数据的管理方法、系统和程序,第200507119号申请公开了病人看护方法分类优选的方法和系统,第200518266号申请公开了病人可控制的医疗记录读取方法、系统和装置。西门子及其关系企业在医疗行业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有数千篇。仅西门子医疗系统公司公开的申请就有1200多篇,其中相当一部分申请属于数字医疗方法申请。

国外中小企业的专利部署成就也很突出。例如,美国华盛顿的心脏智能公司公开了28项美国专利申请,其中6项已经授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公开了14项专利申请。这些全部属于商务方法专利申请,大部分属于纯粹的商务方法专利申请。目前,该公司已经就自动采集和分析心脏信息的系统、远程病人看护系统等抢注了多国专利。美国加州的健康英雄公司公开了76项专利申请。其中,8项属于合作申请,68项属于单独申请。这些申请大部分属于医疗商务方法专利申请。从技术领域看,G06F17/60分类号下有18篇申请;其余分类号下最多有6篇申请,大部分为3篇以下申请。值得注意的是,它的PCT申请有19篇。WO0006024号文献保护针对心理病人的微处理器程式化诊断设备和方法。WO0011578号文献保护健康管理处理控制系统。WO0015103号文献保护用于健康自动管理的多病人监护系统。WO0017799号文献保护模式化和可记录的人体动态风险评估方法。WO0017800号文献保护用行为和激励来降低被保险病人保险风险的远程机系统和方法。WO0225551号文献保护用生物检测方法辅助多用户健康监视的远程计算机系统和方法。该公司的美国授权专利有43篇,例如,第5822715号专利保护糖尿病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方法。它的欧洲授权专利有3篇,在德国、加拿大、新西兰也有少量专利申请。

,几乎各个医疗服务领域都已经出现专利申请。有些专利技术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例如,巴拿马的真点公司就无线健康监视系统抢注了专利。有些公司和个人就邮件辅助的病人服药选择和专家咨询系统、自动语音式医疗咨询与救助系统、远程互动式病人视频监护和咨询系统等抢注了专利。这些技术的前景也非常乐观。

第7篇

透过泡沫看本质,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互联网不是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媒体、一种工具、一条途径。认清了这些,我们就发现,原来互联网真的很有用,如果你懂得利用的话。

传统企业同互联网联姻,借助互联网展示企业形象,产品信息,做好客户服务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互联网为企业服务,渗透到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当中去,这也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让我们构想一下企业利用互联网之道的美好局面:

企业占领互联网这一第四媒体的宣传阵地,利用它面向全球展示了企业的形象、品牌、文化和产品;

互联网不仅仅是网站,更是一种高效高技术含量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引进管理技术和观念,丰富管理手段,倡导互动沟通和透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

企业通过互联网寻求产品的销售新渠道,寻求更多的商业机会。对于这些,我们相信,如果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互联网必将助企业一臂之力。

1)互联网创造了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互联网以其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传递方式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逐步成为新一轮经济的基础。它对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中小企业而言,互联网创造了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1)全球化的大市场

作为覆盖全球的开放型网络,互联网把每一种商业经营活动从其所在的地理范围内解放出来,突破了传统市场的地域限制,形成全球化的大市场。在这个虚拟的市场中,地理概念已经无法限制某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规模,客户和企业都将摆脱地域界限的束缚,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交易活动。

(2)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互联网上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极大,而且增长速度惊人,使这个新兴的虚拟市场拥有着十分丰富的市场资源。并且由于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中小企业能与大企业一样接触各类市场信息,可以更加方便地通过交流与协商达成各种交易,从而使市场资源配置不再受到传统的门户限制,真正能为全社会所共享,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3)直接透明的市场结构

互联网将众多的企业和消费者纳入其网络系统后,利用信息共享和及时通讯,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之间的中间环节,实现信息透明,从而构造出一个直接透明的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结构中,众多的商品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都将在网上公开,中间商被消灭,极大地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透明竞争。

(4)多极化的市场竞争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触角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各类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能在世界市场上同台竞技。一般来说,大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臃肿,如果不能及时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就可能来不及调整产品结构而蒙受损失。相反的,一些有创意、善于发现机会的小公司只要寻找到开发利用互联网的恰当方式,就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最明显的例子是雅虎公司,它免费协助网民在互联网中搜寻信息,将广告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在短短的数年中,雅虎就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可见,互联网能够避免少数企业垄断市场,形成多极化的市场竞争机制。

2)互联网能够有效弥补中小企业的不足

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明显存在着不足,比如:市场狭窄、信息不灵和资金缺乏等。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些缺陷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因此,经济学家认为,互联网使中小企业得以与大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

(1)扩大市场,获得新的商业机会

互联网延伸到那里,市场就能扩展到那里。利用互联网做生意,中小企业能够摆脱原有狭小生存空间的限制,将市场扩展到过去依靠人员推销或广告推销所不能有效到达的地方。而且中小企业凭借便捷而廉价的网络信息服务,可以频繁地接触国内外的潜在客户,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文化,或及时地答复客户的咨询,从而发现更多的目标顾客群,获得新的商业机会。

(2)共享信息,实现公平竞争

互联网为中小企业赢得了与大企业相抗衡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小企业获得对现代企业至关重要而又以常规方式无力收集的市场信息,比如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各个竞争企业的产品特征与竞争战略;产品的最新市场需求动态等等。这样,中小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全行业的竞争态势,从而进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定位。所以说,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较为平等的竞争机会,使行业竞争更加透明和公正。

事实上,一些中小企业正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所提供的公平竞争机会而迅速发展成为利润相当可观的大公司。例如:美国的普马体育用品公司曾经是个濒临破产小企业,上网后,它的老板约亨·蔡茨把企业的生产、后勤和销售分配给互联网上80个相关的企业,结果普马从一只病病歪歪的小猫变成了吃人的猛兽。

(3)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资金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如果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讯工具,就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一是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与客户进行联络、了解和洽谈业务,可以大幅度减少差旅费、传真费、邮寄费等费用,并省去许多中间环节,使企业既能向原料产地直接采购原材料,又能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客户,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二是减少库存: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零库存”的理想模式——企业按照客户的订制,及时生产,及时销售,库存为零。这种模式为企业节省大笔的材料费、仓储费和管理费,加速了资金的流通,非常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著名的戴尔电脑公司就是运用“零库存”直销模式获得巨大成功,使戴尔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988—1998年上涨了100倍,在互联网上的日销售量突破1000万美元。并且,一旦经营成本降低,中小企业便可将资金用于技术创新等领域,促使产品升级换代,更具有竞争力。

3)互联网能够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正是拥有经营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信息不灵、市场狭窄等缺陷,其竞争优势难以发挥。互联网作为强大的信息通讯工具,为发挥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了优良条件,提高了它的竞争力水平。

(1)有利于决策快速灵活

中小企业组织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内部信息传递敏捷,使它易于协调,并在短期内能迅速作出决策,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上网后,中小企业得以与大企业一同共享市场资源,获得至关重要的经营决策信息,而且以其快速灵活的决策优势,能够比大企业更快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转变经营方针,调节产品结构,开拓新的市场。

(2)更容易采用新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大企业是行业中技术的领头人,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无力开发新技术。然而,互联网建立的信息高速公路,使中小企业能够方便地查阅各类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与同行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从而获得行业中最新的应用型技术。并且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小、投资少、生产设备简单,所以它更容易转产,能够更快地应用合适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技术工艺,进行产品改良,不断地推出新型品种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3)适合发展个性化营销

这是个消费时尚的年代,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情感化的商品,而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大众化商品。互联网以其及时互动的特点,使消费者能够与企业直接交流信息,向企业详细说明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中小企业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能够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满足消费者个人的口味,实行个性化营销。这样,消费者将会成为中小企业的忠实顾客,中小企业也能更加有效地占领目标市场,在网络中树立“小企业”的“大形象”。

4)互联网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1)了解竞争者状况,可通过直接访问竞争者网页,了解它的新产品、价格、服务等信息;也可通过阅读与竞争者有关的新闻组、通信组上的内容,了解消费者对竞争者产品、服务的评价,同时还能即时了解到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评价,或与竞争者的对比情况。

(2)了解本行业的发展。通过网上新闻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及专题新闻组、通信组中讨论的内容,敏感的企业能够捕捉到本行业的发展趋势。

(3)实现与其他企业的联合。网上企业的信息可能会引起世界各地零售商、分销商、商的兴趣,他们通过市场分析可能会认为你的产品有市场前景,因而他们会主动跟你联系,想成为你的分销商等,这样你就和世界各地区的企业建立了联系,类似的其他合作关系也可通过网络建立起来。

5)巨大的互联网市场

在目前的美国,最热门的网站有两种:B2B的网站和回答问题的网站。前面的不用说,大家耳熟能详。后面的这个可能陌生一些。一般来说,回答问题的网站有如下运作方式:

(1)基本上你可以在上面提出你的任何问题,或是针对某一方面提问。问题的涵盖面很广,从生活到工作无所不包。你可以问从哪里可以买到好吃的中国菜,也可以问NASDAQ的指数在未来三天如何变化。你可以问一道初中物理题,也可以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他都能给你答案,如果他能,那么就可以进入到下一步。

(2)当网站接受你的问题并且确认他能回答之后,就会给你发来一个账单,告诉你这个答案值多少钱。基本上从免费、几美分到几千万美元不等。当然,这个价格通常是比较公道的。而且和你拿这个答案做什么用途紧密相关。同样是一道有关道琼斯指数的问题,一个学生来问和比尔盖茨来问的价格绝对不一样。学生拿到答案可能是用来写论文,那么可能只会收你几美元,可是如果比尔盖茨来问,不管他想拿这个答案干什么,恐怕价格都不会低。

(3)信息也是商品,这一点很久以前就得到了公认,但是,这种回答问题的信息值多少钱,会不会违反反暴利法就不得而知。起码可以确认几点:A目前没有一个定价标准,基本都是网站自行定价;B不论他们是不是想获得暴利,他们都会获得暴利。因为这项生意的成本实在太低了,而且几乎不用付出任何渠道费用,面对的消费者却是全球范围的。

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应该说是非常广阔的,除电子商务外,还有网络娱乐、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出版等等。在方案具体实施上要突出一个“快”字,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争取尽快实现规模经营和网络化,一个房地产品牌自然而然也就树立起来了。

6)互联网络的功能

互联网络的功能使网络营销可以扩大企业的视野,重新界定市场范围,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取代人力沟通与单向媒体的促销功能,改变市场竞争形态。因此,企业网络营销战略的重点也相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顾客关系再造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规模的大小,资金的雄厚实力从某种意义上已不在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企业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通过网页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产品。消费者较之以往也有了更多的主动性,面对着数以十万计的网址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为此,网络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如何跨越地域、文化、时空差距,再造顾客关系,发掘网络顾客、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了解顾客的愿望以及利用个人互动服务与顾客维持关系,及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顾客网络,如何巩固自己的顾客网络。

提供免费服务。提供免费信息服务是吸引顾客最直接与最有效的手段。

组建网络俱乐部。以专业爱好和专门兴趣为主题的网络用户中心,对某一问题感的网络用户可以随时交流信息。把产品或企业形象渗透到对产品有兴趣的用户,并利用网络俱乐部把握市场动态、消费时尚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产品及营销策略。

(2)定制化营销

第8篇

回顾2014年,各大厂商都在智能硬件领域有所动作。谷歌(微博)以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设备公司Nest;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设备商Oculus VR;亚马逊推出了智能音响Echo,苹果了首款可穿戴智能手表Apple Watch。国内以腾讯、百度为首的BAT巨头,小米,360,京东等公司也在智能硬件领域相继布局。

今年CES上,以可穿戴设备为例,主流大厂中,索尼推出加载Android Wear系统的SmartWatch 3,联想了第一款智能穿戴设备—搭载E-Ink屏幕的智能手环。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今年CES约有四分之一的参展商都来自中国,智能硬件厂商尤为突出。他们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无人机、可穿戴医疗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领域排兵布阵。

瑞信集团分析师预测,未来两到三年内,全球智能硬件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500亿美元。

从今年CES来看,尽管智能硬件产品“虚火”尚存,将人工智能引入硬件让硬件真正智能,以及垂直细分化等趋势是未来智能硬件产品值得肯定的方向。

趋势一:人工智能让设备真正“聪明”起来

在今年CES展会上,BroadLink推出了第三代智能插座、电鳗音响等新产品。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初创公司,BroadLink采取的策略是,先推出智能化的单品,如智能插座,来引导、教育市场,然后待市场的需求慢慢培育起来之后,考虑构建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目前阻碍智能家居发展的一大挑战是,家电设备之间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互动。要做到真正的智能化,家电设备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联网,通过APP来控制家电设备;第二阶段,通过传感器使家电设备自动化。目前要使用一些智能硬件产品,用户得安装各式各样的APP应用才行,感觉不是很便捷。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厂商通过一个系统平台来进行APP二次开发与应用。

比如京东推出的“超级APP”,就是基于京东智能云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一个工具,用户只需一个APP,即可连接控制所有产品,实现互联互通。再比如BroadLink一端对接家电企业,另一端对接传感器厂商,以实现两者的互联互通。

BroadLink创始人刘宗孺在CES展会上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表示,实现了前两步还不够,现在缺一个大脑,让家电设备真正“聪明”起来。他认为,第三阶段得将人工智能引入进来,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实现数据互通,让设备之间听懂各自的意思,传感器与家电用同一种语言协调运作。

趋势二:大公司执迷于搭建开放系统平台

苹果、三星、谷歌、百度、腾讯、京东等国内外巨头都陆续将其智能硬件的系统平台开放给了开发者。比如三星旗下的SmartThings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了新一代智能家居开放平台;苹果此前也推出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帮助软硬件开发者开发使用统一标准的产品。

腾讯在去年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构建QQ、微信硬件开放平台的战略,推动连接智能硬件及线下服务。京东也于去年推出“JD+计划”加速智能硬件的创新,“智能云”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及协同运作,努力构建自己的智能“生态平台”。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利用自身优势,聚合一批垂直领域的硬件创业者入驻自己的生态系统,以争夺智能硬件的平台控制权。

趋势三:手机合约付费模式复制到智能硬件

2014年,谷歌重金收购了智能温控器Nest。同年11月份,Nest首席执行官托尼·法德尔宣布与Electric Ireland达成合作协议。与Electric Ireland签订两年供电协议的用户可以免费获赠一台Nest智能温控器。

这种模式有点类同于iPhone合约机,用户免费获得手机的前提是与电信运营商签订消费合约。就Nest而言,它将产品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合作厂商Electric Ireland,后者再将产品送给客户。目前国内采用Nest模式可能存在一些障碍,但未来当电网改革到了某个节点,这种模式很有可能也会在国内普及开来。

趋势四:垂直细分领域成单品主战场

随着智能硬件的创业热潮,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众多智能硬件厂商尝试走差异化道路,关注某一垂直领域,或瞄准某一细分市场。

比如360进军母婴市场,研发儿童智能硬件产品,深度挖掘儿童、女性等细分客户群的需求,并针对该细分市场制定相应战略。

空气净化器市场同样如此,互联网厂商与传统厂商相继推出空气净化器产品,如海尔的空气盒子、猎豹的豹米空气净化器、小米的智能空气净化器、还有专门针对女性的美颜空气净化器。关注专业细分或垂直细分市场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

趋势五:虚拟现实设备大批来袭

去年谷歌5亿美元领投“电影现实”技术开发商Magic Leap;Facebook注资20亿美元收购Oculus VR;三星推出了虚拟现实头盔Gear VR;索尼了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Project Morpheus,巨头对虚拟现实市场前景的乐观态度,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虚拟现实创业热潮。

今年CES展会开幕的前一天,松下了一种交互式虚拟镜子,可以自动分析用户皮肤类型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为用户献策该如何更好地保养皮肤。与此同时,用户借助智能手机能虚拟试用眼线、眼影,这面虚拟镜子可以帮助用户预览其化妆效果。

在CES展会上,除了Oculus VR推出的虚拟现实头盔原型机Crescent Bay外,来自中国的蚁视科技携多台全兼容虚拟现实头盔ANTVR HEADSET,及全球首款可折叠虚拟现实头盔“机饕”亮相大会,产品备受关注,引来很多参观者前去体验。蚁视科技于去年12月获得红杉资本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趋势六:可穿戴医疗设备呈爆发趋势

可穿戴设备与医疗行业的结合无疑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可穿戴设备从之前的简单监测发展到了目前持续的追踪监测,能收集用户数据,全面了解其健康状况,进而通过大数据平台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地诊断与治疗解决方案。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健康追踪设备公司Fitbit推出了两款新品,分别是Fitbit Charge HR手环和Fitbit Surge智能表。手环可监测用户的心率,智能表除了具备手环的功能外,还添加了GPS,能记录跑步的轨迹,还有个触摸屏,可查看短信。

去年获得小米科技2500万美元A轮融资的九安医疗也在展会上推出了iHealth新品。苹果公司首款可穿戴产品Apple Watch虽未参展,但也是主打健康与时尚两大理念。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微博)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

趋势七:极客玩物成大众消费品

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产品,随着硬件成本的下降,逐渐从极客玩物变成普罗大众的消费品。

在今年CES展会上,有不少无人机参展商来自中国,包括近来备受瞩目的大疆无人机Inspire 1与亿航Ghost无人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无人机爱好者前去围观。

第9篇

当前,传统医疗行业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在发达国家,医疗支出在政府财政中的负担日益加重,而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平衡造成的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顽疾。实现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医疗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过去一年,削减预算和如何增效节支构成了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的主旋律。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英国医疗卫生行业正在努力寻求更低成本的方案来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应用程序在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创新中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能够大大改善医疗护理质量并降低成本。有关专家指出,移动医疗的应用或将为英国医疗卫生服务带来革命性变化。

近年来,向病人传递医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移动设备数量的增长,病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沟通的渠道日益增多,患者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回顾NHS Direct服务方式的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趋势,从最初的电话服务到强大的网上服务,而近期NHS又不计预算削减的计划而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应用程序,该程序的推出将可以确保NHS能够与使用任何移动设备或渠道的用户保持连接。移动电话和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移动医疗拥有广阔市场前景

在英国,移动医疗战略显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NHS Direct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使用移动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的移动用户由过去一年的每月3000人增至155000人。移动设备已经以极快的速度成为消费者的必需品,并为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明显的好处,从这一点来看,目前医疗服务提供者尚没有张开双臂迎接移动医疗战略的现实令人感到惊讶。

近期,NHS Direct的首席运营官Ronnette Lucraft女士就NHS引进移动应用程序的必要性做了公开发言,表示快捷、方便以及易于患者访问是主要原因。同时移动应用程序为公共场所中在某些敏感问题上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了自由裁量权。以上因素解释了移动应用程序目前正在医疗领域得以推广的原因,但它们还不能完全揭示出医疗服务提供者将会如何受益于移动医疗战略。

移动医疗显著促进成本节约

从根本上说,医疗服务提供者采用移动应用程序的关键诱因是节约成本。每个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战略核心都在于如何不断以更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当患者在需要帮助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有效自我支持,服务成本就会进一步降低。将移动应用程序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将有助于优化信息服务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人员拜访,最终可以降低组织资源的负担。

据E-Health Insider 2011年6月的报道,过去一年NHS Direct通过降低对医疗专业人士的不恰当的访问大约为NHS增值4400万英镑。但是,呼叫中心的成本仍然非常昂贵,NHS的每一个电话将花费英国纳税人多少钱多年以来一直有不同的计算数字,最高达到每个电话25英镑,这几乎等同于直接访问一个家庭医生(GP)的费用。因此,尽管NHS Direct已经为NHS节约了大量资金,但如何尽量减少病人的电话仍然是医疗服务提供者所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而移动应用程序在有效降低电话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因素对NHS Direct实施其移动应用程序计划无疑起到了推进作用。而程序后第一个星期便成为iTune store免费软件列表中下载最多的软件,这一成功也表明医疗应用程序符合英国广大人口的强大需求。

医疗服务提供者通过移动应用程序降低成本的另一项显著优势是自动提醒功能。以失约为例,早在2005年Sunday Telegraph就曾报道,每年由于失约造成的NHS成本消耗高达5.75亿英镑。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的自动提醒功能,将可以提高效率并有效降低成本,这将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移动医疗战略增值。

战略计划必须符合未来需求

虽然在移动应用程序上的投资可以立即降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成本,但移动医疗战略的核心价值更在于它为长期业务结构带来的收益。这是因为移动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预防保健知识、鼓励自救,并提供诊断信息以减少呼叫中心的业务量。从长远来看,移动应用程序和移动医疗战略的实施将会推动患者改变医疗保健的观念,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因此可以减少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负担,支持成本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必须避免落入观念上的陷阱,不能简单的认为移动医疗战略仅仅是某个单一移动平台上一个移动应用程序的一次性。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共组织都有可能走入某种误区,采用只需配合一台设备的移动战略,而限制其与iPhone应用程序组合的投资――考略到移动通信市场中制造商、运营商等等日益分散的状态,这样做意味着很大风险。虽然最初看来,为某一单一设备开发一个单一的程序似乎是一个更为便宜的选择,但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不能满足使用各种移动设备的所有患者。目前移动和便携设备领域的种类繁多的产品结构意味着不同爱好的患者分布于多种不同移动平台上,其访问医疗健康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有所不同。此外,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疗服务提供者无法猜测出在未来某一时刻哪条渠道将很快成为流行趋势。这种现实情况要求医疗服务提供者必须能建设一个灵活的、无所不包的移动战略,否则就意味着失败。

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