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9-25 17:40:47

导语:在农业发展的影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农药;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11-06-17

作者简介:张雪峰(1977―),女,辽宁沈阳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及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中图分类号:Q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04-03

1引言

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固有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高毒性和环境迁移性,使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以及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为有效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有机农业作为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其生产规模得到大幅增加,到2003年全球有机农场数近10万家。至2008年末,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已达2 800多家,有机食品市场规模已达81亿元。

有机食品对农药要求严格,只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生物农药才能用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有机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和生态预防基础上的可持续生产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近年来,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和新技术示范推广都有了快速发展。

2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线虫、植物、昆虫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农药具有高效、无残留、无抗药性等优点,在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008年,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市场对生物农药的需求规模约36亿元,远远低于国际20%的水平,预计未来5年保持约20%的增长速度。生物农药在抗性管理、使用间隔期和残留方面具有优势;具有低的使用间隔期限制(0~4h),通常在作物收获前都可以使用;在植物叶子和水果上的残留可以被接受。生物农药对人畜毒性小,环境兼容性好,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性。至2000年,我国已注册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77个,占农药有效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产品7.1%,产量接近10万t制剂,使用面积0.27亿hm 次。在国外有机农业生产中,普遍认可使用来自植物和微生物且具有杀虫治病活性成分的生物农药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在温室有机农业产品生产中,由于温室的特殊环境条件和以病害和小型害虫发生为主,适合使用微生物制剂。通常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使用的真菌剂如百僵菌、蜡介轮枝菌和玫烟色拟青霉菌,也可使用皂角液、植物种子油。黄瓜叶甲的防治通常使用沙巴蔡芦、鱼藤酮或除虫菊,对马铃薯甲虫防治以Bt制剂使用广泛,同时真菌制剂和昆虫病原线虫和虫生线虫等寄生虫线虫制剂也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3生物农药的种类

有机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生物农药,按其来源分类,微生物农药按微生物(病毒、线虫和细菌)分类、来源于昆虫的信息素农药(性信息素和激素)和天然植物提取物(除虫菊素和从被囊动物提取的杀虫化合物)。

3.1微生物源生物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占整个生物农药95%,微生物源农药的主体为真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病毒等。

3.1.1微生物源杀虫剂

微生物源杀虫剂占整个生物防治剂90%以上,应用最广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Bt),我国年产量达3万t,第2代细胞工程和第3代基因工程杀虫剂可以克服杀虫谱窄、持效期短、药效慢等弊端。国际上开发Bt资源主要研制广谱高效制剂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质粒消除、原生质体融合、结合转移、基因重组来提高杀虫晶体的产量、扩大杀虫电谱和延长有效期[1]。据报道,制备生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产品达100多种,广泛用于防治稻苞虫、稻卷叶螟和粘虫、松毛虫、茶毛虫和玉米螟等多种害虫。

3.1.2微生物源除草剂

从微生物中发现许多除草活性的物质,主要有杂草菌素(用于防除水田稗草等禾本科杂草)、细交链孢霉素、茴香霉素。近年来,从微生物代谢产物开发新型除草剂最成功的有双丙氨酰磷和草胺磷,双丙氨酰磷是从发酵液中分离的一种有机磷双肽化合物,德国赫司物公司又以双丙氨酰磷为模板,人工合成开发出草胺磷,双丙氨酰磷和草胺磷都为非选择性内吸输导型高效除草剂,广泛用于果园、苗圃、橡胶园等防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

3.2植物源生物农药

3.2.1植物源杀虫剂

从植物体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杀虫效果的成分,或是从植物体中分离纯化有农药活性的新物质作为结构模板,进行结构的多级优化,从而制造低毒高效的新农药。其中2个主要产品是从菊属植物花中提取的除虫菊素[2]和从印楝树种子提取的印楝素和Queium(AgraQuest website)。目前,国内植物源农药的产量规模和应用范围与微生物农药比较还相对较小,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3]。菊科植物的除虫菊,对菜青虫、蚜虫、蚊蝇等多种昆虫有毒杀作用;万寿菊提取物对豆蚜虫、菜青虫等具有毒杀或驱避作用;楝科中有印楝、苦楝、和川楝,印楝素为提取物,对果树害虫和蔬菜害虫有拒食作用;卫毛科中的苦皮藤的提取物对水稻、玉米和蔬菜害虫有防治作用。

3.2.2植物源生物除草剂与杀菌剂

植物源除草剂和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没有商业化的合成除草剂的活性高,因此,市场有限。

3.3动物源生物农药

从动物体内分离的激素、信息素、毒素等动物源生物农药,常用于生产的是昆虫信息素,全球已合成昆虫性信息素类1 000多种,成为有机农业害虫治理的主要手段。对各种蜘蛛和黄蜂等动物毒素研究发现,这类毒素结构相似,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肌肉接点,阻断以谷氨酸为介质的神经兴奋的传导,这是一新的作用靶标,必然作为开发新型杀虫剂。据报道来源于甲壳动物外骨骼的几丁聚糖可被用于防治白粉病和葡萄孢病原菌[4],由动物产生的毒素或激素如脑激素和性信息素等,可以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干扰害虫的新陈代谢,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Jones等[5]在美国西部的果树农场的综合管理中利用补食性昆虫和蜘蛛降低了作物的被害程度和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增加产出[6]。

4生物农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1生物特效农药

以菌治虫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它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对人畜均无影响,无残留毒性,害虫对细菌不产生抗药性。性诱杀虫剂是利用化学不育剂使害虫失去繁殖力,造成绝育而达到杀虫的目的,美国科学家利用此项技术成功防治危害牲畜的螺旋锤幼虫。

4.2动物饲料添加剂和药品替代产品

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下,天然饲料科技得到有机农业从业者的接受和支持,经过研究的新饲养方法与常规抗生素饲养法不同,它利用含有的益生菌、有机酸、脂肪酸、酵素、有机矿物质、天然霉菌毒素吸附剂,取代含动物性成分的同类产品以及许多其它相关产品。

4.3天然植物源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在未来10~20年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总趋势是向高产量、低成本、高效率、低污染、无残留方向发展。新型添加剂如金属螯合物、小肽、酶制剂、饲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添加剂、寡聚糖、卵黄抗体等将广泛应用,常见的植物性饲料添加剂为松针叶、刺五加、胡枝子、杨树皮等。

4.4中草药类兽药产品

畜牧产品的安全问题如药物残留、病菌耐性日益受到关注,开发中草药类兽药产品是生产有机畜产品的需求。其主要来源于被称为具有抗压力、适应因子及改善免疫功能的植物提取物,可解决抗生素和有害化学合成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减少和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和蔓延,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中草药成分复杂,使用后能显著增强动物体质,减少用药,降低动物性产品的生产成本。

4.5非化学替代抗生素类产品

从酒精酵母细胞壁提取的甘露寡糖等寡糖类饲料产品,经过精密分析研究证实能起到和抗生素类饲料相同的性能,产品成分稳定,安全无害,有利于畜牧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调节。

5结语

有机农业倡导生物农药的使用,所以有机农业也是发挥生物农药作用的广阔领域。虽然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高于化学农药,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不可估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农药属高难技术领域,其研发和生产都需要高投入,进行作用机理、毒理学和环境行为学试验。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优势,但多数天然产物化合物结构复杂,不易合成及合成成本太高,受植物的采集季节性且分布的地域性,生物农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有些生物农药的毒性也较高且活性成分稳定性差,易分解,这些问题有待于在有机农业生产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调查地基本特征

望城区和沅江市地理位置优越,面积较大,人口集中,农业基础雄厚。近年来,两地大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实用新型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已发挥积极作用。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区调查,基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状况的综合考虑,兼顾了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科技支撑农业的状况,有利于全面研究农民利用新技术发展农业的情况。1.农村空心化显现根据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发现35.4%的农民在50岁以上,而30岁以下的仅占19.8%,可见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问题。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谁来种地”的困惑,二是村庄处于半荒弃状态。2.农户可支配收入较低调查显示,这368位农户平均耕种面积(含自有承包地和从他人处转包地)较小且分散,无法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耕种,无法形成规模经营,以致农户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很低。湖南多山地丘陵,地理环境恶劣,人多地少,很大程度上属于小农经济,不利于大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率低。过多的农业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通过座谈会笔者发现,农民的年现金纯收入与消费大都相抵,无存款。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投入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低,所以生产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二)样本基本特征

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情况(见表1)看,呈现的特点有,第一,男女比例不协调——在调查的368位农民中,315位为男性,只有53名女性;第二,年龄分布差异大——调查对象的年龄35.4%集中在50岁以上,25%集中40~50岁,30~40岁的调查对象占据19.8%,而30岁以下的仅占19.8%;第三,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被调查的368位农民中,未接受过教育的为1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5人,仅占6.8%;第四,信息化程度不高——每户平均拥有3部移动电话,但只有29户拥有电脑,信息交流不便,不利于新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使得高速便利的信息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第五,经营规模小——368户农户平均耕种面积(含自有承包地和从他人处转包地)为4.3亩,规模较小且分散。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对于阻碍农民采取新技术的原因,如表2所示,有51.4%的农民认为是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不能支持农民自主实施新技术。有14.9%的认为技术指导不到位也是阻碍采用新技术的重要因素,而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优良品种选取、机械设备的购买等都需要政府资金大力支持。但事实上,政府的补贴非常有限。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弱势产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使得农户在心理上对政府的依赖更强,他们需要政府的政策措施及补贴来刺激其生产积极性。政府采取的补贴政策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等。虽然政府不断加强对推广农业新技术补贴的重视,但其补贴力度远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供求体系不健全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体系自身存在断层,中央与地方的农业科研机构并不存在隶属关系。湖南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主要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湖南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企业三大系统中进行,但长期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使三大系统在技术投入、人员配置等问题上难以协调,在技术成果推广等环节上相互推诿,制约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并且,科研机构研发的时效性和自发性较差,新技术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低,与市场的需求不能对口,导致半数科研成果无人问津。通过调查可知,新技术的推广渠道受限制。如图1所示,农民采用新生产技术的主要来源渠道有邻居的传授、农业技术部门的推广以及电视广播。显然,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要来源局限在某几种方式,而缺乏多元化的畅通渠道,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受到束缚,遏制了农户对其认知的加深。特别是网络使用的较少,忽视了当前信息技术的高效便利。对于新技术的推广,还缺乏完善的宣传体系,广大农民无法及时有效地接受新技术,使得大量有效资源未能效用最大化。技术创新机构与农户之间无利益联系,对于物化的技术成果,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大多数能取得一定利益回报,但许多具有公共性的农业技术成果却因无利益回报而得不到推广应用。可见,作为供给方的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脱节,作为中介方的推广部门又与需求方农户脱节,权责不明晰使得体系内的交易成本增加。

(三)推广机制运行效率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效益。其效率低主要是因为技术指导不到位和机构不健全。在接受调查的368位农民中,只有139位在近3年里接受过技术指导,229位未接受技术指导。说明在农村还有大部分农民尚未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推广与指导,农技推广部门工作尚不到位。根据表3,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农民接受的内容主要是除新品种培育、机械化管理和产后加工技术以外的其他技术,但是,他们更希望接受新品种培育的指导。农技推广人员应积极进行新技术的传播,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同时对农民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农民实际接受的技术指导类型和希望接受的类型对接情况还有待改善。针对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进行的座谈调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基本在大专或大专以上,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平均达10年,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他们在近3年平均每年下乡进行技术推广工作约70天,而技术推广的报酬都是政府补贴。但是,所在单位并没有就其所从事的农机推广工作建立网上农技信息化服务系统。由于县乡财力有限,农技推广部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较差,基本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现代化条件下农技推广所需要的科技推广设施,包括交通工具、仪器设备、电脑电话等,公益性农技人员无工作经费,缺乏知识密集型的科技推广人才,以致服务手段落后,服务热情不高,效率低下。目前的农业技术体系的运用与推广,已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素养有待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占大部分,另有部分从未接受过教育,这两部分所占比例高达78%,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2%,大专及以上的仅有6.8%。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总人口的39.1%,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农村中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使用现代化机械和技术比较少。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农户面对面的接触,发现大部分农户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科技素质较差,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所以主动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认同感不高,只是一味保守地延用传统耕作技术。目前的农民大多为兼业农民,未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农业科技素质有待提升。

三、政策建议

在四化两型背景下,鉴于望城和沅江两地现代农业的建设,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机制创新两方面探讨相应的对策(见图2)。

(一)外部环境优化

(1)建立一个以政府投入机制为主导的优化模式,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主体的博弈中,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职责。政府提供的技术推广服务是标准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区别私人产品之处在于其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即人人均可共享,但同时不影响其他人共享的质量,才真正属于公共产品。基于此,政府的有效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扮演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加大对科创经费发放到位的监督,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支持可市场化运营,并建立鼓励机制对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农户进行激励。(2)加强现代舆论的有效引导。广大媒体应深入农村基层,利用其广泛宣传与监督作用,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作出较为实际的报道,对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农户都有一定的心理激励作用。我国新闻媒体数量多且规模大,有着共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既有各自特点,又是一个整体。要发挥主流媒体形成舆论、组织舆论、主导舆论的主力军作用,发挥都市类媒体贴近百姓、形式活泼、传播面广的特点,发挥网络媒体信息海量、开放互动、即时传播等优势,适应群众接受习惯,有效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在引导人们关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监督各部门工作的实效性和调动科技支撑主体的积极性。

(二)内部机制创新

第3篇

1.从效益比较看。经过走访调查养殖业户,普通水貂养殖户存养200只种兽,出栏水貂800只,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平均皮张售价240元/张,除去成本120元/只左右,平均每张皮纯利在120~130元,销售收入共计18.8万元,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全市3.5万人从事水貂特种养殖产业,纯收入达1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

2.从人均产出和收入看。3.5万人的从业规模与8万人的生猪养殖从业规模相比较小,但是人均纯收入比生猪养殖业高2.8倍,水貂养殖收益明显好于生猪养殖。

二、发展家庭牧场的经验做法

1.科学制定认定标准,稳步推进牧场发展。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畜牧业家庭牧场的认定标准,拟定了扶持规模养殖大户升级为家庭牧场的计划。并根据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家庭牧场建设的意见》和《诸城市鼓励扶持家庭牧场建设的暂行办法》两个重要文件的要求,将扶持的对象分为养殖业家庭牧场和种养结合家庭牧场两大类别,规定了每个畜牧业家庭牧场的规模标准、技术标准和经营管理标准,同时还必须具备《规模畜禽养殖项目登记备案证明》《规模畜禽养殖用地登记备案证明》,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和建有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处理设施等;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诸城市发展畜牧业家庭牧场的方向。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引导。家庭牧场作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各级各部门都加大了宣传力度。畜牧部门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发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场入户开展家庭牧场的政策宣传,利用给养殖场户进行诊疗服务和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的间隙进行宣传。对规模养殖大户,要主动与他们沟通,鼓励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大户成立家庭牧场。同时,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将畜牧业家庭牧场的开展情况和亮点及时进行宣传报道,让中央的惠农政策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递到养殖户中,充分了解发展家庭牧场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严格牧场申报程序,认真组织检查认定。根据《诸城市家庭牧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申报家庭牧场采取镇级申报、县级认定的原则,申报单位填写《诸城市家庭牧场申报表》、提报土地承包合同、登记备案证明材料及动物防疫条件证明等材料,并将上述材料报镇街政府,经镇街政府审核后报市委农工办。市委农工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认定组,对申报单位开展实地认定工作。畜牧业家庭牧场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必须建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达到规模经营的10亩地最低要求。认定合格单位由市委农工办出具家庭牧场认定书,确保了家庭牧场规范有序发展。

三、存在问题

1.土地资金制约。家庭牧场在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强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土地作为支撑,由于受到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制约,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依然面临无地可转的困境。同时,受生产规模的制约,绝大多数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

2.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在培育家庭牧场新型经营主体和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过程中,大多数生产主体经营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一旦他们从农业产业中退出,能否有数量充足的后继人才接替工作。同时,现在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面临老龄化,受人事、编制、职业特点等因素制约,注入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年轻力量较弱,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这些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3.政策支持存在偏差。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效率不高,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实施时间缺乏时效性等。

四、发展家庭牧场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调动兴办家庭牧场积极性。当前家庭牧场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和积极探索的阶段。作为引导者要及时跟上配套扶持政策,做到成熟一个培育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要在《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发挥行业的优势,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牧场优先安排承担畜牧业类项目建设,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其他荣誉称号。要对家庭牧场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和免费动物诊疗服务等技术支持。

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生产经营资金问题。融资难、贷款难是每个成长中的家庭牧场遇到的主要瓶颈因素,解决融资难问题是促进家庭牧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在融资贷款服务上,给予家庭牧场扶持,对获得工商注册登记的畜牧业家庭牧场减少贷款手续,增加授信额度。要创新融资方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将家庭牧场的地上建筑物作为或者养殖畜种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

第4篇

>> 对长白山地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最佳措施 浅析关联论对长白山地域文化旅游翻译的影响因素 长白山地区医疗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长白山地区火烧迹地植被更新的研究 长白山地区旅游养老目的地产品开发研究 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矿泉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 长白山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长白山地区企业标志设计分析 长白山地区美术写生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长白山地区油画风景写生色彩规律研究 浅谈关联论视角下长白山地域文化的旅游翻译 深化与长白山地区合作 实现官产学三方共赢 气候变化对平顶山地区烟叶生产的影响 巴彦淖尔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南疆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9):1698-1706.

[5]吕亚荣,陈淑芬.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7):75-86.

[6]刘恩财,谢立勇,赵洪亮.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1):3-5.

第5篇

其一,近几年我国对韩国贸易稳步上升,并一直处于逆差;但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韩贸易额为2742亿美元,进出口额比例约为2:1,贸易逆差超过900亿美元。其中,中韩农产品贸易额为63.64亿美元,进出口额比例约为1:3,贸易顺差超过27.7亿美元。从长远看,这种顺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域辽阔,劳动力密集,农产品总量较大;二是我国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平均为韩国的20%~30%;三是韩国的农业资源短缺。

其二,我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或未加工品,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深加工品。从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看,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蔬菜、油籽、禽肉等,2012年分别占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7%、19.6%、7.7%和4%,合计占67%。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水产品、食糖、饮料等,2012年分别占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28.5%、26.5%、10.2%,合计占65.2%。延边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出口韩国农产品的主要品种有:水产品、人参、脱毒马铃薯、干明太鱼、食用菌、桔梗、杂粮、山野菜、干菜(辣椒、萝卜干等)、腌制蔬菜等,多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出口企业利润低。有些低价农产品进入韩国后经过再加工、包装,冠以韩国品牌高价出口到其它国家乃至返销到我国市场,赚取中间高额的差价。我国的人参出口到韩国,加工成高丽人参后价值大增,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三,中韩农产品贸易受政策影响较大。由于韩国农业发展空间有限,粮食安全又关乎国家安全,所以政府对本国农业保护力度大,主要体现在进口限制、对农产品出口的巨额补贴,以及农业扶持政策等方面。这些措施在保护国内农产品的同时,造成韩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加之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使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最终导致韩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较为弱小,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相对来说,中国的农业保护支持力度较小,比较价格明显偏低,推动了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但是,当中国农产品威胁到韩国农产品的销售时,韩政府或是农业协会就会寻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对农产品贸易施加影响。

其四,短期内中韩农产品贸易格局不会改变。尽管贸易争端不断,但是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农产品资源存在互补,消费习惯相似,我国农产品价格低廉。短期内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消失,因此农产品贸易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

延边对韩农产品进出口的比重呈逐年增大趋势,是韩国进出口农产品的重点地区之一。私营企业在延边州对韩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进出口涨幅明显,2013年两者合计占延边对韩贸易总额的98.8%。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延边州在吉林省对韩贸易整体下行的压力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韩出口农产品4501万美元,同比增长26.9%;出口水海产品1468万美元,同比增长16.6%。数据表明,延边州对韩出口贸易方面,农产品及水海产品的发展潜力比较大。今后随着中韩自贸区的落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取消,我州农产品的出口量将大增,我州应抓住这机遇,抢占市场先机。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发展的利好因素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而言,意义重大。从当前来说,现实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加就业;其次是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的市场,促进良性竞争,优势互补;最后,建立自由贸易区能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在我国周围构建一个友善、和谐的发展氛围。

中韩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发展延边现代农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领域投资和引进韩资。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贸易,优化贸易环境,扩大贸易空间。三是有利于引进韩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12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首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上,三国就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合作达成诸多共识。中韩自贸区协定将逐步打破高技术贸易壁垒,推进建立农业政策分享和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这将有助于延边引进韩国的育种、加工等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提升延边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延边农业具备了承接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基本条件。一是专业农场和农业机械的普及,有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二是延边特有的生态条件,国家级生态示范州和国家级质量示范州的建设,以及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有利于延边提升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三是延边在吸引韩资方面已经有良好的基础。这必将吸引韩资和城乡资本扩大农业投资,推动延边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打造中国延边韩国商品集散地

在这方面,延边具有得天独厚的硬件、软件优势,建议依托延边农业科技示范园龙井核心区,综合运用延吉国家级高新技术区、珲春出口加工区等政策,采取“零售和批发相结合、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发动在延边和从延边走出去的企业家,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延边韩货集散基地,同时建设若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并考虑在韩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使之成为中韩产业互动合作区。一是建议州政府借鉴国内其它先进地区的做法,制定政策,调动全州的积极性,形成一盘棋,一个步调。二是海关、商检等部门应合力支持,确保保质期短的食品顺利顺畅通关。三是完善物流仓储基地建设。

2、争取建设中韩自贸区先行区

中韩双方初步同意将山东威海市和韩国仁川市列为中韩自贸区先行区,重点在通关模式和服务贸易领域进行探索。同时,有关方面有意将烟台、青岛、大连、盐城、延边列为第二批中韩FTA先行区,这对延边发展是利好机遇,建议“先行先试”,积极争取。抓紧梳理我州在服务贸易、现代农业和其它方面上的先发优势,摸清我州在自然人移动(主要含劳务、旅游两方面)、金融及货币往来、投资便利化、文化交流、服务外包及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底数,在此基础上,启动编制《延边州建设中韩FTA先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促进省政府加强与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沟通,争取纳入相关谈判计划,早日启动实施。选定韩国与延边在城市整体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接近的城市,由政府间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全方位合作。

3、大力发展我州农产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中韩自贸协定》中包含电子商务相关章节,中国首家中韩电子商务平台已于2014年初落户青岛,目前已有150家韩国企业入驻。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建议我州进一步加快对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涉及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培育相关人才。推动延吉市申报成为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对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积极引进韩国农业企业投资,重视培植企业主体

延边企业在开拓韩国市场方面,有语言、文化传统、社会情感、了解韩国社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州应大力培植企业主体,开拓韩国农产品市场。韩资企业投资延边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中韩自贸区谈判能够大大改善我州投资环境,促进韩资进一步流入延边,应抓紧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与韩国相关企业或协会的对接工作,加大对韩招商引资的力度。而且,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对韩经贸企业发展。面对中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延边企业必须积极修炼内功,提高应对能力。

5、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延边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作用,通过农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韩国农业在育种、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延边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的研究,建立我州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与国际接轨。积极主动落实中韩关于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领域合作的交换意见。按照农产品的类别、级别进行标准化筛选和加工,严格按照安全检测标准及包装流程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产品认证等,强化标识意识,增强产品的信任度。重视对原产地的认定和保护。既要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又要根据地区特色创建新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2]孙新章,成升魁,张新民.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2):510-513.

第7篇

[关键词]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机化为农业发展中一重要内容,农业是否可以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农业发展中的机械化问题,从农业角度上来看,机械化为农业发展的基础。现在,国内机械化虽然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可是农机的推广却没有实行很长时间,依旧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有着较大距离。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以耕种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笔者探究了如何应用农机推广来提高农机化的发展,详细探究见下文。

1农机推广在农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

现在我国农机化程度越来越强,对农业实际生产量以及人力和物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可是农业生产人员几乎都是农民,他们没有非常强的机械化意识,并且在农机化方面也没有较高的认识程度。所以,在推广农机时,就应该对农民进行培养,让他们提升对农机化认识水平,进而使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更具利用效率。

2存在于现在推广农机工作中的问题

2.1没有完善的推广体系

推广农机工作中,因为没有健全的服务体系,致使农机推广无法顺利展开。有一部分机械设备在实际作业时,会发生一些故障,而农民却没有良好的操作与维修技术,再加上没有健全的服务体系,使农机推广工作未被广大农户所认可。

2.2没有充足的推广经费

推广农机时,经常会因为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导致推广不能真正落实,这对于农机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所以,想要顺利地进行农机推广,就必须获得政府的支持,由政府投入推广资金,以促进农机化的稳定发展。

2.3没有多样化的推广方式

现在国内农机化发展并不是非常迅速,且机械设备的实际应用形式还非常单一,致使农机的真实效果没有被发挥出来。推广农机时,就是使众多机械设备都可以被很好的利用,进而加快农机化的发展速度。现在大部分农民都没有较强的创新改革意识,更不会对机械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从而阻碍农机化向前发展的脚步[2]。

2.4推广人员没有充足的知识含量

推广农机设备的过程中,因为众多农民没有亲自接触过这些农业机械。所以,自身对于农业机械是否使用存在着严重的猜疑,再加上农机推广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因而不能准确进行机械介绍,使得农机演示过程也非常的模糊且简单。这样就会导致广大农户对新农机很难接受,阻碍了新农机的宣传。此外,推广人员自身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还会导致信息落后迟延的情况发生,最后获得到的推广效果自然不会十分理想

3推广方案

3.1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农机推广

因为我国有些辽阔的土地面积,且农田的种植范围也非常的广,农业种植时,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选取合适的农机进行耕作。农机推广中,因为没有考虑农业的聚集区域化以及产业化等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农机化一直未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机推广时,需结合当地情况推广与之相符合的农机,只有这样农民才会看到农机的使用价值,然后大量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此情况下,农机化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

3.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

想要获得良好的推广效果,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真正的把农机应用到农业种植中[3]。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一定要把所有机械设备具有的作用都发挥出来,进而使农机化持续、全面的向前发展。

3.3对推广方式进行创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众多新机型不断出现,并且快速更新。所以,农机推广工作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对农机化水平进行及时更新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改革推广农机的方式,提高农机化的实际发展水平,使其更加快捷方便、绿色环保以及先进,进而使农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3.4实施补助政策

农机推广在政府眼中占据的分量非常轻,在众多推广方面都未得到政府的关注,进而使推广工作效率一直不能有所提升。所以,当务之急,政府应该在农机推广方面加大补助力度,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促进农机化快速向前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农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人们应该对其加强重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粮食的实际产量,还能够使人工成本得到节约,并促进劳动效率大大提升。想要推动农业向着机械化方向快速发展,就应该从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农机推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对推广方式进行创新、实施补助政策等方面进行农机推广,使农机可以真正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田艳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当代农机,2012(6):73-74.

[2]孙振举.立足基层农机推广现状切实做好农机推广工作[J].吉林农业,2015(15):55-55.

第8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小型农业机械;农村经济发展;探索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其经济发展也逐渐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水平。所以,本文主要研究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部分农村交通不是特别方便,农业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很多小型农业机械在推广之前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或在在推广中有的为了完成任务,没有根据用户需求和实际环境,推荐适宜的产品导致有部分小型农业机械没有得到合理运用,以致农户对农机的无用而拒绝。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农村田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要意义

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根据大量的农业数据能够得出,农业机械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贵州曾经有农户在江浙珠三角等地区打工,一年的收入除去吃穿用房租,剩不了多少给家里,而且家中剩留守老弱病残小,田土无人做,全家的日子入不敷出,后来国家农机补贴很高购置了小微耕机,几人要干几天干的活,至少节约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和费用,不仅将自己的田土耕种解决,而且还可帮附近老乡耕地,收取租金,不仅他家粮食得到丰收,经济作物效益不错,现金收入也可观,很快就将老房翻新成新房,可见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所以,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必然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有效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小型农业机械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农作物生产当中,它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方式,通过机械工作来节省人力劳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还能够有效缓解农民的生产压力,从而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由于部分偏僻山区农民的知识落后,他们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只有这些推广人员真正清楚明白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才能够引起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在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时,需要根据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对推广人员进行考核,检验他们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推广人员真正认识到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农民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小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制度,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和健全补贴制度。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不但能够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2.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能够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民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的农作物生产工作,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大量的农业数据表明,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越广泛,农民收入也会提高的越快。所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要有效保证多种农业机械共同工作。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会生产出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其中,小型农业机械由于其应用方便、快捷,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推广人员需要根据各个不同农业地区的特点,向农民朋友推广适合该地区的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生产兴趣,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在传统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不过关,降低了生产效率。但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人力劳动却丝毫没有减少。这种生产模式不但不能够满足现在的机械化发展要求,而且还阻止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更加现代化,从而保证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稳定。3.小型农业机械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帮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不但能够帮助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还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提高农业机械水平,能不断推动小型机械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机械行业之间的相互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在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会让农村出现一些多余的农业生产人员,这些农业生产人员不能一直在农村工作,他们逐渐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服务人员或者技术人员,能够促进服务行业和技术行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有效控制和调整相关产业结构,还能够我国总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在一些地区偏僻的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山区的农作物种植中,农民主要种植的是粮食作物和油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农民只发展这两种农作物,很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农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相应地区的环境特点,适当发展一些其他种类的农作物,例如西红柿、白菜、土豆、油菜、药材、茶叶、辣椒、烤烟等。与此同时,根据农村的环境特点,不断进行机械化加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鼓励农民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者进行培训,通过对推广者进行培训,能够让他们为农民朋友进行讲解和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让农民掌握小型机械的操作过程,从而促进小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和农民生产人员进行定期考核,检查他们对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技能是否完全掌握。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加入一些其他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知识,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职业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农业生产的工程中,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从而有效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开前.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240.

[2]刘丽鑫.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及应用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3):31+34.

第9篇

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结合我国具体的发展情况,选择最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自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均以其作为发展的衡量,农业发展同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以农业发展为主,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自动化作业能力,所以,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及重要力量。

1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人口多,但是人均占有率不足,粮食产量提高无法解决我国面临的粮食危机,安全问题严重。

其次,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再次,我国农业用水不足,尤其是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突出,同时,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对淡水利用率差,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副产品加工安全问题突出,我国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1/4,农产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影响长远发展。

2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2.1是合理充分利用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有效措施

首先,发展农业机械需要淡水资源为依托。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仅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25%,人口与水资源矛盾日益紧张,淡水利用量过多,导致北方地区一些河流出现断流现象,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影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水平,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現实的意义,尤其是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北方地区更是迫在眉睫。

节水灌溉机械的发展使实现农业淡水资源保护的必经之路,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来看,机械化灌溉面积在逐年提升,从我国相关技术手段来看,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为主的节水技术快速发展,提升了淡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相比之下,我国的节水资源成本较高,有待改进与完善。

2.2农业机械化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

当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中导致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等,对人的健康与可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我国则主要是农药、地膜与焚烧秸秆导致的环境问题加剧,同时,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提高机械深施肥技术。

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施肥,导致化肥的极大浪费,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花消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采取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

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采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积高达90%以上。我国已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低量喷雾、喷雾防滴漏技术、弥雾喷粉、热烟雾机和常温烟雾机等技术,可较落后的手动植保机具降低农药用量20%,降低用水量50%。但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还比较落后,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率只有40%。因此,今后应致力于开展对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说,发展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利用机械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和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养分,抑制杂草滋长。有关专家研究证明,秸秆还田一公顷耕地相当于增加255公斤磷、255公斤氮、285公斤钾,一般增产效果在5%~12%之间,具有肥田和防治污染的双重效果。秸秆还田一般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或带有切碎装置的收获机械直接还田。

2.3农业机械化可以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2006年,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发生了罕见的自然灾害,西南四川、重庆地区发生了五十年不遇的旱灾。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农业机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沿海地区的农民转移还是四川、重庆地区的饮用水的运输都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帮助。再有就是,我国积极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农业灌溉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等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农业机械在抵御农业自然灾害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当前形势下,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结合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在当今国际社会环境下提出来的,是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有效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比单纯的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有效,更加彻底。我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完全可以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机制造业、流通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和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新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要以农业信.息化、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依靠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投入,促进知识积累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利用方便的信息化网络实现所有农业信息的共享,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农业专家决策系统、GPS、RS、GIS(3s系统),对农业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最优方案,进行决策,得到既合理有方便的措施。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相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利用,耕地资源的保护,自然灾害等都起到了跨时代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有了新的认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农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改善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当前情况,保障农业可展的各项农业技术革命的开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而努力。

(作者单位:广西平果县马头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