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00:26:48
导语:在新能源汽车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遭遇产业关卡
公共交通体系和新能源客车始终是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重要切入点。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新能源公交车辆达到8.6万辆,同比增长136%,其中纯电动车3.6万辆,同比增长3.9%,全国共有纯电动出租汽车7000多辆,同比增长72%,增幅比较大。
数据统计,2016年1-8月间,北京、深圳、上海、珠海、南京等地先后发生了14起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客车的燃烧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调查分析,多数是因电池组技术故障,特别是夏季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电池热失控等问题。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既预示着机遇,也暗藏着挑战。“按照规划,到‘十三五’,全国新能源的公交车辆要达到20万辆,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的配送车辆要达到10万辆。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试用阶段向普及时期过渡,但实际来看,能够达到真正方便安全应用的层面还有很长距离。”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既重要又复杂。从全产业链来看,多数事故原因涉及电池单体、电池组和管理系统、线束、高压部分、充电桩、充电站。
数据统计,在近来17起事故中,有4起因电池系统事故、有6起与电池相关部件有关、有2起因充电系统缺陷而发。从全生命周期看,安全问题涉及的电池及整车的制造存储、运输使用维护、报废回收拆解等全周期的各个环节中。
随着国家政策激励制度的逐步退出,行业普遍意识到,研发试验能力偏弱,关键技术不足,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燃料电池产业链不完整、低温环境适应性差等技术滞后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障碍。尤其是电动汽车安全问题,甚至决定着产业最终的成败。
提高安全性能
据J.D.Power亚太公司日前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车辆的安全性和质量是中国意向购车者的首要标准,超过66%的高档车意向购车者和超过72%的非高档车意向购车者选择车型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安全。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说:“以前里程焦虑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痛点,但是没有了安全这一基础,里程的远近本身也就没有了意义。新能源汽车推广几年来,市场上对安全的质疑之声始终不断,说明广大消费者除了里程焦虑,还普遍存在着安全焦虑。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应该从产品安全功能设计、产品测试验证、售后服务和培训等三个方面提高新能源产品的安全性能。”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玉祥认为,电动客车必须从防水、防火、防触电、乘客逃生、事故处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从研发制造、运输存储、维修保养、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着手,在电池安全、控制安全、高压安全、电磁兼容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并对车辆、零部件运行实时监控,起到预警作用,保障大规模安全运营。
2015年被称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元年,在国家多种政策叠加效应的作用下,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呈现了暴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超过当年汽车产销量的1.5%。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消费第一大国,整车、电池、电机等关键产品都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部分产品还实现了批量出口。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应避免安全事故伤害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国家支持政策向促进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力度,尤其是在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控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实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脱离政策补贴后,依然能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的后劲所在。
落地安全标准
2016年7月6日,国务院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加强安全技术支撑、建立安全标准、明确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等五大体系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李东表示,工信部以此为部署,发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与财政部、科技部积极配合从市场准入、生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促进和保证新能源产品安全。
目前,工信部已经修订完成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规则》,以期大幅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借以保证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性能和安全。与此同时,工信部组织制定了电动汽车远程监控标准,电动客车安全条件也即将实施。同时,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动力电池的编码、规格等标准正在编制、修订之中。这些都将促进优质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新能源产品安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组长: xx
学号:xx
本组组员:xx xx xx xx
内容:
一、 问题的提出: 大气污染有什么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对植物的危害
(3)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研究目的:
维护大气的清洁,防治大气污染;
三、 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1.资料收集:
人类体验到的大气污染的危害,最初主要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后逐步发现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各种危害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的不良影响。人们对大气污染物造成危害的机理、分布和规模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2.外出实地访问调查:
实地考察情况 :
1,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多
2,工厂废气排放量大,处理不当,严重污染环境 调查地点:某工业园区 调查人:
调查时间:xx 年xx 月xx 日 分析整理 考察完毕后,由于资料丰富,因此我们要尽快地把资料整理,筛选,并写好调查报告
(三)课题评价:课题主要从大气污染的现状,大气污染的原因,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大气污染的防治展开,对提高民众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有不小作用。
四 、研究结果:
(一)大气污染大部分原因属于人为因素,小部分属于自然因素。
(二)大气污染是存在的危机。
(三)解决措施:
1. 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应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工业区一般应配置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位置应当在当地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使得废气吹响居住区的次数最少。居住区不得修建有害工业企业。
2. 加强绿化。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
3. 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如饭馆、公共浴室等的烟囱、废品堆放处、垃圾箱等均可散发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并影响室内空气,卫生部门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管理。
4. 控制燃煤污染。
①采用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②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③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
5. 加强工艺措施。
①加强工艺过程。采取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毒性大的原料。采取闭路循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除等。
②加强生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排放废气污染大气的情况发生。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例如电厂排出的大量煤灰可制成水泥、砖等建筑材料。又可回收氮,制造氮肥等。
6.区域集中供暖供热设立大的电热厂和供热站,实行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尤其是将热电厂、供热站设在郊外,对于矮烟囱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来说,是消除烟尘的十分有效的措施。
7.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减少汽车废气排放。主要是改时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加强交通管理。解决汽车尾气问题一般常采用安装汽车催化转化器,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转化器中催化剂用高温多孔陶瓷载体,上涂微细分散的钯和铂,可将NOX、HC、CO等转化为氮气、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另外,也可以开发新型燃料,如甲醇、乙醇等含氧有机物、植物油和气体燃料,降低尾气污染排放量。采用有效控制私人轿车的发展、扩大地铁的运输范围和能力、使用绿色公共汽车(采用液化石油气和压缩燃气)等环保车辆,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8.烟囱除尘。烟气中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干法(以固体粉末或颗粒为吸收剂)和湿法(以液体为吸收剂)两大类。高烟囱排烟烟囱越高越有利于烟气的扩散和稀释,一般烟囱高度超过100m效果就已十分明显,过高造价急剧上升是不经济的。
In September, China auto market sales reached 2024800, 21.6% growth compared to August and the year on year growth was 2.1%. The total sales of first 9 months were 17056500, with a year on year growth of 0.3%.
9月份我国汽车工业市场销量,一改前5个月的低迷状态,开始出现了小幅增长,同时环比正增长。9月份狭义乘用车环比增长了24.2%。尽管轿车与去年相比依然负增长11%、MPV负增长4.2%,但依仗SUV 62.7%的高增长,狭义乘用车同比出现正增长6.1%。1~9月累计增长了4.9%。事实上,这种势头向好的趋势在8月份已经显示,其预示着乘用车的销售前景正在向好。
经济发展前景足以支持刚需的延续
汽车工业产销数增跌往往与整体国民经济走势密切相关,更与其中的投资增长率相关。商用车尤其为如此。今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不搞欧洲和日本正在进行中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已基本结束),而更强调结构调整,从改革中获取红利,并且心甘情愿地承受7%增长率所带来的承重压力。但改革红利释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像于2009年4万亿投入所取得的市场效果。
但乘用车作为我国居民的刚性需求性质并未改变,无论是以全国人口为基准的千人保有量,或是以城镇居民人数为基准千人保有量,都分别低于全球平均数,或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仍具有内在的发展潜力。
最近在访美前夕,17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方工商代表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实际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结果。中国经济仍然拥有巨大的潜能、回旋余地和内在刚性,完全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因此,对汽车市场的前景应抱有足够的信心。
另外,在轿车市场负增长8.9%的情况下,有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统计数据,即1~8月的豪华车(包括进口)市场走势从8月开始呈反弹状态,环比上升6.7个百分点,同比上涨4%,累计销量116.3万辆,实属难能可贵。在福布斯《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中,中国目前大众富裕阶层人数达到1528万人,共拥有114.5万亿可投资资产总额。这部分人收入相对稳定,人数也逐年增长,他们是豪华车市场消费的最主要人群。实际上,富裕阶层的流失K不如传说中那未严重。这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可期有密切关系。
9月16日,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世界汽车组织(OICA)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消费者依然在整体上看好汽车业的发展。该调查由TNS索福瑞公司在占全球汽车销量份额76%的中、美、日、德、巴西等18个国家和地区展开。调查显示,汽车工业的“声望指数”为59,高于普通消费品行业的52,但低于IT行业和旅游业的62和60。受访者中的57%无法想象脱离汽车的生活;65%的受访者认为拥有私家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60%的受访者认为汽车是最高效的出行方式。从以上这个侧面可以认为汽车还将持续成为各国人民的刚需。
具体而言,当前促进新车销售方面还有很多有利因素。在今年第四季度,随着国Ⅰ排放标准的黄标车在国内许多城市的城区被禁行,因此一大批旧车更新将带动车市的提振。今年黄标车淘汰任务尚有40%未完成,计有47万辆将在第4季度内淘汰。从明年开始,国内一些城市还将陆续对国II排放标准的老旧汽车采取程度不同的限行政策,这也会带来汽车市场更新换代的推动力。从2004年7月1日实行国II排放汽车标准,到2007年7月1日开始实行国III标准之间,共生产了1996万辆汽车,其中仅轿车就有1300万辆。
更为重要的是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议中,关于汽车的三项政策措施:一是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二是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
这些政策措施简直就是2009年“汽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的2015版!当时就在这项“振兴规划”支持下,销量突破1千万辆并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5年过去了,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了2300万辆。今年S着第四季度开始执行这项政策,如果再加上节能汽车的3000元补贴的组合拳,其国家优惠补贴不可谓不大矣!
另外,三季度末和四季度国内仅开工的铁路项目投资就达1万亿元。另外还有许多其它项目投资,包括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及电动车都将纳入稳增长重大工程的项目包。股市趋稳也正成为汽车销售的正面因素。那么,今明两年的销量前景如何?可以做个“梦”了吧!
领潮流者得天下之SUV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SUV作为一个新兴的车种,在汽车市场中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车型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只是称其为吉普,使用者主要是部队、野外勘测、工程建设、油田矿山开发等等单位使用。还有就是一些县团级单位领导买上海牌轿车不够资格,就只能用北京212吉普。
后来到了90年代,随着需求水平和汽车设计、制造技术的提升,从北美传来了一个新概念车型MPV、SUV。其中SUV(Sport Utility Vehicle)就是运动型多用途车,或称运动型多功能车。其功能无非是增加了轿车的舒适性,用途增加了野外旅游而已。国内市场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概念。于是切诺基吉普也就摇身一变归化到了SUV的类别中,进口的三菱帕杰罗、日产奇骏等等都变称SUV。
但在当初国内市场SUV的膨胀算是缓慢的,一来是国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初期消费者还只认为轿车能撑面子;另一方面SUV的品种较少,也比较耗油。但到了最近几年,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SUV大量采用两驱形式,且油价一直走低,自驾游成为新潮,SUV市场逐渐成熟,已成后来居上之势。
从今年4~9月的乘用车市场份额来看,SUV呈逐月上升的趋势。4月25.4%、5月26.08%、6月30.46%、7月31.75%、8月32.8%、9月34.1%。5个月之内,SUV市场份额增加了7.4个百分点。
从市场增速来看,今年1~9月,在狭义乘用车仅为4.9%的低速情况下,SUV增速达到了48.8%,而与此同时轿车却呈现-9.2%的减速,反差如此之大,充分映证了SUV的发展潮流。
其实,国内SUV与美国汽车市场相似度极高。1~9月美国轿车市场同比下滑了2.1%,但轻卡(SUV、MPV、Pickup)市场同比增长了11.5%。其市场份额为包括轿车在内轻型汽车的55.56%。这其中主要贡献者就是SUV。
SUV的逆势增长引起了国内企业纷纷开发投入。这就是“顺市场潮流者昌”原则的体现。其中吉利汽车已经公开承认此前对SUV重视不够,因此要加紧布局上市。观致汽车作为一个汽车后来者,近年来销量一直低迷,但及时开发投入了SUV产品,情况有了初步改善,为提振观致销量作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份上市的31款车型之中,SUV有18款,占了58%,而轿车新款仅为8款,只占上市新车的25.8%。其余为MPV 16.2%。
随着2016年1月1日将启动第四阶段燃油消耗限值标准,企业平均油耗限值将执行5.0L/100km的标准,此时,如果一味地开发传统SUV将要拖企业达标的后腿,因此必须抓紧时间规划开发新能源SUV。在这方面比亚迪是先导者。PHEV唐已率先上市,抢得了先机。传统SUV大户长城汽车业宣布将投巨资168亿开发包括“三电”、智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上汽宣布明年10月将上市PHEV SUV。北汽新能源也将投放 EV SUV等等。尽管他们的动作都大大落后于比亚迪,但能反应过来还是好的。
未来汽车市场趋势SUV、MPV等将与轿车平分秋色,因此必须顺势而动。得潮流者得天下。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跨界车型(Crossover)的市场需求动向,譬如SUP(Sport Utility Pickup)运动型多用途皮卡等等,不但产品创新,还要概念创新,从而掌握市场的先发优势。
成长中的中国品牌和新能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称9月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中有两大亮点:一是中国品牌乘用车;二是新能源汽车。
这个评价毫不为过。在乘用车产销连续几个月下降的趋势中,唯中国品牌乘用车的销量和市场份额保持增长,这实属难能可贵。9月份其销量为69.86万辆,同比增长6.9%。市场份额达39.9%,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595.03万辆,同比增长11.7%,市场份额达40.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在中国品牌乘用车中又以长安、长城、吉利、上汽通用五菱等既有20万辆上的规模(1~9月合计),9月份又有15%以上的两位数增长的企业为排头兵。而在这些企业中又各具特色,如长安是以小型车为特色,长城SUV独占鳌头、吉利则以轿车为其主打产品、上汽通用五菱则雄踞MPV细分市场。
从长远来看,中国品牌应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这在全球汽车工业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概无例外。这个任务对于自主企业而言,任重而道远但却无可回避。
第二个亮点是新能源汽车。虽然目前销量比以前有数倍的增加,1~9月销售136733辆,同比增长2.7倍,但毕竟绝对值还很低,占全部汽车的总销量还不到1%。然而新能源汽车却是一个方向。“中国制造2025”中有关汽车工业的规划指出,到2025年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300万辆,占国内全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80%。因此,这是一个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领域。现在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传来利好消息,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限购、限行,因此各大城市的新能源牌照仍将继续发放。理论上讲,也不得通过摇号来限购。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更新和公交车新增和更新都要求按一定比例进行,否则将扣减地区公交部门的燃油和运营补贴。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注重点不是什么同比增长了几倍,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2011年的报告《全球清洁能源:价值2.3万亿美元的机遇》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保持其作为清洁能源项目投资首要目标市场地位。随着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清洁能源政策,到2020年中国吸引的投资将达到6200亿美元,远远超出20国集团的绝大部分国家。中国迅速崛起的清洁能源行业,促使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重心在未来十年从西方转向东方。
2013年3月6日该基金会的最新调查报告《美国占据有利地位:2011年美中清洁能源贸易关系》称: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全世界都在购买美国的技术和产品,美国在风能、太阳能以及智能化能源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终于有了回报。从中长期看,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仍比中国更有竞争优势,美国具有长期主导清洁能源行业的经济潜力。
2011年中美两国吸引了世界39%的清洁能源投资,两国清洁能源投资分列世界一、二位。同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也分列世界一、二位。但从清洁能源贸易状况看,美国对华顺差高达16.3亿美元。中国在风能投资和部署方面以及风能太阳能产品制造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因此也招致了一些国家的打压,相关出口产品频频遭遇“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甚至制裁,给国内相关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大链条中,中国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在全新的产业布局中,我们是否仍在延续“中国制造”的老路?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又在哪儿?
中国的优势和劣势
低碳和清洁能源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主要阵地。一方面,它是带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另一方面,中国也将发展新兴产业定位于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地位。
中国在风电、太阳能的应用和产品制造方面存在较大优势。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在全球前十位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中国大陆的企业共占五家。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指出,太阳能产品在中美两国清洁能源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最大,2011年美国约有1/5的清洁能源产业消失,主要原因是无法与中国“廉价”太阳能产品竞争。
中国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的优势,其实也是整个中国企业从事制造业的独特优势——人工成本低、融资成本低、环保门槛低,再加上宽松的产业环境和政府大力推动,造成了我国光伏企业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依然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虽然发展迅速,却无法掩饰其背后日益显现的劣势。
技术创新严重滞后。根据有关报告,清洁能源专利授权总量上,美国占49%,日本占27%。韩国近年来发展迅速,接连超越加拿大和德国,2010年申请量排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近两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上升很快,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尽管中国企业是该领域领先的设备制造者和生产者,但并不是大量技术的拥有者,或者严重依赖技术转移进行生产,或者是以制造业为主。
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以多晶硅为例,目前占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比重80%以上的晶体硅产品,其主要原材料90%以上产自国外;同时,我国多晶硅提炼技术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多晶硅的提纯和精炼技术基本掌握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厂商手中。我国最大的技术软肋,就在于生产多晶硅的高耗能和尾气回收利用技术。
产品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我国光伏产业产量的95%左右是靠国外需求拉动的。目前我国光伏电池总产量和光伏组件产量均高居世界第一位,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则远远不足,市场开发遥遥落后于产业发展。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近358亿美元,其中60%以上输送至欧洲市场;2012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对欧美出口占比约为70%。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下,很多发达国家都取消了行业优惠补贴,美国商务部甚至开始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整个光伏市场呈现供求失衡的局面。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热情减退,全行业面临资金链条紧张甚至断裂的危险。
综上所述,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缺失、产品过度依赖出口的“三头在外”的严峻现实,是典型的不具备自主技术优势的产业。作为全世界一致看好的新兴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应属于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欧美、日本等国家走的都是投资技术研发、强化企业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道路,但在中国,它却成了具有加工贸易性质,规模大、出口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依靠购买核心技术、原材料和关键设备来扩大产能的发展模式亟待调整。
需要做出的调整
首要的是循序渐进,试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关键阶段,重化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建筑、钢铁、汽车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仍会是支柱产业。因此清洁能源发展,第一不能超越物理界限;第二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实现曲线迁移,不能操之过急。可以借鉴经济改革的“双轨制”经验,一方面加快对传统能源应用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扶持一些技术、资本和制度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成为新能源试点或特区。对清洁能源行业进行规范,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类似GE、杜邦、西门子那样跨国、大型的公司,而不是现在这样几百家争抢的局面。
转变针对设备补贴的状况,把补贴更多地用于产业链条上薄弱的研发和终端利用环节,把设备制造留给市场。新能源产业链大致分为研发、设备制造和终端利用三个环节。研发上不去,就造成落后产能;终端利用不足,就形成过剩产能。新能源产品一般具有早期研发投入高、投资周期长、行业规模有限的特点,而且对后续融资频率要求极高,再加上前期管理成本高昂,往往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从国际成功经验看,对新兴产业的培养,政府的关注重点首先是研发领域而不是生产环节。
引导新能源领域的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更多地进行合资合作。大力支持国外新能源企业在中国构建专业的研发中心,鼓励内外资新能源企业共同进行科技研发,从而充分发挥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谨防外资恶意并购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及新能源方面的核心科技企业,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注重保护本国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如通过购并欧美中小型新能源高科技公司来获得需要的技术。
关键词:高校科研;转化;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6] 白光敏.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法律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47-48.
【关键词】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影响因素;创新思考
引言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居全球第二,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70%[1]。面对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危机,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就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进程中,政府和企业逐渐认识到传统商业模式不适用于当前市场环境,必须创新商业模式,才能加快电动汽车市场化推进步伐。
本文对电动汽车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回顾与总结,全面分析了影响因素,并进行了思考,最后强调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保证电动汽车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1、现有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分析
现存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主要有:车电销售充电模式、车销电租充换模式和整车租赁模式。
1.1 车电销售充电模式
“车电销售充电模式”是“汽车思维”的鲜活体现。从全球几十年的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来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将电动汽车市场化,其核心原因就是普遍采用了类似传统汽车的商业模式。传统汽车产业只要功能领先、技术创新就可以赢得市场,但电动汽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短期内无法在性价比上超越传统汽车,因此沿袭同样的商业模式,是无法体现其商业价值的。
电动汽车无法超越传统汽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电池技术,其影响因素有:1)电池价格高,车辆捆绑电池销售,是同级别传统汽车的两倍;2)电池充电时间长,若采用普通充电的方式,一次充电大约需要6―8小时[2];3)续航里程较短,普通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约100―150公里[2];4)电池使用寿命远低于油箱和整车使用寿命。
因此在现有电池技术水平下,车电销售充电模式无法帮助产品形成竞争力。也许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上述影响因素都会消失,那时电动汽车市场运作才能回归“汽车思维”。
1.2 车销电租充换模式
“车销电租充换模式”即裸车销售,把电池从整车中分离出来,用电池租赁和充换电运作,组建新的服务平台。该模式将汽车的单一成本,分解为制造成本和服务成本两个部分,降低了整车销售价格,同时让企业通过销售和服务赢得利润。
车销电租充换模式似乎打破了电动汽车价格昂贵的制约,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电池租赁模式推广需要大量的电池储备,产业规模巨大,产业链协调困难。2)换电模式需明确技术标准,涉及车的制造路线、电池制造技术、标准化建设、能源补给网络建设、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问题。现阶段,这些问题无法彻底解决[3]。3)电池是电动汽车动力技术的核心,电池租赁模式是电池供应商和电网公司把电池的全部利益垄断。厂家只能按照电池的标准规格进行车辆设计和生产,无法实现消费者的个性选择需求,而且无法形成对电池供应商的优胜劣汰,垄断供应不利于电池技术的提升[3]。4)电池的安全性责任归属不明,电池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电池的设计和车里的布置,需要很多精细的工作,不能把涉及安全的问题交给运营商去做。
1.3 整车租赁模式
“整车租赁”似乎可以中和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缺点,首先,该模式可解决电动汽车购买成本高的问题,将买车的一次成本分摊到租车的使用成本上;其次,该模式使用户不必面对电池充电、换电、维护等一系列“麻烦”,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都由电动车租赁运营商承担;再次,租车站分布在城市的机场、车站、商业中心、居民小区等区域,无形中也解决了用户的停车难问题。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以杭州为例,2012年8月12日,杭州首批100辆两座电动汽车开始接受市民预约,短短几天时间,预约人数就达上千,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提供汽车租赁的杭州电动汽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却迟迟没有动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换电站不足[4]。除了充换电设施的匮乏,电动车租赁模式另一个问题出现在利益分配上[5]。整车租赁需要中间商购买电动汽车和电池,建设具有充换电设备的电动汽车租赁点,进行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管理和维护,以上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多是面向车企、电池企业和购买电动车的个人,对租赁运营商却鲜有支持。
2、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因素有很多种,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政府的支持和定位
回顾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政府对其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起了主导作用,但电动汽车个人消费市场却迟迟未实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电动汽车产业太过依赖政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基本靠政府扶持度日,电动汽车产业成了“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灵活的商业模式不易形成,无法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平台。2)普遍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规划作为指导。各地政府在选择商业模式时,往往只是简单地选择充电或换电模式,较少关注和研究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推广与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电网改造等环节的关系。3)技术、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目前几乎所有的车厂都处于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从而限制了大规模生产、跨区域销售和使用,也给最终用户带来不便。当前,电动汽车产业还处于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备、市场竞争力弱的时期,由政府主导推广有其必要性。但一味依靠投入,刺激消费是无法达成预期市场化效果的,政府的定位应从主导者逐渐向制度、环境、配套的建设者转变,把资源配置的任务更多的交由市场来主导[6]。
2.2 关键技术成熟度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开发全新产品往往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和大量资金以及技术资源的投入,并需承担极大的竞争风险。以燃料电池为例,真正能够应用于电动汽车估计还需要10年乃至15年以上的时间[7]。
在现阶段,电动汽车正处于关键技术成长期,但迅速扩张的国内市场,让试图缓慢进行技术积累的中国厂商无法淡定,面对市场机遇时也很难继续保持谨慎的态度,这并不利于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最终会阻碍汽车产业的进步。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引导科研院所与电动汽车厂商组建产学研结合的产业联盟,逐步形成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和持续创新机制。
2.3 电动汽车售后市场服务
电动汽车售后市场服务是指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售后服务网络的布局和服务以及使用阶段的定价。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或公共快速充换电设施,制定分时段的充电价格定价机制,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充电时段,逐步形成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的商业运营模式。在私人购置电动汽车的售后服务网络方面,目前基本还是空白。由于在动力构型和使用环节上有别于传统汽车,传统汽车4S店式的服务模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电动汽车。此外,形成稳定可靠的售后服务网络的重要保障是具备质优、耐用和通用的电动汽车零部件供给,而国内电动汽车零部件的可靠性、通用性、经济性、批量化生产工艺、生产准备周期等都有待提高。
2.4 消费者的购买动因
2011年4月,德勤有限公司全球制造行业组了关于电动汽车的全球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分析在中国有93%的消费者有兴趣购买或租赁电动车,早期购买者通常为在城市居住,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年收入逾40万元人民币的男性[8]。然而实际情况是,2011年全国电动汽车总销量不足万辆,多数一、二线示范城市未能完成预期销售指标,反而是作为三、四线,且非示范城市之列的山东临沂和盐城却把电动汽车产业开展的红红火火,这显然与德勤的调查结果相反。
中国市场非常特殊,消费人群也非常复杂。国外的普适模型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不仅与个人的认知水平、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点、收入水平、年龄段有关系,还受到价格、消费习惯、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便利性、政府导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致,又存在很大的地域特色和消费特点。因此在进行电动汽车推广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构建出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为消费者所接受。
3、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思考
3.1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创新性
自2001年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启动开始,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这个引人入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暴露在聚光灯下,但是积聚了庞大资源的中国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发展却未能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快速发展。是技术落后吗?美国能源部为实现2015年前部署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在2011年,公布了三大举措:一是价格激励,将抵税政策改为直接返现;二是通过新的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三是通过竞争性拨款激励社区投资建设电动汽车基础设施[9]。遗憾的是,2013年初,美国能源部公开表示,这一目标无法实现。如果说中国的电动汽车还面临一些技术瓶颈,那么无论是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产业环境,还是政府推动力度都位居世界前列的美国,为何在电动汽车规模化市场发展上举步维艰呢?问题出在哪里?回到20多年前的中国,家用座机电话刚刚开始普及,对于消费者来说,电话就是由电信运营商建设线路,用于通信的工具。而后,砖头手机大哥大面市,虽然当时的技术与今天相比天差地别,但是在当年的技术水平下,围绕“手机”搭建了适合移动通信的商业化平台并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了通信变革与信息革命。现在以手机为终端的平台已经超越了“通信”的外延,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对照电话和手机,电动汽车产业也是如此。电动汽车是能源革命和汽车变革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依靠汽车产品的技术革命去重新创造什么功能领先的产品。设想如果手机一直只是具备通话功能,而又存在待机时间短,潜在辐射危害的缺点,它还能成为现在的“必需品”吗?实际上,和手机的通信功能一样,电动汽车的“行驶”功能并没有改变,只是能源供给从油能源变成了电能源,其核心就是要围绕这点建立一个新的能源供应体系,让能源供给与整车企业、电池企业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并把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消费者有效地整合进来,组成一个有机的商业系统,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和消费链,突破现有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实施策略。
3.2 电动汽车创新商业模式设想
如前文所述,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必然是一种创新型的系统解决方案,因此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要进行综合的考虑:
1)城市里会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的电动自行车的改善型消费者,另一类是已有一辆汽油车的环保型消费者。如果电动车价格下降,加上使用成本低于燃油车,那么第一类消费者将成为购买主力。
2)由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的特点,电动汽车更加适用于城市内短途行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城市内用车的主要目的是上下班,因此行驶线路固定,停车场所固定,行驶和停靠的时间长度也相对固定。
3)在目前的电池水平下,建设类似传统汽车加油站性质的充换电站,对电动汽车进行集中式能源补给的方式并不实际。
4)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的价格偏高,主要原因是电池成本过高;
根据以上因素可以采用这样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含电池销售,但电池价格按一定比例收取,不收取全价。在停车场设置可刷卡充电桩,除电费外收取一定服务费,将电池成本分摊到运行动力成本上;消费者可在上班时间或夜间休息进行慢充,同时解决停车问题。这样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整车价格降低,可以刺激批量销售。对于电池企业来说通过服务费用实现成本回收,创造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成本降低,使用成本虽然相比支付电费增加了,但是却节省了停车费用。这样的商业模式看似简单,实质必须要政府、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和能源供给企业组合起来通力合作。
4、结语
根据美国学者MarkW Johnson等人的观点,在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创新企业首先基于潜在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形成一个初始商业模式。接下来,创新企业将通过与新兴产业潜在消费者之间的价值互动来进行初始商业模式试错。在试错过程中,创新企业的初始商业模式不断完善。当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向潜在消费者提供大批量新产品时,表明其商业模式成熟,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完成[10]。
近十年来,从政府到民间,至上而下都在探索能够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商业模式,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这种积极的“试错”行为是十分有益的,只有通过不断扩大试错的范围和强度,才能尽快找到正确的初始商业模式并促进其尽快成熟。
参考文献
[1]电动汽车产业研究分析报告[Z].百度文库,2010:4
[2]国内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探索[Z].大比特商务网,2012
[3]换电模式或已死,充电式电动车胜出[Z].人民网-汽车频道,2013
[4]杭州发展电动汽车租赁还需再等待[Z]. 浙江在线(杭州),2012
[5]杭州电动车租赁项目能否拯救电池业[Z].高工锂电网新闻中心,2013
[6]叶强.关于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系统的理论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44-45
[7]佘沛亮.从电池技术进步看我国电动车的发展[J].中国自行车,2010:48-49
[8]德勤.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需求强劲[Z].盖世汽车综合,2011
而实际上,“两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众多银行开始关注“两小”企业业务?银行又是通过一些怎样的方法和措施来破除“两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据了解,招商银行近年来已将“两小”业务发展上升到了全行的战略发展高度,特别是今年以来已成为招行发展的“重中之重”。记者就此专访了招商银行长沙分行行长夏曦。
记者:贵行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两小”业务?
夏曦:总的而言,发展“两小”业务是顺应国家经济转型需要以及招商银行自身发展所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目前我国小企业与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千万,占全国企业总数99%,而小企业与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为促进小企业与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招商银行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两小”企业业务,并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两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推进,一大批创新型小企业将迅速成长。另外,“两小”企业作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力军,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同时,在国家层面,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以及我们湖南省、市政府等也纷纷通过政府采购、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担保支持、提供专项发展资金等举措助力“两小”企业发展。在这些背景之下,必然意味着“两小”企业有着十分旺盛的融资需求。但实际上全国以及我们湖南的大量小型微型工业企业中,只有占比不高的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因此,我行大力发展“两小”业务是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我行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湖南经济发展,特别是湖南“两小”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我行的战略发展方向。
记者:目前多家银行都提出来要重点做“两小”业务,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夏曦:这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目前,在银行体系外,出现了一个日益活跃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信托理财、私募股权基金等投资渠道,而且这些渠道的投资回报大多都高于银行存款。当资金为追求高回报而流出银行体系时,就产生了“金融脱媒”的现象。“金融脱媒”的背景下,2011年全国贷款增速比前10年平均低3.4个百分点,直观体现出直接融资市场对银行的影响。
今年央行以两次降息为契机,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被普遍解读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悄然加速前行,商业银行面临利差收窄的现实考验,但同时个性化发展空间将随之扩大,同质化竞争将被差异化竞争所取代。比如,贷款定价也会更加灵活,将基于不同客户的风险状况与价值贡献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银行将“两小”业务放到一个新的高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发展战略的转变。
记者:您怎样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夏曦:与大企业相比,大部分小企业的管理都不太规范,有好几本账基本是普遍现象。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往往都有“短”、“频”、“急”的特点,如果像审查大企业那样把每一个小企业都搞清楚,那银行来不及给它贷款也许它就亏损了。所以必须要探索一些方法,既能满足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时让融资风险可控,又能使商业银行成本可控并盈利,这是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前提之一。
记者:贵行既然要大力发展“两小”业务,有些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夏曦:首先,在体制方面,长沙分行作为全行的批发体制改革试点行,已经在实行大中型客户上收总分行集中管理,支行专注于零售、小微企业、小企业和结算业务的新体制,并已在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和成效。此外,招行已经把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划归零售条线。今年以来,我行在分行层面成立了小企业金融部和小微企业贷款直销中心,每个支行也成立了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专业服务团队,专职开展“两小”企业贷款的服务,用专业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分行从内部考核激励入手,加大推动“两小”业务发展力度。今年前三季度我行“两小”企业一般贷款新增占比超过85%,余额占比达25%以上,较上年末增长近10个百分点。
地球需要“退烧药”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在促使气候变暖方面作用最大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其“生命力”很顽强,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少则50年,最长约200年都不会消失。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全球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起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发烧’了。而低碳经济为‘生病’的地球开出了一剂‘退烧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杨志形象比喻道。
50岁的翁雪耀先生是瑞典宜家公司中国总部的“节能减排专员”。多年来,从家居、出行到工作,他一直亲身实践着快乐的“低碳生活”。 尽管翁雪耀家里早就买了汽车,每天清晨,却经常能看到他推出时尚的赛车骑车上班的身影,看上去不仅环保时尚,也很年轻,在小区里很是引人注目。“骑车上班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少我的‘碳足迹’,现在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和爱好。”翁雪耀说,所谓“碳足迹”就是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通过公司内部的员工碳足迹调研,我们知道一般员工的一年碳足迹测算下来平均是3吨,而我由于工作需要经常乘飞机出差,我的碳足迹多的时候一年竟然有20余吨。在知道这样震撼的结果后,我就开始选择将骑自行车上班作为一种对环境的补偿,几年来一直坚持着,一想到自己的碳足迹那么多,就警示自己要加倍努力节能减排。”翁雪耀说。
走进翁雪耀的家,同样也能深深感受到低碳风格。“我家的灯很多采用LED的节能灯,看电视时,开LED灯就够了。窗上挂的也是圣诞LED装饰灯,气氛很好又节能。平时晚上在书房用电脑,我就开一盏太阳能灯,早上拿出去充好电,可以用一个晚上,不仅零排放非常环保,而且省电又省钱。”翁雪耀说。
翁雪耀一家住了一套17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个月的电费却经常只需60多元。“冬天晚上冷,我就用电热毯这个老办法取暖,效率更高。”翁雪耀在生活中还使用定时器节能,控制微波炉、饮水机、电视等的待机能耗。
翁雪耀执著的环保和节能意识,令邻居们很钦佩。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也开始注意起生活中的点滴节能。“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非常希望身边更多人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我还希望政府也能支持和鼓励环保行为,比如说每个月电费账单后面,可以对应写出这个家庭此月份二氧化碳排放多少,这样就能使得人们将能耗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联系起来,让老百姓都能参与到节能减排的事业中。”翁雪耀说。
推进低碳不仅需要政府倡导,企业自律,同样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以便在我国形成“从我做起,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使每个人积极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实践中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但需要政府组织对其伦理理念进行宣传、教育,而且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响应,以树立低碳伦理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低碳意识,积极参加到低碳社会建设中来。树立低碳观念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低碳消费模式,能够对社会的生产目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实现生产和消费低碳化。低碳消费观念及消费模式的形成是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由于生活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而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证。根据低碳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把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作为低碳生活方式变革的基本方向,为低碳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减少碳排放尽一份力
家住天津南开区观园里的刘秀珍大妈每个月都要从居委会领取并填写一张表格,表格上面标有“‘2009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项目’家庭碳排放调查问卷表”的字样。记者看到,在这份调查表上,除了家庭成员数、住宅面积等基本情况外,主要包括常用交通出行工具、每月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每月消耗的水量、电能和燃气等家庭能耗情况。 据参与该项目的天津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章婕介绍,“全民低碳行动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和美国环保协会联合主办,项目首批选择全国9个省份11个城市开展试点。时间段为一整年。 天津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选择了南开区观园里、宁乐里、沱江里3个不同年代建设的社区的330户家庭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其中,有30户属于重点调查,要统计调查对象每个月的家庭能耗情况;300户属于普通调查,要统计调查对象每个季度的家庭能耗情况。该调查问卷将会和全国其他10个城市的3300户家庭的调查情况汇总,2010年年中由南京大学来完成《2009中国11城市家庭碳排放调查报告》。刘秀珍大妈说,其实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她全家人就特别注意节电、省水、省气,以及垃圾回收和绿色出行。原来只是简单地认为响应政府号召,还可以省钱,减轻家庭开销。但没有想到这些平常小事与全球变暖、时尚的低碳生活紧密相关,以后就更有积极性了。观园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曹汝楫告诉记者,在这次问卷调查活动之前,社区有20多名老年人就自发组织了一个环保志愿者小组,多年以来每个月的“逢八”即8日、18日、28日三天在小区里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放映环保电影,并给社区居民介绍生活中的节能小窍门,有时还邀请专家开办低碳大讲堂,受到大家的好评和欢迎。章婕说,作为普通居民,在减少碳排放、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过程中,应该扮演着积极而重要的角色。希望更多的家庭记录下自己的“碳足迹”,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为减少碳排放尽一份力。
戒除“便利消费”的嗜好。“便利消费”的价值观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的主流思想,便利消费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不经意间消耗了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冷柜电耗约占70%,敞开式冷柜电耗要比玻璃门冰柜高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由此可见,戒除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利消费”的嗜好,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无节制的使用“一次性”用品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不良嗜好,我国于2008年6月颁布了“限塑令”,主要是为了遏制白色污染,戒除无节制的使用塑料袋。“限塑”实际上就是要节约塑料的来源,也即,降低石油资源的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据中国科技部《全国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每减少使用10%的塑料袋,可节省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少排放31万吨二氧化碳气体。因此,限塑也就是节油节能,而节水也就是节约城市用水、供水的电能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戒除“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自觉地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习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的影响。
戒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在“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观的影响下,当前,人们生活中的碳排放和碳污染成为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的同时,导致人们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电动车和电梯代替了步行,从而造成了能源、资源大量耗竭。在炫耀型消费观的影响下,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为人们的嗜好,在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常常可以发现接送孩子的私家车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这样才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此外,受“奢侈消费”的不良影响,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于是许多减肥群体又开始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中进行瘦身消费,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其结果是增排温室气体。因此,我们要戒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不良嗜好,自觉地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low carbon living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就是把日常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人们改变落后生活方式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准则。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倡导低碳生活就是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时尚,低碳生活涵盖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在衣的方面,主张穿低碳服装。低碳服装是指衣服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作、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并排放出有害气体。据统计,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废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 少买一件衣服就可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衣服在运输、洗涤、烘干、熨烫全过程中都要排放二氧化碳并消耗一定的能量。另外,在衣服面料的选择上,质地为天然织物的衣服消耗能源少,而以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低碳服装除了要运用环保材料外,还要求企业在服装的生产过程中厉行环保的5R原则,把Reduce(节约能源及减少污染)、Reevaluate(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分类回收再利用)、Rescue(保证自然与万物共存)落到实处。
在食的方面,主张消费低碳食品,低碳食品主要是指在生产、运输、消费的生命周期中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较少的食品,比如应季的蔬菜,不需要提供温室大棚等特殊条件;还有本地产的作物,省去了运输过程消耗的能源;较少使用化肥的绿色食品;不过度包装的食品等。另外,生产肉类食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高于生产果蔬,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果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此外,低碳饮食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少喝酒也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还有畜牧业和肉食品不只是饮食问题,也是环境问题。大规模畜养动物,破坏环境,占用土地,而且畜牧业大量排放甲烷等温室气体,联合国及其他组织鼓励大家放弃肉食,因为肉破坏大量森林,污染水源,而且肉食品能够导致疾病,所以,在饮食方面,我们用植物蛋白取代动物蛋白,不仅可以免除无数动物的痛苦和因肉食带来的疾病,还可以缓解世界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污染和全球暖化。以减少环境破坏,化解地球灾难。
在住的方面,倡导低碳住宅,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的低碳住宅。当前,开发“低碳建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选用无害材料,以及可循环和可再生的材料,以减少对稀有资源的消耗和降低建筑材料在开采、加工、制造和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另外,建筑样式设计和室内空气调节与温控方面也都要尽量满足环保要求,如采用被动取暖、降温的方法,充分利用太阳能,自动调节昼夜温差,这与闭合型空气循环取暖系统相比,不仅节省能源,而且减少了空气中的灰尘与细菌等等。另一方面,在装修过程中,选用可持续建材,可以在一些不注重牢度的“地带”使用类似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尽量少用黏土实心砖、射灯、铝合金门窗等资源浪费较大的材料,可以从侧面降低家装工程的碳排放量。此外,深色增能耗,由于深色的涂料比较吸热,在家庭装修中大面积的使用深色涂料,在白天会吸收大量的热能,晚上使用空调会增加居室的能量消耗。
更让人关注的是,已对上至国家经济、下至普罗民众影响甚深的国际粮价涨势,迄今未见停歇的迹象。有分析人士认为,其持续的高位运行,或将使目前局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成本推动型膨胀。面对这种并非危言耸听的预测,我们不禁要问,该拿什么来稳定CPI?
国际粮价:连创最高纪录
新兴经济体并非推升粮价主要力量在讨论粮价问题之前,对于粮食的范畴势必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一般而言,大米、小麦和玉米被视为主要的粮食品种,不过,从目前的产需量等情况来判断,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是全球粮食中至关重要的4个品种。
这“四大主角”在近两年、尤其是过去一年中,几乎都没有避开价格持续走高的命运。据统计,国际粮价自2005年来已上涨80%,2007年除大米(涨幅6.2%)外,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涨幅均超过了40%,分别达到58.2%、45.9%和44.4%。其中,在2007年12月,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显示,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在上一月高位回落后又大幅攀升,玉米、大米和大豆价格则加速上升,都创下近10年来的历史新高。
粮价问题由此成了国际瞩目的热点,就连今年4月6日结束的西方八国集团部长会议,也特地就本不在议程内的粮食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认为,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收成、能源价格上涨、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和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是粮价持续上涨的几大推动力。
在上述诸多因素中,有专家认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是粮价攀升的主因。数据显示,生产每千克牛肉需消耗近8.5千克谷物,生产每千克猪肉需消耗5至7千克谷物。因此,人口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在饮食消费结构改变的过程中,直接推动了粮价的上涨。不过,同样有数据显示,自1980年以来,中印两国每年粮食进口总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两国用于肉类生产的饲料粮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从这点来看,并不构成粮价攀升的主因。不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消费模式改变对全球谷物市场的长期影响不应忽视。”
价格传导链:从飙升的原油价格到粮价
油价飙升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上扬
事实上,相对于少数几个新兴经济体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新一轮全球化经济带来的种种效应在粮价波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口大国的崛起大幅增加了原油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导致资源性产品需求与供给瓶颈之间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进而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据统计,2001年初至2008年2月底,剔除美元贬值的因素,原油价格仍然上涨了约222%。而这种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态势,推动了土地、农资、人工以及水、电、气等生产资料的上涨,改变了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将粮食生产成本推向了新高。依此判断,时下粮价的高涨很大程度是缘于原油的价格传导作用。
粮食能源化加大农产品需求
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同时也让各国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的愿望变得迫切。其中,尤以美国为典型。从2004年开始,为了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作为世界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运用大量玉米来生产燃料乙醇,并运用大量豆油、棕榈油来生产生物柴油,从而加大了农产品需求。去年9月19日,布什签署了美国新能源法案,加上此前不久美国参议院通过的《2007农业法》,这两大法案的推出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还将加速农产品的能源化。新华社在报道中称,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工业必须使汽车油耗比目前降低40%,新能源法案还鼓励大幅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燃料乙醇占其中的1/3以上,另外就是生物柴油。
主要出口国产量趋降
粮食价格上涨的刚性因素,归根结底还在于供需失衡。当种种因素下全球对粮食的需求增长强劲之时,粮食供应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速。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总量增加,供给压力更为加大。2007年全球粮食的生产,甚至还遭遇了天灾。当年,由于干旱等天气原因,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在内,都出现了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同样,作为小麦主要出口国的乌克兰因为气候不佳,产量也有所减少,这使得谷类的价格获得了高位运行的有力支撑。
此外,相关农产品的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主要粮食品种的高价。国际谷物理事会2007年11月22日的预测显示,全球谷物库存量降至2.55亿吨,为30年来新低;美国农业部2007年12月的报告则称,由于小麦的消费连续3年超过生产,粮食的期末库存已经降至60年来新低;2008年1月美国农业部的月度报告则再度下调大豆和玉米库存,产需失衡造成了国际粮价的飞涨。
国际金融走向影响粮价
此外,也有专家认为,粮价走高与国际金融市场走向也有关联。一方面,新一轮国际化所伴随的美元持续贬值,改变了粮食价格的市场环境。数据显示,2001年初至2008年2月底,美元指数下跌幅度高达66.4%,这就表明,即使粮食实际价格维持不变,其以美元标注的名义价格也上涨了66.4%。
另一方面,全球货币流动性的过剩也助推了粮价的上涨。因为自去年夏天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欧美等国多次下调利率,这些国家的固定收入投资回报率明显减少,加上欧美股市屡屡下挫,急于为手头资金寻找出路的投资者便开始转向,让粮食期货市场成为国际投机资本逐利的重要场所。而由于期货市场的固有特质,供需市场上的微小变化到了期货领域便被明显扩大,导致农产品期货和能源、金属等一样,出现全面涨价。
中国粮价:迎来第3次大涨
连续4年增产仍涨10.1%
在国际粮价飞涨的同时,中国粮价也迎来了它改革开放以来的第3次大涨。此前,1988年至1989年中国粮价首次上涨,根源来自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对粮价的拉动,以及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推力;第2次1993年末至1995年的粮价暴涨,则与当时投资过热、金融系统失控,迫使真实粮价在谷底反弹有关。而始于2006年末的本轮粮价上涨,截至2007年12月,我国3种谷物综合平均收购价格较2006年同期上升10.1%,大豆收购价格飙升了73.9%。
尽管国内粮价的涨势较之国际粮价的上涨算是温和的,但从中国粮食产出的情况看,似乎不应该存在减产导致价格上升的基因。国家
统计局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4%,小麦和稻米面积基本持平,谷物单产量远高于豆类和薯类。此类因素增加了粮食的总产出: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亿吨,较2006年增长0.7%,已是连续第4个丰收年。
城市化推动粮食成本提高
在粮食增长的情况下,粮价的上涨似乎是个悖论,但事实上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的大背景下,这并不意外。“由粮食和肉禽类价格上涨引发的食品类价格上涨,是由于粮食的结构性需求发生了变化、供需紧张造成的,当然也包括生产成本上涨的拉动作用。”金鹏期货公司分析师喻猛国做出了上述论断。据其分析,以往粮食主要是直接或间接用于饮食消费的,粮价的波动与生产周期相关。但现在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粮食变成工业原料,用来生产能源,这种结构性的变化迅速增加了粮食的需求。因此我们看到,在粮食增长的同时,粮食库存竟逐年减少,这就表明供给的增速还是无法与需求增速相匹配。如此,自然会出现价格上升的结果。
同时,原油价格上涨的因素也反映在了种粮成本中。据悉,近5年来尿素、柴油、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分别上涨了26.6%、64.4%和60%。而城市化的作用也显露无遗:一方面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其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要求粮食种植业必须付出更高的人工成本来维持生产。据悉,2007年中籼稻亩均人工成本为229.81元,比上年增加17.78元,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分别比上年提高10.7%、19.4%;而在大豆主产区,平均雇工工价为31.91元,比上年上升了8%;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2007年耕地升值明显、土地价格不断上升。此外,种子价格也相应提高。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了23.9%。对于这一点,去年8月初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曾明确承认,当一个产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多年来处于低水平时,产业产品的涨价将成为必然。
65%进口大豆传来高粮价效应
不过,成本的推动还不是这轮粮价上升的主力原因。在现有的数据资料中可以发现,2007年小麦、稻谷价格的涨幅,远低于其生产成本的涨幅。有专家分析认为,这表明当前生产成本上涨更多地表现为农民种粮纯收益的减少,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产业结构特征,使得“成本――价格”的传导路径受阻,成本上涨因素并没有完全反映在粮食价格中。
那么,什么才是抬高粮价最大的“黑手”?在官方的解释中,国际粮价的传导效应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尽管有人以目前中国粮食进口依存度还很低,2006年时也不过接近5%为由,认为国际高粮价很难通过有限的粮食贸易施加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不过,不可忽略的是,中国部分粮食的进口依存度远远超出了总体水平,而以此为突破口,国际高粮价完全有机会通过粮食间的比价效应,“渗透”到中国同业中。
在4大粮食中,最有“资格”扮演这个“传输器”角色的非大豆莫属。目前,国内的小麦和玉米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供求处于平衡的状态(玉米从去年开始也由出口改为进口,主要是受到乙醇燃料价格大大低于石油价格的影响),大米还略有剩余,由于国际大米价格较高,剩余大米还有可能通过出口换取相对低廉的粮食产品,紧缺的主要是大豆。从2000年开始,中国这个世界第4大大豆生产国就一下子成了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依存度超过65%。由此,国际粮价的高涨直接带动了大豆以及植物油价格的大幅上扬。这一逻辑,在粮食期货指数的走向中也颇为清晰。从2007年初至2008年2月,国内的大豆期货指数涨幅高达78.2%,而玉米期货指数仅上涨了9.1%,小麦期货指数仅上涨了23.1%。至于造成我国大豆产量迅速下降的原因,行家分析认为,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相比,国产大豆不具备成本优势;17%-18%的出油率也低于进口大豆的22%左右;而且,与种植玉米等谷物相比,种植大豆收益较少也是导致减产的原因之一。
粮价涨、百价涨:粮价与CPI之辩
粮价上涨是CPI主力推手
粮价的上涨和CPI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期货界人士分析1994-2006年间的CPI与粮价数据发现,这13年中粮价上涨的有7年,7年中CPI都无一例外地上涨。而在去年粮价涨势引起广泛关注的时候,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CPI比上年上涨了4.8%。当然,CPI的上涨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粮价的上涨。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解释去年物价飞涨时认为,有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但食品价格的上涨无疑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据统计,去年1-10月CPI指数涨幅达4.4%,食品类价格上升11.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8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6.3%。尽管在构成中,粮食价格直接的影响不过是个位数,远远不及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超过30%的占比。但“粮价涨、百价涨”,正如国家发改委农经司方言副司长所言,目前猪肉、牛肉、羊肉以及蛋奶价格的上涨,其核心问题在于粮食价格的上涨。
以去年CPI持续上涨的诱因猪肉价格为例来分析。虽然从权重看,肉价上涨对CPI的影响更为直接,但粮价是食品中最基础的价格,其上涨对CPI的间接影响远远大于肉类,将直接引发其他食品生产的成本增加,从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食品价格上涨;同时,财经人士分析认为,粮价和肉价对CPI的影响周期也不同。粮食的生产周期是一年,生猪的生产周期约为3个月,前者的影响长度明显长于肉价。从长远看,粮价的稳定对于物价的稳定有更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只要稳定住了粮价,整个价格就可以稳定住。
CPI上涨是否等同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范畴中,CPI作为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被视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工具。一般来说,当CPI>3%时,就可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时,则进入“严重通货膨胀”的状态。据此判断,去年CPI的增幅已然超过了警戒线,表明通胀成为了国内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不过,官方并没有认同“通货膨胀”的说法。朱之鑫曾明确表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是一个概念,CPI上涨也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他认为,这一轮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价格总水平仍可能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但整个价格大幅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谢伏瞻则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世界性的趋势。例如2007年,印度CPI上涨5.2%,俄罗斯上涨9.4%,美国预计达到了2.8%,欧元区也上涨2%以上。
有不少分析人士,更愿意用“局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来形容当前的局面,他们担心,粮
油价格继续高位运行,会将其发展成“成本推动型通胀”。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乐观态度。经济学博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计划部副总经理陈武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国家主动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还是由此带动的相关农副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合理的价值回归。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的适度上涨,不仅可以最直接的方式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目标,而且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让农民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来获得更多收益。其终极作用,在于通过巩固供给基础来实现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的长期相对稳定。其同时认为,随着国家相关措施的到位,粮价涨幅将逐步回落,因此,当前的粮食价格上涨不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实际消费受到抑制
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还不能断论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不过这种涨势对于消费型社会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央行在去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消费仍将保持稳中趋旺的态势,但物价上涨有可能对实际消费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去年CPI的增幅之下,我国城镇居民每人因此月增支47元,农村居民每人月增支15.3元。统计专家梁达亦指出,“农民在本轮农产品涨价中确实获益,但通胀也给城镇居民特别是部分低收入市民和困难群体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3月28日,知名调查机构尼尔森在一项针对上海、北京和广州3地居民所做的调查报告中,也得出了“面对物价上涨,中国消费者更有可能减少娱乐消费来控制支出”的结论。报告显示,在所有被采访者中,61%表示近期物价上涨已经对自己的消费有所影响,而52%已然感受到油价上涨的影响。不过,调查同时显示,中国消费者不会因此降低对食品的支出。相反,为了降低开销,他们很可能减少娱乐支出(75%)和出去就餐的次数(68%),而不是减少在食杂品上的消费。与此同时,中国人在服装和科技商品上的消费也有所下降,分别有43%和53%的调查对象表示将要精打细算,减少在这两个方面的支出。而随着食杂品价格不断攀升,有意减少食杂品消费的只占31%,其中18%将减少食品消费。尼尔森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Oliver Rust据此得出结论:“近期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影响很大”。
预测:今年粮价仍有上涨空间
粮价恐会居高不下
已然在2007年成为热点话题的粮价问题,在今年伊始仍不见消停的迹象。物价部门预测,由于今年粮食供应仍显偏紧状态,预计粮食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
我国汇率专家杨鲁邦也判断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仍将维持强势的上涨势头,但上涨幅度可能比去年略显缓慢。其认为,粮价呈涨势的原因还在于刚性需求的增加,包括近几年来中国、印度、中东等国中产阶级的增加,气候条件、石油价格以及美国经济演变等等,都会对粮食价格带来影响。如果今年全球气候条件良好,尤其是主要产粮国产量上升,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对能源尤其是对石油的需求减少,并带动新的燃料价格下降,不排除全球粮食价格也随之有下调的可能。
今年前3个月,国际米价的脱缰上涨也进一步印证了全球粮食价格还将上涨的可能性。据报道,全球第2及第3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及印度将大幅削减大米出口量,令全球大米供给少了1/3。由此,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3月27日从每吨580美元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了30%,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同时,小麦价格也创下了28年来的新高。仅今年头2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乔塞特・希兰判断,“我们正面临一个长期的困扰,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将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维持高位!”
各国纷纷出台“限价令”
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发达国家的CPI目前也呈现出不断攀高的迹象。美国通货膨胀为3%,处于历史高位;欧盟27国的最新通胀率为2.1%,突破了欧央行控制的范围,特别是英国,消费物价水平已经上升到3%,远高于英国央行2%的调控目标。我们的邻邦韩国,今年2月份的CPI较上年同期也增长了3.6%。在高涨的食品价格面前,即使是这些富足国家的普通民众,也感受到了压力。在意大利,据该国农业协会透露,最近几个月面条的消费量一连下降了5个百分点;美国食品价格的上涨扩散到了从牛奶、鸡蛋、肉类甚至冷冻包装食品的各个方面;在日本,由于对生物燃料乙醇的需求推高了传统烹饪原料蛋黄酱和味噌酱的原料价格,2个月内酱料的售价就上涨了10%。更大的危机出现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那些贫穷的国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今年2月就警告称,36个国家今年将面临食物短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许多地区因为粮食供应紧张还引发了暴力事件。希兰指出,粮食价格持续上升已导致支付不起食品费用的“新饥民”的出现。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忧虑粮食问题是否会成为引起社会动荡的地雷。经济学家预测,政府援助可能是维持物价的主要手段之一。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确实已有不少政府出台了“限价令”和“粮食配给”等措施。诸如,近日韩国新一任政府就了一个包含52件消费品的“价格控制”清单,列于前几位的是大米、面粉和方便面,以缓解普通人的生活成本上升压力;俄联邦政府则与国内30家大型食品生产商和经销商签订了食品价格冻结协议,将小麦面包、黑麦面包、牛奶、酸奶、鸡蛋和葵花籽油等6种食品的价格,冻结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
中国:高粮价常态下的组合拳
种种迹象显示,国际市场高粮价将成为一种常态,各国政府已纷纷采取措施抑制以此为核心的物价过快上涨。如朱之鑫所言,抑制物价上涨是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政府将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支持相关农产品发展,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加强市场监管,对一些低收入者实行必要的补贴等政策措施,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事实上,为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目前粮价水平,中国政府从2007年年底已开始频频出台粮食出口调控政策。去年12月20日,中国取消了粮食及其制粉出口退税;当年12月30日,财政部宣布今年全年对57种粮食和制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今年1月1日,商务部也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了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而为了避免北京奥运前粮价急涨和通胀的加剧,国家发改委还宣布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发改委表示,政府将鼓励粮食生产,包括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从农民手中收购谷物产品的价格最少将增加9%。发改委同时称,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不会推动物价水平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