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6:57
导语:在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技术。
3、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早期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二、工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气候。
2、社会经济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技术、信息通讯、国防安全、环境、集聚、个人偏好。
3、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①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
②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③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
三、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形
①平原:理想地形;②山区:河谷两岸;③高原:热带地区。
(2)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中低纬沿海地区。
(3)河流:
①河口处:如广州、上海;②河流汇合处:如重庆、武汉;③水陆交通转运点:南京、伦敦;④水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
(4)矿产:如大同(煤)、大庆(石油)、攀枝花(铁)。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交通运输:如“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株洲。
②政治:首都(如北京、巴西利亚)、省会城市(如合肥)。
③军事:如山海关、嘉峪关。
④宗教:如拉萨(喇嘛教)、耶路撒冷(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⑤科技:如日本筑波、美国硅谷。
⑥旅游:如桂林、黄山、井冈山。
⑦边贸:如凭祥、瑞丽、二连浩特。
3、城市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①军事、宗教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减弱;
②交通运输、自然资源一直产生巨大影响;
③科技、旅游成为影响一些城市的新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全线跨越五大水系,穿越崇山峻岭,沿途地形各异,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
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1)社会: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3)政治: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4)技术:先进的科技是保证。
五、交通点(以上海港为例)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1)陆域条件(筑港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筑港。
(2)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长江和黄浦江江宽水深,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
2、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腹地: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地区。
(2)城市依托:上海港以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为依托。
六、商业中心(以上海为例)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源)的不同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社会经济因素:
(1)上海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
(2)上海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服务区域)。
(3)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的集散。
七、区位选择,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步骤
1、全方位分析主要区位因素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入手,思维发散,要点全面,力求完整。如北京中关村发展高科技产业,可从环境(自然因素)、科技和交通(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2、抓住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只有一个,即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因素。如啤酒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制糖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区位选择的限制性因素(缺乏的因素)如果能得到满足,也能成为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其主导因素也是水源。
关键词:证券公司;区位因素;回归检验
前言
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证券市场不仅具有天然的融资功能,还是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手段,它的某些指标还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投资者信心的晴雨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政策亦往往通过证券市场反映其效果。
证券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各种金融创新业务也加快了步伐。但从整体上看,经纪、自营、以承销业务为主的投行仍是国内券商的最主要业务内容和利润来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证券公司更合理、更有序、更健康地发展,学者大多从如何评价和提升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制约证券公司发展的因素,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模式、营销能力、人力资本等角度进行研究,对证券公司区位的研究相对较少。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适于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
因为证券公司总部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证券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所以,每个证券公司在选择总部的区位时都会做一番思量。但是究竟何种区位因素能够有效促进公司的发展并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拥有证券公司总部(以下简称证券公司)的22个城市为对象,结合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探索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一、区位因素分析
1、资本规模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国际投资银行逐渐介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已经成了威胁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开展业务的能力,公司所在区位拥有的资本数量多有利于公司扩资、融资,促进公司发展。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其基本特征有:依附性、动态性、私有性、波动性、群体性、创造性、层次性、潜藏性。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产出。证券公司的员工是知识型员,所以,证券公司应落户于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区位,有利于提升公司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
3、科技实力
区位在科技实力上的优势能给予证券公司的运作更多技术支持,同时区位内的大学、科研院校、企业研究中心等是证券公司员工的很好来源,此外,科技实力强的区位,拥有的潜在个人投资者也多,这就增加了对公司的业务需求,有利于公司发展。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基础设施发育的完善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是吸引外部稀缺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性要素,电力、邮电和交通构成区域发展的基础性环境。证券业所需的技术、信息及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现代通讯和网络设备,证券公司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主要通过网络等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此外,证券公司与外部的交流也需要发达的交通设施,所以说区位的基础设施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5、社会区位优势
社会区位优势指证券公司所在区位的政治文化区位优势,不同的区域在国内的政治文化区位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在区域的行政中心等级和科教文中心等级两个方面。我国证券公司无论在总部的选址或是营业部的选址时都会选择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是直辖市,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类地区的社会区位优势高。
6、经济发展状况
个人投资者、机构和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前提是拥有一定量的资本,所在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潜在股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数量,同时,一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越多,说明企业发展状况越好,企业数越多,潜在的需要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实证检验
本文用证券公司所在城市的特定指标表示对应的区位因素,构成计量检验中所需的七个解释变量,并选取变量对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构成被解释变量,利用Eview3.0计量经济学软件将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一一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对其t值及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检验变量的选取
证券公司发展的好坏不能简单的用某项经营业绩指标来表示,公司发展的好不仅指公司规模大,还要考虑公司的风险控制情况等。王晓芳、王学伟(2008)选择证券公司经营中的18个参考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排名的形式对我国证券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状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中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其数据构造实证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2006年,我国共有104家证券公司,但是公司的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加客观,只采用前50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剩余64家不进行考虑。前50家公司的总部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用每个城市的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表示证券公司在该城市的发展情况,这就得到了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
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本文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资本数量指数、人才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这五个指标依次量化前五个区位因素。另外,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区位因素,用城市的GDP与人均GDP两个变量表示。
2、样本数值
对上述各变量的样本值进行整理,现列表如下。
3、回归检验
利用表2中的样本资料,将前五个解释变量分别与被解释变量——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记录斜率项的t检验值。将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t检验值及F检验值。本文采用了截面数据做样本,对于这类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异较大,往往存在异方差性,所以,本文对回归模型的异方差性做了White检验。并给出了与各模型相对应的怀特统计量。回归结果见下表。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t0.025(20)=2.08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分布的临界值为t0.05(20)=1.725,因此,前六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人均地区GDP的参数未通过检验,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参数也通过了检验,且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9)=3.52,又11.8>3.5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即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确实对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产生显著影响。从怀特统计量的值及其伴随概率看出,每个模型都不能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4、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七个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t值的大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人才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地区GDP、资本数量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人均地区GDP。基于上述发现,得出以下结论:六个区位因素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有着些许区别,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
三、结语
1、资本规模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国际投资银行逐渐介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已经成了威胁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开展业务的能力,公司所在区位拥有的资本数量多有利于公司扩资、融资,促进公司发展。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其基本特征有:依附性、动态性、私有性、波动性、群体性、创造性、层次性、潜藏性。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产出。证券公司的员工是知识型员,所以,证券公司应落户于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区位,有利于提升公司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
3、科技实力
区位在科技实力上的优势能给予证券公司的运作更多技术支持,同时区位内的大学、科研院校、企业研究中心等是证券公司员工的很好来源,此外,科技实力强的区位,拥有的潜在个人投资者也多,这就增加了对公司的业务需求,有利于公司发展。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基础设施发育的完善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是吸引外部稀缺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性要素,电力、邮电和交通构成区域发展的基础性环境。证券业所需的技术、信息及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现代通讯和网络设备,证券公司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主要通过网络等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此外,证券公司与外部的交流也需要发达的交通设施,所以说区位的基础设施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5、社会区位优势
社会区位优势指证券公司所在区位的政治文化区位优势,不同的区域在国内的政治文化区位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在区域的行政中心等级和科教文中心等级两个方面。我国证券公司无论在总部的选址或是营业部的选址时都会选择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是直辖市,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类地区的社会区位优势高。
6、经济发展状况
个人投资者、机构和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前提是拥有一定量的资本,所在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潜在股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数量,同时,一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越多,说明企业发展状况越好,企业数越多,潜在的需要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实证检验
本文用证券公司所在城市的特定指标表示对应的区位因素,构成计量检验中所需的七个解释变量,并选取变量对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构成被解释变量,利用Eview3.0计量经济学软件将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一一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对其t值及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检验变量的选取
证券公司发展的好坏不能简单的用某项经营业绩指标来表示,公司发展的好不仅指公司规模大,还要考虑公司的风险控制情况等。王晓芳、王学伟(2008)选择证券公司经营中的18个参考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排名的形式对我国证券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状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中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其数据构造实证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2006年,我国共有104家证券公司,但是公司的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加客观,只采用前50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剩余64家不进行考虑。前50家公司的总部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用每个城市的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表示证券公司在该城市的发展情况,这就得到了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
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本文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资本数量指数、人才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这五个指标依次量化前五个区位因素。另外,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区位因素,用城市的GDP与人均GDP两个变量表示。
2、样本数值
对上述各变量的样本值进行整理,现列表如下。
3、回归检验
利用表2中的样本资料,将前五个解释变量分别与被解释变量——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记录斜率项的t检验值。将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t检验值及F检验值。本文采用了截面数据做样本,对于这类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异较大,往往存在异方差性,所以,本文对回归模型的
异方差性做了White检验。并给出了与各模型相对应的怀特统计量。回归结果见下表。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t0.025(20)=2.08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分布的临界值为t0.05(20)=1.725,因此,前六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人均地区GDP的参数未通过检验,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参数也通过了检验,且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9)=3.52,又11.8>3.5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即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确实对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产生显著影响。从怀特统计量的值及其伴随概率看出,每个模型都不能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4、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七个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t值的大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人才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地区GDP、资本数量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人均地区GDP。基于上述发现,得出以下结论:六个区位因素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有着些许区别,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证券市场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此形势下,我国证券公司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正确选择总部的区位,考虑的区位因素依次有: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证券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区位的优势帮助自身发展,如位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证券公司,应该广泛吸纳人才,在充实公司总部人力资本的同时,通过向各营业部输送人才,惠及各营业部,并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本上的区位优势。同时,证券公司在设立营业部时,也应考虑这六个区位因素,如由于社会区位优势是影响公司发展的第二大区位因素,所以,证券公司往往首先进驻各省的中心城市或直辖市,这一做法是有理论依据的。
未来证券公司总部在考虑拓展方向时,由于往往不能同时顾及六大区位因素,公司可以优先考虑前两大区位因素。首先选择有着社会区位优势的地区,即行政级别和科技教育级别高的地区,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人口规模大、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重高、各类专业人员丰富及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高的有人力资本区位优势的地区。
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区位问题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其考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工业”区位分析每年重点考,“农业”区位也出现较多,“城市区”、“城市带”、“交通点”区位都已有涉及。其它诸如“交通线”、“海港”、“商业区”、“旅游区”等区位分析涉及较少。由此可见,我们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时,一定要全面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答题的技巧。
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首先是了解区位问题考查设问类型:(1)评价区位问题是否合理;例:分析某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2)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3)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5)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例:分析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其次,针对高考中常见的五种设问角度,解决各类区位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性”。(1)全面性: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的思维、全面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要只抓重点,要全面把握基本知识。如: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省”之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参考答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丰富的铁矿、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再如:2003年9月28日,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在武汉市奠基,标志着东风汽车集团走出十堰,落户武汉市。与十堰相比,武汉市发展汽车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分析: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武汉市与十堰对比,从地形、交通、原料、政治、科技、市场等角度来表述武汉市的区位优势。(2)主导性:我们知道了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要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进行评价,但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例如:德国鲁尔区主导因素是煤炭;美国“硅谷”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等。注意:在回答区位问题时,可能由于时间、篇幅等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因素,主导因素肯定是重要的采分点。(3)动态性: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4)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任一区位都会存在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针对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有利条件: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下雪量大,使土壤有较好的墒情,冬季气温低,冻死很多害虫。不利因素: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会受到寒潮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三、学会知识迁移,注意答题技巧
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区位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大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整合是解题的基础。若是工业区位的分析,应重点关注风向、河流流向、交通线路、资源和能源地、大专院校等对工业分布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若是农业区位分析,则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加以认真提取与分析;若是港口区位分析,则重点考察通航条件(河湖、海洋或人工运河)、停泊条件(深水港湾可防风防浪)、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城市条件(以城市为依托)等关键信息。
例如:
左表是三个地区建厂的优势比较(点数越多,优势越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最适宜发展的指向型工业是
A.原料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劳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根据乙的区位特点,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是
A.汽车工业B.生物制药C.钢铁工业D.纺织工业
3、影响丙地高科技工业发展最不利的区位因素可能是
A.劳动力素质低B.原材料缺乏C.距市场远D.劳动力缺乏
参考答案(1)A (2)B (3)A
简析:第一小题就要根据题中信息来判断,表中表明甲地发展工业的三要素中原料的优势最为突出,应该选择原料指向型工业;第二小题要根据题中信息和已有知识来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乙地最突出的优势是市场区位,且对原料、工资的需求不多,再根据已有知识,生物制药对市场的要求较高,对原料及工资的要求不多;第三小题根据已有知识,高技术工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即可选出答案。
(2)合理、协调使用运输方式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必须妥善组织安排。空运主要是运输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公路主要是运输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铁路主要是运输远程、量大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水运主要是运输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3)综合考虑确定运输方式
经济性、快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客、货运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来确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线路的基础因素,其影响逐步减弱。
4水运的区位条件(以莱茵河为例)
(1)自然条件:莱茵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利于船只航行;该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较小,冬季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该区域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可以形成庞大的内河水运网;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积。
(2)社会经济条件:莱茵河主要流经德国,其中鲁尔工业区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其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河运是其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二)交通运输选择的思维方式
1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思维模型
(1)求同――交通运输线和站点的区位选择都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2)存异――根据交通运输点、线区位选择的不同要求,构建相应的区位分析微观模型,如港口区位分析应重点考虑航运条件(港阔水深)、停泊条件(风浪较小)、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腹地广阔而经济发达)、城市依托。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如下表所示:
2交通运输布局区位分析的思路方法
(1)观图知地,整合区位信息
区位分析类问题的解决多依赖于对所给图示信息的判断分析,因此要按照区位因素结构从图表中充分提取有用信息。以交通运输线为例:从区域图中提取地形、地质、河流等区位信息,分析比较自然条件对线路选择的影响。从图中整合资源、人口、城镇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区位信息,对区域运输需求做出综合分析,说明交通运输建设的必要性。
(2)综合分析比较确定方案
交通运输建设方案的比较,既要看到自然条件的不同,又要重视社会经济效益的差异,以“低成本、高效益”为最佳选择。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四)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1分析城市地价高低:在地价最高处,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在次高峰,可能布局次级商业区。
2分析城市路网密度:城市路网密度大的地区,人流、物流大,商业网点密集。
3分析城市道路网格局:城市干道与市区环路交会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员流动和商品货物集散,成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的理想区位。
4分析建筑的密度:建筑物高大稠密的地区地价高,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
5分析车流量:白天车流量大、停车频率高,夜晚相反,可能是商业密集地区。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车速快慢、事故次数多少、监测点多少、人口昼夜差别大小等方法判断商业网点区位。
(五)交通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除了对聚落和商业影响较大之外,对人类其他生产、生活,诸如人口迁移、农业、工业、旅游等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1交通运输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
一方面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较大。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没有人不想和你同坐一辆豪华轿车,但你需要的,却是轿车坏了还会和你一起搭巴士的人。――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
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莫言
2交通运输对农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商品农业的区位影响突出,而对自给农业的区位影响较小。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要运往市场,实现其商品化和社会化,靠的就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充分考虑交通运输条件,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交通运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沿江、沿海港口和铁路、公路沿线、枢纽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美国芝加哥、底特律的冶金工业,就是利用五大湖的廉价水运,将附近的煤、铁矿石运来建成的。
不同社会阶段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工业走向分散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工厂对原料、燃料地的依赖性减弱,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可以布局加工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工业生产原料、燃料的来源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使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工业生产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
4交通运输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的日益改善,使世界各地距离日趋“缩小”,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对一地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较大。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旅游者的经济距离和游览心情来影响其开发价值。
二、高考再现
关键词:批发式商业;区位;影响因素;趋向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批发式商业有了惊人的快速发展。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产需衔接,活跃流通和地方经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进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增加就业人口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批发式商业的特点与类型
批发式商业是指零售业以外的商品交换活动与商品流通环节。它的本质特征是批发交易发生在生产者之间(如原材料、加工部件的供应)、经营者之间(上一级批发商与下一级批发商、批发商与零售商)、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厂家批发给零售商),不涉及最终消费者。
(一)批发式商业的特点
批发式商业单位利润低、交易额巨大。批发式商业多为内容简单、科技含量低的商品活动交易,单位利润低,只能通过增加交易的数量来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表现为一次批发交易额要远远大于零售商的销售额。就整个行业而言,其流转额也高于零售商的交易额,从世界范围看,批发商业的商品流转额与零售商的商品交易额比为1.5∶1左右。
批发式商业资金密集。批发商从业人员比零售商少得多,仅为零售商的1/3左右,但占据资金巨大,启动门槛高,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往往是批发商业成败的关键。
批发式商业商圈巨大。除生鲜物品外,批发商的商圈一般至少要覆盖整个城市。
批发式商业占地面积巨大。批发市场集聚着众多商家,摆放展示多种类货物,还需要仓库、货场,占地面积广大。
(二)批发式商业的类型
根据批发商业交易活动的对象,可将批发式商业分为如下几类:
小商品批发业:以批发零售的方式提供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商品结构的商业形态。它的特点是商品更新换代快,生产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方便,商圈大。
副食品批发业: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副食品为功能的批发商业形式。它的特点是区域性明显,规模小,季节性强。
服装批发业:提供服装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的商业结构。它的特点是消费频率快,是消费热点,容易培育,发展较快。
建材装潢批发业:提供室内室外建设装修等所需的材料为主的商业活动。由于其占地面积大,不易运输又广泛需要,因而几乎每个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区域性强,辐射面窄。
生产资料批发业:生产资料批发所提供的商品通常表现为由工业部门生产加工的、提供于社会再生产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机器、设备、仪器、仪表、工具、量具、刀具等。
二、批发式商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批发式商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区位的选择。一个合适的商业区位有利于商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的商业区位势必会制约着商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商业活动的失败。批发式商业作为商业活动的一种业态,区位在其商业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批发式商业区位的因素有:
(一)批发式商业自身因素
不同的商业活动对商业区位的要求是不同的。批发式商业由于单位利润少,占地面积广,交易量大,流通快等特点,不可能选择拥挤的城市中心,只能分布于城市中心。批发商业内部类型的差异,在选择区位上也会有所不同。如副食品批发商业季节性强,服务范围明确,受商品品质和性能的影响,多分布于城市周边区域。生产资料批发商业区位一般多靠近产地和消费地,如上海宝钢附近的宝山钢材市场等。
(二)交通因素
批发式商业活动多位于郊区,交易频繁,商圈范围广,必须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支撑。如义乌的成功与发展就是建立在这种便利的交通上的。义乌是浙江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浙江省主要铁路干线浙赣线通过此地,其处于杭金衢高速公路和甬金高速公路交汇处,机场航线可与全国主要大城市相通。近则形成杭州、宁波、金华一小时交通圈,远则利用空港四小时内到达全国主要大城市。一条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三大通道将大宗货物运往各地,是全国少有的交通极为发达的县级市。便利的交通是义乌小商品交易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集聚因素
集聚效应一般是指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因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的节约、收入或效用的增加。而批发式商业亦可以通过这种集聚作用来高效地利用周围的商业设施及商业信息,同时这种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增加此区位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形成一种品牌效益,影响到购买者的消费行为。
(四)行政因素
政府的行政权力对批发商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土地的数量、土地的价格、财政支持、商业优惠政策等诸多方面。由于批发式商业占地面积广,所需土地多,如果没有政府提供大量的低价土地,批发式商业活动难以形成规模。政府支持批发式商业在本区域的发展,势必会加强此区位的商业设施建设,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批发商的投资。在中国市场行为在现实商业活动中往往让位于行政行为,在进行批发式商业活动时,不能忽视行政因素。
(五)历史文化因素
批发式商业活动及其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有历史传统的商业活动。由于历史的积淀和当地的资源优势,这种商业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的影响力较大的优势行业,如江苏省吴江县东方丝绸市场,就是依托吴江优越的资源和生产优势。吴江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染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有蚕桑基地10万多亩,年产蚕茧几十万担,相关企业近千家,织机数万台,年产真丝数亿米,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成为继义乌小商品市场、郑州纺织大世界、临沂摩托车及配件交易中心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批发市场,第一大丝绸批发市场。
(六)社会消费行为因素
每个地区社会购买消费习惯存在差异性,如在藏族集聚区,水产品就不宜成为主导产品,回族集聚区就应以清真食品为主,湖南四川人集聚区,辣椒的批发就应适当增加等等。
(七)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可以通过空间和场所制约着批发式商业的分布。优越的自然,如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分、地质基础牢固的地区,为批发式商业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条件。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地区因为制约到商业活动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商业密度较小。
三、批发式商业区位的趋向性
根据以上分析的批发式商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可以发现批发式商业的区位从宏观和微观上形成三个趋向性:
(一)宏观上批发商业区位趋向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商业成了一个全球化产业,商业活动中批发式商业也逐渐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它的区位选择也开始需要按照全球化市场规则进行分析和定位。从全球来看,批发式商业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便宜充足的原材料,使得商品价廉物美,吸引了世界各地批发商到此购买,甚至在此投资。如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它现在已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采购中心。2007年上半年批发总成交额就已达到182.3亿元。批发市场商品辐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年出口量已达总成交额的60%。其中,工艺品、饰品、小五金、眼镜等优势行业商品出口量占行业销量的70%以上;市场内60%以上的商户发生外贸供货业务,现长驻义乌的外商达8000多人,境外商务机构500余家。从宏观上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批发式商业的优势。
(二)中观上批发商业区位趋向区域通节点与经济中心
凡是特大的城市,周边都形成副食、水果、建材批发市场的环带。一般情况下产地批发业(卖方批发市场),应接近商品集中地,即生产厂家、商品产地,尽可能接近交通枢纽或交通干线,以便于向用户疏散货物,节省批发物资向批发市场集聚的运输费用。中转地批发业(二传手)要位于交通枢纽位置,便于集散货物。全国十大批发市场中的一半都位于铁路、公路的干线交通枢纽地,如郑州的纺织大世界、重庆的朝天门批发市场、沈阳的五爱市场。销地批发业(买方批发市场)要接近城市,越是在经济中心地区,批发市场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市场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三)微观上批发商业区位趋向消费区及城市内部交通枢纽
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中,批发商业宜位于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接近进入城市经济消费区的交通枢纽地(码头、车站)。在城市中批发商业选址时,还要注意向主导需求方靠近,建材装潢批发市场宜选择靠新区一侧,以满足这里大量建设住宅的需求,副食批发市场应靠近人口密集的老城区一侧,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则靠近工业区一侧,化肥农机批发市场则需接近远郊主要农产品基地等。
四、现代批发式商业发展中的新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批发商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特点:
(一)消费的个性化带来商品需求信息的快速变化
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的消费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社会已经逐渐告别福特制式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时代,尤其是生活资料,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更新快的生产方式。如何能迅速了解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需要,成为现代批发式商业区位选择时需要关注的焦点,谁先占据了市场,谁就拥有了领导权。
(二)现代物流业的冲击
现代物流业的兴起、连锁经营的发展,沟通了生产者与零售商的信息,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使得传统批发式商业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使有些人怀疑批发式商业在现代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物流是供应链,不是贸易(商品交换)。物流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最大限度降低商品在移动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如何大量节约流通时间,从而加快资金周转,合理有效地降低商业总成本。本质上两者是不矛盾的,现代批发商业在区位建设中要利用现代物流的优势,与其有效地整合,实现转型和提升。
(三)“虚拟区位”的浮现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在网络上浮现出了“虚拟区位”。“虚拟区位”不用占用任何土地,还为购买者节约了时间、交易成本。购买者不一定非要到批发市场才能看货,网上也可以方便地进行阅览、订购。而且这种网上交易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根据康盛创想(Comsenz)和艾瑞(iResearch)共同主办的2007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活动的调查结果看出,用户在社区网站购买商品的意愿较强,有47.3%用户已经在相关社区网站购买过商品,有46.2%虽然还没有购买但都表示愿意尝试。虽然这涉及的产品是电子产品,但是相对于电子这种高价位的商品来说,在网上购买便宜的小商品更易被消费者接受。所以现代批发商业要探寻网上交易方式,建设网上“虚拟区位”。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应用区位论[Z].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讲义,2007.
2、陈向平,范炳全等.国外城市商业区位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3).
3、管驰明.国外商业区位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11).
4、李婷.零售商业区位理论及其对零售业选址的指导[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5).
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地段因素(即区位因素)是决定和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成败和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嘉诚提出的房地产开发强调“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著名论断,曾被房地产界奉为不可动摇的圭臬。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系列现象提醒我们,地段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地位需要重新评估。比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近几年接连出现的城、郊房价倒挂现象;同一区域内不同地段,地段好的抗跌性没有优势等。以北京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为例,进入2008年后,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中信城、首开幸福广场、华润西堤、和庭、凯德•华玺等楼盘都出现不同幅度的降价,北京更好地段的东三环和南二环城区,很多二手房的价格还徘徊在2万元/m2的位置,远远比不上通州郊区新盘的价格。北京的北二环、东三环和南二环城区在全国来看,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地段优势,而根据地段论,这些楼盘的抗跌性要更强,但现实是一旦区域整体市场表现不佳,这些黄金地段的楼盘受市场影响更大。这一相反的现实提醒我们,有必要对房地产开发中地段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如果把以“地段”和“区位”条件作为决定项目成败和城区开发“首位因素”或房地产企业“唯一性”诉求卖点的时代,叫做“地段地产时代”,简称“地段时代”,那么,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早期就属于“地段时代”。在这一时期,不仅房地产开发商极为强调项目的地段,城市规划、建设等主管部门也往往把城市的不同区域划分等级,明确地价和投资建设标准,形成所谓“地段管理”、“地段差别”等概念。随着我国房地市场发展趋向成熟,地段在市场中的突出作用出现淡化趋势。我们把弱化区位因子、地段效应的房地产时代,叫做“后地段时代”。从“地段时代”到“后地段时代”,是城市发展过程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把握房地产发展阶段上要进行转型。“地段因素”之所以对房地产项目开发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地段因素”凝结着地产价值的增值或流失,以及城市级差地租的均衡或非均衡分配。或者说,地段因素决定房地产项目的盈利程度以及城市发展建设的区域结构。但地段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演变和城市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经历着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型,级差地租在房地产开发上的作用被淡化,“地段因素”也将从主导因素或地价指示器的地位,退居到次要地位,这意味着“后地段时代”的到来。但“后地段时代”并不是对“地段”或“区位”因素的简单否定,而是指房地产市场中区位在地位和作用机制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某一两个因素对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影响过于凸显,那就意味着城市化进程仍然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相对成熟的稳步发展阶段。
2“后地段时代”的成因
“后地段时代”的到来是我国城市化推进和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也是我国城市化从粗放到集约、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转型的重要表现。在这一阶段,房地产市场区位因素的重要性逐渐弱化。本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城市发展促进级差地租消散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随着各类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而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则与日俱增,这就加快了城市土地价值的增值和积累,需要城市各类用地、各个地块共同承担起城市土地价值系统,而不是由少数地段和地块来承载城市总体价值,以改进城市化初期扭曲变形的非均衡式的土地价值空间配置模式。在土地升值的过程中,原有的热点地段,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多数已经开发殆尽,且开发成本(如高昂的地价、拆迁成本、附加投资、项目约束等)足以抵消它的区位价值,使商家对它的兴趣大大衰减,在城市郊区等地带寻求新的更加广泛的土地资源成为各个商家提高后续发展能量和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从而使开发商对土地资源的竞争逐步从原来的城市中心向郊区和规划中的新区转移。这必然导致城市中心土地、房产价格的相对增长缓慢和郊区、新区价格的快速上升,这个竞争过程促进了不同地段之间级差地租的消散。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的“楼王”、“地王”更多地出现在城市的郊区和新区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2.2城市规划加速土地价值均等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往的粗放式城市规划开发所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现代城市病日益遭人诟病,“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现代城市规划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代城市规划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布局重点转向片区规划与布局,而片区在功能上往往自成一体,在规划与布局上则更加灵活,受传统区位因素的影响较小,更多地考虑节约用地、集约开发等非区位因素。为了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证城市建设用地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土地储备中心管理制度,增强了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数量、结构、节奏、功能等方面的有效控制,并将城市的每一块土地都纳入到整体规划中,由政府开展城市区位治理,加快各个区位的交通、信息、人文、环境等工作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大大弱化了企业的“区位顾虑”,过去那些少有问津的所谓“低地”、“劣地”,也成为极为稀缺的用地资源。弱化了地段因素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原来处于边缘地带、价格较低的土地和房产价格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而不断提升,推动城市新老城区价值逐步趋同。
2.3市场竞争加剧了区位因素的淡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为守住1.2亿hm2耕地红线,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城市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土地储备的数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是否拥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核心标志。由于土地竞争异常激烈,对于诸多房地产商家来说,通过产品设计、品牌建设扩大产品适应性、包容性,淡化“中心区位至上”概念,代之以投资概念、生态环境概念、郊区化概念,是适应土地市场竞争的客观选择。同时,基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房地产供求领域,开发商一方的地位在显著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商品供给(尤其是那些知名房地产品牌)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引领某种消费时尚的到来。“唯地段论”所坚持的以地段为核心的区位因子的地位和作用机制,在城市化进入稳步发展期以后受到严重的挑战,它昔日的支配性、颠覆性作用已大打折扣,而它的弊端则悄然上升,如因为交通拥挤和居住环境的恶化,使人们的“地段价值观”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进入了一个区位利弊多元化选择的新时代。不同的地段各有利弊,各得其所,各就其位。
2.4房地产价值构成呈多元化发展地段既可以带来大量的综合价值,同时也可以带来价值以外的负面性、破坏性作用。如果把繁荣作为地段的价值表现,那么繁荣同时也意味着拥挤、嘈杂和污染,反而会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人们在追求“繁华”的同时,还有追求“宁静”的一面。同时,房地产产品的价值绝非单一的空间位置因素,其根本价值还在于居住使用价值,可见房地产商品的根本价值还在于房地产商品本身,而不是外在的空间因素,空间位置只是促进了产品价值的增值,而不是固有价值本身。所以,“外在价值”、“附属价值”不能替代和超越“内在价值”,“商品价格”不能代替商品的“使用价值”。此外,随着消费者理念的成熟和更新,房地产消费“中心区位至上”理念也在不断淡化,区位价值在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地产价值构成中的权重不断下降,投资价值、生态环境价值、产品设计价值正在成为构成房地产价值的重要因素。
2.5信息化提供了弱化区位的技术前提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和国家现代化日益加深,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交通、通讯、物流大为便利,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出行、家居、社会交往的效率普遍提高,改变着人们的区位选择观念,尤其是出现了从中心向近郊扩散的趋势。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遗留下来的城市规划、建设遗产,暴露出诸多弊端,正在为高科技、市场化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城市追求城市均衡布局,环路对称,组团式开发设计,引入多元化、立体化的快速交通,这是打破传统区位中心观念的物质基础和硬件前提。
3“后地段时代”带来的影响
以区位因素地位下降为标准,房地产开发正在逐步进入“后地段时代”,这将对房地产开发的许多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3.1房地产供给决策空间扩大在“地段时代”,房地产商把地段看得高于一切,无不在地段争夺上投入大量的成本,造成对区位地段的过度依赖,这就影响企业对其他诸多方面因素的决策考量,分散了商家的注意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或多或少地就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和对开发过程的控制。而在“后地段时代”,房地产商及其楼盘项目的竞争力是由人力资源、技术、资本、管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房地产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简单地由地段、价格等少数因素决定,而是更加强调创意、设计、科技等多元因素共同参加竞争,迫使企业开展集约经营、深度挖掘、综合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由于不再过度依赖“唯地段”制胜,克服了地段垄断和区位歧视,商家就会扩大多样化的土地储备,避开正面交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开发研制、提高产品质量上来。这必将对提高我国房地产商品的整体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3.2房地产市场需求多样化“后地段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各类功能用地逐渐分化、细化、多元化,城市的系统整合能力显著增强,拥有更加强大的产业经济功能、人口再生产功能、消费品消化功能、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来越明显。对于这样复杂多变的庞大市场,任何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都不可能满足该市场上全部顾客的所有需求,又由于企业资源、设备、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也不可能满足全部顾客的不同需要。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从事某方面的生产、营销活动,选择力所能及的、适合自己经营的目标市场。
3.3城市开发规划和治理的影响“后地段时代”的城市演化同时伴随着经济的、社会文化的以及公共的、民间的多元作用力量,是对各类用地开发价值的再配置、再整合,使之回归到土地应有的区位功能上来,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质,提高了城市容量,不同程度地扭转着城市结构的失衡,克服因局部地段过密带来的城市拥挤和环境恶化。以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供给控制为手段,加快建设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环境,实现各城市主体的利益均衡和公共利益,已经成为指导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科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将力求做到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化、长期化,以此达到上述目标,这对促进低地、劣地的开发和城市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4“后地段时代”的市场启示
“后地段时代”的市场变化,对房地产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要求企业的战略从单一短期销售获取利润向对住户提供长期服务获取回报转变,二是要求企业要注重项目的综合性开发,三是要求在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4.1房地产企业以多元服务为发展战略“后地段时代”意味着房地产企业仅仅通过开发销售房子就能获得丰厚回报的日子不存在了。市场饱和、需求多元要求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工作辅助服务。比如协助住户物业管理、优化住户工作生活空间、解决上学及就医等等。这些不是一个企业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多个企业联合城市规划共同解决,以达到共赢,同时,房地产企业通过适当差异化服务来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
4.2注重综合性项目建设在“后地段时代”,随着各地新区开发的兴起,城市综合体等集中连片开发模式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地点远离市中心,项目开发必须全面考虑,要求能提供综合性生活服务,单一的楼盘销售将难以在竞争中胜出,开发商采取多功能复合体开发模式,可以不受或少受地块区位、面积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起到增加规模、缩短战线、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作用。
4.3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正是由于“后地段时代”对项目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企业之间要联合开发,互相支撑,同时又寻求差异,除此以外,企业要紧密关注政府的发展规划,只有切合未来的城市发展,项目在市场才有空间。这就要求“后地段时代”的企业要构建新的行业内关系,建设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
5“后地段时代”房地产开发策略
5.1重视“特定地段”的功能价值“热点地段”总是稀缺的,而且竞争激烈,获得成本高昂。与其调动各种要素资源去争夺超额价格的“热点地段”,不如以较少的代价去经营“特定地段”的投资开发。在一些看起来相对偏僻的地段,经过一定的规划建设和政府扶持,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比所谓的“热点地带”更差。商家要统筹考虑宏观、微观不同层面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分析土地功能,把特定的地块置于整个城市系统中,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分析,进而提升价值,克服弊端,使项目与地段最佳拟合,各就其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政府、城市和用户的多赢局面。
5.2“地段依赖”向“地段再造”转型在“后地段时代”,超额的地段价值可能被超额的地段成本所淹没,没有了“超额地段价值”,就失去了追求“超额地段”的必要前提。在房地产界,消极适应和跟风的经营模式在一定时期固然存在,但难以长期持续下去,如欲建立起一套自我成长的动力机制,培养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就必须进行积极的“地段再造”。地段再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地段和产品升值的过程,新地段升值的受益者将首先是新地段的培育者和消费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培育地段就是积累价值、培育客户、创新发展的过程。
5.3建立弹性开发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房地产开发应当以市场的客观实际及其动态变化为依据,进行弹性规划、和谐开发、灵活机动。除少数标志性、控制性工程项目外,应尽可能交给商家来灵活控制。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地块优化规划开发机制,将地段开发的项目类型、指标与项目的面积、结构、投资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多方案互动比较。
5.4在地段比较中寻求新商机城市规模越大,现代化水平越高,房地产开发的商机就会越突出。而在房地产开发的初级阶段,受资金、技术、市场、土地来源等多方面的制约,房地产项目总是难以灵活出台。在“后地段时代”,房地产拿地的途径增多,地产项目的规模、功能和组织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综合开发、成片开发成为可能,商机倍增,供求两旺。
[关键词]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50—07
对锦州而言,2011年6月27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锦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新目标,这是锦州市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锦州实际出发,拓宽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的重要战略构想。这一战略目标的定位,真正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反映了锦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锦州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的内在要求,是锦州市人民今后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目标。
一、积聚与扩大区域经济,实现错位发展的后发优势
区域发展是当代世界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命题之一。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完善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各区域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优势进行错位发展,使各地充分发挥自身发展潜力,以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
1.区域发展理论支持锦州在区域内部错位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是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区域经济圈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拓展功能的有效形式,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于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客观上存在着区际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不同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当一个区位具备某种优于其他区位的因素,这种区位因素就形成一种优势,即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会产生一种区位上的吸引力,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资源凝聚、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种较强的资源指向。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区域内部之间就必然产生分工。区域内部分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各区域把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区域,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要进一步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在经济带内各城市具有不同优势的前提下,就必然既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又要坚持发挥区位优势,集约发展。锦州要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内脱颖而出,就一定要突出强化锦州在环渤海区域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按照已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抢抓机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从营造产业集聚环境、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延长产业链,提升竞争力,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强经济带内产业分工协作,注重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实现锦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内产业互补发展和错位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2.拓展海洋经济是锦州区域发展的推手。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而进行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首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带,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关键词高中地理城市区位问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区位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这与城市区位问题涉及面广、可分析性强、应用性突出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因此,如何改进教法,搞好城市区位问题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教科研课题。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以个案为切入点,用典型案例来说明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认真分析高中地理教材(新课标必修部分-人教版,下同)的编写体系,可以发现每一课时的内容都鲜活真实,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谈,贫乏和枯燥无味的现象;在知识点的选取上从“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用新颖生动的真实事例——案例组成教学内容,构建学科体系,尤其是在城市区位地理部分更是有不少的典型案例。例如:以“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说明民族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以“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作用。此类例子在书中存在多处。这种以案例为切入口,通过个案分析,深入浅出,论证原理的方法少了空泛的说理,多了实在感受,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且在教师灵活地、有创造性地指引下,将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上升为理性的原理、规律,较轻松地完成从个别到一般,从典型到普遍的感知过程。
(二)通过图表材料,为教学提供模拟地理环境。
教材配置了大量切实可用的地图、表格和模式图,图文并茂,生动直观,与老教材不同,这些图表不单单起着图示和图解的作用,不光是教材的补充和说明,而是教材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图表,不仅扩大了教材的信息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可供实习的模拟地理环境,学生直观地建入到模拟环境 ,通过自己观点,分析,判断,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作出合理的模拟布局,为将来的实际生产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布局问题,埋下理论的种子,树立初步的意识。
另外,同样一幅或一组图,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培养学生从模拟环境中 获取最大信息量的能力也是这些图表设置的第二个重要意义。因为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面对相同的地理环境,不同见识的人获取的信息也不尽相同。决策者准确地了解地理环境,充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区位选择,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快慢和达到的高度。
(三)渗透发展的观念
老教材列举了诸多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但相对忽略了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注意到了一些局部的改变,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给予整合。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城市区位因素也不例外。其中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变化尤其为甚。在人为的干扰下,人们对自然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仅对城市区位进行静态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中不利于城市区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认识城市区位问题必须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区位动态分析是指在认识区位因素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揭示或预测这些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新影响,从而进行区位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而新教材中发展的观念贯之于始终,及时向学生输送这一理念,无疑对他们今天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四)开放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
教材中有不少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研究性课题”的活动,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这在城市区位方面更显突出,教材在这个单元里,设置了大小七个活动和一个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开放型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学到知识,立即运用,巩固知识趁热打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教学内容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不同教法,基于以上对城市区位地理教学内容的分析,个人认为应该有以下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选择
(一)典型案例法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其着眼点是在于对学生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它不仅仅局限在对固定原理,规则的获得,它所强调的是如何使用有效的方法去获得知识。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尤其是在城市区位地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正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在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时,教材中提供了有关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这个案例,教学中,不能只简单的分析它们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而应该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用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他地理实际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到:1.课堂教学所造用的案例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师生自行搜集编造的,但所选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或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必须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趁势,适应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2.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案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课堂目标保持一致,要少而精,不要粗制滥造;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学难度大,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调控课堂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教师课前一定要作充分的准备。
(二)条件推导法:
“城市区位选择”的条件推导教学法是在学生已学习并基本掌握区位选择的基本理论后,让师生共同对世界某国或我国某一城市发展的条件(自然、人文)进行分析,进而推导在此生产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功能分区,而现实的结构模式是否与理论布局相接近,如果不是,那么原因在哪里,怎样改造才能使之合理化。
采用此方法能否达到教学目的,首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即自然方面的地形、气候、河流, 人文方面的资源、交通、政治、科技、旅游、宗教、军事等因素;二是城市各功能区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如交通、地租、河流流向(地形、地势)、风向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相对而言,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而人文环境方面知识,则是新课程要突出的新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深刻领会人文环境对城市布局所起的作用。
(三)成因分析法
这一方式是将某一城市经济地理特征和结构模式介绍后,要求分析其成因,师生共同讨论。成因分析的知识面广,一般采用提问或自由发言以力求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或否定、纠正、再提问、引导,学生也可以直接对前面的发言进行肯定或否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使之对问题分析深化,最后再做小结。
采用此方法,可在较大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口头表达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