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6:58
导语:在互联网的新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67
1引言
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与信息,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得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技术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例如慕课平台、微课等教育平台逐渐开始出现,对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实现教育技术的创新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使用全新的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教育技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对于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教育的过程当中都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强烈影响,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模式方面也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已经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但是大部分的数字化教育技术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教育技术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多媒体领域当中,认为所谓的教育技术就是指多媒体技术。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许多高职院校都不是非常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提升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2.2远程教育的使用范围相对较为狭窄
自从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我国的教育技术就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代表就在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使用,而远程教育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技术诞生之后就迅速的被运用于成人教育、职后教育以及函授教育当中,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在职教育的基本状态,但是一直以来远程教育技术也仅仅只限于在职教育当中,而并没有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例如,在目前阶段的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当中就没有大范围的使用远程教育,学生还是需要到课堂当中接受相关的教育,这就使教育教学的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
2.3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其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对应的计算机设施设备、系统平台等基础设施。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阶段在高职院校当中大都没有专业的互联网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制约。
2.4教??的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而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并不是从专业的信息专业毕业的,因此,在网络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必须要不断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而对于部分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来说,在学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也无法满足教育技术的发展需求。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技术应用策略研究
3.1做好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
目前阶段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时代的基本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阶段在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但是大部分资源缺乏必要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如果让学生自己从这些内容当中选择出合适的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也是很不现实的,因此,这就要求当前阶段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就可以进行相关教育内容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在平台当中定期的上传一些教育资源,此外,还需要
组建优质教育资源库,让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权限进
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习。
3.2扩大教育技术的使用范围
目前阶段互联网教育技术在高职元宵当中的使用范围还相对较为狭窄,为了推广教育技术可以不断扩大教育技术的使用范围,从而促进更多的教师与学生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教学与学习。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教学当中可以逐渐尝试远程教育进行教育技术运用的探索。例如,对于部分选修课可以允许学生不到课堂当中学习,只需要在相关的平台当中进行学习,并完成配套的作业就可以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使用。
3.3做好教育技术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工作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技术对于配套的设施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相关的配套设施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从而限制了教育技术的应用,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技术配套设施的重要性,在进行教育技术的建设过程当中,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配备足够的资金。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为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从而使得相关的配套设施都可以处于有效运用的状态当中。
3.4提高教师的素质
现阶段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阶段必须要通过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式不断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教育技术的具体使用技能,从而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掌握了一定教育技术的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通信;技术改进;安全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当前针对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改进以及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体系与安全体制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移动终端的安全研究。
1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伴随移动网络自身技术的不断演进,逐渐出现2G,3G以及现在的4G LTE移动通信系统,并且随之出现了移动网络与WLAN,WiMax等其他无线网络的融合和衔接,这些技术的出现逐渐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因此针对这些新技术建立与之匹配的安全体系以及安全体制至关重要。
当前移动互联网通信主要采取的安全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1 身份认证机制
身份认证机制,也称之为认证与秘钥协议,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移动网络的核心安全,其中核心是根据用户以及相对应的使用网络之间的身份的双方面的认证,从而保证网络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主要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加密算法实现的。[1]
1.2 完整性保护机制
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保护机制进行完整性保护来保障。保护性机制主要是实现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安全,例如不受到信息的插入、信息的删除、信息的修改、信息的置乱以及信息的伪造等等。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信息主要是通过TD-SCDMA以及LTE采用分组算法的方式进行,算法之后再通过验证将消息认证码附加在传输信息之后,从而确保信息源的合法性与完整性。[2]
1.3 空口加密机制
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对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数据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输进行加密,从而加强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传输的保密性以及空口的保密性。由于移动通信终端在计算空间以及计算能力方面的局限,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利用是密码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GSM、TD-SCDMA以及LTE等等。[3]
1.4 用户身份保护机制
移动网络通信的用户身份保护机制主要是为了进行用户真实身份的识别,并且对其进行跟踪,主要是通过身份识别码技术实现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无线网络上的用户身份标识主要是临时身份识别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例如在开机以及临时身份标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再次使用真实身份标识。与此同时,临时身份识别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并且更新换代的技术越来越快。[4]
1.5 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
保护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并且实现互联通通信技术的改进就需要格外的重视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进而保障网络不同单元以及不同空间的信号的机密和完整。例如LTE的网络信号安全交换机制主要是通过MAPSec机制来进行保护和实现的,主要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事务的处理的应用的内容,进而又通过IPSec ESP机制来保障服务网与分组网之间的数据的安全以及信号的机密。[5]
1.6 移动终端安全衔接机制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来讲,移动终端的安全机制是最后的落脚点。这主要是通过PIN编码进行实现的,通过编码进行用户识别,进而通过USIM机制进行终端衔接网络的范围的合理性控制,在此基础上附加TLS(安全传输层协议)以及IPSec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主要是移动终端与智能卡之间。[6]
1.7 安全服务对用户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
安全服务对于用户之间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主要是指提供用户获得安全服务的信息,并且了解安全服务的状态的一种渠道,并且安全服务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需要简洁方便,这样才会让用户对其产生依赖性。
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源头,是进行数据操作的源头,主要包括创建、存储以及处理。因此尤其需要注意移动终端数据的安全性、可见性以及可配置性,从而不仅实现安全,也实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关于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主要工作是进行病毒传播的防控,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识别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没有授权的非法软件,正在运行的恶意的代码以及部分用户的不合理的操作,对于以上行为的基本的防范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的执行环境和使用环境。
移动病毒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存在于网络层面,主要是通过精确的移动病毒的传播模型,分析病毒在移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动力特征以及典型特点,并且基于以上分析设计移动网络的病毒免疫模型,从而在这一层面防范移动病毒的传播,另外一层面主要是在移动终端层面,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直接的杀毒软件安装的形式进行,通过杀毒软件对于病毒进行深层次的查杀,为达到查杀的准确性,杀毒软件需要定期更新,并且需要不断的钻研和检测。
2 提高互联网通信安全性的关键技术
移动网络通信是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通信方式,其安全性的研究存在着诸多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作者总结了在移动网络通信安全机制构建,以及移动通信终端安全性能提高方面的技术现状,但是为进一步提高移动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还需要加强以下关键技术。
2.1 需要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
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从而保证该协议的安全系数更大,以及更好的可操作性。该漫游协议可以实现更加广泛的用户服务,功能更加强大,不仅仅可以实现用户匿名,并且可以兼顾用户的兼容性和口令的验证等。
2.2 加强对于病毒的防范
对于病毒的防范是互联网通信安全性能提高的必要前提和主要途径。作者总结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要加强移动病毒的传播途径的控制。根据传播动力学,移动病毒可以在网络和移动终端任何一个空间通过不同的传播突进进行传播,甚至于可以通过同一种传播途径在多层网络生进行传播。[7]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毒多途径传播的概念,建立病毒多途径防范模型以及多层面网络模型。构建模型的同时结合渗流理论,计算得出多层网络的传播临界值,从而加强病毒的精准防范。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通信尤其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也在与时进步,文章主要从移动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以及安全机制的核心协议部分进行总结和研究,并且指出加强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以及病毒防范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的加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金.浅谈无线网络安全问题[J].好家长,2016(33).
[2]肖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5).
[3]梁富强.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2014(02).
[4]王宇,蔡满春.无线网络安全课程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3).
[5]蔡志福,谢志贤.浅谈无线网络安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23).
关键词:FTTH技术;互联网通信;FTTH技术特点;技术应用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通信事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人们生活工作对互联网通信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信息传递飞快的时代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互联网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进一步刺激我国互联网通信事业的发展。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提高数据传递速度,降低光纤用户的使用成本,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FTTH技术的应用,全面掌握和学习FTTH技术的重点和结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1 FTTH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的推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认可。FTTH技术就是指光纤直接接入到用户终端,与全国用户直接实现对接。这种技术从2008年开始推广,由于适于一种无源网络,其传递速率非常快,因此,工信部才下发两个国标极力推广这种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所谓FTTH技术,就是将光纤网络单位安装在某一个具体的家庭用户,或者是企业、单位网络用户终端。这种接入方式与传统网络的相比,能够大幅度提高信号的传递速度,减少传递过程中的干扰,确保用户网络的安全,保障用户信息的隐私权。而目前,我国很多互联网通讯接入方式仍然采用传统模块局接入或者FTTB方式,这种方式也是目前一种比较节约成本的网络应用模型。FTTH技术与CABLE MO-DERM等接入方式不相同,这种新技术在接入方式有所创新,能够提供更加快速的宽带网络,对传统技术的一次飞跃,将整个光纤网络的传递速度提升到一个历史新等级。同时,网络数据格式以及协议等方面的透明性也增强,对供电以及网络运行环境的要求也比较宽松,不像传统工艺那么苛刻。该技术具有全面的推广优势和特征。
2 FTTH技术优势
互联网通信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有源网络,其二,无源网路。而FTTH技术就是一种无源网络,在推广中能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无源。这种技术与传统接入方式,如ADSL或FTTB等相比,其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得益于其独特的优势和特征:①无源网络,接入方式不同,直接将光纤接入到用户终端。②高宽带、双向传输方式,与传统的宽带传递方式不同,这种宽带连接的方式更加快,是一种比较宽的距离且较长的高速宽带,与现代运营商的发展相适应,能迎合运营商发展的需求。③安全性可靠性好,FTTH技术的接入方式比较特殊,通过单一的光纤网络进行连接,不会受到其他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及时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其光纤无源网络的传递也不会受到影响。用户网络处于被保护状态,信号接收很稳定。④宽带协议,是一种较传统接入方式不同的宽带技术,能在大带宽需求和比较远的距离内实现信号的传输,并且还能确保用户终端的IP协议不会被泄露。
正是由于FTTH技术具有这些优势和特点,能极大地满足广泛网络受众的要求,迎合运营商的发展趋势,并且还能节约运营商建设及用户使用成本。截止到2013年底,笔者所在城市的FTTH接入工程成本基本控制在600元/户,与FTTB的单户造价基本持平。工信部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出台了新国标政策,在所有小区强制进行FTTH建设,尤其是2013年4月以后新开盘小区,红线内所有投资由开发商或者建筑商完成,此举将运营商从物业协调、投资成本投入方面解脱,得以对现有小区进行大规模推广,将大量人力物力全部用于以FTTH方式为主的“宽带中国”建设。
3 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
3.1 应用方案
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具体有两种方案,即根据目前已有的无源网络或者有源网络联合使用。其中有源网络以AON为主,无缘网络以PON为主,无缘网络的技术水平要远远高于AON。PON不仅能实现快速的传递,同时还能应对恶劣的天气,尤其是当设备暴露在外面时,这种无缘网络不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仍然能正常运行。因此,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以无源网络为中心,其应用模型主要有三种:ATMPON、WDM-PON以及Ethcernte PON。
3.2 接入方式
其接入方案是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IP数据业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大量采用EPON和GPON接入技术,这种接入技术比较理想,能实现高宽带的传输速率,并且能够比较好的实现从点到客户端的无源接入,构建一种比较节约成本的无源结构。由于这种接入网络的模型比较复杂,组成的结构设备也比较多,包括OLT、ONU、ODN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光纤接入终端,是置于不同用户的光纤网络单元,而ODN则主要应用在光纤分配网中,是一种IP协议中的语音接入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视频业务。从无源网络PON中接入网络单元格,使其在上行方向上,接收多种不同的业务信息,并且通过一根无源光纤,保证单独网络光纤的安全,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最终将同一根光纤送到用户终端,即实现一次成功的信号传递。
4 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应用效果
互联网通信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人们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也是技术人员严重的重点课题。FTTH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恰好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在确保用户终端信息安全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提高用户终接收信号的速率。随着光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节约光纤投入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FTTH技术是一种直接接入方式,减少和避免光纤使用成本的浪费。
其次,FTTH技术技是一种无源网络,从运营商OLT到用户终端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到无源传递,并且这种技术还是一种基于高宽带、双向传输的接入方式,其安全系数非常高,与以往的宽带技术都不相同,能保证在比较宽的范围内实现快速的运转和传递,是一种能够很好适应现代化通讯事业发展的网络接入技术。由此可见,FTTH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相关技术人员思考和重视。
5 FTTH业务的应用及今后发展方向
5.1 建设成本控制
目前,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推广和应用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的建设和推广,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设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此外,还有业务需求驱动等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由此可以推断,FTTH技术要实现全面的推广和覆盖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继续努力,坚持用辨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在未来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技术人员应该着重研究FTTH技术推广的成本问题。目前,FTTH技术的投入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是,如果要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这种接入方式与DSL、LAN等接入方式相比,在老旧小区的物业协调及运营商的无序竞争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5.2 技术研究方向
根据当前已有的技术水平,未来FTTH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公众客户和商业客户的高速数据传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FTTH技术的推广,最终必定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目前网络信息需求来看,首要是安全城市监管组网。利用FTTH这种性价比好、传输速率高的技术构建一个信息管理公共平台,在城市内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此外,要结合FDD-LTE室内覆盖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室内的全面覆盖,利用FTTH技术的双向加宽传递,采用一种双通道室内的分布系统,在建筑物每一个室内覆盖点使用一根双极化天线或者两个物理位置不同的普通单极化吸顶天线,这样传递和发射信号,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FTTH信息系统。因此,FTTH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应该要主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FTTH技术与3/4G网络结合应用的工作中,实现有线无线宽带的技术融合,最终通过自身的研究不断完善技术,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FTTH技术是一种新的用户端接入方式,在宽带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形势下,将FTTH技术引用到互联网通信事业中能极大地提高光纤传递速率,降低光纤用户的投入成本,为FTTH技术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出关于FTTH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尤其是FDD-LTE室内覆盖以及平安城市监控组网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进行展望,对未来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思路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更多的专家人士能投入到FTTH技术研究课题中,尽快为FTTH技术的推广和全面的覆盖提供中的实践依据和可靠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胡世峰.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3(11).
[2]宋书军.关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20).
[3]赵鸿胜.关于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1).
[4]陈伟.浅析FTTH技术及其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0).
[5]孙喜成.铁通宽带接入网络中FTTH与GPON的技术分析与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24).
[6]刘子双.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3(17).
[7]董彪.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
县级图书馆是社会公共图书事业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担负着城乡结合部的阅读服务职能,承担着面向城镇和广大农村阅读推广的重任[1]。当下,我国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很多县级图书馆均集中存在着利用率不高、推广范围狭窄、推广难度大等问题,这是摆在我国县级图书馆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全新的“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将深刻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对于创新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亦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更为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创新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乃是县级图书馆应当深人研究的课题。
一、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及所面临的困难
1.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
在全民免费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县级图书馆已在阅读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有的县级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等重要的节日开展读书比赛、读书讲座以及演讲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效地将阅读活动推广开来,达到了全民阅读的宣传目的;有的则举办“阅读宣传周”活动,切实开展阅读推广服务;还有一些县级图书馆设立了农村流动读书服务点,将图书送到村庄,不仅使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而且壮大了农民读者群体,扩大了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范围;更有一些县级图书馆开展了“走进农家”的阅读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农户进行阅读推广,并对种养大户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从全国来看,一个庞大的从县城到乡村再到农户的阅读推广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成绩斐然。
尽管我国很多县级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是阅读推广服务的深度没有很好挖掘,工作仅仅处于浅层次;其次是阅读推广服务范围狭窄,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再次是宣传推广方式落后,不少县级图书馆采用的宣传推广手段依然还停留在张贴海报等传统的方式上面,对于信息化社会的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压根儿就没有利用。
2.县级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面临的困难
2.1资金不足。众所周知,县级图书馆经费由县级财政拨款,其财政预算除了维持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外,现代化设备的购置、书籍及报刊杂志的购买等方面的经费都普遍匮乏。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情况比较好点,但仍显得不足,除了购书、订报刊杂志所需经费比较充裕一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也没有多大保障,比如购买电子书刊等,更没有用于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专项经费。
2.2人才缺乏。《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规定: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 以上[2]。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干部职工大多没有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助理馆员都很少,更别说中、高级职称。至于学历方面,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也是凤毛麟角。阅读推广服务工作要科学、系统地推进,需要进行精细策划、用心筹备、科学组织及认真实施,整个活动过程都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参与,县级图书馆如此的人才状况,能维持正常的馆内工作已属相当不易,而要高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显然会力不从心。
2.3吸引力下降。当下,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少县级图书馆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吸引力呈下降趋势[3]。如一些县级图书馆馆舍陈旧老化、破败不堪;一些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藏书数量少、质量差;大多县级图书馆用人无自主权,进来的多是关系户,素质低下,不少工作达不到专业要求;一些县级图书馆设施设备一直没有更新,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仍处于较低服务水平,与时展严重脱节。面对这样的一些落后状况,县级图书馆要想很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显然是困难重重。
2.4阅读意识不强。县域范围内的居民普遍阅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甚至很少利用图书馆。需要资料时,一般都是上网查找,或者到新华书店、书报亭或网上购买报刊书籍。他们大都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对他们工作、生活及生产的重要作用,不熟悉也不愿意接触图书馆,更别说良好读书风气的形成了。
二、县级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的策略
1.“互联网+”阅读推广的主要优势
1.1具有便捷、快速和广覆盖的优势。互联网具有使用便利、传播快速及覆?w范围广等特点,县级图书馆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推广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 将使阅读推广具有便捷、快速和广覆盖的优势,从而可以更低的投入获得更大的阅读推广效果,覆盖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
1.2具有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优势。如今,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形式,县域社会亦不例外。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优势开展阅读推广, 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将有效迎合现代社会县域民众的阅读习惯,读者更加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亦将得到有效满足,从而使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具有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优势,阅读推广效果也将更加理想。
1.3具有有效降低读者阅读成本的优势。县级图书馆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为读者提供大量免费的电子书籍,节省下购买电子书籍的一些费用,从而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除此之外,县级图书馆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还能为读者节约大量时间,当读者有阅读需求时,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地获取县级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读资源,不需要再到馆借阅,从而节省下往返奔波的时间成本。
2.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的策略
2.1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平台背景下,对人们一切社会活动和由此派生的物质领域、意识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4]。“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本质内涵启示我们,“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实施阅读推广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战略。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首先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并把它贯彻到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过程,将它作为指导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一种方法论。
2.2打造信息化阅读推广平台。“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信息化阅读平台实施阅读推广策略,将极大地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5]。因此,县级图书馆必须打造立体化、交互式的“全渠道信息化阅读平台”,以包容手机、平板电脑及电纸书等阅读终端。如金陵图书馆在2014年推出 “I?金图”数字借阅屏来实施阅读推广,读者只要用手机下载“I?金图”APP,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把金陵图书馆的书籍装进手机,实现随时随地阅读。与此同时,县级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推动全方位的新型阅读服务,包括推送视频资源、阅读资源及交流互动,让县域读者享受全方位的新型阅读体验。如Story Tubes 在线视频竞赛项目(由美国盖尔波恩公共图书馆推出),广大读者可以通过在线视频介绍自己阅读过的图书供大家分享,以互相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由此可见,县级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阅读推广,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各种新媒体平台,推出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项目。
2.3丰富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县级图书馆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推广,还应丰富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以便向县域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县级图书馆在某些主题(如文、史、哲等人文方面),可以提供的资源相对较少,而娱乐性的阅读内容相对较多[6]。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努力解决这种图书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既要扩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及报告文学等文学类的图书资源,又要扩充科技、人文、财经等类别的图书资源,以满足县域读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尽力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切实开展分众阅读工作[7]。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开始以省时、省力的零散阅读为主,因此,县级图书馆还应通过微博、微信、QQ 群等新媒体平台组织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丰富阅读推广的内容,以满足县域读者的阅读需求。总之,“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大力发掘阅读资源,为县域读者提供包括工作、学习、休闲在内的各种阅读推广服务。
三、“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阅读推广不要忽略传统手段
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曾指出“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完全可以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8]。新媒介尽管为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手段和途径,优势显而易见,但传统的宣传推介手段亦有许多可取之处,不应忽略。县级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阅读推广,应将新媒介的技术优势与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以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推广效果。
2.创新阅读推广要保持延续性并创出品牌
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是它能否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关键。为此,“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不仅要善于运用新媒介,更要善于保持阅读推广活动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只有当一个阅读推广项目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持续开展,人气才能聚集起来,项目的影响力才能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创新阅读推广项目不应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重每个阅读推广项目的质量,要做出精品并创出品牌。当把一个阅读推广项目打造成品牌后,凭借品牌魅力与效应,将会使阅读推广如虎添翼。
3.创新阅读推广要广泛开展社会合作
阅读推广本身并不是单一方面的责任或义务,而是所有文化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的使命,因此,图书馆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是大势所趋。在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县级图书馆基本上是自弹自唱,没有与其他单位、社会机构合作。“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应转变观念,采取措施,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的协作,变单打独斗为广泛合作,共同推进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
互联网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却对世界各国的治理与管辖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提升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工作与生活效率,互联网让世界各地都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构成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社会化时代。现代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在各个邻域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常见的腾讯QQ、微信等社交通讯软件逐步替代了守旧的社交方法,同时网络支付、网银等支付软件也逐步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在我们享受网络信息带给我们的便利时,也在不可避免地需要泄露部分的个人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与企业甚至整个国家信息系统埋下了极大安全隐患,计算机信息的战略性地位使信息的安全与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安全和整个网络的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面临者巨大的挑战
2.1自然灾害
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一个需要通电运转的机器,很容易受到所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震动等外界因素,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一般的计算机都没有设置例如防雷防磁防震等防干扰的硬件,很容易受到这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抵御外界不可抗力的能力较差。
2.2计算机系统本身容易受到攻击
开放性本身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可以在世界各地、各区域传播信息,但是这种开放性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的弱点,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再加上因特网是依靠于TCP/IP协议基础上,其安全性不是很高,在运行该协议过程中网络系统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盗取数据、篡改数据等,是导致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3不法分子恶意攻击
这种不法分子攻击网络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存在两种恶意攻击,分别为主动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是黑客通过各种方式对计算机内有用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选择性的破坏;被动攻击是对网络信息进行部分截取、破译或者拦截等,而不会破坏网络的正常工作。这两种攻击方式都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重要信息的泄露或者丢失。
2.4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在计算机中加入的恶意的能够破坏信息以及电脑性能的程序,能影响计算机使用性能,降低使用效率的一系列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快、隐蔽性强、感染性强、潜伏时间不定、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等突出特点,可对电脑硬盘数据进行恶意破坏,导致其无法正常使用。在前些年,病毒使通过u盘、光盘、软盘、硬盘等移动存储进行传播,这种传播的效率不是很高。如早些年出现的熊猫烧香病毒,CIH病毒等,都给当时的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的病毒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在上网时被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捆绑至电脑,有极强的隐蔽性。当前存在的病毒绝基本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扩散的。
3、保障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策略分析
3.1打造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安全环境
保障信息安全,首先需要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因此必须做好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计算机系统营造安全的环境,计算机应该安置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尽量远离噪音源和强电磁场,使用优质的电源确保能为计算机持续提供稳定的电流,计算机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检查计算机是否接地良好。重点保护部门和单位的电磁信号,防止被不法分子使用设备截获。如果计算机系统和设备非常重要,必须建立完善的防盗报警设施,防止计算机或者设备被盗,造成信息资料丢失的问题。
3.2采用多种方式保障信息安全
除了保障计算机硬件安全,还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数据加密,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截获或者破解,目前数据加密技术有很多种,基本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网络信息认证是用来认定信息交互双方身份真实性的技术,将密钥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结合起来,对签名人身份进行科学规范的鉴定,对信息传输的过程进行监控,保证信息、文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3做好病毒防范工作
木马和病毒是威胁信息安全的一大因素,计算机病毒和木马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能够隐匿在计算机系统中,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我复制和传播,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最终造成系统破坏,还会造成用户信息和隐私泄露的问题。因此必须使用杀毒软件定期扫描和杀毒。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也要注意不随意下载不知出处的软件或者盗版软件,定期备份重要的数据和资料,运行来源不明的文件或者程序前必须先杀毒,良好的习惯才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法则。
3.4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要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不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保存网站密码或者私人信息,来源不明的邮件或者包含内容不详附件的邮件不能打开,使用QQ等通訊软件聊天时,不轻易接受陌生人发送的文件和程序等,为计算机设置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密码,在转售、报废计算机前一定要将计算机内的数据和信息全部清除。
总而言之,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建设工作,企业与个人都应当针对网络信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我国的数据信息安全性,保障企业与个人信息的网络环境稳定性,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梁雪霆.数据挖掘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技术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25.
[2]王继业,刘道伟,马世英,张东霞,朱朝阳,郑超,秦晓辉.信息驱动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全景安全防御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03:13-19.
[3]贺丽娟.网络动态防御技术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03:18.
关键词:关键词搜索;分类浏览;图像内容特征;特征检索;内容检索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825-02
The Im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chnology Based on Internet
SHI Chang-qing1, ZHANG Meng2
(1.Tianjin Oriental Barter Wantong Trading Center Co., Ltd. Tianjin 300051, China;2.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Management Department, Beijing 100080, China)
Abstract: With increase of image resources in the internet, it brings about new challenges to the previous retrieval theory. This essay have discussed varies kinds of Im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chnology that now exist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etrieval technology.
Key words: key words retrieval; classified browse; content feature of image; feature retrieval; content retrieval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多媒体编码技术的进步,网络上的各类资源日益丰富,人们对网络搜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民不再满足于基于的传统网页查询,更具专业性、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求,直观形象的多媒体信息倍受人们青睐。Mp3、图片等特色搜索功能应运而生并显示出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态势,不仅丰富了搜索引擎领域,更成为搜索巨头新的争夺领地。
2 数字化图像检索简介
数字化图像――作为多媒体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的表现形式成为在商业、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广泛应用的媒体形式之一。无论对于专业的设计者还是一般的普通网友,挖掘网络素材,查找和利用网络上的图像都成为一种需求。由此,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对图像的查找变得必要且迫切。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图像检索的研究就已开始,当时主要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Text-based Image Retrieval,简称TBIR),利用文本描述的方式描述图像的特征,如绘画作品的作者、年代、流派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对图像的内容语义,如颜色、纹理、布局等进行分析和检索的图像检索技术,即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简称CBIR)。
2.1 检索原理
在检索原理上,无论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还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转化,形成可以检索索引数据库的提问;另一方面,收集和加工图像资源,提取特征,分析并进行标引,建立图像的索引数据库;再一方面就是根据相似度算法计算用户提问与索引数据库中记录的相似度大小,提取出满足阈值的记录作为结果,并按照相似度降序的方式输出。
可见,图像检索的实质就是如何解决图像数据库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和选择问题。目前,网上图像信息的检索技术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基于整个网络的图像搜索引擎的检索技术,一种是主要基于图像数据库的各种图像检索系统。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检索图像信息。比较而言,后者的技术更为成熟;前者由于要求反映信息快速、全面、覆盖面广,因而技术相对粗糙些,并且前者越来越倾向于与后者的检索技术相结合。
2.2 检索技术
目前互联网上的图像搜索引擎主要分为关键词检索和分类浏览两种检索方式。关键词检索是基于图像外部信息所进行的自由词检索,利用Web文档丰富的文本上下文及超文本结构信息,为图像分析、标引提供依据;分类目录浏览方式是图像搜索引擎将采集到的图像通过某种自动或人工进行分类标识,为用户提供按主题浏览的检索方式。
不难看出,图像搜索引擎所实现的图像检索基本上是与文本搜索引擎类似的,是基于图像内容描述的语义层次的匹配(例如通过关键词、分类目录等)。但处于不同背景环境的用户对图像的理解会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从而导致这种图像检索方式的检准率较低。当言词不足以形象和准确地描述视觉感知时,用户就需要利用其所呈现的视觉特性如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来提交查询。因此,也就出现了基于图像本身固有属性匹配的图像检索技术。
2.2.1 基于颜色特征的检索
颜色是图片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颜色特征的检索是基于内容的图片检索中最基本和常用的方法之一。颜色特征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对图片的旋转、平移、尺度变化等都具有不变性。此外,颜色特征计算简单,从而成为被广泛运用的图像特征识别方法之一。
在人和机器统一的颜色空间基础上,颜色恒常性用于描述对象在特定光照和环境变化时的一种性质。对于人的视觉来说,颜色指视觉系统在光照及环境变化时对物理表面的稳定的知觉,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对机器视觉来说,是机器视觉系统对物理表面光谱反射率的描述。正是由于这种颜色特征的人机统一性与物理恒常性,才使得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成为可能。
2.2.2 基于纹理特征的检索
纹理是由大量可见基元均匀地排列在一起所组成的一种视觉模式,它在图像中通常表示不同材质的区域。使用纹理特征首先需要将图像进行纹理分割,而这是一项相当困难且计算量很大的工作。另外,基于纹理的技术缺乏有效的纹理模型,纹理特征与人类感知的相关性还不得而知。根据纹理特征进行检索主要考虑粗糙性、方向性和对比性三种特征。
由于纹理描述比较困难,一般对纹理的检索都采用示例查询方式,即用户给出示例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特征,从而找到类似的图像。
2.2.3 基于形状特征的检索
采用该特征进行检索时,用户通过勾勒图像的形状或轮廓,从图像库中检出形状类似的图像。基于此特征的检索方法有两种:1)分割图像经过边缘提取后,得到目标图像的轮廓线,针对这种轮廓线进行的形状特征检索;2)直接针对图形寻找适当的矢量特征用于检索算法。但处理这种结构化检索更为复杂,需做更多的预处理。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还不是十分普及,目前有Virage、Excalibur和IBM公司开发出了基于图像内容相似性特征的图像库检索引擎。VIRAGE公司的VIR(Vis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图像引擎提供了四种可视属性检索(颜色、成分、纹理和形状)。每种属性被赋予0到10的权值。通过对四个属性权值的调整,可显示出不同的检索结果。Visual RetrievalWare只是Excalbur提供的查询程序之一,它提供了对其检索参数的综合设置的测试。Excalbur提供基于6种图像属性的检索,分别是颜色、形状、纹理、颜色结构、亮度结构和纵横比。每一个属性值范围从0到5。而QBIC(Query By Image Content)是由IBM公司著名的Almaden实验室开发的,它可能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图像检索系统,如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法国文化部等机构。虽然QBIC只提供了3 种属性的检索功能:颜色属性、形状属性和纹理属性,但它的检索效率非常高。另外,QBIC还辅以文本查询手段,例如为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每幅作品给予标准描述信息:作者、标题、日期,许多作品还有内容的自然描述。
2.3 技术对比
各种图像搜索引擎为快速、大量地查找网上图像信息创造了条件,而基于内容特征的图像库检索技术亦为图像数据的检索从可视角度开辟了一条更为准确直观的途径。现有的图像搜索引擎主要侧重于对图像内容的语义描述,立足于文本,分析和实现的难度较小。但因受控词汇本身的局限,易歧义,更新慢,所以不太容易应对网络上日新月异的各类图像。图像库检索技术立足于图像内容的特征提取,但是要突破对低层次特征的分析,实现更高语义上的检索,实现难度大,进展慢。不过,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建立在多媒体信息的内容语义上,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媒体本质的特征。已有的图像搜索引擎在信息的自动加工和标引方面都有待提高,需要开发出计算机自动识别和标引图像的算法和技术,以完善现有的检索功能,并与已有的成熟的图像库检索技术相结合。而且,图像库检索技术也应面向网络,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改造,提供新的WWW访问界面代替原来的应用系统界面,将巨大的图像库资源利用网络实现共享。
两种技术虽侧重不同但却可以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结合文本和内容,进行融合性研究,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图像的高效、简单检索方式的实现,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结合图像所在Web文档的特征分析,推断图像的特征,同时结合对图像的内容分析,共同标引达到对图像的分析和检索,则网络的图像检索技术必有新的进展。
3 结论
随着互联网上多媒体信息的广泛普及,对图像的检索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未来的图像检索技术将是基于文本和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的结合。随着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图像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检索标准的出台,网上的图像检索技术将会日趋完善,而图像信息的检准率与检全率也将随之得到提高,网络上的图像信息资源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共享与利用,图像搜索引擎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袁玉宝,老松杨,谢毓湘.基于内容的Web图像检索引擎技术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3,29(6):6-8.
[2] 黄昆.网络环境下的图像检索技术[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49):40-41.
[3] 王新.ACDSee除了图像浏览还能这样用[J].计算机与网络,2005(16):18.
关键词:互联网;专利;现有技术;界定
无论在专利侵权还是专利无效案件中,现有技术总是被用来衡量发明创造是否具有新颖性的客观参照物。因为1项发明创造,不管它能够带来多大的利益,如果被认为是现有技术的1部分,则就没有理由授予其专利权。专利的发展总是与科技同行,无论是在其具体内容上还是对其界定标准上,网络的出现无疑也给专利法的适用带来了1定的困惑,如网络软件是否可授权,网络信息可否作为现有技术等等,对于上述问题,理论和实务界已基本上达成共识[1],本文也无意于此。但是,在将海量的互联网信息纳入现有技术时,如果仍然遵循传统的现有技术界定条件,则会因为现有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互联网信息与传统现有技术的区别而存在1定困难。因此,探讨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互联网信息纳入现有技术的范围,也即如何将互联网信息界定为现有技术就成了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当务之急。
1、现有技术与互联网信息
传统上,对于现有技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观点,我国理论界学者定义为“指那些已经被(已经能够被)人们所得到的技术。”并且采取列举的方式对现有技术进行概括。[2]247实务界则定义为“指申请日以前公众能够得知的技术内容,其与时间,地域和公开方式有关”[3,4]144-145,3
我国当前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则作了更加细致的描述,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第三十条规定“……是指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在国内公开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即现有技术”。
欧洲专利公约EPC第54条(2)将现有技术定义为“应当认为,现有技术包括在欧洲专利申请以前,以书面或者口头描述的方法,依使用或者其他任何方式,可为公众所得知的1切东西(信息)”。WIPO则将其定义为“是指1项发明在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之前,或在申请优先权情况下的优先权日之前公众所获知的所有知识的总体。”[5]但是,上述所有的现有技术定义中似乎都不包括互联网信息。
关于现有技术是否应该包含互联网信息,有论者对此从互联网信息作为现有技术符合专利法的原理、互联网已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以及互联网信息具有现有技术的根本属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1]还有论者从现有技术的三性方面论述了互联网信息可作为现有技术。[6,7]日本特许厅则了《处理在互联网上公开的技术信息作为现有技术审查指南》,在该指南中,更是明确了日本《专利法》中的“线路”指的是双向传送线路,1般包括发送和接受两个通道,即我们所说的网络线路。
实务中,各国审查员在进行现有技术检索时,也会自然地将互联网上的信息作为评价现有技术的间接或直接来源,这在各国专利审查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美国并没在其《专利法》中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可以作为现有技术,但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编写的《专利审查程序手册》(Manual of Patent Examing Procedure即MEPE)第2128条中明确规定“电子公开物包括在线数据库和互联网公开物,如果此类公开可为任何与此技术相关的人所获知”。
可见,将互联网信息作为现有技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已经不存在问题。
2、作为现有技术的互联网信息的特征
尽管将互联网信息作为现有技术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如果将互联网上公开的所有信息作为现有技术却存在许多问题,因为互联网信息与传统现有技术相比,存在以下明显的特征:
1。信息内容的不稳定性。在互联网中,许多网站特别是新闻网站,由于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会频繁地对其网站上的内容进行更新修改,经常会出现1小时甚至几分钟前后网站上的信息就大不1样;其次,黑客技术的扩展也很容易使心怀不轨的人能够轻易地修改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和信息的公布时间。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不稳定性,带来了该信息存在时间和内容的不确定性,最终影响到公众对该信息的可获取性,而如果公众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得到该信息或者得到的是不正确的信息,则又如何能将该信息称之为现有技术?
2。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互联网上的信息有加密和不加密信息,如有些网站要进行注册登录后才能进入,或者只有本站注册并缴费的会员才能浏览;有即时信息和保留固定时间信息,如聊天工具QQ中发送的信息通常都不会被保留,而BBS和论坛栏目中的的信息则可能会有期限保留;有向单个人发送的信息和向多人发送的信息,如电子邮件E-mail发送给个人的邮件和QQ聊天中发送给聊天对象的内容,还有向所有会员发送的群发邮件或聊天群中向所有的群用户发出的信息。这就使得,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适用统1的标准来界定其是否可作为现有技术存在很大困难。
三、互联网信息作为现有技术的界定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1般都认为,我国专利法对现有技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1是时间上必须确定该现有技术出现于本专利申请日之前;2是地域上,采取混合性标准,即对出版物公开的现有技术采取世界公开标准,其他方式公开的现有技术则采取国内标准;三是公开的方式,有出版物公开、使用公开和其他方式;四是公众的可获取性,该公开的现有技术必须是能够为公众所得到。[8]也即通常所说的现有技术的三要素:时间要素、地域要素、公开要素加上公众可获得性,互联网信息要作为现有技术也不能例外。接下来,笔者就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信息界定为现有技术。
(1)确定互联网信息的公开时间——时间要素
笔者前面已经论述过,由于黑客技术的扩展,互联网信息时间如果简单地依据信息文件所显示的时间来确定肯定是不符合实际的。日本特许厅在《处理在互联网上公开的技术信息作为现有技术审查指南》中指出,对信息是否在申请日之前公开这1问题的回答应基于引用的电子技术信息所载明的时间,公开的时间应按照将互联网信息在各自网站公开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时间转化为日本标准时间来进行确定。从上述内容可得出:第1,日本特许厅不会采用未载明公开时间的互联网信息为现有技术;第2,网站公开时间可以用来判断该互联网信息的公开时间,但该网站公开时间仅作为认定该信息公开时间的基础,只有在对该时间“进行确定”的判断后,才能确定其具体公开时间。[9]而美国《专利审查程序手册》第2128条中也有类似的原则性规定:未包含公开时间的互联网信息或在线数据库不能作为现有技术。笔者认为上述日本特许厅的做法可取。原则上,未载明公开时间的互联网信息不能作为现有技术;其次,已载有公开时间的互联网信息是否可以作为现有技术应进行个案考察。
对于如何来确定互联网上信息的具体公开时间,日本的上述《指南》列举了1个“极少怀疑成分”信息的网站,并明确对于在上述网站公布的信息,其公布的时间就可以直接引用为该信息的公开时间。
而欧洲专利局则在2005年检索与提供文件方法座谈会的研究报告中给出了1些建议。该报告认为:
1。对于互联网上相当数量的可得信息而言,没有什么标记可用来确定信息初次为公众可得到的时间,但为了对公众可得性有个大概的指示,确定1下日期有时会有帮助:电子文件最后进行修改的日期;文件归入服务器目录的日期;搜素引擎在特定地址首次访问的日期。
2。对于1些文件,比如某些期刊的论文或文章,人们可以早于书面出版物之前在互联网上得到,这时互联网上给出的日期就是EPC第54(2)条下公众可得的有效日期。
3。对于PDF等类似格式的文件需格外注意,虽然在文件工具窗口可以获得文件创作的日期、最后修改的日期,但应与公开日期相区别。
从上述国家或组织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在确定互联网上信息的具体公开时间时,首先,应根据该信息公开网站的性质来确定,对于1些信誉度高的网站信息,称之为“豁免网站”,可以将该信息在网站公布的时间直接作为其具体公开的时间;否则,则将该信息的公开时间推定为其在网站上的时间、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或搜索引擎首次访问的时间,但如果不同意该时间为该信息公开时间的1方有相反的证据,则该时间可能被推翻,也即通过个案中的举证责任分配来最终确定该信息的具体公开时间。(2)互联网信息应视为公开出版物还是属于其他公开方式——地域要素和公开要素
互联网信息作为现有技术,其究竟是属于出版物公开还是属于其他方式公开,学者们似乎无1致意见,1种观点认为应重新解释现有技术的定义,也即修改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关于现有技术定义,通过对其中的出版物的重新定义将互联网上的信息包含到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出版物中,或者修改非出版物的地域限制为绝对标准,从而将互联网上的信息纳入到其他公开方式的现有技术中。[1]还有种观点认为应划分到出版物类,认为“解决这1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审查指南中对出版物的定义再做具体改动即可,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直接修改概念……”,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5,7]笔者以为,基于互联网信息与传统出版物的明显差异,其明显的网络虚拟特征以及人们长期习惯的出版物概念,不能简单地通过扩大解释我国专利法中出版物的概念来将互联网信息纳入出版物中;其次,由于其他公开方式中的地域限制问题,如果简单地扩大地域的限制为绝对地域标准,则会对我国专利的审查工作,即实务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了举证难等许多实践中的问题,不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还有,在我国,修改上述法律法规的程序比较漫长,修法成本也大。
其实,美国专利商标局对《专利审查程序手册》的修改给了我们启发。美国专利法和我国专利法1样,对于现有技术的界定采取的是与我国相同的混合标准或称相对标准。[7,8]但美国在将互联网信息纳入现有技术时并没有修改其专利法,而是将其“视为”公开出版物,修改了其《专利审查程序手册》。笔者以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认为,对于互联网信息而言并不存在1个地域性问题;其次,互联网信息与公开出版物具有相同的绝对公开、全世界公开的效果,但仍然不能称之为出版物,类似于我国著作权法上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可视为著作权作者,但其不可能是著作权的真正作者。事实上,任何地方上载或存放的信息,只要是进入了互联网,“由于互联网的无国界性,就意味着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和使用,因此并不存在国内使用的可能。”[6]换句话说,互联网信息应该是能够在本国内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的信息,否则的话,它还能叫互联网信息吗?因此,考虑到上述修法成本等原因,而我国《审查指南》的修改相对比较容易些,可以由国家专利局通过修改《审查指南》或审查指南补充规定的方式,将互联网上的信息作为专利法实施细则中规定的现有技术的“其他方式”即可,而完全不必将互联网信息视为出版物或对专利法及其细则作修改。
(三)如何来确定互联网信息的公众可获取性
1。互联网信息的公众可获取性。现有技术的公众获取性就是指技术信息处于这样的状态,它能够被非特定的个人看到,并且无需暗示该信息已被实际使用,公众可获知性是贯穿整个现有技术的精髓。[7]传统现有技术对公众可获取性考察的关键在于该信息或技术处于“能够为公众获知的状态,即所谓‘公众想得知即可得知’的状态……,至于是否确实有人得知,则在所不问”。[4]
在网络环境下,对于普通公众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来进行创新活动已不是问题,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已论述过的,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简单地将将所有的互联网信息作为现有技术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在考虑将互联网信息作为现有技术的时候,我们必须另辟捷径。
2。互联网信息的公众可获取范围。笔者认为,尽管我们不能将互联网上的信息绝对地作为现有技术,但是可以考虑将互联网信息根据其基本特征做某种划分,从而对互联网信息的公众可获取性进行区别对待。
第1,开放性无偿信息与加密性有偿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根据其是否可以直接通过点击链接而无需输入交费获取的密码或口令可分为开放性无偿信息与加密性有偿信息,前者主要包括1些普通的新闻网站、个人网站、论坛或BBS等,该类网络信息的共同特点就是用户无需付费就可以通过直接访问或注册用户而登录浏览网络上的信息,1般可以分为两种:第1种为免登录网站信息,如新浪网站等1些新闻网站信息,通过上网后输入网址就可以充分浏览到其网站上的免费新闻信息;第2种为登录访问信息,如1些免费论坛、BBS网站上的信息,用户必须根据该网站的要求先进行注册,取得用户名和口令后才可以据此登录网站进行浏览其站内的免费信息。因上述两种信息与我们普通的其他纸质信息如报刊新闻或出版物等1样具有开放性,即只要你安装并接通了互联网络,你就可以通过点击或登录来访问浏览这些开放性的无偿信息内容,因此,这些信息当然具有公众可获取性。后者主要有会员访问信息,如有些网站要求进入者必须根据要求并付费后取得用户名及密码后才能登录进入访问浏览站内信息,对于该类网站信息,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学界基本达成1致的意见,即只要网站对付费用户对象没有特殊要求,如未附有某种先前注册时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行业习惯上的默示义务,并且完全符合1般公众的条件,该类网站上的信息同样可以归入现有技术的范围[5,10],具有公众可获取性。
第2,网络保留信息与即时网络信息。这是根据信息在网络上保留时间长短来进行划分的,网络保留信息是指该信息在互联网上保留了足够长的时间,1般是指该保留的信息可以为1定数量的网络浏览者——公众所查看到,如新闻网站上的信息,论坛内、BBS上的信息。对于该类信息,即使其并不直接出现在所进入的网站上,但也可以通过1些搜索工具如站内搜索或搜索引擎Google等查找后间接找到。考虑到网络技术的发达,任何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都会使用上述方法来查找信息,因此,该类 上1页 [1] [2] [3] 下1页
信息通常也应属于公众可获取的信息范围。另1类是即时网络信息,即该类信息在网络上未能保留足够长的时间,其短暂时间仅使当时在线的某些人浏览到,有时可能只是者和管理员看到而已,如某人上传信息到某论坛上,因为该信息不符合论坛的要求而很快被管理员发现并删除。日本特许厅的《处理在互联网上公开的技术信息作为现有技术审查指南》认为,信息公布的时间并不足以使普通公众有效访问时,这样的信息是不被公众可得到的信息。学者维哈尔施特等在《现有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公开:欧洲的观点》1文中也明确表示:短暂时间的公开并不能认为可以构成现有技术,尽管很难证明在互联网上的公开事实仅是因为出现了短暂的时间和恶意行为。[7]笔者基本赞同上述观点,因为,即时网络信息由于存在网络上的时间太短,以至于根本不可能被1般公众所接触到,当然也就不可能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利用,因此其不具有公众可获取性。
但上述观点唯1难以解释的是,被公众所有效访问的足够长时间应如何解释?足够长时间可以采取主观性标准和客观性标准来解释。如果采取客观性标准,则法律上就应规定1个具体的信息保留时间,但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比如我们规定3天的保留时间,也即确定互联网上的信息只要在任何网站超过3天时间既可以作为现有技术。但现实中网站情况各不相同,有些网站如专业网站或会员网站由于访问的人少,甚至可能从信息上载到申请日的很长1段时间内(超过3天)根本就没有人来访问过该网站,该信息也就不可能被相关公众所得知,因此,客观性标准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前面有关互联网信息公开时间的论述,对于被列入到“豁免网站”名单的网站信息,无论其公开的时间有多长,只要其在上述网站公开过就具有公众可获取性,即采用客观性标准;而对于其他网站上的信息,则应在个案中通过双方的举证责任分配来确定具体的公开时间,也即采取主观性标准。
第三,单向网络信息和多向网络信息。这是根据信息对象的多少来划分的。单向网络信息是指信息仅在单个的网络用户之间进行流通,而不泄露给第三者,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普通电子邮箱、QQ之类的即时聊天工具以及聊天室内的私聊等信息,该类信息通常因为公开的对象有限,不可能被1般的公众所获知,所以也不具有公众可获取性。而多向网络信息,是指该信息是面向多人传递的,从而有可能会被1般的公众所获知。该类信息又可以分为不特定对象的多向信息和特定对象的多向信息,前者由于信息可能被任何不特定的对象所获得,所以构成现有技术的1部分。后者则应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只向特定的有某种保密性义务对象的信息,如某公司向本公司内部特定级别的管理层员工发送的邮件,显然不足以为1般的公众所了解,因此不具有公众可获取性,而对于那些向特定的但不存在保密性义务的对象的信息,如某网站仅向本站已注册用户的信息,或公司向普通员工的信息,则应具有公众可获取性。
参考文献
[1]何越峰,互联网信息的现有技术效力问题初探[M]//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专利法研究(2003).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201-202.
[2]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新趋势
所谓的“互联网+”,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对互联网平台与信息通讯技术的有效利用,实现互联网以及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并在新环境背景下所形成的全新生态。由此可见,“互联网+”属于互联网思维实践的重要成果,可以全面激活社会经济实体活力,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实现高度互联网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而高度互联网化就是最主要的l展趋势。首先,在新时期,接受图书馆互联网服务的网络用户数量会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而面对最多的对象将是网络用户。其次,图书馆互联网化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样一来,图书馆业务将实现互联网化,不管是馆藏资源结构、类型,还是资源管理与加工,甚至是推送与服务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在网络平台的作用下实现。同时,不同层次服务流程也会随着互联网要求的改变而实现发展路径的全面优化。最后,图书馆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将得以落实。其中,在图书馆传统优势与用户资源固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互联网业务,积极构建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另外,对图书馆和用户网络互动的机制进行全面优化,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资源、管理以及服务协调发展,将互联网作为全部服务的载体,融合图书馆和互联网功能,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服务网络化的实现。
二、图书馆的人工智能化
互联网信息将呈现出海量、多样化与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搜索数据过程也将更具智能化特点。现阶段,大多数科技公司都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工智能方面。基于“互联网+”这一环境,图书馆也同样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的多种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以保证能够全面提升效率,节省管理与维护的成本,获得用户的认可。而通过对人工智能引擎的运用,可以在短期内解决资源可用性与安全性,甚至是潜在冲突,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十分重要,能够考虑实际需求来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与改变。
与此同时,智慧社会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实现智能行为的机器化以后,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可以在网络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对智能机器人的遥控指挥,进而完成工作任务,突破时间与空间,甚至是距离的限制。而将智能机器人应用在图书馆当中,可以更好地营造智能化的环境,以保证图书馆读者真实地体验与机器人之间形成的活动,享受图书馆的智能服务。除此之外,图书馆可以积极构建物联网,对用户使用图书馆权限予以全面放宽,感受数字化生态系统与智能化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视频终端还是空调设备等,在物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不需要接近设备就能够对其进行操控与管理。
三、强化情境计算与场景服务
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互联网搜索已不仅仅发挥资料供给的作用,而是根据情境计算内容来予以有效推荐。其中,情境计算主要是对移动设备中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具体内容包括声音、图片与位置等等,进而把用户工作、需求以及爱好等多方面信息转变为能够追踪的比特流,随后会按照特定情境来向用户推送相应的信息内容。在情境的作用下,实现信息推送并满足相关需求,也同样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服务形式,为此,必须要实时关注与研究。
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时代就是场景时代,而人类实际需求则是根据场景来确定,所以,场景逐渐替代了信息入口。为此,互联网竞争也由信息入口转向了场景。之所以场景要比入口重要,究其原因,“互联网+”背景下的互联网能够进入到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而用户在对图书馆设备设施以及服务进行利用的过程中,也会随之制造多个场景。各场景不仅会形成入口,同时也会产生流量,另外,需要由图书馆提供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场景服务。积极开展图书馆场景服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具备和所需服务连接的能力。而图书馆则应当对这一场景进行合理地运用,最终使图书馆、用户以及服务能够在特定的场景当中实现智能连接。但是,要想更好地提供场景服务,图书馆就必须要研发系统平台,进而实现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以保证用户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图书馆功能,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最后,图书馆可以合理地搭建无线网络,而用户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关注,进而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并提供场景服务。
四、提高有偿服务的附加值
在图书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受政府拨款不充足与事业发展具体需求的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一定要重新把握并定位免费理念。如果图书馆不能够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必然偏离社会发展的趋势,最终将会被淘汰。而在改变思维理念的过程中,图书馆必须要对收费和免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在提供免费基础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开展附加值较高的项目与服务。而在网络环境与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用户所接受的部分服务项目收费则与图书馆用户认可服务产品的开发存在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应当对文献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探索更加理想的服务方式,有效地增加服务功能,以保证用户能够通过对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来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这一思维与普通的互联网思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图书馆人的“互联网+”思维也同样更注重民主与开放,以期能够对传统和封闭的思维予以全面突破。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思维也将在图书馆改革与服务创新方面提供不竭动力。也只有站在“互联网+”思维角度才能够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突破性发展。文章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新趋势进行了阐述与探讨,希望为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互联网+”图书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东波.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未来发展新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3):75-81.
【关键词】“互联网+” 图书馆 信息服务 趋势
1 “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
在“互联网+”模式运行过程中,大数据时代对于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效果和管理机制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其一,图书馆数据资源较为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图书馆中,馆藏图书馆还是以纸质书为主,占据整体管理模型的主导位置。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型监管有所升级,但是,数据仓储体系依旧较为落后,图书馆的数据存储中心还没有得到有效重视,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其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较为有限,在图书馆信息服务项目建立过程中,开放存取理念逐渐得到普及,数据模型和管理维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管理维度进行细化处理,针对资源整合机制以及服务发展中的不足进行集中处理。
2 “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趋势分析
2.1 “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数据资源融合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型,正是基于科学化技术的发展和项目管理要求,在嵌入式服务和学科化服务项目中,要结合图书馆的实际需求,建构海量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处理体系。从多元化角度出发,提升管理效果和管控要求之间的完整度。另外,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于图书馆科学数据开发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科学化组织和技术应用。
正是基于此,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技术融合,保证技术结构升级的基础上,相关数据能得到有效处理和管控。借助不同的元数据运行模型对数据以及不同学科间的数据进行系y化处理,并践行科学化数据分析和管控机制,确保数据管理维度的最优化,并且保证软件和硬件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强化了技术结构之间的融合效率,从根本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数据融合。另一方面,主要是借助组织融合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集中管理,从而保证相关数据模型能实现有效的共享和细化处理,图书馆要借助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以及地区公益机构等基层管理组织,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信息交流网络,以保证数据传递和完整性。只有提升数据的共享维度和控制要求,实现有效的等组织跨界合作。
2.2 “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数据关联
在“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型建立过程中,要积极应用不同的数据处理好融合技术,提升管理机制和管控效果的有序开展,图书馆技术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保证数据关联技术能在科研活动运行过程中发挥其实际价值和重要性。也就是说,科学化检索和数据分析机制已经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图书馆要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数据分析机制,并且保证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数据。我国图书馆在应用数据关联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科学数据资源比较有限,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机制建立过程中,结合自身馆藏要求,积极建立更加有效的科学化数据分析机制,并且提升数据之间的映射和连接模型。另外图书馆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有效互动还比较少,也会导致数据无法得到有效的互动,科研机构以及商业机构之间的合作依旧无法有所突破,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从元数据描述以及数据连接体系出发,建构辨识度更加有效的处理措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书馆进行“互联网+”数据分析和优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科学数据的管理以及采集进行综合分析,并且严格处理相关数据,提升数据的版权管理力度,积极权衡各方利益,保证数据开发资源以及市场的稳定性。相关管理人员和图书馆项目负责人,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切实维护管理要求,提升数据交流效果和控制机制,确保管理维度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从根本上推进“互联网+”模式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项目的升级,优化整体信息服务框架的实际效果。
2.3 “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数据分布式科学发展
在“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基于机构间合作进行的数据存储处理业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数据处理价值。传统图书馆信息存储以及交互模型中,科学化数据仓储机制主要是为满足数据保存业务,对于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复用方面缺乏认知。而在“互联网+”新型服务模型中,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控制,提升分布式存储的基本效果,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控制模型,针对数据存储机制和应用模型进行系统化控制和综合管理。
在分布式科学发展模型中,要以机构的合作机制作为基础,对数据存储硬件以及设备开销模型进行集中管理,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组织结构和数据维护依据。另外,要结合分布式数据发展模型,积极落实图书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并且深度提升政府和公益机构之间的互动参数,也要积极落实合作模型和管理机制,确保科研用户以及服务受众体系之间的完整度。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图书馆服务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针对实际问题建立系统化的管控体系,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控制维度,建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以及服务模式之间的联动,真正实现数据创新驱动形式的建立和落实,保证数据共享机制得以有效落实,为图书馆的综合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贾西兰,李书宁,吴英梅等.“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J].图书与情报,2016,26(01):44-48.
[2]李超平,毕达,马辛F等.互联网时代的智识自由与社会责任之争――美国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过滤相关法案与判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3(04):55-64.
[3]余凌.“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业务重组内容与方向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22(03):79-81,48.
作者简介
薛峰(1969-),女,河南省南阳市人。现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