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7:07
导语:在实用电子技术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营造真实的、先进的工程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现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24台套,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平台,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编制相关的教学文件。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性实验和学科竞赛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培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由基础实验走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再过渡到创新性实验。开设了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初步认识;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以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实验,则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驱动电路等,完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
3.增设课程设计与调试环节开设了1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调试实践环节,以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为载体,将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以及电力电子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四位一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各种常用电力电子电路,且可方便地调整电路的参数进行仿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也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加快了学习步伐。通过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专业素养,逐渐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主动汲取知识。
为了分析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弄清电路中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笔者制作了本课程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做成影音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并把电力电子前沿的研究状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表、图片等方式充实到教学课件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同时,建设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资料丰富,包括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考试过程全程化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实际操作、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考试评价,并安排阶段性考试以强化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弱化期末终结性考核。
2.考核内容能力化考核内容围绕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这个目标设置,结合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大电力电子器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核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开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四、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内与课外培养的有效机制
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依托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五、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直接关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水平。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培养和科研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实行青年教师实验室坐班制、深入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六、结语
1.1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电路仿真需要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
1.2软件仪器的控制面板外形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
1.3EWB软件带有丰富的电路元件库,提供多种电路分析方法。
1.4作为设计工具,它可以同其它流行的电路分析、设计和制板软件交换数据。
1.5EWB还是一个优秀的电子技术训练工具,利用它提供的虚拟仪器可以用比实验室中更灵活的方式进行电路实验,仿真电路的实际运行情况,熟悉常用电子仪器测量方法。
二、软件的操作说明
2.1 元件与信号源
EWB软件的工作界面具备美观大方、简捷明了的特点。在基本工作区上方有菜单栏、工具栏、元件库栏。从菜单栏可以选择所需的各种命令,从元件库栏中根据图标选择所需要的的元件或仪表,使用鼠标拖放操作安放元器件到工作平台,完成实验电路连接。选中虚拟仪器图标,通过使用鼠标拖放操作,可以安放仪器仪表,设置好仪器仪表的参数后,按下仿真开关控制电路的运行与停止,即可观察测试结果,在基本工作区下方是电路描述窗口,可根据需要输入有关电路的介绍或说明。
EWB提供了丰富的元器件库,根据不同类型可分成:信号源和电源库,基本元件库、二极管库、三极管库、模拟集成电路库、数字集成电路库、逻辑门电路库、数字触发器库、指示器件库、控制器件库、杂元件库和自定义库。
在设计电路时,设计人员根据需要从该库中进行查找与选取元器件,对选中的元件用鼠标左键将其拖放到电子平台工作区,同时可利用旋转、平翻、直翻调整元件方向。为了使电路便于连线,图形整齐,还可以通过鼠标操作对元件进行移动、复制与删除。为了使电路连接简单明了,还可以将一些常用电路定为子电路,子电路相当于用户自己定义的小型模块电路,存放在自己定义的元件图标库里,供以后反复调用。
2.2 虚拟仪器仪表的使用
EWB提供七种虚拟仪器,每种只有一台,在电路设计中,每种仪器只可使用一次,这是其软件设计的局限性,而目前其升级版本已将虚拟仪器增加到11个,而且同一种仪器可以多次取用。
模拟仪器仪表主要包括万用表、函数发生器、示波器、波特图仪(扫频仪)以及电压表、电流表,数字仪器仪表包括数字发生器、逻辑分析仪、逻辑转换器。这些仪器仪表(除波特图仪),在接入电路后,开启仿真开关,若改变电路的测试点,则显示的数据和波形也会相应变化,而不用重新启动电路。EWB的虚拟测试设备能提供快捷简单的分析,主要包括直接工作点,瞬态,交流频率扫描,付立叶、噪声、失真度、参数扫描、零极点、传递函数、直流灵敏度、交流灵敏度、最差情况、蒙特卡洛法等14种分析工具,可以在线显示图形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三、软件在广播电视技术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1 在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EWB软件是一款优秀的EAD软件,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院校把EWB作为电子类专业课教学和实验的各种辅助手段,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针对软件的这种特殊效能,近年来在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EWB也同样得到了普遍应用,尤其是许多单位把EWB 软件应用在了技术队伍培训工作中收效显著。广播电视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技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但是在职教育和在校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诸多因素制约了技术培训工作的良性发展,EWB软件的应用不仅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体现了三个优越特点:(1)节约资金、高质高效;(2)功能强大、直观形象;(3)操作简便、方便普及。许多单位还把EWB软件应用在了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中,更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对软件的应用不仅克服了客观条件给技术竞赛多形式、多层面开展带来的制约,同时也可以全面的考查参赛选手的实践技能,为展示技术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搭建了最佳平台。
3.2 利用EWB软件进行电子电路仿真设计
EWB的优越性能为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的潜在智能提供了广阔空间。利用EWB可以设计简单、复杂、模拟、数字等各式电路。这为广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工作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尤其是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固态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使计算机辅助设计、测量、维护等在广播电视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EWB软件的出色性能表现,也得到了广大技术人员的青睐。下面仅以双音报警器电路的仿真实验为例,向大家简单介绍其电路设计与分析。首先设计电路原理图并根据电路需要选择所需元件参数。
1.1系统的定期升级
系统维护是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维护最重要的任务。计算机能否有效发挥其功能离不开系统的支持。由于图书馆是公共资源,对外开放,对于一些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人而言,可能会误删一些重要文件,导致系统死机或者某一程序错误等等,导致计算机不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维护分析陆晟/陕西省行政学院摘要: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图书馆逐步建立电子阅览室,通过高新电子技术,为读者提供海量的资料信息,方便快捷。电子阅览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对于计算机的维护与管理,因此,本文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维护进行一一分析,并提出有效策略来保证电子阅览室系统的稳定,进而促进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的进程。关键词:电子阅览室;系统网络维护;硬件维护有效使用。因此,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系统维护,系统升级,磁盘整理等等。同时,建立系统备份与还原程序,当阅览室系统出现程序混乱或者受到病毒感染,在格式化后可以重新还原程序,保证计算机内部资料的完整。现在广泛使用的系统为Windows系统,但是这一系统也存在一些程序漏洞,以至于引发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一旦被恶意利于,可能会造成隐私泄露等严重后果,因此打补丁这一个查补系统漏洞的方式可以有效保证系统的运行。如果使用专门设计的电子阅览室系统,要定期请运营商进行升级开发,弥补旧版的一些漏洞程序,设计更加高效便捷的系统,以完善电子阅览室的基本功能。
1.2病毒的有效防治
计算机病毒式插入在计算机程序中,用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隐蔽性、破坏性和传染性。病毒一旦侵入电子阅览室系统,对计算机的影响轻者数据丢失,重者系统瘫痪,损失不可估量。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网络下载携带病毒,移动设备携带病毒已经通过网络共享文献、电子邮件分享等带来的病毒。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将使系统多数时间用于病毒检查,系统失去了可用性、实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让人们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间无法选择。加强内部网络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很多计算机系统常用口令来控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这是防病毒进程中,最容易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另外,安装杀软并定期更新也是预防病毒的重中之重。电子阅览室可以购买正版的杀毒软件,市场上较为权威的杀毒软件都具备查杀病毒、系统修护等基本功能,不仅可以清除计算机系统的病毒,而且可以实时维护,及时修补系统漏洞,并定期更新病毒库,对于抵御多种形式的病毒起着重要作用。
1.3网络平台的构建
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系统发展趋势是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所有的图书馆电子数据库都纳入一个网络系统,通过一个网络平台,任何一座图书馆都可以共享这些电子资源,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要求。因此,构建一个稳定的网络平台是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首要任务。为了保证相关资料与数据的安全性,可通过构建局域网的方式来建设这个平台,如果通过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病毒侵入或者其他不良信息的介入。电子阅览室网络平台的构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因为仅仅需要一个网络入口,就可以检索需要的资源,数以万计的读者可以同时在这个平台阅读,交流。而平台的维护只需要一个终端就可以开展,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充分享受了信息化社会带来的高效与便利。
2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
2.1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无论作为社会公共资源,还是教育系统的内部资源设施,其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基本理念。电子阅览室是为适应建设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需要应运而生,但是由于不少群众对于电子阅览系统的不熟悉,导致电子阅览室使用率较低,这就需要每一位电子阅览室管理员积极主动为读者进行帮助指引,协助其使用电子阅览系统,使信息化数字化的产物真正融入生活,为广大人名群众所喜闻乐见。
2.2加强专业的技术培训
随着图书馆管理服务手段的自动化、规范化、网络化,对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大大提升。普通图书馆电子阅览系统的熟练操作对计算机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管理人员要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尤其是关于电子阅览系统基本操纵流畅的熟练掌握以及简单的系统故障处理。其次,对于机房的日常维护的相关专业知识也需要管理人员熟记于心,保障整个电子阅览室基本运转正常。除此之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例如禁止使用机房电脑进行娱乐活动等等。
3结束语
【关键词】中职学校 内容建设 专业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04-02
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是贵港市唯一的一所公办职业教育学校,开办职业教育已30余年。与全国大中城市相比,该校职业教育的创新程度相对落后,职业技术培训意识较淡薄。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于2012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中职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学校各方面的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这对该校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提高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去糟存精,把握好教学内容
要提高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例如,机电专业,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材料、钳工工艺等,主要是为专业课的学习作准备,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不可少的课程;专业课包括电机变压器、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安全用电、生产实习等,主要是培养维修电工和相关机械工种中级操作技能。在制定和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性,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要求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和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力求简单化,做到去糟存精。有些内容由于难度较大且应用较少,如机械制图中公差、轴测图、换面法及表面展开图等内容,教师可少讲或不讲。而对组合体视图的识读、典型零件图例分析及应用等内容则可以多讲,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重要的专业课程,必须以实用为度,突出实践性,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补充一些应用性强的新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便学生在就业后能得到持续性发展。例如,对可编程控制器在电路的自动控制设计方面,教师可增加一些实用性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及其动手能力。在现代社会,各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职学生往往是因为考不上高中而到中职学校就读,他们的公共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学好专业知识有较大难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新生刚到学校,对周围的同学、教师及环境都比较陌生,教师应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简单的专业教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合理规划中职阶段的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入学教育中渗透专业教育,不仅应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及形势,而且应让他们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用人机制,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应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如到培训基地观看工作人员的操作,或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专业知识的视频,让学生看得直观、学得实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投入学习之中。
三、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既要重视动脑训练,又要重视动手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因特网及各类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较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数控专业教学中,教师采用数控仿真软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获得对实习对象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各种教学手段既有内容的特定性又有对象的特定性,因此教师应正确地选择教学手段,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成分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专业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四、加强专业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提高专业实训效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实训教学管理模式。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对机电专业 (下转第8页)(上接第4页)实训教学进行有效性的研究,探索了一条适合本校实训教学的新模式,制定和完善了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例如,该校的机电专业,由于实训设备比较齐全,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每一个实训内容,同时撰写实训报告及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实训总结,最后由教务抽查,再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以了解实训效果。学校采用这种实训教学管理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掉以轻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也不敢懈怠,这有效提高专业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其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实训教学,也是提高专业课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学校大多实行校企合作,就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如对机电专业,该校与美的集团、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到企业进行实践,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专业岗位要求,对所学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68-02
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紧密。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总结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途径。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涵义
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并列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概念。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技能教学型等四大类。各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定位不一样,因而社会服务的内容、途径各有侧重。高职院校属技能教学型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途径与高职教育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密不可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因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内容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又赋予了新的内涵:示范院校要积极地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师资进行培训,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途径探索
2.1 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订单班”由学校和公司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公司提供部分教师和实验设备,培养的毕业生全部或大部分输送到合作企业,为企业提供大批“用得着、上手快、留得往”高技能人才。如学校与深圳天音公司合作招生开办“天音班”,与武汉丽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合办“丽岛物业管理班”,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联合开办“富士康SMT工程师”订单班等,每年为合作企业输送上千名优秀的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有11个专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其中航空乘务、动画等专业实行100%“订单式”培养,基本形成了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格局。此外,学校还通过与区域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就业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为双方选择牵线搭桥。
2.2 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
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先后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红人服饰有限公司、武汉众友科技公司等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曾完成汽车涂漆工艺温度、湿度控制系统技术改造,半导体二级放电管自动测试分送系统,部队军礼服、常服设计等项目。2003年,学校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007年9月,由省政府主办的“湖北省第三届中小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上,学校一次组织了10项技术(项目)参加洽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08年底,学校承担的由中国人民总装备部973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的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子项目“大型激光器特种零部件加工工艺研究”,获得主项目组专家一致好评。目前,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能力,学校一年的科研项目经费已近百万,学校职教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2.3 以“实训中心”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实习实训中心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学校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与企业集团合作共建、直接在企业建设等途径共建实践教学中心,以求充分运用企业工作场所和产学结合或高度仿真的校内生产实训中心。如应用电子技术实训中心、棉纺织实习工厂、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海尔培训服务中心、激光应用技术培训中心等,为学校师生开展科技服务、培养实践技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捐建的SMT生产线,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为世纪同洲科技有限公司试生产读卡器主板等器件,为学生开展岗位针对性实训,取得很好效果。如生物制药专业推出后,学校就积极与李时珍药业集团、中联集团、沃尔药业集团、红桃K药业集团、联合药业集团等达成了建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协议。近几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数控技术操作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服装设计与表演大赛上均有斩获,与我校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是分不开的。
2.4 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
2006年底,学校牵头成立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等三个职业教育集团。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内40多所职业院校和省内外120多家企业齐聚一堂,共商振兴湖北职业教育大计,共谋服务湖北经济发展大业。三个职教集团在已有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以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由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建的校企资源共享、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随后,学校以此为平台,经常举办企业家联谊会,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为校企、政企间、校校间、企企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如2007年3月,学校和省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联合组织召开“省信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课题调研座谈会,开展 “省信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课题研究,就我省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各层次人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以创新教育培养机制,培养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推进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为企业和职教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5 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积极开展区域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区域企业职工素质,是直接推进区域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来,学校依托继续教育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各学院办学资源,先后开展了中法・湖北职业教育第二期教师培训、海尔网点经理培训、中铁十一局员工岗前培训、大冶有色金属集团职工企业文化培训、天河机场公共空间管理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建三局职工培训和再就业人员计算机技术培训等多个项目,既增进了与企业的交流,也直接促进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
2.6 引厂进校,积极打造科技工业园
学校在武汉药谷――葛店,购置了大片土地,运用学校的人力、智力、以及生产场地等资源优势,吸引和扶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小企业,到科技工业园办厂创业,以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本规划已获得当地政府以及许多中小企业家、特别是校友中的成功者和创业者的支持。
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和企业对高职的支持不够
从客观上讲,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但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许多学校负债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比如说,高职要生存,必须多招生,而学生太多,学习生活设施都跟不上,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也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因而,他们很难在内地或者说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区域内找到工作,而东南沿海的生产线却不会拒绝他们,那里也就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起点。为此,内地政府或企业应该将眼光看得远一些,舍得出钱改善高职办学条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让这些高职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区域企业的生产岗位,并能逐渐走上关键岗位,那么,劳动者素质高了,企业的腾飞也就指日可待了。
3.2 校企联合比较松散
目前,尽管理论上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高职办学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学校方面“剃头挑子一头热”,区域企业往往认为校企合作只是用工的问题,而现在人力市场上人力资源比较充裕,很多企业都有市场的压力,但他们一般都没有用工的压力,反而,他们往往会觉得校企合作,费时又费力,对他们没好处,因此一般并不热衷。但有远见的企业就不一样,他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愿意为学校实习实训提供方便,甚至愿意抽出人力、物力,支持学校教改和发展,如学校与富士康的合作,他们不但捐设备,帮助培训教师,还愿意派员参与学校教改,甚至每年捐资百万发放富士康奖学金,这些都是因为他把学校看成是他的人力资源库,他把自己的职工培训机构“搬”到了学校,甚至节约了不少人力培训的资金。因此,他们比较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开展深度的融合。
3.3 社会服务内容有待拓展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上,而以教师为生力军,以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进行的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还没有或缺少组织性和计划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还存在制度欠缺,没有相应的制度去激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对企业生产现场一线新技术、新工艺的陌生,对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动向的不了解,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成效不够理想。另外,即使有少量的科技开发服务项目,因为市场上科研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还不完善,致使科技开发项目的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3.4 教师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因为专业造诣不如一般本科院校教师,而实践经验又不如一般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高职教师科技开发能力比较有限,这也是校企合作往往得不到企业真正热情的一个原因。在这一方面的主要对策还是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供吸引人才的条件,企业也愿意支援一些高技能人才或为高职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帮助,只有师资水平提高了,对企业的发展才说得了话,解得了难,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推动作用。
(本文为200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产业发展需求与高职教育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欧阳培城.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辽宁高职学报,2007(8).
一、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
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性质相同的作业所构成的集合叫做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它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合(作业链),随着作业的推移,在作业链上发生的费用,就转移到了最终产品成本上。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价值从内部逐步积累最后转移到顾客(价值链)。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选择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是成本分配的依据。
(二)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都是视为产品消耗作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于直接费用,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方法一致。但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与传统成本法不同,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将上述分配给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各自的成本动因,根据作业的耗用数量分配到各产品。作业成本法下,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由于成本动因的不同,使得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也不同。
二、供电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一)必要性分析
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其环节可分为输电、配电和售电等部分。供电企业的商品是电能,电能的输送,分配和销售过程与其他企业产品的销售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由于其产品的单一性,供电企业的成本核算不像一般制造企业那么复杂。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指为销售电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费用不是由公司根据实际支出任意定的,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购入电力费、输电费、委托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其他费用来确立。
根据现有成本管理模式得出以下结论:以省公司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省公司以下的分公司按照指标进行简单的成本记录,省公司最终汇总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实际支出,成本费用具有很大的控制空间。因此,在供电企业实行一种较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是迫切的。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来进行控制特点,注定了它非常适合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
(二)适用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具体计算过程而且在于其逆向思维方式,方法是否实用关键在于应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能否真正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鉴于这样的考虑,作业成本法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供电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原因如下:
1.从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电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基本具备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高新技术环境。
2.供电企业的现状适应作业成本法应用条件中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例要求。作业成本法的精髓是其逆向思维的方式。其功能不仅是更精确地计算成本,归集各类成本,最主要的是能经过分析,找出成本动因,进而加强成本控制。所以只要企业具有成本控制空间就有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能性。
3.供电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大的可控空间。在供电企业的所有成本中额数最大的是购电费,其次是折旧,控制弹性小的折旧和购电费占了总成本70%以上比例,从表面上看费时费力地应用作业成本法似乎没有必要了。其实不然,由于供电企业成本基数的巨大,包括材料费、修理费、其他费用等可控成本费用对省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在实际中三项可控费用是迫切需要控制的费用。可控费用有很多都是弹性支出:例如材料费根据维护资产及拥有设备数量情况如何标准控制。所以按可控成本的绝对值来说供电企业应使用作业成本法。
4.供电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期望采用一种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供电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这种形势既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随着供电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1.作业成本法使公司的成本信息更加科学化。公司通过降低管理费用、材料费和修理费等三大费用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使其成本信息更加合理化;通过人力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使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2.作业成本法对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大意义。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经营对资源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作业成本法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实施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3.作业成本法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实施作业成本法有利于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进行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三、供电企业作业成本法实施模型设计
(一)前期准备工作
公司领导的有力支持是作业成本法能够实施的前提,另外财务人员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作业成本计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项会计凭证、计算单,并遵循以下具体实施原则:
1.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数据来源于财务处以及各环节成本管理人员。
2.成本动因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各部门发生的详细记录及财务部门数据报表。
3.对于特殊相关数据,均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做了合理的估计。
(二)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耗费
供电企业的资源可进行如下分类: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折旧资源和修理资源。
货币资源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材料资源指那些为维护而耗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各类材料、工器具、仪表、备品备件,由于技术培训、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小型技术改造等耗用的材料和管理部门及公共场所通风、照明、维护用料;人力资源即人工成本主要包括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等有关费用;动力资源是耗电能、动能的设备、工具等;折旧资源是固定资产所提取的折旧;修理资源包括本单位以及委托外单位日常固定资产修理费。(三)确定作业种类
虽然供电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大的管理空间,但其核算过程并不复杂。考虑到供电企业的单一性,可直接设立作业,通过作业归集资源。供电企业的作业应按其流程及成本动因的重要性设立为: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和折旧。
(四)将资源分配给各个作业
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就应将资源费用分配至各个作业,衡量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收集费用数据时充分利用企业原有成本信息系统,有的数据可以直接获取,有的数据则需要加工处理。这一步工作是繁琐而重要的。要仔细分析每项费用,小心地归集进入各个作业,往往要反复几次才能最后确定。
(五)确立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各项作业
资源动因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1.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作业所消耗的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折旧等直接计入购电、输电、配电、售电、调整作业。如货币资源中的购入电力费直接计入购电作业、输电费直接计入输电作业等。
2.在发生领域上就可以区划为各作业所耗的资源耗费,则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如各作业各自发生的办公费、各作业依照应付工资额核定实际工资费用等货币资源,材料支出按发生的部门计入相关的作业、折旧按发生的时段计入相关作业。
3.从最初消耗上就呈混合耗费形态的各项资源耗费,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解分配到各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如动力费一般按各作业实用电力度数分配。
(六)把总费用分配到各项作业,算出各作业成本
在企业所有的费用中最难的就是企业管理费用的分配,因为有时资源动因很难确定。供电企业不是制造业,所以存在相同的问题:分配整个企业的管理费用时很难找到一个量化的指标计算分配,但这并不意味着找到合适的资源动因和分配率不可能,在供电企业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找到相应的标准分配费用:
1.算出分配率。
=分配率
2.根据分配率向每个作业分配总费用。
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的成本×分配率=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所需分担的成本
3.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每个作业所分担的管理费用+前些步骤中每个作业所分担的资源费用=本作业的总成本费用
四、推广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及对策
关键词:小区 智能 现代信息 总线技术 规范管理
一、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借助于相关技术和规范标准的日益丰富完善,智能化小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很多地区已渐成热点,开发商们纷纷把它作为开发新项目的重要卖点之一。智能住宅和智能小区通过开发商和众多媒体的宣传,描绘了梦幻般的未来生活:通过住户家中的内部网络和外部通讯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物、教育、娱乐、医疗、沟通交流等等一切生活需求,并且保证住宅环境舒适、安全、最大限度节能等等。然而,1999年中国首次网络生存测试的结果,表明了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憧憬的、国内外媒体宣传的,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也不是靠简单搭建几个所谓智能系统就能轻易实现的;即使技术上能做到,外部大环境的制约和种种客观条件的不具备也是无法绕开和回避的现实。目前的购房者对住宅的“智能”并未给与足够的热情和关注,他们首先还是考虑价格和住宅最基本的硬件条件,如:户型、环境、交通等等。有些智能小区的先行者花了很大力气开发了网上信息服务,结果少人问津。不过国内也有很多智能小区的建设者从实际应用出发,通过扎实的努力,从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让使用者真正感受到了“智能化”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舒适和安全。这些现象都说明智能技术应用到家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不应该追求不切实际的“大而全”。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本人希望将自己在从事小区智能化技术研究和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想法陈述如下,供同业者参考,更希望得到业内专家的指正。
二、现代住宅小区功能需求分析
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空间,是人们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的功能范围亦在发展变化,其中信息的快速传递与获取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是综合性的,并不仅限于信息技术方面,更何况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不仅受认识局限,还受到经济发展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在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时,一定要首先了解居住者对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才能更加适当地选择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标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必然是以居住的舒适、安全、便利为首要标准,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1、舒适性:它包括平面空间尺度、视野、登高(高层楼的交通)、采光、通风、日照、噪音、内部装修、温湿度等等。
2、可持续发展性:从小区来讲,小区应与环境共生,保护资源,获得能源效益。对住宅而言,除核心部位外,其余空间作为卧室、餐厅等可以灵活再分隔。其他还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再处理、再应用,以不破坏自然生态为目标;住宅内环境质量:厨卫设备布置紧凑,管线隐蔽,废油、气、烟排除畅通,建材的有害物质的防护等等。
3、节能、降耗:实质上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性的一面,多层住宅合理的体量与围护结构,能源及设备的合理有效使用,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和新型材料的应用等。
4、安全性:必须是人与技术措施相结合。
防盗要求:多层次防范,从边界防范、区内电视监控到住宅内的防盗。
紧急事件的防护措施。
灾变(火灾、风灾、地震)的应急措施。
5、方便性
交通:住宅或小区所处位置,小区内部道路布局和区域标识。
各种配套设施。
小区内部商店、文娱等服务设施。周边的商店、医院、餐厅、学校等等。
通信:电话、电视、计算机通信。
由此看来,智能化系统是满足现代住宅小区功能需求不可缺少的。它是现代住宅小区提高居住质量的手段之一,并将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的基本配套设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完善的今天,它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我们认为高档次的住宅小区应尽可能选择功能全面、技术水平高的智能化系统,并可适度超前;而低档次的住宅小区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和投资情况选择造价低廉、功能适用的智能化系统。
三、智能住宅小区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智能住宅、小区在国外历经了80年代初的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的住宅自动化到90年代美国的“智慧屋”(WISE HOME)、欧洲的“聪明屋”(SMART HOME)的住宅智能化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智能住宅与智能大楼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住宅电子化使采用大量电子技术的产品进入家庭;住宅自动化使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等设备在家庭中的功能综合一体化;而住宅智能化使家庭中的家电、安保防灾和各种通信(语音、数据、图像)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其中,家庭总线技术是住宅智能化技术的核心。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总线标准。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根据这些标准建立的智能住宅和小区的示范工程。
中国智能住宅小区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是借助于智能建筑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并借鉴国外家庭总线技术。趁住宅产业蓬勃发展之机而兴起的。1997年,我国在《小康住宅电气设计(标准)导则》的编制中对小康住宅小区电气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高度的安全性、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的通讯方式;综合的信息服务;家庭智能化系统。同时也对小康住宅与小区建设在安全防范、家庭设备自动化以及通讯与网络配置等方面提出了理想目标、普及目标和最低目标等三级设计标准,这标志着我国智能小区的规划设计开始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一期间,全国许多大城市纷纷将房地产业与IT产业结合起来,开发具有一定智能化特征的住宅,成为房地产业的一大热点。1999年底,建设部信息产业中心颁布了《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导则规定了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中的目标和原则,并拟从2000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其总体目标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进行精密设计、优化集成、精心建设和工程示范,提高住宅高新技术的含量和居住环境水平,以适应21世纪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这项导则的颁布有力地推进了智能化住宅小区在我国的普及和建设。2000年上半年,国家信息产业部负责编制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以及《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结束了多年来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无章可循、无标准可依的状况,这无疑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8月,国家经贸委又组织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青岛海尔集团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11家在家用电器和相关产品领域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企业和单位成立了家庭信息网络的联合体,重点研究家庭网络的技术标准、基本框架和终端产品的开发与研究。这一举措使得我国的家庭网络技术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为智能化小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网络技术保障。2001年底,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中心又着手对《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进行了修改。一系列法律性文件的制定与修订,为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推动了智能化小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智能化住宅小区示范工程遍布全国;用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也方兴未艾。
纵观目前国内外智能化小区的设计和建设,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功能特征:
1、住宅内部具备综合安防、防灾措施,与小区和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信息交互能力。
2、小区内部具备比较完善的安防措施、公用设施监控管理和信息化社区服务管理。
3、小区内住户可以享受多种信息服务。
一个完整的小区智能化系统如图所示。
总的来讲,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小区实现的必要条件,只有实施了智能化系统工程,并真正发挥出智能化系统功能和效用的住宅小区才是成功的智能小区。
四、小区智能化技术实际应用思考
1、以人为本,注重实际
现代住宅小区的建设应以人为本。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也应如此。智能化系统是高科技的系统,我们不能因此而使以人为本的目标有所减弱,即必须明确技术为人服务这一准则。也唯如此,技术才有市场。小区内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人的职业特点、教育程度、业余爱好、生活习惯均不相同,他们对于智能化系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内容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小区智能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应首先对小区内住户做必要的统计分析和归类,再确定智能化系统的具体功能和相应系统的设计实施,一般可分为如下三类:
A、属于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要求、技术条件成熟且性能价格比合适的,应列入实施的必选项目,一般有:防盗报警、紧急求助、出入口控制、煤气防泄漏、语音通信、有线电视、三表远程计量、公共场所监控、边界防范、保安巡更管理。
B、技术条件成熟,但费用较贵,操作也较复杂,有相当部分住户不愿使用或短期内不具备使用条件的,作为可选项目,一般有:对家电的远程控制、网上炒股、视频点播(VOD)、Internet服务等。
C、技术条件复杂或不成熟者,或外界环境尚不具备者,或投资成本太高者,则暂不实施。如:远程急救诊疗,这在我国涉及法律责任和社会环境条件目前尚不具备。又如:网上购物、网上教育,国内大多数地区社会大环境上不具备。又如:集中空调系统,涉及投资太高,冷量分摊计费复杂和住户的观念等问题。
据此情况,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必须首先满足住户基本和可选项目的要求,并考虑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界大环境的改善,逐步将暂不实施的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项目予以实施。以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虽考虑智能化的技术较多,但忽视了住户需求而交了不少学费,而今就应较周到考虑,使住户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真实的物超所值的智能化服务,自身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2、标准规范、统一管理
目前,国际、国内种种关于智能化技术的标准纷繁复杂,各行其道,有些甚至互不兼容。这种状况已经成为智能化小区规划建设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化小区标准规范的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智能化小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可行的标准规范,才能使智能化小区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国家信息标准的指导下,本着“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兼容性和扩充性”的原则,建立小区智能化系统和相关技术产品的标准规范,解决标准化接口和通讯协议等方面的难题,实现智能化小区技术产品的规范统一和良好的兼容扩充性。同时,也要不断细化、及时修订智能化小区在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为智能化小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和法律保障,从而推动我国智能化小区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智能化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为了保障智能化小区的顺利实施,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技术创新机构,统一负责编撰和修订各种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全面的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关系,管理规范行业内部的行为。使智能化小区的规划和建设真正走上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的轨道。
3、人才培养,专业服务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要保证智能化小区良好的规划、设计、实施以及建成后的可靠、有效运行,必须要有熟练掌握智能化技术理论与使用维护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且也需要大量懂管理、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支撑起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
小区智能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在这个集成过程中,有关的技术、设备、材料最终构成了具体的符合住宅小区需要的智能化系统,人在集成过程中起着组织者、管理、设计者和执行者的重大作用。由于小区智能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大多数人都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更缺乏设计实施智能化工程的人才。因此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不仅要培养规划设计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施工组织和管理人才,具体实施和安装调试人才以及未来的运行维护人才。建筑行业向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科技性的工种是弱项;系统集成商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并且很多都是有集成之名,却缺乏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实践的各方面经验;而许多物业管理公司由于人员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限制,要他们有效的使用和维护好智能化系统也确实存在困难,专业从事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公司可能是解决智能小区良好运行的一个途径,但他们也同样受到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
智能化人才的获得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手段:一是靠教育培养。既可以从高校培养,相关高等院校应密切跟踪信息产业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以满足国内智能化小区建设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可用专才;也可以给高新技术人才提供到国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更好地为国内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二是靠引进。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留学或国外信息技术领域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人才。此外,可以采取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锻炼培养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结 束 语
本文实际分析了智能化小区建设在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希望以往“智能小区”只见技术、只见设备的覆辙不要重蹈,更希望未来智能小区的开发、设计、建设和管理者们能把系统做好,用出效益——在给住户带来现代信息技术享受的同时,获得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收益,为推动我国的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实施》 程大章同济大学出版社
《智能建筑技术与思考》 温伯银出自《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与实施》 程大章同济大学出版社
《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建设部信息产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