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7:08
导语: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艺术设计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绿色设计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57-01
一、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发展和价值观念。它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美化生态系统,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设计,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人的行为、意识进行再创造,以达到社会各要素问持久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在设计领域,这样我们就能更加了解到设计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对象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行为,它真正体现了设计的积极意义,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中国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21世纪世界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中心问题之一。然而由于过度盲目混乱的发展,中国遭遇到自然界的巨大挑战:人口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在这一背景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都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试图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环境与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理论框架系统,为中国艺术设计教学方向提供可依据的现实材料。
(一)以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1962年美国学者R・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描绘出一幅可怕的图景:“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上是无法改变的。”可以看出,如何保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重新回归与自然环境的共处,这就形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而且这也就形成了环境生态学科,也成为了艺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五大系统。
(1)生存支持系统,也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概念。因为对于设计界而言,尤其在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与知识传播和多样性基础是其耐以生存的关键,所以如何保护当事人的知识产权则是设计不断有创新的动力,这也是这个生存系统的核心。
(2)发展支持系统,指如何运用专业分工本身的概念,来整合现代新的设计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设计体系历经几次的社会分工,到现在来讲分工已经很细了。但是每个部门之间并不能达到最好的匹配,因为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很多的领域。
(3)环境支持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国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建筑部制定一个行业标准,关于绿色环保的产品。最开始定了很多概念,甚至于自然艺术材料的使用。不过这些都还停留在很落后的层面,应该从艺术设计这个层面去考虑。
(4)社会支持系统,人与人的关系层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实际上设计进入生活的层面比其他行业和专业要深入的多。因为我们的本质在于创造,其创造的过程肯定要受现实存在的东西的影响,也就是受制于现存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5)智力支持系统,说的是我们受教育的水平,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设计师本体,再就是社会大众。这个是限制我们艺术设计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也决定着未来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成败。
把这五个系统归结到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的内容,通过这些系统的把握来提高我们艺术设计整体水平的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运用
众人十分熟悉的“绿色设计”,称之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而我们清楚:在保证与自然协调的同时,绝对要重视起着主导作用的人。可持续发展设计就具备更多的设计重点,是对环境、人体生理、心理的综合考虑。产品设计师们要把这三点共渗入意识中,用以指导产品的整个并行闭环的系统设计流程。这无论是在IF product desi~award2008金奖的获奖作品USBCELL,还是在格鲁克曼・梅纳事务所绿色住宅设计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特点;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多和环境的恶化,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化在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地球上整个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在这个生命网中,植物和大地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地给人类和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园林绿化工程也是其中的关键内容。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多是以树木、草坪和水池等组建而成。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性、环保性和系统性,从而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关注与重视,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林绿化工程中,为城市的健康与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园林绿化工程相关概述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分析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把握好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从而强化建设力度,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效益。首先,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其建设内容相对广泛,其中包括了各种彩叶植物、花卉等。在园林绿化工程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发挥出各种植被苗木的关键作用,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其次,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其养护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且养护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长期性。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通过专业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养护管理手段,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苗木生长效率,达到园林建设景观要求。最后,需要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感与美观。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确保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等的艺术性,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景观效果。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和要求,对工程建设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并把握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和优势,推动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二)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关键作用
1.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工程逐渐完善。而在城市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并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求,为城市建设与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效净化空气环境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阻碍。在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通过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完善和优化,可以有效净化当前空气环境。同时,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不断优化空气质量。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来说,需要将城市文化和人文景观融合到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同样的,园林绿化工程也是城市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强化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时候,可以将城市发展具体情况得以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二、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
为了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需要就园林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目前,在很多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其建设问题和不足较多,例如,人工雕琢过度、园林布局不合理等,对园林实际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当前生态系统结构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阻碍了园林绿化工程关键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以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为基础内容,做好园林绿化工程中功能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等的划分工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此外,在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布局与规划的时候,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特性,加强城市特色文化的融合,构建独特的园林绿化工程,从而为城市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二)优化园林结构,加强养护管理力度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按照生态环境发展需求,针对园林结构进行优化,尤其要做好园林中植被苗木的规划工作。同时,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对乔灌草复层结构进行科学地优化,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植被苗木的关键作用。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光、水分以及空气的利用率,逐步构建科学有效的园林群落,提高生物多样性。另外,为了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关键功效,还要做好长期性养护管理工作。在园林绿化工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植被苗木的生长状况,制定出对应的养护管理方案,安排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的推进与落实,保证园林绿化工程中所栽植的植被苗木能够健康成长,从而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植被苗木生长特性进行区分、研究,定期对其进行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生长质量。
(三)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不断提高植被苗木的配置水平。实际上,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是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生态效益的关键内容,并合理降低园林绿化工程运行成本。首先,需要就当前生态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选择当地植被和苗木进行栽植,因地制宜,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生长质量。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入适宜本地环境的外来植物,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种类的多样性。最后,需要就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类植被生长状况,确保植被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四)有序发展垂直绿化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为了能够合理节约园林建设空间,提高园林土地资源利用率,可以有序发展垂直绿化,从而达到园林绿化的目标。同时,在发展垂直绿化的过程中,可以对当前环境济宁优化和改善,并提高空气质量。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垂直绿化还能够增强空气负离子。除此之外,在进行垂直绿化的时候,可以对园林墙体结构进行有效的保护,进一步增加园林的生机与活力。
(五)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草坪发展越来越快,甚至大有以草代树之势,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其绿量少,生态功能弱、种植及维护费用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茂密森林层厚度非常高,绿量差别明显。
三、结束语
关键词:盘锦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绿岛新城;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背景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陆路连接俄罗斯及蒙古,水陆辐射朝鲜、韩国和日本;处于北京以及哈尔滨发展轴上;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位置。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是盘锦西部转身向海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通道。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是盘锦市继辽滨沿海经济区后建设的又一亮点区域,该区位于新兴的石油化工城——盘锦市西侧,地处渤海之滨,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辽河口生态经济区 “绿岛新城”是重点规划建设区域,下辖羊圈子、东郭和石新三镇。
2.选址分析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绿岛新城” 处于西三镇的中心地带,位于盘锦西大门,接受整个辽中城市群的辐射。秦沈客运专线、京沈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大锦线、快速干线、滨海大道为该区域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是国家一级渔港的所在地。
2.1优势
东郭镇、石新镇、羊圈子镇、欢喜岭采油厂居住区的交通便利,建设条件良好,区位优势凸显。其中,石新镇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欢喜岭采油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2.2 劣势
虽然交通条件便利,居住建设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东郭镇地势低洼;用地分割严重,拓展空间小。石新镇行政界限距锦州市过近,发展受限。羊圈子镇位置较偏远,发展受限。欢喜岭采油厂居住区位于保护区内,形状不规整,不利于开发建设。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该区域的发展建设。
2.3结论及建议
1.结论
经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现状建设情况、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比较,最终拟定以石新镇为依托进行绿岛新城的建设,整合沿海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资源,推进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形成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2.建议
以交通、区位、资源优势为依托,合理选择用地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地势较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条件劣势,重点做好防洪排涝设施。
3.现状分析
盘锦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绿岛新城”以北为省道S306;东侧一条窄轨铁路经过;南侧有一条城市高压线;东侧是大面积的灌溉农田,果园,林地等。田石线由南至北纵贯全区;丰屯河、新开河两条河道流经此区。
3.1居民点分布:
主要分布有中心居民点、鲜族队、太平庄、庙沟、常屯、大架子等居民点。
3.2河流水系
构成以丰屯河,新开河为主要骨架,点状分布各种鱼塘,水塘的水网系统。
3.3用地现状
主要分布有中心镇区及周边居民点。其它用地主要是大面积的苇田,灌溉农田以及苗圃、果园、旱地、牧草地等。
3.4内部道路
主要道路为三条东西向的道路,内部道路主要是居民点之间以及居民点内部的道路,布局散乱,尽端路较多。
4.方案的表达
4.1功能结构
规划新城内部贯穿镇区的若干大小水系、绿地、城市主干道将镇区有机的划分为“一轴、五心、四片区”布局结构。
“一轴”:一条沿行政办公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南北贯穿的城市发展主轴线。
“五心”:沿城市发展主轴线分为行政办公中心、商业金融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及人工半岛的生态旅游度假中心、依托港口形成的综合服务中心。
“四片区”:公共服务片区:由行政办公中心、商业金融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生态旅游度假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五大中心组成。居住片区:有机的将绿岛新城划分为七大、两小居住片区。水系、绿地片区:利用丰屯河、新开河及其支流、水渠的周边依托现状形成城市水系绿地片区。旅游服务区:依托河流和城市绿地在绿岛新城的东部形成集旅游、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服务区,形成四面环水的人工的岛屿。
4.2用地布局
“绿岛新城”主要包括四大类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为4563.73ha。
4.3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绿岛新城的道路,通过对外道路和主干道将新城形成“四横四纵”的道路系统。同时,在道路主体骨架联系各片区的基础之上,各片区的内部交通组织则依据不同的地片空间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道路机理关系。
1.对外交通:省道308:在规划新城北侧,联系大锦线、京沈高速公路,北至锦州南至兴隆台区。城市主干道:甜石线是新城的主要道路,联系新城各主要功能区块的道路。
2.城市交通:道路分三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主干道:联系新城各个片区及城市对外交通的道路。次干道:新城各个片区的主要环路,用来联系各个居住片区。支路:联系各个组团内部,为各个片区组团内部提供便捷的交通。
4.4水系绿地景观规划
1.形成城区水系网络
横向:丰屯河、新开河、太平排水渠;纵向:从丰屯河引河流深入城区内部;形成城区横纵水系网络,使水系深入到各个功能区内部,打造北方水乡城市。
2.打造大型城区水面、形成城区绿化网络
根据现状引入城市的生态发展理念,成大型的人工湖水面。结合高压走廊与水渠的防护带构建城区绿色网络,构建生态绿色城市。东部的旅游服务区利用水系围绕成为绿岛,丰富了新城的滨水绿化景观形式,使各功能区间绿化相互渗透。
5.结语
关健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整合 多元生态原则 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将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合起来,将其应用到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将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因此,做好文化整合是势在必行的。文化整合中,因为这些文化和生态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整合中需要采用多元生态路径,只有这样文化整合的目标才能达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展现。
一.基于生态观来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观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一思想观念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这一思想观念的实际应用对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解读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经历过了长久的发展之后,其内部所蕴藏的文化越来越丰富,而且各文化体系之间的制约关系也更加地深远,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解读就应从生态观入手。文化生态中包含了自然以及社会环境,好的生态文化就是指自然以及社会和文化能够和谐发展。所以说,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解读过程中,就应该基于生态观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内部构成入手,围绕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进行解读,以此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和当前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谐共生。
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生态整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对多元生态整合原则进行分析。第一,在实际整合过程中,应该遵循适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有的民族生活方式进行有效地保护,不能因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破坏,同时,还应该促使民族体育活动能够和当前我国提倡的全民健身协同发展,在尊重并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第二,在实际整合过程中,应该遵循平衡原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此部分文化在被不断传承过程中,也需要和外来文化进行融合,所以说,在对这一文化进行整合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平衡原则,将这一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有效地融合,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时俱进。
2.对多元生态整合路径进行分析。在应用多元生态整合路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合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强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推广。在我国教育教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教育和国际教育的交融日益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对这一学科进行深化地研究和推广,以此来促使整合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应将研究目标放在如何更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当前的体育教学相融合。在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竞技体育,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鉴于这样的情况,应将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有效融合起来,将传统体育活动应用到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教学的相互促进。
第二,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建设工作。文化可以形成品牌,独特的品牌对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比如说舞龙舞狮这样传统的文化,在当前社会中这一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品牌,进而逐渐地受到人们地广泛关注。鉴于这样的情况,就应从思想方面入手,拓展思想,形成开放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然后促使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融合起来,进而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以此来确保文化的价值能够得到进一步地体现。
第三,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构建新的比赛机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有很多体育项目是可以融入到现代体育比赛中的,鉴于这样的情况,应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构建新的比赛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体育比赛更有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一举两得的措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一民族文化若是能够和当前的体育教学进行有效地融合,那么就可以进一步的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整合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应用多元生态措施,只有这样整合的文化才能更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小美,林天孩,陈玉玲等.江浙地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涉入路径与要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5,(5):72-77,108.
[关键词] 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城市
一、引言
城市群体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一种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门槛规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城市类型的空间组织。城市群一般由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的若干城市组成,这种城市集群所占的国土面积虽小,却集聚了很高比重的人群和产业群,它们拥有国际竞争所需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除了优越的地理区位外,还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和广阔的生存腹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包括清洁充足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和大气质量、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产资源、茂密的植被,则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一个城市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实力和社会整体素质外,同样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城市群的环境问题,实质是城市群及周围地区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不协调的产物。当环境压力和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时,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就会崩溃。
二、沈阳经济区现状描述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辐射百公里半径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在以沈阳为中心的百公里半径内,汇集了超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座(沈阳、鞍山、抚顺),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3座(本溪、营口、辽阳),一座中等城市(铁岭),7座县级市,441个小城镇。城镇化水平高达54.2%。沈阳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并非经济区内几个城市间的简单区域经济合作,而是从基础设施起步,首先通过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通互惠,资源共享,达到区域间各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融合,构筑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作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要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转换老工业基地,在做好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的同时,要重视生态建设,在充分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经济区内的大部分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由本世纪初开始,帝国主义的掠夺式开发,以及建国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这一地区成为一个以煤炭、钢铁、建材、化工、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供应和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结构畸形的重工业基地。高强度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1988年~1999年,沈阳曾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 截至2000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已达95%,人均占有土地300平方米~500平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二十八分之一,水资源利用率已达74%,人均水资源量525 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号称“煤都”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人均煤炭占有量160吨,为全国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流经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浑河、太子河水质污染严重,枯水期五个河流城市段的水质都超过V类地面水标准。辽宁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国首位,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74.5 %。随着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上曾发生光化学烟雾现象。来自辽宁西北部的沙尘也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沙尘在沈阳市的沉降量高达111t/k―144t/k每年,占沈阳地区TSP实测值的57 %。辽宁中部城市群几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很低,人均绿地面积只有5.8平方米,环保投入不到GDP的1%。以上情况说明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极其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三、沈阳经济区进行生态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为达到这一目标,沈阳市协同周边城市作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2001年沈阳提出了“创模”目标。在三年历经“绿化年”、“项目年”和“环境年”活动后,沈阳相继突破了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与环境建设几大难关,2004年实现了“创模”的目标,成为第六个全国卫生模范城市。沈阳逐渐摆脱了城市面貌陈旧、工业污染严重的旧模样,初步转变为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水质明显改善、有着良好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活力城市。2004年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已达到300天;全市污水处理达9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近70%;浑河由一条发黑发臭的排污河变为碧波荡漾、景色宜人的城市内河;城市道路完好率由70%上升到95%;北部大辛、南部老虎冲两座生活垃圾处理场正常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解决造成环境空气污染的本质问题,通过城市整体布局调整,提升环境容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和排污总量;通过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直接控制排放源的排污状况等措施,使沈阳环境有效空间扩大了90多平方公里,净化环境能力大为提高。新增绿地面积达1613万平方米,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3年的35.1%提高到38.12%。
关键词:龙河区域美化;生态住宅;园林生态;自然生态系统;水系生态
所谓区域美化生态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区域美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进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龙河作为廊坊市区的一条重要河流,跨流域大规模工业化进程将会带来巨大的景观生态影响,这将会给生态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土地安全计划带来莫大挑战和机遇。本文提出龙河区域美化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实施途径,可为廊坊龙河经济开发区建设工程和廊坊市区域可持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并且为龙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及遗产廊道保护提出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区域景观格局的构建和景观元素的设计原则。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龙河区域美化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龙河区域美化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这意味着一场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龙河区域美化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省同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龙河区域美化生态化发展。经济实力决定了必须开辟一条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龙河区域美化生态化发展之路。笔者认为,要想使龙河区域美化成为最适于人生活和居住的环境,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在龙河区域美化中完备园林生态体系,让绿色按照龙河区域美化需求有机地融入到龙河区域美化中
在龙河区域美化生态建设中不断改善龙河区域美化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龙河区域美化绿地。从龙河区域美化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龙河区域美化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龙河区域美化绿化在改善龙河区域美化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龙河区域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龙河区域美化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龙河区域美化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龙河区域美化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龙河区域美化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龙河区域美化绿化的生态作用。乔木的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20倍。灌木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5~10倍,而草本则更小些,树木的生态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乔、灌、草复合构成的生态小群落,生态效益最好。许多树种对有毒、有害气体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草本植物均很少有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在降低辐射、降温、降尘、消毒等方面,乔、灌树种更胜一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为此,针对在一些地方的龙河区域美化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龙河区域美化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龙河区域美化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龙河区域美化中的植物群落自身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比如群体对水分的吸收和保持,合理的植物搭配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现在龙河区域美化绿地中植物结构非常单一。据统计:草坪种播或铺设草皮工程造价在每平方米7元以上,而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费要每年每平方米5~10元,加之草坪数年后要老化、退化,需重新栽种,费用更甚,这就要求龙河区域美化的职能部门在龙河区域美化绿化方面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从而使龙河区域美化的园林生态效应得到快速发展和完善。
二、建立龙河区域美化建筑,提升龙河区域美化质量,完善龙河区域美化格局
龙河区域美化生态建筑主要是指生态住宅小区和生态工业区,生态住宅小区是实现生态住宅和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最好形式。生态住宅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龙河区域美化规划和区域规划,是生态龙河区域美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龙河区域美化的风貌和特质。
生态住宅又称“健康住宅”。生态住宅不只是绿化,从规划上看,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在具体设计上,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水平,而且有利于龙河区域美化的生态化发展。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也必将会得到各级政府、房地产业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密切的关注。可以确信,龙河区域的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必将会在新的世纪里取得更加蓬勃地发展。就龙河区域美化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规划和长久良性的发展,首先,要从生态住宅小区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生态住宅小区和一般住宅小区的区别;其次,当前我市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要形成一套建设生态住宅小区的动力机制及操作体系。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能产生相当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所以说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是利己、利他人、利社会的一件事情,在龙河区域美化生态规划框架下,大力提倡和规划龙河区域美化生态住宅小区是龙河区域美化生态化的必经之路。
在龙河区域美化过程中因龙河区域美化建筑的迅猛发展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龙河区域美化用地的日益扩张,有时会造成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同时随着龙河区域美化过程中因不合理的规划使龙河区域美化湿地斑块之间的连续性下降,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和地下水补充能力受到影响;随着龙河区域美化垃圾和沉淀物的增加,产生富营养化作用,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龙河区域美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龙河区域美化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龙河区域美化环境质量及龙河区域美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发展龙河区域美化建筑过程中就要与原有的湿地合理规划为一体,共容共生,使龙河区域美化建筑小区形成生态型区域,为龙河区域美化生态的形成创造条件。
在一个既定的规模和用地范围内,要实现一个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势必会遇到观念、法规与管理上的困难,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对传统龙河区域美化规划与方法提出挑战。针对于此,提出反规划概念。规划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决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怀,以及对现行龙河区域美化规划及管理法规的改进,是实现龙河区域美化生态基础设施的保障,而龙河区域美化规划方法是实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
三、加强水系在龙河区域美化中所起的作用,营造一个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自然生态和良好的人居环境
从龙河区域美化生态园林的要求出发,要在城区内比较均匀地布局各种类型的公园,在其中要尽量使绿地和水面相应相生,特别要建大型公园,以增加龙河区域美化绿化中的“绿岛”,改善龙河区域美化环境。在公园设计上强调人性化的理念,作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使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能零距离接触绿色,在视觉和触觉上随时能感受到水的存在,休息时能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龙河区域美化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重视,绿道规划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的一个有效的、社会期望的方法。通过系统的线路选择和连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廊道成为区域的综合性的绿道骨架,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渐渐认识到绿道对于物种的保护作用。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境的破碎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龙河生态开发中也应遵循这一理念。
关键词: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 生态服务价值理论; 环境影响评价
1. 前言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对未利用土地整治时序、空间布局、开发力度和方式进行合理配置,致使土地利用类型、规模、布局以及面积均发生变化,周边环境、生态系统所贡献价值的大小和种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通过对规划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的计算,可以直观分析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经济系统长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23°4′28″至124°27′46″,北纬41°27′10″至42°4′1″。东邻吉林省柳河、通化,南接桓仁、本溪,北接开原、铁岭,西连省会沈阳。是辽宁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距离接受沈阳辐射。距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km。距沈阳市中心45km,营口港200km,大连港400km。抚顺市下辖:东洲区、顺城区、新抚区、望花区、抚顺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
2.2 数据来源
抚顺市土地二次调查数据、2012年抚顺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抚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基期年2012年,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
3. 研究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由Costanza等[1]和谢高地等[2]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本文主要根据国内专家谢高地等制定的全国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表(表3-1),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公式(公式3-1),对抚顺市规划基准年(2012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计算:
由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与谢高地等关于中国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不完全一致,需将两者的类型进行对比,参照段瑞娟,郝晋珉,王静[3]及吴克宁,赵柯等[4]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对价值参数修改,得到抚顺市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表(表3-3)。根据抚顺市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和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数据,核算2013―2020年间抚顺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
3.2 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由表3-2可知,规划基期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一,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由38917hm2减至28064hm2,面积减少10853hm2,而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将分别增加1943hm2、5243hm2、1722hm2和1345hm2,林地面积增加最大。在规划期内,对生态条件适宜、坡度较小、灌排便利、土层较厚的地块,优先考虑开发为耕地,有利于实现抚顺市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对低山、丘陵坡地、废弃地因地制宜的整治成园地,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临近城市周边未利用地规划为建设用地,满足城镇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等建设;对于坡度较大、土壤比较瘠薄高山坡地规划为林地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以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城市绿化林为主;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以发展牧业,增加养殖饲草用地为主。
3.3 规划区内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
根据表3-2及表3-3数据,利用公式(3-1)计算抚顺市2012年、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结果见表3-4。
4. 结果与比较
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
规划期内,抚顺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仍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1445.38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11499.67万元,增加了10054.29万元。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类型全部为未利用地,而未用地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比较低,未利用地面积较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较小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较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较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值仍呈上升趋势。
4.2 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增加了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对于改善抚顺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设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但其供应面积增加,可有效减缓用地供需矛盾,有利于耕地保护,林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对于水分涵养,减少水土流失具有显著地作用。规划期内抚顺市的总体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是增加的。因此,可以说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是符合其生态市建设的要求的,能够有效起到保护耕地、拓展空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目标的实现。
5. 结论
综上所述,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2013―2020年)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未利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运用生态价值理论,对规划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变化的计算,其方法简单、直观,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Costanza R,d'Arge,de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Nature,1997,38.
[2]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
[3] 段瑞娟,郝晋珉,王静.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05,(3).
[4] 吴克宁,赵柯等.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安阳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度运转阶段,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忽略了大自然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生活的地球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危机,白色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应当看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的认识到要想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富裕多彩,一方面破坏了环境,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世界经济发展史向我们诉说着粗放式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人类对自然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改造带来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将是人类的家园环境不断的被污染、生态退化,为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短期的收益行为,无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恶劣之后人们面对的将是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最终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导致世界的毁灭。同理,生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尚且存在问题,人们也就不会注意生态的建设。总而言之,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了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而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相同的位置,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关于经济和生态建设道路问题的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2.1、先发展后治理。一些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首先应该发展经济,在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再进行环境的治理。这是大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提出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环境一旦遭到了破坏,想要完全恢复很难,甚至有些是不可恢复的。并且事后治理的费用更高,代价远远高于所获利益,因此,这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理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和谐发展观。
2.2、任何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为了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发展,这种观点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提出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针对于尚未脱困的地区这种限制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现状。
2.3、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多年的探索中发现的新的一种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要求人们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共同的目标,决不能忽略其中任意一个,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二者在性质上互相适应转换,在数量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在功能上配合促进。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促进生态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3.1、发展生态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对其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确立以生态为导向而不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首先,生态文明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部分组成。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经济就是在这种实现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的目的下产生的,就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产物。在一些地区政府引导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在农村建立生态基地,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实现企业带动农村发展。同时,加大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力度,坚决取缔危害环境较大的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实行污染治理。
3.2、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发展。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加大服务型行业的投入,促进经济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其次,生活富裕。调节人们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对过多收入者实行累计税额收取,平衡贫富差距,同时,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技术理论,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生活富裕。最后,生态良好,建设生态保护统一标准。对严重不达标的企业统一淘汰取缔,增大污染治理的投入,扶持生态治理企业的发展,对其就行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对那些污染企业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企业积极的进行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
4、结束语
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水循环;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
1、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指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影响自然水系统的各种主要行为。社会水循环概念提供了一个将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影响自然水系统的各种主要行为有机综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并为科学定义水资源管理之概念提供了理论工具。
目前,人类正面临越来越多主要来自社会经济系统的水问题,这一客观形势正推动水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关注水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运动过程。开展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出于两个背景: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淡水供给,二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及其它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有学者中肯地指出: “水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又一次重大转折,进入了水资源水文学发展阶段,从此水文学不仅要研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平衡和变化,还要扩展到人类社会之中,研究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循环、平衡和变化”。
2、可持续水资源和水资源安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而水资源循环转化的系统性和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和层次:水资源的发电、航运、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等各种用途的综合管理,强调生态保护前提下的水资源需求管理和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持续发展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见于《世界保护战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并有众多定义。[1]其基本思想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2]它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前提是每一发展阶段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与水资源有关的所有机构的共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水管理研究所等都在大力推行水资源综合管理。
水资源安全及淡水供给安全,定义为“以可承受的价格为生活、生产和生态提供足够安全的水”。近二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外源环境污染直接排放、转换、迁移进入水生态环境,已使我国主要淡水水系的部分流域或近海水域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失衡现象。水体环境污染物失衡及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和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安全的实质是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由于很多地区常规水资源量有限而开发程度很高,增加供给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水资源需求管理成为实现水资源安全的最重要措施之一。[3]
3、水资源社会经济研究
水资源的经济研究以水资源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学原理在水资源经济实践中运用,论述水资源、水经济、水环境、水文明等各种水问题,由此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工作在目前中国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对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性,是未来水资源发展中的指引方向。[4]
3.1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是由于这一支柱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隐性”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探索这一国民经济的“有形化”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在水资源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通过社会市场化的经济思路,把使用中严重背离水资源“价值规律“的现象加以改正和消除,最终利用市场经济这一手段完成对水资源的改造,形成水资源的良好经济脉络系统。[5]
3.2 水价制度与改革研究
水资源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到水资源的方方面面,但最核心最直接的还是水价改革问题。这是因为水价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又涉及到水利的投入、运营管理和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尽管中国水利在水价改革上遇到诸多问题:全国水价发展不平衡、水价形成机制不尽完善等,但我们仍然在以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水价改革力度,理顺机制,推行科学的水价分类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营造良好的水利发展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效益。
3.3 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地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开辟第二水源。这里主要是水资源质量的提高,城市的高速发展使生活工业污水量不断的增加,如何把这些水资源二次利用好的课题越来越突出。现在日本和美国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均超过80%,而我国不超过40%,较低的利用率使的本已匮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尤其在国家出现大旱情况下,节水及提高重复水资源利用率的话题更是尤为迫切,也更有现实意义。[6]
不断的提高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把水资源的总量搞上去,这是进行水资源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3.4 水资源市场配置规律研究
水资源的市场经济化以社会为主体,不仅是纯经济、纯水资源的问题,更是在社会发展中如何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水资源经济资本化经营效率,紧密的联系社会,达到合理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中国社会经济水循环研究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使生态保持平衡已成为焦点问题。关于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的问题人们正在做出努力寻求解决方案,而所有的行动告诉我们,面对当今水资源多方问题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逐步达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化,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文华.开创生态农业新纪元[N].人民日报,2002-03-23.
[3]甘泓,王浩.水资源需求管理―水利现代的重要内容[J].中国水利,2002(10):66-68.
[4]王春元.水资源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