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时间:2023-09-26 09:37:09

导语:在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防洪排涝;城市;内涝;保障对策

1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许多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从而导致城市区湖泊、洼地萎缩;另外就是在建设中,广泛的使用水泥进行铺面,使土地硬化程度提高;多种原因结合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现在大部分城市建设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或是排水系统年代久远,许多设施遭到破坏,排水标准往往达不到现有的标准;同时在小区建设中,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所以一旦连续遇到大雨天气,城市排水能力往往体现不足,容易造成内涝。

1.2 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在防治城市洪涝灾害时,不仅需要的是工程的建设多么好,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管理与先进的技术,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技术方面(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1.3 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在我国防洪排涝建设中形成了“救为主,防为辅”的意识,这种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这说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在发动城市居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就目前,我国防洪排涝的主要是依靠修堤筑坝,对于发生严重地区的安全抢险工作,要依靠人民进行抢险确保社会的安全;在城市建设中,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只单一性的注重经济的发展,对防洪排涝减灾对策考虑严重不足,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十分被动,极易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而非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2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2.1 工程保障措施

2.1.1 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既关系到城市安全,又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伴随着增加,但排涝标准往往偏低,造成了内涝灾害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是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效益与工程投资而言:标准越高,其防洪效益也就愈高,工程投资也就愈大;反之,效益和工程投资就越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要考虑城市的诸多因素,比如城市的规模、地形、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现行城市防洪标准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予以适当提高。

2.1.2 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也要考虑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两者缺一不可。实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实施防洪排涝设施,明确其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2.2 行政管理措施

2.2.1 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

在城市防洪排涝的设施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提高其设防标准,要相应的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对超标准的洪涝水、风、潮制定完善的预案,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2.2.2 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国家建设步伐加快,防洪管理体制也逐步迈向合理化、规范化,城市内部生命线系统规划与城市间网络联接保障机制将严重影响着城市秩序运行,是城市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城市水灾脆弱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防洪排涝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都是处于发展阶段,对预报的结果的传播和服务完全是一种被动性,于是导致遇到洪涝灾害时都是一种抢救的过程,而不是预防。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在面对洪涝灾害不受恐慌,使损失最小化,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的预警制度,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这样城市居民在应对洪涝灾害时更多的是防范而不是抢救,同时也可以避免公众产生过多恐惧;另外,洪水保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洪涝风险管理手段。采用强制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体系。

2.2.3 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并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特别需要加强水灾应急管理的基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应急指挥与管理的能力。

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在洪涝灾害情景模拟的基础上编制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有助于减少水灾风险应急响应时间,使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

2.3 公众参与监督管理措施

防洪排涝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1)要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2)防微杜渐,倡导公民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公众对乱排放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固体垃圾直接排放至下水道而导致排水能力下降甚至堵塞情况的发生。

2.4 科学技术措施

2.4.1 研究分散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建立与完善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雨水能够很好的收集和利用,对于城市防洪排涝减灾有着明显的作用,现在就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的技术在国内外都有较成熟的发展,但我们还需要在此成熟的基础之上,针对城市所具有的特点,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措施,找出适合各个城市特点的、经济合理的收集、利用方式与调度模式, 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2.4.2 加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现代化的建设

我国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正在发展之中, 从信息管理系统上升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层次,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可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这是一个模拟和防御系统, 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 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 并跟踪、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 以达到减少人员、耕地、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 可解决防洪救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其应用示范研究成果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及流域防洪指挥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4.3 加强城市防洪减灾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

城市防洪减灾技术包括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技术, 城市雨洪蓄滞、渗透等工程处理技术, 城市超级堤防的建造技术, 城市建筑耐水化的处理技术, 城市各类生命线系统的防洪应急保护技术,城市发展与防洪减灾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技术等。

第2篇

关键词:驻马店市;中小河流;防洪研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ZhuMaDianShi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flood control are discussed, and some perfect investment mechanism, increase investment; Strengthen the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management system; To speed up the hydrological stations nets construction, make up for the hydrological station network is insufficient; Increase the rescue drill flood fighting strength flood control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ZhuMaDianShi;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Flood contro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西起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东至安徽省临泉、阜南县,北临漯河市和周口市,南临淮河,地势西高东低,从山区向丘陵和平原区过渡。全市总面积15099Km2,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其中淮河流域面积13450 Km2,占全市总面积89%,其余属长江流域1649Km2。市境内主要闾河、北汝河、慎水河、黄溪河、文殊河、三里河等20多条中小河流。驻马店市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气候上具有过渡特征,区域内的洪水产生成因多属雨源型。洪水和降水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大都集中在6~9月份,驻马店市是易洪、易涝、易旱,大水大灾,中水中灾,小水旱灾,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频发,驻马店市一些中小河流曾出现几次较大洪涝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充分暴露出了防洪标准偏低,以及防洪基础、水文监测和预警薄弱等主要问题。所以,重视和加强中小河流防洪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 主要问题

(一) 治理投入不足,防洪基础设施薄弱,防洪能力降低

中小河流治理属地方项目,主要由地方负责筹集治理所需资金。由于驻马店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张,收取的水利基金有限,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治理不够,全市中小河流沿河两岸多无堤防,附近的大部分农田或村庄的地面高程低于或接近河岸处的高程,防洪标准一般都在3~5年一遇,达不到规定要求,而且,在经过多年的超负荷运行后,仅在上世纪50~80年代治理过,后期从没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疏浚治理。分布在中小河流上的涵闸、桥梁、水库等多数防洪基础设施大部分已老化,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普遍存在河床淤积、阻水严重以及排涝能力差等问题。由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抗洪能力的降低,只要稍遇暴雨,就会造成洪水下泄困难,倒灌入农田和村庄,积涝成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灾区的财产损失也明显加大,制约了驻马店市——粮、油、棉生产基地的经济发展。

(二) 水文站网密度严重不足

目前,驻马店市仅在中小河流上设有三处水文站,1处水位站,水文站网密度严重不足,存在大量水文信息监测空白区,水文监测资料少,信息不全,导致缺乏成熟的洪水水文预报和水文气象耦合预报方案,主要依赖于气象暴雨预报,不适用于驻马店市降水产流及汇流情况的复杂性,不能满足防洪除涝的需求,此已成为驻马店市洪水灾害防治中的薄弱环节。

(三) 人类活动影响加大了洪涝灾害风险

由于中小河流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较多中小河流受到人为侵占,近年来有日益加重趋势,导致河道乱采乱挖,围河围湖造田,危及河岸安全,缩小行洪面积,降低行洪排涝能力;在河道行洪区域种植高秆农作物,影响行洪;沿河区域修建道路、楼房等大量弃土以及流域内下垫面植被破坏,导致流域汇流输沙量较大,形成河床淤积;农民在河道内修建的临时房屋,一般建筑标准都较低,易被洪水冲毁,进一步加大了洪涝灾害风险。

(四) 防洪减灾实践经验不足

中小河流防汛经常出现年年防汛不见汛,防汛意识淡薄,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里,此容易造成缺乏必要防御洪涝灾害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一旦遭遇暴雨和洪水,一些干部往往束手无策,缺少应对措施和能力,导致大面积受灾,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二、 对策和建议

(一) 完善投资机制,加大投入

随着国家对水利投入力度的加大,政策倾斜,驻马店市应借此契机,力争多渠道、多层次争取资金,并形成长效机制,对全市中小河流进行系统治理: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改造或新建水文站网、涵闸和桥梁,除险加固病险中小型水库等防洪基础设施,使之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切实提高抗洪防洪能力。

(二) 强化中小河流管理制度

健全驻马店市中小河流分级管理体制,可采取“谁投入、谁受益”+“统一防洪调度”的模式。结合各中小河流的实际情况,将责任的主体分解到各河段,强化责任意识,并建立合理的考评与奖惩制度;尽快出台驻马店市支持水文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驻马店市财政专项水文投入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宣传制度;建立中小河流基本情况、工情、水情月报或季报制度;建立中小河流巡查和抽查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水政执法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暴雨和洪水研究制度等。

(三) 加快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弥补站网密度不足

针对驻马店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密度严重不足等实际情况,驻马店市委和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匹配资金改造升级现有的王勿桥、立新等站的测报设施及设备。为弥补水文监测站网密度严重不足,根据专家研究分析并经科学测算,急需新建中小河流水文站16处,分别位于奎旺河、慎水河、黄溪河、文殊河、三里河等中小河流上,水位站11处、多要素站15处、雨量站277处。驻马店市委和市政府也应大力督导地方县委和政府积极配合市水文系统尽快落实新建水文站的征地、建设等有关事宜,加快水文监测站网建设步伐,便于水文部门尽快为防汛指挥部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提供服务,提前作出防御安排,提高抵御洪涝灾害实效性和准确性,更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利用收集到的水文资料,也便于深入研究其暴雨和洪水特性及规律,完善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预报预警方案。

(四) 加大抗洪抢险演练力度

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抵御中小河流洪涝灾害的宣传,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防灾意识。扎实有效地组织人员进行抗洪抢险演练,让广大群众掌握有关知识,增强干部和群众防御洪水的自救互救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水文灾害;等级划定;水文要素频率;防灾效率

1、引言

自然界有许多灾害,自然灾害按孕灾环境可分为大气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岩石圈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和天文灾害。水文灾害是其中之一,水文灾害现象主要表现为洪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可危及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能力在加强,措施在规范,应对不同等级的突发性灾害需要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探讨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以提高防灾抗灾的服务效率,拓宽水文学的发展。

2、水文概况地球上现有约13.9亿立方公里的水,水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称为水文现象。水文现象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在空间分布或时间变化上都显得十分复杂。 水文现象的时间变化过程存在着有周期而又不重复(概率、重现期)的性质,一般称为“准周期”性质。水文学研究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领域十分宽广。

水文科学不仅研究水量,而且研究水质,不仅研究现时水情的瞬息动态,而且探求全球水的生命史,预测它未来的变化趋势。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突出需求,研究和评价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和这种效应的环境意义,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规律;在与洪涝、水旱灾害的斗争,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探讨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思考和研究水文现象的规律等等,现化水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向着为兴利除害、水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以期为防灾减灾增效以及客观评价、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灾害情况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水灾造成的损失最大,约占 40%,发生在1998年7-8月份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占20%, 地震和旱灾各占15%;其他灾害占10%。

4、水文灾害情况从古至今,天气、气候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一直具有很大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天气、气候和水循环。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亚洲备灾中心执行理事Bhichit Rattakul博士表示:“水文气象灾难会对人类、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干旱、洪水及暴风雨可危及人类的生存,破坏重要的生存系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龙卷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频率近百年来有增无减。尤其最近几年,这些灾害的强度前所未有。过去10年的统计显示,超过80%的自然灾害是气象和水文灾害。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约40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约400亿美元,其中气象和水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65%以上。

5、水文灾害与和社会关系我国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受灾国土面积广,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交替频繁发生,给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的损失。水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现它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它的社会属性也日益表现出来,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水文科学发展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水文灾害问题日受公众关注。

现代科学技术使获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能力发展到新的水平。世界各国、各级政府为提高防御灾害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增强预测预报能力,相应建立灾害类别等级制度,对不同灾害区域、等级分别进行建档归类,使各个灾害点的资料规范系统,有据可查,以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

同时,人们注意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水文工作是基础、是前题;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社会对水文工作的要求如此迫切,2002年有近20条涉及水文工作的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及2007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更为水文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6、灾害等级的 划分

6.1等级划定设想水文的自然灾害深受公众和政府的重视,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有必要纳入管理化、规范化、进程化。随着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统一的需要,便于社会公众参与了解水文灾害状况和政府的管理决策,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来划定水文灾害等级,提供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文状况,是提高防灾抗灾效率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组织水平和科学水平的一个表现,以保障国家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文灾害等级划定设想是跳出专业圈子寻找通俗、通用又科学的新语言,把涉及水文自然灾害程度一般用这种相对等级表示。这样可以从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入手。可归类为三种灾害,洪涝灾害主要是水多,水旱灾害主要指水少,即水资源缺乏或水旱,可以降雨、径流、蒸发等洪水水文要素的出现概率为标准,水资源缺乏的地方还增加人均水资源量指数为标准;水质灾害为水脏、水浑,合称水资源质量问题,以水质综合指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6.2几个说明划定水文灾害等级,可操作性强、分类简单、通用、易看懂、易掌握,便于统一向社会和公众,能警示水文灾害动态:洪涝、旱灾、水质污染的程度状况。(1) 在防汛中,推进我国水文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高洪涝灾害预测预报能力,用相对等级增强预测洪涝灾害的中长期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强化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与群众理解各种预报、警报和组织防治救灾的效率(2)在水资源管理上,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各类水资源,便于统一制定水资源水质保护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条例,以及水文灾害的风险评估机制。(3)能满足防御灾害的公众需求和公众意识,及掌握水文灾害的知情权、水文灾害的警惕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湖西洼地 水利建设 防洪除涝 综合治理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南四湖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即大沙河以西的丰县区域,涉及欢口、顺河、师寨、首羡、常店、赵庄、凤城、孙楼、宋楼、王沟、华山、大沙河等12个镇,总面积1120.5km2,耕地面积92.3万亩,总人口90.05万人,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区域内主要河流为复新河干河及其白衣河、苗城河等14条支河,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大部分在39.5m以下,其中淹没损失较大的重点易涝洼地是北部圩区,地面高程均在37.0m以下,最低处为34.5m,圩区地势周围高、中间低洼,是典型的“锅底洼”地形,约320.5km2,占总流域面积的28%,是丰县重要的商品粮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复新流域除涝标准普遍较低,除上游宋楼、王沟等镇大部分已达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它地区特别是低洼圩区大多不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骨干排涝河道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最近几年已治理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余排涝河道除涝标准大部分不足3年一遇。受自然地理、气候及工程条件的影响,复新河流域涝灾具有经常性、普遍性的特点。尤其2003~2006年连续四年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累计受灾面积260万亩,绝收面积27.5万亩,受灾人口122.8万人,水毁房屋14215间,水毁工程2240座。复新河流域涝灾已成为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存在的问题及涝灾成因分析

复新河流域低洼易涝地区产生涝灾,与其自然环境、农田抗灾能力、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1排水体系不完善是发生涝灾的重要原因

复新河流域部分支河至今尚未进行系统治理,河道淤积严重。目前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其余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不满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排涝涵闸、泵站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59座170台套排灌设备,但目前能维持运行的机泵仅84台套,排涝流量为48.7 m3/s,排涝模数为0.13m3/s.km2,仅相当于五年一遇机排标准的四分之一,108座自排涵闸均出现不程度地损坏,多数不能正常运行,加重了涝灾损失;面上工程不配套,洼地内河淤堵,涝水无法外排。

2.2客水压境及下游洪水顶托,导致洼地因洪致涝严重

复新河担负着丰县和上游安徽、山东等1812km2的防洪排涝任务。汛期上游客水压境,下游水位抬高,给复新河下游圩区的排水造成被动局面,极易发生洪水顶托现象。2003年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2006年7月2日,分别遭到上级湖的高水顶托。特别是2006年7月2日,复新河下游水位达36.9米,圩区因机排能力低,导致田间积水无法排除,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2.3人类生产活动对工程人为破坏的影响

当地群众为了生产方便,常在排水通道上任意建路坝、拦鱼等阻水建筑,影响了洪涝水的及时外排;圩堤遭到人为破坏,不能封闭,容易造成“串排”现象,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部分洼地位于省界河流上,河道治理不彻底、标准不一,易产生水事矛盾。

2.4管理欠缺,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复新河流域的除涝工程除复新河干支河属县河道管理处统一管理外,其余面广量大的内河及涵站工程均属镇管或村管,管理机制不活,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管理设施落后不全,工程维护不到位,洼地的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能力薄弱,这些都恶化了区域的排水条件,加重了灾情。

3洼地综合治理对策

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复新河流域洼地具体的地理特征、存在问题和多年来受灾情况,将复新河流域洼地治理规划为二个封闭的大圩区,即以苏鲁界河、四联河、太行堤河、史南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下圩区和以太行堤河、史南河、城南二号沟、城西二号沟、丰徐河、沙支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上圩区,以治涝为主要目标,兼顾洪、旱、渍的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片综合治理。

3.1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

目前,复新河干河和众多支流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不足,除涝标准大多不足3年一遇。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打通排水线路,理顺内外河排水体系,为机排站的排涝创造有利条件,并有效增加洪涝水下泄量,提高洪涝水下泄速度。

3.2加强圩堤工程建设

复新河流域洼地损坏较为严重,残缺不全,部分堤身单薄,大多数圩区不能封闭,甚至有的小圩区根本没有圩堤,容易造成“串排”,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结合圩区的“合圩联圩”规划调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抢排、便于管理”的原则,将37m以下的圩区划分为27个小圩区,37m以上的圩区划分为5个小圩区,每个小圩区均为自排、机排相结合的除涝模式,当外河水位较低时,通过大、中、小沟逐级自排汇入骨干河道,若外河水位较高,通过内部泵站抽排,并按照5年一遇除涝标准及时恢复与完善圩堤,理顺圩区内灌排体系,确保圩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兴建排涝、灌溉设施

复新河流域洼地高程在37.0m以下的圩区,最低点高程为34.5m,这部分地区是复新河流域汛期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因外河水位较高,机排能力严重不足,现有21座排灌站,目前可以维持运行的有13台套;圩内自排涵闸大都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年代,年久失修,洞顶坍塌,底板和翼墙出现不均匀沉降,一些早期使用的木闸门均已腐朽,启闭设施无处购置配件,无法启闭,每到汛期要打坝子封堵,严重影响了排涝和汛期的防洪,为彻底根治内涝,必需进一步加强防洪除工程建设。因此,要分步改造、扩建、新建现有灌排设施。另外,为提高流域内的除涝能力,减少投入,灵活调度,可建立一定数量的移动抽排机泵。

3.4调整低洼地区农业结构

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属于易涝低洼地,雨涝灾情频繁,不宜按常规进行农业生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因地制宜对低洼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3.5重视非工程措施

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根据南四湖流域洪水特点及暴雨特征,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徐州历史上常发生先旱后涝及旱涝急转现象,因此,应特别注意加强汛期的气象、水文的预报、预测工作,及时掌握准确的雨情、水情预报,以便早作准备,避免或减轻灾情的发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根据南四湖水文特征和洪水特点,分析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历年来洪涝灾害的成因,依据国家、省、市防洪除涝的有关法则,制定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防洪除涝预案,实现从防御洪涝灾害向管理洪涝的转变。

3.6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

湖西复新河流域灌排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应完善和创新灌排工程管理体系,应将所有灌排工程设牌立卡,登记造册,承包到人,实行管理人员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管理办法,落实管理维护经费,使灌排工程管理走制度化道路,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4 洼地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4.1减灾效益显著,初步构建了区域除涝减灾体系。

复新河干支河道疏浚后,其排涝标准由原来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防洪标准恢复、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为洼地的防洪除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挖、疏浚排涝干沟,新建、改建涵闸、泵站,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重点平原洼地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了除涝减灾体系。经测算,洼地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多年平均减灾面积约42.57万亩,洼地内综合农作物亩产值1180元(2011年价格标准),减灾损失按40%计,计算涝灾损失指标为472元/亩,则多年平均除涝效益为20093.04万元。

4.2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洼地综合治理实施后,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与流域、区域防洪相协调的现代防洪减灾体系,实现从防御洪涝向管理洪涝的转变,提高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连年洪涝灾害严重制约湖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使湖西地区改善生产条件,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文明的乡风,而每次洪涝灾害,都会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农民收入下降,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恶化。而洼地综合治理时,结合河道疏浚、排涝干沟清淤、建筑物工程的实施,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可为湖西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5篇

【关键词】城市水利 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水利的支撑,要建设持续健康的生态城市,就需要以区域水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城市各项社会与经济活动中水利活动的管理,从而确保城市发展与水利建设的均衡性。为了在城市区域中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必须控制和监测水资源,加强对各项水资源的保护、调节、控制、管理及治理,在地区和流域之间进行合理调配,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1 城市水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洪涝灾害防治标准低

多年来,我国虽然采用除险、加固等多种手段加强了对城市防洪的管理,但洪水问题仍是威胁城市安全的一大危害。在一些县城或者小型城市中,防洪体系尚未构建,对洪水灾害的抵抗力几乎为零。而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路面硬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暴雨等产生的流量排除难度加大。另外,存在于城市排涝系统中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现有城市排水泵站多为早期建立,老化严重,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排水泵站排涝模数远远低于城区排涝要求。

1.2 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满足了快速膨胀的城市人口需求,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需要更多的水资源,然而受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问题日益严重。用水短缺现象普遍出现于用水高峰期或中等干旱年。在北方,为有效解决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多通过跨流域调水、开发水源或节水等措施来实现,并且加大对个别重点城市的供水量。但与此同时,多数地区仍存在集中排污或过量利用地下水等问题,从而对区域内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产生严重影响。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必将造成水资源的枯竭,进而严重影响水资源的供给。所以,做好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利用对于城市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3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在于过低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率。高度集中的城市用水导致城市排水量大,大量成分复杂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江河必然对水体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对地下水及江河水造成污染,进而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而上游及周边地区工业、农业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处理也严重影响了沿岸水体的污染,进而加重了下游城区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加之日益严重的城市酸雨问题,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受到进一步污染,使得饮用水资源污染不断严重化。

2 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2.1 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安全直接受城市洪涝标准的影响。要保障城市水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构建和改造,构建完善的防洪设施,通过提高城区排水能力来降低城市因洪涝灾害而遭受的损失,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排水区域的划分及排水管网的铺设首先要坚持分散布局、就近排放的原则,以排水布局现状为基础,以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的目的。还要通过对内部排水管网及排涝河道的治理来理顺排涝水系,综合治理排涝河道,确保排水畅通。还可以采用管网铺设、泵站扩容、河道整治等手段,重点治理重涝区,对现有排水设施的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从整体上提升城市排涝标准及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河塘及水面的保护,充分利用其调蓄和排泄能力,有效缓解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2.2 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

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要求城市水利建设工作,其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其核心内容。首先要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构建节水型社会,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其次要对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通过降低工农业污染排放量对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还可以采用雨水排污系统分流措施对生活污染进行处理。还可以通过节水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行发展生态农业,配套续建灌区,改造渠网,改革耕作制度,对施肥、施药方法进行革新,对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养殖业和农业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加强绿化对水土进行有效保护,加强对乱砍乱伐行为的禁止以保护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同时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力度和进度。其次可以通过运用可降解垃圾袋、推行垃圾袋装化以及专人专车收集并处理城区生活垃圾等措施,对居民住宅的垃圾道进行有效改造,大力改造旧城区环境,使其生活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同时,还要对城市河湖水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大面积建设城市绿地和绿化带,尤其要在河流两岸进行绿化带建设,在水体生态区之间构建纵向联系体系,提升涵养肥力和固土保水的能力,通过减少地表径流,扩大透水面积实现对水文循环以及水生植物布局和河床基质的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水土流失、净化水体、缩小并稳固洪泛范围的目的。

3 结语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经济、环境及资源的健康发展是以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运行环境要求我们对水资源加强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全面节约、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从而实现水资源及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善荣,黄金军,陈阿萍.浅谈生态水利在城市水利设计中运用[J].湖南水利水电,2016(02).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可持续发展;问题;管理措施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从当前我国一些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河道治理工作的有效性,也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急需通过加强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的研究、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来予以解决。

1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加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因而对全国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也就成为了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控,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而河道污染、不合理开发等情况都将会影响河道在水资源调控、利用方面的作用发挥,造成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及一系列其他问题。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能够通过管理措施的运用,控制河道周边区域居民生活、土地开发、砂石资源开采等活动对于河道结构及环境的破坏,进而降低水资源污染与浪费问题的发生几率,对于发挥河道保水、调水功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还肩负着防洪排涝,保障人们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河道条件的变化对于洪涝灾害的产生及治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洪涝灾害的威胁与损失,必须要切实做好河道治理工作,通过河道地形的勘察,及时发现不利于洪涝灾害防治的河道变化因素,结合区域降水特点,及早采取改善治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实现对灾害损失的控制,保障周边居民的安全,这也是河道治理工作重要性的一方面体现。

2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道治理的责任划分不明确

在我国河道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要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的,但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中对于各部门之间的职能责任却没有给予明确的划分,这也就造成了部门间存在职能交叉情况,各部门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规定的理解各有不同,且出于本部门利益考虑,在部分管理工作中互相依赖、推脱,协同工作的过程中配合不够默契,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了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在城区主河道、一些支流等区域内污水排放的指标严重超标,生活垃圾到入河流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还容易造成河道堵塞问题的发生。还有一些人为原因,对河流的堤岸以及河道的景观设置造成了破坏,导致其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对于此种现象,由于不具备完善的责任机制,导致责任不能细化落实到个人,也使得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衔接,造成管理过程中一些环节的管理缺位,对于河道工程破坏等问题的管理整治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旦出现问题,部分管理部门相互推诿,导致实际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河道管理工作的开展严重缺乏效力。

2.2 存在不合理开发占用河道问题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一些地区原有的河道区域也被列入了开发范围之内,随着部分城镇地区人口的增加,城区内住房建设压力也相应加大,一些政府部门则将河道周边区域作为了开发用地加以利用,也因此占用了部分河滩、护岸用地,挤占了河道工程建设的空间,尽管在开发过程中开发商也会承诺进行河道保护工程的建O,但由于重视不足,以及施工水平限制,导致所建设的河道工程质量达不到防控洪涝灾害的标准,增加河道管理中的安全隐患。而一些处于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的河道,由于管理不到位,围河造田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耕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河道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加速河流沼泽化,生产生活排污也加剧了河流水体污染的问题,给河道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 应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的有效管理策略

3.1 加强对河道管理责任落实机制的优化调整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门河道治理小组,由该地域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担任主要领导,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各个部门间的配合,构建完善的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能责任。水利部门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对河道治理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依据实际状况对相关的工作进行安排,将工作进行细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完善的沟通工具机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此外,要积极完善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加强河道管理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避免出现违法不追究、配合能力差等现象。对于在工作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进行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的人员,应该积极的进行惩罚,并且进行督导,防止其再出现类似状况。

3.2 加强对河道周边区域的科学开发与管理

城市化建设难免会涉及到对河道区域的规划,为了保证河道工程水资源调控、灾害防治的作用发挥,应当在河道周边区域开发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城市开发的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占用河道建设住宅小区,对于河道的开发应更多考虑河道生态功能的发挥,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在河道周边开发生态休闲公园等公共休闲场地,做好堤岸绿化,建设自然生态景观,对于其他涉河工程的建设也应严格做好审核工作,在不影响河道基础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建设。此外,对于农村或城郊河道,应加强对围河造田的整治,对于非法私自围河造田的责任人,应责令其拆除自建围河设施,退出河道区域,并依情况进行处罚和教育,对于拒不配合整治管理的人员,应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以此来实现对河道的保护。对于部分耕地质量差、产量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农村区域,为了保证区域的经济发展,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结合合理的规划,在不破坏河道区域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河道周边区域内的湿地、滩地等进行科学改造,加强河道区域绿化建设,将河道区域开发成为沿河旅游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吸收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对农业人口的转化,既发挥了河道及水体资源的经济价值,也实现了河道环境保护的目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本地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将得到有效增加,这也就能够降低围河造田居民对河道治理的抵触心理,实现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4 结束语

本文第一部分针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针对各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河道治理工作关系到水资源的调控利用效率、关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的有效管理,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发挥河道工程在水资源调控、洪涝灾害防治过程中的积极价值,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钟天,宋威蓉.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253.

[2]万雪娟.浅谈高台县在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5(18):63-64.

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87-01

一、水土流失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从建国至今,水土流失总面积累积超过了四百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让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感到非常心痛。国内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了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以及风力水力共同侵蚀。和其他很多国家比起来,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是可用耕地面积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13亿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人均耕地面积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必须要重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一般来说水土流失可能发生在任何地区,其后果轻则导致江河堵塞,重则引起河道改道,不但会在洪涝灾害期间让水位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会造成旱季江河的需水量降低。另外,水土流失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它很容易造成地表土层与岩石,在较强的水流冲击之下,岩石层被侵蚀土层逐渐冲刷,所形成的泥沙往往会汇入到江河之内,在水势相对缓慢的地区或者地势较高的区域,泥沙会逐渐沉积而导致河道出现堵塞的情况,进而让河床和水温的上升。如此一来便很容易降低水库的调节能力,无法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真正作用,不但会对水库造成损伤,同时会提高洪涝灾害的发生率[1]。

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策略

(一)工程规划设计入手进行防治

一方面,必须对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设计初步的防治计划,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科学估算,无论是点型工程或者线型工程,导致当地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的本质原因都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当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入到初步设计阶段后,必须要对项目内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科学的分类及完善。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人为扰动地表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完善的规划设计,还应当结合水利工程占用耕地和挖填方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水土保持设置设计。即便水土保持工作仅仅属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但是其重要性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就应当水土保持的防治。

(二)从工程施工入手进行防治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水土流失可以分为点状与线状两种类型,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实施水土保持防治策略。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开挖区、回填区以及弃渣场等应当将工程手段与生物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工程防治手段与生物防治手段拥有自身特定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的提升施工作业区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提升土壤抗蚀能力,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在挖方区可以设置排水沟避免坡地水土流失,设置抗滑桩来避免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对于回填区应对坡地地形进行整理,同时适当种植林草,降低施工过程中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在施工时临时占用的耕地中,所抛弃的废渣要在施工完成之后清除干净,同时要补植地表植被,做好防护措施。在治沟工程中例如说建设淤地坝、谷坊等,必须结合具体条件,借助当地的水文优势避免边坡受大面积冲刷,要加强施工现场的临时生活区管理,确保施工作业人员树立水土保持意识,避免生活污水对当地耕地造成污染。另外,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蓄水、引水等都会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这些情况往往都是工程施工时容易受到忽略的,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将其视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

(三)从工程管理入手进行防治

其一,对水利工程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防治效果实施监测控制。监测的主要内容一般有:水土流失具体情况和动态变化、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方法和相关的实施情况、水土保持防治有效性等。利用监测控制的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水利工程水土流失可能出现的位置、强度和具体特征,进而可以及时的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防治预案,尽可能的为水土保持工作做出贡献。其二,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具备资质的监理机构对相关水土保持对策和工程建设时可能存在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控。因为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水利工程未来的使用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监理人员应当树立水土保持意识,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为扰动地表植被的现象进行适当的控制,同时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根据水土保持规范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可能的削弱减少风蚀、水蚀及重力侵蚀作用[2]。

三、结语

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关乎国计民生,但是在其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附近的水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做好水土保持的防治工作。上文我们针对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情况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出发,做好水土保持防治工作,进而确保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涝区治理;工程措施

Zhangwu County flood control projects measures

Zhuang Wen-xin

(Zhangwu County Drought Relief Service terminus Zhangwu Liaoning 123200)

【Abstract】Zhangwu County arable land area of 166 hectares, of which more than 50 million mu of arable land area of the flood district, located in 22 towns. Governance projects to local conditions, bo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ombin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Change the the floods District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Flood zone management;Engineering measures.

1. 洪涝灾害及其成因和特点

彰武县全县耕地面积166万亩,其中涝区耕地面积5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东六、西六、五峰、两家子、双庙、二道河子、冯家、兴隆堡等22个乡镇,其中2万亩以上的有12个乡镇,1万亩以上的有6个乡镇,其余分布在4个乡镇。大部分分布在我县中南部平

涝渍成因及特点:

(1)内涝型。我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7.2mm,汛期降雨量为327.1mm,占全年降雨量的63.2%以上,由于降雨雨量大且连续集中,形成涝灾水源。是造成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2)渍涝型。地下水位高,上游地区土壤渗透系数大于下游地区,造成下游地区潜水受阻,地下水位拥高,形成渍涝,又由于部分地区存在着地下水位的两次峰值,1~5月份处于返浆期,出现一次地下水位高峰,降雨集中又形成一次地下水位高峰。地下水位长时间过高也是部分地区形成涝灾的原因之一。

(3)盐渍化型。地下水水位上升下降变幅大,地表盐渍化严重,形成了土壤表层透水性极差或不透水层。

(4)排水缓慢。我县排泄洪水的主要河道是柳河,绕阳河和养息牧河,由于河道比降小,河床泥沙淤积严重,形成了宽浅式河床,排水不畅,也是形式洪涝的原因。

2. 治涝工程现状

全县50万亩易涝耕地排泄洪水的河道有绕阳河,养息牧河和柳河。经过多年治理使洼地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绝大部分低洼易涝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排水骨干网。现在共有排水主干渠158条,长675.3Km;排水支渠706条,长756.9Km;斗渠215条,长247.6Km农沟5251条,长1202.1Km;排涝站1座;排涝桥涵780座;达10年一遇治理面积1.0万亩;5年一遇治理面积4.4万亩;低于5年一遇治理面积44.6万亩。这些治涝工程对防御我县洪涝灾害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目前,全县以自排为主,局部地区机排,主要涝区排水干支渠斗沟相通,达10年一遇排水标准。但桥涵配套跟不上,严重影响排水效果。而且使农田作业不便,部分交通受阻。总的是地表水排泄的工程多,降低地下水的工程少;骨干工程多,配套工程少。近年来农民对涝区桥涵配套工程要求强烈,一是彻底解决排水问题,二是方便农田作业和交通。所以,抓好涝区桥涵配套工程,才能彻底解决排水工程长期运用和根治涝灾。

3. 涝区清理工程措施

3.1 工程规划。

全县50万亩易涝耕地分布在22个乡镇,对治涝工程进行总体规划。治理工程总的要求是因地制宜、防治并重、改造和更新相结合、建设和管理结合。为了快速有效的排除洪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在干渠上主要交通道必须设大桥,支沟上设单排涵,局部洼地积水建排水站。保证沟沟相通,路相连,排水畅通,交通便利,彻底改变涝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发展。

3.2 治涝工程技术。

提高各级沟道排水标准,对现有干、支、斗、农沟进行清淤扩建,必须达到沟相通,达到排水通畅;增加沟网密度,排除地表水和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加强桥涵配套,大桥要保证净跨10m,中小桥要达到5m,斗沟双排涵、农沟设单排涵,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低洼积水区要搞好排水站建设,及时排除积水。

第9篇

关键词 内涝;防汛;宣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91-02

1 城市防汛现状

即墨市南依崂山,东临黄海,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区总面积51km2,位于中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84.8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的72.5%集中在6~9月份,且每年有1~2次台风登陆影响。2006年8月26日,即墨市境内遭遇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196.1mm,其中单点王村镇降雨439.5mm,其中4h降雨358mm,是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4小时降雨量,给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近海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墨水河发源于崂山北麓城阳区惜福镇三标山,流经即墨城区,穿过胶济铁路于城阳注入胶州湾,是即墨城区重要的防洪排涝工程。河道全长41.52km,流域面积317.2km2,其中即墨境内河道长21.3km,流域面积276.1km2。墨水河在即墨境内主要支流有留村河、龙泉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4条。其中龙泉河是墨水河的主要支流,长20km,流域面积56.1km2。

通过综合整治,城区墨水河干流及支流龙泉河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承受的24小时降雨量在240mm左右。一旦日降水量超过240mm或出现如2006年8月26日的段历时强降雨,河道排水不畅,将会出现河水倒灌,同时上游石棚水库、团彪水库溢洪,洪水叠加,极易造成严重城市内涝。承担主要排涝任务的许多支流河道缺乏统一规划,淤积、挤占严重,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区排涝的“瓶颈”。

2 存在的问题

2.1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偏低

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目前,城区排水系统设防标准低,大多为3~5年,一旦降雨,雨水不能及时排出,难以为持续降雨腾空容量,直接影响地面径流通过管网向河道汇集的速度,造成内涝。

2.2河道排涝能力不足

墨水河贯穿即墨城区,主要支流有龙泉河、留村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还有多条比较小的支流。历经多年治理,墨水河主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但许多支流河床过窄过浅,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人为改变或缩小泄洪通道,河道调蓄量减少,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2.3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2.4防洪意识不强

由于多年未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淡化,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3 对策与建议

3.1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文化路南关桥、德馨小学、利群商厦、小商品城附近等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提高快速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社区、村庄为单位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排涝设备储备,定期开展演练,确保能在险情发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所谓“治”,就是要治理城区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城区雨水管网大多建设标准不高,且运行多年,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大大降低。遇强降雨,排水不跌,极易形成城市内涝。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区内的排水管网、暗渠、雨水井、排水泵站等排水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采取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确保正常运行。

3.2进一步推进城区河道治理

即墨市城区排涝得益于贯穿城区的天然河道墨水河。汛期,城区积水一部分直接进入墨水河,另外一大部分积水通过众多支流汇入墨水河主河道。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人为向河道倾倒垃圾,致使支流河道断面狭小,淤积严重,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应立足于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大城区河道支流治理力度,宜拓宽则拓宽,宜疏通则疏通,确保墨水河这条城区排涝 “大动脉”通畅。

3.3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3.4加大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力度

一是按照防洪设施统一管理的思路,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在稳定现有管理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层层建立管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切实划分事权,落实管理工作责任制。二是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长效管理。三是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确保全市防洪安全。

3.5构建城市防洪工作的长效机制

城市防洪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城建、交通、公安、气象、水文等多部门联动。一是加大气象、水文、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投入,提高预报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增强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二是加强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建立防洪预警信息资源集成共享机制。三是及时修订完善各级防汛预案,确保防汛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能各司其职、联动抗灾.

3.6落实城市防汛工作责任制

城市防汛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严格抓好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相关部门要按照防汛责任制的要求,把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人,做到级级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确保将城市防汛工作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