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学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26 09:37:13

导语:在科学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素质教育

第1篇

对高校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高校学生全民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文章在分析我国素质教育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旨在探寻一套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即构建科学的评价结构,设定专业的评价机构,改变学生的发展理念,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的评价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及发展提供重要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科学评价

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探讨了多种培养方式,然而在创新培养方式的过程中,科学的评论体系尚待研究和建立,尤其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对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阻力。在当下高校发展与相关体制改革中,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系统多采用期中和期末考核等单一的评价体系,这样的体系显得过于原始和呆板,不仅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有极大的制约性,同时也对高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究创新模式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重要性

对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直接影响我们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对高校教育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构建一种合理的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的素质发展纳入科学的评价系统内,促使高校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培养。同时,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评定,确认学生的现状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否符合当下高校和社会对学生个体所提出的综合要求和素质要求。也可以研究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时加以改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要时刻发挥鉴别作用。即对评价对象的效率、成果等做出一定的评判。能够运用标准,对教师、学生、学校管理部门等进行合理的评价,落实综合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最终培养目标。可以说,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开展,推动高校整体发展。

二、我国素质教育评价现状

(一)系统缺失

当下我国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还不是十分完善,可以说是一种缺失。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及时调整,目前对学生的素质评价仍然建立在考试考核的基础上,难以推动高校整体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形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二)评价方法单一

我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依然处在单一的评价方法下,如以前是通过期中或者期末的试卷考核来评定学生,而目前这样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不少高校依然采用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单一方法和形式来确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方法不仅不能综合性地考核和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十分不利。不少学生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往往忽略了自己综合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更有甚者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践的经验。

(三)缺乏专门的科学评价机构

不少高校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专业机构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甚至只能采用单一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所谓的“考试”,而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与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核目标、宗旨等核心内涵相去甚远。缺乏专门的科学评价机构使得负责素质评价的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素质评价缺乏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三、实现素质教育科学评价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评价结构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延续的是通过单一的期中或者期末考核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评定,极易造成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跑偏”的现象。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通过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就可以完成本学年的最终考核,拿到高分的学生更是将这样的事情引以为傲,并在长期过于看中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过程中成为纸上谈兵、空穴来风的理论派。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教育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一部分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做到了考核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即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试卷考核与其他考核如考勤、综合能力测试、实践能力、实习经验等挂钩,但就整体来说,能够做到的学校十分有限。大部分高校只要学生没有缺勤就可以在实践考核的环节给予很高的分数,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在建构和实现科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结构上我们应在部分尊重与保留传统的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同时加大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

(二)设定专业的评价机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过程过于简略,没有健全专业的评定机构。在以往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方面,不少高校将评价的权利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处在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不仅不够专业,并且在最终评分上并不客观。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夹杂着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位或者某个群体学生的主观感受甚至偏见。高校对实现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是更加科学的,也应当是更加公正的。应设立专业的评价机构,评价机构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职称、学历都应该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如在评价机构人员的学历和教育背景方面,以学过教育学专业的人员为优,同时要注重对学过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人员的聘用。以学过教育学专业的为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相对于其他的教师或普通行政人员更加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和教育特点,对高校学生考核标准的制定和最终考核的评价标准等都有更为客观和科学的制定方法;有人力资源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则可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结构构成和比例构成做出一定的分析和最优化的分配。在专业评价机构的辅助下,对高校学生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改变学生的发展理念

当下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在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起着基础的支撑作用。对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认为评价考核体系就是通过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或加上简单的考勤来进行最终的评定等,容易形成死读书就可以取得优秀的评分的想法。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极大地阻碍了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一部分高校在对学生民主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由于熟悉传统的评价方式而对学校新提出的评价和考核方法表现出抵触甚至排斥、厌恶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反过来影响高校对于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推动科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阻碍。学生思维和发展理念的构建对于建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推进者的角色。应当通过教育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注意到自身的发展应当是平衡的、综合的、全面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具备综合素养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学生通过逐渐梳理发展理念,从科学、正面、客观的角度对自身的发展做出最终的方向性思考,不断使自己向综合人才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应当注重评价体系的个性化和灵活性特点。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当广泛适用于所有专业的学生,在基础评价的基础上,应当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广泛的了解,尤其是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和实际能力的鉴定等应当采取更为个性化的方式。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评价时,应当对学生实际的专业知识测评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法院实习能力等结合起来,这更加符合法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走向。这样的个性化评价不仅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与倾向性,同时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科学性,使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广泛适用于普通学生和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同时,及时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具体评价方法和评定标准的调整。

(五)发挥学生的评价功能

在进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校方不仅要采取实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方法,同时还应充分尊重学生。如对学生进行民主测评或民主评价,该做法的优点是能够对个体学生在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考核通过后,通过民主测评的方式测定学生个体的实际人格、实际能力,以便根据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其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真正做到综合发展和优秀成长。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发展和高校的整体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学生个人的长期发展具有塑造和引导的作用。应从多元化和可行方面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作者:田晓艳 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碧芳,毛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2]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2).

[3]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

[4]敬采云.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第2篇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系统的科学素质行动,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列入教育局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位副局长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局办公室为牵头处室,基础教育处和职业与成人教育处为责任处室,负责布置和开展具体工作。基教处要有一名干部为兼职联络员,负责与各部门、学校联系协调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增强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技辅导员的骨干教师队伍,表彰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组织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上岗培训,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作开展*市科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不断创新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4.加强中小学生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重视新课程改革实验、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教法改革,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科技、环保、安全等宣传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科技传播活动,让科普知识进家庭、进社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和科普基地的科普宣传作用。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举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小学生航模锦标赛、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文评选活动,不断开拓,不断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6.形成科技方面办学特色。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各县(区)争创1至2所科技方面的特色学校。

第3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科学素质 教学功能 教育策略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突出学科特点、注重方法策略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不失时机地引导

化学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学生获得的化学知识、化学理论划等号。认为只要传授了化学知识、讲清了化学原理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只要在化学学科考试中成绩优秀,就能证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好。实际上仅仅把掌握了化学知识、化学理论看做是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既不是现代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又不是实现化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且后者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有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创造才能,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研究科学理论和探索科学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讲解,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的奥秘,而且要让学生懂得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可以认识的、科学真理是可以探究的,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方法。又如,通过化学史上氧气的发现、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的提出、元素周期律实质性描述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应当如何树立敢于批判错误、求真求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科学的批判精神;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家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想象力、坚定的科学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借以培养自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品质。再如,在讲到氯气的漂白作用、氧化作用、置换能力等强氧化性特点时,经常采用一种“系列装置”,即让干燥的氯气通过湿润的红布祭、无色的淀粉碘化钾溶液、无色的溴化钾溶液、灼烧的铜片、加热的红磷和氢氧化钠溶液等验证氯气的化学性质。其中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构思、仪器的安装顺序和技巧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然后对照教师事首准备好的演示装置进行比较。这样做不仅可以激趣、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能力。

二、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发挥实际教学功能

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依据、以理论为先导,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以达到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之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关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实验事实、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判断、研究、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化学教学的这些基本特征有利于加强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诸方面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辨、直觉思维、大胆想象等多方面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科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要熟悉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洗涤使用方法,观察刻度的方法及及时处理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误差的方法,等等;同时可以通过熟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准确计算、对比实验、分析结果等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判断力。

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检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细心、耐心、尽心,而且要求用心。不细心、不耐心容易出现实验误差,然而如果只强调细心耐心,不强调动脑筋思考问题,不遵循实验法则和科学规律,则一方面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比如,在点燃氢气、甲烷气之前不检验纯度,加热乙醇、浓硫酸制乙烯不加沸石、不控制温度,无水醋酸钠加热制甲烷的试管朱干燥彻底,等等,不只是要求细心耐心就能做到的。化学实验既要细心,又要讲科学;既要有情趣,又要讲理念。

三、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61―01

一、重视生物基础知识的把握和领会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这些生物基础知识本身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物知识。其次,在讲解这些生物基础知识的时候,应该力求使学生对自然、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利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使抽象的生物学语言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细胞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让学生树立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知识作为背景和依托,但仅凭授受式的教学方法是达不到上述目的的。在课堂上把生命科学史引入生物教学,让学生重温科学家当年研究、探索生物现象的历程,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同学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1. 问题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以实现信息的传递,进而发挥学生思维的“共振效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现场调查法。根据某一专题生物内容,面向社会,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和征询各种意见,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决策模拟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的有关生物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与能力。

三、关注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引导他们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第5篇

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④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⑥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3.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

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4.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笔者认为,科学意识包括两重意义,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科学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有科学意识的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丰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化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例如,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树立起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等。

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这也是化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就好比说,一个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车后面排出尾气,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气体会污染空气。

要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物理 科学素质教育 作用

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科学素质教育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特别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面对知识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创新的巨大挑战,社会对人才的科学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负面影响以及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目前我国大学生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专业课需要的内容就讲,不需要的就少讲甚至不讲,导致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欠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物理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发挥科学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物理教学作为科学素质教育载体的优越性

大学物理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面向理、工、医科各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有些高校还在文科专业中开设了大学物理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物理教学覆盖面广,教学周期长,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已成为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一方面,它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它所得出的原理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普适的;另一方面,物理学所采用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也被其他学科所吸收,对于其他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有深远影响。而且,物理学也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现代科学技术,说到底,是靠两门学问:一是物理,二是数学。”可以说,大学物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大学物理教学在科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讨论大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

1.概念性地理解科学的主要思想。物理学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物理学概念和基本规律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例如,什么是牛顿力?什么是量子的不确定性?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熵?大学物理将各领域中基础的、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渗透到课程中,这些知识成为其他学科或者今后研究的“接口和窗口”,因而,作为基础课需要知识比较宽,同时也比较浅,有些知识只要求概念性地理解。概念性地理解就是非定量的理解,尽量避免复杂的数学推演,用图表曲线、概率、对称性、实验误差等把物理概念关系表达出来,理解科学思想和规律。

2.了解科学发展过程,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实验观察、猜测试探、科学抽象、理想化方法、模型化方法、等效法等科学思想和方法,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的影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建立理想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刚体”、“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磁场”等都是大学物理中的理想模型,它舍弃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物理现象或过程得到简化和理想化,它是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通过这些物理概念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以后工作和学习中恰当处理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理解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当代人类社会呈现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的特点。大学物理教学能把科学、技术和社会有关学科融合起来,例如从质点运动规律到航天技术,从电磁规律到发电技术、加热技术、探测技术,从热力学规律到动力传动、制冷技术,从光学规律到光纤、全息技术,从粒子规律到核能技术等。教学过程可以渗透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新能源的开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等问题。大学物理教学能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的意识,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社会的和谐平衡发展。

三、大学物理教学实现科学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

1.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很显然,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和较宽厚的物理底蕴。长期坚持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质一个有效途径。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而且只有教师本身深入到物理学前沿,才能明白如何把学生从基础物理引导到物理学的前沿阵地上去,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物理学的热情,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如何自学未来所需要的知识。

2.加强物理实验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安排和设计,除了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物理小实验制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技能实验设计比赛。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规律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

3.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检查并纠正学生的科学作风,是促进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来的非科学作风主要有: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死记硬背;不重视现象,不重视基础,好高骛远;作业抄袭、潦草等等。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除了传统的笔试,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课堂考察、开放式课题讨论、科技小论文撰写、实验设计等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辩论讨论,针对平时学态度进行课程结业考试的资格审查制度,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调控以及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学风。

总之,科学素质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大学物理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其在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重视并且不断强化大学物理教学科学素质教育功能,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延生.渗透STS教育理念改革大学物理教学[J].物理与工程,2009,19(3).

[2]王冰.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科学 教学经验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89-01

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一门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做好哪几方面工作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1 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存在于部分教师头脑之中虽然素质教育的目标已经推进了很久,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接受这一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仍然把自身置于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课堂权力,不能真正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灌输式,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结果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即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兴趣盎然,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极其低下;三是部分教师全程包办教学过程,即什么都给学生准备好,学生要做的就是把教师准备的知识记录下来,学生的学不过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2)学生缺乏发问的能力和精神正处于小学的学生应该来说是好奇心最重、探究精神最强烈的阶段,尤其是在科学这门课堂上,应该会有很强烈的提问问题的欲望,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常常问的却是这个题目怎么解,那个题目要怎么回答,所有的问题都只与考试有关,曾有一位权威教师做过这样一个测验,在一个班集体中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请他们进行作答,一是铁为什么会生锈;二是青蛙为什么要冬眠,结果同学们听到问题后反应一片哗然,纷纷表示老师没有讲过这类问题,课本里也没有答案,不会作答,可见学生们学习的知识都只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严重缺乏对科学的兴趣和提问能力。

(3)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现象严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功利化,只教授给学生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而不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殊不知只有把科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犹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如果过的是随地乱扔垃圾的生活,虽然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可见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切实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现高效化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采取的举措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和保障,科学教师要真正从思想层面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目标,在授课方式切忌采用灌鸭式,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教师要善于创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进而表达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想法和观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获得的起点,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就慢慢建构起科学知识的体系。

(2)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科学的发现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兴趣,就必须把科学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向学生多提问、多布置一些更贴近生活的作业和任务,比如请同学们课下观察北极星,并描述出它们与其它星星的不同,还可请同学们观察各种小生物,比如在草丛中蹦跳的蟋蟀、蝗虫等,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在泥土中的蚯蚓、青蛙、蜗牛等,并要求他们写出观察写得,汇总出这些小生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相信这些作业一定会引起正处于天真烂漫阶段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不但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多种方式,合作学习便是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教师要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轻松、更安全的心理来面对合作学习;二是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过程中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组;三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倾听,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宽容、欣赏与帮助同学等。除了要做到以上三点,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自身重要作用,那就是要科学确定好合作学习的主题,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做最后的陈述和总结,并请同学们畅谈自身的收获和感想。

(4)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质疑是科学必备的重要精神之一,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心中疑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对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加以保护,耐心认真的给予学生解答,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比如在学习《大树的观察》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请同学们提出自身对大树存有哪些疑虑,学生可能会问树皮为什么会裂开,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等,这时教师可请同学们先做相互的讨论,然后带领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

3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之上,要加强对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争取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及创新精神等,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二十一世纪,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力普及,计算机教学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随着这一趋势的加强,针对高校扩招后,中等专科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有所下降的特点,如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中等专科学校学生素质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其敢于实践的同时,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与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课堂中引入计算机教学,其丰富精彩的学习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种专业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计算机使学生用有序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人机交流。当前, 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教学在经历了学科教学后,现在已经成为计算机文化的教学,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如果不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和使用技能,最终将会遭到社会的淘汰,学好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新一代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关部门指出,高科技犯罪者正是那些掌握高端技术而缺乏道德修养、无视法制约束的人。因此,在当前的中等专科学校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各中等专科学校,计算机课程应该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

二、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计算机教学目的认识不清

虽然计算机教学已经在中等专科学校得到了有效推广,但是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对中专计算机的教学的目的是以学知识为主还是以学技能为主还是没有清楚的把握和认识。计算机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计算机操作中,以帮助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但目前,大多中专学校还是把传统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没有针对中专学生特点设立专内容,而是盲目复制大学大专计算机课程和内容,对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和少有涉及,学生素质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2.教学模式和设施不适应

传统的传递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解释问题+举例说明问题,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得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对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在多媒体计算机房中,严重浪费了多媒体这个高效的资源。而许多中专学校,计算机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设施――黑板和粉笔。虽然教育界早已倡导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但有些学校是客观上没能力构建起相配套的微机房和多媒体教室,而有些中专学校没有更新硬件设备,机房里仍然使用的是286、386。这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教师业务素质的较低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别并非计算机专业毕业,有些教师是临时转行过来的,用的都是同样的教案和陈旧的教法,没有创新和吸引力,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没有兴趣。另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几乎每半个月就会有一个新软件出现,计算机以摩尔定律,高速发展,有些从事该行业的中专计算机教师不能几乎完全不能适应。并且受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市场上一些IT动态及推陈出新的软件自己也无法来得及去接触和认识,这样当然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建议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具备超前的远瞻意识, 按社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计算机教材,以提高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为目的,构造新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教材片排上应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养成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习惯。

2.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中,应针对中专学生自身素质、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同时结合实际条件等因素,因材施教。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距,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弹性教学,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层次、有等级的实施教学,同时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框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计算机教学是极富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劳动,现代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开创新思路、掌握新的学习手段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总结,还要具备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人、书、机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自己,扎实基本功,提高自身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将改变人类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全面提高中专学生素质,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尹小剑.《当前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载《南昌高专学报》2002年第3期

[2] 周忆陶,周键.《对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探索》,载《北方经贸》2002年第8期

第9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Abstract: The education basic outlet lies in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the Technical school realiz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This article realiz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raise qualified intermediate and senior skill talented person to the Technical school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and how manages two aspects from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o elaborate to realize the Technical school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chnical school;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realizes the way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面向整体、科学发展,最核心的是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和重要的保证,就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建立充分体现尊重、关爱、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技工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其根本出路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技工学校素质教育。

1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整体性,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文化知识、能力等的职业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从业者。特别是我国在制造业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企业及基层一线更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技工学校。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向技工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从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实现的途径

2.1 改革课程教学,构建素质教育新体系

所谓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技工学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革,学校必须深入社会深入市场积极开展需求调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创办各自特色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主辅专业相辅相成、素质教育目标明确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技能、有教养、有责任心、忠诚企业。为社会和企业广受欢迎的好学生好员工。这一理念,涵盖了技术工人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条件,涵盖了现代社会对现代公民的道德和责任需求,涵盖了现代公司制度对员工敬业精神的基本需求。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专业设置①要发挥原有特色专业的优势,继续办好精品课程;②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校校联手、校企联手,采取需求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开设专业课程;③改革理论与实习教学课时的比例,在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以社会职业岗位分工的需要突出技能教学;④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岗位和行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加以确定。⑤根据专业实际开展现代化教学,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使学生成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2.2 加强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施素质教育,最终都要通过学校领导和老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设一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校一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在抓好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抓好教师队伍这一“软件”的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台政策,每年投入一定的教育培训经费,选拔教师到企业到高校进行学理论学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也应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人格魅力;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2)技工学校要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素质教育工作的首位来抓。学校要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引入新理念,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爱国、爱校、爱自己,充分关注自己的健康成长,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差别。大千世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有些差别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有些差别是通过努力逐步可以改变的。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奋发向上。面对现实保持健康的心态。③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将感恩教育引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3)将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发现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与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危机来临时濒临倒闭。因此在现实教训面前,技工教育应有战略眼光,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不断地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职业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拓展技能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4)挖掘智能潜力,发展学生个性。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搭建学生成才的平台。在抓好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以班主任为组长,带领小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塑自我,重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学一些他们喜欢的知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全方位为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