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家庭休闲娱乐

时间:2023-09-26 09:37:13

导语:在家庭休闲娱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庭休闲娱乐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消费现状;消费观念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不断壮大,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独特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心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为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我们针对湖北省境内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这次问卷调查,希望通过了解他们的消费现状,找出高职院校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1 调查情况说明

由于这次调查的对象是湖北省内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调查对象分布的区域比较广,我们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本次调查共涉及湖北省内13个城市的高职院校,样本总数为1204份,其中有效问卷1000份。

2 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现状

2.1消费来源

在被调查的1000名学生中,有89%的学生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在400-1200元之间,平均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为818.80元。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勤工俭学收入及奖、助学金,其中平均每月来源于家庭的生活费有618.80元,占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的75%。

有34.4%的学生会通过勤工俭学补充生活费,平均每月约200元。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奖、助学金,金额少,所占比例小。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取零花钱、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通常利用周末时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属于促销性质,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每次的收入在50元-80元。

2.2消费结构

学生平均每月的各项费用支出额为783.60元,费用开支主要用于衣食等基本生活、学习培训考证、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其中,平均每月用于衣食方面基本生活开支额为456元,占费用支出总额的58%;平均每月用于学习培训考证的费用为142.50元,占费用支出总额的18%;平均每月用于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费用占费用支出总额的三分之一。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是上网、看电影等。

3 高职院校学生消费差异分析

3.1城镇与农村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来自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平均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分别为913.89元、780.33元,是样本平均水平的111%和95%;平均每月来源于家庭的生活费分别为686.11元、577.24元,是样本平均水平的110%和93%。

来自于城镇学生平均每月各项费用支出合计888.88元,高于样本平均水平13%;来自于农村学生平均每月各项费用支出合计741.01元,低于样本平均水平5%。

在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农村的学生占81%,城镇的学生占19%;在生活费不足时,有36.92%的城镇学生和19.49%的农村学生会选择向父母索要。

3.2武汉与其他地区差异

通过省会城市“武汉”与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来源情况对比结果显示,武汉在校大学生取得的勤工俭学收入略高于襄阳在校大学生,主要是由于武汉等大城市勤工俭学机会多,待遇高。

通过两地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结构情况对比结果显示,武汉在校大学生平均每月各项费用支出合计859.04元,高于样本平均水平9%;襄阳地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月各项费用支出合计703.07元,低于样本平均水平10%,地区消费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在不同城市就读的学生每月的费用支出总额。

4 高职院校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消费存在的问题

4.1.1消费来源中对家庭依赖过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勤工俭学收入及助学金,其中平均每月来源于家庭的生活费占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的50%以上。仅有33.4%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补充生活费。

4.1.2休闲娱乐比重高,方式单一

学生平均每月用于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费用占费用支出总额的三分之一,但其休闲娱乐的方式以静为主,网络休闲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渐渐成为大多数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项休闲娱乐方式。有的甚至沉溺于其中。在对男、女生休闲娱乐方式分析时,发现有33.04%的男生选择运动健身,仅有15.12%的女生选择这种休闲方式。

4.1.3理财意识薄弱

从学生记账习惯、是否制定消费计划与生活费结余情况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不记账与不制定消费计划的学生生活费不够用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49.73%和65.57%,可见,记账习惯与消费计划的制定对学生的生活费结余状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每月生活费有结余的36.7% 的学生中92.1%的学生选择留存备用,仅有2.45%的学生会用于投资理财。通过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于学生每月结余资金有限,理财知识欠缺等原因。

4.2几点建议

4.2.1增强独立意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现今的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住脚,培养独立意识尤为重要,即要具备独立行动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消费行为中,不要过度依赖家庭,可以通过协助老师做研究、做家教、到一些公司或企业兼职打工等勤工俭学方式减轻家庭负担,做到经济上的独立。

科学的消费观是指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觉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名师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消费行为的理论;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宣传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普及消费知识,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指导学生在消费中做到消费有计划,消费结构合理,消费方式健康。

4.2.2合理规划休闲方式

休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以外参加的一些自己感兴趣且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什么时候应该休闲,怎样休闲,自己应该把握好“度”,参加休闲活动要在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休息的情况下进行,不能因为休闲而“废寝忘食”,更不能因此荒废学业。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要量力而行,即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在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选择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如参加社团活动、郊游等,这样既放松了身心又能够增强交际能力。

4.2.3加强理财教育,培养学生的财商

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如英国就将“教孩子学会花钱”的消费教育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

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理财教育理念,在学校开设理财方面的选修课,提高学生理财能力;家长应给学生参与家庭理财的机会,让其感觉到父母挣钱的艰辛和家庭开销的庞杂,培养学生理财意识。作为学生首先要树立财务规划的意识,可以从坚持记账和控制消费支出等入手,学会对钱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其次,通过对理财知识的学习,了解各类理财产品的特点,熟悉各种投资渠道,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模拟操作以积累经验;最后是根据自己特点,适当进行投资,一般选择金额起点低、风险小、变现能力强、收益稳定的的交易品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休闲时代;特点;对策

进入21世纪,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层面所形成的休闲化进程已汇聚成为全球新的发展趋势。休闲不仅可能,而且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下一个经济大潮”。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休闲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休闲时代演进的步伐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特点正在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一、休闲时代及发展阶段

(一)研究背景

首先,由于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互利互惠、互为影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近年来,当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贡献率提升至22%,排名跃居世界第二位之时,中国自然也分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红利,使我们得以在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从物质层面的休闲设施,到生活层面的休闲方式,乃至于精神层面的休闲理念,无不深受席卷全球的休闲化浪潮的广泛影响,从而不断刺激中国居民产生更高涨的休闲诉求,进一步加快中国社会的休闲化过程。

其次,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加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必将有力地推进休闲化进程向前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以现代休闲生活方式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时代的形成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成果之一。

最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休闲欲望呈现不断高涨态势,尤其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休假制度,不仅使居民全年的各种休假时间之和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形成了具有现阶段中国特色的“1+2+5+43”的休假时间模式,从而为居民休闲方式的多元化和自主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成为推动我国休闲时展的重要动力。

(二)休闲时代界定

关于休闲时代,近年来国内固然有较多文献进行论述,但是因研究角度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定义。结合国际社会发展的实际经验,本文认为所谓休闲时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进入3000~5000美元阶段以后,而在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相继形成休闲化特点的一个发展时期。从这一界定出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把握。一是条件的必要性。进入休闲时代必须具备相应的门槛条件。二是特点的显著性和动态性。在这一阶段必然形成若干体现休闲化内涵的时代特点,同时又蕴含着某些发展趋势。

(三)休闲时展阶段划分

尽管自工业革命以后,追求普遍的有闲时代一直是人们的理想,但是休闲时代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休闲时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结果。从国际角度看,休闲时代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在整体上陆续进入休闲时代。一方面,通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步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居民生活状态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休假制度也日趋完善,包括带薪假期在内的各种休假时间的总数接近全年的三分之一。在家庭收入水平递增和休闲时间延长的共同作用下,居民社会生活方式、消费趋向、价值观念发生相应变化,并使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成为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对此,西方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们是通过休闲而不是通过工作来体现个性和自我表现。也正是基于对这一时代特点的判断,法国社会学家Joffre Dumazedier(杜马兹迪埃)在20世纪60年代就“迫不及待地宣告休闲社会即将来临”。不久,帕克(1976)等学者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具有新的闲暇伦理观和娱乐道德观的新的闲暇时代”。显然,自从工业革命以后,发达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才得以逐步迈入休闲时代。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休闲时展态势在发达国家中尤为引人注目,且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呈现出如下时代特征,“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有2/3的收入用于休闲娱乐,有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娱乐。需要指出的是,借助于20世纪晚期知识经济兴起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有利条件,极大地推动了休闲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渗透,并促使休闲时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将从21世纪10年代起步。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发达国家人均GDP已经普遍提升到3~4万美元的水平,居民可支配休闲时间所占比例也上升至全年41%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居民用于休闲或与休闲相关的消费在同步增长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约占GDP的5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更是已逾60%。基于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莫里托(1999)认为,21世纪将形成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五大动力,而休闲是位居第一的重要推动力,并明确提出欧美发达国家或许将于“2015年进入休闲时代”的发展时间表。届时,“休闲的中心位置将会进一步突出,人们的休闲观念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显然,从杜马慈迪埃、帕克到莫里托,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中,关于休闲时代始终是西方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议题。当然,有必要指出,上述学者有关休闲时代的论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由于着眼点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前者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围绕休闲引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等内容进行阐述,突出了休闲时代的社会性特征;而后者则是从经济学的视野,针对休闲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强调了休闲时代的经济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把莫里托所称的休闲时解为休闲经济时代可能更加合理。二是由于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差异。倘若放眼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从人均3~5千美金增加到3~4万美金,提高了将近10倍,不仅使人们的休闲方式和休闲观念业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休闲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我们所面对的欧美学者对休闲时代这一历史现象论述的差异,实际上揭示的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休闲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演进和跨越的演变轨迹。认知这一发展过程,不仅对于理解和把握休闲时代的发展轨迹和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休闲时代的发展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休闲时展条件及演变特征

(一)休闲时展的两个基本条件休闲时代是建立在诸多发展条件基础之上的但其中有两个基本条件: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

第一,从经济发展条件看,应该符合世界银行 提出的关于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基本标准。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发展实际看,休闲时代的起步大致与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的发展时期同步。这是因为,单从休闲角度讲,即使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农耕时代,人们的休闲行为就已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过,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休闲消费能力较弱,导致休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很低。而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休闲能够作为一种新的和独立的生活方式出现,是因为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为居民生活方式的调整尤其是休闲目的的实现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惟有如此,人们进行多元化休闲活动和享受型休闲消费才成为可能。人们关于休闲的“有效需求不仅仅是指欲望,而是以金钱为基础的欲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上达到中高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迈向休闲时代的一个基本条件。

第二,从时间构成条件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休假制度。休假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早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就作了如下明确规定:“人人有休息及休闲之权,包括工作时间受合理限制及定期给休假之权。”经过多年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以公共休假制度、法定假日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的休假制度。一是在时间长度上,居民拥有全年三分之一左右的休假时间。二是在时间层次上,由周末休息、国定假日、带薪休假三部分内容构成,为居民从事各种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障。三是在时间使用上,进一步凸现了居民自主安排、自由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休闲权利。从国外休闲时展的实际效果看,多层次休闲制度的形成,是保证居民休闲目的和休闲消费行为得以实现的重要时间条件。否则,不完善的休假制度极有可能成为制约人们休闲生活质量提升的瓶颈因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就是一个例证②。

(二)休闲时代特征

由于休闲时代通常是在城市中率先形成的,所以在进入休闲时代前后,在城市生活中将会形成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休闲生活常态化

从生活方式角度看,休闲已成为居民生活的一种常态。这里的常态,是指居民从事休闲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与工作、睡觉和从事家务等必要的社会活动同等重要的第四生活状态。从时间层面讲,居民已获得比较充沛的日常休闲时间。在通常情况下,居民每天可自由使用的休闲时间总量能够达到5小时左右。至于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休闲时间则更为可观。从行为层面讲,居民休闲行为方式已从传统的休息形式向现代的休闲方式转变,凸现出常态化、多元化和自主化的特点。在旅游方式上,逐渐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从观念层面讲,居民休闲观念的初步确立。突破了单纯的娱乐满足的束缚,表现为对自我发展作用和价值诉求作用形成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

2、休闲消费脱物化

休闲消费脱物化或消费精神化是休闲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认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3000~5000美元是发生这种转变的临界点。这里的“消费脱物化”主要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食品消费在人的全部消费中的比重会下降。这种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对传统的以物质产品为主导的消费需求开始下降,而对以精神产品为主导的非服务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迅速攀升。

3、城市功能休闲化

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实践看,进入休闲时代,城市功能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经济功能休闲化。一方面,城市经济功能出现转型,由传统的制造业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经济结构转变,从而使经济中的休闲因素呈现不断扩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以文化、旅游、体育、娱乐和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休闲产业体系。因此,城市生产功能的转型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既为城市休闲经济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休闲经济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二,公共服务功能凸现休闲内涵。首先,从接待服务功能看,随着本地居民休闲消费能力的提高和休闲消费欲望的增强,原来单一性的旅游接待服务逐渐被综合性休闲接待服务功能取代,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其次,从城市休闲活动区空间布局看,传统旅游区逐渐向城市商业中心转移,使得居民娱乐活动和游客观光活动在城市区域空间上出现重叠的发展态势,进而形成了旅游区与休闲区一体化的空间布局特点。再次,从休闲设施构成看,各种城市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在规模上面临新一轮兴建、改建或扩建的发展阶段。一是休闲设施在功能上由单体性走向综合性;二是在设施等级上向高档次和现代性递进,进而形成如美国林肯艺术表演中心和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具有标志性影响力的休闲娱乐设施。第三,城市休闲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意境。根据雅典的规定,森林、河道等自然资源是构成城市休闲功能的基本内容之一。跨入休闲时代,城市不仅要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固有的休闲功能,而且要完成自然休闲资源从单纯的使用到可持续利用的转变,更加注重城市休闲环境的人本主义内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渗透到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建设之中。

4、生活泛娱乐化

生活泛娱乐化将是休闲时代一个重要特征,也是20世纪晚期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发展潮流。一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由此,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年代。二是指娱乐因素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地渗透到诸如购物、餐饮及其他各种日常活动中去,购物和餐饮活动已成为娱乐的一种体验方式。三是指休闲和工作向着互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工作越来越象娱乐,而娱乐则越来越象工作”。四是指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群内部同城化现象日益凸现,对城市居民而言城市之间的短途旅游和休闲的界限愈加模糊。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新技术、新条件、新理念的背景下生成的当代生活娱乐化样式,不仅迅速改变着青年人的日常娱乐生活方式,而且也在颠覆全体社会成员传统的生活和娱乐活动方式。

5、休闲方式虚拟化和极限化

首先,休闲方式虚拟化是指休闲娱乐方式由传统的具象化转向网络的虚拟化。当今时代,借助于电脑网络构筑了一个无穷大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在这完全以高科技手段虚拟构成的“第四度空间”里,人们获得了比以往现实社会更大和更多的娱乐快慰,使人类世界沿袭了数千年的具象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理念和活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休闲娱乐虚拟化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呈现出极为宽广的发展前景。其次,休闲活动极限化是指人们在休闲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尝试体验极限活动带来的一种惊险刺激的感受。无论是空中延迟跳伞、悬崖自由跳水、野外生存,攀岩、深海探险,无不让人在惊心动魄之余,体会到来自“后工业化”时代崇尚极限休闲活动新观念的强烈撞击,从而诠释现代人对“玩”所作的一种理性的探索 和对自然世界回归的趋势。

三、我国休闲时展态势与对策

(一)我国休闲时展现状

第一,关于发展现状。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虽然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越过3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但是在总体上尚处于中低发展阶段。不过在区域结构上,经济发展又呈现出高度不平衡的态势。其中,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的大部分城市,人均GDP已步入5000~7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其中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大城市更是跨入了8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②。与此同时,处在中西部地区的不少大中城市,人均GDP则刚刚步入3000~5000美元的发展时期。其次,从可支配的休闲时间角度看,我国城市居民全年休假时间长度已经占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再次,从休闲方式看,一方面,现代休闲观念不仅在广大的城镇居民中普及,而且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休闲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部分大中城市已经在国内率先跨入休闲时代的门槛。第二,关于发展阶段。从近年来我国休闲时代的具体发展过程看,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发展节点。一是从城市发展层面讲,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以上海、北京和深圳为代表的少数城市开始陆续跨入休闲时代的发展阶段,由此揭开了我国休闲时代的发展序幕。二是从区域发展层面看,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上海、杭州及苏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和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在整体上也开始展开了走向休闲时代的发展进程。可以预计,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带薪假期的全面实施,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和地区汇入休闲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去。

当然,这里所谈论的我国休闲时代的发展问题,离不开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这一时代背景,不能与发达国家即将进入的较高阶段的休闲时代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在层次上我们的休闲时代还属于较低的初级阶段,在特征上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在地域结构上还主要局限于我国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或内陆的部分大中城市。

(二)建议与对策

第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对休闲时展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意味着届时我国或将在整体上进入休闲时代的发展阶段。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新一轮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考虑到这一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加快休闲消费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拓展市场消费容量,提升休闲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力。

第二,从和谐社会发展角度认识建立完善的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急迫性。一是根据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政府为主导,对公共休闲服务体系进行制度安排。二是从空间角度对传统的休闲服务设施的布局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形成社区、中心城区和环城游憩带梯度延伸的分布结构。三是从产品构成多元化入手,以适应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休闲消费需求。四是强化价格调控手段,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日益高涨的休闲和旅游需求,还要注意保障城市弱势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最起码的休闲娱乐需求,以防止休闲娱乐活动中“二元化”现象的扩大。

第三,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局角度,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休闲时展的核心内容。提高人的素质和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休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两者在社会价值总体目标上基本一致。由于休闲时代,居民休闲活动形式的多层次和渠道的多元化,也使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在走向休闲时代的进程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我国休闲科学理论发展中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第3篇

【关键词】旅游者决策 性别 差异 比较

一、引言

随着女性文化水平、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旅游者已经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消费市场。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年,来华旅游者中男性游客有1745.41万人次,占总人数的64.4%,女性游客有965.79万人次,占总人数的35.6%,毫无疑问,女性游客已经成为我国入境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影响旅游者决策的因素、旅游动机、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活动与旅游体验等方面,男性与女性表现均有所差别。本文以来沪旅游者作为样本,进行了差异性实证研究。笔者试图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由于性别差异而引起的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差异点,并给出相关分析,以期在企业及政府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时能有所帮助。

二、假设提出

(一)拟研究问题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男性和女性旅游前决策行为具有不同特征和表现。研究期望找出这些不一致,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归纳出男女旅游决策行为的群体特征,并在本研究基础上对两个旅游群体的旅游决策行为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假设提出

据研究目的和架构得知,这是一个不同性别旅游决策行为差异的探索性的研究,因此,我们将以统计的方法进行逻辑性的统计推理验证,故对此研究,我们提出假设如下:

影响男女旅游决策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男女在游伴及旅游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女获取旅游信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的出游时间和停留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三、调查分析方法

(一)数据调查方法

本文选取来沪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式。在2012年1月份至3月份期间,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0份,其中有效问卷402份,回收率为86%,有效率为80.4%。由于本次调查问卷发放采用了网络和实地发放两种方式,网络端的问卷来源范围较广,样本地域、教育背景、职业等都差异性较大,而实地抽样调查问卷主要是集中于上海市的主要旅游景点,为南京路、东方明珠、豫园、人民广场、外滩的随机抽样。

(二)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SPSS17.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所获得的问卷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研究目的与获得的数据类型的特点,本文采用了T检验(均值差异检验)和卡方检验,以期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

T检验分为单个样本T检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两配对样本T检验。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数据特性,本文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本次t检验中所设定的显著程度为0.05。卡方分析是用于检验两个名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统计分析方法。P值表示检验的显著程度,P值越小,说明显著程度越高。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者人口学特征

由表1可知:在本次所调查中,男性占总体比重的52.23%,女性占47.77%,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45岁之间,其中15―25岁,占35.6%,26―45岁占44.5%,其次是46―60岁占13.2%,60岁以上及15岁,所占比例最少。调研样本的教育程度构成主要本专科学历为主,分别为本科41.0%,专科26.1%,其次是中专/职校/技校/高中学历,占15.7%,研究生学历,占12.9%,初中及学历,只占4.2%。样本的婚姻状况分布已婚者占51.7%,其中已婚(无小孩)占24.1%,已婚(有小孩)占27.6%。未婚者占总体的48.3%。样本的收入水平分布集中在1001―6000元之间,其中1001―3000元之间的最多,占32.1%,3001―6000之间的旅游者,占31.8%,收入在10000元以上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少。后文分析中以性别数据为主,其他类的数据结果只做相关参考。

表1 来沪旅游者人口学统计特征

(二)旅游者决策行为特征的数据整理及对比分析

(1)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本文将出游时影响决策的因素分为旅游地安全因素、景观知名程度、旅游地与自身生活环境的差异程度、旅游地消费水平、旅游地国际品牌丰富程度、与旅游地的交通距离、旅游地基础设施状况、旅游地休闲娱乐活动、旅游地适宜的气候9类。

对性别与影响旅游决策的9种因素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表2)显示性别与安全因素和气候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和0.001,不相关的双侧显著性值为均小于0.01,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否定了二者不相关的假设。性别与旅游地基础设施状况和旅游地休闲娱乐活动的不相关双侧显著性分别为0.027和0.034,均小于0.05,表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否定了不相关假设。可得结论:性别与旅游地安全因素、旅游地基础设施状况、旅游地休闲娱乐活动、旅游地气候状况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旅游地知名程度、旅游地与自身生活环境的差异、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地国际品牌丰富程度、旅游地与客源地交通距离里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

对与性别存在相关关系的4类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与男性旅游消费者相比,女性特别注重安全因素与气候是否适宜,且比较介意基础设施状况与休闲娱乐活动的安排。这是男性和女性体格特征与人格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男性体格通常比女性更加强壮,以至于更有能力抗击外界的干扰,抵御各种外界袭击,并形成了比女性更加自信、大胆的人格特征。

而性别与旅游地知名程度、旅游地与自身生活环境的差异、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地国际品牌丰富程度、旅游地与客源地交通距离的不相关说明说明随着女性生活地位的提高,女性旅游者的增多,女性旅游者同男性一样,追求旅游品质。同城化、“1小时”经济圈等的打造,使时间空间的转化,使得男女旅游消费者对距离的感知没有差异。

(2)旅游动机。本文中将旅游动机分为享受自然、商务、健身疗养、探亲访友、休息度假、休闲娱乐、游览观光、宗教朝拜、陪家人、观看体育赛事/表演等10类。

对性别与10类旅游动机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表2)显示性别与享受自然和休息度假之间不相关的双侧显著性值为0.000,小于0.01,与健身疗养、休闲娱乐、游览观光和陪家人的不相关双侧显著性分别为0.007、0.002、0.001和0.007,均小于0.01,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否定了不相关假设。可得结论:性别与享受自然、健身疗养、休息度假、休闲娱乐、游览观光、陪家人6类旅游动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会议商务\学习交流、探亲访友、宗教朝拜、观看体育赛事或表演4类旅游动机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

对与性别存在相关关系的6类旅游动机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显示,与男性旅游消费者相比,女性旅游消费者享受自然、健身疗养、休息度假、休闲娱乐、游览观光、陪家人6类旅游动机强烈。

表2 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N=402)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3)游伴及旅游方式。对性别与游伴选择进行T检验,表3显示方差齐整性检验,显著性概率Sig=0.001.由于Sig

而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男性旅游者更倾向于选择男/女朋友、“驴友”作为游伴或者独自出游,而女性旅游者选择同家人亲戚一起出游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选择同学/朋友一起出游的男女旅游者比例相近。这是由于社会赋予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以在家庭中两性所承担的不同责任所决定的。长期以来,女性一直被赋予照顾老人和小孩,料理家务的任务,男性在外打拼。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家庭观念,因此在选择游伴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家人或者亲戚。男性较女性更独立,所以独自出游或者跟“驴友”一起出游的比例较高。

对性别与旅游方式选择进行T检验,同理可得出结论在旅游方式选择方面男女旅游消费者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参加所在单位组团(15.2%)和自助游(69.5%)的男性旅游者比例高于女性旅游者,参与旅行社组团和半自助游的女性旅游者高于男性。

(4)信息获取。对性别与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进行T检验,表3显示方差齐整性检验,显著性概率Sig=0.000.由于Sig0.05,故得出结论男女旅游消费者在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方面不存在差异。

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男女旅游者在信息搜索渠道方面差异不大,且使用最多的都为网络。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构成中,57.2%为男性,42.8%为女性,比例差别不大。这一点验证了男女旅游消费者以网络作为搜索旅游信息途径的比例相当。

表3 T检验结果(N=402)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来沪旅游者为例,对男性和女性游客之间旅游决策行为差异进行了统计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性别与旅游地安全因素、旅游地基础设施状况、旅游地休闲娱乐活动、旅游地气候状况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旅游地知名程度、旅游地与自身生活环境的差异、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地国际品牌丰富程度、旅游地与客源地交通距离里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性别与享受自然、健身疗养、休息度假、休闲娱乐、游览观光、陪家人6类旅游动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会议商务\学习交流、探亲访友、宗教朝拜、观看体育赛事或表演4类旅游动机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男女旅游者在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方面不存在差异,在游伴选择方面和旅游方式上存在差异。

基于上述研究,无论是政府还是旅游企业都应该重视男女旅游者决策行为的不同特征和表现,细分旅游市场,在市场营销及产品宣传方面采取差异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唐雪琼等.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J].旅游学刊,2007.

[2] Kinnaird V H, Hall D. Tourism :A Gender Analysis[M]. West Sussex: Wiley, 1994.

[3]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1).

[4]王艳丽,严艳.基于性别差异的旅游行为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0,(5).

[5]张宏梅,陆林.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及其与人口统计特征的关系[J].旅游科学,2004.

第4篇

调查时间:2014年11月15日-11月30日

调查方式:纸质问卷调查

重点发现:

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周边地区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太少”是老年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其中84.8%的农村地区受访者做出此选择。

对于老年生活环境,“乡村的形态,城市的设施”为更多受访者所青睐。

当前“家庭养老”仍为八成多以上的受访者所青睐,但同时,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害怕孤独和寂寞,不愿独守空房”,九成以上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给儿女添负担”,这说明构建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保障的“居家养老”社会服务模式非常重要。

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在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医疗、保健”方面的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于即将步入老年阶段和已经步入老年阶段的社会人群而言,养老方面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层次、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准确把握和了解这部分人群的诸多养老需求,成为加快构建完善的、符合我国老龄化社会现实情况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特征的养老模式的根本导向。基于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养老需求这一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50位调研员历经半个月,深入华北地区北京市、辽宁省,华中地区山西省、安徽省,西部地区陕西省、甘肃省,期间共向6省、市50岁及以上社会群体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228份,回收有效问卷11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1%。

调查对象结构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全部为50岁以上人群,共分为两个年龄段。其中,50-60岁之间的受访者占42%,60岁以上的受访者占58%。

从日常居住地来看,城市/城镇地区的受访者占48%,乡村地区的受访者占52%。

从居住方式来看,独居的受访者占36%,与子女和家人同住的受访者占32%,居住在养老院的受访者占32%。

“休闲娱乐场所太少”是老年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们设计了如下选题,请受访者做出选择:“据您了解,您身边的老年人,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或困惑有哪些”,调查结果显示,其中近七成(68.1%)受访者选择了“周边地区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太少”。进一步地,从交叉分析结果来看,与城市/城镇地区的(50.0%)受访者相比,对于农村地区的受访者,其中84.8%都做出了此选择。

排在第二位的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行动上不便”,有49.9%的受访者做出此选择。“‘老伙伴’太少,经常感到孤独和寂寞”排在了第三位,选择该选项的受访者人数,占到了受访者总人数的28.3%。

总体调查结果在我们预料之中。当前,我国很多二三线城市,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还相对落后,所以对于多数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庞大老年人群体,确实面临着休闲和娱乐设施不足、休闲和娱乐活动太少等问题。

“乡村的形态,城市的设施”是更多受访者青睐的老年生活环境

当问及“您理想中的老年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时,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的形态,城市的设施”为更多(44.3%)受访者选择。进一步地,从交叉分析结果来看,对于农村地区的受访者,选择“乡村的形态,城市的设施”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6.7%。对于城市/城镇地区的受访者,选择“城市的形态,城市的设施”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6.5%,这说明,对于即将步入老年阶段和已经处于老年阶段的社会群体,对当前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有较强的归属感。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在总受访者中,对于该问题,有39.8%的受访者选择了“城市的形态,城市的设施”。相比之下,选择“乡村的形态,乡村的设施”和“人迹稀少的‘世外桃源’”的受访者人数,分别仅占受访者总人数的7.9%和5.9%。

但是我们又发现,在50-60岁的受访者中,有70.8%的受访者选择了“乡村的形态,城市的设施”, 在6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有61.5%的受访者选择了“城市的形态,城市的设施”。

总体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老年人,对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和设施条件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期待,而对于即将步入老年阶段的社会群体,则对保持农村形态和风貌,但设施条件相对完善的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总体的调查结果无疑说明了,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养老”模式供需之间严重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老年人口结构日趋复杂,“未富先老”、“高龄化”、“空巢化”、“农村先老”、 “少子老龄化”等问题突出,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逐年增多,以致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我们的调查却显示,当前,“家庭养老”仍是多数(81.3%)受访者最理想的养老模式。特别地,与城市/城镇地区的(62.5%)受访者相比,农村地区(98.7%)的受访者普遍对“家庭养老”更加青睐。相比之下,两个年龄段的受访者群体之间,在养老模式的选择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相对较小。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认为自己最理想的养老模式为“集体养老”、“储蓄养老”、“保险养老”、“其他社会养老方式”的受访者人数,分别仅占受访者总人数的4.2%、2.1%、4.2%和8.3%。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以及社会上“4-2-1”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日益普遍,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依托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为我们的调查所证实。例如,当我们问及受访者“您觉得在自己步入老年时,会有哪些看法或想法”时,64.0%的受访者都表示“儿女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

一方面,“家庭养老”为多数受访者所青睐,76.0%的受访者认为,“只要和儿女在一起,就是幸福的”。另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72.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害怕孤独和寂寞,不愿独守空房”,并且高达90.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给儿女添负担”,7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渴望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这意味着,“家庭养老”作为最理想的养老模式,今后既要坚持和巩固其基础地位,又要弥补其在人口深度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所面临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建立起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保障的“居家养老”社会服务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为七成以上受访者所期待

在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建设,了解这一点,是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更为全面的养老服务的根本前提。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请受访者做出选择:“在您看来,社会各界应更多地关注老年人晚年生活哪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医疗、保健”为更多的受访者所选择,占到了受访者总人数的71.4%。特别地,74.3%的农村地区受访者做出了此选择,而对于城市/城镇地区的受访者,则有67.4%做出了此选择,说明在现阶段,农村地区的老年人面临的医疗保健问题更为普遍。相比之下,两个年龄段的受访者群体之间,对于这一问题的选择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另外,对于这一问题,还有11.9%的受访者选择了“休闲、娱乐”方面,11.9%的受访者选择了“精神生活”方面。相比之下,仅有4.8%的受访者选择了“物质生活”方面。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乡地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高龄老人因行动不便、无人陪护等原因,当前在乡村卫生机构和社区医疗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并未有效解决自身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此,在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完善乡村和社区医疗保健体系,无疑应成为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事情。

小结

本次调查显示,当前老年人在生活中普遍面临休闲娱乐设施太少这一问题,而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普遍。与此同时,在更多的受访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受访者)看来,“乡村的形态,城市的设施”是最为理想的养老环境。特别是对于未来几年将要步入老年阶段的受访者群体,持有这种看法所占的比例更高。说明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特别是发挥新型城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必须抓紧研究的课题。

本次调查还显示,当前,“家庭养老”模式仍受到多数老年人和逐渐步入老年阶段的社会群体的青睐。然而在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两方面的现实背景决定了今后必须逐步弱化“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继而也使得构建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模式成为必然。进一步地,从本次调查来看,完善的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休闲娱乐设施,以及健全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则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重点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建设。

第5篇

心灵故事

一天,李大爷走在街上,不小心滑倒,面部血流不止。周围的群众立刻拔打了报警电话,民警在前往现场的途中拔打了120急救电话。可是当救护车赶到现场时,李大爷却说什么也不肯上车。出警民警多次劝说,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民警咨询了医生,确认老人已止血并无大碍后,便让救护车驶离现场。

后来民警通过聊天,才知道李大爷为什么不肯上救护车的原因。原来李大爷知道“120”要收费的,怕花钱。民警听后决定将李大爷送回家,李大爷又是一言不吭。民警知道李大爷担心警车送他回家也要收费。于是,反复向李大爷保证不收费,并在周围群众的劝说下,李大爷才上了警车。

心灵解析

节俭,一直是中国老人最突出的特点:辛苦攒了一辈子钱,不舍得吃穿不舍得玩,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在他们为数不多的消费中,钱主要花在了什么地方?有调查称,30.74%花在日常开支,23.51%补贴儿女,只有3.3%用在了休闲生活上。

除了勤俭节约之外,中国老年人还有很深的忧患意识,加上收入有限,因此在消费上十分谨慎,能省就省,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有的老年人还经常补贴工资不高的子女,还会在儿女或孙子、孙女上学、结婚、买房时,动用自己的积蓄,再加上医疗支出的开销,使得老人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花的钱很少。这种消费方式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比如李大爷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即使遇到突发状况,采取宁可省钱也不去医院的做法。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怕花钱”的心理。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超过老年人接受事物的速度,在这样无所适从的情况下,老年人只能将注意力放至其金钱上。而艰苦岁月的亲身经历,让老年人产生了一种“居安思危”的惯性观念,这也是老年人为什么怕花钱的原因。

心灵处方

心理学家称,老年人怕花钱,其实是一种心病,心病还得心药医。为了避免像李大爷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专家建议,首先应该让老年人意识到,健康远远比金钱更重要。多数老年人用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支出比例很低,而看病的费用相对较高,这凸显了大多数老年人的思想误区——重治疗轻预防。许多老年人平时不舍得主动花钱做健康体检等,往往等到疾病缠身,再花钱去治,结果花更多的钱。而单调的休闲生活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反而对健康不利。

其次,在生活消费方面,对于消费品和消费场所,应提前向老人进行介绍其消费的内容,包括其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这样可以避免老年人的无所适从感,从而能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以解决老年人怕花钱心理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 博物馆 休闲时代 公共休闲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048-04博物馆在结构与服务民众的功能上,与图书馆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例如典藏、展览、资料索引以及为社区民众提供一个研究、休闲的公共场所。然而,二十一世纪科技的突破,引领了电子技术的飞跃,博物馆、图书馆与社会大众所产生的互动,经由网络的普及与数字化典藏的兴起,使得许多研究在信息的获取与收集上,只消拥有一台电脑,即可在家中进行。科技的发达,生产力水平、社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以旅游业、娱乐、休闲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休闲经济迅猛发展,而作为社会公众文化休闲服务体系一部分的图书馆、博物馆,却常面临被忽视的尴尬,其用户及访问数量减少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在e化趋势和休闲时代的浪潮下,博物馆和图书馆如何结合人文与科技,寻找新的立足点;如何理清并凸显其本身功能的特殊性,进一步突破现状,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跨馆际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精细化的服务以吸引用户,都值得深思。

1 休闲时代概述

1.1 休闲时代的界定

休闲时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进入3000-5000美元阶段以后,而在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相继形成休闲化特点的一个发展时期[1]。未来预测学家格雷厄姆T.T.莫利托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2]。发达国家已率先开展了休闲理论的研究与休闲实践的开拓,为“休闲比工作更重要”的未来社会做准备。

1.2 休闲时代的特征

(1)休闲生活常态化。居民从事休闲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与工作、睡觉和从事家务等必要的社会活动同等重要的第四种生活状态;

(2)休闲消费脱物化。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食品消费在人的全部消费中的比重会下降,而对以精神产品为主导的非物质消费的产品需求迅速攀升;

(3)城市功能休闲化。一是经济功能休闲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休闲产业体系,二是公共服务功能凸显休闲内涵;

(4)生活泛娱乐化。一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二是娱乐因素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地渗透到诸如购物、餐饮及其他各种日常活动中去;三是休闲和工作向着互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四是指城市群内部同城化现象日益凸显;

(5)休闲方式虚拟化和极限化。休闲方式虚拟化是指休闲娱乐方式由传统的具象化转向网络的虚拟化;休闲方式极限化是指人们在休闲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尝试体验极限活动带来的一种惊险刺激的感受[3]。

1.3 休闲效应

休闲具有双刃性,积极健康的休闲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激发才能和创造力、体现人的价值等良;而无节制地进行某些休闲活动则会破坏生态、使人堕落。现今社会,商业化已经越来越多地侵蚀着我们工作以外的活动,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物质的消费,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出现,如过度工作和时间匮乏,这些都影响了休闲和家庭生活。因此,休闲活动需要政府和文化机构的积极引导,倡导健康、向上、轻松、从容的绿色休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休闲消费文明化,而图书馆与博物馆在引领健康休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4 图书馆与博物馆对休闲的重要意义

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文物资源和带有浓郁人文关怀的室内环境是博物馆作为休闲场所的物质保证;另外,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参观博物馆只是诸如旅游观影等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具有本质上的文化休闲性。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以及人文主义关怀理念社会地位的提升,图书馆的休闲娱乐功能为图书馆学界重视。图书馆与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营造高质量、生态化的阅读环境、设置多功能的休闲场所、开展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提升休闲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力,丰富社会公共休闲服务体系,提高休闲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贡献。

2 图书馆与博物馆公共休闲服务合作的基础

图书馆与博物馆在为教育、学术研究、产品研发服务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而休闲服务则是明显的、立竿见影的,打造优质的休闲服务会引来更多的社会关注,进而促进其他功能的发展。毋庸置疑,图书馆与博物馆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2.1 图书馆与博物馆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

无论东方或西方,博物馆的设立均较晚于图书馆,但自此之后,博物馆与图书馆经常形影相照,相互倚立,使得博物馆中有图书馆,图书馆中有博物馆,如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设于同一机构达二百四十余年;亚历山大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更是一个博物馆、艺术馆和综合科研机构;美国总统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一个档案馆和纪念博物馆。

第7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宜春城区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和资料室等渠道查阅有关宜春中心城区居民的休闲方式的大量的书籍、期刊文章。

    1.2.2问卷调查法

    借鉴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次研究目的、任务,编拟问卷调查计划、内容,实地问卷调查。

    1.2.3实地访谈法

    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城区居民的休闲现状进行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

    1.2.4逻辑分析法

    将文献资料、问卷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对比、分析和总结。

    2.结果与分析

    2.1宜春中心城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9.5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城区人口26.5万宜春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噪音环境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开放以来,宜春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持续增长,城区借第五届全国农运会之契机,近几年在城市建设方面逐步实施了投资规模高达25亿元的森林公园建设、文化中心广场建设、秀江治理等40个城市重点工程。如今,中心城区住宅面积达到457.3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8.2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5平方米,居全省设区市首位。确实,今天宜春城区的道路变得更为宽广,市民生活空间明显扩大、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市政设施越来越完善,公共健身场所越来越多,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这些为城区创建生态休闲区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在沿秀江路、环城东路、环城西路、鼓楼路、城北路、宣阳新区等地的城区居民进行,共发放了调查问卷《宜春城区居民休闲现状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95%问卷和直接访谈人群主要包括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夫妇以及退休老人等人群60人次。调研结果及分析如下:

    2.2.1在对待工作与休闲二者的关系上26%的人认为两者同样重要,57%的人选择工作更重要,而只有17%的人选择了休闲更重要.数据显示宜春城区居民对休闲的认识不够,现代市民的休闲观有待改进,大多数的人仍然看重工作。

    2.2.2在平时是否有空闲时间去休闲问题上,55%的人认为休闲时间较少,30%的人选择有比较多的休闲时间,而只有15%的人选择了休闲时间适中数据显示宜春城区居民大多数工作时间较长,生活节奏较仅,空余时间不多。

    2.2.3在进行休闲活动的动机方面26%的人选择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缓解紧张,24%的人选择玩耍娱乐,打发时间,28%的人选择接触社会,增长见识,22%的人选择调节情绪和自身状态。数据显示宜春城区居民大多数人的休闲动机是良性的,但也有24%的人选择玩耍娱乐,打发时间,说明这种动机之下还是有些隐患。

    2.2.4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

    12%的人选择旅游或逛公园,且以年轻人居多;18%的人选择体育健身,以老年人居多而,客观说明老年人更注意健康;28%的人选择了聊天、社交,22%的人了选择逛超市商场,以妇女居多,8%的人选择了看电影或阅读图书,11%的人选择了网络游戏或玩扑克麻将,1%的人选择了其它,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3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加偏爱旅游,对于他们来说,旅游不光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增长见识,还能扩展自己的社交圈,结交新的朋友。年龄稍微大一些的人则更关注健康问题,他们更愿意将钱花在健身、保健方面。

    2.2.5在休闲消费占收入的比例上28%的人将每月收入的10%用于了休闲娱乐,10%的人将每月收入的20%用于了休闲娱乐,8%的人将自己收入的30%花在了休闲娱乐上面。58%的人每月收入的0%用于了休闲娱乐。数据显示宜春城区居民用于休闲的消费比例较低,侧面也反映居民收入不高,凸显了当地经济发展落后。

    2.2.6在通常选择休闲的时间问题上

    33%的人选择双休日,28%的人选择法定节假日的有25%的人选择在每天的茶余饭后,14%左右的人选择几乎没有时间用于休闲娱乐。数据显示宜春城区居民休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有固定的休闲时间的也占了25%,休闲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14%左右的人选择几乎没有时间用于休闲娱乐表明他们的生活方式过于紧张,不利于身心健康。

    3.改进宜春城区居民休闲现状的几点建议

    3.1要培育现代化的休闲观念,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理念实事求是地说,就可比性来讲,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我们决不应该因此而忽视对这方面的了解与研究。当前“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旅游休闲度假的火爆,也说明我们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的意愿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如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为173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因此,研究休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休闲产业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在理论、实践、政策、宏观调控等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建议政府未雨绸缪,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循序渐进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3.2立足本地优势、挖掘本地物色,大力发展休闲文化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有份额宜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支柱产业不强不壮,全市GDP中三次产业结构虽然已由2000年的35.6:33.5:30.9调整为2005年的26.5:41.7:32.4,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下降了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上升1.5个百分点。据经济学家分析,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走向文化化,直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相关产业正在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前景,是一个朝阳产业。因此,在经济基础不够强的地方,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可以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宜春拥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既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以整合这些资源,多方运作推出若干个文化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3.3持之以恒坚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要建设休闲城市,首先这个城市必须有良好的市容市貌,市民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休闲产业的发展更加显示每个市民的综合素质。而“文明城市”创建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种最高荣誉称号。因此要持之恒地继续坚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向更高目标迈进,这不仅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可打造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第8篇

根据现代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发展的大趋势,立足市场,充分发挥乡土民俗文化特色、生态与产业资源潜力,将观光为基础,体验休闲为目的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围绕体验经济自主创新,农家乐传统模式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就业增收,乡村综合治理和社会和谐发展,做精做好国色天香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特色乡村旅游社区,探索长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模式。

二、文化理念

国色天香以富贵和平吉祥和谐为精神内涵与文化表征,围绕这一文化主题,巧借山形水势,产业资源和民居风貌,有机融入特色化的生态景观元素(园林化的柚、梨、莲、荷、牡丹、月季等),民俗化的文化符号元素(象征福禄寿喜财祈盼的中国结、灯笼、吉祥雕饰、诗画、剪纸艺术等),乡土化的生活与建筑元素(有书院、诗社传统的诗书文化,有养鸽、赏鸽、鸽市和女子舞龙队传统特色的乡土民俗风情,以外架外廊桁架穿榫结构为特征的中华民居建筑造型文化),庄园化的休闲旅游元素(体验型的家庭农庄经营模式与特色餐饮休闲度假村多重组合,游、购、娱、吃一体化),创新整合资源,集约集群集中发展,提升生态与人文品质,旨在营造体验现代田园生活方式和情境氛围的特色乡村旅游社区。

三、开发思路

(一)立足当地柚梨为主特色林果业和城郊型休闲经济的基础优势,将其与人文主题化的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一、三产业复合发展,打造体验型的产业一体化的现代乡村旅游新亮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机制。

(二)统筹协调,同步打造社区组织建设基地(村委会、村支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休闲娱乐等的管理、服务、活动中心、工作站),推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与文化事业建设,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三)着力抓好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人文主题——乡村旅游——体验经济——示范农户——招商引资——经营造势——市场开拓——和谐发展的系列结合点,综合实现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传承、和谐进步等多种功能,资源良性整合发展。

(四)开发要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国色天香核心形象塑造和形成核心经营功能)集中投入,示范农户(5-10户)集中转型,接待中心(村委会设施改造)和环境配套集中打造,新型社区组织基地集中建设,招商开发区集中开发,通过集中发展形成突破效应,以点促面,逐步推进。

(五)开发造势,激活市场,优化资源的市场配置,积极引进本镇和外部优势资源(如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传统集市活动、乡土民俗活动等),向旅游社区有序集中,有机结合,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和带动功能。

(六)开发要与“三建五改”(建房、建园、建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路)的人居环境改造有机结合,推进村容村貌建设和现代生活方式。

(七)推行政府主导(重在发展导向和提供公共产品),集体组织,农户主体(自主投入、建设、经营),市场参与(多渠道引进市场开发力量)的开发组织架构和政策扶持,自主投入,融资投入,合作投入,招商投入等多元化开发的投入模式。

四、总体布局

国色天香集中发展区根据环境与资源条件,主要围绕长堰村一组核心开发范围,按照入口形象区、观景中心区、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农户生态庄园区、招商开发区五大功能板块进行总体布局。

(一)入口形象区:国色天香标志形象、五福桥

入口区以罗桂路长堰村一组入口道路堰桥周边地区及鲁家长堰塘罗桂路侧沿线为中心区域,该区通过环境整治、设施改造和标志性景观群造型,形成主题鲜明,识别功能醒目,具有人文气度的乡村旅游氛围形象。

(二)观景中心区:云中山、书香门第中心区以长堰村委会山顶地带为主体,涵盖北面坡地等相关区域。中心区是国色天香的景观制高点,自成一景,是开发的重心所在。发展目标主要围绕云中山(借当地民国时期有云中书院、云中诗社取名)、书香门第(村委会设施改造扩建),打造旅游社区的商务接待中心和观景中心(观景休闲、餐饮娱乐、会议等),塑造景区的主体形象。

(三)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社区管理服务活动中心

基地区与中心区有机结合,选择北面坡地适当位置建设,形成既具有乡村旅游形象,又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中心。

(四)农户生态庄园体验区:柚林飘香

中心区南麓东西两翼是国色天香乡村旅游社区连片发展的腹心地带,该区成片柚林梨园是一大特色,生态和人文环境尤宜发展集约型、体验型的生态休闲农庄。人文主题:柚林飘香。空间布局:先期主要依托中心区环线相关农户(5-10户)集中打造,推出示范模式,逐步集群化向两翼纵深发展,形成园区整体格局和规模效应。

(五)招商开发区:横塘花月

鲁家长堰塘南侧沿线环状坡台地纳入招商开发区,人文主题:横塘花月,开发主要通过对土地、水体、道路及环境的综合整治改造,形成与景区连接的环塘园林车道和步游道,二阶式环形水体景观(第二阶环形水景长年蓄水)和集中化的招商开发区。市场定位:品牌、特色餐饮为主卖点的休闲度假村集群(3-5家),形成集聚模式,提升国色天香休闲旅游的感召力。

五、景观设计

国色天香景观布置采取对比、均衡、韵律、和谐等审美原则进行综合设计,以山水园林化、民居庄园化、符号艺术化、功能市场化为导向,对环境改造和利用,充分展示国色天香的生态特质和人文属性。

(一)入口形象区

主体形象造型:在入口道路右侧布置大尺度的意象化的桁架式装置艺术门楼,以中国结为原型,国色天香为标志符号,色彩红色/金色,地面石材铺地,绿化灯饰配景。

道路配套景观造型:入口道路两侧及塘堰侧适度布置杆式灯笼造型灯具和行道树,路缘铺设路缘石,沿途布置以吉祥图案为特色的木质屏架和戏曲脸谱为特色的社区指南标识牌。

塘桥造型:整改原单侧铁栏杆,在堤右侧开设步行道布置桥栏,配置福禄寿喜财为符号的杆式灯笼造型灯具。

环境造型:景观花卉、景观树、景观草坡、景观栅栏。

小型停车区:在入口道路两侧布置小型生态停车场。

(二)观景中心区

书香门第:对村委会建筑改扩建,外部造型为桁架穿榫结构的外架外廊元素,中式窗花门楹结合装饰。内部功能设置休闲、娱乐、餐饮、会议一体化。建筑内外布置小型艺术雕饰符号(窗花板、脸谱、诗画、剪纸、陶艺、乡土生活器物、灯笼、中国结等民俗挂件),鄢家镇乡土诗书艺术展示,餐饮休闲桌椅器具中式简约风格,露天庭院具有小型停车功能。

标志性形象造型:T型高立柱,柱中棱型吊牌为文字标识,两侧吊挂灯笼串。

云中山环境氛围营造:扩建区域布置木质桁架花廊,乡土诗画楹联匾额,红砖铺地休闲坪,花树屏风,景观植物,吊挂花卉,艺术栅栏,护坡墙。照明灯具:杆式灯笼造型路灯,吊挂造型灯笼组,灯光氛围营造:庭园灯饰。庭园道路:砖铺步道,卵石道,石材踏步等。

周边附属设施改造:外部造型美化,如水塔可采用竹木架造型绿色植物围合装饰。

(三)社区组织基地区

建筑与功能布局:中式民居风格,半围合庭院,功能一体化,庭院布置休息亭廊和健身组合设备区,信息棚等。

(四)农户生态体验园区

民居外部改造:外部造型为桁架穿榫结构的外架外廊和中式窗花门楹元素结合,部分农户建筑突出外架外廊装饰,部分采用窗花门楹装饰为主的简约风格。分户布置不同特色的艺术雕饰符号如剪纸、灯笼、中国结、戏曲脸谱等,文化题材如梅开五福、天官赐福、百福图、杞菊延年、八仙庆寿、魁星点斗、五子夺魁、象寓万年、喜鹊登梅、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百事如意、富贵平安、福缘善庆、八吉祥等为主题的民间吉祥文化和乡土诗画艺术。

室内改造: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体验型农家乐经营特点,对室内环境设施进行综合改造,重点突出单一居家功能向居家经营功能一体化转型,注重内环境美化与文化内涵情调的表达。

户外经营环境营造:扩展庭院,开敞式经营,在周边果林疏朗的坡地进行多阶休闲台地改造,石材园木卵石挡土墙,红砖铺地,缘阶梯步,花架,竹编护栏,太阳伞,休闲桌椅形成经营功能。

园区综合整治:重点整治道路、水塘、果林、垃圾处理和排污,美化体验环境,突出乡土旅游风情,补充景观花树、花廊花架、栏杆桥、游人休息点、垃圾箱、标志牌,对垃圾排污进行严格管理。

(五)招商开发区

度假村集群建筑风格:汉唐式建筑+外架外廊造型,主题化的人文符号装饰,沿园林车道北侧台地布置,附设生态停车位。屋后坡地开设缘山步游道,在适当区域布置休闲廊,建筑群周边栽种景观花木,布置石景等营造氛围。

塘堰滨水景观造型:因鲁家长堰塘不能满足长年满池蓄水的要求,在园林车道北侧修建二阶式的小尺度环形园林水池造型,长年保持观景水相。水生植物选择:睡莲、绿萍、荷花等。缘水池修建观景回廊和木石材休闲露台,形成滨水户外休闲娱乐区。

六、营销策略

(一)国色天香营销以乡土民俗风情和柚梨生态观光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为重点发展方向。

(二)景观中心区、农户生态庄园区和招商开发区业态采取差别化经营,中心区突出综合接待功能。生态园区以鸡兔等农家菜为特色,以柚加工食品(如酒、菜等)为题材,以品茗餐饮、观光休闲娱乐等乡村生活方式体验(如果蔬认养采摘,自助餐饮,放鸽养鸟等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多元组合为经营模式。招商开发区以引进本镇品牌特色餐饮(如滋补狗膳、鸽膳等)和休闲度假项目为主题,统一规划,分单元自建开发经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政策资源和新市场资源,通过广泛招商与重点招商结合,当地农户和外地经营户多渠道参与的方式逐步推进。新晨

(三)围绕国色天香人文主题和柚乡风情,配合县、镇旅游整体开发,通过节庆活动滚动推出,同时围绕桃花、梨花、柚花、牡丹、鸽市、乡土诗风,发挥自身特色,举办主题活动,如鸽子节、踏青会、舞龙会、乡村诗会等。

(四)与罗江乡村旅游景点联合推出乡村旅游黄金线路品牌景点,共同为罗江旅游造势。

(五)通过网络、媒体、市场多渠道宣传推介国色天香的乡村旅游形象,广泛吸引客源,特别是成德绵地区自驾游游客。

(六)举办系列中小型文化主题活动,广泛邀请各界名人参访,借名、借智、借力广泛造势。

(七)筹建国色天香乡村旅游协会,统筹就业培训,特色创新,经营管理,文明服务的规范营运。

第9篇

关键词:滑雪旅游;大学生市场;卧佛山滑雪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077-02

滑雪是一项动感强烈、极富刺激感的体育运动,集休闲健身、探险娱乐于一体,难度高、魅力大、可参与面广、技能要求高。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活动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高的追求,滑雪运动逐渐褪去“贵族运动”的光环,深入到普通民众之中,大众滑雪运动火热发展起来。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第四大城市,总人口252万,有佳木斯大学、佳木斯贸易经济学院等大、专院校十余所,大学生十余万人,市场客源量十分庞大。加强对佳木斯大学生群体这一目标消费市场的营销开发,不仅有利于增加卧佛山滑雪场的经营收入,而且对促进滑雪场的产品设施更新换代、人力资源的培训提升,以及滑雪场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佳木斯卧佛山滑雪场简介

卧佛山滑雪场位于佳木斯市郊区大来镇中大村沿江乡民兴村南侧架子山,坐落在距今约六千七百万年前古火山口遗址群地带,高山峻岭和茫茫林海雪原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北国风光。卧佛山滑雪场是SSS级雪场,是黑龙江省距市区最近的滑雪场(距佳木斯市市区仅19公里),同时也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唯一的大型滑雪场。它建于2001年5月,并于2002年1月21日正式营业,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现已建成了14万平方米的滑雪场地,有初、中、高级雪道4条,总长度4 000余米,安装有双人吊椅缆车和伸缩拉杆式牵引索道,可以同时容纳300人滑雪,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除了滑雪运动外,雪场还开展了雪地摩托、雪上飞碟、雪地爬犁、雪地风筝、“篝火”晚会、音乐晚会等旅游项目,并设有咖啡厅、餐厅、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

二、佳木斯卧佛山滑雪场客源市场分析

黑龙江省是我国积雪期最长的省份之一,雪质优良,十分适合开展滑雪运动。卧佛山滑雪场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唯一的大型滑雪场,主要辐射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其消费者主要来自佳木斯市本地、鹤岗市、鸡西市和双鸭山市地区。其中以白领阶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政府职员、商务人士、高校教师为主,普通职工、学生为辅;以旅行社组团、企业团体和家庭出游为主,以散客出行为辅。

三、佳木斯大学生目标客源市场开发

当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提高,“休闲”“健身”“娱乐”逐渐成为人们假期选择参与户外旅游运动项目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是年轻、活力的代表,滑雪这一项特殊的“白色旅游运动”以其独特的纯洁、惊险、刺激和挑战不断吸引着当代大学生。我国的滑雪消费者主要以青壮年群体为主,其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占总体的16.7%,21~49岁的中青年群体占77.3% [1]。大学生群体是滑雪运动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市场开发现状

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有佳木斯大学、佳木斯职业学院、佳木斯旅游学校、佳木斯林业卫生学校等大、专院校十余所,在校学生总数近10万人,学生人数众多,但是每年前往卧佛山滑雪场参与滑雪旅游运动的学生人数很少,约仅占学生总人数的1%。

(二)市场潜力

我国东北地区,受冬季漫长酷寒影响,大学生的寒假时间很长,一般是50天左右;此外,大学生课程主要分布在星期一至星期五,周末两天大多是自由活动时间,因此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课外休闲娱乐活动。大多数年轻人愿意参加具有冒险特征的活动和进行体力的挑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展示他们的精力[2],而佳木斯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分布在16~35岁,均为青壮年人士,可见,佳木斯大学生是滑雪运动的高参与人群。笔者在佳木斯大学生活服务中心一楼随机对100名学生(男生、女生各50名)进行了问讯调查,从表1可以看出,佳木斯大学喜欢滑雪并想参加滑雪运动的学生比既不喜欢滑雪也不想参加滑雪运动的学生要多,其比例超过60%,滑雪运动的市场需求量也很多。再者,大学生虽然还未完全独立,没有正式的工作,仍然需要依靠父母支付日常的生活花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在20世纪末期,我国已步入总体小康社会,当前大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张立康、邵洁菲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家庭供给、亲友资助、勤工俭学、奖学金等;大学生月均生活费500~2 000元的同学占79.2%,500元以下的占5.3%,而2 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高达15.5%[3],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可自由支配资金是十分可观的。时间、动机、金钱三者皆具,佳木斯市大学生参与滑雪消费的潜力巨大。

(三)开发优势

1.距离近。卧佛山滑雪场虽然地处佳木斯市郊区,但是其与佳木斯市中心的距离仅19公里,只需要25分钟左右的车程,往返花费的时间很短。

2.滑雪场的滑雪设施良好。卧佛山滑雪场现有300套滑雪服、雪靴、雪仗等滑雪器具,而且有两条初级雪道、1条中级雪道、1条高级雪道,总长度4 000余米,能满足不同滑雪爱好者的不同需求。

3.价格低廉。从表2可以看出,相较于北京南山滑雪场、哈尔滨亚布力风车山庄滑雪场、吉林北大壶滑雪场等全国知名的大型滑雪场,卧佛山滑雪场的滑雪花费相对低廉,更适合学生群体。

(四)产品及营销推广措施

1.加强滑雪教练员队伍建设。大学生群体大部分是滑雪初学者,需要滑雪教练的教学和指导,才能安全有效有趣的参与滑雪运动,卧佛山滑雪场的教练员人数较少,无法满足节假日游客较多时的市场消费需求,滑雪场应该加强其滑雪教练员队伍建设,聘请更多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高讲解里的专业滑雪教练员,缓解旺季由于滑雪教练匮乏导致的供给不足但游客需求量大的矛盾。

2.增强与学校的合作交流,加强滑雪教育。滑雪场可以通过赞助等形式与佳木斯各大、专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如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学校内开展滑雪运动的理论教学课程,教导学生滑雪的方法、技巧、安全防范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技能。

3.加大宣传效度,扩展客源市场。滑雪场可以通过张贴海报、条幅,分发传单,在学校内设立服务站点,也可以运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广泛进行宣传推广,突出冰雪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健身等概念,让学生们了解冰雪休闲娱乐文化,并亲身去体验冰雪休闲娱乐活动。

4.实行价格优惠政策。大学生属于无收入来源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比较高;但是,大学生消费客源量大,消费需求多,滑雪场可以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针对大学生采取一些优惠政策,例如:持学生证门票半价,8人及以上滑雪费用七折优惠等政策吸引学生群体。

5.开通大专院校滑雪直通车。以佳木斯大学为例,目前从佳木斯大学到卧佛山滑雪场,学生需要先坐6路、15路或17路公交车到商业城或者客运枢纽站,然后转乘敖其的大巴车在同三公里的岔道口下车,再转乘滑雪场的旅游专车到达滑雪场,既烦琐又浪费时间。佳木斯的冬天酷寒,11―12月平均气温为-13.0℃~14.0℃,在滑雪旅游旺季开通各大专院校到卧佛山滑雪场的直通车,大学生不用冒着寒风细雪在路边候车,减少了往返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让大学生有更长的时间进行滑雪休闲娱乐活动,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前往滑雪场进行消费。

参考文献:

[1] 翟金英,高士刚,张荣魁.黑龙江省滑雪场所消费者特点分析与行销策略[J].冰雪运动,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