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7:16
导语:在农业发展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在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模式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与限制,尤其是农业政策,技术普及等推广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尤为明显。由于农业技术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会使原来的技术推广方案规划与实际执行的现实管理实行相去甚远,这会导致整体技术推广进度的延误,耽误整体技术的推广效率,影响整体技术政策的预算与结算。预算本应该与整套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相辅相成,但是技术推广结算效率的限制使得具体技术推广方案落不到实处,或者由于整体管理的方案的不合理导致整体资金的上下浮动,致使农机技术无法顺利普及。总体来看,技术推广者必须根据整体的农业流动状况制定积极有效合理的农机推广方案。
1.2农机推广的运营方案的不合理和中途不断地改变也是导致管理方案不断改变的重要因素。整体的专项资金流动项目与整体的农机推广管理方案是相互配套实行的,一方面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进度实施。但是在现实的农机技术管理中配套管理方案的规划往往成为了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整体的资金规划缺乏了整体管理方案的导航,导致整体资金运营效率的降低和方案落实进度的落后,不能如期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所以选择一个完美合理的设计方案是解决农机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随着农机技术推广的运营速度不断加快,建立技术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中的创新能力也是限制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如何解决好这一战略性问题,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可靠有效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的创新属于现代农业管理的一部分,技术推广管理方案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整体技术发展能力的提高。目前,众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推广运行的实际进度与整体农业计划的具体实行效果是衡量企事业单位农业方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指标。我国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农业管理在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运营管理排名中仍居于中下游地位。显然,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的农业技术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不足。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间二者的关系
2.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主业都与农业操作和农业规划有关。二者都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都是在规划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显现着农业发展的趋势,都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2社会实践的历史因素造成的。在社会主义计划农业条件下,技术的推广的保持基本上由政府在整体的操控下完成,农业工作的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职能和区划范围不是很清晰。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导了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立与发展。
3如何运用农机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式解决
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现代农业技术高效化的管理模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制度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管理操作精细化,第三个层次组织分工合作协调化。技术推广创新化管理就是落实到每个人具体的分工管理责任,将管理精细化、方向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把工作做到位。要把具体的技术管理工作步骤化并保证每天的工作要完成,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技术推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技术运作瑕疵等等。实质上的技术推广创新化管理是整个技术推广工作的运行核心。项目要做好,需要有效运用创新技术与手段来对整体技术推广运作进行精确指导、促进整体技术普及的有效运作。只有深谙创新的作用才能明白它的深刻内涵,它的精髓就在于:整体运作需要把握好细化推广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处理好技术管理工作与推广运作缺陷之间的关系,确保农业管理体系的运营,为整体技术推广的高效能提高奠定基础。它的创新性也在于:运作项目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整体的使用进度的发展环境的适宜性配合需要紧密配合,与其他相关联的机构关系也需要密切。创新性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整体的管理运作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整体管理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一个项目在确立了整体运营管理创新管理这一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技术推广实际现状,按照稳妥创新的思路,找准关键点、困难环节,分阶段有计划性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推动相关体系有效发展,最终整合全部的技术推广模式,达到实施创新化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突出功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创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逻辑性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意识。创新的境界就是将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与可操作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化技术推广方式具有把现代农业发展引向成功的确定性方向。
一、大力提升农艺技术水平的意义
1、科学施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时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国传统的农民百姓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极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2、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师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
4、对病虫害的防治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会对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造成影响。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偏爱也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人们还对绿色食品的外在质量条件有要求。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应建立在保护农作物质量的基础上开展。化学防治手段是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其驱虫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农作物上残留的化学剂会对土壤及人体造成二次伤害。目前,农艺技术人员联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二、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同步发展
农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的实施,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又会带动农业技术水平的上升,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机械水平的进步能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但要建立起农艺技术与农机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要实现农艺与农机的密切联系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种植环境要求、地理地貌来开展农业机械研发工作。这样一来,农机的应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国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主要为丘陵地带,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带,如果把北方的农机应用到南方农作物种植中,就显然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2、农机研发工作的开展由于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导致不能满足农艺的要求,那么,农艺技术人员则可培育出适宜农业机械操作的农作物品种,以满足农业机械操作的可能性。
三、全面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的策略
1、培养农艺技术人员水平。农艺技术人员是农艺技术的直接实施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农艺技术发展、改进和推进等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由于人们对农艺技术专业带有一定偏见,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应该去大城市就业,而不是扎根于农村进行农艺技术研究,这就导致我国农艺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而且,我国还缺乏相应的农艺技术培训体系。那么,想要提高农艺技术水平,我们必须要吸引愿意扎根于农村潜心研究农艺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政府也可以给予农艺技术人员给予相应奖励政策,鼓励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工作。
2、实现农艺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最优化。农艺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作物的选种、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应用等方面。因此,在选苗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营养,采用有机肥与化肥联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特性来规划它的种植间隙。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联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3、促进农机和农艺的高效结合。农机的应用是农艺技术重要的一部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反映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为了提高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的采用农业器械,当技术水平满足不了实际农艺技术开展的时候,应配合农机的使用培育和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
总之,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土地种植面积的缩小、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对粮食需求量的扩大对农作物的产量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只有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促进农业大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助力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段跃刚.农艺节水保肥技术在花生种植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2).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 新技术;新机具;发展;提高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51-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任何先进农艺措施必须和农机有机结合。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为农业机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如何才能更快更好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机技术推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它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强大有效的推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仅局限于动力机械、收获机械、设施机械等常规化推广,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效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推广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这就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更加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必须由重生产能力提高,重增加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转变,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向效益型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推广之路。
1 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机技术推广
在推广工作中我们要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新技术,新机具,主要是要根据地形地貌以及种植结构选择农机推广的重点,因地制宜。例如,扶余市中西部地区以种植花生为主而且种植面积很大,就要在花生的种植管理收获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推广有利于花生生产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也要把农户多年来在花生种植中一些发明创造的,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把它推广介绍给其他的种植户,这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者的责任与任务。比如,对农机具的改进、创新,只要它适合农业的发展安全有效,没有安全隐患我们就利用所学帮助他们完善,给予支持和鼓励,甚至推广。还要通过调查研究选择适合本地区推广的项目,拿出可行性报告给上级推广部门争取他们的支持。
2 转变农机技术推广观念
一是由过去企业生产什么就推广什么转变为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就推广什么;二是不但要推广上级科研单位的新技术新成果还要把实践生产中好的发明创造加以推广;三是转变推广单一的增产技术为推广综合配条技术,实现农机与农艺新技术的结合;四是改变过去重点推广粮食增产技术为全面推广;五是改变只追求数量,数字上的技术推广为切实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民养机户的增产增收效益为目的。
3 把农机大户作为主要的推广对象
农机大户是农机发展的排头兵,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着重要抓好的。农机技术推广要与农机大户常联系,做朋友,摸清农机大户的需求,把适合于他们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给他们,让他们起示范带头作用,为普及推广打基础。扶持农机大户引新技术,进新机具,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争取实现在农机大户的田里搞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组织农民观看。以开现场会、培训班的形式宣传推广。请当地新闻媒体参与录像制作科技宣传片。我们也可以制作成光盘免费发给农民。试验田最好能实现春种农民看,秋收农民羡。这样我们的推广工作就成功一半了,接下来普及就圆满了。
4 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少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各级政府也很重视,但苦于财政十分困难,没有资金可投,致使农机推广服务机构无设备和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没有下乡经费及服务工具,很难适应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需求。由于缺少资金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农及技术推广的职能作用难以发挥。为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势在必行。二是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影响农机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质量。原因是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青黄不接。绝大数专业技术人员是上世纪1997年,1998年之前的大中专毕业生,1998年之后的毕业人员几乎没有。对新技术,新机具知之甚少,缺少学习提高的机会。致使所需要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短缺,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主要是知识老化。建议加大对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打铁需要自身硬,要搞好推广工作先要建设好推广队伍。建议上级部门应组织对农机技术人员定期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人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功能。
5 努力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服务于农业发展的公益事业,作为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也要积极主动的给政府当好参谋,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有为才有位的指导思想,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立足本职工作,把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搞好,争取政府部门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推广服务功能,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增加正能量。
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一项创新的采用较未采用前的状况的改进程度。创新优越性与创新采用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潜在采用者感到创新的优越性越明显,其采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指的是生态农业与以往其他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相对优越程度。下面主要从效益性因素来分析。
这里所说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生态农业的三个效益是较为明显的。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国2400多个生态村和生态试点中,几乎没有一个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在当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纵观我国所有的亿元村镇,均是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致富的。而追求生态建设的村镇,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网建设、太阳能建设、沼气利用、生物链建设上了,工业往往发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现阶段,由于各种限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还无法“显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民对生态农业优越性的实际体验。
二、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潜在采用者认为创新与其需要、既有的观念、以往及现在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从创新采用导致的不确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着采用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小,从而对采用者的冲击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来说,相容性往往会影响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认可。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毕竟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实质内涵、它的优越性和他的技术要求,推动起来也容易被动和盲目。此外,我国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阐述比较复杂,科技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够,尤其是未总结出一套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短时间内就出效益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这些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相容性的原因。
三、生态农业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例如,何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何协调系统和组分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系统的组织作用等等问题,这都是很难掌握的。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同时,由于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缺乏具体的优化组合技术,又受系统复杂多样性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实现技术的有效组合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如农业资源保护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都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态农业的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四、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从宏观上来说,对于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县或省,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事业,建设面广,综合性强,单纯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生态农业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把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结合起来,按照各自的业务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以弥补生态农业可实验性较差的不足。新晨
五、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经过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其中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的科技为基础并且采用了更多生产工具和管理体系来加以实现的。现代农业中对于农业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无论是先进的生产工具、管理体系还是经营体系,都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资源发展的高效利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促进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r,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其中农业综合效益以及竞争力的提高也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以及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加快有助于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粮食的稳定发展的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实现粮食的稳定发展以及农民的持续增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还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技术来进一步的提高单位的粮食产量,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只有更好的借助科技的创新也才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基本要求。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国际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性,而农业科技也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农业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科技的创新能力,通过新的科学技术以及资源优势等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改进和创新。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起步相对较晚,并且在很多关键的技术和一些领域上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在一些重大科技领域以及研究上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其中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同时,很多的良种推广也得到了广泛的补贴,农业科技开始不断普及,很多重大的农业科技项目也都开始应用到了实际生产当中,这样也就更好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粮食生产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从我国农业长远发展来看,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依然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势头。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虽然农业科技发展相对较快,然而相比其他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其中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仅只有43%,对于肥料、水以及农药等相关产品的利用率也仅仅只有30%左右。折页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率上依然不够普及,并且农业科技的存储率相对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使之真正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抓紧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建设。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改革和改善科研机构内部管理,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
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必须要提高成果的转化,农业地区的农产品栽培、畜牧业的养殖产品无害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加强主导品种集成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三)着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V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形式多样、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四)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开展农业科技发展创新的重要一部,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包括了信息资源的规范化以及信息数据整理的标准化等。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发展已经实现了信息的互联模式,通过更多高科技的设备来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对农业资源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供应和产品需求的市场连接。加快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和产品进入农业领域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积极发展精准农业。
三、结束语
前言:农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传统的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将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彻底的转变,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路径选择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要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角度对其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我国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处于较低的状态,进行粗放式的农业经营,农业投入和消耗较大,但产出率十分低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1]。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2]。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3]。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4]。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20世纪中期,信息作为三大资源之一,开始在农业生产生长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之信息农业概念逐渐出现,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的传递、储存以及产生与消亡过程,使信息农业迈向辉煌时代。信息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生产竞争力,但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信息农业中的研究较少,为此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农业发展将对我国信息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将从信息农业的基本概况出发,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做详细介绍。
1 信息农业
信息农业,通俗的讲,就是将信息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中,以便尽可能的获得最大农业利润。这里的信息一般是与生产有关的产品加工、销售等信息,这些信息在农业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农业发展愈加蓬勃。具体的讲,信息农业是对信息进行制造、传播、处理以及储存等来获取有意义的消息,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在信息制造、传播、处理以及储存的过程中,都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参与和扶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进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加工处理以及销售中,可以更好的引导其发展的方向,控制其发展的历程,尽可能的规避风险,获取最大收益。由此可见,研究信息农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农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系统的信息的传递、分析与储存,建立农业资料信息库。通过对农业信息库的信息归总、分析来预测与判断农业系统中各要素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方式,选择有利于农业系统发展的要素进行定量判断,并将理论上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信息的可行性与正确性。通过一系列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很好的实现了信息农业的发展与繁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系统模型和预测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系统各系统模型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工作,通过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水分以及气候等因素信息的分析与整理,建立一套相关的系统模型关系,进而通过该模型关系对未来农业生产发展进行预测和干预调整,以便获得最大的农业生产收益。这其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有信息搜集和模型建立技术。
1)信息搜集技术。该技术不仅实现了对农业基础信息的搜集工作,并且可以通过采样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对农业系统的实时监控,进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系统的监测和调整。一般的信息搜集需要借助于远程感应系统、定位系统,甚至是传感技术等,这些技术与系统使得采集的信息更加精确,保证了预测结果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信息搜集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成分、水分含量以及气候因素等信息的采集与整理,有利于建立适当的农业系统模型。
2)模型建立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农业产品生产的动态预测与估计,使作物的生长朝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一般要实现动态模型的建立,需要对农业系统作物的动态生长规律(主要包括生长环境因素、发育影响因素以及营养需求等规律)进行研究与分析,建立系统的优化模型,对农业生长进行最优化管制。
2.2 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中含有一套模拟模型,可以实现对农业管理的决策;同时具有一套知识体系,可以进行专家诊断和智能支持。该系统的建立需要信息库、模拟库以及预测库等的支持与帮助,一般包括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农业管理决策系统和智能化实践系统。
1)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该技术主要用来对搜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储存,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2)农业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农田作物的实时生长信息进行管理与统计,并通过专家系统进行决策的,是精准农业管理的辅助技术。
3)智能化实践系统。该系统采用传感技术对系统进行反馈处理,并通过定位系统对系统操作实践进行定位,实现了操作的智能化,可以自动的清除农田生产中的病虫旱涝等危害,为农业管理决策提供了操作支持。
2.3 农业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是指3S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系统的信息搜集、地理定位以及远程感应管理。通过该技术可以对农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监查和预测,保证生产决策的开明性与可行性。同时,在长时期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中,可以实现对农业系统信息库的建立,实现农业系统更加便捷的信息管理。
2.4 虚拟农业
虚拟农业主要是采用计算机虚拟模拟技术对农作物生产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和仿真模拟分析的农业系统。该农业的实现并不需要自然生物的参与,仅仅通过对虚拟作物进行数据搜集,即可实现对作物生产生长规律的研究。该过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比较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
2.5 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主要是将农业信息与机械生产进行具体结合应用的管理方式,它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种植的具体环境因素、地理因素、成分因素等,选择最合适的生产方式,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投入,并扩大农业收益,将农业管理细化到每一个农业小单元中,充分利用农业单元的自身条件与自身资源。精确农业的实现需要3S系统、信息搜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等的支撑与参与,是比较先进的农业应用。目前,该农业已经在国外较发达国家普及应用,并取得了优良效果,虽然我国在该农业的研究尚待提高与追进,但仍然取得了一切具有指导价值的试验成果。
3 结束语
信息农业是新时代高科技技术发展下的必然产物与必定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信息农业的建立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使得一系列农业管理系统纷涌而出,并逐渐在实践中得到普及应用,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亮.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农业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21-24.
关键词:种养结合;生态;高产;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S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05
1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
宣威市彬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100hm2,总投资3358万元,是一个集养殖、种植、商品猪及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养殖场建成1000头种母猪繁育基地,年出栏仔猪数20000头,生猪存栏5000余头。种植场建成路相连、渠相通和田成方的标准化基地100hm2,建有种植大棚10.67hm2,实验大棚1.33hm2,育苗大棚1.33hm2,露地面积66.67hm2。生活区面积4000m2,有员工100余名。彬和农业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基地为宗旨,建设包括养殖场和种植场为一体的“养殖―农肥―蔬菜种植”(猪―肥―鱼―粮―菜)的循环立体农业模式,建成集研发、认证、种养销售一条龙、农工技贸一体化的面向宣威、云南和全国的高新农业辐射区。公司重视科学技术团队建设,并计划和云南各高校合作,打造实习基地和学习观摩平台,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年向周边地区提供1000余人次工作岗位,2015年,带动周边150户农户进行商品猪养殖和蔬果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该基地采取了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种养结合示范用
该养殖场年出栏肉猪超万头。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
干湿分离:通过改圈舍设施实现干粪与尿水干湿分离,同时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将干粪收集装袋,采用静态好氧发酵处理后种植蔬菜。雨污分流:在畜禽养殖场内分别修建雨水沟和污水沟,实行雨污分流,液体粪污进入化粪池,经厌氧发酵处理以后就近就地循环利用。循环利用:对经化粪池厌氧发酵处理的液体粪污经过自成体系的“U”型渠等配套设施直接输送到贮粪池后就近就地循环利用,实现粪污“零排放”。
3 示范试验基地技术集成
3.1 基地生猪养殖主推技术
生猪主推外三元(以杜洛克为父本、LY母猪为母本,生产三元商品仔猪及育肥猪)。主推:母猪高产配套技术、仔猪“两早、两料、两阶段”培育技术。
3.1.1 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严格按照各阶段营养需求配制全价料,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并按时注射相应的疫(菌)苗,按各阶段猪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进行饲养管理。
3.1.2 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按照仔猪“两早、两料、两阶段”培育技术进行培育。7日龄用教槽诱食、14日龄用哺乳仔猪全价料补饲、28日龄断奶、29~70日龄用保育料饲喂、70日龄后转育肥舍进行育肥。注意防冻、防压、防腹泻。严格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菌)苗,断奶时防止仔猪应激反应。
3.1.3 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分3阶段育肥,70~80日龄饲喂仔猪全价料,80~100日龄饲喂中猪全价料,100日龄后饲喂大猪全价料,严格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菌)苗。
3.2 基地蔬菜种植技术
围绕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五化”标准,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实施蔬菜“六统一”标准化生产。
根据市场和季节需求,选用抗逆性强、抗病性强、商品性好和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叶菜类、果菜类按季区域种植;统一进行工厂化育苗;抓住节令,合理安排蔬菜品种的轮作,统一栽植、中耕管理、植株调整;合理平衡配方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防止硝酸盐含量过高;推广生态栽培技术,使用杀虫灯、粘黄板、性诱剂、防虫网等防治害虫;开展统防统治,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的配套措施;实行合作社蔬菜产品自检和送有关部门检测相结合,确保合格产品上市;适时采收,叶菜类、果菜类等产品分等分级包装。
4 示范试验基地主推技术优势
发展“养殖―农肥―种植”(猪―肥―鱼―粮―菜)的循环模式,有机地结合养殖和种植,形成“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畜禽养殖、农肥处理和蔬菜种植有机结合,三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构成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
为改善种植区土地肥力,处理养殖和种植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建成一个中型腐化化粪池,用于处理农业垃圾。废弃农作物和养殖废弃物在池里经过发酵处理后形成有机肥料,实现“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农作物生产循环利用模式。
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是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南屏镇的农业发展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针对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更好推动南屏镇的农业发展。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有效对策;南屏镇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力的过程,它是运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农业活动,它的成功推广,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主要是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包括比较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研新品种等,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经过农田的试验和示范,将技术和成果推广下去,并且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培训和接受咨询,使得农业成果顺利应用。农业技术推广包括农业生产前、中、后全过程,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农业生产实践者,它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南屏镇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地理环境优越,是当地的农业大镇之一。南屏镇农业发展迅速,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有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并对农业技术推广大胆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三农”。
一、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是中专或是大专的学历,技术知识掌握的也不够扎实。据相关了解,基层推广机构多出现“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一些人通过走关系进入到机构中,却不是农业相关专业。而许多本科生以及学历更高的农业专业人员却由于编制限制无法进到基层机构工作,名额被占用情况严重,实际工作无人做。真正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只是些临时聘用人员,由于待遇低,而且需要到农村参与生产实践,所以在招聘时,门槛不高,什么学历都行,只要求吃苦能干,这就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这些人员因为自身没什么基础,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只能跟着一些老的推广人员学习,导致知识面狭窄,知识内容陈旧,难以使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匮乏,大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相对较少
近些年重视农业发展,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办公条件以及检测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得到了良好改善。但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目前经费除了人员工资等,只能基本满足生产技术指导,而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发宣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一级级下发的,市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能够基本满足推广所需;县、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向市级单位申请所得,基本不安排专项的推广资金,有些县没有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经费;到了镇级单位,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更是来源有限,少之又少,资金缺口很大,而且有些乡镇连基本的下乡交通费用等基本所需都不能解决,更谈不上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
3、农业技术推广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还仅限于技术推广人员的“一张嘴,两条腿”的状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推广的只是比较陈旧的知识,服务三农工作的方式落后,接触新项目的机会少,即使引入了新项目,也不能开展。基层机构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设备功能老化,有运行障碍,更是缺乏多媒体等新传媒设备。开展集中培训也仅限于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没有知识的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渠道比较传统、单一,加之没有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示范基地,无法开展农业新科技项目。
4、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不健全
自2000年开始,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的归属不断变更,开始时,机构的人事权、财、物权等都归乡镇政府管理,到2006年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又变为由乡镇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基层机构的人员和办公场所也在管理权限的频繁变换中严重流失,仪器、设备等也有所丢失或者损坏,使得原本不够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更无法好好地开展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限无论归谁,都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单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独立的财权,经费由主管部分统一核算,资产随意支配。同时,地方财政本身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新技术推广、科技宣传等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本职能不能有效开展,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1]。
5、综合试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据了解,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站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建设了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并适时的引入农业技术推广新项目,基本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成效。农民通过试验基地的成功,也积极开展新项目,这样就使得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得到良好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不足,基本工作都难以展开,对于综合实验基地的建设更谈不上。目前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没有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而在推广过程中,农民不知道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的成效到底如何,而且又没有经费补助,所以农民也不愿意冒险在自家的责任田中开展新项目做实验,这使得推广工作成了一纸空谈。
二、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1、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即使其硬件条件再好,也不能实际展开工作。所以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首要工作就是吸收、培训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好后,投入到实际工作,也要定期的通过继续培训和考核的形式,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知识,知识内容能够及时更新。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是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以确保知识不老化、不陈旧;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挑选出色的人才,给予其高校深造的机会,或者去省外学习调研机会;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可以聘请知名农业专家来给农民现场讲解农业新科技的有关知识。目前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其文化水平有限,新知识接受能力也有限,所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下乡到农村,直接参与并指导一系列的农业活动,为农民讲授新技术、新知识,为农民带来更直接的服务。
2、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推广法》的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必需的推广经费统一由国家财政支出,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方面是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事业费,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正常发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转所需费用。另一方面是对项目推广费用的投入要增加力度,因为它是真正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项目经费,而且要做到专款专用,不能将项目经费用于其它开支,比如日常运转费用以及奖金发放等。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大力展开合作,发展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较为完善的融资体制,可以通过农业实体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吸引私人或企业投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共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将技术推广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丰富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和形式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敢于创新,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等与农业企业单位相联合,建立新型科研推广体制,建设农业试验基地,自产自用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快速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促进农业技术大力推广。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征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发展更多地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力量共同参与,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供远程服务,解决农民无处找专家的问题。同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活动,即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责任人,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现代化科技发展迅速,在农村的发展情况也是很好的,所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通过综合短信平台等媒介,将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发送给农民,以保证农民了解最新农业动态,跟得上现代农业发展[2]。
4、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管理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人员上应采取农业技术专业人员聘任制度,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为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专业力量;已有人员也可以竞争上岗,对促进员工业务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所帮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需加强制度的管理,保证每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有制度可循,并且根据每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工作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还可以将业务与报酬挂钩,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综合考评制度,不但要考核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期考评,以保证机构的社会服务能力[3]。
5、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以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为重点,开始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的示范推广,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农民。农民通过亲眼所见,才会在自家责任田运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更有效的服务于三农。所以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所在,它采用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保护,是标准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遵循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结语
基于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农业推广部门要在保证其自身职能完善的情况下,吸收、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南屏镇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引进开展适合的科研新项目,更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南屏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农业技术推广为农民在增产增收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者:陈俊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农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姚云浩,马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