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8:00:59
导语:在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泛读,宽泛、广泛的意思,而非浮光掠影,泛泛而读,但有不少学生都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学会了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往往只求大致了解获取一些信息而已,所以一些娱乐的报纸成为他们阅读的首选,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静下心来去真正体会文章本身的精妙之处,所以阅读忌贪多,而要求质,所以有的学生抱怨,看了一学期的课外书,写作提高并不快,语文成绩也并未见起色。另外,阅读是个积累的过程,正所谓欲速则不达,阅读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2.要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
跟上课直接相关的,自然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一般又可延伸至课前、课上、课后,主要是围绕课文中相关文本进行的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预习,通过对课文的初读,对文章有个大体印象,这时可以"观其大略",也就是泛读。进而,由了解基本内容上升到品味语言,鉴赏技巧,往往学生最欠缺的也就是这一步,仅仅满足于筛选得到所谓自认为有用的信息就足矣,并没有更深入的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思考。所以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对文章本身就理解不深,一问三不知,就算经过老师的讲解,也是夹生饭,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多少收获可言。另外,课前的阅读并不仅限于课文本身,要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者事先也可以印发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的讨论探究打下一定的基础。课内阅读是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这时老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就像阶梯,一步步把学生引向课文的核心处和紧要处,引导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顺着"路标",一路上才会有鸟语花香,如沐春风之感。
3.要对学生要达到的语文水平作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的界定
我觉得我们在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时,常常把握不住标准,譬如以作文为例,学生作文的标准是什么?是写作尖子的水平吗?如果以写作尖子的水平作为标准,那么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不合格的:那么是文学创作的标准吗?如果以文学创作为标准,那么我觉得很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能,尤其是适应进一步深造和工作、生活需要的表达技能,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其包含的内容就是相当广泛的,决不是拿文学创作来作为唯一的或最高的标准,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去努力追求文学模式的写作,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试想,一个将来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是工程技术的学生,他以文学的标准去指导科学报告的写作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很早以前,我就对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作过一些思考,我觉得,文学模式和科学模式的写作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而且是学生写作发展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不可相提并论,鉴于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的写作能力,应该是基本的写作常规,这才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至于更高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写作,那完全应该因人而异。
4.读写结合,从模仿开始
读写结合,主要是指通过读来进行积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码事,自成体系。读是吸收,写是创造;读是欣赏,写是思考;读是入,写是出。读写结合,主要是在读的过程中:(1)提升素质;(2)学习技巧。因此,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都不可取。传统的"读写结合"教学往往造成学生:(1)写是读的纯粹模仿;(2)对写本身研究得不透,重心放在读上,所以形成了许多学生觉得肚子里有东西写,可就是写不出来或写出来也干巴巴的、毫无生气;(3)因为缺乏对写的实践,所以读起来也很难切身体味作者的辛酸,读也流于表面。一言以蔽之,过多地强调读写结合,使写作进入了一个误区,湮没了写作自身的规律。
从语言学上看,读主要是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而写是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和理解主要靠语言的组合,语言的运用则靠语言的聚合。组合主要靠时间的包孕,聚合则要靠主体的积极思考与反复实践。由此观之,读写必须结合,但读写同时也必须分离,因为读不能代替写,写也不能代替读。不能很好地读,也就不能很好地写,同样不能很好地写,也就不能很好地读。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情感的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因此,要铸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只有灌输、说服不行,还必须有感染、熏陶。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浓郁人文特点的学科,在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中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目是文学作品,作家在作品中寄寓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确立教学思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高中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二)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三)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二)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四)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
一、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采用较为单一的记忆和背诵的模式,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重难点教学对考试内容进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只是注重知识点的掌握而不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培养,因而显然是一种效率较低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情趣,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环境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再加上高中语文中如文言文等一些较为枯涩难懂的知识点较为集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就会严重影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学生较为难接近的位置,使学生和老师产生距离,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一般碍于老师的权威往往偏重于老师较为喜欢的答案和思考的方法,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随之进行改革,唯有改革和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摆脱传统的束缚,走出传统的苑囿,走上活泼高效的健康发展之路。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降低身段,将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和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打造既宽松和谐又科学有序的创新形式的课堂,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二、怎样构建新型的课堂
1.对朗读进行培养,注重效率
高中因为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可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相对来讲本来就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效率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尽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语文进行学习和记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把相关的知识点和相关联的文章进行统一的整合,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的朗读内容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去。比如在对《雷雨》这篇文章的学习和朗读的过程中,因为是话剧这种平时接触较少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简洁凝练.而且富于动作性,很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因此,在引导学生对这一方面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对文章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体味这种写作技巧的优势和语言表现形式,并且结合相关的作文训练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对相应类型的作文进行写作,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加深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风格,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方式。
2.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堂课能否取得成功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修养,包括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得到学生的共鸣,自身的知识积淀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一位置,感受学生的想法和思想,而不是凌驾于学生的之上进行教学。就拿文言文教学来说,文言文属于高中语文中较难掌握的部分,而且在高考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很大,教师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文言文知识,不仅仅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进行扩展,对文言文不仅要对考试要求的书本内容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人文风情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理解。例如,高中大家较为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然后分析词的内容情感和写作技巧,随后就是要求学生背诵,学生这样的记忆往往是机械的,不牢固的,容易遗忘。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词的内容设置情景,并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PPT等形式,将词的内容和画面或情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进行创作时的心境和感受,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较为活跃的气氛中理解和掌握诗词的景、事、情、理,而且内容与画面或情景结合,更能加深记忆,从而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升能力。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个别学生特殊情况的考量。教师在教学中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使之将所受到的启发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贯通,使问题得到科学妥善的解决。
3.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单调而且被动。在新的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予以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氛围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进行《沁园春•雪》这一课文的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的重点和知识的进行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采用情景与文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对真实事物的感受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不是单单的只是依靠记忆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如《故乡》一文中,可以发动学生联想自己的故乡是怎样的,联系自身的真实感受对课文进行理解,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记忆更加的深刻,更加贴近实际。
三、结语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1散文诗歌的创新教学方法
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为了真正完成新课标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授课过程中,首先应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的说明,从而使得学生在散文诗歌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近距离的体会感知,之后再带着与作者相似的情感进行文章情调的感知体会。在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语句中的情调进行深入的体会,体会到文章语句中舒缓、深沉、豪迈的情感特点。
2文言文的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对于一些较浅层次的文言文,学生应能够通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的帮助,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科学正确的理解,并清楚明白文章的大致内容,对于一些较为常见的文言词汇进行整理理解。在文言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熟悉阅读,之后再选取部分学生进行部分段落内容的概述,并互相评价。在赏析文章的内涵及感情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板书,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工具书及注释科学理解难点词汇。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原有的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课本内容的概括复述者,教师依照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复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其自主能动性也未得到激发。大多数的语文课文都是要求背诵的,由于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时只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语文文本的学习。另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文言文、诗词中的词句都较为拗口、难念,学生在背诵时极易产生烦闷厌倦的心理。
因此,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行发散,始终确保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由原先的主体转为起辅助作用的客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学生一改原先被动接受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空间更为开阔,教师还可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以此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语文知识理解。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生成新的知识,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将其中心、重点放置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积极良好学习心态的保持也极为关注,并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度。在高中语文课程的科学设计及相应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首先应对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特性进行充分科学的考量,同时还应注重对个别学生特殊情况的考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使之将所受到的启发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科学妥善的解决。
如在讲解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中的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将部分书面诗词进行画面转化,将有关蓝天、群山、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影视画面进行播放,让学生将其与自己心中所想象的画面相对比。大多数学生所想象的画面是与教师播放的影视画面相似的,学生内心的想法得到了验证,之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3注重阅读朗诵,提升教学效率
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压力大,时间较少,无法实现大范围的阅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语文教学知识点相关联的文章进行引导性阅读,还应适当加强写作的训练,促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写作之中。
一、现状
现阶段我们的古诗歌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且效率低下。教师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口味”,造成学生厌烦情绪。“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古诗歌本身的特点同样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积累少,且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歌魅力的应试教学使学生面对课外阅读无法解读,认可心理无法得到满足。以上三点共同造成高中学生遇古代诗歌则头痛的现象。以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时不能把其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而要着力于整体的感知,充分发挥我国古代诗歌所蕴含的育人功能。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条对策。
二、对策
(一)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必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感情,进而深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如此,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它可以为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做好铺垫。如学习《杜甫诗三首》时,应先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自然也就了解了他在战乱之中孤独抑郁的思想感情。
2、教师可以以画配诗。
在进行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时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插图等创设情景来演绎古诗。如教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面对着亘古不变的古代遗迹,进而生出何等人生感慨的画面。作者对古时先贤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3、教师可以以乐配诗。
之所以可以乐配诗是因为我国不仅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还有优秀的古典音乐,二者就像一棵树上的两片绿叶,相互映衬。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古典音乐这一资源来进行演绎,在音乐的氛围中完成古代诗歌的教学,并且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时可播放一首古筝曲,让慷慨激昂的氛围充满整个课堂,让音乐走进古代诗歌,用音乐来诠释诗歌内容,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展开联想,进入情境。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则是必然的教学途径。由于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众所周知,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读的过程中,停顿长短错落,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所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定可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朗读时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点拨。情绪饱满地反复吟诵,往往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蕴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所以读诗要抓住“诗眼”来理解诗歌内容。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歌的中心和领会作者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力。
在指导学生品读古代诗歌时还要指导其把握住诗歌中的“警句”。警句是一首诗中的名言佳句,他们或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或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或点染了绚丽的色彩,这样的语句对学生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在实行新课改之后,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新课改理念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在教学的时候依旧采用以往落后的教学手法,这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和综合素质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更好的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不断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
一、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 以往的教育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现在很多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学习积极性依旧很差,语文学习的效果也非常不明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以往教学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还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使用的还是以往的教学方法,这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
(二)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度的重视课堂活跃,对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
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过分的重视课堂活跃的程度,在教学的时候努力的采取各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认为课堂活跃了,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这种观点在本质上是错误的,这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和语文基础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三)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创新型不够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认识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重要性,但是在理解其内涵的时候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讲的内容比较乏味无聊,创新性非常的差,这也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最终也会给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正确的理解新课改的内涵,进行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进行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样教学有效性便会提高。
二、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创新型教学的办法
(一) 努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将网络和多媒体等辅助措施利用起来,努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语文本身的魅力,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和我们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
(二) 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培养其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潜力挖掘,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的才会快,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在质疑的时候,其自主学习方面的意识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三) 将情境创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随着新课改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尝试,努力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情境教学便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将多媒体运用进去,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教学目的也会更加容易实现。
(四)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真正的意识到其重要性,在讲课的时候也应该转变以往一味的进行知识讲解和传授的情况,努力的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和正确阅读的习惯,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理解方面的能力。学生理解能力提高了,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理解课文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掌握课文的速度也会加快。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材料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那些和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材料,并且材料本身的创新型,知识型以及文学系也应该比较突出。在进行创新型教学的时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阅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并且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理解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的进行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辅助设置,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并且,教师在进行创新型教学实施的时候也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理解,引导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同时,教师在进行创新型教学的时候还应该不断的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语文教学能力,更好的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时候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蓓蓓.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高中语文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2] 刘炼石.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J].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2012(03)
[3] 魏宏.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14)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能力;问题;质疑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 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才能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未来社会的竞争在于创新型人才。语文学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各学科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考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且只重视学生对考点知识的熟记,而忽略了运用,创新意识薄弱。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顺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语文教学的身上。但语文教学不是历史教学,不是将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对名家名作的理解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对之不加以思考。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参或者标准答案来讲授,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那么,学生也只能在旧框架内因循守旧、徘徊不前。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将必然会止步不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汉字、生词、语法的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人文性的培养目标要远远重于工具性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没有工具性属性,某些文学知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并加以牢记。
(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w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这种由分数决定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否则一般的同学只能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教师要求掌握知识点,考试取得满意的分数。教师中心主义在语文教学中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学生对于语文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语文创新。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激发。下面对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质疑问难,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巴尔扎克说过: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发现更多的问题,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与提问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与教师,而是能够在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的突发事件,在刘兰芝被遣回家后不久焦仲卿必会接她回家,二人相守。有学生赞成,也有不少学生反对。赞成的学生说焦仲卿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必不会负了刘兰芝。而反对的学生则提出:焦仲卿对于母亲对刘兰芝的种种挑剔,只能长跪告母,而当母亲大怒时,他并没有反抗,而是“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这样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认识到在封建家长制下焦仲卿对母亲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是薄弱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如此教学不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而是学生能够展开独立而自主的学习,能够形成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充分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深化理解。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与时俱进,大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所谓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老师以教材为模版,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在学生有不懂的问题的时候给以及时的解答。这样的传统教育,知识面只局限于教科书,所有的练习都有参考答案或者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答案,对于习题的练习也是分类型,一个类型的题有一个类型的答题模式。这样的教学观念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的发展。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打破这样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授课时,可以在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播有关于高中语文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提供基本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创新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讲解《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勾践不选择卧薪尝胆,会有怎样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描述他们心中勾践卧薪尝胆时的心理活动等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依托语文学科特色,讲究教法学法技巧,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宽松的环境,创设实践的平台,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松格.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外语文,2012(16).
[2]刘娥.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4).
[3]晁悦岭.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引言
如今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真正能将教学的重点转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鉴赏、应用等能力的提高方面,在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中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们如果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大大的提高。
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1、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模式。传统教育教学中,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知识灌输的对象。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模式中,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太过依赖于教师的教授作用会最终会造成教与学的完全脱节,教学质量差,以至于学生自己的动手,自学能力都不高的后果。
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太过依赖于教师的作用,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学能力差。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这一学科具有特有的艺术形象思维功能,这也正是在教学模式上发挥创新思维的优越条件。
2、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学界在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以后,也做出了许多寻求改革的方式方法。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大致表现为几种:① 高中生的心理及生理发育已较成熟,自律能力较强,完全有了学习的自觉性,有这样的群体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一种学院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现在的许多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② 有的放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才能有效率。目标生成型教育教学由此诞生。这样的模式使得在高中语文教学时,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心里都确立一定的目标,之后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序进行。③ 结合高科技手段的教学模式也得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网络作为认知工具。比如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像文言文学习这样看似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
二、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创新思维
创新本来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这要求创造者要对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知识以及科学技术都要有一个重新构思,重新组合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高中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发挥。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的创新思维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开展:
1、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思维方向进行深入学习,是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提纲,教学提纲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深入思维水平以及系统归纳能力。在学习问题面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先进生和后进生一同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加强合作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学会紧扣学习的中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简要的说,教师在全过程中要整体把握,点拨引导,提高探究教学成效。当学生或小组在探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 对于小组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先进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予以推广,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渐渐淡化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基于此,就要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心灵的体会,提高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修养。学生在课堂上要做一个知识的探究者,自身发展的创造者。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使得学生具有充足的信心去主动克服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困难。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发散性思维就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关键点。让学生能够大胆的推敲问题,启发思维,借题发挥,大胆质疑。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大了阅读面,在课堂内外都能和别人交流学习。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有一些心灵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不是仅仅能依靠教师传授课程来达到的,最基本的还是要靠学生这个主体来实践获得。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并且教师想要培育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摒弃以前封建的思想观念,正确的认识到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中心,只有在围绕学生中心进行讲述的时候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才能被激发出来。教师在讲述的时候,适当地可以打破传统的模式,更改教学的观念,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潜能也能被教师发现,教学才能得到进展,一成不变的教学迟早会被社会淘汰的,要想在发展的日渐迅速的社会上生存,就必须更新教学模式。
二、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教师的自我素质也有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努力的提升自我的素质,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提升自身的素质时,应该做到:1.严格地在生活中要求自己,保证自我的良好品行。2.陶冶自我的情操,丰富自我的素养。这样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不仅自我的能力达到提升,而且学习的学习也会随着教师的步伐前进。
三、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必须注重和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
在进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时,必须让学生进行自己独立的学习,一个人在独处时,很有可能会产生新颖的点子,有助于创新的应用。高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尝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不要只是依靠课本进行对讲式的教学,让学生踊跃的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实际的生活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
四、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姿势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因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课堂的环境气氛对于创新思维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利用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利用一些自己的想法去发现问题,努力的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引,引导学生警醒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变向式思维、逆向思维等新的思维方式。
五、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全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高中教师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的活动,不只是在课本中探索知识。在课外的活动中,尝试一些新的冒险,新的学习。例如:可以举行一次有意义的课外旅行,可以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历史行的参观地方,在一项又一项活动中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起来,进而在实践中把学生引入一种良好的创新中,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综合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从而认识创新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的进行自我的不断学习,给祖国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真正的内涵。
六、多阅读一些课外知识刊物
要想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求高中教师在课下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书刊阅览,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创新能力的不断学习。文学作品纵横几千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在这些作品中肯定会有不少文学方面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在阅读文学刊物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评价及想法,不要将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增加高中学生对新型事物的认知与学习,增加创新型思维的转变,为祖国培育更加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以上几个方面主要从创新的培育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具体的问题依然需要高中教师同学生一起去理解解决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素质教育下的高中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祖国赋予高中生殷勤的希望。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