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独立思考的问题

时间:2023-09-26 18:00:59

导语:在独立思考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独立思考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对精通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而独立学院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也肩负着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是基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涉外性强的课程教育的国际化和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以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为例,从2010年开始推行双语教学,三年来,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笔者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双语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从2010年经济学院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以来,暴露出的问题包括:其一,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需求不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于双语教学不能适应:学生有时候没有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孰轻孰重的问题,导致舍本逐末。其二,从教师方面来看,双语教师资源欠缺,对专业知识熟悉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培训,缺乏双语教学的经验:其三,从教材方面来看,教材建设滞后,缺乏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双语教材,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中文教材均存在着弊端,目前采用的是国内优秀中文教材和授课教师收集整理自编双语课程讲义相结合的方式。其四,从课程安排来看,出现了有限的课时与放慢的授课进度之间的矛盾。采用双语教学后,这些专业课的计划学时并未增加。实际上以往全中文授课时,师生就已感觉到这些课程的难度和课时的不足,而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大量使用专业英语,加之针对学生听力理解普遍滞后的状况,教师往往会采用增加黑板板书的方法来弥补,板书还得十分细心,某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还需要重复讲解等,这些都势必影响授课进度,但教学计划又是必须要完成的。

二、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1.恰当选择双语教学模式

从双语教学在各国实施的具体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浸润式教学模式(Immersion Program)

指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即学生刚人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指学生入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从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简单的渗透层次。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第二个层次是整合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文表达英文:第三个层次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要达到第二、第三个层次则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努力,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达到的。在我国独立学院现阶段实施双语教学,不可能要求从一开始就实行浸润式教学模式。现实的做法是首先实行过渡式的教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渐采取浸润式教学模式。在从简单渗透式逐步走向浸润式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进入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双语教学就是要求一句英文翻译一句中文,或者反过来。如果上课时一句一句地对译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节奏。教学的目的是要把知识讲授清楚。根据实际情况,在难点要用中文多一些,而相对浅显的内容可以用英文多一些。在教学中灵活地转换两种语言,是对教师的一个较高的要求:它首先要求教师要对专业内容相当熟悉,而且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而随时调整,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由地用两种语言来学习。

误区二,双语教学就是要强调英语语言的表达。不管用哪一种语言授课,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弄懂知识点。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工具,不能过分强调使用华丽而流畅的英语语言,而忽视了对内容的讲解。需要强调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用正确的语言把课程内容讲清楚,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宁可用简单的英语夹杂着汉语把知识讲清楚,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去背学生听了也不知所云的英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无论是针对初级的英文加上中文的思考方式,还是高级阶段的全英文思维方式,都是为了用双语的方式方法实现专业教学目的。

2.加强教材建设,充实教学内容

激励和促进双语教材的建设教材建设是双语教学模式定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完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有利也有弊。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证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内容,包括准确使用的专业词汇、地道的专业内容、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但原版教材一般比较昂贵,教材内容与我国国情并不完全相符,有的地方还有冲突之处,全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对普通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也太大,难以国外原版教材中找到深浅相当的教材。从长远来看,要真正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还是要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立学院的双语教材。

3.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

师资的问题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冈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目前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双语师资短缺的问题。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许多专业教师,虽然英语基本功扎实,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师资培训。比如江西理工大学在2004年和2005年先后选派15名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到英国剑桥进行了两期的双语教学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都成为了该学习双语教学的骨干。这些措施无疑对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双语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双语教学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师培训方面,应该有系统的安排和合理的培训计划。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在培训形式方面,采取国内培训与国外进修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教师首先在国内接受一定课时的强化培训,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利用假期到国外进行几个月的外语实践,以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仅靠高校自身培养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双语教学人才的需求矛盾,要想使双语教学制度化,还需从国外大量引进合适的双语教学人才,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张建平,俞慧.对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何志浩.高校经济类专业双语教学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

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发展;主办方;投资方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65-02

一、独立学院的内涵及其定位

(一)独立学院的内涵

教育部8号文件指出:独立学院是专指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主办方是普通本科高校,这个普通本科高校是指有比较长办学历史,有比较高办学水平和有丰富办学经验的普通本科学校,即教育家们讲的“名校办民校”。每个独立学院都有一个母体,这个母体也是他的依靠者和支持者。独立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先天容易受母体学校办学思路与模式的影响,他必须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办学,但如果不走出自己的路子。那么他就没什么前途可言。

(二)独立学院的定位

独立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不能等同于举办学校的二级学院,也不同于他的前身民办二级学院。所以主办方应该尊重独立学院的相对独立性,他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他的定位是本科层次,因此独立学院的办学起点比较高。开始招生的就是本科,所以教育部要求重点办好本科。而独立学院更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好本科教育,让学生四年学习把基础打牢,基本较强的就业能力,这是独立学院的生存之道。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

(一)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第三批本科,所以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要从三本生源出发,实行“因材施教”。独立学院应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用性的专门人才。根据生源的情况,学校更应该严抓教育、教学管理,采用“宽进严出”的思想。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独立学院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大部分的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占主体,专职教师所占比例甚少。首先,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年轻的教师居多。目前,在独立学院任教的专职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年轻,教学方法生动,创新思维强,但是他们对学生了解不够,不能针对学生特点组织教学的问题。其次,兼职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那些母体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们不仅有教学上的压力,而且还有科研任务。最后,由于独立学院大多建在城市的边缘,所以独立学院为方便那些聘任和兼职教师,在课时安排上,本应一周上两次的课,集中在一次讲完;有些学校为了节省费用,还存在着压减课时的情况。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独立学院应该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合理的安排课时,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主办方,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独立学院的运行机制

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独立学院运行所需经费,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属民办高校教育范畴,但是又与其不同,因为他有一个母体可以依靠。同时这个母体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主办方(母体)就要充分发挥本部的智力、人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独立学院教学水平的监测、评估体系。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学校要参与教育市场竞争,那么就存在一定的风险。独立学院的经费中学生的学费占了比较大的比重。那么学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为学生的教育考虑,服务好学生。

在领导体制上,虽然承认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往往以董事长来替代院长作为法人代表;名义上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但在实际中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任命,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提名、由董事会讨论决定任命。这就使母体高校控制了其领导权。独立学院院长职务行同虚设。因而其法人代表根本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地位。

董事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权利机构。负责学院的经费筹措、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人事制度、学生的收费等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其成员主要由投资人组成,适当吸收企业界、教育界的人士参与。董事会成员可由投资双方共同商定并在学院章程或董事会中确认,按投资双方所持的股份来确定。学院的院长由董事会确定。院长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以下职权:主持学校的教育、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教育计划和投资方案;处理学院重大事务;拟订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管理制度和具体规程;聘任或解除除应由董事会聘任和解除以外的管理人员,决定其报酬、处罚及其支付方式等。要确立董事长、董事会、理事会或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形成适应市场的、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按教育部的思路,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独立学院与其他方的关系及其改进关系的建议

独立学院的诞生与民间的资本是分不开的,由于我们现处的这个背景是特殊性,这个民间资本数量很少、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加上资本天然带有逐利性,所以合作者拥有一定股份,允许主办方和投资者寻求一定的合理回报(并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独立学院是大学而不是公司,是大学就必须以公益性为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定位。社会在舆论上应给投资方一定的压力,要求投资方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而没有回报,投资者不会投资;独立学院办学如果是赢利性的,则有损学生的利益。既要有合理的回报,又要不损学生的利益,这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当然这相当一部分取决与办学主体的管理经营艺术。

独立学院最终要走向完全独立自主依法办学。而目前独立学院作为办学者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责任还没得以确立。现阶段,独立学院还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尚未定型的学校,因此存在着一个独立学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办学主体转换问题。主办方、投资者、独立学院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顺。由于融资渠道在各地难易不同,投资方与主办方母体的关系模式也不一样。现在有一些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就是主办方或是主办方下属的企业,有的只是找了个挂名企业,而实际运作的还是主办方,而有一些独立学院则是主办方只投入无形资产,并不介入具体办学过程。主办方与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与社会的关系都还没有理顺,影响了办学的活力。当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主办方高校、独立学院,投资方之间就可能引发财产所有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益纷争。因为担心日后的产权纠纷,独立学院投资方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动力也就难以持续。

第3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贫困生 教育管理 心理教育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特点

一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贫困是过渡性贫困。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较之于社会上其他贫困人口的贫困而言,虽然都处于经济上物质上的匮乏状态。但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贫困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种贫困是属于过渡性贫困。通常社会科学研究将贫困分为两种,即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所谓过渡性贫困是指个人或者家庭的贫困状态随着相应条件和风险的消失,并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显著特点是暂时性和与过渡性,基于这个认识,独立学院的贫困学生因“上学”而出现的短期困境,属于特定情形,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增长本领和才干,毕业之后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工作,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通过劳动可以实现物质困境的消失。所以,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贫困属于过渡性贫困。

二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贫困还有进步性特征。其一,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总体上来说属于全社会贫困人口的一个组成组分,但是这些贫困学生与独立学院发生了联系,独立学院提供了平台对他们进行培养,这些接受了教育的学生对于今后个人、家庭脱贫乃至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二,日益增多的贫困家庭的子女有了到独立学院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有进步价值。其三,独立学院的贫困大学生毕业之后将进入社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技能从事各种职业,不断交流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防止阶层固化,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具有进步价值。

三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的来源及其分布的不均衡性。从我国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及部分东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主要以农村家庭及一些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为主。我们发现,独立学院贫困学生的来源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似,都主要来自上述类型的地区和家庭。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从所处的学校来看,独立学院的水平越差,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越高。

四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精神困境。首先独立学院贫困生的人生观科学性不足,在人生态度方面,虽然很多贫困学生都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甚至把暂时性的经济困难本身就当作是一种财富,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不可忽视的是,也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对经济上的困难以及暂时的挫折还缺乏客观科学的认识。其次,价值取向的冲突较多,独立学院的经济贫困学生,构成较为复杂,不同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的现象。与这种多元化现象共同存在的就是价值取向的摩擦与冲突。这种冲突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贫困学生与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冲突,也有经济贫困学生群体本身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消费观、审美观、爱情观;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等等都在冲突之列。最后,独立学院经济贫困学生的抑郁状态普遍高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具有较内向、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倔强固执、波动性大与孤独等特征。

二、当前独立学院贫困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有资助体系存在经济资助不完善。据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一学生中半数家庭年收入不够支付学费。该校这项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49份。数据显示,大一学生中农村学生占38%。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50.59%,其中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占16.99%。其他独立学院情况与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具有一致性。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8年的调查显示,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占61.48%。一方面是独立学院的贫困生人数众多,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对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却很少,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具备以下条件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独立学院、民办学校不在此政策范围之内。此外,独立学院层面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很小,如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有助学金制度,且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设有一、二、三等奖学金,奖额分别为每人每年1200元、800元、400元,获奖比例为仅仅为20%左右。

二是辅资助措施不完善。宣传不到位,未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建设不足,个别学校未能配齐专门的工作人员;资助体系不健全,还款知识教育不足、方式不够灵活等;学校和社会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非常有限,使许多学生渴望靠自己辛勤劳动解决困难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一些学生不得不去社会上寻找工作,由于缺少经验,加之社会用工制度的不健全,学生的劳动权利得不到应有保护。

三是精神扶助方面严重不足。一直以来,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就是经济问题,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围绕“经济扶贫”开展。随着时展,诚信问

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世界存在的问题,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于是“精神扶助”成为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些学校只将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生活作为助困工作中的全部来抓,忽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即使已经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工作力度不大,还没有找出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应对和满足这类特殊群体的需求。这些情况都不利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扶助”工作有效进行。 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经济资助与精神扶助相分离、缺乏互动和渗透。经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而精神世界的美丑又会影响到外在的物质世界,健康的精神世界,有利于经济资助政策的有效进行。因此,物质资助与精神扶助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离。

三、独立学院贫困生教育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是积极开展思想政治与心理素质教育。 在对独立学院贫困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的教育中,应当把预防教育作为主要的基本教育理念,结合必要的理论教育,与有效实践教育,加上合理的经济资助,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不断宣传学生资助一些优惠政策以及资助政策制定的公益属性,从这个层面可以提高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对国家、社会的思想认识,培养感恩意识,并可以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是建立健全经济资助体系。重视国家助学贷款负面影响,适当扩大数额。现有贷款力度不足,难以满足独立学院贫困学生的贷款需求。目前,独立学院获得贷款学生数与实际需求人数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学生还未贷到款。要增强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方式的合理性。第一,坚持“公平合理”、“以人为本”原则。第

二,对于资助资金的校际分配要合理。第三,提高政策的预见性,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三是完善政府职能。第一,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水平。经济困难学生

的求学问题,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反应。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实现教育投入占 GDP 的 4%的目标要从经济发展入手。因此,应发展生产力,提高整体经济水平。第二,要健全社会政策制度。如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间经济差距反应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主主义的美好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差距拉大,这是背离社会主义的,也会通过各种机制限制社会正常发展,所以要完善分配制度。

四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自我教育。贫困学生的发展受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但关键还在于自身。因此,建立有效的自我教育机制,是实现有效自我教育所必需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正确“三观”。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从实际出发,正视一切。恪守道德,约束自我。第三,制定计划,科学生活。第四,增强防御能力,合理输导压力。第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庆豪,沈红.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化与重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3).

[2]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3(04).

[3]朱佳.对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

第4篇

【关键词】婚姻法 离婚损害赔偿 离因损害 诉讼时效

新婚姻法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具体是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 导致离婚的, 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 重婚;(二)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 实施家庭暴力的;(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进步。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更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使从过去的维护形式正义转向维护实质正义,有利于在新形势下保护当事人,特别是妇女的合法权益。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矫正人们的过错行为,减少轻率离婚,从而更好地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构建新型的主义家庭道德、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需要,也顺应了世界离婚立法的潮流。

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责任,主要具有三方面的功能:第一,赔偿损害。通过赔偿损失,使受到损害的权益得到救济和恢复。第二,精神慰抚。精神损害赔偿之慰抚金,是一种特殊赔偿金,兼具精神慰抚的功能:慰抚受害方因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之痛苦。当然,对于精神损害而言,不能完全客观地以金钱计量和赔偿。但是,给付慰抚金毕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受害人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制裁、预防违法行为。离婚损害赔偿既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也对其他有可能实施侵权行为的警戒,因此兼具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双重作用。总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弥补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慰抚无过错配偶的精神创伤,预防、制裁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以维护合法婚姻关系和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

第5篇

关键词:动态控制;建筑工程;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的质量、控制成本和进度。工程延期不仅会给造成成本增加,也会带来更多不利因素。因此,施工阶段应重视建筑的进度管理,当进度与预期计划不一致时,需及时修改、调整,确保建筑能在规定时期内完成。工期延期可能会带来比起成本提高和质量差更大的风险,而盲目缩短工期也会造成质量差、成本高的风险。因此,科学正确的进度管理对实现建筑工程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进行探究和思考。

一、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技术复杂、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给实现工程目标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5点:

1、设计方案更改

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不合理、或者出现错误,为考虑到工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地质异常、地下排水量多,这些都会影响原本的建筑结构,重新更改设计方案,将影响建筑的进度。

2、资金、资源不到位

施工的进度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工程建筑签约前应计算和协商好资金预算,业主应保证资金到位,避免因资金问题导致工程延期带来更多的损失。建筑工程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不能满足工程所需要的建筑设备、器材将使影响工程的进度。

3、建筑工程的难度系数高

施工前没有考虑到建筑工程中高难度的技术,未在施工前进行相关的试验和培训,导致难以按照施工计划进行,甚至需要停工一段时间来改进。

4、建筑工程的组织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涉及的人员和器材数量多而且复杂,给组织建筑工程的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易出现人员与工程设备协调不当的问题。

5、施工现场发生意外事故

施工现场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意外事故必然会使工程建筑的进度受到影响。施工人员出现事故的几率是比较高的,例如:高空作业的人员可能会发生坠落的事故,施工方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教育,及时排除安全问题,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二、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度管理是在当建筑工程未能按照计划进行,即与计划产生差距时,需对造成偏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缩小差距,赶上计划中的进度。而工程进度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施工期间,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素导致工程进度与进化产生偏差,此时需通过调整计划,使施工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同样地,若在后期施工与计划不一致时,需要不停地进行修改和协调,进而使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差距不断缩小。目前在动态控制的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施工带来了困难。

1、建筑工程目标制定不合理

工程项目是系统的,存在客观规律,制定目标学结合这一特点。一些建设方在工程开始前存在准备不当、组织不合理、混乱的状态,耽误了工程的进度,在工程进度施工阶段时已耗费过多时间。制定施工目标时,没有认真评估工程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及技术复杂程度等指标,缺乏科学性确立工期,使工程目标本身缺乏合理性,导致建筑工程进度管理难以进行。

2、动态控制安排不合理

工作与人员的数量需要协调好,在实际安排中,安排不合理会导致工作人员过多或者工作安排不过来的问题。施工需考虑到工作时间、设备使用、人员安排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安排不相符合的工作人员数量和工作内容,必然会给工程进度管理带来消极影响。由于施工计划的实施建立在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等基础上,因此施工计划需与工程建筑设备等资源协调一致。

3、建筑工程计划未及时根据实际进度调整

施工计划在建筑施工中往往不能如期进行,可能会因为施工环境、资源问题导致与计划产生偏差,如果在出现偏差时,没有及时修改、调整会给进度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4、忽视对建筑工程计划的跟踪监测

施工计划详细到工程中各个项目的工期,而实际建筑工程是难以与计划相吻合的,在建筑工程中及时监测实际情况,修改和调整计划使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完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忽视对计划的跟踪监测则会导致进度管理滞后,使施工处于混乱、难以管理的状态,甚至会促使工程进入到无法完成的地步。

三、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措施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合同协定、组织管理、资源和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方面而制定的措施。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建设方和业主签订相关合同后,合同会明确规定工期,建设方需在工期范围内完成建筑项目,可利用合同具有的法律约束力控制工程进度。建筑工程涉及的工作人员较为复杂,需科学安排好人员和具体的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管理使劳动力与设备实现协调。施工前,需科学分析实际情况制定好施工计划,完善组织管理系统,将计划分解成多个小目标,将工作和工作项目不断具体化。在实际与计划出现偏差时,及时对情况进行分析和探测。为达到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建设方需与施工方、设计方、业主等协调、沟通良好,以达到预期的施工技术效果。而资金管理的措施应建立在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实施,涉及到具体的奖惩计划和在施工阶段中所需要的资金管理。

结束语: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进度管理是为了达到计划所制定的目标。进度管理与成本和建筑质量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工程建筑进度管理主要存在目标制定不合理、动态控制安排不科学、忽视对建筑工程计划的监测和调整工作等问题,给进度管理带来了障碍,需针对以上问题和实际情况对进度管理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动态控制,以实现建筑工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理性;人类至上;有限理性;盲目乐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168―03

近代以降,人类文明一路高歌猛进,物质世界的建设、法律制度的健全与思想文化的繁荣无不展示了其卓越的成就。然而在这盛世表象的背后,人类却直面严重的环境危机――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人类正身处一个充满张力的世界,现代工业带来了舒适方便的生活而污染似乎将要毁灭整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使得人类深陷此种困境?追问与反思在此背景中显得尤为重要。

人类既生活在自然之中又对自然进行改造与利用,自然则既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制造灾难。而如果人类不当利用自然,自然将报复人类。环境污染所招致的恶果如此明显,然而这种危局并非自然所强加,是人类自己在明知的情况下主动造成的。笔者认为,这危局背后的深层原因便是人类的理性过度。

所谓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理性过度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无限夸大并过度迷信理性的力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一度失控并恶化。这种理性过度的观念或者理性至上观的基础就是认为人类理性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无穷的,理性尤其是科学理性能够解决人类面对的近乎一切难题,在和自然的关系中更是如此。其表现就是人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人对自身操纵自然的能力表现乐观特别是对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表现乐观,对恢复自然生态的能力充满盲目的信心等等,凡此种种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理性能力的迷信,对人自身的迷信。其恶果就是人在与自然关系中越走越远。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理性过度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某种理性至上观问题,而这种理性观实际上为树立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霸权奠定了基础,因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正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理性能力乃至人类能力的迷信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破除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恢复人与自然的正常关系必须破除人类对理性力量的迷信,破除理性过度观念。

人类并非从一开始就如今天这般对待自然,相反,早期的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古希腊人将自然视为人类应该模仿的对象,并且将自然规律映射到社会生活之中。而图腾崇拜则进一步表明了人对自然事物的敬畏。在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图腾信仰十分盛行。在这个阶段,自然是人类尊崇的对象,自然既提供了生存环境,也给人类带来了精神慰藉,因此自然与人处于比较和谐的状态。走出蒙昧时代之后,直到近代之前,人类虽然不断利用并改造自然,但并没有对水资源与空气等地球资源造成结构性破坏,因而没有对自然形成真正的威胁。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之前。在中世纪,由于超自然的并且向往来世的思想占据支配地位,人们对自然现象缺乏兴趣。而教会对天启的真理拥有绝对权威,与此相比,理性之光则黯然失色,虽然托马斯-阿奎那及其门徒承认理性之光也是知识的一个源泉,但他们毫不怀疑自然知识从属于天启。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仰赖自然主义的精神,人们从单一的思维之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自身及其生存的世界。

自从科学取得决定性的成就,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彻底改变了,理性而不是信仰开始主导世界。正是由于人类在科学方面的非凡成就,人类乐观对待整个世界,相信征服自然只是时间问题。而就在大致相同的时期,人逐渐从宗教专制中解放出来,不再附属于教会;封建等级制度也逐渐瓦解,人对人的依附性日趋弱化。因此,无论是从人与自然、人与教会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上来看,人类都逐渐摆脱了原先的枷锁。近代历史造就了独立、自由与平等的个体。这是人类的应然归宿,作为有理性有感情的物种,相互间的平等不言而喻,自由与独立也因此成为必然。而当个人成为世界的主体,成为一切行动的目的指向,理性事实上成为世界的主宰。

由于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人类将包括自然在内的事物视为自己的对象。而既然自然是他者,是为人类这个主体服务的,因而无论人类如何利用都不违背这个宗旨。但问题是,自然并非完全被动。当人类虐待了自然,自然便会起而反抗。回顾近现代以来由于人为原因所导致的自然灾害,人类之虐待自然便是虐待自己。这就涉及人类理性在对待自然的时候是否适度的问题。虽然理性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但是理性是一把双刃剑,用之不当则人与自然两受其害。如上所述,理性在人类近代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怀疑主义一直或多或少存在,但影响甚微。虽然单个个体的理性是有限的,无论一个人再怎么聪明都会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人类的哲学与经验也使人们明了个体理性的有限性。但人类面对自然的时候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人类的理性便被不由自主地设定为无限,因为在人类世代相传的过程中,这一代人可以继承上一代人的优秀成果并将其向前推进。正是因为集体理性的威力,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将自然逐步破坏。集体理性所带来的强烈的乐观主义将人类推向了一种不节制的状态。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过度。面对必须仰赖的自然,人类过度运用理性以满足自身无限的欲望,这在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与近代的发达国家一再反复。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也随着对自然界不断成功开发而再度膨胀,并已然成为世人展示自身力量的绝佳途径。理性的过度运用因此不断向前推进,从而将人类引入一条看似无限美好、实际上却危机四伏的道路。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人类在近代的发展,尤其是摆脱了各种不合理的束缚,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自近代以降所取得的成就是以往的所有时代的成就之和也无法相比的。但是人类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中过于恣意,现代社会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诸多危机因而产生。

第7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流行给如今的影视市场带来了蓬勃生机,愈演愈烈的竞争趋势让越来越多的制片人和导演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作品的文化效应上,以发挥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从而收获更为强大的影响力。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大批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如《芙蓉镇》、《红高粱》、《活着》、《哦,香雪》等等,在近几年内,又有经典小说《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等相继地被搬上荧屏,较高的关注度和普遍较好的口碑使之成为了名著改编的成功案例。大众影视文化中大量文学经典的出现,无疑会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为现代中学文学阅读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中学名篇教学中是该先给学生们观看改编了的影视作品,还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成为引发较多讨论的问题。在导学部分穿插影视作品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因其改编的不合理或者人物形象的不完整等问题又很可能会使学生之后的阅读方向出现偏差。因而,在对其教学顺序的先后进行了思考后,我们认为,应让学生先读原著,再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观看影视作品,从而形成文学原著与影视作品的良性互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原著先行具备的优越性

以原著文本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印象,其原因在于多个方面。其一,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总是有着编导的个人印记。“小说改编成电影,实质上就是电影编导运用特定的视听语言对小说进行的一次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渗透了改编者独特理念和情思的再创作。”从这个方面来看,电影《红高粱》便是打上了深刻的“张记”的蓝本,与其说是张艺谋选择了红高粱,不如说是《红高粱》中的某种精神与张艺谋的精神追求契合。“生命”是张艺谋多部作品的主旋律,电影《红高粱》也同样如此,影片中对色彩画面的着力渲染也成为了张艺谋独特电影表现手法的象征。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电视剧版《红高粱》时,从导演郑晓龙之前的一系列电视作品,如《渴望》、《北京人在纽约》、《金婚》中,我们可以看到,郑晓龙十分善于紧跟时代的步伐,其作品也大多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心理诉求,电视剧《红高粱》创作于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无疑也是迎合了当今高涨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体现出了郑晓龙独特的创作智慧。然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所解读的文本是属于原作者的文本,字里行间体现着莫言独一无二的叙述视角、叙述语言等,这些都是只能在原著阅读中体会到的独特风格。

其二,改编影视作品中时代元素的添加。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在被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其主题和风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红高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思想家卡尔・波普尔曾说:“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不同的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历史”之中,受到当时时代气氛和思想价值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高密为时代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东北高密人民在中充满血性的生命力量和坚忍不拔的爱国精神。而电影《红高粱》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实行,社会经济走向复苏和繁荣,许多曾经受到压制的东西都开始觉醒。张艺谋选择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进行艺术改编,利用了夸张的色彩和画面效果进行了渲染,将影片的主题集中在赞颂生命上,极力表现了一种在道德和伦理边缘的的精神世界,正是迎合了当时经历了长期人性压抑的人们的心理诉求。2015年电视剧《红高粱》的开端,有着“献给胜利七十周年”的主题词,这就奠定了全剧的主旋律。在长达六十集的电视剧中也创造出了大批崭新的人物,这些人性格各异、身份和境遇都大不相同,他们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但在革命的浪潮中都走到了一起,这些都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其三,直接观看改编影视作品是对原著文本的思考和联想的扼杀。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直接画面感,然而在名著阅读中,这种直接画面性可谓是大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会对同样的作品、情节、段落产生不同的理解。小说《红高粱》中对于“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直接肖像描写着墨并不多,但在一系列的行为描写中读者总会在心中刻画了这样或那样的形象,它们抽象而又“具体”,间接而又“直接”。影视作品的画面性使这种思考和联想不复存在,用一个确定的人物造型阐释了这个人物的一切,有时甚至会有对演员舆论因素的带入。这些都不利于阅读者的深层次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读者的想象力。

二、改编影视作品必要性

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改编影视作品对文学阅读的教学带来了一些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名著的改编也给传统文化领域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很多人喜欢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影视作品较之文学作品更容易理解,影视作品充分利用了色彩和画面,制造了视觉上的可观赏性。电影《红高粱》为了突出赞颂生命、张扬个性的影片主题,把拍摄地点改为广漠的黄土高坡,并且利用了高粱、高粱酒、太阳等元素,大量创造了浓烈的画面效果,象征着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作为长时间面对书本和文字的中学生,画面和音效的冲击对他们的熏陶和渲染有时候往往来的更有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补充欣赏影视作品,无疑也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的文学阅读带来独特的感官经验。

与此同时,改编影视作品的欣赏也能够提高观众包括学生和普通民众对文学的热情,有利于文学的进一步传播。电影版的《红高粱》自播出以来一路收获了金鸡奖、百花奖等著名奖项,电视剧版的收视率也一路飙升。这两次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受众之广、传播之远、影响之大,都深刻的体现出民众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很多人通过这两次的改编作品了解了莫言,了解了莫言笔下的东北高密乡,了解了上个世界四五年年代的民风民情。这些都会进一步带动人们对莫言其它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影视作品成为文学传播的契机。

三、教学有法,引导有方

由于大量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出现,影视教学已然成为文学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自主观赏,不如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插入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观赏相关影视作品,在“读”和“观”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那么,在对中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怎处理教学和影视欣赏之间的关系呢?对此,我们形成以下观点。

首先,合理选取影视资源至关重要。影视业的发达也造成了影视市场鱼龙混杂,不可否认,在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不断的出现新突破、新经典,但由于资金、角色定位、情景设置等方面的有限性,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制作水平较低的作品。同时又有些影视作品商业化过于严重,更加注重娱乐效应,单纯的追求高票房、高收视率,实际文化价值却不高,如此廉价的大众消费文化,实在不宜选入文学教学过程之中。对原著修改处理的合理与否是衡量改编影视作品的重要度量尺,改编作品是创作团队在原著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编导或多或少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发挥,过度发挥必然会影响原著的主要含义,或是影响关键剧情,不能很好地表现原著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红高粱》在影视作品中的两次改编相对较为成功,不仅在大众中的影响度较高,也得到了小说作者莫言先生的肯定。而部分作品如新版的《笑傲江湖》将东方不败改为女子,与令狐冲之间情义深重、非比寻常;再如新版《天龙八部》的结局设定为段誉劝王语嫣离开慕容复无果后离开了王语嫣,独自返回大理,主要人物之一虚竹成了出场次数相当少的配角,这些对原著改编的处理明显的不合理,对原著的把握不够深入。如今的影视市场泥沙俱下,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会辨别,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坚决抵制庸俗的影视作品,拒绝粗制滥造的作品。

其次,要选取适当的时机播放改编影视作品。恰当安排影视资源的播放时机也是教学艺术之一。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相关影视资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段落,加深对相关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理解,快速而有效的解决教学难点,便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在文本内容学习结束后引用相关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原著的阅读体验后同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思考改编是否合理,合理与否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开放性的文学教育方法这也是更好的进行文学教育的要求所在。同时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巧妙应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拓展性学习,在文字和画面中体验文学的魅力,享受书本和影视带来的双重文化熏陶。

再次,要适量运用影像教学,不可顾此失彼。由于教师过度依赖影像,“文学作品鉴赏课”被上成了 “影视鉴赏课”的案例比比皆是,过于注重影视作品的欣赏,将课堂时间大部分花在影视作品的播放和解读上,显然是有悖于文学教育的初衷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将文本阅读和影视欣赏相结合,坚持教学为主,影视为辅,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影视的欣赏,锻炼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媒体的广泛传播与运用为文学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文学阅读来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极影响。文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在深入阅读原著文本的前提下,分清主次、合理利用,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用文字诠释影视,用影视解读文字,实现影视资源的最佳利用。

参考文献:

[1]赵自云.接受与变形:先锋小说"触电"现象透视―从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谈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2]李瑞.“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文红霞.大众传媒与新时期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卓荦.中学语文课堂与影视作品赏析[J].语文学刊,2013(05).

[5]郑云海.文学与影视:从文本到画面[J].戏剧之家,2015(02).

[6]张伟.试论文学作品影视翻拍对我国文学影响―以《红高粱》、《平凡的世界》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5,(12).

[7]余亚茹:经典传奇的再现―浅评电视剧《红高粱》的改编[J].名作欣赏,2015,(21).

第8篇

一、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

根据社会标签理论,笔者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又称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行为和次级越轨行为两个层次。初级越轨行为,是指存在越轨行为但其行为没有被他人发现并公之于众或因为某种原因还没有被贴上标签,所以行为者不会因其实施了越轨行为而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越轨行为对行为者心理的影响也不是持久性的。次级越轨行为(又称习惯性越轨行为),是指被重要他人(父母、老师、朋友等)发现其存在的越轨行为贴上“越轨者”标签并公之于众从而受到指责和惩罚的行为。

从初级越轨行为到次级越轨行为会经历三个标签形成的过程:行为者的失范行为(初级越轨行为)—重要他人对初级越轨行为的察觉并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并公之于众—行为者对标签的认同并成为真正的越轨者。在这个过程中,重要他人贴标签是影响次级越轨行为的关键。若行为者被贴上了标签,当面对他人贴“标签”的评价和态度时,当事人就会通过外界的反应不断得到暗示,即我是越轨者,逐渐由对自身的怀疑到接受这种“标签”角色,由一个“初级越轨者”过渡到“次级越轨者”,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自我形象和自我角色的转变,最终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2]

对学生而言,其初级越轨行为如果被家长、老师、好朋友等重要他人发现,即使学生是无意为之或已经对问题行为有了悔过之意,但仍有可能被重要他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学生,在受其标签所代表的“问题学生”符号的影响下,逐渐陷入“隔离”的境地,其正常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标签而被看作是问题行为。如果他们长时间失去认同,会使得“越轨者”逐渐脱离正式群体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归属感,从而加入由其他越轨者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以寻求支持和认可。由于“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减轻了由越轨行为造成的不安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负担,恪守常规的压力减轻了,越轨者的自我形象加强了,群体使越轨行为合理化”。[3] 所以,当其加入了由众多越轨者组成的非正式群体,“越轨者”就会做出使自己更加符合越轨者角色的行为,逐渐形成新的自我概念,最终接受越轨的亚文化和行为模式,成为一名真正的越轨者并走上越轨的道路。

莱默特指出:“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以一种越轨的方式行事。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是易于掩饰的,其实这种问题行为是人人具有的。”[4] 成人尚且会犯错越轨,更何况是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学生。教师如果因为学生某些具有问题的行为而对其进行负性评价,甚至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这是非常错误的。被标签化的学生在对标签的内化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行为的失范与心理的异化,而这些贴上标签的“问题学生”在普通学生中可能不被接受和认可,甚至遭到排挤,因此,便会很容易加入到同样被标签为“问题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当中。教师和普通学生在其加入了非正式群体后便会更加认同其越轨者的身份,在其完全认同和接受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后,便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

二、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思考

社会标签理论强调了初级越轨行为与次级越轨行为的相关性以及重要他人贴标签对行为者的影响,该理论在学校工作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中,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行为,但这类行为大多数是学生处于某种好奇而造成的,是暂时性的。当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不急于把学生的行为公布或在公众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而是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探究其中原因,应当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

2.做好学生的回归工作,减弱“标签效应”的不良影响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转化,如果学生有决心改掉其问题行为,那么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鼓励其回归正式群体的生活。被贴标签的学生大多会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应多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逐渐消除其内心的消极暗示,恢复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成长。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工作

师生的期望与被期望产生相应的互动,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及学业成绩。[5] 在实际的生活中,教师不能只根据学生课程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而应多给学生肯定和赞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教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了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6],让学生在好的标签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好学生。

4.做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工作

在学生被标签为“问题学生”后,或多或少会受到正式群体的孤立或排挤,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自我孤独感,甚至加入其他“问题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从中获得归属感,并形成以反叛和问题行为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群体亚文化,在这种亚文化的笼罩下会强化成员违反规范和做出问题行为的意愿,从而演变为整个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充分调动该群体的积极性,让其成员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期望,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走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5.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在身边交往人群的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团结、友好、互助的氛围,防止挑拨、辱骂等行为的产生;与学生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真诚地帮助学生;还需要与学生家长合作,共同帮助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减少标签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宇,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徐玲.标签理论及其对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启示[J].社会,2000(10).

[4]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名著选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

第9篇

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问题作用可能性方式一、大学生心理状况与阅读疗法概述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面对外部环境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充满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也确实不容乐观。根据先关统计数据,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在20%上下,而到了九十年代则达到了近30%。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大学生在多个方面的心理状况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并且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仍在20%左右。总体而言,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多的以焦虑、恐慌、压抑等具体状况表现出来,而为了疏导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走向成熟与健康,高校也纷纷开展了心理咨询服务,并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室。然而,尽管拥有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加以保障,但大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仍旧比较偏少,更多的采用自我加压等方式进行心理上的调节,这导致心理咨询室等科学设施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心理调解失败的几率。当然,自我调节也是大学生目前较为常用的手法,因此积极探索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所开展的心理健康调节方式,能够十分有效的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众多的自我调节方法中,阅读疗法以其独特的功效及便于操作的方式收到了学生与心理辅导人员的普遍认同,并努力对其进行推广。事实上,阅读疗法的历史较为久远,其最早是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是指通过阅读的形式,充分借鉴阅读资料中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在一定的人员指导之下,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我的疏导,从而改变以往错误的认知观念,最终排除心理方面的疾病。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阅读疗法又被具体的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如发展阅读疗法、临床阅读疗法、个人阅读疗法、群体阅读疗法等多中类型。这些类型的划分依据并不相同,因此也在阅读治疗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二、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过程中实施的可能性

阅读疗法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而作为大学生而言,高校所拥有的一系列阅读资源能够给予阅读治疗方式提供执行的可能。一般而言,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的图书馆当中具有阅读疗法所需要的丰富图书、期刊等阅读资源,这使得在高校中具有很好实现阅读疗法的基础。就阅读疗法自身而言,阅读资料的齐备性能够直接影响阅读疗法的开展。高校图书馆中的馆藏资源往往十分丰富,不仅学科种类较多,而且能够提供期刊、电子书籍等多种类型的阅读资源(罗冰眉,2006)。因此,借助高校图书馆这一平台,大学生可以很好的获得自己想要认知的问题,从而也有利于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调节,便于阅读疗法实施。

其次,大学图书馆具有较为先进的网络资源,可以保障信息化的服务在阅读疗法当中顺利开展。现代化社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来开展相关的活动,信息在网络时代的传输速度与数量都大大加剧,因此,借助于网络资源可以使得阅读疗法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在当前大学图书馆中,对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注重,这使得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阅读疗法能够做到快速高效。

第三,高校图书馆能够为阅读疗法的实施提供较为优越的环境。对于阅读疗法而言,阅读环境的高质量显然能够提升阅读的质量,从而影响这一疗法的具体作用。实际上,在高校中,图书馆、教师、草坪、绿茵等都可为大学生的阅读提供较为优良的阅读环境,而这种环境的提供也使得阅读疗法在一种更为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开展,也能够为阅读者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最终提升阅读疗法的质量。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开展阅读疗法的方式

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使用当中却存在方式上的众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对阅读疗法的开展方式进行完善,从而保障这种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力。总的来说,这种对方式的改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高校大学生当中建立阅读疗法科研团队。阅读疗法在高校当中的有效开展,在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之外,也需要在软件方面进行很好的配置,而这就要求相应的阅读疗法科研团队的建立。这种团队的建立能够保障阅读疗法的执行步骤变得十分清晰,并且可以构建出相应的制度对其加以改善。由于科研力量的存在,阅读疗法的具体工作也可以不断进行创新,从而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当中所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重视,并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而这最终也使得高校开展阅读疗法的软硬件设施有效融合。

其次,高校有必要专门构建阅读疗法活动室。阅读疗法的开展,并不是要借鉴所有的书籍,而是需要借助于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书籍进行阅读。对于大学生心理指导而言,人文社科类的刊物较益在阅读疗法治疗中心所购进。对于阅读疗法的活动室的环境也要进行一定的装修,从外在美观度上给予学生以放松心静、陶冶情操的外在环境,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当然,在做好基础性的书籍、环境之外,阅读治疗活动室的相关人员及老师也应该针对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经验上的指导。

第三,高校要借助所有可以使用的宣传设备对阅读疗法的开展进行宣传,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对这种疗法进行了解,并加以遵循,也便于认清阅读疗法的开展手段。对于阅读疗法的宣传工作,高校相关部门有必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疗法讲座、演出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使得大学生真正了解阅读疗法的本质,并勇于进入到阅读疗法活动室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当然,相应的宣传工作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鼓励措施,这可以采用鼓励大学生进行文章写作、经验交流、文章发表等一系列工作,从而使得大学生从具体的活动、写作当中来获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万云,2011)。

第四,培训专业咨询人员。阅读治疗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咨询人员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正确引导,所以对咨询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有阅读疗法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哲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知识建构上具有实施阅读治疗的能力,并且要有感情丰富而敏锐的心灵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另外,可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读者咨询室”,进入后,既可看到“优秀书目推荐导读”,又能进行畅销书的下载阅读,还可通过链接进入其他高校图书馆主页,阅读其他的馆藏文献。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也是“咨询空间”的重要服务方式,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治疗心理障碍的新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