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8:00:59
导语:在养老机构的市场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养老产业的民生定位
养老产业,又称老年人服务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商品、设施以及服务,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
和其他产业相比,养老产业具有民生方面的天然优势,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一是给社会带来更高福利。养老本来就是一种因个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高层次需求,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就是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二是创造更多就业。就业为民生之本,养老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及其就业层次多的特点,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持久、宽泛的就业渠道,直接对社会民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具有较大规模吸纳就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当首选养老服务业。三是促进人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命题中,“人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重要内容,更是重要的终极目标。养老抚幼是人类再生产的需要。养老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一国公民体面而富有尊严地生活的最好写照,直接影响着该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养老产业的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供求矛盾突出,养老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养老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进步的大背景下,养老产业更大发展需要考虑三个宏观前提:第一,养老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在认识上应该是宏观、立体、综合的,而非割裂、平面、单一的;第二,养老产业在宏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前景,主要是由这个产业的独特比较优势(民生保障)所决定,而非其单一非优势功能所决定的;第三,养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巩固,需要随着国家发展趋势变动,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和与时俱进的调整。
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并对医疗、保险、交通、地产、餐饮、娱乐、休闲等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为养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居民对养老产业需求和政府对养老产业扶植政策这两个主要驱动因素长期不会发生改变,未来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老年消费市场庞大。根据国家老龄办的数据,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在3万亿元以上,在解决上千万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同时,正催生出一个潜力极大的国内老年消费市场。据测算,从2010年至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将从2000万人激增到7800万人,提高就业率约2%以上。如果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3:1的比例配备,仅此一项就能增加就业1000多万人。作为一个跨越多行业的特殊产业,专家预测,5年内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将突破万亿元规模,到2030年有望形成老龄、少儿、成人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未来2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以上,对GDP的拉动作用将会十分明显。
老年消费能力强劲。我国老年人购买能力总和也相当可观。据统计,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年离退休金总额超过9200亿元,加上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总可支配收入可达1.2万亿元至1.3万亿元。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的标准,我国仅养老机构的床位每年就有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医疗、康复设施等,还可拉动至少1000亿元的消费。以江苏为例,2010年江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900万人,即使以20%的老人需要养老服务估算就将达180万人。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的逐步完善,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将日益成为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趋向积极主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许多老年人在美容、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高端养老社区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保险意识、精神文化消费意识日益增强,将是推动今后老年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比例的老年人愿意选择社会养老模式,而在城市中,这一比例通常达到8%~12%,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养老机构设施不断完善,这一比例还将上升。
养老市场细分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养老需求的逐年增长,养老产业市场趋于细分化,出现了老年用品、老年社区、老年护理、老年疗养、老年文化、老年娱乐、老年家政护理等多种养老服务及配套服务业。而且在操作上,养老产业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国有、民营资本争相进入,养老产业正在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养老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1.养老产业化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空巢家庭”、“失能家庭”、“四二一家庭”大量出现,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的养老服务已成为涉及众多老年人的普遍需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快速增长的经济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预期水平,随着老龄化加速发展,为老年人构建良好生活环境,保持老年人积极、健康状况的社会需要日渐突出,这既符合广大老年人的期待,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养老产业化,就是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养老服务成为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使养老服务发展成为具有规模性的现代服务型产业。养老只有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政府、投资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老年人多方共赢、健康发展的局面。养老服务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我国未来几十年不断增长的老年服务的需要,有效应对老龄化的挑战,而且将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可以成为巨大的容纳就业的产业空间。
2.养老产业发展的路径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落后于老龄化速度,养老服务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庞大的市场与滞后的政策及落后的设施建设之间的巨大反差,亟待全社会合力解决。
发展理念要适老化。坚持养老产业的“社会福利”属性和市场化发展方针,借助社会和市场力量,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理配置养老资源,解决日益突出的产业发展滞后问题。全社会都要树立科学的大养老观和积极的老年人生观,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走一条成本较低的福利化、公益化、市场化结合的养老之路。
政策引导要高效化。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去定位养老产业,切实把养老产业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推动,尽早制定养老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养老产业规划体系。抓紧研究养老服务项目的规划布局,把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新建小区和新农村建设要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成熟社区通过改扩建和利用现有闲置资源等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大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力度,鼓励通过对闲置厂房,民用设施改扩建等方式兴办民间养老机构。加大财政补助和购买服务的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规费减免、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投资主体要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开发老年产品。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产业。
运行机制要市场化。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养老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按照产业化思路和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养老产业。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如老人床垫、浴盆、轮椅、手杖、助听器和假牙、假发等,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使社会养老机构能够生存发展。
运营方式要多样化。养老产业链比较长,涉及法律政策、金融投资、规划设计、地产开发、养老服务、老龄用品、人才培养等,后期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以及养老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应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和社会福利机构等载体,因地制宜地开展集中、分散、上门包户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开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形成养老服务的完整体系,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需求。支持成立以老年为主题的社会志愿组织,加强社会对老年化问题的认识、关心与应变,也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者行列,服务社会。鼓励老年人退而不休,保持活力,继续在家庭、社区、社会中扮演应有角色。
服务对象要公众化。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养老设施数量,向老年人及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服务。改变过去养老福利机构仅仅对“三无”老人实行“五保”供养制度的传统做法,对那些生活困难、退休养老金偏低的老年人也要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三无”老人可以实行货币化养老,对“低保”对象老人给予适当补助,对居家养老中的特困老人则采取亲属帮扶、社会慈善捐赠和政府补助的方式为他们购买服务。
养老队伍要专业化。对各类社会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产品开发等专业,相关部门在招生、收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和支持更多人投身养老产业,不断扩大养老产业从业人员队伍,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正本清源,才能使相关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真正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的关键方面,“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何看待今天中国老年人的需求?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接受了《望东方周刊》专访。
2014年初,全国老龄办了《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吴玉韶强调,居家养老,是立足于当前老年人现状的基本判断。市场建设和政策引导,也将以此为核心。
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了解不够
《望东方周刊》:现在从市场到社会舆论皆出现“养老热”,养老被称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你如何评价这个市场的情况?
吴玉韶:2013年底,中国老人数量已达到2.02亿,目前还在以每年增加900万的速度增长。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蕴含的消费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从已有的几种预测来看,2015至2050年间,对中国老年人消费潜力的预测最低是在2050年达到19.67万亿元,最高则是5093.56万亿元。预测结果差距很大。
关于老年人的消费潜力,目前的预测普遍采用标准消费人的方法,即把处于劳动年龄的人作为标准消费人,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儿童和老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通过计算标准消费人的平均消费水平,来预测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
我认为,对这个市场进行预测应综合考虑,细分群体。
以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床位预测为例,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我国老人中的失能比例为5.6%。假设失能比例不变,则可推算出未来的失能老人将由2015年的590万增加到2050年的1893万。
但如果以此推算未来我国城市失能老人所需的床位数是1893万,就是高估了。因为这些老人中,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11.3%。
其实,2010年的这个调查数据显示,10年间,城乡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居家养老的意愿始终占主流。
对比2000年的首次调查数据,2010年城镇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10年间从18.6%降到11.3%。这个比例下降是正常的---应该还会再下降。
目前来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大约占97%,在养老院的不到4%。这样的结构比例,我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如果再考虑收入水平、市场价格、地理位置等因素,未来对床位的需求量显然没有那么大。
应该说,解决居家养老问题,是一段时期内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的主要方面。
老龄产业是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提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产业部门,而是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是一个具有经济和福利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集群。
总的来说,这个市场前景很好。一是老年群体庞大,并且人们更趋长寿化;二是老人的自有财产越来越多,这块刚需蛋糕必定越来越大。
但现在养老产业有个怪现象,一方面很多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一方面又有相当部分的老人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市场经济发展30年的其他领域是很少见的。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了解不够。
对老年人需求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望东方周刊》:按照你的说法,现在大家对于老年人产业和市场,还存在很多不准确的判断?
吴玉韶:对老年人需求有三大认识误区。
一是整体高估了老年群体消费水平。目前我们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2012年我国企业退休职工的月人均养老金为1721元,并且中国老人大部分在农村,他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更低。而且,大部分老人的消费观念也偏于保守。
以养老机构为例,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养老机构?2010年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城镇11.3%愿意入住,可承担费用1016元;农村为12.5%,可承担费用172元。这个调查是没有前提的,如果加上前提,一个月5000元、一个月3000元、一个月2000元,再加上区域,比如在城里、在北京是五环以内、还是在五环以外,再加上子女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数字会大幅度降低。
应该摸清真实有效的需求,包括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养老机构占4%。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发展和对待。东西部、城镇和农村、不同民族,都是不一样的。全国各地都用一个标准建养老机构,未来可能出问题。
真正养老机构紧张的还是大中型城市、公办养老机构,而不是所有养老机构都紧张。
二是过度关注高收入老年群体,普遍低估了中等收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目前老龄产业尤其是老龄服务业,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普遍走“高端”路线,市场开发和服务定位以高收入老年群体为主。但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未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6亿,他们才是未来老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消费力量。
三是重普需轻刚需。根据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我国民办养老机构中87.1%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仅11.4%以提供护理康复为主,入住的老人中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比例达到69.7%,不能自理和临终关怀的老人只占30.3%。
这说明很多刚需没有得到市场足够重视。还有精神障碍、心理服务、法律支持、房产处置、金融理财等,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老年人的刚需是什么
《望东方周刊》:通过这次调查,老年人的主要需求都是哪些方面的?
吴玉韶:应该说,我们这次调查的样本,整体文化程度高、经济和健康状况良好。不识字的比例只有7.1%,小学文化程度20%,初中文化程度30%,中专文化26%,大专及以上的有16.3%。空巢老人的比例占51.1%,近九成被访者以退(离)休金为主要经济来源,月均2532.8元。超八成患有慢性疾病,88.5%生活完全自理。
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亿,世界最多,但对他们的有效需求要作具体分析---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量,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
老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比如老年餐桌,就是刚需,尤其是独居的男性。
市场上餐饮供应一直很成熟,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差也很微小---老年餐桌自报价格8.47元,期望价格8.51元---但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特需供应,老人需要低盐、清淡、易消化。
餐饮追求高利润,但老人需要的是价格低廉又品质优良,所以老年餐桌一定是具有公益性的。我们鼓励社区成立老年餐桌,也鼓励大的餐饮公司配餐,这样质量和成本都可以兼顾。
比如上海有助医、助浴、助行、助急、助洁、助餐的“六助”服务,其中“助餐”最突出。在普陀区的真如镇社区老年食堂,番茄炒蛋、清炒西兰花、烧大排,再加一碗蛋花汤,二两饭,定价10元。为了照顾糖尿病人,食堂还有少糖无糖类膳食。
现在面向老人的健康讲座也是以公益为主。老人是慢性病的主要群体,需要管理控制的健康常识。现在许多社区和社团、包括一些公司都有在做。
老人对健康的需求是很大的,比如照护和康复服务,在受访者中的需求都超过20%。护理是刚需,尤其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我们2012年统计,我国失能半失能的老人3600万,占老人总量的19%。
北京从2010年开始实施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按规定,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00元服务券,可在指定服务商那里购买生活照料、家政、医护、心理慰籍等110多项服务。目前有1.1万家服务商进行为老服务,包括北京青松居家康复机构。以这家机构为例,有了养老服务券,去那里康复的老人从几千人增加到了十几万。
应重视老年人需求的差异性
《望东方周刊》:如何看老年人需求和可支付能力之间的差异?
吴玉韶:调查显示,在被访者的自报价格与期望价格中,请保姆和维权服务的差价最高。前者是每月2220.80元和1381.48元,后者是每次219.39元和52.82元。这一方面需要提高老年人收入,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让老人有支付能力,消费无后顾之忧。
贫困、疾病、失能是老人面临的三大风险,需要国家制度来保障。长期护理保险是养老里的专门险种,是国家的社会化保险。
当前最主要的是进行养老保险的实际全覆盖,新修订的《老年法》第30条规定已经指出“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上海和青岛都在试点。
比如青岛,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的,患各种严重慢性病且全身瘫痪、偏瘫、截瘫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参保患者,在定点医院接受医疗专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可报销90%。目前青岛承担这项服务的医疗专护机构达到13个。
调查显示,被访者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还没普遍形成,市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比如北京、上海,被访者对由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都超过45%,但成都仅24.2%。这个差异出自哪里?不同城市,对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接受度会有差异。普遍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流动性越强的地区越能够接受。
老年人是一个差异性很强的群体,不仅是地域差异,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健康状况、风俗习惯的不同,都会导致老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偏好不同。所以,老年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
提高老年人支付能力是治本之举。
《望东方周刊》:政府在老龄产业的发展中应如何定位?发挥哪些作用?
吴玉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老龄产业中,如何提高老年群体收入,引导老人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治本之举。
最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在广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给付水平,完善低保、高龄津贴等各种养老福利补贴制度,并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老人们不要为了顾虑未来的风险而不敢花钱。
同时,还要通过扩大宣传、引导消费、体验式服务来逐步提高老人的认识,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
第二个方面,是加大对产业的扶持。目前,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优惠措施文件,但这些文件都存在一个限制条件,就是把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的落实与强制企业为非营利性捆绑,这个问题就导致政府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初衷和民间资本的盈利发生本质冲突。
第三个方面,政府要减少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比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不可以直接提供服务,但可以购买公共服务。
一、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老年人的收入日渐丰裕,后顾之忧减少,加之中国尊崇孝道的传统文化影响,使得老年人子女也愿意为其父母的生活起居掏钱,让父母安享晚年生活。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消费群体,国人正在走一条“中年积累、老年消费”的路子。老年人群体经历了一个由贫穷型向富足型、由衣食型向文化型、由家庭型向社会型、由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的过程。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养老市场没有实现同步发展。我国老年消费市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这个市场存在着太多的空白,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很多商机有待开发。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约为6000亿元,而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则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二、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决定了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需求的多样性
根据我国实际,中国特色的老龄服务体系是以老年人自我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居家服务、公寓服务和日间照护服务为主体,院舍服务为支撑,邻里服务和志愿服务为补充的养老模式。这是符合我国老龄人口多、家庭依赖性强、人文氛围浓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不足以提供高福利的国情决定的,是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吻合的。这种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必然会催生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老年产业是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商品、服务和信息的产业。国家发展养老产业的原则是: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和从事老年用品的生产。这将给有先见之明和开拓精神的企业,以及围绕养老经营的行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问题和新机遇并存的客观背景下,善于抓住先机并在渐变的市场中主动出击的企业,将会抢先找到下一个致富的金矿,能够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企业,也会在顽强坚守的调控瓶颈迎来转型升级的黄金时代。通过产品的纵深设计、配套的系统规划、服务的多样提供,在服务老年人的事业中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投资养老服务业和生产老年用品将是一片蓝海
我国养老市场存在太多空白,一方面是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企业在中青年人的消费市场中竞争激烈,如果有识之士能够独辟蹊径,转向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的生产上,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开拓出一片蓝海。
——投资养老机构天地宽广。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是国家大力促进加快发展的行业。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这一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但现在仅有不到300万张,缺口达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可谓空间巨大、天宽地广。
——临终关怀市场一片空白。随着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患绝症的老年人需要到专门的医疗护理机构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需要生活护理、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和临终关怀,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我国专门针对患绝症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医疗护理机构数量相当有限,远不能满足老年人临终关怀的需求。
——老年医疗保健市场前景广阔。对于老年医疗器械市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20~30年还将全线飘红。以呼吸机为例,美国居家无创呼吸机一年销售200万台,而目前我国年销售量仅有10万台左右。
——老年用品市场容量巨大。包括日常用品、运动品、健身品、礼品饮食、服装鞋帽、化妆品、健身器材、保健用品、老年玩具、文房四宝等相关产品的多个领域。国家鼓励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大力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既可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也为商家提供了商机。
——老年教育商品紧俏。各地老年大学普遍爆满,老年教育需求旺盛,但老年学校紧俏,难以满足老年人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的愿望。
——银发旅游方兴未艾。很多老年人都有着浓厚的旅游兴趣,他(她)们有时间、有积蓄、有兴趣,希望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希望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但目前市场缺乏适合老年人旅游的旅行社、旅游线路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旅游需求。
——文化娱乐市场潜力巨大。老年人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目前老年人的休闲场所、手段和设施相对比较缺乏,不少老年人对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并不满意,亟待大力开发多层次、多领域的老年文体娱乐活动场所。
以陕西省为例,据2006年的统计,该省60岁以上老年人为375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319万人,占到全省人口总数的8.58%。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将带动巨大的服务业发展。但是如何真正实现“六个老有”,如何构建我们的和谐养老之路,这些问题不仅在考验社会能力,更是在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西安:养老院服务参差不齐
陕西省老年公寓里,81岁的刘文惠老人总是喜欢收拾她和老伴的小房间,她每天总要把他们的全家福和金婚纪念的照片擦拭一遍。
曾经住在西安市后宰门小学的他们,因为城市改造不得不搬出老房子。现在对他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家。
自从2006年重阳节,刘文惠老人和老伴商量,为了不给两个条件并不宽裕的女儿增加负担,搬进了这座老年公寓。曾经他们也请过几次保姆,但是不是因为嫌老人麻烦、照顾不好,就是嫌工资太少。她总是抱怨:“现在称职的保姆真难找啊。”
57岁的马召斌是这个公寓的主任,自从部队复员转业后从事老龄工作已经20多年了。对于刘文惠老人的情况,他说:“其实这在养老服务业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中的薄弱之处。相对而言,入住老年公寓是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的最好归宿。”
当记者问及即将面临退休的马召斌:“您对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怎么想的?您的子女又会怎么想?”
他说:“我的归宿肯定也在这里。不是儿女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养老的意愿。我认为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子女有自己的生活,虽然他们避免不了为父母养老的责任,但是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也不应该让他们受到舆论的责难。以后养老事业也将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个大趋势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对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是一个挑战。显然,这还需要整个社会达到共识。”
据马召斌介绍,陕西省老年公寓始建于1992年,1994年11月1日开始营业。至今,公寓接待老人最多达到了97人,年龄最小55岁,最大的102岁。
2004年6月因为设备陈旧和现实需要准备重建。经过四处奔波,筹集到1000万元资金重建后,陕西省老年公寓终于2006年重阳节开始营业。
重新开业后的老年公寓共住进16名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由两个服务员专门负责他们的起居。因为承受能力有限,接收的只是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如果可以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里早就住不下了”。按照10%的比例,现在全西安市仅需要社会养老的老人就达到了30万。而西安市不管大小、无论公办民办的养老院才60多个,并且规模很少能超过100人。至于条件和质量更是良莠不齐。“毕竟他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却觉得自己每月850元的费用,并不是物有所值。饭菜不习惯、没有健身器材、娱乐就只能是打打麻将,精神生活贫乏等等。
“虽然这个公寓是西安市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办的,但是也是自收自支。整个公寓的运营资金除了老人们缴纳的费用外,还有老建筑和沿街门面房的租赁费。”马召斌说:“生活费用的标准是由省物价局定的,看起来这样的价格对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老人似乎太高,但是即使是这样现在我们还是亏损。而且经营规模不大,除了争取社会募捐和帮助,很难再投入资金搞建设了。但是,即使亏损着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人每月餐饮至少得300元,平时基本的日用品也由公寓负责更换和购买,每星期还要对老年人进行一次巡诊,再加上水电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每个月脑子都算着这些小账。”
马召斌说:“作为西安市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办主管的养老机构,它的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我的想法并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考虑把它做成西安乃至陕西养老公寓的一个样板,能为其他民营力量做出示范,引导和鼓励他们加入到这个行列中。而且可以把我们这里作为一个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为养老服务业输送人才。”
陕西:养老服务困难重重
根据2006年陕西省老龄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省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包括敬老院、托老所、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共873家,设计床位为18075张,实际入住老年人10527人,平均入住率为58.24%左右。
入住率较高的为商洛市92%、汉中市88%、榆林市77%;入住率较低的为西安市和咸阳市38%,其余均为40%以下。
从业人员总计2508人,占设计床位数的14%,平均每个从业人员要承担7.2张床位的服务量。个别民办养老机构每个从业人员要承担10张甚至以上的床位服务量,在873家养老服务机构中,有医疗机构的仅为10家;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仅宝鸡市有2家(1家公办、1家民办);873家养老机构中公办的为717家,集体的为75家,民办的为81家。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4.8%,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社会化需求。
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于昭勇介绍说:“近几年,全省养老服务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从总体而言,陕西省养老服务业无论从资金投放,还是政策扶持都是较为欠缺的。各养老服务机构自身在经营管理、服务质量以及硬件设施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陕西省各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偏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影响力有限。就西安市而言,老年人口已达95.8万人,占总人口的12.9%,目前没有一家上规模(500张床位)、设施较为齐备、服务上档次的养老机构;各养老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养老机构之间,养老机构与老年人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导致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被动地等待老人入住,而想进入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由于情况不明、信息不畅,没有办法如愿以偿。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子女不主动送父母去机构养老,怕别人说自己不孝顺,而部分老年人想入住却怕子女面子上不光彩,只能委曲求全;低收入(退休越早,收入越低),导致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望而却步。
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很难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民间资本大都看好养老服务业的前景,但惧怕前期的大投入、低回报甚至无回报,再加上准入制度不规范、不明朗,致使大部分投资者不敢涉足。
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致使部分养老机构四处“化缘”,甚至靠救济维持,少数民办的养老机构创办人,搭进全部积蓄,惨淡经营。
养老服务业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导致各类养老机构在布局、定位、从业人员培训、资格认证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规范化管理,现有的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养老机构成了实际上的老年人集体宿舍,吃的是份份饭,闲来打麻将、玩纸牌度时日;有的医疗护理设备简单,手段落后。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前景:社会养老需要社会力量
为了不断满足社会化养老的需求,陕西省宝鸡市2007年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意见》,并成立了加快发展养老事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004年9月29日,以市政府第46号市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宝鸡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共27条。其中对65岁以上的老人在医疗、乘车、旅游等方面保障了他们的权益。并建立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110”呼叫系统平台。本着“关爱、温馨、服务”的宗旨,在全市搭建“999110”为老服务总平台。主要负责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家政服务、老年婚介、老年维权等相关单位的联络与推介服务,并在每个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呼叫系统。
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福利处处长房焕民认为:“中国的养老方式大致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其中家庭养老占到95%。即使其他两种方式所占份额很少,但是要真正让社会承担这么大基数的老人养老,仍然是一项巨大的任务。”
而宝鸡市在养老服务行业中走在整个陕西省的前列,尤其在社区养老的模式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值得在全省推广。
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示范,大力发展家政照护、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和志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2007年宝鸡市在三区两县建成2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市财政给每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补贴20万元,建成不少于300平方米(含休息室、保健室、洗澡房、灶房、餐厅、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厕所等)适合老年人人性化特点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宝鸡市已建成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占任务的74%,到10月底2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扩大到各县,每年财政下拨1000万元用于发展养老事业,到2010年全市所有社区全部建立起养老服务中心,使空巢老人有一个温馨的“家”。
房焕民认为,养老事业最终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可以由政府作为主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业。
“但是,要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制定养老服务业规划,实施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养老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培育老年服务中介机构,培训专业化的为老服务队伍。”
在运作模式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扶持福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遵循“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原则,对已在运作的公办养老机构,采取股份制改造或出让经营权等办法,由政府主导、市场化动作,逐步做活做强。对于民办的养老机构,由相关机构考察评估,按实际床位或入住的对象,由政府按月或按年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予以补贴。
QE3或助美国房市加速复苏
从QE1、QE2启动后的历史表现来看,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启动后REITs的市场反弹均高于标普500所代表的市场平均收益。彭博数据显示,自2009年3月18日QE1启动后,MSCI美国REIT指数一个月内上涨19.04%,三个月上涨18.4%,六个月上涨68.53%。比同期标普指数分别高出9.38、2.08、32.38个百分点。
目前,美国整体房价已经体现出触底反弹的势态,这会使进一步的宽松刺激政策显得更为有效。美国房产分析师麦克布莱德就预计,QE3将在房地产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加速其复苏。布什维进一步指出,相对于QE1和QE2,QE3将把更多目光投向房贷,规模预计在2000亿至3000亿美元。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融资巨头房利美的月度调查报告显示,受到房价明年会上涨的预期影响,美国人对房地产市场前景的信心继续上升,而且有更多人认为现在是售房好时机。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美国人认为房价在2013年将上涨1.6%。
鹏华美国房产基金经理裘韬表示,美联储快速扩张的负债表加剧了市场对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下QE3已在九月中旬开启。该政策的推出势必对REITs产生正面影响,一方面QE3压低利率效果对固定收益属性的资产形成利好,另一方面REITs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融资。
长期配置需求强烈 投资有方各显其能
据记者了解,一直以来REITs公司专业化的管理为其经营业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裘韬表示,REITs的投资中以长期配置需求的居多,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据2007年ING Clarion的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保险公司等长期投资者占美国REITs投资者分布的42%左右,机构投资者有定期的投资需求,目前债市收益率下滑趋势明显,因此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由过去偏向于债券投资转向REITs投资品种,持有时间最少也会经历5至7年的房地产周期。
【关键词】养老旅游,现状,问题,开发条件,对策
一、我国养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养老旅游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养老旅游把养老服务与旅游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旅游成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状态。近三十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2000年底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以年均3%的增长率递增,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世界1/5的老年人生活在中国。国内老龄人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在消费能力加强、闲暇时间充裕、享受观念转变、子女无暇照顾、身体机能减弱、夏季气候炎热的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避暑、养老和旅游的多重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1、开发意识不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很多地方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很多旅游线路和产品还是延续着以往旅游观光产品的内容,并未真正融入养老养生的实质,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导致旅游产品的粗化、泛化,无法满足养老旅游者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
2、养老旅游设施相对滞后。旅游设施包含交通、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宾馆、医疗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购物中心等服务设施两大类。
3、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养老旅游对于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于其他的旅游产品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既要懂养生文化,又要懂医疗技能,还要懂旅游服务相关技能。近几年,有关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基本都是传统专业设置模式,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培养模式也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养生与保健人才欠缺的局面。
二、我国开发养老旅游市场的条件
1、养老旅游客源充足。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决定了老年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3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1.6%。预计到2025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人口总数的18.46%,2050年将达到4.2亿,占人口总数的 29.8%,从而成为高度老龄型国家。
2、老年消费者有可观的购买能力。目前老年人各类收入总和已达到4000多亿元,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数值还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子女多已成家立业,负担较轻,而且过去他们大多生活节俭,重积累轻消费,习惯于攒钱,他们往往有着较充裕的储蓄,其储蓄存款将产生较大的近期或远期购买力,从而为我国养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观念的转变使老人消费者具有强烈的旅游欲望。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逐渐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旅游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而养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老年方式,将养老和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老年旅游者在旅游中养老,在养老中旅游,一定会受到老年老年旅游者的青睐。
4、我国现有的家庭模式,为养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养育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逐渐进入老龄,随着子女成婚,独生子女父母家庭将由核心家庭演变为空巢家庭,很多子女已无力独立承担老人的所有养老生活,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正面临困境。
三、我国养老旅游的开发对策
1、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从交通、能源利用、给排水工程、邮电服务、建筑设计与布局以及住宿、餐饮、购物、休闲等四个方面展开。同时,提升信息服务、联络接待、医疗保健、健身运动、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设施配套功能;也可选择有特色的村落,按按市场方式运作,建设养老院、康复中心、疗养院、度假山庄、乡村旅馆、农家饭店等。
2、充分利用现有养老资源,同时推广异地置换型养老旅游产品。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机构有敬老院、福利院、老人公寓等,这些服务设施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在发展养老旅游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养老设施,既能满足老年旅游者的各种特殊需求,又能降低养老旅游的成本。
3、适度开发优质优价型养老旅游产品。针对条件好的老年旅游者可开发较高端的旅游产品,如温泉疗养型养老旅游产品。温泉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老年人常有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动脉硬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而且还有保健、美容、护肤的功效。
4、重点开发物美价廉型养老旅游产品。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了购买力较高的老年旅游者群体,但从整个老年旅游市场来看,具备很强支付能力的人群所占比例并不大。另外,我国老年消费者,大都习惯了俭朴的生活方式,养成了精打细算的消费习惯。所以重点开发物美价廉型养老旅游产品,可以为市场所接受,刺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如农家乐养老旅游产品,可针对老人渴望长寿的愿望,在一些着名的长寿村开发农家乐养老旅游产品,让老年人融入当地的生活,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
5、加强各类专门人才服务技能的培养。积极引进规划、管理、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操作能力、执行能力。统筹考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开展短期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从业人员。
6、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政府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性投入,以“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为原则,重点保障养老旅游项目需要的土地、资金、项目和人才资源要素。
我国养老旅游市场开发才刚刚起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我们应加大开发力度,针对老年市场的特殊性及老年人的消费特征开发出丰富的养老旅游产品,满足各层次的老年旅游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英,我国老年人出游条件与旅游行为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1]2011年以后的30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据预测,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社会进入深度老龄。由于老年人的各器官机能退化的生理特点和慢性病长年缠身,经常会辗转于不同的医疗机构寻求医疗护理服务。
二、延续护理及其模式
延续护理正是设计一系列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由一地转往另一地,或在同一地点接受不同层次的服务时,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及延续性,通过提高患者及其照顾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达到降低卫生服务利用和改善健康预后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2]
国外发展了许多延续护理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从医院到家庭的模式有护理转移干预模式(the Care Transitions Intervention,CTI)、延续护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老年人安全转移优化效果模式(Better Outcomes for Olderadultsthrough Safe Transitions,BOOST)、重新设计的出院模式(Re-Engineered Discharge,RED)。[3]CTI模式由经过培训的高级实践护士、注册护士、社区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组成转移辅导员,通过出院前的医院内访视和出院后的家庭访视和家访后随访,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药物自我管理和书写健康记录,让患者尽早识别和有效应对危险因素,重视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TCM模式用于协调解决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问题。由高级实践护士领导的多学科专业团队对患者进行个案管理。BOOST模式通过提供资源、优化出院过程,减少老年人非计划性再住院。模式的参与者有药师、护士、老年学家与患者的支持者。RED模式,护士与临床药师协作对出院患者进行教育及调整药物,以减少成年患者的再住院率、急诊就诊率和医疗费用。该模式中,Bickmore等发明了“虚拟护士”智能对话系统,能模拟护士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用于医院内患者的用药教育。
日本通过成立医疗机构中的社区医疗链接部门、访问护理科以及社区访问护理站,采取出院协调和家庭访视,实现为老年人的延续护理服务。社区医疗链接部门负责为往来于医院、诊所、养老设施和家庭的老年患者进行必要的联络和协调。设立于社区的访问护理站一般由护士来管理和运营,主要职责是与社区诊所或医疗机构中的社区医疗链接部门的医务人员配合协作,依据医嘱为出院后的居家老年患者提供持续的护理介入。[4]
三、延续护理的产业需求
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将使延续护理需求与日俱增,其产业需求首先会带来护理人力资源的变革,延续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是以延续护理护士为核心建立的多学科团队。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深入,具备资格的护士将可以开办护理机构,在老龄化背景下,开办延续护理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从医院到社区、家庭的延续护理服务或转介时的协作护理将可能成为未来延续护理产业化标志之一。延续护理将成为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医疗设备也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到2006年,我国保险经纪人在全国总保险费收入中,比重还不到4%。同期,在英国,保险经纪人在商业保险市场所占的份额高达90%以上,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超过80%,在美国也达到了75%以上。
保险经纪行业虽然在我国尚处于拓荒阶段,但在民众需求、国家政策等诸多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其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市场选择形势所趋
保险业的发展为保险经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保险业20年的高速发展,保险经纪的发展已是水到渠成。
“保费收入逐年攀升,保险密度和深度水平不断提高,这表明了保险中介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山东保协齐国英向记者展现了保险经纪的宏伟蓝图。
纵观国外保险经纪行业,在保险市场发达的英国,现有3200多家独立的保险经纪公司,是保险公司的4倍,中介市场份额占财产保险业务量的60%以上,占一般人寿保险业务量的20%,占养老保险业务量的80%。而在美国,保险经代公司占寿险市场保费收入的50%以上,但在中国,保险经代公司占寿险市场保费收入不到10%,这无不表明了在中国的保险市场上,保险经纪是保险行业前进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阶段。
据齐国英介绍,退出市场的保险有很大一部分是转做经纪公司,像专为山东电力服务的英大保险的前身就是公司;有的是区域地方性保险经纪公司将市场转向了北京、上海经济发达地区,康桥保险经纪就由于业务的发展,将总部迁址北京。外资险企也瞄准了中国这块广阔的市场,目前,苏黎世、友邦将保险经纪的利益触角伸向中国市场。
“保险公司应该是出产品的企业,而保险经纪公司才是应该专业推销产品者,这是社会分工的细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选择。”江泰的风险技术部庞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对保险经纪市场的信心,同时他也是一位看好此行业而投入保险经纪的一员。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人数量的进一步增多,在市场竞争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双重作用下,保险公司必然会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成本效益意识,放弃小而全、大而全,面面俱到的做法,集中精力抓好核保、精算、险种开发、成本控制、保险资金运用与管理等核心工作,而将一些繁杂展业、理赔工作让位给专业的中介机构。
据《2007年一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统计,今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2.25亿元,同比增长57.32%,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占比40%。经代业务中寿险占比的不断攀升,吸引了寿险行业内的众多目光,越来越多的寿险公司开始重视经代市场的发展,已往经营财险的经代公司逐步进入寿险营销的领域。
在接受采访的保险公司中,成熟的保险公司像国寿、平安等行业巨头都与保险经纪公司有所接触;还未开辟经代渠道的保险公司,像刚入驻的外资保险等,只是出于稳健发展考虑而未涉足此渠道,但他们也纷纷表示在人渠道、银保渠道、电话营销渠道整合成熟完善后,一定会开通经代渠道。
政策助推中介发展
保险监管部门接连出台各种经纪人的利好政策,为保险经纪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十一五”期间,保监会将把对保险中介机构的监管放在首位,并冀望借此扭转保险中介市场混乱局面。显然,保监会期望通过这次监管重心的转移,扭转保险中介市场混乱局面。与之相伴,近2000家中介机构将面临一次大规模的行业重组与兼并,因而为保险经纪公司带来无限契机与发展。保险业内人士预计,在实行分类管理后,保险中介机构将突出各自的服务特色,体现出自己的强势。
今年4月24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保险中介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称,经济社会发展为保险中介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各类市场主体都需要风险管理和保险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都需要保险业的积极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医疗和养老保障都离不开保险业支持。保险业要支持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单靠保险公司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保险中介机构这一新生力量。保险中介是保险产业链中重要一环。伴随保险业发展,保险中介机构也必然面临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保险业基础不断加强,改革向纵深推进,传统体制下的保险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保险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为保险中介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
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自我约束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国有保险公司经营机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保险监管部门会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偿付能力和市场秩序方面,而逐步放松对条款费率的限制,给保险公司充分的自,经纪人的市场空间将逐步放大。
保险需求日益成熟
消费者保险需求日益成熟,为保险经纪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随着保险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增强,消费者已经从被动的保险需求者转向主动的需求者,人们对保险保障的需求日益规范化、全面化。保险经纪人作为投保人的专业顾问,将成为一些消费者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均GDP不断上升,带来了对金融服务需求乃至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诸多业内人士预测,基于对“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和国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两大目标的预期,满足基本保障需求以上的商业保险需求,会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而逐步升温,且相当数量的居民会变目前的被动消费为将来的主动消费。
“与此同时,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有助于扩充寿险有效需求的客户基础。”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华民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收入增长速度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长速度也越快,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有助于增强市场对保险产品的有效需求。
一位资深理财顾问对记者说,每当有人问他如何理财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都是,你买保险了吗?保险是每个人的基本保障,也是投资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理财意识的增强,保险也将成为百姓主动寻求的一种投资理财产品。
随着国民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投保人对风险管理和保险需求的程度和层次也将逐步提高,这样必然会扩大市场对保险经纪人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地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实施合理、有效的风险转
移,这就需要保险经纪人的参与,运用保险经纪掌握专业技术与丰富的经验维护自身的利益。
采访中,大部分保险经纪公司都表示,他们的业务基本饱和,对公业务都自顾不暇,根本无法顾及个人客户。而一位经纪公司的理财师也表示,顾客一般不知如何买保险,买何种险种,该买多少,就更不用说如何将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如何组合了,而且也确实有人向他询问如何保险安排,现在这方面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现在,个人买保险也是基本靠亲威朋友推销,无法做到产品组合,有效规避风险。据该人士介绍,目前,只有部分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为个人客户做保险安排,充当真正的私人理财规划师,但也仅限于外企白领与国内少数高端客户。同时,他也相信个人市场的潜力深不可测,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保险经纪业务会逐渐为广大客户所熟知,对保险经纪业务的需求也会快速增长。
良性循环促发展
现代保险市场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保险中介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公平的“剂”作用是其他市场参与主体无法替代的。长期以来,我国保险公司职能过于集中,过于强调业绩和营销,过于提倡“人海战术”和“人脉关系”。忽视了产品开发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结果导致机构臃肿,冗员较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保险中介可以促进合理分工,降低经营成本,打破市场的壁垒与分割,改善业界竞争环境。
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市场,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交易成本。保险中介可以发挥专业化优势,为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双向提供信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沟通的同时也能够推动保险产品创新,提供优质服务,这一切都将为保险纪展提供继续成长的沃土。
8月18日,中国保监会最新公布的《二七年上半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称,保监会支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市场化重组、并购和集团化发展,鼓励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类资本投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上市融资。
报告明确,支持中介机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深入推进保险中介机构改革。鼓励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类资本投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上市融资。支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市场化重组与并购,推进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集团化发展,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有影响力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全国网络。
“我们支持有条件的保险中介探索上市。”保监会中介监管部主任王建曾经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有过明确表态。
“我们主要是出于完善保险市场主体,让更多的保险主体参与竞争。同时,这种做法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保险经纪,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这样就能减少保险经纪欺诈行为,逼迫保险公司创新,生产更好的产品,从而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
保监会将继续推进保险中介制度建设,尽快颁布新修订的《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和《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保险兼业机构管理规定》。保监会还将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保险中介信息化标准,统一业务统计口径。
日前,民太安、泛华等保险中介公司正积极筹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WTO助推前进
关键词:创业企业;投资模式;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104-03
我国创业企业投资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数量都很薄弱,如何改善创业企业投资环境,促进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为投资主体,构建多样化的投资模式,能够扩展创业企业投资渠道,促进创业企业加快发展。
一、创业企业的投资模式
创业企业投资涉及较多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如何将这些投资主体有机联系起来为创业企业投资服务,需要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资模式。
(一)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由政府出资成立创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是我国创业企业投资选择的模式之一。对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创业企业投资行业而言,该模式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从长远发展看,政府的作用应当逐步弱化,转而在税收、投资审批等方面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民营创业投资企业和投资家的积极参与,从而逐步形成政府和市场双重动力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政府的积极支持抓住大量投资机会。
(二)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在投资过程中引入大学或科研院所正越来越受到创业投资企业重视。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作用体现为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拥有大量的技术发明及专利,而这些机构却又缺少市场经验、资金和能力。因此,将大学或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能够快速市场化,并获得投资回报。在这种投资模式构建中需要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的支持。由于大学或科研院所属于公益性机构,受政府的管理和经费支持,因此与之联合需要得到政府的许可和支持。不仅如此,政府的参与还能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商业银行的作用在于为创业投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分担一定的风险。
(三)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影响创业企业投资的重要瓶颈。发达国家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养老基金等拥有雄厚资金的机构引入到投资活动中,很好地解决了创业企业投资的资金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都未被允许参与创业投资。因此,中央政府可以针对某些行业或领域,如新能源、绿色农业等迫切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在政策上允许这些机构适当地进入,并设立第三方机构进行严格监管。继而通过逐步开放的方式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业企业投资模式,这既能解决投资资金来源问题,还能拓展证券或保险等机构的业务范围,促进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模式选择
在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资金需求、风险水平和投资回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创业企业的投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于创业投资企业较热衷的高技术行业,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更明显。
(一)种子期
种子期主要是产品的概念开发阶段,包括对产品的实验、样品制作和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过程。种子期的特征表现为资金需求量不大,但风险较高。这一阶段创业资金主要来自创业者的自有资金或亲戚朋友资助。由于此阶段产品和市场尚不明确,风险高,创业投资企业一般不愿意介入。因此,在种子期需要政府的直接支持,设立相关的投资引导基金,帮助创业者度过难关。此阶段采用的具体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二)创建期
创建期是创业企业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已进入市场阶段,组织各职能部门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创建期的特征表现为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同时该阶段的市场和产品的前景已经开始显现,能够带来高回报,但同时风险也很大。由于创建期的创业企业本身刚刚进入市场、交易记录缺乏,获得银行信贷的困难极大,而此时对资金的需求却持续加大。因此,这一阶段的投资应当继续由政府引导。政府应注重利用有限的引导来调动其他可利用的资金,并给予创业企业政策支持。同时,对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企业则应重点关注。此阶段可以采用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或者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三)成长期
此阶段的创业企业进入稳定的高速成长期,企业市场前景明朗,销售额持续增长,组织结构逐步完善,企业潜能很容易被挖掘,风险相对较小,回报高,但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该阶段也是创业投资企业最愿意参与的时期。由于成长期的巨大资金需求。政府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可以弱化,但需为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提供政策支持。在这一阶段可以综合采用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学、科研院所——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或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四)成熟期
成熟期的创业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和产品较为成熟,并且具有稳定的利润,具备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声誉。此阶段的创业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方式较多,风险较低,且获得银行信贷相对容易。引入创业企业投资并不必需,而应注重提升企业知名度、完善公司治理和为上市做准备。因此,该阶段可完全利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资金较为容易地完成投资。该阶段可采用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构成的投资模式。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