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会治理热点

时间:2023-09-26 18:01:00

导语:在社会治理热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治理热点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价值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工作,是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中,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或多或少会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高校要巧妙应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展现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层次,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一、社会热点问题

简单来说,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当下流行的,关注程度较高的各类话题,都是些可以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事件,涉及到多个方面,政治、文化、娱乐等,是不同层次社会大众谈论的火热话题。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大众性是其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这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必定被不同层次社会大众熟知,是日常探讨的重大话题之一。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复杂性特征,涉及范围较广,和多方面因素紧密相连,解决难度也比较大。社会热点问题还具有动态性、时代性等特征,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利于从根源上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价值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动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全方位了解各年级各班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发展大致方向,有效应对各方面突况,对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同时,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会对大学生思想动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各阶段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具体情况,巧妙应用社会热点问题,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此关注度、看法等,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层次,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还能充分展现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

(二)丰富思想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学生思想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也是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章节重难点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问题,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丰富思想教育内容,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更具趣味性、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同时,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利于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巧妙融合,便于各专业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点,巧妙利用这些知识,客观分析各类社会热点问题,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现象,还能在无形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确保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顺利落到实处。

(三)科学引导思想教育工作方向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动态性、时代性等特征,是对当下社会矛盾、社会大众诉求等的客观折射,和其他类型的社会问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科学引导高校生存发展道路上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教育工作方向,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有效性。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巧妙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大力宣传新时期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培养他们多方面良好的品质,不断提高他们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随时关注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问题,准确把握思想教育工作方向,科学解决日常各项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合理调整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内容,优化思想教育方法,结合各年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定期开展针对性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有效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健康成长。

(四)合理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可以根据各阶段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巧妙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展现其在思想教育工作开展方面的多样化价值,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基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多层次积极引导各专业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比如,专题讲座、辩论赛、读书活动,巧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等,客观探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多层次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还能在无形中不断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要根据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科学调整日常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正确看待各种思潮、各种社会现象,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健全人格。

三、结语

第2篇

畅通网络是电信业永久的责任,诚信服务是电信业永恒的主题。当前,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按照构建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电信服务工作和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机制,切实保障广大电信用户合法权益。

我们必须持续地改善电信服务工作:首先,创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消费,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者在公平消费、透明消费、方便消费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用户量的快速增长,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出现,我国电信服务质量在不同地区、不同运营商、不同服务项目中尚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地方达不到老百姓的期望和要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指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采取措施,推动电信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用真心和诚心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其次,倡导企业加强自律,树立诚信形象的意义在于――诚信是一个人的立生之本,也是一个企业的兴业之本。诚信的核心是信誉,良好的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对消费者负责就是对企业自身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企业不仅要敢于承诺,更要敢于践诺,要时时刻刻以诺言为准绳,规范自身的行为。第三,不断提高网络质量,持续改进电信服务质量,是电信业长期的核心任务,要常抓不懈。当前我国电信服务存在以下3个主要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第一,增值服务领域亟待进一步规范。当前我国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已形成6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18000多家增值电信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市场规模逐步发展壮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应用领域逐步拓宽、信息内容逐渐丰富、发展势头呈现良好。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诚信意识不强、经营行为不规范、缺乏社会责任感,欺诈、误导用户和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行业形象,还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2005年全国电信用户申诉统计分析表明,用户申诉主体逐步呈现由基础电信业务向增值电信业务转移的趋势,相对突出的问题一是收费欠透明,二是不健康信息、内容的传播,三是少数信息服务业务流程不规范。我们要加大政府直接监管的力度和深度,强化基础运营商、运营企业合作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广大用户、行业自律组织、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侵害用户权益的信息服务业务及经营主体进行综合治理。

第3篇

关键词 社会热点 高中政治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将社会热点引入高中政治课堂的必要性

1.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虽然大多数高中生接受的是封闭式的教育,但是,通过各种渠道仍能够获取社会热点等相关的信息。尽管学生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等的理解并不十分透彻,但是依旧为高中政治课堂上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奠定了基础。高中政治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引入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剖析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保持高中政治课时代感的需要

高中政治课本作为一本教材,必定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才能够最终发行。因此,高中政治课本上的材料必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确保高中政治课的时代感,需要教师用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取代课本上的材料进行剖析和讲解。另一方面,高考试卷中必然会出现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试题,因此,在课堂上引入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高中生备考也是十分有利的。

1.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寻求其背后的意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2 如何在社会热点的引导下构建高中政治的有效课堂

2.1 用社会热点导入新课程的教学

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是很强的,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搜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进行提炼和加工。在进入新课程的讲解之前先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导入材料,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中国领土”这一课程的讲解时以“事件”作为课程导入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2.2 适时引入社会热点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

如前所述,高中政治课本上的材料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以社会热点问题取代课本材料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能够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感,提高教学过程的新鲜度,增强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帮助学生进行备考的需要。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是以教师单方面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热点问题是真实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将其引入政治课堂,在讨论中探究其背后的意义,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热情的需要。同时,通过教师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与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需要。例如,在讲解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列举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提高的一些表现,也可以提前让学生向家长进行询问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3 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社会热点信息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将政治理论知识与时事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课前学生就对该社会热点有所了解,那么,当教师在课堂上将其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更容易理解,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为追求高效的课堂效果奠定基础。首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增设社会热点问题相关材料的摘读环节。在此环节学生将自己课下所搜集的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进行朗读,并结合政治基础理论知识配以简短的评论。其次,订阅有关的报纸或者杂志,扩宽学生的视野。同时,通过阅读相关的报纸或者杂志可以提高学生从大局出发看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再次,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专门的社会热点问题专栏,进行实时快讯的及时播报,保证学生所掌握的信息的实效性。最后,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政治活动,例如以社会热点命题的辩论赛、热事点评、知识竞赛等。

第4篇

1.教学语言逻辑严谨

政治理论课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首先要做到严谨准确。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符合语言的逻辑规律和逻辑结构,把具有内在层次性和条理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授课时,无论是阐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每句话都要进行推敲,每个概念和原理都要做到严谨准确,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主讲什么,次讲什么都需要环环入扣子,井然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式地进行教学。同时,应该明确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进而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把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理论思维的逻辑水平。

2.教学语言流畅明晰

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许多理论热点、疑难点等问题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应在理论思考中廓清迷雾,明辨是非,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晰流畅且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如果教师语速过快,就不能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容易造成听课疲劳,难以实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目的;如果教师语速低缓,没有抑扬顿挫的高低起伏,则容易削减学生的听课兴趣,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教学语言,课上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调整节奏,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力求创造声情并茂、悦耳感人的语言情境。

3.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堂作为理论灌输的阵地,把学生作为说教的对象,语调常常刻板单一,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抽象枯燥,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情绪一经产生,就会与教师形成隔膜,师生关系变得冷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表达出来,把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说话,营造平等、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教学语言饱含激情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讲授常常占据了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时间,要让理论感染学生,就先要用理论感染教师自己。正如马克思曾说的,“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课堂语言的表达应该富有逻辑和激情,而不是苍白无力、平铺直叙,应保持一种高昂的激情状态,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实现师生间思想的深度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一惯两爱三点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67-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笔者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面对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一惯两爱三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一惯两爱三点”的涵义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为主客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师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均有其长短处的认识基础上。教师的长处在于学识渊博,人生经验丰富;短处在于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和个性了解相对不足。大学生的长处在于积极向上,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短处在于人生经验不足,价值观不成熟,政治敏锐感和鉴别力不强,易于陷入各种诱惑当中。笔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种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一惯两爱三点”。“一惯”是指师生双主体养成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两爱”是指师生双主体形成并保持对思政课的喜爱;“三点”是指以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的焦点、大学生的关注点统筹教学体系。“一惯”、“两爱”与“三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一惯”――师生双主体养成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

师生双主体养成每天浏览重要网站,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增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自觉意识,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把与教材有关的新闻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从“动”的角度把握“静”的理论,以“动”引“静”,以“静”析“动”,增强思政课的动态感和时代感。对大学生而言,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发展变化,而且会引起他们对这些发展变化的思考与追问,不自觉之中开始了尝试从“理论”的角度来探寻“答案”,无形之中形成并增强了掌握社会发展理论的需要,从而使对思政课的学习由外在的灌输变为内在的需要,增强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将思政课延伸到大学生毕业以后。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思政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将思政课时间的有限性发挥出功能的无限性,使大学生养成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大学生由于养成了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在毕业以后,他们会继续关注国内外社会发展变化,面对各种疑惑与困惑,自觉地用在思政课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式寻找答案,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自觉地“充电”,学习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从而将思政课延伸到大学生毕业以后。

三、两爱――师生双主体形成并保持对思政课的喜爱

师生双主体形成并保持对思政课的喜爱,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师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对思政课的喜爱,是引起或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喜爱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是教师对思政课喜爱的目的。

教师对思政课的喜爱主要体现在知识、人格和情感三个方面。一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既懂得的基本原理,又掌握理论学科的前沿问题,善于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二是要具有高尚的情操。思政课具有德育功能,它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思政课教师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在教学和生活中,使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思政课的德育功能达成一致,以自己的“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三是要具有丰富的情感。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主体关系的纽带。思政课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保障,它以大学生对思政课形成正确的认识为前提。思政课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外在的灌输,更是其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对思政课抱有误解和偏见的大学生,促使其主动地摒除“局外人”的心态,看清楚思政课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不断地从思政课中汲取精神食粮,实现精神的“新陈代谢”,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四、“三点”――以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的焦点、大学生的关注点统筹教学体系

“三点”,是指把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的焦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思政课所含理论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它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一般而言,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焦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点,都能从思政课所含的理论中去寻找解释、分析,并作出评价。通过对国内外社会热点的透视,大学生对社会的“大环境”产生间接的感悟,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感和使命感;通过对所在高校焦点的分析,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的“小环境”产生了直接的体验,增强了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点的讨论,大学生对思政课实现了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接触,增强了大学生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以“三点”为切入点,展开思政课的教学,使思政课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实际。

以“三点”来统筹教学体系要把握好三个关系。首先,把握好“三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三点”是现象,以“三点”为切入点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教材所含理论中寻找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答案,切忌以现象讲解现象,喧宾夺主,甚至是完全脱离教材,这样看起来可能很“热闹”,实际上偏离了思政课教学应有之道,达不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其次,把握好“三点”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焦点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在一些情况下,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焦点并不是大学生的关注点,思政课教师应舍弃此类热点、焦点,选择“三点”接近的“事件”,并进行“巧妙”地加工,使之与教材所含理论联系起来,启发学生透过“三点”引出理论,通过理论进一步分析“三点”。第三,把握好“三点”与教材原有章节先后顺序的关系。“三点”的时间性强,此时的“三点”,到了彼时就可能不再是“三点”,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灵活安排教材各章节先后顺序。

“一惯”、“两爱”与 “三点”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两爱”是讲好、学好思政课的前提,也是“一惯”、“三点”得以形成的动因。如果缺乏“两爱”,师生对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的动力就会丧失,不能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变化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由于思政课教师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尽管形式各异,但只有以“两爱”为依托,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一惯”、“三点”是讲好、学好思政课的方法,是“两爱”的具体表现。“一惯”、“三点”体现并增强了师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兴趣。“一惯两爱三点”是在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形成并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关系模式新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61-62,65.

[2]赵国权.教学管理中的“双主体互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2-173.

[3]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J]. 理论探讨,2005(6):143-144.

[4]张力.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J].求实,2005(6):84-85.

第6篇

关键词:大班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探究

大班教学指高校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原有的一个以上的班级合成一个大的教学班上课的教学方式。这是高校扩招后解决教学设施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等矛盾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专业的明显区分,而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班上课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家常便饭。大班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班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出勤率低

大班上课出勤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大班上课人数多;学生学习功利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就业没有帮助等是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2.课堂纪律差

教室大,人数多是大班教学的特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班教学人数一般都在100人左右,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很难兼顾到后排的学生,而后排的学生也很难听清楚教师授课内容。大班上课较小班上课的课堂纪律要差得多,有些学生虽然到教室上课,但无视教师的存在,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其实都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但由于大班课堂环境的限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大班教学使用的大多是阶梯教室,具有桌椅固定,学生座位流动性大的特点,课堂教学互动如专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往往因此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般采用的是教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互动范围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讲究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知与行的统一。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班教学环境下,教师满堂灌的照本宣科,只会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成效可想而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质量的途径

1.整合教学资源,实施教辅结合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工作目标、任务等方面是统一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大班教学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排课时尽可能安排同一名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一起上课,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者,他们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通过教辅结合,辅导员可以配合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好课堂考勤、课堂教学调查反馈等工作,共同解决大班教学背景下出勤率低、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选配一些具备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辅导员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的具体案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更好。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解决了大班教学环境下,任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难以因材施教的矛盾,也有利解决大班教学教师任务重,师资不足的问题。

2.化大班为小班,建立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互动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在学期开学时,任课教师把大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人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都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个人成绩与小组团体成绩紧密结合。分组后,就变成了面对几个或者十几个小组的教学,教师掌控课堂的难度明显降低了。针对合作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供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生确定选题,明确成员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参与教学,并将小组学习成果通过课件讲解、图片资料展等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由小组代表和任课教师对小组汇报成果进行打分,小组成绩计入个人成绩。合作学习和专题教学模式的融合,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三、贴近学生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受欢迎,主要在教师,关键在教学方法。大班教学采用的是单一的教授法,课堂氛围沉闷而枯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填鸭”模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的基本理论的目的,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热点以及大学生面临困惑和矛盾等引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和生动的例子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信服,也更加容易进行知识的内化,真正做到“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外,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对这方面也进行了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冯焱.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5-126.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中,《概论》课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中国化理论教学的主阵地之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考和选择权利的剥夺,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一、专题教学模式的界定

专题教学模式以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依据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把课程内容整合成系列专题,授课教师围绕专题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由一位教师讲授到底,而是在各领域有研究的教师轮流开展教学,使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专题化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结合,从而提炼出若干专题,打破了以前按章节进行授课的内容结构。

二、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专题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必须将《概论》课的教学重点由过去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来。学校应该看到现在我们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搜集到大量的信息,但是处理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教师要把是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作为《概论》课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标志。专题式教学使教师在相互碰撞交锋的各种信息观念情景氛围中,将相关章节与时政热点问题被教师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切合时代特色的专题,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2.专题化教学模式,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为教师教学研究创造了条件《概论》课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要想把《概论》课讲好、讲透,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的确不容易。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博学的知识,具有精湛的讲课艺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题化教学模式改变了通常是让一位教师从头到尾完成《概论》课的讲授。专题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讲授自己有研究和有兴趣的几个专题,这样教师就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可以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

三、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不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加上高职院校的技术应用型特点,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排斥心理。怎样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概论》课,提高教学实效,专题化教学模式教学必须进行一些探索,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把《概论》课具体划分为七专题:专题一,中国化;专题二,思想的主要内容;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政外交国际战略;专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专题七,时政热点近年来时政热点问题,包括党的重大会议精神、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等。1.专题教学过程的实施(1)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概论》课专题内容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这一方面能保证专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2)实行专题讲授、多个教师授课的授课方式学校按专题讲授、多个教师授课的授课方式,以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开展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讲授。多个教师授课是《概论》课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担不同专题的教学,如有些教师学的专业是法学,可以专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面的依法治国的专题,有些教师是历史专业的可以专门讲授思想。这样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和透彻地讲解每一个专题。(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概论》课一般是合班上课,上课人数较多。《概论》课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了问题驱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有所优化。教师可以在课下利用“互联网+《概论》课程”,依托APP客户端或微信朋友圈的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2.专题教学课程的考核通过本课程教师的努力,学校与该模式配套的《概论》课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核过程严谨化授课教师必须在该课程考试前一周将被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名单通知学生所在系部。被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若擅自参加考试,成绩无效。(2)考核结果民主化班级固定,教师不固定,作业和出勤在判定尺度上有差异。对学生的最后考试和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协商机制,给予学生最终综合成绩。如果有必要,评价通过不同的教师计分,取平均值,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3)考核方式灵活化学生成绩考核上实行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主要通过作业、课堂提问、考勤等考查方式进行。期末考查采用开卷考核的方式,主要由开放性试题构成,题目灵活,使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卫振.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1

[2]刘万英.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2.11

[3]刘小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4]陈占安.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5]于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

第8篇

关键词:网络;热点问题;自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79-02

21世纪,在信息技术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网络已经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虚拟课堂”。如何把握在“虚拟课堂”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分析来探究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多个层面。

一、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研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网络热点问题的概念、形成模式及发展路径;第二,当下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网络热点与网络热点问题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网络热点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在时时更新。但网络热点问题是对诸多网络热点事件反映出的共同特征的凝炼,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种种事件,能够引起较多网民共同参与,大多带有网上炒作痕迹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有关百姓民生的事件,二是有关政府官员问题的事件,三是有关国家利益问题。 所有具备以上特点的问题都可以称为是网络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发展路径也大体一致,网上迅速传播、固定人群炒作,利用网民的心理诉求,达到被关注的目的。作为网络热点问题的受众群体之一,大学生在网络热点问题产生及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受到的影响是本文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具体来看,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其次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的认识程度,再次大学生对当下网络热点问题的态度,最终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得出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诸多方面,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上海市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主要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第一,通过问卷调查法掌握一般信息。第二,谈话法,选取代表性事件与大学生进行个别深入交谈,可以获得个性化的看法和观点。第三,深入高校跟踪调查,主要是观察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真实形态。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影响范围广,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

问卷调查显示,四所高校平均97.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56%的学生上网时长超过1小时。而在问及上网目的时,80.7%的学生填写为获取信息。剩余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纯娱乐、处理邮件及逛电子商场等。但是在所有上网的学生中,高达95.4%的学生表示会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其中24%的学生表示会简单浏览相关问题及热点评论,而80%以上的学生表示会特别留意网络热点问题,而且会即时跟踪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影响等。

调查数据显示,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表示有必要了解网络热点问题,且其中6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关注热点问题的目的一栏中,60.6%的学生是为了解社会动态,拓展知识面,22%的学生填写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有5.3%的学生目的不明确,其余学生认为关注网络热点仅为娱乐和休闲。

2.影响程度深,大学生成为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转发、评论的主力军

调查结果显示,64.9%的学生对特别关心的事件会进行转发,19%的学生会与同学分享这些热点问题,并且会主动与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80.7%的学生表示会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会对问题进行评论、跟帖或发微博表达自己的想法。问卷中所列举的2013年以来的几个热点问题中,93.7%的学生都表示不同程度地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有62.3%的学生表示已经发表过对一些问题的评论。但是在问及其对网络热点问题的看法是怎么形成的问题时,有77%的学生表示,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观点并发表评论的,而仅有2.2%的学生表示曾与老师进行过沟通交流,而后发表评论。

3.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双面影响

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效调动学生关注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积极性。例如,在个案调查问卷中,有68.8%的学生表示已经对“”问题有了解,20%的学生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问题,并会深入思考其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对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及道德情操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在调查过程中,约谈的几位学生对“复旦学生铊中毒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投毒者行为表示气愤,一校学生为此还成立了法律社团来宣传法律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可见,一些网络热点问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警示作用。网络互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进而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90后大学生的特点之一,便是把网络当成生活,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参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评论和观点交流,形成了大学生之间思想碰撞的一种新方式,可以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增加大学生的互动交流,打开其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新窗口,进而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网络热点问题本身的负面性质,不利于大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养成。以2013年4月发生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共统计了18个热点问题,其中有9个问题,是涉及腐败、社会公平、犯罪、死亡和暴力等问题。这样的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热议,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标准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因认识不清而引发过激的行为和言论。其次,网络热点问题发生的频率高,容易引起大学生不良的网络生活习惯。网络热点问题具有交替发生的性质,往往一个问题影响力减弱是因为被另一个新问题所取代,此起彼伏的热点问题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引发大学生网络生活紊乱,近而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秩序。再次,网络热点问题传播速度快,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网络热点往往更多地同情弱者和失败者,而在弱者面前国家法纪与社会制度显得无情和伦理缺失。在思想活跃,接受中西方教育的大学生中间容易发出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声音,形成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漫延的趋势。最后,大量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热点问题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伦理信仰。大学生往往对离自身环境差别较大、自已不熟悉领域的热点问题更感兴趣,而这些事件往往对正处青年时代的学生的伦理价值观形成产生冲击,比如2013年以来发生的“李××事件”、“网络大V薛蛮子”案等。还有,部分网络热点问题被拥有技术优势的西方恶意利用,混淆视听,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恶劣。西方恶意机构对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国内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炒作,并雇用水军主导舆论导向,从而扰乱中国正常的网络秩序,而大学生对这样的信息技术攻击并没有防备,成为受害者。

三、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在当下信息化时代,如何能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规范使用网络,正确看待网络热点事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该建立以高校、研究中心、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为主体的四维体系,以应对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良影响。

1.高校应建立长效严控机制,警惕不良网络热点问题散播

要实现对网络热点问题的正确把握和引导,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是必要条件。首先从制度保障入手,高校应建设一套完整的网络使用相关规定,以手册形式分发学生,以确保每位学生熟知学校的条文规定。其次成立专门的网络热点问题监管中心,对不文明、不规范使用网络行为进行严格管控。

2.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成立专门教育研究中心

目前,网络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前文数据显示96.1%的高校网络普及率足以说明网络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网络俨然成为一个虚拟的大课堂,把控监管这一课堂的“教学质量”,传统的管理模式明显存在不足。所以,就一般高校而言,成立专门的网络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十分必要。中心一方面可以进行相关问题的科研攻关,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成立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并深入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3.将网络热点问题融入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

网络热点问题是很好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网络热点问题大多具有时效性,在短时间内引起共鸣,如果可以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是最好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行正确引导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以网络热点问题为话题,开展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入网络热点话题元素,开展讨论课,辩论赛等活动,将网络热点变成现实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看待网络热点问题的思想导向,进而起到说服教育的目的。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00-0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其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则是根本的出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研究与探索,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积极打造让学生内心喜爱认同并接受,并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教师以研究的观念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据学科特色,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从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是“问题引导、自主学习、研究创新”[1]。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它要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不像以往那样搞“大包干”,而是引进了学生“承包责任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导学”能力至关重要[2],所以教师角色要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员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帮助学生自己掌握获取正确的知识与释疑的能力和方法,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

研究性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需要的人。研究性教学模式破除了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与学生互动,与学生集体研究,共同探讨,不仅使用“为什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观点如何”、“本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等诱导式的提问;而且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定几个研究课题,如“请你对大学四年进行一个规划”、“德与才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恋爱观”等学生关心的话题,或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这些研究课题或是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报告等,没有现成答案,只有靠学生的自主探索才能解决,这无疑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专题化教学模式

专题化教学模式,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教研室教师承担一个模块下的一个专题或几个专题的课件制作、资料收集、备课与教学任务,再由教研室将每位教师的专题建设成果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整合、汇编,形成一门课的建设成果。专题化教学模式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符合新课改的内在精神要求。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1.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使每个教师的专长得到了有效利用。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均不完全统一。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法学专业、历史专业、教育学专业、哲学专业等。专题化教学可以按教师的专业分配专题,使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例如,我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共 八个专题进行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和婚姻、恋爱、家庭道德教育专题等,这八个专题由教研组的老师分工协作来完成,每位教师承担其中一部分任务,所以有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精心设计、组织策划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由于任务分割,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减少,教研组教师有精力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精心设计部分课时的教学形式,对自己承担的专题研究得越深,容易发现问题,这就为教师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奠定了基础,促进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完成了许多有亮点与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科研成果都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加强教学的理念[3],必然会提高教师在这一领域的学术造诣,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3.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少而精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集前瞻性和时代性于一体,根据时展补充完善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回避。同时以专题为单位进行教学,可以打破章节具体理论的限制,形成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特征。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特性的教学模式,其建构的基础在于对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认知,以培养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主体性教学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主体性教学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弊端提出的[4]。很多人对此命题的解读出现了偏差,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精神”[5]。这种提倡本没有过错,但是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一个合作,教师主体性同样重要,教师主体性的迷失无疑将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担当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随着经济一体化,学生思想认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确保一元化指导思想地位的关键,确保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一元化”,来引导和统领学生思想认识“多元化”。

当然,学生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同等重要,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虽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单取决于教育者的影响,就教育过程而论,调动学生主动性实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认可、内心认同与接受的程度。这就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应该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的氛围,内心认可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与“学”的主体的学生,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性存在。所以,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要激发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方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全面人才。

四、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自“05”方案之后,实施实践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学生数量多、课堂过大,加之经费、时间、场所、安全等因素,使得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实际上,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多,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便组织实践教学,范围较为狭窄,甚至仅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再者,实践教学涉及到设计选题、组织协调、联系实践基地、寻找经费支持、学生安全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因此,部分教师不喜欢上实践课,也不重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对症下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切实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从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自觉视实践教学,对于一些阻碍实践教学的因素,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同时有必要发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实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其次,学校可以成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副书记亲自挂帅,院系领导主抓,选派专门负责人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同时配备相应的5万元~10万元专项经费,解决学生的交通费、调研费、住宿费,指导教师的工作换算成相应的工作量来计算。最后,实现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配的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成绩评定标准,健全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考核是双向的,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实践日记、实践调查论文等;对教师的考核,包括组织是否严密、过程有否跟踪、总结是否到位等,这样才能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论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推进研究性教学[J].江苏高教,2009,(1):25.

[2]姜献生.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0,(8):198.

[3]柴中梅,刘月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3):18.

[4]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