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8:01:03
导语:在国内外税收筹划研究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税收筹划与云会计的概述
(一)税收筹划的概述以及创新要求
税收筹划的概述一直到目前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去界定,国内外的学者针对税收筹划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对这些表述可以进行一个统一的归纳就是:企业经营者在不违反税收法规的前提之下,充分利用税法的规定合理调节企业内部税收管理及筹划安排,尽量使企业的整个经济纳税达到最小的经济管理活动。基于这一定义,企业的税收筹划需要及时的更进时代经济形势以及最新税法的步伐,积极吸收当下最为热点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良好的管理方式将企业税收降为最低。利用全球经济链理论,加强企业联合与治理,税收筹划在未来企业经济规划管理中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云会计概念
财务管理中涉及到的数据以及表格十分繁复,数据的错误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极大的影响,因而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特别谨慎小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盛行,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渗入出现了云会计的概念,云会计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概念:第一个就是会计软件,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第二个就是云计算,它将资源、信息和软件共享给电脑以及一些有需求的设备。因而给财务管理人员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
二、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中的云会计
(一)云会计对于企业的价值分析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经济发展规划、实现财务目标以及支撑企业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量的增加,而企业为了将税收征收降到最低,会使得税收筹划面临更大的挑战,目前有了云技术的引进,企业税收筹划中可以应用云技术来加强筹划工作的进行。
(二)云会计在税收筹划中面临的应用问题
由于云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财务管理方面的技术,因而会具备计算机技术中本身所包含的风险性:安全性和隐私性。企业能够放心使用云会计,将数据上传至网络上的所有前提都是基于安全性。除此之外就是网速问题,云会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技术,大量的财务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对网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大量的财务信息数据会造成网络传输的拥堵,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网络节点的检测和自我恢复,需要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来实现。
三、税收筹划中应用云会计的具体分析
(一)云会计应用于筹划资金中的税收筹划
任何企业形式的融资都不可能是无偿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融资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股本融资以及负债融资。而根据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中的规定来看,针对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的不同有不同的税收政策和税收比例。针对不同的融资形式会相应有不一样的税收计算公式。企业在掌握了不用税收计算公式的前提下,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状况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从而将合理筹划税收,将企业经营税收额度控制在最有利的范围内。
(二)云会计应用于投资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并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接下来的经营活动一定离不开必要的投资。当数据量十分巨大的时候,引进云会计的方式和理念去处理企业财务事项对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从企业投资行为来看,国家税收制度对于企业投资的行业、地点都会有区别对待,国内针对地区的不同,经济越是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税率往往低于经济较为落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且税率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然后就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引进云计算的技术,逐渐取代传统记账、代账的工作模式,通过云会计的软件将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统一化,并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去制定相应的云会计软件的相关功能模块,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良性发展。
(三)云会计应用于企业运营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引入了云会计技术之后,在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方面都会有所突破,企业水费的征收主要取决于应缴纳的税额与相对应税率之间的关系,由于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很多,在计算税费方面会给有关工作人员带来大量的工作量,因此可以借助云会计这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相应的税费进行计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实际操作中是通过营运过程中对混合销售和兼营的不同比例进行把握,达到税额最小化的处理,充分利用存货计价的方式对存货进行有效的筹划从而降低税费,诸如种种以及其他方式都可以事先营运过程中税收的筹划,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税收;筹划;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90-02
一、国内外税收筹划的现状分析
税收筹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9年H·肖肯霍夫在其撰写的《企业税收筹划》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这一条目后来被德国人伐克主编的《德国与国际税收百科全书》所收录。此后,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税务筹划理论和相关的专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企业、公司都聘用税务顾问、税务律师、审计师、会计师、国际金融顾问等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税务筹划活动,以节约税金支出。西方国家税收筹划有以下特点:(1)税收筹划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税务筹划已形成当今跨国投资和经营中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3)很多国家在会计、管理等专业中都开设了税收筹划的课程,税务筹划活动领域的专业化现象越来越明显。(4)许多国家的企业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充分发挥了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我国税收筹划开展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主要为:(1)理论上没有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的重要性,没有正确地理解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的区别;(2)严重缺乏掌握和熟悉我国税收制度,了解我国立法意图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3)税务制度不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并且业务也多局限于纳税申报等经常发生的内容上,很少涉及税收筹划。(4)税收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过分倚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间接税种,尚未开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直接税税种,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简单且不完备,这使得税收筹划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税收筹划与避税、偷税的异同
偷税是通过非法手段将应税行为变为非应税行为,从而直接逃避纳税人自身的应税责任;避税则是纳税人将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模糊行为”(介于应税行为和非应税行为之间的,依照现行税法难以作出明确判断的经济行为)进行一系列人为的安排,使之被确认为非应税行为;税收筹划则是纳税人在纳税行为发生前,通过选择会计核算方法、选取机构设置形式、利用优惠政策等方法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税收筹划所采用的方法是税法所允许的,甚至是税法所鼓励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法律角度看,偷税是违法的,它发生了应税行为,却不能依法如期、足额地缴纳税款,通过漏报收入、虚增费用、进行虚假会计记录等手段达到少纳税的目的。这种行为如果一旦被发现,肯定会受到惩罚或制裁。避税是立足于税法的漏洞和措辞上的缺陷,通过人为安排交易行为,来达到规避税负的行为。在形式上它不违反法律,但实质上却与立法意图、立法精神相左。税收筹划则是税法所允许的,甚至鼓励的。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是一种合理合法行为。税收筹划不但谋求纳税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依法纳税、履行税法规定的义务,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
2.从时间和手段上讲,偷税是在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后进行的,纳税人通过缩小税基、降低税率适用档次等欺骗隐瞒手段,来减轻应纳税额。避税也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后进行的,通过对一系列以税收利益为主要动机的交易进行人为安排实现的。税收筹划则是在纳税义务尚未发生时进行的,是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选择、安排实现的。
3.从行为目标上看,偷税的目标是为了少缴税。避税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的目的。而税收筹划是以应纳税义务人的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税收利益只是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
三、税收筹划方法的选择
1.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1)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税收负担亦不同。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选择税收负担较轻的组织形式;(2)投资行业的选择:不同的行业可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投资行业;(3)投资地区的选择:企业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投资,其税收负担也不同。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地区等的税收政策比较优惠。
2.企业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除了考虑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减税的需要。(1)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选择。负债筹资可以少缴所得税,获得节税收益,但前提条件是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应高于负债成本率,这样负债比重的增加可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然而,负债的成本率超过了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收益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也不是负债越多越好,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了。(2)融资租赁的利用。通过融资租赁,纳税人不仅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本,保存举债能力,更主要的是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而折旧作为成本费用,减少了所得税的征税基数,就可少纳所得税,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还可在所得税前扣除,进一步减少了纳税基数。
3.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水平,达到减少税收负担的目的。(1)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企业存货计价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企业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直接影响企业期末存货的价值以及利润总额,从而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2)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企业可以根据税率的类型、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
4.利润分配中的税收筹划。企业从净利润中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一般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形式。按我国税法规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时,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不用缴税。为此应尽量少支付现金股利,多支付股票股利。公司可用准备发放的现金股利回购部分流通在外的普通股,使股价上涨,股东就可从股价上涨中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
四、税收筹划技术的选择
1.免税技术。根据我国税法的规定,一些特定的地区、行业、项目给予了纳税人完全免税优惠。纳税人成为免征税收的纳税人即免税人,就直接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免税技术也有不足之处:使用范围比较窄,因为能够获得免税的往往是一些被认为是投资收益率较低或者风险较高的地区、行业、项目和行为,所以企业运用免税技术有一定的风险。
2.减税技术。减税技术是指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使纳税人应纳税额减少而直接实现节税的税收筹划技术。减税技术作为实现财务利益的一种手段,具有简便、范围小等特点。此外,减税技术有一定的风险性。
3.税率差异技术。税率差异是出于财政、经济等原因,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税种采用不同的税率。企业使用税率的差异来直接实现财务利益,就是利用税率的差异来直接节减税收的税收筹划技术。现代企业中的税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企业的税收筹划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寻求税率最低的税种。
4.延期纳税技术。企业的延期纳税技术是指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使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收而相对节税的税收筹划技术。纳税人延期缴纳本期税收并不能减少纳税人纳税总额,但可增加纳税人的本期现金流量,使纳税人在本期有更多的资金,以实现更多的收益。延期纳税技术手段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纳税人且风险较小。
5.扣除技术。扣除技术中的扣除即指从计税金额中减去各种扣除项目金额,来求出应税金额。它主要是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使扣除额增加而直接节税,或调整各个计税期的扣除额而相对节税的税收筹划技术。扣除技术较为复杂,税法中的各种扣除、冲抵规定是最为烦琐复杂的,也是变化最大的,所以它的应用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它的使用范围较大,几乎每个纳税人都能采用这种办法节税。
参考文献:
[1]卢吉强,关于企业所得税计税收入纳税筹划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0,(3).
[2]刘文,符刚,基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纳税筹划分析[J].内江科技,2008,(1).
关键词:个体工商户;纳税筹划;案例分析;建议
1我国个体工商户的现状分析
纳税筹划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纳税筹划在我国企业、个人及个体户中的实行情况并不理想。我国理论界对于税收筹划内涵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狭义派观点认为:税收筹划只限于节税,与避税不同的是,税收筹划是为选择税负最近的纳税方案而进行的纳税优化,它不仅仅合法,还体现了税收的政策导向。而避税是利用税法漏洞来规避和减轻税负,它虽然不直接违法却违反了税法的立法精神。广义派观点认为:税收筹划是采用一切合法和非违法的手段进行的纳税方向的策划和用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它包括节税和避税。目前,在我国的众多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个体户)并不了解和关注纳税筹划,在税收筹划涵义认识上的误区。在我国,许多个体户不了解税收筹划(taxplanning),一提起税收筹划就联想到偷税(taxfrand),甚至一些个体户以税收筹划为名,行偷税之实。个体户不注重纳税筹划,这块领域几乎是空缺的。据有关资料显示:有很大部分个体户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纳税筹划,有些个体户认为搞纳税筹划没有什么必要,只有少数个体户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会考虑开展纳税筹划。这说明,纳税筹划不被个体工商户认识和关注。这在我国各地是普遍存在的消极现象。
2我国个体户的纳税筹划的现实意义
个体工商户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税法知识普及。个体户的纳税,具有最广大的人群。几乎所有的公民在其一生当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与个人所得税相关联。而个体户要想进税收筹划,熟悉相关税法知识是其前提条件。因此学好税法知识成为广大个体户纳税人的共识。同时,也有助于个体户的纳税意识的增强。要做到,该缴的税一分不少,不该缴的税一分不能多。因此可以说,合理运用税法知识进行税收筹划正是个体户纳税人税收意识增强的表现。
再从理财规划的角度来看个体户的利益。纳税筹划是力求以增加收入,减少支出为目的的,纳税筹划也是学会理财规划的一种表现,理财规划的目标就是达到资产的安全、自由、升值。纳税筹划能够让你的收入增加,让资产更自由,利用资产的流动性达到升值的目标。从个体户自身的发展来看,更应该学会理财纳税筹划方面的知识,不要糊里糊涂的多交可以不交的税。个体户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提出多个纳税方案,通过比较,选择税赋最轻的方案。个体户纳税筹划从宏观来看,有助于国家不断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法规。个体户的纳税筹划是针对税法中未明确规定的行为及税法中优惠政策而进行的,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及有关税收经济政策的反馈行为。充分利用个体户的纳税筹划行为的反馈信息,可以完善现行的个人所
得税法和改进有关税收政策。从而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税法和税收制度。
3案例及案例解析
(1)建账筹划。
实行查账征收的个体户应该按以下建账。如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体工商户应设置复式账:2人(含2人)以上合伙经营且注册资金达到10万元以上的;请帮工5人(含5人)以上的;从事应税劳务月营业额在15000元以上或者月销售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省级税务机关确定应设置复式账的其他情形。如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体工商户应设置简易账:(请帮工2人以上5人以下的)从事应税劳务月营业额在5000元至15000元或者月销售收入在10000元至30000元的;省级税务机关确定应设置简易账的其他情形。
(2)毛利率与税收筹划案例。
税法链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根据流转额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对销售额和营业额的确定,关系到纳税的多少。应纳税额是以纳税人实现的销售额或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再以法定的税率和征收率计算出来的。根据税法有关个体户计税规定的第2条,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除以毛利率核定营业额计税,此方法使用最为普遍。在这里,成本和费用都是明确的,而利润额的确定难度比较大,尽管有关法规规定10%的毛利率,但在实际核定税款过程中采用不多,实践中多根据当地同行业的盈利水平估算一个恰当的毛利率,反算出应纳税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由于毛利率是核定流转额的分母,所以毛利率越高计算出来的流转额就越小,毛利率越低计算出来的应纳税流转额就越大。对毛利率的掌握和申报往往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有的人不了解税务机关对个体工商业户核定税收的原理,当税务人员来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的时候,总是少不了给税务人员诉苦,往往是把自己生产经营的盈利情况说得很低,致使流转额反而推出来比较多,结果多缴了更多的流转税。案例:个体工商业户陈某开一家银饰品店,经营用房的月租金为800元,水电等费用平均一个月为200元,主要由夫妻俩人打点业务。由于在同一个集镇上经营银饰品店的仅陈某一家,因而业务利润没有同行可比,对该行业的业务核定也没有权威性的资料可供参考,因此,税务机关在具体核定营业情况时往往把业户的申报作为基本的依据。
该个体户在申报经营情况时,如实提供了有关成本和费用的数据,但在讲到收入情况时,一再陈述经营利薄,销售50块只有5块钱的毛利,即毛利率只有10%。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税务机关将该业户夫妻月工资定为800元。根据业户的申报可以计算出该业户的经营情况:该个体户的月营业额=(800+200+800×2)÷10%=26000(元)。如果根据业户的申报,就应该以26000元作为计税依据,按商业小规模纳税人4%的征收率计算,则:应纳增值税额=26000÷1.04×4%=1000(元)。
如此高的增值税是个体户难以接受的,与实际的经营情况也不符,因为从事银饰品的经营平时业务量不多,但毛利率大。经过反复核实,税务人员将该户的经营毛利率确定为50%、则调整后的月营业额核定为:(800+200+800×2)÷50%=5200(元),该户的月应纳增值税额为:5200÷1.04×4%=200(元)。毛利率由10%上升到50%,而应纳增值税额则由1000元下降到200元,两者相差800元,两者差别较大。这仅仅是流转税的缴纳,如把所得税考虑进去,情况就变化。一种情况下,根据毛利率计算出的利润,按正常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毛利率高,缴纳的所得税就高,流转税减少的税额被多缴的所得税抵消后,纳税负担反而重了。另一种情况下,也是最普遍的情况,高毛利率同样有利于减少所得税。对于个体户的所得税的缴纳,税务机关一般都是采用简易办法征收。所谓简易办法,就是根据应纳税营业额乘以当地税务机关核定的毛利率测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而更多的地方,则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征收所得税,即根据营业额乘以附征率直接计算出应纳所得税额。营业额的减少,也有利于所得税的减征。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人缴纳流转税以及所得税,营业额的确定非常重要,其中毛利率的确定又是确定营业额的关键。
我们知道,在企业会计处理工作中,公司财务人员总是要计算各种各样的税务问题,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无论是国家的硬性规定还是我们的道德意识,我们都知道纳税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所以,每个达到纳税要求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履行纳税的义务,这就使得会计与税务产生了密切的关系。税务工作在会计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国家税法规定了各种各样的税,其中包括属于流转税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但我国最近实施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还有属于所得税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税种,笔者觉得我国规定的税种还蛮多的。当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涉及到国家税法中规定的各种税种时,企业就必须处理好各项税务问题并及时向国家税务部门缴纳税款。
二、重要税种的会计处理
下面分析一下在税务处理中涉及较多,占比重较大的税种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首先我想说的是增值税,它在企业经营中经常会涉及到并且它的征收和计算也相对复杂一些。在流转税中占比例较大的增值税有三种形式,我国是从2009年开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这一变化使得企业从其中受益良多,使得公司的税收负担得到减弱,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激励企业投资、更新设备等作用,同时企业发展的更好也会带动国家整体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税收的增加。从定义上来说,增值税是对出售货品或供给劳务过程当中达成的增值额来增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规模纳税人,它也分为经营货品生产和提供应该交税的劳动,或者是在从事前面所说的同时还经营货物品批发、零售的纳税人,并且它的每年应交的增值税销售额不能超过50万元的,适用的征收率是较低的3%,还有一类则是一般的缴税人,适用的税率是17%和较低的13%。对使用13%较低税率的九项需要我们特别记忆一下。
在计算公司应缴纳的税款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增值税实行的是价外税,在计算当期全部的销项税额时要把销售额中已经包含税的转换为不包含税的然后再计算。另外,我们国家在增值税税收方面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一些减免税项目,企业都可以很好地把这些政策利用起来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因为增值税是在占比重较大的流转税中占着很大的比重,所以国家也一直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我国增值税的改革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入手,包括国家最近刚刚开始实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从个别行业先进行试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增值税之所以在我们国家税务中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国家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它在税收方面的制度设计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适合我国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需求,也被作为企业或个人的纳税人所乐于接受的。在改革中应保持渐进性与稳健性的原则,要使各项改革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笔者相信国家对增值税的改革对全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接着谈一谈在税务中同样也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所得税,我国早期的企业所得税分别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在国家改革开放早期的时候,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希望从国外引进一些企业,所以在政策上赋予了外资企业很多的优惠政策。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不论是国内发展的要求还是面临国际市场的压力要求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公平、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所以,在1993年的税制改革中,我国实行了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所得税制度,这样的改革使得税收环境更为公平并且平衡了税收负担,这样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从概念上来说,企业所得税是我国规定的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得和一些其他所得进行征收的一个税种。它的纳税人有两类:一类是居民企业要对来自于我国国内的和国外的所有收入进行缴纳;另一类是非居民企业,它是指如果企业没有在中国境内设置任何的机构场所就只需对在我国境内工作取得的应交税部分进行税款缴纳。我国企业的所得税规定的是比例税率,分别是居民企业实行较高的25%和非居民企业实行较低的20%,在计算公司应交的所得税款时,最重要的是要先求出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而在计算时首先要知道企业总的收入,然后要减去国家特殊规定的几项不需要征税的收入和免于征税的收入,减去规定可以进行扣除的部分和在以前的会计年度发生的亏损,所以要依次对这几项进行确认后计算。对于不需要征税的收入如国家拨款、依法取得的并归入政策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入等和可以免于征税的收入如国债利息收入、合格的股息红利和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等特殊几项需要我们特别记忆一下。由于企业所得税在会计和税法上的计量不同,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先计算出会计利润再加减需要调整的事项,比如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税法中只能对没到企业一年利润总额的12%部分进行扣减,所以要把在会计中超出可以扣除的那部分加回来,还有一些其他的调整事项。我国在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上也赋予了公司很多的便利政策,如从事国家重视支持的项目可以减半征收,合格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降低到按20%征收,这样也促进企业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促进国家产业结构更好的调整。我国企业所得税的一些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这为我国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做出很大的贡献,并且这块税收也是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来源,企业依法纳税使国家财政收入有了一定保证,这样国家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济调节的作用。
三、税务会计的不断发展
由于会计与税务这样的紧密相连,现在也有一个独立的学科即税务会计,它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应的职业税务会计师也成为了很受欢迎的工作。我们都知道财务会计是为了适应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等的需求,而税务会计主要是做有关税收方面的工作帮助纳税人进行纳税管理和税收筹划等工作,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交税人应遵守的义务实行反映和监督的工作。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并没有矛盾的地方,因为税务会计不能单独存在,它涉及的工作必须以财务会计中的信息为依据。税务会计也有很多的特征,首先就是在法律方面,在进行税务处理的一系列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还有就是它具有独立性的特征。税务会计在满足国家征税和企业纳税人的不同要求方面有着不同的目的,国家的税务管理部门在税务工作中是为了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监督,避免企业的偷漏税等各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据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而企业的纳税人则是希望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以减轻企业严重的纳税压力,并且及时准确地得到企业税务方面的各项信息,为企业的其他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以保证企业积极健康运转。税务会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税制的改革越来越晚完善,纳税人在缴纳大量的税款时更为关注国家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纳税环境,通过税务会计企业可以知道自己缴纳的税款是否合理,这样也使政府的工作得到改进和监督。
另外,通过税务会计在会计处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有利于纳税人重视贯彻税法知识,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同时,税务会计师作为一个会计专业职位在企业会计岗位中尤为受欢迎,税务会计师岗位的设置是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所必需的,有人专门与国家的税收部门进行交涉可以及时了解税收政策等信息的变动,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从而激励企业积极改善经济环境,提高经济利益,获得更好的发展。税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所以企业无疑面临着很大的税务压力,这样企业为了减轻一些纳税压力税收筹划在企业工作中也变得尤为重要。简单的来说,企业要对应交纳的税款进行规划时,首先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合理的情形下让公司会计人员对发生的业务事先规划好,这样使得企业需要交的税款减少或者是另一种情况即企业可以比正常的纳税时间向后延迟一段时间再交税,这样企业就可以实现目标。现在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一些其他国家对税收筹划的概念都没有非常统一的说法,所以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各种说法中保有我们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我们在理解和发表见解的时候,对它的最本质的东西不能扭曲,因为虽然国内外的各界人士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表达的说法都包含一样的特征,即首先也是最重要就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规范,并且企业的目标十分明确且它的规划是事先就做好的。或许有一些不了解会计的人会说税收筹划只是偷税、漏税一种好听的说法,而当然不是这样,偷税是一种违法行为,手段往往是不正当的,企业的筹划是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的,它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一般来说,避税与税收筹划之间关系密切。企业的税收规划体现在公司生产活动的每一个过程中,包括公司的设立、融资、生产及公司的合并、分立、重组等等。所以,税收筹划也可以说是企业通过各种合理的方法对公司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来进行统筹管理的一种方式。企业进行筹划前,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大量相关的信息才可以,如企业的组织形式、资产负债等财务信息、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企业对风险的态度等内部信息,当然还有像政府的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等外部信息。在前面也提到过企业进行税收的规划主要有两个目标,因为企业如果通过一些合理的做法实现了他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为企业整个生产经营和以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所以,在企业规划的时候,它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它想要的效果。比如,企业可以利用国家已经的一些优惠的政策,可以通过把费用的扣除额增加来减少税基,也可以转换收入性质等方式来降低税率。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在制定每个税种的制度时,都有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当今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做一个赢家就必须利用一切合法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筹划,来加强企业经济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对税收筹划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可能有人会觉得企业税收筹划之后缴纳给国家的税款减少了,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减少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企业经过筹划之后经营管理更加完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利润也不断增加,这并没有使国家税收收入减少,所以这是国家和企业双赢的事情。所以,国家要不断地进行税收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要更好地利用各项优惠政策,这样国家的经济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四、辩证的看待和学习知识
说了这么多,都是因为会计与税务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制约。会计影响着税收,因为各种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的变更都会促使税收制度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税收是会计经过不断地发展才得以产生,只有在会计理论的支持下,税收才能够得到不断完善的发展,经过不断地发展税务会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得以产生。而税收也同样关系到企业会计处理等等的方法。税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使得会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是税收使得我们的会计行业的业务处理等事情变得尤为复杂,所以说税收推动了会计的不断发展,令人想要更加深入地对会计知识进行专研,使得会计的研究范围更加开阔。税收也使得会计方法的应用更加广泛。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那么在税收对会计起着这么多推动作用的同时,也避免不了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在税收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来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这种处理相对来说可能是滞后的,可能不能对会计环境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情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所得税 税务风险 国有企业 企业性质 相关因素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的日趋成熟和风险管理理论的日益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成为了各大企业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标志着我国税务机关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促使企业深化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和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的相关因素做出的初步探讨,分别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相关因素做出了实证研究,为企业进行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一、文献综述
(一)税务风险的界定 对于税务风险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各种定义的税务风险,总结起来普遍有以下两个特点:有意图的应缴税费的减少;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及付出法律代价的可能性。2004年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发表了关于税务风险管理(TRM)的专题论文,在COSO内部框架的理论基础上对税务风险的定义及其管理要素做出了阐述,并指出了税务风险来源的7个方面:事务风险(如收购,合并);操作风险(如新的商业投资,新的经营模式,新的业务结构);合规风险(如记录和控制的不力,数据完整性的问题,法规的变化);财务会计风险(如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联合风险(如任意风险的结合);管理风险(如人事的变动,新的或者缺少经验的资源);信誉风险(如税收机关的调查,媒体评论,法律诉讼)。该文将事物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财务会计风险划分为特定风险领域,将联合风险、管理风险、信誉风险划分为普遍风险领域。这篇文章是有关税务风险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大部分研究相同,都注重强调企业内部对税务风险的控制管理。而HaroldeneF.Wunder(2009年)使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了CFO对自身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研究表示,即使政府已经出台大量税务风险管理条例,但许多美国企业的CFO对企业内税务风险情况及管理并未作出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
(二)税务风险成因和管理控制研究 现在关于税务风险的研究,我国大部分学者都是延承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或者问卷研究的方式,探讨税务风险的成因、税务风险的管理控制等问题。韩灵丽(2008年)从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出发,研究了各种经济行为可能导致的潜在纳税行为风险,并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具体研究,从不同的经济行为出发,研究了各税务风险的防范及管理方法。尹淑平、杨默如(2009年)较为全面的对税务风险的定义、成因及管理做出研究,认为税务风险具有内因和外因,外部税收立法和执法的不得力,内部企业管理人风险意识薄弱、专业水平浅薄、内部控制欠缺等因素也都会加大企业的税务风险。文章针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因素构建了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认为有效的内部税务控制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郑可人(2009)探讨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的企业操纵问题,认为大部分企业会操纵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操纵的动机还未能下定论。陈美华(2009)用问卷研究方式对可能导致会税差异形成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企业会税差异的形成大多出于利益动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目的是为企业带来利益,而不是出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或可靠性的动机。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其定量的困难,国内外的研究者都很少涉及,国内研究者也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陈锦华、曹晓丽等(2008)使用纳税现金流的异常波动作为度量,用实证方法证明了2007年起用新会计准则给企业带来了外部税务环境风险,外部环境的改变通过企业的涉税处理使企业内部税务管理风险增加。曹晓丽、罗剑群等(2009年)构建了零售企业增值税税务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增值税税负差异率作为税务风险度量,证明零售业企业的增值税税务风险与其销售毛利率显著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中国A股市场2006年至2008年所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类型,划分为国有企业(包含国家单位经营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三种)和非国有企业(包含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自然人控股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在样本选取上,为了尽量使各数据间相关关系合乎逻辑,可以进行数据回归分析,本文遵循以下选择标准:剔除数据缺损的上市企业;剔除所有当年被ST或PT企业;剔除所有当年法定所得税率为零及所得税率数据缺少的企业;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还剔除了关键数据1%的极端值样本。最后,共选取858个A股企业样本,2558个年度样本,其中,国有企业有571个企业样本,共1713个年度样本,非国有企业有287个企业样本,共861个年度样本。所有样本及数据均来自聚源数据库,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并使用OLS进行回归分析。
(二)税务风险的度量研究所得税时,一般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实际税率指标,二是所得税现金流指标。实际税率指标的计算方法有四种,即ETR1=(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息税前利润(Porcano,1986),ETR2=所得税费用/息税前利润(Porcano,1986),ETR3=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递延所得税费用/法定税率)(Stickney and McGee,1982),ETR4=(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递延所得税费用/法定税率)(Shevlin,1987)。所得税现金流指标的计算方法为营业现金流入的税负(CFTR,Cash flow tax rate)=支付的各项税负/营业收到的现金。由于实际税率受到企业自身财务政策的影响较大,而现金流指标更能体现企业的实际税负,反映企业各期间承受的实际税务压力,则现金流指标的差异度和波动度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结果,也更能体现企业的税务筹划带来的税务风险,因此本文选用所得税现金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陈锦华等(2008)使用纳税现金流的异常波动作为税务风险的一个度量标准,曹晓丽等(2009)也将增值税税负差异率作为税务风险度量,本文借鉴这种将税率异常波动作为税务风险的研究方式,在综合了行业因素,年度因素后,本文使用所得税现金流指标的变化值作为所得税税务风险的代表,也就是CFTR与行业平均偏离的程度越大,其税务风险越高。在考虑了行业和年度税率变化的影响后,本文确定被解释变量为Taxrisk=CFTR=(CFTR-本行业本年平均CFTR)/本行业本年平均CFTR。
(三)模型建立 根据Wunder等人的研究,税务风险既有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管理者风险偏好等内因,又有税务法规变化、税务优惠政策等外因,来源多种多样。本文选择几个比较重要也可量化的因素,建立简单回归方程为:
Taxriski=α+β1LEV+β2EBIT+β3INTANG+β4SIZE+β5PB+β6BTD
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含义如下:NATIONAL表示企业性质,设国有企业=1,非国有企业=0;LEV为企业当年的资产负债率;EBITDA为企业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用于控制企业经营状尤其是经营现金流况的影响;INTANG为企业期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针对研究企业资产状况对税务风险的影响;SIZE为期初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用于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PB为市净率,针对研究市场反应对税务风险的影响;BTD(Book-tax difference会计-税收差异),计算公式为BTD=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当期适用所得税率,针对BTD与税务风险的关系。因为国有企业自身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取税收相关的政策支持,而同时,国有企业对税收筹划的动机弱于非国有企业,本文认为,税收的政策支持对企业税率的减小作用会大于税收筹划对企业税率的减小作用,因此预计NATIONGAL应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国有企业有较低的CFTR。由于负债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抵税效应可以较容易的控制当期负税,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无形资产总额增大时,企业的CFTR将会降低,因此LEV和INTANG回归系数预计为负。EBITDA的减少,意味企业可用现金流减少,促使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降低当期应交所得税,而在现金流较充裕时转回递延所得税,因此EBITDA回归系数预计为正。当企业规模增长,更有能力争取税收优惠并进行有效全面的税收筹划,因此SIZE回归系数预计为负。当企业的市净率增高时,意味着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同,将有更多资金流入企业,与EBITDA的现金流机制相同,因此PB的回归系数也预计为正。当期会计-税收差异(Book-tax Difference)增加,原因可能有:当期的所得税费用降低,或者当期适用所得税率提高。本文认为原因一的可能性和影响力较大,因此BTD的回归系数预计为负。本文为了研究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税务风险上的不同表现,另用以下回归方程做对比研究,各解释变量含义不变。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报告了2006年至2008年各行业的CFTR表现,其中,采掘业、电力能源、房地产、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食品饮料业的CFTR较高,电子、建筑业、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信息技术业的CFTR较低,本文认为这与不同行业的国家税收优惠的政策扶持有关。如电子、信息技术业大部分为高新科技企业,农林牧渔为国家扶持行业容易得到所得税优惠,采掘业、电力能源属于能源行业,国家征收税率较高。从(表1)中也容易发现,在大部分行业中,非国有企业的平均CFTR高于国有企业。
(表2)报告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代表值――CFTR的统计数据,可见,国有企业的CFTR普遍比行业平均水平略低(国有企业CFTR平均值为负,小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对比,非国有企业的CFTR普遍比行业平均水平略高(非国有企业CFTR平均值为正,大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非国有企业的CFTR波动性大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CFTR的标准差为0.7233,大于国有企业CFTR的标准差0.5804),显示了非国有企业的所得税现金流比行业当年平均水平有更大的差异波动,因此从统计学的观点出发,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作者认为由于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上比非国有企业更加稳健,其税务筹划行为相对保守,且国有企业大部分更容易得到政府的税务优惠,因此国有企业的CFTR较低,而且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波动性较小。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难取得政府税务优惠,因此企业有更多的动机进行税务筹划。非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也较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更大,因此会更积极的使用税务筹划以降低税负,由此带来更多的税务风险。
(二)回归分析(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出了对于所有企业而言,企业性质与税务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进一步证明了在描述性统计中的结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同时,资产负债率LEV与无形资产也与税务风险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系数为负,与本文的预计一期,证明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使用了负债和无形资产这两种常用方式来调控企业当期的纳税现金流。但对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回归结果,国有企业除了资产负债率LEV外,其余因素与税务风险均不显著相关。对于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总额、总资产、会计-税收差异均与CFTR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BITDA、市净率与CFTR呈现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计一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使用负债进行税务筹划的表现相对一致,两者的LEV回归系数和显著性都没有明显差别(国有企业LEV回归系数为-0.006,非国有企业LEV回归系数为-0.007)。但非国有企业较国有企业似乎更多使用了当期无形资产的摊销数额进行税务筹划,非国有企业的INTANG回归系数和显著性都较国有企业更大(国有企业INTANG回归系数为-0.008,非国有企业回归系数为-0.023)。相对于国有企业在EBITDA和PB回归的不显著,非国有企业在这两者尤其是当期EBITDA回归中表现了明显的显著性,说明了非国有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会从当期现金流的情况出发,对税负进行筹划。当期现金流紧缩时,筹划税务以减少现金税负流出,降低当期CFTR,减轻现金流压力;当期现金流宽裕时,筹划税务转回前期递延所得税,增加当期现金税负流出,故CFTR升高。从SIZE的回归系数也可以发现,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的非国有企业,更多地进行了税务筹划,这些企业更有实力付出筹划成本进行税务筹划,符合本文对一般企业规模与实际税率关系的假设。而国有企业的规模与现金税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却不显著。同时,非国有企业的BTD回归系数与本文假设一致,证明非国有企业的会计-税收差异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减少当期税费,而非当期适用税率的变化。而国有企业的会计-税收差异则与自身减少的当期税费相关性不显著。对该回归结果本出了以下解释:我国的非国有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积极性与企业的性质有较大关系,如企业规模、资产状态等,较大规模的企业更加注重也更有能力进行税务筹划,企业规模与企业现金税负负相关;我国企业均显示了所得税税务调控现象,当企业现金流较大时倾向多缴税,而当现金流短缺时,则避免税金过多流出,这一现象在非国有企业表现的更加明显;我国的国有企业其所得税税率影响因素更多的依靠企业性质带来的政策优惠等,企业内外在的其他因素对所得税税负的影响较小,其税务筹划的动机较小,由此产生的税务风险也较少。
四、结论
本文在所得税的基础上研究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了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大部分企业使用负债和无形资产调整当期所得税,因此负债与无形资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大。国有企业除了资产负债率外,其他的考虑因素回归结果均不显著。相较之,非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总额、总资产、会计-税收差异、EBITDA、市净率等各个考虑因素在回归中均有程度不同的显著相关性。说明了国有企业的税率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政府扶助等,而企业自身进行税务筹划较少,企业的税务风险较小,各税务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也较小。而非国有企业受到的政府影响较少,而自身风险管理比国有企业表现得更加激进,税务筹划动机较强,实际的现金税率受到自身因素影响较多。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进行了更多的税务筹划,其实际的现金税率波动较多,因而其税务风险也较大。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应注意加大企业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在正当争取税率优惠政策扶持的同时,合法合理进行税务筹划,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使用实证方法,在所得税基础上对税务风险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由于可借鉴的前人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理论还不够成熟,故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各参数的选择和设定还存在不够严谨的问题,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误差影响,但希望借此作为起点,展开更深入合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盈厚:《税收的价值效应、价格效应及现金流量效应――基于资本结构与实证会计的理论综述及扩展性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6期。
[2]尹淑平、杨默如:《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系统构建》,《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3]Shuping Chen, Xia Chen, Qiang Cheng and Terry Shevlin. Are family firms more tax aggressive than non-family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4]Haroldene F.Wunder.Tax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09.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跨国避税 反避税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外资企业40多万家,世界500强公司中约490家在我国投资,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达到1600余家。跨国公司通过避税的方式,造成我国的税收的大量流失,进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流失,税法的权威性遭受挑战。而我国反跨国公司跨国避税的法律规定却很不完善,反跨国公司避税的工作相当薄弱。因而研究反避税的问题变得必要和急迫,完善本国反跨国公司跨国避税立法,进一步加强反跨国公司跨国避税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跨国公司跨国避税的主要方式
1、公司居所的避免
公司居所的避免,即通过避免成为高税国的居民来达到避税的目的。跨国纳税人一般是针对各国对法人居民判定标准的不同,通过虚假迁出高税负国家达到公司居所的避免。公司居所的避免对跨国公司而言,其重要核心就是消除使其母国或行为发生国成为主要控制和管理地点的所有实际象征,即实现公司居所的“虚无化”。
2、利用转让定价避税
转让定价往往通过从高税国向低税国或避税地,以较低的内部转让定价销售商品和分配费用,或者从低税国或避税地,向高税国以较高的内部转让定价销售商品和分配费用,使国际关联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减轻。
3、避税地
其基本运作过程是:首先在国际避税地建立公司,然后通过避税地公司与其他地方的公司进行商业、财务运作,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靠避税地的免税收或低税收,达到减少税负目的。
4、利用税收征管漏洞避税。
有些外国企业的代表处采取虚假的方法掩盖其是常设机构的事实,逃避我国税收;一些外国承包商将工程,假借第三者名义分订合同,以减少营业税;一些外国公司将应纳营业税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转化为股息的形式等,从而逃避我国的营业税。
5、税收协定滥用
所谓滥用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一个第三国居民,利用其他两个国家之间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获取本不应得到的税收利益。
6、资本弱化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是跨国公司通过调整外国子公司股权与债权的比例,使子公司的公司资本中债务资本的比例非正常地高于权益资本的比例,结果增加子公司的财务费支出,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逃避企业所得税。
7、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关联交易,人为抬高成本、做低利润
近年来,跨国公司交易内部化趋势明显,避税手段越来越复杂隐蔽,呈现出企业税收贡献与资源占用不匹配、职能定位与利润收益不匹配、中国企业贡献与获得回报不匹配等现象。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就要千方百计地使企业的税负最小化。
二、我国反跨国避税立法现状与不足
近年来,国家税务机关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特别纳税调整内部工作规程(试行)》和《特别纳税调整重大案件会审工作规程(试行)》。截至2013年4月底,我国对外共达成或签署双边预约定价安排29例,转让定价相应调整31例。国家税务总局还对外了《中国预约定价安排年度报告(2011)》。但我国税法立法中有关反避税的很多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主要避税行为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国际合作还有待加强。
三、我国防止关联企业跨国避税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上要体现反避税的意图,为反避税提供法律依据。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反避税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一是在《税收基本法》中体现反避税的意图;二是单独制定反避税法律,对避税的概念、反避税措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形成一套完整、操作性强的税收专门法规。
2、创新反避税方法,有效监控跨国公司利润水平,防止国家税收流失
跨国公司利用国家间税制差异转移利润,不同程度地侵蚀了国家税基。为了对跨国公司的利润水平进行有效监控,税务部门应着手建立企业综合指标体系,分国家、分行业、分地区、分年度监控跨国公司利润水平。通过关联申报审核、同期资料管理和跟踪管理等手段,及时发现避税嫌疑企业,促使企业改变定价或税收筹划模式,主动提高利润水平。同时,税务机关还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仔细分析行业的经营特点、成本控制、盈利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理念和量化方法。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要避免“双重征税”,又要消除“双重不征税”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要避免‘双重征税’,又要努力消除‘双重不征税’。税务机关将继续深化反避税行业调查,着力加大行业联查和集团跨区域联查力度,压缩避税空间,提高纳税水平,同时加强反避税信息基础建设。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税收领域的影响力,参与国际税收规则的制定和全球税制改革进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对话和交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
4、税务当局与金融、工商、海关、驻外机构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涉外税收管理的立体协护税体系。通过相关业务衔接,可加强对涉外税收的综合治理,借助各部门优势,堵塞税收漏洞。
6、是要加强对反跨国避税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切实提高涉外税务征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反跨国避税工作复杂繁琐,要做好这项工作,人的问题依然是关键。因此,要经常注意总结、借鉴国内外反关联企业跨国避税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强对涉外税收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要在反避税工作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和惩处措施,促使其积极从事反关联企业跨国避税的查处工作
7、进一步拓展反避税领域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国际理财;理财观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面对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维护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与不可再生资源耗尽危机所提出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产生的各国利益的协调,以及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要求中国企业在理财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
一、 社会责任理财观
(一)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理财观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与它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群或组织应尽的职责,或因过失而应承担的赔偿。具体讲,就是企业对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货商、客户、社区、国家等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因过失对他们造成损失后应承担的赔偿。人们习惯于将企业对内部的所有者、经营者与职工应承担的职责作为企业内部责任,而将企业对外部的债权人、客户、社区与国家应尽的职责和赔偿等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为什么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由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服务与支持,企业理应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承担赔偿责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企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企业的生产既是商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企业具有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企业作为具有经济属性的组织,它要完成自已的经济责任目标,即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社会属性的组织,它要努力实现社会责任目标,承担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为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问题,贡献企业的一分力量。因此,西方和中国某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从单个孤立的企业出发,片面强调企业经济属性的一面,宣扬人的所谓自利属性,不讲企业的社会责任,只讲企业赚钱,不惜损害社会、他人利益;只讲企业高管人员具有经济人的一面,不讲他们同时应具有社会人的一面,并极力主张将国有企业低价或零价格转让给高管人员(所谓MBO)或私人;有人还在某刊物发表有关“国有资产趋于零”的错误文章,宣扬全盘私有化,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中是有害的。
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看,一般把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具体化为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对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安全的责任,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并保证在产品消费中不得发生人身安全和损害健康的事故,如因企业过失对消费者造成损失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赔偿。二是企业对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的责任,主要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排污、节能降耗指标。具体包括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污染治理、环境恢复、废料回收与循环利用、环保产品生产,生态建设等。三是企业员工利益维护责任,主要包括员工收入水平、员工健康安全、员工培训、失业员工安置与员工其他福利等。四是社会利益维护责任,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事业,社区安全维护等。五是维护社会稳定责任,主要包括关怀弱势群体利益、关注预防犯罪与公共安全教育、关心公共利益与社会捐助等。六是维护债权人、政府和其他相关者利益的责任,主要包括对债权人按时还本付息、对政府财税部门及时纳税交费等等。
财务管理是资本投入产出(收益)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处理工作。企业社会责任理财观,是指通过企业资本运作与财务关系的协调,全面实现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目标,使利益相关者价值满意化。
(二)企业应如何树立社会责任理财观
1.企业在制订生产经营战略规划时,要把提高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安全、企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规则纳入整个战略规划中,通盘考虑。在进行投资计划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面的投资安排。如果因资金不足发生生产经营投资支出与上述社会责任投资支出之间的矛盾,企业要优先安排上述社会责任投资的需要,宁可少上一些生产经营项目,也决不可砍掉上述投资项目,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要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观念,在财务资金配置上把保证安全生产的设施建设真正放在第一位。一些可花可不花或可少花的管理费应尽可能少花与不花,但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支出却不能少。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且也可避免因出现安全事故造成职工生命损失与企业更大的经济损失,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3.在工资增长机制的建立方面,要构建职工工资与企业高管人员工资共同增长的机制,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做到效率与公平相给合,使广大职工能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应实行基本工资、效益工资、艰苦岗位津贴和特别贡献奖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保证企业职工与高管人员收入水平的共同提高。对企业高管人员按国家政策规定进行激励与约束无疑是必要的,但必须与职工收入增长保持合理比例。
4.企业要重视必要的社会捐助和尽力支持企业所在社区的福利事业与安全维护工作,并给予力所能及的财力支持。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少数人群因各种主观原因而存在生活困难,成为弱势群体,常要国家社保照顾,也需要企业必要的捐助。特别是面对突发的地震灾害、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人民和灾区企业的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时,非受灾企业更应慷慨捐助、奋力赈灾。企业要主动关心社区建设,根据社区建设需要与自己财力的可能,做到“慷慨解囊”,促进发展。
5.要认真履行对债权人、消费者的承诺,遵守显性和隐性契约。企业要严格按照贷款契约的规定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绝不可逃债、废债;企业应认真履行对消费者承诺因质量问题的退货与赔偿义务,以及商品售后的保修责任。企业应将这方面财力支出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信誉投资,充分给予保证。
6.企业应履行对国家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按有关法律规定,及时足额上交国家税金、教育附加费、城市维护建设费、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等各项税费;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还应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规定及时上缴产权收益,在企业重组中坚决维护国家和企业职工的利益,要与侵吞国有资产的败类做坚决的斗争,这是企业承担社会责的最基本内容。
总之,社会责任理财观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形成共识,我国企业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
(一)什么是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
19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伴随着经济高增长也一同出现,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布伦特兰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定义包括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世界贫穷者生活上必需的需求;二是环境的限度,即由于技术和社会组织现状使环境满足当代和后代需求能力受到限制的问题。总之,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使后代人失去经济发展的条件,从而降低生活水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某些新自由主义学者,他们只讲企业自由发展,反对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反对国家强制关闭严重污染和高耗能的小火电、小煤矿企业的政策,攻击这些政策是“妨碍自由竞争”是“国进民退”,他们的观点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融通与配置,保障企业经济全面、协调、长期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企业如何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
1.在资本配置方面,要充分保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降耗与生态建设方面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国家早在“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就要求“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又有新的要求,这是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为此,在新建设企业时,应将基本生产技术项目建设与相配套的环境保护与节能降耗项目统筹安排,反对“先生产后治理”的片面生产观;老企业应对发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问题高度重视,要优先安排资金,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治理与节能降耗指标的完成与超额完成。企业要树立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只为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2.企业要高度重视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投资,保证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众所周知,企业的主导产品与主导技术都具有生命周期,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老和被淘汰的过程。如果躺在现有盈利水平高的主导产品与主导技术上睡大觉,不思进取,一旦产品与技术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也就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企业一定要克服短视观念和短期行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要制订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不断投资研究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要有一批储备的产品和技术,一旦原有主导产品与技术被淘汰,有新的主导产品与技术去替代,使企业永葆青春。
3.企业要高度重视取得长期性资金的渠道。前面提到的进行环保与节能降耗项目的投资、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的投资与人力资本的投资,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去加以保证。企业拥有长期性资金供给渠道,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正如因人体具有不断造血的功能,才能健康长寿一样。因此,企业要在维护长期资金供应渠道上下功夫。一是要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具有稳定性和风险小的特点;二是对债权人保持良好信用,做到不随意改变借款用途,保证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三是采取正确的股利政策,兑现对股民的回报,使广大投资者能分享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果,维护企业良好形象,使增发新股能顺利进行。企业应坚决克服盲目“圈钱”、随意花钱造成投资失误、有盈利而不给股民分红的错误筹资观念。这些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财源,遗患无穷。
三、人力资本财务观
(一)什么是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理财观
早在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指出,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他说:“劳动力的有用属性,即能创造棉纱和皮鞋的属性,不过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劳动必须在有用的形式上支出,以便形成价值。决定的事情,是这种商品的独特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比它本身更多的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又指出:“另一方面,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却会在生产过程中变更它的价值。它会再生产它本身的等价物,并生产一个超过部分,一个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只有活劳动(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才能创造新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源泉。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是价值创造源泉的天才思想,是西方近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著作中,将企业资本区分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是一种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体现未来的收入或满足,或未来收入与满足的来源”。在实践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发明者以知识产权折价的方式入股企业,与货币资本所有者共同成为企业所有者,使人力资本以价值形式生动的表现出来。
从马克思和舒尔茨的论述,以及技术入股的实践可见,人力资本可理解为劳动者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生产经营中,并能给企业带来新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人力资本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是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的重要责任。
人力资本理财观,是指通过企业人力资本的合理形成、优化配置与有效使用,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满意化。
企业树立人力资本理财观,应当全面界定人力资本的范围,明确企业人力资本的类型。企业人力资本按其在再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本(高管人员)、管理型人力资本(一般管人员)、科技型人力资本(技术人员)、生产型人力资本(生产员工)。尽管各类型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分工不同,但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合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满意化。某些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企业经营者从事复杂劳动,承担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属稀缺人力资源,所以经营者才拥有人力资本,除获得高额工资和奖金外,还应以期权与期股的方式去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权,而企业广大职工不拥有人力资本,不具有剩余索取权,他们这种观点不仅与马克思和舒尔茨的理论相背离,而且与事实相违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职工已变成知识型工人,他们拥有劳动与管理诀窍等无形资产,他们时常面临失业风险,东南沿海出现的“民工荒”表明技工资源稀缺,按照新自由主义学者的上述理由,企业职工理应拥有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
(二)企业如何树立人力资本理财观
1.要对人力资本进行科学估价。无论人力资本的形成、使用和参与收益分配,都要以各类型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为前提。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贡献,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评估。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人力资本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等,使用这些方法应充分听取企业员工的意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这项工作。
2.要注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企业要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型人力资本的投入,保持合理比例,不能有的多,有的少,出现比例失调,造成浪费与短缺并存的局面。在企业招聘和引进人才之前,要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作好定岗、定员、定酬的基础工作,按需定岗、按岗定人、按岗定酬、按人签约。在引进人才时,可采取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法。有些为完成某项目需用的人才,也可采用项目聘用制,项日完成后不再续聘。
3.要重视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促使人力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对本企业的员工,要通过出国进修、外送培养、内部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这些方面可能增加不少资金投入,但随着人力资本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带来的价值增值潜力是巨大的。
4.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应设立企业“职工股”。企业应在对本企业各类人力资本科学估价的基础上,按不同权数设立企业职工股,职工股只做为内部利润分配的依据,不能上市流通,也不能内部转让。这样,可以构建企业职工收入与企业利润共同增长的机制,从基础上做到企业收益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5.要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本业绩评价。企业激励约束制度的执行,是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评价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本业绩评价,主要包括确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与考核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要按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特点,建立因人制宜、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要先进可行,让企业员工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并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鞭打快牛”;考核方法要具体,对企业职工完成考核指标的过程和结果能如实反映。
总之,企业要以员工为本,贯彻人力资本理财观,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四、国际理财观
(一)什么是国际理财与国际理财观
纵观当代世界经济,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脊梁,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越益明显。中国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到2006年12月止,五年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外国大公司与大金融机构已蜂拥而来,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发生在2008年10月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和西欧经济发达国家造成重大破坏,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理财视野应超越国内的范围而扩展到全世界。中国应尽快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力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对广大中国企业而言,应尽可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有利条件,积极而谨慎地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跨国引进人力资本,加强国际金融风险监控,搞好国际税收筹划,通过国际理财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应积极贯彻国家有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国际理财观,是指企业通过跨国筹资、投资、收益分配与资本重组,实现国内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满意化。
(二)企业如何贯彻国际理财观
1.要做好国际财务战略的选择。企业要洞察国际经济波动周期的变化情况,分析国际总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跨国投资战略与筹资战略。一般而言,当国际经济处于高涨时期,或世界政治与军事形势相对稳定时,企业可采用扩张型财务战略,大胆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活动;当国际经济普遍进入低迷时期,或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相对动荡时,企业应采用紧缩型财务战略,缩小跨国投资与筹资规模,甚至将部分资本转移回国;当国际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或国际动荡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所好转时,企业可采取稳定型财务战略,逐渐增加跨国投资与筹资,为推行扩张型财务战略作好准备。为了做好国际财务战略的选择与相机转换工作,企业应不断提高对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形势发展变化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
后金融危机时期,西方国家某些大型公司面临破产边缘,资产价格低廉,其中不乏技术先进型企业与资源型企业。因此,在充分做好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大胆参与外国公司重组,进行收购、控股或参股。
2.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工作。国际理财环境的高不确定性,使国际财务风险远高于国内财务风险,这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国际财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工作。一是企业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评估,对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的风险大小做到心中有数。对评估为财务风险大的跨国投资与筹资项目,应在有周密的防范措施以后才能“拍板”,否则应该放弃。二是在跨国投资时要正确处理实业投资与虚拟资本投资的关系,要以实业投资为主。在进行虚拟资本投资时要处理好基本金融产品投资(外国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与衍生金融产品投资(期权、期货、货币掉换等)的关系,多选择风险较小的基本金融产品投资,严格控制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并做好“套期保值”。三是企业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利用。企业要通过各种合法的渠道与方式全面了解国外投资与筹资对象的详细情况,以及所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善于从风险中看到机遇,从而在别的企业不敢涉足或迟迟未能涉足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跨国或跨地区投资与筹资,取得较高的风险收益。四是在遇到事先未完全预见的国际财务风险时,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时,要头脑冷静,处变不惊,敢于对抗风险,对国际财务风险尽可能加以化解。例如,果断停止跨国投资与筹资项目,主动申请股票与债券回购,或者变卖已形成的部分资产,将资本转移回国;动用预先提取的弥补损失准备金等,尽可能减少损失。五是进行风险转移,对某些无法规避的国际财务风险,企业高管人员应事先购买相关国际保险,在风险损失发生后由保险公司赔偿,防止出现企业财务危机。
3.跨国公司应加强外汇收支的监控。按照新《外汇管理条例》,企业经常外汇收支权限进一步扩大,其风险责任也随之增大。企业在外汇结算币种的选择上,应正确预测汇率变动趋势,做出正确决策,避免汇率损失。在外汇风险控制方面,应采取签订外汇保值条款、进行银行远期外汇买卖和利用借贷投资等手段,规避或减少外汇损失。
4.企业要认真作好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筹划是在遵守投资与筹资东道国税法和有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财务分析和纳税计划安排,使企业国外总体税负水平最小化的一项财务管理工作。要搞好货物进出口国际税收筹划,要求企业(特别是财务高管)充分了解东道国的税法和相关法律精神,了解东道国所鼓励的进出口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将东道国的税收导向和企业的生产、销售与服务的结构尽可能地协调好,多进出口东道国征税税种少、税率低的产品与服务,少进出口东道国征税税种多、税率高的产品与服务。尤其要重视对方有减税免税收政策照顾的产品与服务的进出口。在进行跨国投资时,要充分了解东道国对投资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税收优惠(减、免、抵扣、税收返还)政策,选取既有税收优惠又有较高投资收益率的项目进行投资。在进行跨国筹资时,要充分了解在东道国发行债券、股票或进行银行贷款的税收政策,选择筹资成本低的渠道与方式进行筹资。在跨国投资的收益分配方面,企业还应充分了解东道国对资本利得和股息红利的税收政策与汇回中国有无限制条款等有关规定。企业要在全面了解跨国进出口、投资、筹资的税收政策与投资收益汇回我国的自由度的情况后,进行综合税收筹划,力求取得更多的节税效益,提高企业收益水平。
总之,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应牢固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等科学理财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 (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 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 郭复初,郑亚光.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 郭复初,王锋.从宏观价值结构的变动过程与国有资本比重优化―兼与樊纲教授商榷[J].中国财务学评论,2006(2).
【关键词】 房地产业; 财务风险; 预警分析; 风险防范
一、引言
房地产业是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由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其企业行为远未实现规范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企业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有效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已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求生存、谋发展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房地产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以便企业管理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威胁,对房地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Altman曾运用多元变量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困境进行预测,提出了多元Z值判定模型;Coat和Fant使用神经网络系统对这些模型进行了修正;后来,Kahya等提出了一个使用时间序列累计和Cumulative Sums(CUSUM)统计方法的财务困境研究模型。在国内,吴世农、黄世忠较早介绍了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周首华等利用Compustat PC Plus会计资料库中的4 160家公司数据为检验样本建立了F分数模式;陈静(1999)、张玲(2000)、陈晓(2000)等采用国内A股市场数据对此命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领域,龙胜平、张丽丽、郦大海、李建中分别利用各种预警模型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但由于部分公司通过操纵利润、弄虚作假而导致财务指标不准,使得仅采用财务指标作为判别依据进行预警与防范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本文通过引入非财务指标采用Zeta模型作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以期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与财务风险类型
(一)财务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发较晚,公司自有资金十分有限,房地产开发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向来比较高,表1为我国部分大型上市房地产企业2010年和2011年的年报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到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在60%以上,房地产企业负债经营现象严重,资金结构不合理。
(二)财务风险分析
1.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特定经营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而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特有风险,源于房地产企业自身特有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等,都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较大的非系统性风险。
2.资本运动风险
(1)融资风险。房地产企业资金需要量大,房地产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流。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落实,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及居民购房按揭贷款受到更多的限制,这使得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同时借贷融资也导致房地产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偏高。
(2)投资风险。房地产项目投资所需资金量大、回收期长、周转率低,项目还需要一些建设条件,加上房地产企业本身缺乏对风险的预测,使得房地产企业从投产到回收乃至产生利润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3)资金营运风险。资金营运是指企业将所有的资金通过流动、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资本增值的目标。房地产企业项目周期长,政策法规、供求关系、利率等各种环境会发生变化,加大了企业变现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我国房地产企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目前尚未实现规范化,也没有完整系统的企业规划,因此在分配上往往缺乏合理的分配策略,收益分配缺乏稳定性和多样性,分配行为不规范易受政策条件的限制等。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常常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各项政策来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目前,针对国内房地产业过热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抑制,一次比一次严厉,针对性更强。另外,自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急剧下滑,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经济的剧烈震荡势必对中国企业造成巨大冲击。
2.项目开发经营周期长
房地产项目从规划阶段开始,要经历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征地、拆迁、安置、建设施工、物业、绿化、房屋销售等多个阶段,项目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财务风险也随之变大。
(二)微观因素
1.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者对财务风险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风险防范、预警意识不强,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经营者对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趋势很难把握,造成他们对财务活动中资金的筹集、运用、投资等各环节的控制更加困难。
2.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
出于财务杠杆以及各方面利益的考虑,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会有各种举债行为,导致债务资金比例过大,特别是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旦资金链发生断裂,房地产企业财务将陷入困境。
3.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国内房地产企业内部缺乏一套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奖惩和激励政策不完善,内部各部门以及人员之间权责不明,导致在资金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四、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择与预警分析
(一)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逻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敏感性原则,同时还应结合房地产企业自身特点选择能够衡量房地产企业财务目标以及财务风险的指标。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复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一方面要选择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比率指标,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非财务指标。
借鉴国内外的实证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实际情况,笔者选择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发展能力作为评价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财务指标,具体内容参见表2。
相对来说,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但是引入非财务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里选定如表3所示的非财务指标。
(二)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1.预警模型选择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比较多,本文选用Zeta模型作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Zeta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多变量线性函数模型,通过对企业多个财务比率进行汇总,求出一个总判别值来预测企业财务风险。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曾运用Zeta模型对1969—1975年间53家破产企业和58家非破产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Zeta模型用于预测五年和一年的财务危机的企业精度分别为70%和91%,而且越接近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预测精度越高。其模型如下:
Z=6.56X1+3.26X2+6.72X3
+1.05X4
其中:X1为营运资产/总资产;X2为留存收益/总资产;X3为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为股东权益/总负债。
判别标准为:Z
2.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运用Zeta模型对表1中所列的我国部分上市房地产公司2009年至2011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测算,得出如表4所示的财务预警信息,从中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财务处于安全状态,但2011年与2010年相比,所有公司的Zeta值均下降了,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始变差。
五、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宏观防范措施
1.关注政策变动,加强投资环境监测
我国房地产起步较晚,市场不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受政府政策影响更大,所以房地产企业应时刻关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变化,特别是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的态度、政策动态。通过对各项政策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房地产企业确定正确的投资开发方向,预测投资环境,继而预测未来,又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根据政策变动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有效控制企业的投资方向,防范投资风险。
2.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策略
房地产行业是个周期长、税费多的行业,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策略对企业成本控制、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会计制度中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方法,然后再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策略;选择合适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销售收入确认时间、坏账准备的提取等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要完善会计核算工作,注重税收筹划方案的整体性,达到合理避税、降低成本的效果。
3.加强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平衡且区域性较强,在市场份额和土地供应都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走异地扩张和开发之路,利用优势互补增强综合实力。现在房地产销售不畅,资金回收慢,联合买地、共同开发能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强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性,尤其是将合作市场投向二、三线城市,潜力巨大。因为目前二、三线城市正值迅速发展时期,受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比一线城市滞后,通过合作转战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是房地产企业分散财务风险的有效路径。
(二)微观防范措施
1.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房地产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特别是财务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非正常的经济现象,深入分析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财务管理技能、水平,学会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分析利用,改变以往依靠经验或者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习惯,根据企业客观情况和外部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2.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经济环境,房地产企业应从自身出发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对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控,通过对企业风险的识别、计量、防范、控制等进行监督管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及时消除不良隐患。
3.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以战略为依据,以价值链分析为前提条件,以平衡计分卡为手段,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构建现代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寻求降低各项活动成本的方法,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与作业流程,对房地产企业防范财务风险十分有用。
4.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结构
银行贷款在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受政府宏观政策影响大,导致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增大。因此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寻找多元化的筹资组合来规避风险,如寻找风险投资者、天使投资者进行股权融资,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吸纳民间资金、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探索各种投资组合,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5.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虽然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不明,相互配合不协调,运营效率有待提升。房地产企业要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管理要求,修订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汇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涵盖经营管理相关环节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姜丽莎,王小红. 房地产业财务危机预警分析[J].财会通讯,2010(4):141-143.
[2] E. L. Altman. 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
ruptc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4):589-609.
[3] P. K. Coats,L. F. Fant. Recognizing Financial Distress Patterns Using a Neural Network Tool[J].Financial Management,1993,22(3):142-155.
[4] E. Kahya,A. Ouandlous. P. Theodossiou. Serial correlation,non-stationarity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failures prediction[J]. Managerial Finance,2001,27(8):1-15.
[5] 吴世农,黄世忠.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J].中国经济问题,1987(6):8-15.
[6] 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8-11.
[7] 庄佳.房地产企业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师,2008(11):274-275,278.
[8] 龙胜平,郑立琴.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求索,2007(6):18-20.
[9] 郦大海.基于Z3值模型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财会通讯,2010(8):137-138.
[10] 李建中,武铁梅.基于因子-logistic模型的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9-93,104.
关键字: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一、财务风险基本概念
按照财务管理理论,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所面临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其带来的损失及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链风险、资产跌价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筹资风险。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是关于企业整体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由企业的内部环境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两方面决定的: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而言,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好坏关注着企业的价值损失,通过管理价值风险从而达到管理物质要素。从外部环境来说,当今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将发生急剧的变化,技术革新全球化和信息快速传播意味着市场壁垒已被打破,企业将面临来自国内、国际市场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严峻挑战。
二、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前已述及,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可以根据电力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以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一)内部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
对于电力企业,引起其财务风险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融资活动、资本运作、电力营销以及各种投资活动。
首先,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以国有独资为主要形式的电力企业,只有选择适当集权与分权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一些权力适当的集中或下放,才能够保证基层工作人员保存高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避免公司陷入失控状态,进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其次,在融资活动方面,由于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但是在当前体制下,电力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融资,资金来源单一。在电力企业盈利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只能通过举债维持电力投资,企业效益受国家利率政策的影响很大,由此电力企业融资活动显著影响着其财务风险。
再次,电力企业所进行的资本运作是指通过上市、并购、托管等形式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影响,但与商品经营、货币经营方式中风险程度相比是最高的。
最后,在电力营销环节,由于电力产品面向全社会,产、供、销同时完成,且销售产品不能储存,用户是采取先用电后交钱的赊销方式购买电量,因而电力营销风险比一般企业更大、更复杂。加之旧欠电费清收越来越困难,甚至可能有部分电费完全收不回来。因此,该环节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此外,电力企业一般是基于电力需求预测投资,因此并不是所有投入都能产生预期的效益,特别是对于资金密集型的电力企业,投资一旦失败,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从保本经营来看,电力企业新投入的资金回报,其报酬率至少不能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而现在的资产报酬却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外部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
影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电力体制改革、电价政策变动、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其中,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心在于打破电力企业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模式,在电力企业中进行结构重组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于是,电网经营企业将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和科学合理的管制政策所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将在许多方面给电力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电价政策变动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由于电力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因此,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其盈利水平与国家政策直接相关,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所以,电价政策风险是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最重要风险之一;资本市场不发达,致使电网经营企业不得不靠大量向银行贷款来实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筹资渠道单一,是造成电网经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重要原因,也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风险也相应地增加。
此外,鉴于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方面的因素对电网经营企业盈利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科学技术也是导致其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一些突发事件(火灾、暴乱等)和自然因素(洪水、山体滑坡、地质变迁、地震等),也随时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策略
电力企业在对其所面临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进行相应成因分析后,如何对这一系列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是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在。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和控制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组织保证。电力企业应形成决策、授权、执行和监督的基本框架,四者之间构成权责明确、相互协同、有效制衡的完整组织体系。同时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发挥更大作用。
(二)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其新建和设备更新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这对电力企业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形势,电力企业一
方面要理顺融资理财的外部环境,争取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要优化融资理财的内部环境,逐渐扩大融资途径,逐步走出银行贷款这一单一融资途径。此外,电力企业还可以采取剥离优良资产上市融资,或者剥离不良资产,通过“债转股”方式,将银行对电力企业的债权转变为阶段性的股权,获得电力投资所需资金。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电力企业应成立专门组织,对财务制度、税收筹划、金融政策等进行研究,以更好的规避企业在税收、财会政策方面的风险;同时结合行业分类、经营环境、经营状况,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借助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等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财务预测。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仅对外部宏观经济情况、行业财务状况、财税政策、利率变化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变化进行分析,而且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以便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措施。
(四)将风险意识融入供电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缺少了文化就会缺少凝聚力,就难以在市场谋发展。因此,财务风险管理不应只注重技术,还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影响。国内外案例表明,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缺失,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方面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有关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对此,电力企业必须建立能够体现风险防范意识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落实风险防范理念,促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和稳定发展,着力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五)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是电力企业内部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控制和优化配置的操作平台,应当在电力企业中得到积极的开发和广泛的应用,进而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复杂的经营管理得以信息化、程序化控制,提高企业财务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优化企业决策。
(六)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足额提取各项准备金
会计管理与控制是电力企业管理与控制中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完善内部财务报告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建立财权和事权审批分离机制,形成必要资金审批控制程序,防止“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倾向。此外,电力企业应预先提留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分期摊销。例如,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电力企业应足额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这些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另外,针对电力企业资产经常遭受人为和自然破坏的现状,电力企业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投保。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缴纳保费的方式,将特定时期的风险分解,减少资金暂时性短缺而导致的财务困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于此同时,我国电力企业也面临着财务风险的考验。电力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因所受的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水平,有关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对其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首先从我国电力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着手,提出了降低我国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改善其财务质量的种种举措,以保证电力企业获得安全、稳定、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贺倩,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市场论坛,2008年第12期
[2] 莫玉琼,浅析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今日南国,2009年第6期
[3] 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