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分析

时间:2023-09-26 18:01:03

导语:在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分析

第1篇

正确分析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诊断与某一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的关系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影像学;互联网;资源

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间,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支持临床实践应该基于医学科学研究取得结果的关键评价原则。如今,互联网促进了最新出版物提供即时在线访问以获取这种评价,甚至在他们印刷出版之前。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和通过有质量与相关性过滤二级刊物的完全访问。这种根据给定的结果(证据)而进行的临床实践研究,逐渐行成了一种学科———循证医学(EBM)。它正在日益渗透到医疗保健,并且医生的教学学习、临床实践和作出决定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影响到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决策。

1什么是循证医学

上个世纪下半叶,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戈登•亚特和戴夫•萨克特提出运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研究决策,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基于证据的医学,被称为循证医疗或循证实践[1],也就是应用最佳的证据系统,设定可用的选项和策略以衡量在临床管理和决策,即临床研究与最佳可用的外部临床证据和临床专业知识一体化结合[2]。戴夫•萨克特认为:循证医学是明确和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在对患者做出认真的决策。意味着循证医学实践中坚持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最佳的可用外部证据系统相结合进行研究。但是,循证医学不只是当前最佳外部可用证据和临床专业技术相结合。还要把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必须列入循证医学的第三个因素。因此,循证医学是研究证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的组合体[3]。循证医学通常建议应用下两种情况下:一是当学术研究中心为医疗机构的特殊专家群体或专门组织的专家提供高质量的初步研究,所做的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和决策分析等步骤,都是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指导方针,并努力将他们融入实践中。二是当医生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而进行文献搜索和评价,然后设定为当前最好的应用证据。在实践中有可能发生这两种模式同时提供给医生在决策分析、荟萃分析和指导方针时使用的外部证据。任何一情况下都会改进患者的医疗服务的质量。无论如何,必须发挥临床专业、外部证据和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的关键集成作用。然而,循证医学也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困扰。被指出:证据未经证实;简化了研究议程和限制了患者的选择;查找证据浪费了昂贵时间;专业自和临床研究自由受到威胁[3-4]。由于这些困扰限制了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是根据循证医学本身的内在问题。戴夫•萨克特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循证医学的关键作用是通过利用个人临床专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医疗服务成本可能会提高而不是降低[3]。应该铭记循证医学的价值,作为循证医学的目的是使用的概率推理为每个患者提供最好的选择,循证医学的支持者们投入大量精力在努力提高当代医学。

2延迟发展的循证医学影像学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特点

循证医学影像学(EBMI)是基于证据的医学影像学,也称为基于证据的成像。近几年才在文献中首次出现。医学影像学被循证医学包含在范围之内,萨克特在1996年指出:"循证医学并不仅局限于随机试验和荟萃分析。我们需要通过找到与临床疑似病症患者相符合的横截面进行研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而不是一项随机试验"[3]。放射科医生是医学影像的翻译和解说员,需要了解现有的文献证据对他们的研究结果和报告的影响。从2001年开始,出现了几篇介绍了循证医学影像学方面的论文。2006年出版了第一部由圣地亚哥•麦地那和克雷格布•莱克莫尔撰写的循证医学影像学著作,书中表示:只有30%临床影像可以通过可靠的科学探究得以证实[5]。而其他作者估计,不到10%左右的临床成像支持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和系统评价的证实。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推广因此推迟。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是明显落后于其他医学专业。

3循证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延迟的原因还在于医学影像学学科自身的特征

首先,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性能评价必须基于用于图像生成和后处理技术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临床专业技术知识与最好的外部证据相结合,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最好的外部证据也在发生变化,临床影像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依靠新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临床影像学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开发息息相关,比如CT由单螺旋发展成多排探测器螺旋扫描仪,从而使开展了心血管CT和冠脉CTA一样,这一新进展开拓了磁共振技术的临床应用,正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研发新序列时由于硬件和软件的创新,使其获得了更高信噪比和对比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而同步更新最新技术知识对于影像医生是个挑战,并且在日常读片时间之外需要贡献一定的时间用于学习新的成像模式或技术,在影像学研究中,每一个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都应该对其性能加以测试。其次,在影像诊断中通常会面临无法确切诊断的情况,随着他们越来越多的出现,不断涌现新技术由发展到成熟。新技术创新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研究和新设备为基础,而且还反复进行技术性、诊断性和可重复性的研究,新技术的推出必须在临床诊断的需要和患者的切实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新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提高了影像诊断能力,显著的改善了影像治疗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循证医学影像学(EBMI)的一般分五步:1)提出需要解决的EBMI问题:提出好的问题是循征医学影像学研究的关键,EBMI问题都是有利于医学影像学发展和提高,并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所有工作和内容也将围绕其展开和讨论,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往往是来源于临床医学影像学上的疑难问题,提出问题需要运用临床经验和技巧去发现和提取的;2)运用精确关键词获取决策依据:检索相关文献获得证据十分关键。现如今相关证据文献的分布既广泛又分散,涉及到较多的数据库和期刊,查找获取证据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系统检索得到证据,为获取可靠证据奠定基础。要求检索者既能熟悉准确、规范的应用医学主题词,还要熟练运用检索引擎;既能熟悉医学影像学相关网站,还要灵活使用检索技巧;3)甄别所获的文献依据:经检索系统获取的有关文献信息并非与你的初衷相吻合,因此,应用系统评价和分析对得到的有关文献进行具体的研判和评价,筛选出指导临床决策的结论来。①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是真实可靠地反映情况;②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实用临床价值;③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推广适用性价值,是否是特指的环境和人群。这些可以让医学影像人员决定每篇文献是否可以用作最佳证据起到重要的作用;4)得出最佳解决方案:EBMI的最终目的是做出正确的诊断或治疗方法。要求医学影像人员不能仅凭文献评价得出结论,应把评价结论与患者的临床生物特征、自身专长等结合起来。必要时候依据具体患者意愿,与患者或亲属仔细讨论,在了解、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运用获得的证据结论用到患者的诊疗方案中,处理优先的问题;5)效果总结评估:追踪实践总结评价再评价在开展EBMI的实践中也很重要。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评价和总结,以达到总结经验并积累目的,不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促进了学术水平,提高医学影像学水平和质量更好的服务大众。美国医药研究所的临床指南中循证医学原则是运用最好的外部证据,结合涉及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具体情况而从事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准则应为利益的平衡和参与各种诊断和治疗提供通用的、关键的和准确的信息,使医生可以在个别情况下发挥最严谨的判断”[6]。

4循证医学影像学的网络资源

第3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其涉及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扩大[1],医学影像学对临床诊治的帮助越来越大,尤其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从简单阅片诊断,已经发展到利用学科知识独立对疾病进行诊治并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阶段,但这也对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运用各种医学影像诊断学诊疗技术,是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授课只能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坚持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以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实行“少而精”的授课原则,注重精选讲授内容,突出重点,主要是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病例分析,最后由老师针对不足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重视影像解剖等基础学科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医学基础、临床实践与影像图像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不同方式的人体成像技术发现病变,并对疾病的临床过程、转归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及综合评价[3]。影像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各种器官的系统解剖和断面解剖的结构形态为依据,解剖基础知识贯穿在医学影像学的始终。只有熟悉人体组织结构的正常形态,才能真正读懂影像所表现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典型的病例影像与正常的组织结构图像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讲授医学影像学时需以影像解剖学为基础,将二者有效结合来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影像、病理、临床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互补

医学影像征象既是组织病理变化的反映,也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和表现有关,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有限的影像知识在临床应用中很难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率[4]。因此,在指导学生分析诊断病例时应特别要强调联系病理学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对影像征象进行系统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临床与影像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放射诊断的检查手段有的放矢地解决临床问题,同时要提示同学们注重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的相互印证、对照,才能不断促进医学影像诊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影像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不能相互替代,应有机结合,则可优势互补,有效反映病变的特征,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作为1名全面发展的放射科医生对它们都应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互相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学会根据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四、双语教学是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各医学院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制定长期、系统和全面的双语教学规划,各院校、各学科自行其事,各自为政,根本没有相应的课程建设计划,但是医学影像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交叉科学,其理论基础、较多的的科研成果及大部分机器设备基本由西方国家最先掌握,为了深入掌握医学影像,必须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要发展、要充实,要提高我们的学术地位,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要与国际接轨,就得培养大批掌握双语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双语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在今后的医学影像乃至很多相关教学中都会占据很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一直都在不断发展总结中,上述教学方法在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都发挥着很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教学中还要面临诸多问题,因此还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李坤成,许卫.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2-621.

[2]刘玉清.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治水平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1.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 医学影像技术 教学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 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临床操作能力。在医学影像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医学影像技术学数字化程度日新月异,伴随日益更新的大型现代化影像设备的普及应用,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措施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1.突出影像技术专业学科特点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物理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医学影像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高质量图像,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精通本专业和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设备的功能,要做到既能从事技能检查操作,又懂相关的疾病诊断。对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来说,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拿不出高质量的影像片,就谈不上影像诊断,检查不准确就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按教学大纲要求实验课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医学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和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对后期的临床实习有直接的影响。

2.职业学校教学的难点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中却有较大难度。由于涉及的影像技术种类繁多,且不同的影像技术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时普遍较少,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一大难题; 同时,中职学校招收的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和部分成绩不理想的高中生,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学生而言,自身薄弱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要理解和掌握这门桥梁学科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进入乡镇级卫生单位,因此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视不够,兴趣不足,增加了教学难度。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使实践性学时达总学时的50%以上,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影像技术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大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影像技术界在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导、学生看的模式,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考分可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动手能力差,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等,结合理论讲解,并通过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多让学生动手亲自操作,只有经过不断实践,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投照技术与影像诊断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应如何去采用最佳的投照或扫描方法才能将病变显示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讲,学生在想,并且要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应用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所讲内容易被接受。

4.重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能力。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在老师指导下上机操作,但是,老师一定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在做大型仪器操作时,老师要全程在场陪同。经过实际操作,学生印象深、记得牢。在实验课中,应重视设计性实验和动手操作训练,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要与一些影像设备较齐全的大型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见习基地,保证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有更多的机会走到临床进行实际的操作,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医学影像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发挥最大效益,有赖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高水平发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影像技术人才势在必行。我们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加强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但愿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影像技术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陟,林黎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体会.中国医疗 沿,2008,3(6):50-51.

第5篇

河南省舞钢市计划生育服务站河南省舞钢市462599

【摘 要】目的:探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的应用;方法:通过DICOM格式将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治疗传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电脑中,临床医生利用DICOM阅图软件在电脑中来进行诊断和图像后处理;结果: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来对影像资料进行传输,能保证资料完整无损,通过DICOM阅图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能让图像清晰显示、信息真实以及内容丰富,让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可以让医生的阅片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图像资料更加完整,减少浪费,让成本有效降低,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应该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应用在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放射医学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各个科室中的图像显示、存储和传递也实现了数字化,真正实现了无片化。但是因为受到网络通信技术图像传输和数据存储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并没有实现图像传输的网络化和无片化,胶片依然是临床观看图像的主要方式,导致数字化影像设备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外因为医疗检查费用的下降,胶片基本上不会另外收费,从而引起胶片滥打的情况,造成医疗成本的增加,对医疗活动的正常运转造成一定的影响[1]。本研究主要对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设备、移动存储介质(光碟刻录机或者U盘)、院内局域网络系统或者电脑;DICOM专用阅图软件(PS软件)。

1.2方法

通过DICOM格式将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治疗传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电脑中,临床医生利用DICOM阅图软件在电脑中来进行诊断和图像后处理。具体的传输方式如下:如果医院以建有局域网,同时各个临床科室中的电脑和局域网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一台性能较好的电脑中存储放射科数字影像资料,将院内局域网和该电脑连接,该电脑要保证常常开机的状态,将其他电脑的权限设置为只读,这样局域网中的各台电脑就能对影像资料进行调阅,同时可以采用PH软件在显示终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从而来保证临床阅图的实际需求。如果医院没有连接局域网或者部分没有连接局域网的电脑,就可以利用移动存储介质来进行传输。

2结果

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来对影像资料进行传输,能保证资料完整无损,通过DICOM阅图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例如调节窗位、窗宽、缩小或者放大、多幅拼图以及图像对比度的反转等,能让图像清晰显示、信息真实以及内容丰富,让图像质量提高。

3讨论

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传统的X射线摄像技术对于现代临床治疗和诊断的实际需求已不能有效满足,传统X射线摄像技术的主要方式是利用胶片进行存储、显示以及传递。而作为现代放射医学影像的发展,必将以全数字化放射学、远程放射医学和全数字化图像引导为主。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可以让医学图像的采集、存储、传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逐渐或者完全实现胶片的取代,为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的实现打下良好的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对于亲自阅片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胶片的数量不断增加,胶片支出成为了医院支出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胶片在医生看一眼之后就丢弃,从而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浪费情况[2]。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投资小,而且能够反复利用,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传统胶片的自身容量有限,对于多种窗、多图像和多部位的技术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而移动存储介质则能够存储很多的图像,从而有效满足容量的实际需求;传统胶片不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图片的质量,导致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和黑白度不能有效满足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从而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而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则可以利用PS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医生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图像的各个区域,让图像更加清楚,让图像能适合医生的个人阅图习惯,从而让临床诊断率提高[3]。

总之,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可以让医生的阅片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图像资料更加完整,减少浪费,让成本有效降低,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应该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建军.对平板型数字化的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研究[J].影像技术,2012,05:34-35.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 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 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 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 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 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 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 = 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 11.300,p = 0.021)和带教老师(χ2= 9.117,p = 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

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 < 0.05)。见表2。

2.3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 = 1,知晓 = 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 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 强永刚. 医学辐射防护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 陈福华,袁建华. 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 廖永华. 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 汪莹.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 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 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 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

及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 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 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 2005,4(2):113-115.

[7] 陈渝,高加蓉,郎朗. 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 邬仁会. 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第7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risen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 teaching, constructs a simulate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environment. It take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ve way, and has innovative, alternation, aptitude, simulation, openness and expansibility, etc. It achieves positive result in improv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fostering students' skills and thinking ability.

关键词: 虚拟仪器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评价;虚拟实验

Key words: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urriculum evaluation;virtual experi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32-02

1 概述

随着现代医学实验课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仪器实验由于场地、维护费用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资源都比较匮乏,使得医学实验教学不得不寻求更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实验手段。虚拟仪器技术即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支撑下,架构支持真实实验环境的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平台形成了一个虚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操作、控制、分析、观察和实验,同时控制真实的实验环境。这一技术有许多的优点,如交互性很灵活、对硬件资源要求不复杂,更简易,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成为解决可视化知识学习的又一重要媒体技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正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虚拟仪器技术与课程整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丰富学科知识、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影响比较大。

近年来,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践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所以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更突出了其优势,因而该技术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医学影像技术传统教学的缺陷

板书教学是医学影像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在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在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方面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并不完善,还有不少的不足。由于大型影像设备昂贵,验耗材较多,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无法或很少实现。实验资源有限,不能做到人手一机,分组过大,难以反复训练,造成实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医学影像虚拟实验的设计和优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操作大型的影像设备,如CT、MRI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体积庞大,操作使用复杂,需要学生长时间练习操作。一般院校很难满足这些大型设备的教学使用需要,而虚拟仪器技术可以解决和克服这一难题。我们学院和徐州医学院合作,利用计算机仿真、数据库、图像处理、虚拟实现和三维重建等编程技术对现有的影像设备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开发了系列化大型医学影像设备CT、MRI、PET-CT仿真操作训练系统。仿真当今主流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常规操作,不需要设备主机,形成相应的仿真工作站,模仿真实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操作流程;从而实现不需要投入大型设备,就能做到学生人手一机进行操作训练,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医疗设备扫描操作基本技术的需求。

第8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72-02

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以依靠功能成像为主,核心点即为人体心理生理成像和人体心理功能成像。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成像也就是基础性参数成像,此项内容以生理参数形式在人体内部进行分布,上述分布形式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数据重建才能获得,之后在此基础上还要给予其数次分析和详细计算。心理成像技术的复杂性显而易见,由于多少会联系到实验设计的准确性,成像设备设定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被试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心理成像临床精神疾病诊疗实验才会起突破最大的一个点,内生物法分析动态成像和反义核酸水动态成像是现下医学领域多次讨论和研究的科学问题之一,上述成像方法和成像技术会对医疗机构改革造成重大影响。

一、医学影像物理要点分析

1.X射线成像要点分析

1970年之后出现了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是较为传统的影像技术之一,以也是最为成熟的成像方法之一,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速度之快足可以完成对心脏进行动态成像,将显像增强剂XCT成像技术进行科学合理融入,可对血管病变进行检查,同时也可对血脑屏障病灶破坏与否进行适时检查,此项技术实质上归属于功能成像的基本范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体内剂量接收和病人片厚接收过程中,医生均应进行折中筛选,对比度因素提高和相关空间分辨率提高,二者会受到一定制约因素影响,但是多模态集成成像基本装置中,新型PET和MRI都相继问世,在某种程度上为用户提供质量方法选择权限,软件水平元素和硬件水平元素之上的医学影像集成有时呈多模态发展趋势,此类状况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2.核磁共振成像要点分析

采集技术以成为操作主选,其发展态势偏于良性化,但是气体成像确是商业首选,肺部现象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当下MRI基本功能成像设备应用范围内,主要分为人脑认知功能成像内容,此种内容旨在对人体大脑工具机制进行实时性的心理测量,并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为肿瘤疾病等提供相应可靠治疗信息,之后在此基础上为体内肿瘤发展阶段信息以及相关体内肿瘤扩散程度信息等且进行及时准确判断,一般情况下,其以人脑功能可视化工具形式产生。MRI设备通过不断更新与调整,其已然达到了10Tesla的高超操作水准,具体性结构系统发杂程度相对于设备维护因素和设备功能开发因素而言,其是及其重要的。单从数据采集角度而言,微电子技术会被适当应用到体素水平研究上,通过并行采集技术完成编码技术脱离,使得MRI成像速度得到稳步提升。

3.超声波成像要点分析

UI实质上以非电离辐射成像模态形式产生,主要分为平面成像产品和对应断层呈现产品两种,因为二维成像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还有就是血液流动彩色杜普勒成像仪器设备的合理接入,此项产品便难以流通,三维成像技术和相关三维技术产品普及程度不高,但是我们此处所谈及的三维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其主要是指将二维切片进行叠加,在叠加之后得到所需的准三维图像。需要注意的是,UI仪器设备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超过X射线成像,并会成为医学影像工作中的首选医学工具。应该了解到,超声波成像具备成像安全可靠和操作价格低廉等优异性,所以诊断治疗和介入治疗以及相关影像检测环节等都会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数量基础性增长速度已然超乎人类想象。

二、医学影像技术要素分析

处于首位层次上的工作和与处于首要层次上的硬件相关的软件关系尤为密切,二者主要对成像装置操作部件控制内容进行承担,与此同时,数据采集内容和图像预处理内容以及相关图像重建内容等也被包含在内,并且也需要将临床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依据长远角度而言,医学软件和医学硬件的结合是医学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以此种模式便可有效提高医学水平的竞争力度。次要层次软件核心针对环节是对机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医护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正规操作,现下我国没有形成三位一体合作机制,现有商业软件开发仍旧落后与他国。PACS技术的出现有力补漏了技术空缺,节点设置将成像设备作为主要内容,多模态形式之上的医学影像资料信息会被不同类型专业图像处理平台加以处理以有效满足基础性医院临床工作需求。上述软件与图像工作平台相互联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在于与PACS进行对接,以此种模式来完成局域网节点创建,适时通过与医院就医病人接诊过程进行病人具体信息录入,完成优良性质为主的图像站创建。此时需要在作出科学合理病情诊断的同时打印出相关病情报告,图像站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同意病人进行数据信息采集,然后与图像配准环节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对病人的治疗质量和诊断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是当前物理学整体中的核心分支结构,需要对成像问题和图像处理问题以及相关医学图像临床应用问题等有所了解。与此同时,物理问题内容和算法内容以及对应软件设计内容也是其中重点,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内容和疾病治疗医学影像内容以及疾病科研医学影像内容都是重要人体信息载体,合理分析影响物理和技术可促进行业内部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洁,白木.21世纪的医学影像[J]. 医疗保健器具. 2001(02)

[2]陈卫国,黄信华,张雪林,王晋豫.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构建策略和实施的初步体会[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10)

[3]威廉・亨达.21世纪的医学影像[J]. 医疗保健器具. 2003(06)

第9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系统 差异化竞争

医学影像系统是医院医疗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代表民生重要福利的行业,医疗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瞩目的焦点,一些新型病症的出现让人们开始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探究疾病成病原理的重要手段,而医学机构和组织也急需要进一步对相关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前沿科技作为基辅的影像医学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追捧,因此我国医疗影像系统和相关设施设备在市场上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可以说,医学影像系统开发成为了医疗领域必然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

一百多年以前,伦琴发现了X射线,从而为后来医学影像的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这么多年以来,医学影像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除了将X线应用到医学影像中以外,一些非X线的成像技术也逐渐被一一开发,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B超、核磁共振(MR)、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等等。

1. 1常规X线成像

X线成像作为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成像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应用最多、推广范围最广的技术,但科技发展让数字化技术成了X线成像的新突破,包括影像板技术(CR)和电子板成像技术(DR)。影像板技术是让影像板取代了传统的X线胶片成为了影像载体,影像板通过X线照射感光后经过激光扫描就得到了数字化的影像,其主要特点是便于进行携带、储存,且影像板可以重复利用。电子板成像技术是指曝光利用多个微小的X线感光元件排列形成的电子成像板,可直接形成数字化影像。

1. 2CT成像

CT成像早在1972年就被应用在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其基本原理是利用X线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需要进行检查的人体部位(且要求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探测器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将其转变为可见光,再通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后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储存和进一步处理。现今螺旋CT技术的应用让传统CT成像在质量、速度和成像方式等多个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让CT诊断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1. 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关节病、脊髓病等病症上,该技术在这些病症上的独特优势令其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技术成果最多的成像技术。成像速度从最初的几分钟每层到后来的几十分之一秒每层,再到后期的3D、4D处理影像和核磁共振透视等,目前的磁共振成像因为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MR功能成像等多个新技术的持续开发与应用,已经将磁共振成像仅用于大体解剖水平向分子水平甚至基因迈进。

1. 4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ET技术是指利用人体或生物代谢所必需的某一种物质,例如蛋白质、葡萄糖、核酸等,用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标记,通过观察该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的聚集和分解等活动情况来反映生物代谢的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诊断。一般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氟代脱氧葡萄糖,用于观测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1. 5图像储存与传输技术(PACS)

PACS技术是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分为图像获取系统、控制系统、显示工作站三大部分,如果只是医院或者科室内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则称为mini PACS(微型),若是整个放射科的设备联网则被称为radiology PACS(放射科),另外还有全院PACS,其未来还有可能发展至区域乃至全球PACS。

除以上几类医学成像外,还有超声成像、介入放射学等也是医疗领域应用较多、发展较为成熟的医学成像技术。每一种成像技术都根据自身不同的成像原理应用于相同或不同的医学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成像技术还会有显著的进步甚至会有新的成像技术诞生。

二、医学影像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影像为国家医疗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卓越的贡献,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医疗水平,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让医学影像数字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但同样医学影像数字化也带来了许多现实性的挑战。

2. 1思维方式的变化

对于传统的医学影像工作人员而言,对于医学影像的思维方式很多还停留在二维图像、单纯诊断以及反映真实大体机体状态等层面上,事实上医学影像已经从反映大体病理转向了分子和基因水平,图像维度也早已从二维发展为了三维甚至四维,从单纯诊断发展成为了以诊断为辅助的治疗方向。因此利用医学影像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乃至科研人员应当及时完成思维方式的过渡和转变,用动静结合、宏微观结合、结构功能结合等多个方面来看待和学习研究医学影像,将医学影像前沿技术应用到医疗中去,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价值。

2. 2工作流程变化

在上文所提到的图像储存与传输技术(PACS)不仅已经实现了过去胶片向数字化信息的转变,更是医学影像数据信息从“硬拷贝”向“软拷贝”的转变。在形成医学报告时,未来甚至现在的工作流程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已经习惯于传统阅片形式的老医生们在操作流程上会不够顺利,加上对电脑技术的应用不熟练,更难以实现“纯熟经验”与现代先进技术的融合。

2. 3医学影像技术手段的选择和费用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检查等方式,现下的CR、DR、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PET、PACS等技术虽然能够获取更多地医疗信息数据,图像更为清晰,使诊断更为精准和方便。但对于一些较易观察和诊断治疗的病症如急性脑出血等利用CT技术就已足够,其相对螺旋CT等技术所消耗的医疗费用更低,检测结果由一张或几张图像反映反而要优于其他方式形成的几百张图像分析。因此影像学医师不仅要熟知各类技术的应用操作方法,也要学会分辨病变的特征,采取最合理的检查手段,缩短诊断时间的同时也降低费用消耗。

2. 4保密与安全性问题

对于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而言,所有针对病患的医学数据信息都是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医学影像设备进行储存,或者所有实质性的资料、电子信息资料等都由档案科一并封存归档。但现代的医学影像设备尤其是诸如PACS等技术设备实现了设备之间的联通功能,相当于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和储存方式,这种功能虽然相对外部社会只是属于医院的内部使用,但不能否认其有被盗取、损坏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时必须利用数字认证或其他保密手段以确保医患的隐私权不被侵犯。

2. 5影像科管理问题

由于各类医学影像技术还在不断地被开发和更新,医疗机构对于设备以及人员的如何配置成为影响医疗机构技术水平高低以及资产合理利用与否的关键问题。经调查发现,与其他科室相比较,医学影像科是占医疗机构固定资产三分之一的大科,人员与设备重组和搭配关系到医疗机构科室建设以及相关技术教研工作。如果不能正确合理进行配置,很容易造成人员或设备浪费,且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控制项目费用成本也是维持机构生存的重点之一。

三、医学影像系统的差异化竞争

差异化竞争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市场差异化、价格差异化、功能差异化、包装差异化等等,医学影像作为一种产品,且是未来市场前景强大的产品,要想以自身独特的个体特征赢得市场自然也不能排除利用差异化竞争策略进一步打开市场。根据现代医学影像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小型化、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等特征,其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考虑:

3. 1市场定位的差异化

当下绝大多数正规医疗机构都已经配备了基本的医学影像系统和相关设备,如X线成像设备、CT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波成像设备等,虽然PET、PACS等技术仍然是医疗机构购置热点,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已经由生产者主宰转变为了消费者主宰,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在满足民生医疗基本需要的大众化需求之后,更应该转向攻克一些顽固病症所在的个性化市场,也就是由大众化市场向定制市场以及细分市场进军,利用更有个性特征的市场群进行医学影像系统的功能性提升。

3. 2模版开发的差异化

虽然不同医疗机构所开设的科室基本相同,但不同医院所擅长的医学领域并不一定相同,且对于不同的医疗机构,医学影像系统所具备的应用功能也不同,有以医疗为目的的,也有以研发为目的的,还有以教育为目的的。因此,医学影像系统必须对不同的应用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应用。医学影像系统通过对系统流程的更改,可以令线上编辑处理、图像数据上传速度等功能进行改善,同时为避免大部分系统模板存在功能单一、分类混乱等问题,还应该拓宽思路和方法,研究开发更多特色功能和高级功能。

3. 3产品种类和层次的差异化

目前所开发的、经由医疗机构普遍应用的多是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医学影像系统设备,即使是一些利用了前沿科技所开发出来的产品正常情况下在一般的医疗机构中应用价值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是由于一般性的医学影像系统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医疗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具有与设备相匹配知识及操作水平的医疗人员所造成的。因此未来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必须打破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产品种类多但技术不精的难点,从产品本身性能以及市场定位层次出发提升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与普通影像设备不同,医疗影像系统属于专业性较强、功能性明显的系统技术,因此医疗影像系统在宏观层面来看不仅要平均着力,提升民生医疗水平,也要从微观层面体现其在细分市场和客群之中的价值,既要做大做全,也要做优做细,不仅是为了产业盈利性质,更是为了社会安全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