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时间:2023-09-26 18:01:07

导语:在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第1篇

关键词: 课堂导入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首因效应

导入是地理新课的导言,是地理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起到良好的首因效应。那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怎样才能引发良性首因效应呢?

一、首因效应理论及其对教师的启示

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并且这种最初的印象往往在社会知觉中占主导地位。

首因效应理论强调第一印象对新课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地理课堂导入的设计,如果能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首因效应的作用,设计好的新课导入,那么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发良性首因效应的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策略(以人教版为例)

1.生活实例导入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明白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并且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其中有不少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亲身体验过的,但很多学生能感觉到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却不能理解,一旦把这些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的对象,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精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地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激发兴趣。

案例1:《锋与天气》

师:同学们,看看外面,觉得今天的天气可以怎么样描述?

生:晴朗,气温大概20摄氏度,东南风。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了天气预报。

师:昨天的天气和今天的天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昨天是多云,今天是晴天。

师:那前天呢?

生:前天下雨了,很冷。

师:我看了这几天的天气预报,是冷气团南下,所以引起了现在的天气变化,温度前后下降了十几度。那前天除了降温,还出现了哪些天气现象呢?

生:下大雨,刮大风。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通过这些变化,我们了解了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状况,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锋与天气。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运用近期天气变化导入,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旧知悬疑导入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从心理发展特点看,高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悬念导入,在教师的引导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的带动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发现和获得新知识,从而完善已有知识结构。

案例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师:前面我们学过纬度差异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北纬45度的哈尔滨最低温度是-36摄氏度,小花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松花江江面上散着步;与此同时,有一位英国的小孩露西在北纬52摄氏度的伦敦泰晤士河边散步,那么她该穿什么衣服呢?

生:棉袄、羽绒服……

(根据之前学习的纬度差异影响气温得出伦敦的气温比哈尔滨低的推断)

师:事实上,露西只穿了一件薄针织衫。除了纬度差异,洋流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洋流,寻找上述问题的原因。

教师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通过复习设置悬念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知识点系统化,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3.故事导入

故事是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巧用故事导入,能立即激发学生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地探究学习内容,学习变得相对容易,地理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案例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师:同学们都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吧?

生:听过。

师:那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听过的愚公移山故事。

生:……

师:谢谢同学们的生动描述。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想问问大家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如果他生活在现代,那么他还需要动用子子孙孙移山吗?在回答问题前,我们先一起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很熟悉,教师把学生熟悉的故事搬到课堂上,学生自然感兴趣。在兴趣带动下,学生激活思维进行积极思考,这样,在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4.诗歌导入

诗歌优美生动,富含哲理。教师恰当地利用古诗词引入新课,既给学生美感,又联系和扩展相关学科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加深记忆。

案例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师:同学们,小学四年级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请哪位同学背诵下。

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师:同学们,诗人白居易在登上庐山大林寺时已是初夏,四月山下大地春回,芳菲已尽,但他在高山古寺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对于他所见到的景色大家是否觉得好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奥秘吧。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语文就学习了这首诗,但对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较模糊,相关地理知识学习不系统。从这首诗导入,既能形象地表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所造成的景观差异,易于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5.多媒体导入

科技发展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多媒体逐步走进地理课堂,视频、音乐、漫画、影片等丰富了地理课堂。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较广,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较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通过多媒体可以达到。同时,精美的动态画面可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美的享受。

案例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师在课堂上先播放上海市城市变化影片,请学生思考回答:现实生活中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城市会有哪些变化?接着提问影片中度假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词的出现是不是随城市变化而出现?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区”?由此引入新课学习。

影片动态展示了上海市城市的变化发展,为城市功能区的讲解做铺垫;同时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求知欲。

6.实验导入

地理实验运用地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直观地展示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将知识化难为易,激发学生求知欲,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案例6:《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结合生活中放孔明灯的习俗,教师先在课堂上放孔明灯,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灯能飞到空中?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完实验立即展开讨论,这样就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

这种实验导入结合学生生活展示孔明灯升空的过程,将重难点具体形象化,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为获得理性知识奠定基础,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导入增添了高中地理课堂的活力和趣味,地理课堂不再枯燥。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想取得良性首因效应,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导入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利用生活实例、悬疑旧知、故事诗歌、多媒体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成余.首因效应对化学课堂导入设计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5).

[3]张志.别样导入成就精彩―浅谈中学地理新课导入的方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对待学习也带有很明显的功利色彩,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高中地理课程作为高中生初次深入接受的学科,且由于其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构建高效性的高中地理课堂。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与同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很少有是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多都是高中具备一定的文科背景,而大学学的与地理没关联的专业的教师来替任。因此许多教师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的情况,在教学活动过于依赖教材,同时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且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最后有的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较低,不能胜任高中课堂的高节奏性。

(二)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存在如下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平铺直叙过多,创造情景少,即课堂上教师花过多时间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述知识,只是单纯地把课本知识讲授给学生听,教师在课前也没有用心来设计,教学导入无意境、无悬念、无趣味,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其次是课堂上教师讲述太多,学生活动少,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知识根本就没进入学生脑海,教学效率异常低下。最后表现在师生之间低效互动多,课堂落实情况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互动,追求肤浅的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而忽视课堂互动的效益和对效果的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可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二、构建高中高效地理课堂的策略

(一)规范教师行为,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鉴于此,要构建高效课堂,先要从规范教师行为入手,规范教师的行为主要要从备课、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在备课方面可以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周集体进行备课,边写导学案,再根据个人任教的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即做到备课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提前选取适当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结构系统。

首先,需要教师重视课堂基本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并适当进行诊断补偿。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述过程中,需要将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或是投影,从而向学生进一步进行说明,同时需要教师结合导学案例,诊断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与目标。其次是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批改后的导学案例进行自学,修改和完善所做的例题,或根据例题来深入研究已达到对课堂知识的回顾。最后针对具体知识,来展开课堂交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增强课堂气氛。

(二)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这一身份,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就做到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地理知识的积累来对新知识的主要内容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并把握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组织学生围绕目标进行合作探究。

(三)安排适当的试题训练来发现不足

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安排几个小试题或者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例题来检验一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从中找出一些对学生有帮助的重点难点的知识,在下次进行课程开始前进行回顾,当然适当的试题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新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地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从自身、学生以及教学活动中三方面出发,从而进行整体把握。在教师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做回教学活动的主人公,而教师则退居幕后,从幕后来指导学生提供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2]孟成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6)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地理属于探究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讨的地方比较多,其也是高中的一个难点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攻破学科中的难点,高中地理教学就需要寻找一种适合课程特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辅助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传统角色,形成了“双主体”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出了老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充斥着高中地理课堂,老师不断创新,以寻求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但是取得的效果甚微。地理课堂出现了投入与回报成反比的状况,这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为了改变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投入低产出状况,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供了心理依据。该理论提出,有效的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环境。其次,合作学习理论为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现在课堂中提倡适应合作学习,美国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就指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这就表明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了完成同一目标而进行合作,它比较注重老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而不是领导作用,强调师生之间应该进行良性的互动。因此,该理论为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设计高中地理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的基本原则有四个,它们分别是:指导性原则,就是在导学案中一定要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在导学案中体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层次性原则,就是所设计的导学案一定要有难易、主次的科学划分,让导学案更有条理,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理解。探究性原则,就是通过对课堂内容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生活化原则,就是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使内容与生活实际贴近,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导学案之中。

三、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学生课前自学环节

老师一定要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策略进行自学,让学生提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对重点难点了然于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老师课初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在课堂的前几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全部检查、个体抽查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以充分了解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课堂上讲课内容的主次。通过检查的形式也可以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

3.课中合作探究

老师通过检查学生导学案中的预习状况,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那么就应该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这个阶段,老师要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课末老师评价反思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小测试,出一道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解题,通过学生的解题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反思导学案存在的缺陷,学生反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下次课堂更好地进行。

5.课后作业拓展巩固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在课堂最后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地理教学的教学特点。虽然导学案教学已经被大多数的高中地理课堂所运用,但是其适应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深入钻研地理课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再经过参考各种教参对导学案的设计以及老师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可以让导学案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探究,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1优化的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具有互补的特点,优化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要因材施教,还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不仅使知识得到传递,还要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形式多了,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就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尤其是必修三的基本内容都是“以……为例,分析……”,每年高考必考,但高考的选材又不来源于课本,这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只为案例而教,简单的知识总结、归纳,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很难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相同或相似案例的一般规律与方法,通过案例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2合理的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课堂中的师生双方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教师首先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的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指导者。同时,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方面,对学生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创设有助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中讲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把“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日常生活中现象作为导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切身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总之,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3整合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已经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最终改变师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方式等。”[1]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整合。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打破时空局限,能够将课堂内容形成最好的、最有效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实效性。如收看相关电视节目《探索》等,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科知识整合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库,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

4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有利于实现教学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发现他们的亮点,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教师热爱、关心和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全面地、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要经常跟学生推心置腹地、朋友般地谈心,要客观地、不带偏见地了解学生,看待所发生的每件事。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摆出教育者的“姿态”,说话总带着一种职业的“命令腔”等。否则,对教师产生憎恨和逆返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同学,要让学生常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赢得学生的支持和理解,助推课堂有效性。

5综合的业务素质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用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的,也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所以,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随时关注知识的变化发展动态,及时捕捉新信息,创造更宽阔的思维空间,提升自身业务素质,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用系统的知识来解释出现的具体事物并继而指导自己的工作,用自己扎实的知识来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在与学生交流中做个信心十足的参与者,最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有效探究

为了呼应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号召,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由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逐渐地向现代的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靠近,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对于教师、学生、地理授课本身都有益处。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地理,对于授课也能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生活化地理教学,他们可以建立起对于地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运用地理,培养一种地理学素养,这对于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

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学模式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转化,仍然有一小部分的问题存在,包括:(1)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比较被动,有些教师不断重复课本,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被降低了,他们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低落了,因此地理也就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生活,地理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2)现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了知识之后,习惯做题和练习,没有仔细思考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而忽视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实践。(3)在我国当前的地理教学形势下,太多的地理知识都偏向于知识型,而不是生活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到的生活地理常识也就变得十分有限了,不会容易运用到生活中。

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方式及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完善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教师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来探究高中地理教学策略。(1)地理知识生活化,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地理知识生活化,就是让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这种方法导入教学课堂。例如,老师可以让他们去探索身边的地理,在活动的地点选择上,教师可以与专家们进行探讨,选择一些安全方便学生进行地理探索的区域,在旅游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查看地图的能力,又能够学习各个地域的气候、植被,这些对于学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机会,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2)实际举例导入法。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存在的例子来进行地理教学,这也十分符合人教版教材的思路。对于一些十分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地理案例,学生又不可能亲自去考察体验,案例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值得采取的方法,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和挑选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是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案例的要点与特色,把案例讲活,提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彻底了解案例中的地理知识。(3)创建沟通平台,引入地理教学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导入教学课堂的知识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组织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知识型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于地理方面的许多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因此,要让他们以课本为起点,联系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之间交流提问,让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来回答和解决问题。当学生进行过许多次交流活动之后,可以适度地让他们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古今中外的许多地理未解之谜,奇怪地理现象,比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等。虽然问题不一定能够得到解决,但是通过学生的激烈探讨,他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周边的知识,这对于整体地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口才,培养他们的演讲能力。(4)教师自身实践和探索。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引路人,只有通过教师,地理知识才能够系统地、完整地到达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对于地理授课不断地探索创新,实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索出学生适合的授课方式。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双方要不断地为地理学习而努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和研究教学方法,善于与学生沟通,除此之外,学生要善于大胆地运用地理知识,善于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探索地理知识,更要善于与同学、老师不断讨论所学习知识的疑难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虚心请教比自己懂得多的人,共同营造一种地理学习的氛围。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地理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金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课堂导入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最优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完全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结论与讨论

第7篇

1.活动

我国于二十世纪将活动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所谓活动教学指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慢慢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湘教版中就具有较为丰富的活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与动手动眼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到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的构造,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当地污染性企业。在动手动眼的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完成该任务,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地理的兴趣会变得越来越浓厚。

2.案例分析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现状,具有一定的梯度。在选择好案例之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开始讨论、研究与交流,最后得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案例应用于教学充分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更可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学习地理,可以真正学习到有益于他们生活、有益于他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与当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一节内容中,编制教材者将“洞庭湖的湿地”作为本节内容的案例。教材编制者将本地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作为教材的案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案例,也让学生觉得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双语教学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英语这门语言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地理新课程》中指出地理课堂也要开展双语教学,确保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有很多专业词汇,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就会减少学生日后参与国际交流的障碍。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双语教学这部分与人地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地理Ⅰ第四章中的“theglobalwarmingimpactonagriculture”。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不仅有文字,还配有相关的图片,这样的教材是非常生动的。

二、“新”内容教学方略

1.活动教学的组织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来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其自身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例如:在讲解《城市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假期或自由活动时间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去实地考察,了解城市(或小镇)中各功能地的位置及布局,思考布局原因;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区域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比重等资料。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合理分工合作、勇于表达自我思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得,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2.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

很多地理教师均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比如:在讲解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老工业区治理的方法,还可以联系我国东北工业区要求学生思考东北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

3.双语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度使用双语教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激发学生潜能,加深对记忆内容的巩固,更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英语提出一个上节课所学过的问题,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引导学生巩固了地理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几名英语发音标准的学生来朗读教材中的内容,并且让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将双语教学落实到位。对高中地理学科研究的四大主题可以用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来表达即“PRED”,要求学生猜想哪四大问题。

三、对高中地理“新”内容教学中的反思

第8篇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99

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难点就是地理事物的运行规律和地理方位的相关特点。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粉笔教学的方式,在黑板上进行相关的地理图示和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然而,由于地理事物的规律相对复杂、晦涩,因此成为高中学生最头疼的一门学科。通过微课教学,能够有效协助教师通过视频和动态图画进行地理知识教学,能够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和零散的知识点,有效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针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意见,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进步。

一、地理微课的教学特点

进行微课教学,就要积极了解微课的相关特性和优势,从而才能更好使用微课为高中地理进行课程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教学逐渐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从视频设计、动态演示以及相关的音像结合等,给微课教学带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地理微课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微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地理课程的学科特性影响,微课教学能够同时通过使用文字、动画、影视、PPT等进行相关的地理规律和事物特性展示,能够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晦涩、复杂的地理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微课的演示功能能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进行具体化的教学,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地理课程中有关水循环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能够用动态图画演示的过程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微课进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在学习到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微课教学的生活性

学习地理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学以致用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课本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性材料,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平时在课本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充分的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在地理教学必修一中讲到“河流地貌的发展”章节时,教师要积极联系家乡十年和二十年的道路建设、城区分布以及河道变化,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加以分析,将家乡的实际问题与课本理论相互印证,让学生在感受河流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地理微课教学的综合性

地理学科教学存在独特的教学学科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基本学科特点,因此学好地理教学就要结合这两个特性将理论问题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地理课程设计范围广、学科知识相对宽泛和复杂。所以,地理教师在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根据课程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的制作微课,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应用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在微课中尽可能多的体现地理知识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考点,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

二、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生动有趣,有助于地理学习中积极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程而言,微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发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微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引导,能够为学生提供中促进学习效率的动力,因而,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趣味性为主的原则,积极选取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图片和词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素养和微课优势。

(二)短小精炼,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与初中地理课程相比,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容量较大,知识体系复杂,每一堂课都会存在很多难点和重点,这样的课程特点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具有短小精炼的教学特点,将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重点进行合理的浓缩,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快速性的复习和重点突破,提高学习效率。正常的微课教学时间为6-10分钟左右,很少存在微课时间超过10分钟。在10分钟之内的微课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课程中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的讲解和分析,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内容的精炼性。

(三)资源多彩,有助于呈现多元化资源融合

微课教学主要依靠“微视频”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并在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内容进行课程活动的基础上,采取教师合理分析的方法,因此能够营造一个与具体实际活动紧密结合、合理分析的“课程教学资源模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微课中版图、PPT、白板、视频等都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发展。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微课教学模式,能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实际案例,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导入预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课程分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部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预习,通过微视频以及课程的相互结合,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了解,从而对整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具体的把握。例如,在学习“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要对相关的褶皱、断层等概念进行了解,在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对形成过程进行自我分析,为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二)延伸扩展,帮助不同程度学生需求

对于高中地理而言,由于其特殊性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地理的掌握程度相对存在差别,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微课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均衡的设计,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知识点回顾以及课程复习、预习等帮助不同的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促进整个教学的共同进步。

(三)课后知识巩固

在教学之后,学生需要在课下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弥补课堂中学习时的不足,而且能够进一步消化知识,巩固记忆,从而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地理知识比较杂乱,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而通过微课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复习与巩固,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总结之前的内容,进行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对于不太熟悉的知识,进行再次的深入学习与总结,进一步进行掌握,把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并形成更为牢固的认识。这样的过程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有效性。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虽然只是一种正在趋于成熟的辅教学手段,但是其根本特点对于课程教学具有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通过微课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地理教学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地理教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 王晶.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4(7):181-182.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师 课堂教学行为 林西县一中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新n标的出台,我国地理新课改已经逐步迈向了深化阶段。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定成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走进课堂,地理教师虽然在极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要领和模式,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作为依托,即使地理教师接受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教师本身并没有从课堂教学行为上取得实质性的转变。因此,地理课堂中仍存在地理新课改要求和传统的教学行为冲突的现状,如课堂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老师提问时经常出现冷场的局面;师生交流较以前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是老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现状;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轻忽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机械读书的情况[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达到某一教学目的,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实践主体共同发出的行为。查阅了大量图书文献资料发现,有关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成果,许多学者在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及了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但对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专门化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2]。

1.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最早研究教学行为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克雷茨,由于当时处于起步期,未能引起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直到1960年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对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伴随着“过程―结果法”的出现及运用,人们对教学行为的研究才进入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理论都形成于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教学效能感”理论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翻开了新篇章,这一时期针对教学效能感涉及到一般和个人两个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注重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同时对有效教学展开论述。其中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H.H.)、戴维德(David H.Hargreaves)等人也对教师行为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研究[3]。自1990年以来,国外的教育学家才又重新开始对教学行为的专门研究,但国外对于教学行为的研究比国内更早、种类更多、更深入具体。

2.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早期没有出现直接针对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由部分到整体的探索。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引进教学行为研究,并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入手展开多个方面的系统研究。但由于我国对于教学行为的研究引进较晚、历时较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具体,至今仍没有关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全面而具体的理论,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仍然为我们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我国在教学行为研究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理论成果。例如: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在《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一文中提出了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十个能力[4];华东师范大学闫龙博士再次对地理教学行为进行细化分类等[5]。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今后的教学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是一所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本文调查对象是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从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分别是高一6班、高一7班、高二3班和高二4班。本次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详细信息,包括学生的年级、最近一次的地理考试成绩等,第二部分是单项和多项选择题,主要涉及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后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新课导入、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板图板画等;课堂管理行为包括课堂纪律、小组讨论的气氛等方面;课后行为包括教师下课是否布置相关作业、批改作业是否认真等方面的内容。2016年3月,向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19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82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三、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

根据我国当前对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模式,将其分为课前行为、课堂行为和课后行为三大类[6]。本文将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展开研究,主要从地理课堂语言的运用、板书板画、多媒体或地理教具的使用、课堂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堂内容呈现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1.地理课堂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包括地理专业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语言行为方面表现较为规范。60%以上的同学表示地理教师能够规范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进行内容讲授,但偶尔会出现重复性语言的情况,40%以上的学生反映地理教师能够运用肢体语言教学,但不同教师所运用的肢体语言方式不同。这说明随着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讲解已经成为衡量一名地理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适当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例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暗示的手势都可以让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

2.板书板画行为

板书板画作为衡量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动摇,它是对地理教师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提炼,能够最直接地表达教学内容。板书板画行为是传统地理教学手段之一,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行为。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5%的学生反映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字迹工整,板画清晰,能够明确表达教学内容,甚至高二年级的地理教师板书板画清晰度达到了100%的情况。除此之外,笔者通过深入课堂发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进行书写、绘制板书板画时,更注重对于黑板结构的分区运用,课堂结束时,黑板上则会呈现出思维导D、知识框架联系在一起的板书,这样不仅为了学生的方便,也是将地理知识进行细化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教龄的长短和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板书板画的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工整、思路清晰的板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媒体运用行为

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重要性[7],但调查数据显示,高一年级57%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高二年级甚至达到了69%的比例。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该校在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培训方面已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趋于专业化。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教师们表示运用PPT课件教学过于浪费时间,往往延迟课程的进度,没有传统的板书、板画言简意赅。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更多的是采用直接性的语言告知,并非采用音像资料等。教师们只在非重点章节或者公开课时会进行多媒体教学,但学生们表示,丰富多彩的图文视频资料更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知识记忆。因此,在学习方式上,40%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2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以多媒体展示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而对于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这一类型仅占到12%的比重。这说明一方面,学生对地理教师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仍有极大的兴趣和期望;另一方面,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对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成了明显的依赖性,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期间反而会觉得不自在、学不到知识、效率不高的情况,显然增加了学生的惰性。

4.课堂提问行为

教师一直把课堂提问作为自己与学生沟通和相互交流的直接方式。在对于地理教师课堂提问特点这一调查中发现,从提问是否与生活相关、是否仅就教材和学习内容提问、是否生动有趣等五个方面来看,所占比例各不相同,这说明随着地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课堂提问方式越来越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26%以上的学生认为地理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兴趣;但仍有5%以下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难度过大或太容易。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只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提问,这些在教材上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并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关注的学生群体稍有偏颇,提问对象以学习成绩进行划线分类,主要以中上游成绩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或者后进生则被忽略,这就导致了被忽略的学生认为老师放弃了自己,不敢主动回答问题。问卷调查显示56%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出现无人主动回答或者冷场的局面,这不符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精神。

5.组织课堂讨论行为

有效组织、指导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基础。据调查数据显示,71%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地理教师经常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并对讨论作出指导。两个年级中,15%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总是进行讨论指导;48%以上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经常对课堂讨论进行指导,但也有24%的同学认为教师只是有时进行指导;而10%以内的学生反映教师很少进行指导。这说明地理教师的课堂讨论的指导对象存在覆盖不全面的现象,其课堂指导讨论行为还有待完善。新课改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互教互学,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很少主动邀请教师参与到自己的讨论中或者要求教师对其讨论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反而要在课堂讨论中占据主动地位,走下讲台主动参与指导,不仅可以与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分享彼此的感悟、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观点,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学生也易在教师的指导中达成共识,求得新的发现。

6.重点难点呈现行为

课堂重点难点呈现方面,56%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会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24%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会指出教学重难点,两个年级中没有人反映教师从未指出过教学重点、难点。从这一情况来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明确、逻辑清晰,但如果每节课都向学生们指出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偏颇的思想。通过访谈了解到,一名学生说到:“只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说的重点和难点就够了,其他的知识考试不会考到,没必要去浪费时间。”这完全违背了“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先进理念。在新课导入方面,50%以上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仅是用直接性的语言告知,很少会采用图文资料、音频影像、经典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导入新课,枯燥乏味的导入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下来,会使学生认为地理乏味枯燥,丧失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7.课堂管理行为

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行为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展是否顺畅。调查统计发现,两个年级超过67%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属于民主型;而在高一年级中,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地理老师对班级管理属于专制型。除此之外,对于课堂上违反纪律的学生,60%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会采取批评、劝诫、说服、引导的方式,这说明教师开始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用语言来鼓励、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动脑筋、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不是传统的挖苦、讽刺。特别是在课堂管理行为中,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而是更多的体现民主型管理,赋予学生更多自主、独立的权利。教师开始“脱下权威的外衣”、“摘下有色眼镜”,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把自己的心交给每一位学生,带给学生亲近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当今的地理课堂上,师生关系越来越向着新课改期待的方向发展。

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师在规范运用地理语言、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清晰的板书板画、积极组织开展课堂讨论等方面,都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学习的需要,符合新课改理念。但存在多媒体使用不广泛、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时效性,课堂讨论粗糙、课堂内容呈现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口语、文本、体态等主要信息传播方式与学生交流,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8]。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口语、板书和体态等方面。首先,地理教师通过名家讲堂模仿训练、微格教学训练、语言朗诵训练,提升自己的课堂讲解能力;第二,地理教师通过板书设计专项练习,经常性的书法训练,提高课堂文字表达能力;第三,结合课堂观察、评价,同伴评价、录像,以及平时身体语言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地理教师身体语言表达能力。

2.精心设计讨论行为,实施有效讨论

每位地理教师都会将课堂讨论行为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中,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课堂讨论往往不尽人意。首先,精选有价值的讨论内容,地理教学中值得讨论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问题,譬如黄赤交角变大,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其次,精心设计讨论的组织形式,通常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的分组搭配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困生的进步。第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状况的激烈程度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学生讨论的问题方向正确[9]。最后,准确把握课堂讨论行为的终时节点。讨论行为要以一定的持续时间为依托,准确把握行为的结束时机是促进地理课堂讨论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3.改善课堂提问行为,实施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最直接的手段[10],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切忌形式化。首先,课堂发问要针对当堂课程教学内容,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点来发问。其次,所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思考价值和意义,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第三,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水平不同,问题的难度也要有梯度性,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感和主体性。最后,教师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要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既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表扬,也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使学生获得进步的动力与明确努力的方向。[11]

4.改善教学组织行为,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各种课堂管理方法,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11]。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特殊能力。首先,认真钻研教材,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其次,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人数、年龄、性别、心理特点、个体差别等,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制定符合学生特点、操作性强的方法措施,组织有效的地理教学。第三,加强课堂组织管理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地理课堂管理技巧。

参考文献

[1] 刘春玲.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2] 杨晓霞.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

[3] 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4]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77(5).

[5] 闫龙.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渠娅楠.地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研究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7] 李家清,张胜前.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3(Z1).

[8] 谢燕.略论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及其养成途径[J].读与写杂志,2010(7).

[9] 刘云.中学地理师生语言互动教学行为优化研究――以盘龙区汇承中学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0]刘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行榈难芯坑敕治[J].地理教学,2013,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