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

时间:2023-09-26 18:01:10

导语:在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

第1篇

当前,流域已进入主汛期。受酷暑及强降雨天气影响,我市进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易发期和高发期。6月14日下午,河右岸因暴雨引发大面积山体滑坡,河道,形成堰塞湖,直接威胁下游沿岸2000多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月21日上午,竹山县发生一起煤矿安监人员巡矿失踪事件。这些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为全市安全稳定工作敲响了警钟,为确保汛期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做好当前各项安全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汛期各项安全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安全工作“两个主体责任”和“两个负责制”。要认真研究、周密部署、抓实抓细汛期各项安全工作,确保思想、组织、措施、工作、责任五落实。各地要组织住建、安全生产、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公安、消防、武警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动和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机制;要及时掌握水情,做好恶劣天气的预测预报,确保汛情等信息和调度指令的畅通。要制定和落实汛期安全工作的各项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抓好防汛物资及救援物资的储备,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明确重点,排查隐患。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开展“隐患治理年”和“百日安全生产督查专项行动”的要求,把隐患排查治理、汛期安全生产与百日安全生产督查专项行动紧密结合,以排查治理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为重点,切实加强对水库、堰塘、河流、城镇、水电站、泥石流易发区、山体滑坡易发区、防洪设施和各类水利在建工程等部位监控;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检测;切实加强金属矿山与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流程管理;加大对水上交通安全、道路运输生产安全和交通基本建设施工安全的督查力度,落实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生产措施;切实加强对学校、商场、歌舞厅、车站、码头、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公共聚集场所的安全防范及疏导管理等。要切实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

第2篇

关键词 自然灾害;类型;危害;成因;对策;重庆云阳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173-02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全球气温变暖,森林遭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发生呈日益频繁和加重的趋势,它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和防灾减灾措施,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成为科技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重庆市云阳县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及危害和防灾减灾措施进行探讨。

1 云阳县自然地理概况

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介于东经180°24′32″~109°14′51″,北纬30°35′6″~31°26′30″。全县人口134万人,土地面积3 649 km2,耕地面积643 km2。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端,北部属大巴山南坡,沿长江两岸为深丘,再往南或往北为低山,海拔1 000~1 500 m。低山区主要由三叠系灰岩组成,丘陵区主要出露侏罗系砂页岩与黏土岩互层,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次为山地黄壤。云阳县属亚热带季风区,主体气候明显,平均气温18.7 ℃,年降雨量1 145 mm,>10 ℃积温5 990 ℃,年日照时数1 528 h,无霜期304 d。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1]。

2 自然灾害类型与危害

2.1 洪灾

县内山峦重叠,地形支离破碎,6—9月大暴雨来临,地表水量大,洪水陡长,来势猛,危害重。据气象局统计资料1884—1948年洪灾频率34%,1949—1990年洪灾频率52%,特别是1982年7月16—29日县内4次暴雨总降水量599 mm。其中7月17日降水192 mm,全县普遍发生洪水,洪水冲毁2.4万多处,毁坏房屋140万m2,147个财贸单位、120个医疗机构、135所学校停业停学,损毁耕地7 733 hm2,损失粮食3 250 t,冲垮水库23座,堰塘1 330口,死亡97人,重伤802人,死亡牲畜近1万头,损失惨重。

2.2 旱灾

云阳县地处川东南伏旱区,春旱频繁。伏旱有时长达70~90 d,几乎五年两旱。1911—1949年旱灾频率50%,1952—1989年旱灾频率63%,大旱频率20%[1]。1935年春雨稀少,播种延期,夏旱2个月,粮食收成不到3成,灾民8万余人,饿死者300多人,灾民哀鸿遍野,延颈待毙,群情惶恐,不知所措。1959—1962年,云阳县连续3年干旱,降水比常年减50%以上,旱灾致使全县粮食大减产,累计饿死7 279人。1987年10月至1988年5月计205 d未下透雨,降水量不足常年10%,特别是农业需水的3—4月,降水量分别为21.9 mm和66 mm,比常年同期雨量减少50%~84%。由此,全县塘库干涸,小溪断流,人畜饮水困难,致使1988年全县大小春减产粮食8.75万t。

2.3 滑坡

县内主要是暴雨型滑坡,如1982年7月16—19日暴雨期间,发生面积≥3.3 hm2的滑坡106处,其中最大的鸡筏子滑坡在宝塔乡宝塔村长江北岸,生成于上侏罗统砂岩与黏土岩互层中,发生时间1982年7月7日晚,属古滑坡。滑动方向195°,长1 350 m,宽250~750 m,滑坡面积0.77 km2,滑方量1 500万m3,滑动前沿约180万m3土石体滑入长江,淤高河床25~35 m。此次滑坡严重危及航运安全,损失惨重。自从三峡电站建成后,水位提高到175 m,砂页岩和泥岩陡坡地段受水的浸泡,沿江两岸小型崩塌滑坡年年都有发生,危害也不小。

2.4 雹灾

云阳县长江北岸是大巴山暴雨边缘区。每年4—8月局部地区常有雹灾,冰雹伴随暴雨来势凶猛,强度大,历时短,危害重。1911—1949年冰雹成灾只有8年,而1950—2000年期间冰雹成灾多达23年。1986年8月7日15:00—21:00,云阳县长江北岸遭冰雹和大风危害,冰雹大如鸡蛋,能击穿房顶,打毁将成熟的玉米水稻,受灾面积逾30 km2,粮食减产2 250 t,垮房108间,伤9人。

2.5 病虫害

水稻病虫害有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红苕有黑斑病、二十八星瓢虫;小麦有白粉病,玉米有纹枯病,洋葱有晚疫病,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1983年水稻稻瘟病受灾面积达到4 333 hm2,占水稻面积18%。1998年小麦白粉病危害,全县5 600 hm2减产50%。近10年以来,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4 270 hm2,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cla flage llicornis(F.smith)]危害,出现大片死树,成灾面积1 435 hm2,柑橘南亚大果食蝇和溃疡病也在局部地区发生蔓延危害,造成严重损失。

2.6 田鼠

田鼠是世界公害,对云阳县的作物生产危害越来越大。据调查,云阳县田鼠害的密度达到32~39夹次。1989年3月该县的养鹿乡中山村7组2 hm2直播玉米被田鼠吃掉90%。

3 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3.1 受季风大气环流制约和全球气温增高影响

东南季风和夏秋之交,孟加拉湾低压气流入侵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气流输入,在盆周大巴山区受阻,导致暴雨成灾。此外,工业的迅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促进全球气温升高,对旱灾频率加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3]。

3.2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云阳县1949—2011年,人口增加57万人。人为了生存发展,不按自然规律办事,长期掠夺式开发,1958年大办钢铁,森林遭到乱砍滥伐,1990年森林覆盖率降至7.5%;加之陡坡垦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加重。

3.3 害虫田鼠天敌减少

全县因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减少。由于长期使用高毒化学农药,害虫抗药性增强;加之民间捕食青蛙、捕杀蛇类和黄鼠狼屡禁不止,虫鼠天敌减少,使病虫田鼠繁殖加快,危害猖獗。

4 防灾对策

4.1 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

2011年全县人口134万人,每km2有352人,人均耕地0.06 hm2,必须采取行政、经济手段严格控制人口恶性增长,加快农民科技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切实保护好数量有限的耕地资源,建设基本农田,大力推广沼气池,为农民解决生活能源问题,逐渐平衡人地之间的关系。

4.2 加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广泛宣传生态大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保护虫鼠天敌资源,从而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农、林、水、国土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要将生态环境的改善摆到工作议程上来,明确每个领导的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该领导的年终考核中去,增加树木的种植量,对荒山进行绿化改造,减少农民在山上种植作物,使云阳县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好。

4.3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县内溪河纵横,应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科学规划,实现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在方法上做到治山与治水,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治上与治下3个结合,这是防灾减灾治本措施[1]。

4.4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网络

对病虫、滑坡应分区分点设立观测站,并利用电信信息平网,及时搞好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以防患于未然[1,4-8]。

5 参考文献

[1] 唐治诚,全永明,彭华明.四川省云阳县自然灾害概述[J].山地研究,1993(2):4.

[2] 黄润秋.四川云阳鸡筏子滑坡形成机制的探讨[J].山地研究,1986(2):45-52.

[3] 覃红燕,谢永宏,邹冬生.湖南省农业洪旱灾害演变趋势和成因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2):40-44.

[4] 潘耀忠,史培军,刘慧平,等.面向保险业的大面积自然灾害防灾核损信息系统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7,6(1):1-7.

[5] 秦志英.重庆市综合自然灾害分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3):310-315.

[6] 郑远长.全球自然灾害概述[J].中国减灾,2000,10(1):14-19.

第3篇

关键词:能源; 灾害事故; 对策

一、 煤炭的地位和煤炭生产的基本特点

(1)煤炭工业是资源性行业,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炭企业的寿命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量,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由于资源条件差别很大,煤矿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它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我国的煤矿种类多、分布广,在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1264个县均有分布。

(4)煤炭工业是高危险行业。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煤矿的生产系统在地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且呈管网式布置,半封闭式结构,瓦斯、煤尘等多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致灾因子共存于同一环境,使煤矿容易发生多种灾害事故。煤矿作业场所又处于移动和变化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生产条件和灾害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在各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发生率高,伤亡最为严重。

二、煤矿的主要灾害及灾害事故现状

2.1 煤矿的主要灾害

(1)我国煤矿均为有瓦斯涌出的矿井,全国煤矿的年瓦斯涌出量在100亿m3以上。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量占49.8%,煤炭产量占42%。煤与瓦斯突出是我国煤矿灾害中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所以,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很严重的国家。

(2)我国煤炭资源的埋藏条件复杂。大中型煤矿中,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于复杂或较复杂的煤矿占33.09%。开采深度也大,2005年,平均开采深度约为430~450m,而且每年平均增加10~20m。这种复杂的煤田地质条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事故隐患。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有瓦斯、水灾、火灾、尘害、热害、煤岩动力灾害等。

(3)我国绝大多数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性。国有重点煤矿中,87.37%的煤矿存在煤尘爆炸危险,而且60%左右的矿井的煤尘爆炸性强烈。1960年,山西省大同老白洞煤矿发生的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684人,矿井被毁。2005年,黑龙江省七台河东风煤矿的“11·27”矿难,死亡171人,也是煤尘爆炸所致。

(4)从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的变化态势可以看出,随着开采强度加大、开采深度逐年延伸,煤矿的开采条件呈现出逐渐恶化之势,自然灾害的威胁也呈加剧之势,对灾害和隐患的治理难度在加大,对需要的防灾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我国大中型煤矿中,煤炭自然发火严重或较严重的占72.86%。国有重点煤矿中,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分布范围较广,几乎所有产煤区都存在,尤其是重点产煤区更为严重。我国煤矿发生的火灾大多为自燃火灾。

2.2 我国煤矿灾害事故现状

(1)我国煤矿各类自然灾害类事故,如瓦斯、火、水、煤岩动力灾害,生产性不安全因素导致的事故,如机械伤害、人员触电、提升运输事故等均有发生。

(2)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频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在我国工矿商贸企业中最为严峻。煤矿灾害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约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总数的30%和40%,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灾害事故占全国工矿企业的80%。

(3)结合我国煤矿安全历史资料分析,可以发现,煤矿的灾害事故呈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在20世纪,无论在事故起数,还是在死亡人数上,瓦斯事故逐年上升。瓦斯事故的百万吨死亡率由1981年的0.995,上升到2000年的3.135,反映出瓦斯威胁逐年加大。进入21世纪,在政府提出贯彻执行治理瓦斯的“十二字”方针后,瓦斯事故逐年下降,说明技术方针的重要性、贯彻这一方针的重要性以及贯彻这一方针的巨大作用。

三、灾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3.1 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煤矿防灾系统不健全

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灾害危险与灾害防治能力必须实现动态平衡。在灾害危险程度增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灾害防治措施,提高防灾治灾能力,就容易发生灾害事故。2003年专家会诊结果表明,我国煤矿的防治系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对灾害的防治能力。2004年,近18%的国有煤矿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

3.2 煤矿自然条件差,伴生灾害多,容易造成严重灾害事故

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井下巷道呈管网式的空间布置和多种致灾因素共存在同一环境,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发生各种致灾因素作用的耦合,形成继发性的灾难,波及邻近区域甚至全矿井。这种机构性特点也是煤矿灾害事故严重度高、特大事故多的原因之一。

3.3 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巨大

煤矿灾害治理需要技术与装备,技术难题需要科技攻关,这些都要有可靠的资金保障。煤矿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效率不高,亏损面宽,加上社会负担重,造成煤矿的安全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煤矿效益有所提升,在国家的支持下,治理瓦斯等灾害的专项费提取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煤矿企业深层次的问题未解决,提取的费用仅能维持当前安全生产的需要。

3.4煤矿职工素质不高,技术人员匮乏,职工的安全意识亟待强化

煤矿职工队伍庞大,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不能满足高危行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煤矿灾害防治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切技术措施和管理必须依靠人来实现。但是,当前不但职工文化程度、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灾害事故的防治,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初步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一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约7万人,96%的煤矿缺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矿缺采矿专业人才。

3.5安全管理水平低,制约机制和责任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我国煤矿发生的灾害事故大多为责任事故,反映出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现场管理混乱,很多安全技术措施在现场没有落到实处,现场检查发现的隐患未得到及时整改,导致事故不能有效控制。煤矿内部规范有序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尚未健全。有些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的建立不适合灾难治理的要求,不能保证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

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人事司.全国煤矿特大事故案例选编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第4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汛期将至,强降雨、洪水、大风、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高温、高湿等自然灾害对安全生产工作影响较大,特别是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校园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的易发多发时期。各社区服务中心、黔灵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提前预警,及早部署,按照本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属地管理”原则,切实把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抓紧、抓细、抓实。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将防范极端灾害性天气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大督促本行业(领域)企业抓好作业现场汛期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汛期期间我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各社区服务中心、黔灵镇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对重点区域、单位场所和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监控,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安全措施,明确安全责任,切实整治和排除各类事故隐患,保障汛期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一)区住建局:负责建筑施工及危旧房改造方面的安全工作,要全面掌握深基坑、管沟(槽)和地下作业的排水、放坡和支护情况,塔吊、物料提升机、落地式脚手架等垂直运输支撑设施的基础稳固和拉结及防风装置情况,强化对施工现场各个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现场排水、运输道路、边坡基坑支护、脚手架工程、施工用电、垂直运输设备、临时设施、高空作业等,发现隐患及时治理消除,确保各项防护措施满足汛期安全生产的需要;督促施工企业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天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计划,在大风、连续暴雨等恶劣天气情况下,应停止施工并根据情况安排工人撤离施工现场或危险区域;在恶劣天气结束恢复施工之前,必须逐个环节、逐个部位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确保不存在隐患后,方可恢复施工。同时,加强对危旧房的日常排查与监控,督促责任单位及时进行隐患治理与改造。

(二)市交管局分局:负责道路交通运输领域的安全工作,加强对桥梁、隧道、涵洞、边坡和临水临崖路段的监测巡查,发现坍塌、路基塌方、水淹、落石等危及车辆通行安全的隐患,应封路处理,及时消除隐患。督促运输企业加强对客运、货运车辆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加强动态监控值守,根据雨情按预案要求减速慢行或封锁线路,发现危及行车安全的隐患时,及时消除隐患。决不能强行冒险行驶。

(三)区安监局:一是负责危险化学品领域的安全工作,加强对生产、经营、使用、运输、储存企业的汛期安全检查,督促危化企业加强对生产、储存、运输设施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监控,落实防止超温、超压的措施;二是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的防雷、防静电管理,定期检测、维护防雷和防静电设施,确保各项设施完好有效。在雷雨天气情况下,要停止露天作业,工作人员要进入建筑物内,防止发生人员遭雷击事故;油、气储罐要停止装卸;三是危险化学品仓库存放总量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不得超量储存,对储存场所要进行通风、防水、防漏、防潮措施检查;对遇湿或高温容易分解出易燃、有毒气体的原材料和产品,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水、防潮、降温措施;对危险化学品储罐,应确保液位超限报警装置完好;对罐区和储罐围堰、易积水的生产区域、生产设备设施、储存库房应采取防洪围挡措施,并准备必要的排水设施。

(四)区旅游局:负责旅游方面的安全工作,做好景区安全防护工作。要切实加强防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等工作,遇暴雨或连续降雨天气,要加强对景区的监测,对存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风险的区域进行封闭,禁止游客进入。水上旅游景区在水位上涨、水流加急以及大风暴雨天气不能保证安全时,游船要停运,漂流项目要停业。督促要求旅行社在组(接)团之前,根据天气预报制定详细的行程安全方案;在途经危险路段或游览水上项目时,导游要提醒游客注意安全,随时清点游客人数,确保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

(五)区城管局:负责渣土消纳场所领域方面的安全工作,加强渣土场、消纳场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督促责任单位进行安全评估,制定治理方案及时进行治理。同时,督促户外广告企业对其户外广告设施进行检测、加固和维护等自查,对户外广告用电设备进行检查,防止因线路老化或阴雨天气发生漏电伤人事故,对发现的隐患,要督促及时整改。要督促各社区(镇)加强违法建设行为管控工作。

(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对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要求特种设备安装维护,企业要加强日常维护,特别是在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要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安全运行。

(七)区国土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领域的安全工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与监测,密切关注和防范突发性暴雨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危险区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及时治理,对一时不能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划定警戒区域、设立告示牌。对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危险点,要明确人员实施24小时巡查监测,落实好预警预报、群防群测、搬迁避让、应急处置等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八)区教育局:负责校园安全方面的安全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危旧校舍的安全整治,加强校车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并开展有针对性地校园汛期安全教育,防止学生溺水等事故发生。

(九)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公共场所、大型商场的安全监管,并做好应急预案。

(十)区生态文明局:负责辖区森林防火有关工作。

(十一)区铁路护路办:负责加强铁路沿线的巡查监护,发现危及行车安全的隐患时,要及时上报。

(十二)各社区(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辖区内危旧房排查与日常监测、生产隐患、地质灾害隐患、电力设施的检查维护、市政排水系统的疏浚和户外广告设施的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排险措施,确保汛期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第5篇

1.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领域防汛工作,明确安监部门开展防汛工作所承担的任务,督促工矿商贸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有序地开展防汛工作,最大限度防范和降低因洪涝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印发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职能职责及汛期值班安排的通知》(平防汛指〔2016〕2号)文件要求,按照我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部署要求,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企业开展防范洪涝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相关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1.4工作原则

在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组织镇(街道)安监办、相关企业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认真做好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应急专家库;督促企业,特别是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以下简称重点企业)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补充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协调专业应急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及时高效地处置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险情、事故。

2组织体系及职责

2.1企业防汛工作领导小组

县安全监管局成立企业防汛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级安监部门、相关企业开展防范自然灾害工作。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全监管局办公室,负责局防汛工作的启动,向镇(街道)企业防汛工作领导小组预警信息和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的企业防汛应急响应等级,做好事故的上报、防范自然灾害的情况汇总等组织协调工作。

成立检查督导组、应急管理组和后勤保障组3个工作组,推进防汛工作的落实。

检查督导组:由局各片区分管领导带队,负责指导和督查联系片区的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展防汛工作,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物资储备、落实防范措施,对不履行工作职责的企业进行通报和跟踪督促整改。

应急管理组:由应急办负责,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动态,及时起草文件,部署防汛工作;保持与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的沟通联系,及时上报相关信息;督促有关股室(队)掌握企业基础信息和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储备情况;协调确认应急专家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指导企业落实自然灾害发生前、中、后安全措施。

后勤保障组:由局办公室负责,利用信息平台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安全措施信息,开展对外防汛工作宣传报道,安排好本单位人员值班、物资供应、车辆保障等工作。

3灾害分级与应急响应等级

参照《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对于洪涝台旱灾害的分级,分为特大(I级,红色)、重大(II级,橙色)、较大(III级,黄色)和一般(IV级,蓝色)洪涝台旱灾害。将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灾害等级作为企业防汛应急响应等级,即I级、II级、III级、IV级应急响应等级。

4预防与预警

4.1应急准备

(1)思想准备: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汛防旱指挥部要求,加强对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全体人员动员大会,增强做好相关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职责分工、防范措施、工作纪律。

(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防汛应急领导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加强与企业、部门的沟通联动。协调确认应急专家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队伍。

(3)工作准备:制定24小时人员应急值守计划,完善信息沟通渠道。通知乡镇(街道、管委会)企业防汛领导小组做好应急联动,同步开展各项防范工作。督促企业特别是危化企业开展安全隐患的紧急排查,做好在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安全评估,落实应对性措施。

(4)预案准备:根据灾情特点,熟悉企业防汛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指挥报告程序、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等内容,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督促企业按照有关要求,完善应急预案;所有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要害部位都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进行培训学习。

(5)物资准备: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区域内应急救援物资器材设备的统计,建立紧急情况下的调用机制。承担区域专业应急救援任务的企业或单位补充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有关企业要根据生产实际,配足相应的应急物资,做好清理使用和维护保养。

(6)通信准备:明确值班、值守人员的通信联系方式,配备必要的应急通信设备,保证信息实时畅通。

4.2监督检查

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企业,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要及时完善防汛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风险监测、预防和评估,认真开展以“六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查措施)为主要内容的防汛专项检查,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防控、早整改。

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要督促重点企业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避险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做好相关装置、安全设施的检测检验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其安全可靠和有效运行;明确重大危险源、危险装置等重点部位的责任人,强化领导带班、值班;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带队,对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4.3预警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预警信息,向乡镇(街道、管委会)企业防汛领导小组发出预警;通过信息平台向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传递防汛有关信息。收集汇总安全生产应急、重大险情信息;重大险情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将初步情况报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并实时对险情组织核实。

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防汛领导小组接到预警后,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向重点企业、村(社区)发出预警。通知企业有序组织生产,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检查,降低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落实好抢险队伍、物资和装备,严格执行领导值班制度,保证主要负责人、安全技术人员和应急队伍坚守工作岗位。

5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的企业防汛应急响应等级,并启用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和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将信息通报全局工作人员,并妥善安排好值班工作,保持通讯畅通,做好值班记录。

5.1I级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的I级应急响应命令,I级应急响应行动,启用24小时领导带班和应急值守制度,全局人员处于待命状态。

由局长负责指挥,局领导及相关股室(队)人员参与值班保障。一是与各地值班人员保持实时联系,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险情进行研判,提出防御目标和应急措施,部署企业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二是与相关应急专家、专业应急处置队伍保持联系,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拉得出、救得下;三是督促乡镇(街道、管委会)通知相关企业全面启动防汛专项预案,企业组织停产或减荷,进行安全检查,安排好值班人员,加强对危险部位(储罐区、配电房、非煤矿山作业面等)监控,做好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准备;四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信息平台等媒体,宣传防汛期间安全生产各项措施。

5.2II级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的II级应急响应命令,领导小组II级应急响应行动,启用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全局人员轮流处于待命状态。

由领导小组分管企业管理的副组长负责指挥,相关股室(队)人员参与值班,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险情进行评估,提出防御目标和应急措施。通知应急专家、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处于待命状态。督促各乡镇(街道、管委会)通知相关企业启动防汛专项预案,加强人员巡查检查,安排好值班人员;加强对危险部位监控,提前做好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指导各地开展企业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利用媒体宣传防汛安全知识。

5.3III级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的III级应急响应命令,领导小组III级应急响应行动,启动24小时应急电话值班。

由领导小组副组长轮流负责值班指挥,相关股室(队)积极参与,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险情进行分析,提出防御目标,部署相关工作。明确应急专家、专业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组成。对企业开展应急准备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各地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通知企业做好启动专项预案的准备。

5.4IV级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的IV级应急响应命令,领导小组IV级应急响应行动,加强电话应急值班。

相关股室(队)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险情进行预测。

5.5应急响应措施

1、开展思想发动,将信息通报全局工作人员,妥善安排好值班,保持通讯畅通,做好值班记录。

2、督促乡镇(街道、管委会)企业防汛领导小组落实防范措施。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信息平台等媒体,开展宣传教育。

3、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重点设备、部位和岗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做好在强风、暴雨、雷电等情况下企业安全性评估,加强应对性措施的落实;强化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强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前制定设备和设施倒塌、库区及车间进水、危化品泄漏和爆炸、厂区突发断电等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无法排除的险情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落实安全措施。安排好人员值班,加强对危险部位监控,发现险情应及时排除。

4、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防汛工作专项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人员值守,加强事故预测预想,加强应急救援准备,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5.6信息与新闻宣传

领导小组是企业防汛应急信息的指定来源,由领导小组统一收集和对外报道企业防汛的信息。

5.7应急结束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正式解除灾害警报信号后,结合各地反馈信息,由局领导小组决定,结束企业防汛抗台应急状态。

6后续处置

根据自然灾害期间企业停产、减产情况,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安全复产、复工。

6.1开展安全检查

重点检查生产装置、管道及设备设施是否在防汛期间受到损害破坏,检查安全阀等附件是否损伤,检查检测原材料等是否受到影响,检查电气仪表、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是否处于适用状态;采矿作业面是否遭受损坏,电器线路是否发生短路漏电等。

6.2做好防汛期间应急防范工作

重点落实应急器材的准备,专业技术、应急处置人员必须到位,并严格执行应急值班执勤制度,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带班制度。

6.3防汛工作评估

领导小组负责对预警和应急响应期间各环节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总结;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对发生险情的企业及时进行检查,并落实整改;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7预案管理

7.1预案演练

各乡镇(街道、管委会)防汛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习,以检验、改善和提高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

7.2预案修订

本预案由县安全监管局(应急办)制定并实施。根据工作实际,视情作出相应调整修改。各乡镇(街道、管委会)根据本预案,制定当地防汛专项预案。

第6篇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土资源是人类存续的根本条件,是农业和农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水和土,农业和人类就失去存在的条件。保护水土资源,维持水土平衡,是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小范围内进行水利资源的综合治理,提高地方农、林、牧业发展,预防地方山洪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轻中度的水力侵蚀,土壤侵蚀的方式是以面蚀的方式范围逐渐扩大,并且主要为片蚀和细沟状侵蚀,由于长时间受到了地形、降水以及人为因素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性作用,逐渐形成大量沟壑。水土流失会对流域内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其长时间的侵蚀所形成的沟壑也对地貌造成严重侵蚀,进而对机耕作业产生负面影响,大大降低土地的整体利用率,制约的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再加上降雨相对比较集中,并且容易出现大暴雨,土壤母质黏重,蓄渗迟缓,导致大量的径流直接顺坡冲刷下来,出现超渗产流,很容易出现跑水与跑肥现象。小流域本身的地势较为起伏,坡耕地的植被缺乏一定程度的保护,上游坡面江水径流未能及时实现蓄滞入渗。在遇到了大雨和暴雨的时候,坡水很容易下泄,泥沙混杂在一起,对道路、桥涵等产生严重的破坏,并且还能淤塞水利工程,对下游的农业生产以及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眼汇总,将导致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平衡机制受到损害,并且生态调节功能失衡,并且容易出现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析以当地自然规律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情况,以科学方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首先应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当地地理特征,并归纳出相应的治理方向与具体步骤。在措施设置方面,不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怀有侥幸心理而降低设防标准,与此同时也无需过分高估自然灾害盲目提升设防标准而导致资源滥用与资金浪费。应参考防护对象的综合价值与抗灾能力,采取在规定标准内与实际需要相符的设防标准,维护工程效益与安全相互和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应采取沟道与坡面兼顾、天然植被与人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则,根据治理对象的地形、保护植被的数量以及保护治理对象的综合价值,将治理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于沟道耕地较多、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要适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这样一来虽然该地区工程投资量会相应增加,但竣工后在农田、水土以及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保护程度都会相应提升,因而对改善村容村貌与各项村级基础建设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沟道耕地数量较少、无人居住的区域,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进行相应保护。从灾害防御的角度而言,植被防护能力远胜于其他工程措施,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少的资金投入。除了生态治理外,还可在河道建立水闸、拦水堰、建设河道挡墙,在不同时期控制地方水流量,以此来控制地方水土问题。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1、治理监督措施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滥砍滥伐,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2、生态治理措施生态治理,顾名思义,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比如封山护林,在退耕还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种植乔灌树木或者植被。在农用生产周边地段,应该大量种植经济树种,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以村为单位,以县为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比如在河流地段种植竹子、垂柳,在农田边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或者适合地方生长的乡土树种。在城乡地段,可以种植三叶草,苜蓿等。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地方土地资源,种植的树木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水土治理的同时,可以做好地方经济建设。在水土治理过程中,建立地方经济性园林。比如在农民退耕还林的山地或者山坡地带,可以种植经济性树种(比如核桃、枣树、桐树等)或者可入药的植被(车婷草、山茱萸等)。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树种之间的间距,在植被的前期,山坡上应该设置相应的排水沟。除此之外,应该重点发展村落式经济园林,发展农家乐旅游业,通过生态治理发展地方旅游业,创造地方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预防措施水土治理,预防是关键,只有预防做到位,治理才顺利。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加强宣传力度,以农户为单位,将宣传资料以宣传画册的形式分发到家庭,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地方群众水土治理意识;其次,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对地方经济林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管理制度,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以此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最后,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

四、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自从实施了水土保持项目后,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也日渐显现出来,水资源得到了保护,水污染程度也降到了最低水平,土地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增加了土壤的渗透力,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许多以前的水土流失、飞沙走石的恶劣现象已经消失,坡耕地也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已经到处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的景象。对坡面实行修梯田、植树、栽植经济林、种草等处理实施,确保区域中的水源充足水资源。在小流域内的中上游设置蓄水池、谷坊,能对水资源使用等能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实施治理措施能让工程抗旱防洪、蓄水减沙等多个方面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社会效益分析在小流域内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性治理工作,能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切实做到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控制乱砍乱伐现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真正保护土地不再出现石化、沟蚀、沙化等,并且通过小流域治理后,适当减轻了下游的泥沙危害以及洪涝灾害。通过大力开发荒沟、荒山,土地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方面的优势,农林牧地的使用比例上逐渐趋向合理,并且提升了环境的整体容量,进而为创建农业典型示范基地,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

3、经济效益在采取相关的措施之后,进行效果监测,并根据相关结果显示,对不同措施年有效拦蓄水径流进一步增加,并适当减少了土壤侵蚀量,进而大大降低侵蚀率。并且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此外,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性治理之后,每一地区的水资源使用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善,切实解决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方面的问题,进而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局面。能够让更多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此外,在对小流域实行综合性治理后,大大增加标准农田棉结,并且大量栽植经济果林。并且在人口不断增长前提下,人均的林地、农地面积在不断增加,粮食也大面积增产。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得到很好缓解,人口环境容量也将大大提升。 

结束语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减轻水土流失,并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并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有效方法,需要不断地开展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党志良,林启才,史淑娟.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以丹凤县陈家沟小流域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第7篇

关键词:防风;防雷;防覆冰

1 引言

某地区位于太行山东南麓,辖区内70%属于山地、丘陵地区。这里地处风口,每年秋冬季节,狂风不止,电网防风成了第一个难题。这里群峰林立,许多电力线路沿山而上,夏季雷雨天气盛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经常受到雷电袭击,电网防雷成了第二个难题。冬雨季节时,山区天气异常寒冷,部分地区的电力线路因天气寒冷以致导线覆冰严重,安全隐患很大,电网防覆冰成了第三个难题。

2 管理思路及技术措施

2.1在全面治理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电网隐患中,该地区领导班子意识到“人患大于隐患”,治理风患、雷患、冰患必须先抓管理,为此,该地区首先从查思想、理制度入手,重新修订修编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分区包片制度,将隐患排查治理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出现问题各级负责人必须“说清楚”,极大扭转了部分人员的习惯性违章,实行该制度以来,有效避免了因人为及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

2.2在抓管理工作的同时,该地区注重以科技进步手段为支撑,提升电网抗击自然灾害能力,率先联合高等院校及研发部门开发故障在线“三遥”系统,加快线路故障排除速度,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作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对易发生风灾、雷灾的地区安装线路接地短路故障指示器,提高供电可靠性。主干线路安装智能架空配电线路在线管理系统(简称LTU),可有效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和降低劳动强度,在利用电子互感器实现配电架空线路故障定位技术方面有集成创新,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2.2.1解决电网防风难题

电网防风点多面广,针对现状,该地区因地制宜,责任到人,特殊地区特殊治理。一是对处于风口内的10余条10千伏线路采用双横担、双绝缘子,加长线路横担等措施,加大线路三项间距,避免因混线造成线路跳闸。二是在风口地段安装防风拉线,缩短线路耐张段,加强线路抗风能力。三是清查各供电区内的老旧线杆,对抗击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的老旧线杆列入年度反措计划,进行全面改造,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全部治理到位。

2.2.2解决电网防雷难题

该地区对2009-2012年期间因雷电引起的电网事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根据接地体改造试点进行初步概算,全部改造需要2000余万元,费用巨大,一次性改造到位不太现实。针对现状,该地区决定采取“重点投资,分步实施”的方式开展防雷工作。首先对雷电活动频繁的8条35千伏线路增设36组避雷器,改造接地体125处。其次对雷电活动频繁的6个乡镇内不符合规定的63个台区接地装置进行改造,及时更换或补装不合格及没有安装低压避雷器的台区。三是对27条10千伏主干线、分支线分批安装避雷器,更换绝缘子。通过采取不同措施为该地区电网雷电波的侵入设置一道道屏障,防止雷电波的侵入,提高电网的耐雷水平,从根本上降低雷击跳闸率。

2.2.3解决电网防覆冰难题

该地区山区属于冰雪多发地带,总结历年覆冰严重地区的受灾原因,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率先在山区变电站开展试点,在变电站母线及35千伏、10千伏出线涂刷防冰雪涂料,防冰雪涂料采用IPN技术,用含硅无机聚合物对有机聚合物改性得到交替排列组成的多嵌段共聚物,使涂层的附着力、硬度等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可极大的减小对冰晶的吸附力,从而有效防止线路覆冰。经过数据对比,2012年该山区未发生因覆冰造成的线路断裂,绝缘子倾斜等事故。

3 效果后评估

通过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后,该地区电网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升。2009年-2012年四年间,因雷雨大风天气引起线路跳闸次数统计如下:110千伏系统中,2009年1条次,2010年0条次,2011年0条次,2012年0条次;35千伏系统中,2009年6条次,2010年4条次,2011年3条次,2012年0条次;10千伏系统中,2009年55条次,2010年39条次,2011年35条次,2012年21条次。2012年,10千伏线路因雷雨天气原因造成停电跳闸21条次,与2009年同期的55条次相比,下降了34条次,据统计2012年雷电活动日19天,2009年21天,在近乎同等的条件下,同比下降率62.9%,1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未发生线路跳闸。由此可知,35千伏线路效果尤为明显,10千伏线路在点多面广的条件下,效果也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汪秀丽;;输电线路覆冰浅论[J];水利电力科技;2008年02期

[2]阮羚;汪涛;朱昌成;谭章英;;输电线路防冰原则及技术措施[J];湖北电力;2009年01期

第8篇

(一)目的

为做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生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农业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

2、快速灵活,经济效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灾后第一时间,快速、准确传递灾害发生地区、发生程度、损失情况等信息,为政府及时实施救助提供依据。同时,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合理整合资源,降低减灾救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县农业救灾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救助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责任分工认真负责,密切配合,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甘泉县范围内发生突发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复产。

自然灾害发生区涉及防旱、防风、防汛的,按照甘泉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甘泉县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规定执行,涉及重大动物疫情的按照《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机构

县上成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粮食局、气象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县委宣传部、物价局、供电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救灾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视察灾情,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专家组等赴灾区开展工作。

(三)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根据县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开展日常工作:

1、组织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筹备领导小组办公会议。

2、密切与气象、水利、“三防”等有关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综合协调指挥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根据灾情请示领导小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3、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

4、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

5、及时了解和督导各乡镇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6、负责处理其它日常工作。

(四)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农业局: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水利局:承担县“三防”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县“三防”及水利工程抢险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间对水库实施联合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国土局:提出耕地保护措施,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

财政局:负责落实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并落实灾害发生区政府救济及社会或个人救助资金物资等。

经济发展局、粮食局:安排重大农业抗灾救灾基建项目;根据县政府的指令启动《甘泉县粮食供应和安全应急预案》。

气象局:负责天气预报、警报,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服务;组织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鉴定工作;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

公安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交通秩序,确保救灾物资运输畅通。

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好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物价局:负责农资价格监管工作;平抑市场价格;依法查处哄抬种子、化肥、农药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供电局:负责对损坏电力设施的恢复及电力调度工作,以确保灾区农业用电需要。

三、预防、预警

(一)预警信息

包括甘泉县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局的水情、汛情信息,各乡镇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二)信息采集

1、采集途径。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气象、水利、“三防”指挥部等部门的联系,定期、不定期的会商;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信息网络系统。

2、采集内容: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自然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畜禽、饲草损失程度,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电设备、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三)信息报送

1、实行逐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向县人民政府和市农牧局报告。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突发事件,应上报市人民政府。

2、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农业重大灾害发生后,各乡镇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或直接报告等形式,向县农业局和县人民政府报告灾害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程度、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农业经济损失、人畜受害情况、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灾害详情的,应先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一般性农业自然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并向成员单位通报。

(四)灾情信息

县农业局协助县“三防”指挥部做好自然灾害信息的工作。其他部门未经授权,不得自行。

(五)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

1、收到气象、水利、“三防”等部门以及流域管理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

2、重大干旱、寒冷等进行性自然灾害趋重。

3、其它突发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六)预防控制

1、组织、思想准备。建立完善县、乡两级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县乡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工程准备。水利等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选,增强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的落实工作。

3、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

4、适时防控。及时组织动员基层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没有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

风暴灾害前,根据县三防指挥部的部署,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人员、畜禽、设备转移。

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接到低温冻害、干旱等灾害预报后,农业部门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动员、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四、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安排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强度,提出启动应急响应,报请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救灾和灾后农业复产工作。

(一)一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县政府启动《甘泉县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时。

(2)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一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部署协调救灾复产工作,并及时将情况报告县委、县政府、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2)密切监视灾情动态,及时提出救灾意见和落实救灾复产措施。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分赴灾区指导农业救灾复产工作。指导、组织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援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复产资金。

(4)必要时请求动用县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二)二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2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二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部署救灾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和市农牧局,并通报各成员单位。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请求动用市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三)三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1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三级响应行动。

(一)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作出救灾工作部署。加强灾情调度,及时向县政府、市农牧局报告灾情,并通报有关部门。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派出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县财政局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调剂、调运救灾备荒应急种子。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农业部门救灾应急措施和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四)应急解除

当自然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应急解除。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重大农业灾害发生后,县乡农业救灾领导小组要组织人员,迅速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2、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不同农作物。

3、根据灾害危害程度和范围,对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评估、核实,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县救灾领导小组和县政府。

(二)协商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种子、种畜禽、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

六、应急保障

(一)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县财政局《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二)物资保障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相关单位应优先保证各类农业救灾资金的落实和农业救灾应急物资的供应。

(三)信息保障

县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信息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自然灾害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四)职责保障

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定期组织培训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

第9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我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管理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综合协调我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并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公室具体工作职责,使相关人员做到了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保障了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

二、强化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我局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特别是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事后恢复和重建等章节中的有关条款,进行了认真研读,努力做到深刻领会、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为立足自身职能做好系统内外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业务基础。开展了各种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组织各乡镇民政助理参加全省灾情观察信息员业务培训班,并取得证书,今年在3月和6月2次对各乡镇灾害信息员集中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参训人20人名。邀请了县消防大队的大队长对县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及五保老人累计130多人在应对防火、食物中毒及自然灾害方面的基本常识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示范和讲解。通过宣传培训,让各级干部职工和群众更多地了解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抵御,在灾害面前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强化各项措施,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一)健全规章制度。我局紧密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殡葬管理和祭祀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特别是对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了更加详细具体、操作可行的应对措施。另外,我局还建立健全了学习培训制度,信息、监控、报告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畅通信息网络。为保证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处理,我局严格执行县政府应急办的值班制度,特别是在重要会议召开、重大节日前后,坚持做到值班人员按时到岗,不迟到、早退,不空岗,并保证值班人员手机24小时开通,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网络畅通。

(三)加强工作,维护民政对象思想稳定。设立专门的群众来访接待室,配齐桌椅、饮水机等办公设施,建立完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领导接待日”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优抚对象、退伍军人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其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稳定意识,自觉维护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排查全县优抚对象和退伍军人等涉军对象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解决涉军对象反映的合理诉求。及时掌握不稳定人员的思想动态,通过慰问等多种途径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在政策范围内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平衡情绪。同时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全力预防和制止了集体访、越级访等事件的发生。

(四)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提高应急能力。一是修订完善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理顺应急救助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物资到位。二是建立县镇村三级救灾服务网络。一旦发生灾情,局救灾股、镇乡社会事务办、村级救灾员形成三级救灾网络,做好对灾情的逐村核查上报,通过一级一级汇总后,上报上级民政部门。今年以来,我县先后遭受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全县农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损失,据统计受灾人口达30200人,灾情部分轻重,涉及群众利益问题无小事,我们深入灾区,积极做好报灾、核灾工作,稳定灾民情绪,及时救助灾民,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全县灾民生活救助资金实行“一卡(折)通”发放,共发放冬春救助资金147.85万元,并支出107.28万元用于购买衣被7400件,全部发放到灾民手中,救助灾民11200人。我局开设专门的办公室,完善县镇乡村三级观察预警机制,实现各乡镇、村、组信息员队伍纵向到底,民政、气象、水利、国土等单位横向到边,实现了救灾资源共享,确保了大灾之时的信息及时、准确和畅通。四是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今年3月,我县召开了各乡镇、村干部参加的培训会,王尤录局长主持会议,并邀请省救助处领导在会上做了专门的减灾救灾等知识的讲解培训。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向群众散发宣传单、宣传画册830份,悬挂条幅10条。

(五)切实抓好敬老院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农村敬老院的安全监督管理,排查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每年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都及时向县福利中心及农村敬老院下发安全管理的通知,指导他们做好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全面排查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安全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实施领导班子及股室工作人员分包乡镇和敬老院制度,定期深入敬老院了解情况,督促检查。同时在各个敬老院开展了防火、防盗、防走失、防煤气中毒、防食物中毒、防精神病、防传染病“七防”排查治理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六)维护殡葬祭祀活动秩序,营造平安稳定环境。草拟了《县祭祀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春节、清明等关键时间段祭祀活动监管,明确单位职责。春节、清明节当天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公墓开展安全巡查、秩序维护、交通疏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