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

时间:2023-09-26 18:01:11

导语:在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

第1篇

人类发展的历史伴随着人类对能源的持续的开发利用与替代的历程。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替代过程, 其中主要包括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与煤炭的使用,内燃机的发明与石油的使用,以及现阶段正在推广与普及的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每一次能源结构的变化与替代都伴随着人类生活习惯,社会结构,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地位的巨大变化。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形势来看能源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且由于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和污染物排放过多的特性, 人类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凸显。目前,在所有新能源中,核能是能源效率最高的一种能源, 但是由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世界各国对发展核能产业的态度一直变换不定。因此在这个世界能源转型与国际经济秩序重新建立的关键时刻,我国要如何选择,是否该能抓住核能产业发展机遇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能源替代与经济发展历史

1. 火的使用与早期人类发展。火的发明与利用结束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转折。人类通过摩擦取火不仅改变了饮食结构开吃加热之后的熟食,更为重要的是火种的普及为人类大范围使用自然界中的干柴等原始初级的生物质能源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初级能源的使用又使陶瓷,金属等材料的烧制与冶炼成为可能,进而逐步扩大了早期人类可使用工具的的范围,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能源的使用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及抵抗气温骤降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人口的稳定与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2. 煤炭的使用与英国经济的崛起。煤炭能源的开采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对能源利用的飞跃。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使用蒸汽机的时代,但是由于木材等初级生物质能源的燃烧效率比较低无法满足人类对蒸汽机使用的需要,因此人类对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能源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之后又以燃煤蒸汽机为基础,人类发明了蒸汽式火车,蒸汽式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人类出行方式并且大幅度提高了人类出行与运输的便利程度。

另外,燃煤蒸汽机还被用于矿物的开采与冶炼,纺织,造纸等不同的生产部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也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英国得益于首先对燃煤式发动机的研发与利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极速上升,美国及欧洲其它国家也得益于技术扩散迅速发展成工业化国家。而当时中国与印度当时还处于农业社会,由于没有及时搭上第一次能源与工业革命的快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的衰落下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燃煤式发动机大规模利用之前的十八世纪中叶,中国还遥遥领先的占据着全球GDP 的三分之一还多,此时的印度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其GDP 约占全球总GDP 的四分之一, 而同一时期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的GDP 总和约占当时全球GDP 总和的五分之一略少。而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燃煤式蒸汽机大量使用之后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此消彼长的作用下,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GDP 总和已经与中国GDP? 基本持平,都各占全球GDP 的约三分之一,而此时的印度GDP 已下降到占全球GDP 五分之一还不到的程度。由此可见,能源产品及技术的替代与更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3. 石油的使用与石油经济。石油的发现,开采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对能源利用的飞跃。人类在1859 年首次发现石油这种能源产品,从此以后直至今天石油一直都是对全世界各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被广泛的用于各行各业,比如被生产加工成汽油,煤油驱动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再比如被加工合成各种化工原料用于制造纤维,塑料等有机化学材料。这些化工与运输材料的进步给人类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习惯。虽然石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却极不均匀。以中东地区为例,富含石油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出口石油获得大量的石油美金为各产油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改变了产油国及附近区域的经济结构。20 世纪70 年代,得益于石油经济,中东地区产油国平均年GDP 增长率都在接近10%的水平。此外,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各个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也都运用过各种外交手段, 可见能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被全世界各国都有认可和重视的。

三、核能的发展与地位

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 核能, 约佔全球消耗量的4.4%,水能, 约佔全球消耗量的6.8%,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总共约佔全球消耗量的2.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 年全球对能源的消耗量将更加剧烈, 其中对化石能源的绝对需求量在上升,但是从能源结构上来看全球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比例是下降的。这部分对化石能源需求的下降要由其他能源来填补。

1. 核能发展现状。全球拥有核电站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其拥有99 座。而核电占国内发电份额最高的却是法国,约占75%。原本日本拥有的核电站数量也很多, 但是受到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其数量在陆续减少。除此之外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大型发展中国家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核电站,发达国家中加拿大与韩国也拥有一定规模的核电站。而除法国外,核电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集中在北欧和东欧地区。其中北欧地区的国家包括比利时、瑞典、芬兰等国;东欧地区的国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匈牙利等国。总的来说,全球现存核电站数量大概在440 座左右,总发电量大概在2 346 193GWh。占世界新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

2. 其他新能源发展现状。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比例十分低,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这三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总和大概占全球总发电量的7%。但是,风能发展速度却很快,据估计,在未来十年风力发电可为全球发电总量贡献越10%的电力。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脑进行利用。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发电容量约为230GW,生物质能源是污染极少的可再生能源,它可以被转换成多种形态进行利用,其中包括泥煤,秸秆等能源产品。目前生物质能源发电在全球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少,大概只有3%,乐观估计在未来十年内其所占比例至多增长至5%。

3. 核能的优势与核电产业近年来遇到的挫折。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虽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但在能源供给与消费上占主导的还是核能。高效能的核能提供了超过70%的新能源消费量,这大大超过了其他新能源的能源供给量。因此,把握好核能产业发展的先机对把握新一轮能源替代的世界潮流至关重要。

就在世界各国都看到了核能带来的好处竞相发展核电站的时候,2011 年日本大地震却引发了福岛核事故。就在福岛核事故当年,日本即宣布要有计划制定政策进入零核电时代。2012 年日本颁布了《能源基本计划》和《原子能政策大纲》,计划在2050 年达到完全零核目标。然而作为能源匮乏的国家,核电的退出以及增加的能源进口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2014 年,在进行抗震和抗海啸的技术改进后日本最终还是决定重启川内核电站的两个核能机组。然而在2015 年日本又关闭了五座正在运行的核电发电炉, 在民间呼声与政府政策博弈之后,日本政府暂时决定将核能供应比例定在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0%左右。

由于日本福岛核事故,除日本外的其他核电大国的核电政策也都有短暂的动摇。欧盟在福岛核事故后立即启动了对欧盟地区核电站的抗地震, 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抗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的检测, 但检测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因此在正式提交检测报告的2012 年6 月欧盟各国并未就是否继续发展核能发电产业达成一致。欧盟二十八个成员国中有十四个国家拥有核电站, 其中以拥有58 座核电站的法国为代表的大部分有核电站的国家支持继续发展核电产业。但德国、瑞典、比利时、捷克、瑞士一直以来都坚定的支持弃核计划。虽然矛盾重重,但是2016 年欧盟能源机构还是拟定了继续发展核电的计划,可见核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能源供应上的吸引力。除欧盟外,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加拿大等核电大国也都对本国的核电安全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在评估后这几个国家均表示会继续大力发展核电。

四、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 我传统能源的储采情况。以每平方公里土地蕴含能源的储量为标准衡量,跟据2015 年统计数据,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六成,因此总的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可以算是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相对优质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占世界总储量的5.4%,煤炭占到了全球总储量的约50%。但是由于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巨大,因此开采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 年到2012 年,我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以上。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我国煤炭的产量约为36.8 亿吨,石油的产量约为2.15 亿吨,天然气的产量约为1 344 亿立方米。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还是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保证我国经济安全快速持续发展。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我国新能源提供了全国一次能源供给量的9%。

(1)我国核能发展现状。我国核电技术的研发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前, 但是核能发电真正商业化直到20 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我国大陆地区的在运核能发电站总数为30 座, 装机容量约26 849MW,并且正有另外24 座在建设中,全球在建的核电站总共66 座。

(2)我国其他新能源发展现状。我国风能利用研发最早始于建国初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开始商业化运作。我国风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以及南方沿海地区,发电量排全球风力发电量第一,约14 536 万千瓦时。在未来十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还将增长一倍。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现状,这些太阳能资源主要被用于光伏发电。我国对光伏发电的技术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且光伏产业发展速度极快, 到2007 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光伏电池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是由于成本及需求方面的因素,我国2005 年之前大部分光伏产品都用于出口, 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我国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逐渐增加,到2015 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已达到4 318 万千瓦。我国地大物博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源量大概包括主要产自广大农村地区的秸秆,沼气等以及主要产自城市的生活垃圾等。但是我国真正利用到的生物质能源还不到可利用量的0.5%,近些年来我国正在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 核能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 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整体能源消费结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比最多的是煤炭,占比约为40%。这个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煤炭消费比例。我国消耗的这些煤炭中大概有一半用于发电,转化为电力消耗,另一半用于直接燃烧消耗。与其他化石能源相比较,煤炭燃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更多,再加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其次为石油,占比约为20%。从所占比例来看,我国消费石油与天然气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很远,虽然这两种能源的燃烧效率都比煤炭更好, 排放的污染也更少。从以上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很依赖煤炭, 这样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我国能源结构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向可持续利用低污染的新能源转变的问题。其次, 与世界整体情况类似,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是其能源提供效率与经济发展整体对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而核能发电效率非常高,排放的温室气体只有煤炭发电排放温室气体的1/6。因此,核能高效低碳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核电产业的发展需要配套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核电站所在地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仍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内陆核电站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五、世界能源发展对我国重启新建核电项目的重要启示

第2篇

回归需求导向,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把支持实体经济的观念植入商业银行战略、制度、流程、企业文化等。要使银行家们充分认识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自我繁荣最终将使银行业成为无源之水。回归需求导向,就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实体经济的需求调查、分析、整理、挖掘工作,就是要深入研究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科学把握实体经济各种经济主体、各行业产业、各种业态、各种商业模式的运行特点,并对实体经济的需求作出回应。回归需求导向,就是要放弃自我繁荣的倾向,合理配置资源,通过技术、机制的安排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精确地使用到最能够产生效用的领域。从另一方面看,实体经济本身的发展对于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实体经济不振,整个经济处于投机气氛浓重的情况下,银行业自然就要处于两难之中,如果支持经济则很少能够找到合适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如果整个地区都是一些投机企业,则难免受到影响。如果不支持则银行业机构本身很难获得发展。这也说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银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不只是银行业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经济的问题。应该从各个层面鼓励企业家、个体创业人员专注于事业,精耕细作。

顺应调整、升级要求,确保支持实体经济方向的正确性

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就要准确把握实体经济发展方向,注意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方向,并以此确定支持对象,确保支持方向的正确性。

首先,要准确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链的延伸、先进工艺的采用。需要商业银行有效整合投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社会金融资源,融合股权与债权,推进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切入直接融资金融服务链,构建新型银企合作关系,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其次,要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符合绿色经济、节能减排降耗、环境保护的产业要大力支持,比如,有机绿色农业项目、清洁生产型工业项目等。重点支持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的企业项目、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循环经济技术项目、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以及市场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节能减排企业。在实体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保有压,部分落后行业等需要尽快淘汰,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产能高度过剩且没有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要尽快退出。

第三,要支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符合改善民生的产业。商贸流通行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的商圈、综合市场、供应链、产业链应大力支持。能够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应该大力支持。积极推进消费金融,高度重视并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服务渠道的运用,促进向消费型经济转型。

第四,竭力支持符合科学发展的企业和产业。政府盲目追求GDP而进行的一些经济活动比如造城运动需要慎重对待,对于政府经济主体盲目多元化经营、脱离主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慎重对待,对于经济主体的投机行为不予支持,对于一些不符合发展方向的低水平重复项目应坚决退出。

第五,要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将有限的信贷资源从大型企业、国企向民营、中小及小微企业倾斜,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其他地区均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六,根据实体经济转型的方向设计金融服务模式,努力融入价值链,实体经济提供高附加值、低成本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转型方向保持一致,共融共生,共同发展。

实现科学定价,确保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分配关系的公平性

去年以来针对商业银行暴利行业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与商业银行产品、服务的定价是密不可分的。实际上确实有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定价过高,大有竭泽而渔之嫌。根据目前的市场结构与态势,多数地区资金紧缺,特别是小微企业。考虑到国家对于银行机构准入的限制,这种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商业银行定价偏高,客户也能够接受。实际上应该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如果银行的利益过多,则实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而且也不利于银行业的整体声誉和形象。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完善贷款利率和金融服务的定价机制,通过更加精细的风险定价技术,结合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区域集群情况、信用状况、盈利水平等准确为产品和服务定价,努力处理好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分配关系。即使是在谈判地位优越的情况下,也应该合理定价,避免损害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鼓励商业银行通过精细化的管理降低自身运行成本,鼓励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通过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提高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风险定价重要参数),保持商业银行产品、服务价格的较低水平。

完善风险管理,确保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在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以增加金融风险、扩大金融风险为代价,所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管理风险能力,确保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首先,应着力注意研究转型期经济运行特点及相应的授信风险特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深入研究实体经济运行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具体特点,把握规律,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稳健性。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注重研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特点。各商业银行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办法。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深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提升专业化能力,有效控制转型期产业升级的行业风险、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创新风险管控的理论、模式、技术等,从风险识别、计量与监测、风险处置等环节推进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风险水平,实现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加强银行业自身的创新与转型,确保支持实体经济效果的可靠性

从商业银行的现状看,经营理念、市场定位、经营水平还不能够适应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加上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加快创新和转型步伐,确保支持实体经济效果的可靠性。

首先,要进行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方面的创新。要对实体经济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挖掘,在此基础上围绕实体经济的需求,设计商业银行产品或融资方案,使产品或融资方案的结构和要素与支持对象的业态特征、现金流结构、信用资源、资产负债表高度契合。

其次,紧密关注实体经济性形势的变化,关注新的业态的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关注新的需求出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和授信模式的创新。

第三,通过与同业的合作,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与基金、租赁公司、投资银行、保险企业等合作推出跨行业的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地拓展像债券承销、资产交易、委托、股权融资、私人银行、基金托管等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第四,通过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增值型、延伸型服务。提供专业化的资金管理服务、延伸性的增值链服务、个性化的顾问咨询等,全面满足处于创业、成长、转型等经济主体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实体经济;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发展迅速,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网络经济具有成本低、操作便捷、经济类型多样化等优势特征,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是一大挑战。因此,新时期如何应对网络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经济的优势发展特征分析

网络经济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其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具有成本低、交易费用低等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具体来说,网络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网络经济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能够实现全球化经济和全天候经济发展,给广大消费者和用户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众所周知,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在购物或者消费过程中均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并且大部分的客户只能在白天进行消费,晚上消费的可行性较低。但是网络经济却能够解除人们在这方面的后顾之忧。它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全球化经济发展,消费者只需要进行网络下单,企业或者商家就可以利用全球快递和物流进行发货,送花上门,节约人们的交通成本。此外,网络购物还可以实现二十四小时购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下单购物,方便快捷;其次,网络经济创新速度快,能够跟上甚至是超越时代的发展进行事物的创新,创新能力较强;最后,网络经济使得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范围扩大,也使得合作与竞争的界限更加模糊,企业之间是竞争合作并存的关系,并且竞争和合作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和信息,不再是传统的生产资料和资源。

二、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网络经济逐渐成为了市场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第一,网络经济抢占了不少实体经济原有的市场份额,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份,全球上网人数约30亿,未上网人数42亿,互联网普及率约为40%。中国互联网用户约6.4亿,互联网普及率46%。这说明无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国际而言,互联网的普及率都大大提高了。互联网普及率的增加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截止2016年,中国网络经济营收入规模3759.3亿元,较上季度环比增长19.9%。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网络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依然重要和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主流地位。虽然近年来网络经济发展的态度较为迅猛,但是实体经济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其依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形式。事实上,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没有实体经济,网络经济也将无法发展起来。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虽然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本质上却属于后工业经济,无法撼动实体经济的地位。从另外一点来看,工业经济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经济形式,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此外,网络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物流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依然重要;第三,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发展的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实体经济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这就决定了网络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否则实体经济也将难以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体经济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意识

网络经济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实体经济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转变过去的思想和观念,认识到网络经济对市场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商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例如,实体企业领导需要做好领导和带头的作用,主动学习网络经济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和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然后由企业领导带领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调整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从企业的长期发展着手,进行长期战略规划,改造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只有先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企业才能够从组织、管理以及战略发展等发展进行调整,从而推动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更好发展。因此,面对网络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实体经济需要先从意识方面进行调整和应对。

2.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网络经济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要求企业能够将顾客至上的企业经营标准落实到位,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和合适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卖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经济时,网络交易经常会造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者服务质量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网络经济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2016年1月25日,江苏省消费者张栋于2016年1月6日,通过天猫购物网站在礼县祁山镇赵家村的礼县远亮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开设的”鲜飘飘旗舰店”花费19.9元购买了“礼县甜脆花牛小苹果”1份。消费者称是在网页宣传”帮助消化,巩固齿龈,润泽喉部,抑制肝火”等字样吸引下购买的,到货后发现此产品只是普通食品,并无上述作用。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在2015年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在钓鱼网站的拦截量方面,彩票钓鱼占到了72.9%,排名第一,其次是虚假购物10.8%、网站被黑4.9%。在新增钓鱼网站中,虚假购物的占比最大,达到了44.7%,其次是金融理财13.6%、虚假中奖10.8%位列其后。可以看出,网络购物的危险性还是较强,这是网络经济的弊端,却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实体经济可以从自己的销售质量恶化服务质量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良好、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获得更好的发展。

3.加大技术引入

新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代接轨,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引进,以电子商务发展为桥梁进行企业经营的调整和转变,并通过实体经济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创新经营发展模式、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并实现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引入的基础上,要求企业能够加大对技术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竞争优势进行企业发展形式的调整,提高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优势,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机遇。新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能够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和认识,从信息技术的引进着手,实现实体企业经营模式、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创新,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令娟.网络营销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用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6,09:229-232.

[2]罗来军,蒋承,王亚章.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04:74-88.

[3]胡晓.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增长抑或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2015,02:52-62.

[4]梅叶.淘宝电商平台对商品销售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影响[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02:37-40+48.

[5]马双.中国虚拟经济与技术水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27-28.

第4篇

摘 要 本文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了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强调从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资源投向这三个方面来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金融 实体经济 有效途径

一、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内经济进入转型期,短期通货膨胀虽然风险还不是很明显,但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不高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实体经济受到价格因素的下拉作用影响,使其发展将面临着费用持续增长、成本不断增加、资金断裂以及产能过剩等多方面的挑战,导致了企业利润成下降趋势,特别是一些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都遭受到资金紧缺、订单减少、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金融产业相对来说盈利增速,而实体经济利润增长较为缓慢。在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54500多亿元,同比增长5%;同时,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1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但其实体经济利润水平与增速相对商业银行的同比增长18%,净利润累计1.2亿元来说并不是很理想,实体企业的发展在资产高通胀蔓延和快速膨胀的作用下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从而导致了产业空心化局[1]。

(二)生产要素减退而导致产业空心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资本投入、资源、劳动力、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受资产泡沫与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由于生产要素的减退而引发实体产业空心。一方面,由于资源价格不断上升、劳动者择业机会日益增多、而导致企业投入成本不断上升,实体经济投资成本回落较明显。另一方面,产业雷同化严重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问题,例如实体企业在金融市场、证券的融资能力减弱,生产资本流出大于投入、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体产业等,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下降。

(三)实体企业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

近些年来,在高回报率、投资时限短的虚拟经济诱导下,国内的一些实体企业逐渐离开了实体经济市场,转向为高回报、高风险等的经济领域,例如,金融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这使得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贵金属及期货的一些虚拟经济市场。同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通过市场运作、投机、炒作的方式逐渐显现,这使“脱实向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是由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作用而导致了这种现象,但市场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例如温州地区有45家制造企业,普遍涉足了房地产开发领域,甚至有的实体经济企业为获得大量信贷资金,将企业作为融资平台,转向金融、房地产等一些虚拟行业。

二、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金融信贷政策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导向,对目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信贷政策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根据实体经济发展实际围绕区域集聚性产业的发展特色,在产业项目准入、分类管理、风险防控以及资金定价上实行差异化要求。此外,为确保回笼资金能及时归还,必须要加强资金账户的监控和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贷后检查,以提高风险预警前瞻性,才能使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除了做好金融产品推广工作之外,对于新兴业的金融产品还需有所不断创新,其服务价格与盈利空间根据实体经济行业的市场特点来确定,为满足客户信贷各方面的需求,要根据产品使用对象、信贷额度、规范收费、贷款用途等来设计。从市场债券的角度来看,为使实体经济偏重于间接融资的现象得到改善,应加强债券市场产品的不断创新,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设计成适应特定实体经济企业融资的需求特点,从而有效拓宽融资渠道[2]。从衍生品市场的角度来看,在实体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广目前我国已推出的股票衍生品、汇率衍生品、利率衍生品等金融衍生品,促使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上的创新,从而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金融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金融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的过程。对此,必须遵循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不能单一粗放对待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一些重点领域。主要做到在长期金融资本投入过程中,需要坚持“风险可控,商业经营”基本原则,一般可采取批量开发、联户营销发展模式,积极发挥金融服务的平台优势资源,将投入的重点集中在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大型工程项目,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产业区、区域集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培养具有现代化水平物流业,积极扶持能源产业、科技新兴、文化产业,以此来促进特定产业链条上的实体经济逐渐走上组织化、规模化以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从而保证实体经济产业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实体经济产业链条上的大量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实力。进一步保证金融资本的有效投入力度和投入量,

三、结束语

新形式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目前实体经济的现状来看,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的弱点以及政治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而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够,本文通过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引导金融资源投向这个三方面来进行综合统筹,切实促进自身金融政策服务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保障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实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实体经济 政府职责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73-01

一、经济危机的特殊性

所谓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不足,导致产品大批积压,形成了供需双方之间的极大的失衡,造成了由生产到消费整个链条的脱节。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无计划,市场失衡造成的。1929年那次经济危机基本上发生在实体经济阶段,即从货币到产品、从生产到货币的生产流通阶段。而这次经济危机,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殊性,它发生于实体经济之外,主要是金融、信贷和证券,美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它庞大的消费是依靠对全世界资本的占有维持的,全世界大多数的投资银行、信贷、融资证券实体都设在美国,而美元又作为世界货币与其它国家的外汇储备直接挂钩。因此,美国的一切经济危机都可以通过不良资产打包、证化输出给全世界,来化解本国的金融风暴,也就是所谓“美国赔钱,世界垫付”。

二、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良好的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假繁荣。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互相适应,互相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虚拟经济在最初阶段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主要环节,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刺激实体经济的市场和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而伴随金融产业、信贷机构和证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完备,逐步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并开始以一种按照实体经济规律难以解释的规则影响实体经济的市场,甚至操纵实体经济的运行。所以说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必须对应地进行很好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到它的正常发展。例如: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房产的建筑,并通过房产买卖得到收益来实现。

(二)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要发展,首先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要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其次是向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通过这两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世界金融海啸对我国的影响相对缓和,虚拟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但国家有强大的宏观调控力度和广度。然而,对一些发达省份,由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对明显,多数企业倒闭、裁员,失业率倍增等。应该看到虚拟经济对于地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即有效的盘活沉淀资金,刺激创新。同时,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它能够发展。然而,虚拟经济毕竟是要依靠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才能够得以维持。否则,巨大的泡沫加上高额的金融风险必须带来经济危机的隐患。有些企业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就向银行贷了大量的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出现经济危机,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或者遇到市场紧缩,迫使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利润得不到实现。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三、遇到经济危机时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历来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干预。一般来说,对于市场经济自身运用得相当完善的地方,政府无须干预。在这些方面,政府的职能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无事可做了。恰恰相反,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市场的固有缺陷。市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为了弥补市场的这些缺陷,政府就需要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经济的消极面,控制市场的总体运行,防止自身发展造成危害。而此次金融危机是市场失控导致的结果。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任何企业、任何个人都无法解决,这时中国政府首先推出投资4万亿元重点解决民生项目、农村问题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我国GDP以不低于8%的速度增长。其次,各地方政府也积极筹集资金在各个层次上拉动内需。比如,电器下乡、银行一再降息,刺激广大人民群众消费,从根本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方经济的不利影响。可见,我国的政府干预作为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角色,在经济发展屡遭困扰的情况下,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江.政府的干预.东南大学大学人文学院MPA人文中心,210096

2.马克思.资本论

第6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相互影响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概念

金融体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金融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体系层面: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经济体系的概念都各不相同。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不尽相同,这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欠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来说要完善许多。金融体系的的建立也与各个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有的是由市场经济来掌控,有的则是由金融机构来制定。实际运用层面。从这个层面上看,金融体系可以看做是一个经济活动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又有交易平台、监管机构、市场资产联合三个部分构成。企业、产业的经济活动在这个框架中,从而就形成一个动态的金融体系。因此,企业要想长远长足的发展,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去了解金融体系以及市场的稳定性。总体来说,金融体系能够给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有利于资本在市场上的流通以及整合社会资源,这都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金融体系还有指导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理、实现企业融资等功能。

实体经济包括所有的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两个方面。从经济学的含义上看,这两个方面面涵盖了人类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行业如意衣、食、住、行、等行业都非常深刻影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它是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础。实体经济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说,实体经济是保障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的基础,也是关键。通过实体经济活动,可以进一步的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丰富精神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大概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形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实体经济的重点在于如何创造利润,倾向于效益的追求,导致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出现“代沟”。因此,就需要重点去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积极发展各生产要素。金融体系的机构对于资源的优化分配存在漏洞,比如企业融资的一大途径贷款,这个资金的借贷方面就有着明显的不足。一大批资质不足,企业效益不高企业能够轻易的拿到资金扶持,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失,而对于竞争力高、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产业获得的资金扶持就相对减少。不在少数的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金融体系失控。所以,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调节,使实体经济能够良性发展,健全金融体系,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

金融体系需要与实体经济相匹配,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势及时的去完善金融体系,使两者能够协同发展。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体系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可以做出预判,减低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同样,实体经济的的良性发展可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完备性。所以,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是否健全完善是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一)金融体系的自身运行规律。金融体系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它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研究起来很困难。因此我们可以从“投机”来进行一个简单的研究。

金融投机就是在市场饱和时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囤货,在市场出现需求的时候再卖出。这种交易投资者与产品的生产没有任何联系,只需要掌握好投机就可以获利。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也避免了在供不应求是不良企业坐地起价,扰乱市场秩序,降低了商品价格波动,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从表面上看,一些金融体系的交易与实体经济没多大关系,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脱离。金融体系有价格发现、风险控制的作用,所以,这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一步。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匹配程度。在很早,一些经济学家就发现,通过金融体系可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增大政策优惠,积极引进外资,外企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但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一些人已经开始意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简单。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一个限度的,当达到这个限度之后,反而对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阻碍作用,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讲的“阀值效应”。

“阀值效应”说明过度复杂化的金融体系会减低政府部门的监管范围。过度的国际化,导致金融市场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各个角落,而全球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只能依靠各个国家地区的监管。但各个国家职权部门的监管权力不能扩大到其他国家地区,金融市场却是全球性的,所以金融市场的安全性缺失,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引进了外资,但是利润分成却比投资者少的可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低。所以,需要政府职责部门的介入进行限制,从而加快作用优化配置,从而使金融体系能够良性发展。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为了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体系就必须要进行自由化改革。职权部门需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具体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来保证市场的稳定性。

(二)完善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资本市场的改革势在必行。

直接金融,也就是资本市场。经济金融,则是一系列金融机构。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作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则起到了纽带作用,连接着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积极传播各类金融信息,资本市场也要进行制度的完善,保障实体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金融体系发展发挥实体经济的更多作用。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支持一批有资历、有前景的企业进行产业化改革,进行资本积累,然后融入金融体系,扩大金融体系规模。而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就需要去发现这些有潜力的企业,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能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逐步向市场化发展,所以金融体系也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健康,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结束语

金融体系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协同关系需要更深更广的去研究。避免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出现脱节,更好的去发展经济。(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商学院)

课题名称: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付志忠.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消费导刊,2014(12)

[2] 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3] 韩远哲.关于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02)

第7篇

关键词:物流业;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的经济课题之一。在影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众多因素中,降低融资成本、开放市场领域、塑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都需要协调解决。同时,作为实体经济中可以链接不同经济部门、不同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特殊”生产业的物流业,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需要我们给予重点关注。在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背景下,物流业对实体经济发展将起到一个“加速器”的作用,物流业不仅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也是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一、物流业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物流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普及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业的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重,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于促进体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物流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物流业的发展改变了市场经济格局,加强了对市场资源的合理、优化的配置。一方面,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企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物流服务的集聚。物流企业为实体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物流服务,降低了这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帮助企业摆脱副业,增强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物流业涉及到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促进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转型升级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有效的增强了区域产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也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如:制造业、信息业、贸易业的转型升级。

2.物流业完善的网络体系,能提高实体经济活动的效率。如:在实体经济活动过程中,实体产品供需双方在进行货物运输时,往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对于一些跨行、跨区域的交易难度系数更高,耗时耗费更多。而物流业的发展将弥补以往交易活动过程中的不便,以其专业化的体系,降低双方使用物流网络资源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使跨行、跨区域甚至是跨国之间的交易更为简单和方便,物流成本更低,也更安全。物流业作为第三方,在实物流通的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中立”的位置,从交易主体行为的角度考虑,交易双方不需要考虑物流过程中的不确定环境,降低了物流的风险,同时也将使得供需双方合作更加的坦率,合作流程更加简单,合作所产生的额外消耗更低。从实体产品供需全过程的角度考虑,物流业的迅速崛起有助于实现高效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运作体系,从而减少交易各方的部分交易费用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区域经济运行的成本,提高实体经济活动的效率。

3.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夯实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整体而言,物流体系的建设也是经济区域的一个整合,在提升区域整体的物流水平的同时,也夯实了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枢纽等物流核心节点的建设,在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过程中,对区域整体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格局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4.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加快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运用科学化、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产业的整体优势以及产业的规模效益,既能促进物流业本身的发展,也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从整体视角出发,物流业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统筹关系,对产业结构优化有非常大的助推作用,使实体经济发展向集约型、高效性、高质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在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物流业也在向网络化、组织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整合优化,一体化服务和平台化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供需的高度匹配,对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非常大的价值。于此同时,物流业在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的采用和标准化建设方面却仍然存在关键性的问题,物流业发展水平比较缓慢,物流成本比较高,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属性不明确。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当前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需要有完善、系统的配套设置和城市基础设施,但是,当前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还不明确,定位还不清晰,存在重道路、轻节点的问题,重视对客运站、海港、空港等运输场站的建设,而忽视对公路节点的建设,不够专业化、规范化、有序化,布局不够统一,都不利于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工业品物流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有待进一步的融合。尽管我国物流业在市场庞大的需求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快递、小件物流发展比较快。但本质而言,物流业的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品物流、大件物流仍然比较落后和滞后。对于整体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举重轻重作用的公路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和信息化水平较低。同时工业品物流的标准不统一,跨行业、跨区域、跨平台的信息共享协调性差,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也无法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物流业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措施

物流业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要充分发挥物流业的价值和作用,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优化的配置,强调其系统、全面的服务体系,以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1.明确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属性,制定健全、系统的物流政策和管理模式。区域物流中心等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和关键物流节点作为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合理的整顿和优化物流资源,降低实体企业的物流成本,解决实体企业转型发展的后顾之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会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公路港作为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优化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质量,改善中小物流企业服务以及合理的整顿和优化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输质量和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制定健全、系统的物流政策,积极地推行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物流设施建设和战略性的认识,将基础物流设施建设纳入重点规划和建设的范畴,对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属性进行探讨和研究,提高建设、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能力。

2.将发展工业品(大件)物流作为物流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内容。相比于其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工业品物流的发展起步比^晚,物流运行效率比较低,在物流资源的配置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公路运输企业小而散、车辆空驶率高等,这些都影响了工业品物流的高质、高效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强对工业品(大件)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如:推动无车承运业务的落实,弥补供应品运输过程中的短板,提高运输的效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业品物流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会进一步的凸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为此,要通过工业品物流的供应侧改革,有力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3.将物流业信息化嵌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结合现有物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资源的整合,要实现物流业的跨行和跨区域的智能化的发展,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系统、规范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简单而言就是需要加强对物流资源管理、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以及商品交易、电子口岸等平台的建设,实现各平台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物流信息共享。在这个背景下,将物流业信息化嵌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讲,一是物流平台的建设要考虑如何引入实体企业,这是物流需求之源,也是物流平台和信息化坐实的标准之一。二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条件下,推进工业品电子商务项目的发展,保证物流业与实体经济在信息环境下的融合,产生如网络零售业与快递业相结合的类似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物流园区的互联应用,以相关物流政策为导航和标准,强化枢纽的作用和价值,提高枢纽之间信息的交换和互换,以满足各个物流园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4.通过物流业来引导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物流业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提高物流服务品质,来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物流业与实体经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生产流程、产业形态、产品包装的优化和提升,推动实体经济向高增值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向高端的新兴产业进军。当物流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物流业和升级经济将会实现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蔡进.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助推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经贸导刊,2016.

[2]刘志彪,陈柳.政策标准、路径与措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

[3]安增龙,李世武.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推动大庆市经济发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

[4]伊静.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经济论坛,2004.

[5]王智利.物流经济地理.北京:电子工程出版社,2011.

[6]吴浩.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国物流联合会赴欧考察报告摘要.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2.

第8篇

金融对实体经济具有独立运行性,但它反过来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金融投资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其阶段效应上,即不同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同的。根据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性表现在:

(一)初始阶段的“递增效应”。这一阶段,金融投资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社会对其功能认识不足,社会上部分闲置资金经金融体系中介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总的规模不大,且很少或基本没有资金从实体投资倒流入金融投资。金融资产价格温和上涨和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中期发展阶段的“溢出效应”。在这一阶段,随着对金融投资认识的进一步加深,金融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少部分资金从实体经济倒流回金融体系。这一阶段中,整个经济体系处于良性运转状态,实体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金融繁荣,反过来,金融投资的繁荣也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本迅速聚集到常规积累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的充足资本,并带动技术、劳动力及其他自然资源的配置,通过产权重组和股权的置换、分割、减持、购并等虚拟资本的运作,优化企业的产权组织结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2、提高整个经济运行效率。对于一个以分工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来说,交易和信息是两个发挥决定作用的经济因素。因此。金融资本为企业规模扩张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降低了人类社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3、分散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通过资本运营和企业产权制度多元化重组等,控股企业的资金会更加雄厚,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伴随着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从而不断增强避险和抗险能力。

4、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发行国债等金融资本,国家还可以筹集更多的生产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建设和经济布局,拉动实体经济和GDP的增长。

(三)成熟阶段的“异化效应”,即“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并存,但基本上抵消了“溢出效应”。这一阶段,金融投资表面上高度繁荣,作为一种理财技术,赚钱变得似乎更容易,“暴利”驱使社会上大量资金加入所谓的“热钱”行列,追逐资本利得,其中既有社会闲置资金,也包括不少生产资金;作为融资一方的上市公司,其筹集资金相当一部分又重新流回金融系统,直接导致从事生产经营、研究发展的资金和社会资源减少。企业和上市公司不是关心生产的程度下降,而是抽出大量资金和人力从事“金融炼金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利润率赶不上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反过来更进一步助长了投机风气。股市已失去了国民经济晴雨表和价格信号的功能,整体上涨幅度远远脱离实际国民经济增长。在金融投资的表面繁荣下,实体投资有可能停滞甚至衰退。

(四)膨胀阶段的“挤出效应”甚至“破坏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金融投资过度膨胀和过分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本属于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排挤实体经济发展,结果造成实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作用的情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在金融投资膨胀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高额回报率,大量资本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2、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金融投资膨胀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是产生过度消费现象的重要根源,而过度消费又容易引致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会降低出口竞争力。进口的大量增加与出口的急剧下降,会破坏经常项目的贸易平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账、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的信用基础。虚拟货币的出现使货币的供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但货币的过量发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通过创造存款提供信用时,整个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之害。

二、对两者关系的理性定位

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状况被西方学者形象地描绘为“倒金字塔”型,即3%左右的实体经济支撑着97%左右的金融投资(图1)。

倒金字塔第

一、二层为实体经济,第

三、四层为金融方面的投资,尤其是第四层(顶层)是金融衍生工具等纯粹的虚拟资本。第

一、二层作为实体经济的世界生产总值平均增长近30年来不超过5%,国际贸易平均增长不超过10%,而第

第9篇

后发展地区的后勤部门如何发展后勤经济

--对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大力发展后勤经济的启示

机关后勤工作是党委政府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职能运转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后勤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特别是根据中编办、国管局《关于印发〈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编办[1993]33号)以及国办《关于深化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1998]147号)文件精神,全国后勤部门在市场经济的弄潮中各展,发达地区更是先行一步。作为后发展地区,由于受观念、体制、资金等因素制约,而显得裹足不前、后劲不足。怀化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后勤工作同样受到这样的困惑。但近几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紧紧围绕机关后勤“管理、服务、保障”这一核心要求,打破观念束缚,推进后勤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后勤经济,走“抓体制创新促后勤创收,以后勤创收强化后勤服务”的良性循环路子,特别是近两年来,坚持“两手抓”和“多条腿”走路,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后勤经济实体,20__年实现后勤经济实体收入130多万元,20__年创产值过1000万元,实现收入280余万元。这两年来,仅机关基础设施改造资金投入达340多万元,其中通过后勤经济实体收入投入达230多万元。我们认为,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后勤工作迎难而上,后勤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后勤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机关后勤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有三点启示值得与后勤工作者共同探讨。

启示一:创新发展思路,打破观念束缚,是发展后勤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唯有思路明晰,才能彰显发展活力,唯有观念创新,才有产生发展动力。怀化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作为市党政机关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发展观念落后,后勤体制僵化,管办纠合不分,机构人员臃肿,供需矛盾突出,严重束缚了后勤工作的发展。随着机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延伸,后勤自身包袱不堪负重,机关后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后勤工作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所作为,仅仅依靠每年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仅维持机关公用水电费用都已显得捉襟见肘,要想发展谈何容易。必须打破常规观念,跳出定势思维,推进后勤体制创新,搭建后勤发展有效载体,是后勤工作的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近几年来,该处紧紧围绕机关后勤实际,全面分析,通盘考虑,认为要使机关后勤取得实质性、突破性发展,必须在观念上“大破大立”,行动上“大刀阔斧”,建“输血型”为“造血式”的后勤体制。按照中央、省后勤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鼓励和支持机关服务中心兴办第三产业。机关服务中心办实体要与党政机关经商、办公司从性质上区别开来”,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借助机关危旧房改建发展平台,20__年成立了鑫盛建筑公司和机关绿化队两个实体,隶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人员从相关科室、二级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建筑公司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和培养一支技能熟练、管理水平高的建筑队伍。机关绿化队从基建房产科剥离出来,重点进行机关园林绿化,并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推动服务机制转换和服务联合,发挥规模效益,促进机关后勤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对原有二级机构进行大胆改革,大力实行管办分离,集中推行效益内部结算与核算制度,20__年机关医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办医,脱离“官办医疗”,机关幼儿园、修理所、机关会堂立足机关服务,对外扩大经营,近几年来,通过这一系列的机制转轨,促使广大后勤干部职工进一步转变观念,亲历实践,图谋发展,接受市场考验,后勤经济取得了良好业绩,实现了效益的大幅提升,特别是鑫盛建筑公司,实现了高成长、快速发展的目标。

启示二:规范操作行为,壮大后勤实体,是实现后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蕴藏着诱人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机关后勤办实体,要做到有效规避风险,规范市场操作,积极稳妥推进,确保运转高效。鑫盛建筑公司的成立,是该处近年来后勤体制创新中所做的一个大手笔,也是创办实体的一个试探石。公司经工商部门注册,按国家规定缴费纳税,具有合法的建筑资质,全面负责机关院内工程基本建设,并对外承接工程建设业务。在创办伊始,在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严格的 规章制度,在工程管理上,实行集体决策、公开招标;在材料采购上,建立完备的询价、购买、进仓手续。在工程质量上,全面推行和完善工程监理制;在安全管理上,加强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实行纪检全程监督,严格财经纪律,减少或杜绝中间环节,实行“阳光”操作。

抢抓历史机遇,有效搭建发展平台,是创办和壮大后勤经济的关健所在。怀化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占地24万平方米,是该市党政机关主要办公场所,现有办公、住宅楼共90余栋,大部分建筑为70年代修建,其中有23栋是一至三层空斗砖混墙结构公务员住宅,面积狭小,破损严重,抗震性差,用电线路等公共设施老化,维护成本相当高,按现行建筑标准属于危房,广大干部职工有强烈改造的愿望。公司针对这一现状,因势利导,决定加快机关危旧房改建步伐,将机关危旧住宅和部分办公楼列入今后几年重点改造计划。20__年公司开始进行实质性开发建设,目前,竣工新建面积21700多平方米,正在修建两栋56户9200多平方米住宅楼,年前可完成主体工程,共可解决160多户公务员住房困难。在已拆除的67户共6600多平方米危旧住宅,实行“以旧换新”,即以同等的旧房面积换取新房面积,仅此一项,就为干部职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工程质量上,所有工程被有关部门评定为合格工程,其中1栋被质监部门评为优良工程。这些工作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和拥护,同时也为公司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健康、持续成长。按照规划,“十一五”时期,机关建设(重点是危旧房改造)规模将达10万以上平方米,投资规模过亿元,为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后勤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发展平台,其中鑫盛建筑公司要起到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一定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实现后勤经济量的扩张,质的提升。

启示三:提升后勤服务质量,谋求后勤工作更大发展,是发展后勤经济的根本目的。

坚持为机关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是由机关后勤工作职能所决定的,也是发展和壮大后勤经济的根本目的。通过探索、改革、推进,顺应机关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后勤改革路子,拓展后勤服务职能,谋求后勤工作更大发展,这是我们在发展和壮大后勤经济一个总体发展目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