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水稻种植规划

时间:2023-09-26 18:01:12

导语:在水稻种植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水稻种植规划

第1篇

关键词:规模化种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7

1 规模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内容及效果

鄱阳县是典型的产粮大县,“十二五”期间,鄱阳县将“绿色植保”理念引入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积极开展规模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主要开展以下2大示范工作:每年在水稻主产区乐丰镇、油墩街镇、鸦鹊湖乡、三庙前乡、饶丰镇等地开展绿色植保暨农药减量控害示范,每个点每年示范面积至少133.33hm2,累积示范面积达1万hm2,其中2015年示范面积为0.35万hm2。主要集成推广了耕沤灭螟、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示范,2015年带动辐射面积突破3.33万hm2,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药使用总量呈现出零增长态势,增加稻谷产量40kg/667m2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过几年的发展,专业防治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统防统治面积不断增加。截止到2015年10月,全县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防治组织达45家,田间自走式机动喷雾机11台,担架式机动喷雾机415台,无人机28台,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达到0.4万hm2,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近6.67万hm2,融合试点示范面积0.6万hm2。极大提高了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控能力,从而达到“三个减少”,即减少农药用量、减少成本投入、减少面源污染;展现“三个提高”即提高作业效率、提高防治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个“安全”,即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

2 规模化种植如何促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

2.1 促进稻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要实行规模化水稻种植要有完善的基建设施,所以稻农必须投入资金平整土地,配套沟渠完善灌溉体系,合理放置水管方便适时排灌,建设与改造稻田基础设施,避免了个体户种植模式中的排灌矛盾,改变了稻田不烤田长期灌深水的局面。另外规模化种植需要利用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等大型农机设备,为了方便这些农机高效作业,必须保证道路通畅、土地平整,因而促进了稻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2.2 加快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规模化水稻种植主要是利用种植面积的扩大来降低单位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为了追求利润,稻农会注重选用高产、优质和抗病虫水稻品种;应用工厂化育秧、机播、机插等先进适用轻型栽培技术,节约工本提高效率;根据测土配方来科学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的面源污染;开展“一斤石灰一斤粮”增产行动,有效缓解农田土壤酸化问题。

2.3 强化水稻健身栽培

规模化种植促进水稻栽培管理科学化、合理化。便于统一对冬闲田和收割后的早稻田实行全面耕沤灭螟、灭卵,并对土壤进行消毒,有效杀灭部分土传病菌及地下害虫,以减少虫口基数;做好浸种、拌种处理,培育无病虫壮秧;适时栽插,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实行水稻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抗性,改善田间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条件,为绿色防控奠定基础。

2.4 科学实施绿色防治

规模化种植的特点决定了水稻种植品种相同、播种期一致、肥水管理统一等等,因而水稻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类别、程度等也都大致相同。有利于开展大面积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并依据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科学实施物理、生物、化学等绿色防治。使用杀虫灯诱杀害虫;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青蛙等害虫天敌以虫治虫;利用阿维菌素、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病虫;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品种杀灭病虫;推行稻鸭共生或稻鱼共育治虫除草。由于统一开展规模化绿色防治,杀虫灯和性引诱剂布局合理、害虫天敌和鱼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生物药剂和化学农药配置科学,所以,既提高了绿色防治效果,又避免了个体户因为分散种植而随意乱打药造成的环境污染。

2.5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规模化种植便于实施水稻先进适用轻型栽培技术,利于采用大型喷药机械进行防治,如担架式喷雾器、烟雾机、甚至轻型飞机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促进了水稻生产机械化。而且,由专业的植保人员操作喷药机械,比普通农户更了解药械的使用性能和科学保养知识,既提高了药械的使用效率,降低了药械的损耗率、延长了药械的使用寿命,又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打药人力不足的问题。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水稻单产、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以政府引导为主逐步拉动市场,加大示范、推广、培训和宣传力度,不断创新技术,完善示范、推广、培训和维修社会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高全县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

二、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

武鸣县地处我国华南双季稻区,大部分为一年两季种植水稻,丘陵山区占比重大,按农机化司《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水稻种植机械化2010年要达到10%,2015年要达到25%,按全年全县种植70万亩水田计算,也就是2010年每年机械种植面积要达到7万亩,2015年要达到17.5万亩,然而去年武鸣县的机械化种植面积仅为0.31万亩,这个数据,充分体现了完成目标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目前武鸣县水稻种植模式是传统育秧移栽和钵育行栽向钵育机械化精确行栽的方向发展。在几年内将是向三种植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

三、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推广新模式

武鸣县地处丘陵地区,水田大部分分布在坡地上,形成广泛分布的阶梯田和积水田,同时由于地理条件不同,水利部门对各乡镇水田供水有时差,同一乡镇各村屯之间也有一定时差,加上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不足,农民经济状况参差不齐,农民思想观念不一致等诸多因素影响,水稻种植机械化全县性的推广铺开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县应以突出重点带动全面、以示范促推广为原则,制定适合武鸣县水稻种植机械化稳步推进的方案。我个人认为推进思路如下:一是以示范乡镇为着力点,动员农户购买插秧机。首先把全县各乡镇按供水时差大致分成三个区域:第一区域是双桥、仙湖、两江、陆斡、罗波;第二区域是:马头、府城、太平;第三个区域是:城厢、宁武、锣圩、甘圩。在每个区域中选出农民对农机接受能力快,农机大户较多,农服中心技术能力突出,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的乡镇作为全县的示范镇。第一区域选罗波镇,第二区域选太平镇,第三区域选城厢镇。其次,在示范镇优选交通较方便、农户对农机有感情,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屯田片作为示范点,在示范点进行机插对比实验,利用育秧培训、机插培训、机插现场会等形式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动员、并派技术员深入到户与群众面谈,用事实向群众宣传机械插秧的好处,同时了解和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时疑释解惑,打消群众顾虑,深入的动员农机大户和经济能力达到的农户购买插秧机,争取每个示范点至少要有2台插秧机。为使购机户更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头,可用政府补贴到机具所在地搞40~50亩示范田,让更多的农民看到机插的好处,使农民认可,给更多的机手看到机插的市场潜力。按此思路逐步在示范镇全面铺开。在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农机部门派技术员跟踪指导服务,结合农艺把凡用机械插秧的水田指导农民管好,确保增产,使机插示范镇全面体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成本,稻谷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真正起到幅射带动的作用。最后总结经验,向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真正做到“点点星星火,燎原一片片”。二是培育机插市场,创新服务模式。示范点再多演示现场再多,也无法大面积推广。因此我县要把培育机插市场放在第一位。要把动员农户机插变为农民求机插,这样既能使购买插秧机户得到经济实惠,又使农民增收节支。要培育好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给农民真正的看到机插的增收节支,降低劳动强度的事实。因此我们除了动员农户购买插秧机外,还要组织非示范点的农户代表、村干、镇干对所机插的示范田从育秧到收割测产进行观摩、跟踪、了解,使他们亲眼看到机插的好处,用事实向非示范镇的农户说明只有机械插秧替代传统的插秧作业农民才更轻松,更增收、更实惠,从而提高农户对机插的需求,主动出钱找机具插秧,逐渐把市场培育起来。第三,组建机插服务合作社,在这一两年的机插推广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台步行插秧机每天只能完成机插15亩左右,我县各村平均拥有水田量是2000亩左右,如果一村只有一到两台机具插秧,那么将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要实现种植机械化是不现实的,因为时间不等人,农户在双抢季节中,时间很宝贵,因此机手要尽量缩短机插时间,为农户争季节。为此我们只能组建机插队或机插合作社等团体,成员可是本乡镇插秧机户,也可以是本县插秧机户,这样以一个合作社几台或几十台插秧机协作工作,利用供水及育秧的时间差,协作完成机插,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各村屯各田垌完成机插任务。去年我县农机部门在太平朱董村整村推进机插示范中,用27台插秧机3天完成1300亩机插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试想,如果每个乡镇组建2到3个机插合作社,那我们的农民该有多轻松又何愁打不开机械化种植的局面。四、整合资源走市场化、一体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多,农民生活逐步好转,农村儿童化、老龄化日益严重,水稻生产机械化将更是农民的迫切需要,很多农民希望干活更轻松。因此,水稻生产机械化应逐步向集约化、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就是只要农民定好稻种,农机户就可以帮他完成机械耕作、育秧、插秧和收割大部分环节甚至全部环节,农户只管植保即可。这样即能大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又能增产、增效、增收。同时农机户也能取得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我县罗波镇布凌村的黄东卫,黄泽康就从耙田到机插实行承包作业按90元/亩,作业130亩,半年收入31.17万元。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因此集约化、一体化经营是今年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模式。

四、依托服务中心创新技术、加大技术入户工作

钵育机械化精确行栽的主要技术路线是:育秧、大田准备和机械插秧等技术,首先育秧是技术重点也是难点,育秧的好坏直接影响机插质量,目前我县已独创了适合我县的简便的“软盘拌浆育秧”和“旧编织袋育秧”两种新办法,这两种办法由于简单易懂易接受,深受我县农户的欢迎,为把育秧技术指导入户到田,我县要依托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先对购买插秧机手分和镇农业技术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育秧培训,再通过这些机手和农技员把技术传授给农户,同时在示范镇、示范点多做示范、演示、培训,委派服务中心技术员,深入村屯田间进行技术指导授课,直至做到户户有指导员,队队有技术员,把育秧技术推广入户到田,解决好育秧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操作更简便、更适合我县的育秧办法进行总结推广。其次,认真组织购买插秧机手进行机插操作技术和插秧机保养维修培训。要求每个机手操作要熟练,做到学以致用,能初步解决插秧工作中的基本故障和问题,并核发操作证。在种植季节、还要派操作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机插指导,使每个机手都能成为一个插秧机操作手又是技术员。总之通过服务中心做技术服务,把机械化育插秧各种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五、完善维修、保养服务体制建设

哪里有机具,哪里就要有维修。虽然水稻插秧机损坏还较少,但随着机具使用时间加长,操作手的技术水平各不相同,机具的磨损及故障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有厂家的售后服务部做技术保障,但仅仅依靠他们是绝对不够,因此我县应依托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逐步建立完善插秧机维修技术服务部,通过服务部利用电话、上门、到田等方式排除插秧机的故障。除此以外还要定期的举办维修培训班,培训更多的维修、保养技术员,确保全县插秧机的正常使用,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推进做坚强保障。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建全管理监督机制

我县的农机主管部门加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规划、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强化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全局性和关键问题,成立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发展领导小组,制定编制本县的发展规划,强化组织协调,确保全县规划在各镇各村的落实和具体实施。建立建全各级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水利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基层农业、农机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利用现场会,观摩会、演示会、培训会,开展多种形式示范宣传,营造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依托电视、报纸、多媒体等拓展交流渠道,强化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

七、整合农机、农业、水利部门资源确保水稻增收、农民增产

水稻能否增产,农民能否降低劳动强度、农业能否增效、农民能否增收,这几个问题将直接影响机械化种植的推进,所以我县要充分整合资源除确保机插完成外还要确保大田的农艺管理,要在保水、保肥、防病、防虫上下大功夫,整合水利、农业部门做到田不缺水、稻不缺肥、病不浸、虫不害。插秧机手力争要做“农艺师”,指导机插农户对农田进行农艺管理,尽量做到自己种的田能保质保量,保增产。

第3篇

关键词:各种栽植方式;病虫害;影响;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07

通过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因为病虫草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有30%,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水稻的栽培方式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水稻的研究,逐渐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来推动先进农产品的生产进程,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水平。

1 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

机插栽培方式。进行湿润育苗,挑选出质量优良的秧苗,运用插秧机统一栽植,这种方式插秧效率高,质量能得到保证,减少人工费用,育苗用地利用率高。

抛插栽培方式。先用容器钵体对秧种进行培育,根部带有营养土块,人工进行掰开分秧,在种植时,连带着土块采取均匀抛洒事物方式,使得秧苗落到稻田中。能够节省时间,减少人力,实施方便为后期的产量得到保证。

直播栽培方式。减少了育苗和移植步骤,把稻谷直接种植到稻田中。这对稻谷品种有要求,不能所有品种共用一种稻田。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干旱地区的稻谷播种,关键就是节省时间,减少人力。

2 不同的栽植方式对病虫害防治的不同影响

2.1 一般的稻苗病害

稻瘟病能在不同时期危害水稻的不同位置,比如苗、叶、节等位置,损害性较大。纹枯病这种是在叶鞘上产生小斑点,后期发展成大斑点。在直播栽种方式中出现的最多。稻曲病在谷穗就容易引发病害。各种不同的栽植方式使得稻种发育的情况各不相同,天气变化、气候因素、空气温湿度都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人工栽植情况较好,位置安排有所选择,空间布局合理;进行机插存在着缺陷但是发病情况也较少出现,所以稻曲病在直播栽植方式发生几率高。苗种之间太密集,空气不流通,水汽散发慢,附近环境的变化都会引发病情的加重。

2.2 通常的稻苗虫害

稻纵卷叶螟。在平原地区数量较少,一般存在于山地。机插方式和直播方式提高了水稻的免疫力,对于螟虫的侵害,稻苗能够有效避免。然而加上人工栽种,这几种方式一般是5、6月份,正是螟虫繁殖期,然而却使得稻苗数量急剧减少,会影响后期的稻种产量。

稻飞虱是另一种普遍的虫害。既会影响到水稻产量,还会使得水稻发生“虱烧”,导致稻种毫无产量可言。对于各种栽培方法对稻飞虱的影响进行了科研调查,对稻飞虱和它的天敌进行实时监控,得出结论,人工栽植对水稻发生病害的影响最重,机插位于次列,直播方式影响不太大。

3 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解决措施

3.1 先进科W的防治策略

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耕作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对于种植水稻的个体户,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使得水稻种植效果不可观。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3.2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全球市场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然而和水稻直接联系的人口在日益增长,田地在逐渐缩减,使得我国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场面混乱,缺乏系统性,对田间施肥、灭虫期间常出现问题。如施肥时间缺乏合理控制,施肥量缺乏明确规定,过多或过少;对杀虫剂的任意喷洒,会给苗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食用安全。政府在对水稻种植进行扶持和监管时,要规范栽培方式,科学指导,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民生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

3.3 推广新型科研成果

袁隆平教授被授予了“杂交水稻之父”,在我国有很多具有成效的农业科研成果,他曾提出水稻产业一直受到农机和农艺的限制,使得水稻良种不能较好地发挥效益。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没有形成相关体系,缺乏彼此协调的农业操作技术系统,水稻的种植方法、品种栽培、操作行为等和当前农机操作的标准还有很大区别。要认识到农机农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通过稻苗进行科研分析,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苗种健康了,免疫力就强,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就能够防止引发后续状况,因此进行科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4 总结

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秦玉金,刘学儒,杨进.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病虫发生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2(6):123-125.

第4篇

第二年秋天,宋殿发参观了宝胜位于国内的有机种植基地,让他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机种植技术,“放眼望过去金灿灿的一片,普通人也许看不出来,但是专业人士能从麦浪的颜色看出有机种植与普通种植的差别,眼前的这一片稻谷比普通稻谷颜色更金黄,更有光泽。”

宋殿发也观察到了基地的土壤,松散、生物多样化。小生物在土壤中生长繁衍,有效活化土壤,增加肥力。宋殿发表示,他看到了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

“有机缘与陈博士相识,引进高端的有机种植技术,协助我将有机大米的种植引入正规,这是我近几年来最开心的事。”宋殿发回想起这一幕,一脸满意的笑容。

中药除虫

“我们生产的有机大米,完全不施农药化肥,田里的害虫采用的是中药除虫技术。”宋殿发介绍,齐盛粮油坐落在黑龙江五常市的山河镇,有“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美誉。公司目前有1200亩有机大米种植基地,所用除虫技术是从有多年有机种植经验的台湾宝胜引进的。

中药除虫在外人看来还是很新鲜的技术,但齐盛粮油有机大米基地已经在去年全面采用了中药除虫的技术,宋殿发谈及这个技术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2009年前的宋殿发,已经有了19年的水稻种植经验,但主要集中在常规大米的种植。当时该公司已经发展为五常市知名的中型米厂。然而,宋殿发却在此时欲转型,成为全国上千家有机企业中的一员。

为何突然转型做有机大米?宋殿发给出的答案是,健康食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也鼓励发展健康产业。对企业自身来讲,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方向。

依托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一丰富的天然水域资源,肥沃的土地生态资源和充足的日照,宋殿发走上了有机大米品牌自创之道。然而,转型之后的情形远比宋殿发想象中的艰难,缺管理,缺技术……

2009年一整年宋殿发完全靠自己找资料、寻技术,开始了有机大米的种植之路,在缺乏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这一年他费了不少心血,最终却收效甚微。

转机是该年的一个展会上,宋殿发与陈博士相识,双方于2012年正式达成合作,建立300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开启水稻高科技种植模式。宝胜派了一组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齐盛粮油基地,为齐盛粮油解决各种种植技术问题,并且协助齐盛粮油工作人员一起做管理。正是这次机遇,为齐盛粮油引进了中药除虫等先进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

有机种植是改变原始的粗放型耕作方式,核心是运用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以往种植常规水稻时,遭受不同的病虫害侵袭后完全是凭经验、无序、没有科学规划的喷洒农药,造成了食品存在安全风险。但有机种植是严禁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

宝胜的中药除虫是采用多种天然中药材为配方的制剂驱虫灭虫,辅以中西方原始的防虫方法,打造出的天然杀虫剂,在业界被称之为食品级制剂。此制剂可以轻松消灭高度农药都束手无策的抗药害虫,对其他生物如牲畜、水产以及对人体都安全无害。宋殿发开心地说,这种制剂在不会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杀灭各种害虫。

微生物造肥

齐盛粮油在此前常规种植时,每亩地产量在1500-1700斤左右,有机种植后降低到1100-1300斤。宝胜技术人员检测后,表示这是由于此前施用过多的农药、化肥,造成土壤造肥能力下降的原因。

有机种植第一关是土壤改良,技术人员首先着手检测该基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摒弃以往的化肥,取而代之的是宝胜的微生物有机肥。该肥料是以海鲜及海鱼内脏作为营养源,培植出各种强势益菌群。

利用微生物为土壤造肥,有效活化土壤。并且,该肥料中的强势益菌群能有效消灭土壤中的病菌、线虫等,激发植株抗病、防虫潜力。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蚯蚓等微小生物大量增加,它们维持了整个土壤的生命和活力。

经过改良后的土壤,外形明显疏松了很多,整个基地的土壤酸碱性、营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土壤更适合水稻的生长。

通过以菌治菌方式对土壤进行活化还原,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和化肥残留,一年的时间就能使土壤还原到天然的状态,基地也渐渐还原到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宋殿发表示,大米的产量今年应该会有一定的提升。

随后,宋殿发播下了齐盛粮油种植基地19年来的第一批有机水稻秧苗一一五常市稻花香米2号、4号,采用地下水灌溉。借助五常大米的优质品质,宋殿发为旗下品牌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打造了今天“盛浪米道”绿色有机大米品牌。

从选种、生长、技术监管、技术产品的使用、病虫害的防治、生物材料的使用等等,宝胜技术人员从开春一直待到秋后,为基地做监管。

每年秋收后,将收获的水稻分批次送往专业的检测公司进行检测,合格后才可上市销售。宋殿发说,“我们的大米每年都通过了台湾SGS(318项)及国内SGS(182项)检测,检测结果均不含农残。”SGS是全球认证符合最高食品标准的检测标准,国内通过其检测的其他农作物是较少见的。

有机联盟

齐盛粮油水稻种植面积4700亩,其中有机水稻种植1200亩,绿色水稻种植1000亩,无公害种植2500亩。宋殿发借助宝胜的规划意见,将有机、绿色、无公害种植按有机联盟种植。

所谓有机联盟,是指以村的形式将三种种植方式进行区分。齐盛粮油借助当地地理优势,专门规划一个村种植有机水稻,邻村专业种植绿色或无公害水稻。

一般而言,有机农作物基地应该是一块完整的地块,中间不得夹有常规生产的地块。为保证有机地块不受到周边常规地块的污染,必须在两个地块交界处建立缓冲带或物理障碍带,如河流、山丘等。而有机联盟种植的形式避免了可能受到邻近地块的污染。在国内有机种植当中当属比较完善的种植模式。

“有机联盟的规划,利于引导农民对有机种植基地的除虫、造肥等技术的落实,集中引导农民的技术种植和培训。”宋殿发谈及了有机联盟对技术引进带来的益处。

第5篇

关键词:梅河口市;大米;发展;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02

1 发展大米产业的优势

1.1 厚重的大米文化

清朝康熙年间,梅河口市就有人家种植水稻。据海龙县志及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到盛京(今沈阳)祭祖,来到小奉天的南门(今梅河口山城镇),看到几里开外的山川一片稻田,问道:“那种田人家一年能打多少粮?”当地官吏回道:“每年能打八斗。”乾隆帝说:“每条沟川若是十户人家就可产八石粮了。”从此,这个山沟几户人家有了村名――头八石村。这里的农户不断向东边的平川开垦拓田,于是,依头八石村名开始,有了二八石村、三八石村,直到六八石村。人们在梅河(现今的辉发河)流域开垦万亩良田种植水稻,当地官吏把出产的大米当作孝敬皇上的贡米。

1.2 地理优势

梅河口市区位得天独厚。据科学考证,世界白金水稻带在北纬40°~45°之间。梅河口市地处北纬42°08′~43°02′、东经125°15′~126°03′,恰置白金水稻带的中央,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137天左右,有效积温2900℃,这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水稻生长。农业、经济、地理条件无以比拟、无可复制。灌溉用水清洁,经检测,承担灌溉任务的大、中型水库,水质均符合有机、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其中大型水库磨盘湖,坐落在长白山脉龙岗山系的群山环抱之中,占地36平方公里,水面1700公顷,水质达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驻足湖畔,放眼望去,但见湖水清澈,烟波浩渺,白鹭群集、灰鹤翱翔,不时有鸳鸯相约造访。湖区及上游山坡草丰林密,郁郁葱葱,灌区两侧低山丘陵,除缓坡处开垦农作田外,其余皆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地,绿树掩映中“小桥流水人家”,展示着大自然的优美与和谐。1995年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专家鉴定,其环境符合A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标准,且尚有较大的环境容量。

1.3 技术优势

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梅河口市农科人员和农民一起,先后研发了草绳种稻、水稻旱育苗、大棚育苗、“三早栽培”、“双稀栽培”技术,推广了高光效栽培等种植技术,使得梅河口市的水稻种植技术一直处于北方稻作区的前列,为生产“健康米”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000年,由该市生产的世界六大优质米系的短粳米秋田小町,经日本木桶川株式会社国外事业部与多个品种对比检测,结果表明,无论营养成分,还是口感、香气、色泽等指标,梅河口市生产的秋田小町,好于国内小站、盘锦等多个水稻品种,好于美国生产的秋田小町,且好于日本本土生产的秋田小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盲目追求产量,忽略质量

很多农民为了追求产量,没有积肥场,农家肥不进行腐熟处理,还有农户全部采用化肥种田,达不到种植有机食品水稻、绿色食品水稻对肥料的配比要求,单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影响优质大米的产出。

2.2 品牌繁多,主打品牌知名度低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3家大米生产企业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共37个。除少数几个负有盛名的梅河口大米产地外,其余均不明显。从而订单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优质大米的种植生产仰仗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应严把健康优质大米的技术标准,统一操作规程。严把良种鉴定关,指导、扶持有机、绿色食品肥料企业取得认证,满足供应。大力推广、宣传用智慧农业的方式生产优质米。

3做强做大梅河大米产业的建议

构建区域性产业带。该市60万亩水田,自然条件并不完全一致。要根据地域特点、生态环境和区域比较优势,制定大米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划分优质水稻种植区域和非优质水稻种植区域。发展优质大米产业,重点要放在优质水稻种植区,即海龙水库灌区和碱水水库灌区。

精选种植优品良种。优良品种是生产优质大米的基础,只有适合本区域的优良品种,才能生产出既高产又优质的水稻。坚决推进科学的优质水稻种植技术,强力推广梅河口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强田间保植管理,提倡实施农肥和生物药剂,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残留超标,建立健全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实施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产品质量。

实行科学精细加工。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选择若干家仓储、加工、销售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逐步淘汰设备落后、加工粗放的小型加工企业,以形成品牌统一、产能集聚、规模适度的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支持梅河口国家粮食储备库、吉粮集团梅河口谷物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充分发挥现有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作用,引进开发精深加工项目、技术与成果,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发生产各种终端特制产品,通过国际质量体系、环保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的优质大米,扩大产能和加工质量。

第6篇

据统计,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1.5649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0.35万亩、中稻种植面积10.85万亩、晚稻种植面积0.3649万亩;全县柑桔种植面积7.0万亩;全县茶叶种植面积4.1万亩。

二、水稻病虫、杂草种类调查情况

今年,我县继续在、过埠、思顺三个乡镇九个村81块中稻田面积约45亩,分别在水稻苗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分蘖期(7月中旬至7月下旬)、拔节孕穗期(8月上旬至8月下旬)、抽穗灌浆期(9月上旬至9月中旬)、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普查水稻不同时期的病虫发生种类和杂草种类,经调查统计:中稻苗期病虫种类主要有:18种,其中虫害15种,轻发生的有15种;病害3种,轻发生的种类有2种,中发生的有1种。杂草种类主要有:62种。中稻分蘖期病虫种类主要有:25种,其中虫害20种,轻发生的有17种,中发生的有2种,重发生的有1种;病害5种,轻发生的有2种,中发生的有3种。杂草种类主要有:62种;中稻拔节孕穗期病虫种类主要有:35种,其中虫害27种,轻发生的有26种,重发生的有1种。病害8种,轻发生的有6种,中发生的1种,重发生的1种。杂草种类主要有:62种;中稻抽穗灌浆期病虫种类主要有:33种,其中虫害25种,轻发生的有24种,重发生的1种。病害8种,轻发生的有6种,中发生的1种,重发生的1种。杂草种类主要有:50种;中稻成熟期病虫种类主要有:24种,其中虫害18种,轻发生的有17种,重发生的1种。病害6种,轻发生的有4种,中发生的1种,重发生的1种。杂草种类主要有:50种。

三、柑桔病虫、杂草种类调查情况

根据我县、、三个乡镇9个村81块果园分别在越冬期、春梢期、夏梢期、秋梢期、成熟期进行普查,通过各个时期的全面普查,结果表明:越冬期病虫种类主要有:9种,其中虫害1种,病害8种,均为轻发生。杂草种类主要有:19种。春梢期病虫种类主要有:26种,其中虫害23种,轻发生的有23种;病害3种,轻发生3种。杂草种类主要有:55种。夏梢期病虫种类主要有:47种,其中虫害45种,轻发生的有43种,中发生的有2种。病害2种,轻发生2种。杂草种类主要有:73种。秋梢期病虫种类主要有:64种,其中虫害55种,轻发生的有52种,中发生的有3种。病害9种,轻发生的种类有9种。杂草种类主要有:73种。成熟期病虫种类主要有:44种,其中虫害36种,轻发生的有34种,中发生的有2种。病害8种,轻发生的种类有8种。杂草种类主要有:72种。

四、茶叶病虫、杂草种类调查情况

第7篇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现状;对策;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S511;S23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63-01

宣城市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是长江以南双季水稻主产区,水田面积4.87万hm2,年均水稻种植面积6.67万hm2。目前,宣州区水稻的耕整地、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都已经达到95%以上,但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仅13%左右,实施水稻种植机械化将进一步提高宣州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加快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现代农业作出新的贡献。

1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推广的现状

宣州区从2006年起连续6年实施省部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行政推动、强化宣传、加强培训、试验示范,实现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水稻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宣州区机插秧推广步伐,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建设好示范点的同时,带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成果,宣州区插秧机数量和机插面积得到较快增长。目前,机械化插秧水平达到12%,插秧机保有量375台。

2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发展前景

2.1优势条件

近年来,农业部、省农机部门均高度重视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普及,将其列为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并将插秧机作为重点补贴机型进行购置补贴。安徽省“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将继续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增加补贴力度,给予叠加补贴。目前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具备成熟的市场化运作和服务机制,其组织主体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以乡、村为单位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态势,能够顺利组织实现跨区作业。二是具备成熟的机插秧技术。机插秧具有直播、抛秧浅栽快发的优点[1],可以实现定行、定穴、浅栽、定苗栽插,解决由人工栽插造成的高位分蘖难题。有规律地栽插可实现秧苗的有序分布,能够较准确地控制株距和总苗数,这对于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奠定合理的群体基础、实现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具备成熟的配套农艺技术。采纳工厂化中小苗育秧技术,运用软盘育秧配套技术,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节省秧田面积提高水、肥、药的应用效果[2-3],减少生产资料的投入,大幅降低育秧成本。耕整、栽插、病虫草害防治、肥水运筹等机插水稻农艺技术也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一套技术体系。

2.2不利因素

宣州区是典型的双季稻产区,早稻和双晚由于季节和气温原因,育秧难度大,农业部门以前推广的早稻直播和双晚抛秧已经被农民接受,不易改变。近年来,宣州区土地流转的大户大部分是种植烟草、蔬菜和进行水产养殖,烟草收获后可种植一季水稻,但比一般双晚栽插时间要迟10 d左右,农民抛秧和手工插秧的秧龄最长可达到30~40 d,而双晚机插秧秧龄超过20 d就可能减产,现在单季稻推广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种粮大户在前几年已经购买插秧机,种植水稻面积较小的农户一般不愿意使用插秧机插秧。

3发展对策分析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达到40%,今后4年宣州区要新增插秧机1 500台,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

(1)贯彻落实统一思想,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

(2)加大资金政策支持,调动农民积极性[4]。确保“十二五”期间插秧机数量达标。

(3)创新机制,提高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市场化服务水平。在对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进行引导和扶持的过程中,农机部门应对新时期水稻机插秧服务市场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积极推进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机插秧服务水平,强化机插秧服务产业,创新机插秧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市场。

(4)农机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5]。以专业公司、种粮大户、服务组织为中心,积极配合农业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既懂农机又熟悉农艺的机插秧技术推广骨干队伍。农机部门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在水稻育秧、插秧及大田生长等关键时期深入一线基层对农民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从而促进机插秧技术的正确运用及广泛推广。在农闲季节要组织插秧机手和农民群众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使其能够切实掌握和正确应用机插秧技术要领,以保证示范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要对当地的插秧机维修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建立健全插秧机维修服务网络,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插秧机维修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由区农机推广部门统一对其操作使用进行指导,统一维修保养和供应配件。

4参考文献

[1] 王国忠,施军杰,李志杰,等.甬籼15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119-120.

[2] 张啸风.机插秧的生育特性及关键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49,270.

[3] 於永杰,徐长青,钱宗华.水稻机插双膜育秧床土培肥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2):31-33.

第8篇

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淮南市农机部门积极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试验示范和推广,先后引进PF455S型、2ZT7358B型、2ZT9356B型、井关PC6型手扶插秧机、井关PG6型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和久保田NSPU-68C型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洋马VP6型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等九年间累计引进815台,采用软盘育秧和工厂化育秧方案,2012年机插面积达到30.8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21%,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对比试验,机插生产率是手插15倍以上,机人工栽插平均每亩增产30~50千克,显示了机插快速、高效、劳动强度低、节本增效等优势,赢得了政府的重视,受到农民的欢迎,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有利的因素

1.淮南市水稻机插作业市场广

1.1种植面积大,常年种植面积约142万亩,占全市可耕地面积的82.6%,总产量约75.8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53%以上,搞好水稻生产机械化前景广阔;

1.2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市农村常年有30万以上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很多地方明显感到劳动力不足,尤其妇女老幼已不再能胜任水稻插秧繁重的体力劳动,迫切需要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解决农村插秧季节劳动力紧张的问题,从而为水稻机插秧作业提供较大市场。

2.效果明显

2.1节省秧田

机插秧采用地毯式的软盘育秧秧苗,播种密度高,秧田与大田比例达到1:80~1:100,在同等育秧面积下,用工厂化立体育秧的苗数是原来露天软盘育秧的3倍,更是过去传统手栽育秧的20倍。传统育秧是一亩地秧苗栽10~15亩稻田,而立体育秧是一亩地可以栽300亩,可大幅度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2高效

PF455S型手扶式插秧机工作效率为2-3亩/小时,一个工作日(按10小时计算)可插秧20~30亩,与人工栽插相比可以提高工效15倍(高速插秧机工效更高)。

2.3节本

人工栽插仅工时费150~180元/亩,而机械插秧60元/亩,减少作业费用90~120元/亩。

3.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为水稻机插秧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近几年来,市农机部门积极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水稻机插秧及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为今后更大面积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试验、示范的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能适应我市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技术要求,特别是近几年经受低温旱涝等灾害天气的考验,基本满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求,能够大面积推广。

4.政策优势

2004年以中央1号文件为标志,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等相关的扶农、助农政策,其中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给予财政补贴。2004~2008年,中央财政对农民购置插秧机补贴30%,安徽省财政累加补贴20%,总补贴率50%,2009~2012年,中央财政对农民购置插秧机、育秧机组、秧盘总补贴率30%,安徽省财政累加补贴10~20%,总补贴率40~50%,2012年,除了中央财政、安徽省财政对购置插秧机总补贴率40%以外,淮南市凤台县对购置高速插秧机的农民每台累加补贴1万元,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对购置高速插秧机每台累加补贴3万元,极大地增强了农民购买力,激发了农民购置插秧机的积极性。

三、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

1.淮南市农业人口约132万人,人均拥有耕地1.30亩,户均耕地5.16亩,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影响机械化作业效率。

2.传统的栽培观念,制约着与软盘育秧、工厂化育秧相配套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部分农户科技意识不强,对水稻机插秧信心不足,存有思想顾虑。

3.部分基层领导对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投资较少,也影响到水稻机插秧推广。

4.部分农户在人工软盘育秧过程中,为节约成本,不愿在软盘外面套加硬盘,导致软盘边缘变形严重,影响到边缘秧苗质量。

5.机插秧投入高、回收成本慢也是制约机插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户购买1台高速插秧机至少需要7万元左右,如果仅靠自家的几亩地,对农机经营户来说不太划算。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面积2000亩以上的要购置高速插秧机、育秧流水线、育秧硬盘以及育秧苗大棚等,一次性投入至少50多万。其中:育秧大棚、育秧硬盘等占到20万左右,虽然工厂化育秧技术到位率高,能保证秧苗质量,但一次性投入太高,服务时间短,资金回收慢,农机专业合作社也难以承担。

6.淮南市部分地区水利设施不配套,种植水稻一直采取集中灌溉的方式,每家每户用水难以根据水稻生长需要自我控制,尤其难以满足水稻机插大田管理用水的需要。另外,部分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形状各异,造成乡镇内供水差别很大,插秧季节缺水、抢水现象经常发生,这些都是制约水稻机插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1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水稻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对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加大财政补贴政策实施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在中央和省两级补贴的基础上可以对农民购买插秧机再累加补贴,同时对农户购置育秧大棚也给予补贴,对开展机插秧的农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也给予作业补贴,以充分调动他们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保证农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益。

2.加强培训示范,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思想认识

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体系功能,抓住育秧、耕整地和机插秧这三个关键环节,对农民和机手进行作业培训,使他们掌握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抓好示范点建设,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为基础,开展不同育秧方式育秧成本对比试验,机插秧苗与手工秧苗长势对比,机插秧稻与手栽秧稻产量等对比试验,实实在在让农民感受到机插秧能带给他们的效益和实惠,从而提高农民对机插秧的思想认识。

3.加强合作,农机农艺相融合

水稻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节点多,单凭农机部门自身难以完成这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就参与者来说,涉及农机和种子、土肥、植保、种植等部门。就技术衔接而言,育出的秧苗要符合机插秧基本要求;整地质量要达到机插规定的基本标准;水肥控制管理要满足机插秧大田需要等等。凤台县在推进这项技术过程中,经常是农机和农艺的技术人员一起跑田头、一起召开现场会、一起技术培训、一起商研问题,取得良好成效。水稻机插秧育秧是关键,农机农艺相融合,更要注重育秧技术实施。要积极推广工厂化大棚育秧技术和软盘育秧技术,逐步推动人工软盘育秧向机械育秧转变,由分散育秧向集中育秧和统一供秧转变,为水稻种植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撑。

4.坚持基础领先,加强农田综合配套建设,改善机插秧的硬环境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结合土地整理、老村庄改造、新农村建设、水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来源,因地制宜地对基本农田进行田、水、路、渠的科学统一规划,将田建成田面成块、灌溉、作业配套设施齐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标准农田,为机械插秧的田块提供较好的硬件条件。可以按照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土地相对向种粮大户集中,形成连片种植,便于插秧机作业。

5.加快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机插秧市场化服务水平

第9篇

1丘陵地区影响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要因素

丘陵地区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传统种植方式和农田水利条件是主要制约因素,经济基础薄弱和新技术应用缓慢是主要难点。

1.1土地分散经营,矛盾突出仪征市以丘陵地带为主,人均水田仅为0.07hm2左右,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田垅,农民喜欢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作物品种和决定种植时间,作物品种五花八门,落谷育秧、栽插、成熟期不一致。

1.2土地分散、地块小,插秧机难以发挥作业优势如一台久保田插秧机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工作10小时可插秧1.33hm2,而插秧机每天需转移作业地点十多次,作业效率只能发挥60%左右。仪征市目前2~3m宽的机耕道多数变成了人行道,路面坎坷不平,一到雨天泥泞不堪,行人不便,机械更是寸步难行,还有个别村几乎没有机耕道,在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稻田中,有相当一部分田间道路不畅,农民使用的农业机械难以进入田间作业。

1.3水源条件、水利设施的制约手工插秧时,稻田主要采用漫灌方式,而机插秧要求浅水栽插、浅水灌溉,水的深度应保持在1~3cm之间。秧苗分蘖时,还需放水晒田,对水源要求较高。仪征市处于江淮之间,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地貌以丘陵为主,难以保障机插秧的农田用水,且多数村渠系不配套或年久失修,稻田进水、放水渠道不畅,不能适应机插秧田间管理的农艺要求。

1.4农村购买力较低,投资回收周期长普通手扶步进式插秧机价格为1.8万元/台,性能更好的高速插秧机价格在6万~10万元不等,虽然有中央和省财政的购机补贴,农民即使购买手扶式插秧机个人还需出资l万元,按每年作业面积10hm2,50元/亩作业费计算,回收成本至少需要两年。

2努力形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机插秧推广运行模式

仪征市市镇村农机、农艺管理和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通过充分的科普宣传、试验示范,让丘陵地区的农户认识到机插秧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逐步接受机插秧技术,主动参与机插秧的各项作业过程。通过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突破育秧、大田管理等技术瓶颈,提高农机合作社机插秧和全程作业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了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机插秧推广运行模式。

2.1科技入户,逐步引导农机推广部门推广示范水稻育、插秧技术非常成功,但多数农民还是采用传统方式种稻。究其原因,一是机插前育秧要经过床土选土、选择培育种子、选择精量播种、秧田管理等一套繁琐的工序。二是实施水稻机插,必须要做好机、苗、水、田、人的配合,农民一般难以掌握技术要点。应先培训农户自育标准秧苗,再过渡到集中机械化育苗,逐步消化技术难点。

2.2政策扶持,强力推动2011年,在江苏省、扬州市农机购置补贴基础上,仪征市财政、市农委安排20多万元财政补贴购机资金,平均每台步进式插秧机再补1000元,高速机再补5000元,对机械化育秧点实行专项补贴,每亩补贴20元。新城镇林果村对机插秧农户每亩追加补贴40元,市镇村三级当年为机插秧农户补贴资金近100万元,调动了农户购买和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丘陵地区购机量超百台。

2.3合理配备机具,精心安排机插秧工作由于地块小,最初机插秧应以步进式机型为主,待道路情况改善后,再增加小型乘坐式机具。合作社、农机户要提前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对育秧、整地、灌排水、起秧、运秧、机插秧等各项工序统筹安排、分工负责,由农机和农艺技术人员检查督促,做到投入一次成功一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苗齐苗壮,增产增收。

2.4逐年增加示范方的投入,真正起到样板带动作用在丘陵地区先设置示范田,成功一块,带动一片,然后建设标准化示范方。2010年,该市马集镇恒华村实施国家土地整治工程,全村133.33hm2高低不平的土地被建成能适应机械作业的标准化农田。他们还根据丘陵地形地块特点,在农田中修通专门的便于插秧机通行的小斜坡和机耕道,方便插秧机等机械作业和行走。

2.5以合作社为机插秧主力,发展全程作业在该市马集镇,经镇村组织协商,由仪征壮禾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承包种植。2011年,合作社购买了3台六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3台步进式小型插秧机和一条育秧播种线,大大提高了作业能力。合作社市场化运作,开展综合化服务,从原来的育秧、机插和植保服务扩大到耕种收全程服务,实现了“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育供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农机作业(机耕、机插、排灌、机收、还田)、统一粮食收售。合作社一条龙全程化的服务形式,有效缓解了农村青壮劳力不足的矛盾。壮禾合作社通过两年多的发展,已拥有中小型插秧机、拖拉机、育秧播种机、弥雾机等20多台套,为农户提供各种作业8000多标准亩,服务1500多户农民,每亩增产50kg以上,为农民实际增收近3000元/hm2。

3加快丘陵山区机插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继续增加农机化投入加强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提供推广机械化插秧的技术支撑。通过科技赶集、组织插秧机巡回展示等活动,向农民传授机插秧技术。增加新型乘坐式机具,提高作业效率和机具转场速度。重点增加育秧设备的投入,通过规模化育秧实现标准化生产。对集中连片服务区域实行集中统一作业: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栽插、统一水浆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植保服务、统一收割、统一秸秆还田等,实现高产高效。

3.2改善基础条件加强农田综合配套建设,改善推广机插秧的硬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整合水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资源,因地制宜地对基本农田进行田、水、路、渠的科学统一规划,建成田面成块,灌排、作业配套设施齐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标准农田,为机插秧的推广提供较好的硬件条件。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蓄水和机灌能力,抵御旱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