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09-26 18:01:13

导语:在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06-02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高等医学教育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医学的目的和内涵逐步放大与深化,现有的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的的医学教育观念及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上述发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实践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渗透导致当今医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眼界不够开阔,人文素质较低,人文底蕴弱,人文关怀精神缺乏;因此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对医学生既进行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心理、社会、法律、品德、能力、审美意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此乃医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在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探索如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理念,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阶段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如何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的师资队伍,如何设计行之有效,避免流于形式化的人文教育知识框架和教学方法,如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智慧的引导,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期将成人教育融于成才教育,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和有机融合,达到全面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尤其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通过对各民族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达到彼此尊重、了解历史、相互沟通、友好共处、团结协作的良好人文氛围对维护祖国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近几年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甚至引发恶性冲突和暴力事件,近年来的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医患关系对立起来,使之紧张化、扩大化、公开化。医院、医护人员对医疗大环境、医疗改革及事业发展心存紧张、忧虑等情绪。在这样的医疗背景中医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显得更为复杂和艰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得医学服务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医疗活动背后隐藏着民族、文化、政治、经济、伦理、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这必然要求医生以及未来的医生―医科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也必然决定了在医学教育中要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进步,传统的医学教育强调科学实验、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已暴露了严重的弊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基础医学课程过重且与临床脱节,临床课程又偏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临床实践,过分关注医学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加之市场经济下社会普遍追求物质财富,忽略精神追求,导致目前许多医学生缺乏人文关爱与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庸俗,享乐和拜金,追求功利的思想,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不严谨,对临床工作有畏难情绪,对医学事业缺乏热情和献身精神。

医学教育分为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其中临床医学教育需要依赖临床实践开展各项临床技能培训,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和掌握各类疾病的特征,认识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治疗和观察疾病转归,判定预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都直接与人接触,在此过程中涉及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等等人文科学的综合知识。但实际的临床教学中,只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忽略“医乃仁术”的人文熏陶,使得医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传承更多地在医院这样的社会课堂上中断。笔者从近几年的医疗行业作风建设以及医院的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并感受到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2 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和自由,体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表现为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情感、意志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对于广大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人文素质是医学的精神追求。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要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于人的成长历程中,对人的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基本理念的形成与塑造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有独立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为和人生观、有决断力和同理心,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3 目前医学任务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现行医学教育教学方法不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面对医务人员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下降、医患矛盾加深的现状,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西方人文精华,才能构建适应当今形势需要的新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以避免医疗的商业化、保持医学教育的品质。

我国现行的医学知识体系,具有科学、严谨、系统性强的优点,但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只传授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进入临床后,临床医学院校对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观念不一致,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开展和实施,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经常流于空泛的课程内容,甚至将其等同于开设艺术类课程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甚至加重课业负担。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的现状不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大部分临床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事实上,这与医院的管理制度有关,以科研和论文作为教师的考核标准,追求医院的经济收益,给临床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临床教师对医疗、病人和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片面追求物质满足使自身的人文精神出现偏差和弱化,这就使得临床教师普遍缺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热情,缺乏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和提升现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

高等医科院校的理科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欠缺,再加上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又严重地制约着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仍存在着病案书写逻辑感差、表述不清等问题,仍存在社会人文知识面窄,人文关怀精神缺乏的现象,这对于通过内化自审提高人文素养是不利的。

4 如何在临床教学阶段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我们从2001年开始对我校医学生在临床教学阶段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用不太多的课时,从深化“内涵”入手,在全院树立人文教学的理念,营造人文教育师资培育的良好氛围、多层面多渠道地构建医学人文实践体系,并动员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通过这一教学体系,提升我们的医学生高尚的人文品味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临床医学院校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传播基地和实践基地,在临床实践中无时不刻存在着人文知识的渗透,推动实习学生不断思考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引发其对世界、对自身价值和人存在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要在全院树立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需要得到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把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内容,在资金、场地、人员编制、奖励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医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氛围。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医疗文化环境,以文化浸润医学人文教育,对熏陶大学生的人文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读书活动、开展辩论等,拓展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开阔其观察视野。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包含着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教师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先驱者和主力军,必须动员各临床科室专业教师甚至全院职员,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医学专业教师师资建设,引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底蕴的专业人才;聘请文史哲功底深厚的临床医师开展专题讲座;对临床教师进行文学、法学、理学等人文专题培训,提高其自身的人文境界、人文情结、人文修养、人文关爱;借助文化积累自觉内化为人文精神,表现出宽厚理智、崇尚公平正义、平等仁爱、谦逊乐观、好学笃行的高尚品质和个人修为,这种内在持久的人文精神通过课堂教学、个人示范、处理各类问题等教育活动,通过临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权益、为人师表的精神可以从思想、意志、理性等方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促进医学生充分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展视野,增加知识。要开展专项社会调查、社区义诊、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知识宣传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体察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而使其自觉地认识到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是加强自身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感,以科学的人文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铸就终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5 结语

总之,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社会对医科学生的特殊需要。我们要以“人”为本,在临床教学阶段进一步加强和实施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在办学理念上予以重视,更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专业和师资建设;加强医学临床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全面,人格结构更加合理,精神状态更加博雅精致,使其有能力用人性、人道呵护现代医学视野中的生命价值,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医科学生的特殊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孙福川.再议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2005,26(4):32-33.

[2] 雷娟,薛声能.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12.

[3] 史雪茹,赵向东.论新形势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1452147.

[4] LasyaG,SusanS.Evaluatingcompetenceinmedicalstudents[J].AMA.2004,291(17):2143.

第2篇

关键词: 医生素质;英语培训;临床专业英语;继续教育

我国正处于加大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刻,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不分国界与国际接轨,国际交往和合作不断扩大与频繁,掌握外语已不是个人的学习兴趣,爱好的事情,英语是被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英语能力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条件之一,成为与国际医疗卫生工作者直接交流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医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英语各项实际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符合现代医院的需求。

1 21 世纪医务人员英语素质的要求

1.1 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的英语能力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国际交流增加,中国的教育、卫生事业要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医务人员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为国内患者还要为国际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医生具备相当高的素质[1]。在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在国内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逐年增多,外籍病人就诊也越来越多,能否用英语与外籍病人直接沟通,获得有价值的病史,取得病人对治疗的理解与配合,对病人直接进行诊疗服务是医生们所面临的难题。尽管谁也不能精通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但只要能说英语,就基本能解决语言沟通问题,因为英语是国际比较通用,使用广泛的国际语言,英语的普及性已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商贸、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最新的科技进展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往往首先是通过英语这个媒介来报告的。我们要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都离不开英语这一工具。对英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2]。因此,尽快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的英语能力势在必行。

1.2 实现真正意义上与世界医疗卫生同行直接交往经济全球一体化是21 世纪世界的必然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医疗科研水平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优秀成果,某些方面接近甚至领先国际水平,然而由于很多医务工作者语言方面的交流障碍,英语表达有困难,其科研成果和经验还鲜为国际同行们所了解和认可。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得把本土先进的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和经验推到国外,用英语介绍和宣传自己的成果,让世界同行们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水平和优秀成果,听到来自中国卫生领域的声音。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要与世界先进医疗技术水平全方位接轨,就要求医务工作者首先突破作为交流工具手段的外语语言关,实现在真正意义上能直接与国际医疗卫生同行交往。

1.3 便于掌握被引进的国外医疗设备、药品的使用随着现在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部门引进国外的各种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多,使用国外药品也很普遍,然而,伴随被引进的国外医疗器械、大型医疗设备和医药产品的是专业而复杂的外文使用说明书,如何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掌握使用说明,务必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非常精通的专业英语水平,才能真正读懂弄清其器械、设备和药品的产品说明、性能,从而准确使用,掌握适用人群,不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使用维护和维修等等。

1.4 医疗、科研学术交流需要实现"国际化"

国内的临床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国际医疗领域影响力低主要从两方面看出端倪;一是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的不够多,被SCI 收录更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影响了我国学术界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有学者认为,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术影响的大小[3]。以2001 年Jneurosurg 和Neurosurgl 两杂志共刊登41 个国家和地区的文章790 篇为例;发表文章在10 篇以上的国家有11 个,美国361 篇(46.3%),日本130 篇(16.5%),而中国大陆和香港合写2 篇,排在20 位以后。然而就国际神经外科专科医生人数而言,我国神经外科专科医生人数者约5000 名,美国和日本均为1000 名,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约在200-400 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专科医生最多,许多人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有的达一、二百篇,但在国际主要刊物上却很少或从未见发表[4],从而自我封闭了本专业水平在国际上同行的影响力。二是国际间学术交流近年来日趋频繁,医务人员参与国外学术会议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在会议上能以流利英语做报告的人不多,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也常词不达意或难以表达自己的经验,国外专家报告后,我们抓重点提出问题的人也不多,分析起来主要并非我们的专业水平相差那样悬殊,而是我们许多人的英语表达有困难。近年来,国内邀请外宾做学术报告时已不再译为中文,这也促使我们意识到要想在国际学术会议中有更多的收获,就必须努力学习英语[5],使我国的医疗、科研学术研讨能在国际平台上交流。因此,对英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转贴于  1.5 及时获取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动态

由于许多医疗创新技术和前沿科研课题、先进成果是以英文语种报导,我们要想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动态,洞察医学科技前沿的发展,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赶超国际同行水平,就得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和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尤其是通过Internet 网络,迅速地获取国外最新医学进展,查阅外语专业文献,并将这些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付之实践,以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无可争议的是,目前走在生物医学领域和医学教育的前沿大多是英语国家,如果我们仍然依赖于阅读翻译成中文的文献,就会远远落后于本专业学科的发展速度,因为翻译文献尤其是医学翻译成中文的文献往往滞后于知识更新的周期。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英语这门工具及时获取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动态。

2 提高医务人员英语素质的对策

2.1 我院医务人员英语学习现状与不足

2.1.1 我院良好的学习英语风气和习惯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地处市中心,毗邻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及几家五星级宾馆,多年来我院在几家宾馆设有专门外宾医疗点。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外籍病人来院就诊、住院日趋增多。我院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外在因素,使我院医务人员数十年保持了较良好的学习英语风气和习惯,医院长期保持形式不同的班后英语学习班,由本院外语系毕业的老师或英语水平很高的医生担任老师,并设有专门英语教学的语音室,聘请外籍老师教授英语口语,互动交流与会话。一些科室自觉组织英语学习小组,英语水平较好的医生主动担当老师角色。某些科室,尤其有海外进修留学回来的医生的科室,经常组织英语病例讨论,英语交班,英语查房活动,促进了大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促进了医学专业英语交流和日常英语会话。各宾馆医疗点设有简单的学习英语书、英语会话书、英语词典,方便医务人员自学。图书馆网站专门设有多媒体英语学习平台,可供全院职工随时就地选择各种类型的英语学习。

某些科室科主任经常直接通过Internet 了解、观看国外举行的国际相关专业学术会议,即时向本科室传达会议情况及信息,使科室医生无须出席国际会议就能及时了解到该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我院重点学科每年外派医生到国外进修深造,医生不但得到很好的专业培训,其英语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医生无须翻译可以直接接待外籍专家。医院还不定期邀请海外专家来院作英语学术讲座,如此种种都为我院造就了良好的学习英语氛围,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英语水平。

2.1.2 我院英语学习制度的不足但是,我院由于没有强制性的外语学习制度和考核制度,医务人员整体英语素质还不高。不少医护人员的外语学习,由于平时工作忙,对外语学习缺乏兴趣,加之没有语言环境,医护人员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医护人员工作、学习多年,可是所写的论文中,短短的外文摘要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时还存在一些常识性错误。在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尤其是阅读能力不强,基本上是"哑巴外语";部分医护人学外语是为了临时应付各类外语员学习外语的目的不端正,学习外语是为了临时应付各类外语考试,或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而突击,考试时才学习几天,不考试就万事大吉,很少摸书本;缺乏适宜的外语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也制约着广大医护人员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6]。

2.2 强化在职英语学习及英语考核制度

医院必须建立有效的、针对性的外语学习制度,强制性的年度考核外语制度,考核形式可采取专业英语笔译或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年度英语考核成绩应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才能有效促进医务人员整体英语素质的提高。单靠举办个别职工英语学习班和职工自学英语,对提升整体医务人员英语水平非常有限。医院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英语水平的人群学习需要,组织各种不同类型英语学习初级班、提高班、深造班,口语班,侧重于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外语综合能力的训练。总之,各级领导重视,个人成才意识,优秀的教师队伍、适宜的培训教材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这些都是全面提高住院医师专业英语素质的必需因素[7]。

2.3 培养医生具有英语各项实际能力

医院对新毕业的年轻医师着重加强医学专业英语的培训,指导阅读专业英语教材,专业期刊。邀请在国外受过培训的医师讲授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翻译技巧、日常对话;制定英语教学查房制度,既可以满足不同国籍病人的需求,同时强化医务人员用英语思维病情和诊疗,督促大家学习常用临床会话、医嘱用语、技术操作及本专科常见疾病的表达方式;定期组织英语沙龙,医护人员轮流主持,由主持人负责准备"教材",确定学习内容。为了使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别于他人,大家都精心准备,认真授课,也使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外语水平在"备课"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8];定期举办"英语角"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创造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使大家在"英语角"中锻炼外语听力、提高外语口语水平;举办英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外语学习的意识,使外语学习成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达到轻轻松松学外语的目的。

2.4 举办英语学术交流

医院可以通过多邀请国外专家做英语学术报告,要求听课医生做好提问、咨询准备,鼓励大家敢于与专家交流,鼓励医生多参加院外的英语学术交流;也可组织本院医务人员以英语形式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交流,锻炼大家用英语表达思想和口语交流的实际应用能力,尽可能营造更多的英语交流机会;邀请经常在国外刊物的医师或专门讲授这一主题的学者,辅导医务人员如何在国外刊物上成功,鼓励大家的学术论文能多投向国外杂志。医院有可能应多派出有潜质的医生到国外深造,使医务人员觉得这是常态化的国际间交往需要,出国的人选并非是凤毛麟角,人人都有机会,从而激励了大家对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热情,医院就不会因医务人员的外语水平低下而制约了医疗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医院对外交往越多自然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将会有利于我院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

21 世纪,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新一轮竞争中,瞄准世界医疗学科的前沿,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应进一步抓好在职医务人员的外语水平,重点扶持优秀中青年人才,使之脱颖而出,以增强医院发展潜力和后劲,促进医院建设与发展[9]。

参考文献

[1]洪江, 卢君明. 二十一世纪医生的素质与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医学教育,2003,(2):32-33.

[2] 王守仁. 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 外语教学,2002,23(2):89-91.

[3]吴大明,吴友农. 从接诊一名外国患者的经历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5,15(9):531-533.

[4]5 段国升.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外语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4):269-270.

[6]蔡琳,王秦玲等. 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0):960.

[7]王丽霞,申昆玲等.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9):544-546.

第3篇

【关键词】 医学护理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75-01

教师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采用的方法,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效果。作为护理教师要通过传授知识,使学生于细微之处体现“白衣天使” 的高尚情操。造就出热爱护理工作、行为规范、沟通能力强、具有审美观和健康体魄的护士。

1 在授课时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的思想

护理学生进校后虽然有两年的理论课学习,但对护理学的认识不清。护理学基础绪论是授课教师专业课的开篇,是引导学生步入护理学殿堂的第一课。护理职业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身穿洁白整齐的工作服, 自然而简练地向学生做自我介绍,突出护士的形象美,使护士职业在学生内心产生圣洁感。在绪论一章的教学中,通过介绍护理学的发展史,及护理学对医学和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等,让学生感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光荣、神圣,增强学生的事业心,树立热爱护理事业的思想。授课内容要充实丰富、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简洁明了、有吸引力[1]。在讲护理学发展史时尤其突出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上的业迹和贡献,告诉她们南丁格尔放弃了家庭的优越条件,选择了护士职业,创造了护理教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护理事业,为护士树立了光辉榜样,也奠定了护士的崇高形象;以及获得南丁格尔奖护理专家们的现实模范事迹,特别是所在医院的优秀护士,以她们的先进事迹和现身说法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能够在护士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逐渐培养学生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有奉献精神,要尽心尽职地为病人解决“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健康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希望的环境。

2 知识的培养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外,还应注意沟通能力及技巧的培养

2.1 在着装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

南丁格尔说过:“护理工作是最精细艺术中最精细者”。含义是护理工作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其貌其行要给人以美感。当一名护士发乱面污时,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所以在实验课到临床实习时,要求学生着装整齐。教师的工作始终具有示范性,为人师表就应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如:护士要求化淡妆、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注意自身形象,在讲述对护士着装的具体要求时就没有说服力。在示教时更应注意规范的操作。在操作教学中,严格培养学生的护士职业素质,使学生一举手一投足都像一个真正的护士,教师在技术操作示教时做到操作程序步骤清晰,动作协调、准确、敏捷、姿态优美,完成得快而轻,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练习和掌握技术操作的兴趣。去体现技术操作之中的站、行、持物、弯腰、伸臂等每一个行动和动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做到技术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当学生因为自己技术不熟、精力不集中、动作粗鲁、破坏无菌区等时候,教师不应一味地责怪学生,而应该循循善诱,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告诉学生不良行为可能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使学生在技术操作的练习中去体会护士的规范行为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掌握护理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护士职业素质修养的教育,为临床实习和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在上课和病人交往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能力

护士每天面对不同的人群,要想适应新的护理模式,与患者和家属搞好关系,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2]。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的语言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治疗。因此在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掌握语言的技巧和艺术,规范自己的言行,特别在护理操作的前、中、后用语中注重语言的科学性,把爱心、同情心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语言中,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取得病人的信任、理解和配合,使病人身心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言行举止等细节问题,从点滴人手,包括姿势、眼神、微笑都要注意技巧问题,遵循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准则和规范,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作用[3]。

3 在日常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观贯穿于人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活动中,“白衣天使”是人们对护士形象的美誉,这一形象是一个人从内心到外表的综合美的体现。对于即将从事护士职业的护生来说,学校的美育熏陶极为重要,护理学课程中渗透美育教育会使美育更直接、更具体。让学生从日常点滴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学习护士美的职业形象。当然这也给护理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她除了具备美育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美育修养。教学活动中,从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和护理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美的心灵,在示教活动与病人的交往中培养学生美的言谈,从课堂行为、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美的举止,从日常交往和专业行为规范中培养学生美的理念。这些因素对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作用,从而培养护生良好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我们对在校内的实验操作课程,要求学生对使用过的仪器、物品要整理、摆放整齐,废弃物要及时清理,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后能主动为病人创造美的治疗环境。

4 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才能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为将来奉献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是发展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鼓励学生通过晨练、体育课、课间活动、阳光一小时和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

5 结语

总之,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与护理学教师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虽不同于专业教育,但专业教育中无处不体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文安华.新世纪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井冈山医学报.2003,10(1):20.

第4篇

一、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概述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指的是会计工作者在进行会计业务过程中应具备的道德知识、规范以及行为的总和。就医院的会计工作而言,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对财务管理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要做好医院的会计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医院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着重强化会计工作者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的建设。[1]

二、加强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视程度

首先,医院管理者要首先充分意识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力度对会计从业人员展开培训和继续教育,将培训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作为医院管理中一项长期的、基本的任务来抓。医院的管理者做好带头人,然后将这样的理念灌输给医院的每个工作人员,促使医院所有人员都积极参与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来。这样,由上至下形成一个坚固、完善的监督网络,促使医院会计工作者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医院的管理层还应该做到奖惩合理有度,该赏则赏,该罚则罚,确保包括会计工作者在内的医院所有人员都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二)建立内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医院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自身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针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从而促使广大会计工作者在开展各项财务工时有一个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约束,从而促使自己在岗位上恪守本职,踏踏实实工作,促进医院发展。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主要指的是社会或者他人对会计人员以及其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所做的价值进行判断。将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作为标准,在开展自评、单位集体考核以及社会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评价,并适当运用各种奖励、惩罚手段,对有突出贡献的会计人员进行表彰,督促医院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完善医院会计监督机制

医院要结合我国法律法规以及自身内部的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从而用于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行为。首先,明确医院会计责任主体,并制定相应的《主体责任追究制度》,让医院管理者清晰认识到自己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出现问题彼此推卸责任的情况。其次,明确医院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在监督会计工作的时候,要做到财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开展监督工作,各个部门要将监督情况及时上报,确保医院领导者能及时掌握部队会计工作的有关情况,也便于及时察觉问题、解决问题。

三、医院会计人员法制教育的概述

法制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进而培养人们自觉养成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当前,开展法制教育已经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途径。而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则指的是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跟会计相关法律常识的教育,帮助他们熟练《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行为准则》等相关法律规定,督促他们在开展跟会计相关的工作时做到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定,预防职务犯罪。[2]

四、加强医院会计人员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跟会计相关法律学习

当前,医院跟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会计法》《医院会计准则》《医院会计制度》等等,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说明了当前我国医院的法律制度正在沿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不断前进。特别是随着新修订的《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出台对医院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强医院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首先,应该让其熟练并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和财务制度,认真进行会计监督。在会计工作时,医院会计人员要以财经纪律和相关法律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职业行为,并培养自身运用各类财经纪律和财务规定的能力,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好各种关系,自觉树立起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要敢于跟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做斗争,从而保证医院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其次,要大力宣传跟会计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而在医院中形成一种会计意识,正所谓无规矩,难成方圆,对于会计工作来说,这里的规矩制度指的就是会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具体要求,说简单点就是一系列跟会计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最后,对于哪些做假账、提供虚假跨级信息、隐匿或者销毁会计凭证、账簿的会计人员,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取消其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法律的约束来不断提高医院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

(二)坚持依法理财,抵制各种违法乱纪行为

当前,个别医院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利益诱导下,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各种会计造假案件频频发生,究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会计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国家财政法律规定开展经济核算。因此,亟须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由于医院的会计工作覆盖范围广,会计人员必须将会计法规作为准则,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从而保证各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3]依法理财,要求会计人员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将遵纪守法作为会计工作出发点,坚决不做违反会计法律规定的事情,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医院的利益。二是会计人员要认清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敢于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并将外在的监督转变成自我约束的需要,抵制各种违法行为,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

(三)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当前,对医院会计人员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不仅可以通过组织会计人员参与相关培训和专题报告等,还可以通过媒体来对医院会计人员进行教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医院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医院会计工作的特点,丰富法制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例如:可以组织会计人员参与知识性、趣味性的社会活动,通过笔试、口试、案例分析等途径帮助会计人员全面掌握跟会计法律相关的知识,帮助医院会计人员养成自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的好习惯。

五、结语

第5篇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的积淀和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我们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素质教育

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由于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观。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应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或称之为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在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然而,我们并不由此推断,过去的教育,特别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就不产生影响或发挥作用。就一般意义而言,任何一种类型、模式或方式的教育对人才的心理品质即素质都会产生影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可以体现于任何一种教育之中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素质的提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中,教育本身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而只有当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出以后,提高素质才能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明确目的。因而,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重大突破。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社会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更新。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的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我们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这与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三、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全国部分高等学校进行试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与不足,其中人文教育薄弱尤其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设想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普遍的认同。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采取了积极措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们还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实现“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这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可以说,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首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始终与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讨论相依相伴。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展开,这就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双重探索,思想观念讨论中的收获与突破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过来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改革。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界逐步确立,并逐渐深入到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头脑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其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调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强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这些做法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无疑为在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Building and Practice Research

LIU Xiaoping, LI Mi

(Trade Logistics Department,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humanistic educ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Humanistic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hoping to promot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emphasis on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o train comprehensive quality personnel.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humanistic education; system building

1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键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教师传授、人文素质活动参与,课堂实践训练等方式使其内化为积极向上、素质高雅的品质。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在一些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立200多个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教育现状得到较大改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视,极大拓宽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平台,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天地。

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学生基础教育水平高低反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好与坏。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处理家庭、生活、工作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高职课程教育教学中,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观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我们发现,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规划与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简单的人文课程设置充当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不热衷,学会沉迷网络游戏等。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现阶段状况,调整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制订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大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具体分析总结如下:

2.1 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主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盲目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专业课程,在教学资源配置、课程设置上,以专业技能课为主,人文素质基础课为辅,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2.2 人文素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进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人文教育边缘化和疏远化。在人才培养上,院校的顶层设计缺乏宏观的思考和把握,缺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和探索,未将人才培养目标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要求进行细化。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每个专业各自为政,任意取舍割裂。提到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局限于多开几门人文类选修课,而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包括社会实践、课外自修等隐性课程尚未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没有真正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2.3 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人文素质养成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中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造成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严重缺失。在学生课程设置上,虽然在学生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意识培养上有所重视,但缺乏有效措施,成效不大。由于高职院校在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学生这方面的法律意识欠缺,不利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活动。高职院校社会和第二课堂往往以文体活动为主,没有体现出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和职业特色。

2.4 人文教育师资教育能力不高

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上,人文教育师资不足及教育能力相对低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相对薄弱,在专业课教学中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较为困难。突出表现在院校缺少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渗透的激励措施,而专业课教师对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研究及渗透意识,致使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3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涉及到思想观念更新、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等多项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必需项目,具有重大意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从人文课程体系、人文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教育这三个方面来构建合理的高职人文教育体系。

3.1 人文课程体系建设

人文素质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由若干个人文课程组合而成,很好地完成了人文教育目标的课程组合。高职人文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理。整体规划高职人文课程内容,既要依据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又要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除了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方面内容外,还应突出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社交礼仪、创新创业等职业人文素养内容。

3.2 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强化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传播人文思想、教授人文方法、培养人文精神,需要教师懂得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

3.3 校园文化教育构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大系统,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教育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和内在机制;行为文化建设动态直观反映学院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

4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实施

4.1 树立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是要把青年培养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某单方面知识的专家。”因此,高职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理念,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素质内涵,开展一系列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4.2 培养优秀师资,打造品格高尚的教育风格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是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推广者,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知识的直接来源者。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要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塑造教师完美的人格素质,具备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观,打造品格高尚的教育风格。

4.3 构建和谐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环境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根基,是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举办有意义的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读书节等各类素质提升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乐观、自由向上的氛围。

在21世纪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未来迎合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点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理念上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重,两者融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商贸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6-37.

[2] 周静.浅析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

[3] 洪舜华.理工科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第7篇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多以体育特长生为主,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进行专业的体育特长培养与训练,以体育专业的优势以较低的文化课分数考入到高校之中。与此同时,文化课上知识的缺失致使高校中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在高校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由此,通过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普及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弥补学生们的文化课程短板,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应试教育下给体育专业学生造成的不足,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通过以上论点对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意义的探讨,我们可以分析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必要性。因此,以下本论点将具体讨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2.1、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实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重体育、轻人文的现状、由此,为了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应该积极的调整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通过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如历史、政治等学科,加强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此同时,要在开设课程的同时将这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期末考试范围,提高学生们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以课程教育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2.2、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体育教育本身就具有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挖掘专业的人文素质及人文精神。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育的竞技性、合作性、纪律性等等,培养学生们的人文主义内涵,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将德、智、美充分的融到课堂教学之中。

2.3、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素质环境

高校在加强体育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们的陶冶与影响,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体育专业的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图书馆建设,加强图书馆的文化辐射性;举办校园文化节,让学生们在文化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等等方式,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2.4、通过实践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提出过“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意在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高校在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发挥实践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校史馆、游览所在地历史文化景点、参观科学馆等等方式,培养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于科学、历史的求索精神。通过文化活动与课程教育,全面加强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教育。

3、结语

第8篇

一、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概述

(一)公民意识的概述

公民意识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进行概述:一是人民能够当家做主的理念;二是公民具有权利和义务的理念;三是公民都是平等的理念;四是法治的理念;五是人民的财产不会受到侵犯的理念。公民意识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其核心就是使公民能够正确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政治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能够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法律素质的概述

法律素质是指社会个体拥有的法律知识,并且能够正确使用法律知识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素质通常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积极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这种能力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正常人格的塑造能够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与工作和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且还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达到的,需要长期渗透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得他们能够养成懂法用法的好习惯,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下,需要加强对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因为,法律体系的形成是需要从立法层面来实现国家的法治目标,我国的法治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其中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发展,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依赖于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的公民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一个群体,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承载着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的重任。所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加强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将社会主义概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提到了以遵纪守法为荣,在这里,对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高校中开展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诚信守法,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其次,还需要坚持体现学生价值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在能力培养体系中,能力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紧密相关。因为,法律是调控社会关系的规范,法律素质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高校中需要积极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在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改变一些落后的教育形式,还需要发现隐含在普法教育中的一些制约的因素,使越来越多学生能够对法律教育引起重视。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对法律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可以给出一些法律实例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这不仅是社会普法的新需求,而且还是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从具体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只要每个人能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则进行操作,才会使社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规范。基于规则来构建和谐社会,高校需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进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基本法律知识的支撑,但也需要选择性进行知识教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本身,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领会法治的精神,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在开展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他们能够懂得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操作,这样就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由此,他们遵守行为准则的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因为相对于特定的知识,规则意识的培养意义更加重要。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第9篇

关键词:教师;家庭;社会;结合;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37-01

20世纪后期,我国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引起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中华大地就发生过令世人瞩目的教育大变革,著名的教育家张謇先生就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功绩卓著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实现“通识”、“新知”、“通才”、“完全之教育”,培养“健全之国民”等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当今素质教育的推进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优良的师资队伍保障素质教育

当年,张謇先生就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高质量的师资是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他说:“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更要有爱心,有高尚的师德,“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固不纯恃学业之优,为已足尽教育之责也。”他希望教师要有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有“死后求活,惟持教育”的决心,有“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高尚情操,有“孜孜向学,力求精进”的治学精神,有勇于实践、“知行并行”的科学态度,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宽广胸怀。这一思想精髓对于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当今,搞应试教育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反倒是轻车熟路,可以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大搞题海战术,而搞素质教育不行,必须面对全体,研究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研究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

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树立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的素质教育观。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不会做人,那就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还要做大量具体的工作,自觉增强教科研意识,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何来高素质的学生,正如张謇先生所言:必须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

二、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推动素质教育

纵观张謇的家庭教育观,主要有以下特点:(1)既重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体能训练和性格培养,保证孩子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2)既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既生为人,当尽其职”、“与其得贪诈虚伪的成功,不如光明磊落的失败”,张謇对孩子实施“当尽人职”的人格教育,实施“留一二有用事业”的务实教育;(3)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他继承了张氏家族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了张氏家族特有的“张氏家风”。

面对市场经济,竞争力增强,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需要愈来愈迫切,家庭也愈来愈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却放松了对其品德的要求。再者,市场经济重视个人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诱发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受其影响,一些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没有应有的法制观,缺乏做人与处事的基本常识,这些都或多或少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再者,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娇生惯养、偏爱溺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掩其不善”、“爱忘其丑”,不但“恣其所求”,而且“恣其所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就素质教育而言,家庭教育确实有着学校与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有着特别的亲情之爱,有着父母与子女血肉凝结的淳朴感情,相互之间,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染、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更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张謇的家庭教育观启示我们: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认真抓好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最基础部分。

三、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