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8:01:14
导语:在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数字化校园是我国中小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探索,通过对数字化校园的概念研究,并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字化校园 建设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渐成为可能,注重管理和建设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发展的重点。但在软硬件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校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从管理和建设方面做出具体的建议。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当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科学的建议。
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应有涵义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中小学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和教育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基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它的建设是以校园为依托的;其次,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和媒介;将教学、服务结合在一起;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完善教学活动;最后实现教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和吸收,对现实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在管理工作中则集中体现为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许多中小学都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但是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硬件建设比较重视,忽视了软件的更新和完善,建设的目的不强,很多设备简陋,功能缺乏;运用过程中没有注重维护;重设备建设,不注意人才培养,人才的技能和素质一直没有得到提高,这些方面都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策略
(一)硬件的建设阶段
在硬件的基础建设阶段,应注重网络的建设,保证网络的铺设能覆盖整个校园,促进外部网络和学校内部网络的接通,并在此基础上,将网络服务扩张开来,提高网络的承载能力,使这些网络服务可以满足校园的建设和教育的发展。同时,网络辅助系统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网络教学系统和数据库服务系统,实现校内收发文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在教育的规划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学校中的各个单位应完成单位内部的综合结构化布线,使网络线路能涵盖到校园的办公室和运动场所,尽量形成一个内部的网络化系统
(二)软件系统完善阶段
该阶段是对基础建设阶段不足的地方做补充,完善校园中的网络服务系统,不断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努力解决校园网中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同时,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网络建设的越来越深入,加大人员的投入是必须的,保证数字化校园可以稳定运行,保证师生们的正常使用。本单位的信息建设也是网络建设的补充,它能及时的为单位内部甚至全校师生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资源。
(三)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
数字化校园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因素,有的人认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对应有的人员配备和运行管理都没有重视,结果造成系统建没与办公管理相脱节,导致该系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其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是关键。
(四)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校园网就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信息、科研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也就是利用先进的综合布线技术构架,将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网络中;利用成熟、领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规划,将这个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用到校园中去;利用全面的校园网络管理软件、网络教学软件为学校提供教学、管理和决策三个不同层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将一个覆盖全校管理机构和教学网络系统建立起来。
1.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搭建安全、稳定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建设完成了近千公里的覆盖全市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高速光纤骨干网络,并通过各区县中心联通全市2000多所教育教学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三层网络结构、主干万兆、覆盖全市教育单位的教育专用网络, 网络地址资源位于全国前列。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络;宽带网络进入全部教室;师生人机比、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科 研、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硬件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2.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建设全面启动,拥有丰富的优质、特色网络教育资源
搭建了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全市中小学师生均可在网上自主选择近450万条 资源,日访问量超万人。
开发了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建设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和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该系统现有成员高校41所 ,全文电子期刊达4万种,中外电子图书达百万种,形成了网上文献资源的重要 补充来源。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搭建了中小学远程教学平台,促进了城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在网上开展的冬、夏令营活动已经成为首都德育 的品牌栏目。
全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远程教育手段为学生和广大市民提供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服务。
4.教育管理信息化稳步提升,电子政务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教育全面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成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平台,覆盖60所高校6万多名高校在职教职工党员和两委一室全体干部 ,完成学习37万学时。
通过北京市教委网站的改版,提升北京教育行政机构的形象,完善对全市教育政务信息的公开;通过完善政务管理平台,增强教育管理的能力,提高教育电子政 务的安全水平。
5.拓宽信息技术教育渠道,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能
开通了北京教师研修网,向全市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数字化资源,设立 专家和名师博客上千个,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 域的个性化交流服务平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管理教师培训项目,搭建网管教师网上学习平台。
6.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2012年,北京市提出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暨“北京数字学校” 政府实事工程,将中小学全部科目的课程以视频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在丰富教育供给,改善公共教育服务做出新的尝试和突破,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构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北京市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7.建设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引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范围内计划建成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
总的来说,近两年来,全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以下趋势:第一是更加关注服务,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支撑;第二是更加关注环境和资源建设,基于现实学校和教育的延展和拓宽;第三是关注多元与渗透,综合协同和深度融合成为主流模式。
二、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总体介绍
北京数字校园是从2009年6月18号了关于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通知,当时的一个初衷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中小学校在校园建设的潜力和创造力,所以把主动权交到了学校,所以在全市两千多所学校中选取了100所学校分三批进行数字校园的实验项目,当时的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应用导向、机制创新、深度融合、集约推进”。指导方针是“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希望实验校建设的数字校园与办学理念相符,将自己学校的成果和理念普及到中小学,起到引领作用;集约化的建设是整个数字化建设的总潮流总趋势,所以希望大家提前做好部署,不要是一个学校一个数字校园,应该从区级层面、市级层面做好集约推进工作;双向融合,就是要与核心理念与技术要恰当融合;内涵发展就是在建设数字校园时要结合办学理念、结合者最核心需求做好规划与发展。实验项目工作要求,就是:
(1)注重业务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数字校园建设以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从学校实际需要和特色出发具体设计系统、资源和应用架构。
(2)突出建设重点,服务办学特色。数字校园建设应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信息化教学、数字化学习与学生成长、数字德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类等应用为重点,挖掘校本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
(3)聚焦课堂教学,促进深度融合。通过深化课堂教学及其他各类教学系统建设,使教育信息化建设面向主课堂、服务主课程,实现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常态应用。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学校各类信息系统、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常态化应用,推动全体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的形成,促进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数字化,构建长期运维和改进升级的综合支撑机制。
就当前的北京数字校园建设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第一批29所实验校现在10月19号已经完成评估工作,第二批是预计到明年的六月份进入验收阶段,第三批33所实验校即将启动建设。
三、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主要是引领探索、考核、公共支撑,还有培训服务。引领方面,从2009年内提出到2013年出台的实施指导意见,评估指标体系,都是市教委遵循了各个区县的各个学校的一些特征出台的关于数字校园业务方面的一些引领。培训也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的。而公共支撑,我们提供的一个平台(http://)可供大家了解第一批数字校园的所有成果,我们给每一个学校都提供了一个自己成果的平台。这个平台的目的不在于用,而在于向大家展示第一批的成果。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大家呈现,这也是我们构建数字校园的一个前身。
四、在云平台集约模式下推广普及数字校园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下如何推广集约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云服务的模式。我们从100所实验校推广到2000所,将第一批实验校的成果进行抽取、封装和展示、体验、服务,最后通过服务的方式将这些成果凝练成一套套在线服务产品,向全市推广。这一块的建设目标主要是面向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需求,利用云服务技术构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将实验成果产品化,形成应用服务资源池,并全市推广实现共的云平台获取;探索建立中小学数字校园集约化建设模式探索形成数字校园发展的绿色生态体系(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建设内容是1站、1池、1平台、2保障。1站就是面向学校的云服务门户网站,1池是指应用资源池,1平台就是云服务支持平台,包括身份认证、数据交换等,两个保障就是建设指南,以此实现集约统筹和应用服务。
具体在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大家集中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做了简单的总结:(1)云服务的选取问题;(2)云服务系统与学校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3)云服务接入技术规范问题;(4)应用系统的知识产权保障问题;(5)系统和数据安全保障问题;(6)推进步骤设计的问题。
就数字学校云服务的选取问题,基础性的服务由教委主导建设,共性的服务由教委引导建设,学校可以参与建设,个性化的服务由学校主导建设。而就云服务系统与学校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主要是通过云服务和学校系统进行数据互通。
关键词:网络;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Digitalization Campus Construction of High School
Lin Weihua
(Boluo Yuanzhou High School,Huizhou516123,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to the 21st centur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Camp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school,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ization camp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chool.As educators,we must fully recognize tha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ur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education,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enormous impact,more importantly,we should think positively and to explore how to use digital campus for the school management,teaching and research,teacher training and eve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ervices.
Keywords:Network;Education;Informatization;Digitaliion Campus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的深刻的变革,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并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计划。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数字化校园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在1990年主持的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数字化校园”是指学校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提升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它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等特点。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功能
(一)教学活动方面。告别传统“黑板+粉笔”的教方式,进入“图、文、声、像”的数字化时代。在教学上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上师生互动,而且还可以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研活动方面。突破传统地域界限,提高教研活动辐射范围和创新水平。教师利用网络参与教研活动,借鉴不同教师授课的经验与精髓,不但可以加快教研活动信息的传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可以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
(三)教学管理方面。实现学校在管理、服务等活动的智能化、无纸化。学校通过网络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务信息等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不但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带动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使之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教学管理机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三、数字化校园的构建
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项新的工程。它的建设除了依赖于网络基础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用于基础平台之上的应用系统。数字化校园构建按其组成可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构成。
(一)硬件建设具体如下
1.校园主干网建设。2.校园文件服务器建设。3.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建设。4.多媒体电教室和功能室的建设。5.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建设。6.校园一卡通建设。7.无线网络工程建设。
(二)软件建设具体如下
1.校园网站建设。2.资源服务器建设。3.教务管理系统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因而在建设过程中需全校师生不懈努力。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要想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在创建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涉及到学校各方面,必须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规划,组织和执行。数字化校园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总体规划和重大问题决策,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对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二)制定方针政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从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在设计时要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使在各个阶段的建设任务都要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各阶段重点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制定,确保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各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步进行。
(三)投入持续稳定,软硬同步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建设中应考虑技术可行性、资金可行性、拓展可行性等诸多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除了保证资金持续稳定的投入外,还要做到硬件、软件建设并举,防止出现“重硬轻软”的现象。
(四)管理、维护双到位。数字化校园建设可谓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数字化校园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起着决定作用。此外,还要舍得在维护和培训上花钱,做到管理和维护双到位,确保数字化校园网的畅通与高效,使校园网络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益。
六、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可以使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资源,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将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借鉴不同教师授课的经验与精髓。总的来说,数字化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的必然发展目标,是我国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数字校园必将把学校中的管理和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
参考文献:
[1]韩锡斌,杨娟,陈刚.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中国远程教育,2005,8
[2]万里鹏,陈雅,郑建明.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 2002.2
关键词:中等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架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40-03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进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以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促进了中职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越来越多地向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为中职校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施, 许多中职校都建设了校园网、智能录播中心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硬件环境,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特别是,条件较好的一些中等职校已先期建设了资源库管理平台。
一、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中等职校花费了大量经费购置了一些硬件设备和部分教学资源,但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背景所限、专业门类众多及教学资源开发人员奇缺,加上可移植性教学资源较少等原因,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还是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主要是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及建设滞后所致。
(一)缺乏整体统一规划
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着有路有车而无货的现象。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购置教学软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了有些专业教学软件重复投资,而有些专业教学资源又严重老化的现象。自制资源缺乏管理,校内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软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往往是学科教师根据课程实际需要而开发制作的,缺乏规范性、完整性,资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有些中职校在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缺乏交流沟通环节,使许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资源库中重复,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造成了资源内容的冗余。[1]
(二)缺乏优质教学素材
目前,中职校教学资源形式比较单一,仅仅能满足传统信息化教学,交互性差。大部分素材仍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图片、积件、单机版课件以及试题,即使有动画也只是二维动画,缺乏三维动画,缺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中职校迫切需要的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高质量的实用教学资源。
(三)缺乏专业特色资源
中职校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仍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一家教育机构、软件开发商能提供一套针对中职校的教学资源库(不包括单独开发的专业学习软件),远不及中小学教学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学资源有专门软件开发商、教学仪器生产商和出版机构。中职校购买的大多数资源库都是由商业化的非职教经历人员开发的,既粗糙又不能直接运用。有些专业教师从网上下载的资源也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主要是中职校专业门类太多所致。
(四)缺乏校际与校企合作
由于中职校普遍实施数字化教学的要求较晚,没有专门管理与研究机构,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在按照已有的经验、想法各自为战, 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交流共享和有效利用,更没有在中职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很少有学校在软件开发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在教学资源库结构、资源内容组织形式、资源文件类型和技术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教学资源库之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2]
二、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有效途径
由于中职校专业课程门类多、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和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紧缺,应当从建立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完善数字化教学设施入手,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框架体系,加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进程,从而加快中职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
根据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首先应当建立由学校领导、课程专家、软件企业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学校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审核学校各专业、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其次以专业或学科为单位建立以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同时聘请相关专业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担任顾问,进行项目论证与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学科(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运用与评价团队,通过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和新的需求,供教学资源库开发团队进行调整或二次开发参考。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校情,除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外,还可以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利用教学设施供应商和出版社的教学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对于目前有些学校暂不具备条件开发的教学软件如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应当采用先购买、后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并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教师开发与运用软件的能力。
(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除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高配置计算机和一体化编辑机外,还需要有一系列图像、动画、音视频和编辑软件,需要百兆乃至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到校园网系统,需要海容量的储存系统和各类服务器群,甚至需要云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为了使教学资源得到较好的运用,不能停留在一个学校有几台液晶投影仪,而需要装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目前全面实施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校除了为所有教学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学场所装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外,还得配备标清或高清智能录播室,利用多方位标清或高清摄像头、自动拾音仪器用于全自动采集师生教学过程,并自动合成教学资源,而对于技能教学场所可以采用移动式定位型自动采集系统进行,从而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率。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遵循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观的改变原则。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体现在: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地交流与协作;体现网络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3]
三、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效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提升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和开发教学资源能力,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总之,教学资源库是动态变化和开放的,可以延伸学生学习时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一)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起来,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数字化教学理论,从而使教师具有高效获取信息与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成后,教师在网上备好课后,可将课件存储在与中心交换机直接相连的资源体系服务器上,或上传到个人教学网站的相应位置,上课时,利用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调用已备好的文件进行上课。这种课件图、文、声并茂,可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热情。
(三)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依托数字化教学环境,综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师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利用、探索、发现、创作、重组等方式进行的各类教学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让自主交互式学习模式、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学。
(四)提供了开放学习资源
由于中职校数字化资源库是动态的、开放的,因此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任何课程。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在经过管理人员审核后,都可以将教学资源添加到其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给教学、科研带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并且为学校拓宽教育功能、扩大办学规模、兴办远程教育、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春明.中等职校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3(11).
[2]赵惠.中等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3(8).
[3]韩冰,张晓雁.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GEN Jian
(Jiangsu Rud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Rudong 226400, Jiangsu Province)
关键词:数字化院校;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52-02
1 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在这“信息技术搭台,知识经济唱戏”的年代,学校校园网能否提供高效率、高水准、高技术的教学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学校教学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校园网络能否存在和发展下去的重要标志。因此,建设符合学校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是极其重要的。
自从美国教育技术协会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译介到我国,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就揭开了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新篇章,近两年更是掀起了建设的新,从建设全国性资源网站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小资源库,不下几十家。然而,究竟什么是资源库?资源库应该建设成什么样?资源库应该具有哪些规范以及具有哪些功能?从学术界到企业界,一直都没有什么定论,反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状态,从而使得资源库的建设也就百花齐放;形成形式多样、内容多样、规范多样、功能无定位、使用不规范等多种现象。
教学资源库不是一个教育教学素材的简单堆积,它必须为学科教育教学服务,这才是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最好定位,离开了服务,要建设科学、适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实际应用中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需求,资源库内容提供者(包括教师本身)将根据这些现实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原有资源库,只有这样我们所建设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才不会变成形式上的东西、面子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都需要的好助手。
2 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要求
一个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是能为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良好的、方便快捷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资源库要利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的需要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活动;好的资源库还要符合国家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标准,并能根据资源库系统本身的特点,较快地完成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组织、选取及呈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构建教学资源库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首先,在技术上要具备先进的优势,并创建与未来技术发展相衔接的平台。其次,在内容上、功能上要符合教学的规律、特点和需求。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作指导,才能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交互及时的资源库网络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要求:
(1)教育性原则。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内容上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功能上要考虑教学的需求,让学生和教师能方便及时的获得所需的信息,以提高他们应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前瞻性原则。
系统设计不仅考虑技术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不仅包括数据库所选用的结构、数据所采用的格式和分类方法等开发内容的先进性,而且也包括开发平台、操作系统、编程模式等具体开发技术的探索性、先进性。
(3)系统性原则。
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软、硬件配置、数据资源及未来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又要考虑资源库系统的各个子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处理好这个大系统中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考虑长期发展和建设。与飞速发展的学科知识和新兴的教学方式相适应。只有实现协调的发展,资源才能被高效地利用起来,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
(4)服务性原则。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学提供服务。所以在资源库建设时应以服务为中心,充分考虑教学的需求。使学生、教师能方便及时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所需的信息,以提高资源的价值与利用率。
(5)学科性原则。
教学资源库要具有学科性,要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学科知识点为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既要考虑到课程的普遍需要,又要考虑到教学研究的特殊需要、既要考虑到各专业的学生的实际需要。
3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中心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重点和核心,第三和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形成多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素材建设围绕课程这个核心来进行组织,重点抓好信息的采集工作。信息的采集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是建设过程中涉及人员和部门最多的环节,也是最重要、最艰巨的环节,在整个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从采集工作开始,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都应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采取自制、购买、下载、剪辑等多种办法进行信息的采集。
因此资源库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收集、整理和入库等大量工作,并不是资源库管理系统本身和花哨的浏览界面。我们在进行资源建设时,要建立起比较顺畅的资源收集渠道和开发整理基地,只有选样我们才能建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与实际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学科资源库。
4 切实抓好资源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一套完整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来之不易,在平时的应用过程中,更应该把工作重点倾斜向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上。公共资源数据库内的数据因其粒度与构成方式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资源、集成单元和课件。公共资源数据库内的资源要被系统统一管理,教师无权直接将教学资源上载至该库。同时为了满足教师使用资源的灵活性。教师拥有属于个人的资源库,该库内的资源以文件格式存在,由教师自主管理。教师如果需要将个人资源库内的资源上载到公共资源数据库,需要经过管理系统的严格审核,但是可以将公共资源数据库中的教学资源下载到个人资源数据库中。这种资源库的结构既保证了公共资源数据库中教学资源的安全和统一,又兼顾了教师个性化资源的管理。在资源库的管理人员选拔和培训上也要做足功夫,需要选拔具有相关业务经验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并定期对其进行逐步的深层次培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维护管理经验。只有人才队伍建设好了,具体硬件的维护和管理才能跟的上。
【关键词】中职;数字化校园;误区
一、前言
近年来,“数字化校园”概念显得相当热火,大大小小的学校都开始着手建设,中等职业学校上马建设也似乎是大势所趋,笔者就有幸在学校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就前期的建设思路、建设过程及后续推广应用等,有着深刻的体会。
二、建设误区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为学校管理及教学等方面服务,但是,上马建设“数字化校园”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一些学校领导对理念和技术不是很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偏听偏信,建设存在一定误区,通常表现在:
误区1:认为建“数字化校园”是网络或信息中心的事情
信息化推广通常由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学校来说,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全校性的工作,首先要领导能够重视,然后是要有制度保障,再就是要求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从建设到后期的使用,都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做好。
误区2:认为“数字化校园”就是配更新更快的硬件设备
有的学校认为数字化校园就是建设足够快的网络、足够快的服务器,殊不知拥有了网络和服务器等只是相当于铺了一条路,够新够快的网络和服务器则相当于建了一条高速公路,如果没有配套的应用软件平台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人员去推动,这样的数字化校园就只剩下上网的用途了。
误区3:认为“数字化校园”就是买一些软件平台
一般来说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包括网上办公(办公自动化、信息等)平台、网上管理(人事、财务、教务、学籍、设备及实习场所等方面的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建设及展示、在线学习、交流及考试等)平台、服务(成绩查询、自主选课、图书借阅及校园“一卡通”)平台等软件应用平台。
各种各样的软件平台,都是独立的子系统,如果将这些软件平台部署到学校,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往往会造成管理及使用人员疲于奔命,所以在前期选型的时候,最好选择有完整解决方案的公司平台,或者能数据共享和集成的平台系统来建设。
误区4: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就会为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突飞猛进的变化
建设数字化校园各种平台,能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不会是立竿就能见影的,往往和建设的程度、推广的力度、使用者的水平以及全校思想观念转变有很大关系,比如建立了OA协同办公系统,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好多业务可以直接网上会签,但自领导到普通员工还是愿意面对纸质的签字单,最终的结果就是,OA平台就成摆设,对相关工作起不了任何的促进作用,还会有负面的影响。
三、建设思路
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是要确定需要实现的功能,然后根据功能需求,规划硬、软件的需求,考虑到职业学校在资金投入上与大学有很大差距,所以,原则上是“硬件上适度超前,软件上够用即可”,因为软件平台的增加功能模块比扩展硬件要容易得多,成本也相对低一些。比如,规划存储服务器时,就要计算到今后3-5年的资源存储量,如果仅按当前的规模来购买存储,几年后就可能面临没地方存储,还得重新买存储的境地。而软件平台,通常是以模块的形式存在,如有了“教学资源库”平台,后期要扩展“网络学习”、“在线考试”等平台就要容易得多,模块与模块之间都有数据交换的接口,很方便进行资源共享。
确定了需要实现的功能后,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全面的软硬件平台的考察,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建设好了校园网,下面就从服务(存储)器和软件平台来进行说明。
服务(存储)器采购方面,首先,根据需要运行的应用平台的多少及规模,确定服务器的数量,服务器的硬盘容量不一定要很大,主要承载操作系统及软件平台的基础数据,可以考虑上3-4块小容量高速SAS硬盘,采取Raid5或Raid0+1,实现速度和安全的平衡。
然后根据需要存储的资源数据的规模,确定存储器的容量和架构,通常有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连接存储)、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连接存储)和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三种架构,NAS架构部署比较方便,也较为经济实用,存储服务器通过网络,连接到服务器上,对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基本没有要求,从而实现迅速地为服务器增加存储容量。对一般职业学校来说,校园网主干网基本都在1000M或以上,支撑NAS架构的存储服务完全没问题。计算2-3年内可能的数据存储需求,前期,以1.5倍存储容量进行部署,预留一定的余量,后期还可以新购NAS存储设备,挥着通过扩展磁盘柜的方式,追加存储空间。
对于软件平台来说,适合大学应用的国内软件平台开发机构不少,这些平台对职业学校来说有些大材小用,价格也相对较高,近年来,这些开发机构渐渐重视职业学校领域起来,开发适合职业学校应用的平台系统,而一些原本针对职业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机构也看准了这个市场,逐渐将业务拓展到数字化校园整体软件平台解决方案上来。目前适合职业学校应用的有全套的解决方案的有清华教育在线“THEOL”解决方案、江苏金智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上海鹏达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等,以及一些开发机构中小模块应用,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财力物力实际情况,选择完整或部分的决绝方案。
四、建设过程
1.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和工作小组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领导提供政策及资金等的支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同时要有专门的建设工作小组,从立项到建设、推广和维护等,不单包含网络(信息)中心的人员,还应包含基建、财务及后勤等部门人员,确保建设工作能顺利进行。
2.考查成熟的建设方案
通过查询流行的解决方案、索要演示系统及账号测试、要求方案提供机构现场演示,了解其优势和不足,还可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做的较好的同类学校实地考察,听取其使用感受,初步确定适合本校的功能和方案。
3.制定适合本校的建设方案
根据考查结果,结合学校需求和资金等的实际情况,编制初步建设方案,经过学校内部反馈讨论、专家评审,最终制定适合本校的建设方案。
4.上下齐心,通力协作
与其他建设内容一样,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也同样需要举校一致,从领导到职工,齐心协力,认真落实,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作本部门的工作来抓,才有可能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好,让数字化校园为学校管理、教学工作服务。
五、推广应用
1.专门的领导负责推动数字化校园应用推广工作
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过程必然会改变既有的一些工作流程和方式,触动少部分人利益,由网络信息中心来推动必然会遇到不小的阻力,所以需要由学校指定专门的领导,负责在部门间沟通协调,推动数字化校园应用推广工作,自上而下打通应用推广通道。
2.制定相关引导性倾向性的政策
人的思维有惰性和惯性,喜欢沿用过去的办事经验,例如,领导习惯于签办纸质的文件,难免对办公自动化中的电子审批(签章)流程及安全性存在不信任,所以需要从学校层面制定政策措施,对计划实施“数字化”转换的领域进行引导,对推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对存在抵触和贻误的进行处罚,从而保障应用推广顺利进行。
3.配备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
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前期立项、考查和建设,中期的数据建立、应用整合,以及后期应用推广、数据维护等,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对相关参与建设和推广的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学校应指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使建设和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4.反馈及改进
因资金上原因,应用系统往往选用普适性系统,不是结合学校情况专门定制开发,建设和推广使用过程中必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需要学校收集整理存在的问题,与方案提供方进行沟通反馈,要求其作适当的调整或改进,或者自行开发整合。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反馈和改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佳佳.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0,8.
[2]王春生.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困境及解决方法[J].咸宁学院学报,2011,8.
东营市胜利第十三中学成立于1973年,是省级规范化学校,东营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学生2475名,教职员工190名。学校拥有实验室、功能室、图书室、阅览室、运动场、风雨操场等,场地、设施均按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配备。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
学校于1986年开设计算机教育与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2003年建成校园网,至今所有班级配备了班班通设备(电子白板、一体机、多媒体、实物展台),教师配备高配置计算机,以学校网站为主的资源平台整合外接资源和教师自建的题海宝库、教案学案、课件资料、教研天地等,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学校有微机教室3个,学生机近226台。学校建有高质量的现代化视频录播室、视频编辑展播室、机器人室,校园监控含42个点,覆盖整个校园,满足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要。
2.信息化应用的情况及成绩
(1)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
学校在从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七个年级共44个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根据学生特点、学习任务,全体信息组教师团结协作,中考信息技术连续三年优秀率达95%,高中学业水平信息技术考试合格率居同类学校第一名。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在2013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奥赛复赛中4人获奖,在2014全国青少年信息奥赛复赛中8人获奖,学校获山东赛区优秀参赛学校称号。
(2)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方面
学校的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已渗透到学科教学、教研、电教管理、学校宣传、资料管理、教育培训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的水平更上新台阶。
(3)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方面
在认真做好信息技术教研的同时,学校信息组执笔的“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第一批已结题,同时学校获得“第二届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理事会”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学与教方法的研究》也已顺利结题。周爱红老师的论文获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百佳论文”评比一等奖。袁红波老师的论文在第二届全国微课程优质资源展示会中获得三等奖。
学校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1.资源建设(学科专题网站)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传教学资料,开展集体备课,最大化地发挥集体智慧,提高上课效果,实现师生互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最大化的有效学习。
2.视频新闻(德育)
学生的思想教育始终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把学校发生的重要事情、活动,通过视频、图形、声音的形式立体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教育,开辟德育的新途径。
1.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的素养包括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教育观念、教学经验等,其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教育观念”,它不仅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再如,“教学经验”,它不仅决定着教师对课堂生成细节的灵活处理,对有效学习的组织和调控,而且决定着教师自身的成长方向和发展前景,影响着教师的人生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下的新一代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勤于钻研,善于利用多种渠道,不断丰富自身经验,提高自身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服务。
2.延伸教材内容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序的增减、调整、置换,从而使教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例: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据情境图列出两种算式求总数,并能举出类似的式子。此时我并没有立即引导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而是积极组织学生对这些算式能否成立进行逐一验证,让学生经历由特殊推及一般的思维过程,从而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有效拓展教材资源,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发展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关注学生经验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地为数学课堂服务。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4.捕捉课堂动态
4.1正视错误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伴随教学始终,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错误”作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数学课堂中的“错误发生”,我们应确立“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教学观念,及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错误信息,并将其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从而充分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或与预定目标巧妙对接,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以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为例,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充分,在揭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少了“除以2”这一步,发现自身的错误时,我巧抓契机,及时纠正。此举不仅没有失去教者的“面子”,更显教者的机智,同时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强烈意愿,点燃了他们创新的火花。
4.2转化差异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础。面对学生间的差异,我们应正视、承认并尊重,切不可搞统一要求、一刀切,应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应着力引导不同的智力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教学“平行和垂直”一节内容后,学生就“如何画平行线”的问题,有的说:“用直尺和三角尺间的相互推移画。”有的说:“用直尺的两边画。”有的说:“利用垂直线画。”等等。针对这些“多元化的答案”,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指派部分学生到台前讲解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一画。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理解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如此,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互补。
4.3珍视创意
教学系统论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创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不同生活经验的感悟,是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因此,数学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而对课堂教学富有价值的创意问题时,要善于捕捉,并能巧妙地加以转化和有效运用,使其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例:教学《统计》一节内容时,我运用动态课件的形式,呈现校门口十分钟内驶过的各种车辆,并让学生进行统计。看完录像后,我提问:“校门口驶过的车辆你数得清吗?你有什么办法才能数清?”一生答:“只要多放几遍,每遍数一种车的数量就可以。”对于这一回答,我充分肯定,并能抓住这一时机,巧妙地点拨引导:“如果只放一遍,你一个人怎样把它统计完整?”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探究统计方法,进行分类记录统计,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为指导,注重教学思考,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唯此才能更加丰富我们课堂的教学内容,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类型与收藏范围
1.1 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
“文献”是文献采访工作的对象,要讨论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首先清楚什么是“文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ISO)在其制定的《文献情报用语国际标准》(ISO/DIS5217)中,给“文献”下了一个定义:“文献是记录一切人类信息的载体”。中国学术界给“文献”下的定义基本上是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相似。国家标准局1983年7月2日,1984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解释“文献”一词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资源的本义是指天然的财源,引申为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社会的、不断的创造和利用,再创造和再利用,都处于不断生长发展的过程。可见,文献资源的性质结构、内容和作用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是由信息内容、载体材料、信息符号和记录方式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1.2 文献资源的类型
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按照文献载体的形式和信息的最终表达方式,分为纸质文献、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数字信息资源。
1.2.1 纸质文献资源
纸质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用书写或印刷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文献。纸质文献最早出现于中国汉代,4世纪以后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应用,目前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信息载体。纸质文献的优点是内容具有权威性,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只要有亮光,在任何环境中不需要任何设备都可以阅读。只要条件许可,纸质文献便可长期保存。不足之处是相对于其他载体形式来说,纸质文献的存储收藏空间占用大,不利于大量复制,信息检索不是很方便。
纸质文献资源有不同的类型,按照信息记录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期刊、报纸、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档案文献、产品样本等;按照文献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教材、科学专著、通俗读物、文艺作品、工具书和特种文献等;按照文献用途范围,可以分为公开文献、保密文献、内部资料等;按照文献的加工深度,可以分为零次文献(即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如书信、手稿、笔记、试验记录等,未经任何加工整理的信息)、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是基于作者的工作和科研成果而创作的原始论著)、二次文献(即对一次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而成的报道性、检索性的文献)、三次文献(即利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加以浓缩和提炼而写成的文献)。
这里主要介绍按照出版形式和出版周期不同划分的几类纸质文献。
1.2.1.1 连续出版物
连续出版物(serials)是指具有统一题名、按年月卷期顺序编号定期或不定期在无限期内连续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年鉴、年刊、指南、学会报告和会刊、连续出版的学术丛书和会议记录等。连续出版物的封面或刊头设计有相对的稳定性,每期由多篇文献汇集而成,内容具有原始性和新颖性,而且编辑单位较固定,特点是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能及时反映当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动向,内容较为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1.2.1.2 图书
图书,广义上是指利用抽象符号记录知识的所有文献,狭义上则指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张等载体上,除封面外篇幅不少于49页的非定期出版物。它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是有完整定型的装帧形式,结构严谨,积页成册,自成体系;内容特征是主题突出,论述全面,大多为编著者长期研究的成果、学识的积累。按照使用目的划分,图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供读者阅读的图书,一是供读者检索查阅的工具书;按照内容划分,阅读类图书包括专著、译著、教材、资料汇编、通俗读物、少儿读物等,工具书则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百科全书、手册、年鉴、字词典等;按照出版形式来分,阅读类图书分为单卷书、多卷书、丛书等,工具书则分为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等。
1.2.1.3 特种文献
特种文献是指出版形式比较特殊(非书、非刊)的印刷型文献,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产品样本、政府出版物等。这些文献是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代表当前水准的文献资源。有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内容。
1.2.2 缩微资料
缩微资料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用摄影的方法把印刷型文献拍摄在感光材料上,借助设备阅读的一种文献,是一种存贮密度较高的文献形式,包括缩微胶片、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特点是规格统一,体积小,重量轻,信息记录密度大,节省存贮空间,可以长期保存,成本较低。据一般估算,采用缩微资料,能使图书馆的藏书空间节省95%。缩微资料也有缺点,主要是阅读时要借助于缩微阅读机,与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不一致,必须在固定的场所进行,而且阅读效果不如印刷型文献。此外,缩微资料对保存的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1.2.3 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电磁材料载体上的文献,按照人的感官接受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视觉资料、听觉资料和声像资料。视觉资料包括底片、胶卷、幻灯片、无声录像带、无声影片等记录形象的资料;听觉资料包括CD、唱片、录音带等记录声音的资料;声像资料包括录像带、多媒体幻灯片、电影片、VCD、DVD等同时记录形象和声音的资料。视听资料兼具视觉资料和听觉资料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强、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1.2.4 数字信息资源
数字信息资源是指馆藏资源数字化产生的文献及数字资源馆藏化的选择,包括传统文献(纸质书刊、音像带等)的数字化拷贝和以数字方式直接产生的非传统文献,都是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
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存储容量大,有不同的类型。按照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等;按照存储信息的介质,可以分为磁介质和光介质两种,磁介质包括磁盘、磁带、磁盘阵列、硬盘等,光介质是使用激光记录和在线的高密度存储介质光盘等;按照数据传播的范围,可以分为网络信息资源和单机信息资源等;按照信息资源的生产途径和范围,可以分为商用电子资源、网络公开学术资源和特色资源等;按照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方式,可以分为原生数字信息资源和复合数字信息资源等;按照数字信息资源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一次数字信息资源、二次数字信息资源和三次数字信息资源等。
数字信息资源的优点,在于其数据具有通用性和易复制性,因而具有高度的共享性、检索的便利性;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具有知识聚类功能,使分散的知识得以集中和有序化;具有超文本的功能,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使用条件要求较高,还存在阅读习惯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数字信息的不安全性使信息的保存面临挑战。
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是中小学图书馆收集、整理、保存并为读者利用的所有文献资源,经过图书馆员选择、组织、加工处理后有序化的各种介质信息的集合。图书馆所收集的文献资源不但包括本馆内拥有的实体馆藏文献,还包括虚拟的网络文献;不但包括本馆拥有的文献,还包括通过网络技术与其它信息机构及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其它中小学图书馆共同分享的文献。
1.3 中小学图书馆文献收藏范围及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图书馆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当注重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服务,在保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适当地采集其他文献,通过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资源结构五个“面”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结构,以此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
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配合学校的课程与课程目标,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料,并且通过提供适当的资料使学生能够拥有基本知识,发展健全的人格及培养正当的阅读兴趣。为此,应该合理地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文献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①有利于查寻事实而经常使用的参考书,如字典、辞典、百科全书、手册等;②充实课程、增加见识和扩大视野所需的图书,如语文、历史、地理、科技类著作等;③有益于思想言行的读物,如哲学、名人传记、励志与修养等;④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和适当休闲活动的读物,如文学名著等;⑤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专业性图书,如教育原理、教学法及图书馆专业用书等;⑥有助于男女学生个别身心发展及心理建康的图书,如社会、生理和心理类图书等。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的角度,在选择标准上,要注意青少年的知识程度和阅读兴趣,有些读者仅初具阅读能力,有些读者已有自学能力。另外应购一部分“过渡图书”,即成人用书,专供高年级学生选读,藉以增强其欣赏力与判断力。
根据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中小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为:①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各种优秀书刊、视听资料、数字文献等,这些文献应当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富有吸引力,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②各种适合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活动的科技读物,这些读物应当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③满足教师备课、教研和指导课外活动等方面需要的图书资料;④凡具备条件与互联网连接的中小学图书馆,要为师生提供上网条件,帮助和指导师生利用网上存储、传递的信息与文献;⑤应有低中高年级的不同层次的读物,以满足学生知识不断增长的需要;⑥与本地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协作采访文献,帮助学生利用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的文献,提供师生享受更全面、更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的机会。
2 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选
2.1 文献资源采选的意义
文献资源的采选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特点、读者需求等选择文献资源入藏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文献资源采选之前,必须依据中小学图书馆的的特点和现状制定文献的采选标准,遵守一定的采选原则。
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配合中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的实际需要,围绕本校特色课程的设置及其他课程设置,采选有利于教师教学、教研活动的各种参考资料,同时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个人和班集体学习,激发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所需要的各类文献资源。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学生。由于学生年龄不同,阅读能力与需求各不相同,所以需要采选不同层次的文献资源。
2.2 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开放时间偏短,生均借书量低,服务方式单一;②图书经费偏少且不稳定;③藏书结构单一,品种少,复本多,新书采选、上架不及时,社会捐赠文献不适合读者需求的较多;④文献类型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质文献为主,只有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配有视听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
2.3 文献资源采选的原则
2.3.1 实用性原则
中小学图书馆采选文献资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讲求实用,符合中小学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最大限度地配合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改模式,为学生选择和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中小学图书馆针对读者学习知识技术、提高知识水平而言,采选文献资源时要考虑几个方面:所选书刊在内容上与读者兴趣、阅读需要(包括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阅读需要)及其知识结构相适应;在知识程度上要与读者知识水平相适应;在写作特色上要与读者智力特点、学习习惯相适应。采选文献资源是一门把读者的需求与文献的价值有机结合的艺术,如小学低年级读者的课外读物应当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多以插图读物和连环画为主,印刷质量精美,版面设计活泼,以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普通书刊之外,图书馆还应收藏地图、挂图、视听资料等形象化的课外读物。
2.3.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中小学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采选中按照内容系统完整、结构科学合理、兼顾重点和特色收藏的要求选购各种出版物。为了落实这一原则,采选人员需要注意: ①报刊及其他连续出版物、丛书、工具书等应尽可能收藏完整和配套,不随意中断;②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的配给比例要合理,根据不同年龄读者的兴趣、能力和学科主题、文献类型、文献载体来合理搭配比例,保持藏书内容和形式结构上的系统完整性;③重点馆藏和特色馆藏,在内容和数量上要保持完整性,不同时期有代表性且适合青少年的作品以及中小学教育理论、政府的教育政策文献等应该收藏齐全;④根据学校的教学宗旨、目的和经费状况,制定馆藏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计划,使藏书适应近期的教学计划和远期的青少年成长规划;⑤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文献资源建设。
2.3.3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即图书馆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中国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的经费非常紧张,在文献采选中应该优先购买急需的文献和受众面较广的文献。这就要求文献采选之前,采访人员做好读者需求调查,尽可能在文献采选中减少失误,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本校重点馆藏和特色馆藏的文献资源建设。
2.3.4 特色化原则
特色化原则,首先是要重点收藏适合目前教育改革、提高素质教育的文献,对反映教育改革新内容、新动态、新成果的文献,也要适当收藏,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其次,采选文献要符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适应不同知识结构的需要。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知识、思想成长阶段,图书馆应当坚决避免格调低俗、内容不健康的文献,而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学生课外活动等,收藏健康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符合中小学生阅读需要的文献;再者,中小学图书馆还应根据部分中学生的阅读需要,适当购买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
2.3.5 一体化原则
一体化原则,即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小学图书馆在实现计算机和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把各类型馆藏实体文献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相结合,相互协调,构建一体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观念和工作原则。
2.4 文献资源采选的方式及各类文献资源之间的关系
文献资源采选的方式是获取文献资源的基本方法,因为文献种类繁多,文献类型、文献载体各不相同,出版渠道多头分散,文献采选必须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开展。
2.4.1 纸质文献 视听资料的采选方式和途径
纸质文献、视听资料主要包括图书、期刊、光盘等,采选这类文献主要靠购买文献资源实体,确定合理的复本量,以保证师生借阅需求,其采集目标是通过文献资源的拥有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其采选难点在于对相同内容的文献资源版本和出版社的选择,书刊则要确定合适的复本,复本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读者的需求和经费的合理使用。其采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4.1.1 现场选购
现场选购是中小学图书馆有计划补充藏书、视听资料的主要方法,采访人员到书市、书店、出版社、音像店等去采选文献,可以直接见到文献,便于鉴别文献的内容和质量,简便迅速,也有利于多卷书和急需文献、最新文献的采购。
2.4.1.2 书目预订
书目预订是大型图书馆的主要采选方式,即依据出版发行机构提供的各类征订目录,根据本校图书馆的需求,进行文献资源选择订购、按预约计划购买。
2.4.1.3 邮购
邮购即通过邮寄的方法购买本地无法获取的文献。
2.4.1.4 网上订购
网上订购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平台,以数字化出版信息为工作对象的一种文献采购方式。目前国内有300余家网上书店,其中较著名的有当当、中国寻书网、北京图书大厦、亚马逊等。
2.4.1.5 捐赠和调拨
捐赠是接受个人和团体赠送给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调拨是在有关机构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将一些单位的文献资源无偿地调拨给中小学图书馆。目前中国许多农村中小学文献资源贫乏,一些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会定向捐赠给中小学图书馆文献和青少年读物,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时常也会统一为辖区中小学图书馆配备教育教学资源。中小学图书馆应注意所接受文献的适用性和质量。
2.4.1.6 复制
复制即利用抄写、复印、转录、扫描、拍照等手段获取所需要的文献,是获取珍稀书刊和紧缺资料的有效方法,可以委托收藏单位来代办复制或通过馆际互借方式自行复印。
2.4.2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选方式和流程
2.4.2.1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选方式
数字信息资源采集的目标是通过数字信息资源的存取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其难点是确定最佳的采集方式和价格模式。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的采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4.2.1.1 集团购买
是由多个中小学图书馆自愿组成购买集团,共同推举一个代表与出版商或供应商就希望采购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价格、使用等方面的谈判,由出版商或供应商与各个成员馆之间签订最终的购买合同,购买费用由各个图书馆自行支付。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价格上的优惠,也便于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
2.4.2.1.2 单独采购
是单个图书馆依据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和采购标准,单独与数字信息资源出版商或供应商进行磋商、洽谈,购买所需的数字信息资源的过程。
无论是单独采购,还是集团采购,都要选择购买数据库的访问方式和存取方式,中小学图书馆要根据本馆经费和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最终用户访问方式。数字资源的访问方式,主要有远程访问、镜像服务、本地服务。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经费情况和技术网络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图书馆采选数字信息资源时需要注意本校的技术、网络和存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2.4.2.1.3 免费资源的采集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适合中小学师生使用的有价值的免费信息,不用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获得,但要求图书馆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内容鉴定,采用人工选择采集整合的方式,如在本校或学校图书馆网站、网页上建立相关链接,把这些信息推荐给读者。
2.4.2.1.4 自建数据库
自建数据库主要是对本校已有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实体馆藏文献资源建立书目数据库,便于读者查找本馆收藏的文献资源,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对本馆收藏的特色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在本校局域网内服务于读者。
2.4.2.2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流程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2.4.2.2.1 前期评估
即收集最新数字信息资源相关信息,根据资源内容作出初步评估。
2.4.2.2.2 组织试用
即选购之前先向有关数字信息资源供应商申请试用资格,然后在学校或图书馆试用通知,在学校或图书馆网站(页)上做好链接。试用期间根据数据库适用学科和对象做些宣传,为是否购买该试用资源提供使用依据。
2.4.2.2.3 二次评估
即在试用结束之后,对试用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试用情况调研,从内容、需求、价格、成本、检索系统、平台、技术、存储设备、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2.4.2.2.4 组团购买或单独购买谈判
即在全面评估之后,需要购买的图书馆可以参加图书馆集团采购或单独采购谈判,谈判的主要内容为购买内容、授权方式、价格、服务等合同所涉及的全部内容。
2.4.2.2.5 签订并执行合同
即图书馆根据谈判内容签订合同,并购买相关数字信息资源。
此外,为了使所选购的数据库为本校师生广泛知晓,充分发挥效益,图书馆应经常有针对性对读者组织培训讲座。
2.5 中小学图书馆内不同类型文献的配比关系
为了充实和丰富馆藏,中小学图书馆必须根据客观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采选方式,选购所需的各种文献,同时发挥采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勤查书目、工具书,参访书市和书店,掌握最新出版动态,与相关部门和专家保持联系,有效地提高馆藏质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补充馆藏,都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2.5.1 重点馆藏与基础馆藏的关系
重点馆藏是根据图书馆的任务和服务对象选配的主要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长期积累和保存的书刊及数字信息资源,是馆藏范围内的核心部分,反映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中小学图书馆应突出教育和教学服务特色和本校办学特色,把有关教育、教学、教改、教育动态、教学法规、教育政策等文献资源,以及本校的校史、教师优秀的讲义、师生的作品等作为重点馆藏。
基础馆藏是图书馆为一般读者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而提供的基础文献资源,包括各个学科理论书籍、科普读物、文学艺术作品和普通的参考书籍、光盘视频等文献。基础馆藏和重点馆藏构成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整体,是相互依存、相对独立的关系。
2.5.2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馆藏文献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控制数量的增长,以满足读者对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2.5.3 复本与品种的关系
图书馆的经费有限,增加品种就会减少复本,增加复本就会减少品种。品种多就会丰富馆藏的内容,优秀的品种多就会提高馆藏的质量。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根据不同的用途,处理好教研用书、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之间的关系。
2.5.4 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信息资源的关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收藏范围主要是以纸质文献资源的入藏为主,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城市中小学和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具备接入互联网的条件,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多地为中小学师生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在采选文献时,应该协调好纸质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的比例,注意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不断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水平。
2.6 具体要求
2.6.1 教学用书系统入藏
教学用书是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指定必读的参考书。这类图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定性强,通常从书名到版本、作者都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复本率高,因为使用教学用书的人数和时间较为集中,得配备较多的复本;三是规律性强,教学用书的使用和教学进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读者随着教学进展提出需求。中小学图书馆应当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用书出版的数量和质量,选购必备的教学用书,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学用书体系。
2.6.2 教研用书重点入藏
教研用书是指教师在教学研究时所需参考和查找的文献资料。中小学图书馆应当较系统地选购教育学、教学法及与教学相关的文献,收藏时复本不要多,而要有较多的品种。
2.6.3 课外读物要全面广泛收藏
尽可能收集那些有教育意义、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适用于第二课堂的文献资源。
2.6.4 本校图书资源收藏齐全
本校的校史、优秀教师讲义、优秀课堂实录、师生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和自办刊物等都要注意收齐。
2.6.5 电子化图书选择性收藏
视听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便于检索等优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要注意适当选配。这些信息资源在现代中小学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 中小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
文献资源管理是指图书馆对本馆拥有的文献资源和可存取的信息资源进行的组织管理,具体是指对纸质图书、报刊、视听资料、缩微资料、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即对入藏的文献资源进行加工、整序、布局、排列、保护、剔除等;就数字信息资源而言,组织管理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把购买的数据库与自建的数据库整合在一起,对其内容进行充分解释,实现跨库检索,提供“一站式”服务,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熟悉和利用数字信息资源。
3.1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登记
馆藏书刊、视听资料等文献资源的登记是馆藏文献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分为总括登记和个别登记两种形式。凡是收进馆藏和注销剔除的文献都要进行登记。通过登记才能掌握馆藏实体文献的情况和动态,为图书馆制定馆藏计划、总结工作、统计数据提供依据。登记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及时、一致。
3.1.1 总括登记
总括登记即对入藏文献和注销文献以批次为单位进行的财产记录工作,包括文献收进、注销、总结三个部分。它们分别反映各个时期入藏文献、注销文献和实有文献的情况。收进部分必须登记每批文献的验收凭证,每批文献的总册数、种数、总金额、文献类型、载体形式等应该分类统计;注销部分必须登记每批剔除文献的批准文据,每批注销文献的总册数、总金额、种数、文献类型、载体形式及各类型文献的总册数、金额等应该分类统计,并注明文献注销的时间、具体原因;总结部分必须登记按年度统计的各类文献的实存数量和馆藏书刊累积总数。
3.1.2 个别登记
个别登记是以各类文献的册或种、盘为单元进行具体登记的工作。这项工作在总括登记后进行,登记的依据是文献的版权页、题名页。主要登记项目有:出版时间、个别登记号、书刊名、著者、书价、出版者、版本项、总括登记号、载体形式等。个别登记帐就是馆藏文献的财产登记帐。它记载每份文献的入藏和注销情况,为书刊的使用和保管提供方便和依据。在进行个别登记时,需要加盖本馆收藏的标识,以示区别。
3.2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布局
所有到馆的文献,都会经过验收加工和编目处理,但还要经过科学的组织,才能形成系统化的馆藏体系。馆藏文献的布局,即将馆藏的所有文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相对独立联系的若干部分,为每一部分藏书确定合理的存放位置,以便加以利用和保存。其实质是对馆藏文献进行空间位置的划分,力求馆藏文献与读者需求的最佳结合。科学地组织管理馆藏文献资源,既有利于读者和管理人员迅速准确的索取和归架,提高馆藏的利用率,也有利于文献完整有序的保存。
馆藏文献的布局,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方便文献的使用和管理;有利于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有利于文献在馆内的高效运转。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可以按照读者对象、载体形式、文献类型等特征来布局,为每一种书刊确定合理的位置。
图书馆划分书库,作为文献资源布局的核心工作,有多种划分方式:按照馆藏文献的层次,可以分为基本文献库和辅助文献库;按照馆藏文献的新旧程度和利用率的高低,结合服务方式和方法,把馆藏文献划分为利用率高、利用率较高、利用率较低三部分,组成一线书库、二线书库、三线书库的布局体制;按照馆藏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分为图书书库、视听资料库、报刊库等。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布局方式。
3.2.1 基本文献库
基本文献库是图书馆的主要文献库,是馆藏文献的基础部分,也称总库。它是图书馆收藏量最大、学科门类最广、资料最全的文献库。根据馆舍条件,基本文献库可以分为若干子库或划分为若干片区,如按照文种划分,可以分为中文库(区)、外文库(区)等;按照文献性质和使用范围划分,可以分为普通文献库(区)、内部资料库(区)、保存本库(区)等;按照文献类型划分,可以分为普通图书库(区)、视听资料库(区)等;按照学科门类划分,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库(区)、自然科学库(区)等。
3.2.2 辅助文献库
辅助文献库是直接为读者流通参考使用而组织的文献库,又称流通书库。它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适用性、流动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读者类型、文献种类,实行不同的阅览方式,如普通中文图书可实行开架阅览,珍本善本库的文献不对外借阅,只供一定范围内的读者在馆内使用,更侧重于保存,应实行闭架阅览。
中小学图书馆宜采用基础书库和辅助书库的文献布局体制。规模较小的中小学图书馆设置一个总库,把全部文献资源集中在一个书库内,根据师生对象和用途,分片布局,基础藏书文献以学生用书为主,再从中提取一部分或适应教学工作的读物、期刊、音像资料等,另设专架排放;而规模较大的中学图书馆可分别设置基本书库和各种辅助书库,如教师书库、学生书库、报刊库、电子阅览室等。
3.3 文献资源的排架
无论是哪一种书库,每一种文献在确定布局之后,都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依次排列在书架上,使每一种文献都有一个明确的位置,方便取阅、上架和管理。文献上架的顺序依次为:从前往后,从上到下,从左向右,每排书架之间的距离为70~80cm,主要面向学生开放的区域还要考虑到书架的高低要适合中小学生的身高和心理。
文献资源的排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3.3.1 内容排架法
内容排架法是指以文献内容特征为排架标识而进行文献排架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方法。
3.3.1.1 分类排架法
按照文献内容的学科体系排列馆藏文献的方法,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图书馆采用的排架方式,具体操作时主要以中国图书分类系统为主体进行排列,把同一类号下的文献集中排在一起,同一类号下的不同文献再按书次号和辅助号排列。分类号代表图书内容,书次号和辅助号代表同类图书的区分号。通常是先按分类号排序,分类号相同,再按书次号和辅助号排序,一直区分到各类图书的不同品种。
3.3.1.2 专题排架法
把出版物按一定的专题范围集中排列在书架上的方法,含有专架陈列、专架展览的意思,多用于配合临时性宣传教育活动、读书活动等。
3.3.2 形式排架法
形式排架法是按照文献资料的外部特征来进行馆藏文献排列的方法,包括以下六种方法。
3.3.2.1 登录号排架法
即按照文献资源入藏的先后顺序及财产个别登录号的先后顺序排列文献。
3.3.2.2 固定式排架法
即按照文献资源固定编号排序,其特点是文献在书架上的位置固定不变。
3.3.2.3 字顺排架法
即按照文献资源名称的顺序排列的方法。
3.3.2.4 年代排架法
即按照出版物的出版年代顺序排列的方法。
3.3.2.5 语种排架法
即按照语种划分,多用于外文或少数民族文献的排列。
3.3.2.6 版型排架法
即按照文献的外型特征排列的方法,是一种辅组配排架法。
每种排列法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中小学图书馆应该从本馆实际出发,以分类排列法为主,吸收其他排列法的特点,进行文献排列。
3.3.3 不同类型文献的排架
一般说来,普通中文图书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分类号加书次号和辅助号的方法排列;期刊是采用分类、字顺或原有刊号顺序并用的方法,现刊较少的图书馆,可以直接按刊名字顺排列,期刊品种较多的图书馆,则应该先把期刊分成大类,再按刊名字顺排列,过刊则按文种分开排列,然后再区分同文种过刊;报纸最好按年月排架;视听资料需要存放在盒内,按照中图法分类,并先按类号粗分,再按登记顺序号排架;内部资料按照形式排列法,采用登录号顺序排列。
3.4 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剔旧
收藏文献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而有效的利用则必须以文献资源的有效保护为前提,保护馆藏文献不丢失,延长其使用寿命,是中小学图书馆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3.4.1 文献资源的保护
保护好馆藏文献,必须了解和研究馆藏文献损失的原因,而造成馆藏文献损失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主要是人为的丢失和损坏,即图书馆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全、管理员疏于职守、某些读者的不良行为等造成的。对此,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各项书刊保护措施和规章制度,加强图书馆员工保护文献资源的责任感,定期对读者进行爱护图书的宣传教育,养成读者使用文献的良好习惯,对破损、撕页、脱线的书刊要及时裱糊、修补,恢复原貌。要使馆藏文献少受自然因素的破坏,必须给图书馆创造各种适宜文献保存的条件,如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清洁卫生,定期除尘消毒等,还要做好预防各种意外灾害的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水灾、火灾、虫灾等的发生,要定期巡视,消除水、电、虫、鼠等一切不利于文献保存的因素。
数字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重要资源,在保存过程中尤其容易丢失或损坏。因为他们是存储在易受损的磁性材料和光盘材料上,一旦受到高温、潮湿、空气的侵蚀,磁场的干扰,读写设备出现故障,这些材料就会迅速退化而造成存储信息衰减或丢失。同时如果阅读信息的设备过时或者数字信息转换成人们可读形式的软件过时被淘汰而不复存在,数字信息资源即使保存得再好也同样无法读出。因此,数字资源保存要注意不断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存储设备等技术方面的改变而更新,数字信息资源经常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很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和载体损坏,数据的存贮设备要有防病毒措施。要定期备份数据,对丢失的数据要及时找数据供应商补回或者通过技术找回。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存放地点,要配置防磁、防震、防热、防冻、防潮、防尘等的设备,使其做到空气流通,环境干净无尘,冬季注意防冻,夏季预防高温。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碰撞跌落引起的信号损失,最好是铁质存放柜,以达到磁屏蔽的作用。视听资料的存放区域要经常除尘,避免挤压变形。最重要的是要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管理制度。
3.4.2 馆藏文献的剔旧
馆藏文献的剔旧,是中小学图书馆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已有馆藏文献进行筛选处理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剔除,可以达到优化馆藏结构、节约馆藏空间、调整馆藏布局、突出本校重点馆藏特点的目的。馆藏文献剔旧的范围,包括复本过多长期压架的书刊、年代久远内容已经陈旧或者更新的文献、与本馆服务任务不相符的文献、残缺破损无法修复且无任何文献价值的书刊、实用性差流通率低的文献等。
对于文献的滞架现象,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需要图书馆员工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除经典保存30y以上外,普通文献需要保存5~10y;历史地理著作应长期保存,但适应形势的要求而编写的史地著作,只要保存5~10y;自然科学著作,除经典名著和基础理论著作长期保存外,通常以5~10y为限;纯科学方面的著作,应剔出陈旧的信息或理论图书;普通的教科书,需要保存10y;应用科学方面如医学、计算机、无线电等领域的文献可保留5~10y;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文献应保留5y;艺术作品除精美画册、图集可长期保存外,需要保存10y;文学著作,均应长期保存。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剔旧是对入藏文献的复选与劣汰,剔旧与新增是文献建设的两项基本任务,是一项学术性、知识性和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在剔旧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所设专业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尽量保持本馆文献建设的特色,对重点馆藏的书刊剔旧要从严把握,避免文献的损失,而对一般普及性读物、应用科学类书刊,保存期要短。
目前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量不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图书馆馆藏量更小,在馆藏条件许可的情况可不剔旧。在决定进行文献剔旧时,要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区别一种文献内容的适用性、参考性和资料性的价值程度。有些文献缺乏适用性,仍有参考性和资料性,有些文献缺乏实用性和参考性,却仍有资料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