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方针的变化

时间:2023-09-26 18:01:17

导语:在教育方针的变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

时期的教育,主要有四个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的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批判了封建教育把人驯服成了奴隶、改良主义的教育观念,建立了中国教育会,兴办了革命学校。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1月9日成立临时政府教育部,之后开始对清末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进行改革。

二、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内容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在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和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同年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施行。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同时,公布了《壬子学制》,将教育阶段分为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阶段。

三、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当时的临时政府已经认识到学者,国之本也,振兴学校培养人才,而培国脉是时势不得不然。这样不仅更改了传统的忠君、尊孔的办学方针,而且还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指了方向。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振兴教育。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的素质,达到人尽其才。

进行教育改革,正是确立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之所在。教育改革,首先要普及教育,使学校确立了学制,确保了基本的初、中、高等教育阶段和时间、年龄安排。这是进行教育的充分必要条件。五育并举,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伦理教育的特点。这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而且也是为教育事业、国民自身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支持,最重要的是对当时的青年的思想启蒙作用。

四、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教育改革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在当代教育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民发展这个战略目标,在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也都得到体现,特别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等。

1.道德教育为重的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教育方针里,把道德教育放在重心,这完全否定了清末的封建教育宗旨,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教育关于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注重伦理教育,学习儒家名作的精华也应该是我们的应有之意。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的优秀人才。

2.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民国时期,老师提出应教育学生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不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还指在平常的管理中更加关心、关注学生。当前,全国各地正逐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其中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当然更应该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是在实际中,学校更多的是担当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没有以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成长为核心思想。

3.在教育改革中缺乏灵活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办学方针。目前我国的很多教育政策都具有较强的全局性和战略性,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的实施和执行,但是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如缺乏灵活性。由于各个学校的政策体系一致,每个学校可创新的和空间便不大,甚至出现很多资源浪费,项目重复上马的情况。相比国外的大学,走的是一条专业化的路线,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强势学科和方向,这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

4.改革现行教育发展评价机制。教育体制中缺乏灵活性的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评价机制的高度统一,不管是教师的职称晋升还是某些学校的政工干部与教工干部的薪酬分配,甚至对于某学校的评价都有或多或少的弊端。例如评职称时更多关注老师的科研成果,而缺少对教师师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考察。纵观目前这些情况,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既有紧迫性也有较强的重要性,且只要对某些政策制度作局部的修改就能使得这些情况有较大的改观。

第2篇

进一步明确教育子女是家长的神圣社会职责,极大的爱心与热情关心热爱孩子,培养教育子女,充分认识到子女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后代,因此,教育子女既是自己的职责,更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办事。家庭处在教育子女的第一线,必须了解教育是科学,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只有教育好子女的愿望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每个家长除学习政治、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学习教育科学,明确教育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等,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经常了解子女们所在园、校情况和子女在园、校的表现。家长应多抽时间到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怎样教,孩子怎样学,全面掌握子女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表现。

注意总结和交流家、校教育相结合的经验。我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可以说建国以来的家庭教育实践是现实的家、校教育结合经验的主要部分,是千千万万家长心血的结晶,是千千万万的家长为建设四化,在家校教育的结合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因此广大家长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总结和交流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家长们在家、校教育的结合上继续作出共同的努力。

二、“家访”“校访”“师访”是家、校教育结合的基本途径

1.“家访”

这通常是学校和幼儿园教师对孩子家长分别进行的访问,通过这样的访问,了解学生的家庭条件和他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研究教育方法,叮嘱家长不能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家访,教师和家长共同做工作,使得学生感到教师和父母都是爱护他的,因而易于接受教育。教师家访是,家长要细心倾听教师的询问和对学生优缺点的介绍、分析,对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也要如实告诉老师。家长对教师的来访,要热情接待,无论职务大小、地位多高都要抽出时间,热情接待教师来访。

2.“校访”“师访”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要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即家长访问学校,访问老师,主动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下面向家长提供几种常用的方法:书信往来,定期不定期的由孩子带给老师,让孩子体会到这是正常现象,是对他的关心和信任;直接和教师面谈、交换具体意见时,可以适当让孩子参加,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家长和学校教育配合,同时也益于孩子的社交成熟;有准备地参加家长会;特殊联系,家长针对特殊的具体问题和老师直接取得联系,以期谋求妥善解决的办法,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如孩子在家里有异常表现、发生不轨行为、学习不努力、好习惯被破坏、成绩下降等,家长要处处留意,抓住孩子在事态变化中的思想、情感波动及时和老师联系,才有助于做好孩子的工作,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召集家长会议是家、校教育结合的基本方式

家长会通常是在学期的开始或期中、期末进行,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一般情况,介绍学校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上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以及听取家长对办学的意见。家长会开得好,可以促进广大家长关心学校协助学校教育孩子,可以使整个社会重视教育。

第3篇

管理也是教育。必要的管理,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人们行动,以便建立正常的秩序。加强教育管理,可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那么,怎样加强教育管理呢?

首先,管理也是教育,是说搞好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如怎样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制定院校培养目标?怎样根据院校的培养目标编订课程?怎样根据各科课程标准选择适当的教材?怎样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生产部门的新要求来改革课程与教材?怎样按照各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怎样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使学生在品德、体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怎样通过家庭和社会同院校的协作来巩固和扩大教育的效果?等等。都属于管理的范围。

要想通过管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所高校需要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如:每所高校应有自己的主力科系,进行富有特色的教育;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要宽而扎实,具有开拓新知识领域的能力;要扩大学生的视野,把他们带进社会,让他们深入实践,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不定期地到工厂、矿山、农村、林场、牧场去实习;要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全部过程,自己安装、调试一般实验设备、仪器;要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现代计算技术能力、外国语能力。

其次,管理是学院协调各分院、系、室的活动,并使之与教学环境相适应的主要行为。管理工作是保证协调靠各系、各个教师个人的努力所不能达到的各种目标必不可少的。

院校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使各项教学任务及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是管理的源头。不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工作就没有秩序,其他管理职能无从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管理要有章可循。开展院校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各系、科、室、班以及各部门、各系统的职能、职责才能界定清楚;同时有了规章制度,对各级管理者及工作人员才有约束和激励鞭策作用。

管理要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管理工作是系统的、动态的行为活动。有了计划、规章制度,并不能说管理就会到位,就能协调有序。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可能发生,人的主观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管理者积极主动地去沟通与协调,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学院的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重在考核。人是有随意性的,计划、规定的事情能不能如期完成,监督与考核是有效的控制手段。没有考核、管理必然失控,计划可能落空。再好的规章制度也是一纸空文。

做好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的思维具有前瞻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一个过程。只有想到和计划了的事情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管理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话筒式”地传达工作任务的做法是学院管理的大忌。只有想在前面,并估计难易程度,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及要做的筹备工作等,高瞻远瞩,方可胸有成竹。思维的前瞻性是高等院校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再次,使教育事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是当前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加强教育管理的重点课题。高等院校同有关科研单位、工厂企业协作,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联合体,坚持教育与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学用一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湖南工学院为例,该院校本身有三支队伍:一是教师,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班学生,三是应届专科班毕业生。教师在完成教学的任务后,有余力从事各项科研工作;应届本科学生的许多论文,可以从生产第一线选取课题;应届专科毕业生可以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或写毕业论文。这三支队伍,三个层次,可以组织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学种多、专业多、设备好、信息畅通,在科研上具有优势,将这支力量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各行各业的科研力量结合形成网络,通力协作,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能培养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

一、有利于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解决生产课题的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同时,可以促进学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的方式培养学生,让他们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二、可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合,促进课程的基本建设,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依据,推进教育方法上的改革,如在讲课、习题和实验上,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

三、可以为多种形式办学开辟渠道,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条件。学院可以为联合体及有关协作单位举办培训班,促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业务技能的提高。

四、有利于培养“全能型教师”,可以扩大学校经费的来源,用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适应就业。

第4篇

关键词:教育 教师 素质 提升 教学 思考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对于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贵州教师誓词》、《贵州教师自律歌》都是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直观要求。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新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方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综合素质,以便能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认识到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便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与认识,更好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理念。因为地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科目,高中时期的地理知识涉及了国家的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对外政策等多项基本国策,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够及时、科学的认识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变化,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回顾,从上世纪50年代国家“鼓励多生”,到70年代“只生2个”,再到80年代的“只生1个”、90年代的“少生优生”,到现在允许“双独家庭”生育二胎……让学生认识到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也是随着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在教学中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视频,及时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就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熟知程度,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认知。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

我们常说教学要“以德为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自身的言谈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生的成人意识较强,行为准则也处于养成阶段,所以就更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认知。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概括地说就是两点:“一是如何教会学生做人,二是如何教会学生成才”。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有着极大的强化与影响作用。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热爱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遵纪守法,行为文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这样以来才能够从自身做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教学中、生活中对于学生进行熏陶,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与行为认知。“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拥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相信就会赢得学生更多的尊重与敬仰,这对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步骤的实现也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三、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水平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调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专业化这个趋势。地理是一项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的科目,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认识到新时期的新挑战,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以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比如专业知识的转化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艺术和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等。特别是近些年来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各项教学设备、教学资源都逐渐的走进了课堂,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这节课的时候,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演示气压带、风带的运动轨迹,就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认识,这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另外也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究,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比如在教学《区域经济发展》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我们的家乡该如何发展呢?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福泉本地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大西南出海的主要通道和华东、中南地区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位于沪(上海)昆(昆明)、兰(兰州)海(海口)、武(武隆)马(马场坪)三条高速和湘黔铁路交通线上)、旅游资源(夜郎文化、古城垣、葛镜桥及道教圣地福泉山)等内容,根据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提升学生对于地域规划、地域发展的综合认知能力。

四、教师要有一定的学习创新水平

第5篇

一、独特风格的学校

这一流派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认为特色学校是形成独特办学风格的学校,该观点自提出开始至今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主要发展基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特色的定位关注学校实际。

认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应在学校自身,如,王承铎认为:“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学校在创建的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强调了特色学校的特色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中创生而成,阐明了特色的根本在于学校自身。

第二阶段:特色办学风格的细化。

20世纪90年代末,该流派将独特的办学风格逐步细化,将特色学校需要具备的独特风格细化,用描述的方法进行列举。于文安认为:“所谓特色办学,就是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征。它包括办学模式的特色、课程教学的特色、教育途径的特色、学校管理的特色等。”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办学风格分为办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以及学校的管理思想等方面,这样更具实践意义,在各级各类学校创建特色的过程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第三阶段:稳定的办学风格并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近几年,该流派开始强调特色学校的独特风格必须具有稳定性,并且开始与文化相结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郑志生的观点:“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先进、科学、独特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

该流派认为,特色学校应具备独特的办学风格,这种风格应该具备整体性和稳定性,要体现出学校自身的特点,并且与学校文化相结合。这就解释了创建特色学校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特色”问题,并且区分了“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不强调整体风格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形成特色就可以称为学校特色。虽然是强调“独特的风格”,但随着特色学校研究的深入,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逐渐趋于完善,这也是这一观点在特色学校研究的整个阶段始终存在的原因。

二、稳定风格的成功学校

与上述“独特风格的学校”流派不同,这一流派强调特色学校一定是成功的学校,强调办学思想以及从实际出发,如邢真认为:“特色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强调特色学校优秀办学成果的社会属性。其主要的代表观点如何丙华所述:“特色学校的内涵应有三个方面:1.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学校;2.特色学校是在教育改革中积极创新、全面优化、获得成功、形成稳定办学风格和模式的学校;3.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的教育、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学校。”其观点认为特色学校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对所在的地区有一定的贡献,注重定位的社会性,将特色学校创建成果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区,对特色的定位要更加科学,更加宏观。

从各级各类学校创建特色的初衷来看,多数是为了提高办学效果,所以强调“成功”是无可厚非的。但应该注意到,如果过分强调优质性,可能会造成在创办的过程中混淆特色学校与优秀学校或者示范学校的区别,而且也使得一些原本教学水平较差的学校认为自己没有创建特色学校的能力。界定“成功”的标准,可以避免将创建特色学校简化为创造特色项目,这绝不是特色学校的实质。

三、独特学校文化的学校

相对于上述两个流派,这一流派出现较晚,其主要观点认为,特色学校的创建结果是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前两个流派的部分观点也涉及学校文化,但没有得到全面的阐释,只是在各自的基础上与文化相结合。

第一阶段:全面性的学校文化。

认为特色学校创建的结果是形成独特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不单指某一方面。主要代表观点如谢学政所述:“特色学校就是一种集创造性与个性化于一体的学校,不单指某方面,而是学校群体共同追求而形成的一种全面的、全方位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强调特色学校文化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只有形成了这样的学校文化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

第二阶段:明确特色学校文化的具体内容。

近几年,独特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所属关系进一步明确,使得学校文化这一说法更具科学性。其主要观点如王彪所述:“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显现,是个性基础上的共性存在,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教育思想、科学研究、校园文化以及在人才培养上的科学的教学手段等。”

该观点将学校文化的内容细化,并且强调特色学校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该观点较前几种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明确了两个问题:其一,明确地将“学校文化”与“学校风格”区分开来,将办学风格包含在学校文化之中,表现出将特色学校建设落实在学校文化上的理由。其二,将校园文化也包含在学校文化之中,这样可以避免在创建过程中将“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偷换成“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办学风格只是暂时的,只有上升为本校的文化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持久地将特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一切活动中去。“风格说”主要强调特色学校发展的整体性,而“文化说”则是在“风格说”的基础上提升了这种整体性的层次。

四、个性化的学校

这一流派在特色学校内涵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位置,其主要观点是“特色学校是个性化学校”。

代表观点如原祖舍提到的:“特色学校即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较高于一般学校的文化层次上,形成具有个性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造成对社会文明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的学校。简言之,所谓特色学校就是有个性的学校。”这一观点中并没有说明什么是个性化学校,个性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定个性,这使得研究的实践意义大大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特色学校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学校自身,认为特色学校不仅是个性化学校还要是成功的学校,强调这种个性必须形成传统并有一定的进步性,尤其是要求“个性”要是独特的、优化的以及整体性的,使得“个性化学校”的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得以加强,更具有科学依据。将特色学校定义为个性化学校,有其独到之处,因为个性化就是体现自身特点,按照自身优势发展;但是操作性有所欠缺,容易走向太过强调个性化的极端,使得创建特色学校实际上成了创建个性化学校。

五、小结

综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特色学校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挖掘特色,并形成一种稳定、完整、独特的办学风格。

3.将这种办学风格内化、外显于全体师生的认识与行为中,并体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将这种办学风格上升为一种学校文化并形成传统。

4.在这种学校文化的指导下获得优秀的办学成果,包括提高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以及人才的培养力度。

将特色学校的内涵定位于此主要鉴于以下几个原因。

1.特色学校的“特”应是共性中体现出的个性,所以无论特色学校的“特”如何科学,也不能将学校工作游离于国家的教育方针之外,这一点是必须强调的。

2.特色学校的创建应该是基于学校自身办学风格的一种升华与提炼,所以定位就必须要从自身情况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主题。

3.特色学校区别于学校特色主要在于特色学校发展的全面性。特色学校的创建不能是局部的,学校可以以工作的某一点为切入点,但形成的办学风格必须是深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这种办学风格应禁得起日常办学工作的反复推敲,最终形成一种学校文化,这样才能外化为全校师生的行为。

第6篇

【关键词】体育;美育;艺术The the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

【Key words】The sports; Aesthetic education; art1体育与美育相融

体育与美育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同属于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彼些互动互补,均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无疑,乃之相融。

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学派。礼乐文化。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乐”指美育,亦讲人自身精神的平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等四育全面发展。其美育除了追求美学的目的外,还有道德和精神的目的——陶冶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在科学、人文等方面,美育具有开展智力,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育出现于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但在那以后的20年,美育从各类学校中消失,而美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创造动机与方法的培养。

美育——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在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世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使自身的个性更加和谐,更加完善。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灵美、形体美、语言美、行为美,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为维护和创造美的事物奋发有为。

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它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完美人生,崇赏美好的事业。

体育不仅能塑造学生的内在心录美,而且能塑造学生外在的体态美。体育与美育都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而勇敢、坚韧、礼貌、克制、协作等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心态不仅具有道德、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健身、竞技价值。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的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我国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高举“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标语口号,不但鼓舞了一代代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屡创佳缋,而且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体育和美育都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社会能力。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体育艺术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也有助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近几年来,心理学家研究揭示出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与不可或缺性,提出了通过体育运动开发人类潜能的新视角。这证明对于智育来说,体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体育与艺术结合

从杰出人才的成长轨迹和成就看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他们的成功之路,理应成为未来人才培养之路。这些杰出人才往往是集科学技术、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为多才多艺,因而能找到智慧之源,创新之路,成功之奥秘,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爱因斯坦讲得好:“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从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自身成长看来,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启蒙教育使他在绘画、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基础教育使他在文理知识、科技知识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培育了他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塑造了他全面的素质。为此,科学和艺术在他身上,如车之两轮,乌之两翼。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欣赏对象。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反映——最高品级的美。

2.1体育的艺术属性:体育本身就具有“艺术”属性,体育运动是一种健与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掷铁饼者〉的塑像就是体育与艺术的象征。体育是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艺术的风格,不管是健身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有其艺术价值。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技术动作的形成和完善,它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具有经济性和实效性,这是体育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家和艺术家成功的雕塑。这一体育功力和技艺的形成和升华既要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特有的要求,还必须运用又对称、和谐、统一、节奏和造型艺术美的法则。

2.2体育与音乐结合:音乐是一种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声音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旋律、声调和音质等。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现实生活。音乐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拨动人的心弦,使人产生联想,形成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的感受,可以陶治情操,提高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体育运动伴随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大展艺术风采,完善技术动作,提高运动艺术价值,产生令人惊异、使人享受的神奇效果。

在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和花样滑冰等体育活动中,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与技术动作是互动、依存、互为条件、融为一体的。按照预定的动作性质、结构、幅度的设计,对姿态的形象、时间变化、力度大小、节奏快慢等,各种对比形式定位融会贯通,随着音乐节奏、旋律的发展与变化,运动员做到身与心、形与神、节奏与呼吸、点与线的和谐统一,构成动作的韵律艺术形式。在田径、游泳、划船等周期性项目中,完整技术动作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既是速度、技术的集中反映,亦是艺术形式的—种表现。这种节奏——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表现为用力强度的轻重,时间间隔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和动作速度的快慢等要素。当运动员具有音乐节奏感的素养,就有利于这种动作节奏的形成和掌握。为此,田径运动的跨拦跑被誉为一曲流畅的乐章。在体育教学训练中,选用适当的乐曲配合教学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教学艺术发展升华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听到有节奏的乐曲时,能使人体运动机能、心理机能、心理因素均引起变化,进而振奋精神,激感,从而有益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调节运动负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技艺的表现能力。同时,在教学训练课的结束部分进行整理活动中,若能放一曲优美动听的轻音乐,亦能促进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

2.3体育与舞蹈结合: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有韵律、有节奏的运动传递思想、抒发感情的造型艺术。而与体育运动结合,也是体育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如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冰上舞蹈等。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素质,是人体运动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韧柔等素质。其中力量、速度、灵敏和柔韧,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刚劲轻柔、敏捷轻盈,这能、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舞者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造型,有其审美价值。他们的舞姿、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及矫健柔美、平衡协调的动态,各种优美造型的静态,以及各种动作在优雅乐曲中的和谐组合,使动作优美自然,这能促进在体育运动上身体正确姿态的形成和节奏感的培养。所以,体育与舞蹈的结合,是体育运动内涵所在。

在体育院系的教学计划中,体育舞蹈已被定为一门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它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普通体育上引进各种形式的舞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体美,而且能丰富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果。

3小结

体育和美育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其教育功能是不可以取代的。任何削弱和淡化体育和美育都不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的,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从美学的角度,体育教育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营造美的空间和环境培养体育人才,使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对体育运动艺术的审美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期刊 以“文”化人 价值取向

教育期刊是一种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传播教育教学理论为主要使命的教育专业传媒,是宣传思想文化的舆论工具,贮存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载体,交流教育实践经验的园地,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期刊的市场属性逐渐得到确认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媒介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效益,期刊成为商品,读者成了消费者。在市场逻辑下,消费者的选择与消费成了媒体命运的终极主宰。于是,争夺受众成为媒介活动的重中之重,期刊一切办刊行为以受众的兴趣和需要为转移,开始成为刺激、满足受众消费欲望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期刊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定位上发生了较大转变,片面理解“贴近”、“实用”和“服务”,变成了迎合、媚俗,放弃了利用期刊的专业性和持续性去发现、挖掘、整理信息,形成观点,去引领、教化读者的追求。教育期刊也与此类似,同质化现象严重,所谓的研究文章、学术成果被称为“垃圾”。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读者的流失。以“文”化人,就是要发挥教育期刊与其他报刊不同的特殊责任和传播功能,遵循教育规律和传播规律,通过所刊登的文章、所倡导的思想、所形成的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理念为魂,办有思想的期刊

有了理念,期刊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办刊理念作为期刊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竞争中渐露头角。期刊人将它称作刊物的“灵魂”,并将此作为塑造期刊精神和期刊文化的核心内涵,由此规范、塑造自己的媒体形象并赢得社会和读者的认同。所谓办刊理念,是指期刊出版者对期刊的定位、社会环境和读者需求等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之后,针对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的一种想法或思路,是对期刊的任务、办刊的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的高度概括。

期刊要有明确的办刊理念。长期以来,我们在办刊的过程中对办刊理念不是没有思考,只是因为理念比较抽象和模糊,大家更重视期刊的具体操作。事实上,我们为什么办刊,这本期刊准备给什么人看?读者希望它是什么样子?这更值得办刊者思考。只有明确了期刊的核心价值取向,刊物才能有明确的读者定位,才便于锁定目标读者,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从而将刊物所主张的的思想、理念科学地、艺术地传播给读者。世界著名期刊都有自己鲜明的办刊理念。“使‘忙人’充分了解世界大事”是《时代》的办刊宗旨,它指出“我们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写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写给《时代》的‘忙人’看的”。这样的办刊理念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关注。《江苏教育》“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就是基于这本江苏建省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期刊的定位和目标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以及办刊者对新闻观念的理解而提炼出来的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通过栏目设计、版式、活动来体现。一流的栏目成就一流的期刊,一流的文章成就一流的栏目。教育期刊提供的是较高品位的精神食粮,表现在它所刊载的论文,都有严格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要求,各个专业学科又都有相对固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比较明确的研究对象。教育期刊作为行业期刊,主要作用是反映、研究和指导本行业的工作,其行业属性决定了它只是“准新闻”媒体,其优势和重点只能体现在超前的预见性和滞后的深度性上。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表明,教育期刊要“以学术研究的态度踏踏实实做新闻,以新闻报道的敏感认认真真地搞调研”。所以,加强学术引领,提高理论报道的水平,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为读者搭建桥梁,从而服务和指导行业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教育期刊的必然追求。

策划是期刊理念能否真正得到落实的重要保证。期刊生存与发展更多依赖于开发读者想要阅读的、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办刊者通过市场调查和系统分析,利用已经掌握的有关资料和手段,科学、合理、有效地策划、组稿、编辑,推动期刊的生产与销售,完成完整的传播流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期刊编辑有主导性和原创性,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把这办刊意图体现在杂志版面上。

期刊有了理念,就有了灵魂,才能实现有思想的传播。理念的落实需要有具体的、全面的、可行的行动方案和计划,独特而先进的办刊理念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体现,从而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变。

二、规律导航,实现精准传播

好的东西如何才能为读者所接受?在读者选择媒介的时代,媒介更要对目标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教育期刊兼有传媒和教育的双重属性。教育是教育期刊的信息源头与智力支撑,同时也为教育期刊提供生存发展的土壤;教育期刊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传播教育研究成果,交流教育实践经验,是一种作为教育资源的存在,但教育期刊并不仅仅是教育的传声筒,它通过自己的产品对教育的引导实现对教育的服务,它还是教育的把关者和守门员。

第一,找准期刊定位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契合点。期刊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核心产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传播目标,这是宏观层面上的办刊理念的体现。在微观层面上,期刊要秉持服务读者的理念,深入研究读者的心理、兴趣和需要,在期刊自身定位和读者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也就是解决好“我是谁”和“给谁看、看什么”的问题。对于教育期刊来说,教育期刊的思想性使它具有显著的宣传、教化和劝说功能。期刊定位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应该是:通过刊物的内容和形式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到广大读者之中;同时,教育期刊也是人们学习教育理论的工具,它在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应该起到“导师的作用”。所以,教育期刊要围绕着当前教育的中心工作展开,尊重教育规律和媒体传播规律。

第二,满足读者需求,强化期刊责任。对读者兴趣和需求的满足,是新闻传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要去消极的取悦和迎合受众。教育期刊自然要坚持教育的利益和立场,但这种立场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应充当守门员和监督者的角色,不仅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及时提出批评和预警,而且应当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教育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比如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功利思想成风的情况下,教育期刊应该发出正确声音,承担起媒体的使命和责任。所以,教育期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一流的学者一流的研究成果走进普通读者的视野。

三、把握趋势,在多元发展中提升传播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期刊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期刊进入品牌时代。期刊出版注重形象创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创意和策划能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期刊出现两极分化,好的期刊更好,差的期刊将被淘汰。在微观层面,互联网的发展和阅读终端的便携化逐渐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网络的图文表现、阅读技术的创新、突破时空限制的便携性及互动性,使传播成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期刊发展的新特点和阅读趋势的变化对传统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抓质量重内涵建设,更要善吆喝积极推销自己,从而提升传播的效果。

第一,分众传播,差异发展。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整个社会对媒介的消费将发生变化。人们在过去低水平消费结构下对文化需求的共同性、趋同性开始向差异化、分众化或者个性化的需求转化。其实期刊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分众化传播,而且期刊在灵活性、个性化的服务当中,它的分众传播作用会越来越大。教育期刊门类众多,性质各异,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如按读者对象分类,有学生、教育从业人员。这两类又可以细分,如学生可分为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而学生还可以按年级细分。分众传播,差异发展,就是要求教育期刊创新内容,满足读者需求和市场需求,这也将成为教育期刊产业发展的主导。

第二,数字转型,整合资源。期刊要运用好自己的资源价值,要致力于把传统传媒的优势与新技术对接、与相关资源深度合作,最终打造一个以办刊理念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教育期刊的数字化已有所发展,但传统纸媒的数字经营思路还过于受束缚。事实上,作为具有单向性缺陷的传统纸媒的补充,其网站应重在体现咨询性、论坛性、平民化理念,着眼于配合纸媒的热门话题进行延伸宣传。而且,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读者将不再满足于浅层次浏览,而对海量信息的深度挖掘,对搜索引擎的依赖,对主观意愿的自主表达等更为强烈,网络阅读也呈现着实时性、互动性更强、需求分层化、读者细化等特点。有调查显示,纸质阅读依然是首选阅读形式。从传播学与阅读心理学角度分析,纸质阅读与手机等电子终端阅读相比,两者所传播的信息截然不同,前者所传播的是一种包含心理性与文本性两重属性的“信息”,而后者则缺乏一种广泛心理性的认同,只是当做一种对于信息的摄取,在整个摄取信息的过程中,却无法感到阅读的审美。教育期刊的数字化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要致力打造新的内容整合平台,从而对其他数字媒体构筑内容壁垒。

参考文献

①周玉清、毕世栋,《试议教育期刊与教育研究的关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6):94-96

②肖朗、黄国庭,《教育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历史考察——中美比较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3):80-87

③刘艳婧、高炜,《论“传者本位”与“受众本位”的内在张力》[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④李卒,《论学术期刊的观念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

⑤朱世和:《教育期刊编辑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第8篇

一年来,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 ,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严格遵守学校教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坚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严格遵守学校的出勤制度,工作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坚持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树立了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坚持因材施教,不强求统一,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始终坚持抓基础,不盲目拔高的原则;对于素养较高的学生则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接近学校提出的“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目标。

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满足同学们掌握信息技术的愿望,积极开展机器人第二课堂培训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级机器人比赛和中小学生计算机表演赛,并在省市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做好的教学工作之余,认真做好学校安排的网络中心的电教管理工作。做好各种电教设备及计算机的日常保养、维护、检修工作;在学校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时候做好前期设备检测,影视播放及摄录像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实际,本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自我。

自报合格等次。

 

第9篇

关键词:正确引导;问题学生;健康成长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8年,深深地知道如何正确引导“问题学生”使其健康成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学生”的“问题”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前途,严重的还会对家庭,学校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近几年来发生的各类问题对中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引导“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新世纪教育方针的需要。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从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入手,对症下药,这是我8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体会。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尤其是当今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思想高度开放的时代,面对外界种种现象和信息,尚未成年的中学生如果缺乏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就会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大多数问题学生的错误都是由于心理的原因,而不是道德问题,是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的不正确的教育和影响。

学生接受的最早、最根深蒂固的教育是家庭教育,而现在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要么是娇生惯养,要么采用铁棒政策,甚至有些父母不负责任,放任自流。错误的家庭教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使孩子不是懦弱、自卑,便是强硬、倔强,缺少爱心,缺乏对别人的理解,难于融入班集体。来自于社会的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学生尚未成年,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诱惑和新事物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而各种不健康的书籍,影视,还有舞厅、酒吧、电子游戏厅等人群混杂的娱乐场所,及近来网络上传播的不健康事物很容易引诱中学生误入歧途。此外,学校教育的缺陷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兴趣活动课取消,补课成风,用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优与劣,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诸多的不良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正常身心发育,也形成了很多面临着不同困境的“问题学生”。通常不同的个案都有特殊性,班主任在进行教育引导时,一定要善于发掘这种特殊性,找到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这些“问题学生”由于学习或思想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往往被周围的其他学生甚至亲戚朋友所忽视和冷落,而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作为班主任,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是责无旁贷的。与学生进行心灵上沟通,能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尤其是有些不便和父母及朋友交流的话题。我喜欢让学生写随笔,把心中的烦恼和问题向我倾诉,使我了解学生的个性而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单独的课程辅导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可以使成绩落后的学生消除自卑感和失落感。

适时的家访有利于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变化,对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与家长沟通,使他们增强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并协助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更能够感化学生,从而更快地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