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时间:2023-09-26 18:01:19

导语:在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业素质;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58-01

当今时期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的实施者,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符合时展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在于人格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故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因此,评价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时应从思想品德、各科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模拟设计教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特别要增设写作能力的评价。这里的写作能力,主要指通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格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就应具备相应的素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础中德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师德是核心,是灵魂。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主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除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高尚的审美情操;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教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诙谐、优美的教学语言;敏锐的观察力与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健康、饱满的精神与优美的举止与风度。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品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自我提高与教改能力

目前,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吃老本现象,教法也比较单一,只是教教基本知识,其他内容讲的太少,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跟上社会发展需要,并随时随地接受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来逐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关键所在是能力。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选择和运用“听话和说话”、“写字”、“直接教学”、“合作学习与激发动机”、“阅读教学”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

第2篇

首先,构建语文知识

一门学科的知识状况制约着这门课程的教学。语文知识对语文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语言、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语规则。语文知识的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整合,另外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层次目标,还要有机的结合范文适时讲授。

其次,培养语文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其中包括良好的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语文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强化训练来完成。

再次,指导学习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我们把语文学习的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各个阶段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要有不同的内容。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借鉴名人的学习方法等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最后,提高语文能力

《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发展语文能力包括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和研究能力。语文一般能力主要有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文应用能力有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要求。语文能力要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的反复实际活动中形成。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27-01

语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从小接触的语言学习就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应该要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对语文教学进行重新定位,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策略必须要改变,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不能过多的强迫学生,而应该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创新教学,必须以学生为重要对象,加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将培养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语言实践能力作为教育重点,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不断增强,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认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各种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师对新课改的全新认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采用的是比较老旧的教材,十分注重对各种解题技巧的讲解,使得学生成为应试型人才。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要结合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对教育理念进行改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对于传统的语文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主的状态要进行改变,加强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认识和深入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水平作为教学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等,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培训,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爱上语文,能够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真正地学会如何应用语文、真正地学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加强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改理念中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是践行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可以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并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锻炼。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教学,一个重要的基础是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内都得到锻炼,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积极性和自主性。一般分组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能够做到科学的分组,使得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作为两个独立的主体进行合作。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成语问答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再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分组讨论,将一些语文课文中的内容当做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加强语文学习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新课改理念中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实践教学,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李力度,让语文教学能够更多地结合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高效教育。实现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对各种教学方式的应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朗诵、讨论、辩论、演讲、讲故事等多种方式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从而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设置一些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对各种项目问题进行解决,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还应该要加强对课外时间的利用,要注重将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加强各种语文知识的巩固,对各种语文知识进行掌握。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也能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自行结合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对各种教学任务的共同完成,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语文角、作文比赛等,将教学的内容融入到语文游戏中,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拓展学生的学习范畴

网络是当前人们生活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媒介形式,网络在教育中也可以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为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丰富的素材,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丰富教学过程的重要的内容,比如对于一些古诗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地讲述,而是转变了方式,通过播放一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多元化课件中学习诗词的主题、意境等,从而使得教学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更多活力。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对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该要不断改革,使得学生能够加强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真正践行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曹书玉.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J].中学生阅读:初中教研版,2007(08)

第4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教学过程 开展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34-01

新课程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对各教学科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语文科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张创新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重点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和探究的问题。所以,只有将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巧妙融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仅如此,把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还可以为语文教学会增添新的活力和教育意义,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要注意不给学生施加压力,让学生愉快学习。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要,积极的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学生的朋友,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一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兴趣是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因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思考探究,形成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不断的获取知识,掌握新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三是要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毅力的培养和磨练,使其能够长久的学习,激发创新潜意识,锐意进取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学习。四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勇于冲破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走出去,走出课本之外,向着感兴趣、有实际用处的方向走。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老师”,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新式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更加热爱学习,主动分析,善于思考,实现综合性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再现性强,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一起,将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融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变抽象为具体,变深为浅,模拟出让学生思维层层深入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尤其是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涌现,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认知、情感、视野等多个方面影响很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必须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时代脉搏,便于步入社会的发展。

三、创新型教师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

目前,虽然大部分语文老师已经接受了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语文教学的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一大阻碍。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使高中语文教师拥有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教学模式、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要有对新知识的高度渴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对立面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引导其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和细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性闪光点。创新型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差异,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能够对一些突然性或者偶然性的事件进行合理处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探索、思考和分析。除此之外,还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要更新丰富,语文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动,要整体把握,使教学的材料能够吸引学生,同时又包含教学要求的内容,让学生主动的锻炼思维能力,发现学习规律,掌握新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5篇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

第6篇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实质上就是倡导自主性学习。这就是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论提出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的观念,直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过于沉闷的语文教学现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让自主性学习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呢?

一、开放语文课堂,创设自主性学习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认为:“开放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面向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设计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按照学生“学”的思路进行教学,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教师执教的班级学生个性差异犹如面孔,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性格、脾气、兴趣等等,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在执教九年级《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笔者大胆设计了“现在开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担任公爵、鲍西亚、夏洛克、安东尼奥等角色。在开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对角色的感悟,从各个方面对人物进行阐释,学习过程精妙生动,妙趣横生。这次活动也让许多胆小害羞的女生展示了自我的才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面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较长时期以来,教师固定的教学方式凝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因此,思维上的定式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课程的贯彻执行。彻底打破这一僵局,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1.师生开展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以朋友的身份去引导学生,精心开展心灵对话,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对症下药,激活课堂。2.让学生尝到快乐。开发学生学习的快乐资源是变革学习方式的成功所在。教师要不断学习,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学习形式、活动形式,把演讲、对话、竞赛、咨询、讨论广泛深入到每一节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才干。因此,教师要始终把语文实践活动贯彻教学始终,在活动中让学生展示自我。在九年级语文教材课外活动“让我们走进绿色的世界”中,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游览本县有名的国家地质公园神灵寨,欣赏竹林、石峰、水帘洞等,开展“我心中的美景”演讲比赛,让学生体验到以前课堂上所未曾有过的快乐,的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面向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一生负责,为学生终身事业奠基,是语文教学不可推诿的职责。创新的学习方式、浓厚的学习兴趣、严谨的学习态度及谦虚合作的学习风尚,这些是学生们终生受益无穷的基本素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条件。一个称职的新时代语文教师,要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把握时代的脉搏,大力倡导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之风和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

二、注重社会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提高能力的源头活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学习能力之间的联系。

(一)利用校本资源,使社会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笔者学校是洛宁县规范化管理学校,学校的乒乓球队在洛宁县颇有影响。基于这一现状,我们成立了“春笋”文学社,出版校刊《萌芽》,频繁活动在运动场上,报道新闻,抓拍图片,既宣传了学校,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基本素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利用地域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洛阳是一座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又是九朝古都,在国内外颇具影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洛宁要搭上这班旅游班车,借这一股东风,兴洛宁旅游。为此,我们广泛开展了“河洛出书”考察、“仓颉造字”研究、“神灵寨风景欣赏”等社会活动。截止目前,共收到调查报告100余篇,图片700余张。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的基本情感的形成。

第7篇

关键词: 语感 意义 培养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D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

3. 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

三、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

2.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 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

第8篇

近几年,国内各方面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当代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学科,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语文能力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应该把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本文就“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做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

教育性 趣味性 高效语文

随着国际上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国内对小学生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很多学校普遍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了从根本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很多教育方面的工作者提出把“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进而构建高效语文的教学课堂,提升当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而为培养21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就“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展开相应的讨论分析。

一、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味效率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当代学校的教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学校现在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不出定势思维的圈子。教师大都是站在讲台上单一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语文,对学习的很多方面都不太了解,一些教师用传统的方式讲起来,学生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感觉。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与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一贯的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育,就偏离了综合性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也得不到改善。

(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作业后觉得只要在老师检查的时候完成作业就好,不会考虑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缺乏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即使语文学习的效率不提高对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学方式有正确的认识,更要讲教育目的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根本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二、语文教学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一)增加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课堂上刚刚接触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完成作业或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往往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进而就会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对于教师应该在课下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进而将兴趣与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语文课堂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一个部分学生的反应如何,讲解哪一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进而尽量多的采用该方式教学。

例如:某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在讲到六年级下册《三亚的落日》这节课时,干巴巴的讲解该地的景色有多么美,多么值得人去游玩,学生很难体会到该处的美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兴趣,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加一些三亚的风景图片,甚至放一些三亚落日美景的视频,这样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趣味性,开创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可以在课堂学习教学中,进行一简单的趣味游戏教学活动, 就是与汉语成语接龙相似的游戏。每一学生说一个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诗句,最后一个字,就是下一个 学生诗句开头的字。

例如:在苏教版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对关于写长江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把过去的诗句重新复习一遍,还能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多加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发散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其重要,一般而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会慢慢减弱,在小学时期,结合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课外文化活动

在课下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关于语文知识的活动,对于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语文科目的文化活动,比如对刚刚学习过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角色扮演,进而在角色中完成对语文字词作者情感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整个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一些语文知识的考验,由教师评选出利用语文知识角色感情表演最到位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用这种方式激励其他同学参与与语文相关活动,进而培养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语文的活动,比如说语文句子撕名牌游戏。规则是上下句诗句分开贴在两个人身上,其中一个率先把另一个撕掉则胜利。在该游戏中教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成功撕掉另一组的句子则得一分,否则不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该游戏可促进学生开动大脑,复习学习过的诗句,结合学生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结 语】

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对学生平时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进行提升和改善。在了解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找到真正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式,利用结合学生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时间内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的教学效率,进而将其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学习新课标,深入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迎合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语文知识教育和语文素养教育来开展的,倡导师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语文学科作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典学科,其中涉及的语言、情感、审美、传统文化等内容对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隐含在新课程改革背后的内容,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发掘,发扬光大。

二、开发新教材,利用新教材

1.落实语文知识教学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突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因此,课堂教学时间、课后作业时间、学生自习时间一再减少。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忽视自身语文知识的完善,片面追求语文学习的实践化、自由化。很多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为了突出语文课堂的新课改氛围,往往会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越是新课改,越要突出语文传统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知识是学生理解我国传统、学习我国经典的首要途径。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一系列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常用词、一词多义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2.强调语文课堂效率

新教材删繁就简,将语文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传统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兴趣爱好,顺应时展潮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可选性和自由性。对于必修学科,按照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三部分实施教学。阅读鉴赏强调语文知识教学;梳理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思维逻辑性;名著导读提高语文教材的趣味性。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不仅在教材编写体制上,而且在教材的文本结构安排、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还在口语表达、写作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机,实现语文专项教学。每周的作文课、口语训练课、社会实践课等,都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3.拓宽语文教学广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成语、拼音、改错、文言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大多难以脱离语文的范畴。学生学来学去始终是不变的几样,自然会感到枯燥。在新教材中,除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开设了语文专项教学,如口语表达、写作训练、课外阅读等专项。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娱乐热点问题、政治焦点等内容,都得以在新教材中体现。在新教材的名著导读环节中,每册两部中外名著阅读,共有十部名著收录在新教材之中。名著导读环节又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三方面,从社会、人性、时代三方面充分还原名著形成的过程。通过中外名著的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在人情冷暖、社会变迁中感受人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