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

时间:2023-09-26 18:01:20

导语:在中小学生智慧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

第1篇

摘 要 体质健康教育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品质,开发智力,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特挑选西南两个城市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状,获得该领域的基础数据;初步了解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与局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体质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 马鞍山市 六安市 中小学生

健康是人类面向21世纪所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体质健康教育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中小学体质健康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健康观的责任。健康不是没有病,而是身心全面健康的状态,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灵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体质健康教育应从儿童、青少年抓起,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小学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时机最佳、效果最好。我国有近三亿在校生,由于该人群具有身心、智能力发育、群体生活、变异性、可塑性大等特点,决定了中小学体质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该人群的体质健康教育,不仅为其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体质健康教育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困难。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从不间断,但连续四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却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人数显著增加。学校体育的调查也发现:学生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很低,“知行冲突”在高年级学生中十分普遍。面对此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以新的视角来构筑适应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运作体系。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采用PPS法抽选学校样本,在学校样本中按PPS方法抽取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两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大课题的结题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金寨县中小学140名领导和教师(其中中学70名、小学70名),900名中小学生(其中中学450名、小学450名)。

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向山区中小学160名领导和教师(其中中学80名、小学80名),960名中小学生(其中中学480名、小学48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120份,回收2076份,回收率96.07%, 其中有效问卷2010份,有效率94.83%。

2.专家访谈法:与部分体育专家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座谈,了解其观点和态度。

3.数理统计法:在数学教师的帮助下,运用SPSS6.0统计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10篇,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与工资收入情况

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工资水平较文化教师低。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中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7.27%,大专学历占22.73%;小学:本科以上学历占36.36%,大专学历占54.55%,中专学历占9.09%。收入情况基本同学历、年龄成正比,体育教师的收入较文化课教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文化课教师补课待遇高,而体育教师课外训练和活动课的待遇低、有的学校还没有;其次,是基本课时的奖金系数比文化课教师低。

(二)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1.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问卷显示,普遍认为学生体质与遗传和学校教育有关(遗传占70.25%、学校教育占68.63),普遍认为生活习惯、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生活习惯占97.73%、安全意识占90.91%),普遍认为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有效(很有效占54.55%、有效占38.64%)。这说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体质和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他们对体育课在其中的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问卷显示,普遍看法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重要(占81.82%),而实际上很多做法却自相矛盾。如:学习负担过重(占53.30%),活动空间小(占43.18%),健身场地不完备(网球场4.51%、羽毛球场40.90%、乒乓球台86.36%、排球场59.09%),对健康知识的宣传缺乏(宣传的占18.18%)。

(三)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1.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问卷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体质健康教育重要(82.5%),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95.00%)、安全意识是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87.5%),大多数关注体质健康知识(83.50%),他们的体质健康知识大多来自电视和报纸(电视71.67%,报纸37.5%)。这说明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但认识大多来自传媒,而非体育与健康课。

2.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问卷显示,学生大多数认为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83.30%),也有13.30%的学生认为看不出效果。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从调查的结果看,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文化课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活动时间少(53.30%认为过重),学校体育锻炼设施不健全(67.50%),有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48.50%)。

(四)社会各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影响

问卷显示,父亲支持体育锻炼的占76.7%,母亲支持体育锻炼的占83.3%,说明父母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情况非常关注。媒体也对此作了大量报道。经常看健康教育电视节目的占26.67%,认为有效的占81.5%;看健康教育杂志的学生占62.4%,认为有效的占80.32%;听健康教育广播的学生占26.5%,认为有效的占35.2%。但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更少。调查中有86.7%的学生反映社区不组织活动,即使有组织的,间隔时间也较长(一个月一次5%),组织的内容大多数是成人和老人活动的项目,忽视了社会生力军――学生。以上说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也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未做出实际行动。

(五)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现状

1.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频数

体质健康活动频数是指学生每周参加体质健康活动的次数,调查显示,两市中、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质健康活动3次或3次以上的达53.10%,这高于1996年通报的我国体育人口31.4%的比例,说明两市中、小学生有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高于女生(男生为64.23%,女生为39.94%),体现了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的特征。

2.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的时间

调查显示,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时间较短,每天活动不足1小时的占76.65%。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各校为了应付中考或高考,挤占课余时间进行补课是一种客观现象。

三、结论

1.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工资待遇较文化课教师低,从而导致部分体育教师的流失。

2.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刻,但实际工作中往往自相矛盾。

3.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刻,苦于学习压力,除了体育课外,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对于体质健康教育知识多数来源于电视和杂志。

4.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方面起促进作用,但力量有限。

5.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体质健康教育都很关注,但却未很好地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光靠学校体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只有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两市中、小学生每天的课外体质健康活动时间短,运动量不足,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高于女生,体现了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的特征。

7.两市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滞后。

8.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和多年来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会极大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学校体育对体质健康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建议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

1.加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今后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主要举措。因此,可建立与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加强理论研究。

2.抓好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教材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师讲授、学生活动的对象与客体,它是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现有的健康教育教材,虽是近年编写的,但不是很全面。随着影视与多媒体的发展,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也应将影视与多媒体等电子教材建设作为重点。

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融为一体,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在师范大学的体育系或体育与健康学院等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鼓励在岗的体育教师自学医学、心理学知识,尽快担负起学校健康教育的重任;三是对承担健康教育的现任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在岗培训,以提高授课质量。

(二)对学校领导层来说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生活待遇,特别是社会地位的平等,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2.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体质健康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

3.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社区的活动空间和新型的器材资源、家庭的亲情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立体网络,有效弥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不足;

4.对学生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加强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可定期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培养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为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5.发挥学校优势,定期向社区派遣教练员,组织健康活动的开展,解决社区体质健康教育的障碍,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6.利用学校的社会功能,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调动各方面力量介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

7.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学生体质健康活动的场地和空间。

(三)对学校教师来说

1.对文化课教师来说

(1)不能只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协作精神,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平等的教育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所以文化课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大力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

(2)狠抓课堂质量,让学生从书本中解脱出来,还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2.对体育教师来说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体质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2)“以学生为本”,注重健康知识的人文价值,用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传达人文关怀。

(3)对各种健康知识和实用技能综合改造,强调生活化和可操作性。

(4)精选方法,以少且受益深为标准。体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追求实用、有效,达到“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的效果,否则容易务广而荒。

(5)从兴趣入手,培养习惯。一个人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且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就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对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习惯成自然,体育锻炼一旦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能与我们相伴终身。

(四)对学校学生来说

1.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多种渠道获取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知识;

2.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帮助教师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3.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分数第一的“束缚”中跳出来。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

[2]秦椿林.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庞元宁等.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体育科学.2000(1).

[4]曲宗湖.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6]马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3(2).

[7]潘建芬,唐东辉.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卢元.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第2篇

中小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亲社会倾向 多元回归分析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自愿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中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们养成帮助他人、友善合作以及学会分享等亲社会倾向是他们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的方面,所以心理学者做了大量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潜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因素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重点研究三方面的内容――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感体验以及积极组织环境,目的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上述三种积极心理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生活品质。自从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在2000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后,积极心理学引起了教育专家、心理学者的普遍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或者只是从理论上探索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实证研究较少,探讨积极心理品质和个体其他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几乎没有。为了填补空白,本研究试图通过测验法来考察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之间的关系,拟证实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其亲社会倾向的出现有促进作用,为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5289名中小学生参加,其中小学生2257人,初中生2401人,高中生为630人。

2.工具

(1)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儿童版(VIA-Youth)

本研究采用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儿童版(VIA-Youth,Park和Peterson等人编制)来评定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问卷包含六个分量表――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超越自我,一共有198个项目,适合用于10~17岁的中小学生。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7。

(2)亲社会倾向问卷

本研究测量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是采用寇、洪慧芳2005年修订的PTM(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这个量表包括以下六种亲社会倾向:匿名、公开、利他、情绪性、依从和紧急。其中匿名的亲社会倾向指帮助者在受助者不知道他名字的情形下出现的助人倾向;公开的倾向指帮助者在公开的场合或者有他人在场看见的情形下出现的助人倾向;利他的倾向是帮助者为了减轻他人痛苦而对他人实施帮助的助人倾向;情绪性倾向是指帮助者在具有情绪唤醒的情形下产生的助人倾向;依从倾向是指帮助者在别人提出请求的情形下对他人实施帮助的助人倾向;紧急的倾向是指帮助者在他人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实施帮助的助人倾向。六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匿名的、公开的、利他的、情绪性的、依从的、紧急的分别为0.778、0.708、0.755、0.726、0.738、0.56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758、0.494、0.801、0.789、0.800、0.803,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

3.统计方法

本研究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亲社会倾向的相关分析

表1表明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表1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的相关分析

注:**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指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2.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美德与亲社会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2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美德与亲社会倾向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逐步回归分析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品质的仁慈美德首先进入回归模型1,说明此美德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最为密切,正义、超越自我、勇气与智慧与知识等美德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P

表2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亲社会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个体拥有越多的积极心理品质,他对别人实施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大。24个积极心理品质中最能预测个体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是仁慈、正义、超越自我、勇气、智慧与知识这五种美德,共同预测率为53.7%。这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其亲社会倾向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下面将详尽讨论为什么这些美德会促进中学生的亲社会倾向出现。

1.积极心理中的仁慈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积极心理中的仁慈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首先可能是因为拥有更多仁慈美德的中小学生常常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对别人仁慈和宽宏大量,能从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所以容易产生亲社会价值取向。以往许多相关研究证实了这点。例如Staub(1991)通过研究发现人格品质中亲社会行为价值取向强的个体,他们的亲社会动机比较容易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被激活,发现别人有痛苦,他们用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作出反应。又如,Van Lange(1999)和Van Dijk(2004)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个体更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其次,拥有较多仁慈美德的个体更了解和理解他人的动机和感受,很容易识别他人心情的变化,容易产生移情。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动机源之一。许多研究证明移情可以增加个体亲社会倾向。Waxler(1992)对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进行过移情训练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相对于没有进行移情训练的儿童明显增加,而攻击明显减少了。李百珍(1993)发现移情训练显著增强了幼儿的合作、助人、礼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2.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正义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正义美德能够促使中小学生出现更多的亲社会倾向,因为拥有更多正义美德的中小学生更加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善于从大局出发,平等对待团队成员,尊重团队的目标和规范,忠于团队,自觉维护团队利益,为团队建设尽心竭力,所以容易出现亲社会行为。S.H.Schwartz(1977)认为,个体的行为受社会规范影响和支配,利他的社会规范会被内化成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义务感、以及价值观,会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另外,拥有正义美德的中小学生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是可以预测的。好的行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奖赏,不良行为将会受到惩罚。这种信念使他们相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件好事,施善者会从做好事中获益,所以会出现亲社会倾向。

3.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超越自我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超越自我美德能够促使中小学生出现更多的亲社会倾向,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拥有超越自我美德中的审美品质的中小学生容易发现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件和人物,例如别人的亲社会行为等,根据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们会模仿榜样,从而出现亲社会倾向。同时他们更追求完美,感到重要他人为自己设定了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去追求完美,自己需要达到这些他人设定的高标准。例如张兰鸽(2011)发现青少年为了博取老师、家长和同伴等重要他人的认可,维持自尊,也会表现出更多依从的、利他的和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二是拥有超越自我美德中感恩品质的中小学生意识到美好的事物并心怀感谢,会感谢父母生养抚育之恩,感谢老师辅导教育之恩,感谢别人支持帮助之恩。根据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恩具有亲社会的本性,会激励、强化感恩者亲社会倾向的出现。许多研究表明,感恩有利于亲社会倾向出现。例如,Bartlett,DeSteno(2006)的研究表明常常体验到感恩的个体会作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Peterson等人(1996)的研究认为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产生感恩体验的个体更可能对他人做出亲社会行为。

4.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勇气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拥有更多勇气美德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弹性更好,他们性情真挚诚实、乐观热情、富有感染力,做事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坚持到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面对压力时意志坚定、不退缩、乐观勇敢地面对、冷静果断地应对。张睿(2011)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弹性高的中学生面临困难时敢于乐观地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当别人有困难时,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去安慰和帮助他们,出现亲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拥有更多勇气美德的中小学生心理弹性更高,社会适应性更强,容易产生亲社会倾向,具有实施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5.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智慧与知识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首先拥有更多智慧和知识美德的中小学生很有洞察力、充满智慧,能够看清事实、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他们更能够觉察他人的需要和意图,从而产生对他人的亲社会倾向。因为根据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对情境的解释和利他行为意图的确立,其中注意到他人的需要是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起点。其次,拥有更多智慧和知识美德的中小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把其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的能力或倾向)和道德判断水平较高,而许多研究表明这两者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高相关。例如,Moore(1998)发现控制被试的年龄因素以后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高相关。Rushton等人发现,被试的道德判断水平与他们是否参加献血、在超市购物中先让别人付款等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四、结论

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其亲社会倾向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其亲社会倾向的出现有促进作用。中小学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来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

参考文献

[1] Eisenberg N,Miller P.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Psychology of Bulletin,1987(101).

[2] Park N,Peterson C. 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

[3] 寇,洪慧芳,谭晨,李磊.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4] 张兰鸽,张莉,寇,田启瑞.中学生完美主义特点及其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4).

[5] 崔杨.医科高职生感恩品质和亲社会倾向的特点及关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1(3).

第3篇

一、尝试教学法的精妙所在先试后导。

课堂教学中单一地靠老师的教与讲,学生是难以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的。老师应胆大一些,对于课文的重点处、难点处、特色处、规律处放手地让学生去探索,去领悟。应大胆吸取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及方法去给学生讲解。例如王素娟老师是这样讲解《我的战友》的,首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个关键词,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自悟:(一)为什么要做到纹丝不动?(二)和战友们是如何做到纹丝不动的?(三)在烈火烧身时又是如何做到纹丝不动的?(四)这反映了什么品质?通过对这个关键处的探索自悟,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已经注意到所选课文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规律揭示。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放手让学生在文章的特色处、规律处积极探索,独立领悟,而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奉送给学生。所以,我们应该解放思想,相信学生,越是重要的内容,越是关键的所在,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领悟,只有在学生个体探悟,群体研究后仍不能解决的时候,老师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耐挫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备课。

素质教学下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自由释放。我在课堂教学中全面依靠学生不代劳、不怕学生走弯路,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教师和学习的内容、方法、评价等看成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系统,努力建构整体、和谐并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

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资源设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学生备课,让学生在教学中便于发挥主体作用。目标的设计化大为小,聚零为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我采用真正能让学生收获、实现教学目标的实在的方法,不追求形式,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状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教学目标在过程中窦现。同时,我经常有目的地重演或再现生活中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打开突破口,用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个性形成和特长发展。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是发挥其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首先要创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敢疑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善疑,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点提出来。在教学中对学生敢于質疑作出肯定后,我们可以再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哪个问题捉得好?为什么?来使学生逐渐把握住紧扣主题或重难点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从课题、文章关键词句、标点符号处等方面引导学生质疑,我们以《和时间赛跑》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结果是什么?等问题,从课题人手,层层深入为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贵的沉默》 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

闹已经不一样了 学生围绕这个句子提出了这些问题:现在教室里因为什么而热闹?沉默前的热闹是怎样的?两次热闹有什么不同?紧接着根据学生的提问相应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哪些自然段在写沉默前的热闹场面?哪些自然段在写沉默后的热闹场面?从而使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

四、营造学习氛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一种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想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采取最佳教法、创设最佳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的教法、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可以引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望,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认识活动的.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教育的客体,不能决定教学过程的进程和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否则,优秀的教师,完善的教学条件都无济于事教师既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语文教学整个过程,都应该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听与说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教学环境,运用多种途径进行听和说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发掘学生闪光点.及时鼓励、评价。

对学生正确而良好的表现,自然要赞赏、鼓励;对学生有瑕疵的互动,也不应轻易打断。即使学生的答案明显是错误的,甚至是思想不健康的,也不阻拦,更不言辞呵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积极和热烈的,学生的课堂生成也不一定是有创新的。学生犯错多数会打乱教师的预设,有时会让课堂混乱,也许是无理的,甚至是故意捣乱,但这正是教育文明的标志。教师不应计较这些,首先想到的不是学生的无理,而是找出问题的原因。

第4篇

长期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下,社会、学校、家庭特别重视与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没有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结果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偏离了应有的发展方向,教育活动步入了某种程度上的误区,从而导致了教育行为上的偏差。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小升初、中考、高考,学校经常把高等教育的起点看作成功的终点,因此普遍注重升学率,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身心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时间过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在当今许多中小学生家庭中,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非常简单:只要你学习好,什么都不用管。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体制下,存在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均被扭曲的教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孙云晓建议广大中小学生朋友及其父母和教师应深思“三品”之说。针对目前这种现状,引发了我们关于将棋类教学活动纳入学校与课堂体系的思考。

二、将棋类教学活动纳入学校与课堂体系的思考

众所周知,“琴、棋、书、画”自古以来就是高雅、智慧和创造的象征,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载体。仅就“琴、棋、书、画”四大才艺之一的棋类而言,国际象棋、围棋、中国象棋均起源于中国。棋类活动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内在魅力与文化内涵。国际象棋是科学、艺术、体育运动“三合一”的“结晶”,作为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世界性活动项目,它是地球全人类的一种文化遗产。而围棋和中国象棋则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智慧的“体操”,感觉的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深受世界人民的肯定和喜爱,这充分说明了棋类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棋类对人类智慧的提高,对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所以,“棋盘小天地,天地大棋盘”就是我们的祖先对棋与社会、棋与宇宙关系的精辟归纳。

棋类活动是一项智力游戏和脑力体操,具有很高的教育潜力与教育价值,其教育功能独特的科学功效不亚于音乐,艺术或诗歌等任何~项智力活动。它不但是竞技、教育、科学、艺术、娱乐有机结合的结晶,还是一门具有完美个性的艺术。棋类运动在国内外体育、教育、文化界被称为“智慧的体操”、“人类智慧的磨刀石”。所以将棋类教学活动纳入学校课堂体系,科学地与学校正规教育实际相结合,并发展为棋类教育,可以开发中小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普及和开展棋类教学活动,还可以增强与促进中小学生对棋类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传承棋艺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棋类运动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棋类活动首先要求运动员平心静气,全盘谋划。具体而言,要透过棋子的活动,揣摩对方心理,要承认对方,适应对方,尊重对方:要实事求是,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思路;要谦虚谨慎,把克敌制胜的气概付诸到一招一式的行为之中;要抓住对方的破绽,填补自己的缺口,困难时要善于等待迂回,百折不挠,顺利时要稳扎稳打,敢于胜利。棋弈对局中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之间的切磋和提高,看来是游戏与娱乐,但却是在对真伪虚实的判断中,在取和舍的决策中,在进攻与退守的行动中,获得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的良性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棋类教学活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措施和手段,对学生德、体、智、美、劳各方面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科学效应,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潜移默化地受到综合性科学教育,从而达到品、健、学兼优,快乐健康成长。

因此,在学校全面开展和广泛普及棋类教学活动,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棋类主题教育,充分发挥棋类教育功能所具有的独特科学功效,可以逐步弥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不足与缺憾,培养和促进学生德、体、智、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水平,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因此,让棋类教学活动进课堂,可以使学生长期受益,并形成学校良好与永久的科学教育效应。

三、棋类教学活动对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功效

1 棋类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和谐发展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全体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

上午好!

风舞金菊,满园飘香。乘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隆重举行 **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暨高中生男子篮球赛,这是我市教育界、体育界的大事,也是全市中小学生的体育盛事。在此,我谨代表市教育局,向两项赛事的胜利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向前来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精心筹备两项赛事的 **市实验中学、实验高中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

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两项赛事是对全市各学校体育工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学校今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大动员。两项赛事成功举办,必将推动全市各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也必将会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比赛是力量的角逐、智慧的较量、美丽的展示。我希望全体裁判员、大会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秉公执法,公正裁判;希望全体运动员服从裁判,听从指挥,安全参赛、文明参赛、规范参赛,赛出成绩、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全面展示当代中小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风采!

最后,预祝全体裁判员工作顺利,预祝全体运动员取得好成绩,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暨高中生男子篮球赛闭幕式仪程

一、 **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暨高中生男子篮球赛闭幕式开始

二、请两项赛事的总裁判长分别宣布比赛成绩

请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总裁判长许为杰宣布比赛成绩

请高中生篮球赛总裁判长李红海宣布比赛成绩

三、请市教育局 宣布获得荣誉奖项的单位和个人

四、颁奖

五、请市教育局 致闭幕词

六、运动员、裁判员退场,闭幕式结束

在 **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暨高中生男子篮球赛闭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教练、裁判、工作人员、运动员:

下午好!

**市第三届初中生暨第十二届小学生乒乓球赛和第十六届高中生男子篮球赛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角逐,即将落下帷幕。在这里,我代表市教育局和大会组委会向为两项赛事提供良好服务的 **市体育中心、实验中学、实验高中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全体裁判员和大会工作人员几天来的辛勤工作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各参赛队在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天来,两项赛事共有38个单位**名运动员参加,前后进行了**场比赛,运动员们你争我夺,一场场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比赛竞相上演,一个个技艺精湛、作风一流的选手脱颖而出,一天比一天好看,一场比一场精彩,让大家真正领略了乒乓、篮球的艺术享受和诱人魅力。

第6篇

一是高起点制定网站规划。确定了以网站为平台,以学校为基点,网络式推进的策略,科学制定《*教育信息网工程项目的建设规划方案》。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自20*年*教育信息网工程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总计投资1500万元。三是高水平推进网络构架建设。目前*市交易系统已初步建成以电信光纤为骨干、ADSL及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等组成的“天网地网”,基于学校、县区教育信息中心、*市教育信息中心的三级网络架构已初具雏形。普通高中联网比例接近100%,初中联网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城市初中学校联网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初中学校联网比例达到70%以上,农村中心小学70%以上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二、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网站日常维护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拿出专项经费,把相关技术人员分期、分批送到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从事技术工作的几位同志先后通过微软认证工程师等相关认证。二是不拘一格从下属学校和县区借调有一定开发和编程能力的同志,进行网站开发创新。几年来已自主开发了网上夏(冬)令营、智慧大冲浪、网上名师课堂、民声通道、教育电子地图等应用模块,大大的丰富了*教育网信息内容,提高了网站的点击率。三是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虽然目前所有技术维护人员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但他们注重从网站的软硬件维护、美工设计、信息审核、软件开发工作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始终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各施其职、各有所长,为今后*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教育政务公开力度

一是在*教育信息网上加强了政务公开频道建设,频道涵盖*市教育局主要行政职能。所有全市教育会议通知、教育行政部门公开的发文、上级相关的教育文件和法规都能在*教育信息网上第一时间得到。二是加强网上办事。尽其所能为*市民提供了公开招聘教师报名成绩查询、普通高考外语口试成绩查询、中考成绩查询、普通高考成绩查询、成人高考成绩查询、研究生报名信息、学历在线查询等信息服务。并提供学校基建维修在线申报及审批、*市教育系统政府采购信息等面向学校及企业的在线服务。三是建设*教育信息网“教育民声通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促进我市教育部门及时倾听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教育的呼声,老百姓可足不出户向我市各教育职能部门反映情况和问题,充分发挥其“集民意、听民声、聚民智、解民难”的作用。

四、充实教育教学信息

一方面及时更新信息。为了发挥*教育信息网在教育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导向和标杆作用,我局高度重视网站信息工作。自20*年4月开始,*教育信息网共发展信息员100余人,信息员分布于全市各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各个市直属学校。一年来已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六次,累计*教育新闻一万余条。*市教育信息网已经成为*市政府市直单位政务网站中信息更新最快,信息更新最多的政务网站之一。另一方面全方位开放教育教学资源。作为教育类网站,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是办好网站的基本宗旨。*市教育信息网现开放的应用系统有:电子邮件系统、视频资源系统、K12网格资源库、网上教案中心、7万册数字图书馆、70万题智能出卷系统等。其中视频资源中我们聘请*各科名师制作了初中各学科教学课程。而在网上教案中心建设中,我们每年组织全市中小学各科教师进行教案比赛,将教师的优秀教案选入其中。目前*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总量已达到6个T。

五、挖掘网站应用的其它功能

第7篇

―――――――――――――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是当前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严峻挑战。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事物以及选择追求目标的准则,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而社会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就形成了一个社会普遍的行为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促进了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价值主体、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多元化,自然就会出现多元价值观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在社会转型时期,“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这种张力关系将长期存在。

目前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应当引起我们对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达成度的反思。一个省会城市进行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其主要结果是:乐于助人、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仍为未成年人广泛推崇,但同时显现出中小学生在金钱观念、职业向往和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很强的功利性。有18.9%的未成年人认为金钱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31.6%的人不愿当普通劳动者。脑力劳动、收入高的职业是中小学生职业向往的热点,普通劳动者的选择比例则非常低。只有23.8%的中小学生选择了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为祖国多作贡献”,而近60%的中小学生把“未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因此,该市相关部门认为,现代教育中“轻道德重智力”问题日趋明显。

西方国家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新西兰在2006年提出重塑价值观教育,这应当给我们许多启示。新西兰以前也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主张价值相对主义,认为个人是道德价值标准的创造者和评判者,不存在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价值标准。对于学校而言,没有责任和必要对个体施加价值观影响,学校对价值观教育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但是,价值相对主义给新西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虽然新西兰GDP增长了一倍,政府在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投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新西兰的犯罪率增加了4倍,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4倍,30%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2006年新西兰教育部颁布了2007年课程草案,就一改以往的主张,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并且明确提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从2004年到2008年澳大利亚也进行了类似的为期四年的价值观教育计划。

教育是价值引导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因此学校应当坚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进步价值观的融合,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核心价值观导向,并将这种导向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活动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在,在教学活动中能否旗帜鲜明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问题,依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一位年轻的作家说过一句引起我们对教学活动深思的话,他说:人生的第一次说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其实,几乎所有地区关于社会道德问题的调查报告都说,社会存在的第一位的道德问题是诚信问题。但很少关注教育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偏颇。当前我们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些无疑都是培养优秀人才之必需。但决不能把智慧、兴趣的培养与良好道德的形成对立起来。正如一位美国朋友对我说的那样:道德比智慧更重要,如果说智慧应当更多一点,那就是要懂得道德比智慧重要。

当然,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价值导向与学生多样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应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学生受多样化价值观的影响加以引导和调节。既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又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正如美国学者拉思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指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要让学生在内部的道德冲突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反对公式化的说教和死板的灌输。”

第8篇

关键词: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研发;实施;标准化中小学生

长期以来,因为中小学实习课堂教学的缺乏,在高师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核心技能形成难问题。由荷兰学者提出的“临床教育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临床教育学,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教育理论综合起来,根据临床教育实践需要,开拓出作为真正实践性的教育学新领域。[1]在实践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开设出专门训练高师生核心技能的临床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高师院校大面积增强教育实践技能的难题。

一、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

(一)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内涵

有研究者认为核心技能“是指所有职业都要掌握的核心的、重要的技术内容”[2]。由于高师教育以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为己任,而中小学教师又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的身份去完成日常教育工作的,其学科门类较多,班主任也因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不同存在着操作技能上的差异。因此,只能从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需要的核心技能,来确定高师临床课程的训练模块。笔者借鉴医学领域临床课程定义,参照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所需核心技能,构建出培养高师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资源系统,将其作为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它是借助高师实习基地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发出应用性处方理论和操作技术,由高师生扮演各类中小学生,利用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在线辅导等,组成虚实结合的中小学仿真课堂,在高师校园内大面积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核心技能实战训练的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将高师独立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论、班级管理等教育理论,与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合,开发出能直接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规范化教师技能分类训练教材,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技能训练课程。

(二)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重大意义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不仅被写进了课程标准,而且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根据Merrill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唯有当知识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时才会被体现”[3]。就高师生实践能力形成而言,只有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引导高师生努力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培养高师生的教学能力。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教师课程实践取向方法的探索不遗余力,国外由于高师院校规模小,其附属中小学多而且联系紧密,可以基本满足高师生经常性的实践教学需要。由于国内高师规模庞大,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分属省市不同的管理体系,合作松散,没法照搬国外一体化的教师专修学校来开展教育实践。因此,一些师范大学探索出“政府-师大-地方中小学”GUS联盟之路,在教学上探索出微格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践者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指导师范生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利益捆绑机制,联盟之路难以深入;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方法,只是截取教学实践的局部画面,很难与真实的中小学课堂对接,致使高师教育课程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得不到实现,“以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为内容”[4]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大面积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依然是制约高师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设计出由中小学生和高师生扮演的“标准化中小学生”参与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从“定型化的教学”转型为“情境化的教学”[5],让高师生以中小学课程决策者、实施者身份,进入基于教学体验、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临床实践训练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教育实践技能,而且有助于其尽早熟悉今后的生存环境,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形成良好的从教态度和教师角色心理,增强当好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力,养成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的品行,从而大面积提高高师生实践教学技能。

(三)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可行性

首先,具有政策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新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明确了其学习领域,提出了开设对应课程模块的建议,为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领域划分和资源包构成提供了依据。新课标规定了教育实习和见习时间共为18周,从时间上为临床课程开设提供了保障。其次,许多高师院校建立了附属中、小学实习基地,为教师核心技能训练积累了系列“临床”经验,为高师生扮演各类中小学生提供了资源。高师生惟妙惟肖地扮演各类中小学生,不仅是准确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的需要,更是组成仿真中小学课堂,大面积突破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瓶颈的关键。最后,笔者在广西和岭南师范学院的实践,有力地证明开设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具有现实可行性。笔者于2005-2008年带领广西师范学院15人在南宁八中高2005级2班经过三年的临床跟班实习,让高师生从帮助高中生解决学习问题中,习得解决“自习无”问题的辅导技能。2015年9月至12月,本项目组主研深入湛江16小五一班课堂,引领小学语文和数学实习教师,积极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新模式探索;每周二晚上开设32学时的《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笔者亲自负责“标准化小学生”角色扮演训练,由师范生扮演“标准化小学生”,组成仿真实训课堂。临床课程实训中,笔者主要借助小学新课标和教师核心技能形成规律进行现场指导;实习领队教师针对学科教学、学生分类辅导与管理问题,以大课堂形式训练实技能,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实习教师备课、说课、试讲、制作课件等核心技能。

二、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

(一)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理论依据

临床教育学,突出从批判现实教育中发现问题,诊断出问题的实质和存在问题的病理,再从教育实践的现场性和实践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将其归纳为“实践性”、“病理性”、“问题性”三个维度,从三个支柱上予以展开研究。[6]这就为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根据临床教育学的分析思路,首先从批判现有教师教育课程现状中,我们发现高师教育缺乏综合多学科课程的临床课程。其次,诊断出师范生核心技能缺失的病理在于缺乏中小学生组成的课堂教学实训现场。最后,形成了解决临床教学问题的处方理论和策略。借助带实习生的实践,我们在处方理论上形成了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实践技能模块的训练包,提出了培养“标准化中小学生”组成中小学课堂,开展大面积实施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训练策略。

来自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和技能属于缄默性知识范畴,既不能依靠高校教师以教育课程方式予以传授,又很难让高师生在有限的时间探索获得。只能将高师原本独立的教育课程知识与对应的专业学科知识、中小学对口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形成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核心技能训练模块,再按照智力技能分阶段形成的理论予以训练。尽管教师核心技能蕴含了教师智慧和创造力,但最终需要课堂教学行动予以实现,仍然属于智力动作技能的范畴。因此,适合以加里培林五阶段智力技能理论为基础,按照冯忠良教授改造后的智力技能三阶段理论予以研发。[7]以此为指导,笔者结合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实践,提出“观摩教学-模拟操作-技能创生”的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三阶段开发理论。首先,需要提供观摩优秀教师完成岗位工作程序的技能展示过程,对其关键程序进行解剖和点评,让高师生形成整体映象。这一阶段中的解剖和点评,本身就是教育课程、学科课程、中小学教学经验融为一体的整体应用,这里的关键是需要有“三维一体”融会贯通的培训师。其次,提供一步步操作的教学程序训练。其关键是由教育理论基础扎实、中小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予以现场指导,将操作细节放大、慢放、回放,指出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多余动作,以此训练高师生掌握操作要领。最后,设置概括化教学情景,引导高师生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切合自身实践的创造性加工。这是训练高师生课堂应变技巧和形成教育智慧的最后阶段,关键是需要变化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多变的仿真课堂情境中,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能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创造出适合自身需要的教学技能。

(二)划分临床课程领域,确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

有研究表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人际交流等技能,成为比较公认的教师教学专业核心技能。[8] L・S・舒尔曼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确证PCK(学科教学知识)是最能区分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的一个知识领域。因此,学科教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性训练,就成为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重要领域。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需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人际交往技能理应成为其课程领域。班级组织与管理始终伴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因而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核心技能。教学评价和反思研究,是教师岗位技能得以不断提升的动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师的核心技能。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并在课程设置“建议模块”中指出,开设“有效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这就为开设“学科教学、班级组织与管理、教育信息技术、人际交流、教师反思研究”五类核心技能临床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相应的理论课程基础。

根据教师五类核心技能的研究成果,参照教师新课程标准,结合笔者12年中学教师、10年实习指导教师的经验,设计出五类临床课程的模块如下。①32学时的学科教学技能临床课程,包括研习新课标、研习教材、了解中小学生认知准备、教与学的策略、课堂教学技能五个模块。研习新课标和教材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学生认知准备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教与学的策略是教师备课设计的关键;课堂教学技能是前述技能的综合体现。五个模块相互联系,缺一不可。②16学时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技能临床课程,包括组织策略、问题学生处置、教学监控、班级管理四个模块。组织策略教给高师生完成任务需要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问题学生处置能力,既是高师生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前提,又是其深入实施个别辅导所必需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对高师生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班级管理能力既是当好班主任的需要,也是提高高师生组织教学的核心技能。③16学时的教育信息技术临床课程,包括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技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技术、在线交流与办公技术、攻克教学难点的研发技术四个模块。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是扩大高师生眼界、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路径;信息加工则是将教学思路立体呈现,将教学设计课件化所必需的核心技能。在“三网合一”的今天,在线交流与办公技术,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必备技能;许多教学难点的攻克,需要借助可视化、动态化教育技术予以展示。④16学时的人际交往技能临床课程,由人际交往策略、人际障碍处置、标准化学生扮演三个模块组成。这些都是师生交往取得实效的核心技能,是人际交往领域的核心要素。⑤16学时的教学反思研究技能临床课程,包括常用教研方法、学科教学研究、教学行为反思技能三个模块。教育科研方法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前提,学科教学研究又是教师专业化取得突破的关键,而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则是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研发高师临床课程资源包的协同机制

从临床课程内涵及其领域、模块构成中可以看出,临床课程的研发需要高师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反复探讨,才能形成高师核心技能的训练资源。这样的课程资源,既是对中小学教师原有岗位技能的改进和经验的概括提升,又实现了教育理论知识点与教师岗位技能操作要点的对接,能产生高师教师、基地中小学教师、实习生三方协同的整合效应。因此,临床课程需要协同三方力量予以开发,这就需要建立三方协同开发的机制。实践表明:针对中小学教师核心技能的不同性质,由对口的高师学校二级学院牵头研发学科教学技能临床课程,教育技术学院牵头研发教育技术临床课程,教育学院和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研发其他领域的临床课程,是专业化研发的有效路径。二级学院根据负责研发的临床课程,将需要研发的课程模块以教学资源包形式,向学校申请教改项目立项,争取每个资源包资助3~5万元,让高师教师和基地中小学对口学科教师联合申报、完成;要求其项目组成员必须由对口专业高师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对应岗位教师、实习生(最好由优秀实习生或中小学新手教师)组成。根据三方人员的特长,做出各类知识技能训练模块开发的分工,组成中小学教师、实习生、高师教师对口课程模块开发小组,以“资源包”项目形式下发研发经费。整个运行机制,按项目申报评审,经费分期划拨,按时验收课程资源包,形成多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研发核心技能临床课程资源包的步骤

按照国家教师技能标准,对高师临床课程五类模块进行研发。借鉴澳大利亚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包的开发方式,在第一部分阐明课程模块标准、结业要求及考核指南。第二部分,开发临床课程模块的训练内容及程序。第一步,探究支撑每一技能训练要点的相关理论,作为技能训练的分析工具,形成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开发的处方理论。第二步,开发中小学特级教师公开课视频、班级管理录像、各类中小学生典型活动视频等,从若干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中,提炼出常规教育情景中核心技能的训练程序和要点,作为临床课程的基本训练材料。第三步,由中小学教师根据岗位实践经验,对训练程序、各环节要点、检测标准等进行逐条修改,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组织中小学教师和实习生进行现场示范,强化正确的动作要领,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纠正办法。第三部分,开发临床课程训练的细节突破要点,进行技能攻关训练。总结专家教师的成长经验,对比实习生进步中的问题所在,分别从技能形成的技术构成、技能形成中的易错点上,分侧面展示出掌握教学技能训练的程序,以分步的视频演示、指导教师解说、纠错训练的可视化方式,形成攻克核心教学技能的细节展示训练,开发关键环节的细致化、放大化、立体化陪练和纠错练习视频。第四部分,开发实训小结与讲评总结资源。提升实习生总结出的现场经验,根据其演示动作,再一次强化训练的连贯程序和各个环节需要掌握的要点。让被训者对相关环节的价值进行评价,明确其在教师核心技能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操练过程进行重新组织,修改其中的教学环节和细节,形成适合实习生个性化的教师核心技能。最后,组织高师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三维动画处理。将各个操作环节配以动作要点的图解和音频说明,使临床课程资源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形象化。

三、多方合作协同实施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

(一)依靠“双师”团队训练好标准化学生

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提到了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9]。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是高师教育理论见诸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课程,要使其获得预期实施效果,就需要挑选一批“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高师院校需要精选一批动手能力强、能将中小学教学经验与高师学科教育理论融合的“一体化”双师,参与到临床课程的实施中。另一方面,还需聘请大批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临床实训师,以便师范生有机会深入中小学课堂见习和试讲。笔者多年实习领队的经验表明,依靠中小学提供大量课堂训练是不现实的,临床课程实施必须在高师院内进行。开课前,必须先训练出大批能准确扮演各类中小学生的高师生,这样才能将技能训练置于仿真环境中。医学临床课程中的标准化病人,“是指那些经过系统培训后,能够恒定、逼真地表现患者真实临床情况的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10]。根据这一定义,从教师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形成仿真班级环境的需要看,主要是让高师生扮演好优、良、中、差四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状况、心态特征、课堂言行、学习习惯、作业状况等。经过与对应类型的学生及其原班教师讨论,制订出标准化中小学生角色扮演的检测依据。按照中小学生类型及其检测标准,在高师院校内开展扮演标准化中小学生的技能训练,就能为大面积实施临床课程提供现实条件。

(二)高师临床课程实施“步步高”训练程序

根据加里培林智力技能五阶段形成理论[11],笔者将高师临床课程的实施程序分五步展开。第一步,高师核心技能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使高师生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原样,从而建立起调节动作执行的定向映象。首先,把所要形成的核心技能“外化”为一定的物质形式,使高师生了解这种动作原样的实际内容。比如,将标准化中小学生的典型言行进行录像,作为模仿操作的榜样。其次,以学习者能独立审察和独立完成为原则,把标准化中小学生的动作原样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建立起高师生易懂、易于操作的训练程序,让高师生形成连贯训练需要的整体印象。第二步,将原始材料或录像动作化阶段。这一步,需要凸显中小学教师施教关键技能的细节部位,引导师范生突破核心技能训练中的难点。第三步,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让高师生用自己便于理解的操作性语言,准确叙述中小学名师的操作要领。第四步,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为了促进高师生核心技能的定型,需要鼓励其经常在头脑中将正确的操作方式“过电影”,进行反思概括;还要不断变更教学对象和情景,使其教学行为方式得以概括。第五步,完成综合动作和补偿训练阶段。高师核心技能是一种综合技能,前面四个阶段完成的只是单项或局部技能训练。因此,需要连贯地综合技能训练,并借助高师生的自主反思探究出纠错、补偿的方法。这样的五大步骤,从实施路线上确保每个课程模块训练收到“步步高”之效。

(三)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临床课程模块开发中高师与中小学合作的“双元性”、实施方法的情景性、标准化中小学生角色扮演等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评价具有多元主体和多途径的特性。从评价主体看,需要高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相关中小学生、高师生本人,对教师核心技能课程的实施现状做出多元综合评价。从评价的目标指向看,需要根据各临床课程领域,进行分类的针对性评价,而不只是对实习教师进行综合性模糊评价。尤其在扮演中小学生角色的评价中,更需要根据多方面的感受,对高师生“像中小学生”的程度,从心态、言行、完成作业状况等方面予以评价。从评价的途径看,既可采取对中小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笔试,对高师生现场技能检测等评价方法;也可以提问“标准化中小学生”,检测试讲教师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效果,结合参与现场辅导的中小学生作业测评,实现虚实评价途径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方法看,试教课堂中教师提问和中小学生课业状况,一直都是作为评价实习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大面积的高师仿真临床课程实施中,由于是“标准化”的中小学生替代听课,因此只能参照在线或临时招募的中小学生对提问和作业的反馈,结合“标准化中小学生”的临场反应,实施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形成性评价。高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则分别从其设置的课程目标和积累的中小学教学经验出发,对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实施情况,做出客观测评与主观感受结合的评价。最后,是受训师范生自我反思和总结性评价。参与临床课程培训的高师生,结合亲身感受和技能指标达成情况、中小学生对自身试教的反应,做出自己的综合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这是确保临床课程实施富有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武鑫,马云鹏.日本临床教育学与教育病理学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影响[J].外国问题研究,2013(2):89-92.

[2]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7-59.

[3]郑晓梅.意义建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2(5):18-22.

[4]王加强.从“制度文本”到“传记文本”:教师教育课程的范式转换[J].教师教育研究,2012(6):46-51.

[5]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总序):2.

[6]钟启泉.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9):8-12.

[7]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0-445.

[8]李玉峰.论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核心成分及其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74-77.

[9]黄小莲.教师之课程身份:一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1(4):33-37.

第9篇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小学音乐教育 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再现。它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生是保护、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群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者。利用学校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有意识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增加相应的内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传承,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之一是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因此,《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都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课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感受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学生通过了解本地区优秀的音乐文化,不仅能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又能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开拓其艺术视野,培育多元文化意识。因此,重视本民族和地区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音乐教育是民间音乐传播和传承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抓住音乐课堂的有效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音乐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以下作用:

1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保护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创造始终与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根植于民族的积淀、 保存并发展起来的。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情, 感染和浸润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也激励和鼓舞了青少年学生为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在世界地位复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推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既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对于教科书上的民族音乐内容比较熟悉,在很多场合也经常听到。但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曲艺、民间音乐等那些鲜活的、本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形式,让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接触到本土、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加了音乐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使得课堂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创造空间,让他们充分施展探索、超越的创新特质,发展完善自我。

3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小学校园,使学生通过了解、学习、参与、实践、交流、创编、表演等课内、课外的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充分关注,在课堂内外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在一起揣摩唱腔韵味,设计表演动作,讨论出场顺序,交流个人作品,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非遗文化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民族曲艺使他们有了共同的爱好,既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意识,也生发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4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有力的促进和提升。

在给学生介绍非遗文化之前,老师必须详细了解有关内容的起源、发展、流派、传承人等相关知识,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给学生,多层次、多手段地加以呈现,并通过课后反思、集体研讨等方式,及时交流总结,努力修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了提高。通过非遗文化的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教学手段从陈旧走向现代,教学形式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能力为中心,以传授为中心走向以实践为中心,出现了更具生机、更具魅力的音乐课堂。学生真正在充满生机的音乐课堂中尽情地抒感,表现音乐美,享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完美人格。

5促进音乐第二课堂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