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8:01:21
导语:在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适用人才,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而言就显得比较欠缺,譬如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机构组织尚不健全,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且不够稳定,管理平台滞后等环节出现偏差和问题。鉴于此,各民办高校应积极整合资源,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学工部、教务部、研究所、公共课部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协同创新机制,开拓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做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艺术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牵涉到各个方面,只有为其建立起一定的保障机制,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认知是一个逐渐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内化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引起矛盾冲突,影响工作的进行。因此,民办高校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工作,对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民办高校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由校领导牵头,组织协调各部门配合工作,解决问题,分化矛盾,保障各环节相互衔接,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领导小组或办公室还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整合提升,为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次,健全激励机制。将激励机制引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能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这一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觉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大学工作的实效性。当前,在民办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面对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民办高校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激励制度,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途径。这种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和考核标准来进行,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客观的单位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可以对优秀的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树立起一个榜样。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持,把思想引导与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制度和氛围,加快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整体素质。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师队伍。
首先,要优化队伍结构。可以通过选拔建设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专业学历的教师队伍来实现此目的,可以挑选 30-45 岁阶段,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的老师或工作人员来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此达到优化队伍结构的目的。然后还需要从岗位基础、工作实务、经验实践等维度进行培训,以便加深他们的印象,提升能力,优化结构。
其次,可建立应用性课题介入平台,让民办高校德育教师和工作人员运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围绕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大学德育工作这一命题,在接受机制、融入方式和载体途径等关键问题上,将他们纳入到项目平台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反复思考、反复实践、探究问题、寻找答案。“只有大学教师的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做好了,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这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再次,搭建导师组教育平台。可以选拔优秀的德育教师、工作人员攻读古典文学专业、古汉语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聘请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国学大师,组成讲师团,为他们进行授课,实现与大师的对接,以启迪心灵、感悟真谛。此外,可定期举办德育教师、工作人员的交流论坛,提升他们解决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民办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日益社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技条件和物质基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民办高校建设并管理好大学校园网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有关部门特别是网络信息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维护、监督和管理,净化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环境,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网络环境氛围。具体而言:
首先,各个民办高校应积极争取建设一批既有鲜明特色又符合各自学校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品网站。“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比如其通过在网站上开展一系列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活动,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民办高校还可以组织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名师名家整理、汇编出适合大学生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形式,使大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
其次,各民办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积极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宣传,可以在个人微博、博客上与大学生交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心得体会,及时向他们解答有关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种种困惑。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QQ、博客、微博上组织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主题的网页设计大赛,中华文化经典常识、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比赛,等等,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并不枯燥,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几千年来数代人的文化积淀,更是无数优秀思想家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法也不能脱离或抛开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而要不断发展它,赋予它以时代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民办高校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德育相结合,创新和发展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这样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土壤,作为“创作动力”的民众实际生活功用也在逐渐衰亡或变异,导致传统艺术传承出现断层,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尽管政府和社会已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更多的是重申报而轻研究,重理论而轻实践。随着大众审美观与价值观不断更新,许多民族艺术作品传统表现形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度和时代感,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本元文化缺乏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整体看,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民族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低下,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难占一席之地。
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置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广西大量珍贵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或消亡。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置入高校教育体系,无疑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入口。2002年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年”大会,就明确提出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中。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可见,将广西各族传统文化艺术置入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高校教育平台构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可以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层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亦是现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能启迪和丰富各种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可以增进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高校美术教育的层面看,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培养美术师资、设计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地域风格鲜明,为各地方院校特色艺术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可能。学校美术教育是本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因此,课程教学特色的形成尤为重要。各地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宽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其次,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乃至热爱,而任何一种热爱,都需经过持久的培育,才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理念,具备良好的民族民间艺术素养,还需熟悉、了解本土文化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动向,才能充分引导和完善课程教学。同时,要尽可能突破教师界限,把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美术课堂,讲授技巧。再则,可以在高校建立民族艺术研究所,成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组织工艺美术“研修班”,采用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和技法传承模式,使当下的民族艺术教学能时刻跟上时代步伐。在信息化、多元文化的当代社会,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并不只是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开展有关民俗艺术和民族传统造物体验的教育。通过下乡写生、艺术采风、社会调查课程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丰富、更生动。可以多举办民族主题的艺术展演活动,譬如最近由广西文化厅、广西博物馆和广西艺术学院共同组办的“美术与时尚”设计展,就是面向全区高校大学生的广西民族文化创意实践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本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各地方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学术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有形性保护与无形性保护。广西诸多高校都建立了地方文化研究基地,如河池学院建有“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其学报还专门开设了广西少数民族研究的栏目;广西艺术学院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研究展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有民族研究中心、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贺州学院有“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这些高校研究机构为地方文化艺术的科学研究、课题开发理论研讨提供了学术研究平台,获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在开展研究实际工作中,课题研究者必然要通过文字、摄影、摄像以及录音等形式,记录民族民俗文化或是传统技艺的过程,有的还要选择历史见证人、传承人、民间艺人为访谈对象,拍摄相关纪录片和编写相关著作。而这些记录、保存的方式恰是对传统艺术和技艺传承人的一种文化研究与保护。正是借助高校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使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可以同步进行,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传承和保护中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领域。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产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开发应用上,广西各高校可以结合本地艺术资源的综合优势,在美术绘画、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装饰艺术、服装设计等应用型专业中开展产学合作,以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为题材,以各种不同材料为载体,系统开发广西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如钦州学院与当地的坭兴陶企业合作,设计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坭兴陶礼品;玉林师范学院与广西北流三环陶瓷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如能将绘画艺术表现与日用陶瓷设计相结合,必将大大提升北流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民族品牌这一块,广西艺术学院服装专业教师以“广西民族织绣图案”为主题,以现代审美的视角解读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融入以“壮族花边”为载体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现代女性礼服,得到柒牌服装企业的高度认可,作品获得“首届中华立领杯”时尚中华创新设计赛金奖和特别配饰奖,并被选送到法国展出。总之,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只有坚持以教学带动生产的教学方针,在追踪国际最新时尚潮流的同时,主打民族艺术的口号,立足将民族设计艺术与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完美接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市场价值和开发价值,才能将其所获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关键词] 潍坊市;民间文化艺术;瓶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凸显。潍坊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自古以来就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有风筝、年画、嵌银、布玩具、泥塑和剪纸等。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及功能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
所谓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覆盖的领域很宽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功能
1.经济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逐步发展,呈现出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并自发地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为商品,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民间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使人们受到他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侧、价值观及规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们的身心、活动人们的肌体、交流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心灵。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其发展现状,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已经淘汰、消失的,如传统工艺灯笼《老猫灯》手工制作、手工刺绣、蓝靛印花等,由于生产耗时、成本高、竞争力差,已经在潍坊地区相继绝迹;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趋衰落的,如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已经被套染花布取代,濒临灭绝,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濒临灭绝,此外,花丝首饰等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3.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当前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青州花边抽纱等民间文化艺术经政府的运作,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规模小等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1.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文化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政府对民间文化艺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困难。有些地方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一些濒危传统工艺还缺乏有效保护手段。而且,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保护投入的经费也不足,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上力度不够,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本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对民间艺术文化缺少针对性管理,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第四,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不高。近年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在投入市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影响力不够,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个人的知名度,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进而导致市场认知度不高。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市场经济观念差,只是一味地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不愿意积极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有的也曾尝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结果却导致艺术产品五花八门,影响了其艺术感受力;有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实用功能消退,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市场需求量小,经济收益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优秀传承人甚少。各传承人之间各自为战、争名逐利、互不往来,缺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济实力和投入的积极性,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第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竞争力差,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和变化,有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市场。
三、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间艺术进入了公众与学者的视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文化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低、经济来源不足,仅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技艺的延续性很难保证;另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文化艺人急剧消失;此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倾向。因此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势在必行。
当前民间文化艺术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求变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据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征集、保护和利用。对生存困难、濒危或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经济效益不高的,要加强调控和引导,使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融入市场;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给予重点保护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民间文化艺术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以及从业资格等方面给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有关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权、泄密行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从内部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参与,不断培养壮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三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工艺美术院校合作,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
(二)社会的关注
1.制作民间艺术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媒体等进行宣传,宣传片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文化艺术产品,使人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搭建民间艺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分享、记录、远距离传播和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传播,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互联网,需要我们抓住“互联网+”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承。
3.定期举办民间艺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居民兴趣和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达到宣传、普及、发展和传承的目的,这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变
1.加强创新,提高民间艺术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民间艺术文化的表演性和审美价值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满足市场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
2.加强自身的管理,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如成立专业性比较强的协会等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对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时保护和改造,使其健康发展。
3.民间文化艺术也要“走出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我国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4]张在湘,蔡万江.潍坊文化通鉴[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5]王培竹.潍坊历史文化名人[M].济南:齐鲁书社,1996
[6]方海枸.潍坊民间艺术[J].潍坊学院学报,2007(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孕育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即非物质文化。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民间文化以最传统的方式保留在农村,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
一、新农村呼唤新型的农村文化:与农民“零距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
农民是农村的核心,是新型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渴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现有的文化资源和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农村文化与农民“零距离”,建立一种适合农民的新型农村文化。这种文化理念需要对内在的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对外来的文化有效整合、合理利用,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传统的文化大众化、普及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表达,这就是新型的农村文化。
1.发展中的新农村呼唤新型的农村文化
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其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而其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变化,特别是大集体(生产队)活动减少了、社会活动(民间民俗活动)的次数、区域和覆盖面也相对减少,人们的民俗文化意识也随之发生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文化的思想、情感、格调需求也要发生变化,原始的农村文化开始与现代人的情感需求不相适应,发展中的农村呼唤新型的农村文化。
2.创建农民“口味”的农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型的农村文化应产生于农村,流传于民间,与民间生活要相适应。在各民族长期聚居区,特别是各民族农村聚居地有人们通过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文化产物,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是农村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应当沿袭和发展、保护和传承。
在被称为“战鼓之乡”的正定县,流行于东、西杨庄的常山战鼓因其慷慨激昂的气势、灵活多变的队式,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充分展示了战鼓之乡的风采,常山战鼓成长为正定县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而其他村街等不同区域的战鼓,其鼓点和节奏又略有不同,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见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正因为民族、地域的不同,才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情各异的民间文化艺术。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彰显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优势构建和发展特色鲜明的符合农民“口味”的农村文化。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嫌弃“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传统文化扬名正身
1.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在广大农村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浓,缺乏发展意识,文明、健康意识不强,具有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人们甚至错误地将经济的落后与本地的“土”文化等同起来,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崇外思想,甚至否定了乡土传统文化,祖祖辈辈辛苦劳作的文化大餐却被丧失在愚昧落后的文化思想中。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流失、政府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畅、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和文化发展失去载体。为此,针对新农村建设文化滞后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否定传统、完全创新,切莫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要嫌弃优秀传统的“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母体文化,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特定文化的传承、维护和弘扬是新农村全民利益所在,也是维系新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2.民间传统文化并不“土”,政府与农民“零距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已制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法制上为传统文化扬名正身,民间传统文化并不“土”,是真正农民“口味”的文化,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优秀文化,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在正定这个物华天宝、美丽富饶的民族聚居区,广大劳动人民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分布在全县各乡村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以及战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典型的“土”文化。
可喜的是,正定县委、县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在正定“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开发等方面做了不少深入细致的工作。从2006年开始,就采取得力措施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保护。首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由文体局负责对此项工作具体实施,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量细致周密卓有成效的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坚持四不漏、调查摸底、逐级排查、研究上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民间艺人办培训班,“带徒传艺”和“学艺有成”,创“非遗传习所”者给予奖励,鼓励保护和传承各种优秀的民风民俗尤其是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还将常山战鼓纳入到正定首家民办学校弘文学校的教学课堂之中,并计划推广到全县中小学教学。
正定常山战鼓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参加了众多公益性演出。近年来,受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活动协调小组邀请,参加了中华世纪坛文化广场表演、天安门广场表演、昌平永安文化广场演出以及在西柏坡举行的奥运火炬石家庄站传递等活动,共计500余人、200余家庭参加了常山战鼓的全国比赛和商业性演出200多场。从2004年正定县第一届民间文化艺术节至2009年举办第六届鼓王争霸赛和民间文化艺术节为止,举办各级各类民间艺术演艺活动达几百次,鼓手们用雄浑奔放的表演和极具震撼力的鼓声敲出了太平盛世的时代强音,敲出了正定儿女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展现了燕赵鼓乐文化的磅礴气势。县委县政府也曾多次表彰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2010年初,再次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评选100个农村文艺家庭户,100个民间艺术带头人的文化“双百”评选活动,由政府为正定“土”文化传承人评“职称”,为传承人扬名正身,与农民文化人“零距离”,可谓是正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大盛事。
3.民间传统文化和文化人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逐步建立,相关的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与措施正在实施。传统民间文化得到国家政府的保护,为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和文化人建立了可靠的法律保障,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08年6月份正定县两项非遗项目正定县常山战鼓、正定新城铺高照(中幡)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即正定竹马、正定宋记碗、真定府马家卤鸡、正定腊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项包括元杂剧、赵氏剪纸艺术、刘家卤鸡制作等。目前,石家庄市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中正定县占2项;省级31项中占4项;市级49项中占9项,正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2008年底正定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常山战鼓)”、这是继“全国文化先进县”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截止目前,搜集整理了正定县非遗普查线索386项,立项资源360项,包括民间文学54项、传统音乐21项、传统舞蹈32项、传统技艺66项、传统美术16项、传统戏剧29项、曲艺5项、生产商贸习俗5项、消费习俗5项、人生礼俗28项、岁时节令8项、传统体育15项、传统医药3项、民间信俗64项、民间知识9项涵盖了15个门类,极大地丰富了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正定县已被命名的县级以上优秀传承人40名,其中省级传承人5名、市级优秀传承人4名。县政府分两批公布了“正定龙狮道具制作”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项。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进入法制化轨道,以民间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传承人为骨干,全面建设新农村传统文化,这对保护、传承、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开展新农村新型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三、打造新农村传统文化品牌:星级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遍布村村寨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新农村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此为依托,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全面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近几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农村文化品牌。农村民间传统文化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场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1.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农村地区有其特殊性,农民的思想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农村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因此,必须弘扬与人们联系紧密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低俗文化得到根治。而文化事业的发展仅靠当地政府和个人是不够的,应拓展文化开发渠道,推进农村集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村和组为依托,开展自己的公益性传统文化活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应重视公益性传统文化事业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粮食。同时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构建农村和谐文化,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文化的需要。
正定近几年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或参加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比赛, 着力打造新农村传统文化品牌。一是鼓王争霸赛,通过比赛,在全县选出“战鼓王和“优秀战鼓手”。2004年在正定镇举办了首届鼓王争霸赛。来自全县农村共50支代表队2000多人参加了比赛。通过这次大赛把正定的战鼓正式搬上了新农村群众文化的舞台。二是举办每年一次的民间文化艺术节,展示各级各类民间艺术,表彰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三是开展评选农村文艺家庭户,民间艺术带头人活动,由政府为正定文化传承人扬名正身,分别颁发“带徒传艺奖”“学艺有成奖”“优秀非遗传习带头人“等奖项。
2.组织有规律性的新农村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加强科学研究,合理制定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规划,形成以集镇为中介的城市文化辐射区,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同时要加强城乡互动,开展各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者借助经济活动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活动,推进农村集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城市经济拉动农村文化发展的目的。
政府牵头,组织有规律性的新农村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促进新农村民间文艺队伍的状大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些年来,正定县坚持每年举办全县农村文艺汇演、全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歌手大奖赛、全县书画美术大赛等各种文化赛事,连续举办了7届民间文化节,每年有40余支优秀民间花会、文艺表演队伍参加,节目荟萃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到了广大市民广泛赞誉。尤其是“2010年元宵节河北省花会踩街启动仪式暨正定县第六届民间艺术节”,由河北省文化厅、石家庄市政府、正定县政府主办,在正定国际小商品市场广场隆重举行。此届艺术节以展现燕赵文化为依托,集萃了一批具有地道燕赵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除正定传统的民间花会表演之外,还特别邀请了河北沧州舞狮、昌黎地秧歌、保定寸跷、曲阳擎阁、吴桥杂技独轮车表演等共15支优秀民间花会、文艺表演队伍进行集中展演,内容丰富多样、节目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河北省民间艺术靓丽风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博得群众阵阵喝彩。通过这些群众性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新农村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而且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教育事业,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带动新农村主导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在农村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推广民间文化。
正定县多途径宣传推广民族民间文化,带动新农村主导文化的发展。一是举办全县性大规模的农村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全县各个乡镇村街上千名民间艺人,演出了《常山战鼓》《中幡》《二鬼摔跤》《车子旱船》《特色秧歌》等优秀民间艺术节目,将正定的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了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展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二是组织新农村民间文艺队伍参赛,常山战鼓等优秀民间艺术在各种全国性大赛中多次获奖。常山战鼓于2010年3月参加了第五届石家庄市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被中国群文学会授予“金鼓王”称号。三是组织大型民间文化宣传推广活动。近几年县政府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大型正定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以此宣传和推广正定的新农村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在2009年迎国庆60华诞群众文化系列展演活动中,县政府在全县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10年5月12日至18日赴上海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河北演出周活动获得成功,为正定争得荣誉。2010年6月12日,正定县组织举办了主题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营造人人了解、人人关注、人人保护“非遗”的社会氛围。四是利用现代媒体保护传承民间文化。2007年初开始,我县通过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正定风采报等现代媒体开辟“正定故事”和“村名故事”、“正定文化”等专题栏目,定期向广大市民讲正定的民间故事、村名由来等传统文化。这些举措开辟了正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广阔天地,新农村的农民文化艺人登上舞台,讲农民自己的故事,符合农民“口味”的新农村文化稳步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五是推动民间文化精品生产。重点打造常山战鼓、元杂剧《墙头马上》、柏棠竹马、三角村高跷、新城铺高照(中幡)、赵向荣剪纸等民间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建设民间文化艺术展馆(厅),对民间艺术表演队重新整合、编排、包装,提升其民间文化品牌,对民间文化特色村、民间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建立档案,颁发证书。
另一方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应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乡土教材课。
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是正定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特色。如正定教育部门聘请常山战鼓民间艺人进入校园开展教学,培训在校学生常山战鼓专业知识,组织实地教育教学。常山战鼓传承人被聘请组织弘文中学学生战鼓队,通过教学使弘文中学2000多学生都能进行一般战鼓演示,弘文中学战鼓队参加了国家、省、市战鼓表演和比赛。
这些行动弘扬了新农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改变了正定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同时促进了正定新农村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四、新农村新气象: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与转换
1.新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保护应是开放式的,不是封闭式的
通过民间传统文化浓郁的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装扮多彩的新农村,我们要让凝聚着祖辈们几百年的民族文化精神永不停滞地流传就必须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文物,保护不是放到博物馆,它是活态的,应该放在民间。但保护它不等于“原封不动”,不是让它停留在原始的阶段而不发展,继承与发展并存,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格一定要原汁原味,但民间传统文化的技法、曲段、语言、格调等是可以发展的。多年来,民间艺人、文艺文化工作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力求为新农村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可发展之路,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民族文化遗产是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与转换
新农村建设把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作为新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来广泛开展,作为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展示和传承的载体,显示农村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并从传统的区域文化传播,追求到省外、国外展示。每到传统节日,新农村的农民击打战鼓、舞龙舞狮、踩高跷、荡旱船、讲故事、演戏调曲等,这些活动必将成为新农村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将对城乡文化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来,国家重视新农村民间传统文化建设,农村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蒸蒸日上,各地区在打造传统文化品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传统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是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把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手工艺、民间习俗、餐饮等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正定县是一个地处平原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县,早就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正定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在影视演艺业、文化旅游业、餐饮业等方面有成功的尝试,为我县非遗项目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既发展了文化产业又促进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正定东、西杨庄常山战鼓传承人和新城铺高照传承人已在当地办起了培训班,创建了“非遗传习所”,带动周边多个村庄的村民参加到此项活动中,共计500余人200余家庭参加了常山战鼓的全国比赛和商业性演出年达100多场,人均年创收5000余元,常山战鼓成为当地农民在传统的种养业之外的又一致富途径,作为正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对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正定的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有了良好的势头,一方面促使了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动漫产品;动漫品牌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和艺术精华,不仅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文明,同时也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动漫原创与文化产业发展,所以,作为中国动画原创产业与动漫艺术风格探索,就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从角色造型设计、故事题材的多样化选取、表现技法、时尚精神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必须有自己的原创特征,使中国动画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简洁明快、圆融通达的艺术风貌,国际化造型水准,就显得极为重要,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燕赵民间艺术与动漫品牌分析
燕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众所周知的武强年画、曲阳石雕、滕氏布糊画、玉田泥塑、磁州窑陶瓷、固安柳编、易水古砚、胜芳花灯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驰名中外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如武强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它多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为特点。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门类。它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从内容到形式,到年画所表达的寓意,都正好符合动漫原创设计的要求及特点。
极富有民间特点的蔚县剪纸,它是以“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驰名。它以隐晦方式、象征手法去表现事物,其造型体系不外乎阴阳观造型体系、五行观造型和超时空观造型体系。其形式上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属性,并加以改造、变形、组合。而人物造型通常采用简单的大块面结构去表现细节。如中国早期的动画影片《渔童》中的动画形象渔童就是站在莲花之上,莲在水中,与鱼相戏,用的是民间剪纸鱼唆莲的含义,其阴阳造型使人物形象概括简练,极富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对塑造动漫品牌形象具有借鉴意义。
在动漫原创中,我们可以借鉴民间艺术元素进行重组与创新,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使意念化的造型形式进入现代动画创作之中。在动画人物造型的处理上同样也需要有轻有重、突出主题,只要能表现出所想要表达的主观意念,适当的夸张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富有吸引力,在这一点上和剪纸的造型方法有相通之处。这种以表达清楚内容为目的的意念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借鉴。年画艺术和剪纸艺术的造型观对创新现代动画造型设计和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它们丰富的形式与多样的表现手法是现代动画造型与品牌创新的源泉。
二、民间文化艺术对动漫品牌的影响
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对中国动漫的影响,体现在程式化和符号化的角色设计、故事题材的多样化选取、采用民间绘画的轮廓线、颜色纯艳明快彼此交相呼应、移植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等方面,使中国动画呈现出简洁明快、圆融通达的艺术风貌。动画形象在整个动画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动画片必定有好的造型形象才能充分传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好的动画形象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商业性,它已经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而中国民间文化博大而又深远,其深厚的内容无疑是中国动漫形象的巨大宝库。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发展的持续升温,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内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如何运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重塑特色品牌与动漫结合。加大品牌研究的力度,重塑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打造民间文化艺术新概念,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已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动漫品牌,以及各地有特色、有实力、有国际影响的艺术精品,以此方式,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品牌的形成。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赢市场是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结合开发的发展策略。围绕特色,突出重点,深入挖掘、合理整合丰富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有计划、有选择地树立一批特色民间文化艺术典型,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环境,以此带动和促进中国动漫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结束语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将民间艺术与动画结合起来制作动画系列片,是一种创新,有广阔的前景。数字动画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派生出既前卫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动画形式,对传承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动漫创作完全可以从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中找到原创素材,为中国动漫产业挖出一座峰丰富的文化宝库。同时,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的道路,尽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动漫产品和动漫品牌。认真研究民间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之间的关系,利用创新意识创作艺术新样式与新特色。
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建立以动漫品牌设计和衍生产品开发为核心的原生态动漫产业链,利用现代科技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手段,加快文化艺术产业开发的步伐,使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与动漫产业紧密结合,以此方式推动符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3、(美)霍尔特.品牌如何成为偶像:文化式品牌塑造的原理[M].商务印书馆,2010.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阵地,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外,从生活中以及从我们的文化中挖掘好的教学素材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及岁月的积累,很多好的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素材。以杭州这个城市为例,杭州作为一个古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独具魅力的西湖山水,南宋古街的原貌展现,古越文化的璀璨夺目……作为要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无疑承载着发展与传承这种地方文化艺术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地方艺术文化正好能够为这种需求提供良好的土壤与空间,让美术课程的教学更有韵味。
二、培养学生对于地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地方传统艺术也是很有美学价值的中学美术教学素材,地方传统艺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这其中更是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需要学生去用心感知。地方传统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比如:南宋河坊街的仿古一条街,将南宋时期繁荣的生活景象进行了真实的展现,仿古的飞檐建筑造型,喧闹的吆喝声,传统的糕点,旧日店铺依稀可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繁荣的古代水乡市集景象。又如:丝绸仿古一条街,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和传统文化,那一块块绚丽如水的丝织品在传统图案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下绽放着别样的光芒,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难得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中学美术课程的良好素材,它们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并且也让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承与纪念。
三、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
时常会听到教师说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如果我们能够把艺术课程的资源加以扩展,更多的尝试挖掘和利用各类有价值的美术鉴赏教学素材,并且开展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精致的艺术文化熏陶教育的同时也增加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格调和思想内涵。在尝试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充分的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真实的折射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和审美趣味,从而揭示当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人生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在展开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应当让学生对于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涵盖的有价值的艺术元素有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在世界渐渐被“汉化”的潮流下 ,中国古老文明再次觉醒于21世纪,中国现代民间艺术在这一潮流中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代“民间文化艺术”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无论从世界的角度还是从时代层面上划分的角度,其基本的指向都是近几十年来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因素。在高度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传统的民间艺术边界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图像技术的超量传播,并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观念,而且在逐渐地取代传统的手工艺术制作,打破行业边界,使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处于“大美术,大视觉”的笼罩与支配中。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当代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断层’的境地。国内许多“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正处在艺术大滑坡阶段,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和技法正在逐步流失。就一个民族具体的文化艺术生态构成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现象。从文化生态的链索结构观来分析,我认为:“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华夏五千年古老的文明蕴育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因此可以说,中国民间艺术既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在当今社会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更多地是关注文化艺术和精神的审美需求,这是理性的精神支撑。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的经济,经济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21世纪“现代中国”这个名词早已经是全球的时尚,然而真正的“现代中国”却没有自己的时尚语言和符号形象来表现时代的记忆。
21世纪是文化融合经济繁荣的和谐年代,21世纪中国期盼着具有本土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民间艺术产业联盟横空出世……
二、民族的传统优势
1、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包含着华夏民族文明的内涵。宏观中国当代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我们会清醒的看到,数千年相对稳定的疆域,除了把土地圈起来,把人圈起来,把统治者的权利范围圈起来,还把生灵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圈起来。而这一点又恰恰的准确的表述了中国“长城文化”的固有特点。因此,民族地域文化的特性便油然而生。所以可以这样肯定的说:“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的唐卡绘画、新疆的龟兹壁画,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足以震撼世界,其艺术价值和视觉冲击力让世人瞩目。如汉中的皮影,中原的水印年画和东北的剪纸都无不用其自身的艺术形式来彰显民族的生命力。
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浩如烟海。走进琳琅满目的华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我们会惊叹地发现祖先的创造智慧;以农业文明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摒弃了功利束缚,通过形而上(是与不是之间)其抽象的韵味往往表现在传神与写意的形、神兼备中。以淳厚、粗放、鲜亮、简洁、含蓄富有民歌情调的意味深长的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来诠释本土文化的根深蒂固。
以东方文化为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所以渊源流长繁衍生机几千年,是因为她有着赖以生存的民族土壤和千丝万缕的区域文化生活空间。
3、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为龙的传人,为民间艺人积淀了大量的共识标志和艺术表现语言符号。民间艺术的传承往往跟民族与地域、传统与信仰、审美与习惯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因此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环境必定产生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陕北的布衣玩偶、关东区域的水印木刻和东北辽南(金州、庄河)的农民画,都别具匠心自称一派。这些充满活力民间艺术作品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华夏民间艺术的“根”。无论是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创作源于生活,大胆心细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他们像世界绘画大师一样胸有成竹、肆意挥洒、线面结合、妙笔横生,使作品蕴藏着深沉震撼的神秘感,本质上流淌着华夏大地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正宗血脉,如果用西方人的文化价值观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那么中国的民间绘画作品堪比东方的毕加索毕加索.马蒂斯。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市场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绝少与外界接触,长期处于封闭的民间流传,因此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和传承了民族汉文化的艺术精髓。
三、成立产业联盟
1、策划成立“中国当代民间艺术产业联盟”。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艺术种类作品为核心,全面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迅速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影响力。这是我们拟策划创建专业“民间艺术产业联盟”的最终心愿。
2、近年来,中国的民间艺术创作已入的冰冻期,逐步丧失了核心竞争力,作品内容上缺乏本土生生不息的原创力,缺少具有民族特色的感染力,在工艺技法表现上更是缺乏传统的表现力;缺少淳朴纯真的艺术张力;缺少灵性缺乏视觉冲击力。从宏观上看,中国目前民间艺术产业缺乏总体市场的战略规划,信息交流闭塞,地方格局严重,缺少行业统一规范,缺少传承、人才匮乏没有相应的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因而导致我国的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停止不前。为尽快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眼下急需成立一个具有一定政府背景,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具有一定业界权威性,学术代表性,市场灵活性的产业联盟来担纲,拯救、繁荣、振兴中国现代民间艺术产业,以行业领军身份担任致力于开展整合资源、调整市场结构、畅通信息渠道、组织项目对接、统一市场价格、开通网络咨询、加强交流沟通、重点开发国内外艺术市场潜力,发挥产业联盟的整合资源主导优势,逐步使中国当代民间艺术产业联盟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起到组织者和行业领军者的统帅核心地位。由业内专业人士牵头恳请:文化部主管部门立项审阅,支持批复创办《中国当代民间艺术产业联盟》下设:A中国当代民间艺术研究会。B中国民族文化发展促进会。C中国民俗文化传承协会。以此奠定中国民间艺术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审美价值。
四、创办的目的与意义
A、创办目的:
1、为创建“中国当代民间艺术”的国际品牌形象,全力打造“魅力中国、神秘东方”的民族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奠定舆论基础,搭建有序发展平台。
2、为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俗传统艺术创作向国际化进程迈进,促进民族文化向市场化、多元化、规模化、产业化、全球化进军。
3、为有着悠久历史而又处处洋溢青春活力的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寻找商机营造关注点,开发文化艺术消费市场拉动旅游向多元化发展,以文会友为中国民间艺术发展起着推波助流的作用;为中华民间艺术推广能在国内外顺利传播制造新闻影响力。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
B、创办意义:
1、通过创办《中国现代民间艺术创作探索高峰论坛》统一认识,促进具有东方审美价值的华夏民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促使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用现代化艺术经营理念指导当代民间艺术创作,使凝聚着东方神韵的民间剪纸、民间绘画和各民族独特的区域民俗艺术种类,具有历史传统的各地民间工艺品能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走出家乡,走向市场,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2、通过创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可拉动全国广大复地乡镇文化事业向市场经济发展,向国际化进军,借创办“创业联盟”社团组织的业界影响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向产业化发展,其重点应着眼于:县市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为中心。以当地的民间美术团队为基础,组建一支至下而上强有力的三级领导班子,由文化馆专家牵头,培育农村非专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组成一整套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服务体系,规范作业、连锁经营,从而形成具有中国东方特色的现代民间艺术作品创作,生产、加工的产业链条。
五、官助民办,双赢发展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插画的:书刊中所插附的图画,有些印刷于正文间,有些用于插页,以便对正文中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提升文章的艺术欣赏水平。现代插画除了包括书刊中所插入的图画以外,还将插画视为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极为流行的视觉传达方式之一。插画艺术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认识到了“读图时代”中的抓住眼球经济的重要性,而要想在这个“读图时代”成功抢占先机,就必须在视觉符号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传统文化资源为我国插画设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灵感及创作来源。
插画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插画设计的基础
本质而言,插画设计同传统国画、壁画、版画等均存在着极近的血缘关系,但是,插画设计并不属于其中某一流派,而是独树一帜。若追溯其根源,其可能是传统绘画中的某个分支,无论是从最古老的壁画,还是民间版画,无不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正是我国插画设计发展的高速阶段,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插画设计中已经成为摆在插画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插画设计表面看似相互排斥,但本质正好相反。插画设计作为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种,虽然不断转变风格,加快创新,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恰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饱经时代更换之考验,却仍然能够展现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2.插画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伸
我国传统文化为插画设计提供了基础,使得插画设计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二者之融合使得插画设计得以不断延伸。例如,传统工笔画与插画设计的融和,由于传统工笔画不强调空间感,因此,将其应用与插画设计中可谓恰到好处,与此同时,传统工笔画的装饰性为插画提供了意蕴深远的背景,不仅展现了传统工笔画淡雅、清新、质朴之感,更展现了插画的明艳、动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现代插画的时尚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例如,在张旺所创作的插画――《孙悟空》中,他采用水墨画进行渲染,同时,采用工笔画进行勾线与造型,以展现孙悟空这一玄幻角色,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插画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3.插画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大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一种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前者关乎精神层面,即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平面、淡雅、不透视性,并将此意境作为表达目标,在展示意境气质的同时,体现国人独特而又不失厚重的审美;后者关乎物质层面,即大众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元素等。
传统节日文化的应用
在插画设计及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烟花爆竹、门神及灯笼的应用来使观众联想到我国的传统佳节――新年;也可以通过粽子、赛龙舟等的运用使大家联想到端午节;若运用了月饼、圆月、团圆、嫦娥等,则会使人立即联想到中秋佳节。此类由传统民族节日所衍生出来文化产物广受效仿,各地纷纷根据本地的民俗艺术展现不同的文化意义,诸如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连当地少女出嫁所制嫁妆,传统建筑图腾艺术都成为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多民族所敬畏、信奉及遵循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当我们一次次地追溯设计的本源时,很少有人从一个国家或民族情感的角度深入进行思考,以探寻这些已深深积淀在大众心中的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插画设计中也开始融入现代化科技元素,特别是在如今这个视觉艺术主流的时代,传统插画设计已经找到了新的改进方向,不少动画艺术纷纷进入插画设计领域,诸如米老鼠、唐老鸭以及阿凡达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时代的创新及插画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提高,此种提高无疑意味着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一决高下”。不少设计者过于追求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却忽视了作品想要传达的内涵及意义,使得作品脱离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将新、旧艺术相结合,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插画设计中,以体现插画艺术的真正价值,在向公众展示视觉美感的同时,传达出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例如,“东方树叶”等广告,就是传统民间艺术应用的典范。
历史文化元素的应用
现代插画中古老绘制手法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一些矢量图,虽然为设计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却丢失了原本的视觉亲和力,丧失了传统元素的应用使得插画作品欠缺情感底蕴,同大众间产生了距离与隔阂。因此,在插画设计中可借鉴类似敦煌壁画等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拉近和大众的距离。
结语
关键词:河北省;民间文化;产业化;对策
河北省的民间文化资源绚丽多彩,形式多样,如,有衡水内画、蔚县剪纸、唐山皮影、武强年画、玉田泥塑等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精品;又如,有沧州武术、吴桥杂技、传统评剧、梆子等传统表演艺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几百年来久胜不衰,是因为它们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一、河北民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分类
从产业化发展角度可将河北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分为四类:即“消费商品型、旅游资源开发型、表演艺术商业化经营型、有偿展览型”。
1.消费商品型:以传统手工艺品和美术作品为主要发展对象。如:衡水内画作品、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玉田泥塑、永清桔秆扎刻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再如,唐山陶瓷、磁州窑陶瓷等既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
2.旅游资源开发型:民俗、民风或特色小吃等都称得上旅游资源开发型特色旅游项目。如,别具特色的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表演,作为传统民族节日的民俗表演已开发成旅游项目,并与当地的其他特色如蔚县剪纸、温泉养生洗浴等作为休闲娱乐旅游项目被系列开发。
3.表演艺术商业化经营型:表演艺术的地域特色最为突出,奇异性最具吸引力,也是商业化的卖点。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邯郸杨氏太极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古乐演奏、表演等,都作为娱乐项目进行了商业表演开发,使这些表演艺术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精神食粮。
4.有偿展览型:如,创建民俗博物馆、传承个人专题藏品展或民俗民间艺术展等。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但在实际生活中,从公用角度讲,他们又是相互交叉、互相融合的。如,作为消费商品型的工艺美术品,既可以开发成商品在专卖店销售,又可作为旅游纪念品或旅游体验项目在旅游产品的深层开发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河北民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1.民间文化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北的民间文化资源,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从家庭作坊式的产业结构走出来,向产业化、集约化迈进,初步形成了燕赵文化特色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集群化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格局。如,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乡”的蔚县在开发剪纸产业的同时,还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传统民俗联合开发旅游项目。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比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蔚县人为此在其发祥地―蔚州镇南张庄村建起“剪纸一条街”,游人随时可欣赏到刻制剪纸的全过程。同时,在继承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蔚县采用现代包装材料和工艺,对剪纸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层次开发,使这一传统艺术升华成更精美、更具艺术价值的商品。全县有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从事剪纸业,从业人员2.1万人,剪纸产品规模、档次不断提高,年产各类剪纸产品300多万件、套。蔚县剪纸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产业。
2.品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河北省拥有众多知名文化品牌,“吴桥杂技”享誉世界,同时“吴桥杂技艺术节”也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架起了通向世界的桥梁,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化的成功代表。这些享誉中外的民间文化品牌,既为传统民间文化发展传承起到推广作用,又是一种无形经济资产,引导着当地的文化氛围使之健康发展。这些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在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后,将架起河北通往世界的文化桥梁,成为当地的文化强势品牌和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产业。
三、河北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1.政府部门扶持和监管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应成立省、市、县三级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特色开发领导小组,积极开拓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避免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应支持和促进民间文化资源走产业化道路,从政策上关怀新产品的研发,制定人文综合指导方案。要鼓励民间文化资源开发企业创造多种销售渠道,参与市场竞争,与商场、贸易公司合作,推销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产品;鼓励开发多种艺术形式和销售形式,为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创造与国内外各种文化进行深度交流、对话、互动的外部环境。
2.创建民间文化开发和产品推广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氛围。这个环境氛围,是一个大气候,不是个人力所能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问题,是一个长远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要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品逐步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渗透,并从娃娃抓起。在学校、幼儿园开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展览,开展传统文化周活动,利用收集或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作品,配合有声、像、图、文的解说,立体地展现传统民间文化,使之在人们心里扎下根。要利用民俗文化节宣传民间文化资源,给民间文化一个平台,让其用特有的魅力为自己创造发展的空间。河北省民俗艺术节从第一届民俗艺术进校园,到第二届民俗小屋走近大众,再到2010年的第三届民俗艺术走进旅游城市秦皇岛,是一步一步从发展外部文化环境入手,一方面不断探索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也在打造河北文化品牌,开拓思路举办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节。
3.拓展艺术品销售渠道,扩大艺术品销量,将民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民间文化产业化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将其大众化。河北的传统手工艺品如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玉田泥塑、唐山陶瓷等,目前多走的是艺术品的路子,以海外和高端消费市场为主,游客或普通百姓对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只能是望而却步,看的多,购买的少。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使艺术品与实用性相结合,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并使其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目前,以王习三为代表的冀派,从业人员已近4万人,年销售额约8个亿,是河北最具影响和实力的艺术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将艺术品实用化,生产一些适合普通百姓家庭装饰用的产品,扩大产品的销量与市场份额。比如,“吴桥杂技”,国人只能在沧州的吴桥才能欣赏到真正的吴桥杂技,要么就是电视上分享杂技艺术节的片断或国际比赛上的表演。为什么不能像东北“二人转”表演艺术,在全国多座城市设立“刘老根大舞台”做成“连锁店”模式,让杂技表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呢?
四、结语
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其核心就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陈出新。但是,有些民间文化不具备改造的条件,如古乐,就应保持其原味、原貌。所以,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民间文化,政府有责任加大投入进行保护,培养传承人。“民间文化不能直接成为商品或文化产品,但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创造性转化’,民间文化可以借助这些转化继续存在下去。”民间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不是一代人所创造的,也不应为一代人所享有。我们更应该将它尽量完整、完全地传给下一代,作为维系中化民族精神的一个纽带,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金孚,王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