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8:01:24
导语:在情绪管理的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模式;T管;焦虑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1(a)-0113-04
Application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in improving patients′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T tube drainage
ZHOU Chunjiao LIU Ming LIN Lijun CAI Shixia LI Shufen ZOU Xiujuan CAI Bingqin
Department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for improving the role of patients′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T tube drainage. Methods 60 cases with T tube drain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from September 2013 to March 2014, using conventional care method + applying PCDA cycl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group (from March to August 2013, using conventional care method). The anxiety score was adopted by 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in the third day after surgery and the day before removing tube. The satisfac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indwelling T tube patients′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medical staff. The anxiety situation and satisfa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s were (46.25±9.49) scores and (51.08±10.66) scor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third day after surger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69). The scores were (41.58±7.95) scores and (47.83±6.92) scor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day before removing tube,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02).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e anxiety score in the day before removing tub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ird day after surgery,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43). In control group, the anxiety score in the day before removing tube was a little bit lower than in third day after surger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167). The satisfaction were 96.67% and 80.00%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day before removing tube,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49). Conclusion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can reduce patients′anxiety and improve patients′satisfaction.
[Key words]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T tube; Anxiety
胆道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胆道术后常规放置T形引流管,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方法,可起到支撑胆管、引流胆汁和引流残留结石的作用[1-2]。由于手术留置T管,不利于患者下床活动和早期肠道功能恢复[3],担心T管滑脱、堵塞、T管扭曲等并发症的发生,导致患者常有紧张、焦虑心理。PDCA循环是临床质量管理的一种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4]。PDCA循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有“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著名统计学WalterA・Shewhart在当时引入了“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概念,戴明后将Shewhart的PDS循环进一步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see-act),故又称为“戴明环”[5-6]。本研究利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改善T管引流患者焦虑情绪的作用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8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肝胆胰外科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50.12±23.38)岁。选取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肝胆胰外科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2岁,平均(49.32±24.58)岁。两组患者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且性别、年龄、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确立随访时间、方法和内容,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名称、出入院时间、出院时带管情况、随访资料、随访结果和患者特殊情况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PDCA循环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具体为:
1.2.1 计划阶段(P) 评估和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是实施循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采用经科室讨论,专家论证后我院肝胆胰外科自制的预防及处理留置T管并发症掌握情况表、留置T管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根据患者个体特征制订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分为住院及院外阶段的护理计划,告知患者留置T管的注意事项,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按照我院名中医蔡炳勤教授指导的拍打胆经疗法指导患者每日拍打胆经及穴位按压。出院后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知识,定期复查,按时回院拔管。发现问题是实施循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每一次循环的起点。
1.2.2 实施阶段(D) 按计划分住院阶段及院外阶段护理。住院阶段:①术前术后均进行健康讲座,健康讲座由护理组长每天下午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同时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及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反复告诫患者T管引流方法,保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T管;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防止因用力牵拉引起T管移位;引流管高度在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改变或下床活动时,不能超过腹部引流管出口处,防止胆汁反流造成逆行感染;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的引流量、颜色及性质。同时注意观察体温、腹痛情况,二便颜色及黄疸消退情况。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行T管引流术的意义及留置T管的相关注意事项,在住院期间对本疾病有正确认识,懂得本病的护理,解除思想顾虑。②指导患者每日拍打胆经和穴位按压两次,每次10 min,两侧一起拍打,穴位按压胆经上的居s、环跳、风市、中渎穴、阳陵泉。按压时用力均匀、柔和、深达病所,每穴按压3 min。让患者在住院期间就学会拍打的方法及穴位按压,出院后继续拍打胆经和穴位按压。院外阶段:由护理组长或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负责实施,患者出院后1周内首次电话随访,每两周随访1次。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则由随访护士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随访次数并适当调整、增加相关随访内容,填写留置T管患者随访观察表、留置T管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随访内容为:患者对留置T管知识掌握情况;遵医行为指导,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正确运动、心理指导、坚持拍打胆经,按时回院复诊等;解决患者有关T管的护理问题,有无腹痛腹胀、胆道感染、T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帮助解决因停留T管带来的日常生活困扰等。
1.2.3 检查阶段(C) 通过随访及患者回院复查了解患者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查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执行情况,发现患者及家属忽视的问题;检查两个阶段患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检查内容包括患者T管伤口周围皮肤、T管引流、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饮食、服药、运动、心理状况、定时复诊依从性等。
1.2.4 评价阶段(A)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留置T管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留置T管患者随访观察表,总结护理成功的经验和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修正目标、措施或计划进度,作为下次循环干预的重点。保证留置T管顺利实施,达到既定目标,并予以标准化。对执行PDCA循环较好的患者给予鼓励,对未按要求执行的患者重新制订人性化的护理方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预定的管理目标在有效控制状态下有序进行。通常留置T管的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伤口周围皮肤糜烂,管道固定不妥使患者感到焦虑。通过心理辅导,加强伤口换药,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顺利度过T管留置期。对未解决的问题,如患者伤口感染、不能自理或依从性差者由护理组长到患者家里或患者复诊时进行面对面指导,从而进入新的PDCA循环进行解决。
1.3 评价指标
采用国际认证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于干预前(术后第3天)及干预后(拔管前1 d)进行焦虑评分[7]。焦虑自评量表每个量表共20项,其中5项为反向计分,20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再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0~<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满意度采用本科室医护人员设计的留置T管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情况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为医护态度、医护水平、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等方面,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症状对比
干预前(术后第3天),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69);干预后(拔管前1 d),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02)。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程度评分明显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3),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67)。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症状对比(分,x±s)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使用PDCA循环管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67%,明显好于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拔管后满意度对比(例)
3 讨论
PDCA循环是护理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每次循环都将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10-14]。本研究将留置T管焦虑患者的健康教育、饮食、情志调护及护理方法等纳入到护理质量的控制中,对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3.1 有利于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源,患者心理应激强烈,常表现为孤独、多疑、恐惧及自尊感低下等。外科手术由于创伤较大,患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会出现相应的应激反应,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不可避免地引起患者的焦虑[8]。胆结石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比较欠缺,在进行手术前极易出现恐惧、焦虑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胆结石手术的效果。胆道疾病患者因为放置T管引流造成日常生活不便,由于病程长,担心护理不当、T管脱出、胆道感染、治疗费用高、个人形象受损、增加家庭负担等一系列问题,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使病情加重或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将留置T管焦虑患者的健康教育、饮食、情志调护及护理方法等纳入到护理质量的控制中,对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让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应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患者获得及时的健康指导,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3.2 有利于减轻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带T管患者出院后,由自己独自或家属协助护理T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PDCA循环管理法重视的是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医护人员的告知逐渐淡忘,依从性降低。护士通过电话随访能帮助患者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因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的信任,提高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周绿林等[9]认为医疗机构通过改进医疗服务技术和提供更加安全的服务来增加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应用PDCA循环管理,患者未出现T管堵塞、脱落、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好,无明显腹胀腹痛,排便排气正常,对患者正常生理功能的维系有着重要的作用,避免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了患者早日康复。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对照组满意度为80.00%,实验组满意度为96.67%,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患者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3.3 有利于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常见症状施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胆石病相当于中医“胆胀”,中医认为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肝胆相连,互为表里,“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为病”,影响人的情志活动。既有五脏藏精气的特征,又有六腑主通降的属性[15]。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循行于肢体的外侧,居半表半里。胆经不通会出现目赤、惊悸失眠、夜多恶梦、惧闻响声、触事易惊、神疲乏力等症状。拍打胆经是我院蔡炳勤教授在中医养生理论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提炼而成的的胆经拍打功,是通过呼吸、意念与肢体运动三者有机结合,达到意、形、神的统一,具有运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气化和濡养脏腑的功能,有利于健康养生。肝胆术后指导患者坚持规律的敲打胆经和穴位按压,有助于对经络穴位的良性刺激,能够疏通气血经络、排出病邪,使气机通畅,升发阳气,促使营血再生,改善胃肠功能,提高临床效果。操作中对关键环节如选穴、经络走向等要点做了详细说明,明确了操作规范,以指导护理人员和患者在临床实践活动中更加规范、科学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模式要求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计划,同时也要求护士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护理经验的总结及实践验证,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吴军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3,35(8):1063-1064.
[2] 肖林糠,何承峻,李红阳,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Meta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2):201-203.
[3] 吴仁毅,霍枫,詹世林,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一期缝合1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6):29-30.
[4] 徐云岚,乔丽敏,张卫东.PDCA循环管理在鞘内药物输注术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6):70-71.
[5] 郑永群,陶妍志,罗梅艳,等.探讨运用“PDCA”循环实施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成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175-176.
[6] 杨春侠.PDCA对提高呼吸内科痰标本送检质量的效果[J].河北医药,2014,36(1):146-147.
[7] 谢月霞,李玉春,严惠玲.心理护理干预对宫外孕患者术后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51-153.
[8] 穆宝华.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04-205.
[9] 周绿林,张婷婷,王森.医疗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14-17.
[10] 余惠霞,钟紫凤.PDCA循环管理对提高老年干部病房护理服务质量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7):96-99.
[11] 汪连香,杨春丽,彭小兰,等.PDCA循环在病区药品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131-132.
[12] 韩璐,刘艳梅.阶梯式健康宣教结合PDCA循环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3):84-86,90.
[13] 吕魏潇,张旭珍,童向红,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9-102.
〔论文摘要〕学业情绪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2006年Pekrun提出了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是目前最为全面系统的学业情绪理论,它全面解释了教育领域中的成就情绪——学业情绪及其前因后果之间的循环关系。本文全面介绍了控制—价值理论:分析了学业情绪的评价性前因、学业情绪的个体和社会决定因素、学业情绪的功能以及学业情绪与其前因和后果之间的反馈环,并讨论了这一理论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论文关键词〕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教育教学
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2002年Pekrun首次提出了学业情绪这一概念,随后大量研究证明学业情绪是影响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学业情绪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Pekrun先后提出了学业情绪的认知—动机模型和社会—认知模型,分别用来解释学业情绪是如何影响学业成就以及学业情绪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Pekrun在整合上述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控制—价值理论,是目前最为全面系统的学业情绪理论。
一、学业情绪的评价性前因(Appraisal Antecedents)
在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中,Pekrun指出有两类评价与学业情绪特定相关:(1)对成就行为和成就结果的主观控制(如,期待学业成功的学习坚持性);(2)该行为和结果的主观价值(如,对成功重要性的感知)。Pekrun从期望和归因两个角度详细讨论了学业情绪的控制和价值前因,并具体分析了评价和学业情绪之间的关系(右表)。希望、焦虑或绝望等与结果相关的预期性情绪的产生,受到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或者避免失败、可利用的方法等的影响。与结果相关的回顾性情绪,则受导致结果的原因的影响,即是自身、他人或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在与行为相关的情绪中,控制和价值是指向行动的,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而不是结果上。这意味着对结果控制和结果价值的评价对这类情绪的产生不起关键作用。例如,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感到高兴,是对学习行动本身的注意而不是因对结果注意才产生的。
控制-价值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结果预期性情绪(Prospective Outcome Emotions)
Pekrun假设与结果相关的预期性学业情绪是对结果的控制和期望以及对结果的价值评估的函数。高情绪强度意味着成功或失败对个体很重要。
具体来说,Pekrun认为,如果个体假设有高主观内部控制和高成功期望,就能唤起预期的高兴情绪;而个体假设不会出现失败,则会出现放松情绪。例如,一个学生相信自己在未来重要的数学考试中将获得A,他可能会简单地预期成功;然而,如果他很关注自己是否会失败,并预期自己能通过考试,那么他将感到放松。但是,如果缺乏内部控制,并且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时个体成功的期望接近零,对失败的期望也是最高的。如果成功和失败对个体来说很重要,个体则会体验到绝望情绪。例如,一个学生逐渐意识到如果他不能通过一个困难的大学入学考试,那么他将不能实现职业目标,于是在参加考试时,他会经历越来越多的绝望。如果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成功上,由于缺乏部分控制而带有中等期望,个体将会产生希望情绪(hope)。如果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失败上,这时就会体验到焦虑。可见,希望和焦虑是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相关的。另外,情绪也与个体对成就的主观价值有关。例如,个体评价一项重要考试可能会失败,他不确定能不能够控制这种结果,就会体验到焦虑。如果一个学生对考试没有成功或失败的期望,或者根本不关心它,就不会有焦虑出现。根据中等的控制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和失败都有可能,个体有可能体验到焦虑,也有可能体验到希望。Pekrun认为,具有成绩接近目标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希望,成绩避免目标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二)结果回顾性情绪(Retrospective Outcome Emotions)
当成功或失败已经出现,这时发生的情绪是结果回顾性情绪。正如韦纳(Weiner)所说,成功会导致高兴,失败会导致难过和挫折。预期的成功没有出现会唤起人们的失望情绪,预期失败没有出现则会出现放松情绪。这些情绪是事件结果带来的,即对事件进行成功或失败的判断导致的,它们可能会独立于对控制性的评价。而骄傲、羞愧、感激和气愤则被假定与控制有关。如果成功或失败被判断为是个体自身引起的,那么会诱发骄傲或羞愧情绪。这意味着不管失败是由于内部可控(缺乏努力)还是不可控因素(如缺乏能力)引起的,骄傲和羞愧都可能被激发出来。与韦纳的归因理论相一致,当由于他人的原因而成功或失败时,感激或者生气情绪将被激发出来。当然,所有回顾性情绪都被假设为依赖于对成功或失败的主观价值。如果成功或失败越重要,情绪的强度也越大。例如,一个学生不关心学业成就,他就不会体验到与成就有关的骄傲或羞愧情绪。如果有几种原因共同作用于成就结果,那么可能会出现混合的回顾性情绪。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仅有骄傲还有感激(对合作者的)。这时不同情绪的强度依赖于不同原因对结果相对贡献的大小。
(三)行为情绪
如果成就行为(如学习)和相关的材料(学习材料)都被个体评价为有积极价值,并且认为自己能够充分控制行为,那么个体就会产生高兴情绪。它是投入学习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时流畅体验的核心,包括面对挑战性任务的兴奋和完成愉快的常规活动时的放松体验。如果行为是可控的,但是被评价为有消极价值(如行为所要求的努力被个体认为是一种痛苦体验时),那么愤怒情绪将被唤起。如果行为是不能充分控制的,个体将会体验到挫折。如果行为缺乏价值(积极或消极),在高控制或低控制条件下,厌倦都可能会产生,这样也会减少行为的价值。
二、学业情绪的其他个体和社会影响因素
(一)成就目标
成就目标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有广泛的影响。掌握目标能够使学生将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上,成绩目标能够使学生将注意集中在成绩结果上。掌握接近目标有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情绪(如学习时的高兴情绪),减少消极行为情绪(如厌倦)。成绩接近目标有助于产生积极结果情绪(如希望和骄傲),成绩回避目标则会使个体产生消极结果情绪(如焦虑和绝望)。
(二)人格因素:控制和价值信念
如果对特定的情境(如数学考试)有真实的体验,个体将会发展出特定的情境信念(如关于数学考试的因果期望信念)。如果没有充分的体验,个体会在更一般期待水平上建立评价,这些评价包括与成就相关的,或者更一般化的乐观与悲观等,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学业情绪体验。
(三)社会和文化因素
控制—价值理论指出,社会和文化对学业情绪的影响是以主观控制和价值评价为中介的。因此,与主观控制相关的环境因素和学业评价是影响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具体包括:教学质量,价值的产生,自主支持,目标结构和重要他人对成就的期望,以及成就的反馈和结果等。此外,班级总体的能力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学业情绪。比如,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能力较低的班级中的学生会经历较少的积极情绪和较多的消极情绪。除了班级教学,学生的周围社会环境、成就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也是影响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 转贴于
三、学业情绪与其前因和后果之间的反馈关系
按照Pekrun的理论,学业情绪和其前因以及后果之间是存在循环关系的(见下页图)。也就是说,控制和价值评价是情绪的前因,但是情绪也能反过来影响这些评价;社会环境能够塑造情绪,但是情绪也可以通过学生对班级和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情绪会影响学习和成就,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也同样会影响学生的评价和情绪。因此,情绪与其前因以及后果在时间上存在循环的因果关系。这个循环的因果关系能组成积极的反馈环(如学习中的高兴和学习掌握情况的相互强化),也可能组成消极的反馈环(如因测验焦虑而产生避免失败的动机,从而使测验焦虑减少)。这种反馈环的动态性能在几秒(例如,多方向路径的评价和情绪在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结构之间的反馈环)、几天、几周甚至几年内发生。
四、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
根据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学业情绪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动机和调节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有一定的直接影响。一般认为积极学业情绪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消极情绪与学生的成绩呈负相关。Pekrun等人(1992,2002)的研究表明,尽管积极高唤醒情绪如高兴对于学业成就起着促进作用,而消极低唤醒情绪如厌倦和失望起相反作用。但是积极低唤醒情绪如放松,消极高唤醒情绪如焦虑对学业成就的作用还不确定。这说明了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并非如表面观察到的那样简单。
第二,学业情绪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变量和动机变量对学业成就产生作用。学业情绪会通过影响学习策略、认知资源、自我调节学习以及学习动机作用于学业成就。在学习策略方面,积极的学业情绪会促进个体使用灵活且富于创造性的学习策略,如信息的精细化、组织化加工,批判性思考,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等;消极的学业情绪则会引发较为僵硬的学习方式,如简单复诵。在认知资源方面,某些情绪会使注意力从当前的任务中转移。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消极情绪才会如此,但实际上积极情绪也会使个体产生与当前任务无关的想法,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影响学业表现。不过高兴(enjoyment)情绪除外,高兴情绪将注意力指向活动本身,有益于任务的完成。在自我调节学习方面,由于假定个体的认知具有弹性,因而积极情绪更可能会促进自我调节学习;消极情绪则会刺激学生更多地依赖外在引导,偏向于外在控制性学习。在学习动机方面,Pekrun等人认为学业情绪可以引发、维持或降低学业动机或相关的意志过程。例如,积极高唤醒情绪高兴可以引发学习动机,而消极低唤醒情绪无助则不利于学习动机。
(二)控制—价值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首先,为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业控制感和价值感的培养。如通过归因练习,使学生改变归因方向,避免不良归因。有研究发现,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可以帮助学生的归因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同时可以促使学生的行为转向积极。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积极反馈、评价或者是及时正强化来提高学生能力的自我概念,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学业结果有一个积极的预期,从而提高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其次,教育者应善于对学生的学业情绪进行干预,尤其是消极学业情绪,如厌倦、绝望等。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水平上。研究者归纳的有效情绪调节策略主要有生理、认知、行为、语言和人际调节等。生理调节策略是利用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通过使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同时得到松弛,而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如“呼吸调节法”“肌肉松弛法”“有氧运动”等。认知调节策略是由于认知与情绪体验存在密切联系,通过某种情绪体验可引起某种认知,或通过某种认知能够激活某种情绪体验,故通过改变认知可以调节情绪,“理性情绪疗法”就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调节策略。行为调节策略则是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或行为来实现情绪调节的方法。注意转移是一种常见的行为调节策略。言语调节策略又称“自我暗示法”,是一种使用言语对人的情绪活动施加影响,进而控制外部行为的方法。如在紧张情绪状态下,积极的言语表述能够帮助个体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调节。有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他人尤其是与个体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发出的情绪信号对情绪调节具有较大作用。上述情绪调节策略,均可以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有意培养而获得,从而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学业情绪。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01年3我科收治的情绪留置胃管患者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46.4±3.5岁)。肠梗阻20例,急性胰腺炎18例,直肠癌12例,胃部恶性肿瘤26例。所有患者均无鼻咽部、食管狭窄及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麻醉方式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者使用一次性硅橡胶胃管和医用无菌液体石蜡,常规留置胃管。对照组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1)心理护理。在留置胃管前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置管的方法、重要性和注意事项,语言亲切,取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并让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插管时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稳定情绪的技巧,通过听音乐、放松静坐等方式减轻负性情绪。(2)行为护理。置管前注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是胃管借助重力作用自然下垂,便于吞咽置入。插管时帮助患者头部稍向后仰,使气道相对缩短,并自行吞咽。操作中不断鼓励患者,使其增强信心,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当患者出现恶心、流泪等刺激征时,指导患者间断休息,进行深呼吸放松。(3)并发症护理。咽干、喉痛者用凉开水漱口,不敢咳嗽、排痰者嘱其每日做深呼吸数次,以防止肺部并发症,必要时可选择性应用激素预防咽喉部水肿。条件许可时应及早拔管,防止鼻粘膜水肿、溃疡。(4)生活护理。可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卫生的住院环境,保持室温18~20℃,相对湿度50%~60%,尽量调低各种仪器音量,避免各种外界噪声使患者感到烦躁。留置胃管期间,进行口腔护理2次/d,注意口腔黏膜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定时给予石蜡油、甘油等口唇,以减轻口渴、口唇干燥,增加患者口腔舒适感。同时,定时翻身,按摩背部、肩颈部,以减轻因头颈部制动及被动带来的不适。应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始终保持患者处在舒适,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5)妥善固定胃管。采用胶布固定加棉质系带双重固定法。每次更换胶布前一定要用温毛巾擦净患者鼻翼的油脂和之前的胶布印子并且观察鼻黏膜有无受损,插胃管侧鼻腔可滴入液状石蜡油,陈韶雯等的研究表明液状石蜡油滴鼻法可防止鼻黏膜损伤,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减少患者自拔胃管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1)负性情绪评价。采取问卷调查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价。此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总分20~80分,将所有总分乘以1.25得标准分,以SAS≥50分为焦虑。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后,由调查者统一发放问卷并作解释说明,由患者进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发放76份,回收76份,回收率100%。(2)舒适度评价。无法忍受(0分):表现为口腔炎,咽喉部红肿或有脓苔;很不舒服(1分):表现为咽喉部干燥、疼痛、声音嘶哑;稍不舒服(2分):表现为咽喉部干燥伴异物感;无不适(3分)。所有患者均由专人单盲观察,留置胃管期间每天进行舒适度评分记录。(3)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留置胃管期间咽喉部疼痛、恶心、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2.1 2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见表1。
2.2 2组患者舒适度比较见表2。
注:2组比较,=8.61, P
2.3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咽喉部疼痛2例,恶心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对照组发生咽喉部疼痛5例,恶心8例,黏膜出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0,P
3讨论
关键词:长庆油田;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结算中心管理模式
一、资金运营背景和长庆油田现状
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过重组,将核心业务剥离,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中国石油”在香港和纽约上市成功,使中国石油股份公司迅速转变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石油企业。与此同时,原长庆石油勘探局划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两个部分,由同一个企业法人变成了两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和核算主体,由以前的内部分工协作变成了关联交易关系。同时,勘探局和油田公司的业务范围、内外部经营环境条件、经营机制等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之相适应,资金结算和资金预算的主体、方式、会计处理办法以及运作程序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重组上市后,股份公司建立起了新的财务管理体制,突出强调了“三个集中管理”(即资金集中管理、债务集中管理、投资集中管理)的新思路,不仅突出了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而且也体现了“财务集权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长庆油田分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建立起与新体制相适应的一套完整、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体制。资金管理的重点要放在资金效益和资金安全方面。油田公司管理层及财务资产处通过网络对公司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达到全面管理、严格监控、安全运行的目的。
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主要采用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三种模式:结算中心模式是根据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成立计算中心。专门负责母公司、子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现金收付及往来业务款项结算的财务职能机构。结算中心集中管理各成员企业的现金收入,统一拨付各成员企业结算业务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统一对外筹资,办理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往来结算等,特征是“收支两条线”。内部银行模式主要是在结算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又增加了内部融资信贷职能,内部银行引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结算、监督、调控、信息反馈职能,发挥计划、组织、协调作用,并成为企业和下属单位的经济往来结算中心、信贷管理中心、货币资金的信息反馈中心。
三、长庆油田采用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长庆油田采用的结算中心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账户集中管理
账户集中管理的实现方式是通过选定签约银行来实现。这种方式对于各单位自行选择开户银行这种现象避免了,对银行的资信状况和服务能力存在的开户风险也避免了。采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统一选定签约的银行。油田公司将逐步实行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对于个别地理位置偏远,目前不便集中管理的单位,可以暂时保留限额户,但是随着管理手段的逐步更新,一旦条件成熟,将取消限额开户,实现资金完全集中管理。
对于总部借助银行先进的网络平台,账户集中管理对其有促进作用,并且还实现了实时监控、分级查询下属单位银行账户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查询所有下级企业账户信息,从而使得资金的收付结存、结算资金流向等情况能够很好的掌握,并且为加强经济业务的管理和控制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使得资金的安全得到更好的维护。
2、资金计划管理
财务集中管理的核心是资金预算。资金预算是资金运行的准绳,集中管理后,借助中油FMIS6.0预算管理子系统,对资金预算进行专门控制,增加了预警功能。集中管理后,资金预算的报批、运行、分析和监控全部由系统自动执行。基层单位上报预算、经资金结算部审核之后,由财务资产处根据资金情况进行预算的批复、维护和封存。如果各责任中心要进行预算调整,必须逐级报批,最终由财务资产处维护和解封。境内生产经营单位对人民币资金使用技术的编制是根据生产经营情况来进行的,而外汇资金用款技术是境外业务单位根据生产经营计划编制出来的,资金计划经过长庆油田总部审核后上报给集团公司,从而有利于集团公司对外汇资金能够统筹安排。
3、现金集中管理
现金集中是资金集中管理的表现形式,实现了融资权集中,银行账户集中,现金管理才能有效实施。现金管理理想的状态是将全球资金集中到一个资金池统一管理,各海内外经营单位将闲置现金汇到统一的主账户,主账户将集中现金在各集中经营单位调剂余缺,统一分配使用。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通过中油财务公司建立现金集中平台,设置了境内外汇资金池、境外外汇资金池。资金管理的重点要放在资金效益和资金安全方面。油田公司管理层及财务资产处通过网络对公司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达到全面管理、严格监控、安全运行的目的。
结算中心主要是长庆油田人民币资金集中的主要依托。在长庆油田资金结算中心开设的收入和支出账户都是在制定银行中进行,所属单位内部结算账户的开设在结算中心中进行。
四、结语
资金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而长庆油田的资金管理体系是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进行完善的,资金集中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能够更加合理的配置资金,从而能够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成华:浅谈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方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1).
关键词:情绪;情绪管理;人力资源
多年来,情绪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2005年罗宾斯开始关注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情绪问题,随着学者们大量研究,人们发现情绪在组织情景中对人际关系、个人绩效、组织氛围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人们还发现情绪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正性情绪起到协调、组织的作用,负性情绪起到破坏、瓦解和阻断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开始关注对员工的情绪进行管理,运用情绪管理来解决企业员工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情绪管理概念的界定
至今为止,情绪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Cicchetti、Ackerman 和 Izard(1995)从情绪管理的动力特征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特定环境。国内学者许若兰(2001)认为: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人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商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涂晓春(2004)认为应该把情绪管理纳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范畴,并认为这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商水平,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创新力。顾玉婷、罗瑾琏(2011)认为情绪管理就是指人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个体的情绪的观察、调查、分析和了解,对自己或者别人的情绪实施影响,以便被影响个体的情绪能够按照施加影响人的意图想某个方向转变,从而达到影响者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过程。
在情绪管理的定义中,情绪管理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没有把组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忽略了组织的情绪管理。
二、情绪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情绪管理首先是在心理学界提出,指个体运用相应方法和理论对其自身情绪进行调节和管理,后来管理学界C・莱特・米尔斯提出将员工情绪作为组织管理的资源,进而将情绪管理理论由管理自己向管理他人延伸。因此针对情绪管理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方面是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即个体对于自己情绪的认识、控制和协调,进而确保自己拥有一个良好情绪状态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或者群体情绪管理,即能正确感知和评价他人的情绪状态,从而对他人的不良情绪进行引导和控制,以培养他人掌控情绪的能力,从而使他人或群体保持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
(一)自身管理的角度: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诱发事件的非理性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如果改变了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消极情绪就会改变。因而要积极分析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动因,有意识调整对诱因的认识,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师曙光(2006)提出了控制个人情绪的一些技巧:放松法、转移法、拖延法、环境改变法、训练法。赵静(2009)提出了个体情绪管理的合理表达法和控制法。
(二)从管理他人或者影响群体的角度:
Hochschild(1979)首先提出了情绪工作一词,并区分出六大类共 44 种具有显著情绪工作的工作类别,依据个体内心感受与组织表现规则的差异,将员工情绪表现策略分为表面行为、深度行为以及真实行为。认为员工的情绪工作可能受到组织特征、工作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影响。方中秀(2006)认为,由于人的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和主体性,决定了管理只能从人力资源的特殊角度,即从人的情感和情绪出发,进行员工情绪管理,才能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也才能谈得上对人的真正的尊重和关怀,才能真正从心底上真正认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张静(2007),张宇和刘蓉晖(2008)都认为应该把情绪管理工作纳入到工作分析、招聘与甄选、培训和人力资源的维护等环节。刘国珍(2009)也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提出了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情绪管理,他在张宇和刘蓉晖的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人力资源对策:在职业规划环节中要促进知识型员工实现在我,让知识型员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和信息,在工作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李爱国(2010)提出组织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管理员工情绪。田(2012)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了进行情绪管理的对策,例如:改善影响员工情绪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公司环境和人际环境;定期开展有益于员工情绪健康的活动;建立专门的情绪管理部门等。吴尚忠(2012)在Goleman的"5因素"情绪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心理培训来提高员工的情绪胜任力,进而管理好情绪,提高工作效率。钱晓莱(2012)提出,在管理实践中,应该通过完善培训体系,薪酬设计,制度管理等来提高交易型领导风格下的公平机制,并且领导者要积极运用自身情绪管理来影响员工的情绪。
此外,情绪管理最重要应用是在员工帮助计划领域(EAP)内。李清和程利国(2004),万希(2006),张国珍(2009),何小丹(2011),吴尚忠(2012),张玉鹏(2013)等都提到了在应对员工的不良情绪时要实施和参与员工帮助计划。员工帮助计划最初的提出是为了帮助员工戒酒,戒毒和进行行为矫正。现在的员工帮助计划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①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进行处理。 ②对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进行缓解和疏导,处理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反应。 ③改变自身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对自身的弱点进行充分认识。
以上的研究大都是只关注了情绪对人们做出正确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负面的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绪在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中也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神经科学家Antonio Damasio及其同事在运用脑科学技术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躯体标记"及其相关理论,相关的结论有:①人类的情绪都直接或间接的与躯体状态相联系。当消极的躯体标记与个对决策未来结果的想象相联系时,它就像是一种预警;而当积极的躯体标记与个体对决策未来结果的想象相联系时,它就像是一种激励。②证实了当人们面临选择时,某些负面情绪的产生可以为人们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并帮助人们最终做出正确的行为。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关于如何进行情绪管理的理论已经很多,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员工的情绪进行管理,将员工的情绪管理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领域。此外,虽然研究人员不管是从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还是提高组织或者管理者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定性方面的研究,并且没有对情绪管理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吴尚忠,《Golenman情绪管理理论及其启示性应用--金融危机下企业员工情绪管理探析》【J】,现代企业,2012年12月,第14-16页。
[2]钱晓莱,《交易型领导下领导的情绪管理对员工公民行为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9月,第200-202页.
[3]张玉鹏,《从情绪管理的角度谈一线员工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1月,第160-162页。
[4]顾玉婷,罗瑾琏,《员工情绪管理研究综述》【J】,人才开发,2011年3月,第52-55页。
关键词:管理能力 指导 引导 管理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进入更多依靠自我管理的技工学校后,学生如果不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将大大影响在厂内实习的效果。崇尚自我和追求个性解放是当今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多的外部约束,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进入职业学校这一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在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方法等方面寻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要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直面学生的现实状态。一方面,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现有的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空间,社会结构与社会节奏的变化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减少,造成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孤独感、失落感、压抑感常常伴随其左右。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程度的加深、社会视野的扩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直面灌输,而越来越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尤其对于自己的事更是追求自作主张、自我管理。为提高学生在厂内自我管理的能力,用事实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教育,如:2008年某工段技校实习学生王某操作数控机床,加工套形工件时,右手扶着工件,踩脚踏板启动顶尖装置,在顶尖伸出顶住工件端面时,右手未及时抽出,不慎将右手食指挤在工件和顶尖之间,造成食指挤伤,立即送往医院,诊断为右手食指指尖骨折。
总结原因,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装套形工件时应用手托住套中间位置,而不应拿着套形工件的端面。教师用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把学校的管理要求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保证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健康成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是保证实习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教师一方面不能压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对学生要改“管”字当头为“理”字当头。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其自我管理意识难免偏激、难免盲目,这就要求老师进行科学引导,而科学引导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勇于、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在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理性、走向强大。第一,首先针对不同工种的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鼓励同学对身边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参与学生的探讨等,逐步形成自我管理意识。第二,组织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基础教育与素质拓展,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最后再不断分析总结,用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自我管理需要一定的方法,如果没有自我管理方法做后盾,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将流于空谈。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诸多自我管理的方法。以情绪管理为例,由于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而引起的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只有通过情绪的自我管理,才能成为情感的主人。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原则,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包括:一是情绪沟通法。它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非言语手段和言语手段,正确、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移情” 的能力。二是情绪控制法。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排解、控制消极情绪。情绪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暗示、学会遗忘和转移目标三种方法。三是情绪熏陶法。它能够培养和强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诸如学会爱与被爱、自信等,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等高尚情操。调节好自己的节奏。教师在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引导。根据学生特点,主动地、自主地开展工作。
作者单位:529500阳江市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梁伟燕: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UC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及院内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随访,试验组则给予为期3个月的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质量以及疾病复发率。结果: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后,试验组的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能有效提高UC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以及减少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自我管理教育;延续性;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0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1],主要表现为腹泻、黏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长期的肠道及全身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功能状态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长期的疾病维持治疗中,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对预防疾病复发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是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核心理念强调患者在院外康复过程中自我管理的作用,通过延续性的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信心和积极性[2]。本研究旨在对UC患者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探讨其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减少疾病复发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UC患者50例,入选标准:(1)符合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UC诊断标准[3],无肠梗阻、结肠癌等严重并发症。(2)小学及以上文化,理解沟通能力正常,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3)在市区居住,出院后方便接受电话联系和家庭访视。(4)取得患者及亲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17例,女8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及以上20例;年龄27~63岁,平均(35.34±6.47)岁;平均病程(3.80±2.06)年;病情严重程度[3]:轻度7例,中度13例,重度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中学及以上19例;年龄30~66岁,平均(37.02±6.85)岁;平均病程(3.91±1.96)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6例,中度15例,重度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和院内自我管理教育,出院后给予常规电话随访,1次/月,为期3个月,主要了解患者的病情、遵医情况、解答患者的疑问等。院内自我管理教育的实施采取个别教育为主辅以小组教育、现场示范等形式,内容包括:(1)疾病知识指导。讲解UC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2)用药指导。讲解药物的作用、保留灌肠的目的、用药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示范药物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操作后的转换方法等。(3)饮食、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规律饮食,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低纤维素、富含营养及有足够热量为宜,避免摄入高纤维、高糖、辛辣、过冷过热的食物。帮助患者运用排除饮食法[4]来进行饮食管理,避免摄入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症状的食物。指导患者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坚持锻炼,戒烟酒,避免受凉。(4)复发征兆识别。指导患者识别病情复发的征兆,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中混有粘液或血液、全身不适等症状,则应及时就诊。(5)肛周皮肤护理。指导患者排便后用柔软纸巾擦拭、温水清洗,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6)心理调适指导。讲解情绪与疾病复发的关系,消除患者的不良认知及错误观念,疏导患者的恐惧、担忧、悲观等不良情绪,指导其采取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来进行心理调适。
1.2.2试验组院内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采取个体教育的形式给予为期3个月的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其中每2周电话随访1次,20~30 min/次,在患者出院后的第1,3个月家庭访视各1次,40~60 min/次。随访内容包括:(1)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补充和强化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管理技能,鼓励和督导患者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2)与患者深入分析、讲解规范治疗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对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客观评价,使其能正确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免擅自减药、换药或停药。(3)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自我管理情况,评估和反馈患者自我管理收到的成效,对其存在的不足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共同制定自我管理的目标和实施计划。(4)加强不良情绪识别、情绪管理及心理调适方法指导。(5)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疾病管理,并为其提供各种支持。
1.2.3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实施方法成立有5名成员的自我管理教育小组,负责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内容的制订、实施及效果评价。考虑到患者的教育需求、接受能力、对疾病的认知、接受自我管理教育的经历等各不相同,教育内容的设计应以通俗易懂、能引起患者兴趣为原则,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患者入组后,建立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档案,在做好患者的评估后根据其住院日程制定院内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实施计划及目标。患者出院时再次进行相关评估,制定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实施计划及目标。施教时,内容的安排宜循序渐进,注意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每次施教后,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和反馈,必要时调整下一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1.3观察指标使用以下量表和方法评价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疾病复况。(1)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知识问卷(CCKNOW),本研究使用朱迎等[5]编译的中文版,该问卷专用于评价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包括一般知识、饮食、药物和并发症知识4个维度,共24个条目,其中条目14,15分别针对克罗恩病和UC患者,其他条目两种患者均相同,因此,本研究将条目14剔除后问卷共有23个条目,每个条目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总分0~23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越好。(2)UC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该量表由白姣姣等[6]设计,内容包括饮食、服药、监测、复诊、自我识别、直肠给药、就诊程序、情绪管理及劳逸结合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评分,“完全做到”为4分,“未能做到”为1分,总分9~36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3)中文版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本研究使用高永健等[7]编译的中文版,该量表是专用于评价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特异性量表,包括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4个维度,共有32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7级评分,“非常严重”为1分,“正常”为7分,总分32~224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4)在疾病缓解期出现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排便异常呈稀烂状且伴有粘液或血液[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时疾病知识、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表1)
3讨论
3.1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的意义UC呈慢性过程,有多次缓解和复发,情绪、劳累、饮食、感染、治疗中断等因素是其复发的诱因。良好的疾病知识水平可帮助患者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减少疾病复发和缓解疾病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8]。有研究表明[9],70%以上的UC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对疾病的治疗、转归、诱因及自我管理等认识不全面,加上长期、复杂的治疗影响其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信心,患者往往仅重视疾病活动期的治疗而忽视缓解期的治疗和自我管理,主要表现为自我管理意识淡薄,不注意规律生活、饮食调理及情绪调节,症状好转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自行停药、减药、换药等,导致疾病易反复发作。自我管理教育指通过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使其了解疾病的形成、自我管理与疾病的相关性以及通过管理行为要达到的目的[10]。目前,UC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主要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内容涉及疾病知识、疾病自我监测、遵从医嘱用药、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理、情绪调节等多方面。由于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繁多复杂,患者住院时间普遍较短,因而会影响自我管理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效果。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指将现有的自我管理教育从医院延伸到院外,使患者出院后能得到持续的自我管理教育,使其掌握系统、全面的疾病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实现疾病的自我管理,这对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减少疾病复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3.2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分析本研究根据患者的教育需求、接受能力等差异,实施系统、全面的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后,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以及疾病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比院内自我管理教育好,这可能因为:(1)通过持续评估、教育和指导,保证了自我管理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这样一方面使患者有更多获得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机会,切实提高其疾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及疾病自我管理的认知程度,从而对其自我管理的意识、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2)通过一系列的“护士指导患者学习、实践再指导再学习、实践”双向交流,帮助患者掌握了更为全面的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有利于患者实现疾病的自我管理,减少病情复发和改善生活质量。(3)与患者深入分析、讲解疾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了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及意愿,提高了患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及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自身病情的治疗、监测及管理中。(4)教育过程中给予持续评估、督导、改进和反馈,注重发挥家属的支持、协助和督促作用,这样既可及时发现、纠正患者存在的问题,避免患者在院外因缺乏治疗环境和督促而陋习难改,又能让患者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我管理的信心和积极性。(5)加强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方法指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生活质量及减少疾病的复发。高文凯等[2]、麦华玉等[11]研究证实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本研究结果趋同。UC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期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2],在疾病的长期治疗中,有很多防治措施需要患者去掌握和落实,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作为一种持续的有评估、有计划、有跟踪、有反馈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法,其显著的应用效果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廉敏.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0):118-120.
[2]高文凯,王君,付姝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11-813.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2,17(12):763-781.
[4]韩现红,翟晓萍,戴新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饮食影响及管理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216-219.
[5]朱迎,林征,卞秋桂,等.中文版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知识问卷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0C):3449-3451.
[6]白姣姣,于晓峰,徐禹静,等.团队辅导方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2,9(10):453-455.
[7]高永健,钱家鸣,朱峰,等.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5(6B):1974-1976.
[8]朱燕,王俊俏.炎症性肠病病人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5B):1223-1225.
[9]鞠斐,李春梅,叶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11A):73-75.
[10]陈滢冰.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19):95-97.
[11]麦华玉,萧淑华,范子英.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机康复锻炼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091-1092.
[12]杨霞,刘华平.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106-108.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情绪管理
近年来,学校和家长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对于教学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校在面对巨大的教育压力下,不仅仅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也要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水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思想发现,学生最容易受到影响的阶段是幼年时期,该时期受到的影响将作用于其一生。显而易见,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习环境的塑造,而班级管理对学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情绪”与“理性”在小学班级管理的作用,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那么我们就两个主体的“情绪”与“理性”分别进行探讨。首先,从小学生的情绪角度来讲,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贪玩、爱闹的年纪,其思想简单、情绪波动频繁;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也无法一直全神贯注地听讲;学生之间的相处也总是充满矛盾却又特别容易化解。对此我们不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评价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反,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和管理,用温和的方法影响其情绪。第二,从教师的情绪角度来讲,教师在面对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来说难免头疼,并且对于小学生之间“矛盾”总是不胜其烦,但教师只有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才能增加管理的艺术性。教师避免将学生的情绪传导给自己。第三,从小学生的理性角度来说,小学生拥有着天真烂漫的性情,对于任何事情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其无法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但作为学生,学习仍然最为重要,所以我们要适当的对其行为进行规范,让其从心底里对“对”与“错”有明确的界限,并且让其养成良好的自律品格,也是小学管理中所以注意的。第四,从教师的理性角度出发,教师分为很多类型,一位成功的教师光靠渊博的学识是远远不够的,其中“教师的理性”就是优秀教师所具备的品质之一。如何理性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如何理性地对待教学压力、如何理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如何理性地管理班级就是每位教师所需思考的问题。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其面对的理性问题远远超越了其他阶段的教师,面对学生的杂乱无章,面对课堂中持续不停的交头接耳,教师如何理性地处理这些问题不仅仅要依靠教学经验,也要提高管理的艺术与智慧,增加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二、“情绪”与“理性”之间的相互转化
小学班级管理中,虽然有诸多的问题看似难以管理,但不能对学生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松散,所以对于管理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度”,以此来温和地管理班级。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并且“情绪”与“理性”是小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对于“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合理转换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针对“情绪”与“理性”的转换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第一,以理性化解情绪问题,小学生的情绪化是随时随处可见的,教师的情绪也因此受到影响,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就要以自身的理性化解学生的情绪,以学生的理性来化解学生的情绪,以自身的理性来化解自身的情绪,以学生的理性来化解自身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是极为不稳定的,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就需要理性地处理问题,对待问题不能情绪化,不然只能让问题更加严重;对于学生来说,其好动性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一些行为规范来使其理性地对待课堂、班级以及学习;教师的情绪大多数起因于学生的调皮,那么,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理性地思维管理班级;当学生由于行为规范在课堂、班级及学习中克制其情绪的时候,教师的情绪也就会稳定下来,也能够更理性地管理班级。第二,以情绪促进理性发展,理性管理虽然能够使得课堂和班级井井有条,但是缺乏弹性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就如课堂严格限制学生讲话,就会阻碍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对于学生以及教师的情绪要合理掌控,使其在得到规范化的同时促进理性思考与管理的发展。
三、结语
小学学习的知识虽然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阶段,但是其对今后发展的作用却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面对小学生这样一个情绪变动幅度较大的特殊阶段,我们更要注重“情绪”与“理性的转换”,所以我们要将“情绪”与“理性”合理地应用到班级的管理中,以此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忠淑.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2,(12).
基于心理契约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以“心理契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心理契约概念和核心观点的解读,形成“教学需求分析-情绪期望-情绪互动-情绪调节-情绪失调-情绪分享”的设计思路与技术路线,从而形成新的课堂情绪管理分析框架。
关键词
心理契约 课堂 情绪管理 模式
心理契约(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最早是由Levinson于1962年提出的,是指组织与员工之间存在一种内隐的期望,这种期望决定着员工的努力状态[1]。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不仅在管理心理学领域里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其思想已经拓展到了非营利性组织领域。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领域之一,内嵌于其中的心理契约自然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师生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会成为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另一块有巨大潜力的广阔教育空间[2]。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契约的研究视角切入课堂情绪管理研究,旨在寻找课堂情绪管理的演进历程,揭示课堂情绪管理的发生、发展机制,从而形成新的课堂情绪管理分析框架。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关于雇佣双方间所缔结的心理契约,一直以来都有两大分野:共享论和个体论。其中,持共享论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是Schein(1965),他认为“心理契约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关于组织的多种期望以及组织所拥有的关于员工的多种期望”。共享论强调的是关系中的双方能够找到等价或基本等价的交换值,形成双方期望的共同领域。也就是说,心理契约是关系双方所达成的共识。
持个体论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是Rousseau(1989),她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所持有的其与交易另一方关于互惠换协议的具体条款和条件的信念”。可以看出,在个体论下形成的心理契约具有单方倾向,即个体被动选择和接受对方的条款,而组织方并不会主动选择和接受个体的意愿。也就是说,个体论背景下的雇佣关系中,心理契约只为员工独自拥有。
二、心理契约的核心观点
1.相互期望是前提
心理契约强调双方对各自权利与义务的默契与认同,因此,心理契约的“当事人”必须是两个主体,同时,“当事人”的合意必须让对方感知且得到对方的认可,否则,不论来自单方还是双方的期望都不能成为双方相互约定的合意。恰当的期望有利于促进心理契约的形成,而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则不可能转化为心理契约。
2.演进历程:形成、改变、破裂、补救
心理契约的演进历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形成、改变、破裂、补救(重构)。其中,心理契约的形成主要是受外部和个体内部两大因素影响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和法律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对责任、义务和权利的理解范畴,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形成背景,而个体内部因素(包括生理特征如性别、年龄,心理特征如职业动机、责任意识,以及个体的受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等)则会影响个体对于组织或他人信息的认知加工及个体产生的行为反应,进而影响到心理契约内容的形成。与心理契约的形成或改变关系密切的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或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对个体与他人或组织维持公用关系的长久性和心理契约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一方当事人来讲,心理契约的破坏主要取决于两大变量:他人或组织对待自己的手段和对心理契约的违背。心理补救或重构是当心理契约的一方或双方有违背行为和意图时,对契约的解析或破裂程度予以评估并做出判断,再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解决或调整。
三、构建心理契约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在心理契约理论的背景下,本文所要构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可以这样描述:以心理契约为设计思想,通过教学需求分析、情绪期望、情绪互动、情绪调节、情绪失调和情绪分享六个环节来形成课堂情绪演进历程。其中,情绪期望是实现课堂情绪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与心理契约中的相互期望相对应的,情绪互动是实现课堂情绪管理的核心环节,促进了心理契约的形成;情绪调节实现了课堂情绪管理的灵活性,有助于心理契约的改变;情绪失调在课堂情绪管理中发挥着消极作用,导致了心理契约的破裂;情绪分享实现了课堂情绪管理的开放性,有助于补救或重构已经破裂的心理契约。其模式如图1所示。
1.教学需求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从学生获取知识的仓库转向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空间从校园扩展到家庭、社会,要求教育时间从人生的某个阶段延长到整个人生”[3]。这一变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和终极目标。基于此,课堂教学需求分析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需求,情绪情感发展需求。在教学理念上,应该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整的教育”的空间观,确立“终身教育”的时间观和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在知识与能力需求上,教学应该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基于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的整合性知识和能力;在情绪情感发展的需求方面,课堂教学过程应让学生学会对自我情绪情感的觉察与表达,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尊重与接受,对冲突或矛盾中产生情绪的调整,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情绪期望
所谓期望(Expectancy),亦称期待、预期、希望,是在激发人们对行为内在力量需求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它既是个体行为过程中的认知变量,又是推动个体行为并形成信念价值的动机[4]。心理契约建立的前提是以组织与个体之间相互具有合意倾向的心理期望。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本身与教育对象都是具有复杂需求的人,导致契约双方的心理期望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5]。因此,师生之间应该从职责义务、年龄性别、地域风俗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逐步沟通与了解,确立恰当合意的情绪期望,以此激发学生适当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过情绪机制),促进学生的期望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情绪互动
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对学生来讲,除家庭之外,学校是影响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微观生态环境。在学校的活动中,教与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来表达与承载的,是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活动形式。良好的情绪互动应该是一个双向开放的交流模式,这要求交流的双方都把对方首先看作是全方位的人,而不只是看作“教师”或“学生”,这两个角色对于全方位的人来讲都具有片面性,在情绪互动中,片面地看待人会使人将情绪变得形式化,从而掩盖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心理契约的形成,更不利于人的发展。
在学生与教师的实际交互作用过程中,对学生真正产生直接作用的是教师本身的特征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虽然不是需要被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本身,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甚至对学习的态度喜好与情绪情感,教师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风格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感染着教师的教育热情,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最终促成了心理契约的形成。
4.情绪调节
Freese等(1996)年认为,当员工感知组织或员工提供的内容超出了各自所期望和能够承受的范畴,则会出现两种可能:修改或遗弃,即重新修订心理契约,形成内容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新契约[7]。具有社会性的人,更是一个感情性的动物,面对形成的心理契约,对有利于自己的事物产生积极情绪,对不利于自己的事物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的存在不可避免,同时也成为了情绪调节的前提,更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修课题。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消极情绪本身不是当事人想要表达的内容,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消极情绪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学会情绪调节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契约双方会不断地通过规章、行为、语言及情绪来表达并调整各自的意愿和期望,由此形成进一步的共识,这一共识能够涵盖双方意愿的程度越高,则双方的心理契约越牢固。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不断实现着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之间的相互转化与调节,从而不断地实现着心理契约的改变和完善,这也是情绪调节的意义所在。
5.情绪失调
影响课堂情绪管理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会给课堂情绪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契约的破裂。由于课堂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师生的消极情绪可能被强化,而积极情绪可能被削弱,导致个体走上“负面情绪―负面行为”的恶性循环,在叠加的作用下,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师生双方的压力源,甚至导致个体情绪失调的危机出现。如果消极情绪被显著加强,积极情绪显著削弱个体可能导向更严重的危机,甚至无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
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事件的认知比较单一,更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的现象。遇到突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安全场所进行合理宣泄,而不是用各种方法去压抑情绪。等学生平静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尊重他人,并学会换位思考,从而避免学生情绪失调,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6.情绪分享
目前采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按照补救时机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被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可能会使员工离职,甚至对组织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二,主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中组织会选择主动了解个体的意愿并采取积极措施;第三,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出现在心理契约破裂之前,能够预见关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朝向有更多共识的方向发展[6]。在这三种补救方式中,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无疑是最佳方式。在课堂情绪管理活动中,情绪分享正是实现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的有效手段。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分享给最亲近的人。而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作为个体的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的另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中,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存在的平台。但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对等性,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听老师的话通常被看作是好学生具有的品质,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这一平台更多地显示了教师的主导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情绪分享这一环节上很难做到完全的真实分享。因此,将课堂这样一个师生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成为相对开放的人际交流与情绪分享平台,允许并适当鼓励学生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情感,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经历社会化过程,又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准确的资料和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的时间成本,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以上各环节中,除教学需求外,其余五个环节与心理契约的核心观念及形成、改变、破裂、补救过程相互对应,环环相扣,各自形成一个内在的动态循环过程。其中,更加开放的互动式沟通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Leavinson anizational Diagnosis[M].Cambridge:Harvard Univ Press,1962.
[2] 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3] 李春燕,邹立君.加强职校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4 (18).
[4] 朱贤.期望技能[J].佛山大学学报,1997 (6).
[5] 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