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教学指导思想

时间:2023-09-26 18:01:26

导语:在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教学指导思想

第1篇

内 容 提 要:CAI课件应用于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辅助式,一种是主体式。高中地理CAI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形象展示教学模式,人机会话教学模式,复习与练习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1.CAI地理课件的制作2.硬件设施的实现: 校园网络, Internet网络。CAI地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选择适于CAI地理教学的内容,要力图更好地体现CAI地理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教学特点。在地理CAI课件制作过程中,要与地理教学紧密配合,制作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智能型地理教学课件。

关键词:中学地理,CAI教学

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都较强的学科,而CAI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这一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同时,高中地理更是集人地关系知识与一身的学科。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或填鸭式等,而CAI教学手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在内容上大大突破了地理知识仅仅局限在课本上,对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此,笔者着重就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及模式的实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地理CAI教学的基本模式

CAI课件应用于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辅助式,一种是主体式。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是辅助式CAI课件,即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如模拟演示、辅导、练习、复习、测试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针对教学某一部分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它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选择的教学媒体之一。而主体式CAI教学则主要是新今出现的网络教学,它可以代替地理教师的全部或大部分工作,学生主要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地理知识,通过人机交互来巩固知识,增长能力;同时,地理教师也是通过计算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学习进度。主体式CAI课件在设计上要求比辅助式CAI课件更加周密、细致、全面,教学中对硬件的要求也更高。高中地理CAI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1.形象展示教学模式

因多媒体计算机集动画、声音于一体,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演示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地理过程,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通过提问,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进而巩固知识。如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传统地理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繁琐而抽象的语言来讲解,而学生又往往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宇宙宏观的概念,然而通过演示,学生对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及其成员、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球意义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繁琐的文字记忆转化到形象的图文记忆中来。

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只是做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并无交互过程,但计算机演示的动态地理过程,尤其是那些用其它教学媒体很难或无法表示的地理现象,能丰富学生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由于市场上现售的地理软件并不能完全适合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或在网上下载相应内容的地理课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能起到了很好的、针对性的效果。

2.人机会话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现代教学提倡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关系,要求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学生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既是教材,也是教师,在CAI地理教学课件中体现了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地理教师还要对学生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反馈的信息加以针对性的处理。因地理是一门综合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除掌握课本地理知识外,还要了解相关的其它地理知识。因此,这种CAI地理课件容量大、交互性强,且课件的设计要求更周密、更能全面地体现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图。这种CAI地理课件比较适用于网络教学。如果计算机之间实现联网,就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地理教师也能通过计算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情况,获得反馈信息 。这种CAI地理课件在程序结构设计上的指导思想是刺激――反应――强化:先展示地理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刺激),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反应),确认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展示正确内容(强化)。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再重新演示原有的地理教学内容并出示和前面水平相当的题目,检测学生。 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将进入下一单元的内容。如《地球运动》一节课,可设有学习目标、要点疏理、阅读材料、过关检测、导航台、留言板等几大板块。学生通过目标、要点的学习,阅读材料的帮助,进行知识的检测,对于不理解的知识可通过留言板与教师进行“对话”,获得帮助,进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这符合认知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这些CAI地理教学课件,比较注重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图形化,强调启发式教学、体现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发挥了CAI的教学优势。

3.复习与练习教学模式

授完某段地理教学内容后,采取CAI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复习与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这类CAI地理课件,一般先呈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的刺激,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然后进入练习状态,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除以上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外,CAI地理课件还可以用于地理教学的其它环节,如在地理课外小组活动中,通过游戏,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利用计算机,研究工厂选址和乡镇规划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处理信息的功能,地理教师可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地理题库、资料库,备课、编制练习题等。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1.CAI地理课件的制作

普通CAI地理课件一般采用的是Authorware、方正奥思、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的;而网络CAI地理课件一般多采用HTML语言(超文本语言)等来编辑制作的,其中Frontpage和Dreamweaver软件是最经常使用的。目前,国内的Internet 传输速度还难以承受文件最较大的AVI、MPEG等格式,教师制作时要有意识地运用文件最较小的GIF、VOX、SWF等文件格式。一般CAI地理课件编制的流程可分为:选择课题、确定目标、创作稿本、收集制作素材、编制程序、调度运行等环节。平时,特别要注意素材的积累:如地图、星图等。另外,CAI地理课件是在怎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和使用的,显得尤为重要。

2.硬件设施的实现

(1)校园网络。校园计算机网络即校园网,是CAI教学最直接的应用工具,它是一种学校内部专用网络,其根本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先进实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我们校园网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速主干ATM网的建设。②中心网站的建设(包括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等多种服务器。)③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子网的建设。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教室是教师利用CAI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线,也是接入Internet的基本元素。④主干网与Internet相连。⑤各子网或单机与主干网相连。

(2)Internet网络。我校已与教委宽带网连接。现在学校所有微机都能上网。

3.CAI地理课件的使用

制作完成的CAI地理课件用于教学中,形象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和教师答疑是我们地理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也是CAI地理课件的优势所在。CAI地理课件中学生自学、答疑有实时和异步两种模式。异步模式主要是学生根据地理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或读教材或看地图或查资料,也可通过网上邻居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实时模式主要利用类似Internet聊天室实时双向交流,让学生质疑、知识检测实现实时反馈,及时答疑。

综上所述,CAI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要更好地发挥CAI地理教学模式优势,使其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CAI地理教学的关键,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明确CAI地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 由于一个CAI地理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要选择适于CAI地理教学的内容,要力图更好地体现CAI地理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教学特点,充分发挥CAI的地理教学优势,切忌书本搬家。

③ 在地理CAI课件制作过程中,要与地理教学紧密配合,制作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智能型地理教学课件。如可显示大规模、长时间、瞬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二维、三维动画模拟课件;或可开发地理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信息容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提高教学效率;或可设计交互性较强的地理会话课件,以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个别化教学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日益完善,中学CAI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王绍业 曾惠苹:面向课堂教学的地理CAI课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地理报》2004年9期

李 明:对中学地理CAI软件之设计和应用的思考

第2篇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种类多样,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一定的科学思想作指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选择和运用地理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我认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应是“讲读练”。即指“讲、读、练综合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分别发挥到讲、读、练各个环节中去,发挥出它们的综合效力 。这种方法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或思维器官,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要借助大量的教学手段?这是由于受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科学,而地理学科是取材于地理科学,因而地理教学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涉及的领域广阔) 、综合性(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综合联系性)和区域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的比较抽象 (如地球的运动),还有大量的内容无法让学生直接感知。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比较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较贫乏,涉足地理环境的空间也比较狭窄。因而使他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而且还会使他们丧失学好地理课的信心,带着沉重的心态被动地学习,的确是索然无味的苦差。

三、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和学生交往,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以“舌耕为业”,总是凭借一定的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地理教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地理教师课堂语言是否生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第3篇

地理教学改革是当前整个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它要受到总体教改形势的制约,并服从于我国教育事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即从迎接“两个挑战”的战略高度出发,确定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措施。同时由于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地理国情教育被提到重要的教育日程上来,而且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前进,这一切都为地理教学改革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并创造了条件,使地理教学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具备了可能性。

教改的关键是教师,由于教师职能与任务的变化,地理教师必须考虑提高素质、完善自己的知识及能力结构与职能相适应。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都应考虑贯彻教改精神,反映出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它体现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对于教师来讲,教育观念可表现为各种观点,如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它直接影响着本身的工作。因此,增强教改意识,自觉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当前进行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即: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三者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的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纯重视教向教与学并重转变;从单一培养目标向多层次转变(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这几个转变大致可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学思想的变化,其具体做法又因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条件等不同而形成多种表现,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改意识。教改如科学实验一样,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从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高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进行探索创新,既借鉴国外经验,又吸收传统教学所长,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二、重视学习实践,勇于探索创新

1、学会与会学——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教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并驾驭知识,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会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本领。是地理知识、智能和技能的综合体现,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理知能体系。其中地理知识是基础,地理智能和技能是联系纽带或知能转化的桥梁,地理能力则是综合体现,是知能教育的归宿,地理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和智力催化方可转化为能力。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需要加强智能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地理技能主要包括:运用地图与分析、填绘地图;气象、天象和地震的观测与仪器使用;地理计算与图表绘制;堆塑模型及地理小制作等。地理技能需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来完成,地理教师应使学生明确目的,并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自我体验;最后达到熟练自如,形成地理技能。

地理智能包括:对地理事实观察、认识、记忆的识知能力;运用地理规律及理论的推理能力;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应用能力;运用地理知识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创新能力等。这些不同层次的能力是由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能力综合形成的。地理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深入体会教材中有关培养能力的因素,设计教法,善于提出启发积极思考的问题,组织观察、考察等活动,给学生参与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类比等去解决问题。所以让学生会学会想的前提,应该是教师的会教会想,这是目前教改中的突出问题。

2、主导与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传授知识、设计与运用教法、培养能力、启发思维、进行思想教育等,都是为了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的客体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那种一开始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听任学生“自学”的放羊式做法是一种与教师身份不相容的不负责的表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标志在于形成兴趣,阐明目的、掌握方法、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这里培养兴趣,阐明目的,教会方法,启发自觉学习,都需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来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一学年,都有教师的辅导与指导,它可以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教法,使教师的活动从多到少,学生的活动从少到多,如通过从讲授、到谈话、到讨论、到练习,以至学生自学等,使学生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导作用发挥与主体地位的形成,是师生间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和谐统一,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豁然贯通恍然大悟,因而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新、美、生动,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这是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它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掌握学生认识规律,并使整个教学活动在自己的组织与控制之下进行,有信心达到预期的目的。

3、生动活泼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可尝试创造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1)给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引入演讲、知识竞赛、阅读地理报刊后的内容介绍、报告地理时事等。

(2)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做简单实验、演示仪器或模型、绘制地理图表或幻灯片、进行简易的地理小制作等。

(3)给学生观察思考和学习的机会,根据印发的实习内容或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等,填写观察记录和实习报告,或在教学中通过看幻灯片、录像、电影、景观图片等,对教师设计的问题作出解答。

(4)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和表达的机会,通过教师设计的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灵活题目,让学生大胆想象、讨论、活跃思维、培养兴趣。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服从于整个地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的,教学中不宜墨守成规,要敢于突破原有框架进行开放式教学,当然也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不考虑效果,一切应以有利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为前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有助于鼓励学生的探索创新,如高中即可根据内容设计讨论课或作社会调查和野外观察,课下还可办地理墙报等,对不同年级要考虑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形式。

4、创设教学情境——以情育思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愉快的学习气氛是一堂好课的成功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充分备课,设计教法,从而使课堂师生关系和谐,思维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和自然教态,来自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充满信心,教师在设计难易适度又有助于启发思考的问题时,要注意交代思路,使学生思维有线索可循,通过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突破难点,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获得学习中成功的体验。作为地理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认真考虑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智力的每个环节和因素,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布置优美的教室环境(如有条件设立地理教室则更为有利),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锻炼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板图、板画、板书和教学语言)等,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印象是很深的,反之,沉闷的教学气氛,紧张的师生关系是唤不起学生积极思维的。

5、博与断——扩大知识领域,开辟第二课堂

由于地理知识的不断发展,横向联系越来越广泛,目前,“地理科学”体系的建设已提到日程上来,它势必反映到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方面,地理教师应随时了解形势的发展,不断扩大与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符合时代需要,同时利用地理教学广泛接触自然与社会的优势,开辟第二课堂,联系实际,开展课外活动或开设选修课,多方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使课内知识得到印证与延伸,使学生知识既全面又有专长,也可满足对地理有兴趣的学生及时获得新知识的需要。目前开展对环境的研究、对乡土的研究以及对地理国情的研究是很必要的,可发挥中学生的特长,多方调查,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进行观察,把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中,学生就可在活动中继续扩大与学习新知识,使知识更广更新。

6、树立空间概念,培养地图能力

空间概念的建立是形成地图能力的基础,对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的思考是学习地理的特色之一,也是学好地理的重要条件,其中空间思维的训练则依赖于想象,调动脑海中的无数表象,进行紧张的综合联系,地理教师要经常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和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概念,设计能启发想象的问题,不断运用这些概念,利用由近及远逐步迁移、深入思考广泛联想、点线面体结合不断扩展延伸、超越时空跨度多向联系、从静到动使思维在运动中展开、并加强知识联系建立多向思维线索等方式,进行空间思维训练。

地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熟悉地图语言开始,掌握各种类型地图的基本内容。以政区图或大洲图为基础,将各地理要素的内容逐步填充或叠加,不断丰富而“印”在脑海中,然后进行分析特征、综合说明成因、发展趋势、类比差异等能力培养,而且对图像可分可合,多作局部与全部的分合思考,也可作横向对比,使学生“胸有成图”,才能运用自如,同时要经常做填绘地图练习,掌握图形轮廓与相对位置关系,便于分析思考。

7、进行国情教育,形成正确观点

地理教学中思想教育内容丰富,尤以爱国主义教育占有突出地位,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为国情教育,地理教师应结合教材,自觉地进行地理国情知识和观点的教育。通过我国的地理环境、资源、人口、民族、经济等方面的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国情;正确认识、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自觉遵守有关法令、法规,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也是地理学科应承担的教育任务。地理教师在进行这些教育时,切忌空洞说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方式要灵活多样,可结合直观图像,或运用电教手段,也可组织参观、调查、讨论,还可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出版墙报等,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观点。

8、着眼于灵活运用知识——考试的改革

地理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正确的质量观不能理解为知识积累的多少,而应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那种单纯靠记忆背诵而导致猜题的考试显然是不应提倡的。目前有些地理教师平时利用开卷考试、分析地图、口试、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操作仪器模型、绘制地图图表等多种手段来检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这些考试的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教师的好评。

三、地理教改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与思想建设的过程,教改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改革与更新,而决非表面上形式上的花样翻新。

2、对传统教法与国外经验,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唯洋即新,要发扬优势,革除弊端,结合实际,敢于创新。

第4篇

乡土地理教材 开发 建设 六盘水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必须学习的内容。在2003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更是明确规定要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作为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剧本。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乡土地理教材编写资料的收集和文献的查阅,我国学者已进行了大量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与建设的研究工作,但各具特色,其教材编写理论不具普遍性。笔者将对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进行深入研究,为编写出一本独具六盘水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提供科学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外,自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地理课程的设计,要从乡土地理的学习开始。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就强调学习地理知识时,要深入乡土地理。作为近代地理创始人之一的李特尔也主张乡土地理是地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文中进一步论述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现阶段,当今世界的地理教育已经把乡土地理同本国地理、世界地理摆在了同样的位置,强调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在国内,自清末在中小学就正式设立地理课程,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首次提及乡土地理教育。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地理教学法》一文中阐述了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已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1956年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等都涉及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地位。21世纪,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逐渐进入教育者、研究者的视野,《江苏地理》自1980年南京师大地理系单树模教授等编著至今已出版20多年,2005年沙润、王必亚主编的《江苏地理》已面向中学使用,2003年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编写了《广州地理》,2004年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泉州地理》的编写进行了研究,2004年上海教育局出版社出版了《奉贤区乡土地理》,2007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市乡土地理》,2007年湖南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美丽的湘西我的家》,2009年有《镇宁地理》,2010年有校本课程《彭阳地理》等。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明确规定:“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但此项规定并没有对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作具体要求,以至于开发乡土地理教材时,编写的角度不一,侧重点不同,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不尽一致,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调查发现,贵州省乡土地理教材仅有《贵阳地理》、《镇宁地理》。《贵阳地理》是198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与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编著的,但时过境迁,该教材已不具有时代性;《镇宁地理》只涉及到安顺市镇宁县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旅游、人地关系等。作为三线建设的六盘水应该作为六盘水人必须了解的乡土地理知识,通过和六盘水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的合作,基于六盘水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地貌)、气候条件(凉都)、矿产资源(煤)等,专门开发建设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遵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指导思想,即“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1]”。其次,必须考虑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必须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地理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体现《标准》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教材编写的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满足于地理学科、学生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培养学生的三维教育目标和乡土地理特定的教育功能。所以,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

(1)科学性与地理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作为中学地理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开发和建设乡土地理教材,要求内容准确无误,数据精确、可靠,概念规范,活动设计合理,不能把错误的或带有模糊性的知识编写进乡土地理教材;资料收集要充分、翔实,数据要准确,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做到教材配置的系统性和结构的严密性。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在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时,还必须坚持地理性原则。乡土地理传授给学生乡土地理知识,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要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将综合性、地域性、乡土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地理学特征贯穿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整个过程。

(2)乡土性和区域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突出特点是区域性,不仅表现在区域特征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内容上。所以,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教材的使用要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但乡土地理素材的选择上,也不能照抄、照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将区域内的所有东西全部编入乡土地理教材中,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味”、“乡土情”和“乡土特色”,使学生们感受到写的就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乡,鲜明地突出本地的地理与社会经济面貌。

(3)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

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化是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一个共同趋向。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要坚持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原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克服枯燥,通俗易懂,结合民间民谣、谚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在知识素材的使用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乡土地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乡土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多采用图片和短对话,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景、图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自己的家乡,帮助学生理解乡土地理知识[2]。

所谓的可读性原则,就是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教材的使用对象,对教材的编写难度和深度要适中,要做到既比较全面地阐述当地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业等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未来前景等,又不要阐述得过分复杂,与一般统计资料或地方志雷同。编写过程中,要去粗取精,有理有据[2]。

(4)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原则

地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研究内容在不经意间就发生变化,人口、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像江苏省乡土地理教材《江苏地理》已出版4次。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历史发展,历史沿革,又要考虑时代赋予区域的发展机遇[3]。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中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引起思考。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把握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材料,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使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充满时代的气息。

(5)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让学生自己把平时对家乡认识的凌乱信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生产实践。在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上,必须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发。要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三、内容的选择

依据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特征描述式的展现方法和表述形式,选取最能反映六盘水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及自然环境等,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乡土地理教材进行初步的编写设计和思考。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大纲及简要内容摘编如右表所示,我们力求使之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相匹配,以便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达到乡土教材的要求。

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凉都·六盘水》具有科学性与地理性、乡土性和区域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方面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乡土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家乡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了解,促使学生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环境问题;通过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2] 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9(7).

第5篇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灾害观

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从而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自然灾害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讲这些自然现象是灾害是因为它们发生时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但对自然本身,许多自然现象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例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外一个地方,从而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不能净化甚至会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带到大海使之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自然界是非常有益的。形成正确的灾害观就是要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增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二)授以知识,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

结合地理教学进行广泛的灾害知识教育,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原理、灾害预防、减灾减灾措施、灾害后果等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例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外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大陆上的反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学生知道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灾害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产生惧怕感,有利于在灾害发生时根据其原理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内容

(一)防灾减灾思想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时,最重要的就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思想,使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尽可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学生头脑之中。让学生知道虽然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等)人类不能完全阻止,但这些灾害发生时往往有许多前兆,我们可根据这些前兆做好预防工作,我们还可以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与体系,使灾害发生时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有些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视和预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让学生知道许多人为造成的灾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二)灾害的危害程度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做些拓展介绍,让学生知道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讲地震时就要详细介绍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与破坏程度的关系,并介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让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有个清楚的认识。在讲水旱灾害、寒潮、台风、赤潮、咸潮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做一些专题介绍让学生知道它们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同时也可巩固学生的防灾和减灾思想,并让学生觉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进而产生学好地理的热情与欲望,更加喜欢地理。

(三)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例如,在讲山坡水流的方向时,就可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山地水流的方向明白当山洪爆发或泥石流发生时的逃生方向。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得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达到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

三、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方法

因地质灾害的特殊性,其教学方法应与其他知识点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且也不能千篇律地采用讲述的方法。

第6篇

关键词: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野外实践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

一、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和形式

地理奥赛始于1996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到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该竞赛在各国地理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竞赛形式。每一参赛国需派出一队由四位年龄均未满二十岁的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参赛者必须是就读于中等学校的学生,或尚未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除参赛学生之外,还须有两名成人代表,其中一位将代表参赛队伍作为领队,另一位负责为参赛选手们做翻译等特殊工作。由于国际地理竞赛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竞赛问题及解答均以英文呈现,故参赛选手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地理奥赛测试包含三部分:笔试(占总分40%)、现场问答(占总分20%)、户外测试(占总分40%),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题目新颖,关注热点,并较突出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解决。户外测试部分注重考查学生地图阅读和定向能力、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图表制作能力等野外技能。这一部分为参赛国代表队集体作答题,需要组内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完成。

二、野外实践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内容广泛而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自身特征决定了野外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还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教育的良好机会。通过野外实践,一方面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野外实习工作的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和工作技巧,同时有助于开阔视野,激发专业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为专业服务。然而,现行的中学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在实施程度、过程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地理教育发展需要的问题,特别在野外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尤显不足。传统的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实习内容和实习基地建设等迫切需要进行全新思考与改革,以适应新时期中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地理奥赛对中学生野外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是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国际地理教育奥林匹克委员会与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合作举办的。其竞赛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环境的主动兴趣;提供给学生正式接触自然地理环境及与来自世界各地年轻学者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进而促进参赛国家之间的了解。随着国际地理奥赛竞赛机制的不断完善,竞赛考察形式不断丰富多样化,考查范围越来越广,不仅考查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还注重考察学生地理野外实践方面的能力。野外实践考察内容主要包括:(1)观察和绘图;(2)分析野外调查区域的空间问题和实习过程中收集起来的相关数据;(3)解决问题,提出一个合适的建议抑或是一个空间计划或方案规划图。如第四届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考察题,绘制德班市中心与郊区Weststreet从Greystreet到Ahwstreet的街道剖面示意图,制作图表来说明区域购物中心的“分散化”造成的问题;第六届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考察题要求根据考察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出当地的土地利用图,并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纵观历届国际地理奥赛我国参赛选手的表现,不难发现我国参赛队员在野外实践考察模块得分较低,野外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然而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考察模块的组织与运行,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与改善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丰富教学内容,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从中国参赛选手在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考察模块中的表现得知,我国中学生地理知识面不够广阔,创新思维不够活跃,地理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较弱,野外实践综合能力有待提升。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建立野外实习基地,在中学开设地理野外实践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野外调研、合作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中学生集科学世界观、环境观、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一体的综合地理素养。

中学生野外地理实习基地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地理环境教学内容完整,尽可能多地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实习地区离学校距离适中,建立乡土地理实习基地;三是交通方便,食宿实惠。中学地理教学的课堂性决定了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短期性的特征,不宜选择长途野外实习基地,因此在建立野外实习基地时,应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实习基地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野外实习能力。

2.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理性认识,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教学实践向更加系统化、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引导和统率作用,现代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当以教学理念的创新为先导。中学地理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构建,建立由学科本位转向兼具综合性与专业性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学观。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破除陈旧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兴趣。

加强地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中学生地理野外实习活动的重要任务。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需要指导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野外实践能力。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应加强与各大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高校具备长期从事野外实习指导的资深教师,加强与高校间的联合,不仅能共享学习资源,还能建设一支优秀的地理野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3.完善教学评价,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

地理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能力、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单一,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容易忽视对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在国际地理奥赛中,我国参赛队员与其他国家选手相比,往往在野外地理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能力较弱,这与当前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侧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忽视对中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的全面评价有着密切关系。现代地理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科个性与意志等情感领域的评价,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地理教学评价,从而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

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多元评价和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两方面内容。针对我国选手在国际地理奥赛野外实践考察模块中表现出的不足之处,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反思我国地理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建立更为适应地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新型教学评价指标应丰富教学评价主体,不再单一地以学生为主,不仅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方法与成果,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实践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与国际地理教育工作接轨,掌握先进的国际地理教育思想,不断开阔我国地理教育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辛田.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透析——第三届国际地理奥赛引发的思考[J]青年论坛,2002(7):40.

[2]毛卫华.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J].聊城大学学报,2002(4):28-29.

[3]袁孝亭,娄晓黎.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认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10):56.

第7篇

以“名师成长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师生对话的平台、教育科研的基地”为宗旨,深化我校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深入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研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提升我校全体地理教师素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而开展工作。

二、工作思路

以课改研究为核心,打造新型课堂、狠抓课堂教学效益;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创优秀教师团队;通过互学互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工作室。

三、主要举措

1、重视计划落实。

按照工作室的发展计划,在网上建立工作室博客,并定期上传优秀教案、试题和教学心得。通过对博客上资料的传阅、学习,强化工作室的团队作用,发挥工作室的教育引领和辐射作用。

2、服务高三考试。

搜集、整理、分析近三年全国高考题,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全组老师集体智慧,摸清三年高考题的命题规律,把握考查动向,进而分析2016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的走向,为我们赢得明年高考的胜利奠定基础。同时地理名师工作室成员在网上采集各地优秀试题,包括全国名校的期中试题、诊断性考试试题,采集并筛选出优秀试题,发到地理名师工作室的博客上。通过这些试题可以让各年级的的复习备考工作更有针对性。

3、加强校本研究。

继续加强进行校本教材地理必修1、必修2和必修3的辅备纠错工作,完善《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地理的校订工作。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集体智慧,并吸取备课组教师的建议,不断完善教案,形成优秀的公案并上传到博客上,供全校地理教师参考使用。

第8篇

一、打破传统思维束缚,鼓励学生创新

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诸多的习以为常的标准答案进行反思,需要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人文精神、不符合学生天性、不利于下一展、使学生丧失想象力的“标准化”进行彻底的改革。地理教材设置了许多探索性、实践性问题。这为学生创新、探索提供了一个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学生引进自己预先设定的思维轨道,这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要打破束缚思维的框框,就会展开创新的翅膀任意翱翔。

二、构建有兴趣的地理课堂,激发创新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课堂上发挥不出来,也是无法达到和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对讲课内容:首先要熟悉。对自己教学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衔接都要心中有数、精益求精。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地调动学生并灵活应对教学内容。教师应灵活、熟练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既解决学生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的兴趣,学生能努力学习是学习动机的需要。只有让学生主动要学,真正体会到创新的乐趣,他们才有继续创新的动力。

三、教学互动,共享成功,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道德教育;学生

地理学科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的主导和优势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肩负着中学生环境道德观念培养的神圣使命。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园合格师资的摇篮,地理学科教学是对幼师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更新幼师地理教育观念,优化幼师地理学科结构,在幼师地理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既是幼师地理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幼师地理学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环境道德教育的含义

环境道德作为一个新的伦理学问题,它要调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目标是要用其特有的认识、调节和教育、激励功能,配合其他社会调节(如法律、法规),指导人们在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中“应当怎样”。

环境道德的含义比较宽泛,国内外学者给予的定义不尽相同,概括地说,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环境道德的内涵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感知自然界和他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后的道德良知,并由此约束自己的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环境,协调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两大环境长久共存的一种伦理规范。

二、幼师地理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地理课程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课程主线,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为课程指导思想,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环境道德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仁爱和社会公德纳入了统一的体系,它可提供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并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因而,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也是环境伦理的主体部分。

步入21世纪,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科技和法律的手段,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以往的哲学体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道德自律的作用。我国地理课程别注重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球意识,环境意识等方面,并被将它们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已被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认可。为此,地理教学有必要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三、幼师学生环境道德水平分析

为了解当前幼师学生环境道德状况,对我校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学生对环境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

环境道德知识和常识是环境道德素养的基础构成部分,调查发现,学生的环境道德知识掌握情况如下。第一,一些基本的环境道德知识已被多数学生掌握。82%的学生能说出酸雨成因和危害等。第二,学生掌握环境道德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存在差异。仅有15%的学生意识到解决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手段,而是人们环境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自身环境行为的规范。

2.学生的环境道德态度状况。

环境道德态度是人们对环境道德问题的认知、情意及行为倾向的表露。调查可以看出:第一,能够做出较为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二,多数学生能显示出约束自身有害于自然环境的行为倾向。第三,学生的环境道德素养呈现出浅层性特征。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的环境道德态度是正向的、积极的,但对“您经常关注和思考环境方面的问题吗?”的回答中选择“经常”的学生比例仅占19%。学生道理上都懂得应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但在实际行动方面有欠缺。

3.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状况。

环境道德行为是个人环境道德知识、环境道德态度的外化,是衡量一个人环境道德素养高低的最直观要素。调查结果发现,幼师生的环境道德行为表现如下。多数幼师生会选择对环境负责的行为;幼师生的环境道德行为具有浅层性的特征。

四、幼师地理教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针对我校学生环境道德水平现状,笔者积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实践。

1.提高环境道德认识,树立环境道德信念。

环境道德认识是环境道德教育的起点。对幼师学生进行环境道德认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科课程”教学。根据韦德曼的观点,所谓“学科课程”就是学生必须接受的主要学科内容。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环境科学知识,使他们不断加深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及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后果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真正懂得在有环境行为时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2.陶冶环境道德情操,培养环境道德习惯。

人们有了环境道德认识,并不一定就能按照环境道德规范去履行相应的环境道德义务,还需要有高尚炽热的环境道德情操。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和利用学校中有教育意义的情景、氛围,对幼师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论道而不说教,使他们在愉悦中陶冶情感、净化心灵,进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地理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把环境道德教育落实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学科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环境道德教育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