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管理会计基本要素

时间:2023-09-27 09:37:15

导语:在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概念,在我国会计界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更未有权威性的结论,我认为很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管理会计理论是由管理会计研究者从管理会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有系统的结论。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是由相互关连的基本理论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

一、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意义

1.有助于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在会计界有人认为管理会计还是一门不成熟的会计学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这与管理会计尚未形成前后一贯的理论有关。要想更好地开展管理会计工作,需要我们有准确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来加以指导。因此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对于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有助于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翻开中外各种管理会计教材及专著,虽然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但各自的体系还是有许多的差别,这与过去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传统认识有关,似乎就应该如此。其实,这也是由于缺乏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系统研究造成的,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

3.有助于制定较为合理的管理会计原则,规范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延伸。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才有可能制定出前后一贯,自成一体的管理会计原则。如果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缺乏研究,那么制定出来的管理会计原则必然是片面的,甚至是违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其生命力及影响就会受到限制。

4.有助于对管理会计理论各要素作出科学界定。在人们对管理会计理论要素认识尚不明朗,对管理会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系统地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从内涵到外延上对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加以界定,便于人们更准确地应用,同时也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

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是指构成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因素。其内容有哪些,说法并不统一。

第一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

1.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2.管理会计的本质,

3.管理会计的目标,

4.管理会计的对象,

5.管理会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

6.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注:宋献中《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

第二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

1.起点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对象理论。

2.基础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原则理论。

3.管理会计核心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原则理论。

4.管理会计实务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程序方法理论,管理会计具体实践。(注:劳秦汉《论管理会计》,《财会审论坛》1995年第4期。)

第三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

1.管理会计的目标。

2.管理会计概念,具体指计量、传送、信息、系统、规划、反馈和成本性态。

3、管理会计原则。

4.管理会计技术。(注:陈今池编著《西方现代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302—303页。)

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要能体现以下基本思想:第一,要有时代特色。管理会计自产生到现在不过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但它的内容变化很大,今后还会不断更新。因此,在理论上要有时代特色,而且能预示其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能容纳下其发展。第二,要前后一贯,具有逻辑性。要避免传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严密、前后一贯性差、逻辑性不强的毛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对各要素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排列组合,而不是任意凑合。第三,要有一定的包容性。管理会计是一项世界性的企业管理语言,因此其理论结构的要素应能够包容得下各个时期中外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有以下一些内容:

1.管理会计的本质,即管理会计概念,

2.管理会计对象,

3.管理会计职能,

4.管理会计目标,

5.管理会计任务,

6.管理会计环境,

7.管理会计假设,

8.管理会计原则,

9.管理会计道德,

10.管理会计哲学,

11.管理会计文化,

12.管理会计程序,

13.管理会计方法,

14.管理会计行为。

1—5项我称之为基本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它阐明管理会计是什么,干些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完成哪些任务。

6—9项我称之为规范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它说明管理会计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一定的规范约束下开展活动的,它是基本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的延伸与发展。

10—14项我称之为行为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管理会计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会计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脱离不了管理会计文化的影响。管理会计程序虽然多变,但每一项具体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基本程序的,管理会计方法是管理会计实践的有力工具,管理会计行为是一切管理会计理论的充分体现。

构造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逻辑起点,我认为应当是管理会计的本质。上述列举的三种观点均不以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因为只有管理会计的本质才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只有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出发,才能把其它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构造出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只有科学地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才能真正将管理会计与其它管理活动区分开来。管理会计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就在于它把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自己研究的根本任务,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中的其它要素难以起到这一统率作用。

只有科学地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才能知道管理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对管理会计本质认识的正确与否,必然会对管理会计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及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教授在研究空间理论结构时,首先从会计的本质开始。(注:利特尔顿著《会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也应从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管理会计理论的核心,应当是管理会计目标,但管理会计目标是由管理会计本质决定的,而不是管理会计目标决定管理会计本质。这一点必须明确,在构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时应摆正这一关系。(

管理会计本质是管理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管理会计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决定管理会计发展的那种基本规定性。我认为它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它是一个以提供经营管理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现代会计的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最能动的会计管理活动。市场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科技水平越高,管理会计越成熟;经营管理越复杂,管理会计的内容越丰富。

三、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定性描述

1.管理会计本质(概念)。管理会计以现代经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利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它部门提供的经济信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产生出许多新的管理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2.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众说不一。我认为管理会计对象是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协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职能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即它能发挥什么作用。管理会计职能随着管理会计工作和理论的演进在不断发展。我认为目前管理会计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

4.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目的,以及所需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对整个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运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本质的能动体现。管理会计目标既有总的目标,也有具体目标。目标要定得科学合理,要让管理会计人员争取能够达到,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确实能有所贡献。

5.管理会计任务。管理会计任务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完成的工作,应负的责任。管理会计任务是由管理会计职能和目标决定的,管理会计任务是否合理,对于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对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会计任务应结合企业实际,要具体明确,尽量量化,做到可以考核,以便激励管理会计人员开展工作。

6.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是指对企业管理会计活动及其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客观条件和状况。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的社会环境。它主要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素质、管理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完备情况的影响。

7.管理会计假设。管理会计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或制约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管理会计假设主要有:管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责任主体、相关范围、货币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会计信息的近似性、币值可变化、计量多变性、方法灵活性、重置成本计价、未来可预计、机会成本、未来收益与成本的确认与配比等。

8.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准则,是规范管理会计活动的指南。管理会计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一般的管理会计原则和具体的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的制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要在对管理会计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来描述其各项原则。

9.管理会计道德。管理会计道德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管理会计人员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管理会计道德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是管理会计原则的必要补充,是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精神境界的重要营养。管理会计道德着重解决管理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协调好管理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身心灵世界的关系,求得一个最佳的平衡。

10.管理会计哲学。管理会计哲学是从管理会计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生长”出来的,但它又是超越管理会计学而上升到更高理论层次的实践哲学。管理会计包含着哲学,管理会计需要哲学。因为它使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形成了更高的理论概括,进而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更高的理论指导。

11.管理会计文化。管理会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长期培养和倡导,在长期的管理会计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表现形态的总和。管理会计文化反过来影响管理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人员的行为。管理会计文化建设对管理会计活动将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2.管理会计程序。管理会计程序是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采取的步骤。可以分为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和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循环,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循环相配合。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步骤,因工作内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要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加以确定。

第2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竞争。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分析研究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为核心,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的、多元化的信息。所以说,战略管理会计实际上就是把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1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关注竞争对手的信息。

关注竞争对手的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应当注重收集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如价格、成本、规模,以及能够决定市场份额等相关信息。

(2)战略管理会计关注挖掘成本降低的机会。

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高度,面对竞争对手,着眼全球,尽力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是建立在相对成本对比的基础之上。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战略管理会计能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内的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资料。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这三个有关市场的基本要素,广泛收集、整理、比较、分析各个方面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能够了解其相对成本,掌握全局,知己知彼,采用相应的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

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企业获得投资报酬方面的作用。实际上,企业相对竞争地位是企业持续稳定盈利的重要因素。

而战略管理会计把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业绩评价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投资指标。

(5)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整体性和长久发展。

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以保证目标的实现。企业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但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运作,减少内部职能的失调和损耗。战略管理会计是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的。

企业应立足长远目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

战略管理会计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

2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制定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是研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上的目标问题;职能战略目标所要确定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目标过程中,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应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

(2)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共同关注的焦点。战略成本管理主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3)经营投资战略决策。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的、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经营投资战略的决策提供充分的条件。

(4)管理战略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会计更要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年度的员工绩效评价等。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和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5)降低战略风险。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

它通过在经营与投资管理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或减少风险。

(6)评价战略业绩。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战略业绩评价不仅能改变原有管理会计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且将业绩评价由财务指标系统扩展到了非财务指标系统。非财务性业绩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质量评价、交货效率评价、企业应变与创新能力评价、雇员评价、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评价、机器运转情况评价等等。

3战略管理会计的操作运用。

(1)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等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同时对所有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等。通过这些措施和方法,使企业能够持久地生存和发展。

(2)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分为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两种。横向价值链的内容包括:一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采购、内勤、经营、外勤、营销和服务等。纵向价值链是将整个行业的价值活动分解成一系列相关的战略活动。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如下: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以及顾客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运用和生产方式等。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竞争对手分析。

第3篇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是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的情况下,为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为企业战略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它之所以产生并得到相应发展,既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导致的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产物,也是原有管理会计自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产物。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

(一)战略管理的发展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的支持

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管理的迅速发展,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满足战略管理的需要,必须进行革新,向战略管理会计过渡。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战略管理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同建立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的制造环境不相适应,因而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真实性。近年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计算机一体化制造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环境和适时生产系统(Justin T ime,JI T)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深刻动摇了管理会计的传统方法。

(1)成本计算方法亟需改进。在新的制造环境下,资金、技术密集化程度日益提高,活劳动在投入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这两方面综合作用导致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日益下降,而各项间接费用则大幅度提高。成本结构变化了,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仍采用工时等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严重扭曲了成本信息,造成了成本信息失真。在高科技制造环境中,人工作业量己不再是企业整体生产经营作业量的主体,间接费用的发生多少与企业产品的生产量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受产品生产多样化、生产管理复杂化的直接影响。如果仍以日益减少的直接人工工时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其结果必然是高产量产品的成本被多计,低产量产品的成本被少计,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因此,寻找真正的成本动因,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基础势在必行。

(2)预算编制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管理会计下,全面预算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这些历史数据发生当时企业所处的环境与现在或未来企业所处的环境往往差异较大,随着预测年限的延长,预测值的有效性逐渐减弱,因此,传统管理会计中编制的只能是短期静态预算。而短期静态预算往往会使经营者为了年终考核而追求企业短期效益,放弃某些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机会,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削弱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

(3)业绩报告系统需要加快更新。传统的业绩报告一般是一月、一旬或一周编报一次,时效性较差。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的制造周期一般是很短的,通常要求在问题发现之时或当天就能取得相关的信息。此外,传统的业绩报告中缺乏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的非货币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等。

2.传统管理会计强调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则有所忽视,因而使其所提供的信息同企业的战略决策失去相关性。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3.传统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除了成本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没有能够提供,这就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

(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平台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着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从技术发展看,信息技术的更新、传播速度己大大加快:新技术从研发到走向市场的周期大大缩短,快捷、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使新技术的普及周期大大缩短,又进一步促进了更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相应地,从企业的发展看,新技术所能拥有的超额回报期缩短了,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而创新方向的决策,要基于对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分析,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实务中企业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处理及传递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强,传统的“维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系统过于昂贵”的观点将会改变,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981年,英国学者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 “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强调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结合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相对竞争者的成本竞争地位。人们沿用了这一名称,但对其定义却未达成统一的共识。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CIMA)的正式术语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这样的一种管理会计形式,它不仅重视内部产生的信息,还重视非财务信息和与外部相关的信息”。虽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各种理解、定义中都包含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要素和特征,如:立足于战略的角度,不仅重视内部而且重视外部,不仅重视财务信息而且重视外部相关信息等。基于这些基本点,我们可以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迎合战略管理需要的决策支持系统,它从战略的高度,收集并加工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经济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内进行战略审视,对外做出战略决策,最大限度地协调企业现实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使企业保持并不断创新长期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关注外部环境

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去。它不再满足于企业内部的零敲碎打式的管理方式,而是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通过与对手的比较来发现问题,并适当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在应用其他管理会计方法时(如量本利分析),也强调应结合竞争对手进行。

(二)关注长期性

战略管理会计超越了单一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因此,作为构成竞争地位主要因素的市场份额就成了研究的重点。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要取得市场份额信息,而且还要密切注视其变化情况,不仅要注意本企业的市场份额,还要注意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甚至在报表中予以列示。

(三)关注全局的整合

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的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同时,它既着眼于现有的活动,即经营范围内的活动,还放眼于各种可能的活动,如扩大经营范围的前景分析等。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视野更加开阔,善于从全局的整合效应出发,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增加盈利能力和企业的价值。

第4篇

【关键词】价值链;价值链会计;财务会计

价值链概念最先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他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价值的定义也由传统的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扩展为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动态转换。波特的价值链管理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管理会计学领域,此后价值链理论被广泛地作为成本管理分析和战略管理会计分析的工具。

在国外学者对价值链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由我国已故著名的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首先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阎达五教授认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具体可表述为:是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教授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IT 环境下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对研究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价值链会计的基本概念、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指出了价值链会计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此后,国内学者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和关注持续升温。在理论研究方面,广大学者纷纷对价值链会计的目标、职能、学科归属、运行机制、理论结构等方面做了研究。在应用研究领域,学者们研究的比较多的是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

綦好东、杨志强(2004)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终极目标是企业的价值增值,但不宜把价值增值定义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他们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笔者认为,他们对价值链会计目标的表述是对终极目标进行了目标分解,将其分解为几个实现阶段,同时阐述了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路径,包括:提供动态信息;协调和优化价值链;进行管理控制。它是一个更容易理解和操作的目标。他们还参照财务会计的职能划分,将价值链会计的基本职能界定为实时评价与反映,将其核心职能描述为多维立体控制。

于富生、张敏(2005)从价值链理论与会计管理理论出发,研究了一个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会计管理框架,对框架的分析深入到了具体的组成部分与运行机制。该框架以时间序列为基础,并结合了不同价值链的特点,具体包括事前的预测、决策和预算,事中的实时管理与控制,事后的分析与考评。张林、于富生、王加灿(2005)系统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理论构成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他们认为,价值链会计目标、假设、本质属于同一层次的会计基础概念,而价值链会计原则是会计基础概念指导下的规范。王淑君、张胜、于富生(2008)建立了包括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对象、会计报告要素、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方法体系等几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该框架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起点,以价值链会计方法体系为终点。他们的研究对于完善整个价值链会计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价值链会计的假设,还有学者将价值链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了对比。

二、在应用研究方面

黄大春、刘春生(2006)构建了基于ERP系统运行环境下的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他们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战略战术维度这三个方面,构建了三维立体成本管理图,将企业成本管理向上提升到战略层次,向下深入到作业层次。文章虽构建了成本管理模式,但对于具体操作并没有给出可行性指导,还只停留于理论层面。

李定安、邓红玉(2007)在基于价值链及价值活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价值链会计的成本核算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按照价值活动的成本受益对象,将价值活动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支持成本三类,通过这种分类来进行成本和价值分析。但文章中只是对单项活动所引起的成本进行了分析,而对于跨越两个活动的流程所引起的固定成本及变动成本的归属问题尚未进行深入探讨。

王海林(2006)探讨了价值链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他参照了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构建了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该模型构建的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主要包括控制目标、控制环境、控制机制、控制体系的基本要素、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几部分。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之间通过构建内部比较器、矫正器、检测器来检测诊断风险并实施控制。

对价值链会计实务研究领域还包括财务预算、存货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

三、结语

在国内,由于价值链会计产生的时间比较短,价值链会计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最基础的理论研究上,且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且内容零散,尚未形成能用于指导实践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应用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且难以用于指导实践。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使价值链会计走出学术限制真正被企业所接受和应用,还应在价值链会计的应用环境方面进行研究,比如价值链会计应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条件、人力资源条件、组织结构条件和文化背景条件等。虽然在目前看来,价值链会计还不能广泛的应用于实务,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成熟,价值链会计的应用将会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价值链会计在将来会有更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 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p.63.New York:Free Press,1985.

第5篇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分析研究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为核心,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的、多元化的信息。所以说,战略管理会计实际上就是把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1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关注竞争对手的信息。

关注竞争对手的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应当注重收集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如价格、成本、规模,以及能够决定市场份额等相关信息。

(2)战略管理会计关注挖掘成本降低的机会。

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高度,面对竞争对手,着眼全球,尽力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是建立在相对成本对比的基础之上。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战略管理会计能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内的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资料。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这三个有关市场的基本要素,广泛收集、整理、比较、分析各个方面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能够了解其相对成本,掌握全局,知己知彼,采用相应的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

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企业获得投资报酬方面的作用。实际上,企业相对竞争地位是企业持续稳定盈利的重要因素。

而战略管理会计把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业绩评价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投资指标。

(5)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整体性和长久发展。

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以保证目标的实现。企业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但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运作,减少内部职能的失调和损耗。战略管理会计是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的。

企业应立足长远目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

战略管理会计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

2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制定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是研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上的目标问题;职能战略目标所要确定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目标过程中,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应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

(2)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共同关注的焦点。战略成本管理主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3)经营投资战略决策。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的、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经营投资战略的决策提供充分的条件。

(4)管理战略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会计更要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年度的员工绩效评价等。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和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5)降低战略风险。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

它通过在经营与投资管理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或减少风险。

(6)评价战略业绩。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战略业绩评价不仅能改变原有管理会计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且将业绩评价由财务指标系统扩展到了非财务指标系统。非财务性业绩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质量评价、交货效率评价、企业应变与创新能力评价、雇员评价、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评价、机器运转情况评价等等。

3战略管理会计的操作运用。

(1)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等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同时对所有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等。通过这些措施和方法,使企业能够持久地生存和发展。

(2)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分为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两种。横向价值链的内容包括:一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采购、内勤、经营、外勤、营销和服务等。纵向价值链是将整个行业的价值活动分解成一系列相关的战略活动。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如下: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以及顾客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运用和生产方式等。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战略管理会计提出利润不仅来自企业内部的效率,而且也来自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分析不是简单的收集,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这样,既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犯,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4)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和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

(5)预警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54-03

一、建立管理会计系统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数据信息基础薄弱

管理会计系统的数据基础是财会数据与非财会数据的结合,非财会数据主要是指业务数据和领导层的管理信息。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财会数据主要是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流程和原理对各机构的会计科目进行汇总整理,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和交易信息,不能满足将财务收支分解到产品和客户,从而无法建立以业务条线、部门、客户、行业、产品为主体的多维度评价。

(二)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采取总分支的管理模式,这与国外银行实行的扁平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大相径庭。国外银行的业务按照产品和渠道进行运作,按照业务条线进行分类核算,不仅可以形成总分支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和损益情况,而且可以得到条线产品和客户等多维度的贡献情况。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核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以业绩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分析评价方法困难较大。

(三)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难以确定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是实施管理会计核算的基础,只有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才能正确反映各责任中心部门的经营成果。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资源培植和业绩评价的重要杠杆和工具,确定过程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种类和审批权限,而且也考虑资源的合理分配,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是重要而棘手的,不仅涉及到技术因素,而且涉及到人的因素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

(四)“责权利”的评价机制长期缺乏

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与各责任部门的切身利益挂钩,调动其积极性。但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本级部门及各级管理行的业绩评价与“责权利统一”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收入分配难以真正与业绩挂钩,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的主要内容

参考国外银行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应当以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为基础,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衡量标准,以作业成本法等为具体方法,以盈利测算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各个系统相互融通,通过合理的代码设置,实现交易信息的全面展现,按照代码汇总,即可得到相应多维信息,为合理的预测和业绩考评打下基础(见下图)。

(一)制定按产品期限细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1?郾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一般原则。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在设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的先进经验,在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为所有资产负债表中的科目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二是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要由司库部门负责制定;三是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该保证业务部门不受匹配失调(缺口风险)的损害。

2?郾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基本方法。采用多重资金池定价法的方式,以产品和期限为分类,以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价格=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政策导向溢价为定价规则,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必须保证转移归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政策目标的实现,按照期限结构、货币结构以及核心存款比例和外部基准利率等基本要素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外部基准利率主要有货币市场利率和人民银行法定利率两种。在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时,应该在兼顾操作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针对每笔业务的不同、重新定价特征逐笔匹配不同的FTP价格,达到在货币市场完善的情况下,资产业务的FTP一般就是商业银行在市场上能够随时融到所需资金的边际成本,而负债业务的FTP则商业银行在市场上能够随时拆出资金的边际收益的结果。同时定价还可附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委员会所决定的其他政策导向溢价,以传递决策层管理信号,引导业务部门的经营行为。

(二)建立本量利分析法下的机构评价

机构网点是商业银行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的营业场所,是筹集资金、获取收益的主要渠道。对于责任会计体系来说,某一机构网点即构成一责任中心,因此建立对机构网点的评价模型尤为重要,也是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效益和回报的必然要求。

按照本量利分析法的一般原则,将筹资总量作为变量,按照不同的比例(贷款(假定占比a%)、投资(假定占比b%)、存放同业或央行 (假定占比c%)、留存备付用以购买固定资产等(假定占比d%))建立模型。

总成本=存款利息支出+由贷款利息收入产生的营业税+业务费用+固定成本(人事费、折旧费)。利息支出、营业税、业务费用属于变动成本。进一步将变动成本总量转变为单位变动成本率,将总收入转化为单位收入率,即单位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量/筹资总量、单位收入率=总收入/筹资总量,可以得出了银行本量利的基本模型:利润=总收入-变动成本总量-固定成本=(单位收入率-单位变动成本率)?鄢筹资总量-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鄢筹资总量-固定成本

对上述模型进行演变,我们可以得到筹资总量=(利润+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固定成本=筹资总量?鄢边际贡献率-利润=总收入-变动成本总量-利润,利用上述模型可以测算得出在目标利润既定,人事费和折旧费不变的情况下,机构网点的总筹资量;以及边际贡献率、筹资总量、目标利润既定的情况下,该机构网点的费用投入上限,并得到该机构网点经营杠杆并采用经营杠杆对未来计划期进行预测。

(三)利用作业成本法归集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有效地把银行的经营费用分配给各种产品与业务的成本计量方法,其目的是将复杂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笔作业,据此分辨出作业成本的动因,从而找到成本支出的源头,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比较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成本法依据会计科目归集成本,如:人工成本、折旧成本、福利成本、会议费等等。而作业成本法则以每单位作业所消耗的成本来追溯成本的动因,如开户、汇款、信用卡、客户咨询等等。管理者通过对作业的管理来管理成本,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设计,进而为银行的流程再造提供支持;作业成本法为产品与服务的再定价策略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确定内部服务转移价格;通过对产品绩效和资源消耗的分析,提升银行的成本效率,保证银行所提供的任何一项产品和服务带来足够的收益(见下图)。

(四)利用经济资本测算客户的风险成本

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由于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的限制,银行要就其业务所引致的风险资产、操作风险、房屋设备(资本性占用)等提供相应的资本,但资本并不是免费获得的,银行要向股东提供资本回报,这种资本回报要求也要分解到客户(这种资本不一定与账面资本对应,以下称为经济资本)。根据银行的经营特点及内部管理要求,客户对应的经济资本回报计算公式如下:

客户占用经济资本的回报要求=客户占用经济资本?鄢经济资本回报率;

客户占用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资本性占用;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客户对应风险资产?鄢经济资本分配系数;

资本性占用=客户对应的资本性占用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与客户业务量成正比,资本性占用的分解采用与费用分解相同的方式进行。

(五)应用责任会计原理形成分部门核算评价

分部门核算是把各部门作为模拟的独立核算单位,通过对部门间资金存欠、收益划分、成本分摊等事项进行整合,为分行各管理层提供较准确的、动态的分部门会计资料,使管理者全面了解各部门的经营情况,同时为内部考核和合理预测经营前景提供科学依据。

1?郾建立责任中心,正确划分经营性部门和非经营性部门是开展分部门核算工作的基础。以部门是否可以直接产生收益为标准,可将行内的部门划分为两类责任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2?郾根据各部门的业务经营范围和职责分工,本着“谁使用谁承担”的原则,以账户为单位,确定每一个资产、负债、损益账户的归属部门,正确划分资金。

一是将资产、负债账户归属于使用及管理该账户的部门;二是将损益类账户与其对应的生息资产、付息负债账户归属于同一部门;三是将资产类账户与根据其余额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呆账准备金账户归属于同一部门;四是存款账户与根据其余额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并缴存的存款准备金账户归属于同一部门。

3?郾确定资金存欠关系,计算部门资金往来差额。每日营业结束后,电脑根据账户信息中的相关栏位信息,将各表内账户余额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资金划分完成后,电脑分部门、分货币将所有账户余额分别借方、贷方进行累加,并将借方合计余额与贷方合计余额进行轧差,最终确定各部门占用/提供资金的金额,并据此办理部门资金往来的会计转账,编制分部门资产负债表。

4?郾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计算存欠息。

5?郾损益分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收入(如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等)以资金划分为基础,直接列入相关业务部门的损益账户。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支出(如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等),以资金划分为基础,直接列入相关业务部门的损益账户。业务费用根据费用项目的性质分摊。对于非提供直接对口服务的成本中心的成本分摊标准是根据成本中心的性质选择分摊标准或者提供直接对口服务的成本中心的成本分摊。

(六)形成分机构、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的盈利分析体系

利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本量利分析法、作业成本法、责任会计原理和经济资本,可以得到分机构、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贡献度的数据。与产品和客户相关的收益贡献主要包括利差收入和非利差收入两部分,非利差收入主要是指中间业务收入。产品和客户的利差收入是利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并结合作业成本和经济资本取得的。以上四方面相互关联,起点都是预算目标,是总预算的分解,另一方面,它们各有侧重,责任主体不同,因此,计量方法也有差别。

三、建立管理会计系统政策建议

(一)改善数据信息质量

管理会计系统是与业绩考评紧密相关的系统,因此需要高质量的数据来保证其发挥作用。对于现有数据一是要对目前数据进行整理,可用的信息保留,不可用的信息删除,不完善的信息按照管理会计系统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完善和补充填报。新增数据应该从源头把关,保证新增数据的质量。杜绝“垃圾进,垃圾出”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管理学科,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和会计学的结合,它的出现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内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经济、金融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系统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以保证适应要求。

第7篇

一、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是获得竞争优势。在波特的通用战略中,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都极其重视成本的管理。前者的作用在于“开源”,后者在于“节流”,都是增强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手段。顾客在作购买决定之前,首先都会求得一个功能,质量和价格的平衡。这个平衡同时正是追求顾客满意的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战略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完全从市场出发的,绝不是传统观念下的低成本控制。

1、战略成本动因

传统管理会计的重点是将产量作为几乎是唯一的成本动因,“产量成本”的概念一度为指导管理会计实务的原理。事实上,成本结构和成本业绩反映的是过去的战略决策—结构性动因和现在的管理行为—执行性动因。成本分析必须基于对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的深刻理解。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结构的成本动因,它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结构。它主要有:

(1)规模。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如在营销、研发等方面加大投资,可以降低单位成本。这与企业的水平一体化相关。

(2)范围。是指企业为了让自己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销售和原材料提供等。这与企业的垂直一体化相关。

(3)经验。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学习曲线运用到人工成本计量中。

(4)技术。技术包含于任何一个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之中。只有那些能转变为率先行动者优势的技术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

(5)复杂性。企业的产品种类、服务范围与市场特性有关。不同的目标市场应有不同的价值活动。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多数不可量化。它主要有:

①生产力。主要通过固定成本企业的成本水平。

②全面质量管理(TQM)。TQM强调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每一名员工都承担质量责任。要求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

③生产能力利用率。充分调动企业所有资源,优化资本配置,提高员工向心力是现代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

④联系。是指企业各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不单包括企业生产活动的关联,还包括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间的依存关系。

传统管理会计单单注意结构性或执行性动因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将它们综合在一起考虑。但是战略管理会计就不是一项静态的技术,而是一系列动态的分析决策了。事实上不是所有战略动因都同时同等重要,但其中一些确实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根据具体企业情况,每一个成本动因都有特定的成本分析法则。管理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审视结构性和执行性成本动因,深刻理解成本结构的动态,才能使企业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战略动因分析的重要性。

通用汽车公司在整个80年代的销量是福特公司的两倍多。为了保持优势,通用依据传统管理会计的观点,单在生产技术方面大力投资,意图降低成本,而对规模范围、经验等方面未加注意。而福特认为一味追求产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产品种类上的不经济,在对通用的分析中,福特还认识到通用的技术进步不是因为它的劳动密集性生产线,而是生产能力的利用和质量管理动因。于是福特果断地削减大量车型,创造出质量和生产线复杂性动因更和谐的局势,从而在战略动因的利用上整体超过了通用。时至今日,福特的汽车销量已远远超过通用,位居世界第一。

作业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具体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是把价值链根据动因分成一个个的作业活动单位。尽量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选用低成本作业,以优化资源配置。价值链在市场与竞争状况分析阶段已有所论及,那时它只对企业起一个初步的描述作用,现在随着成本动因加入,明确的作业概念出现,它将起实际的控制作用。

2、目标成本管理

由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摸索出的系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是根据产品在市场上能接受的价格和预期利润倒推出生产成本。这是突破传统思维的战略思想。首先,设定“理想的”目标,代替“合理的”目标,意味着对成本降低无穷尽的追求。其次,用市场需求指导决策实际上是将顾客的需求体现在价格、质量和成本的平衡关系中。不光制造成本、设计方案、生产工艺都视为内部因素,连与供应商的关系等也包括在内。JIT生产方式的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管理会计界通过对世界数百家大公司的调查发现,大约85%—90%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已被决定。因此这种追求极限的成本思想必须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成本意识。会计人员应被视为整个成本管理队伍中的一分子。数据的收集分析也应体现在整个价值链过程中,而非仅局限于生产阶段。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这种方法的很好实践。总的来说,目标成本管理可视作一个动态的成本管理过程,而非一系列技术的简单结合。

我国邯钢于1991年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就是化的目标成本管理,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从产品在市场上被承认可接受的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其潜在效益,从后向前核定,直到原材料采购。可见中外优秀企业从实践中已认识到,运用战略思想指导企业微观活动是发掘企业潜力的动力所在。

作业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的特点生产经营的起点以市场、顾客需求为起点从市场价格开始基本控制环节作业工序控制标准每一作业的资源消耗根据后一作业需求量决定由后向前推至设计阶段控制手段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提高增加价值的作业的运作效率着重在设计阶段大力削减成本,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

销学家麦卡锡将各种因素归结为4个方面: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产品方面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已经涉及,下面论述价格、分销和促销方面的战略管理。

会计人员在企业活动中和营销主管一起决定价格策略和销售预算。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是企业获利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战略管理会计中,销售收入和成本信息一样,应从顾客和市场出发。根据价格制定的不同依据,可将定价方法分作3类:

1、成本导向定价:以营销产品的成本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定价方法,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就属此类。它使用吸收成本法突出产品获利能力,但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顾客和细分市场会有不同的收益。不过因为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为分析拓展了思路,成本导向定价的简便易行在今天仍有其实用价值。

2、需求导向定价: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态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企业的营销成本和市场竞争状态,制定或调整销售价格的方法。根据价格需求弹性定价是较普遍的方法。按照经济学的,这个方法可谓无懈可击,但将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完全量化却几乎是不可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使需求导向定价的实际运用并不广泛。

3、竞争导向定价: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供应竞争状态和顾客反应为依据,以决定是否参与竞争的定价方法。由于此方法完全从市场出发,并要求企业始终保持动态的战略眼光,因此效果十分显著。在战略定价中,竞争导向定价已被广泛应用。

第8篇

【关键词】 价值管理; 泛会计; 会计范式; 会计概念; 会计范围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008-04

一、问题提出

为什么要选择价值管理计量管理作为会计新范式的基础呢?因为社会正处在新变革的初始阶段,这种变革“甚至比工业革命更要有震撼力,因为成千上万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变化同时出现,构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体系,与之伴随的又是一种被叫作‘现代化’的全新的文明或者生活方式”[ 1 ]。这场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及其运作方式:(1)企业不再有清晰的边界,而演化为一个由价值链交织起来的网络组织;(2)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成本(Cost)、质量(Quality)、时间(Time)、服务(Service)和环境(Environment)都是赢得客户的关键因素;(3)企业也是一种产品,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企业重组(Corporate Restructuring)、兼并与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产业;(4)价值作为一个综合的竞争力指标取代利润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当代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价值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所关注的关键问题。所以,从价值管理计量的视角来构建新会计范式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管理大师Peter F.Drucker(1991)指出传统会计系统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会计模式未能为最高管理层提供战略所需要的信息;Marsh(1999)认为企业价值管理是一个管理结构,通过评价和管理企业活动为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并通过股票价格的增加、股利的增长来给予奖励;Feldman和March(2003)提出一旦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应时,选择相适应的价值管理模式就能够有效地促进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趋同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夏冬林(2006)认为基于价值信息系统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企业资产的价值,它可以提供的信息更接近市场估价,更及时地验证市场预期,从而更加有利于价值管理绩效的实现。本文将对照传统会计研究基于价值管理计量管理的新会计概念与范围,并考察其变化之处。在此,笔者把基于价值管理计量的新会计概念称“泛会计”(Pan-Accounting)。

二、泛会计概念的界定与比较

(一)泛会计概念的界定

泛会计范式是什么?它与传统会计范式有何区别?概念是范式的基础,辨析新旧范式的会计概念界定是正确理解泛会计范式内涵的第一步。新范式下的泛会计准_定义为:会计是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通过价值计量过程反映其增值活动和控制环节,以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目标。泛会计概念范围不仅包括传统财务会计范畴,还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范畴纳入其中。

1.泛会计的属性具有两重性

第一,计量是基本属性。价值计量是泛会计存在的最基本理由,泛会计是对价值管理活动的信息映射。通过账户系统和财务会计确认及计量是对企业价值活动描述的一个基本维度;同时,也可以基于业务流程更加同步和实时反映价值活动信息的多个维度表达。这可以采用公众认可的传统会计的公允价值或者历史成本计量,也可以采用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现净值(NPV),甚至可以采用市场客户值(MVA)、经济增加值(EVA)和股东增加值(SVA)等。泛会计计量就是企业价值管理多维信息计量。第二,管理活动是派生属性。泛会计的管理活动属性需依附于价值计量属性,价值计量与价值管理难以分裂,它需要通过价值管理“提升器”功能来实现。泛会计计量必须体现“价值管理活动”来反映其背后的价值活动。不过,在泛会计计量信息粒度、相关性、频度性、前瞻性和空间性等设计表达方面,泛会计计量程度与范畴要远远丰富于传统会计计量,能够更好“满足”价值活动的需要。

2.泛会计涵盖的范围更加宽泛

泛会计跨范围不仅涵盖传统意义的财务会计,而且包括企业一切价值增值活动计量的其他学科,如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审计、公司财务管理多方领域。它的信息表达规则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对企业外部提供的价值信息(如财务会计),它遵循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规则,与企业经济活动并不同步,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形式过滤掉大量价值信息;第二类为对企业内部提供的价值信息(如管理会计),它更强调价值活动增值的内在逻辑(如卡普兰教授的战略价值地图和波特的价值链等),信息计量与企业经济活动要求同步,且强调管理多目标的信息多维度要求;第三类为对企业外部投资者提供的价值信息(如公司财务管理),由于强调前瞻预测性要求,因此,它遵循公司财务管理的价值评价规则,不要求信息的可靠性和追溯性,而要求更好反映并购或重组时资产的未来价值。

3.泛会计逻辑结构更加灵活和多样性

我们知道,传统会计逻辑结构比较单一和固化,采用会计凭证方式将信息输入账户系统,会计凭证将特定方法和特定数据固化起来,而泛会计逻辑比较灵活和多样性,采用基于决策支持(DSS)逻辑思想,让方法库、数据库和专家库并行存在,根据多目标来组合生成不同信息支持决策和管控,它是一个与业务流同步实时系统。可以理解,传统会计账户系统是泛会计系统的组成部分或一种特例存在。

从强调账户系统的传统会计扩展到强调价值计量的泛会计,泛会计“是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的概念界定不仅是对原有范围的简单延伸,而且是内涵与外延的根本性拓展。

(二)与传统会计概念的比较

传统会计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8)对会计的概念定义为:“会计是计量、处理和传送有关经济单位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依据它所提供的信息,报表使用者可据以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该概念还是把会计本质界定为信息系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迁,“会计是信息系统”的概念表达愈来愈显得狭隘。它将除会计账户系统提供的价值信息之外的各类货币计量信息和会计管理行为排除在外,其实,游离在账户系统以外的成本实时信息、管理会计过程信息、内部会计控制活动信息、内部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以及公司财务管理控制信息等,这些价值信息不作为会计范畴的信息并剔除在外,传统会计的生命力将会被湮灭。泛会计概念与传统会计相比,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1.泛会计有着比传统会计更泛化的“重心”

传统会计的重心不是“资产”,而是“收益”[ 2 ]。传统会计确认计量围绕资产、负债、收入和成本等六个会计基本要素,但归根结底还是“收益”,它最能表达企业契约各方的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关键点。随着时代变迁,“收益”信息反映过于狭隘和单薄,泛会计需要关注“企业价值”。泛会计信息确认与计量,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组织“价值链”价值增值信息,而且还要把关注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价值链,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标准不再是利润,而是“企业价值”。因此,企业价值管理成为现代管理和控制的核心任务,价值增值也成为当代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对外表现为创造顾客满意的价值产品和服务,对内表现为获得价值链增值(剔除成本后)的收益。可见,泛会计的重心“企业价值”取代传统会计的重心“收益”是未来会计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

2.泛会计有着比传统会计更宽泛的视角

泛会计概念比传统会计概念的眼界更加全面,不再是单一和外部的视角,而是多维和内部与外部交错的多层次视角。传统会计的主要职责就是“受托责任”或“决策有用性”,向报表使用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这种信息强调相关性,更加强调信息可靠性以便于“利益分配”,具有“政治特征”。这也是传统会计采用“账簿系统原理”将规则和数据固化的根源。反观泛会计系统,它不局限于单一会计信息表达形式: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对内部管理者,实时提供价值增值信息和绘制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战略地图”等。

3.泛会计有着比传统会计更强调过程性的目标

泛会计与传统会计对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传统会计目标只关注目标本身的内容及其层次性,而泛会计目标除此以外还强调反映目标实现的“桥梁”,即目标的实现过程。新旧范式的会计目标都强调使用者需求导向的产物,看似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然而泛会计范式的会计目标实现了不同使用者多维目标需求的统一,无须像传统会计范式对会计目标作无可奈何的取舍和排序。表面“不起眼”的差异意味着背后结构性的变革。这种结构性变革的要点在于大大缩小了实现途径与会计目标的偏离程度。大量文献已经表明,传统会计目标并不能在传统会计范式下得到很好的实现,而泛会计范式的会计目标由于有了逻辑结构的保障,其实现途径与之偏离程度将远小于以往。从中得到的一个启示是,会计目标研究应该更加重视目标的实现途径,而不仅仅是提出一些关于目标的术语,即强调会计科学的设计性。

4.泛会计有着比传统会计更深度结合的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它是人造系统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固化结合的产物[ 3 ]。如何定位泛会计范式之下的会计职能呢?第一,反映职能。(1)信息获取和储存。与传统会计系统不同,通过会计凭证记录的会计信息只是泛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大量泛会计信息直接来源于业务系统,在业务发生之时就存储在数据库中。(2)反映职能的实现模式。泛会计反映职能有狭义会计模式、改良会计模式和广义会计模式三种不同实现模式。三种模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们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企业,没有所谓最优的实现模式,正是泛会计系统异构性的体现。第二,控制职能。对泛会计而言,“控制”与“反映”同等重要,是“反映”职能延伸。(1)价值信息原本就承担着监督功能。一方面,价值信息能够减少人的信息优势,从而使委托人可以更好地观测人的行动;另一方面,价值信息为委托人实施激励或惩罚措施提供了信号。(2)泛会计是价值管理的中枢。企业价值管理目标的规划、分解、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借助泛会计提供的信息。(3)泛会计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控制实现对r值管理活动的控制。泛会计系统通过调控资金投向和分配方式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4)数据库与方法库固化的传统会计账簿结构十分有利于监控业务流程。

总体而言,泛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有表1中8个方面的差异。

三、泛会计范围的确定与比较

(一)泛会计范围的确定

“会计范围”一词的含义非常丰富,既可以指会计工作的时空范围,也可以指会计科学的学科范围,还可以指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这里的“会计范围”,主要是从会计理论层面讨论会计结构和功能意义上的范围。作为一个人造系统,会计是有界限和限制的,它既不可能提供无限功能,也不可能无限地提供功能。传统会计被定义为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因而传统会计范围是平面的范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两个维度规定了会计信息所在的平面,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程序和方法划定了会计信息在这个平面上的边界。

如何确定泛会计的范围呢?泛会计是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它具有价值计量和价值管理“二元一体”属性特征。所以,泛会计范围不仅要从泛会计信息(价值信息)所在的平面来考察,还要从信息背后对价值管理的控制行为来考察,这就形成了三个维度。因此,泛会计范围是立体的范围(见图1)。

下面首先从泛会计信息所在的平面来考察泛会计的范围,然后引入控制行为扩展到三维空间来确定泛会计的范围。

1.从二维空间考察泛会计的范围,就是要确定泛会计信息的边界

泛会计作为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计量所产生的泛会计信息是对价值管理活动的映射,是价值管理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泛会计信息包括三类:(1)传统会计信息。传统会计信息就是传统会计范式下会计系统生产的会计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稍后会进一步说明。(2)衍会计信息。所谓衍会计信息,就是由传统会计信息衍生出来的管理会计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等。会计信息和衍会计信息主要是用货币来定量化描述信息的,特别是狭义会计信息基本上完全属于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经济信息。(3)类会计信息。类会计信息属于衍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交界的中间地带,它指的是价值管理映射的、有助于内外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其他价值信息,它们可能是货币计量信息,也可能是非货币计量信息。

2.控制行为的引入把泛会计的范围拓展到三维空间

价值计量和价值管理“二元一体”是泛会计的显著特征,信息反映与控制行为无法分割,抛开背后的价值管理来讨论价值计量便失去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可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三个层面来理解控制行为的范围[ 4 ]:(1)在战略管理领域内,价值管理应完成四项任务:绩效、获利、衡量尺度和报告;(2)管理控制层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是价值管理在管理控制层的静态表现,而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编制外部报表则是它在管理控制层的动态管理内容;(3)财务交易和作业操作层面,这是价值管理的基本操作层面,是进行有效价值管理控制的保障。

从三维空间分析和确定泛会计的范围,有助于加深对泛会计“二元一体”属性的认识,把“二元一体”属性放到三维空间来考察,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泛会计的三维逻辑结构。通过价值计量反映价值管理和利用价值计量信息控制价值管理构成了泛会计的完整逻辑结构。它们产生的经济后果造成了企业价值存量水平的变动,正常情况下这种变动是正向的,即按照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变动。企业价值存量水平变动是客观存在的内在变化,但还必须经过投资者和价值相关公众的主观价值评价后才能成为人意识中的价值。

(二)与传统会计范围的比较

泛会计范式的会计范围与传统会计范式的会计范围相比,不是原有范围的简单延伸,而是会计内涵和外延根本性拓展所导致的结构性变革。归纳起来,泛会计范围与传统会计范围存在三个层面的差异:(1)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围不同;(2)讨论范围的空间范畴不同;(3)会计范围的实践涵义不同。

第一,从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围来看,泛会计信息包含传统会计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是泛会计信息的一个子集。传统会计系统是以复式簿记为记录工具、以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系统。传统会计信息的狭义概念是指通过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加工而得的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供给报表使用者,帮助其进行经济决策;传统会计信息的广义概念,不仅包括财务报表信息,还包括会计准则所规定的表外信息,这些信息同样会在财务报告上予以披露,以更好地反映财务报表信息。传统会计信息不包括管理会计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等衍会计信息,更不包括类会计信息。因此,从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围来看,泛会计比传统会计更加广泛(见图2)。

第二,从讨论范围的空间范畴来看,泛会计范围是三维空间的范围,而传统会计范围只是二维空间的范围。“价值管理计量系统”与“经济信息系统”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且是一个控制系统。价值计量和价值管理“二元一体”,体现了泛会计范式与传统会计范式的显著区别。

第三,从会计范围的实践涵义来看,泛会计具有职能管理和全员管理双重性,而传统会计只是一种职能管理。泛会计范式包含了芍挚创“会计世界”的视角:对于财务部或者会计部这样的职能部门而言,泛会计是一项管理职能;对于企业整体而言,泛会计是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而全员参与的一系列过程,它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容[ 5 ]。

四、结束语

作为价值管理计量系统的泛会计,其基本目标是反映和控制价值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泛会计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会计内涵和外延的升华,这直接表现在泛会计范围比传统会计有了极大的拓展。泛会计范围的拓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信息边界,即泛会计信息的广度超出了传统会计信息的范畴;二是新增的行为视角,即泛会计不仅包括价值信息,还包括信息背后的价值管理活动,三维立体视角是泛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最大区别。

【参考文献】

[1]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 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钱逢胜,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东,王翔.企业价值战略:现代公司的绩效解析与兴衰奥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陈良华,张P.会计理论丛林与走出丛林困境[J].会计之友,2015(9):6-10.

第9篇

【关键词】 本科会计教育;会计人才素质;教育理念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过程中,因受环境影响,加之相关概念和目的不明确,在会计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环境分析入手,探讨了会计人才素质的三要素以及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理念,提出了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

一、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的环境和问题

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加剧,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日益明显。伴随着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生存环境逐步恶化,竞争日趋激烈残酷,部分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出现使会计职业界在公众心目中的诚信度降低。此外,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影响,以及国际人才流动加速,我国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教育环境方面,会计专业教育面对的是经过十余年基础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环境始终得不到改善,应试教育的氛围依然浓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较差。而且,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生众多的现实带来的就业压力给学生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使得他们不得不疲于应付各种资格考试,由此形成了轻视素质培养、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另外,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和学校都被一系列量化的指标考核所束缚,加之不合理的师生比,使得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匮乏,这些都给会计人才素质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其表现有: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与互动,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角度来构架,以会计职业的知识需要展开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局限于满足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要求。

二、需要认识的会计人才素质观

对会计人才素质缺乏应有的认识,是导致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现状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明确会计人才素质这一概念,必须从素质、人才素质进行分析。

关于素质与人才素质,1998年5月,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召开的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已进行了讨论。各素质教育试点高校对素质概念达成的共识是:素质是人们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如何做人,表现为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等等(罗嵘2004)。

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罗洪铁2002)。可见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成果的人即为人才。而要完成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内在素质,这些必备的内在素质即为人才素质。具体分析,人才素质包括不同的具体要素。如,钟志贤(2004)指出,知识时代在不忽视人才的基本素养(读写算能力)的前提下,比较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兼容能力、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九大能力。

由人才素质的含义可以得出,会计人才素质是指能够在会计领域完成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劳动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内在素质。相关的机构和学者对会计人才素质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很多研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准则第9号》中,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类。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沟通技能、交流技能和理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质。

有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会计职业界、会计教育工作者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总结归纳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林志军(2008)通过因素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多项不同素质中总结出几点最重要的要素,分别是商业/管理技能、商业/管理知识、核心会计知识、个性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基础知识和技能(general knowledge and basic techniques)。

根据人才素质的定义,总结之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会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多个具体要素,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具体要素不尽相同。

可以认为,会计人才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基本要素:

(一)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一方面调节从业人员的内部关系,加强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了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项目。特别指出会计人员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应当指出,会计职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应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提供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判断和服务。

(二)知识素质

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一般性知识包括数学、语言等基础知识,是进行思考、交流、逻辑思维、判断、分析、决策的必备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是指有关企业、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性质和运作的知识,以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原理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使用、管理、评价、设计信息系统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指会计学科体系内的具体知识,是直接指导具体会计工作的理论和技术规范。如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调查发现,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知识要素。会计工作的要求不同,应具备知识素质可以有一定的差别。

(三)能力素质

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中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规定的标准承担某一工作角色的能力。从事不同层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不完全相同。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

三、需要确立的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理念

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基础教育在某些重要环节的缺失,以及会计人才素质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要确立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以及人本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着重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这种热情和习惯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不断地去主动学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面对基础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欠缺,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必须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做出及时和恰当的判断,最大化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人本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也即人的应有地位、作用和尊严,需要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这种理念下,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会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于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兴趣和关注度,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趣味。同时,在学生个性被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特点,结合会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依据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为:

(一)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教育环境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科教育的生源质量、不同院校的教育资源都存在差异。高等院校可以根据会计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设定差别化的培养目标。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例如,生源质量较高的院校,可以设定培养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的目标,确定的具体素质要素可以偏重于高层次经济管理知识、数量分析知识、研究能力以及思维决策能力等。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可以提高会计本科教育的效率,利用优势教学资源以及办学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某一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主体来看有利于实施人本教育,有利于会计本科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整合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

目前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财经类公共课程、会计专业课程和会计专业方向课程。可以根据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会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应该是相互交融与促进的,需要从会计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具体方面进行整合。其中会计知识掌握主要以“会计学原理”课为起点,从各门会计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展开;会计诚信品格塑造以属本科公共课程的“伦理道德”课、属会计专业课程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课为主线,并融合在“会计学原理”以及各门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形成则应从“会计学原理”课着手,融合在各门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

(三)创新会计本科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是体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关键。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以及生源情况进行具体设计。1.创新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即要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知识领域,逐渐形成独立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2.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除此之外,通过网络系统可实现与国家教育网络乃至国外教育网络的链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等各种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学生知识内化、能力拓展、创新精神的形成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方面。会计实践教学应围绕会计人才素质构成要素设立具体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是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包括会计实验与实习、案例分析、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特点进行差别化的设置。

五、结论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因素,同时环境的特点也为会计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要求和挑战。本科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依据经济环境、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会计人才素质的具体要素,依据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和人本教育的理念,整合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创新会计本科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嵘. 论国民道德素质及其特征.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11 (2):98-100.

[2] 罗洪铁. 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 中国人才,2002,(3): 23-24.

[3]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