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描写美术论文

时间:2022-01-26 12:14:35

导语:在描写美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描写美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职专美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在新课程中,国家把审美教育列入新世纪人才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专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给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的机会,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方面,美育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它的宗旨是审美育人。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职专美术课教学如何审美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职专美术教材《美术设计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共有三个部分: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这些摘要的铺垫。

1、“造型”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具体内容涵盖素描、构图、透视原理三部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最基础的知识。如线条、形状、构图、结构、空间、明暗、质感等,让学生对“造型”艺术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绘画材料、工具、造型手段作最基本的介绍。如:如何拿铅笔;如何画线条;手腕如何运动;如何构图;比例大小;透视规律;素描的主要种类等。结合图例示范、讲解,明暗素描中物体的三大面,五级调子的基础知识;结构素描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设计素描中,线仍然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静物素描写生,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经过动手实践,学生对于绘画的相关知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审美的体验是生动和深刻的。也促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2、“构成”是本教材学习的重点。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所谓“构成”就是按照美学创作的原理,把一种物体形态分割成多个单元,又可以把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物体形态,这种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的活动即是基础设计的构成。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学习构成一是方法(怎样思维、怎样设计、怎样表现);二是找美感(美无处不在但需要发现,那怕是一点、一线、一面都有它存在的最佳视觉效果,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充分表现其美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多角度思维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构成的起始阶段,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导入,告诉学生:假设每人10枚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棋子,请你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比一比谁的排列方式最多,赛一赛谁的构思最巧妙。其实,在学生苦思冥想的时候,无形中已经步入设计的大门……。又如在色彩构成学习中,我采用欣赏评述的学习方式,结合色彩的基础知识,如: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冷暖色、色调等讲解一些绘画作品;同时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搜集大量精美的平面设计资料给予学生启发、引导,为其进一步认识色彩,感受色彩提供帮助。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此外,我还利用示范,加强直观教学。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作了相关的示范教学:三间色,不同的复色的调色练习;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调色练习;用调出的色彩作明度和纯度的渐变练习;用和谐色和对比色作平面构成的一些练习。学生看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比对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纷纷动手去调色、上色,去尝试、创作。他们收获了知识、自信、体验,更多的是快乐和对美的感受。

3、“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是对前者的延伸与提高。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名领域,如:建筑、工业、环艺、装璜、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美学领域中,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本课程重点学习平面设计。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平面设计是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主要任务是利用图形、文字、色彩、材质这四个核心元素和观众进行沟通,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欣赏、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设计师的构思和设计理念,以及表现手法,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等等;理解设计师如何把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版式当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如:规律框架和非规律框架、可见框架和隐性框架。另外,字体和字型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是非常讲究的。选择字体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在色彩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修养。色彩是一种语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让人产生联想,能让人感到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要善于调动视觉元素设计。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探索,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根据作品主题分析设计师思想轨迹。例如作品中选用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的角度,作品最终效果说明主题的力度等。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阐述。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审美基础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美,理解美。一个人只有在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才会较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从中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因此,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应在其基本意识建立后,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美的好奇、探索之情。促发其自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可以从引导入手,把握美感的多样性。

1、精选大量古今中外美的艺术作品, 如: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雕塑等,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其色彩、线条、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愉悦心情,开阔眼界,接受美的熏陶。

2、精选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作品, 如: 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赏、评述。让学生去注意生活中美的事物,将审美的眼光、意识从纯艺术转到实用性的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审美认识的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硕士论文,职专美术。

3、精选一些“丑”的艺术形象,精心引导,让学生从丑的形象,认识、了解丑的现实,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罗丹的《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一个出卖肉体的,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是,罗丹就是通过这个丑陋的躯体,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她的不公正的鞭苔、蹂躏与摧残;还有米勒的《扶锄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齐白石的“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的《群鼠图》等都这样。其给人不是而是痛感(除作品的形式美外),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真理,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

最后,要鼓励学生将审美融合到美术创作上去,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审美教育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功。如通过美术课训练、练习,掌握素描、速写、色彩、设计、手工制作等的画法和制作方法,让他们更为自如地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美。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如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美化校园、布置教室、装饰宿舍,营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自身仪表的整洁大方,讲究文明礼貌,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互助互爱,营建一个和谐进取的集体。让学生的生活也充满美。

3、为学生提供创造美、表现美能力的机会。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组织观摩、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平台。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让美丽的艺术之花,盛放在学生生活的画卷上。

参考文献: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教育》2007.2

第2篇

艺术理论论文3700字(一):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下属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并不断地有新的开拓、新的想法、新的追求,现在创办《艺术学研究》这份杂志,我觉得这对于中国艺术学的学科发展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艺术学的学科设置及相关研究是近十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重要议题,最早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之初,教育部在国务院指导要求下重新调整高校的学科目录,要缩减50%的学科名称,需要将400多个缩减成200多个。我当时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和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靳尚谊先生都参加了这次学科目录调整的讨论,当时就讨论过艺术学科。从教育部和高校的管理角度考虑,有艺术学这样的一级学科是有好处的,因为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类学科比较多,统一起来利于管理。但是,从学科建制和学理层面上,能不能设立艺术学这样一个一级学科,囊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曲艺、相声、杂技等各门类艺术?这件事情我们当时心里有点没把握。

之后,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想在艺术学的学科建构上有所作为。一次,在评教育部的重大理论项目时,这两所高校都申报了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课题。不过,两所高校所展开的角度不同。北大是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北师大想先从调研着手,计划把国内100多所设有艺术学科的综合类高校和艺术院校都调研一遍,在此基础上探索建构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可行性。我当时是总评委,觉得这两个角度都有可取之处,考虑到两所高校都想做这件事情,都在努力做,跟教育部的思路也比较一致,所以就给教育部科技司建议,不如都予以通过,批准他们去做。但最后据说只能有一个指标,至于花落谁家,进展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就这两所高校当时所提交的课题申请书,其中北大的类似于王朝闻先生做的艺术概论,一块一块并置,美术还是美术、音乐还是音乐、戏剧还是戏剧、电影还是电影,各种艺术形式对应各个章节,比如说八种艺术形式就八个章节。作为艺术概论,作为教材使用可以,但是从学理上来看,这样是不够的。我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但做起来恐怕不是太容易。不过,这么一来,倒是把艺术学的学科建制问题摆在了研究者的面前。以前大家可能没有去深入思考这件事,只是觉得教育部归口管理,比如说工科、理科,各自也都囊括很多专业门类,却没有人去建立一个工科,或者理科的学科理论体系。而当时北大和北师大之所以提交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课题申请,跟学科的发展建设也有关系。比如,学校想要成立艺术学院,希望囊括电影、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書法等一切艺术门类,但生源有限,老师也有限,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都统起来一块教,让学生什么都会,他们大概有这层考虑。

以上所讲是我经历中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点。

当时的情况跟国内高校学科结构和建制的历史背景有关,我们现在的思考也都是基于这个背景,即中国高校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院系调整参照借鉴了苏联模式,而苏联模式其实源于欧洲高校的学科设置模式,一门一门的并列方式。比如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诗、书、画”,在5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的学科结构里是没有的,因为这是中国本土的文化。所以,我们的学科结构,包括要解决的问题都有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历史背景。西方的学科体系在世界上为大家所公认,无论中东、南美等,世界各国大学里面的学科基本都是这样的分类方式。而至于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我国传统中诗、书、画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把这个传统弄丢了,当前语境下能否重续这个传统,以及如何重续,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对此,我虽然没有系统探究过,但觉得围绕中国传统这样一个角度和立场去展开确实是一条可以试探的路,这跟教育部的学科结构不太有直接的关联性,可以回避因学科结构所造成的那些困惑。但是,我们反过来也要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诗、书、画之间,那种紧密的相关性是在什么层面上相关,这是我们首先要在思路、逻辑上理清楚、想明白的问题。

从广义的文艺理论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把文艺作品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常用的、或者最普泛化的一种研究切入方式。比如,在评论中国画或者油画的时候,谈论较多的是画作的内容或形式,表现的内容可以相同,形式却不同,油画用的是油画颜料这种形式,国画用的是毛笔和墨。这种分辨在当下西方理论中恐怕都觉得过于粗糙,但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还是比较有效的,可以把两个基本部分区分清楚。以今天的议题为例,如果讨论其中的相互关联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比如说诗所描写的内容,同时也是画所描写的内容,和书法稍有不同,但是书法又和字、词、句这样的文字表达联系在一起。所以,诗、书、画三者之间至少在内容上有比较密切的关联,但关联程度不一样,还可以细分,比如诗和画关联性就很密切,相比之下,诗和书关联性稍微弱一点,但是书和画关联性又很密切。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就是广义文艺理论的形式问题。形式到底有没有关联?相对而言,形式上的关联也要细化。比如,诗的形式和画的形式显然是两个领域,诗是由词、句、章节组成,语言当然是其最典型的形式;画是由笔墨构成的,属于可视的形象性的语言形式,或者叫视觉形式语言,而且是视觉形式语言中以中国的笔墨工具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在世界上几乎独一无二的形式语言;书法也是一种形式语言,书法具有实用功能,写出来的字马就是马、牛就是牛,除了实用功能以外,书写过程中笔画抑扬顿挫所留下的痕迹又具有语言性,书写的字本身就是语言,但是这个语言不是书法的本体语言,书法的本体语言是抑扬顿挫、枯湿浓淡所形成的语言特征。所以,书的语言特征跟画的语言特征有密切的关联性,叫作“以书入画”,现在也有艺术家说是“以画入书”。但是,“以诗入画”是语言上的关联性还是内容上的关联性呢?我认为“以诗入画”主要是内容上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我国文艺理论中的审美境界层面,即意境和境界上的关联性,这其中有很多话题可深入展开。诗和画在表达人欢喜、爱慕、悲哀、寂寞的感情,以及在感情中所达到的意境和思想境界上,有密切的关联性。相比而言,书法只与其中的一部分有关系,比如评论王羲之的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就是对书法意境和境界的形容,但这个形容跟诗和画的境界、意境又很不一样,其中也有关联,只是比较抽象,王羲之没有画出龙跳天门,也没有画出虎卧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认为我们要仔细分辨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性及它们的区分和界限,这也是学界目前应该做的事。实际上,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经常是三维的、立体的网络状,把这其中的相互关系理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非常丰富,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以来,对我们的文艺影响巨大。我认为这影响绝不是负面的,而是正面的,否则我们不知道其他的文化脉搏、其他地域的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了解世界性大范围的发展和历史,我们就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处于什么位置。在引入、翻译、诠释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回过头来多看看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再拿出来重新加以研究的,不能像20世纪初期那样用比较激进的、简单的方式把传统一棍子打死。在这点上,我觉得现在的时机较好,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弘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环境。但这件事情要做好,不能关起门来自说白话,要响应中央的号召,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同时要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放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国际化的背景中展开,这样才知道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知道世界上有白种人、黑种人,就会偏执一隅,以为全世界都是黄种人,而只有了解到世界上的其他人种,才会知道原来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样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設定既不是否定自己的优越性,也不是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而是助于我们更全面、整体、客观地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在也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以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为两端的中国艺术的一个整体格局的构想,当时我所着眼的是中国艺术之后几十年的发展走向。在这样一个可以预测的历史时段中,我认为我们文艺界的一个基本格局应该是枣核形的一个形态,一个尖端是对中国传统的深入研究,另一个尖端是对现代西方的深入研究,中间是一个交融互动的混融区域,这个区域很大,但是两端比较小。所以,我提议要加强两端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中间的混融区域才能够蓬勃发展,才会混融出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成果,如果两端研究做不好,中间的混融成果一定是浅薄的。如今距当时的那场学术研讨会,已四十年过去了,回头再看,我依然认为这两端研究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我国文艺界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环境,信息的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便利的程度是我们在几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环境是新的,任务是新的,但是我们要做好,终归要从脚下做起。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基本要素及其发展现状、播音主持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对目前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与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论;教学研究;创新

一、传媒视角下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基本要素

电视是现代传递信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电视传媒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认可程度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就应该对播音主持人艺术形象和主持风格进行管理。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播音主持需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和气质。当然,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形象应该和主持的节目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只有注重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才能让播音主持栏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同时,播音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播音主持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是一种有声的艺术,所以播音主持的语言技巧对艺术内涵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艺术形象和适当的语言技巧有利于播音主持模式整体的突出和统一。

二、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创新

任何一个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传播方式。如今人们对信息的渴求程度逐渐加深,播音主持行业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人们对播音主持工作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类型更加丰富,人们接收新闻和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扩展,这种现象对于播音主持行业也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之下,广播媒体行业受到其他媒体方式的强烈冲击,在传承传统播音主持艺术中精华的部分之外,--也需要对传统播音主持艺术的方式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谋求有利的条件。

首先应该对传统的播音主持观念进行革新。很多人在业余生活中想要获取更多的媒体消息和新闻,大多数的观众更愿意选择一些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媒体方式。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人员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素质,学习新媒体下播音的理念。以一个更加全新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享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对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进行着重培养,让其认识到创新对这一行业来说的重要性。

播音主持的专业技巧和素质对+播音主持人來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训练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积累,单纯地对语言进行培养是无法达到当今社会需求的,需要对播音主持的播放风格和节奏进行更加全面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全新的体验。

三、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播音主持在广播电台行业和电视台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播音主持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各大高校也在着重培养播音主持方面的人才,这个学科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然而面临其他媒体种类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冲击,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方法已经显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播音主持专业与其他教学专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独特性,由于这个专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的技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案中,应该针对教学的计划和教师的创造性思想进行更加全面的开发。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可以看出如果是单纯的参考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要求的。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现状的分析和我国经济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需求及就业现状等几个方面更加明确地确定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播音主持专业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声的语言进行训练。每一个学生对语言的个体理解和感悟都是不同的,所以就需要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高校的教师应该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学习的进度进行全面的把控。

第3篇

[论文摘要]拉斐尔从前代艺术大师们的画风和技法中撷取养分,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他主张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真实地再现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画的圣母以世俗化的手法,突破了中世纪那种头罩光圈、表情呆板的模式,而是将传统的宗教题材描绘成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美,塑造成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以称颂一般人类母性的光辉,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时代背景

14-16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拉斐尔的故乡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人文主义体现在美术创作上,是重视现实生活的描绘,重视对人伦关系和人的情感的表现,呼唤人性的觉醒,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充分的肯定,美术题材空前扩大。肖像画迅速发展,人体美在美术中的地位得到恢复和发展,风景画日趋成熟。由于对科学的重视及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美术家们开始悉心钻研解剖学、透视学,将其运用于美术创作之中,从而使形体写实主义绘画日趋成熟。同时,一些美术巨子,凭借他们广博的学识,全面的修养与科学的威力登上了世界艺术的峰巅。

拉斐尔就生活在文艺复兴的这一盛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但因从中世纪脱胎而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中世纪宗教的局限性。拉斐尔从文艺复兴各个大师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努力终于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他的风格不仅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二、拉斐尔圣母像的艺术特色

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拉菲尔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基罗。他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他主张客观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准确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最后形成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

拉菲尔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从他的一系列圣母像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大都具有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受得到的情感。他的圣母寓崇高于平凡,是平民式的母亲,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母爱与人情味,而圣母的背景经常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没有禁欲主义色彩,歌颂普通女性之美,透过圣母表现他人文主义的色彩。

三、人文主义色彩的具体体现

1人物形像的刻画。

在拉斐尔留下的无数杰作之中,最为著名的是《西斯庭圣母》。这幅被绘制于梵蒂冈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内的圣母像,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它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和人文主义思想。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这种伟大的母爱,显现于这个身着简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妇女身上,拉菲尔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像,她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像,《椅中圣母》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整个画面形像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在这一作品中,一位善良、和蔼的母亲取代了神圣、庄严的圣母,她像普通的母亲一样,把自己的孩子耶稣抱在膝盖脸颊上,静静地拥亲着孩子,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一片温情。在作品中,画家特别着意于圣母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一双眼睛可以窥视到画中人的灵魂。

2构图形式的运用。

第4篇

【关键词】黑龙江民间美术;思维方式;分析

艺术无所不在,大同小异,但其形形、变化繁多。每一件艺术作品一方面希望通过协调的形式和色彩来客观的表现美感。另一方面又企图表现形式、色彩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以唤起我们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这种创作目的必然地产生了非纯粹美感的个性表现。民间美术是这种艺术复杂性的典型代表,它所涵盖的领域之广、发挥的作用之大、影响的程度之深,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相比都毫不逊色,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和研究。

一、黑龙江地区民间美术中的原始意象符号产生原因

(一)民间美术中的意象符号来自于生活实践

如果追溯民间美术的源头,它的起源都来自于生活与实践,可以认为最早的原始艺术是民间美术的雏形。最初的原始艺术或民间美术都是从记录自然、崇拜自然、描绘场景等开始。随着人类大脑进化、生存能力的增强、想象和幻想能力的丰富,原始艺术的功能开始多样化且神圣化。其艺术形式被大量用于祭祀祖先或宗教崇拜的仪式上,由此创造出诸多以自然现象、动植物为原型的意象创造物。黑龙江地区的原始先民们同样创造出大量的意象符号来表现幻象,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来诠释内心的幻觉。如赫哲族所信奉的萨满教和萨满教中出现的离奇诡异的艺术形式。这种宗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使人感觉到阴森恐怖,但又独具魅力,正是其中的光怪陆离给其艺术形式笼罩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吸引着人们去不断的研究、膜拜、争论和探讨。

(二)民间美术是原始艺术的进化和发展

民间美术的创造活动与原始艺术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创作起源、艺术形态和审美意识等都有相通和各自更加突出的特点。从创作起源来看,两者都起源于生活实用与劳动实践。原始艺术的实用性创造心理常居于主导地位。从创作对象的艺术形式来看,两者都是实用与审美交互存在的综合体。从审美理想上来看,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和审美意识有着更加突出的特征。

(三)民间美术有着更加独立的审美理想

由以上两点,可以判断黑龙江地区民间美术中原始意象符号产生于原始美术,在原始美术的基础上发现了自然的丰富性和巨大价值,从而获得了创造美的自由。而且在审美因素不背逆于原始艺术实用功能目的的情况下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律性的发展,最终导致对实用功能目的的偏离,走上独立存在的道路。

二、黑龙江地区民间艺术思维方式形成原因

(一)审美活动是客观存在的

虽然审美创造心态还不完全是民间艺术创造的主要心理趋势,但审美活动毕竟是客观存在和时常发生的。通常,在黑龙江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中,较为意象的艺术再现风格是比较普及的,以艺术的形式作为生活观念的表达和传达,可以十分恰当的在情感中进行完全视觉化的准确表现。

(二)地域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

黑龙江地区的民间艺术创造者们,由于受黑龙江寒冷严峻的自然环境影响,创造、演绎出质朴淳厚的性格倾向和豪迈慷慨的情绪状态,成为形成黑龙江民族民间艺术思维方式的“先天因素”。这些外在条件隐藏在人们心灵底层,潜在支配着人的艺术思维活动、审美习惯和审美体验。它驱使着创造者们将民间美术符号或原始意象符号,视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和完成生活任务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黑龙江地区民间艺术的审美作用

黑龙江地区民间美术创作中寄托着民族精神诉求和审美情感,它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直觉把握和感性认识,是“自主情结”在民间美术创造中的自然反映,并以象征方式表达出来。它促进了审美理想、创作水平的提高,独立了审美意识,使人们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由。

(一)审美理想的提高

在民间美术的创造活动中,审美创造心态和审美因素是与实用功能相关联的,但又不是绝对和纯粹意义上的。这种关注常常受到审美创造心态和审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审美心态一直都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审美因素和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加强,创作者对形式规律的把握、技巧的总结运用、审美经验的传播等,都使民间美术审美意识不断增强,从而使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也日益突出、强化起来。

(二)促进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

民间美术创作形式的脉络,基本可以归纳为:抽象—具象—抽象—具象……的不断往复之中,其中有进步也有变化,逐步由感性、单纯向理性和复杂的思维方向发展。最初原始的民间美术的抽象再现,是对原型的解释说明,其简单形式或高度抽象形式进行再现是头脑通过把环境表现为组织良好的形式的一种良好能力。在此基础上,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出更加高级的优先性的平衡组织形式。

平衡组织形式分为对称形式和非对称形式。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在大脑内产生一个相应的平衡组织,这种心理和审美活动补充了生理上的需求、满足知觉优先性。也可以说创作的意识不是单纯趋向平衡,而是力图获得一个最大的势能,并把最可能的平衡加到上面。这就是组织一个良好形势的最大动态丰富性的愿望。接下来的不平衡不是平衡形式的相反意识,而是一种持续的和更加高级的发展。艺术形式通过更加复杂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手段唤起更加深层的感情,由此动态的、复杂的表达更加充分的意念,便可以在非平衡的形式中获得。这种审美心理和创作形式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民间美术的美学水平。

(三)审美成为民间美术的主要功能

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并不是原始民间美术存在的主要原因,审美功能是附属于其他功能之中的。而发展了的民间美术,其实用性的功利功能和精神性的审美功能不断交替或转化,其审美功能越来越强大,从而深刻影响了民间审美意识的存在和发展,最终导致纯粹精神审美的完全独立。由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民间美术得以发展。虽然民间美术的最主要形式依然是自娱自乐、自我欣赏,但这也是最大众化、最全民性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有其发展中的弊端,如不会形成职业化、缺乏可重复性,会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其也具备宝贵的人文性、传承性和稳定性。民间美术中的形式再现是非常主观、重视心灵因素的,它表达了对精神的描写和心灵的关注,是对生活挚爱的一种物象表现。这种精神性的实用意义的创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支撑形式的观念和目的渐趋转化为以审美功能为目的,创作心态也以审美心理为主。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间美术造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源于古老的原始文化,在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中孕育成长,在多民族的文化中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富有民间特色的美术造型体系。民间美术设计意识中所体现的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黑龙江地区民间美术的独特形式、思维方式及审美理想等的形成和发展,都为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 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第5篇

关键字:吕凤子;艺术特征;艺术思想

引言

吕凤子,别署“凤先生”。他15岁中秀才,20岁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学习,具备全面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西学修养,尤其在书法和绘画上有很深造诣。他的中国画题材多样,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画,尤其人物画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最精彩。他的人物画基本上是以线描写意为主,用笔遒劲流利,融入草篆,凝练生动,在笔墨构成中将豪肆与精工相结合,写意、写实相会通。他笔下的罗汉,笔墨粗犷简练,造型奇古,神态动人,画格高古神奇,气象雍容浑穆,作品寓意深刻,含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文化内涵。《四阿罗汉》是其代表作品,如图1。

一、社会时局思想

美术讲究有物,即作画不能空谈,要画之有物,赋予内涵,有故事的画作是成为优秀作品的必备条件。吕凤子的画作融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画作的内容时刻关注着政治和社会时局。吕凤子认为绘画具有教育的功能和社会意义,画家的创作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现实和当时的政治背景,绘画要“写神致用”。他的绘画题材中既有罗汉、侍女等传统题材,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人物题材,吕凤子在习作中流露自己对社会的深情关注。吕凤子的很多作品中都呈现出对社会动荡中劳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如1925年的《观涛图》,其题跋:“大风旋巨浪……杂着人间几许哭声。”沉重心情跃然画作。

建国后,吕凤子以象征手法进行创作的作品逐渐减少,罗汉题材、仕女画题材、词意题材的作品几近绝迹。更多的他以白描的形式创作,直抒胸臆。《寿》《阿四的心愿》《菜农的喜悦》《老宋唱》《老王笑》《送公粮》《苏州园内新游人》等作品,将翻身后的农民形象搬入画面,画风为之一变,其绘画作品由之也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美术界的极大好评。

二、引书入画思想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有“书画同源”之说,就为书画之关系做了定论:书与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通互补。在世界文明史中,此种艺术现象独一无二,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和特色。吕凤子受乾、嘉以来金石学的影响,精研金文、汉魏碑版,并引书入画,因而具有精湛深厚的笔墨功底,并将之运用到绘画艺术创作中。他根据绘画创作的需要,或追取先秦金文的奇肆古朴,或追取汉魏碑版的朴茂雄浑,或追取行草的流畅飘逸,因此其绘画线条具有很高的质量,使其绘画具有雄浑奇崛、高古朴拙的精神风貌,有着阳刚雄浑的绘画格调。

三、作画的文学修养

画,不仅仅是画,这应该是对吕凤子画作的最好评价。古人历来提倡诗画结合,强调诗与画的共通性与关联性,“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文字的起源就是古代象形的图画。吕凤子的画作不仅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时局和形式多样的笔墨功底,还将文学与绘画高度结合,其要表达的现实意义常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吕凤子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佛教有深入的研究,将其中的精髓运用到自己的画作创作中,通过诗句展现出自己画作的艺术形象,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学的方式付诸作品,为人们创造了大量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

四、教育的艺术思想

在艺术的各种功能中,吕凤子将艺术的教化功能放在第一位。吕凤子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9年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1935年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吕凤子一生大部分的事件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借古今诗词书法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将所见所感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表达着对时局的看法,教化人民为国而思、为民而思。

第6篇

[关键词] 动画剧作;故事;创新;趣味

“艺术电影是以文学,即电影剧本为基础的。因此,影片的高质量首先要以具有创作上真正的优秀的电影剧本为前提。”[1]动画片的要素构成与电影故事片基本相同,所以动画的剧本创作同样是基础,高质量的动画剧本是整个产业链和“品牌衍伸”中巨大商业、文化价值的源头,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反观我国动画创作现状,会发现在实践中我们常忽略剧本创作的作用,而将动画片的趣味建立在视觉刺激上,对国外动画外在形式语言的模仿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真正有民族文化内涵,让人记得住的动画片寥寥无几。可以这样说,动画剧本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画片的成败,再好的美术造型、蒙太奇手法、声音效果都只有和剧本的叙事结构做到完美统一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动画剧本的创作显得意义非凡。对动画剧作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对目前尚显匮乏的动画理论的有力补充,也能起到指导动画的市场运作及动画学校教育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们爱看国产动画片吗

一部动画片受不受欢迎与该片剧本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进行分析可以探视当前国内动画创作现状。先从1999年的《宝莲灯》说起,其选题自中国古代神话,以数字技术的采用和明星参与为宣传亮点,但过于“忠实”原作的剧情,造成剧情结构简单,先树立好与坏,然后好人历经磨难,最后战胜坏人的过程。再来看2006年的《魔比斯环》,数字技术应用为该片的宣传噱头,但片中西方人的面孔和似曾相识的情节让其票房惨败。反观同期的美国动画《功夫熊猫》,巧妙的构思、鲜明的人物性格、精彩的动作将中国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诙谐、细腻的表演调动观众情绪的同时,又能以较准确的中国传统人文理念表达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从而票房大卖,着实给国内动画上了生动的一课。两部国产动画力求改变,将技术创新视为了救命稻草,殊不知故事的趣味才是根本。动画中的人物、故事和语言都应该在剧作中就有完整而深刻的表达,尤其是对影片受众的定位以及主题的确定和题材的选择更应如此。可以这样说,动画剧作对动画故事中客观世界与创作者主观思想的完美统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要素才是动画艺术的灵魂,要提升国产动画的质量,就必须以创新为手段,以趣味为目的加强动画剧本的创作。

二、创作有创意、有趣味的动画剧本

动画剧作实际也属于影视剧作的范畴,其基本构成要素可简要分为人物、故事和语言,是未来视听语言的一种文字表述。美国电影剧作家悉德•费尔德将其定义为:“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戏剧……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2]

1.动画剧作的创意与选题

动画剧作的创意与选题可以强调一种现实性和可能性,更可以是虚幻性,因而,动画剧作的创意和选题的空间可以是无限的,这也为动画趣味的产生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古人云:“凡作文之道,构思在先,亟将用心,不可偏执。”动画剧作亦如此。创意是指剧作者在充分掌握素材之后,利用艺术符号表达出完整艺术作品前,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来孕育作品的一系列定向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为素材的积累,这是创意的基础。动画剧本的创意构思总是先搜集素材,然后用有趣味的叙事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剧本的雏形,“长期积累,偶然所得”实则是简单而重要的因果。二为创新,这是创意的生命,也是未来作品的生命。“凡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像中引起一种乐趣”[3],创新即产生趣味。但构思的创新并非毫无约束,须符合动画的创作规律和受众的审美心理,以此为基础在作品的立意、形象及表达形式(技巧)上有所创新。于1995年上映的美国动画《玩具总动员》就一改过去动画片扬善惩恶的主题,好坏分明的人物,将理想主义精神的宣扬转到研究和表现人性的灰色领域。片中通过对“胡迪”和“巴斯光年”两个玩具形象的拟人化塑造和挖掘各自心态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形成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达到极好的戏剧效果。

动画剧作中的选题包含主题和题材。首先是主题的确定。通常情况下动画的超现实特性决定了动画创作中主题先行的构架方式,主题的明确需要剧作者提炼自己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形成表达愿望,使其具体化,与此同时关注其伦理性、超越性和普遍性的人文特质。其次是题材的选择。适合需要的题材要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这种主观能动性为题材的创新提供了基础。符合动画艺术形式特点的题材选择体现动作化、集中化和趣味化的特点,即选择富于动作性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所构成的事件;选择简单的人物关系和单纯的故事主线;选择好看、好玩,具有一定意味,能引发观众兴趣的题材。动画本身用“假”相表现“真”相,趣味性的题材选择可以为动画的特殊表现手段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也可以满足受众好奇的心理需求。动画中的趣味往往通过神化和喜剧化的方式表现。神化主要是对人和自然的力量进行夸张,对力量的无限延伸想象实际是与人追求力量的原始欲望的暗合。喜剧化则是将正剧中的内容以诙谐的方式进行表现。人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各种象征和寓意也随之植入各自的心里,看似粗俗劣制,却是美国式思维的强力体现。喜剧化表现的作用远比制作技术和是非说教来得要好。

2.动画剧作中的形象塑造

歌德曾说:“人对人是最感兴趣的,并且应该只对人感兴趣”。观众对动画作品感兴趣其实是对剧中人物感兴趣,因而动画中的形象大多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动画形象的塑造不能仅仅通过美术造型关注外在形象,而更应该通过动作、语言和事件关注人物的性格,性格塑造才是形象塑造的中心任务。

如何创造出性格特征丰满的“圆形人物”①呢?首先要找出一个主要人物,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范畴来探视他的生活,着力表现其性格的内隐和外显,然后将主要人物置于群体中,以现实关系表现内隐,以戏剧关系表现外显。人物性格的展示往往通过戏剧关系中各种冲突得以实现。动画《钟楼怪人》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卡西莫多对主人弗洛罗是服从还是抗争的内心冲突;弗洛罗对艾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的迫害形成了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卡西莫多将代表黑暗神权的弗洛罗推下钟楼则形成了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三种性格表现方式的重叠、交织使动画形象性格丰富而生动。最后需要的是一些文学技巧,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而心理描写对性格的塑造更为直接,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动画剧作中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和语言进行夸张而细腻的描写,既展现人物的外形,也可以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在塑造出丰满的动画形象的同时找到观众的兴趣点。

3.动画剧作中的故事、情节与结构

“有好的故事就可能有一部好影片。”[4]剧作中的故事是被讲述出来的故事,是以作者价值观为基础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选择,然后组合到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得到的结果,我们称其为叙事。熟悉并把握了叙事理论及规律的剧作家才能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更具有情趣与意味。动画故事大多是虚构的,多使用传统戏剧结构,即围绕相对集中的一个矛盾冲突、一个事件来展开情节,因而故事的主线索显得非常单纯、明确,创作者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来发挥想象,研磨细节的趣味性。

“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5]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或称其为性格历史的片段。在文学艺术层面进行认识的同时不能遗忘动画的本质:虚幻性,动画的本质决定其故事中的情节是虚构的,恰好是这种人物、事件、行为和场景的虚幻性共同营造出动画片中的陌生性情节,陌生产生好奇,好奇产生兴趣,所以“意想不到”应成为动画剧作中情节设计的目的。

故事结构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就曾说:“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如果我们在动笔之前没有对故事的各要素进行组织搭建,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系统,就肯定讲不出好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开端,饱满回环的发展,强烈震撼的,令人回味的结局是搭建故事结构的追求,通过创意与细节处理在故事主链上适时添加“趣点”则可以在动画故事中达到这样的目的。

4.动画剧作中的语言

动画剧作中的语言就是指书写剧本的文字语言。以其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性语言、话语和画外音。

“他所写的字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这些描写必须在外形上表现出来,成为造型的形象。”[6]即表述了这样的要求:对动画片中的构图、色彩、蒙太奇手法和音效进行全面的提示。这就需要描述性语言根据主次关系尽可能地具体和具有动作性,故多采用短句的方式,直截了当而不陷于繁琐。

动画中的话语包括对话及其附属形式:独白和画外音。“对话在有声电影中客观现实的组成元素和现实主义的基础作用是正常的,是无可置疑的。”[7]而这种现实基础必须有形象的性格所决定的动作及场景伴随,独白和画外音亦然。对身边幽默语言的收集及与动作的合理配合使用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进而加强动画的趣味性。

三、结 语

1.动画剧作意义重大,应予以学科高度足够的重视。

2.动画剧作需要遵循动画艺术的规律,以简单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涵,用有趣的方式讲述发人深省的故事。

3.动画剧作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紧跟时代的发展,以表现社会价值观和关照大众心理为基础不断创新,确保动画原创性。

4.动画剧作人才培养应该纳入动画教育的范畴,以完善我国动画产业的人才结构。

毛姆曾说:“听故事的愿望在人类身上,同财产观念一样是根深蒂固的。”[8]所以,将好的故事讲好,就会拥有自己的观众。

注释:

① 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人分为两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指性格有多个侧面并有发展的人物。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杜甫仁科.杜甫仁科选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898.

[2] [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2.

[3] 爱迪生.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A].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7.

[4]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3.

[5] [前苏联]高尔基.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35.

[6] [前苏联]B•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2.

[7]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49.

第7篇

论文摘要: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线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画材的衍变以及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都对线条的表达意味产生影响。应该警惕现代工笔重彩画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失去其来自画面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技法的震撼力。



古人云:“致天下之精材料,来天下之良木,则有战胜之器美。”材料,一种现存的物质形态。艺术创作中材料与技巧同等重要。当然,材料有不同的属性,运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它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表达特定的观念或理念,所以对材料运用的研究一直是进行艺术创作、鉴赏的重要途径。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其线条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

一、画材的衍变对线的语境影响

受到文人画影响,古代工笔重彩画重道轻器,材料使用比较固定,多以墙壁、绢帛、纸为依托物,用植物性、矿物性颜料、墨绘制,手法相对稳定。从古代绘画发展史来看,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多都是通过中国画材料的革新来实现的。如东晋的顾恺之之所以能自然流畅地创作出圆润、细匀柔劲,如春蚕吐丝的线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缣绢的使用。相比帛,缣绢有行笔流畅无毛刺,着色着墨不散的优点。因此,在中国工笔重彩画科中,这种材料与线条、色彩所形成的特色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表征。

新技法、新材料的产生是美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材料的更新往往推动技法的表现。当对材料的实践和探索成为现代工笔重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时,许多已成为程式化的东西势必被改变。在经历漫长的晦暗发展期后,现代工笔重彩画家开始认同制作、装饰等诸多表达方式,着意材质美感表现对绘画语言的补充。材料的革新是铺天盖地的,媒材的推陈出新、新颜料的产生、工具使用的丰富都极大地影响了线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

岩彩画首先借助材料变化而进行了一次从绘画形式到创作观念的变革。“传统绘画中,线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岩彩并不否认线的美,但是又决不局限于这种美。线只是画面语言诸因素之一,必须与面、与色、与肌理等其它因素协调共存。”

二、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对线的语境的影响

1、书写工具的改变。中国画的绘制工具简单却又难以驾御,毛笔的特殊属性带给中国画独特神韵。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兼容性容许毛笔以外的工具被逐步使用,如滚筒、刮刀、排笔、喷枪等。

2、书写方式的改变。在众多的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绘画者在强调画面的丰富的色层或肌理、材质的表现时,线条的造型因素常常被减弱,或只是被局部运用,多以刻、堆、埋等手法加以表现,以求画面的和谐一致。也就是说,线条可以不是描写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以书入画”的审美要求已经伴随材料语境的改变被无意识削弱。”

三、视觉效果和文化趣味的改变

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线条多墨色变化、有运笔的节奏之变。而现代工笔重彩画在选择板、麻布、棉布等材料为基底时,粗纹路的基面虽极适合对肌理效果的表现,却极大地限制了线语言的表达。由于行笔受阻,所绘线条多硬挺干涩,难于表达墨色和情感变化。为了弥补这一缺失,画家只好利用线的装饰功能来强化线的视觉美感。于是,线条的装饰功能增强了,线必须依附绚丽的色彩,本身独立欣赏价值却降低了。

犹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一样,文言文固难懂,却意境深长,回味无穷,白话文简单明了,却失一词多意的境界。传统线条传达画外之意,远远超过对画面本身的叙述,它的形态、情感、象征、多变都成为审美核心。现代材料下的线弥补了传统线条的有限性,带来新形式、新意味,这种新却是以失去传统线条神韵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多元文化改变了文化生态链。当我们细细琢磨线的新的“书写”方式时,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现代工笔重彩画领域缺少类似永乐宫壁画这样辉宏的作品?为什么现代甜腻媚俗的画风始终在当代挥之不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画家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技法功力的修炼。由此,现代工笔重彩画从整体也就失去了一种来自画面背后的震撼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电视剧《红楼梦》;服饰;礼文化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视野,除了小说中展现出的诸多历史文化外,还有宝黛悲凉的爱情故事以及大观园中那些楚楚动人的女子们的不同命运,可谓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红楼梦》中的人们生活年代是模糊的,曹雪芹称“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需要把小说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各个要素形象化、具体化,《红楼梦》电视剧中的服饰造型在影视剧中承担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也承载了传统礼文化的传播。

一、古代服饰体现的礼文化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世界,这并不是说礼仪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因为,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礼治的社会规范,“礼不行则上下昏”“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制,但同时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也明显地存在,礼制的规范不仅体现在皇帝制定的各种朝纲制度上,而且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以及衣着打扮也都有明确的规定,通过服饰来体现“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在古代社会,要让人们遵从礼教思想,无疑要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入手,那么,古代的服饰就是历代帝王进行礼教的一个媒介。《易・系辞下传》中的“黄帝、尧、舜垂裳而天下治”,就把“衣裳”与“治天下”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制度的制定意味着服饰与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这一制度大致出现于夏、商时期,直到西周时期才逐步完善确立,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中。服装的形制从此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义,同时也是统治者严格等级制度、确立身份地位、巩固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2]

人们生活的四个基本要素“衣食住行”,“衣”是最能够将礼制物化的途剑因为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是无声的语言。[3]因此,通过服饰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人们贵贱有别。《礼记・玉藻》中记载了天子、诸侯、君子这些不同地位的人的服装和配饰,以及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所着装的不同。

中国历朝历代对服饰都有严格的限定和区别,建立严格的服饰制度以便于人们显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如有逾越或触犯便会受到惩罚,因此服饰在古代等级社会中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唐朝之后,黄色象征着权势,皇帝的龙袍多为黄色;到了明代,服饰制度中规定龙、凤这样的图文专为皇权家族所用,其余人均不能僭越,否则就是“犯上”,要受到惩治。“服饰被圈入礼制的框架中后,就已经跨越了个人行为,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人们的服饰从面料、款式、色彩、纹样等各方面,都以奠定帝王至尊的基础来拟定,被冠之以‘礼’,不同的阶层穿着不同的服饰,不允许随意穿戴。服饰在驱寒保暖、蔽体遮羞、美化的功能之外,完全附属于等级制度。”[4]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涉及不同阶层的人物,通过服饰造型、人物行为、语言等体现贵贱有别。其中服饰除了在塑造剧中人物形象上发挥作用外,在与礼制的关系上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贾家是世家大族,为了体现他们“簪缨世家”的地位,《红楼梦》中对服饰的描写或多或少也体现了等级社会中的服饰制度,隐含了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内容。

二、《红楼梦》电视剧中服饰传播的礼文化

服饰作为影视剧创作中重要的组成元素,除了具有日常服饰的基本作用外,还承担着塑造人物形象,丰富影像语言,体现出艺术审美性、表意象征性和流行传播性等基本特性,《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体现,电视剧中通过服饰之礼表现人物之间的等级关系。

担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服装设计的是当代杰出视觉艺术大师叶锦添,叶锦添曾担任多部影视剧的美术指导和服装造型,在美术、设计、影视三种艺术中游刃有余,能够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完成影视剧的服饰造型。叶锦添在接受《青年周末》记者的提问时回答道:“红学家跟我讲过一个东西,他说《红楼梦》的服装不是历史的,它是独特的。用历史来衡量《红楼梦》的服饰是不对的。像宝玉的箭袖是清代的,但蟒袍又是明代的。尤三姐葱绿的抹胸又像是唐代的。《红楼梦》其实是一个时空跟细节的混搭。”[5]所以在新版《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服饰是融合了汉、唐、宋、明等众多朝代的服饰特点完成整部剧中人物的服饰。以下主要从吉礼、凶礼、嘉礼、宾礼四种礼仪来分析剧中服饰传达的礼文化。

(一)吉礼

吉礼,主要指祭祀之礼。吉,古人训释为善、福。《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写道:“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中国人崇敬祖先,以孝顺亲长为美德,祭祀之礼便是吉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电视剧《红楼梦》第25集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情节体现了祭祀之礼在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心中的重要地位。古代在进行吉礼时通常穿吉服,吉服分为六种冕服:分别为大裘冕、衮冕、冕、毳冕、希冕、玄冕。根据穿戴场合的不同,穿戴者身份地位的高低,不同品级的礼服,其上衣下裳上面的图案纹样的数目便有所不同。

在《红楼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情节书中并没有详细的服饰描写,而是对祭祖的礼仪有比较详尽的描写,对于服饰的描写只有在《红楼梦》书中第53回写道“在贾氏宗祠,正堂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蟒衣是明代一种特有的服饰制度,在明代获特赐的大臣可穿蟒袍,“腰玉”便是腰间系着镶了玉板的腰带,也象征着等级的权威。电视剧中宁、荣二祖的遗像以全景出现在画面中,衣着红色圆领官袍,并没有像书中记载的“披蟒腰玉”。电视剧中除了对二位先祖的服饰表现外,贾母的服装颜色以黑色为主,衣服上有金色的凤绣,几位夫人的着装大都以金色为主,只是表现出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敬,而家中男人的着装大都还以日常着装为主。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对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礼仪有较为详尽的表现,电视剧中以旁白介绍整个祭祀礼仪的流程,除了人物分主祭、陪祭、献祭外,祭祀供品的传序也都有所讲究,供品摆放完毕后,由贾母拈香下拜,一切井井有条,无不体现长幼有序之特点。

(二)凶礼

凶礼,主要是指丧葬之礼,是遇到凶丧祸患时吊唁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扎;以吊礼哀祸灾;以W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是说凶礼共有五类,即丧、荒、吊、W、恤。丧礼,是哀悼和处理死者的礼仪,包括殓殡典馔和拜踊哭泣等礼节。”[6]丧礼的服饰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红楼梦》中描绘到很多人的死亡,像周太妃和作为贵妃的元春是《红楼梦》中最高地位者的死亡,称为薨,百姓要举国齐哀,服国丧,还有大观园中诸多人的死亡,如贾母、秦可卿、林黛玉、贾敬、林如海、尤二姐、尤三姐等,丫鬟晴雯、金钏、瑞珠之死。而秦可卿和贾母的丧礼在书中算是较详尽的,在电视剧中也同样如此。

贾母寿终而去,子孙送终、穿衣、停床、搭孝棚等,家里家外都是白色,贾母儿孙的丧服便要穿戴斩衰。斩衰作为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是把粗麻布直接斩断做成的丧服,这是晚辈为长辈、妻子为丈夫而服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珍在贾敬死后,守的也是此礼。齐衰因缝边较为整齐所以称为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一种丧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6集、第7集中,秦可卿的葬礼上,贾蓉为她守的便是此礼。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比齐衰精细,是次于齐衰的一种丧服。小功是用细熟麻布制成,是次于大功的一种丧服。缌麻是五服中最精细的,也是分量最轻的一种丧服,用细熟麻布做成。

丧礼中除了服饰有如此讲究外,丧礼的场面、规格也体现着死者的身份地位,一般停灵时间越久,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越高,在新版电视剧第6集中,秦可卿死后停灵期间,夜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场面庞大,出殡前一晚家中所有人“坐夜”相陪,出殡时更是有北静王设棚路祭,秦可卿的丧葬之礼充分体现出当时官宦之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路祭往往表示对死者有较高的敬意,在《t楼梦》第14、15回中写北静王设棚路祭秦可卿,与贾政等人见面这一情节中有对北静王的服饰描写,“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带”。在这一段的描写中,簪缨、蟒袍、江牙海水、坐龙、碧玉都体现了北静王达官显贵之势。北静王所戴的王帽“又称堂帽,金底,上铸金龙,缀金黄色绒珠,后边有两根朝天翅,两耳垂金黄丝穗,北静王戴的洁白王帽,是吊祭时的特定王帽”[7]。在新版电视剧第7集中,北静王所着服装与书中记载并不一致,北静王的服装以白色为主,突出对秦氏的悼念,而电视剧中北静王头戴的王帽也并非书中记载的王帽样式,第7集中着重表现了北静王与宝玉的对话,北静王大多以中近景出现,也没有完整地表现出北静王的着装。

(三)嘉礼

“嘉礼,按照《周礼》的说法,是亲睦兄弟、男女、朋友、宾客和邦国万民的一套礼仪制度,包括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贺庆六大类。”[8]《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表现婚礼的场景不算多,略有表现探春远嫁、迎春屈嫁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算是重要的一场,在第43集中,宝玉和宝钗穿上婚服完婚,宝玉、宝钗大婚的目的主要是为宝玉冲喜,为了挽救宝玉的生命,虽然婚礼仓促,但婚礼的大体礼节都有。

《礼记》中有关婚礼的记载是经过六个程序,第一道程序是纳采,由男方向女方提亲,并获得女方的许可,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43集中,王夫人去找薛姨妈就是“纳采”,询问薛姨妈的意见。第二道程序是问名,主要指问清女方的姓名、八字并请人占卜是否合适。第三道程序就是纳吉,若占卜结果为吉,男方把占卜结果告诉女方,就可以结婚。第四道程序便是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中,称为放定,也叫纳征,聘礼包括礼单和通婚书。女方一旦接受了聘礼便视为婚姻成立;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43集中,当薛姨妈答应婚事之后,选定凤姐夫妇做媒人,吩咐了薛蝌办泥金庚贴,填上八字,送给贾琏,问好过礼的日子,这一系列行为就是问名、纳吉、纳征,这一系列的婚礼程序都具备。第五道程序是请期,需要男方择定日期举办成亲仪式,并让媒人向女方请示日期。最后便是迎亲,新娘、新郎举办婚礼仪式,新娘告别娘家,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婚姻大事”,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从社会等级制度是婚姻缔结的重要条件,也是因为这样的礼节致使宝黛钗三人的悲剧发生。

婚冠之礼是嘉礼的表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除了宝玉、宝钗的婚礼外,元春省亲这一情节也较好地体现了嘉礼。在古代,见面礼节也是嘉礼的一种,在第8集中,元春元宵节回荣国府省亲,荣国府内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迎接贵妃,贾母、王夫人、邢夫人都穿着朝服,头戴品级大冠站在门外迎接元春。

在明代,诰命夫人是指受有封号的妇女,多指朝廷官员的母亲、妻子,诰命夫人享有朝廷仪节上的待遇,在重要场合穿戴的冠服也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这些诰命夫人在迎接元妃时必须严格遵守服饰制度,按照品级进行穿戴。在第二次修改命妇服饰后,“大概基本形制是:朝服――头上戴山松形假髻,假髻花锢装饰,身上穿真红大袖衣,珍珠蹙金霞帔;常服――珠翠角冠,金珠花钗装饰,阔袖杂色衣,衣边为绿色。然后按照品级不同霞帔装饰各不相同。一品金线绣纹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装饰,下坠玉坠;二品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装饰,下坠金坠;三品金绣大杂花霞帔,珍珠翡翠装饰,下坠金坠:四品金绣小杂花霞帔,翡翠装饰,下坠金坠;五品镶嵌金线大杂花霞帔,用有突出花纹、色彩鲜艳的画绢装饰,下坠金坠;六品、七品镶嵌小杂花霞帔,用有突出花纹、色彩鲜艳的画绢装饰,下坠银坠子”[9]。

由于《t楼梦》在写作时刻意隐去年代,所以在元妃省亲这一情节并没有详细地描写诰命夫人的服饰,在电视剧中也是表现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这些诰命夫人身着真红大袖衣,身披霞帔,头戴凤冠,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是明代时期诰命夫人的衣着。

元春下轿后,衣着黄色贵妃服装,头戴凤冠,显现出朝廷贵妃之势,从电视剧中元妃的衣着看,便是明代皇后的服饰等级,皇后凤冠上是“金龙”“翠凤”;皇后凤冠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后大衫是黄色;皇后霞帔绣龙;大衫霞帔自妃以下是礼服,而皇后大衫霞帔是常服,皇后礼服是翟衣,由这些明代皇后的服饰制度来看,元妃所穿戴的就是皇后的服饰级别。

贾赦、贾政、贾珍、贾蓉觐见贵妃时都身着朝服,并且都是隔着帘子给贵妃请安,体现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便作为元春父亲的贾政在见到元春时也要先行君臣之礼,再有家礼。在电视剧中,贾赦、贾政、贾珍、贾蓉所着服饰是洪武二十四年改制后的朝服,也是明代最具特色的区别官阶秩序的重要标志――补子。“补子的图案用以区分文武官员等级,具体来说就是,文官袍服绣禽,武官袍服绣兽。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xian);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xi,chi);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鹤鹑。武官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这些不同的禽纹兽纹被设计在方形框架内,置于圆领团衫的前胸后背,下围装饰着金、玉的腰带,既便于区分品级也显得十分壮观。”[10]

在第8集元春省亲这一情节中,元妃、诰命夫人、文武官员都是按照明代官服的等级制度着装,通过不同等级的服饰制度来限制人们的身份。

(四)宾礼

“宾礼,待宾客之礼。涉及天子和诸侯之间、诸侯和诸侯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国和外国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各种规范和仪式。”[11]《红楼梦》书中第53回写道“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家受礼毕,便换衣裳歇息”。在当时朝贺、祭祖、受礼这先后顺序是不能变动的,不然就是失礼。相对应书中53回的电视剧第25集中,贾母进宫朝贺,除夕辞岁,剧中用旁白说道“次日五鼓”,也就是元旦清晨,贾母等人进宫朝贺,即给皇上、皇后、元妃拜年,无论是除夕辞岁还是春节贺岁都属于国礼,只是剧中没有给出贾母等人去宫内朝贺的具体镜头,但此时贾母等人朝贺的服装是与迎接元妃省亲时所着服装相同的。除此之外,在电视剧第38集中,元妃染恙家中亲人去宫中探望,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也皆按品妆穿着,只是家中的男性都在宫门外请安,不得入见,这都体现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

除了这些,《红楼梦》中还体现了一些士相见礼,最为突出的一幕就是在电视剧第7集中,贾赦、贾政、贾蓉和贾宝玉在秦可卿的丧礼上路遇北静王,于是贾珍、贾政、贾蓉三人迎来北静王,以国礼相见,北静王并赠给宝玉一串n_香念珠,作为敬贺之礼。除此之外,还有宝玉、贾琏、湘莲和薛蟠等见面时的情景,贾雨村和冷子兴见面时行礼的情景等,总之,宾礼主要是人与人交往时需要遵照的各类规范。

三、结语

中国古代服饰向来与“礼”联系密切,不仅在色彩、服饰纹样、配饰上体现出等差有别,而且在服饰的制作理念上也都体现出中国的礼文化,《礼记・深衣》中对深衣推崇备至,认为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古代深衣很好地体现了自然规律,生活合乎四时之序,身合人间正道、权衡规矩,有天道之圆融。除此之外,中国服饰与礼仪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无论是古代的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还是现代社会中的婚礼、丧礼、成人礼等都同样讲究服饰的得体,不同的仪式场合需要穿着相对应的服饰。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表征,是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殊语言,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服饰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继续保持我们“衣冠上国”的荣光,如何构筑我们的文化认同,这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BXW0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20.

[2]郑煦卓.中国古代“礼治”思想下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丝绸之路,2011(6).

[3]张宇珊.霓裳钗影探红楼[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宇珊.霓裳钗影探红楼[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叶锦添回复质疑.网民望政府干预新红楼人物造型[N].青年周末,2008-7-19.

[6]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61.

[7]季学源.红楼梦服饰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8.

[8]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3.

[9]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1]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资源,有效

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在语文课堂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就有可能妨害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生成。语文课变得不像语文课,而成了音乐课、美术课或者资源展示课,多媒体资源就可能成为语文课堂的假摆设。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地、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

活用多媒体资源作“凭借”

教学凭借是指推动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恰当的“凭借”不但能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举重若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美感。多媒体资源因其丰富性、直观性、形象性一直受着广大老师的青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整合多媒体资源,或以其进入文本,使之成为读者走进文本的引子;或者激发质疑,使之成为新话题讨论的由头。这样做,密切了多媒体资源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实现其作用的最大化。比如有教师教学《雷雨》,在观看了视频后,跟学生集中讨论视频中周朴园曾对侍萍说的一句台词:“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周朴园的心到底死了没有?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引导学生从周朴园认出侍萍以后的态度变化中抓住关键。这样,一个普通资源成了学生研究文本、探究人物性格的凭借。视频资源和文本的结合,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有的放矢地突破关键内容。

有的多媒体资源可以在语文课堂各板块之间穿针引线,把课堂衔接得绵密有致。这样的多媒体资源往往紧凑而丰富,符合不同阶段课堂学习活动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师上“描写场面”的作文指导课。先选取了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两位钢琴师“斗艺”片段,让学生初写场面;接着明确“关注两位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具体要求,再次观看片段,引导进行学生详略得当地描写;学生在交流修改之后,教师播放围观之人反映的画面,提醒学生注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一个相同的片段贯穿整个课堂。学生观看了三遍,文章修改了三遍。每一次观看都有重点,每一遍修改都有新的收获。用直观的多媒体资源作为教学凭借,优化了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过程,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巧用多媒体资源妙“穿插”

穿插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手法。穿插是指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穿插一些精当的多媒体资源,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进行新知的建构。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促进语文味的生成。这种被“穿插”的多媒体资源必须服从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必须尊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这一语文学习规律。比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述“春花图”这一部分内容时,并没有采用前面所用的“问题式导读”的方法,反而插入一段百花盛开、蜂蝶飞舞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春天春花的美艳多彩,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的画面,倾谈感受。通过此,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春花美,对作者的情感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但是,并不是任何多媒体资源都适合穿插。穿插的多媒体资源除了上述跟学生的学习目标密切相关外,还应该有数量、时间上严格限制;应该在学生思维的瓶颈处适时呈现。只有这样,穿插的多媒体内容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用术语的方法赏析文句。可是学生往往知道术语,却无法解读出术语所呈现的美。比如在赏析“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这句话时,学生知道使用了“比喻”这一术语,但是却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这种美。这个时候,我及时穿插一张俯瞰威尼斯的图片,画面整体呈蓝色,水天相接。建筑矗立着蓝色的背景下,呈暗黄色。这样,学生顿时直观地感受到了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对于句子中所传递的色彩美、构图美也有了准确的把握。结合教学目的穿插多媒体资源,规避了语文课堂多媒体喧宾夺主的现象。教师在学生思维的节点上做起了文章,语文课必然上得生趣盎然、精彩纷呈。

精选多媒体资源超“链接”

在大语文观念的指导下,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积淀和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为语文学习展示了一幅精彩纷呈同时又纷繁芜杂的场景。从声音到文字,从图片到视频,这海量的信息资源对学生来说是个负担。从时间和精力的角度来看,学生没必要对此囫囵吞枣;从课堂内容来看,只有和语言内容对位的多媒体资源才是有效资源。所以,教师精当地选择资源进行链接,充实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语文视野。

有一位老师在设计《蓝蓝的威尼斯》的时候,以《威尼斯的葬礼》新闻视频导入课文。虽然这是反映威尼斯现状的资源,但是和文本所呈现的内容、文章的基调并不一致,不适合作为课前的导入链接。根据笔者的建议,教师选择了朱自清的《威尼斯》片段资源,作为文章的拓展阅读板块出现,课堂教学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