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7:18
导语:在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矿山地质;地形地貌;环境影响现状;灾害防治
某开采区主要位于矿区中南部,其长度为207m,平均宽度为70 m,底部采场平台的面积为14525m2。采矿最大标高在矿区的南部,为450m,最小标高在矿区的北部,为310m。本矿区的斑状花岗岩矿体比较厚,呈现带状,产出比较稳定,矿体结构比较简单、稳定,大部分覆盖面积已经被剥离,黑云母花岗岩作为围岩,属于中等稳固岩石。在此矿区进行开采的时候,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的露天开采方式。
1.矿山地质环境地形地貌
此矿区是丘陵地貌,矿区以及主体山脉主要为东西走向,次要山脉为南北走向。矿区的一般标高是300-440m之间,最大高差为280m。此矿区的地形切割比较深,坡度一般均在25°之上,具有自然的排水设施。其地表主要由洪冲积物和第四系残破积组成,覆盖率达到了70%之上。综上所述,此矿区地形地貌属于中等复杂程度。
2.矿山地质环境影晌现状评估
2.1地质灾害影响
通过对矿区的勘查发现,现阶段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与滑坡。崩塌主要指的就是土质边坡剥落崩塌,边坡高度为2-5m,崩塌体上含有较好的杂草,土层成分主要包括石英粉砂、粘土、石英砂等。崩塌体的长度大概是5m,厚度大概在2-3m之间,宽度为6m,呈现椭圆形,体积为20m3,属于小型崩塌,影响范围大概是30。
2.1.1崩塌
(1)位置。
崩塌位置主要位于矿区的西侧,和采矿区的距离比较近,此崩塌基本上就是90°陡坡土体的下坠,落距比较小,属于最近形成的。其土层是第四系残破积层,主要包括粘土、石英砂、石英粉砂等成分,呈现灰黄色、浅黄色,大概厚度是2-5m,具有良好的植被情况,崩塌体体积在3-5m3之间,影响范围大概是15。
(2)现状及危害。
崩塌体后陡壁主要是土质边坡,具有良好的植被情况。崩塌体属于最近形成的,散乱堆积在一起,规模比较小。其产生变形的原因主要包括:强烈的土体风化作用,土质松散,边坡开挖等施工活动影响等等。同时,雨季降雨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冲蚀作用,出现下渗等现象,对矿区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出现崩塌灾害。导致发生崩塌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边坡开挖施工,其次就是强降雨。当发生崩塌灾害之后,会对矿区公路运输以及行人安全产生威胁。
(3)稳定性评价。
此崩塌体均散落在坡底,已经稳定。在后期降雨、风化侵蚀等作用下,时有发生掉块现象,但是规模比较小,危险性也比较小,最终评估结果就是矿区崩塌危险性小。
2.1.2滑坡
此矿区滑坡主要位于北部旧排土场边坡处,矿山地质灾害点现状说明见表1所示。排土场土层主要就是第四系破残积层,主要成分是粘土、石英砂、石英粉砂,呈现灰黄色、浅黄色,具有少量块石。因为在进行排土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与施工措施执行,导致台阶分级施工质量较差,加之土层较为松散,具有很好的边坡角,致使其相对高差超过了15m。在降雨、下渗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其稳定性、土饱和性均较差。在排土场临空位置处形成滑坡体,在坡脚处的影响范围长度达到了20m,宽度为12m,形成了约100m3的滑坡土方量,影响范围大概在150左右,属于小型滑坡。因为滑坡体距离公路与村庄比较远,前面还是排土场的空地,主要就是因为排土堆放不规范引起的,没有出现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具有的危害性比较小。
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矿区开采过程中,发生的崩塌、滑坡等灾害规模比较小,基本没有造成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对矿区开采影响比较小,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估为危险性小,基本不会影响地质环境。但是,需要对不稳定边坡进行监测与处理,保证其安全性、稳固性,避免出现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2.2含水层影响
此矿区开采底层界限处在侵蚀基准面上,其含水层主要为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具有较弱的富水性,采坑还没有露出含水层。通过相关野外调查分析,流经地表的水的pH值是7.5,矿化度要低于1g/L,属于淡水。现阶段,矿区开采还没有导致含水层结构出现变化,同时也没有出现水体恶化、水位下降等不良情况。所以,矿区开采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非常小,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
2.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
此矿区主要为丘陵区,其地形基本为西南高东北低,具有良好的植被情况,矿区周围没有风景名胜与自然保护区等。在进行矿区开采的时候,主要就是露天开采,在进行开采的时候,必然会对其植被情况产生破坏,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影响程度非常大。因此,其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评估为严重。
2.4土地资源影响
此矿区已经开采了很多年,破坏面积达到了5.6h其中采矿区的面积为4.8h,原有的排土场面积大概为0.8h,职工生活区、道路等均会占有一定的土地面积。通过对矿区现场的勘察,大部分破坏土地为林地。
2.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情况,对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差异性与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危险性等进行考虑,并且分析其受影响程度与社会经济属性,进而对矿区分段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明确其量化指标,在“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原则的条件下,运用半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予以等级分区。在进行实际划分的时候,一定要对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这四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程度予以明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如下: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轻度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小,发生几率小。对分散性居民、小规模工程设施产生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较低;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井的涌水量低于3000m3每天。矿区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不会影响周边生活、生产用水;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小,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的影响程度也较低;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占用破坏林地、草地的面积不超过2h。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中度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中等,发生几率较高。主要对城镇与村庄居民、交通、主要工程设施等产生影响,出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井的用水量在3000-10000m3每天。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比较大,呈现半疏干状态。对周边生活、生产用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占用破坏耕地2h以下,占用破坏林地、草地2-4h。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严重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大,发生几率高。对城镇、村庄、交通、主要工程设施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比较大,并且会出现一些人员伤亡;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床含水层结构被破坏,出现导水通道。矿井的涌水量超出了10000m3每天。地下水位出现下降的情况。矿区周边含水层的水位也在下降,或者呈现一种疏干状态,出现地表水渗漏的现象;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产生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破坏了基本田地,占用破坏耕地2h以上,占用破坏林地、草地4h以上。
3.评估区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评述
3.1地质灾害影响防治难度
在此矿区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发生崩塌等灾害的时候,会对现场工作人员、机械设备等产生一定的威胁。此时,可以通过种草植树、土钉挂网植草等方式进行加固,避免发生崩塌等灾害;同时,也可以在边坡台阶上植树种草,有效提高土层的稳固性。这些防治措施非常简便,防治难度也比较小。针对泥石流灾害而言,可以通过规范堆土场、压实、修筑截水沟与排水沟、种草植树等方式进行防治。其防治措施比较简单易行,相应的防治难度比较小。
3.2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防治难度
在此矿区开采中,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主要就是由矿山露天开采导致的,在进行开采的时候,容易形成高陡坡,不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还会影响边坡周围的美观。并且,在矿区开采、破碎的时候,一般均会产生大量的地表、粉尘等,非常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对矿区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绿化措施、分区湿式凿岩、洒水抑尘等方式进行治理,可以有效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相应的难度也比较小。
3.3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
在此矿区内,矿山开采、道路边坡、旧排土场边坡等均具有小规模的崩塌、滑坡现象,矿山开采的含水层影响程度评估为轻度、土地资源影响程度评估为严重、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评估为严重。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结果,可以对其进行预测评估:矿山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崩塌、滑坡灾害的危险性比较小,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小,其评估为轻度;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比较大,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其评估为严重。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程度为轻度;对地形地貌影响程度为严重;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严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矿山开采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其地质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重视。在矿山开采中,一定要对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并且全面了解矿区的地质条件,为矿区的高效开采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实际开采过程中,一定要对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影响程度与防治难度,保证矿山开采的有序进行,实现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何芳,徐友宁,乔冈,刘瑞平.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J].中国地质,2010(05).
[2]王飞,吴浩,刘灏.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
[3]郭维君,崔晓艳,肖桂元,吴萌.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J].金属矿山,2010(08).
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全年降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正常,略偏多;梅汛期(5-7月上旬)降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其中5月下旬、6月中下旬降雨较集中,部分地区有洪涝灾害出现;梅汛期结束后有阶段性高温干旱出现;台汛期(8-9月)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频率偏高,强度增强,受台风影响,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将大于去年。
预测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4-9月。4月春雨期及5-7月梅汛期,由于降雨连续,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当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或连续3天以上降雨时,易诱发山区风化残坡积土体、公路边坡滑坡以及矿山宕面、废弃矿山崩塌、塌陷地质灾害。8-9月台汛期,降雨强度大,由暴雨引发滑坡、山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
二、我区地质灾害现状
我区是*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之一。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约119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截止2007年底,我区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3处,按类型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四类,其中滑坡38处,崩塌12处,泥石流20处,塌陷3处,按规模分小型、中型两类,其中小型71处,中型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于南北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布情况为:*镇9处、岭洋乡2处、黄坛口乡4处、廿里镇1处、后溪镇1处、*镇5处、全旺镇1处、*乡15处、*乡14处、周家乡2处、*镇12处、杜泽镇3处、灰坪乡2处、峡川镇2处。
全区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附近2200余人和2300余万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
三、20*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今年4-9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乡、*乡、*镇、*镇、*镇等乡镇地质环境复杂,现状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属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重点防治的对象是:建设工程强度较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特别是新建简易公路沿线、开挖强度较大的民房屋后、旅游风景点内险要地貌处、闭坑矿山的采空区、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隐患沟等。
20*年全区需重点做好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处:
1、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2处,即*乡竹埂底村杨梅岗滑坡隐患、*镇界头村叶树根屋后滑坡隐患。
2、列入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5处,即*镇东仓村乔麦舒泥石流隐患、黄坛口乡下呈村泥石流隐患、*乡黄蒙村泥石流隐患、廿里镇黄泥村墩头山体滑坡、*镇里村胡家山体滑坡。
以上地质灾害点稳定性较差,危害性较大,威胁人口较多,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要逐点编制具体的防灾方案和应急预案,认真做好监测、应急和防治工作。
四、2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拟订和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各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区应急办、区国土局备案。同时,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编制辖区内的市、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方案,并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明白墙。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要发放到村、到户。要明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二)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补充抗御台风防范地质灾害及暴雪低温气候条件下防范地质灾害的工作内容,要注意避灾地点安全性的评价,确保预案启动实施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适时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区国土局要编制与*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会同区应急办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应急器材及物资储备、重点保障对象等作一次全面梳理。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配合区国土局做好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的编制工作。
(三)做好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我区第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期。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统一安排,我区今年将开展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区国土局做好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气象部门要及时通报当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暴雨气象信息;区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塘水库、重要交通线路、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一次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区政府,并报区应急办、区国土局备案;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调查队伍做好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调查、核查工作,并负责地质灾害隐患防灾预案的编制及受威胁地区群众的宣传、培训工作。
(四)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对保障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要花大力气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对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隐患,要充分结合当地山区小流域的整治及水利部门的山洪防治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威胁人员众多、危害严重的,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确定监测人员,落实防灾责任人及防灾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及工程治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要求,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保证受威胁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调查尤其是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地质灾害易发区和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行政村,不断完善村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有关乡镇要与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村签订“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书”。要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灾害隐患点监测档案,加强对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的指导与培训,实行科学管理,统一监测要求,提高群测群防工作的防灾减灾效果。
(六)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搬迁避让
对生命财产有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乡镇(街道)及区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管辖职责,组织实施应急排险,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列入省、市、区级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资金,所在乡镇(街道)、区国土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加强治理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按标准完成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对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高,且又难以有效根治,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结合下山脱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及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对受威胁群众实施搬迁避让。
(七)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须按要求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国土局不得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乡镇(街道)和区国土局要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要求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要通知业主单位及时整改,对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施不到位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进行严肃处理。
(八)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使农民建房能选址在安全的地质环境,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对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农民宅基地,由区国土局委托有资质的地质调查机构进行逐户调查和评估,分户填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个评估报告。我区农村“康庄工程”沿线存在较多的滑坡、崩塌隐患,乡镇(街道)要加强道路沿线边坡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五、有关部门职责
(一)区国土部门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建立和完善防灾网络,会同乡镇(街道)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
2、认真落实年度防灾预案编制制度,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坚持灾情巡查制度和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3、灾情发生后,配合当地乡镇(街道)核查灾情,帮助房屋倒塌灾民落实建房用地;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
4、督促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制定本乡镇(街道)、部门的防灾方案,检查防灾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区水利部门
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水利工程,要制定防灾措施。对病险山塘水库、盘山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损毁工程修复方案,及时抢修被毁水利工程。
(三)区交通部门
对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对因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负有治理责任。加强对公路沿线的巡查,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四)区教育部门
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山区中小学,必须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中小学新建、改建、扩建,要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五)区规划、建设部门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农村集镇建房,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六)区农业、林业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滑坡体上不能垦山造林。要督促乡镇(街道)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改为旱地。
(七)区旅游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做好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巡查、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确保游客安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风景名胜区,需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旅游工程建设的,必须按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八)区财政部门
落实必要的防灾网络建设、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监测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的工作经费。在灾害发生时,落实受灾人员救助资金和灾害治理资金。
六、地质灾害防灾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责任重大。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提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肃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危害性和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落实四项机制。一是地质灾害险情监测巡查制度。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开展巡查,建立巡查台账,监督指导地质灾害点所在村开展监测工作。二是台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要在台汛期安排人员做好值班工作,要确保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到位,并保持全天24小时通讯联络。三是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及时将灾情上报区府办、应急办、防汛办、国土局。四是措施落实机制。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落实包括值班、监测、报警、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各项防灾措施。每个地质灾害点要做到“七个一”:一块明白墙、一张明白卡、一套避灾预案、一支应急抢险小分队、一组值班人员、一个应急避险统一信号、一组值班报灾电话(包括区、乡镇、村)。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思路;问题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unan plains ideas and evaluate the work of problems that need attention
Gu Xiao-jun
(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公司江苏常州213003)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job of the evaluation about fatalness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 An the paper offers thont and technical direction in the evaluation about fatalness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 in south plain area of Jiangsu.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raises questions which need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job of the evaluation. And it has goo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e.
【Key words】Geological hazard;Evaluate the fatalness;Evaluate thinking;Problem
1. 前言
1.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据不安全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亿元。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众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例表明,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意义重大: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不仅仅为工程服务,同时也为保护当地地质环境提供依据。
(2)评估工作在项目选址阶段或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对重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预防非常必要,它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灾害或事件,既节省投资,又争取时间,提高了效率和社会信誉度。
(3)该工作是以预防的手段避免地质灾害的产生,改变了以往轻预防、重治理的被动局面,从源头上预防或减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4)评估工作站在土地利用和减灾防灾总体规划的宏观角度,多部门、多学科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了综合管理国土资源的职能。
(5)评估工作发挥了灾害防治专业的技术优势,提出的防治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6)评估工作中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决策的一个方面。
1.2随着国内外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进一步扩展,逐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相互交叉的综合研究体系。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也必将在防灾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3苏南平原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思路,即在充分收集利用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开展地质灾害现场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分析工程建设对引发、加剧及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同时根据灾种结合工程建设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2. 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经验来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2.1首先,对资料搜集不重视或基础性资料搜集不全就开始编制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搜集资料。从事此项工作,主要是收集:(1)项目区所在的县、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项目的用地红线图、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立项批复、(3)项目的总平图等规划资料、(4)项目或项目周边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项目所在地的区域性地质资料,如地质图、基岩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等水工环基础性地质资料等。资料搜集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资料搜集的完整与否决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质量的好坏。这项搜集资料工作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工作,由于搜集资料不全面,导致对项目区及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不到位,报告中内容显得比较空洞,不够丰富。
2.2其次,现场调查不是仅仅去现场拍几张照片而已,需要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针对不同的灾害种类调查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主要是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种类,苏南平原地区灾种主要是地面沉降、地裂缝、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等。根据灾种确定调查的重点,地面沉降调查主要是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
2.2.1着重调查下列问题:(1)第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2)河网水位(平均、最高水位等)与地面的高差,历史洪涝灾害情况,调查井台抬升、桥梁净空减小、水渠倒流、地面积涝等地面沉降迹象;(3)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等;(4)根据已有地面沉降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2.2.2地裂缝主要调查(1)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基岩面起伏特征等;(2)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等。
2.2.3特殊类岩土(软土)调查(1)通过收集评估区附近工程地质钻孔等资料,了解软土层厚度及其变化、埋藏条件、岩性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等;(2)调查地表硬壳层的分布及厚度,软土层之下硬土层或基岩的埋深和起伏;(3)查阅新旧地形图结合现状微地貌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暗埋的塘、浜、沟、坑等;(4)调查地区性工程经验,包括大面积回填、堆载、基坑开挖、工程降水以及地下工程施工等引发的软土变形灾害及其防治经验和教训。
2.2.4特殊类岩土(砂土)主要调查:(1)通过收集评估区附近工程地质钻孔资料,调查砂土层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厚度变化等;(2)调查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级配、渗透性能和砂土液化等级;(3)调查砂土层地下水类型和地下水水位,上覆隔水层性状、厚度和分布情况,地下水补径排关系等;(4)调查地区性工程经验,包括基坑降水以及地下工程施工等引发的渗透变形灾害及其防治经验和教训。
2.3第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太泛,可操作性不强。防治措施需要针对工程建设项目而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软土的地基处理措施,则需要根据评估区软土的埋深和厚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3. 总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技术工作,需要评估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胜任评估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理论与实践》,2008年4月第1版,地质出版社.
一、20*年全县地质灾害基本趋势预测
(一)20*年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截止20*年底,全县共发生地质灾害3起,其中山体滑坡2起,地面塌陷1起,发生地点均为非地质灾害隐患点,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20*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主要诱发因素及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我县汛期气象趋势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较高。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全年降水是属正常略偏多,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有局部洪涝发生的可能。预测20*年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3—9月,因此确定今年3—9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在*、*、*等三个乡镇。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位于*南部,跨*山区的大部分乡镇,包括*镇、*乡、*乡的大部以及*乡、*乡、*的局部。综合灾害点的稳定程度及危害程度,确定*乡*村*土质滑坡、*乡*村*底山体滑坡、*镇*村岩山滑坡、*镇贤*村*山脚自然村地面塌陷等为县重点地质灾害点,需重点做好防范工作。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
(一)*乡*村*滑坡隐患
1、基本情况
*滑坡位于*乡*村*自然村北东斜坡。地理坐标东经119°16′39″,北纬28°50′41″,属中低山地貌单元,出露岩性为安山玢岩潜火山岩,斜坡高度35°左右,斜坡表层上为耕植土,下为残坡积层含碎石粘性土,厚约2米,结构较松散。潜在滑坡体规模约24000m3。
2、稳定性与潜在危害分析
该土质滑坡,属不稳定潜在滑坡,有可能残坡积层沿基岩面下滑,将威胁相距200米、高程350米以下的*村,威胁人数30人,资产20万元。
3、防治建议
鉴于滑坡前缘离居民点尚有一定距离,滑坡还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建议防治措施如下:
(1)后缘上部开挖截水沟,向两侧沟谷排水。
(2)将水田改作旱地或经济林地。
(3)设观测桩加强监测。
(4)建议农户进行搬迁避让。
*
(二)*乡*村*底滑坡隐患
1、基本情况
*底潜在滑坡位于*乡*村六组(*底自然村)北东侧后山坡,地理坐标东经119°15′37″,北纬28°48′20″,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单元,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大爽组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斜坡表部残坡积层为含碎石粘性土,厚约5m,结构较松散,透水性较强。滑体总方量370000m3,属中型滑坡。滑动方向推测为南西260°,滑动面为残坡积层与流纹质晶玻屑熔结凝灰岩接触界面。
2、稳定性与潜在危害分析
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若遭遇连续降雨和大暴雨或人为因素,极有可能下滑成灾,将威胁村民35人,资产20万元。
3、防治建议
(1)填平夯实裂缝,后缘和滑坡体内开挖截排水沟。
(2)裂缝两侧设标桩加强观测。
(3)建议农户进行搬迁避让。
监测人:叶生发联系电话:0570-7*7606
(三)*镇*村岩山滑坡
1、基本情况
*村岩山潜在滑坡位于*镇*村岩山自然村东侧山坡上,地理坐标东经119°13′25″,北纬28°52′43″,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与构造侵蚀中低山接触附近的丘陵一侧,出露地层为*岩群角闪片麻岩,斜坡表部为残坡积层含碎石粘性土,厚约0.5m,结构较松散,易于透水,具孔隙潜水。滑体总方量59500m3,属小型滑坡。滑动方向推测为北西275°,滑动面为残坡积层与角闪片麻岩接触界面。
2、稳定性与潜在危害分析
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若遭遇连续降雨和特大暴雨或人为因素,极有可能下滑成灾,将威胁10户39人生命安全和约40万财产经济损失。
3、防治建议
(1)填平夯实裂缝,后缘和滑坡体内开挖截排水沟。
(2)裂缝两侧设标桩加强观测。
(3)建议农户进行搬迁避让。
*
(四)*镇贤*村*山脚自然村地面塌陷
1、基本情况
塌陷区位于*镇贤*村*山脚自然村地面,中心地理座标x=3229250,y=4*16250。塌陷区地貌主要为山间冲洪积平原,现状为耕地和民房等,附近山体为剥蚀残山、孤丘地貌。主要表现为地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塌陷坑、地裂缝和民井干枯、民房墙体变形等。
2、稳定性与潜在危害分析
*县*镇*山脚自然村地面塌陷始于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线建成后的2006年7月,根据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的空间位置和民井干枯范围,估约地面塌陷及影响区面积18000m2,有20多户100余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地质灾害险情威胁,危害程度属重大级。目前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呈加剧趋势,对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和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线的安全运营构成直接威胁。
3、防治建议
(1)严格控制周边地下水的深井抽水量,或停止深井抽水。
(2)对发现的塌陷坑进行注灌浆,对已出现明显地面裂缝和墙体变形的民房进行加固或异地安置。
(3)在地面塌陷及其影响区范围内设立地质灾害警示牌,明确撤离路线与避险地点,并做好地质灾害险情的监测,遇强降雨或连续降雨加密监测,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应及时安排人员撤离。
*
三、有关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一)国土部门
县国土资源局应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进一步完善防灾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建立汛期险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及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对确定的3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汛期前进行一次巡回检查,作出趋势分析评价,指导和协助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镇(乡)做好防灾工作部署,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公布地质灾害速报电话,对于存在重大险情的灾害隐患点,向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进行危险性评估与治理方案设计。
在汛期要定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加强对防治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水利部门
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在建或拟建水利工程项目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有防灾措施。在汛期来临前,水利部门应组织人员对县内中小型水库库区及衢江、灵山江两岸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如发现有地质灾害隐患,应采取相应措施,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交通部门
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修建康庄道路时,要考虑结合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因修建公路(康庄道路)引起的地质灾害,要及时进行治理。对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必须进行灾情巡查。
(四)规划、建设部门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村集镇建房必须按规划统一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五)农业、林业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要改为旱地,滑坡体上不能种植高大树木。一旦灾情发生,要积极配合当地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灾民的生产和生活救灾工作。
(六)气象部门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期内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预测到灾害性天气,要及时通报。一旦发生灾害时及时提供救灾现场气象服务。
(七)旅游部门
做好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地质灾害巡查、防治工作,确保游客和景区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
1、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镇(乡)、街道要明确职责,重点镇(乡)、街道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监测负责人和监测人员。建立汛期、台风期24小时值班制度。对《*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所列县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乡镇级灾害(隐患)点,在汛期前要进行一次全面巡回检查。发现新的问题,要及时向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汇报。
2、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要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指定地质灾害预警负责人、预警信号、救灾方案。在汛期、台风期要增加检查次数,要指定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计划以及撤离路线。同时密切注意灾害隐患的变化。
3、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迹象要及时上报县国土资源部门。对已有险情或隐患的地段,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4、对险情较重级无法治理的灾害(隐患)点,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疏散、搬迁避让,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保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县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建设、规划、农业、林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部门的职责,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将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落实到责任人。
(二)坚持灾情巡查、提醒、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防灾巡查制度,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防范期内对本辖区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沿线进行实地检查,对各点的灾情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进一步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防范期内组织巡查,要建立巡查台账。
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段,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农村,要按照灾害防治的有关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灾害提醒制度,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所有的地质灾害点必须在汛期前全部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建立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三)坚持防范期值班制度,开展预警预报。在整个防范期内,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国土部门要坚持防范期值班制度,保持全天不间断通讯联系;要督促检点隐患点的动态监测责任落实情况。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在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期间,要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并通过防灾网络,有专人负责准时收看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和当地气象预报,迅速将气象情况通报到各个灾害点,做好防灾准备。
(四)做好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一旦出现灾害险情,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视情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组织应急小分队立即展开应急调查、排险,按防灾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并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救灾物资发放供应等善后工作。具体按照《*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龙政发〔20*〕29号)执行。
(五)认真落实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根据《浙江省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精神,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落实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发生灾情,视等级按要求速报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县国土资源局,及时赶赴现场,并按防灾预案做出相应的应急调查处理。对较大级地质灾害县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省、市主管部门报告抢险救灾工作进展直至结束。对发现的重大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即赴现场调查,并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虽然建房的时间延长了一些,前期的投入也增加了,但想到以后能够住得安全,心里就觉得很踏实、很值得。”当记者问及对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的看法,这是家住株洲市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说的第一句话。
在7月份建房选址时,村民易英明向芦淞区国土资源局提出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评估申请。几天后,来自湖南省地质勘查局416队的地质灾害专家对选址进行了踏勘,认为选址处容易触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并提出了逐级放坡、修建挡土墙与排水沟等防护措施。出于安全考虑,易英明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了系列防治措施。
2013年,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避免或减少村民建房选址以及建设过程中引发新的地质灾害,株洲市国土资源局选取了芦淞区、炎陵县开展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工作试点。
易英亮家的建房选址正是2013年株洲市试点村民建房地质灾害评估的缩影与写照。
建房引发地质灾害频繁
湖南省作为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山地面积与丘陵面积占比超过65%,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许多农村村民不得不依山建房。此外,在中国农村地区,风水意识也让很多村民选择在山坡等地区建房。
与在地势平坦地区有所不同,选择在山坡位置建房,无疑增大了许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在暴雨季节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此外,近年来,因采矿、切坡建房等人为原因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切坡建房。许多农村村民因为建房选址缺乏科学认识,加上对地质灾害防治不够重视,在采取切坡的方式建房时候,没有实行逐级放坡,导致坡度较陡;也没有在屋后留足缓冲空间,没有修建挡土墙与排水沟,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为地质灾害的发生留下隐患,在暴雨作用下常常引起房屋坍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株洲市在已形成的农村地质灾害隐患中,村民建房引发形成的比例高达80%。以株洲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为167处,其中有35处是由于村民切坡建房与选址不当造成的。
根据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因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由村民自身承担。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农民家境较为贫困,无力承担动辄数万元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或搬迁至其他地方另行选址建房;而依靠政府或各级部门从其他渠道筹集经费难度较大,导致地灾隐患点不能及时有效治理,危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有一次,我们去到一个村子里面查看地质灾害情况。有一户在山坡附近建房的村民,因为选址不当,没有在屋后留足空间,在一次滑坡灾害中,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将房屋砸开了一个大洞,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因无力进行治理与搬迁,该户村民只能继续住在砸坏的房子里,随时有可能再次遭遇灾害。”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巫智敏向记者回忆。
株洲免费地灾评估机制
2013年,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株洲市村(居)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工作制度,选取了芦淞区与炎陵县作为试点地区,并将此作为全年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之所以选取芦淞区与炎陵县,是因为这两个地方以山地、丘陵为主,一方面可供建房选址的平地较少,村民不得不选择依山而建;另一方面,这两个地方村民建房的需求量较大。”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李光介绍。
根据制度规定,在“一区一县“的试点工作中,当地村民如有建房需求,可以去当地国土所提出申请,国土所受理后赴选址现场去勘查。如果地形比较简单,地势比较平坦,国土部门按正常程序审批。
“如选址情况较为复杂,那我们就向村民出具《地质灾害隐患告知书》,告知村民该处选址可能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由村民自愿向国土资源中心所提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申请。”株洲市国土资源局芦淞分局副局长陈华介绍。“受理后,国土所将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申请表交给县市区局地环股,由地环股统一邀请专家到现场踏勘。”
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如果专家认为选址可能引发严重地质灾害,则建议另行选址;如通过防治可以避免,则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建议。由村民自主选择按照专家的建议进行治理。
目前,村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费用主要由各县市区局承担,从每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中列支,村民不负担任何评估费用。
据悉,今年试点的“一区一县”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根据取得的良好反响,株洲市拟将于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施行。
难点与前景
尽管简易评估能够有力避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然而,在试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制度刚试行不久,由于缺乏了解,村民的接受程度不一。比如,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有些村民能够按照专家给出的防治意见采取放坡与修建挡土墙、排水沟等工程措施,但是也有许多村民认为这是增加了一道审批环节,延长了建房时间。”巫智敏介绍,“甚至还有一些村民出于利益角度,认为建议评估会增加建房成本,不愿意听取专家的防治意见,采取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规划;防治措施
1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 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 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 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 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 现象) ; 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象) ; 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2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2.1地质灾害现状; 2.2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2.3地质灾害易易发区和危险区的划定; 2.4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2.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 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 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 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 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 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 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3结语总之, 根据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重视, 一定会减少灾害损失, 为社会经济建设多作贡献。
(一)地质灾害易发生的时间段及主要类型
预计2009年全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左右,预计春季(3~4月)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梅汛期(5~7月)降水量略偏少,降水分布不均匀,有降水相对集中期,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叠加影响,短期集中强降水,土壤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在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日降雨量达50㎜以上或连续降雨两天以上),极易诱发以山地风化残坡积土体滑坡和公路边坡、盘山水渠下方坡体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遇持久性强降雨天气,极易诱发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土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主。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乡镇
根据《*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凉棚—岭根、大头—石梁地带,即地质灾害重点乡镇石梁镇、九华乡、七里乡、航埠镇,这些地区地层古老、岩性破碎,加上劈山修路、削坡建房等人为因素致使地质灾害发生率提高。类型以土质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
(三)全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9个(详见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其中市级重点防范点2个:九华乡凉棚村程根福屋后崩塌、石梁镇大俱源泥石流;区级重点4处:航埠镇王家畈地面塌陷、石梁镇寺桥兰塘土质滑坡、九华乡大侯村下方*坞土质崩塌、九华乡大后源泥石流。
二、相关部门职责
(一)国土资源部门
1.建立和完善防灾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
2.认真落实年度防灾方案编制制度,及时开展汛期值班制度,坚持灾情巡查制度和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3.灾情发生后,认真配合当地政府核查冲毁、淤积的耕地情况,帮助倒房户落实重新建房用地;同时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
4.制定并落实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认真落实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和非易发区重要工程建设的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6.督促检查辖区内水利、交通、建设(旅游)、农业、林业等部门制定的本部门预防措施落实情况。
(二)水利部门
1.明确地质灾害防灾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防灾责任制。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水利工程,要有防灾措施。汛期之前,对病险山糖水库、盘山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
2.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受毁工程修复方案,发动群众抢修受毁水利工程。
3.督促辖区内新建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交通部门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路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修建公路引发的地质灾害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不能投入使用。对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负有治理责任。汛期前要编制好防灾方案,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各雨天必须进行灾情巡查。
(四)规划、建设部门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村集镇的规划建设必须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五)农业、林业部门
1.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灾害隐患点、滑坡体上的水田要改为旱地,不能种植高大树木。
2.灾情发生后,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发动群众洗苗追肥,加强田间管理。
(六)旅游部门
做好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巡查、防治工作,确保游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对险要的景点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国土资源、水利、交通、建设(旅游)、农业、林业、环保、经贸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分工,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责任制,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在汛期前制定出本乡(镇)的年度防灾方案,开展险情巡查,做好巡查记录。重点灾害点所在乡(镇)必须要做好灾害点的防灾方案,对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应急措施,并进行必要的防灾演习,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中心国土所要协助辖区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各乡(镇)要成立防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一旦发生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组织救灾工作,同时按《灾情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将灾情速报上级各有关部门。
(四)采取积极措施,对隐患部位进行应急处理。采取挖沟排水、裂缝填埋、减轻荷载、建造加固挡土墙等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五)结合“明白墙”的制作和“明白卡”的发放,做好群防群测的宣传工作,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乡、镇政府要把下山脱贫与消除灾害隐患结合起来,对灾害危及到的农户要在汛期前及时搬迁,异地安置。
1、认真组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
在关键时间节点4月20号还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会议,安排和部署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大方向是围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开展,并与各镇处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治灾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土地日”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画册。对每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发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全年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组织防治工作宣传培训8班次,参加人数520多人次。
今年4月29日上午我们在镇村举行了市镇地质灾害滑坡应急演练,市政府应急办、民政局、镇政府等及村村民265人参加了本次演练活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质灾害临灾状态下应急撤离、抢险救灾等应急反应能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
我市被选为2015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验收县市之一,我局全年积极开展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准备工作,努力创建高标准、严要求的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十有标准,扎实开展创建筹备工作,为明年迎接上级单位对我市的“十有县”评审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1)2014年4月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市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5月17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当政办发〔2014〕31号)。各镇处政府也按照市政府文件制定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14年8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市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2)根据《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监测预警工作补助经费预算的通知》的精神,要对每一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发放群测群防监测经费,标准为50元/月发放,发放时间从汛期开始5月到10月,每个地灾点发放金额为300元,全市60处发放群测群防补助金额1.8万元。
(3)今年我们还组织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队的36名专家及成员进行了技能培训、演练,还添置了相应的工作装备和工具。为更好的展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工作,今年5月我们为应急救援队的36人发放了雨衣、雨鞋及强光手电等应急救援装备。
3、开展搬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
崩塌体为市级重点监测点。2012年搬迁治理工程项目上级审批通过(鄂财建发[2013]45号)。2013年4月,省财政厅以中央切块的形式,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到市财政局账户,用于实施“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市政府确定镇政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并在专项资金中拨付首期87万元到镇财政所账户。2013年镇政府用市财政局拨付的87万元完成了安置点14.2亩的征地补偿和场地的“三通一平”等工作。今年,镇政府对搬迁范围内的42户农户进行了前期宣传活动,同时完成了一期规划搬迁治理项目范围内28户住户的调查摸底、实地房屋建筑面积丈量等工作,现已经与17户签订了房屋搬迁安置补助协议,其中6户已完成拆迁,房屋拆迁补助已发放到位;4户已在规划的搬迁避让居民安置点兴建新房。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新村规划安置点电力设备安装、给(排)水工程、场地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的施工。
4、摸排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并加强预警预报。
《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域规划》成果显示,全市国土面积2159平方公里,10个镇办事处,158个行政村,市级以上重点监测点共15处。今年上半年通过调查,我们确定了全市地质隐患点115处,通过摸排确定60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其中市级1处,市级14处,乡镇级45处。每个监测点所涉及的镇(处)镇长、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村责任人,地灾点住户为监测人。在地质灾害监测点统一设置了警示柱牌和警示桩。
全年共地质灾害灾情预报24起,与气象部门联合预报16次,发预报短信24条,及时通知各单位加强地灾防治,并定时定期向政府及市局报告相关情况;日常巡查达126人次。
对汛期地质灾害高发期实行地质灾害日报制,每天向市局汇报灾情,做到了有险早报告,无险报平安。连续14年未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5、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强日常巡查。
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务院关于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并报市政府实施,并组织全系统在职人员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竞赛活动。
建立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防治24小时值班制度和雨期灾情报告制度,从3月16日开始,到5月30日,由分管副局长黄明带队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点开展巡前全面排查,市镇村三级参加人数超过114人次。
全年未发生地质灾害,查明一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玉阳办事处太子桥社区原粮油综合厂山体滑坡,已将其纳入日常监测,密切监视,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并在调查后向市政府请示进行治理,市政府拨付9万元地质灾害勘测设计费用给业主单位市住建局负责此项治理项目的实施。
6、定时上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我局根据市政府应急办文件要求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每季度按时上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关键字]地质灾害 评估 步骤 方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12-2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人民币。据相关科研结果发现,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越来越大。近年来人工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相关地质灾害评估人员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进而有效的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1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相关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例如我国江苏徐州,该地区分布广泛的为可溶岩地层,自1980年以来已经有多次岩溶塌陷事故,直接导致楼房开裂、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以及矿井透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我国云南地区,在雨季到来后会有较多的降水,这也直接冲刷山区植被,大范围的暴雨时也会有泥石流、滑坡危害发生,民房直接倒塌,吞噬我们同胞的家园。所以查明当地地质情况,研究地质灾害的评估与对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地质灾害评估指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破坏损失情况进行评定估算的工作。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分为尚未发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和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是调查地质灾害活动规模,统计地质灾害对人口、财产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核算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评定地质灾害等级。对于有发生可能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是预测评价地质灾害的可能程度,对此有人称之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其基本内容和步骤是:首先分析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受灾体的可能破坏程度,即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灾害区的易损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的预期损失,即进行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定量化反映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和破坏损失程度,为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本文将着重介绍尚未发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相关内容。
2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的探查,查明目标范围内的地质隐患,对相关地质隐患进行危险性评估,进一步为相关建设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地质灾害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
(1)通过探查查明地质构造,分析得出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类型等相关数据,同时得出其诱发条件和因素,进行危险性评估。
(2)对人类工程活动对土壤的扰动进行评估,通过对相关工程对岩体开挖、土体开挖等的分析研究,评估人类工程带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3)通过相应的勘察分析,进行危险区域划定。进而为工程用地或其他用地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3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原则
3.1 分级评估、备案的原则
根据相关建筑重要性、地质复杂程度等等条件将评估工作分为三级:一级为最高级,相关评估企业资质最高,评估权威性较大。二级为次级,相关评估工作条件可相对放宽。三级评估为最次级评估,为概略评估,评估资质可相对较低。
3.2 分区评估原则
评估过程中,可根据评估区域内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等将评估区域进行划分。通过分区评估,可以划分出进行工程活动的最适宜区域、较适宜区域、不适宜区域。
3.3 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此原则是指,在同一评估区域内,对于不同种地质灾害危险。相比较而言,地质灾害造成不良后果较大的要优先考虑,尽量迁就。
3.4 场地内压覆矿产资源区域的评估原则
相关评估区域场地内如果压覆矿产资源,如果进行相关资源开采工作,那么对于土体的扰动巨大,极易诱发相关地质灾害。所以在对此区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对于已开采部分,要进行深入探查,普遍危险性较高。对于未开采部分,相应不会有地质灾害危险性。
4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特点
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较一般的地质勘察工作有较大的区别。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一般开始于可行性报告研究之后,这样可以通过地质灾害评估为相关工程地质勘查和建筑初步设计提供相应依据。
(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需要相对较高的科学性、严谨性、负责性。
(3)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针对于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区域内的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的工程项目。
(4)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为工程项目进行服务的工作。因此评估工作应该和工程项目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5)地质灾害评估由于其先于地质勘察工作。所以现有资料较为贫乏,属于一项风险性评估工作。
(6)在相应的评估中,通过严格对比审查,在对工程情况相差不大的工程,可以采用工程类比法取得更多的评估依据。
(7)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要得到保证。
5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方法与程序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方法是通过对灾情的调查、区域调查、具体地质灾害体的调查,详细科学的进行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工程环境综合分析法,进行相关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程序一般采用先野外调查后市内研究的一般顺序。
6 地质灾害相关对策
地质灾害能够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所以要针对相应的工程地质灾害评估报告,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工作。一般采用如下对策:
(1)结合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对于地质灾害较轻地区采取结构加固的方式进行工程施工。对于某些工程地质较为脆弱的地段,相关工程可以通过对评估报告的进一步分析,通过地质加固的方式进行施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2)对于地质极度脆弱的区域,应该采用合理规避的措施。我省就存在严重地质脆弱的区域,在此区域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极易诱发严重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脆弱,很难进行大区域大规模治理。所以在相关工程上应该合理规避这些区域。
(3)长效监测。对于部分区域,经过某些工程加固手段之后,仍处于相对较脆弱地质地区应该采取长效观测方法,对地质的变化进行观测。也可通过相关实验进行检测。
(4)提高人民防灾意识。据相关数据显示,任何工程都不是零风险。所以对居民做好地质灾害防灾演练和知识宣传工作尤为重要。
7 结语
地质灾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灾害。然而合理的工程前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和相应的防治对策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当下,我国还处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评估工作的起步阶段,缺乏相关资料的积累和统计。然而在我国近年来大量兴建土木工程的进程中,我国相关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人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我国相关部门也在近年来了相关的规范和细则。为我国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文件。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评估的相关概念、地质灾害评估目的和任务、地质灾害评估原则和方法、地质灾害评估程序、地质灾害的相关对策等方面的介绍。分析了相关重点难点部分,希望能为广大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人员在今后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帮助。希望我国能在地质灾害评估阶段产生更系统、更先进的技术,从评估阶段尽量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