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科护理重点

时间:2023-09-27 09:37:18

导语:在儿科护理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科护理重点

第1篇

1资料

本组200例,男126,女74例,年龄5-12岁,其中眼睑下垂16例,斜视14例,眼球穿通伤50例,角膜损伤34例,先天双眼白内障10例,外伤性白内障40例,眼眶肿瘤20例,先天性青光眼16例。

2护理

2.1术前1日到病房探访病人,对病情作适当估计和了解患儿全身情况,特别注意体质,对少见的病理综合征、多种畸形,眼睑下垂和斜视病人和脊椎弯曲者,必须进行个人和家族史调查,以便及时发现恶性高热敏感者。术前详细询问服药史,因为点眼药可能产生全身反应。

2.2心理护理小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对手术的恐惧,常表现为抑郁、胆怯、害羞或过分纵容等不合作行为,而且患儿对父母和家属有着强烈的依附关系,在他们心目中,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父母和家属,且家长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患儿的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护士应告诉家长在患儿面前应避免露出焦虑不安情绪,这样会使患儿觉得环境不安全,增加了患儿恐惧感。同时护士通过接触患儿,对知事小儿讲解一些有关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同他们进行有好的交流、鼓励、安慰、他们,取得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必要时利用图片介绍手术室的设备、麻醉机、口罩等,使小儿熟悉手术室环境,这样可减少恐惧和不安,减少精神创伤,从而避免术后抑郁、焦虑、夜梦及其它行为改变。术后需要双眼包扎的患儿,术前应给予详细解释,必要时试包扎双眼,已取得术后的良好配合。

2.3督促禁食,小儿术中呕吐食物残渣,可大大增加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性,而父母及家属可能对此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忍,往往不督促孩子禁食。护士应耐心向他们说明其危害性,严格督促孩子按医生规定禁食。

3麻醉前用药

术前用药可减轻病人焦虑和保持术中安静,抑制泪腺和呼吸道分泌,避免术中恶心、呕吐,术前一般给阿托品0.02mg/Kg,手术较长每小时追加0.01mg/Kg,保持眼内压稳定,故手术前适当给麻醉前用药是手术成功的一部分,但必须注意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呼吸抑制等危险。术前用药的剂量应该与每个小儿相适应。

4手术期护理

小儿眼科手术常选用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无效死腔、便于呼吸管理及于肌松药应用的气管插管或静脉多种药物的符合麻醉。手术期间除要保证麻醉的安全有效外,还必须遵循手术的特殊要求:止动包括躯体、眼球和眼睑的制动,角膜、结膜和眼肌都是最敏感的部位,镇痛效果必须满意并维持到术后,以免躁动,保持手术野无血使手术进展顺利。控制眼压在0.2±0.8KPa(15±6mmHg)。以维持眼球形状,术中眼内压升高不仅进一步减少眼内供血,并且有眼内容物脱出的危险,慢性眼内压降低可增高视网膜脱落和玻璃体出血的发生,故眼科手术必须保持眼压在恒定状态。眼科手术由于消毒铺巾后麻醉医生和护士不能靠近头部,因此必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维护呼吸道通畅,气管导管和链接应牢固固定,避免手术中滑脱危及生命。②妥善固定好头部,以免不经意活动影响手术操作。③麻醉期间输液是保证麻醉安全的重要措施,保证静脉输液通畅,以便及时给药和扩充血容量,麻醉期间除给正常维持量外,还应注意手术创伤引起的丢失量,小儿麻醉期间损失的是细胞外液,故术中应输注平衡液和5%葡萄糖,手术时间长的病例须根据血糖控制调节液体性质。④选择适合小儿的监测设备,由于临床不易观察应至少留一手或一足在手术野外,以便测定脉搏质量和毛细管血流恢复时间。⑤约束带固定肢体松紧要适宜,骨隆突部应垫海绵以防发生褥疮,用热水袋时应注意水温适宜防止烫伤,必须保证摆放固定的绝对安全。⑥仔细检查所有环路无误后方可开始手术。⑦术中助手的手和器械用物不可压在患儿胸廓上,以免影响呼吸。⑧应借助监测仪进行监测,用心电图测心率时听诊器应固定在胸前,呼吸机的所有参数应带报警,;如果担心恶性高热监测FECO2尤为重要。小儿麻醉期间体温变化大,测得体温应与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⑨对手术操作引起的眼心反射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手术,静脉给阿托品待病情稳定0.02mg/kg后方能手术。⑩术中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药物,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又不影响眼压为宜。

5苏醒期

苏醒期严防病人躁动,呛咳和呕吐,在拔气管导管或吸引气管内分泌物等操作时要非常细心,拔管应在完全清醒和肌松药完全消失后实施。手术后必须送到恢复室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给镇痛药,呕吐和烦躁者及时处理,患儿在苏醒期最好有家人陪护,这样可减少患儿紧张恐惧和哭闹引起眼内压增高和延迟眼球创口愈合,特别是双眼包扎的患儿尤为重要。

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实行小组管理,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等;结果: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发生频次减少,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有效减少差错,杜绝事故,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4] 邓开勤.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94

第3篇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效果

儿科护理向来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小儿患病后,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小儿表达能力差,对于治疗中产生的躯体不适症状难以忍受,常表现出哭闹、拒绝治疗等排斥性不良情绪反应。目前我国社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小儿一旦患病,往往全家大人高度紧张,在爱子心切的心情影响下,对于医疗和护理提出极高的要求,甚至是现阶段的医疗和护理技术不能满足的。上述原因造成了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儿科护理成为护理工作中出现纠纷的高发领域。常出现患儿家长不满和投诉。提高儿科护理服务满意度是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卫生部下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我院开展了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其中儿科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和医院的各项优质护理服务要求,通过科室全体护理人员的努力,儿科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如下。

1 积极改进和探索护理服务模式

1.1强化护理技能培训 儿科护理具有专业性强、特殊性多的特点。由于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清楚表述自身病情,需要患儿家属和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儿童治疗过程。且儿童病情往往发展变化迅速,这些都对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技能要求。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正确执行医嘱,还需要配合医生完成儿童治疗的全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要时与医生做好沟通处理。同时,儿科护理人员需要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工作,确保医患一心,共同完成小儿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婴幼儿的静脉穿刺历来是护理技术中的难点,我科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加强基础护理技能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由于小儿患病后身体痛楚,加上治疗中常伴有疼痛等不适,患儿哭闹等负面情绪较多,这种负面情绪会加剧患儿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护理技术人员一旦静脉穿刺不能成功,常造成患儿家属的不满甚至指责投诉。因此,尽可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科还选派优秀护理人员前往国内外顶尖儿科专业医院进修儿科护理技能,不断提高我院儿科护理技术水平。

1.2完善责任护士管理模式 我院对护士实行分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根据临床需要,我院实行每一个住院患儿都有责任护士负责。责任护士负责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所有护理以及治疗过程。责任护士为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与家长沟通,健康宣教等全面优质护理服务。

2 完善和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细节措施

2.1健康宣教 对于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要贯穿儿科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具体应该包括向患儿家属讲述患儿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可能发生的变化、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等。同时还应向患儿家属交代如何配合医护治疗、科学育儿等知识。护理工作者与患儿家属讲述相关知识的时候,要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避免使用生僻难懂的专业性词语。

2.2完善各项护理措施 由于小儿疾病的病情变化迅速,相应地所需要使用的药物品种、剂量和各种治疗方案常发生变化,医嘱更换频繁。因此,需要随时随刻做好各种记录。我科护理人员根据临床需要,设置了各类专门登记本,随时记录下各种患儿病情信息和医嘱内容。完善患儿详实的医学资料。为做好护理"三查七对"制度提供坚实的保障。

2.3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针对小儿患病后由于身体不适,负面情绪大、拒绝配合治疗、患儿家属焦虑不安等特点,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动作轻柔,准确规范,尽量避免和减少患儿身体上的痛楚;另外一方面要努力安抚患儿和家长的情绪,给予必要的精神安慰[1]。

2.4加强护患沟通 加强护患沟通的目的是达到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共同配合,尽最大努力战胜疾病。护患沟通常用的技巧一是利用语言沟通,包括尊重患者,使用礼貌性用语,避免使用刺激性和带有暗示性质的负面用语。要关心患者,注意倾听患者的倾诉和需求。做到有问必答,能马上帮助患者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做好耐心解释或医患双方共同协商寻找解决的办法。此外,要充分运用微笑、真诚的目光、轻轻抚摸拍打患儿等非语言手段和患儿和家属进行良性沟通[2]。

3 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效果评价

3.1儿科护理工作者的成就感和价值认同感得到提升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护理工作者和患儿家属加强了护患沟通,彼此增加了了解,降低了患儿家属的焦虑和恐惧,取得了患儿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护理工作的价值得到了患儿家属的一致认可,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护士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3.2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 通过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显著提高了患儿和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信赖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优质护理服务也成为儿科临床医师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得到了临床儿科医师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3.3避免和减少了医患纠纷 由于儿科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患儿和家属体会到温馨的就医环境,加深了护患双方的了解和认识。使患儿家属理解并信任医护人员的工作和为救治患儿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大大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4 讨论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儿科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护理观念,一切治疗和操作都要以患儿为中心。这也是开展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人性化的服务、近距离的沟通以及健康宣教能增加患儿家长的信任度,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规范化的操作是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3]。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高患儿和家长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明显成效。特别是通过高质量的优质护理服务,对增加医患双方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医患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道洁.儿科护士现存压力分析和应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12(6):1444.

第4篇

1.1研究对象

①患者资料:2013年6月~2013年11月本院儿科应用传统交班模式晨交班患儿300例,2013年12月~2014年5月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患儿300例。②护士资料:本院儿科现有护士13人,均为女性,年龄24~50岁;学历:本科6人,大专5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3人,5~10年5人,>10年5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护士3人。

1.2方法

1.2.1制定体现儿科专科特点的SBAR交班模板进行晨交班,借鉴邵逸夫医院病情汇报模型.

1.2.2培训方法及内容.本院儿科成立了SBAR培训小组,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培训小组成员负责对儿科护士的SBAR培训项目进行策划和实施。培训内容包括:在医护沟通中使用SBAR工具的原因,SBAR工具的优势,SBAR工具的含义,SBAR交班模板的内容、意义及使用方法。培训方式以讲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为主。培训时实行组长责任制,每名责任组长负责评价组内成员对培训的掌握情况,根据检查反馈、强化培训,让每名护士都理解SBAR的内涵,认识到SBAR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及效果,从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了督促和检查SBAR交班模式在儿科护士中的应用,护士长将在SBAR模式晨交班实施后对儿科各位护士进行抽查评定,内容包括SBAR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应用情况,并纳入个人能级评定项目。

1.3评价方法

比较SBAR交班模式应用前(2013年6~11月)后(2013年12~5月)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BAR交班模式应用前后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3.1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可降低交班问题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提升满意度。交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个性化服务,保证了每位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SBAR交班模板包含了所有关于患者交接的内容,体现了对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的重点关注,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及治疗连续性,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直接规避医疗风险,使整个交班过程更趋于规范化、结构化和标准化,保证护理交班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满意度。

3.2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有助于促进医护团队和谐,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后,儿科护士们展现了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交班过程更全面、规范,患儿信息完整、重点突出,使护理要点在下一班得到重视和落实,使医生能够快速地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医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度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

3.3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能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专科水平。SBAR的沟通方式帮肋护士确定患者的主要问题,指导如何完整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准确地反映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提高了护士对患者的整体管理能力和对病情的评估分析能力。SBAR交班模式内容详尽,从治疗至护理,包括专科检查情况、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给予的护理对策等,使护士观察病情、分析病情、作出决策的能力明显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原因; 防范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医疗护理纠纷普遍存在,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维权意识增强使整个医疗行业呈现高风险形态[1],而儿科由于它的特殊性加之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医疗护理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为探讨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与干预措施,现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2010~2013年我科共发生护理纠纷10例,其中院内解决2例,科内自行解决8例:穿刺技术不娴熟4例(40%)、治疗护理不及时2例(20%)、液体外渗2例(20%)沟通不到位2例(20%)。

2 护患纠纷原因分析

2.1患儿家长高期望值与护理技术水平存在反差 孩子生病后家长焦虑、烦躁、激惹性高,且常有多位家属陪同,期望到医院后能得到最快、最好的治疗并能有最佳的治疗效果[2],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疗效未达到期望值甚至加重,更会引起家长的强烈不满,发生护理纠纷。

2.2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家长存在对环境不熟悉、对患儿所患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对治疗护理的不配合、对医疗费用的不理解等因素,而护士由于工作繁琐、病床周转快,工作量大、人力资源紧张等导致每天都在忙于各种治疗、护理及处置。

2.3护士责任心不强、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儿科护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个别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理念,工作被动,巡视的不及时、询问的不耐烦、查对的不仔细、操作的不规范都是引起护理纠纷的高危因素。

2.4社会因素使医患矛盾加剧 医院是特殊的服务行业,当前医疗水平与人们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也仅仅是覆盖。但随着社会上普遍开展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媒体部分渲染了医疗行业中的个别消极因素等,使有些人对医疗护理工作有一种戒备心理,对医疗护理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不理解的行为都希望有一个说法,所以医务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纠纷的发生[3]。

3 防范与干预措施

3.1改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 优秀的儿科护士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格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平常工作中去,用真诚的微笑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3.2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学法、知法、懂法才能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操作常规等等都是每个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点

3.3加强对护士的业务素质及专科培训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加强基础、专科、操作及分层次培训,作好“传、帮、带”以促进全科护理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

3.4加强工作责任心 儿科临床护理的对象是不谙世事的儿童,这要求护士在工作中不能马虎和懈怠,各个班次不仅要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更要勤巡视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

3.5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不断强化各班护士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提醒并制定整改措施。保证护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其次要加强重点患儿的管理:如危重儿、特殊患儿、新生儿等,把该类患者作为病区的重点,对现存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重视度。然后要加强重点人员的管理:如科内年轻护士、轮转护士、进修生、实习生等,强化她们的三基三严、法律法规及院感的培训。最后要规范护理文件书写,护理文书是严肃的法律文件,规范的护理文书是患者病情变化的真实反映,也是护理工作的真实记录[4]。护理病历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真实、客观、准确、及时、完整等,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导致护理纠纷。

3.6加强对外宣传、优化就医流程 现代化的今天,在诊疗活动中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参与到医疗护理安全,在诊疗费用中,能够感受到医院收费的规范、清晰、透明等信息化支撑的方式都是减少纠纷的良好举措。

4 小结

患者对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儿科患者的特殊性,给儿科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作为护理工作者要正视儿科高发护理纠纷状况,全面了解儿科护理工作中发生风险的高发因素,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加强护患相互理解,不断提高儿科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技术操作水平,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岸青,丁丽嫦,黄玉霞,等.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干预[J].北方药学,2011,8.(7):123.

[2]王琦.减少儿科护理中的护患矛盾[J].家庭护士,2006,4(12C):63-64.

第6篇

1、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室、实验室或儿科病房设计不同的教学场境,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并有效地为学生建立交流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儿科护士的角色扮演,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依据儿科护理工作和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强加任何的结论,根据已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及课前预习让学生在模拟的医疗场景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儿科常见病能进行系统护理评估.其次,分析问题与情景感悟.根据教学场景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做出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最后,解决问题及情景体验.通过角色的分配与互换,体验医患双方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合作机制;体验儿科护理的专业特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系统地实施护理措施.体验式教学可使学生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有效地利用理论知识对小儿实施体验式护理,进行健康宣教,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较好地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程序,了解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从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服务效果.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效果评价

由任课教师、教学监督小组以及优秀学生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有:①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②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③领导与管理潜能;④创新与愿景思维能力;⑤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⑥团队与合作精神.评价采用计分法,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能力越强.同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评价,分值为0~100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①非常满意:评分在90分以上;②满意:评分在70~89分;③一般:评分在60~69分;④不满意:评分不足60分.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讨论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并通过设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各个方面潜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个重要临床终端课程,由于小儿的特殊性,所以儿科护理专业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满足儿科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传统的教学不能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易导致学生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理论课程结束后不能快速适应临床护理的顶岗实习,因此教学效果欠佳.而体验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加了学生亲身体验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体验式教学可提高学生儿科护理的专业综合素质,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数据显示,对照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为70.0%,试验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为90.0%,两组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领导与管理潜能、创新与愿景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的评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三、结语

第7篇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

1、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2、坚持了查对制度:(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2次,并有记录;(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3)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3、认真落实骨科护理常规及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配备五种操作处置盘。

4、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及晨间护理,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1、坚持了护士长手册的记录与考核:要求护士长手册每月5日前交护理部进行考核,并根据护士长订出的适合科室的年计划、季安排、月计划重点进行督促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要求护士长把每月工作做一小结,以利于总结经验,开展工作。

2、坚持了护士长例会制度:按等级医院要求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内容为:安排本周工作重点,总结上周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向各护士长反馈护理质控检查情况,并学习护士长管理相关资料。

3、每月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4、组织护士长外出学习、参观,吸取兄弟单位先进经验,扩大知识面:5月底派三病区护士长参加了国际护理新进展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向全体护士进行了汇报。

xx年儿科护士年终总结?xx年儿科护士年终总结哪里有范文?了xx年儿科护士年终总结供护士们参考: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即将结束儿科的实习,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在儿科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蛮重视,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如,静脉穿刺,吸痰,雾化,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第8篇

1.1一般资料

文章就2012年6月~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所发生的60例不良事件为选择对象,对其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其中足月病患儿有14例,早产患儿占46例,在60例不良时间发生中,有60名护理人员涉及其中,主管护师18名,护师与护士有34名,实习护士有8名。

1.2研究方法

对60例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发生细节进行详尽的归类与统计,详细调查并记录发生时间、事件原因、相关负责人工作年限与患者床位实用情况等具体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比较,从而得出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中具有针对性的关键要素。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软件对新生儿科不良时间发生中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计量资料运用“x±s”表示,统计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生时段

在新生儿科护理不良时间所发生的60例中,9:00~17:00发生的有38例,占到总数的64.74%,17:00~24:00发生的14例,占总数的21.70%,余下的8例发生于24:00到第二天上午9:00之间,占总数的12.56%,比较三个时间段,9:00~17:00这一时间段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新生儿科不良事件发生具体情况分类

在我院新生儿科60例不良时间的回顾分析中,31.90%发生在皮肤损伤方面,因意外拔管和PTCC管堵塞而导致不良事故的占14.09%,因设备故障导致不良事件的占总比例的3.45%,输液外渗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占17.31%,其他因素占5.48%。统计比较各数据,发生在皮肤损伤方面的不良事件远远高于其他因素,发生率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人员工作年限

在新生儿科60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中,工作年限低于一年的护理人员与36例的不良时间发生有直接关系,占总比例的61.10%,工作年限为2~3年的护理人员与8例相关,占26.88%,剩余的8例发生在工作年限为4~10年的护理人员身上,对比工作年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不良事件发生在工作年限低于1年的护理人员身上,与其他年限护理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新生儿科床位使用情况

在60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中,有8例的床位使用率超过了83%,有14例患者床位实用率超过了94%,有38例患者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00%,从这点来看,不良事件发生的患者100%都使用过床位,也就是说使用床位患者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

3讨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各个层面贯彻开来,在医护工作中,以患者为本的观念逐步深入,随着该理念的不断贯彻落实,对于新生儿科而言,提供优质护理、降低护理风险、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期望要求和医护人员本职工作的着力点,针对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这一重点问题,笔者认为强化护理规范、严格护理流程、分析事件原因、防范事件再次发生,通过针对性防范措施来做好新生儿科的安全护理。

3.1时段针对性防范

在我院新生儿科不良事件60例中,发生在9:00~17:00的事件总发生率为64.74%,很明显在防范及护理环节应加强对该时段的监测与强化,就其原因来讲,该时段属于一天医务工作的重心时段,各项治疗活动集中,各类护理操作环节频繁,所以在治疗环节上,医务人员应注意新生儿身体特殊性,治疗过程慎之又慎,对于护理人员,一定严格执行护理规范,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事件发生,而对于其他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环节,强化巡护也是必不可少。

3.2规范治疗环节

就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皮肤损伤类的不良事件占总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1.90%,究其原因,我们说一方面新生儿患者皮肤自身柔嫩,不具备成人所具备的细胞防护功能和屏障作用,指治疗过程中会成身体某部分皮肤,很大程度上会引起该部分皮肤的损伤,所以在该环节的治疗护理上,一定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其他的情况,比如PTCC管堵塞、信息记录有误、设备出现故障、意外拔管、制度落实欠缺等外在因素,我们应该强化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护理和治疗制度进行。

3.3完善护理人员培训和床位管理

从我院新生儿科不良事故的发生责任人情况来看,工作年限低于1年的护士在护理环节上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原远远高于其他年限的护理人员,而床位使用率较高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有远远大于不使用患者,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从原因来看,护理人员低于1年的工作年限,在安全管理安全护理意识层面尚欠不足、护理经验和护理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护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欠缺、遇到问题处理能力较弱和医疗器械欠缺等问题造成的,所以从该层面讲,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护理人员培训,以新生儿科患者护理特点入手,对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性质的医护人员进行分批次、分层次、细化的、全方位的培训,通过实践模拟、查房演示、场景模拟、角色互换等方面进行培训,别严格考核制度,从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量、风险防范、不良事件发生处理应对、安全意识等层面进行能力提升,从另一方面讲,鉴于医院各科室均有不同数量的护理人员和医疗设备,所以面对新生儿科护理不良时间发生频率和患者自身情况的特殊性,对于护理人员的医疗设备,医院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保证新生儿科患者不良事件的应对和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4结论

第9篇

关键词: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风险管理

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儿科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在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同时,要兼具安全性、合理性,这与患儿的健康息息相关。绝大部分患儿病情轻微,只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因此,药物治疗是儿科常见治疗办法,正确用药可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药物安全是保证患儿安全最有效的措施,若临床用药不当将会给患儿的健康造成伤害。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治病救人,不合理使用药物则会致病害人。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与观察者,在临床用药的各个细节中一定要认真对待,谨慎处理,严格把关。护理工作进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患儿的药物治疗的效果,护士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

一、资料和方法

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儿科上报的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和院科两级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用药安全隐患共32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1]。

二、结果

32例儿科护理用药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或安全隐患的原因为:执行医嘱错误11例(34.4%),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8例(25.0%),操作不规范6例(18.8%),护士职业素质因素4例(12.5%),实习带教不严格2例(6.3%),药品过期1例(3.1%)。

三、讨论

1、原因分析

1.1执行医嘱错误

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时注意力不集中,常被其他事情干扰(如接待来访者、接听电话、处理呼叫器等),将医嘱转抄到执行单和输液卡时,易误抄漏抄;

儿科医嘱复杂、变化多,特别是临时医嘱多时医护疏于沟通,导致医嘱处理不及时或护士执行错误;

责任护士正忙时,有临时医嘱需其执行的,主班护士未交待清楚;

个别护士违规执行口头医嘱。此外,儿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也是医嘱执行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护士未能做到每班认真查对医嘱,或查对时未做到医嘱单、电脑、执行单、输液卡或口服药卡的四核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医嘱执行错误;

配制药物时未认真查对,导致药品拿错、配错;

在给药前、中、后未认真查对药品和患儿身份,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换错液体等。

1.3操作不规范

儿科输液分组多,有的护士常简化操作程序,一次配制多组液体,导致配制好的药物放置时间长,增加输液反应风险;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复杂,容易计算错误而致剂量不准确;使用双头输液器时,同时开放两组液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如酚妥拉明与地塞米松、果糖二磷酸钠与10%葡萄糖酸钙同时输入会出现混浊、变色现象[2]。

1.4病房药品管理因素

科室药品未按要求进行管理,备用药品未进行不定期清点、检查,导致药品过期;

应该冷藏的药品未放入冰箱保存,需避光的未避光保存,使药品失效;

急救药品未按“四定”管理,班班交接,影响急救用药;

高浓度药品未单独分类保管,药物未入原装盒或多种药混放一起,容易出错;

毒性、品未专柜、专锁管理,存在隐患。

2、管理对策

2.1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用药知识普及

总结患儿群体特点和常见小儿疾病,在病房合适位置张贴小海报,内容主要包括儿科常用药物、相关用药常识、忌食食物、用法用量等,由于是儿科患者,海报上可以适当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经典卡通人物。每天的责任护士一定要对患者认真负责,每次给药前要做到向患儿及家属细心讲解药品基本信息,要做到简单、直接、通俗、易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按照疾病的不同,将患儿及其家属分成不同群体,进行集中讲解,做到短时多效,使患者和家属尽快掌握相关知识。此外,护士在给药时应当强调服药时间,叮嘱患者严格按时服药,因为调查发现,多数家长认为给药时间越长越好,正确的给药方法并非如此。用药时间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和用药的安全性,并非用药时间越长越好。

2.2加强学习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护士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能否做到对患儿进行安全用药与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因此要使护士加强药学方面的学习,对各种药物的适应证有着必要的了解和认识。随着儿科临床用药品种的不断增多,用法用量不仅要以说明书为准,同时也要遵医嘱。此外,儿科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用药往往比较复杂,种类繁多,护士原有的药学知识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要熟练掌握各类常用药物的相关知识,积极掌握新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药学知识,才能保证儿科用药安全。护士如果对某些药物的用法存在疑问,在执行前一定要查清楚,含糊不清的用药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2.3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护理人员务必提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要提高法律意识。护士在执业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既可以保护患者的健康、安全,同时又可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出现因药品使用不当带来的医疗纠纷。根据近几年来的案例分析和临床总结,如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造成护理的安全隐患,多数由于相关护士的责任心不强,与技术和业务水平关系不大。由此可见,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认真负责,规范护理,方可做到对患儿安全用药。

2.4加强病区药品管理,加强责任意识

病区药品采取责任制管理,分开放置疗效不同、外观类似药物,对特殊药品应安排专人负责,并张贴醒目标识。为了避免药品过期,造成浪费药物,取药时应先用早期药物。保存药品时,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及注意事项,对于急救药物应该每天定时统计,及时补充;对于高危药品要严格保管,做好交接班工作,所有人员加强工作的责任心[3]。

2.5严格遵守给药时间,特殊药物重点对待

不同的药物半衰期(T1/2)不同,而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通常与之近似。护理人员要使患儿及家属提高这方面认识,因为给药间隔时间不当,会影响药效,影响治疗效果。对于需要输液的药物,护士要注明输注时间,交接时重点登记特殊药物。

2.6注意药物合理配置,不断更新相关知识

合理配置药物能够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副反应的发生率。儿科患者通常给药次数,以及不同患者的注意事项均较多,要特别注意配伍禁忌。全面了解配伍药物的特点,选择最适宜溶媒。静脉滴注多种药物时,如果必要,药物之间需用生理盐水冲管。

2.7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

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具体措施:(1)重新优化医嘱核对及处理流程,各班护士认真落实执行医嘱制度和查对制度;(2)进一步明确主班护士工作职责,对重整医嘱、新医嘱、特殊用药及在转抄执行单和输液卡时实行双人核对;(3)加强医护沟通,在执行医嘱时遇到疑问必须询问清楚,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必需执行口头医嘱时,要求复述两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能执行。

参考文献:

[1]徐焕婷.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护理安全[J].中国伤残医学,2013(08):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