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7:23
导语:在儿科护理指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科护理中的肢体语言沟通要求护理人员充分掌握和利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消除患儿的负面情绪,减少患儿哭闹,烦躁的情况,营造一个安静的、温馨的、舒适的环境,以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保证治疗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近年来,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和交流应用的越来越多,取得的效果较明显,下文是以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的儿科患儿为对象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诊断的105例患儿和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收治诊断的143例患儿。前者为对照组,该组有男孩57例,女孩48例;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1.2)岁;住院时间为3 d~3个月,平均为(45±9)d;后者观察组,该组有男孩70例,女孩63例;年龄为2~14岁,平均年龄为(6±1.7)岁;住院时间为2 d~3个月,平均为(46±11)d。两组患儿的主要症状有腹泻、肺炎、肾病综合征、脑炎。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齐全且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内容进行。
1.2.2观察组 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与患儿进行友善的肢体语言沟通,通过手势鼓励、眼神交流、委婉的语气积极与患儿沟通,鼓励其表达自身的不适感和内心想法,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并配以点头微笑、蹲下、眼睛与患儿平视等善意举动,并观察患儿的内心变化,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好感,拉进医患距离。护理工作人员要注重仪表端庄、干净整洁,使患儿愿意与你接触[2]。当操作大有侵入性时,护理人员给予患儿以安慰、鼓励、转移注意力的办法使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①1岁以下的患儿可以给予轻轻的拥抱和轻拍等温柔的肢体动作使患者平静下来;②1~3岁的孩子可以根据其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并消除恐惧心理状态;③3~7岁的孩子可以施以语言鼓励和奖励等办法使得患儿配合护理操作;④>7岁的孩子要配合语言鼓励,和对孩子的尊重友好的态度进行操作[3]。对于患者的家属,我们要跟患者家属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以及操作的安全性,使得家属放心,避免产生疑虑。
1.3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讲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分为优、良、中、差。优:完全服从医嘱,配合临床护理治疗;良:服从医嘱,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偶尔有哭闹现象;中:不能主动服从医嘱接受治疗,但能够在劝说下配合临床治疗,时有哭闹现象;差:完全不服从医嘱,不配合临床治[4]疗。满意度采集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医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仪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级别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100%/所有调查人数]。
1.4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所得数据交由专业人员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医嘱的配合率高达84.6%(121/143),对照组患儿对医嘱的配合率只有53.3%(56/105),由此可见,观察组接受护理、听从医生嘱咐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高达88.8%,对照组满意度为54.3%,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
3 讨论
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环境下,父母都希望子女可以得到良好的照顾,因此在临床护理时就需要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高质量的护理[5]。在儿科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表达能力较弱,通常情况下无法表达自己的不适感和需求,患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情易烦躁,容易哭闹且好动,不能很好的与医生配合并且不遵医嘱,给临床护工作带来困难,不能保证护理质量,此时,儿科护理中可以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和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小儿护理的质量、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高达84.6%(121/143),对照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只有53.3%(56/105);观察组满意度高达88.8%,对照组满意度为54.3%,这些数据显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正确地掌握患儿的病情,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证实肢体语言沟通能有效地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和护患满意度,加强医患交流,避免误会产生,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06):130-131.
[2]江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53-855.
[3]王艳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10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11):154.
[4]凌水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6):224-225.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临床应用
儿科是众多科室中收治病患年龄最小的,患儿年纪较小不能很好的配合医护的工作,并且有些护士资质不深,技术不是特别成熟,不能很好的应对儿童不配合而出现的紧急情况,增加了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的风险[1]。为了探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选取60例儿科患者做此试验,得出如下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1月~2015年2月选取我科收治的60例儿科患者,按照随机分配表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分别为30例。对照组方面,男患儿10例,女患儿20例,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8±1.2)岁;试验组方面,男患儿17例,女患者儿13例,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5±2.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我们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试验组我们进行风险防范式护理,体现在饮食、住院环境、心理沟通、高品质的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护理。在饮食方面:医护人员应告诉患儿家属多多照看小孩的饮食,注意营养的均衡。住院环境方面:我科对患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双人间或单人间病房环境,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布置病房,让儿童有安全感,不排斥医院,同时也能降低患儿对医生的恐惧感[2]。心理沟通方面: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是需要医护人员的安慰和劝解的,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多沟通,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因儿童年纪较小,好奇心较重,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积极向上的指引,说话要温柔,考虑儿童的心理状态。减少意外风险的出现[3]。对于患儿我们要给予高品质的服务质量,提供24小时的热水,应急的便民箱,退热帖等都应配备齐全,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健康。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免医护人员不在时出现紧急情况[4]。患儿在住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跌倒、坠床、走失、触电、烫伤等意外发生,我们对家属进行宣教,及时巡视,需要时及时拉起床档;张贴或悬挂相应的警示标识;避免将患儿独自留在病房,家属要24小时陪护;杜绝病房有的插座;把使用暖瓶改为24小时提供热水。
1.3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儿的心理状况进行判定,观察抑郁及焦虑的评分情况。也可根据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进行判定。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采用统计学t检验的相关方法比较对照组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价值水平。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价情况对比
试验组的焦虑正常评分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正常评分率(40.00%),抑郁正常评分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正常评分率(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状态对比
试验组的心理护理(96.8±2.4)、生理护理(96.7±2.9)及家属满意度(9.4±1.6)均高于对照组的心理护理(85.4±1.8),生理护理(82.5±1.7)、家属满意度(7.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儿科是众多科室中护理难度较大的科室之一,且患儿出现的风险也较大,不同患儿根据年龄的不同配合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也不一样[5-6]。本文探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试验组的临床护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护理,且试验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焦虑正常评分为66.67%,高于对照组(40.00%),抑郁正常评分情况为73.33%,高于对照组(43.33%),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在儿童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效果优越。笔者认为:传统的常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要求,风险防范式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心理方面、住院环境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做针对性预防风险的护理。儿科患者由于年纪小,好奇心较重,更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例如:在住院环境方面,根据儿童的特点布置温馨的病区环境,有利于患者的积极配合[7]。对于儿童可能出现的风险,如跌倒、坠床、烫伤、走失及漏电等危险情况给予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讲述健康知识,能够在家属的帮助下降低患儿风险,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与李小兰[8]学者观点一致,风险防范式护理效果优越是因为对儿童的进行了风险评估,给予了更全面的护理,提高了儿童及家属的满意度,改善了患者不良情绪。综上所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童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疗效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
作者:薛庆凡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三科
参考文献:
[1]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2]段丽萍.儿科护理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4,27(12):173.
[3]杨春菊.儿科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2):234-235.
[4]王菊萍,党吉.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2):124-125.
[5]文小金.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5):363-364.
[6]马杏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360-361.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做好常规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之外,不能忽视实验室之外的影响因素如:临床医师列出医嘱,采集标本之前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过程、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很难避免由于患者未做好标本采集的准备、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知识掌握不充分等因素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统计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2015年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分析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2015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记录资料,统计不合格标本的数量、不合格的原因及全院中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较高的科室。
1.2方法根据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制定了不合格标本判断标准:(1)标本溶血;(2)脂血;(3)标本内有凝块;(4)输液时采血;(5)标本条码不清或条码错误;(6)采血管错误;(7)标本量少;(8)血气采集的静脉血;(9)24h尿蛋白未标尿量;(10)标本污染等原因。凡符合以上任一种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血液标本,同时联系临床科室并洋细记录于不合格标本登记本,要求正确留取标本后重新送检。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07软件统计不合格标本原因发生的百分率;统计检验科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统计临床各科室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
2.结果
2.1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百分率的统计2014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总数共892份,各小组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百分率依次为:生化室37%,临检室26%,微生物室18%,化学发光室12%,免疫室7%;2015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总数共522份,各小组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百分率依次为:生化室38%,临检室25%,微生物室12%,化学发光室12%,免疫室8%。2014-2015年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比较,2014年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下降(见图1)。
2.2不合格标本原因的统计2014年~2015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由于标本溶血(36%、31%)、标本脂血(18%、17%)、标本凝固(10%、9%),其他原因如输液时采血、条码不清楚、留错标本、标本量少、标本污染等原因均在9%以下
2.3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的统计不合格标本数量最多的是新生儿科占全院不合格标本的17%、16%,其次不合格数量较多的儿科占9%、7%、妇科占8%、5%、呼吸内科占8%、7%,中医科、心内科、普外2科、消化科、眼科、心内科不合格数量均在5%以下,口腔科、康复科、血透室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最少均在2%以下。2014年2月检验科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了标本采集的讲座后,2015年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较2014年下降(见图3)。
3.讨论
3.1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2014-2015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百分率
的统计,发现生化室和临检室不合格标本数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化室和临检室承担检验科检测的标本量较多。但2014年和2015年不合格标本各个小组数量相比,2015年的不合格标本数量从892例明显下降到522例,下降原因主要与检验科开展了对临床护士的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讲座。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见于标本溶血、标本脂血、标本出现凝块。标本溶血原因见于以下几个方面:(1)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进针不准,抽血困难以及采血后未及时取下压脉带可能导致溶血;(2)标本运输不当,运送标本过程中剧烈震荡,也可能导致溶血;(3)标本采集后用力振荡以及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等造成的溶血现象。脂血的主要原因:(1)患者采集血标本前,医护人员没有向患者做好采集前注意事项的工作,导致有些患者高脂饮食,标本出现脂血;(2)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前输入脂肪乳等营养液体后采集标本,导致标本脂血;(3)患者本身出现脂代谢紊乱,导致标本脂血。标本凝血的主要原因:(1)标本采集后,护理人员未将抗凝剂和血液充分混匀;(2)采集的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不符合要求易导致出现凝块;(3)采血管过期、采血不顺利、血流量小导致采血时间长易导致出现凝块。其他原因如输液时采血、条码不清楚、留错标本、标本量少、标本污染等原因占不合格标本的比率较少,原因可能有:(1)临床护士对标本采集的不规范,没有按照《标本采集和运输指南》采集;(2)对护理工作人员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较少;(3)医护人员对采血患者没有告知采血注意事项;(4)对特殊人群采血存在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
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数量最多的是新生儿科、儿科、妇科,2015年2月开展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了标本采集的讲座后,2015年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较2014年下降。
新生儿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患儿因素。新生儿皮下脂肪薄,血管过细、脆性大,血管过于表浅,血流速度过慢,抽血时较困难或某些新生儿溶血等患儿由于其自身原因,穿剌困难,不能顺利抽出足够的血标本。(2)护士操作因素。护士对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不准,采血时未能一针见血,来回穿剌,因针头的机械作用而造成红细胞损伤,外周及末梢血管过细不能一次性采出足够的血量,血流不畅时用力拍打穿剌点静脉,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护士使用过细的针头或头皮针,采血针内径过细,血液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针径时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出现溶血。
儿科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穿剌时定位不准确,反复提插,损伤血管,造成抽血不顺畅。抽血时患儿剧烈哭闹,肢体固定不到位,造成穿剌困难。全院其他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见于:(1)医护人员对标本采集的知识欠缺易导致不合格标本;(2)护士采集标本操作技术不规范常导致不合格标本;(3)特殊患者血管定位不准确或采集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等。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防范对策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ursing Disputes in Pediatric Nursing
ZHOU Qiong1,XU Lan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Panzhihua Central Hospital,Panzhihua 617067,Sichuan,China;2.Department of ENT,Panzhihua Central Hospital,Panzhihua 617067,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Mainly for pediatric nursing the causes of nursing dispute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and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5 were 160 children,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to analyze causes of nursing disputes in pediatric nursing details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Results In the pediatric detail management,tfamily factors in children with,hospital system,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actors.Conclusion The details into the pediatric nursing management,from the details,improve safety in pediatric nursing work,in order to avoid some mistake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occurred.
Key words:Pediatric nursing;Disputes;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医院儿科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儿科护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耐心并且充满爱心的对患儿进行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护理技能,能够满足患儿护理的需求,以此来提升护理的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出现。以下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0名患儿,对其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0名患儿,其中男性为90例,女性为70例,年龄在1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5.1岁,病程为1个月~4年。
1.2方法 对1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观察,分析护理细节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对护理纠纷进行总结,并且给予相关的建议。
2 结果
3 讨论
3.1引发护理纠纷的主要因素 ①护士人员工作态度较差,一些护士在工作中热情很低,对于很多患儿以及家属置之不理,引起家属产生不满,最终引发纠纷。②人员配备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医院护理队伍配置不够科学,导致很多护士工作时间较长,护理人员压力大,对于患儿细节护理上不够严谨,最终引发问题,出现护理纠纷。③护士心理素质较差,技术操作能力不达标。护士沟通能力较差,无法与家长以及患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最后是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以及法律意识不够完善,护理过程中忽略一些细节,从而留下隐患。
3.2关于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3.2.1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增加护士编制 适当扩大护理队伍,注重对临床一线护士的配备,尤其是儿科护士的配备,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与排班等,转变长期以来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使儿科护士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改善,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从而做好本职工作,使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得到一定提升。
3.2.2良好护士形象的树立,积极转变护理观念 首先,作为护士应该做到一切以患儿利益与健康为中心,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水平[1]。护士属于服务阶层,因此应该学会理解人与照顾人,应该培养自身的责任心、爱心与耐心等,积极为患儿的身体健康着想,加强服务态度的改善。另外,护士个人形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医院的整体形象也有一定的影响。
3.2.3注重对交流沟通技巧的掌握,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于儿科护士而言,与患者与家属的沟通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掌握科学有效的交流技巧有助于建立护患的良好关系[2]。因此,护士应该在服务态度上进行改进,学会关心与爱护患儿,在沟通过程中注重恰当语言的运用,注重细节的把握,语气尽量要温柔,尽量称呼小名或者是昵称,这样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3]。另外,对待患儿家属应该运用规范性的语言,以及解释性语言等,注重对家属细节表现的观察,并且还要对这种细节进行判断,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安慰与关爱等。
3.2.4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与规则工作 作为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护士应该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的提升,才能有效避免差错与纠纷的出现。另外,护士应该具有“患儿第一”的服务意识与理念,对查对、交接班等核心制度应该进行认真核实,促使护士能够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精神等,以此能够从根源上防止护理纠纷事故的出现。
3.2.5注重对管理职能的加强,提升护士的安全意识 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操作流程比较繁琐,而且交接比较多,技术性与服务性要求又比较高,而且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护士管理者的职能的发挥,加强对护士人员的关怀,注重对护士工作的管理。例如,可以经常进行科室例行会议的召开,加强轮班制的执行,还要提升护士的业务学习能力与水平,学会对医疗纠纷案件的分析与评价,并且能够吸取其中的教训,从而防止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等。另外,针对多科室中的差错问题,或者是家属的满意程度较低的问题应该进行积极的讨论,从而分析其中的原因与解决措施等,以此有效提升护士服务的工作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陈素哲,赵敏英.增加心理收入对提高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23):55-56.
儿科医学专家――刘薇
看到这位妈妈的留言,让人感动,当然,从专业角度讲,这里有些内容还有待商榷,这里稍作提示,希望宝宝茁壮健康成长。
关于发热
发热宝宝护理――
1. 一定要及时测量宝宝的体温,当6个月龄以上宝宝体温超过38.5℃时,即可口服退热剂(如果既往有过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8℃即可服用退热剂)。
2. 要给宝宝少量多次饮用温热的水,协助降温(少量多次饮水是为了防止宝宝一次饮水过多,发生呕吐)。
3. 对于低热宝宝,应采取物理降温,温水擦拭头部、手心、脚心、腋窝、肘窝、N窝、腹股沟等处(切忌捂被发汗,否则影响宝宝体温散热,容易引发热惊厥)。
带宝宝看病时,专用包包内至少应该准备好如下物品――
1. 病历本,提前写好宝宝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既往过敏药物名称(以免就诊时手忙脚乱,提供信息不全)。
2. 体温计(以便随时掌握宝宝体温变化)。
3. 小水瓶(内装温度适宜的饮用水)。
宝宝看病准备工作――
1. 衣着:建议宝宝看病时不要穿连体衣(听诊心肺、测量血压、触诊腹部或者取血时会比较方便)。
2. 化验标本:如果有腹泻的症状,应带上1个小时之内排泄的不正常粪便;如果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以新鲜的、清晨第一次排出的中间部分的尿液化验为佳。
3. 检查结果:如果手里握有本次生病后在其他医院进行的化验、检查结果,看病时一定要带上,这样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化验和检查,还可以缩短医生思考诊断的时间。
儿科护理专家――刘宝兰
洗澡注意要点:
1.给宝宝洗澡前,家长应把自己的手先洗干净。
2.洗澡前先了解宝宝身体状况,如果宝宝发烧或有些不舒适,就不要洗澡了。
3.家长在盆浴里放洗澡水时,一定要先放冷水,再放热水,用手腕内侧试试水温,水温适宜再让宝宝进入浴盆。
4.如果是淋浴,最好安装温控器来控制水温,免得忽冷忽热让宝宝不舒服。
5.洗澡动作要轻快,时间不宜过长。
6.洗澡时,周围环境整洁、安全,洗澡中不能离开宝宝。
洗衣注意点
洗宝宝的衣服要注意比成人衣服要更加彻底地漂洗干净,然后再晾晒。
营养专家――孟令娜
透过这位妈妈给宝宝安排的水果,能感受到她养育宝宝的细心、用心,以及关怀备至的程度。相信在您的精心呵护下宝宝一定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但是还要说几句,给宝宝安排每日进食的水果时,希望考虑这几方面因素:
1.宝宝的身体情况,如果便秘的宝宝加些粗纤维的水果,比如火龙果、香蕉。
2.如果宝宝咳嗽不能给宝宝吃生梨、桔子等水果。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 实验教学 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8-01
《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研究对象主要是胎儿与青春期的儿童,内容涉及生长发育、疾病防治等,课程知识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如何在课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状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或协作式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16年3月-7月,笔者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4班(56人)与5班(56人)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班学生选用同一教材与同一教师,学生年龄与素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4班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护理5班为观察组引入参与式教学法。
1.2 研究方法
儿科护理学在学生第4学期开始学习,所有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教材为张玉兰主编的《儿科护理学》,同一教师进行授课,先进行理论后进行实验。理论授课方式相同,实验授课方式不同。
对照组授课实验课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2组,每组各有28人,每组学生配备1名教师。儿科病房患儿床边,教师示范0.5h小时左右;将每组学生分成4小组,利用2h时间分组时间护理程序,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观察组授课利用第1学时50min的时间,将课本上病历分析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进行讲解,其他与对照组相同。具体措施为:①准备阶段。主讲教师统一培训任课教师,详细阐明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②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人即可,同时推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情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轮流担任老师进行讲解;③理论课程结束后,可以给各小组以不同病例为基础布置作业。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同学分析病例,讨论病情,从教材中选择合适的答案,整理问题、答案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答案。课上1名学生模仿教师,通过多变的形式,与本组同学互动,详细分析回答问题,解答给其余同学与教师听。每小组给予10min时间,其他小组进行提问与补充,最后教师予以完善。
1.3 评价指标
自制问卷调查表;考试成绩:分成理论与病案分析两部分,其中70%为理论,测试学生理论掌握程度;30%为病案分析,主要考核学生临床诊断、案例分析及治疗手段。最后详细对比两组学生成绩。将学生成绩分成4等:优(≥90分)、良(80≤n≤89)、可(70≤n≤79)、差(≤69)。
1.4 y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x2采用组件比较,P
2 结果
2.1 自制调查问卷结果
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共发出56份并全部回收。大部分学生在问卷中认为该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2.2 考试成绩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学生成绩对比如下,具体如表1所示。
两组学生成绩比对如表2所示。
3 讨论
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很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与效率,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进取的精神。而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就是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后,不但可以还原情境,将枯燥理论知识具现化,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与病人交流可以提前领略到职业岗位的内涵,缩短学生就业所学时间;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分组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提前养成良好的临床工作习惯。
力求每名护士均享受小老师的机会,在活动中有自己承担的项目或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活动中要关注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紧密结合护士的学习实际,保证参与式教学有序、有效,并进行适时跟进评价和调整,协调和把握全局。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论述可以发现参与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儿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之一,患儿病情进展变化快,患儿家长对医护服务质量的要求高,是医疗护理纠纷相对高发的科室[1]。本研究于2012年7~12月将风险管理应用于本院儿科护理中,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68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其中男89例,女79例;年龄40d~13岁,平均年龄(5.5±2.6)岁。选择2012年1~6月收治的16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5例,女80例;年龄42d~13岁,平均年龄(5.6±2.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对既往儿科病房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系统的病房风险管理和护理方案。(1)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与医疗有关的法律法规,分析国内及院外的医疗护理纠纷,从中吸取教训,消除各种儿科病区风险因素可能引起的不安全护理行为,使护理人员从患儿入院开始即重视护理过程中的任何细节,避免护理差错发生,(2)加强儿科病房风险管理质量控制。护士长加强对护理质量及环节质量的管理,落实重点患儿的交接班工作,对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差、散漫等现象,及时处理,奖罚分明。对医嘱用药、节假日值班、新生儿操作及并发症护理等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管理,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3)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的理论技能培训。科室定期由科主任、护士长讲解儿科危重症及常见病的相关知识、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以使遇到急症病例时,护理人员能做到预见性护理。定期进行小儿新肺复苏等急救培训,提高抢救成功率。定期派护理骨干进修,学习新技术,回院后传授给每个护理人员,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1.3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情况。护理风险包括:管道脱落、感染、突发意见风险等。(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70分以上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的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为1.79%、0.60%,低于对照组的7.27%、4.85%(P<0.05);护理满意率为98.81%,高于对照组的89.29%(P<0.05)。
3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室是高风险科室,儿科急症起病急,并发症危重,病死率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强化儿科重症监护室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4]。我院儿科于2012年7~12月对168例患儿实施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疗效确切。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已有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及科学的分析,并系统地制定护理措施以防范和减少医疗风险带来的危害,提高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将护理责任贯穿于每个环节、每个班次,每个护士都必须认真去落实,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使其对风险有预见性,有利于管理者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全面严格地执行。同时,合理安排其作息时间,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培养护理人员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以及对危险征象的识别,有预见性地评估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并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果断处理,改善预后和临床结局。此外,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技巧,做好护患沟通和解释,使家长对患儿病情有正确了解,知晓可能出现的风险,获得家长的理解,也可以减少护患纠纷[5-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为1.79%、0.60%,低于对照组的7.27%、4.85%(P<0.05);护理满意率为98.81%,高于对照组的89.29%(P<0.05),这与有关报道结果一致[6-8]。可见,风险因素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纠纷的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9):185-186.
[2]刘璇,孜依丹•买买提.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161-162.
[3]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8):104-106.
[4]张明霞.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6):97-98.
[5]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6]谭海玲.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护理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5):44,46.
[7]曾月嫦,麦海娟,马梦玲,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8(2):38-39.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0-01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风险不断加大,护患纠纷增多。在所有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风险更大[1],因其护理对象年龄小,不能表达自己的不适合需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加之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儿科护理难度加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除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外,还需要掌握护理技巧。我院对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儿科住院的患儿进行护理过程回顾,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患儿入院568例,其中男345例,女223例;年龄1.5岁---11岁;所患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224例,腹泻128例,心肌炎99例,脑膜炎62例,手足口病55例。住院期间,接受所患疾病的常规治疗与整体护理措施。所有患儿均允许有1-2名家长陪护。
1.2 护理人员情况 我院儿科有护理人员18名,年龄21--37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8名,护士3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0名,专科学历8名;在本科室工作年限最低为3年,最高为19年。
1.3 方法 对患儿所患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记录,每周定时开总结会议,对已经发生的护患纠纷进行自我分析,对有可能出现的护患纠纷进行记录并讨论如何解决。每月对本月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讨论提出解决对策,付诸实施。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所出现的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所占比例。
2 结果
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患儿入院568例,出现护患纠纷221件,占全部病例的38.9%;其中护患沟通不良占50.7%,护理技术不强占23.1%,法律意识缺失占15.4%,患儿家长因素占9.9%,其他因素占0.9%。
3 讨论
3.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护理安全是是医疗机构开展一切医疗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具体指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整个过程中,不出现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任何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功能造成损害的事件[2] 。在对小儿患者进行护理中,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3.3.1 护患沟通不良:首先,孩子是家长的一切,在护理过程中家长爱子心切,加之获取护理方法、护理要点等渠道丰富,如上网、咨询其他护士等,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挑剔,对所需要的治疗项目质疑、干涉等。其次,护理对象为小儿,进行语言交流苦难,对护理人员的到来有恐惧感,对所需要的治疗如打针、输液等不配合,哭闹,护理工作难以开展,家长怨言多,如果护理人员稍微有些微词,即可引发护患纠纷。
3.3.2 护理技术不强:打针、输液是小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项目。有些护理人员护理技术不精湛,多次静脉穿刺不成功,打针出现差错、对患儿错误用药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造成医疗事故。
3.3.3 法律意识缺失: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如输错液、喂错药、打错针、记录差错等。护理人员之间随意谈论患儿隐私,对病房管理差,对患儿家长缺乏必要的安全提示,导致小儿坠床、触电、烫伤等。
3.3.4 其他因素:人手缺乏:儿科病房护理难度大,工作难,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身体疲惫,夜班多,由此导致精神状态不足,对患儿家长的提问不能及时有效的回答,服务态度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各项制度不认真履行,如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三查三对制度、查房制度。护理记录不到位:对每日护理情况记录不到位,不能做到对患儿护理情况了了于心。
3.2 对策
3.2.1 进行护理安全培训[3,4] :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2次护理安全培训,组织学习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制度,增强全体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规意识。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使法律、法规深入护理人员理念中,在工作中把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当成一种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 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培养“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工作年限、学历进行不同的培训内容,主要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所有人员均要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要做到娴熟、力争“一针见血”。
3.2.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三查三对制度”,按照要求主动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病情,及时进行护理记录。
3.2.3 强化护理沟通技巧[5]:在护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与医生沟通,确保对所执行的医嘱准确无误,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以确保正确。其次,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进行治疗护理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耐心给与解释,并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使用非语言动作如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对大龄儿童经常给与鼓励性语言,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2.4 合理安排排班:护士长对与病房现有护理人员状况合理安排排班,使护理人员能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以饱满的精神进行工作。
通过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我科提高了护理质量,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到了98%,减少了影响护理安全的隐患,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了护患纠纷,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璇,杨志英.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医药指南,2013,11(29):504-505
[2] 井立侠.浅谈儿科低年资护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健康大视野,2013,21(1):411-412.
[3] 张敏侠,高静华.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3):273.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开始建立良好的维护意识,广大患者对于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针对患儿的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临床治疗、护理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也更容易引发各种护理纠纷问题[1]。护理纠纷的存在不但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而且还会给医院及患者双方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是现阶段医院儿科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综合分析护理风险的主要诱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差,如静脉留置针、PICC的应用,主要指患儿临床查对问题以及药物使用问题,同时还包括输液输血以及标本送检等问题。
1.2护理人员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沟通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体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态度不够亲切、护理技术不娴熟、护理操作不及时等行为。
1.3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欠缺
表现为因工作繁忙护理记录不书写、护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等[2],使得作为医疗纠纷中的重要证据失效。
1.4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不能及时提醒护士们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导致护理人员认识不到位。护理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一级质量监控不到位,奖惩不分明,护理人员积极性受挫。
2儿科护理防范对策
2.1重视护理细节,强化风险意识,减少护理差错
做好护理某个细节工作是体现护士工作作风、防范医疗护患纠纷的环节之一,细节工作是比责任心更细致的一层工作,也是对患儿关心照顾周到的一种体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护患沟通难度大、家长情绪波动大等特点,针对这一现状,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注重细节,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避免工作疏漏。在儿科护理中要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并积极提供帮助,主动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以患者满意为最高的护理目标,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护理服务[3]。
2.2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沟通交流中护士应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患儿,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某个细节的谈话,与患儿交流的语言温柔、清晰易懂,对家长使用的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长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解释,同时提供微笑服务,从而融洽护患关系[4]。及时观察患儿家长的情绪变化,如开心、烦躁、抑郁等,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当患儿家长不便应及时给予帮助,从而取得配合和认可。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其办理相关出院手续,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2.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拥有较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临时应变能力等,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儿科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护理风险防范效果。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技能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性,同时开展科学的护理教育以及管理,按照护理部要求,全部儿科注射用药均需要通过两人共同核对后正式执行用药治疗[5]。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先进的精密仪器,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参与仪器应用专项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相关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另外,从基础护理入手,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人人过关,然后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事实证明,只有精通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抢救的程序、配合方法,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病情观察等,才能在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有条不紊,保障患儿安全。按照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工作5年内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反复训练专业技能,根据个人特点每月考核操作、理论至少各1次,合格后方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2.4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构建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组织安全管理小组,配备适合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推进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和了解,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应用知识,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开展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实施护理管理风险防控。不断完善儿科护理制度,针对儿科护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不同护理单元均需要针对一般护理常规以及临床症状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等进行制定和修订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儿科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面了解《护士管理办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具体内容,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充分的尊重,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各项知情告知义务[6]。选择国内外不同报刊以及杂志中报道的医疗纠纷案例等,针对案例发生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展开全面讨论,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借鉴国内外处理纠纷案件的成功经验。
3小结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较小,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差,无法承受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引发的不良后果,为了保证儿科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患儿及时康复,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主动挖掘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改善风险防范效果。笔者从重视护理细节,出发强化风险意识;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注重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综合开展儿科风险护理防控,及时发现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高儿科临床护理效果。
作者:王姣 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张锋.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21-222.
[2]高翠林.儿科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19(3):198-199.
[3]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1,1133.
[4]张巧权.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3):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