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未成年法制教育

时间:2023-09-27 09:37:24

导语:在未成年法制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未成年法制教育

第1篇

摘要: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在未检工作中积极探索建立涉罪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制度,管护教育基地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保证、吃住、并进行监管,对于保障涉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涉罪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基地法律地位不明确,造成这一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的规范化程度不够。

关键词: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制度

目前管护教育基地一般在企业、学校、救助站、敬老院等场所举办,这些场所的性质不同,其主要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在开展管护工作的时候,由于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带来管护教育基地与被管护的涉罪未成年人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也不明确,存在着潜在的法律风险。

一是管护教育基地并非司法机关,没有强制性权力。例如设在某企业的管护教育基地,并非专门羁押人犯的看守所,无权限制人身自由。在管护基地的涉罪未成年人,其适用的强制措施是取保候审,在法律上并不完全限制其人身自由。如涉罪未成年人想离开管护基地自由行动,但并不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管护基地可否限制其人身自由?如强制限制其人身自由,则有违法嫌疑。

二是管护教育基地与管护对象是何种法律关系不明确。例如涉罪未成年人在某企业接受管护教育,他与该企业并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管护教育对象在管护教育基地发生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等意外风险,其权利如何保障则缺乏法律依据。再如,设在学校的管护教育基地,虽然有进行矫治和教育的便利,但是管护对象并非该校正式学生,因此也不受《义务教育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的调整。

三是管护措施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目前,管护教育并非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仅仅作为取保候审的配套措施。但实际上,管护教育基地担负着涉罪未成年人取保候审期间的监督、管理、帮教职责,不能仅理解为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取保候审配套措施,它还有包含有类似工读学校、救助站等机构的功能,可谓司法保护为主,兼有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功能。这种管护教育措施既与刑事诉讼紧密联系又有自己的独立性,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专门作出规定。

管护教育制度的立法完善,其前提是对于管护教育基地的性质、定位作出较为准确的界定。涉罪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制度是一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从各地实践做法来看,其一般适用的情形是:外地户籍未成年人在本地涉嫌犯罪被抓捕后,在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无逮捕必要,但无法提供保证金或者保证人保证,符合一定条件并自愿申请进入管护教育基地。从这项制度创新的起源来看,起初是为了解决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如何慎用逮捕措施,减少羁押的问题。司法实践中,许多犯罪情节轻微原本不需要逮捕的外来未成年人,仅仅因为不具备像本地未成年人那样的取保候审条件,如包括有固定住所、工作单位、合适保证人、缴纳保证金能力等,难以为其办理取保候审,只能被逮捕后关在看守所候审。而逮捕后羁押的现实情况,又导致一些本可以宣告缓刑的未成年被告人也通常被法院判处实刑。

基于这种司法现实需要产生了管护教育制度,因此也有观点认为管护教育制度本质上是取保候审,但同时也有别于公众广为认知的取保候审,它是一种“有条件”的取保候审。主要表现在:一般的取保候审,是在犯罪嫌疑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保证金后将其释放,要求其必须遵守相关规定;而管护教育并不是将犯罪嫌疑人释放,而是其进驻管护教育基地接受管理监督帮教,故取保候审与管护教育在自由程度方面是不同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果把管护教育制度等同于特殊的取保候审,作为一种适用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强制措施,则其立法完善将诉诸于刑事诉讼立法。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其法理基础也是欠缺的。从主体上看,管护教育机构不可能取代公安机关作为取保候审执行机关。从人身自由限制程度看,管护教育对人身自由限制程度大致介于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之间。有的经允许,可以出教育基地,在所在市、县活动,且入驻教育基地以本人自愿或法定人同意为原则。这些都难以与取保候审本身完全等同。

我们认为,应当通过立法对涉罪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基地的法律地位作出规定。管护教育基地应定位于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具有独立的法地位。相关立法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性质。涉罪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制度是一种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对于被立案追诉的涉罪未成年人,基于一定的条件,对其施行管护教育。

2、管护教育基地的司法保护职责。这主要体现在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主要有:提供保证人并履行保证人责任义务,即监督被保证人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派代表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到场;对于处于附条件不考验期的涉罪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基地协助检察机关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3、管护教育基地的社会保护职责。源于减少羁押并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管护教育制度,除了司法保护职责外,逐步延伸到教育矫治、救助帮扶等社会保护职责方面。以南京市栖霞区检察院为例,该院与南京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合作,在救助保护中心设立了管护教育基地,依托救助保护机构的现有职能优势为管护对象提供文化和法制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等救助保护服务,协助司法部门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这种模式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既能满足司法保护的需要,又与救助机构的社会保护职责结合紧密。在立法上要明确可以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设置管护教育基地,同时承担相关的管护教育职责。“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发挥综合优势。

4、管护教育的条件、运行机制等。如管护教育与刑事诉讼相衔接方面,管护教育本身作为独立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要与刑事诉讼衔接好。实践中公检法三部门对涉罪未成年人进入管护教育基地的案件采取快办快结的措施,侦查机关在涉罪外来人员入驻管护教育基地后7天内移送审查,检察机关在受案后7天内审查终结,法院在受案后14天内作出判决,整个诉讼周期不超过45天。其他如监督保证、风险评估、教育矫治、技能培训、评定意见、回访考察等各个方面,也都需要明确规范。

第2篇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因此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我局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教育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紧抓好,收到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和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既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内在需求,也是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局在制定“五五”普法规划时,即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普法重点,明确提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必须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增强依法办事和维权意识。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并在《规划》中明确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各级各类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普法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县委普法办加强指导和协调。各学校除开展正常的学校法制教育外还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将学生法制教育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此外与公安等部门配合,积极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活动,重点整顿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具体实践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逐步成为我县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使我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以学校法治教育为主线,全面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落实责任,明确目标。

一是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整体规划。我局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的工作力度,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到了全县的普法工作的大局之中,提出要求,保证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紧紧抓住“六一”未成年人维权周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提高法律素质,明确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20**年6月期间,根据红司电20**-23号明传电报精神,及时制定下发了《(蒙普电20**-1号)内部明传电报》,要求教育部门、各乡镇司法所要以“法律进校园”为载体,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县乡各级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积极与各学校联系,为青少年儿童上好法制课,学校利用标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法》以及于6月1日起实施的《禁毒法》等与青少年儿童生活、维权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他们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县第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还于5月29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举行了以“飞扬的五环”为主题的迎奥运系列活动,队员们以开展大、中队主题队会,绘画,制作奥运会旗、会徽、国旗等形式深切表达了对奥运的祝福与期盼,并让学生们学习了国旗法的相关知识。活动期间,共举办法制讲座32场,36800余名中、小学生受到教育、出黑板报1期76版、展出法制展版7场64块,县司法局还为全县中学、小学送上了《反法制教育读本》122本。为维权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点多面广、辐射范围宽的特点及“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优势,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

(二)抓好法制副校长及辅导员工作。一是配齐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使其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在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我县231所公办中、小学校全部聘请由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乡镇司法所)等部门领导和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人员担任的法制副校长,并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每学年,各校组织不少于3次的普法学习教育,参学率在95%以上。二是成立普法讲师团,进一步落实“法律进校园”工作。为更好有效的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切实落实“法律六进”工作,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的普法讲师团分别到全县部分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

(三)多形式多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利用各种法制宣传日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6.26”禁毒宣传日,各中小学邀请戒毒所干警通过专题讲座、图片展示等给师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教育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师生开展《宪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学习;运用到街头和进校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向青少年和儿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知识,逐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并将县“12348”法律服务中心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过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形式进行宣传服务活动。

向初高中赠送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专题讲座vcd,在学校中开展“法在我心中”读书教育活动。县司法局与教育局联合编印《青少年普法读本》3000套,发至教师、学生和法制副校长手中,用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采取把法制教育与文化课教育和校园各项活动相结合,在校园全面营造法制育人环境,如组织师生办法制板报、小报、橱窗、写学法心得。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均设置普法宣传专栏,1175个班级设置了板报。三年来,全县各校共出法制宣传专栏630期,开展法制宣传讲座170场,各种会议宣传930次,学校广播宣传265次,课堂宣传23500节,各校采取开展学校、“家长学校”、“法律进社区”和“法律进村”三结合三联动形式,对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年来,全县中小学校建立“家长学校”11所,组织学生家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31次,接受教育的师生和家长达15000人次。

通过以上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全县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全县教育系统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高,也增强了广大师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促进了全县普法依法治理的全面开展。

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仁爱版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有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加的安全教育大会。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中,就在我们周围的乡镇,发生了一些安全事故,其中有交通事故,有故意伤害他人的事故。再加上4.20 芦山地震,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被提上了日程。在学校,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不能单靠政治老师,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到各科目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逐渐树立起牢固的法律意识,才能尽量地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法制现象。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找到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在仁爱版八年级英语教材中,我们的渗透点主要有一下一些:

1.Unit 2 ,topic 2 ,和unite 3,topic 3,,were you playing computer games ?中可渗透的法制内容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等行为。第三十七条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

2. Unit 4,topic 3, talking about cultural relics .Unit6 ,topic2 。 How about exploring the Ming Tombs.可渗透的法制教育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二)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三)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四)走私文物的;(五)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3. Unit6 的环法自行车比赛中,可渗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法》,第二十六条 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 Unit 8,topic 2,uniforms have many uses in our lives .可渗透的法制教育的内容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渗透法制教育中可以使用那些方法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主要途径来进行渗透。

(1)把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比如,通过词语traffic lights,可以对学生进行道路安全法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红,黄,绿灯的使用规则,教他们在通过马路时注意观察红绿灯,注意安全;通过学习词语protect和wild animal.

可以对学生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有爱心,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句子Let’s explore the Ming Tombs ,可以对学生进行文物保护法的教育因为里面有一个细节是他们爬上龙凤门去照相,被管理人员叫下来。这就告诉学生我们在参观历史古迹时,是不能损毁文物的;八年级六单元第三话题中有It doesn’t cause air pollution 这个句子,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现在我们是环境就正在被严重地的污染,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

(2)把法制教育和课堂操练结合起来。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 比如我们在让学生讨论自行车的优缺点时,可以进行适当的道路安全法的教育。让学生做红绿灯的游戏,边游戏边掌握句子No parking! No bicycles! Don’t cross! Turn left! Turn right!等,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既掌握了英语知识,又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又如八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2 Section B 的对话表演中,Kangkang(康康)、Michael(迈克尔),因为Michael(迈克尔)没有抓住机会进球,Kangkang(康康)对Michael(迈克尔)的态度不好而争吵。通过Jane(简) 和Maria(玛丽亚)的帮助,康康对Michael(迈克尔)道歉,两人又成为了好朋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不应该争吵,更不应该用打架斗殴的方式去解决。

(3)法制教育还可以结合课外活动来进行。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的转型,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等等,都受到了新的检验和挑战。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成长环境,未成人年的犯罪活动的日益加剧,犯罪年龄的渐趋低龄化,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其法制教育具有更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只有正确理解法制教育的本质特征,结合中职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才能达到有效的法制教育效果。

一、探索法制教育本质

学校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集全社会、家庭、学校之合力,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校法制教育是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和守法习惯的教育。要实现有效的法制教育的目的,必须探索法制教育的本质特点。

1.法制教育本质是社会规范的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社会规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社会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学习的整合。法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教育,其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所谓认知学习,指通过对规范意义与内容的学习,消除意义障碍,构建一种社会认知图式,形成关于规范的认知能力。在法律教育过程中就是对应于认同规范,即法律知识的了解与完善;所谓情感学习,指通过移情训练和行为结果的反馈,消除情感障碍,形成与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与需要状态。在法律教育过程中对应于接受规范,即增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所谓行为学习则是指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在法律教育过程中对应于消化规范的学习,即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

法制教育是一种社会规范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和一般的知识教育方式的不同:知识教学中的重复可以强化感知、加深记忆、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规范知识作为一种社会性知识,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往往带有情感的特征,需要情感的相通与共鸣,才能内化。因此规范教育中的重复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不能推动学习者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反而使他们选择了与社会规范不同或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在我国法制教育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科学性,注重法制教育的认知学习,忽略了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其教学过程就是用知识教育代替社会规范教育,用知识教育的方法代替社会规范教育的方法,即法律法规讲得多,而能够实际运用和操作性的东西少,其结果是导致了青少年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产生反感甚至抵触的情绪。实践也证明,简单进行法律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当作接受法条的机器,教学效果不理想。

翻看国外的法制教育我们会发现其实践教育就明显较多,如美国的法制教育是通过政治一法律课程来进行的公民课。课程设计巧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入手,上升到抽象,深入浅出,不是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原理或概论上。新加坡在全国设定了所“警察与少年”俱乐部,组织各种趣味性很强的学法活动,把青少年吸引到俱乐部来,从小培养其遵纪守法的意识,减少青少年的犯罪。

2. 法制教育是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但法制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其实,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只是法制教育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法制教育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在一个法制国家,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就必须以法律规范为底线,增强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探索中职学生的特点:

1. 中职学生对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社会规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它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种外在于人又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标准,对人们具有明显的约束功能和隐蔽的发展功能。相比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普通高中录取后剩余的学生,学生群体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底子薄,纪律性差,顽皮学生不在少数。中职学生对于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往往很敏感,特别是当其个人愿望与社会规范有了矛盾与冲突时,规范的制约作用明显增强,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背离倾向就显得更加突出。

在主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初中阶段,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过很大打击,在家庭、社会都得不到信任和尊重,以致他们心灵有太多的失败感,甚至到了破罐子破摔的地步。因为初中应试教育不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从而使其产生心理感应抗拒,导致他们对社会规范的背离倾向。

2. 中职学生大多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处在心理、生理趋于成熟却又未成熟阶段,这使得他们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一方面他们有着独立自主的心理要求、极强的好奇心,他们大多喜欢与人交往,动手能力较强,喜欢实践性学习。此外,中职学生还有更多的时间和更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人和事。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相对来说更加叛逆。他们讲义气、易冲动,如果引导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件,甚至触犯法律。事实也证明中职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

三、探索中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心理引导,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法制教育本质上就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法制教育首先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加强心理的引导,增强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积极利用中职学生自身内心的矛盾,即以其积极的心理因素去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 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发现和抓住学生思想上闪光点, 发扬其优点来克服其 缺点。如中职学校不太遵守纪律的学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方面大都有思维活跃,胆大好胜,性格爽直的特点。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其长克其短,扶其正,祛其邪,从而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2.加强法制课程建设,寓教于乐。

法律课程冗多复杂,中职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学习,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管用、实效”的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选编学生用得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学习和宣传。

教材编写首先要以“够用、管用、实用”为原则,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彻。从民法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原则,到刑法中的那些“高压红线”,如盗窃、敲诈勒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其次教材内容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与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更多具有自身职业特性的法律知识。如以某职业学校导游专业法制教育为例,结合专业特点,教育内容引入更多关于导游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采用较多实践案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具有行业背景的法律知识。再次,教材编写还要与学生的年级阶段相结合。如学生在入校之初,主要进行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遵章守纪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校园法制环境;第二学期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基本理论;在第三学期时结合所学专业,有选择地学习部门(专门)法律法规,以适应学生今后从事职业之需求;最后毕业前夕学习以满足学生就(择)业需要的《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使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顺利过渡,从“准生力军”向“职业人”过渡。

中职法律课堂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用以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善学。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看《今日说法》、《法治在线》、《法律讲堂》等法制节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课程教学中所涉内容的案例,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依据搜集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编、自演、自拍情景短剧。比如盗窃、敲诈勒索、社交陷阱、自身维权题材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从而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

3. 重视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实践教育

在规范教学中, 认知训练法与行为训练法均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在通常情况下, 尤其是对有情感障碍的儿童, 行为训练法比认知训练法更有效。法制教育不仅需要知识的渗透性教育,更需要有意识的实践教育。中职学生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对社会规范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以体验为基础,开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实践教育活动,并引导学生去感受、反思,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律真谛,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学校可以依托基层法院、监狱、劳教场所等社会资源,加强法制基地建设。通过升国旗仪式,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法制文艺演出,参观未成年犯、劳教人员及戒毒人员的学习、生活情况,听民警作法制教育报告,未成年犯、劳教人员、戒毒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

4. 重视隐性法制教育,

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校环境对法制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十分重视学校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渗透式”、“隐蔽式”等间接的隐性法律教育课程的建设。

首先要贯彻“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当将遵守规章制度和遵守法律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地进行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校纪校规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特别是对学生违纪行为,要照章处理,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学生法律素质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又比如为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懂得适当维权,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学籍处理决定时,应当告知其有申诉权,可以依照学校的相关申诉规定予以申诉。

其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法制氛围。一般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媒体宣传法律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氛围。在一些特殊纪念日,如“环境保护日”、“禁毒纪念日”、“预防艾滋病纪念日”等纪念日,开展法制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法制教育专题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警钟长鸣。

5. 积极推行法制副校长制度,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法制教育机制的完善。

近年来,很多学校从政法机关邀请政法干部到校兼任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协助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联系学校实际,协助学校制订法制教育教学计划,编写和选择实施教材,采取以事论法、以案释法,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案例讲解法律法规,增强了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还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开展帮教、转化工作,立足于教育为主,挽救为主的方针,使很多治安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还可以协助学校加强与社区、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法制教育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固重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召开“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专题研讨会”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3)[ J]

[2]王健敏 关于社会规范认同教学模式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J] 1997(4)

[3]陈群辉 国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启示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J] 2002(1)

第5篇

二、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法制教育作为本学年我镇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

2、各学校要成立“法制教育小组”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教导处、团委、班主任老师及政治教师具体负责,制定好计划,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协作。

3、聘请派出所的指导员,定期到下属各校组织辅导和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学期不少于二次。

4、通过培训,建立一支知法、懂法的法制教育骨干队伍。

三、教育内容 1、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1)、 开学初,各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文件、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正确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的教师形象,同时建成一支法制教育骨干队伍。提高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意识。

(2)、 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工作素质。

班主任老师是学校工作的实施者,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要坚持组织班主任老师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端正教育思想,以师德为核心,以爱事业,爱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为目标,真正把教育工作当作体现自己生命价值、人生理想的神圣事业。

(3)、发挥思品课,政治课教师的作用。

让学生学习《宪法》、《刑法》及生活中有关法律法规,丰富学生的法制知识,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1)、 组织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小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和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有效地抑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和行为,防止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 结合学生犯罪案例,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将法制教育作为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必要内容,重点加强对“边缘生”的教育。

四、教育形式 1、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

(1) 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以自学、听讲座、集体讨论、写体会等形式开展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宣传。

(2) 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政治课、法制辅导课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行为礼仪教育。

2、教师讲解和宣传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同时开展多种活动:散发资料、观看法制教育影片,法律案例分、黑板报、橱窗展览、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1) 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来校开设讲座,进行法制教育。

(2) 学校定期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检查,同时与镇政府有关部门做好配合、协条工作。

4、 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在普法实施过程当中增强针对性。

(1)突出重点内容。师生所受教育内容有所侧重。教师通过学习应规范自身的言行,热爱本职工作,因此侧重于《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一头则关键要提高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因此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重。

(2)突出对象。

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特殊学生进行强化教育。要求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落实了每个特殊学生的分管教师,定期交流、教育。

第6篇

美国的少年法制教育在社会层面上与法律层面上均有其价值所在:

(一)法制教育内容倾向于社会化

美国的少年法制教育的社会理念较强,在对于少年自身的发展上,要求其与社会的整体政治趋势相符合,以政治的最终目的为指导,深入到法律所限定下的生活的各个角度中,将基础教育作为其根本,进行全面的普及推广。同时,在法制教育的切实实施过程中,美国模式下的教育理念也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相结合,依据人们生活的发展所需,考虑学生接受拘束的范围与特点,进行有效力的协调。在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美国的法制教育强调了法制教育的政治性,在不同的年级,教育的本质是大体相似的,即要说明美国法律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权威性,而且这种制度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是永恒的,是以让美国的青少年都要立志于成为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合格公民。

(二)注重行为方式的养成

教育只能是思想层面上的主观指导,法制教育的真正效果还要通过行为来做出具体的体现。在当下,美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依然以课堂讲授为主,但也有不少的学校开始设置“走向法庭”的授课活动,即是让学生们通过切身的法庭体会来加深对于法律制度的了解,增强其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明确体会,从而在日常的行为中规范自身,将法制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理念进行实践应用。

(三)教育方式的多角度开展

美国的法制教育以多途径、多渠道、多视野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社会普及,将学校、社会、家庭相统一,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性资源设置,同时,将法律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从语言再到历史,任何一个可以被掌握的知识中都加入法律的理念的闪光,这样,法律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其单调的条文制度模式,而是以全新的多样式的知识体系展现于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层面之中。

二、美国青少年法庭变革

(一)青少年法庭的历史发展

青少年法庭的设立是美国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整体框架下,对于青少年犯罪的一种处理程序上的基础设置。美国的少年法庭的最初设立,大约在一百多年以前,其初始宗旨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建立一种能够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都能做到正确的指导与错误的根本纠正的司法制度,引导未成年人犯罪后改过自新,重新融入到社会体制之中。随着美国国内的国情不断变化,顺应社会对于法律制度的需求,先今,美国在处理青少年犯罪上,对于少年法庭所实施的法律制度加大了处罚的力度与实施强度,2005年和201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先后作出了废除未成年犯死刑和未成年犯终身监禁不得假释两项历史性的判决,在最高司法层面显示了回归康复和矫正型少年司法理念和维护少年法院制度的司法倾向,然而,鉴于少年法院的走向历来受到社会各方力量和复杂因素的影响与牵制,因此其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目前还难以定论。

(二)青少年法庭的制度变革

第7篇

根据县上有关部门的会议精神,为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预防学生违法犯工作的要求,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防范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校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以县上相关部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为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带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工作运行机制,突出重点预防为主,狠抓任务措施落实,努力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

根据县上的会议精神,我校成立了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暨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三(校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李四(副校长,党支部成员)

(教导副主任,党支部成员)

成  员:       各班班主任

三、组织宣传阶段(6月15至月底)

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法制宣传,学校借助安全教育平台、利用校园微信群和钉钉群进行宣传、电子显示屏、校园专栏、黑板报等展开对师生及学生家长进行宣传。

四、夯实措施,整治落实(7月1日至12月底)

1、加强师德修养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师德学习,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对教师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十条禁令》、《教师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食品卫生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教师的法制意识,提高教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的能力。二是加强师德考核,学校制定相应的考核长效机制,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中去。

2、较强学生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一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食品卫生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校本教材《塑造与养成》等法律法规的教育。二是借助安全教育平台进行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三是开展主题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日”、“6.27禁毒教育”“12.4的宪法教育日”等主题活动。四是开组开启法制教育课程,上好《道德与法治》法制教育课,开展法制进校园,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对学生开展法律法规专题知识讲座。使末成年人掌握与其年龄和认识水平相适应的法律知识,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红正不良行为,抵倒各种消极思想的侵蚀,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子。

3、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通过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法刳宣传敦育,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做到不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单独居住:不让未成年人及烟、酒:及时寻找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及时发现和制上未成年人组织或参加实旌不良行为团伙和教唆、肘迫、弓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4、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每位老师和学生结对进行帮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好“爱生之德”活动,利用班会、专题讲座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教育为主,注重改造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重新做人。

5、加强校园环境排查。学校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排查和校园周边不良社会青少年的掌控,杜绝学生与社会不良习气的青少年接触,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学校建立了巡逻组,加强校园值班巡逻。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制度,建立较为完备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网络和阵地网络,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责任制和违法犯罪任追究,逐级分目标任务,把小学阶段的青少年违法罪率控制为零。

第8篇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考虑到学校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的优势和作用,为此,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来探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断出现,居高不下,而且有逐渐上升趋势,引起各国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考虑到学校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的优势和作用,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一些设想。

1.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

1.1.1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未成年人渋世不深,对法律、法规知之不多。对于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时并不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了犯罪还不以为然。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无知,是导致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

1.1.2未成年人身体发育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未成年人十三四岁以后身体和生理上发生三大变化:一是身体外型变化,二是内脏机能健全,三是性发育接近成熟。未成年人由于身体和生理机能迅速发展,而腺体发育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所以常表现为有旺盛的精力但用之不当,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易发生暴力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打架斗殴、抢劫、、寻衅滋事等。

1.1.3未成年人特定的心理特征。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在认识、感情、意识和行为等方面与成年人均有所不同。第一,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底下,他们对道德、法律的认识往往愚昧无知,是非模糊甚至颠倒是非,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确定。常为强烈的个人欲望与个人利益驱使,对一些社会不良的风气却盲目追求,认为吃喝玩乐才是人生重大的幸福,打架、称霸是英雄等,在这一心理驱使下常不顾法律,为所欲为,走上犯罪道路。第二,未成年人在情绪上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有重感情义气的倾向,往往喜怒无常,有时激情突发难以控制,容易偶发犯罪。第三,未成年人意志力薄弱,容易产生自卑感,当发生违纪行为时往往缺乏改正和争取进步的信心和勇气,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破罐破摔的思想,尽而逐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1.2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

1.2.1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极少出现违法犯罪;反之,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正当,或不良家庭环境的未成年人,就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1.2.2学校教育的误区。⑴重文化教育轻思想品德、法制教育。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尚不完善,未能最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人们实际上把学生文化成绩的优劣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和硬指标,制约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⑵法制教育方法简单,效果较差。有些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同虚设,没有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没有聘任校外法律辅导员。教学方法死板,学生不感兴趣,实际效果很差。⑶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忽视冷落了“落后生”。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有培养前途的“尖子生”身上,而对“落后生”则采取应付将就的态度,有的甚至持冷落歧视的态度。就这样,部分失去升学希望并倍受冷落歧视,学习中无人过问,考试成绩又上不去,就对学校,教师和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以逃学、辍学来表示抗拒。

2.1教育人性化

2.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性化教育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有助于改善学生在校的表现,提高他们的成绩,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一个更为积极的评价,进而帮助强化学生对学校的依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师生间温馨的人性接触和良性互动。这有利于师生进行深层的心灵沟通,建立和增强信赖感,营造校园祥和气氛,可以使未成年人形成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精神,从而拥有健全的社会化人格。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解决好关爱与帮助、沟通与理解、信任与鼓励、自主与纪律等方面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环境。

2.1.2根据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美育教育,注重发现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兴趣,培养和激励其内心希望和追求,使其在追求中完善自我。如果学校能引导未成年人较深入地参与传统活动,如参观、座谈、讨论、郊游和集体事务,就能将他们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传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地盼望。参与这些传统活动,还可以强化他们地社会责任感。

2.1.3改进教育方式,做好后进生地转化工作。教师应以肯定、支持、鼓励地教育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来教导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后进生,学校首先要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发现不好苗头,及时解决。要防微杜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才不会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其次,对后进生要多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真心包容、耐心说服、热心鼓励,针对他们在学习上的挫折,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检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秉承关怀、尊重、信赖的积极教育理念,协助他们重拾学习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挫折面前深刻反省原因所在,痛定思痛的面对自己,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2.2教学自然化

2.2.1教学方法多元化。人类所需学习的不仅是基本知识,更需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因为前者易过时,而后者可保常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多元开放和主动参与为原则,以“引领学习”取代“知识讲授”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另类学习情境,提供创新性的教材、教法与其它经验性学习方案,如讨论和辩论、合作学习法等,使教学由单向信息传输向双向信息交流转变,由重视记忆训练向重原理应用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身转变,从而使学生发展自我潜能,提升自我肯定、达成自我实现。

2.2.2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个人基本能力培养为本位,即以培养学生今后生活所需基本技能为目标,以合乎自然的法则、顺乎人性的需求,尽量去适应学生,而不一味要求学生去适应材、统一进度。能力的培养应兼顾不同学生在学业、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需要,与他们未来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贴近其生活世界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增强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际沟通技能,学到生活中真正有用的知识,特别是要在培养“了解自我”“表现与创新”“尊重、关怀和团队合作”“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上下功夫。

2.2.3教学评估多元化。首先,应改变单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和判断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标准迫使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把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打入“冷宫”。其次,不应把学生分为好班与差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也不应再依照考试成绩作为分班的标准,尽可能的常态分班,使他们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改正彼此的缺点,以学习与改正取代敌视与距离。再次,对教学的评估,不应单纯以抽象的文字和数字为准,还应加上具体的操作式标准,如推出作品、实际操作、文体活动等等,这样评估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和投入和程度,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性、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加强道德、法制教育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品行的引导。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和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特别是要进行正确人格培养。法制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可以将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法制教育不应仅仅是对法律条文枯燥的讲解,而是要讲究方法,注意实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教育寓于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诸如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之中。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从而了解哪些是社会所提倡,哪些是社会所反对的,自身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此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行为意识。

本文围绕加强学校和学生的连结纽带展开,希望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帮助。但应该看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当然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必须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从社会多种层面展开。进一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这项工作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律教育全书(上中下卷).西苑出版社,1999年.

第9篇

有了很大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2012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 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2012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市教育系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方案要求,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机构,为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大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力度。市教育局统一要求,周密部署,组织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认真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对“两法”地深入学习,广大师生既掌握了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解决了思想认识

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制定规划。在认真总结几年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工作计划。二是组织培训。在教师培训中。一方面积极组织系统地学习两法内容;另一方面全面提高班主任法律意识,强化“两法”的贯彻落实。学校给每位班主任教师购买了霍懋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书、定购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流媒体《德育报》,学校利用网络下载文章供教师学习,以更新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坚持月培训制度,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指导,聘请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怎样写学生的个性化操行评

语》、《如何有效加强班级管理》等讲座。三是搞好宣传。为使“两法”深入人心,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了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学生上街发放宣传单、悬挂过街横幅、校园广播、召开主题班会等宣传形式,使“两法”逐渐深入人心。

三、突出重点,实行了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了未成年人犯罪。一是从学校教育入手,强化法制意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组织学生收听法制报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参观监狱等教育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二是从社会环境入手,治理校园周边秩序。为巩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效果,保证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校领导坚持值班制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三是从父母影响入手,抓好家庭教育。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切实提高家长的责任意

识和法律意识,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年集中举办家长培训班,并把“两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家长明确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自觉地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适当的方法影响和教育未成年人。四是从教育转化入手,及时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了思想、道德、纪律教育,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使之成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进一步完善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为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市直各院校和县(市)区部分学校设立了驻校警务室,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学校和公安部门有了经常性的联系,确保学生身心安全,避免伤害事件发生。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聘任法制副校长865人,进行法

制讲座、法制报告250多场次,受教育师生3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