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班级团建活动

时间:2023-09-27 09:37:26

导语:在班级团建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班级团建活动

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团建;方法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教育广大研究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研究生团建可以说是一个新名词。目前研究社团组织设置多在党委研工部和校团委的双重领导之下,导致团组织领导关系不清晰、团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完善、不健全。虽然各高校在研究生中也设立了团组织,但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存在人员复杂、思维跳跃、居住分散、科研任务重等特点[1],加之研究生团员组织观念淡薄,研究生团组织的活动和创新力度又不够,不能适应研究生团员的需求。

笔者作为研究生团建负责人和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思考研究生团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结合本院的研究生团建工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一.灵活的研究生团组织设置模式

本院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是班级建团的横向设置和以专业为依托建团的纵向设置两种管理模式相结合。研究生团支部的灵活设置,使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工作影响显著增强。

(一)班级建团的横向设置模式主要是设立在新生班级中。以班级为单位横向设置团支部,便于研究生新生团员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活动的组织开展,能有效的做好党员的培养、考察、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团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推进团建工作的和谐发展。

(二)由于理工科研究生,他们具有特殊性和流动性,会到全国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传统横向设置的班级建团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以专业为依托建团的纵向设置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班级团支部设置模式,突破硕、博层次限制,以同一导师、同一实验室或研究所等平台设置纵向研究生团支部,便于团支部根据研究生团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调动每一位团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纵向设置后,团支部的支委大多考虑从硕博连读的优秀学生中选出,减少了支委的更迭变动,保证了团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

二.通过打造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品牌活动,吸引研究生的广泛参与,以此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扩大对外交流,引导研究生培养学术素养、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学院的“博士生论坛” 、“吉威数源杯程序设计大赛”及“GIS DAY”等活动,在院团委的统一规划下,推动研究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力量。

(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接受教育。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努力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广泛寻求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和农村基层,努力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的空间由学校推向社会、乡村和企业。[3]

(三)结合研究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生的品性更为稳定,思想更为成熟,思维更为敏锐,他们更加关注国内外形势、政策导向和社会热点,对社会、对现实往往有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因此,可以利用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等理论学习引向深入,引导研究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研究生团建工作信息化

(一)研究生团员人手一台电脑,这个客观条件决定了团建工作必然要充分利用网络。我院研究生团组织都建有自己团支部的qq群,除了处理团的各项事务之外,平时生活、学习、工作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任何团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群上讨论自己关心的问题,不受时间地点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达到了很好的沟通交流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使研究生团支部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有效发展。

(二)我院“团委空间网”,是同学们查阅信息、展现才华的舞台,也是各团支部展示团活、加强交流的平台,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过去的一年里,空间网密切关注时事,曾做过新生入学指南,暑期社会实践,西迁乐山七十周年,网页设计大赛,第六届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专题网页。同时,我院宣传部也将“空间网”上的新闻和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将此列入团支部工作考核体系。

当然,研究生团建工作中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党建带团建”,只有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党的要求内化为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做到“党有号召力,团有行动”,才能有力推动高校研究生团组织的建设,使研究生团组织的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好地发挥基层研究生团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峰,王业,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构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第2篇

关键词:学生宿舍 团建

中图分类号:D2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01162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不仅需要我们从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角度去思考,也需要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的角度去分析。通过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整合资源、增强力量、创新职能,以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素质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基层学生工作的发展。

1 新时期团组织面临的新问题

1.1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修课程,自主选择毕业的年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班级的传统功能也将逐渐弱化或消失。在这样的形势下,原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组织形式面临了挑战,以班级为主题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实习、团学活动也会随之减少,宿舍成为学生之间接触、交流的主要场所。这种挑战深刻影响着学校原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团建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1.2 网络时代学生特点的变化

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后,增加了学生宿舍教育管理的内涵和深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有害信息冲击着学校教育在学生成才环境中的主导地位,污染了德育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宿舍学生上网的目的性有待改变。据调查,学生宿舍中的互联网用于网络游戏、聊天、看影片的频率大大高于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加强学生宿舍中的团建工作迫在眉睫。

2 推进团建进宿舍

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共青团组织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延伸工作手臂,尝试在学生宿舍内建立团组织,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团组织要实现班级、宿舍的双线覆盖,做到了“哪里有青年学生,哪里就有团组织”,更加充分地发挥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2.1 构建团建工作新模式

尝试建立团支部进学生宿舍的管理模式,打破传统以班级为主的团建制,增加以宿舍楼层团支部建设为基础,以每栋宿舍楼团总支为基本单位,构建“每栋楼团总支——各楼层团支部——各宿舍团小组”的管理体系和模式。宿舍团支部成员由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每楼层支部设支部书记(层长担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律委员。团支部干部由班主任推荐和学生自荐后,经民主评议产生。宿舍团支部建立后,以宿舍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宿舍环境、学习风气为突破口,以宿舍团支部之间的各项比赛和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生宿舍,强化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

2.2 构筑教育管理新形式

以制度来约束工作,指导工作,促进工作,团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力才会明显增强。建立各项基础性的规章制度,如《宿舍团支部管理制度》、《宿舍团支部工作准则》、《关于在宿舍团总支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培养对象的实施办法》等,这些基础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共青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保障,为团建工作实现双线覆盖也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光有一系列好的制度还不够,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为此,就要在全校各宿舍楼层团支部推广使用《团支部工作手册》、《团支部活力宝典》,将团的一些规章制度、常规工作全部纳入手册,通过手册记录的内容来反映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共青团组织不定期对手册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

2.3 建设团组织运行新机制

在宿舍管理方面,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发挥宿舍团支部这一级团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一组织体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及其它宿舍管理规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生宿舍楼内正常的秩序,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管理,互相关怀,敢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在日常检查方面,消防安全检查由学院保卫部、宿舍管理中心牵头,各支部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如冬季防火安全检查、宿舍安全用电专项检查、宿舍贵重财产专项检查、早寝晚寝检查、卫生内务检查等。

2.4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新体系

学生宿舍自我管理体系的形成依赖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宿舍团支部学生干部队伍。首先,需要制订合理的选拔团支部干部的程序,力争选出德才兼备、思想过关、尽职尽责的干部。其次,制订宿舍团支部干部工作职责,使干部明确责任。最后,宿舍团支部干部享有班级团支部干部的同等权利和义务,作为共青团组织学生干部队伍的一部分统一接受学生干部培训和考核。关于宿舍团总支书记队伍的建设,宿舍楼团总支书记可以由各院系辅导员担任,副书记由学生楼长担任,这样将更直接、更快捷地了解学生工作信息和安排,及时地开展宿舍楼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团组织进宿舍,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宿舍区的辐射,形成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面,形成了多层覆盖、动态调节、自我完善的团组织网络,使团组织建设确立由上至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新机制。在丰富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团员青年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与自律性引导并推进学风建设的同时,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宿舍文化新氛围。宿舍团组织的建立和学生参与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锻炼舞台,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独立生活能力,也为进一步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志曾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两个全体”的殷切希望: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扎实推进基层团建工作,更好地贴近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组织永远的话题。相信“宿舍建团”这一基层团工作创新模式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工作经验与思路创新。

参考文献:

[1]钟文辉.对高校“团组织进公寓”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5.

[2]李文阁,尚丹,赵虎等.关于高校公寓建团的几点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2006.

[3]杨进.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05,(1):64-65.

第3篇

关键词: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

作者简介:曹娜(1978-),女,山东枣庄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李晋(1990-),女,山东昌邑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3年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13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23-02

2002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实行“二年制硕士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学制的缩短使得研究生的学业、就业压力增加,同时对高校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挑战,团组织建设就是尤为突出的一点。同志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共青团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因此,找出两年制研究生团建工作的问题所在,主动应变,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一、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现状分析

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研究生团建工作经验,着重从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生活开展以及党团共建三个方面对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建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

1.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善

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均建立在班级上,而研究生群体中党员数量较多,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党政工作的高度关注,使得团支部逐渐失去本科阶段的核心作用,对团支部作用的忽视导致其组织机构建设不够完善。[1]首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相对独立,除上课外,班级学生交流甚少,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团支部难以适应研究生导师制学习的特点;[2]其次,学制缩短使得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较为仓促,支部配置不全、后续培养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各项适应研究生团员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研究生团支部工作流程混乱,缺乏明确的工作计划与及时的工作总结。

2.组织生活特色不突出

研究生团支部组织生活缺乏常态化,且活动特色不突出,多以书面学习、主题教育等形式为主。相比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较高,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对待事物也更加成熟理性,因此仅仅沿用本科生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模式,而不能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成长需要。对于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而言,组织生活的开展存在更大挑战。他们多数研一阶段在学校集中学习,研二阶段便开始实习或撰写论文,在校时间较短,学习任务繁重,观念陈旧、形式传统的组织生活往往不能激发研究生团员的参与热情,还有碍其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形成。

3.党团合力作用不充分

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较大,使得团支部处于从属的尴尬境地,党团合力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同时设置党支部与团支部可能产生学生干部交叉配备的情况,兼职的团支部干部往往模糊自身岗位定位,弱化团内职责;其次,党团组织生活过程中常以党支部为主体,团支部演绎被动配合角色,团支部的基层地位被忽视;最后,作为本科生党员发展重要环节的团员推优工作在研究生阶段被导师推荐所代替,使得团支部对团员的培养工作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变得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二、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问题调研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建中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生活开展和党团共建三个因素设置调查问卷,在工商管理学院在校研究生(两年制)中发放200份,收回179份,有效问卷171份,人员涵盖学校会计学、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硕士6个专业。主要调研分析如下:

1.支部凝聚力较差,组织机构建设亟需改善

在“您所在的团支部是否具有凝聚力”的调查中,33%的学生认为凝聚力很好,35%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认为凝聚力不足;另外,有38%的学生认为支部设置不合理,32%的学生认为支部干部的工作效果并不显著。调查表明,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的团支部凝聚力不容乐观,支部人员配置、干部的责任履行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进行合理的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成为关键。

2.团员参与活动热情不高,组织生活形式有待创新

在“您是否愿意参与所在团支部组织生活”的调查中,分别有31%和27%的学生选择愿意和不愿意,而多数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折中态度;54%的学生更喜欢学术与实践类活动,21%的学生倾向于文体活动,25%的学生接受主题教育、讲座等传统形式。调查表明,研究生参与团支部活动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在于支部活动没有足够吸引力,发掘新颖有效的活动形式尤为重要。

3.党团组织间协调不足,党团共建实效有待提高

在党团共建有效性方面的调查中,39%的学生认为党团共建工作重形式轻实效,除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党支部活动与团员推优外,党团组织间的交流很少;另外,有24%的学生认为团员推优过程不规范,支部对推优重视程度不够。调查表明,党团合力作用发挥不充分,探索事半功倍的党团共建方法至关重要。

三、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途径探究

1.纵向设立研究生团支部,完备支部人员配置

合理的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是高效进行团建工作的有力保障。在支部设置方面,研究生多以导师指导下的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相比班级团支部而言,以专业或导师为基础纵向设立团支部不仅可以解决班级凝聚力不足、班级学生交流较少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支部成员将组织活动与专业学术有机结合,并形成研二与研一学生之间的“人才传帮带”机制,以增强支部执行力,深入管理。在人员配备方面,应严格执行规范的团支部干部选举流程,避免党支部、班委会干部直接兼职的情况,并明确团干部岗位定位与工作职责,进行相应的后续考核。

2.学术与实践活动结合,有效运用网络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有助于促进支部成员交流,提升团支部凝聚力。在组织生活内容方面,研究生团支部应尽量摒弃一贯说教、以灌输为主的主题教育等传统形式,发掘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活动,形成学术为魂、兴趣为源、实践为基的整合体系,也可通过与乡镇团委共建等方式实现人才共享、文明共育。在组织生活载体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运用团支部微博、微信及BBS等,使支部成员快捷有效地了解社会时事,阅读红色经典,掌握组织生活信息,同时也可增进团支部内部感情。

3.以党建带团建,增强研究生团支部活力

党团共建是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3]团章中明确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决定了党团组织密切联系的政治关系。一是研究生党支部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全面带动,对团支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帮助解决团支部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研究生团支部要加强与党支部的联系,积极配合党建的同时保持应有特色,强化基层作用;三是团支部也应参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工作,党团合力使两年制研究生党员发展前期工作更具实效性。

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必须结合学生群体特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服务学生成才为宗旨,以创新工作机制为手段,在更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团组织作用,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博超,李东.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共青团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200-202.

第4篇

一、实施“书院制”模式改革,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深化,以专业院系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与完全学分制体系之间会出现不相匹配现象,学生管理与课程管理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面临着选择机会多,选课多元化、专业调整跨度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虚拟化,学生业余生活的自主空间增大等新问题,原有学生评价体系遇到挑战。学生工作则要改变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行政序列垂直向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仅以专业学习为背景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模式与机制[1](见图1)。

书院制,本是源自古代四大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是藏书传承、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的地方。国外剑桥大学也举办过书院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很多院校都在实行住宿书院制度,以耶鲁大学为首,它意在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有效实现了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的新生进入哈佛学院集中住宿,住宿学院内设有教授工作与起居室,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定期组织特色活动,老师学生亲密接触,是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社区。在香港中文大学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复旦学院实行的四大书院制度,其主要特点是进行通识教育。我们建立的书院制,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书院,借鉴了古今中外,既突出了传统书院的文化培育功能,又体现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功能,并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我们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度。各书院内学生的组成,则体现出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原则。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入若干个书院,使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文理相长。这种形式下的书院制学生工作机制,其内涵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变化:一是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改变;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功能的提升;三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有5400多名学生,分布30多个专业,按照常规院(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显得比较困难。我们成立了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环洲书院等五个带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书院[2]。东港学院实施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不同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差异上,其它高校的书院制改革是以通识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宽视野、厚基础、通才为主要目标,东港学院的书院制改革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能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在国内尚属首例。书院制建立五大工作平台,优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即通过建设信息传送处理、学生学习进步、学生道德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工作评价五大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优势作用[3]。书院制以书院组织为架构、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个性培养为方向、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班级管理,重构学生个体评价体系,建设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管理形态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一致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我们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五大书院所有管理人员全部在学生公寓办公,毕业班级全部放在环洲书院。有住宿书院的改革,也有博雅教育理念的、还有通识教育的借鉴。建立了学区管理、社区管理等分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设教育主管、设学业主管、社区主管等教育管理岗位,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二、立足自我管理教育,建立社区党团组织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社区从单一的生活、休息场所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导学和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社区功能迅速扩展,这也要求党团建设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工作重心,为两项改革和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团组织。为了便于社区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各职能部门——楼层长——社区班——宿舍长的社区组织架构,承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围绕这一架构和各项工作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总支,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了党小组、学小组,社区班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建在宿舍。(见下图)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党团建设紧紧围绕文明社区、文明楼层、文明宿舍的创建和社区各项工作来进行。目前各书院组织架构完善,社区功能显著提升。各书院普遍建立社区委员会,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学习交流、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自我服务等功能日益显现。郁洲书院带头建立女生社区,还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业预警分级谈话制度。各书院还举办“学生宿舍文体活动周”、“读书节”、文明宿舍摄影比赛、宿舍文明标语征集、宿舍走廊画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宿舍文化层次。第二是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在制定社区各级党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明确各级党团干部的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把开展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加强、改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促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社区思想动态的信息员、安全稳定的宣传员、文明之风的领航员、帮扶同学的贴心人。根据党员所在班级、宿舍、学生组织,结合党员自身情况划定责任区,并从政治思想、安全稳定、心理健康、自律示范等四个方面规定了十一项责任区职责。同时,每个学生党员联系一到两名重点学生,团结其他同学一起,针对存在问题,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贴身帮扶;联系一个落后宿舍,配合社区学生干部做好细致的转化工作。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辅导员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得力助手,成为社区管理的有力帮手[4]。

第三是团建创新。面对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所带来的全新问题,我院团建大胆创新,探索实践出一种新的团建模式。我们巩固现有“行政班级”团支部组织建设,增加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区团建。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团团建。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育人作用,推进专业班级团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推进网络团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并带有立体交叉的团建创新体系[5]。

改革团组织推优办法,制订新的发展党员基本条件。完全学分制、书院制改革,传统的同专业、同课程、相同作息的传统班级已经不复存在,现行的行政班级淡化,学生集体由学区向社区转移;仅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为基础的原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暴露出了片面性和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不足。因此,原有的以行政班团支部组织推优的办法和以综合测评是否过班级半数、是否有不及格课程作为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已经不能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团委将过去单一由行政班团支部组织的推优工作,转变为以社区班团支部、行政班团支部共同推荐,依据社区、学区的平时检查考核记录和评价,确保把真正优秀的团员推荐入党。在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上,依据改革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素养、学习成绩、素质拓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把个性化发展突出的学生也列入发展对象。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时,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量:总学分绩点,也考虑学生学习的质:平均学分绩点,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番号班级,强化相互沟通文理交融,以老带新

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舞台。东港学院的五大书院面对虚拟专业、行政班级、专业班级、教学班级等新的情况,传统的管理评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了传统的按专业、按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按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新思路。由于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学生通过选课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使得学生在传统的以专业班级条件下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被打破,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减弱。原有的学校到院系,院系到专业,专业分班级,以班级为建制单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东港学院2008年试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设想学生在进校时按专业大类、按照男女生相对均等的比例分配到各书院,随机建立“行政班级”,如海州091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或学年自主选择文化基础课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专业,这就出现了一个专业班级。“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由于学生选课、选教师不同,又会出现教学班级的不同,也会出现了一个“行政班级”的同学因为专业不同不在一起上课或者不同时上课的现状,于是就出现了“行政班级”、“专业班级”和“教学班级”。[6]

为了进一步加大书院制学生管理的改革力度,东港学院在2010年新生班级采用了类似部队“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形式,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被编在了同一个班。1050名新生形成了以四大书院为基础的36个番号班级,一个班级包含至少三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属于不同的书院,不同的班级。一个宿舍也可能出现多个专业的学生。随着以后逐年招生,班级中将还会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番号班作为学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除了番号制的行政班以外,还有为教学组织、导师导学而产生的专业班,为学生选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大大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更强化了专业互补、文理交融,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宿舍为主阵地的社区学生管理新理念[7]。番号班级也得到了老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可,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学分制下对学生的评价办法,与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同,学生由于自由选课使其课程数量、科目不同,带来了学习优劣评定上的变化。变换不定的组织活动形式,如社区、社团、社会实践、行政班、课程班、专业班,学生分属不同的集体,评价参照系不同,对学生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水平、个性特征、遵纪守规、综合技能等内容的评定都有新的变化[8]。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对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也提出了变革要求。为此,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学生评价体制。一是制定《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导向体系。新的考评办法中,设立道德文明素养、学习成绩、拓展素质三个考核大项,根据实际考评内容,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个人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平时表现和实际成果,进行单项考评、综合评价,以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表现。改变过去人为地将不同性质的考核项目量化合并计算,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体现,为考评而考评的错误做法。二是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过去的奖学金评定,根据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综合测评排名,按比例设定一、二、三等奖。因此,奖学金被误读为就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片面地把学习单纯看作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奖学金评定看作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事情,与己无关。对此,制定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置“敦品励志之星奖”、“求知励学之星奖”、“拓才励能之星奖”三个奖项,对在道德行为、知识学习、拓展素质不同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同等奖励。其中,拓才励能之星奖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成果,分别授予科技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社会实践之星、志愿服务之星、创业之星等称号,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成材。

三是在组织程序上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过程管理。使考核和评奖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总结评价、相互学习提高、能力培养锻炼的过程。综合素质考评改过去由班级少数学生干部组织,为辅导员、班主任指导,班级民主推荐成立由班团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考评小组负责组织。在考评的程序上,从个人自评开始,经过民主测评(互评)、考评小组考评,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审核、书院考评领导小组审定。在奖学金的评定程序上,改过去的授予为个人申报与班级等学生组织的推荐相结合,根据综合素质考评结果和取得成果公开公正审定[9]。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考核和评奖的全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新媒体 团建创新

如何以新媒体引领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共青团建设是否能实现新的发展,对于能否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认为:新媒体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新出现的媒体形态,二是非传统媒体由于新的技术手段而进入媒体,三是传统媒体领域新的机构、新的重组。

总结来说,新媒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大众化:新媒体文化面向大众,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草根文化,都能在新媒体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2)互动性强:传统媒体诸如电视、报刊、广播等都只有单方面的信息传递,鲜有受众的即时反馈,而新媒体做到了这一点,用户不仅是信息的享用者,还能随时随地信息,实现多方互动。(3)及时性:传统媒体在信息的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时滞,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有互联网,就能实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二、新媒体在高校团建创新中的作用和应用

(一)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传播核心价值体系

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通过新媒体这一有利平台,可以引导大学生关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动向,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动态,拓展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的原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帮助团员青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正能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团委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辟了“人人财经”“新生QQ群”“飞信群”“微博”“财经论坛”等多个网络阵地,加强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学院团委通过这些网络阵地,宣传党的重要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团学信息,及时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13年1月,“人人财经”关注人数已达2000多人,访问量已超过15000人次;“新生QQ群”官方建立10个,群成员超过2000人;“飞信”覆盖大一到大四学生,好友超过2000人。财经学院团委通过运用这些新媒体,更快、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同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先进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与学生零距离探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二)开拓新媒体路径和手段,完善高校团组织建设

高校团组织建设的重心在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上。以共青团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委员会为例,该学院建立以专业为主线的团总支,由团总支统一协调同一专业的团支部的团务工作,高年级团支部和低年级团支部在团总支的框架下交流合作。当团委有重要工作下达时,首先由团委传下达各个团总支,再由各个团总支下达给各个班级团支部,便于团委的统一管理。

(三)强化服务青年意识,加强活动平台建设

召开学习党的十精神的常委会议中提出,在学习宣传十精神的过程中要贴近青年,要注重运用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认识逻辑和表现形式;要适应大量青年在网络上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特点,注重发挥好微博、手机报、即时通讯等手段的作用;针对青年学生群体,充分用好“与信仰对话”报告会、青年者培养工程、高校微博群等载体,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领会党的十精神。

近年来,大学生正积极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学习求知、关注时事、求职就业。江苏大学团委书记陈文娟认为:只有与90后大学生牵上线、搭上话、交上心,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引导他们。江苏大学团委以新浪微博、人人主页等新媒体为平台,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团员青年进行交流互动,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大力改进和创新团建工作。以微博为例,江苏大学巧妙运用这一新媒体,开展校园特色品牌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如为迎接江苏大学合并组建10周年暨办学109周年校庆开展的“随手拍江大,微言迎校庆”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关注校园、热爱校园;又如“微博议两会”“微博议政”等活动,让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青年关注国家民生大事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魅力团支书、活力团支部”微博风采展示活动,则吸引了不少班级团支部的学习和借鉴;为迎接新生入校,开学前几天,江苏大学团委了图文并茂的“新生入学攻略”,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图片和视频诠释了新生入学要点和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得到了新生及家长的普遍赞誉。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自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机遇

(一)开辟了新阵地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共青团团建工作有了新的工作阵地。在共青团网站中,高校共青团可以开展思想建设、动态信息、热点专题等专项栏目,为学生和共青团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时团委博客和微博的开通丰富了学生的交流平台,使得高校团建工作有了新的依托,有利于推动大学团员的健康成长。

(二)增强了自主性

在自媒体技术没有出来之前,高校共青团工作运用的是传统媒体,不仅工作形式单一,而且内容枯燥,使得大学团员的学习兴趣不高,教育的接受比较被动,也没有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得共青团工作开展不理想。自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大学团员可以在丰富的新媒体平台中自主地选择浏览的信息和搜索的学习资料,为其提供了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材料和内容的途径[1]。这样共青团员在浏览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并不断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这样的信息传播互动中,传统的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模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交流模式,提高了大学团员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三)提高了实效性

随着自媒体传播技术的深化,网络平台虚拟空间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因为没有现实中面对面交流的顾虑,共青团员会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而且通过自媒体技术,大学团员可以快速的获取相关团建工作资料和学习生活信息,这样大学团员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他团员都可以提供引导和帮助,使得共青团工作的实效大幅度提高。

二、自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

(一)“门槛低”管理难

在自媒体时代中,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采集新闻、编辑内容来进行信息传播,这样其门槛就没有限制,很多信息得到了快速传播,其合法性监管困难,但是每个个体都是记者。自媒?w技术通过广播、转播、评论信息等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这就为开拓共青团的视野开通了渠道。而且自媒体技术的某些功能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传播,其传播方式呈现由点及面裂变式的传播,使得不良信息得到了快速传播,就这可能破坏稳定,所以高校在进行组织管理时,其难度非常大。而且传统媒体监督管理比较强,而自媒体技术传播方式速度非常快,使得信息出现了量性传播,其不是IM和手机的点对点传播,所以很多信息难辨真伪,因为自媒体技术的网状传播,各种小道消息、造谣诽谤得不到有效控制[2]。这一网络传播方式还有一个局限性就是每个个体都是潜在的垃圾信息制造者,占据了信息的制高点,难以进行有效管理。现在自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形态更新快,更加简洁明晰,可以面向特定的听众进行爆炸式的信息传播,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成势,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信息分散不可控

自媒体技术需要依托一定的平台。比如微博、微信、QQ等,开通这一服务只需要在特定的网站进行注册即可使用。因此,如果拥有传统的教学或宣传载体的时间集中,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相关工作,所以其运行成本非常低。如果高校举办某个主题教育活动,此时就会集中时间和人员,并确定明确的主题。这样在高速移动网络的支持下,通过转播和关注每个个体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管理比较分散,集中控制有一定难度。

三、自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探索

(一)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在高校共青团的互动网络平台中,主要的特点是学生访问量大、参与性强,比如共青团建立的百度贴吧、人人网、微博、QQ群等等。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将工作与学生关注的热点紧密结合起来,紧贴时代潮流,把握学生的主要意见和想法。

(二)以兴趣引导为主题

高校共青团可以推动网络群体的建立,不断拓展工作维度。在工作中,共青团工作者可以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推动以班级、年级、社团为基础的网络群体构建,比如信群、QQ群的建立。同时也要与时政热点微话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工作学习的轻松环境。这样学生才愿意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并积极参加开展红色经典有关的微活动、微视频等创意大赛。在微活动中进行交流探讨,必须要提升其他们对党的认识。因此,高校共青团要积极组织开展轻松活泼的活动,提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并运用微博语言和网络词汇来减少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比如在天津师范大学中,其工作的开展与学生关注的社会、校园等热点问题紧密相关,所以要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和自身发展需求。这样才可以创新学生的文化,更好的开展共青团活动。

(三)加强制度规范

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管理中,要遵循建章立制、自我管理的原则,通过建立班级、院系、学校的微博、微信管理交流平台,规范其平台建立的申请和资格确认、管理办法、任务目标和考核办法等内容。在共青团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全校学生团干部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来选拔培训“网络潮人”,开展共青团网络团建平台的管理工作。

(四)创建自媒体平台

在建设高校共青团的自媒体平台时,要以为学生服务为主旨,坚持创办手机报,为共青团员提供良好的宣传引导作用。比如在手机报中,高校共青团可以大力发展校园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沟通、传播、交流的渠道。对于高校共青团以前运用的传播媒体也不能完全丢弃,比如广播、报刊、杂志等,要将这些传播形式都结合起来,保证其时效性和可获得性。而自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随时对时事动态、共青团员动态、潮流形势等进行关注,提高了其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3]。这是传统的媒体难以匹敌的,因为其人力、物力、财力大幅度降低,还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发起,通过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进行信息传播。

第7篇

1.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呈现出两点一线的状况,课程班和寝室是学生在校的主要场所,班级概念渐渐模糊,课程班、社区概念加强。课程是学生的学业纽带,但上课的地点、时间越来越分散,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变得普遍,个人意识和小团体意识增强。社区成为了学生的生活纽带,但同寝室的同学可能不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却会在一起进行学习娱乐交友,由此形成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伙伴关系和群体文化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课程班和社区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场所。

课程班和社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可避免的减少了班团的约束,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参与社会活动,导致传统班团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与学生活动时空分布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突显,基层班团的作用逐步弱化。这为社团的强化和建设提供了现实的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抓手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群体组织。第一,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第二,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除了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沟通和学习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外,还可以从其他专业社员那里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社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丰富的社团活动还为社员提供了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因此在尊重自发意愿的基础上,以社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非常可行。

3.学生社团建设的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展现,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变得更加尊重和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倡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所相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

4.保证校园安全的着力点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内外的环境日渐复杂。首先是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更加能够接受外来事物的特征,其次校园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为了满足大学生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高校不得不整合社会资源。这不可避免的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而游离于正规学生组织之外的社团就很可能成为他们不法目的实施的工具。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呈现的松散性、随意性的原因包括:一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社团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目前学生社团所用经费主要是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自然难以满足社团的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社团物质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因此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目前许多社团比较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因此社团的继承与发展是高校社团管理面临的难题。五是学生社团干部的相关培训不够,一个干部负责与否、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因此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的探索

高校对社团进行管理,要充分尊重社团自主性,把握对社团管理的适当力度。

1.培训群体领导

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将其纳入班团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要重视学生社团干部的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的提升,定期邀请社团负责人参加院校的团学干部理论培训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可以在学生会下设立专门部门对社团进行指导,具体负责社团管理并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2.规范群体行为

高校要注重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主题活动中。相对于班级团支部而言,社团团支部更容易开展灵活、丰富、新颖的主题活动。通过邀请社团负责同学参加院校的团学工作例会,使其知晓院校学生部门的近期工作,激励他们将社团的活动与相关主题结合开展。在需要的情况下由校院的团学干部协助组织,使社团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活泼、更有效;同时也扩大了传统班团组织的影响面。

3.取得群体认同

高校要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高校很多学生社团的发展严重受到经费限制,同时因为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学生开展活动的场地受到严重限制,已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顺利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指导社团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来争取校内外经费的支持,积极的帮助社团解决场地和宣传方面的困难,让社团有更多的精力放到社团发展,由此对高校的规范管理产生认同。

4.尝试社团团建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社团团支部是保证和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必然;同时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和规范化管理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社团团支部和传统班团支部工作重点将有所不同,在工作职能上要有结合,但也要有分工。如在各类“评先评优”和共青团“推优入党”等方面,要共同发挥作用;同时,班级团支部以团员的注册管理、团员培训、团代会选举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社团团组织以团员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强化社团团组织的概念,增强团员对社团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摘要]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其中学生社团的兴起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课题。本文在介绍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同时,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普遍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的探索。

[关健词]高校管理学生社团路径探索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完全学分制、短学期制地不断深化,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班、社区等新名词的内涵在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以开展学生活动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弱化”。学生社团等学生趣缘性组织在高校不断张显活力。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给予重视、强化和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东.组织设计原理在高校共青团中的应用研究[C].2006,(10).

[2]王资峰,张恒龙.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组织管理若干问题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64.

[3]邱春新.现行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结构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3):11-12.

[4]董广芝.高校共青团工作向学生社区拓展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7-88.

第8篇

[关键词]团建工作 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12-01

大学校园是现有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向社会,为社会建设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是带领社会安定、快速发展的机构,应主动担负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任。高校的团组织要秉承建设和谐校园,始终不渝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基础,加强中心工作,进而推进共青团的各项工作。但同时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高校的共青团工作也相应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园建设中高校团建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

(一)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化

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化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化的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普遍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他们普遍存在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价值取向偏颇、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好逸恶劳、对人生过于现实、急功近利等特点,使得他们潜意识中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奉献精神存在偏颇。如何引导他们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使其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二)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受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化的趋势,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多元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踏步改革,民办高等教育呈现异军突起的情况。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全国扩招之后,普遍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骤然增加,而高校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却没有实质性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念的落后化、内容的僵化、针对性不强等等,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对象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特点。潜在地使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使得工作中出现了偏差,从而不利于引导在校大学生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全面成长。

(三)不同的学生群体利益诉求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群体利益诉求多样化,现已成为高校团建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和谐的校园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关系的根本是校园内部各学生群体组成诉求的和谐。虽然在校园内,各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和目标与学校是一致的,但在团建工作中,各学生群体的具体利益和目标的诉求关系却存在多元化的显著特点。在大学校园建立完善的各学生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兼顾各方利益,让每个群体都感到是校园的一分子,自己的校园存在得到认可和尊重,从而积极主动地为建设和谐校园而努力奋斗是摆在高校团组织面前的一个时代性新问题,也是对其在工作上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和认可。

(四)贷款上学和社会的就业压力

贷款上学和社会的就业压力,对高校团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疏导因“贷款上学”和“就业压力”而产生的失落心理,使学生能正确地面对求学和就业的社会现实,勇敢面对这一严峻考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做好大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深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观念,培养其专业素质。

(五)学制与学分制的改革

学制与学分制的改革,使得高校团建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大。在我国现有高校的学制和学分制下,以班级为单位、以宿舍为单位的建制在高校的团建工作中已行不通。

二、校园建设下高校团建工作的思考

(一)高校团建工作要紧跟时代,理念创新,价值定位

在我国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团组织要主动去认识社会的开放性、竞争性、迅猛性、创新性的特点,将其纳入到社会不断发展的脚步和高校不断改革的步伐上来。切实地研究探讨,把社会的大背景和高校发展的方向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认识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是在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性人才。

(二)高校团建工作要深化自身建设

1.共青团自身结构建设。深入研究高校团建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出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团建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始终把高校共青团的结构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共青团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工作构想和自身提高上创新,开创高校团建工作的新局面。

2.共青团自身作风的建设。高校团组织的作风能培养好的学风和教风。共青团组织自身作风建设主要是通过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协作来体现的。目前,共青团个人对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先进内容和培养的形式都迫切要求在实践中得以提高,以提高团干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第9篇

班级:林工XX  班  长:XXX  联系方式:156XXXXXXX

               团支书:XXX  联系方式:156XXXXXXX

说明

 

1.活动类别: A思想建设类、B志愿服务类、C习惯养成类、D文化探索类、

E心理健康类、F职业探索类、G时代热点类、H专业探索类、

I交流共建类(下方表格中,活动类别填写对应字母即可)

团建活动报告

活动一(类别:X    主题:)

活动目的:

预期活动时间: 

实际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人物: 

前期准备: 

活动开展过程: 

活动收获: 

启发不足及感悟:

 

活动二(类别:X    主题:)

活动目的:

预期活动时间:

实际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人物: 

前期准备: 

活动开展过程: 

活动收获: 

启发不足及感悟: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