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印刷技术培训

时间:2023-09-27 09:37:30

导语:在印刷技术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印刷技术培训

第1篇

编者按:2012年正值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成立20周年,于2012年10月25日在河南南阳举行的以“绿色印刷与科技创新同行”为主题的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第六届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上,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顾问张一雄先生做了题为“柔印历程20年”的主题报道。在我国柔印行业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张一雄先生亲眼目睹了我国柔印技术的稳步前进,也为推动我国柔印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在此,让我们透过张一雄先生的精彩演讲,共同感受柔印发展20年来的辉煌历程。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技术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柔印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6月,并于2006年更名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以下简称“柔印分会”)”。20年来,柔印分会一直致力于我国柔印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并取得了诸多成效。2012年正值柔印分会成立20周年,除了对其表示庆贺之外,笔者还特别搜集整理了这些年来我国柔印行业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进步,现汇总成以下20项,其中,前10项为软件方面的进步,后10项为硬件方面的进步。虽然这些仅是笔者的肤浅之见,但愿与大家共享,欢迎批评指正。

软件方面的10项进步

1.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

柔印委员会成立之后,加强了与国际柔印协会的交流与合作。

1993年,与香港友谊软版公司合作邀请了美国柔印技术协会(FTA)、杜邦公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柔印界嘉宾,共同出席了柔印委员会组织的第一次国际柔印技术交流会。

1994年,与美国FTA合作,在深圳组织了第二次国际柔印技术交流会。

1996年,在上海专题组织了中国国际柔印凹印技术设备展览会暨研讨会,盛况空前。

1998年,与新加坡展览公司合作举办了柔印技术设备展览会。

进入21世纪以后,多次选送国内柔印产品参加由美国FTA主办的世界柔印质量评比,并有多个产品获奖。

2007年,组织国内柔印人士出席由亚洲柔印协会在印尼雅加达举办的亚洲柔印技术交流会。

2010年,受日本柔印协会邀请,组团访问了日本,加强了两国柔印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大型交流会和活动使得我国柔印分会与国际柔印协会之间的合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新技术交流与专业图书出版

柔印委员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每年都会组织1~2次全国性的国际柔印技术研讨和交流会;从1996年起,每1~2年都会组织一次国际性的柔凹印技术设备展览会。至今,已成功组织了此类技术交流会和展览会十余次,为柔印行业各方提供了一个新技术交流的平台。

此外,柔印分会还于2005~2006年间,与美国FTA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组织国内人员翻译并出版了由美国FTA编著的《柔性版印刷原理与实践》(如图1所示),全书共约120万字,分为4册,并获得了国家国外优秀科技著作出版专项基金,由此更加充实了柔印技术的理论依据。

3.柔印标准制修订

为保证和提高柔印产品质量的稳定性,1998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国家标准局)和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帮助和指导下,柔印委员会组织了GB/T 17497-1998《柔性版装潢印刷品》国家标准的编写和订立工作,其中包含了纸张、薄膜、瓦楞纸板等不同材质的印刷质量数据。该标准已于1999年4月颁布实施,从而使我国柔印技术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基于十多年来柔印技术的发展和提高,2011年起,柔印分会又组织业内专家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现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通过,不久即将公布。

2012年,柔印分会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计划进一步制定柔印过程标准,以规范柔印过程的操作标准,使柔印技术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

4.柔性版印刷工、制版工国家职业标准制定

柔印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印刷工种,20年前与柔印有关的标准、规范基本都是空白的。

2004年,柔印委员会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协助组织柔印行业专家,参与了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柔性版印刷工、制版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自此,柔印行业对各级印刷工和制版工(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了具体的标准和条件,为全国柔印行业的人才培训和培养制定了目标和方向,使得柔印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5.柔印人才培养教育

柔印分会前后举办了数十次技术交流会和技术培训班,前10年以介绍柔印特点的普及教育为主,后10年以能提高柔印质量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内容为主。2005年之后,柔印分会和上海新闻出版教育培训中心合作,组织柔印技工参加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职工技能竞赛。几年来,该竞赛为我国共培养了柔印高级技工百余名,诞生了我国首批柔印技师6名。目前,他们均已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称证书。此外,柔印分会还在西安和温州建立了两个柔印人才培训基地,并在4个高等院校建立了柔印奖学金制度,大大促进了柔印技术的进步。

6.柔印企业发展壮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机组式柔印机数量接近百台,这表明柔印在整个印刷市场中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升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96年和1999年,柔印委员会先后组织了两次“瓦楞纸板柔性版直接印刷技术交流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柔印在瓦楞纸板印刷市场的占有率,3年内几乎90%以上的瓦楞纸箱都采用了柔性版直接印刷或预印工艺替代了原来的胶印裱糊工艺。

7.柔印产品品种多样化

20年来,柔印产品的品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已从原来的马夹袋逐渐扩展到烟包、药包、食品包装、牛奶盒、饮料盒,以及复合材料包装(如牙膏管、模内标签、热塑膜包装)等领域。其中,柔印技术在肯德基和麦当劳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最广,自2004年以来,这两家快餐公司就将其餐盘纸、食品盒等包装印刷品全部采用水性油墨及柔印工艺来印刷。

8.柔印承印范围扩大

柔印的承印材料也从原来的塑料薄膜逐步扩大到纸张以及金属箔等材料,近10年来甚至实现了对瓷砖表面花纹和铁板表面彩色图案的印刷。这进一步表明,柔印的服务对象正在不断拓展,与20年前相比有了一个飞跃式的进步。

9.柔印质量提高

由柔印分会组织的全国柔印质量评比活动,自1998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是第八届了。参评的柔印产品已从最初的马夹袋色块印刷品逐步升级至目前的高精细网点印刷品,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其中,获得精品奖的部分产品还被送至美国FTA,参加世界柔印产品质量评比,至今部分送审产品分别在2005年、2007年、2009年获得了铜奖、金奖、银奖,图2所示为在2007年度美国FTA柔印质量评比中获得窄幅类印刷金奖的“龙凤呈祥”烟包产品。这表明,我国柔印产品的质量水平正在与国际水平缩小差距。

10.柔印市场份额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1998~1999年间,柔印在包装印刷行业中所占份额仅为3%左右,而2008~2009年间,这一数值已经更新为8%~10%,2012年已超过10%。在14年中,柔印在包装印刷行业所占份额增长了2.5倍左右,这个增长速度是其他印刷方式远远不及的。

硬件方面的10项进步

1.柔印设备结构、规格多变

柔印设备采用短墨路网纹辊传墨方式,机械结构简单,且采用环保油墨,环保和节能减排优势突出,顺应行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柔印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柔印设备在这20年的历程中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国产柔印设备已从20年前的层叠式结构,扩展到21个色组的机组式结构和8色宽幅卫星式结构。而且,柔印设备的规格也已发展为窄幅、中幅和宽幅(最大幅宽约为3.6米)3种,品种和式样大有进步。

2.柔印设备制造水平提高

为提高传动精度和柔印质量,20年来国产柔印设备也做出了很大改进。例如,配制了当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无轴传动伺服驱动技术,不仅提高了整机的制造精度,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低档低速向高档高速转变,这是国产柔印设备制造水平的一大进步。

3.柔印设备连线功能扩展

20年来,柔印设备连线功能得到了更多扩展和发挥。除了热烫、冷烫、模切、裁切、正反面印刷翻转印刷等传统功能外,又在机组式柔印设备上增添了胶印机组、凹印机组或网印机组,将两种或数种印刷方式融合到一台设备中,不仅使印刷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能起到防伪作用,这也是其他印刷方式不易做到的。

4.网纹辊制造精度提高

网纹辊是柔印设备传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制造精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柔印质量,因此被称为柔印设备的“心脏”。20年前,柔印设备使用的网纹辊大多存在网点粗、精度差、寿命短等缺点。通过技术引进和升级,利用网纹辊陶瓷喷镀电子雕刻机,网纹辊的加工制造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使用寿命也获得了数倍增长,最高线数可以达到2000线/英寸。网纹辊内在质量的提升,使得我国网纹辊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大大满足了柔印发展的需求。10年前,业内所提倡的网纹辊线数与印版加网线数之比为2.5∶1,现在已经提升为(4.5~5)∶1,由此,柔印上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证。

5.套筒技术受关注

柔印设备经常需要根据产品要求更换印版滚筒和网纹辊。在更换过程中,印版滚筒和网纹辊都需要被拆下,操作过程既费力又耗时,尤其是宽幅柔印设备的操作性和安全性更差。而自从市场上出现了印版滚筒和网纹辊的套筒备用件(如图3所示)后,印版滚筒和网纹辊的更换工作就变得既轻巧又便捷。可见,在柔印设备中推广应用套筒技术,既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值得关注和提倡。

6.柔性版加网线数提高

近年来,柔性版制版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先由实地版转向网线版,后由低网线转向高网线。例如,瓦楞纸板印刷加网线数由最初的40~48线/英寸提高到80线/英寸,如今已达到100~120线/英寸;标签印刷加网线数由100线/英寸提高到130线/英寸,后来又进一步提升至150~175线/英寸(如图4所示),有些示范性样张甚至达到了200~250线/英寸。虽然高线数柔印产品的质量在色彩和层次方面优于低线数柔印产品,但印刷企业也不能盲目追求高加网线数,而是应该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来选择适宜的加网线数。

7.柔性版制版技术升级

柔性版制版方式已由原来的软片抽真空曝光制版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直接制版(亦称“CDI制版”)方式。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保证了网点数据的一致性,即使重做或补版,也可以保证前后制版标准都一样,确保了制版的高质量。近年来,在CDI制版的基础上还改进了曝光方式,可实现平顶网点,进一步提升了印刷质量。

8.柔性版版材国产化进程推进

由于版材的感光性能、平整度、生产工艺方面的不足以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因素,柔性版版材的国产化之路一直走得比较辛苦。20年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柔性版在市场上一直一枝独秀,是国内唯一一家柔性版版材供应商。如今,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柔性版也已经具有批量生产的能力,是国产柔性版版材生产领域的又一支生力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柔性版版材的国产化定会取得更大进步。

9.水性油墨和UV油墨应用

柔印符合行业绿色印刷的发展方向,而其环保优势的关键就在于油墨。柔印使用水性油墨和UV油墨,这些油墨不含重金属物质,且不使用化学溶剂,对人体无害,特别是对儿童健康更有保障,因此广受用户欢迎。近年来,柔印油墨的进步,可使柔印在印刷不同的承印材料时,选用不同印刷适性的油墨来配合,如瓦楞纸箱预印要求采用耐高温的油墨等。

10.柔印实现书刊印刷

2011年,上海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在柔印教科书和儿童读物方面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2011年11月~2012年7月以来已印制18种书刊、100多万册书藉,这是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创新之举。希望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柔印可以在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印刷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国柔印技术的发展历程正赶上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丰硕成果。在这20年内,经过了从无到有、从一般到精细、从小到大3个阶段。特别是通过国际性的技术交流,吸引了更多国际著名公司到华投资设点,使得国内柔印企业缩短了熟悉专业的学习时间,尽快进入角色,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帮助企业在柔印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希望这些进步能够继续巩固和发扬,使柔印技术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更上一层楼。

图1 《柔性版印刷原理与实践》

图2 在2007年度美国FTA柔印质量评比中获得窄幅类印刷金奖的“龙凤呈祥”烟包产品

第2篇

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有利条件,奠定了做大做强我省印刷业的基础

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的印刷业经历了一个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一是作为在出版业中最早进入市场经济的行业,我省印刷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整个行业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三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借助优越的地缘人缘优势,大力开拓资源集中的京、津、石印刷市场,初步呈现了石、保、廊、唐地区印刷业成片发展、集中度较高的布局,廊坊的三河市和保定市的雄县形成了出版物印装基地和塑料包装印刷基地。三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省印刷企业进入了由传统印刷、低层次小规模发展向现代印刷、集约化大规模发展的新阶段,涌现了河北正元国际包装集团有限公司、保定中画美凯印务有限公司、香河高氏纸制品有限公司、香河华林印务有限公司、涿州星河印刷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过亿元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印刷企业。

从我省印刷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前景广阔,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市场空间大。印刷业与新闻出版业、制造业、加工业等众多行业紧密关联,其产品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及,渗透在众多行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商业印刷、票证印刷等呈现了规模化、多样化、高档次的趋势。我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印刷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利好政策多。印刷业相对来说能耗较低、污染较少、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印刷企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属于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国家和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扶持政策和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三是区位优势强。我省环京津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同为我国印刷业的三大高地。北京集中了全国41%的出版社、20%的期刊社和10%的报社,书报刊出版总量占全国的30%-40%,如此大的出版资源为我省出版物印刷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地缘、人缘优势的我省印刷业必将加速与京津众多产业的对接,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四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小。在印刷业中出版物印刷占主体,本身有逆整体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印刷企业多与外向型企业关联度较高,而我省此类印刷企业很少,整体上受影响不大,生产经营比较平稳。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省印刷业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省印刷业虽然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我省印刷业在产值上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相差数倍,在产业园区建设上,不仅没有他们那种投资数亿元、数十亿元的印刷城、印装园,而且也不如中西部的湖南、四川等省市气魄大。

(二)企业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我省印刷业的突出问题在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缺少名牌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目前,全省的5777家印刷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5%左右,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左右,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有9家。如此多的低水平小企业,造成了一般印能过剩、恶性竞争严重、行业利润偏低、企业两极分化的局面。

(三)市场开发不够,技术水平不高。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出版物印刷量在300亿元以上,我省仅拿到不足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省内的印刷活源外流也很严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省印刷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员工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近几年,印刷工艺及印刷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求工人不仅能够操作精密设备,而且要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在调研中了解到,能操作现代印刷设备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印刷企业发展壮大的突出问题。

(五)利用外资少,开放度低。利用国外和省外的资金少,承接境外订单少,是我省印刷业的一个明显弱势。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省印刷包装业外商投资企业26家,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印刷品加工出口基本上是空白。

(六)印刷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目前全省尚有300余家国有印刷企业没有改制,其中多数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经营状况欠佳。不仅国企需要改制,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同样需要改制,解决企业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资本运营等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

(七)产业链条需要完善。一个完整的印刷产业链条,包括印刷物资供应、印刷设备制造、印刷加工、物流配送等诸多环节。从目前我省印刷业情况看,印刷物资供应、印刷设备制造和物流配送还是薄弱环节,影响着整体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效益。

三、推动我省印刷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增强发展印刷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我省的印刷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呈现了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排名第六位,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目前北京已形成了顺义、大兴、通州和海淀、朝阳五个印刷业集中区相连的印刷产业带;天津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印刷业,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南方大型印刷企业已经开始北进争夺京津印刷市场;国外的印刷巨头也纷纷抢滩中国的高端印刷市场。这对我省大群体、小规模的印刷企业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已不仅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是“逆水行舟,小进即退”。为此,必须站在保优势、保增长、促竞争、促就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大做强我省印刷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常规,抢抓机遇,以大手笔做好河北印刷业大发展这篇大文章。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有利于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我们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唯有如此,河北的印刷业才能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步伐,在应对挑战中实现科学发展。

(二)优化印刷业结构,推动印刷业科学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园区。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出版物印刷和出版物专项印刷在保证各市均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环绕京津的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和石家庄五个市。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围绕区域中心城镇布局。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力推进印刷产业园区建设。推广保定雄县集约式发展包装印刷产业园区经验,加快廊坊市组团式印刷基地、唐山迁安包装装潢基地和石家庄印装园区建设进度, 在全省形成若干个印刷包装产业集群和环京津印刷包装产业带,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印刷包装基地。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稳步发展出版物印刷,适度发展其他印刷品印刷,积极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印刷和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企业,注重发展外向型印刷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印刷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各种规模、档次、特色印刷企业并存和互补的印刷产业格局,促进我省印刷业多门类、多层次、多品种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控制企业总量,转变发展方式。对现有印刷企业通过年度核检、行业标准、违规查处、市场竞争等措施,实施退出机制,严格控制能效低下、对环境有污染的小印刷企业的审批。对新上企业严把资质门槛和准入关口,严格控制出版物印刷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印刷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企业,促进出版物印刷数字化、联动化,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现代商业票据、智能票证、防伪票证。

(三)推进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激发印刷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国有印刷企业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引导民营印刷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股权多元化,大胆吸收外部资金,强化现代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有优势的民营印刷企业参与国有印刷企业改制,以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整合,建立印刷企业集团。二是推进科技进步。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印刷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以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市场需求。三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和落实培训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搞好印刷企业各类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培训。定期培训企业的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人员,努力造就一批懂政策、善管理的印刷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引导印刷企业引进和用好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强与专业院校、技校或国内外知名印刷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技能印刷技术人才,全面提高我省印刷技术水平。

(四)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优化印刷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宏观调控。落实《全省印刷企业“十一五”总量、结构、布局宏观调控指导意见》,执行企业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四大准入”制度,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适度调控印刷企业数量,逐步淘汰一批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规模小、档次低的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印刷企业。二是实施有效监管。建立和完善印刷业统计制度,不断提高印刷行业统计数据资料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建立省、市新闻出版局联网的网络审批、监管、查询系统,构建快捷、透明网络管理平台。加强对印刷企业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健全产品质量保障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提高行政效率。简化审批环节,省新闻出版局只负责新设立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专项排版制版印刷企业的审批,对新设立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和打字复印单位的审批,下放由各设区市办理;出版物印制委托书备案交由设区市直接办理。四是强化行业服务。抓紧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出台有关扶持和促进印刷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行政审批受理中心,推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提供市场信息和业务指导,以优质服务促进我省印刷业大发展。

第3篇

青年记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实现了24小时全媒体播报奥运,背后提供了哪些技术支持?相应的采访和编辑的流程有哪些变化?是否是以前滚动新闻模式的加强和升级?为了适应新的播报方式,在技术和人员培训方面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梁泉:此次奥运报道,广州日报在国内首创了“编辑部前移”的报道模式,同时实现24小时全媒体报道。而为了保证前方驻京编辑部24小时全媒体报道,我们提前大半年就开始调研、论证,力求在技术上有效配合报社的整体战略,确保奥运期间万无一失。具体技术支持包括:

(1)投入2亿元增加印力,投产印务中心第四期扩展工程,使本报突发印刷能力达到654万对开张/小时,保障了奥运期间广州日报出特刊、早报等多方面的印刷需求。新印刷线的投入,可以在印刷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30万份广州日报的印刷量。

(2)借助SKYPE(一种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具备视频聊天、多人语音会议、多人聊天、传送文件、文字聊天等功能,可以免费高清晰与其他用户语音对话,也可以拨打国内国际电话)等软件,实现前方人员和广州总部视频、音频连线召开网络会议,加强总部与北京编辑部的沟通。

(3)通过3G(第三代数字通信)、VPN(虚拟专用网)、卫星传输等传输方式让北京和广州实现数据通讯,做到采写、编辑、排版、传输一站式完成。

(4)在报社内部上线了EIP(企业信息门户,指在INTERNET的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企业信息门户之下,根据每个用户使用特点和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企业综合门户。其中的原稿平台将实现外地记者采写的稿件、图片、视音频内容及时传回报社,供编辑选用。

为报道好此次奥运会,集团竭尽全力,派出了200多人组成的采编和制作队伍,组成广州日报赴北京采访奥运编辑部,将整个编辑部移师北京奥运前线。奥运特刊在前方编辑部完成异地新闻报道的采写、编辑、检校、组版、网络滚动直播等所有环节,最后通过互联网传回各地印刷厂付印。而前面提到的SKYPE、VPN、卫星传输等技术手段,正是为了保证在异地采写、编辑等各环节中能更有效地沟通,同时保证出报流程的顺畅。

24小时全媒体报道本身包含两个概念――24小时+全媒体。24小时说明我们这次报道是全天候的,这是滚动报道的延续。而全媒体,则表明我们此次奥运报道除了传统的报纸报道,还结合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手段,并且在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音频等形式。要实现24小时滚动报道,就必须依靠全媒体作为手段。

以去年滚动新闻部的成立为契机,大洋网开始尝试与广州日报进行“报网一体化”运作。通过一年多的磨合,报网一体化运作技巧不断提高,配合也越来越顺畅。而本次24小时奥运全媒体报道,即是以过去一年的滚动新闻报道以及“报网一体化”运作经验为基础的。可以说,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整年的练兵,此次奥运报道将是检验成果的一次新闻大战。在具体策划上,24小时全媒体报道紧密围绕8报2网――广州日报、足球报、足球・劲体育、篮球先锋报、信息时报等纸媒体,广州日报手机报、足球报手机报、篮球先锋报手机报等3个手机报纸,以及大洋网、劲球网2家门户网站展开。力求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以新科技的力量带给用户24小时无间隙多媒体、全方位的奥运报道。在内容形式上,我们借助大洋奥运网和手机奥运网两个平台,将包括赛事新闻、现场图片、精彩视音频等丰富赛事内容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同时以滚动快讯、精彩视频瞬间、人物话题直播、焦点跟踪等手段,24小时不断地为读者带来奥运观看体验。并且,借助互联网和手机平台,与受众展开实时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此次还在前方开辟了奥运直播室,每天邀请奥运相关领域的嘉宾参与直播。同时通过手机报、手机彩信等实现手机滚动报道。

手机奥运网(HTTP:///2008.ASPX)是广州日报与国内最大的免费WAP网站3G门户合作运营的项目。今年8月1日,我们又与广东移动合作推出了“富媒体(手机多媒体阅读平台)”,该平台在手机上实现了包括视音频、图文、动漫等多种资讯表现形式,同时具备了即时推荐、评论等互动功能。

相应地,我们为前方采访团队每人配备了录音器材、DV、手提电脑等多媒体采访设备。并且从技术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在北京为编辑部提供技术保障支持。

青年记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推出移动数字报纸阅读器,目前其日常运作和市场反馈情况如何?在实践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梁泉:广州日报的移动数字报纸阅读器于2006年12月13日推出,屏幕尺寸为5英寸,具有图文混排、语音、书签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在数分钟内完成近百版报纸的下载。通过1年多的运营,目前发展的用户数量居全国同行前列。

通过无线技术,我们可随时主动发送新闻给客户端,此模式将有助于广州日报新闻的移动滚动,内容不仅包括图文,同时还实现了语音功能。

同时,目前国内无线数字阅读器市场仍有待成熟,其中涉及到价格、应用环境、用户使用习惯培养等多方因素。我们将继续与合作方积极推进该项目。

青年记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有没有客户管理系统(如发行方面的应用)、广告管理系统或采编人员考核系统?在其他方面还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梁泉:目前发行方面有“广州日报新闻报刊发行CALL CENTER(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系统”,该系统是以广州为核心,连接遍布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广州日报发行网络的中心和纽带,它连接发行公司各部门、各点、发行站、发报场等上百个站点,是国内第一个集客户服务、内部办公于一体的采用CTI(计算机、电话一体化)技术的大型服务系统。

广告管理使用“广州日报广告管理系统”。采编人员的考核也是通过软件系统实现。

广州日报拥有庞大的读者资料以及广告客户与商资料,而CRM(客户关系管理)技术也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广州日报的CRM项目目前正在论证之中。

广州日报的新技术应用在业内一直走得比较靠前,在国内报业中首家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此外,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还建设有“基于SAN(存储区域网络)技术的高速全自动海量存储及备份系统”、“广州日报卫星报版传输系统”、“广州日报安全防护系统”、“报料热线”系统、“广州日报报纸全程质效管理系统”、“广州日报办公自动化OA系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跨地域综合信息门户GZEIP”等。

青年记者:目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主要媒体使用的新闻采编和组版系统是什么?已采用了多少年?有哪些便利和不便的地方?

梁泉:目前采用的新闻采编系统为1999年与方正联合开发的“基于INTERNET全数字化一体化的跨媒体新闻信息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提出总体架构和技术思路,与北大方正公司共同开发、跨媒体出版一体化的计算机管理应用系统。采编系统以版面(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将采编、组版、广告系统和远程传输调度管理无缝集成为一体化生产流程。整个系统由版面流程管理、新闻采编、图片管理、广告管理、电子新闻制作与、远程输出管理、信息仓储等子系统组成。2000年11月,该系统荣获中国报业协会电子技术进步委员会颁发的1999年~2000年度“电子技术进步一等奖”

组版系统为基于“方正飞腾4.1”的广州日报定制版,整个系统为基于内部网络的分布式组版系统,服务器位于技术处机房,组版人员只要在组版车间的任意电脑上以自身账号登录,便能进行组版。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及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这些系统在实施的时候均代表国内报业数字化应用的领先水平,并在生产实践中证明能极大提高报业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

青年记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印刷设备是什么型号?印刷速度和印刷数量怎样?

梁泉:广州日报目前的印刷设备主要为德国曼罗兰的COLORMAN印刷机以及瑞士维发WIFAG OF 370GTD印刷机。自广州日报1998年在国内引入第一条曼罗兰COLORMAN生产线至今,广州日报印务中心10年来设备投资累计已超过17亿元。广州日报印刷能力亦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

1998年11月,广州日报印务中心一期工程正式投产,配备了4条当时最先进的印刷生产线,其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印力在国内首屈一指,亚洲也属领先。而为解决发行量快速增长和早报生产之间的矛盾,2001年二期工程投产,印务中心的印力跃升到470万对开张/小时。2006年,三期工程投产,印务中心已经拥有了24个双幅印刷塔,总印刷能力已经达到564万对开张/小时。最近,总投资2亿的广州日报印务中心第四期扩展工程正式投产,包含一条10个单幅印刷塔的印刷生产线、3条自动报纸邮发龙骨线、1套自动激光制导自动输纸系统、2条CTP自动制版生产线,并对现有双幅印刷生产线进行扩展升级。

日前,随着第四期扩展工程正式投产,广州日报实现了每小时总印力654万对开张,相当于每小时可印刷约54.5万份广州日报,一秒钟就可印151份广州日报。新印刷线的投入,可以在印刷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30万份广州日报的印刷量,为广州日报奥运报道提供支持。在奥运过后,该新增的印力可投入到广州日报珠三角扩张。

曾春光:您认为报业技术部门可以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技术部门在报业的事业发展中如何定位?

梁泉:在报业技术领域,我们一直抱着“用技术构筑数字媒体集团”和“技术要成为媒体变革的催化剂”这样两个理念。

报业技术部门首要任务是为各出报环节提供技术保障,特别是对于广州日报这样的党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是第一位的;同时,技术部门应该跟进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从而提升报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使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技术在企业应用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能起多大作用,必须视其具体的业务。我们自身对技术和业务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因此,我们对技术部门在报业中的定位是:采编业务创新的助推器、经营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媒体产业的创新引擎。为了更好地阐述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举一些例子:

1999年广州日报联合方正开发了基于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的新闻采编系统,拉开了我国B/S结构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的大幕,标志着中国报业信息化建设从此进入了“装配时代”。技术成为采编业务创新的助推器。

2001年,广州日报在国内媒体行业中第一个成功实施了ERP项目,把广州日报的经营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而目前广州日报正在实施基于SAP的ERP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平台。两次ERP项目的实施,使广州日报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印务、采购等经营管理系统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应用成为经营管理创新的催化剂。

随着近年新媒体的发展,广州日报依托大洋网,陆续推出了数字报纸、移动阅读器、二维码、手机报、网络访谈等一系列新媒体产品,技术在报业中成为媒体产业的创新引擎。

青年记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对一项新技术进行选择和投入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目前侧重在哪些新技术方面?

梁泉:由于我们是企业内部的技术部门,因此在技术应用上,我们要引入实用的技术而非技术时尚。选择新技术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需求驱动、技术前瞻性、投入产出比。由于广州日报的很多业务以及做法在国内同行中比较领先,相应地其在技术应用上的需求在行内也相对领先。我们的许多技术项目,都是以生产或管理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即广州日报当前的需要,或者是通过论证的前瞻性需求。例如我们的印务中心4期项目、人力资源ERP项目,都是以生产或管理的需求为驱动的。另外在技术的选择上,需要考察技术方案的前瞻性,也就是技术的先进性――新的技术方案必须保证在未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能满足我们的业务管理需求,而不是项目一上马就过时。最后,在新技术项目选择上,会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若投入产出比不匹配,则会考虑可替代的技术方案。

目前在新技术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向:一是有利于提高报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报业数字化方向,例如我们的人力资源ERP,内部管理自动化OA等;二是探索报业新媒体、新业务方向的技术,例如开发广州日报数字报、与移动合作运营手机报等新媒体项目、移动数字报等。

青年记者:您认为报业技术部门在工作开展中存在哪些困难?

梁泉: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系统的顺利实施,来自于采编及经营部门对技术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程度。通过不断地技术培训与推广,广州日报的采编技术素养正不断地提高。

同时,困难来自于技术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正如前面说过,我们是企业的技术部门,我们要让技术人员安于维护任务,但又不能仅仅安于维护任务。我们要追求技术创新,支持业务发展,实现“用技术构筑数字媒体集团”和“技术要成为媒体变革的催化剂”。这本身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技术工作者需要不断熟悉业务,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认知水平。如何更好地保障服务、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水平,紧跟技术的发展,并使技术与业务有效结合,这都是技术部门必须克服的困难。

第4篇

〔关键词〕 字体设计 教学 改革

字体设计教学主要开设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其教学的课程名称曾经有美术字、字体设计,字体创意设计,创意字体教程等。字体的个性化设计、字体的品牌化设计、字体的专用化设计、字体的装饰化设计等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社会与注重知识产权的时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字体设计的教学也进行着沉淀、发展和改革,以适应和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勤于思考、善于创新、与时俱进。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目的性

字体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字体设计的专业性、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与素质培养进行,二者缺一不可,教学的目的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

当前专业性字体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包括汉字设计研究与拉丁字母设计研究。在尊重现有文字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字体的主题性、创意性、思维性、开发性的文字设计训练和研究。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的发展历史、设计性基础字体的研究、字体创意设计、字体设计与编排。其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结构内容需要及时优化和改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与字体设计研究有关的内容,删减不必要的设计内容。如板式、编排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内容较多,有其独立的教学思想和内涵,不应该用大量的篇幅与字体设计研究混为一体;印刷技术更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些内容与字体设计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但不是字体设计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该独立开设,衔接性开设,这样也就使得专业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少受到其它课程的冲突和影响,更为纯粹和深入,这也是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所以字体设计的学习应当遵循专业化学习、价值化学习,不应广而浅、避重就轻或者舍本逐末地学习,大学教育不应停留在入门级学习。

另外,字体设计的教学需要增加一些专业性、研究性、设计性、应用性、创造性方面的内容,如:专业化单个文字的创新设计研究、语义性文字设计研究、语境性文字设计研究、集团式形态化文字研究、文字设计与应用研究、文字的时代审美研究、字库开发设计等内容。条件允许可以进行雕版活字印刷体验、字模设计制作,配备字体开发与文创设计工作室,与文字博物馆交流、组织参与字体设计大赛等。教学平台很重要,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有的院校发展较快,教学中专题性字体设计具体到课题性研究:如二十四节气字体设计表现、中国节日字体设计研究、城市形象字体设计表现等主题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

字库工程应当纳入教学内容。字库工程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汉字数量繁杂众多,其专业化程度,不亚于一座复杂建筑的设计。目前,我国字库开发技术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如: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举办的方正杯字体设计大赛,已经办了13届,合作院校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湖南师大美术W院 DRDC字体实验室,这些院校走在了字体设计教育的前列。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汉仪字库)举办的“字体之星”设计大赛也为专业字体的设计交流提供了学习的平台。目前高校的字体设计教学针对字库开发的教学与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字库开发技术的传承教学十分匮乏,在教学改革中,这块内容应当增加,以推进字体研发的技术发展,普及更多的专业和行业知识。相关的技术培训、设计流程应当纳入字体设计的教学学习。同时做到规范字体,提升印刷字体、电脑字体的表现水平和实用功能。结合国家语言文字中心的精神要求,设计出更具特色,更加优秀的文字形式。

二、教学方法的独特化与专业化

教学方法对教学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十分必要,字体设计教学需要适合字体设计学习和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字体设计的学习,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意识,强调设计思维的转变与提高,强调设计能力的提升与应用,强调专业学习的精神和态度。字体设计作为一门专业有其独特的学习方法:1、摹写。摹写是传统的学习方法,是短期内提升学生专业认识和修养的重要方法,通过摹写走进设计,触摸设计的深度和规律。当然,摹写教材的代表性十分重要,如宋体、黑体是传统教学的摹写字体,经典的现代设计字体也可以作为摹写材料供学生参考研究;2、实验室实践教学。建立专业的教学实验室或工作室,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制作,体验设计的流程、工艺、应用和方法;3、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改革,驱动教学发展,学生通过项目参与研究和思考,突破“学院式、作业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专业素质的成熟和提升。项目的统筹思考、运作方式、团队合作、对市场的思考是普通作业训练不可比拟的。项目课题的选取要贴近专业化和应用性,明显具有成果转化的基因;4、文化思考。文化思考是学习思维的正常运作,文化的思考注入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化思考深入探索文字的历史成因、涵义韵味、传统积淀、民俗习惯等,使专业学习具有了历史的承传和担当,开阔学生思路,拓展设计素养。这种思考是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设计思想导向,为设计界所重视。一个不进行文化思考的人不可能担当设计学习和研究的重任。文化性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认真钻研和准备,要眼界开阔,内涵丰富的作业形式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素质的传承和升华;5、应用性教学。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解决了问题说明设计是有价值的、有用的。字体设计是实用的,应用的典型性十分重要,如:标题字体的设计、产品名称的字体设计、品牌形象中的字体设计、招贴中的字体设计、企业形象中的字体设计、书籍装帧中的字体设计都体现了很好的字体应用。课题作业应当体现出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应用性思考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设计学习的创造意义和归宿。

三、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价

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中,字体设计的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和专业化分工的特点。在教学课时的分配上充分考虑。目前,字体设计的教学课时形式经历了16课时,48课时,54课时,64课时等几种改变。由以前的欣赏课转变为操作课,由以前的理论课转变为实践课,由以前的临摹课转变为设计课,这是字体设计教学的巨大进步,可见本门课程的发展逐渐被教学所重视,其价值意义和专业的影响力逐渐在增强。改革后的教学课时应当至少保持在64课时。从价值化教学内容的角度考虑,字体设计应当列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课时至少保持在64课时,可以延长至80课时或者96课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段式教学。以64课时为例,8周教学安排,每周保证8课时的连贯教学,每周进行1个专题训练和实践,或两周进行1个专题训练。也可以安排每周16课时的教学,集中进行4周的学习训练,每周进行1个或2个专题训练和实践。其中需要大课题与小课题相结合,合理分配教学目标和任务。理论与实践的分配保持在1:3或1:4的比例,理论压缩精讲,强化学生思考和操作,交流式辅导、实践化辅导的比例相应增加。

设计性教学评价不应只是打一个分数,每一课题要进行课题评讲与分析,可以以分数+的形式进行评价,能量化的以分数评计,不能量化的要用另外的方式评价,这就是分数+的概念。评价体系可以包括:教师评价,网络公众平台评价,学生投票评价,展览展示平台评价,成果转化应用评价等。评价可以进行跟踪性评价,有的同学作业实现了省级以上获奖或者成果转化,一年后时可以修改最终评价。价值评价,不能忘记人才培养这个目标。

字体设计的使命是立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立足于创造设计人才的培养和目标,立足于文字艺术的发展和进步,立足于时展的内涵与潮流,立足于挖掘字体的文化价值与表现。字体设计日益显示出其专业基础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发展的深度化和社会应用需求的迫切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培养高质量的设计人才,培养能力型应用性高级人才的目标不变,其形式和价值的选取在变,这一切有待于其学科发展和教学的理性化改革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倪伟,陈虹,朱国勤.字体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42-59.

第5篇

(一)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多层次、多种类,涵盖初等、中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由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次。初等职业教育相当于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大部分存在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是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主体,培养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教育以后、相当于大专水平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根据职业岗位的特定需要而进行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的职业教育活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二)职业教育各层次和类别的现状

1.从层次上看,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从类型上看包括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两种。2012年,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招生数约25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9762所,招生数约750万人,其中全日制学生数约510万人;职业初中毕业生9343人,招生5305人。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要部分,其形式主要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四种。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各层次类型的基本情况如表1、表2所示。

2.从专业设置上看,我国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覆盖了社会各种产业和行业,基本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各种社会职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型不断扩展。2010年我国中职专业招生数的前五名分别为: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教育类、农林牧渔类。新增专业为:司法服务类、石油化工、轻纺食品、休闲保健类、体育与健身等专业。高职专业设置以广东省为代表,广东省以示范性专业为龙头,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以示范性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综合实力。“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教育厅验收通过了100个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包括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等52个专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印刷技术等12个专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结构修理等5个专业。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分别是: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飞机结构修理、民航运输、航空物流、航空港安全检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酒店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酒店管理、印刷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影视动画、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等。国家重点培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业。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职业教育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近几年,政府教育文件中常提到把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级”(即层次)和“类”(即类型)的问题早已成为职业教育结构中的突出问题。受传统的等级观念影响,社会的教育层次观念处于强势地位,而类型观念则处于弱势地位。在教育管理以及社会的普遍认识中,主要是以初、中、高的教育等级来定位;而教育的类型区别则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比如与普通教育同级、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就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把普通教育视为主流的教育,而职业教育则处于非主流的弱势状态。

1.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业上升空间狭小。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只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缺乏继续升学的途径。由表1的数据可知,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6748946人,高职(专科)院校招生数为2550021人,就算高职招生全部在中职毕业生中录取,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数只约占38%。实际上目前高职的招生范围主要是针对普通高中的毕业生,2012年从中职录取的学生数约10万,不足其录取比例的4%,可见中职升入高职的招生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升学通道更加受限,在职业教育系统内的升学途径更是微乎其微。目前绝大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很少有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高职专科就基本到头,如果要升学,只能放弃学习职业教育而升入普通教育体系,通常这个比例还非常小。

2.职业教育所占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在规模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扩张,但职业教育的平均办学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占有方面明显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个体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以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为例,据2012年数据统计,在新招学生数中,高职与本科院校的学生人均占有教师数量均为15%-17%,两者大体相当。但是从专业教师的职称来看,本科院校明显优于高职院校。对比情况如图2。可见,本科院校的正高级教师远远多于高职院校,随着职称的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与本科院校的教师数量之比成上升比重趋势,即高职院校的学生人均占有的教师资源中多数是中低级职称,教师资源比不上本科院校。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渗透与沟通失衡

1.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过强。长期以来受普通教育中的学科课程思想影响,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课程内容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过程与实践严重脱离,培养目标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普通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思想直接迁移到职业学校中,比如在当前搞得如火如荼的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就是追求高分和唯一标准的竞争机制的体现。传统普通教育中的应试教育观念让人们普遍认为上小学是为了上好的初中,上初中是为了上好的高中,上高中是为了上一流大学。追求唯一的评判标准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以多元智能为理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不适合的。

2.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甚微。一方面,职业启蒙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渗透不够。我国的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的教育。我国大部分学生包括大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和职业发展缺乏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认识不深,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未受到应有的职业启蒙,很多已经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家长的意愿选择专业,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没有正确清晰的判断,致使其对所选专业缺乏兴趣,对未来的职业没有信心和希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学生要向普通教育体系流动很难。虽然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受到高考内容和所学课程不一致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基本上很难升入普通高校。因此,中职教育变成了“终止”教育。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衔接口径过窄

1.中高职培养目标脱节。当前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从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严重脱节,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没有连贯性,从内容和水平层次上看两者又出现模糊不清甚至相互重叠的情况。培养目标反映了中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差异性。二者作为不同层次的教育存在区别,主要表现在职业能力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上,体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层次。中职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第一线的生产建设与服务技能型、操作型、实用型的初中级劳动者,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与服务的管理型、应用型和高级技能型的技术性人才。从理论上看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虽然中高职教育从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中去确定培养目标,但两者都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特点,在培养目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实中我国中高职划地为营,各自为政,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少应有的联系与依存,造成中职毕业学生升入高职的学生学习能力出现空白,高职不愿意从中职招生等问题。同时,不少高职在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都向本科教育看齐,往本科方向拔高。虽然职业教育要系统发展,形成中职—高职—技术本科甚至硕士—博士水平的职业教育层次系统,但是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应有自己的特色,更应在不同水平和层次上能够层层递进、系统有序,满足社会生产不同层次的需要。

2.高职招生生源不合理。中职和高职属于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高一级层次是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职应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在中职学会操作的实践能力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创新。高职的招生生源应具备较好的普通文化素质,以适应高职更深一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中级水平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素质,学生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由图1可见,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分为两部分,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小部分来自中职毕业生。2011年高职从中职录取的学生数约为10万,不足其录取比例的4%,其余96%的招生都源自普通高中。这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操作水平都很难高过中职。

三、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重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1.高职教育规模变大,中职教育规模变小。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近三年中等职业学校数量逐年减少。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一直处于持续扩大的形势,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则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且高职的增长速度比中职的减少速度还要快。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我国近十年的人口数量变化如图3。可见,近十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都呈现下降趋势,而人口死亡率是上升趋势,两方面的作用使得十年间的学龄儿童出现下降趋势,如图4所示。综合近十年的人口数量和入学儿童数量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中等教育规模在未来十年内会出现学生数量总体减少的情况,由于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高职的规模会继续扩大,而中职规模会继续减小。

2.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追求质量提高。内涵式发展指职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为标志的发展模式。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职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不管是以规模扩张、追求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高职教育还是规模扩张到一个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都难以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走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无论是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从职业教育本身发展出发,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现实选择。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1.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观念。在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教育思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以及对教育本质的逐步深入认识,意识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教育不是要给予学生知识,而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本质,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包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对于社会行业和职业特点的认识需要从小就开始,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开始职业启蒙教育。不但要实现“职业教育普通化”,还要促进“普通教育职业化”。大学教育更应把职业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说20世纪中期以前精英式的高等教育需要坚守的是“学术精神”的大学理念,那么到了20世纪末尤其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更需要大学把“学术精神”和“职业精神”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每个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发展都有自由、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的教育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职业理念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的真实的世界,并在将来更加从容地由学校生活向职业生涯过渡。

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的均衡发展。从2010年起,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从数量上的规模已经取得同等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也占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近四成。表2是近三年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数与普通教育学校招生数的对比情况:可见,2010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68万人,比当年的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还略胜一筹,2011年稍降为814万人,2012年继续降为754万人,高中的招生规模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840万人左右,两者基本上连续三年平分秋色。仅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近两年均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38%左右。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来看,未来职业教育的规模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在很早就开始了讨论,在职业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实践探索,但一直以来发展比较缓慢。目前全国主要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有五年一贯制和单考单招两种形式,但实际上中职毕业生通过这两种途径直接升入高职的比例还很小,可以说中高职教育衔接还不通畅。未来对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索将继续成为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的热门话题。

1.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建立具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是要做好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其首要问题就是要做好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未来的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转变理念,重新整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价值取向。未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解决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要关注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的发展的要求;第二要努力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三要确定把学生培养成为何种层次和类型的人才。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出中高职教育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同时能适应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和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2.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其中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衔接模式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上位概念,要求的是整体衔接、全面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下位概念,要求的是局部衔接、重点衔接。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教育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大环境,而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具体内容之一。首先,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和行业职业标准来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未来的职业教育注重以行业标准到职业标准再到以教学标准的系统化课程标准来设计。其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课程内容的一体化。一体化的课程不仅要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的横向贯通,也要形成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的纵向衔接,进而构成一个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广泛性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