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时间:2023-09-27 09:37:31

导语:在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第1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社会效益;策略思考

随着人民安全意识的提高,对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与服务的要求逐步提升。如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成为高速公路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多,高速公路项目的投资大,如何运作这种资金密集型的项目进而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成为高速公路工作者关注的方向。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与探讨高速公路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1高速公路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概念界定

交通是经济发展首要的环节,不同于其它工业行业,高速公路的建设会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的效益、高速管理单位的效益以及高速公路通行者的使用效用。根据使用效应,我们可以将高速公路的效益划分为经济和社会效益。

1.1经济效益

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使集装箱运输、绿色产品和高客运输以及超大货物的运输都获得了高速发展,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优化了公路交通的运输结构,提升了运输速率与效益。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原材料,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建设也有效带动了建造业的整体发展,在总体上拉动经济的高速增长。此外高速公路划分为快慢车道,还设置了各类互通立交,与混合行驶相比较更有助于降低油耗与汽车损耗,大幅度缩减了行驶时间,增加了行驶舒适度。

1.2社会效益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快速封闭与连接各个城市,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与运输来往,推动落后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特色产品与商务贸易能够顺畅流动,还有利于促进商品销量,增加市场占有率,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除此之外,便捷的交通环境也能够助力旅游业的兴旺,带动旅游消费向更高端的水平发展。高速公路的沿线也会由于其建设和运营享受到便利条件,对于招商引资、投资建厂和便利货物运输产生有利影响,还方便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地就业与走亲访友,可以拉近城市间的距离,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2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意义与影响

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其建设与管理工作,经济效益提高也为缓解我国的交通紧张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对策和物质基础,为高速公路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经济保障。在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总体结构的完善与发展,对于建筑相关的行业进步也起到促进作用。提高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由于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高可以促进相关地区高速公路与有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就业率,为更多毕业生提供了工作机会,不仅如此,还能更好地管理与改善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让更多的社会人员了解到高速公路对人们日常生活交通出行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随着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实现,社会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作用也得以体现,有助于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目前高速公路的运行情况和状态,推动形成资金、劳动力及建筑技术一体化的完整运输结构,形成统一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运输体系。高速公路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高效地确保物流配送的服务质量,降低配送延时情况的发生频率,进而带动与提高我国各服务行业的整体质量。

3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方法措施

3.1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公路运营效率

现阶段伴随高速公路营运事业的迅猛发展,相关部门已经制定出整套的规章制度,如《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等等,这些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能够有助于有效地管理高速公路。作为运营单位,可以参照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适合本地区域发展的相关条例与制度措施,从而能够保障高速公路运营的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展开科学的运营工作。若是各地依照高速公路的运营标准制定相应的规范细则,就能够促进各部门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管理工作有理有据,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能够根据规章制度履行职责。

3.2强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降低安全隐患

高速公路项目属于服务行业,必须先要换代升级它的基础产品与服务项目。高速公路管理企业需要对周边道路进行定期科学的养护,针对路面发生的破损问题应及时维修与进行养护管理,必要时对桥梁通道实行清疏管理,及时更换与清洁已损坏的安全设施,并强化公路沿线地带的多功能绿化养护工作。如此便从根源上遏制了由于道路质量状况不良导致的安全隐患。另外还应当管理和监控道路运行状态,进而有效减少其公共设施的损坏现象,延长高速公路的通行寿命,也有利于节约维修成本。对高速公路的使用者而言,这些手段提高了经济与社会效益,有力降低了其事故的发生率,并使其在舒适的使用过程中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这个视角来看,强化高速公路的科学养护与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健康服务于正常运转的完整性,最终在低成本的管理养护中促使其经济社会效益稳步上升。

3.3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品牌促发展

高速公路运行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服务区与收费站等高速窗口单位以点多、线长和面广的特点,直接接触并服务于广大群众,每个细节与每次服务均代表了交通行业的窗口形象。因此服务行业必须加强情感层面的认知,窗口化服务的优劣程度深刻影响到司乘人员对于交通行业的整体印象。为了使司乘人员享受到贴心周到的服务,高速公路的管理运营服务人员需要严格遵从服务守则,做到有问必答,以热情的态度进行微笑服务,善于使用文明用语,重视仪表仪态的规范展现,从而可以为司乘人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此外高速公路还应在打造服务品牌上继续深入思考,争取创造一系列收费站、养护区及服务区的先进国家级或省级的服务品牌,为获得青年文明号等荣誉而努力奋斗,以此来带动高速行业整体优质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其社会与经济效益。

3.4强化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

首先应当建设好高速公路的基本保护设施,特别是对于高速公路防护栏、安全隔离设备、防噪音设备以及安全标牌设施的总体建设,要及时更换掉已损坏的设施。其次应当确保高效的高速公路通行率,及时清除影响通信的不利因素,注重应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在收费环节中,使用高效的收费模式可以高效地缓解道路交通的拥挤状况,而且还有助于保证高速公路的运营稳定。

4结语

提升高速公路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手段就是强化高速公路的安全控制。高速公路工作者应当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完善与健全道路交通制度,为高速道路运行管理寻求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于艳丽.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7(07):22.

[2]李翔云.关于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5):151.

[3]王剑强.试论如何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J].新经济,2015(35):108-109.

[4]刘洪昆.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主要措施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122-123.

[5]王巍.就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主要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5(19):258.

第2篇

关键词:公路;经济社会效益;制约因素;对策分析

一、公路经济的内涵及表现

所谓公路经济,就是与公路有关的经济。其内涵包括公路与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在修建和改建公路期间,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同时还可带动劳务用工、饮食服务、工程建材、商贸运输、劳务用工等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增加沿线居民收入。二是公路建成使用后,随着交通环境改善、车流、客流量的涌入,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间交流和地区知名度,产生聚焦效应,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三次产业将进入结构调整与高速发展期。

可见,新建或改建的公路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经济效益:一种内部的直接经济效益,即新建或改建的整个公路系统通过内部管理的不断强化,通过一系列创新的管理活动,使得自身所从事的公路在建设、养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生产发展得以不断提高;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社会效益。也就是说整个公路系统能够进行的社会经济的相关服务能力。主要表现在其能够带给车辆、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公路交通环境,降低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行驶费用。当然,二者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它贯穿于整个公路的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全过程。

二、公路经济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从公路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来看,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观念落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彻底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这就束缚了公路各部门以及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半下放型的管理体制让公路系统的各个管理体制在具体的实施中失去了主导作用;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结合点不能满足地方建设公路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事权和财权有脱节,无法满足其地方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公路建设以及养护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经济效益的发挥。再次,随着经济的膨胀,物价迅速攀升等因素,公路养护等成本不断增加;还有一些落后或者偏僻的地区,公路的级别不高或是人气不够,从而失去了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近年来公路系统当中各个部门的人员快速的增长,致使内部混乱、机构臃肿,在职员工的管理以及薪酬发放都出现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路经济效益。

三、改善制约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对策分析

从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要改善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从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改变目前公路发展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1、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人员素质。观念的转变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观念的转变要从全员做起,通过单位组织收听讲座,交流讨论会,提供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人员的业务学习,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新的台阶,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树立用新型的市场经济观念,以此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想,让这些创新思想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有效提升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引用先进技术,提升公路经济社会效益。保质保量完成公路项目建设,技术力量是关键。首先,在公路的设计和建设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公路级别既能能有效地减少成本,也能减少后期养护与管理程序。其次,利用现代智能技术,能准确检测公路上发生的一切状况,能有效地减小运输事故的发生,保持公路运输的畅通无阻。最后,利用专业人才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经验,利用新的设计方案把公路的运行线路进行等级提升的同时进行线路取直设计,能有效地节约运输时间和交通运输里程。总之,在公路系统中全面推进技术改革,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

3、完善公路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发挥公路经济管社会效益的重要依据和保障。管理层面不仅要完善传统的管理制度,还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还要有一个合理规范的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还有就是,我们还要依据具体的特征来制定相关的并且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只有因事不同而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这样的高速公路组织机构才更规范性,主要公路的规章制度规范了,这样就更能提高公路经济社会效益。

就现在而言,伴随着公路营运事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颁布的法律法规在公路的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公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依据,还要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来决定什么方法可行,并通过具体的实践经验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4、制定科学的管理方式。为了促进公路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公路系统,强化公路的建设与养护工作。建立适合当地公路行业状况的行业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公路系统内部的积极性;从技术、人才、设备等设施及资金上保障公路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对公路的建设以及养护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当把握编制科学以及均衡合理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其最大程度的投资效益。在管理程序方面,科学的制定管理措施,分工明确、有效制定奖励机制,可以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另外,应对公路其内部的发展潜力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公路进行养护时应当进行公路人员、组织、设备以及资金等各方面的准备,确保公路养护能够正常有效的进行。

5、重视整治公路周边环境治。重视公路周边环境的治理,要及时改善公路周边的噪声污染,水源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包括派人清理公路上产生的垃圾、灰尘、污水以及非公路标牌等。在公路两边栽种树木,以免公路垮塌以及坍陷,从而更进一步巩固公路的防护安全。结合实际条件在公路上设置消音带以及种植绿化带等以控制环境污染。公路部门也要加强公路周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气,废烟是否超标,如发现违禁者须采取果断措施给予制止。另外,公路部门还应定期做好整修边沟,更新交通设施、粉刷桥涵以及美化隔离带工作。

6、拓展公路的产业链条,促进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路系统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公路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发展公路自身系统以外的其它产业,以新的理念、新的形式建立公路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公路开展沿线区域的互动发展,有效地实现临近的县市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可以大大的扩大市场,带动沿线的经济以及旅游业或者其他行业的而快速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公路系统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公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的主动脉,其中心任务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回报,实现经济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公路营运自身的营运能力,依靠其整体效率的增强,来发掘出新的效益增长点,才能让公路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作者单位:阜新市交通局直属分局)

参考文献:

[1]王敬娟.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运行质量[J].理论界,2007,(09).

[2]李欢欢,贾元华,宋广辉.环城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城镇化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03.01

第3篇

记者:您对打造栾川县2008林业生态建设这项工作有什么看法?

崔局长:当前栾川县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兴县、旅游强县、特产富县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局部地区生态系统功能仍很脆弱:二是全县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产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是随着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我县近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投入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标准和质量。栾川县委县政府从全县经济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做出了建设林业生态县的重大决策。实施这一建设项目对我县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栾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者:栾川在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崔局长:(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此项工作,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四大班子主抓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栾川县林业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亲自指挥,组织和协调建设工作,切实将林业生态建设抓出成效。(二)加强宣传动员。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事关长远发展,与千家万户利益攸关的伟大事业,需要各级领导高度关注,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对美化环境、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及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三)实行目标责任制。县政府将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各乡(镇),各部门要将生态建设任务落实到村组、地块、路段,明确责任人。(四)创新投入机制和营林机制。县财政按当年一般预算支出1%用于林业生态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经营”的原则,对立地条件好的宜林“四荒”地可采取拍卖承包的方式吸收:社会资金进行绿化;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要实行专业队造林;对于政府投资的重点林业工程,可实行招投标造林,组织专业队实施:廊道绿化、村镇绿化可由当地政府组织群众栽植,也可组织专业队栽植。(五)加强重苗保障。县林业部门要指导各乡(镇)根据本地工程建设任务量和所需苗木情况及早建立育苗基地,实行定点育苗。加强育苗基地管理,根据工程建设需要与育苗基地签订供求合同,保证苗木供应。(六)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强化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等违法行为。

记者:2008栾川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实施将会给社会及后代带来什么好处?

第4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会计核算;协调关系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演进,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作为经济核算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联系与日密切,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统计工作的分析方法,统计工作更是会借鉴诸多的会计核算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构建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关系,是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

1.统计工作的基本内涵

(1)统计工作的含义

所谓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主要是包括统计活动、统计资料以及统计学。

(2)统计工作的特点

从统计对象层面上看,统计工作是将宏观经济活动作为统计对象,包括资金核算和实物核算两方面,在宏观的视角上,运用统计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评价,并分析政策,制定相应的服务。

从统计原则上看,统计工作不仅以按货币为计量单位,同时要考虑实物消耗量以及劳动消耗量,评价经营活动过程及成果是以实物和价值两种形态为基础。

2.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

(1)会计核算的含义。所谓会计核算,是由会计人员将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会计的相关事项编制会计凭证,并采用记帐方式将数据记入相关帐簿,定期根据帐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的内涵及外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进发展,也在不断地丰富。

(2)会计核算的特点。从会计核算对象层面上看,会计核算是以微观的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侧重点在于经济过程中资金运转的财务状况,并将这一资金运转情况通过会计报表呈现给公众,以达到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经济活动,并监督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目的。

在核算原则层面上,经营活动的结果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反映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及成果。

三、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协调的重要意义

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协调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以达到能够更准确的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目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不管是统计工作还是会计核算,出发点都是原始的数据信息的搜集,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对相关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情况做记录。通过统计工作,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并提供统计数据信息;会计核算则通过对企业经营以及财务成果进行评价和核算,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

在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基础的信息就是通过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提供的,在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在进行相应的再加工和开发利用。

因此,只有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在当下,经济社会不断演进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那么就必须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如果使得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长期分离,各自为体系,那么不仅造成了劳动的重复运作,更会产生矛盾,出现数出多门的现象,这家就会让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淡化。

只有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既抓统计工作的质量,又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更是异常激烈,作为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及时的、准确的信息,才能将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统计工作可以运用价值量和实物量这一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会计核算运用价值量的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以及收支的情况。只有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企业才能提高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从而提高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四、协调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途径和建议

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亟需多方努力,多措并举,为建立一个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的体系打好基础。

1.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亟需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一个企业财务收支的资料,不仅要按照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求,将资料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经统计部门的分类汇总,这样不仅能够为基层减轻负担,同时能实现信息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为适应企业经营方向走向多元化,企业要制订统一的报表制度,这一制度的基础可以是基本单位调查报表,能够显示企业各类属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指标、能源实物量消耗指标、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指标以及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指标等。设置经济指标时,既要反映企业经营的共性,又要反映其特性。

2.规范统计工作和改进会计核算指标口径

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就要规范统计工作和改进会计核算指标口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在研究方法、内容以及研究对象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存在异议是难以避免的,这就要本着的原则来进行协调,进一步规范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的口径指标,在指标名称、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口径上应力求一致;如果内容中存在差异指标,则应配备相应的使用说明进行解释补充,以防因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在统计中的“库存”一词的含义,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等同于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对于“存货”一词,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可在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中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做好协调统一。

3.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

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还应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从技术取得保障。利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和应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构建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现资料的共享、借鉴以及利用,不仅将人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减轻了传统的工作量,同时能够加快数据处理和传输的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加入统计分析的功能,同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表格处理功能,能够让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生成所需的统计表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企业应加快开发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复合功能的处理软件,从技术上为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提供支持与保障,一方面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经济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作为经济核算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联系与日密切,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亟需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和改进会计核算指标口径以及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为建立一个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的体系打好基础,将实现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不仅可以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以达到能够更准确的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目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贤郁,王吉利.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赵红芬.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J].当代经济,2009.

第5篇

关键词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评价;广西贵港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46-03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活动的统称[1]。由于规划是一项综合性、预测性的决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初规划决策的背景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新要求,需要对原有规划目标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调整和完善[2]。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是按照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模型,对规划实施的目标完成情况以及效益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从宏观上把握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当前,我国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方法还不够成熟,亟待完善。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应用重点主要放在单个整治项目区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其次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研究[3]。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评价则停留在指标的数量比较上,在理论研究、评价内容和评价技术体系方面,均未达到应有水平[3]。因此,进行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北纬22°39′~24°02′,东经109°11′~110°40′。市境东邻梧州市,南接玉林市,西临南宁市,北靠来宾市,处在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结合部,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区位优越。北部和西部地貌为山地,西北部为岩溶峰林谷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丘陵。境内大小河流共计106条,总长1 069.80 km,均属西江水系,主要河流为郁江、黔江、浔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全市总面积10 602.34 km2,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503.31万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534.37亿元(当年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08.05亿、248.25亿、187.61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22%、44.67%、35.11%。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0 8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5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289元。

2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评价方法

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如下。

2.1 指标体系构建

规划实施综合评价包括对规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和规划实施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其中规划实施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选取指标体系,详见表1。

生物丰富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Y(%)=■×100 (1)

式(1)中,Y为生物丰度指数;X1为林地面积;X2为草地面积;X3为水域湿地面积;X4为耕地面积;X5为建设用地面积;X6为未利用地面积;X为区域土地总面积。

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4]。

2.3 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

采用专家打分法与模糊统计相结合,来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一是请相关专家就每个评价指标的量化值情况进行打分,打分时不要求给出具体的分值,而是请专家在5个评价等级“好、较好、适中、较差、差”中,选择其认为适合的等级,记为评价语集V={v1,v2,v3,v4,v5}。

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就可以得到对第i个评价指标有Vi1个V1级评语、Vi2个V2级评语、……、Vij个Vj级评语(i=1,2,3,…n;j=1,2,3,4,5),则第i个评价指标给予Vj级评语的隶属度Rij,计算公式为:

Rij=Vij/■Vij(i=1,2,3,…N;j=1,2,3,4,5)(2)

根据式(2)计算得到各指标的隶属度,建立指标隶属度矩阵:

R=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rm1 rm2 … rmn

2.4 模糊综合评价级的计算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FUZZY法)对于用模糊数表示的不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有着良好的处理能力[5],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指参评要素具有层次结构,某一级的要素由低一级的多个要素组成,低层次的运算结果即可以作为上一层次的原始数据。根据某一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可以算出该层次对于上一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级,计算公式为:

B=C×R (3)

式(3)中,B为该层次对于上一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级,C为该层次各评价指标的权重,R为该层次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

2.5 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适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在考虑被评判事物的各因素对该事物所做的总评价[6]。在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低层到高层逐层进行评价,得到各层次模糊运算结果的基础上,引入等差法设定评价分级标准,建立评价标准分值函数:

T=(100,80,60,40,20)

因此,可以算出各层次的评价分值,计算公式为:

Z=B×T (4)

2.6 综合评价等级划分

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评价等级分为5个等级(表2),评价分值越高,说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建设越完善,越有利于区域的稳定持续发展。

3 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评价

3.1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研究中土地整治规划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其他数据来源于贵港市历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以及《贵港市统计年鉴2001》和《贵港市统计年鉴2011》,具体指标量化值见表3。

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权重,详见表3。

3.3 综合评价结果

将相关数据代入式(2)~(4)计算得出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评价结果,详见表4。

3.4 评价结果分析

3.4.1 总体来说,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较好。根据综合评价分值计算结果,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评价分值为79.321 3分,属于“较好”评价等级,在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期间,贵港市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好发展,其中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优化,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保证了耕地占补平衡,最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4.2 执行指标分值较低,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未得到很好的落实。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执行指标综合分值仅为68.462 1,几项主要控制指标均未达到规划控制目标,目标实现手段单一。整治面积目标完成情况和补充耕地目标完成情况指标的分值分别为70.563 3、66.698 9分,差异不大,表现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地整治面积必然影响着新增耕地面积。规划实施期间,补充耕地的途径仅有农用地整理和土地开发2种,并未实施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其中,农用地整治面积完成率为13.74%,补充耕地率为10.50%;土地开发面积完成率为25.10%,补充耕地率为25.11%,由此说明在规划实施期间重土地开发,轻农用地整理,究其原因是因为通过土地开发新增有效耕地比率较高,且投资少、周期短,而农用地整理投资大、周期长、新增耕地少。虽然实际补充耕地较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在规划期间通过土地整治补充的耕地均能满足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需求,为贵港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3.4.3 效益指标分值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取得显著成效。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效益指标达到88.247 8分,说明在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过程中,注意妥善处理土地整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反映了土地整治规划在调控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7]。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的综合评价分值均较高,其中最高的为生态效益94.108 7分,其次是经济效益90.591 0分,最后是社会效益81.227 7分,说明在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过程中比较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植被覆盖增加率达到11.93%,生物丰富度指数变化率达到5.96%,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促进了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其次,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规划实施期间,均选择条件较好、质量较优的项目区优先实施,新增耕地率较高,质量较好,因此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产值的增加。最后,社会效益的各项指标亦很好地反应了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效果,通过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 对策

土地整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大任务,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针对贵港市土地整治规划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保证今后的土地整治规划工作能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对策。

4.1 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

当前,由于没有系统、规范的政策法规支撑,地方政府对于土地整治的认识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应加强对土地整治相关政策的研究力度,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以便从根本上保障土地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还应进一步理顺土地整治工作的运行机制,设立土地整治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制度和土地整治资金管理制度等。通过科学规划、规范项目管理、加大投资融资力度、合理分配收益,全面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水平,有效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

4.2 土地整治规划目标设置应多元化

土地整治不仅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且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因此,建议土地整治规划目标设置应多元性,除了完成补充耕地目标外,还要围绕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居住环境入手,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尤其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力度,追求综合效益,实现多元目标。

4.3 土地整治规划要慎重确定农村居民点整治目标

规划实施期间贵港市并未实施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原因主要有目标设置过大、实施难度估计不足等。实际上,农村建设用地利用依旧粗放,还需要加大整治力度。但在实施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保障农民利益,因地制宜。因此,目标设置应有弹性,建议采取预期性目标的

形式。农村居民点整治不仅涉及拆旧建新,还应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同时还应明确资金投入渠道,在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或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部分中列支作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经费。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1034-2012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标准出版社,2012.

[2] 张正峰,薛永森,杨晓艳.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实施评价及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5):178-181.

[3] 林艳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以济阳县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 赵焕巨.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43.

[5] 胡继才,万福钧.应用模糊数学[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第6篇

2013年9月,中缅天然气管道全面贯通,这对曲靖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绿色发展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和支撑作用。为了充分利用中缅管道天然气,加速曲靖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曲靖市政府相继颁布了《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天然气推广利用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气化曲靖”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2015年2月)以及《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气化曲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加快曲靖市天然气推进工作的文件。在曲靖市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截至到2016年8月,曲靖市已经建成昭通和陆良两条支线管道,曲靖市区目前包括经开区、麒麟区、沾益县三区县已经建成CNG能源管道,其他市区以及县市基本能够使用LNG能源。然而,这一计划在推进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对存在的问题及推进对策予以研究。

价值:“气化曲靖”是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气化曲靖”的目的是加快曲靖市天然气推广利用,使天然气产业成为曲靖市新的支柱产业,同时通过加快全市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道天然气通气用气步伐,确保全市天然气市场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用气规模实现重大突破。“气化曲靖”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作为城市发展的能源战略需要,同时是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的必然途径。它对曲靖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价值,是推进曲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气化曲靖”可以优化曲靖市能源结构

长期以来,曲靖市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一直以煤炭和火电为主,加快天然气利用发展,能有效促进曲靖市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曲靖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然而,曲靖市的天然气利用进度与全省天然气发展速度相比,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依托中缅管道,适时调整天然气的供应气源,扩大天然气供应及储备能力。大力发展城市管道天然气,加大昆明、曲靖、大理等城市天然气液化和储备设施的建设力度。[1]这都体现了天然气作为新型清洁能源的战略地位。

“气化曲靖”有利于曲靖经济可持续发展

“气化曲靖”行动是全市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气化曲靖”三年行动计划,可有效加快天然气支线、城市管网和压缩天然气(CNG)母站及加气站、液化天然气(LNG)接卸、储运、供应等设施建设,加快天然气用户市场拓展,促进天然气产业投资大幅增长,促进工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改变市民生活方式,同时对降低生产、生活成本费用具有积极作用,能创造更多产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

“气化曲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气化曲靖”行动,可有效提高曲靖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对推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具有积极作用,能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可带动天然气汽车等相关产业发展,帮助公交运输企业增强盈利能力。另外,通过各类天然气项目的建设,还可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气化曲靖”也可大幅提升城市管道天然气气化率,让更多的居民使用上管道天然气,能有效降低居民用气成本和生活成本,方便市民生活。“气化曲靖”行动,还可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气化率,能有效降低公共交通运营成本,使广大居民享受价格较低的公共交通服务。

“气化曲靖”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气化曲靖”行动,可加快曲靖天然气推广利用,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可大幅降低各类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B建设。天然气汽车(NGV)同燃油汽车相比,可综合降低废气污染物排放量82.2%,其排放物中HC可降低28%,微粒排放可降低42%,铅化物可降低100%,硫化物可降低70%以上,非甲烷烃类可降低50%左右。

目前来看,“气化曲靖”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企业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等问题,天然气支线建设较为滞后,城市燃气管网覆盖率低,用气市场拓展不够,舆论宣传工作未与工作进度有效结合,中心城区天然气推广利用工作未形成示范带动效果,未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

问题:多层面困境导致“气化曲靖”缓慢推进

在曲靖市天然气推广使用规划中,居民用户、工业用户和商服用户为天然气的三大主要用户群体。尽管在市政府的推动下,天然气作为新型的洁净能源越来越受到市民和工业用户的青睐,无论是管道铺设情况还是居民安置率,都有巨大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曲靖市的天然气使用率与安置率都还处于较低水平。以天然气使用率与安置率最高的麒麟区为例,截至到2016年7月,其居民用户中开通天然气管道的用户累计达6139户,具备开通管道天然气的用户总数为19535户,有效安置率仅为31.5%;工业用户累计总共只有2家企业;商服用户累计总共也只有16家。沾益分公司目前总共只开通居民用户51户,占可开通居民户数总数(192户)的26.6%;工业用户和商服用户开通率为0。其他县区的使用率与安置率处于更低的水平。总体来说,作为新能源,天然气在曲靖市的推广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导致曲靖市目前天然气推广率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在曲靖市三大天然气使用群体中,民用是政府最为重视的使用群体。政府也将天然气的推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进行推进。而目前曲靖市在天然气管道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相应的配套条件和措施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在居住房屋比较老旧的居民用户中,其安置天然气管道的困难较大。此外,曲靖市天然气加气站点较少,分布不均。对于曲靖市的整个市场来说,站点的建设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地域分布不够均匀,造成消费者加气成本的增加,对于天然气的使用便捷度不够。

对天然气新能源的认知度不高

曲靖市是著名的煤炭使用大市,一直以来都是以化石能源煤炭为主,能源结构单一,中缅管道天然气的建成使用对于弥补曲靖市能源的空缺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能源结构的固化,转变难度较大,而且对于清洁能源天然气认识程度不高,使用意识淡薄,以至于天然气的使用量难以提升。另外,曲靖市民目前对于天然气的认知度不高也是导致居民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居民已经养成的对于传统能源尤其是电能源的使用习惯和认知习惯,导致部分市民对天然气还处在观望甚至是抵制的态度。这一点在除了曲靖市区外的其他县区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天然气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

作为曲靖市政府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从2014年开始曲靖市政府才将天然气能源的使用与推广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前期的主要工作就在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推广培育。由于前期投资成本较大,初装费用较高,还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天然气的价格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导致居民使用积极性不高。另外,目前曲靖对天然气的定价一方面是遵循省发改委的定价标准,还有就是一般按照93#汽油的70%-75%进行定价,这个定价水平在无论工业、民用都是偏高的。因此,尽管政府对天然气的使用和安装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从民用的角度来看,与传统能源相比,天然气使用的价格仍然不具有优势。

传统能源结构造成天然气推广难度极大

根据曲靖市发改委能源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曲靖市的能源结构中,仍然以电力为主。在电力构成中,以煤电为主,约占电力能源的70%;水电约占23%;风电约占7%;另外还有太阳能发电,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与这个传统的能源结构相适应的是曲靖市的产业结构。根据曲靖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曲靖市目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5∶39.4∶41.1,为了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曲靖市政府虽然关闭了许多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但是煤炭产业依旧是曲靖市工业总产值中比重最大的构成部分。这样的产业结构导致工业用户对于天然气的使用潜力和积极性处于较低的水平。

随着宏观经济运行下行压力的加大,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产业不断被调整,这就一方面使得天然气清洁能源不能在原有的工业结构中发挥作用,同时新的产业项目还没有承接完备,使得产业结构发展不完整,新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也使得清洁能源的经济效益无法彰显。

对策: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合力推进“气化曲靖”

曲靖工业千亿行动计划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都描绘出了曲靖经济发展支撑与发展方向,居民生活使用、车用和商业服务业的普及与开展也促使民用天然气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也给管道天然气进一步推动与促进曲靖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继续开展与区际清洁能源,引导清洁能源导向的产业结构优化,不断促进管道天然气在曲靖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天然气能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借助政府的协同引导作用,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把“气化曲靖”打造成为促进曲靖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工程。

继续加强清洁能源宣传,提升全社会认知水平

为了更好地发挥天然气新能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必须继续开展与普及清洁能源,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曲靖市的天然气使用率。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管道网络。加快曲靖市区以及其他县区的天然气管道铺设,完善曲靖市天然气管道网络,基本实现主要市民居住区域的天然气管道的完全进驻。另外,对于市区居民较为老旧的居住区域,要对危旧房进行改造,以适合管道天然气的使用。

(2)加强新型能源宣传,提升市民认知程度。通过各种社会媒介以及现场活动,极力推进天然气新能源的宣传工作,提升市民对天然气能源的认知度,使其接受、认可并积极使用天然气。

(3)推进政府补贴政策,提高居民使用积极性。进一步推进落实政府关于天然气管道安装的价格和补贴政策,通过可观察到的切身对比来让市民认识到天然气使用的安全性、环保性和节能性。另外,对于工业企业用户,继续创新补贴机制,如价格折让、税收减免、环保补偿等方式积极鼓励其使用天然气。

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能源结构优化

(1)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是推进天然气新能源输入的重要目的,以新能源的推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曲靖改变能源结构的契机。积极吸引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发展新兴产业,以新能源的使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商服用量。对传统煤炭产业进行积极引导,以新能源使用为契机促使其进行转型升级。逐步改造传统落后产业。另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车用、商业用户对天然气的使用率,积极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

(3)适时开展碳金融与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效向企业、行业宣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促进清洁能源有效深入工商业领域,通过碳交易与碳金融引导产业转型。

继续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统筹规划协调

(1)抓住能源结构转型的机遇。“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增强包容性、共享经济发展理念,而且国家正处于去产能,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所以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对天然气污染少、价格低等明显优势的宣传力度,加快曲靖市出租车、公交车以及教练车的改装力度,提升天然气的使用量,凸显出社会效益。

(2)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天然气站点的建设步伐。由于曲靖市加气站点较少,与规划还有很大的差距,势必会造成加气的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对于其便捷程度影响巨大,所以车用公司要加快加气站点的规划与布置,加大资金的投入,尽快建成覆盖整个曲靖市的加气站点的网络。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繁荣的乡镇地带也有必要建成天然气的加气站点,进一步方便客户需求,提升天然的使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促使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发挥作用。

(3)政府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促进天然气使用。天然气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直是三大效益中的短板,然而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非常重要的,清洁、污染少,正是天然气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充分体现。政府应该鼓励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等大型用公司实施“油改气”工程,并对于已经改造的给予财政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刺激市场消费,使消费者形成使用清洁能源的意识,同时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从而促进中缅管道天然气对曲靖市经济的发展。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才能更好地促进曲靖市在管道天然气使用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体现,更好地促进曲靖市城市经济质量的增长,提升与优化城市空间内部结构,促进产业调整与转型,提升人民居住与生活水平,实现城市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注释

[1]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参考文献

[1]贾承造,张永峰,赵霞.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J].天然气工业,2014,02:8-18.

[2]曲靖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曲靖调查队编.2015曲靖统计年鉴.

[3]康建国.全球天然气市场变化与中国天然气发展策略思考[J].天然气工业,2012,02:5-10+111.

[4]李博.欧盟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及启示[J].天然气工业,2015,05:124-130.

[5]陈璐.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地位研究[D].长江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投资转型;固定资产;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003-04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必须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投资、出口和内需,而且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转变。近年来,全国各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经济转型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方向,广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地区也提出了“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山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阶段决定了中山经济发展也必须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1 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及驱动因素理论

经济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即资源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生产要素;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即资本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大规模的投资及生产;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即知识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即第三产业分化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就是要改变以往依靠劳力、土地、矿产等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转向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有效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形成内生性增长。

事实证明,依靠资本积累量的增长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并非如西方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样,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创新驱动增长方式才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在当今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仍未消散的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资本投入为主向要素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为主转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2 中山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中山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消费、投资、净出口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增长并不均衡,整体上看,中山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投资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近年来中山在发展中受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要素成本等瓶颈制约,长期累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过分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外贸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中山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中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入21世纪,中山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特别是近年抓住高新火炬开发区临海工业园建设这个有利契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到2012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41.04亿元,接近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3万美元,以全省1%的土地,创造了全省4%的经济总量,是2000年的7.1倍,年均增长15.5%;与此同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规模达到893.43亿元,是2000年的8.1倍,年均增长19.1%,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优先于经济总量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从2000年的31.8%到2012年的36.6%,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十五”、“十一五”时期中山经济增长是属于投资推动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

2.2 投资拉动型的发展模式是中山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社会发展成熟的城市相比,中山在“十五”、“十一五”时期还属于增加投入和扩张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下,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见效快、作用直接和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较少等特点,因此“投资拉动”仍是中山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借鉴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

投资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也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效益。近年来,中山一直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注重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基础设施、教育等领域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民生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为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陆续推出了工业强市、加快自主创新、《关于加快中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加快实施“三个一百”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关于加快重大产业平台、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核心自主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的实施办法》等措施出台,2012年中山市政基础设施、电力和交通运输体和现代服务业等各类重大建设项目83个,计划总投资规模达12642亿元;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规模达1313亿元;建成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5个省级专业镇,共有23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406.90亿元,同比增长23.0%,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3.0%,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1025.24亿元,同比增长7.1%,服务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40.8%提高到2012年的42.0%。广珠城际轨道、广珠西线一期和二期、东部快线、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相继投产、完工,岐江河整治二期工程、城区雨污分流和中山港大桥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的开工,并陆续筹划和储备翠亨新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3 今后时期中山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定位

当前,中山仍处于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阶段,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仍是以资本投入作为主要驱动因素,投资效率仍然低下。《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确定了今后几年的奋斗目标,其中提到: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30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7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

从目前中山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山人均GDP接近1.3万美元(2012年人均GDP1.2万美元)。借鉴国际上多数城市进入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阶段后发展经验看,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使社会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显著提升。也就是说今后第三产业将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主体。

从目前中山经济总量看,2012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2500亿元,今后一段时期要迈向3000亿元的台阶,意味着每年要保持8%以上的增长,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符合已经经历这一发展阶段城市的运行轨迹,从广州、深圳等率先进入这一发展阶段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看,当其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后,其投资率均开始有所下降,表明其经济驱动方式不再以投资拉动为主。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山经济的发展方式,逐步走出一条更加符合中山实际、符合科学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逐步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

2.4 实现《纲要》工作目标决定中山必须实现投资转型

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纲要》提出中山到2015年实现3080亿生产总值的目标,如果按照35%固定资产投资率进行测算,固定资产投资将要达到1220亿元,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有一定难度。2012年中山投资完成规模为893亿元,要攀升到1220亿元的规模,今后每年至少需要有109亿元的净增额,2011~2015年五年累计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从目前项目储备看,《纲要》提出的总规模投资1287亿元的69项重大项目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839亿元,那么,2013~2015年至少还需要实施建设3300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而承受投资项目建设的土地、资金、环境资源等载体将受到较大的制约。纵观广州、深圳等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在其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后,其投资总量增速都在逐年减少,按2012年广州、深圳两市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4和1.3万亿元,但其投资增速在10%左右,远远低于中山2012年16.5%水平。因此,中山投资要加快实现转型发展,逐步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而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确保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

3 关于投资转型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 投资转型是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根据中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经济创新驱动是中山经济经过快速发展后新时期、新起点上的经济发展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中山投资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推进投资转型发展才能加快中山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 投资转型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经济创新驱动,必须改变以往过度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在注重投资项目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同时,更要注重投资项目对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载体的消耗。投资转型发展是要在有限的土地、能源等资源环境下,发挥投资项目效益的最大化,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和前提下优化资源开发,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也是中山经济发展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必由之路。

3.3 投资转型是投资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实施经济创新驱动,就是要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投资、出口和内需,而且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转变。推进投资的转型发展,意味着今后中山在注重适度扩大投资项目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4 中山投资转型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中的方向选择

投资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从而影响经济结构,当前中山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今后投资也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转型,有效地发挥投资应有的直接导向作用,以投资的转型来促进整体经济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今后,中山固定资产投资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转型:

4.1 从引导型投入向服务型投资的转型

政府各部门为加快中山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制订了《中山市促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暂行办法》、《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各项政策措施,对中山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加强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施简政强镇,提高政府整体工作效能,继续简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和流程,从立项、征地拆迁、筹措资金等全方位服务投资主体,使投资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及早开工,加快工程进度,及早产生投资效益。

4.2 从扩大规模投入向资源节约投资的转型

按照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逐步减少物质资源要素的投入。因此,要注重加大对科技创新、改革投融资方式、提升生产要素效率项目的投资,在投资项目前期可研性报告、立项研讨中要充分考虑投资项目对土地、能源、环境资源等的消耗情况,实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使中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4.3 从外延性投入向内涵性投资的转型

要改变主要依靠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形式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来增加生产资本的投资,转向增加对挖潜、革新、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从而使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从中山“十二五”时期拟安排建设重大项目69个项目看,外延投资比重较大,这是由于在此时期中山抓住翠亨新区、华南家电产业服务创新区等项目建设的良好契机,加快城市载体建设,启动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中山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城市载体功能建设日臻完善,投资项目要转向注重提升和改进现有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效率与

质量。

4.4 从工业投入向生产业投资的转型

生产业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业已经成为制约或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山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根据国际上和国内发达城市发展经验看,今后中山经济增长将以第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生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和推动力。近年来中山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已超过40%,但主要以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非生产业项目为主,这些项目投入成本高,社会效益大于直接经济效益。今后,第三产业投资重点应转向以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和教育培训等生产业项目为主,以此来提升生产业竞争力。同时,大力推进生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加快中山先进制造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中山统计年

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广州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深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广州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 黄晟.宁波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路径研究[D].宁波大学商学院,2009.

[5] 牛文辉,陆盈,周继昆.关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中实现投资转型发展的研究思考[J].统计报告,(100).

第8篇

最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强调指出:“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更大成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和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开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紧密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个方面

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经过60年,特别是近些年来的不懈努力,内蒙古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改变,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长期历史任务没有变。我们的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发展水平不高,还有170万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必须始终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打牢发展的物质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但是受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内蒙古的民生工作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民生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增收富民,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决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我们把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是充分考虑成本代价、着眼全局、谋划长远的目标。

考虑成本代价,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管理等非物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眼全局,就是要把内蒙古置于全国的大局中来谋划,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谋划长远,就是要把打好基础与重点突破统一起来,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必须认真落实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这几年,内蒙古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保持大好形势,主要得益于坚持统筹兼顾。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良性互动的最优发展。

必须认真体现“好字优先”的要求。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的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推动长远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完成当前目标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和安全农牧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促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业和旅游、文化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在投资结构调整上,加强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和非资源型加工业建设,加大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放宽领域、落实政策、营造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上,认真做好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积极促进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不断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继续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支持东部盟市加快振兴,促进全区各地协调发展。切实加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服务业、建筑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优势。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进一步加强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和有效保护,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形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消费方式。

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增强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加快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壮大口岸经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尽快在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强化创新动力,加快从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大幅提高科技贡献率,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坚持走生态文明道路,把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加强生态教育与健全体制、发挥政府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建设好祖国北疆生态屏障。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使之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制定政策,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铁路路网、高等级公路网、电力输出通道和运输管道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产业、保障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在改善发展硬条件的同时,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继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信用环境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从资金流入区向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区转变。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民族文化大区

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发利用好内蒙古丰厚的草原文化资源,努力推出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发展,优先建设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有特色的文化骨干企业,着力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千方百计增收富民,逐步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坚持以创业促就业,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切实改善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妥善解决贫富差距、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劳动关系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于民。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享有权利、维护权益。

第9篇

关键词:水泥;闭路系统;筛分;改造

水泥厂粉磨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闭路生产工艺;二是开路生产工艺。闭路生产工艺的优点是分选效率高、产品质量控制程度高、系统产量高。缺点是工艺流程复杂、磨机一仓料位高、一次性投入大、对入磨水分和钢球级配要求高。开路生产工艺的优点是具有很大表面积的微锻或微球的使用,使球磨机的研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水泥的细度进一步降低,颗粒形貌良好,容易达到水泥新标准的要求。而且流程和操作简单,一次性投入低。缺点是水泥的需水量增加,水泥密实度降低,不利于水泥的强度发挥,效率低、能耗高,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性能较差。

为充分发挥闭路生产工艺流程、分选效率高、产品质量控制程度高、系统产量高的优势,针对闭路生产工艺存在的缺点,国内外水泥生产厂家和研究院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提高闭路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技术。其中,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经过10多年的不断研究,取得了闭路系统磨内筛分改造的新技术,为闭路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煤集团水泥厂1#生料磨是φ2.2×7.5 m闭路系统,与其他厂家同规格磨机相比长期存在产量低、细度粗等问题,具体见表1。

鉴于以上情况,本厂决定对1#生料磨进行磨内筛分改造。采用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闭路系统磨内筛分改造的新技术。实施技术改造的特点是:一是只对闭路生产工艺中的磨内结构进行改造,保留了闭路生产工艺原有的工艺流程的优点;二是要达到高产、高效、低耗等多重技改效果。

1 改造主要内容

(1)采用磨内筛分装置和小钢球级配,细度大幅度降低,从而提高了水泥强度。因为磨前没有细碎机,故人磨物料粒度会有很大,因此一仓平均球径调整到75 mm~83 mm。而二仓由于采用带筛分功能的双层隔仓板,因此进入二仓的物料均小于2.5 mm。因此可适当降低二仓平均锻径,去除原较大的钢锻,配锻时以φ20、φ16、φ12钢球为主。

同时,通过日常生产的使用证明,当筛板筛缝的宽度缩小到1.5 mm~2.0 mm时,其通过能力完全能满足闭路高细磨的要求。由于筛板的缝隙也进一步变小,微锻仓中物料的流速必然加快,才能在使用原有微锻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磨机的研磨效率,让磨机多出合格的成品。因此,我们将筛板缝的宽度调整到1.8 mm,完全满足生产需要。

(2)对磨机的衬板、隔仓板、出料装置、筛分装置进行了重新配置和优化,并在选粉机下料处增设粗粉分离器。

通过改造使得出磨生料细度控制在30%左右,成品细度由10%下降到4%,产量由平均18 t/h提高到22 t/h。粉磨每吨生料电耗平均下降4 kWh。

具体情况见表2。

2 应用情况及经济社会效益

经过几个月的运行,此改造效果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如下:

(1)台时由18l提高到22t,增产4t/h,按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运转率85%计算,全年增产生料:(12×30×0.85×24)×4=29376t,按每吨生料价格50元/t,增加产值29 376×50=146.88万元。

(2)节电效益。改造前为38 kWh/t,改造后每吨34kWh/t生料,节电4 kWh/t,该磨机按改造后年产量16万t计算,年节电量:4×16=64万kwh,年节电效益:64×0.35=22.4万元。

综上所述,生料1#磨进行磨内筛分技术改造后。效果明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统一。

3 技术特点

(1)对于磨机粗磨仓,筛分装置将大于某一粒级的物料返回粗磨仓,增大该仓的粗颗粒含量,大量的粗颗粒有利于提高粗磨仓的粉磨效率。

(2)对于磨机细磨仓,筛分装置的作用降低了仓内物料的粒度,并且均齐没有粗颗粒,细磨相对容易。

(3)在适宜的相对较细小物料粒度下,小型研磨体的粉磨作用得以强化,这有利于提高磨机的粉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