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严防次生灾害

时间:2023-09-27 09:37:32

导语:在严防次生灾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严防次生灾害

第1篇

2008年8月30日16:30时,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发生6.1级地震,给我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时刻,我们迎来了第24个教师节,今天,我们舒副州长来看望、慰问大家,这是对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在此,我首先代表县委政府对舒副州长一行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各位老师、并通过你们对全县所有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把永仁抗震救灾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永仁县地处滇中北部,东临金沙江与四川会理县隔江相望,东南与元谋县毗邻,西南和大姚县接壤,北连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与华坪县相接。全县有国土面积218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坝区面积占3%;有总人口1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0.8%,农业人口占87.79%。目前,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县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8所,县直属小学1所,乡中心小学7所,四个教学班以上的小学42所,教学点73个,幼儿园3所。共有在校生14742人,其中普通高中1400人,职业高中354人,初中3903人,小学8400人,幼儿685人。有在职专任教师1107人。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28301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7807平方米,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1727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4169平方米,土木结构建筑面积4598平方米,危房面积33101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25.8%。

二、受灾情况

截止9月4日,全县受灾7个乡镇63个村委会652个村民小组23904户93649人,死亡1人,重伤13人,轻伤184人;民房倒损173412间31409876平方米;学校倒损213幢777间71477.5平方米;机关企事业单位倒损4781间37132平方米;损毁公路191条1115公里,桥涵224座;水库64座,坝塘102座,沟渠72条111.9公里;损毁通信设施86座,线路5条18.3公里;损坏电力设施25座,线路120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25935.61万元。

目前,全县教育系统共有98所学校不同程度受损,受损房屋213幢,受灾面积71477.5平方米。其中倒塌校舍14幢,面积1689平方米;墙体倾斜撕裂,严重受损,已形成危房639间,面积47570.5平方米;中度受损,形成危房108间,面积14786平方米;轻度受损房屋30间,面积7432平方米。各学校附属设施受损严重,其中围墙倒塌5787.7平方米,挡墙倒塌1015立方米,校园道路损坏420平方米,球场损坏4360平方米,水池损坏363平方米,学校饮水管道损坏2854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46万元。

三、抗震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健全了组织指挥体系,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地震发生后,永仁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了《永仁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县长赵克义为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永仁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灾情核实统计上报、救灾物资调运、伤员医疗救助、交通通讯保障、社会秩序维稳、后勤保障、宣传报道7个专门工作组,负责对全县抗震救灾的指挥、协调、督导和服务工作。并安排8位县处级领导任抗震救灾工作组组长,带领民政、卫生、教育、水利、交通等部门分赴各乡镇开展查看灾情、慰问灾民、指挥救灾工作。教育系统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反应迅速,地震发生后立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局机关干部职工、各中小学教职工取消放假,返回工作岗位,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教育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成了六个工作组,赶赴各乡镇灾区指导学校抗震救灾工作。

(二)认真做好灾民安置。采取县级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等办法,通过搭建临时抗震棚和投亲靠友等方式,切实解决灾民遮风避雨的问题,根据灾民基本的生活所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力抓好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目前,全县共转移安置受灾农户5987户,群众36014人。全县已累计拨付抗震救灾资金688万元,发放帐篷2456顶、救灾粮14万公斤、棉被2990床、新衣物1300套、旧衣物105包,彩条布840包21000米,确保灾民有临时住所、有饭吃、有衣被、有干净水喝、有伤病能救治、有孩子能上学。

(三)及时做好伤员救治。成立医疗应急队伍,深入边远受灾地区,做好医疗救扶,使每一个伤者都能得到及时的医治,尽最大努力,减少伤员的致残率;全面预防灾后霍乱、二号病等传染病疫病发生和流行。

(四)制定措施,扎实做好复学开课准备工作。一是为尽快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学校复课问题,县教育局于9月3日召开专题会议,对进一步加快做好复课工作做了认真研究部署。二是复课准备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由局领导挂点分包负责各学校,学校校长承担直接责任,教育局职工分头坐阵学校指导,确保9月8日前各学校陆续复课。三是对州下拨的应急资金全额下达各受灾学校,对应急资金实行报账制,由教育局统筹管理审核,严防挪作它用,目前拨付教育救灾应急资金180万元。四是在各学校迅速搭建帐篷和简易用房以解决师生的吃、住、上课问题,目前全县各学校已搭建大、小帐篷458顶(实际需要898顶),简易用房3000平方米(实际需要15000平方米),为复学开课做好了准备。现已有宜就拉利坪小学、永仁一中、永定镇中心小学等学校部分班级已复学开课。

(五)及时开展隐患排查工作,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了防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发生,我县按照“分级负责、辖区负责、部门负责”的原则,立即组织全县机关干部深入灾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重点工程和险工险段,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特别是对学校、医院、道路、桥梁、水利设施、民房等重点部位进行了全面排查,落实了安全防范措施。目前,全县还没有出现因次生、衍生灾害,没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提前筹划,积极做好恢复重建准备工作。一是积极配合专家组对全县受损校舍进行安全鉴定,对受损校舍做出准确评价,以确保学生返校后,学习、生活能正常开展。同时也为科学制定恢复重建规划提供有力依据。二是是对受损校舍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及时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合理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目前教育系统规划恢复重建项目52个,需建设资金为1.05亿元,其中已向上申报项目7所,需建设资金为3216万元。

四、下步工作打算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我县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一切困难,动员一切力量,扎实有效的抓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树立“第一时间理念”,即: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受灾群众有安全的临时住所、有饭吃、有清洁水喝、有衣穿、有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孩子能够上学。围绕“一个目标”,即:力争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全县灾区恢复建设工作第一年显见成效,第二年基本完成任务,第三年扫尾验收。突出“两个确保”,即:确保灾民的生产生活逐步转入正常,确保灾区社会稳定。落实“四项措施”,即:深入核查灾情,配合评估部门抓好灾害评估;认真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及时开展重建工作;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力量全力做好灾区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抓好“九项工作”,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进一步把灾民安置工作做细做实;继续抓好伤员救治工作,使每一名伤者得到及时有效医治;加快排危工作进度,严防次生灾害发生;抓紧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和核查,积极配合评估部门做好灾害评估工作;加强救灾物资管理,及时发放救灾资金和物资,解决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全力以赴抢修生命线工程,保障灾区生产生活正常;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安全感;及早谋划,认真做好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确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积极有序开展,尽快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舒副州长、各位领导,各位教师,永仁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州政府及各位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在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希望舒副州长及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县的教育事业,同时,希望各位教师发扬优点,克服暂时的困难,以高度的责任心,十足的干劲,正视当前的严峻形势,认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推动永仁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2篇

二要不断强化优质服务。要积极争取农口部门以及财政、民政、供销、金融部门在技术指导、物资供应、扶贫救济、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救助政策,全力帮助受灾村社、受灾群众度过难关。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及时了解受灾农户在生产恢复自救中遇到的困难,协调解决具体问题。要进一步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大农贷资金投放力度,积极主动为灾民提供贷款援助。要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及时将救灾款物发放到受灾农户。要深入开展“抗灾害、献爱心”活动,动员乡属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捐款捐物、奉献爱心,鼓励和帮助群众开展生产恢复自救。

三要真情做好群众工作。要带着深厚的感情,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群众因地制宜开展抗灾救灾,使受灾群众坚定信心、科学有序的开展生产自救。要进一步理顺群众情绪,及时妥善解决抗灾救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防止因自然灾害引发的矛盾纠纷,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继续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引导群众科学管理设施农业,特别在沙尘暴天气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昼夜巡逻制度,对沿路沿线设置的标牌、电杆、电线以及火种、火苗进行全面排查,一旦发现隐患,迅速排除隐患,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四要全力做好日光温室和大田作物的科学补救。对日光温室棚膜小面积破损的,要及时进行修补;对破损严重的,要立即更换新膜,并加固压膜线,以防再次发生风灾后造成损失;对受损的草帘和棉被要及时更换和修补,缓冲间受损的,要及时关闭或堵塞温室门口,并对缓冲间进行修补;棚内作物受损严重的,要立即间作速生叶菜。对受灾的大田作物,要坚持“保、补、改”三结合的原则,对受灾不重、不需改种的地块,要及时采取补膜、追肥等有效措施,保证不再受灾害侵袭,促进作物迅速恢复生长;对受灾严重、恢复无望的地块,要准确判断,对症下药,掌握好技术要领,尽量采用垄膜沟灌栽培,及时购种进行补种重种;需要改种的,合理确定改种作物,确保不留空白,力争做到早茬损失晚茬补。

五要扎实做好畜牧业补救工作。要积极协调供电部门尽快恢复养殖场(小区)受损电力设施,防止火灾、人员触电等次生灾害发生,为饲草加工等机械正常运转提供电力保证;要及时组织群众寻找走失牲畜,对受损圈舍进行排险和加固,由于破损严重一时无法修复且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圈舍要组织群众及时将牲畜撤离,力争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要组织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力量,动员群众给病弱牲畜进行预防性投药,避免因呼吸道感染造成的死亡;指导养殖户储备足够饲草料,加强畜禽的营养成分,提高抗寒抗病能力;对因圈舍倒塌压伤的牲畜及时进行救治,死亡畜禽进行妥善处理,同时加强环境卫生消毒,防止疫病流行。

六要加强林业补救工作。要按照权属和地段,全面排查辖区内农田防护林、通道绿化、退耕还林等新植林木受灾情况,对风蚀危害严重区域的林木,抢抓时机,全面落实补植补造、修枝、平茬、扶正、补水等措施,切实提高造林成活保存率,巩固植树造林成果。

第3篇

入汛以来,我市出现了五次强降水,特别是9月5日以来,全市范围出现一次持续连阴雨过程,局地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部分县区遭受洪涝灾害,镇巴、南郑等县受灾较重,现将防汛救灾工作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雨情汛情灾情

(一)雨情。9月5日20时至11日16时,全市505个测站降水,其中50—100毫米的122站次,100毫米以上的252站次,点累计最大降雨量为镇巴永乐520.4毫米,南郑红春林和镇巴三溪、红鱼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南郑碑坝、广家,西乡骆家坝和镇巴青水、向家坪、大池、简池累计降雨量超过3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镇巴大部和南郑、西乡局部,尤其以9—10日两天降雨较大,9日镇巴永乐降雨量高达291.9毫米,为特大暴雨;10日西乡骆家坝142.6毫米,属大暴雨量级。

(二)汛情。受此次强降雨影响,全市江河支流共发生起报流量以上洪水31场次,警戒流量以上洪水7场次,其中较大的有??水河9月11日7时升仙村站最大流量1080立方米/秒(警戒流量1000立方米/秒),9月10日13时泾洋河堰口站最大流量1008立方米/秒(警戒流量1000立方米/秒)。

(三)灾情。截止9月11日16时,9月5日以来的暴雨洪水造成南郑、镇巴、佛坪、略阳、西乡等县64257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759人,因灾倒房134户288间,严重受损房屋280户589间,一般受损房屋643户1438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154公顷、成灾2030公顷,绝收470公顷,初步统计灾害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1亿元。

镇巴、南郑两县受灾较为严重。镇巴县26876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089.6万元,紧急转移安置948人,因灾倒房109户238间,严重受损房屋196户351间,一般受损房屋366户73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67公顷,县内多处道路被毁,三溪、简池集镇房屋、街道积水严重,广场、学校均不同程度进水被淹;简池镇暴发的山洪冲断了一煤矿矿区两座水泥桥,两辆运煤车被冲进河里,无人员伤亡。南郑县5052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835.4万元,紧急转移安置1434人,因灾倒房9户18间,严重受损房屋24户57间,一般受损房屋86户176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47.97公顷,造成县内多条县乡道路水毁严重,前往福成、碑坝的交通中断。

入汛以来,我市先后遭受了“5.9”、“7.8”、“8.6”、“8.29”和“9.6”五次较大的暴雨洪涝灾害,全市6县区7.9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被淹,民房倒塌,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给群众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全市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

二、防汛救灾工作情况

在防抗暴雨洪灾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科学指挥,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有序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洪救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一是领导重视,快速反应。接到气象降雨预报和省防总防抗降雨工作安排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魏增军、市长王建军及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到市防汛办了解降雨情况、河道水情、天气演变趋势等,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防汛值守,及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严防持续阴雨裹加暴雨引发山洪、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9月11日,增军、建军同志冒雨赶赴南郑、镇巴受灾最重的乡镇,察看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在一线领导救灾的基层干部。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听取防汛和救灾情况汇报,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措施。联系县区的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第一时间赶赴县区检查指导防汛救灾工作,督导落实防抗措施。9月9日,雨势增强,市防汛指挥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近日强降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作出了具体安排。市、县、镇三级防汛责任人全部上岗到位,强降雨期间各县区,特别是南郑、镇巴、宁强等县都有一名党政主要领导坐镇防汛办指挥,协调、督导、落实各项防御措施。

二是加强应急值守,及时研判预警。市、县(区)、镇政府加强领导带班值班和应急值守力量,严格24小时值班,一小时降雨达到20毫米报警阀值时,及时预警提醒到县区、镇村。市防汛办根据监控指标,及时向镇巴和南郑降雨较大的镇进行电话提醒,指导督促落实防御措施,防止发生人员伤亡。9月5日以来,市气象部门每天做好滚动预报,及时暴雨预警;水文部门加密测报河道流量,根据上游降雨和水情,及时预测预报河道来水,观测河道水情流量,给基层撤离转移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加大对水库、水电站、尾矿坝、山洪地质灾害、滑坡点、校舍以及城镇低洼易涝区等危险地段巡查。

三是及时启动预案,积极抢险救灾。暴雨洪灾发生后,市县党委、政府立即进入实战状态,落实防、抢、撤方案,组织转移受灾群众。市、县民政部门及时派出了多个工作组赶赴受灾镇村,指导安排受灾群众生活,镇巴、南郑已紧急下拨棉被200床及部分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用于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及生活救助。交通、电力、电信部门派出抢险技术人员分赴受灾县区紧急抢修道路、通讯、供电设施。镇巴、南郑、西乡及时启动全县或镇村防汛应急预案,将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镇巴撤离转移9个镇群众497人,南郑转移撤离福成、碑坝两镇群众450人。9月11日19时,市减灾委办公室启动了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安全教育,全力确保防汛救灾人员安全,防止次生灾害、衍生灾害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据气象部门预报,本次降雨将持续至15日,期间仍将会发生局部暴雨。这次降雨是我市今年汛期降雨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局部强度最大、灾情相对严重的一次。由于前期降雨偏少,加之我市历史上发生秋汛洪涝灾害较多,由秋汛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形势严峻。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政府和省防总的要求,高度戒备,进一步落实防汛责任,狠抓措施落实,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防汛值班,保持信息灵通。市、县(区)、镇(街道办)政府和承担防汛责任的部门立刻转入实战状态,取消休假。各级防汛责任人全员上岗到位,重大雨汛过程所涉及区域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坚持在降雨时段内全程在岗值班,坚决杜绝擅离职守,密切监视雨水情,确保信息、指令畅通,主动防范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二)加密研判会商,及时启动预警。市、县防汛指挥部进一步加强对雨情、水情、汛情的综合研判,重点关注局地、高强度暴雨过程,强化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报告联系县区防汛的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适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

(三)加大隐患排查,防范次生灾害。迅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分组到点对各防汛重点部位进行全面排查。对河道险段、病险水库进行拉网式巡查,做到“天下雨、人上堤(库)”,确保险情早发现、早抢护、早治理;对中小河流沿河村庄、集镇人员、大鲵养殖户等进行重点排查,禁止任何河道内作业和相关人员滞留河道;对中心城区易发生内涝的低洼区、危旧房屋等重点部位进行逐街道逐点检查,保持道路排水通畅;对全市209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严密监测,进一步夯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群防群策责任,细化撤离避险措施,一旦超过降雨预警量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防、抢、撤工作到位。坚决防止决堤、溃坝、内涝、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

(四)加强救灾查灾工作,妥善安排群众生活。妥善解决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准确掌握受灾群众缺衣、缺被、缺粮等基本情况,及时安排和拨付救灾资金及物资,确保受灾地区“四通”——通路、通电、通讯、通水,确保受灾群众“四有”——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洁净水喝,保证灾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

(五)坚持靠前指挥,严明防汛纪律。进一步夯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灾情统一报告制、领导联系重点区域等工作制度。一旦发生险情、灾情,联系县区的市级领导和包抓部门的负责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联系点现场靠前指挥,实地检查了解灾情,深入一线督促指导防汛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对违反防汛纪律的单位和人员,坚决严查严处,确保防汛政令畅通。

第4篇

【关键词】石油修井作业 事故 相关对策

1 石油修井作业的概况

石油修井一般是在野外作业,工作地点周围地域辽阔,环境恶劣,生活与工作条件较苦;而且在施工的工程中其工序比较繁多复杂,机械设备种类多流动性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1.1 石油修井作业的工序

对于普遍的地质条件来说,石油修井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工序:试油、小修、大修、中途测试、压裂、侧钻、防砂、酸化、堵水、调剖、解堵等。

1.2 石油修井作业所需设备

目前在我国的石油修井作业中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地面的施工设备与设施;

(2)井口设施;

(3)井下设备设施;

(4)人井流体。主要包括:地面的提升设备:井架、动力系统、作业机、修井机等;电力设备: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采暖设备:锅炉;泵注循环系统设备:泥浆泵、泥浆池、固井车、灰罐车、水罐车、油罐车等;井控设备;试油、小修、射孔、测试设备:射孔车、仪器车、测试车等;压裂酸化设备等。

2 石油修井作业中所遇到的危害

2.1 井喷

在石油修井的工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大多为电气设备,并且井口易燃易爆气体的冒出,如若电气设备操作不当或者老化和其他的原因可能会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要做好井喷事故的预防工作,要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尽量挽救设备;井喷事故发生后还有可能导致井喷失控、井喷失控着火和爆炸、有害气体的泄露等次生灾害,要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防止事故时态的扩大化。

2.2 射孔中雷管、射孔枪弹的爆炸

射孔中雷管、射孔枪弹的爆炸也是石油修井作业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事故,一旦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引发这种事故的发生,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井下作业的进程,好有可能对人身和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害。

2.3 物体的击打、高空坠落等造成的人身伤害

在石油修井作业的过程之中好有可能发生不明物体击打、高出物体坠落、油气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烧伤、冻伤等。尤其修井作业机钢丝绳的断裂更会给人身安全及设备造成极大的安全风险,目前我国早已有专业人士对石油修井机钢丝绳断裂失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掌握的其断裂失效的机理并且提出了安全建议措施。

2.4 有害气体中毒窒息

生产石油要排放大量的尾气,这些尾气中包含一氧化碳、盐酸、氢氟酸、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由于排放的不彻底难免会有部分滞留在井筒内,当进行修井作业中,操作人员难免会呼吸入部分这种气体,有可能就会窒息或中毒身亡。

3 预防措施和事故处理

(1)要有健全的生产责任制,责任分工要明确,落实到个人,要明确主要负责人的生产安全的全面责任即,在生产队,队长是对安全的首要你责任人;再生产班组中,班长是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监督监管制度,加大赏罚的力度,要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2)在赏罚制度的前提下,加大职工的安全教育,强化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生产规范、安全技能的教育,定期为员工做培训工作。在作业之前,各队、各班组要召开调度会议,讲明注意事项及工作的重点内容。对于新员工要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并由老职工带领一段时间,提高其自身的防护能力。

(3)加强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的考核,严格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已经发现要立刻进行纠正,对于新员工要实行师徒合同并且要重点管理,渐渐地实现他们的上岗操作的标准化。

(4)贯彻十二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要对作业存在的隐患做到及时的整顿治理,早发现、早治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对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及时的更新和维修。

(5)如若发生井喷后的次生灾害井喷失控,要迅速断开电源开关,停机、停车,设置人员安全警戒线,其他人员不得擅自靠近。油气污染区和井场100m的范围之内不得有明火,30m的范围内电器开关不得断开。将井口喷出的油气加以疏导避免进一步的扩散,清除井场内的易燃易爆品。

(6)储蓄足够的水,以确保消防工作的顺利进行,向井口喷水溶解部分油气并且冷却井口,做好保护井口的工作。

(7)清除井口的障碍物,确保生命通道只畅通。

(8)测量井口的H2S和CH4气体的浓度,确保抢险的安全。

(9)抢险人员要分批轮流进行,在抢险的工程中时刻保持注意,以免大意擦出火花导致爆炸。

(10)做好个人自身的防护工作以免受到伤害。

(11)酸化的工程是高压危险的施工,酸化中使用的盐酸、硝酸等均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有毒性,酸化后的液体及与地层的反应物也具有灼伤性和窒息性。因此,在进行酸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认真仔细。

(12)作业机钢丝绳在使用时要严格遵守有关的规定,制定并严格实施切实有效的检查、维修、报废制度,预防为主,杜绝因钢丝绳而引发的危机设备及人员安全的事故的发生。

(13)要对正在服役或是备用的钢丝绳和天轮进行定期的检测,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的进行更换。严格按照配置要求,使得钢丝绳与天伦协调工作,避免发生咬绳,在钢丝绳上涂抹油脂,减少二者之间的磨损。

(14)做好钢丝绳的保养工作,无论是在保存还是使用中多应当做到防尘、防撞击,以免其使用寿命减少。

(15)在修井过程中防止在超负载的情况下工作,以防钢丝绳因承载过重而断裂,造成不必要的人员及设备伤亡。

(16)在进行射孔作业之前,要检测放炮阀门螺丝是否上紧,防喷装置和消防装置要齐全完好,要加强井口防爆工具的使用。

4 结语

在石油修井作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上述提的困难,然而,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井场上述事故的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在事故的处理当中侧重点也不同。在预防修井作业事故发生中就要求管理、技术、施工三者协调运行,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处理紧急事故中,依据科学技术,以人为本,在事故的初期就要尽全力遏制事态的恶化,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郑兴国.关于对石油修井的几点认识[J].2012

[2] 许恩荣,孙向阳.国内油田用钢丝绳应用状况分析[J].金属制品,2005

第5篇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依法科学统一、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地震应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发生地震及火山灾害和国外发生造成重大影响地震及火山灾害的应对工作。

1.4 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是应对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的主体。视省级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的需求,国家地震应急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

2 组织体系

2.1 国家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局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

必要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2 地方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当地、武警部队和民兵组织等,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3 响应机制

3.1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3.2 分级响应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4 监测报告

4.1 地震监测预报

中国地震局负责收集和管理全国各类地震观测数据,提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意见。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机构加强震情跟踪监测、预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及时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预报的震情决策临震预报,组织预报区加强应急防范措施。

4.2 震情速报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快速完成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速报参数的测定,报国务院,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4.3 灾情报告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所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时将震情、灾情等信息报上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民政部、中国地震局等部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灾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报国务院,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公安、安全生产监管、交通、铁道、水利、建设、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及时将收集了解的情况报国务院。

5 应急响应

各有关地方和部门根据灾情和抗灾救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5.1 搜救人员

立即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协调当地、武警部队、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吊车、起重机、千斤顶、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5.2 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迅速组织协调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5.3 安置受灾群众

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筹集和调运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移动厕所等各类救灾物资,解决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穿衣、住处等问题;在受灾村镇、街道设置生活用品发放点,确保生活用品的有序发放;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调运、安装活动板房和简易房;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器材,严防火灾发生。救灾物资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福利院的需要;优先安置孤儿、孤老及残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鼓励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安置受灾群众。

做好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抚慰遇难者家属;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灾区学校复课。

5.4 抢修基础设施

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需要。抢修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应急工作需要。

5.5 加强现场监测

地震局组织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实时跟踪地震序列活动,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对震区及全国震情形势进行研判。气象局加强气象监测,密切关注灾区重大气象变化。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专业力量加强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监测,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5.6 防御次生灾害

加强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因强余震和降雨形成的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交通堵塞;组织专家对水库、水电站、堤坝、堰塞湖等开展险情排查、评估和除险加固,必要时组织下游危险地区人员转移。

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输配电线路的受损情况排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核电站等核工业生产科研重点设施,做好事故防范处置工作。

5.7 维护社会治安

严厉打击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受灾群众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增设临时警务站,加强治安巡逻,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场所的警戒,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5.8 开展社会动员

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及时开通志愿服务联系电话,统一接收志愿者组织报名,做好志愿者派遣和相关服务工作;根据灾区需求、交通运输等情况,向社会公布志愿服务需求指南,引导志愿者安全有序参与。

视情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加强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和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环节工作。

必要时,组织非灾区人民政府,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形式,对灾区群众生活安置、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和生产恢复等开展对口支援。

5.9 加强涉外事务管理

及时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驻华机构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安排国外救援队入境救援行动,按规定办理外事手续,分配救援任务,做好相关保障;加强境外救援物资的接受和管理,按规定做好检验检疫、登记管理等工作;适时组织安排境外新闻媒体进行采访。

5.10 信息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分别负责相应级别地震灾害信息工作,回应社会关切。信息要统一、及时、准确、客观。

5.11 开展灾害调查与评估

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民政、地震、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灾区范围、受灾人口、成灾人口、人员伤亡数量、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环境影响程度等,组织专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

5.12 应急结束

在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结束、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电力、通信和供水等基本抢修抢通、灾区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后,由启动应急响应的原机关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6 指挥与协调

6.1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6.1.1 先期保障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中国地震局的信息通报,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做好灾情航空侦察和机场、通信等先期保障工作。

(1)测绘地信局、民航局、总参谋部等迅速组织协调出动飞行器开展灾情航空侦察。

(2)总参谋部、民航局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相关机场的有序运转,组织修复灾区机场或开辟临时机场,并实行必要的飞行管制措施,保障抗震救灾工作需要。

(3)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抢修受损通信设施,协调应急通信资源,优先保障抗震救灾指挥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畅通。自有通信系统的部门尽快恢复本部门受到损坏的通信设施,协助保障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畅通。

6.1.2 地方政府应急处置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组织各类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受灾群众安置等,组织抢修重大关键基础设施,保护重要目标;国务院启动I级响应后,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领导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灾区所在市(地)、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组织基层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和医疗救护,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防范次生灾害,维护社会治安,同时提出需要支援的应急措施建议;按照上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安排部署,领导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6.1.3 国家应急处置

中国地震局或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实施国家地震应急Ⅰ级响应和需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国务院决定启动Ⅰ级响应,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必要时,国务院直接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根据需要设立抢险救援、群众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处置、社会治安、救灾捐赠与涉外事务、涉港澳台事务、国外救援队伍协调事务、地震灾害调查及灾情损失评估、信息及宣传报道等工作组,国务院办公厅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以下工作:

(1)派遣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护队、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等各类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协调和武警部队派遣专业队伍,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幸存者和被困群众。

(2)组织跨地区调运救灾帐篷、生活必需品等救灾物资和装备,支援灾区保障受灾群众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

(3)支援灾区开展伤病员和受灾群众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援助工作,根据需要组织实施跨地区大范围转移救治伤员,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秩序。

(4)组织抢修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抢险救援通信、电力以及救灾人员和物资交通运输的畅通。

(5)指导开展重大危险源、重要目标物、重大关键基础设施隐患排查与监测预警,防范次生衍生灾害。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组织快速抢险救援。

(6)派出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工作队伍,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密切监视震情发展,指导做好余震防范工作。

(7)协调加强重要目标警戒和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指导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8)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非灾区省级人民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9)视情实施限制前往或途经灾区旅游、跨省(区、市)和干线交通管制等特别管制措施。

(10)组织统一灾情和抗震救灾信息,指导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11)其他重要事项。

必要时,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负责开展以下工作:

(1)了解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进展和灾区需求情况,督促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工作部署。

(2)根据灾区省级人民政府请求,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调集应急物资、装备。

(3)协调指导国家有关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以及各方面支援力量参与抗震救灾行动。

(4)协调公安、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和地方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5)协调安排灾区伤病群众转移治疗。

(6)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处置重大次生衍生灾害。

(7)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部署的其他任务。

6.2 重大地震灾害

6.2.1 地方政府应急处置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制订抢险救援力量及救灾物资装备配置方案,协调驻地、武警部队,组织各类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灾民安置、次生灾害防范和应急恢复等工作。需要国务院支持的事项,由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建议。

灾区所在市(地)、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抢险救灾等先期处置工作,同时提出需要支援的应急措施建议;按照上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安排部署,领导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6.2.2 国家应急处置

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上报相关信息,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应对工作需要,或者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请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议,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应急措施:

(1)派遣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护队、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幸存者和被困群众,转移救治伤病员,开展卫生防疫等。必要时,协调、武警部队派遣专业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2)组织调运救灾帐篷、生活必需品等抗震救灾物资。

(3)指导、协助抢修通信、广播电视、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

(4)根据需要派出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群众生活、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恢复等工作组,赴灾区协助、指导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5)协调非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6)需要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解决的其他事项。

6.3 较大、一般地震灾害

市(地)、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各类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灾民安置、次生灾害防范和应急恢复等工作。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应对工作实际需要或下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求,协调派遣专业技术力量和救援队伍,组织调运抗震救灾物资装备,指导市(地)、县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必要时,请求国家有关部门予以支持。

根据灾区需求,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地方做好地震监测、趋势判定、房屋安全性鉴定和灾害损失调查评估,以及支援物资调运、灾民安置和社会稳定等工作。必要时,派遣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赴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

7 恢复重建

7.1 恢复重建规划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灾区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重大、较大、一般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7.2 恢复重建实施

灾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灾后恢复重建。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给予支持和指导。

8 保障措施

8.1 队伍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武警部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公安消防、陆地搜寻与救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护、医疗卫生救援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经常性开展协同演练,提高共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产权单位、管理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加强抢险抢修队伍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层地震抢险救灾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依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广泛参与地震应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

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加强地震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为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监测和趋势判断、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房屋安全鉴定等提供人才保障。各有关研究机构加强地震监测、地震预测、地震区划、应急处置技术、搜索与营救、建筑物抗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8.2 指挥平台保障

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综合利用自动监测、通信、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形成上下贯通、反应灵敏、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实现震情灾情快速响应、应急指挥决策、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地震趋势判断的快速反馈,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灾中进行合理调度、科学决策和准确指挥。

8.3 物资与资金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和生产、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所需生活救助物资、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医疗器械和药品等的生产供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并通过与有关生产经营企业签订协议等方式,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保障抗震救灾工作所需经费。中央财政对达到国家级灾害应急响应、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8.4 避难场所保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利用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必需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

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保证通道、出口的畅通。有关单位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8.5 基础设施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工作体系,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通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确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通信畅通。在基础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且短时间难以修复的极端情况下,立即启动应急卫星、短波等无线通信系统和终端设备,确保至少有一种以上临时通信手段有效、畅通。

广电部门完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立完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确保群众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的权威信息。

发展改革和电力监管部门指导、协调、监督电力运营企业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电力调度系统建设,保障地震现场应急装备的临时供电需求和灾区电力供应。

公安、交通运输、铁道、民航等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紧急运输保障体系,加强统一指挥调度,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机制。

8.6 宣传、培训与演练

宣传、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地震等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开展防震减灾科学、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提高全社会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校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加强防震减灾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地震等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管理培训制度,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应急管理人员、救援人员、志愿者等进行地震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制定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和居委会、村委会、基层组织等,要结合实际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9 对港澳台地震灾害应急

9.1 对港澳地震灾害应急

香港、澳门发生地震灾害后,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报告震情,向国务院港澳办等部门通报情况,并组织对地震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国务院根据情况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出慰问电;根据特别行政区的请求,调派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协助救援,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进行支援。

9.2 对台湾地震灾害应急

台湾发生地震灾害后,国务院台办向台湾有关方面了解情况和对祖国大陆的需求。根据情况,祖国大陆对台湾地震灾区人民表示慰问。国务院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需求,协调调派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协助救援,援助救灾款物,为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台湾地震灾区的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便利。

10 其他地震及火山事件应急

10.1 强有感地震事件应急

当大中城市和大型水库、核电站等重要设施场地及其附近地区发生强有感地震事件并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中国地震局加强震情趋势研判,提出意见报告国务院,同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督导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做好新闻及信息与宣传工作,保持社会稳定。

10.2 海域地震事件应急

海域地震事件发生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当地海上搜救机构、海洋主管部门、海事管理部门等通报情况。国家海洋局接到海域地震信息后,立即开展分析,预测海域地震对我国沿海可能造成海啸灾害的影响程度,并及时相关的海啸灾害预警信息。当海域地震造成或可能造成船舶遇险、原油泄漏等突发事件时,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有关预案实施海上应急救援。当海域地震造成海底通信电缆中断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根据有关预案实施抢修。当海域地震波及陆地造成灾害事件时,参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相应级别实施应急。

10.3 火山灾害事件应急

当火山喷发或出现多种强烈临喷异常现象,中国地震局和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国务院。中国地震局派出火山现场应急工作队伍赶赴灾区,对火山喷发或临喷异常现象进行实时监测,判定火山灾害类型和影响范围,划定隔离带,视情向灾区人民政府提出转移居民的建议。必要时,国务院研究、部署火山灾害应急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支援。灾区人民政府组织火山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必要时组织转移居民。

10.4 对国外地震及火山灾害事件应急

国外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地震及火山灾害事件,外交部、商务部、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及时将了解到的受灾国的灾情等情况报国务院,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国际救援和援助行动。根据情况,信息,引导我国出境游客避免赴相关地区旅游,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协助安置或撤离我境外人员。当毗邻国家发生地震及火山灾害事件造成我国境内灾害时,按照我国相关应急预案处置。

11 附则

11.1 奖励与责任

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造成损失的,严重虚报、瞒报灾情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1.2 预案管理与更新

中国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本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预案实施后,中国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修订完善本预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订本行政区域地震应急预案,报上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能制订地震应急预案或包括抗震救灾内容的应急预案,报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和学校、医院,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或包括抗震救灾内容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11.3 以上、以下的含义

本预案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11.4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6篇

一、百花齐放(必答题)

1.

地震三要素是

发震时间、震中、震级。

2.

让人产生震感而又不会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通常称为有感地震,它的震级范围一般是

3~4.5

级。

3.

建筑物地基应选在

基岩完整且稳定的

地方。

4.

地震时,最先到达地球表面的波叫

纵波。

5.

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

沿逆风方向

跑离。

6.

当你听说某日某时某分,将发生几点几级大地震,你应

不信不传,必要时向地震部门报告或询问。

7.

震中区从感到地动到房屋倒塌之间的时间一般为

10~20秒。

8.

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9.

我国处于

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国家。

10.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有五百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次。一般情况下,

3级

以上才感觉,称为有感地震。

11.

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

台湾、西藏、新疆、云南。

12.

2011年1月19日,我省

安庆

市发生了4.9级地震,为我省近50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

13.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

14.

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安全通道。

15.

乘坐正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遇到地震时,要

降低

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16.

软弱地基

上建造的建筑物,由于地基在地震时会发生液化、塌陷等现象,而造成地基失效,位于这种地基上的建筑物,将会遭到严重破坏。

17.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指

5级

级以上地震。

18.

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之一是

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19.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

抗震设防要求。

20.

对地震时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蒙上眼睛,慢慢进食。

21.

在城市楼房中,一旦发生地震,最好的自救方式是

地震时保持冷静,地震后跑到户外。

22.

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是

先保护头。

23.

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

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24.

在城市,一旦被地震埋在废墟内,应该

冷静观察,尽量自救,保存实力,等待救援。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阶段。

26.

各级人民政府应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

防震减灾规划

成为其中提高我国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27.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

救助

相结合”。

28.

什么样的山体易产生滑坡?

破碎、松散、风化强烈的岩层。

29.

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是:

台风眼附近。

30.

沙尘暴可以诱发什么部位的疾病?

皮肤、眼、鼻、喉、肺。

31.

发生火灾时报警应注意什么?

电话报警,说清位置及火情。

32.

据统计,火灾中死亡的人有80%以上属于:

被烟气熏死。

33.

雨天骑自行车去看足球比赛,他穿

黄色

的雨衣是最安全的。

34.

小陈乘坐的客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不能继续行驶,这时他应当

撤离到护栏以外的安全地带。

35.

被热油烫伤了,应该

立即用凉毛巾冷敷,然后用烫伤膏。

36.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

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37.

对出现中暑症状的人员,可

用冷毛巾敷脸

缓解症状。

38.

大型活动现场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紧急疏散时应

按顺序迅速撤离现场。

39.

灾后水体污染怎么办?

收集雨水饮用,寻找或开挖新水源。

40.

泥石流到来前有何预兆?

暴雨过后山谷中传来雷鸣般的响声。

41.

最易发生森林火灾的气象条件是:

晴朗、高温、大风。

42.

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

43.

救火时如何防毒?

扑救时应用湿毛巾、湿口罩护口鼻。

44.

飞机水上迫降时怎么办?

系好安全带,穿上救生衣。

45.

如各种逃生线路被切断,最直接的做法应当

退居室内,关闭门窗

,同时,可向室外扔出小东西。在夜晚则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

46.

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出口的疏散门应

向外开启。

二、争分夺秒(抢答题)

1.

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除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外,还有:(

ABCD

)。

A、建筑物抗震性能

B、地区人口密度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文明程度等。

2.

地震发生时你在户外如何避震(

ABD

A、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B、避开高大建筑物

C、迅速返回室内

D、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3.

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做?(

ABC

A、不相信

B、不传播

C、及时报告

D、迅速告知家人朋友

4.

下列哪些属于家庭防震准备:(

ABCD

)。

A、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B、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C、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D、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

AB

)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A、重大建设工程

B、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C、一般新建建设工程

6.

地震的突发性很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因此,家庭在平时要准备一个防震包,以解震后的燃眉之急,防震包所装物品数量不能太多,以方便携带。一般必须存放的物品应该有(

ABD

A、食品

B、水

C、日常生活用品

D、急救药物

7.

震后救人的原则是(

BCD

)。

A、先救人多的地方

B、先救医务人员

C、先救容易救的人

D、先救近后救远

8.

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ABCD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9.

如果在地震、台风、洪涝灾害中,身体被塌倒的建筑物压住怎么办? (

BCD

A、使用明火告知他人来营救

B、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C、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D、敲击水管求救

10.

突发地震时,高层居民不应采取的逃生方法是什么? (

ACD

A、乘坐或躲到电梯里

B、就近躲在小开间的房间内

C、跟随拥挤的人群沿楼梯逃生

D、跳楼逃生

11.

地震后燃气泄露时怎么办? (

AD

A、切断总气源,迅速离开现场

B、打开抽油烟机或排风扇排气

C、光线较暗且照明电路被地震破坏时,点燃蜡烛找到燃气泄露口,用湿毛巾堵塞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找机会尽快逃离

12.

埋在废墟中如何维持生命?(

ACD

A、寻找食物和水

B、不断高声呼救,直到有人来救援

C、尽量休息,闭目养神

D、若有伤,应设法包扎

13.

洪灾发生时,来不及向楼房外转移怎么办? (

BCD

A、立即跳入水中,一边游泳一边寻找安全地带

B、设法向所在建筑物内的高处转移

C、扎制漂浮筏等逃生用品备用

D、躲在房顶,当发现救援人员时,吹哨或挥动衣物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14.

人落入水中怎么办? (

ABD

A、屏气,待浮起后再正常呼吸,避免呛水

B、抓住身边任何漂浮物

C、不停地呼救

D、寻找树木等固定物体

15.

在旷野遇到雷电时的正确做法是: (

CD

A、躲到大树底下

B、躲到高压线铁塔下

C、钻到汽车里

D、双脚并拢蹲下,头伏在膝盖上

16.

为防止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采取的正确防御措施是:(

AC

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B、加固山体

C、实施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D、修筑梯田

17.

外出旅游如何避免遭遇滑坡?(

ABD

A、不在大雨天走进易滑坡地段

B、远离陡峭、破碎、疏松的斜坡

C、夏季不去山上的风景区旅游

D、必须通过滑坡易发区时,选择干燥的季节与气象条件

18.

驱车从发生滑坡的地区通过时应注意什么?(

ACD

A、最好调头找一条安全的线路

B、加速通过,越快越好

C、注意是否有石头滚落

D、注意前方是否有塌方

19.

暴雨时在野外怎么办?(

AC

A、洪水来时来不及跑就用绳子或裤带将自己捆在树上

B、躲在较低洼的地方

C、往山上或高坡上走

D、躲到可避风的悬崖下

20.

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BCD

A、有毒气体中毒,如一氧化碳

B、缺氧、窒息

C、烧伤致死

D、吸入热气

21.

干粉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哪些火灾?(

ABC

A、石油      B、可燃气体      C、电器设备      D、家具

22.

利用楼梯逃生时应注意什么?(

ABD

A、不要拥挤

B、可以沿着应急指示灯逃生

C、听不熟悉环境的人疏导

D、下楼时有秩序地将另一半楼梯让给消防队员

23.

被火困在屋内怎么办?(

ACD

A、关闭火场与自己之间的所有门窗

B、住在二层以上的居民应从窗口跳下逃生

C、用被单或者其他衣物淋湿将门缝全部塞紧

D、使用移动通讯设备向消防人员报告火情

24.

车祸现场抢救伤员的要领是什么?(

ACD

A、先呼救,再抢救

B、等待医生到来再抢救

C、先救人,再抢救财物

D、有条件时可用担架搬运

25.

乘坐空中缆车时应注意:(

ABD

A、不可探出身体去拍照、观光

B、不准在车厢内打闹,左右摇晃

C、不可以分散站立,应集中在一侧

D、遇雷雨天不可使用手机

26.

装修时请注意保护燃气管道,应做到什么?(

ABC

A、装修前关好室内管道燃气阀门(球阀或旋塞)

B、把燃气表、调压器等燃气设施用塑料包装袋包裹,严防泥水侵蚀,严禁用硬物乱敲乱撞

C、不可把电源插头装在管道附近,应保持100毫米以上的距离

D、请装修工人将不用的燃气管道封包

三、冒险冲刺(风险题)

10分题

1.

地震的基本参数是什么?

答: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和震级。

2.

什么是震源深度?什么是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答: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3.

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4.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几种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面波等。

5.

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哪几个大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三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3)海岭地震带。

6.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答: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瞬间发生、破坏剧烈、监测预报困难、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

7.

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答:地震直接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地裂、地陷、喷水冒沙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8.

什么是次生灾害源?

答: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等。

9.

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答:城市人口密集,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密集,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所以地震次生灾害突出。

10.

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答:切断电源、燃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11.

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

答: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12.

火灾逃生的四个要点是什么?

防烟熏;果断迅速逃离火场;寻找逃生之路;等待他援。

20分题

1.

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列举出4项以上即可)

答:(1)地震强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5)

有无地震预报;(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8)抢救速度;

(9)人们是否具有防震减灾知识。

2.

什么是构造地震?有何特点?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中。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具有重复性。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

3.

若政府己短、临预报,家庭应做哪些震前准备工作?(列举出4项以上即可)

答:(1)撤离易损易倒老旧房屋;(2)选好相对安全的避震空间;

(3)

清除床下、桌下,楼道杂物以利避震和疏散;

(4)

将高大家具与墙体锚固一起,以免震时倾倒伤人;

(5)

取下高架重物和阳台围栏上的花盆杂物以免震时掉下砸人;

(6)

将有毒、易燃、易爆物品搬到室外;

(7)

将卧床移离窗户旁、大梁下;

(8)准备防震包;

(9)开一次家庭防震会讨论和约定避震方案。

4.

在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般说来,地基的选择应该避开以下地方:

(1)

活动断裂带中容易发生地震的部位及其附近地区;

(2)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和松软的土地,如古河道、旧池塘或沙滩上;(3)矿山陈旧坑道容易冒顶的地方等等。

5.

驾车行驶在路上,见大雾越来越重,你如何做?

(1)打开防雾灯,密切关注路况;(2)减速慢行,控制好车速、车距;

(3)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遇大雾天气,能见度过低时,应立即减速慢行,并将车驶向最近的停车场或服务区停放。

6.

如果遇到有人中暑与昏厥怎么办?

(1)立即扶他到医务室或附近医院,找医生;

(2)把他扶到阴凉处,松开衣扣,用毛巾冷敷颈部,及时补充水分;(3)用手指掐嘴唇上方的人中穴。

7.

发生火灾时你应注意的事项?

答:(1)切忌慌乱,判断火势来源,采取与火源相反方向逃生;

(2)

切勿使用升降设备(电梯)逃生;

(3)

切勿返入屋内取回贵重物品;

(4)夜间发生火灾时,应先叫醒熟睡的人,不要只顾自己逃生,并且尽量大声喊叫,以提醒其他人逃生。

8.

为了自身安全,进入陌生场所应该先了解什么?

答:(1)避难逃生方向;

(2)、安全门、梯位置,及是否未关闭、是否上锁;

(3)、查看消防栓、缓降机、救助袋等各项灭火、避难器具位置。

9.

在挖掘扒救被埋压着时,应遵循什么样的扒救次序?

答:(1)确定头部位置,先将头部扒出,并设法将呼吸道的堵塞物排除。(2)上肢;

(3)下肢;

(4)

在无法确定伤情之前,绝对禁止强力牵拉四肢;

(5)切忌因救人心切,忽略上下左右的环境伤害其它未被挖救者。

30分题

1.

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如何进行个人防护?(答要点即可)

答: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边、桌子边)躲避;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2.

震时若被埋压应如何自救?

答:震时若被埋压,应坚定有生的信心;尽力挣脱手脚,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件;用毛巾、衣服捂往口鼻,以防烟尘呛闷;用可搬动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以防倒塌;有条件时,尽量朝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听到外面有动静时,大声喊叫或敲击物品,若防震包在身旁,可打开收音机或手电,向外传送信息;无力脱险时,要注意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3.

挖掘扒救被埋压人员时,应掌握什么原则?

答:(l)应先易后难;(2)先近后远;(3)先轻伤后重伤;

(4)先扒活人后挖死者;(5)尽可能地先扒青壮年和医务工作者;

(6)对于被压埋程度浅,伤势不重的可先将头、胸露出后,暂时放置,先急救周围的被埋压者。总原则是争取时间,扩大战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扒救挖掘的失误造成的伤亡。

4.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听从警察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踩踏或挤到墙壁、栅栏处。

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悬挂物。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震后有组织地撤离。

在行驶的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驾驶员迅速停车到安全地带,并拉手刹安全制动。

5.

台风来临时,一个人正在街上行走,他应注意什么?

(1)尽量远离高大树木、棚子、架子、电线等;

(2)不要在高墙、广告牌及居民楼下行走,以免被砸伤;

(3)避开高层施工现场;

(4)注意街道积水,不要在道路边缘或打着漩涡的路上行走;

(5)风大行走困难时,可就近到商店、饭店等公共场所暂避;

(6)看见倾斜及倒下的电杆等输电设施,要远远绕行,以避免触电。

6.

雷暴发生时,如果您正在建筑物里或建筑物附近,应注意什么?

(1)不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

(2)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紧闭门窗;

(3)最好不使用电脑、彩电、音响、影碟机等设备。

7.

游泳时,都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下水之前应做些准备运动,使身体适应水温;

(2)游泳时使用合格的救生设备(救生衣、救生圈),使用之前检查救生设备是否脱离或者破裂漏气;

第7篇

5月26日—29日,我县普降大到暴雨,各乡镇均不同程度遭受洪涝、地质滑坡等灾害,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份我县仍有明显强降雨过程,降雨范围广、强度大,容易引发自然灾害,防汛救灾工作形势仍十分严峻。为了切实做好防汛减灾保安全工作,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提高警惕,继续做好防汛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前期防汛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高度重视汛期出现的降水天气过程,不得有丝毫的麻痹懈怠和厌战情绪。要紧急行动,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平台、报纸、电子政务平台等媒体,及时将暴雨预警信息通知到每一个家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做好应急避险。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亲自督办,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并迅速组织和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主动投入到防汛救灾工作中,自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二)认真抓好矿山、交通及工矿企业的安全。要认真落实(*政发[2009]13号)和(*政办发[2009]68号)文件要求,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实现。一是抓好矿山安全。各乡镇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属地管理”的职责,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对本辖区的各类矿山企业进行严格的汛期安全检查,督促指导井下开采的矿山企业落实好汛期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因山洪引发的淹井、透水事故的发生;督促指导露天开采的矿山企业严密防范,及时排险,预防因山体滑坡以及边坡垮塌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如有险情,要立即落实停产和组织人员迅速撤离的预案。二是抓好交通安全。县交警部门要加强对“三临”路段的巡查力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并迅速向交通部门通报情况;县交通部门要加大对险路险段的治理力度,严防因山体滑坡、路面塌陷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县海事部门要加强对渡口船只的安全监管,确保渡口渡船安全渡汛。各乡镇要加大对辖区内农用车、船的安全管理,确保本辖区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三是抓好企业、农房安全。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对本辖区内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住房进行排查,抓紧转移仍在危房中居住的群众,确保企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密切监视汛情、病库险堰及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各乡镇要加强汛情、病库险堰及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的监测和巡查,切实做好防灾救灾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准备,对汛情关键部位重要险段要做到应查尽查,应查必查,及时消除险情隐患;对病库险堰及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要安排专人,24小时蹲点监测,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并及时整改,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县水利、防汛部门要根据雨情、工情,实施科学调度,努力减轻洪水灾害损失,要定期或不定期电话抽查、现场督查防汛值班情况,及时收集掌握汛情,为防汛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四)切实防范大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特别是做好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防御工作。县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监测、预警,及时转移受威胁的群众。对业已存在的山体滑坡险情,要在暴雨到来之前采取坚决措施,转移涉险群众。

二、统筹兼顾,扎实做好减灾工作

(一)要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各乡镇要组织群众做好阵雨间隙或晴天抢收小麦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要加强田间清沟排渍,做到雨停土爽,雨住田干,确保天气转好能够及时下田作业。对已收割的小麦,要及时摊晾、脱水、以防霉变。天晴立即整晒,确保小麦品质。要采取乡镇领导包村组、包农户的方式,千方百计抓好小麦抢收,保证丰产丰收。县内各粮食收储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强化服务意识,及时提供便民措施,认真做好收购的各项服务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和打击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二)要迅速报灾。灾情发生后,各乡镇要迅速向县减灾办(县民政局)报告本辖区内的受灾状况,灾情信息中要重点反映灾害影响范围、人口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字(只作为自然灾害损失和人道主义救援的依据,不作为安全责任事故)、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损失情况、转移安置人口、其它损失情况(含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救灾工作进展情况以及灾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报灾时间必须在灾害发生12小时以内。如果发生因灾死亡、失踪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受灾乡镇要在1小时内先通过电话或书面报告有关情况。超过36小时以后上报的不予受理。在汛期,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按有关规定每日8:30以前上报救灾工作信息。

(三)要认真核灾。灾情稳定后,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立即组织力量逐村逐户核实灾情,分类排序,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楚。对于因灾死亡人口和房屋倒塌情况,要迅速掌握到人、到户,并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台帐》和《因灾倒房户台帐》,及时上报县减灾办(县民政局),作为救灾依据。同时,各乡镇还要指定专人负责灾情和救灾信息工作,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灾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不得瞒报、漏报、虚报,也不得以任何理由迟报灾情。

(四)要积极救灾。一是制定预案。各乡镇、各部门要迅速修订完善救灾预案,预案应尽量具体到组、明确到人,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转移安置。灾害发生时,各乡镇应根据灾害情况迅速组织灾民紧急转移,要最大限度地保证灾民人身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三是灾害救济。灾害发生后,各乡镇应视情况及时向灾民提供食品、衣被、饮用水、医疗、居住等服务,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并对死者遗属进行必要慰问,也可根据伤病(亡)家庭困难程度进行适当救济。

第8篇

(一)排查治理对象和范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农村水电、水利资源开发、渔业生产等领域以及近年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单位。重点检查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订和落实情况;施工、生产作业场所安全防护情况;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情况;事故应急预案制订和救援演练情况;职工和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和遵章守纪情况;特种作业和重要岗位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

(二)排查治理内容:

1、水利工程建设。以重点工程和小水电工程为重点,防范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施工、监理等单位安全责任落实和安全保障措施;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和施工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在建工程防汛安全责任制、度汛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高边坡、地下洞室、基坑、起重机、塔带机、摸板、脚手架等危险源的安全防范措施;小水电工程项目立项审批等许可手续是否完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安全。

2、水利工程运行。以小(二)型以上水库和病险山塘为重点,严防垮坝事故。主要包括: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和水库安全运行各项规章制度;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制订和事故救援演练;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水雨情测报通信预警设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前期工作、施工安排、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蓄水运行、巡视检查和调度运用方案;小型水库的管理机构、看护人员、养护经费和日常巡查。

3、农村水电站建设和运行。以农村水电站、在建工程为重点,对水能开发、项目审批、资质审查和验收投产等环节严格把关,规范农村水电工程建设市场。主要包括:水库电站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措施;无规划、无审查、无监管、无验收的“四无”水电站的清查和整改;已建电站分类安全管理和“两票三制”执行情况;民营和小型股份制水电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和制度建设;农村水电企业设备检修、安全试验。

4、水利资源开发。以河道采砂、制砂企业为重点,主要包括:采砂、制砂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警示制度。

5、渔业生产。以渔船安全生产为重点,主要包括:渔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应急预案的制订;渔船的安全适航性能,渔船救生、信号设备配备。

二、工作目标

在20*年开展水利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进一步落实各级水工程管理单位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水利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基层基础,全面落实安全措施;全面排查水利(渔业)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治理,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监控长效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确保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100%,为实现我市水利(渔业)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点时段

(一)第一时段(20*年4月15日前):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各单位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水利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工作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抓紧整改20*年水利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重点隐患,凡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整改的,务必于4月底前整改到位;暂时难以完成整改的,也要列出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控。

2、各单位要以水利施工、水库运行、农村水电、水利资源开发、渔业生产等为重点,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及时整改隐患,加强应急值守和巡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3、全力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灾救灾和受损水利基础设施修复、重建工作,防范次生灾害和安全事故。做好农村水电供电安全工作,确保抢险农村水电设施人员作业安全;加强水利工程监测和管护工作,保障工程安全;进一步做好水文站点、监测报汛设备设施的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保障水文安全测报。

正在开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相结合,务求实效,确保水利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第二时段(20*年5月至9月):围绕汛期和奥运会期间安全,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针对这一时期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切实做好病险水库、水电站和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工作,制定防汛安全责任制和度汛方案,加快隐患治理和除险加固进度,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落实防洪、防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各项措施,严防引发事故灾难。

2、开展以预防坍塌、起重机械与脚手架倒塌和规范施工人员劳动保护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小水电站建设管理体制,开展农村小水电安全生产大检查,进一步清查整改违规水电站;组织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管理专项检查,加大安全整治力度,坚决治理乱采滥挖;结合防汛开展汛前安全生产检查,深入排查事故隐患,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确保安全度汛和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

3、6月份积极参与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全省水利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安全奥运”,组织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省厅举办的水利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普及安全知识,传播安全文化。

(三)第三时段(20*年10月至12月):针对第四季度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恶劣天气多发的特点,深入推进隐患治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1、加强秋季水利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冬季防寒、防冻、防火和防煤气中毒工作,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出现年底为抢工期、赶进度,忽视安全,违章作业,确保施工安全;加强冬季渔业捕捞安全生产工作,严防翻船溺水事故的发生。

2、认真总结全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水利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四、排查治理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周水谷,副组长陆江华,成员王桂生、周乾良、徐水清、祝春妃、刘曙光、郑津、祝秋英、郑香英、杨文荣、毛欢书、郑居民、杨洪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隐患排查工作要突出四个重点,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农村水电、水利资源开发、渔业生产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汛期、奥运会期间、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切实加大排查和治理工作力度,坚决遏制责任事故发生。一般隐患要及时整改,对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或一时难以排除的重大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重大隐患治理实行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一对一”监控。对因整改不到位和整改不力引发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9篇

为吸取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震灾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我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地震局就加强震情监视和应急处置工作下发了紧急通知,现就进一步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了防震减灾相关体系建设,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市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当前地震灾害面临的新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严峻的防灾工作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当前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真正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强化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定期地播放、刊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特别是在“5.12”与“7.28”防震减灾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重点时段和活动中,市地震局要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组织和协调新闻单位刊登防震减灾公益广告,编写和印制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大力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共同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要抓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阵地和科普基地建设,积极开设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增强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各中小学校要结合自然、地理等课程,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要在教育网站上链接相关防震减灾知识和视频宣传片。有条件的中学,可结合学生兴趣小组,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室,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地震基础知识学习。完善现有地震台站设施和功能,充分发挥地震台站科普宣传作用,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创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进一步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管理的各项体系建设,在原有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强化管理,细化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应急措施,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落实应急救援队伍。

市地震局要切实做好全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地震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要加强对我市地震台、各前兆观测点和宏观群测点的管理,确保信息节点24小时正常运行,准确传输相关数据,保证地震监测台站设施不受外界干扰,严厉打击破坏地震监测站的设备设施、房屋建筑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准确收集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分析会商,主动、及时地向上级报告信息,积极为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严防地震谣传、误传的发生。继续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等“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要制订“三网一员”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配备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形成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将地震应急体系纳入全市抗灾防灾大体系统一规划、建设,重新修订地震应急专项预案,建立指挥平台,加强应急通信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实现与市应急平台对接,构建上下贯通、保障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

市住建委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在项目选址上,应尽量避开抗震不利地段;在项目设计、审查上,要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在项目审批上,有关部门应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审批的重要内容,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市民政局要做好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积极推进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增加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适应性品种和数量。建立应急救灾物资调拨和运输网络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共同做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市房管中心要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指导各社区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社区每年开展2次地震宣传活动,努力丰富活动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积极组织社区参加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示范社区建设。

市教育体育局要加强对中小学校的应急演练管理工作,认真部署,精心组织,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排查消除隐患、常规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安全工作,提高师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结合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编制学校建筑抗震性能加固改造工作方案,合理确定校舍加固改造、重建工程时间。

市财政局要在保证地震部门基本经费支出的前提下,还应安排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群测群防、地震台站建设和运行等财政经常性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