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图像诊断

时间:2023-09-27 09:37:34

导语:在医学图像诊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图像诊断

第1篇

随着信息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于临床,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正体层成像(positiveelectrontomography,pet)、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及数字放射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在客观上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标准化、规范化。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1-4]。pacs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2,4]。

pacs是一个传输医学图像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信息传送的先决条件。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是第一个广为接受的全球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它利用标准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网络环境来实现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直接联网[3]。因此,pacs是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构架,dicom3.0标准则是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

1998年我院放射科与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简称gehw)合作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进行医学数字化影像采集、传输、处理、中心存储和管理。

材料与方法

一、系统环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务器:戴尔(dell)poweredge2300服务器(奔腾ⅱ400mhzcpu,128mb动态内存,9.0gb热插拔sici硬盘×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网卡;500w不间断电源(ups)。

2.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医学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2.0,128mb静态内存,20in(1in=2.54cm)彩显,1280×1024显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胶片打印机: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医学图像浏览终端:7台,奔腾ⅱ350~400mhz/奔腾ⅲ450mhzcpu,64~128mb内存,8mb显存,6gb~8.4gb硬盘,15in~17in显示器,10mbps以太网(ethernet)网卡,ethernet接口。

6.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打印服务器:2台图像浏览终端兼作打印服务器。

7.激光打印机:惠普(hp)laserjet6lgold×2。

8.集线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传输介质:细缆(thinnet);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电缆。

10.网络结构:星形总线拓扑(starbustopology)结构。

(二)软件

1.操作系统: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务器:windowsnt4.0server(版);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

3.网络浏览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开发软件:borlandc++builder4.2。

6.医学图像浏览终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gehw医疗诊断报告1.0。

8.刻录机驱动软件:gear4.2。

(三)系统结构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标准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细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过光纤电缆与激光胶片打印机相连,进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统构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网络:以太网络;t-bnc:同轴电缆接插件t型连接器;terminator:终结器;transceiver:收发器;utp:无屏蔽双绞线;thinnetcoaxialcable:细同轴电缆

1.数字化图像采集子系统:从螺旋ct、mri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至dicom服务器,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2.数字化图像回传子系统:将中心存储的图像数据回传给螺旋ct、mri等数字影像设备,供打印、对比及后处理(三维重建等)。

3.医学图像处理子系统:在aw工作站及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上进行调节窗宽/窗位、单幅/多幅显示、局域/全图放大、定量测量(ct值、距离、角度、面积)、连续播放和各种图像标注等。

第2篇

内容摘要: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学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影像医学中。现在医学上的各种检查仪器越来越精密,功能更加完善,图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为医学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信息的融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诊断病情的。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学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医学影像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影像融合对医学影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 影像融合 诊断

一、影像融合

医学影像融合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像信息进行融合。其中包括将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进行数据协同和匹配,得到一个新的影像信息来获得对病情更好的观测,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使诊断更加准确、具象。 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 影像融合的趋势

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其中的超声、放射等早就被应用到医学的诊断上,但是,面对不同病人的各种症状,单一的影像检查已经不足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因此,影像融合越来越成为医学中的焦点,人们更希望通过多重的影像检查、比较和分析,使检查结果更准确,更好的辅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提高了医学诊断的综合水平,对于推动影像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医学影像的融合不仅可以对诊断锦上添花,还可以为治疗提供帮助。例如:X线、超声、聚焦和磁共振结合在一起进行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将推动医学影像学的更新与发展。 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医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需要影响融合

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也包括医学影像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实施,图像后期处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影像的融合技术就是后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前后技术的同步才能更好的将影像学的好处发挥出来。

2、影像融合使检查更全面准确

影像学的检查手段是很多的,从B超到射线再到CT等,每项检查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正因为这样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每项检查都有单一局限性,只能准确的体现一方面的数据值,不利于诊断病情。影像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

3、临床诊断需要影像融合

一切的检查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临床治疗,影像诊断一样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影响的融合,集中了多项单一检查的优势,呈现的图像更清晰,更便于医生的判断,使诊断更清晰准确,也就能根据诊断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辅助临床治疗。 影响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应用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诊断技术,最后要得到的都是这项技术所能诊断出来的信息。影像的融合首先要实施对信息的融合,图像数据的转换是理解是关键。而图像的转换时将不同检查设备检测的图像信息进行格式的转换和调整,使其更逼真的呈现出检测部位的状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建立图像数据库是比较直观和易于提取信息的。

还有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几项技术的融合,使影像融合后的检查更加具体详细。

影像融合的方法:界标配对、表面相合法、空间力矩配对、交叉相关法。

四、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学已经把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将各项检查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将影像融合重新现出清晰度高、高质量的影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价值: 帮助临床诊断

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将检查部位的结构和周边组织清楚地呈现出来,通过影像诊断,医生能够更加了解检测部位的组织形态是否发生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很多疾病早期的病变都是不太明显了,一旦没被发现就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可以通过区域放大将组织的差异标注出来,便于观察和诊断,能够及时的发现病变,减少漏诊的情况。 有助于手术的治疗

影像融合的中,结合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状况和空间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融合后的图像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提供实时显示,也为术后的观察提供了方便。 有助于医学研究

影像的融合结合了多项检查的优势,提供的影像信息更全面清晰,病理特征更明显,是医学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为以后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好的依据。

结语: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将多项检查的优点,经过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处理重新形成新的图像。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一次伟大的更新,它将各种各种技术综合运用到医学的检查和诊断上,推动了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云,李绍林;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新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2]李熙莹;黄镜荣;;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吴疆;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张孝飞,王强,韦春荣,王至诚,张福北;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综述[J];广西科学;2002年01期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CT诊断;实验教学

CT诊断学是利用影像表现的特点在临床医学上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手段;是借助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在不同人体层面显示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状态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目的一门课程[1]。本文结合CT诊断实验教学的顺利、有效地开展,对CT诊断实验进行数字化教学进行初步探索,现阐述如下。

1 CT诊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CT诊断实验教学是一门以人体正常与异常的CT影像图像学习为主的一门课程。直到现在,CT诊断实验教学是以CT照片作为实验课载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带教时,教师总是先复习理论内容,再让学生结合理论进行阅片观摩。对CT图像只是简单地描述讲解,真正让学生单独独立思考阅片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当学生较多时,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导致学生看不清CT照片上的图像,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记忆过程,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若分组过多,超过教学时间安排,也会加重教学任务[2]。由于CT照片上的影像较小,不利于多个学生同时观察;另一方面,CT照片影像是电子打印的照片,存放的时间如果过长,照片易变质、老化,使有用的诊断信息丢失。另外,CT照片的反复使用会造成损坏、丢失、错放等现象,相应附于每个CT袋上的文字描述也易出现张冠李戴,也会影响CT诊断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能依赖大量的阅片和书本上的病例进行对比,才能逐步地体会到一些诊断方法[3]。所以,CT实验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2 CT诊断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CT检查的图像打印形成CT照片图像,难于做到与相关影像如:病理切片、内镜等影像同时对照观察,更难做到实现动态图像的直观交互式观摩和教学[4]。因此,CT诊断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通过CT数字化实验教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当我们把用于CT诊断实验教学的资料进行数字化整合后,学生就可以从大量的CT教学的数字化影像进行阅读;从理论课的理性认识转变为实验课感性认识的过程。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与思考"CT诊断学"在人体解剖学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临床疾病诊断上的价值,为以后学生从事CT诊断临床实践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对CT诊断思维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

3 CT诊断学数字化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

CT诊断实验教学主要是经过观察人体不同部位的切面图像,再通过分析、归纳、综合临床资料及人体切面影像资料而做出的检查结论。因此,在CT诊断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大量清晰的影像资料,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再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种正常或异常CT影像的表现[5]。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采用全方位的电化教学及计算机应用教学手段,已经逐渐成为目前、甚至将来CT诊断实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6]。我们设想:学生在上实验课时,能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料库给予的有关本次实验课CT诊断的数字化影像图片,进行计算机浏览,使学生接触到的实验课程的信息量大,效率高,能充分发挥人机互动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效地解决目前CT诊断教学照片资料不足及教学片的保存、整理、管理等问题。还可以将部分已经数字化的实验教学资料内容作为学生课后进行思考、研究、深造的作业到校园网,可以实现CT诊断教学的网络化,让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主动地学习,便于学生在课后继续有效地学习,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内容。

4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料的组建

4.1将原有CT诊断教学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 将原有用于CT实验教学用的CT病例照片,通过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相机拍摄转换成数字化图像;也可把原来用于理论教学的类似胶片的幻灯片通过扫描仪扫描成数字化图像。

4.2不断收集和补充教学医院CT室CT诊断资料,将其数字化处理 在教学医院CT室的CT诊断临床实践工作中,应当注意不断收集扫描图像质量较好的典型病例用于实验教学;把新收集的CT照片及时用扫描仪扫描或用数码相机拍摄成数字化图像,在加入到数字化实验课程资料库。使资料库在长时间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4.3合理利用网络上的CT诊断资源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与CT诊断实验教学相关的内容,国内外也有许多优秀的CT诊断学专业网站,可以充分利用与借鉴。此外尚可利用医用的PACS网,收集更多的教学图像资料,加快CT图像的收集速度,大大丰富图像数量和内容。因此,只要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发现有教学意义的CT图像,可直接发送到教学系统的网络上,增加数字化图像的来源。

4.4将CT图像编入文字资料 在CT图像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料的处理中,把CT诊断图片资料要进行文字信息逐条处理,再输入,进行CT影像的分类、分析,显示出CT数字化图像的特色。其方法是将CT图像与文字数据在网络环境下集成数字化实验资料,把CT诊断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与实验的CT数字图像课件进行收集与链接,成为学生在课后复习、自主性学习和老师教学的重要资源。

5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的改革

在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利用CT数字化影像资源过程时,首先要介绍病例情况,然后简要地回顾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为主,适当加以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提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病变征象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然后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做出病变的定性诊断、可疑诊断及所必须进行的鉴别诊断。教师要在课内及时做出恰当有教益的分析和评价。

6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的建立

当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建立起数字化图像实验教学图像库后,则要求将CT数字化图像放置在供医学影像专业的电脑内或刻录在光盘内;每间实验室配备30台供学生用的电脑,要基本能达到或满足"一人一机"的要求。在老师用多媒体示教完毕后,学生可在实验室内自行在电脑上查阅、检索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图库[7]。本探讨设想的做法是:先运用"教学辅助打包软件"把CT诊断数字化图像内的典型病例"打包",然后把"教学辅助解包软件"放置在学生操作的电脑内实使用。使学生可以随意翻阅教学病例的基本资料、病史,还具备CT诊断影像的一些后处理功能,达到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7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CT诊断的实验教学中可用数字化影像进行教学;但其课程的建设是渐进、漫长的过程,尚需要继续不断地完善,本文认为有如下问题仍值得商榷:①由于网络的原因,图像稳定性欠佳,遇到图片量较多的阅片,其速度可能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在需要更新资料,不能在原有的资料上补充,而是要全部覆盖,才能完成。②数字化实验教学课堂上,由于电脑多,彼此之间并未形成网络连接,不能实现同步操作及更新,带教老师只能逐台电脑进行补充资料,多次重复操作,增加老师的工作量,耽误教学实间。③目前,计算机网络仍然能损失原来用CT照片记录下来的典型病例。此外,尚有些教学病例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没有受到重视。因此,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重新扫描成数字化图像尽可能保留下来。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崭新而高效的教学模式,它拓宽了教学的平台,改革了传统CT诊断实验教学的弊端[8],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的操作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且能在实验教学的活动中,经过主动向老师发问,主动介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而且还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进度,使学生自己由过去的单向被动的学习转向为人机互动的双向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学习的思维活动。并且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的图像和带教老师的讲解 ,采取设置问题、提问、反问等启发式教学方式,充分给予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学生学习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字化实验教学,突破了观片灯-照片实习课无法观察到的动态影像,将CT图像与人体解剖图谱、手术与病理图谱对照,比静态图像或照片的观察更为全面,更准确。真可谓"百闻不如一见",对促进教学改革、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对培养新型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蒋涛,杨开颜,彭朋,等.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0,11(9):62-63.

[3]刘平.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5):1195-1196.

[4]孙琼芳,涂蓉.医学影像学数字化实验课程建设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 367-369.

[5]龙学颖,王小宜,彭光春,等.数字化资料库的构建及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3):79-80.

第4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第5篇

当一名面瘫、言语不清、有中风病史的老年患者到达急诊科时,能否在其出现永久性脑损伤前检查出问题?

当平片浏览让医师缺少诊断信心,每天大量的三维影像数据后处理又使工作堆积如山时,如何在资源与效率之间做出两难选择?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关注如何利用海量的临床数据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如何加快从图像到诊断的全过程,如何运用“云技术”在大数据时代提供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这一背景下,飞利浦推出了全新第二代网络工作站――IntelliSpace Portal星云三维影像诊断中心,它是由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依托北美KLAS评比蝉联8年冠军的工作站技术研发和生产,可连接并处理CT、MR和核医学、超声以及DSA、iXR影像,并提供成熟的临床应用软件、工作流程和协同工具,强大的一站式应用服务器还具备零点击预处理功能,帮助减少大量耗时的后处理操作,充分利用医院设备资源,使业务量提高80%!

随处可及的影像诊断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医院的诊疗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化检查结果,CT、磁共振等医学影像检查普遍应用,随之而来的是医学影像数据海量增长,不仅给数据中心造成巨大压力,也为医师的快捷诊断带来阻力。医疗领域在大数据时代迫切需要构建实时、便捷、全方位的应用系统,帮助医师从海量数据中随时提取有用信息,提高诊断效率。而飞利浦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结合Web Collaborator Collaboration网络协作智能工具,能将任何一台移动设备转变成一个真正的多影像医学图像浏览器,通过PACS工作站、个人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实时地执行日常工作任务;并可在任何地方随时随地浏览CT、MR及核医学图像,不必移步到专用的工作站就能够完成3D交互读片和诊断。

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凭借飞利浦独有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通过一站式服务器提供应用软件,使用图像自动处理功能及丰富的手动操作功能简化工作流程。当面对急诊科患者的诊断时,医师不必再耗费宝贵时间查找患者以前的图像资料,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能够预先提取所有以前的图像资料,并将它们与最新的图像资料一起传送到本地文件夹,方便进行快速比较。同时,它还可与飞利浦MDC PACS、IntelliSpace PACS以及其他品牌的PACS连接,医师无需移步即可完成整个病例的浏览、分析和诊断。在PACS上无需用户名和密码即可启动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的应用程序软件,与他人分享和讨论和诊断结果,并通过DICOM格式轻松传输图像资料。

此外,通过增强型零点击功能选项,飞利浦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能够自动进行图像预处理,有效简化了后处理流程、加快了后处理速度。在用户从目录中选择图像之前,它已预先自动启动繁杂的数据预处理工作,此功能可用于血管高级分析、心脏血管综合分析、结肠内窥镜图像的自动组织分割和血管提取,从而帮助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诊断信心。

交互高效的诊疗手段

在进行诊断讨论和医疗决策时,放射科医师和临床医师一起面对面地讨论交流,无疑是最高效的临床合作方式。飞利浦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独有的交互式诊断理念将成为了解临床实践、进行密切交流、提高诊疗水平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6篇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我国医疗技术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进步。比如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临床上将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到肿瘤放射治疗当中,主要是通过将定向技术、影像学技术以及临床显微外科技术有效通过信息科学技术融合起来,以达到协助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更好的给医生提供相关治疗数据以及放射治疗入路,大大将治疗过程中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1]。临床采取放射性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主要是在人体中进行临床能量传递,以达到杀死患者体内癌细胞的疗效,这种治疗方式是癌症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有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临床上有65%的临床肿瘤患者在院接受治疗期间均须使用放射治疗进行干预。本文探究观察肿瘤放射治疗中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肿瘤放射治疗患者90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即研究组患者采取肿瘤放射治疗中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进行治疗(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治疗(45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年龄均42~73岁之间,经常规临床检查,参与研究的患者在年龄与其他基本资料等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患者的机体肿瘤病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肿瘤位置的移动或者是肿瘤增大、扩散等现象,导致医生在对患者采取治疗期间,出现不能对患者肿瘤切除或者是不能对患者肿瘤采取完全切除手术的情况,因此医生在采取治疗手段是要对患者的肿瘤状况进行明确的诊断,并根据相应的诊断结果对患者采取放射治疗等措施干预,同时在超声技术的临床指导操作下进行一系列的穿刺活检措施。临床上针对于囊性肿瘤或者是积水性肿瘤患者的治疗采取的方式是在患者的病变肿瘤中的硬膜进行穿刺抽吸干预,以有效达到减压效果,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病灶所导致的占位效应,为患者的临床手术工作带来更大的空间,最终减少患者治疗期间可能遭受的损伤。为了更好的治疗肿瘤患者,临床上出去放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是根据患者肿瘤位置以及肿瘤数量、大小等进行放射源植入,再植入期间结合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充分将该技术中的定位技术、CT技术发挥出来,能显著的协助医生对患者肿瘤移位进行跟踪定位,最终有效的协助医生将放射源科学、准确的均匀放置到患者机体肿瘤瘤体中。医生在治疗阶段能准确的根据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对患者机体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对瘤体进行清晰的观察肿瘤的病变情况,能帮助医生定位肿瘤位置并协助医生准确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能对患者肿瘤的周围组织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积水等并发症现象进行进一步外科措施干预[2]。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病患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患者临床手术肿瘤切除率结果比较。临床效果抓哟包括有效、无效,其中治疗有效表示患者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后,治疗准确有效,患者机体肿瘤完全切除,症状消失。无效表示患者治疗后,症状仍旧存在,没有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1.0相关研究软件对数据进行研究和处理,计数资料主要以百分比来进行表示,而计量资料主要以(x-±s)来表示。P值低于0.05显示数据比较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良的有42例,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式进行干预治疗,临床治疗优良的有32例,总有效率为71.1%;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有4例,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达到8.8%;对照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有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手术准确率结果比较研究组患者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手术准确例有42例,准确率达到93.3%;对照组患者手术准确例有30例,手术准确率达到66.7%;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我国在临床肿瘤放射治疗中已经广泛应用了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进行协助治疗。医生通过利用该技术对患者机体中的肿瘤位置以及肿瘤大小等疾病症状进行观察,有效的获取了患者机体中的肿瘤组织情况,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相当准确的定位,同时也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了相对比较灵敏的肿瘤临床诊断度,进而有效的优化了医生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有效的优化了医生放射治疗干预的相应照射剂量的控制和调配,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根据该图像融合技术,针对于后期医生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方案中的肿瘤切除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3]。根据先进的导航定位技术,能准确清晰的定位到患者体中肿瘤的位置,大大提高了医生手术治疗的准确性以及切除率。经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患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达到8.8%;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研究组患者应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后,手术准确例有42例,准确率达到93.3%;对照组患者手术准确例有30例,手术准确率达到66.7%,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用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导航精准性,及时帮助医护人员纠正由于患者机体中的靶点移位所带来的误差诊断。同时,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及时的发现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可能并发出的并发病现象,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永斌.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医,2016,30(9):672-673.

[2]张海南,汤日杰,张书旭,等.CT/MRI融合图像在盆腔肿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5).

第7篇

关键词:MATLAB GUI 眼底血管造影 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05-02

眼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眼底即视网膜位于眼球最内侧,是视觉神经实现其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睛的大部分病变来自于眼底,眼底组织结构的病变与全身组织器官和系统疾病,尤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等疾病联系紧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是检查眼底血管情况的重要临床检查方法,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得到的图像可以反映眼底的多方面病理生理特性,因此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对临床诊断、预后评价、治疗、疗效观察和发病机理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可以反映眼底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病理生理变化等多项指标。

目前有很多处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的软件,但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不足或不符合个人需求,因此根据个人需求而单独编写的处理软件就十分重要。利用Visual C++编写只适合于专业人员,VC++的编写比较复杂,而且可扩展性不好。而MATLAB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MATLAB软件语言简洁,可读性好、工能强大。图像工具箱包括许多经典的处理图像方法,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自己添加相应功能,进而可以大大提高处理图像的技术,提高了医学图像处理的效率。MATLAB的运算和图形显示功能十分强大,使图像处理变的更简单直观。MATLAB有很好地矩阵运算技术,可以方便的处理医学上的数字图像。因此,在MATLAB环境下,实现医学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价值。

1 简介

此项目利用了MATLAB的GUI设计出软件的界面,包括标题栏,菜单栏,图像显示区,功能按钮等。GUI是一个包含了使用户能够执行交互式任务的设备或者组件图形显示。GUI组件主要有menus、toolbars、pushbuttons、radiobuttons、listboxes和sliders等。每一个组件包括GUI都和一个或多个回调函数相关联。

新建MATLAB-GUI,添加菜单项,根据用户的需要改变菜单个数和名称。此系统菜单栏包括“文件”、“图像处理”、“帮助”。“文件”下拉菜单包括:读入图像、保存、另存为、关闭、退出。图像处理下拉菜单包括:对比度、图像反色、直方图均衡、灰度变换、拉伸、滤波、边缘提取、面积测量。帮助菜单项为显示帮助信息。进行界面设计,可以根据临床的特殊需要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界面。

2 功能介绍

对图像进行对比度的调节可以突出眼底血管的重要部位,增强感兴趣的特征,抑制不感兴趣的特征,帮助医生更好的观察眼底病变部位。

(2)图像的取反。利用取反功能可以实现图像的重点突出,有利于病变位置图像的的识别。

这种变换方法可以实现病变位置的凸显,利于医生快速寻找疾病位置,加快诊断速度。

(5)拉伸,对图像的多方面的动态的范围进行更改,特别是对比度的明显增强是血管管壁清晰地呈现。

(6)滤波,高通滤波地功能为突出图像的边缘和细节,使得图像的边缘更加清晰。给高通滤波加上较小的偏移量,偏移量与将滤波器乘以一个大于1的常数结合起来实现高频强调滤波。

3 总结

此项目旨在提供一个平台,方便临床需求添加定向功能。该系统的后续发展方向为:

(1)增加边缘提取及任意面积的测量。

(2)增加处理非灰度图像的能力。因为图像在函数进行灰度化处理的过程中会失去一些特性,不利于医生的正确诊断。

(3)根据眼科的具体要求增加相关的功能,实现多方向发展。

(4)开发数据库,将此系统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方便快速的阅读医学图像。

眼底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应用对眼科进行眼底疾病的阅片和诊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很多病变给出了量化的参数,对于病例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经多次验证,此系统不仅可以处理眼底血管造影图像,对于大部分格式的医学图像都可以处理,并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理生理要求增加新的功能,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崔栋,刘敏敏,张光玉.BP神经网络在眼底造影图像分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1,28(1):2395.

[2] 崔栋,郭永新,焦青,等.眼底造影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与对比[J].微型机与应用,2011,30(14):34.

[3] 冯伍,钟田亮.Matlab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6):42.

[4] 张敏,洪汉玉.通过MATLAB GUI实现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5):6156.

第8篇

关键词:低剂量胸部CT;肺癌复查;临床应用探究

在临床医学中,CT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由于其辐射水平较高对周围人员的健康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损害,对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一直以来,如何在不降低CT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剂量的使用进而减少CT辐射对患者造成的损害是临床医学一直在寻求解决的问题。通过不断的临床探究,低剂量的CT检测技术逐步被发明。一经投入到临床应用后便立即成为一种主流的检测方式。在对肺癌患者进行复查筛选中,应用低剂量CT成像技g的检测方式也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对我院在2014年5月~2016年5月接受治疗的肺癌复查患者80例进行临床探究,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2016年5月接受治疗的肺癌复查患者80例进行临床探究,其中男50例,女性30例。并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35~72岁,平均年龄(55.2±8.7)岁。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的10 d内进行常规的CT扫描[1]。

1.2使用仪器与参数设置 采用64排128层Defintion西门子螺旋CT机。常规组CT扫描时,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80 mA,层厚设置为5 mm,螺距设置为5 mm。对照组采用Care Dose 4D技术进行低剂量(low dose)CT扫描,在定位像扫描时,先检测出每位患者不同厚度及部位所需要的、得到最佳图像的最小剂量,然后在轴扫或螺旋扫描时,根据定位像扫描测得的位置剂量,随着移动位置的不同,用不同的剂量进行扫描。

1.3方法 对患者CT扫描后的图像全部由指定的2位以上富有临床经验的放射科临床诊断医师进行盲阅,从图像质量、临床需求以及评分标准等三个方面分别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评分,然后以2人评分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评分值。

1.4评分标准 ①图像质量诊断:对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重点需要关注患者组织器官的边缘以及密度,还有图像的伪影、噪声4个方面。每一项合格后记为1分,大部分合格记为0.5分,不合格则记为0分[2]。患者得分为3.5分以上为优,3.0~3.4分为良,得分2.5~2.9分为合格,2.5分以下为不合格,患者得分2.5分以上诊断为需求阈值。②临床需求诊断:临床需求诊断对应的要重点对患者CT图像上的常见并发症状进行诊断,标准为:患者的所有并发症状全部能够明确诊断而且范围确定,患者得分为3分;所有并发症状全部能够确定但患者的范围确定并不准确,得分为2分;患者的部分并发症中能够确定,且只有一小部分范围能够确定得分为1分;全部无法确定记为0分。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探究中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当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CT图像质量、临床需求以及CTDvol和DLP评分见表1。

通过表1可以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图像得分分别为(3.708±0.705)、(3.031±0.441),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CTDvol得分为(19.254±1.546)mGy,明显优于对照组(10.132±1.105)mGy。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复杂,在不断提高临床诊断效果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辐射。目前在医疗设备中CT扫描设备所造成的污染几乎是最严重的。一直以来如何在不影响CT成像效果的前提下而降低辐射剂量的使用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学所要探究的问题。因此低剂量CT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很快这种检测技术就成为临床上一种主流检测技术。但是目前低剂量CT检测技术还仍然只是局限在具有良好的对比度的器官疾病中,如肺部疾病、结石性疾病,应用范围并未扩大。

本文通过我院80例肺癌复查患者应用低剂量CT检测技术,从临床需求的角度验证了低剂量CT技术的应用效果。治疗组40例患者中几乎全部被检测出,分别从图像质量、临床需求角度以及CTDvol和 DLP 4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于肺癌复查患者进行临床检测时可以通过应用低剂量的胸部CT成像技术进行检测。通过本次医学探究,验证了低剂量胸部CT成像技术的临床效果,不存在其图像质量低于常规CT检测的问题,而且降低了对复查患者的辐射损害,应该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ODU8;全数字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SW-2100

随着超声诊断仪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专用眼A /B超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眼部疾病的诊断,该仪器是专业为眼科疾病诊断而设计的局部解剖和数值测定超声诊断仪[1]。本研究采用ODU8全数字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及已上市的同类仪器SW-2100对42例病例采集B超图像及A超测量数据,比较两者图像的优良率以及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7月~12月临床需要眼科超声诊断和眼轴生物参数测量的42例病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所有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9.5±21.4)岁,年龄11~87岁,中位年龄48岁,年龄均匀分布。

病种:临床需要眼科超声诊断和眼轴生物测量的患者,如白内障、高度近视、玻璃体积血、玻璃体混浊、脉络膜脱离等,具有以上病症的为阳性病例,否则为阴性病例。

1.2仪器 采用ODU8全数字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徐州市凯信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SW-2100 A-B超声诊断仪,天津索维公司生产。

1.3方法 A超:采用10.0 MHz A探头直接接触角膜,每眼测量8次,8组前房的深度、晶体的厚度和眼轴长度数据,记录各自的平均值,使用SRK-T人工晶体计算公式(输入相同的K1、K2值和A常数),计算人工晶体,出具检查报告。

B超:采用10.0 MHz 机械扇扫B型探头直接接触眼睑,需经过系统调节使图像清晰, 针对不同病例采用各种不同切面进行探查以识别和观察眼,出具检查报告,评价两种仪器的B超图像质量。

1.4统计处理 统计所采用的软件为SPSS 2.0分析,对A超测量值采用了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定量指标的描述将计算例数、均数、标准差。分类指标的描述用各类的例数、百分数。

2 结果

2.1 B超图像有效性评价 接受B超诊断的受试者中阳性病例为29例,阴性病例为13例,阳性率为69.05%。ODU8 B超图像优良率为97.6%,SW-2100 B超图像优良率为100%,说明二者B超图像质量都很高,并且检测能力相当。

ODU8 B超图像形态轮廓评价为"优"的百分为100%,高于SW-2100的95.2%;ODU8细腻程度评价为"优"的百分为100%,明显高于SW-2100的33.3%;ODU8视网膜结构图像评价为"优"的百分为100%,高于SW-2100的97.6%;ODU8玻璃体显示图像评价为"优"的百分比为97.6%,明显高于SW-2100的28.6%。各项分项指标也说明ODU8 B超的图像图像质量很高。

2.2 A超测量数据有效性评价 ODU8和SW-2100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人工计算晶体度数的配对t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0、0.000、0.002、0.002,(P

2.3仪器安全性、稳定性评价 ODU8和SW-2100仪器在操作过程中无任何安全事件和产品故障发生,说明二者的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都很好。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某种能量,穿过人体形成图像,从而显示内部正常结构和病变的检查方法,是诊断学的一项重大突破[2]。眼A超与B超作为现代影像学检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眼内疾病的诊断及眼部手术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效果的评估方面[3]。ODU8全数字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通过发射超声波,经一系列信号处理显示出二维结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显示人眼活体剖面,能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及形态等,测量和计算眼球的各种数据,为临床提供病理解剖形态学改变的依据,来达到对疾病诊断与鉴别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ODU8全数字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进行眼部B超图像分析及A超测量,在测量结果、图像形态轮廓、细腻程度、视网膜结构图像、玻璃体显示图像等方面与SW-2100仪器检测能力相当,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一致,适用于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马水勤.浅论专用眼A /B超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