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15:15
导语:在企业经营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尽管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然而,我们国家建筑行业始终运行在旧的计划经济框架下,虽然世界市场经济洪流已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相关经营单位也不得不由于求生存而对其自身运营体制实施了一定的市场配套改革,但由于长时间以来传统经济体制和运营模式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其内部运营体系始终没有摆脱政府统配的计划经济操控模式。其还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行政部门独具的难以克服弊病,而且凸显着建筑设计行业特有的顽疾。其尚未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弊端。胎带来的相对开放市场之弱势体制依然发挥着负面效应。具体说就是始终也没改变建筑设计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无所事事,机构庞大、员工业务素质及责任心普遍偏低、工作管理混乱、经营效益持续下降甚至丧失活力的难堪局面。不容回避的说,地方保护政策及行业割据、无次序竞争市场亦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然而,归根结底,建筑设计企业自身的产权属性系决定其欠缺基本竞争素质的直接原因。
2、国家在建筑设计领域体制创新中所发挥的效能
我国的大部分建筑设计单位均属于国营性质,所以,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在建筑设计行业改革前期应该发挥助推器的功能。倘若不存在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给其编制出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那么,建筑设计领域的体制创新就没有基础性政策支撑,其将会艰难前行。然而,由于所有国有经营单位的体制改革均要应对很难处理的国营资产转购问题,政府和其下属部门在市场体制中作为一个普通经济实体角色是有其本应当持资本和利益的,此种地位和角色的长久效力发挥,必将导致对国营资本科学、公正评价的难以实施。此项特征在两千零一年前期的国有股份减持政策中即存在很明显的体现。至今,包括经济学领域及管理领域在内的所有专家学者都凝聚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企业内部产权分配体制系导致我们国家国营单位运营效益持续下滑的根本症结所在。没有完整、高效的产权体制作为基础,所有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均不是在本质上的彻底变革,只能算是形式上的走过场,甚至还可能延误改革上的绝好机会。实施产权体制变革一定要把原来的国营资本卖予本企业的管理者或感兴趣的外部经营者,将本经营单位的收益及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
3、产权体制变革及组织模式构建
建筑行业产权模式变革与组织构架建立是紧密而不可分的。建筑设计企业,作为一个业务含金量高、知识支撑性强的科技企业,它的产权构架和组织模式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其产权构架的确定亦就注定了它的组织模式及个性特征的建立。所以,我们不能受体制变革后组织构架具体表现形态的约束,不管其以公司模式组建,还是合营形式或是别的构建模式,只需其做到产权分明的单独经济运营即已完整实现了产权体制改革过程。在国营建筑设计经营实体的产权变革过程中,其所拥有国家资产的评估定价过程要遵循如下规则:(1)市场规则,在同样情况下,单位内部职工具有从优的购买权利;(2)在不存在既定规则的条件下,要实施协商、约定处理过程,尽力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本单位员工短时间实现不了购买下全部资产时,也允许运用租售的形式;(3)资源规则,购买产权过程必须是自觉愿意的行为表现,而且投资者必须获得相应股东的权利及义务;(4)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统一的规则,经营实体在更换法人代表之后,产权持有者享受本单位的全部产权且担负依法经营的职责和义务,行政部门享有接纳国家资产拍卖金及征缴税款的权利,而且在此基础上担负国家应给予的全部退休金、养老工资、基础社会医疗保险金等福利政策的实施;(5)因为无形资产是属于最难评定的,可通过依税前收益按相应比例提支的办法来实施,按利用十年期限完成的方式进行计算。
4、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
企业的经营战略就是给企业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具体到产权体制改革后的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就是:如何在进入WTO之后的新的市场环境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弱势,从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以谋求企业的健康发展。
5、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控制及企业文化
经营战略定位与目标
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和竞争结构分析,我们对化工贸易企业的业务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化工贸易企业的经营战略可定位如下:①属性定位———专业化贸易服务。从属性来看,化工贸易企业业务的目标顾客是重视服务品质的产品供货方和产品需求方,而目标客户“物超所值、降低成本”的利益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因此其属性是一种专业化的贸易服务,属性定位为专业化的贸易服务。②利益定位———物超所值,降低成本。从利益来看,化工贸易企业业务所提供的服务能够降低双方直接交易的成本,帮助产品生产商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让客户获得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因此利益定位为物超所值、降低成本。③价值定位———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价值来看,我们要思考的是化工贸易企业业务所提供的“物超所值、降低成本”的利益能够实现客户的什么最终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把化工贸易企业业务的价值定位理解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目标,经营战略实施分3年、2年两个阶段,并制定相应经营战略:第一阶段(2011~2013年):创新夯实核心能力阶段。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做大做强做专主业。第二阶段(2014~2015年):提升核心能力阶段,延伸产业链、打造新主业,全面实现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创新。打造现代贸易企业,实现发展水平、核心竞争力、企业品牌形象和区域影响力全面提升。
经营战略实施
【关键词】售电侧;市场改革;售电企业;经营策略
一、引言
现阶段,了解我国售电侧市场改革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售电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明确售电侧改革方向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售电企业不仅直接关系着售电侧改革的全局,同时还与人们的生活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因此发现现阶段售电企业在经营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对于我国电力体制的稳定运行以及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售电侧市场改革概述
1.改革方向
在电力体制中主要存在四方面的核心元素,即发电、输电、配电与售电。从电力市场的角度分析这四元素的商业属性,即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几乎实现了对输配电中心环节的垄断,并且在逐渐深入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着“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基本管理原则。而对于发电与售电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特性,尤其是对售电侧的市场改革,使得传统的运行格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针对售电侧,其基本改革方向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特点,向着绿色、智能和市场的方向前进,改革方向与目标的确定是电力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而确定的。因此,售电侧改革方向符合社会、市场与人们的共同需求。
2.改革的方法
(1)培养售电主体
首先,售电主体的培养是保证售电侧改革稳定发展的首要元素。只有保证售电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才能够表现出售电的商品属性,形成必要规模的市场竞争机制。
在培养售电主体的过程中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展开实施:针对区域性特点合理规划售电企业数目,在实现多售电公司统一竞争售电的过程中,还要保证配电经营的唯一性,即在众多的售电公司中只有1家可以拥有配电经营权,从而使得供电得到一定的保障。
其次,售电企业在成立的过程中市场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放宽约束条件,保证售电企业可以接受一切社会资本的投资。同时,为了保证售电市场的有序推进,在准入与退出机制上要明确相应的规范和条件,并保证市场可以发挥出有效的监督力度,从而保证市场权益可以得到全方位的维护。在培养多售电主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有效的售电侧的市场改革,还可以使得售电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从而保证售电服务质量,满足人们的需求。
(2)设立中立电力交易平台,规范交易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电力交易平台的确定上存在了很多的选择,但为了保证交易的有序进行,最好设置完全独立规范的电力交易机构或者是只对应交易环节的市场管理部门,从而保证对交易过程实现全方位的监督与控制,使其呈现出最大程度上的透明与公开。
在规范交易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自主双边交易,即在交易中明确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将各种交易注意事项形成规范性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文件,从而保证交易的各项事宜,如电价、期限以及其它相关要素可以保证一定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售电服务质量。
(3)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首要明确风险因素来源。一方面,改革自身即打破旧的稳定体系,在未形成成熟、稳定的新体系前,必须形成有效的试错纠错机制;另一方面,电力体制改革本质是电力市场化,市场化带来高效交易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必然体现。
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在售电侧实现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就总结出的问题进行风险的评估,对风险概率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投入必要的不同成本。此外,加强交易服务的公开程度,可以保证售电机制获得内外部的共同监督,从而降低内部风险出现的概率。
三、售电企业经营策略的构建
1.准确把握政策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其配套文件明确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路径,各省政策的制定、侧重都不尽相同,进展也不同。在理解、吃透政策的同时,要保持与政府改革部门的沟通联系,最好能参与政策的制定,最大限度的取得支持,最好能列入首批试点。
2.开拓用户市场
市场导向是保证售电企业稳定经营的主要元素,因此售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电力市场开拓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经济性等特征。在平衡市场与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将市场作为第一要素,从而保证效益的实现。在积极开拓电力市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增加市场的占有份额以外,要权衡企业的服务质量与用户的满意程度,保证市场开拓的有效性。
售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尽早固化相对稳定的用户,并需要在开拓电力市场的过程中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在业务推动扩展的过程中部门之间可以建立起积极良好的合作模式,从而保证经营理念的有效表达,保证供电服务具备一定的可靠性。
3.科学制定竞价策略,攫取最大利润
电价的合理化、标准化以及市场化制定是保证售电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制定电力竞价策略上需要充分结合国家及所在地下发的相关电改政策和交易规则,并且对用户用电量以及区域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考量,在其基础上实现对电价的合理性预测。另外,售电企业在同用户结算(收费)上须提供多种方案,如兜底价(即售电公司与用户协商确定用户电价,中标电价与目录电价差值由售电公司享有)、中标价提成(即中标价与目录电价差值,由售电公司和用户按约定比例分成)、兜底加提成(以上两种模式的融合)等等。
为了保证售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成本以及用户的权益,在电力计量设备的使用上,要保证其精度以及运行的稳定性。总而言之,明确电价政策规范制度,着重分析重点与难点,是保证电价合理性制定的重要途径。
4.加大电费的回收力度
电费难收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同时也构成了售电企业的主要困扰,为了保证售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大电费的回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举措。然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不能够兼得的困难。因此,平衡二者的关系是保证企业稳定运行的又一策略,其具体的内容如下:
实现电费收取方式的多样化,现阶段,扫码支付电费方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即便利了用户,售电企业也实现了对电费的回收,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益。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将工作细化。售电企业应该对其作出明确的注意事项说明,完善惩奖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态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系统,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等多个角度分析经营策略。但是售电企业在构建经营战略的同时要时刻将售电侧的改革方向作为引导,保证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以售电侧改革方向为企业的发展契机,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结论:综上所述,通过介绍售电侧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了现阶段售电企业应该如何完善经营策略的问题。售电侧改革是电力机制改革的必然走向,不仅可以增加电力市场的竞争活力,同时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电服务。因此,售电企业应该把握住售电侧改革的基本方向,走环保智能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还要贯彻国家的基本电力政策,实现运行管理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丁伟斌.中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关勇.提高电能效率目的下电网企业购售电风险度量与控制模型[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
[3]朱锐.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刘夏清.中国电力市场模式选择与电网企业战略重组研究[D].湖南大学,2003.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企业;周期波动;资本;土地
1 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波动特点
任何行业都存在周期波动现象,房地产也不例外。房地产存在供过于求、供求平衡和供不应求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同时也构成了房地产的整个波动周期。当房地产市场产生供过于求时,就会使房屋空置率高,房价变低;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时,说明房屋供不应求,这时房价会迅速增长,房屋空置率也会下降;只有在供求平衡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才是最稳定、最健康的。从供不应求至供过于求形成了房地产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是长期的并具有循环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个周期发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短期只会表现一种状态。
复苏、扩张、收缩、衰退四个周期过程是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都存在的。就房地产业而言,可细分为复苏与扩张、繁荣、危机与衰退以及萧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了扩张与收缩的房地产周期。在扩张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张导致对空间的需求增加,房地产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刺激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活动频繁。房地产项目开发活动的频繁出现,会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增大对相关产业需求,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收缩阶段,房地产市场就会出现不景气、衰退的局面,这个时候房地产市场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恶化,房价下降、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最终出现经济下滑,导致社会对空间需求下降的恶性循环。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互替,房价起始原点上扬,经历了扩张和收缩两个过程,最后落回价格原点,构成了一个循环周期,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房地产的周期波动。
2 房地产企业应对市场周期波动的经营措施
(1)业务组合策略。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多元化业务组合成为房地产企业有效规避单一业务经营风险的发展趋向和最佳选择。所谓业务组合是指企业在经营一种特长主业之外,同时再经营一种或几种辅助产业,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而此业务组合策略的多元化,既可以利用资本运作得以实现,又可以通过产品组合经营得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业务组合设计应以价值为导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业务组合选择方法非常灵活。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应遵守以下规则:①不偏离主营业务原则。从业务组合的定义可以看出,多元化业务组合是以主营业务为中心的,辅助业务只起辅助作用,任何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都不能凌驾在主营产品之上。不务正业,会导致整个经营失败。当然主营业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推陈出新也是非常好的想法,但不可操之过急,一定做好充分准备稳定过渡。②辅助主营业务原则。所谓业务辅助就是所经营的其他业务必须是为主营业务的推广与销售而设的。如果所经营的其他业务超出了这个范畴或者与主营业务没有任何依附关系,就不能称之为业务组合,而是多产品的经营。③易于经营原则。在业务经营上,辅助业务难度应次于主营业务,即辅助业务的生产、销售和推广必须保证易于经营,不得过分将时间和精力用在辅助业务上,减少对主营业务的关心。
作为主营业务的经营助手,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前提下,可从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提高主营业务形象等角度出发,不断开发新的辅助业务。譬如,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自成立30多年来先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使得香港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异常的暴涨和暴跌,极大的波动风险依然没有撼动“恒基地产”的稳健发展局面,其重要策略之一是走了多元业务组合的道路。在受到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处于收缩和衰退阶段,这个时候“恒基地产”收购油麻地小轮、中华煤气、美丽华酒店等企业并实现整个企业内部重组,利用自身的业务组合优势,有效地抵御了周期波动风险,使公司的地产主业顺利渡过难关。“恒基地产”的成功影射了一个道理,采取多元化业务组合的策略是企业有效规避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2)资本动作策略。①从“恒基地产”的经营策略可以看出,并购与重组可有效稳定现金流。“恒基地产”在遇到市场出现异常的暴涨和暴跌情况下,通过并购与重组实现多元化经营,减少了对主营业务的过度依赖,有效规避了周期波动风险。而且多元化经营可以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②业务组合经营有利于企业产生成本优势。在房地产的扩张阶段,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房地产衰退或萧条阶段,并购和重组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能有效地保持企业现金流稳定,降低周期波动带来的企业风险。③财务协同效应在防止房地产周期波动风险上的应用。财务协同效应就是在可融资环境下,利用企业间的合并,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有的企业有大量内部现金流但缺乏投资机会;有的企业内部现金流不足但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就可考虑企业之间融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此外,当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没有明显的高度相关时,风险分散化的目的就会达到。
(3)土地储备策略。房地产企业不论处于任何市场周期中都应当有良好的土地储备结构,它可以有效遏制房地产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稳定现有市场和获得未来的长足发展。目前,在房地产竞争如此激烈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土地储备是房地产企业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三个思考点如下:
①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管理体制,能够对企业科学的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计划。就土地储备而言,战略目标的规划应坚持“适度提前”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阶段更应该注重增加土地储备,以便满足市场恢复高涨时的大量土地需求。②应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和不同地段的开发价值,从多种渠道获得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储备结构。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发达的信息平台,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土地信息并合理分析土地潜质,积极参与招标、拍卖工作,争取获得成本低、潜质好的土地。③区位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土地储备策略。选地的时候要特别注重重点区域,重点区域存在重要的商机,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机会竞争到重点区域的土地。因此,在实际操作当中,还应注意一些不被人们重视,却存在巨大潜质的土地,如政府规划方向、工业园区外搬等。
3 结 论
房地产市场发展总的趋势会逐步向上,表现为有“起”有“伏”的周期性波动发展。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认识和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并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判断和果断地调整企业战略,这样才能使企业跟上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刘洪玉.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时代,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价值不言而喻。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有强烈的创品牌意识,而且也需要有强烈的品牌经营意识。本文在分析企业品牌经营重要性及品牌经营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品牌化经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企业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品牌经营是通过企业品牌实力的积累,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顾客忠诚度,形成品牌优势,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最终实现创立名牌与发展名牌。一方面,企业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企业品牌经营在企业经营中占据重要地位。品牌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其潜在价值有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由于客户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企业可以利用品牌的光环在投入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降低成本、提高单价和销量,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总额。这种潜在的品牌效应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价值源泉。
(二)企业品牌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品牌竞争时代的来临。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实施品牌经营策略。首先,实施企业品牌经营策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可能性。其次,实施企业品牌经营策略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今的时代已走入了品牌力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开始深化品牌认识,并倾向于购买有品牌的产品,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品牌又有了较为深刻的含义。作为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也是保证服务品质的基础,可以有效降低购买风险。
二、国有企业的品牌化经营策略分析
(一)树立品牌化经营意识。
品牌意识是企业对品牌作用的认识及运用品牌战略的自觉性。品牌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必须具备品牌化经营意识,要对企业的品牌进行正确决策、科学设计,并对品牌进行得力的保护。首先,真正意识到品牌对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的重要促进作用。要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企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要正确认识品牌经营的内涵。企业经营者要意识到品牌经营是一个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包括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视觉形象设计、核心理念确定、品牌符号运用、品牌场景设计、广告调性等一系列工作。而且,品牌建设并不是一个短期工程,要真正成为品牌,还要着手品牌个性、品牌认同、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完善。这样,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才会由形式到内容、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层到深入,从而完成由未知到理解、购买的转变,形成顾客忠诚。
(二)进行品牌经营的科学设计。
企业要成功开展品牌化经营策略就必须在强化品牌经营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品牌经营设计。首先,进行企业品牌分析,包括顾客分析、竞争者分析和自我品牌分析。进行完整的企业品牌分析是品牌经营的理论基础。品牌分析涉及品牌形象、品牌策略、品牌遗产、企业组织价值、品牌力等关于品牌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企业品牌分析时要注重对品牌的文化附加值的分析和品牌个性的分析。此外,还要注意在品牌认同中树立品牌个性,提高顾客忠诚度。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沟通的纽带,而品牌经营的成功需要赋予产品以个性,建立独特的品牌个性是品牌营销的重要内容,产品可以被竞争或者模仿,但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有个性的品牌可以真正吸引并稳固目标消费者。最后,根据品牌个性进行品牌定位,并针对某个目标群进行积极的传播。品牌个性是品牌和消费者相互联系互动的纽带,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可以抓住消费者的兴趣,使消费者保持品牌的忠诚。品牌个性塑造与品牌的定位联系得越紧密,消费者被品牌吸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利用信息网,实现组合经营。品牌一经开发,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上网,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推广营销、拓展市场。此外,应综合运营各种营销手段,从多种角度接触消费者,让企业的品牌得到全方位的推广,使客户能对企业品牌有足够的认识和认同。
三、结束语
关键词:风电企业,环境,经营策略
一、我国风电企业的环境分析
相对于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风力发电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技术相对成熟,发电成本相对较低,最具备商业大规模开发价值,因而备受到世界各国能源开发部门的重视。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行业,这种选择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一)宏观环境
电力需求的上升、替代能源的局限以及政策支持,使得风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宏观角度,电力需求增长是个大背景,而人口发展、经济增长是电力需求的主要推动因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特征,这也是硬性的电力需求因素。.
另一个影响电力需求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1992年以来,我国GDP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到2004年出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受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出现增速减缓,经济增长趋向平滑。然而,从经济总量的绝对值来看,经济总量将仍保持继续增大。经济增长速度同电力消费增长速度呈现正比关系,GDP增速较快同期电力消费的增速亦增长较快,从而GDP的不断增长导致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
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均能较大影响电力需求,未来中国人口及GDP总量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国内市场对电力需求依旧较大。
(二)产业环境
就风力发电的产业环境而言,首要解决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一个是产业发展的必需性问题,一个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风力发电产业是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电源结构十分不合理,火力发电比例过高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其造成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不容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风力发电已是公认技术成熟度最高,成本较低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方式。提高风力发电的比例,改善电源结构,是风力发电发展的第一个产业背景。
风力发电产业的第二背景就是风力发电产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目前,我国该领域自主技术相对于西欧国家、美国和印度风电产业先行者而言,处于落后地位,随着后发优势的逐步显现,我国风电技术逐步走上该产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路线,通过不断的技术引进和创新已形成较好的技术发展环境,风力发电装机单机容量不断提升,风机的制造和配套能力亦不断提高。
(三)政策环境
风电产业在起步阶段由政府扶植是目前世界各国发展该产业的通行做法。现有各国政府提出及已经实施的风电扶持政策和措施,大致可分为强制性政策、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开发政策和市场开拓政策四种类别,覆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各类形式的补贴、税收优惠、贴息及价格策略,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及对项目运行的机制和方式给予支持等方面。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陆续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定价政策四个方面出台有关法律条例及产业政策,对我国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扶植,给发电产业营造了较为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我国风电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
我国电力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开始尝试进入风力发电领域,主要进行实验研究及示范风场的建设,其中不乏分离出来的国家职能部门。90年代初到2002年,为我国风电企业准备阶段,这段时期中国风电建设由原电力工业部主导,由其引导电力企业吸收国外开发经验。从2002、2003年开始,国内产业政策陆续出台,风电开发迅速发展,风电专业人才也迅速增多,风力发电企业开始形成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
(一)收入模式及影响因素
收入模式对研究任何企业经营均是首要的研究对象,收入模式能清晰反映企业的运营价值。整体上看,风力发电收入包含三部分,电价收入、CDM收入及或有补贴收入。电价收入即为出售电力的收入;CDM收入即为被核定CERs的出售收入;或有补贴收入是不同的运营项目可能存在的有关产业和财政补贴。
国内风电企业的收入模式以2009年《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的实施为分水岭。该通知实施之前,招标项目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CDM收入和招标电价收入;非招标项目由于电价以当地火电上网价格为标杆价格,外加0.25元/度的绿电补贴从而使非招标项目的收入包括CDM收入、标杆电价及绿电补贴三部分。
影响收入的有单价及数量两个大因素。从收入的结构来看,影响电价收入的主要因素为上网电价及上网电量;影响CDM收入的包括CERS单价及核定CERS量。从而定价策略、标杆电价波动、风机稳定性、有效发电时长、CERS价格波动、CERS被核定当量是主要影响风电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定价策略变动及标杆电价波动影响电价,风机稳定性及有效发电时长影响入网发电量。
(二)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过程也是其成本降低的一个过程,风电也正是由于其成本优势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形式之一。风力发电开发成本分两种:初始投资成木和运营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土地出让金、发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升压变电所设备及安装、通信和控制设备及安装、建筑工程、前期杂项费用及建设期利息等。运营成本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折旧,二是利息费用。折旧费较大是由于初始投资成本较大,折旧基数大,年折旧费因而大;利息费用大是因为初始投资成本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借款。
(三)经营策略选择
国家电监会2009年7月21日《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指出,我国风电场等效负荷运行小时候数普遍低于可研报告中的预测设计值,导致风场经营困难,甚至亏损。此外,国家特许权项目中标电价较低,也是造成部分风电企业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发电开发经营策略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尽可能降低经营风险。
1.资源储备策略
尽管中国风能储量丰富,但是风能作为一种资源,其同样具备稀缺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地域分布上。风能的稀缺性使得各风能开发商对开发权的争夺显得至关重要,风电开发商应储备一定的风力资源,作为未来公司持续发展的资源平台。大型风电开发商应建立自己的测风专业队伍,将测风和资源评估工作从风电场开发中分离出来,掌握科学的测风方法论,科学精确地对风能资源进行评估。小型风电开发商也应在资源储备前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风能进行评估,切不可盲目储备风能资源。
2.成本领先策略
施行固定上网电价后,对于风电开发商而言,其收入波动幅度将会减小,采用成本领先策略是风电开发商需着力实施的经营策略。成本领先需要前期经济论证科学可靠,对风机机型的选定适合风场开发,具有最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风电开发商应重视风电场开发的规模经济效应。施行标杆价格前,风电开发商往往分割大规模风电资源将单个风电开发规模控制在地方政府审批范围内,以获得上网电价优势。实施标杆价格后,风电开发商可一次规划较大规模的风电开发,充分利用各类公用电气设备,形成规模经济,达到降低整体成本的目的,创造盈利空间。
3.财务管理策略
财务管理策略侧重银行借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及现金流管理。风电开发项目公司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银行借款较多。风电开发项目公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折旧费大,外加电费流入较稳定,从而具备较好的现金流。因而对于风电开发商而言,一方面考虑银行借款及应付账款的管理,平衡融资问题,另一方面应考虑现金流的管理,协调盈利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项目产生的现金流。
4.专业化人才策略
风电场的开发一般包含前期评估论证、现场建设并网发电及后期运营维护管理三个主要环节。三个环节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均不同,前期评估论证需要具备资源评估及经济可行性论证能力的人员;现场建设需要具备现场管理能力的人员;后期运营维护则需要具有风机管理及维护能力的人员。由于风电场建设周期并不长,和运营维护人员不同,前期评估论证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阶段性较强,因而风电开发商根据需要可清晰分三个环节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或外购服务。
参考文献:
[1]顾为东.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新战略与风电非并网理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范万新,苏志.国内外风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大众科技,2009.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出口企业 经营策略
2008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使我国的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面临重大的调整,人民币的加速升值给我国的外贸出口、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市场安全等领域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国内过剩的流动性引起房地产市场、资产市场的泡沫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由稳健向适度从紧过度,从而引起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放慢,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追求又快又好转向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好”字当先。另外,国际市场石油、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流动性泛滥、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南方雪灾等因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食品和日用品价格的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国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6.1%,2月份CPI同比大涨8.7%,继续创多年新高。
今年宏观经济环境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出口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国内居民消费需求锐减使美国的进口减少,也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系统安全,造成我国今年以来对外出口下降,外贸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2月份贸易顺差85.6亿美元,不到1月份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的一半。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工型中小企业已遭遇生存危机,特别是人数在100人以内的小企业关、停现象普遍,个别单纯以外贸加工为特色的地区关停的中小企业占到整个地区中小企业个数的10%,服装中小企业队伍开始萎缩。
2.美元的不断贬值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加之国内通货膨胀使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整,造成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我国出口企业对外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海外市场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有些出口企业依靠进口原材料来生产,在人民币升值中享受到了一些成本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明显。
3.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使得海洋、航空、公路、铁路等物流运输成本逐渐增加,从而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生产萎缩,甚至亏损。
4.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经济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及国家为调整经济结构而对出口退税进行的调整在一定方面也对许多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竞争格局已经使得东亚国家处于“与邻争食”的状态之中,这种过度竞争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大幅度下跌,并屡屡招致反倾销指控。并且,附加值低的产品既使出口了,所获利润也极低。那种单纯为了换取外汇就是赔本也要出口的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汇稀缺的条件下是可以的,但是如今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万亿元的条件下调整出口退税、改善济结构,从而给众多出口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压力和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出口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自身内力的提升去从容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强化内功,提升竞争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施品牌化战略,走差异化之路。我国的众多出口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自主的品牌,只是靠贴牌生产赚取廉价的手工费生存,而且企业之间为争夺国外订单竞相让价,恶性竞争,将产品的定价权拱手送与外人,损失的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出口企业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经营档次,靠产品的独特个性吸引海外消费者,提升企业实力,化解经营压力。
2.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利润,抵御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例如附加附加值,并增加高端产品的比重,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利润,抵御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例如鄞州一些加工出口型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营销等环节注入了创新元素,研发出国内领先的数字相框、研制出可食用的环保大豆油墨印刷品,通过深厚的实力反而能提高价格接洽大订单来保证收益。
3.为减少出口退税降低和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可积极开展海外合作,参与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价格便宜、鼓励外商投资的国家例如越南等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降低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4.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国内市场的销售比重。据一些出口型服装企业主说,现在除去面料、品牌费等成本,出口服装利润只剩下了4%,可是同样一件衬衫如果在国内销售,企业的利润空间将是外贸交易的4倍~5倍。以发现的眼光发掘内贸市场,应该是当下市场压力下出口企业寻求突围的一剂良方。
5.改变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结算方式,改用欧元、日元等货币结算,更大程度上规避美元贬值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失。
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流通、管理费用,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尽可能地减少经营环节成本,并深入开发市场,拓宽出口渠道等方式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解决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物资经营 比较成本 替代成本 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 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76-02
当把企业物资经营过程看成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就必须为这一过程投入必要的生产要素,使之成为企业生产资本不可缺的有机构成。当企业物资经营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被认为多余,企业为此进行的每一笔投入都可以通过借助社会商业服务的替代而被节约,但又不得不以牺牲企业利润为代价来维持。当下企业物资经营部门在企业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是前者还是后者,不是取决企业怎么看,而是取决于企业物资经营怎么做。
一、比较成本与替代成本
比较成本使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生产业务分工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在企业内部,专业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的服务成本与社会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成本进行比较,是企业评判职能部门是生是灭的经济选择。
一直认为企业物资经营人力成本高于社会成本,主要说的是企业为实现物资供应支出的人力成本与物资供应效用之比低于人们的预期。某物资在一年的供应量中,因选择采购时间、地域、渠道、数量的不同,就可能发生不同的采购成本。从专业角度上讲,一定数量物资的采购成本与仓储成本之和始终小于社会服务部门随时提供的服务成本,企业物资供应部门提供的服务才可能有优势,生存和发展才有希望。
如果某一物资的采购成本在企业使用者看来已超过社会平均购买成本,与其委托业务部门采购还不如自己购买更为经济,如果这种现象不断发生并由个别现象演变成普遍现象,社会服务部门替代供应部门服务的时日也就到了。企业用于供应部门的成本开支逐渐被物资使用主体用其它消费选择方式替代,从而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企业物资采购成本之所以高,是物资走向市场化后,物资需求品种不断更新,数量不断增多,在需要加大物资资源市场业务人员的投入,以应对不断增加的物资需求品种的市场开发力量时期,物资经营人员则不断被精减,导致企业物资经营生产要素整体功能降低,使企业维持原有再生产过程的资本有机构成失去平衡而不得不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来进行弥补。经济学的边际理论证明了要素投入量对边际成本影响的最佳临界点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二、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直接发生在物资经营部门的各种费用支出,在通过收取管理费收入方式得到补偿后与供应物资的价值直接成为企业各物资使用主体的领用成本。这种由物资经营部门以提供服务方式直接形成的物资供应成本是企业物资经营的显性成本。企业物资经营的显性成本是企业的可控成本,在企业成本可承受能力范围内,以各种形式转移到物资经营过程的费用都可以在形式上顺理成章的被各使用主体消化。因物资供应质量降低,导致物资使用成本增加;因物资在企业物资经营实现过程中的非正常消耗使企业经营成本额外增加;因企业政策、制度产生的障碍,导致有利于企业采购的市场环境被破坏,企业自身有利的购买条件难以发挥;等等,不能直接反映在企业物资经营过程中而又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不被感觉或难以定量的机会成本增加和机会收益的流失是企业物资经营的隐性成本。
有些隐性成本可以通过对显性成本调控反映出来,有的则不能。如:用行政审批方式指定少数供应商对企业所需物资的垄断供应难以使企业直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状态下进行采购,不得不付出高于市场价格的物资采购成本;单纯为节省资金使用成本、人力使用成本而不考虑整个生产要素成本的有机组合,使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造成综合成本上升。前者可以通过采购方式产生的结果反映出来,后者则难以进行直接评判。
三、企业物资经营管理风险
企业物资经营为什么做不强?做不大?是因为长期以来物资经营部门的经营环境存在诸多不对称性,主要包含在生存风险、经营风险、道德风险三个方面。
(一)生存风险
无论过去和现在,物资经营部门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活动始终无法摆脱对行政部门的依赖,靠政策吃饭,一切寄希望于主业生产的最终效益。不是把企业物资经营作为向外发展物资经营产业的依靠和当作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挖掘、培养自身业务价值的创造能力。
在国家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物资经营部门错过了非常有利于向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本可以利用当时掌握物资供应主渠道的优势,在保证完成企业内部物资供应的同时,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充分利用企业物资经营生产能力去填补地方国有物资经营企业衰退让出的服务市场。而是为了部门利益通过举办多种经营节等方式来实现部门、个人增收,把企业物资经营生产经营整体优势通过业务分解,个人承包等方式不断进行瓦解。
当企业经营环境不利,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调整的时候,物资经营部门往往被作为重点调整对象。在物资经营业被人们普遍看好、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物资经营业务逐渐面临被社会替代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物资经营过程就是物资的买卖过程,是较其他部门简单的劳动,从企业岗位薪酬排序的位次就可以得到印证。物资经营部门对企业物资供应的经营风险除来自企业以外的市场风险,更主要的是面对来自对企业物资供应活动具有部门影响力,并只对物资供应管理过程行使权利不承担责任的职能部门对物资供应活动的干预;来自各项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则,使企业物资经营难以按内在经济规律顺应市场的管理制度;来自于物资经营部门自身对企业长期形成的依赖,对市场的麻木,对内部服务需要不能准确定位。
例如:在物资价格上涨时,可将暂时多余储备量按市价向社会转让,企业根本就不用担心储备过剩,造成积压问题。问题是,在现行制度下谁愿意为了企业的利益来做此决策?因为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可能承担的制度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次是对常用品种数量、价格、储存周期的经济性进行测算,说服有关部门解决资金筹措,这一过程是艰辛的脑力劳动过程。避开决策成功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与微不足道的个人所得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因素,决策者靠什么勇气来承担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资金使用责任。
物资采购供应过程隐含着使用者、相关职能部门、供应商、运用权力和靠关系谋取私利的寻租者相互间为权利、责任和逐利行为进行的矛盾冲突,职能部门在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越位、错位、不到位行为,都会引发企业物资经营的经营管理风险。
(三)道德风险
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在政治学上叫腐败,在经济学上叫寻租。寻租者往往通过管理缺陷,找到自己的寻租空间。比如市场准入制,使企业物资经营从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变成由行政指定供应商供应或者在有限的不完全竞争状态下进行供应的内部市场。这种通过行政审批制度建立的市场,不但抬高了内部市场物资的供应价格,使物资经营部门议价能力大大减弱,而且,在客观上使入网供应商成为企业的准在编单位和准在职员工。招标也好,上网竞价也好,网内物资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时有发生。企业的职能部门、使用部门热衷介入物资的采购,运用权力、技术通过设置形形的陷阱逃避责任谋取个人利益。因为,企业很难用道德标准去约束需用经济手段约束经济行为的参与者。利用部门和个人权力进行制度设租、权力寻租是寻租者谋利的主要方式。强化行政管理,不用市场经济办法去解决需用经济手段解决的经济问题,是寻租者扩大寻租空间的最好理由。
四、企业物资经营分析
(一)企业物资在使用领域的流通成本
企业如何评判企业物资经营管理成效?最直观的评判标准是物资到最终使用者手中在实现物资价值转移时的成本与社会平均使用成本的比较。这一成本构成不单是物资经营部门供应的物资供应价格,而且包括使用部门为保证物资在使用之前的使用价值不受损失所投入的各种费用,尽管它们不是以物资管理费用的形式出现在财务科目中,如:对人力使用、资金占用、储存设施和场地使用等成本支出,可能是以生产人员工资,在用物资形式产生的生产资金占用,工房、生产场地等生产设施折旧成本费用方式出现。
(二)资金运用
零库存、代储代销、挂账延迟付款等措施本应是物资经营活动中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运用资金的手段,目的并不是单纯为资金使用成本的节约而节约。而是依据市场经营环境,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收益。
(三)物资供给制度
好的制度必然顺应物资经营经济内在客观规律需要,并保证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满足这种需要,使这种需要通过保证能直观地反映不同环节对物资经营价值劳动创造,鼓励参与各方紧紧围绕物资经营价值创造努力工作。
费率制:对生产企业来说,这种制度误把具有企业物资管理职能和供应服务职能的物资经营部门模拟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供应商推向内部市场,试图通过取得使用者对其服务的认同来实现劳动所得。这种制度对企业最明显的危害在于放纵物资使用主体最大限度的用足成本,吞食企业盈利成果。
价差制:对费率制而言是个进步,改变了供应金额与供应收入直接挂钩。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定价和用行政手段调控供应费用的收入分配方式。仍然没有摆脱以企业经营状况和政策制定者的主观认识决定企业物资经营劳动消耗的补偿和劳动者收入的分配思维模式。
举证服务收费制:评价物资经营部门在企业物资经营过程中的劳动价值,应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标准来进行。实行物资供应价格举证制是解决物资经营部门的物资供应价格是否合理的最有效的方式。凡是物资经营部门向市场销售物资形成的销售价格都可以作为企业内部的物资供应价格。
通过提高物资在使用领域流通时间的占用成本,让物资在使用过程的流通成本显性化。这样,物资经营部门可通过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物资有偿储存、配送业务,不但实现了企业物资经营劳动价值显性补偿,而且还可以节约物资在使用过程中大量占用企业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又解决了企业对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要素资源的问题。
关键词 企业;对外;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40-04
自21世纪初,中国就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这从根本上丰富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内涵,也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世界挑战,融入全球化经济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抉择。自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先后有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厂房,进行投资。实践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内容,拓宽合作的领域,增进双方的关系。在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挑战下,重新探讨和考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问题,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为促进中国经济根本好转、推动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理论渊源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优势组合论”,80年代,他又将其理论动态化,提出“投资发展周期论”。这两个理论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出发,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到何处去投资”三大问题。
如果企业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通过对外技术转让的形式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对外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一种较好形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佳形式。由此可见,邓宁的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论点是跨国直接投资现象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以上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因此,无论是前一段时间,还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佳形式。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面临的新难题
(一)全球经济复苏受挫,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阻力持续加大
当前,在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多重压力冲击下,全球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阻力持续加大。如又出现国际资本新的异动,金融风险再现高企等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阻力效应,使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受到新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增长路径依赖短期难有重大突破,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导向不稳定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明确指出国内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资源消耗和要素投人。这尽管取得宏观管理者们的认可,但在操作层面上,短期内有重大动作的突破却不容易。因而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在怎样的导向下去合理规划和利用对外发展战略,促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企业本身目标不够明确,没有一个长期战略规划
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或者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不可否认,中国的跨国经营起步比较晚,总体实力不够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就很难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真正制约中国一些企业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企业管理层往往并不清楚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没有规划一下企业10年,20年之后的目标……
中国宏观战略不够高明,微观战略也有明显缺陷。例如,品牌意识不强,使很多企业的成长受累于“品牌之痛”。曾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经理人周刊》和世界经理人网站联合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排名榜中,中国只有海尔作为唯一的本土品牌人选,而且排在较靠后的位置。中国大部分企业跨国经营都是贴牌生产,因此其产品只是处于从属者的地位,所能获得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利润。
(四)政企不分,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还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务,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
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综观国际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总是尽力去做好一些最基本的事,比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的内部人员管理、搞好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总是立足于履行企业最基本的职责,并把它尽量做到最好。而中国的一些跨国企业总是好高骛远,盲目自大,一味强调筹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自己的实力;或者想方设法进行各种各样的不切实际的创新。到头来,企业经营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在企业的外部,而是在企业的内部。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过关。
(五)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也不高
投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投资地域主要集中于中国周边的东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较少。二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相对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资料投资。这就使得中国的大部分海外投资只是挣得了一点苦力费,而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抢”走了。
(六)海外企业普遍缺乏具有较高层次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不少国内投资单位将外派企业工作作为一种待遇,因此,这些外派干部通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应有的素质。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懂国际贸易法和惯例,会外语的不懂专业知识,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却又不会讲外语,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策略的再探析
(一)转变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尽快建立适合跨国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
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入围的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很明显,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部分大企业改制的法律制度也不够明确,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型企业仍然习惯于靠组织人事原则选人,用行政手段代替了本该由市场机制完成的工作,实现人才流动困难重重,尤其企业用人观念地域意识浓厚,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很不完善,具备全球化意识的经理人员更是微乎其微;在企业结构方面,中国的一些跨国企业并没有按公司法建立,已经上市的企业并没有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混乱,制约机制根本无法形成;在母公司的治理结构上,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复杂,母公司缺乏整合其分支机构的能力,在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跨国企业建设,当务之急是必须认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组建和发展中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企业不仅仅要关注外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近几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办公设备、电信设备。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矿产品、药品。从以上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果中国仅局限于这些产品的生产,那么我们在国际上只是在卖苦力,最终是要被国际市场淘汰的。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客观实际,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这样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
中国跨国企业在引进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企业尽快进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目前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应将其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国跨国企业应该首先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然后进行自主创新。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此种模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在世界技术创新密集区建立研发机构是取得新技术和提高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二是跨国并购高科技企业。通过直接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快速获得其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尤其要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三是扩大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工业和农业,对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认识不足。事实上,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三)企业应该制定高起点、高层次的跨国经营战略规划
研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悟出这样一个禅理:经营企业和成就事业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一个对自己人生长远的规划,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懒散生活;或者有自己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已经和现实格格不入,那末这样的人是绝对成功不了的。经营企业也是一样。在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两类企业:一类是对自己跨国经营的目标不是很明确,他们的投资往往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己要经营的方向、自己的优势往往很模糊,更谈不上什么战略规划。另一类是虽然有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还不多见。举一个较常见的例子,现在中国已经有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出去了,且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贴牌的方式生产自己的产品。贴牌生产也可以为企业赢得一部分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对企业的经营是不利的。首先,从产品链来看,在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中,生产制造的利润是很低的。订单虽然很大,但是利润很低。其次,贴牌只注重加工环节,不利于研发和技术创新,使中国企业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贴牌生产导致中国企业忽视国产品牌的开拓,很多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无法创建自己的品牌。因此,对于中国的这些企业来说,如果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没有一种规划在10年之内创出自己的品牌的话,那末这样的企业最终是要被市场所淘汰的。因此,对于走出去的任何一个中国企业来说,无论其实力是大是小,都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制定一个跨国经营的高起点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壮大。
(四)持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国内,许多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应该体现在“高科技产品”中外在的技术引进或者制造的低成本上。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在企业拥有某种优势并且其他企业并不能模仿的基础上。例如,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五星级的服务上,就是海尔的服务人员到了你家脚上套塑料袋,带上帽子,穿上特殊的服装,在你家铺塑料袋进行修理;绝对不喝你的水,不吃你的饭,不抽你的烟等等。又比如,花旗银行的信用评分知识、迪斯尼在动画业务领域的创造能力、佳能公司的光学知识和缩微能力。再比如,索尼公司的精密技术小型化、思科的客户沟通能力、可口可乐的核心竞争力等等。
中国一些优秀的大型跨国公司其核心竞争力还是仅仅局限在高科技和一些低成本的产品上,有些公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司应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多下工夫。根据中国一些跨国公司的客观实际和研究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今后中国跨国企业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方面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其意思就是说我们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所不能拥有的,即使别人拥有了,我们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而一旦别人跟我们做得一样好时,我们就需要转向其他的方面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就目前来看,中国在一些高科技产品上与其他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差距,但是我们可以来培养一些消费品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牙膏、洗衣粉、服装等等。
(五)强化本土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