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

时间:2023-09-27 16:15:16

导语:在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

第1篇

一、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分析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需要考虑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转变。具体说来,选择何种企业运作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使商业模式得到创新发展,是目前迫切需要实践和理论探讨的话题。

商业模式一词源自于英语“business model”,虽然其在企业界和学术界以及社会上经常被使用,但目前并没有关于其概念的较为严格的统一定义。不过从人们经常对其使用的语境分析,商业模式一词主要是围绕公司企业如何在经营运作中使其收益高于投资的方法展开的。笔者认为,商业模式可作如下定义,即,其通过某种体系结构,经过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来展开经营运作,以给客户供给价值增值的商品来赚取利润。所以,商业模式的内容包括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优化资源供给从而支持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模式需要发挥网络的力量来帮助获得资源并展开经营活动。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利用网络来使企业获得利润的经营运作方式。

二、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分析

1.价值增加

价值增加是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商业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价值增加是商业开展的重要目的,一切商业活动都需要将价值的增加放在首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增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成本以及收入等三个要素。其中价值取向是企业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方向,也是其进行商业活动的目标。企业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商户群展开商业活动的,价值取向要体现对客户需求的定位。客户需求的定位需要企业认真的分析客户消费商品或者服务的动机。这也需要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进行考虑。企业要实现价值的增加还需要控制企业的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收入来实现。价值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或销售企业的商品时所投入的直接费用,而价值收入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收入来源以及商品的定价策略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三个要素是企业追求价值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2.产品营销

产品营销是实现商业价值增加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产品营销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加,获得企业盈利。产品营销不仅仅是企业销售商品的过程,实质上其也是企业建立客户关系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的销售目的,企业必须要通过产品营销策略获得最佳的目标客户定位,同时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的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对企业自身和其销售渠道进行优化,以更好的实现价值增加的目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

3.资源配置

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企业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转化,从而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和营销提供最大的助力。资源配置是企业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资源、伙伴资源等进行有效配置,并这些因素与企业的生产机制、管理制度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转化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种资源要分为产品研发资源、企业经营管理资源和企业营销资源,这三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任务。

三、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位分析

第2篇

一、引言

德鲁克提出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适合的商业模式十分关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基于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很可能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一枝独秀。因此为了使企业不被社会发展的潮流冲击,必须使得其商业模式与时俱进。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学界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经济层面,运营层面和战略层面。经济层面的商业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盈利模式上,重点诠释企业的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层面的商业模式重点关注企业的运营结构,也即企业的价值链。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集中于企业战略的总体考核涉及企业的价值主张、客户分析、关键流程等多个方面。

(二)商业模式特征。首先,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把企业的各个价值模块连接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其次,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独特性。再者,优秀的商业模式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盈利结果。不仅对企业内部而言,对于企业外部也能做到双赢的效果。最后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可更新性,考虑到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以及随着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可以迅速调整商业模式进行应对。

三、商业模式的发展

(一)传统的商业模式。店铺模式,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经营者根据经验和分析,把店铺开在潜力消费人群较大的位置。其供应链就是商品从厂商―商―零售商―客户。赚取中间各层级差价是主要的获利方式。直销的商业模式,直销模式就是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缩减中间环节,减少层级结构,使得生产商和客户建立面对面的交流关系。

(二)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产生后使得整个商业模式逐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经济的平台进行不断创新,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正在进行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其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类:工具+社群+商业模式,首先搭建一个社交平台,然后基于社交平台产品内容这些内容在海量的客户群之间通过信息的渗透,强大的社群关系使得这种渗透性裂变性的扩散。最后通过支付手段使得产品变现。长尾型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媒体行业从面向大量用户出售少数的拳头产品到销售庞大数量的利基产品的转变。通过C2B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跨界商业模式,凯文・凯利表示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你看不到的行业之外。该模型的实质既是利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对核心要素再分配。

(三)数据驱动下的商业模式。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数据集合。

四、几个主要类型商业模式综述

(一)一体化战略商业模式。指出行业的突出问题是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导致无法达到规模效应,由此削弱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价值链上的各个成员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经营,关注和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进而提高客户的依赖性。纵向一体化过于关注顾客的总体需求,拉长了企业的价值运作系统,使整个企业对外部市场变化反应过慢,并且在企业不擅长的部位浪费过多的投入,降低了公司的效益。

(二)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作者提出构建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立足于解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的问题,以战略为出发点设定符合其实施的商业模式。以战略为指导,延长其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配衬理论最早由Porter(2004)提出战略不仅在于选择适当的经营领域,因为建立在经营领域选择基础上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复制,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将企业体系营运活动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为其所选择的经营领域提供特别价值的系统。而这种可以实现各项活动间相互协调的机制称为配衬。

(三)基于模块化的商业模式。童清华(2012)提出了模块化背景下商业模式的生产网络,企业价值模块在重新组合时,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同模块化价值链的企业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进行战略合作,形成具有模块化价值链特点的价值族群,进而演变成包括供应商内容提供商互补者等各种产业角色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四)基于价值网理念的商业模型。价值网络包括一系列承担不同专业分工的不同组织,是一种组织间关系更为灵活和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链接起来的价值体系,且这种连接是基于对公司业务进行重新分解后的核心能力要素,不同企业把他们各自的核心能力要素连接起来,通过紧密合作同其他价值链进行竞争,是模块化重构的一部分。构成价值网商业模式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模块价值的相互关系,核心能力和客户价值。

五、小结

商业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背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及为了适应自身战略结构等。依靠一种理论去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很难适应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融合不同的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的优势和特点,建立适合商业模式并及时与时俱进的更新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王琴.董静.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第3篇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什么是模式?模式就是规则、方法及其体系。什么是战略营销模式?战略营销模式是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商业模式在营销体系及其价值链中的体现,是企业营销的最高规则,是准确把握了市场营销规律的方法论。战略营销模式的建立是企业根据新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及其组合在市场中的变革和突破的过程。

在市场过度竞争的当今,居于营销重要地位的创新不再是战术模式的创新,而是战略模式的创新,只有战略营销模式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来源,固守模式可能让企业丧失市场机遇。战略营销模式要求企业决策者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认识营销,打破常规的、传统的思维定式,保持高度灵活的营销思维和机智敏锐的市场器官,在市场竞争的理念与战略层次上进行系统创新,以战略突破和理念领先赢得市场目标。

战略营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罗杰・凯琳与罗伯特-彼得森博士指出:与传统的战术性营销相比,战略营销更注重营销活动的整体性、全局性以及长期效果,注重经营环境分析和竞争导向,强调经营要素的整合。

如今,中国市场营销正在进入战略营销时代。市场营销发展到今天,也的确应该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来思考问题了,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企业产品的销售工具。战略营销模式比传统的营销模式更为深刻地了解顾客,通过把握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更为贴心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客户的重复购买。

战略营销是一个精细化的营销模式,它包含传统营销的所有过程。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前提下,为企业寻找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往往强调满足顾客的当前利益,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者的干扰,往往使企业陷入困境。战略营销是通过企业自身价值的创造、资源的积累、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建立而使企业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战略营销模式就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和商业模式。

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营销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从价值管理的角度来看,战略营销的实质就是价值管理。它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以及内部要素不断约束的经营条件下,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度价值、人的价值是价值的基本形态。

因而,在市场经济中,交换源于价值,营销的目的在于使价值增值,从这一意义上说,营销模式就是隐藏在交换之下的价值等式,是无所不在的价值逻辑。

当今,营销模式无处不在,因为营销无处不有。随着市场营销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营销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入,形而上也罢,形而下也罢,总之人们对营销有了新的认知。营销模式也正在成为市场热点,似乎没有模式就是瞎蒙,有了模式才有了取胜的逻辑。

第4篇

思考

如果企业的战略不明,商业模式不清,能否在市场上占据独特位置,获得长久发展?

如果企业的管理系统搭建不是基于战略和商业模式,复制该系统能否保证企业持续盈利?

一个没有明确方向的企业,能否吸引员工长期留在企业?

一个没有盈利前景的企业,能否吸引投资者?

企业背景

某酒店连锁是一家以酒店和餐饮为主业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六年的发展,成为西安本土酒店业较有影响力的企业。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推出,旅游也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支柱型产业,将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带动下游的酒店业高速发展,某酒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欲转型为酒店连锁集团,采用连锁发展这一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行跨区域扩张、整合周边城市群的资源,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

应某酒店的要求,逸马国际顾问集团在2010年12月底成立了连锁全案的项目组,十二月正式进驻某酒店上海总部,展开为期8个月的咨询服务。

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现状的诊断

顾问组对企业进行了内外调查、访谈和分析研究,发现了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其竞争战略具体概括为“3星的房,4星的墙,5星的床,6星的服务,3星半的价格”。但美豪产品组合暂时没有形成基于品牌定位的产品模型,部分门店餐饮和客房的收益规划不清晰,未来想向全国扩张,需在现有服务模式基础上增、减、删、造,逐步达到各家门店服务内容模式的基本统一。

二、环境定位上,美豪对外扩展中,存在标准不清晰,节奏需要取得进一步的平衡。

三、合作伙伴的整合上,存在较大提升潜力,比如物业谈判缺乏充分议价权,集团采购没有细化的稽核制度。

四、盈利模式:美豪酒店集团的各个门店单店盈利模型不标准,需要进一步提炼,为复制做好基础。同时,各个门店的盈利模式需要进一步统一规划,方便集团管控。

五、美豪酒店目前的拓展已经初步成型,但在门店的选址模型上和细化标准层面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为后续的快速高效选址奠定基础。

六、实现美豪2011年度战略规划,需在打造突破单店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连锁运营的复制体系,以及搭建相应的人才和连锁运营系统,同时需要加强融资渠道的拓展。

七、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受访者认为美豪的劣势为:资金受限制、缺乏发展所需人才,整体协作效率不足、公司知名度、营销能力等均有待提升等。

八、其各级管理人员习惯了老板的指派式工作,一切以老板的驱动为要务。工作中流程概念淡薄,大小事都习惯了需要老板来拍板,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造成管理职能下陷,老板在具体的管理事务中承担了过多的职责。

解决方案

在项目第一阶段,逸马顾问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对企业的核心经营管理层、中层管理、基层管理、一线员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同时,对酒店的客户和潜在客户通过问卷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对竞争对手作了全面的踏勘和暗访。通过对以上资料的汇总、核对、SWOT分析,得出了内外部环境分析的总体报告。以此报告为基础,以逸马的战略和商业模式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酒店的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经营理念,我们提出了企业战略重新定位――战略4C,同时进行了连锁商业模式选型,规划了企业长、中、短期战略目标,提出了各职能中心的战略实施规划。

实施效果

在高层的大力推动下,项目的运作非常顺利并卓有成效:

一、酒店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在顾问组的协助下,酒店拟定了《企业发展四五规划》,并向企业的总部、分部、酒店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宣讲,逐渐改变了以前企业战略方向不明、部门权责不分、酒店连而不锁的情况。

二、同时,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梳理,调整为以连锁企业三级管控为特点的组织体系。

三、通过与顾问组的合作,很多的项目理念和方法都被酒店员工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之中了。

逸马点评:

不少企业在发展了十几年后,都遇到了企业的发展瓶颈,一是由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习惯的变化,要求企业重新定位、并改进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管控模式;二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储备、人员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企业转型的发展要求。

第5篇

关键词 商业模式 构成要素 路径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63

Abstract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model and value creati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o by practitioners, strategist and scholars' attention. Through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business model, elements, and on this basis to build commercial pattern generation path, to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usiness model and helps promote business model from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the chang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business model; elements; path

0 引言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般用来描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企业生存运营状态以及其进行商业活动的行为逻辑,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②自1988年Timmers③首次界定商业模式概念以来,与商业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然而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层面往往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研究成果,因此,不同研究成果很难相互支撑相互佐证。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厘清学者们在运用“商业模式”概念时所涉及的真正含义,并深入探讨其生成路径即商业模式实际构建问题,以促进企业实体正确应用商业模式理论,推动管理实践。

1 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一般指的是企业在向客户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的简化描述,这种描述涵盖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价值创造以及利益相关者交互两大部分。由于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解维度与侧重不同,因此在理解商业模式内涵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观点。

经济角度。该观点认为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利润,因此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的成本结构、收益来源以及为获得超额利润所应采取的措施战略。例如,Afuah等(2000)④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的商品来战胜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利润的方法。Stewart等(2000)⑤指出商业模式是为实现企业持续收益流的内在逻辑。

运营角度。该观点认为企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层级结构与内部流程尤为重要,企业间关于价值创造过程以及价值链的传递过程是不同的,商业模式是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交易、企业如何运转的归纳总结,聚焦于企业内部结构与设计。例如Chesbrough等(2002)⑥强调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运营秩序的描述。

战略角度。该观点指出,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中所展开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消费者需求研究、市场产品定位、营销渠道分析、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等都属于战略层面,因而商业模式是对企业战略定位的宏观归纳,是企业实践的指导蓝图。

由此看来,商业模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应该涵盖企业经济实质、发展战略与运营过程的每个方面,以孤立视角看待商业模式是不科学且缺乏可靠性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制定的一系列决策,这些决策应包含组织战略、内部结构、价值传递等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

2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涵从框架上规定了其构成要素。例如,从经济角度来看,成本结构、盈利模式是构成商业模式的重要成分;从运营角度来看,资源配置、合作网络更为关键。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模型主要为Osterwalder(2005)⑦提出的九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认为商业模式主要围绕四大模块构建:产品服务、客户界面、管理结构以及财务结果。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应该详细描述其产品服务的价值主张、创造获得这种价值的企业资源、支撑这些价值活动的企业结构以及将这种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的渠道,获得利润的成本结构等。具体来说,商业模式由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客户关系、资源配置、核心能力、合作网络、成本结构以及盈利模型九大模块构成。它能解释所有实体商业模式,为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描述勾画了一个框架。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差异和特色体现在各要素内容的差异、要素重视程度的偏差以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差异中。例如戴尔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以无中间商的直销渠道为特色的典型代表。

这个分析框架以系统观的视角涵盖了运营、利益、战略等多个方面,比较完整的概括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实践性较强。因此,在设计、描述某企业的商业模式时,要考虑企业的产品价值、管理结构、客户界面以及财务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3 商业模式的生成路径

不难发现,商业模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因此在研究其生成路径时要考虑各种要素。白宏(2012)⑧认为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应运用一套科学完整的思路和逻辑,他强调商业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原则上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应该也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由此他提出实际商业模式生成二维模型(图2所示),即依据商业模式物质基础和价值运动逻辑两个维度进行商业模式的构建。具体来讲商业模式中的物质基础为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目标客户,合作网络,主体企业以及股东。价值运动逻辑则是围绕价值发现、价值聚集、价值交易、价值实现这一系列活动产生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易和结合的规则制度(例如竞争模式、营销模式),它决定了商业模式内在要素的结构和关系。由于不同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偏重点不尽相同,因此该模型能解释各类行业、各种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并能指出各个构成要素的角色定位。

商业模式作为涵盖价值逻辑和利益相关者交互界面的系统框架,其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企业各要素之间保持内外的一致性从而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实际商业模式构建过程中还要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影响企业价值形成、创造、分配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4 研究启示及意义

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本文从经济、运营、战略等多角度对商业模式内涵进行了探究,在现有商业模式构建模块的基础上,沿用价值运动逻辑对商业模式的生成路径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因此,企业在设计商业模式过程中,首先应确立其独特价值链,即异于竞争对手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过程以及价值分配方式,立足于利益相关者交互界面,确立符合企业自身价值逻辑的基本要素。换言之,企业首先确立目标客户及价值主张的独特配套的支撑结构,然后进行资源配置,运用核心资源和能力创造产品和服务,再确定相匹配的营销渠道将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当然,独特的成本结构与关系网络也起到关键性支持作用。

注释

① Pateli A G,Giaglis G M.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eBusiness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13(4):302-314.

② 孙永波,陈柳钦.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其路径选择[J].发展研究,2011(11):78-85.

③ 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1998.8(2):3-8.

④ Afuah A, Tucci C L.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⑤ 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19(2):287-296.

⑥ 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 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第6篇

一、企业面对的是复杂动态环境的具体表现

企业作为一个由复杂要素构成的系统,离不开对复杂动态内外部环境的依赖。企业依赖内外部环境所给予它的物质、信息等资源,再通过提品和服务的方式将他们反馈到环境之中。所谓复杂的动态环境是指环境本身各要素具有难以预测的经常性改变。在当前,复杂的动态环境集中体现在宏观环境波动不稳、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内部管理的不间断扰动三个方面。如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会在微观层面对企业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企业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往往措手不及;企业所处的直接环境是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购买者、供应者、潜在加入者和替代品五各个方面构成的,这五个方面又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个变化都会带给企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果企业没有及时捕捉到细微的变化,未能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制定出有力的缓冲策略,往往会受到较大冲击。此外,企业内部管理扰动可能存在于所有管理活动环节中,它是企业系统的功能缺陷和失误行为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企业存在功能缺陷和失误行为势必会使企业内部出现局部失序现象,从而制约本就处于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

战略转型是使企业摆脱经营困境,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重大调整。战略转型可以看作是企业与变化着的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所拥有的特异性知识与企业经营环境相匹配,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众多企业管理学专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进行战略转型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战略转型的过程既充满机遇,但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企业充分把握战略转型的成功要素。笔者结合企业战略转型实际,以动态能力理论为指导,找到了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四个关键要素:准确把握转型方向、适时选择转型时机;有效执行成功的转型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配置的资源。通过对上述关键因素的有效控制,提升企业动态能力,从而为企业成功转型提供保证。

三、促使企业成功转型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分析,笔者认为只有培育并提升企业与复杂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才能实现企业成功转型。所谓动态能力是组织有目的地创造、拓展或改变资源基础的能力。国内外理论界对动态能力的构成观点不一,各说纷纭。笔者在参考借鉴他们的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这一大背景,将动态能力的构成分为四个部分,即敏感的识别环境变化的能力、汲取新知识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企业改革创新的能力、企业对各种资源加以整合的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首先表现在它对机遇的感知,捕获机遇的能力以及对内部和外部挑战的应变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对转型方向与时机的把握、转型战略的制定及战略转型的推进,进而也影响到企业战略转型的成功。企业如果打算进行战略转型,就必须按着转型所要经历的方向识别与时机把握、形成战略和推进战略转型三个阶段。企业要想准确识别转型方向,把握转型时机,就必须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获取相关信息,准确分析评估企业的各种资源与发展能力是否符合转型需要。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很多转型以失败告终的企业大多由于未能准确识别转型方向和把握转型时机。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和对转型方向与时机的把握制定出转型战略,这一过程是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新战略形成后,企业必须突破原有战略的束缚,彻底转换思维方式、以新的战略理念指导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同时,企业还应通过自身的动态能力及时捕捉内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客观真实地剖析自身优势、劣势,从而实现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与外部发展环境相匹配。此外,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这是因为只有进行组织变革才可以对企业日常运营的惯例与流程进行改变,新的组织体系构架下,组织成员通过学习吸收的动态能力实现新认识和新知识的转化,这势必带来组织成员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运营流程和经营惯例的变革。战略转型也会带来商业模式发生较大的转变,为了适应战略转型的需要,企业高层还应注重调整、再造商业模式能力的提升,积极组织团队结合实际调整或再造新的商业模式。只有这一动态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推进企业成功的战略转型。此外,推进企业战略转型的也离不开各种资源与能力的支持。企业此时必须通过动态整合能力实现对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重塑与整合,这种动态能力对于企业战略转型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企业必须主动培育这种动态能力,并借助不断学习积累和知识的汲取为成功转型打下坚实基础、为顺利转型提供推动力。

第7篇

关键词:企业 战略转型 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71-02

当前经济形势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为顺应这种大形势,经营情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对原有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施企业战略转型,既顺应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同时也是企业做大做强、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转型的时点为划分依据,企业战略转型分为“前瞻性转型”与“危机性转型”两大类。前瞻性转型是一种主动改变,也就是说企业的生存尚未受到环境变化的威胁,但是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了潜在的严重危机,企业需要提前进入战略转型来应对环境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机。危机转化是一种被动的改变,也就是说企业已经出现经营业绩急速下滑或已经出现利益损失时,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转型来应对这些不利情况。但是研究表明,“前瞻性转型”对领导的各种能力要求很高,在转型企业中出现比例也较低,大部分企业领导都是事后诸葛,属于“危机性转型”。

一、战略转型的动因研究

(一)战略转型的外部动因

一直以来,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备受关注。因此,环境的各个层面及因素是研究者们所热衷的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战略转型的驱动作用也从未因时代的变化而终止研究。一些相关学者根据长期对外部环境的研究,提出中小企业战略转型需要的六种力量,即科技力量、营运规范力量、客户力量、供应商力量、协作者力量和竞争者力量,随着它们的变化,企业转型方式因驱动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还有学者提出,科学技术革新、全球性经济整合、国际市场饱和等因素,是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二)战略转型的内部动因

内部因素对战略转型也是至关重要的。从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自愿导向、自觉导向。其中,自愿导向观点可以看作是由内部主导而产生的转型,是“自我引导”的转型,也就是说它的起因是已对未来环境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预知,为了提前适应这种变化,避免在之后的运行中造成损失,从而因转型而取得盈利。自觉导向观点则是因为受环境影响,因环境变化而发生转型。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选择何种转型战略最为恰当,首先要考虑的内容是何原因需要转型,转型原因有“战略性因素”与“作业性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建议。

二、战略转型阻力研究

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充满了各种的不确定因素,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会随时出现在转型过程中。因此,我们从各项研究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战略转型中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主要是不确定阻力成为企业变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不确定的阻力复杂而多变,主要包括惯例阻力、员工阻力和技术阻力等多种阻力。

(一)企业惯例阻力

企业战略转型中的推力与阻力相互较量之后,最终形成企业战略转型。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断断续续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组织中惰性力量的存在对企业想要进行战略转型有控制作用。而组织惰性的主要来源就是企业中一直存在于组织内的,非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也非具有法律效应的企业惯例,这些惯例单纯依靠习惯性或者其它各种原因被企业内成员遵守。这种惯性既是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指导着企业向前发展和生存,但是反言之,如果企业一直固守陈规,不去突破创新,就有可能因为其中的一些惯例行为导致企业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

总而言之,惯例是把双刃剑,既可指引企业有序向前发展,但如果企业运行过程中依赖性过强,就会在企业变革中转变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阻碍。

(二)企业员工阻力

企业员工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因为缺乏对惯性的抗拒、对战略转型后自身利益能否保障的恐惧等原因,会产生从情绪到行为的抵制。员工阻力一方面来自企业管理层一方面来自基层工作人员。企业战略转型与每个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转型后的战略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员工在转型过程中是否参与并且支持这项变革。

(三)企业技术阻力

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开发和运用对企业有利并且高回报的技术,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并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因此,企业是否具有促使企业战略转型的技术资源,直接决定了企业在战略转型中成功与否。如果企业未在战略方向、战略模式以及战略时机方面进行思考,很容易丧失转型的有利时机。由此可见,企业技术与企业战略转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的技术是企业战略转型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我们更需要的是潜在的技术资源。

三、企业战略转型的能力研究

(一)企业战略转型需要具备的能力

企业需具备战略转型能力是企业是否能完成战略转型的前提条件。这种能力就是既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又要能让企业健康向上的发展,还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此基础上能够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战略转型能力可以是自身的积累产生,也可以是从市场交易中获得。战略转型能力的关键是选择、整合、协调和创新的能力。战略转型能力因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及自我适应能力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企业所处不同环境的影响,战略转型能力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二)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培养措施

1.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提高和造就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项目。

2.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既要正确引导并支持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拢,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实用的生产力。一是科技创新。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革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同时还需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并在恰当的时候考虑在区内构件生产力促进中心。二是供应链创新。三是营销创新。网络等作为新型的营销渠道,企业应恰当合理的作为己用,通过线上下单,线下就近配送等方式,缩短营销过程,从而达到降低营销成本,增强竞争力。

3.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各职能部门之间应该相互配合,提高“善待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这才是真正的为企业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办事。对转型试点企业提供便利服务,优先考虑转型试点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各种问题,对涉及到的产业结构项目给予最大限度的便利条件。同时,转型试点企业可被优先考虑上级发放的扶持专项使用资金。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基础,形成并建立社会化服务网络。此外,为解决各企业贷款难、开发新产品风险大等现实问题,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开发风险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

4.联合互补,着力提升企业应对能力。加强企业与行业协会的联系,通过协会及时获得信息。为了正确引导并发展转型中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企业间相互联合,将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形态。优先考虑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联合,组建成更具竞争力的大集团,以达到快速扩张优势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5.转型商业模式再造。当下各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更多地是商业模式之间存在的竞争。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已不再适应全球金融发展的进程,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引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企业的竞争将以一种全新的不可逆转的模式进入到“商业模式”与“资本”层面的竞争。

四、结论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受外界环境影响颇大,因此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外界环境对其影响,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来应对外界影响对企业转型造成的阻力。

参考文献:

[1] 唐健雄.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熊丹丹.基于动态能力的物流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2012

[3] 王学东,陈道志.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J].情报科学,2006(1)

[4] 周伟.基于差异化的企业战略转型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6)

[5] 马力.由传统到现代:我国物流企业战略转型的路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6

[6] 钱平凡.组织转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 王梅,毛玉妓,陈远.信息技术与企业转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作者单位: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24)

第8篇

什么是好卖的ERP,什么是客户认可,愿意持续购买消费的ERP?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站在客户立场上来看,什么是好的产品。我们能够听到日用消费品行业,例如可口可乐,会有消费者说:我就是喜欢它的COOL!再比如,在电子行业,如苹果公司,iPOD,iMAC产品,会有消费者说:他的新颖、时尚和自为一体的感觉。

一个好卖的产品,一定是针对特定消费群的消费特性,按照此消费群的消费特性进行产品开发、生产、交付以及产品价值的包装和营销。并且在整个客户的消费体验中,感受到产品对其需求的持续满足和稳定的支持。这样的产品一定是非常好的产品,并且是受特定消费群欢迎的产品。

ERP的消费特性

ERP的消费是客户一次性购买,多次升级,终身服务,循环消费的信息化产品。ERP作为需要厂商和客户共同合作交付的一种产品加服务的综合消费产品,在消费上,属于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和长期的运营战略模式的选择。因为企业存在发展,因此企业会在消费和应用ERP产品过程中发生战略转移或者调整,随之支撑企业发展的流程和运营方法。ERP消费性就体现在ERP产品能够支撑这种在局部范围内的变化,具备很好的结构扩展性和伸缩性,保证企业最小化投资的情况下,能够运用ERP自身对企业环境和企业战略的支撑性来为企业战略服务。因此,在客户的应用中,好卖的ERP能够支持厂商通过升级、年度服务、补充模块、深度实施咨询的方式来支持企业在ERP上不断发展和深入的需求。

ERP的客户是不断寻求企业业务壮大,资产增值以及企业发展的法人或者公共组织。中国企业的分布式按照金字塔的结构分布的,广大的小型企业和极少数的大型企业构成了ERP消费的两极:一类消费层次浅、应用范围窄、消费能力弱、管理要求低、产品消费忠诚度不高的小型或者微型企业;另外一类是消费层次深、应用范围广、管理要求很高、消费能力很强、产品消费要求多、产品消费忠诚度较高的大型或者超大型企业。而中间的中型企业,属于快速发展、规模中等、产业特性明显、管理要求急切、产品黏性较强的一群客户。他们既可能发展为大型企业,也可能在产业调整中湮灭,也有可能长期的保持稳定的规模。

企业在发展中,会在多行业、多领域中进行延伸,对ERP的需求是随着组织、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应变的。一个好卖的ERP产品不但是软件产品好,而且围绕着产品,为企业客户提供的包括行业化咨询、实施、培训、服务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适应客户的发展,贴合客户的实际,符合客户的利益。这才是好的ERP。锻造“好卖的ERP”

30年巨变,管理模式在不断引入,国内的ERP应用从90年后期,开始了相应的发展历程。发展的方向以向着中国企业生长环境的应对和管理模式生长的方向扩展。用友为代表的ERP应用软件服务公司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各自推出的具有中国第一,第二代,甚至三代的具有ERP特质的软件产品,不论是否被理论界接受,但在实务领域,从财务电算、到业务一体化,管理决策信息化一直到企业管理转型创新都是在实践中发展。企业产品和服务都在和中国企业的发展中进行着锻炼捶打,在这其中,锻造出真正客户喜欢,好卖的ERP。

好卖的ERP本质是产品功能满足中端不同企业的需求,广泛地适用于不同行业管理实践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支持企业多层次发展,多形态发展;产品和服务的解决方案、交付途径充分触及广泛存在多级地市的各类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好卖的ERP本质就是好卖的商业模式,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盈利模式。

好卖的ERP的商业模式目标就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实现集中分布的交付,面向客户生命周期的专业产品和应用服务。作为服务中型企业的ERP厂商而言,形成好卖ERP的途径为:通过解决方案提供商、增值开发商、服务增值商多层价值链,按照标准化套件、行业化产品方案以及“平台+应用方案+服务”的组合产品,锁定中型企业目标,以持续服务经营方式,通过价值链组织方式赚取产品和服务收益的模式。

成熟的商业模式,成就好卖的ERP,具备3大引擎模式:高价值产品、行业解决方案;区域化深入支持;全方位客户经营和关怀。

高价值产品,行业解决方案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成就最为成熟的、高效的、智慧的ERP之道的产品究竟有什么特征?

以中端产品代表,好的产品线应当能够提供了完整的围绕“技术平台+应用方案(行业产品方案、行业应用方案、行业伙伴方案)+服务(咨询、实施、支持、培训)”为全产品形态的产品整合解决方案。多层产品架构是基础

在应用层面,ERP在中国经过10多年发展,厚重的中国管理实践的积淀,国内综合的ERP厂商与实际中国国内企业发展相融合,不断创新,并伴随国内企业应用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模式和应用解决方案,构成了独具竞争力、产品生命力、国外其它产品无法仿效的核心价值。基本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流程,完全支撑了中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应用需求,支持企业全面业务信息化管理,并提供专业的决策支持、全面绩效、全面预算、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的智慧企业应用,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外部公共服务机构、银行、税务、海关的互联。

面向标准行业解决方案方面,产品外延到形成国内成熟、广泛、和完整的“标准+行业+个性”的产品体系,提供离散制造、流程制造、流通、服务业、公共事业解决方案,并依据不同细分行业特点和需求,反映出几十个细分行业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在开发平台、工作流、预警平台、个性化的工作场景配置等,为产业链伙伴、企业IT管理人员提供了个性化应用和增值性应用的空间。

可以说,在产品的功能应用深度、广度、行业度以及扩展度方面,核心产品应当具有不可复制,无法同质化的特性,作为商业模式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化深入支持

好的ERP厂商具有深耕全国,覆盖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全国经济发展去在内的2、3、4级城市的市场,渠道,分子公司以及合作伙伴。根据区域经济和当地客户的特点深耕本土市场,携手合作伙伴制定高度本土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区域客户的要求。

通过包括中小企业分公司销售代表、区域渠道销售代表、区域客户经理及7×24电话/网络营销覆盖在内的“四位一体”支持团队为各个区域市场客户、合作伙伴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本地化支持。

极多方式的接触,极多渠道的客户接触点,形成了客户对产品的直接信息、直接应用和知识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认知的产品才能有好卖的基础。

全方位客户经营和关怀

第9篇

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三大困境

困境一:价格战已经走到了尽头

价格战是我国互联网企业面对竞争惯常采取的策略。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很多企业通过价格战吸引消费群,建立了发展优势。但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缺技术,也不缺创新,缺的是把这些东西变成能够创造价值的、盈利的产品,而不是一味的通过消耗资本,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千团大战”从2010年打到现在,团购网站诞生总数达到6218家,累计关闭4670家,死亡率高达75%,除了美团、拉手、窝窝等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安然度过外,许多“烧”不起钱的小型团购网几乎在一夜间消失无存。单纯通过低价挤压对手,而不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占领市场的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困境二:单纯的商业模式复制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国外互联网商业模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国外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其商业环境的成熟,还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现在很多的创业者和一些互联网企业都在试图将国外好的商业模式引入国内,但并未针对中国消费市场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效果乏善可陈。美国餐厅预订企业OpenTable成功的案例激发了国内企业对于餐饮预订网站投资的信心,但中国消费者相对国外消费者并没有餐饮预订的习惯,且相对网上预订更加倾向于电话预订,这也直接导致如饭统网这样的餐饮预订网站在国内的发展停滞不前,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同样的例子还有,百度通过成立爱乐活布局O2O的构想也于今年宣告破灭,爱乐活彻底的变成了电商导购网站,与之前O2O本地商户服务的定位大相径庭。商业模式复制本身并没有错,但一旦不能与市场进行很好的接轨,不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出发的复制,必定会被市场逐渐淘汰。

困境三:低附加值发展模式面临转型

广告付费的模式始终是互联网企业连接线上、线下,获取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很多网站的生存命脉。但一旦网站内容难以吸引点击率,广告投放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经营压力将随之增大。Facebook和新浪微博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潜在消费群,但始终难以摆脱盈利的问题,过多的广告投放反而使其遭受消费者反感甚至投诉。但Facebook和新浪微博都积聚了众多的用户,用户粘性大,只是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网站各种广告信息杂陈,更有甚者广告信息含量超过实际内容,这种网站只能是昙花一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逐渐式微,但并不代表会退出历史舞台,低价促销、商业模式复制、广告付费等仍然是很多互联网企业赖以生存的命脉,只是在新的时代必须要有新的“玩法”,如果管理思想还停留在十几年前,那你的竞争对手只会帮着你“死”的更快。在新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以适应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重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决定互联网企业命运的关键。

商业模式转型的三个策略

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天要变了”,积极进行着商业模式转型的探索:以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在经历了砸钱积聚人气、通过网络广告获取少量收入等初步发展模式后逐渐分化:新浪回归媒体定位,搜狐向在线视频领域拓展;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小贷进军金融领域;腾讯开发微信,掌握移动互联入口,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叠加,重新定义通讯含义。从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路径和未来战略意图不难看出,未来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将超越企业成立之初的业务领域来进行资源整合,在不断冲击传统经济,改变用户消费习惯的同时,将更加注重企业与用户间双向沟通渠道的建设。尤其随着近些年移动互联的兴起,更是直接挑战着传统互联网经济业态。笔者认为互联网企业要想在新互联网时代下进行商业模式转型,取得先机,在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做好内功修炼:

转型策略一:注重互联平台价值提升,促进内部生态链建设

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平台崛起的时代,网站作为提品和服务的媒介,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平台功能,通过搭建不同类型而又相关的服务平台,并在服务平台上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叠加,有效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完善企业内部生态链,满足用户多重要求,增强用户体验感,才是未来互联网企业保证用户粘性和持续扩张的的关键。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就是典型的平台式发展:阿里巴巴从最初的B2B到淘宝网(C2C),再到支付宝(线上支付平台)、天猫(B2C)、“阿里金融”(余额宝等构成的网络金融平台),每个平台的搭建都互为补充、互相依托,在其发展中这些平台还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在进行业务协同的同时还将不断催生更多的新业务平台,形成内部生态链,扩张能力显著。

转型策略二:整合数据资源,精准市场行为

目前,业内对于什么是大数据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对大量的互联网活动数据进行系统的挖掘和分析,进而激发精准的市场行为、获得利益的目的认识较为一致。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无疑是未来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要求,随着互联产品交互能力和用户参与程度的提升,个人信息透明度也不断提高,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将能够开发与客户实际需要最贴切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减少企业试错成本。现在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互联网企业,都在力图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大数据中心,“大数据”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转型策略三:抢占移动互联市场,开启新的利益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