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15:22
导语:在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流动儿童城市融合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及其引导研究”(课题编号:JG14028)的中期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12-02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一线城市的不断建设,沿海城市的崛起,我国迎来了流动人口时代,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使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对象。不管是贵州毕节3个留守儿童一同服药自杀事件还是全国各地常出现的留守儿童溺亡事件,都让人在同情留守儿童的同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为了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频出的各类问题,以期利用教育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不管是自杀还是犯罪,根本原因在于留守儿童自身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学习态度不端正
农村留守儿童从几个月到十几岁,涉及不同的年龄层,大多数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基本的学习教育是必然要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学习态度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很多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相聚,通常由其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有的留守老人生活压力很大,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学习引导,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无用,因而学习不用功、表现散漫,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未能完成。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迟到、早退的现象很常见,有些学生甚至长期旷课。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正确思想意识的关键手段。因此,端正态度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一个人对待身边人、对待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所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的种种极端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其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再加上家庭教育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判断是非的能力、自我辩别的能力亟待提高。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知识、道理都是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不管是父母专门教育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都能获得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判断标准,这也正是家庭教育必要性的体现。中国自古有传承家风的习惯,事实上,这也是思想观念传承的过程。在人口快速流动的社会环境下,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家庭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正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思想教育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思想教育工作缺乏对性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应坚持“对症下药”。但是,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思想教育都是统一的,在课堂中进行无差别教学,教师很少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也不会针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如此一来,农村留守儿童很难通过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内心想法,难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大,很多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备课能省则省,最终导致思想教育工作完全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在农村留守儿童当中,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缺乏判断能力,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成长环境,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完全不同,所以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更应具有针对性。
2. 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教育方法是教育工作的关键,它决定了教育成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方法单一。实施新课改以后,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大有改进,特别是小学教学,更是以方法的灵活性受到追捧。总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大多数农村学校会设置思想课,课程形式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除此之外很难涉及其他教育方式。在校学生对于课堂式教学就存在抵触情绪,以课程教育为主的单一教育方式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很可能不去上这样的课,这样教育工作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教育工作方法单一,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之一。
3. 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也是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而言,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但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与实际所需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缺乏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缺少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很难从专业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此开展教育工作,自然也就缺少有效性;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缺少专业经费及指导教材,特别是教材的匮乏,导致教学工作无从下手,而学生也很难从其他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因而思想的转变也就很难实现。可见,师资力量不足是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又一大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难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改进:
1. 坚持“对症下药”
由于很多工作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所以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对症下药”。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的相关材料,要多研究,从中确定基本教学思路,再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以便在面对不同问题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提前做好调研工作,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2. 创新教学手段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教育工作中,创新的作用更为重要。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采用访问式教学。依次拜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孩子在成长中存在哪些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可利用家庭氛围开展教学工作,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让农村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其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如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思想问题用情景剧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了解自己的思想状况。
3. 要有雄厚的师资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师资力量的培养有多种途径:第一,地方政府可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面的政支出,为留守儿童创建更为和谐的教育环境;第二,培养优秀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教师,特别是具有相关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教师,由这些专业人员开展专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问题的改善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也可以为农村提供大量专业教师;第三,教材等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备,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订阅相关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抗压能力,培养阳光心态。
参考文献:
[1] 李海霞,朱廷岚.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2,(24).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发展困境 依恋理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50-02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困境分析
1.内部环境
依恋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基于儿童早期对成年人通常是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及生活压力的驱使下,农村年轻父母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经过在安徽省某村随机调查30户年轻家庭,数据显示,63%的家庭父母双方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再次见面时,儿童表现出的是明显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退,孩子遇到事情也不会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不会去表达感情,甚至在面临丧失或分离的时候,导致回避的产生,以此造成一些心理或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在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①
2.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在同辈群体中属于较弱势的群体,在杂乱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加上可依恋的对象不在身边,没有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留守儿童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阻碍:
1.缺乏正常的生活照料及保障
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由祖辈照顾,由于缺乏很好的生活照顾加上溺爱,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厌食、偏爱零食等造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家庭及学校教育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家庭约束,仅有教师在上课期间的正确指导不足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儿童在成绩落后时产生一种自卑感,自我放弃,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脑子太笨,进而厌学甚至辍学。
3.心理及道德行为偏差
由于留守儿童对父母依恋的弱化,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以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留守儿童会把事情压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吐露,导致性格发生变化,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扭曲,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②
4.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人身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垃圾食品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儿童好奇心及贪吃的性格导致其不加分辨地去尝试。二是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不完善。
二、解决对策
(一)内部环境
1.完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渠道
Mastern和Garmezy提出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家长外出务工时要尽量考虑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务工地无法解决孩子的教育等问题时,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③,每年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将孩子接到身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
2.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
一是在条件允许时,在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时,考虑把孩子托付给有责任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亲属等;二是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提醒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的沟通辅导。
(二)外部环境
1.建设家庭制学校,给孩子正确的监督指导
优化师资力量的配置,实行家庭制教学,完善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每位任课老师“认领”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全面的指导监督。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及日常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老师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孩子与家长视频或者是电话沟通,帮助孩子,与其父母保持依恋关系;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及心理取向进行及时的矫正。
2.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向社会各界发出号召,筹集社会资金,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及所在学校建立学校支持系统,全方位地在生活、学习、健康、心理等方面照顾到留守儿童;社会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通过购买政府项目,直接与留守儿童进行接触,利用组织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实施策略,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关的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切实解决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给农村孩子入城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户籍性质有直接的关系,农村户口的孩子无法进城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而被迫留守。放开教育系统关于户籍的限制,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依恋不再在农村留守儿童一方缺失。
4.社会工作者介入
社工通过提供理解支持和心理治疗进行干预。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即长期以来形成缺少对父母的依恋,正确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运用相关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介入治疗。保证案主在自愿自觉的情况下,缓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陌生人的排斥或者敌对的心理。另一方面,要详细告知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失对父母的依恋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并提醒他们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恢复。④
三、结论
依恋关系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长久的意义。儿童早期的这些关系和经历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和深刻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父母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也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政府和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其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一个大的考验。另外,社会工作机构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将儿童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改造,以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
现状,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李静,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
②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J].2013(1).
③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④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2] 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13(1).
[4]俞晓莉,论亲子依恋类型、原因及其应对[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4).
[5]张玉沛,郭本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3-02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Yang Huimin
(Hebei Education Press,Shijiazhuang,050091)
Abstract:Unev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ke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migrant workers,and thus producing a special group-children left behind.Children left behind face a range of learning problems,psychological and ethic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Children left behind;educational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段成荣、周福林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全国有留守儿童2290.45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8.05%。上官子木最早于1994年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习问题。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孩子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者亲友照料,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务负担过重等原因,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督促。生活在亲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有着寄人篱下的感觉,心理压力较大,而亲友对孩子进行监管的同时又担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监管不力。农村学校教育基于应试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教师教学和家务负担过重,办学条件较差,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加之缺乏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监管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父母亲情的缺失。但是,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教育理念匮乏,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亲子关系缺失使留守儿童无法形成安全依恋,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身体、心理、生活和社会问题,茫然不知所措,无从诉说,长期压抑,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常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自卑,冷漠,敏感,充满敌意等,属于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3.道德问题。任何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社区组织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发达国家的有效帮助形式,其中对儿童的帮助是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和安全环境较差,一些治安盲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心理问题无从排解的情况下极易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先后历经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而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忽视个性教育,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导致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违反校纪,沉溺网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从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留守女孩甚至成为犯的对象。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至于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师资配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农村风气,提高整体的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打工者留在本地,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承担起一定的监护责任,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照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关键时期,让留守儿童居有定所,情有所依。提高其安全意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识,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的监护责任。同时,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平等互助、自强不息的学校氛围,鼓励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开朗、乐观地生活和学习。
3.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联系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老师等,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并在节假日期间和孩子团聚,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爱,而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及时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社会力量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希望工程及各类基金会和社会捐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挥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图书馆和活动室等,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以及各种竞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维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2010,(7).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心理研究,2009,28(2).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但留守儿童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衡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合力,一起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
当前,我国的各方面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的子女因为财力、物力等不足被留在农村上学,进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便产生了。文章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具体指农村地区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而被长时间(6个月)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的农村儿童。相对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心理问题是重要的一个。在新时期,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茁壮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建设。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新时期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索其产生原因,进而综合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新时期,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见面机会比以前相比变得频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较少留守儿童比父母在家时表现得还要好:他们学习勤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坚强独立,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新时期,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
1.情感孤独
王玉琼等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智不成熟,渴望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依赖父母。但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不仅与父母的情感沟通较少;而且由于“代沟”以及知识层面、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监护人之间沟通较少。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失落、紧张焦虑,情感上很孤独。
2.情绪易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照顾,情绪易变。他们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甚至别人的一句话或喜或悲,反复无常、多疑敏感,并且有强烈的焦虑,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从而在情绪方面更加敏感。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憎恨别人,产生仇视心理。
4.道德意志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道德上的言传身教,道德意识不高。监护人中不乏爷爷奶奶等长辈,更加宠爱、溺爱孩子,易导致他们产生非道德行为。再加上这些留守儿童还是个孩子,他们缺乏对外界信息等的判断,缺乏是非意识,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又有来源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在因素。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因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青少年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艾里克森把整个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人生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本文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四、五阶段,会出现的危机是产生自卑感和角色混乱。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差,离不开成人的监督与引导。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是导致他们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外因
1.政府关注不够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往往关注于从宏观上解决问题,如发展经济、宣传文化、修建住宅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硬件。但作为政府,却对祖国花朵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注,在资金、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投入很少。很多农村都没有修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玩乐的设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专门人员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下一代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留守儿童面对的是不完整的家庭,缺乏家庭教育。如,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缺失父爱或母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寄养家庭中的孩子,会因为各种隔阂、不适,不会及时地与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感到孤独、焦虑;而与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相处,更会因为老人的宠爱、溺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的心理成长。这些都暴露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学校教育不平衡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长河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并没有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很多学校都没有自己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这些都会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社会氛围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生理心理还不成熟,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再如,受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会逐渐产生焦虑、厌学情绪。如此这样,内部心理的不成熟、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会阻碍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新时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在新时期,交通更加便利,通讯技术更加发达以及网络更加普及,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同时规避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齐抓共管,一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发挥“领头羊”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所以,政府首先应做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务工人员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这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其次,加强对“留守子女”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意识,获得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加强与子女的心理沟通。再次,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儿童提供玩乐的地方,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家庭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给予儿童成长关怀、各方面教育的关键地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家庭主要应做到:首先父母应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了解儿童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尽量常回家看儿童,以减少儿童的孤单情绪。最后,父母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儿童不愿与自己分享的事情与需求,从而针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三)学校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主要应做到: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其次,向当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再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感恩”、“亲情回馈”等主题活动,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机会。最后,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树立榜样典范。学校既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自己体会集体的温暖;也可以在留守儿童中选取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社会应该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社会各团体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留守在家的妇女可以组成一个“妇女援助团”,凝聚集体的力量,帮助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其次,留守在家的教师、艺术者等可以组建一个特长培训班,从而拓展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减少其孤单情绪。再次,大学生、社会青年等可以利用节假日等去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可以开展义务家教,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晚会、野炊等集体活动,减少他们的孤单情绪。
总之,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农村留守儿童在儿童中占重大比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重要一个。我们应该综合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一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EB/OL].http:///edu/2010/10-06/2570146.shtml
[3]李潮海.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3).
[4]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7.
关键词: 苏北农村 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苏北地区(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相对于苏南、苏中地区,其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突出。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了徐州市丰县的欢口育英初中,徐州市铜山区的茅村中心中学,宿迁泗阳的城厢中学,以及徐州市沛县的魏庙中学四所学校,随机采访了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初中生483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人数占到了受访总人数的72.3%,在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中,父亲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模式,占到了64.57%,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达到100人之多,占到了28.57%左右。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现象在苏北农村非常普遍,有超过一半的在校初中生家庭不完整,缺失情况严重。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共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或其他监护。单亲监护是当前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中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尤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监护为主。隔代监护的比例也不在少数,占到38%。相对于其他监护方式而言,隔代监护存在的问题最多,由于受到年龄、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种监护方式下的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往往越多。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习成绩不佳。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估的方式,即让调查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大概的估计。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总数占了40.28%,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一般,仅有8.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差。
但在随后的教师调查时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有40.00%的老师认为所教的留守学生的成绩为中等,46.67%为中下,优秀和良好的总数仅有2.85%,这与学生自我认知的40.28%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如此,还有超过90%的老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强,在平时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在访谈中,学校领导告诉我们,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乡镇学校的学生成绩都不太好,生源较差,真正的优秀生不多,每年高中的升学率不高。除此之外,他们还反映,从整体情况看来,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还是要差些。
在这一问题上,不难看出,一些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认识,并不客观实在,他们大多对自己成绩的认知都高于实际情况。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学习成绩,由此可以推断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自卑,不愿意告诉他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不全面。
2.监护力度不足,监护效果差。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家庭的缺位,在教育问题上就会出现无人管教的现象。对于临时监护人能否很好履行其管教职责,通过调查分别有37.46%和27.55%的人表示不能履行和不确定。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这两种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监管并不到位。对于单亲监护而言,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方所承受的压力负担远远超过正常家庭,这就导致留守在家母亲或父亲的监护能力、教育能力下降。而在单亲监护中,又以母亲监护为主,由于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一些农活、照顾老人、幼儿等重任,就全都落到了母亲身上。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精力本就不是十分充沛,这就会导致母亲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很好地履行监护义务。
这一问题在隔代监护上表现得更明显。隔代监护的监护人通常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受本身身体素质、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大多仅仅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层次,在教育方面更是力不从心,关注甚少。除此之外,我们还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与老师联系,主动关心学生的教育问题,即使有联系,也以电话联系为主,教师、家长及学生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联系。
3.心理、安全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常年不能陪在身边,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得到的关心与照顾是远远不足的,这就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感情依靠,还容易造成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说出家里的情况,对于我们的调查表现得有些排斥。从老师那里,我们了解到,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极易出现不稳定情绪,对于学校的管教和批评也会产生较强的叛逆心理。
在安全教育上,留守儿童由于年纪小、缺少社会经验,又缺乏完整的监护,监护人对其安全教育的忽视,往往使得他们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或周围环境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可能遭受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导致伤残,至失去生命。这些情况虽然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没有出现,但是前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年都会有农村儿童受到这样的伤害。由此可见,这些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影响。
三、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苏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这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虽然江苏省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历史沿革、经济政策、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等原因,苏南、苏中、苏北呈现不同发展态势,有较大差异。经济上的落后,就使得苏北农村青壮年选择去苏南等相对发达的地方打工。但是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和目前义务教育的财政分担体系,使得这些孩子很容易被视为“负担”。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即使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户口还是农村的,各种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这就相应地带来了义务教育的不平等。虽然一些地方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提供了一些政策,但是仍需要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以及生活学习费用。少数地区开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子女的需要,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使得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就学。
除此之外,苏北农村基层某些主管部门,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留守儿童给予的关注不够,在教育问题上的关注程度较低,没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缺乏科学有效帮助与指导。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家庭是由母亲单亲监护或者祖父母隔代监护。母亲独自一人需要处理各种农活,再加上多数家庭子女较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隔代监护对孩子大多存在溺爱的倾向,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其心理、道德、学习层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同时,隔代监护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上存在很大困难。
相对于城市而言,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上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并不重要,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大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自身文化水平的不高也就决定了辅导孩子的能力有限。家庭教育的缺少、不完善就使得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要求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
3.学校原因。
苏北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学负担过重,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苏北农村初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需求,有超过90%的老师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一般。近几年,江苏省虽然加大了对苏北地区学校教育的投入,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然存在。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存在一个老师带多个班级、多个年级的现象。
除此之外,有将近40%的老师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绝大多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并未同一般的学生区别开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学习成绩整体上相对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还有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本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理解、宽容和帮助,则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健康。
4.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年龄太小,社会经历不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确立,思想和心理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周围一些孩子不爱图书、读书无用的观念,逃课、打架等社会不良风气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
此外,青春期叛逆心理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一些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关爱、帮助及交流沟通,形成孤僻、自暴自弃、我行我素等不良性格,在接受学校及家长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无形中给其自身接受教育增加了一道障碍。
四、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对策
1.强化社会政策。
经济条件的落后是造成苏北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板块中,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十分明显的,而苏北地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也十分突出。因此江苏省政府应加大苏北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城乡贫富差距。
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苏北农村的基础教育跟不上。目前绝大多数苏北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教学设施差的情况,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大保障。因此,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寄宿制学校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另一有效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离不开基层社区的工作。社区志愿者活动、扶困帮贫活动、爱心捐赠活动等都能够在一定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2.完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在解决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地位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尽量留下一方陪在孩子身边。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与联系,如经常与孩子打电话或者利用网络技术QQ视频等,了解孩子的近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也必不可少。主动与班主任联系,能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学习;主动与监护人联系,能够了解监护人的教育监管情况,指导孩子正确学习。
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父母还应当尽可能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能力,如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和确定学习目标,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3.改变传统教学。
由于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临时监护和教育能力的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教育能够在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挥更大作用,寄宿制办学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选择。所谓寄宿制学校,就是将留守儿童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加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其与非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心理上存在诸多不同,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全面的学生档案,以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监护人状况、父母外出打工状况。学校还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入一些心理、安全等方面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生活上的难题,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五、结语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而形成的,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江苏省的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系的建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的关注与努力。
参考文献:
[1]蔡澄.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
[2]张小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贵州省大方县部分农村的调查[D].贵州大学,2006.
[3]殷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尝试――以江苏省宿迁市寄宿学校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
[4]肖丽琴.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以苏北农村初级中学为例[D].苏州大学,2012.
关键词: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普遍存在道德素质低、学习成绩差、情感孤独以及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有加强同家长、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准确了解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年儿童教育和监护机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才能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
1.安全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而学校通常只负责在校的安全教育,所以,儿童在离开学校后,容易出现安全教育上的衔接不到位问题,即使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等监护人,但是由于他们通常还承担比较重的农活或家务,安全教育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相对弱化,所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遭遇相应的安全问题。例如,有的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沉溺网吧、抽烟喝酒、水塘游泳、打架斗殴等危险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个别留守儿童被拐卖等恶性案件,这都暴露了农村社区在针对留守儿童安全管理上的弊端。
2.学业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关爱,所以,对自己学业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强,加上有的儿童在家还有承担一定的农活和家务,会分散掉个人的一部分学习精力,导致农村社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业教育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局面,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普遍低于其他儿童,如果学校教师对于该部分学生的学业教育问题再不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教育倾斜,则该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自己的父母相分离,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关爱和亲情上的抚慰,所以,容易出现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多留守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性格品质不够健全,严重时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消极孤僻等不健全的性格品质,加上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由于留守儿童接受伦理道德、法制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遭受社会上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侵袭,从而使个人思想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基于少年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儿童教育的责任通常都是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的,但对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而且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没有发挥出儿童教育的整体优势。因此,要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在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具体而言,可由基层学区和教委牵头,组织妇联、村委会、学校、志愿者、离退休教师等共同参与,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集思广益,逐渐形成教育合力。
2.转变留守儿童的传统教育方式
基于农村社区流失儿童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特殊性,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要在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例如,教育者应当多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状况进行走访调查,然后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一些家访活动或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唤醒家长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掌握更多的教育技能。再如,在安全管理上,要建立全天24小时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体系,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大农村治安管理力度,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
3.加大师资培训与留守儿童的专题研究
在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所以,在平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职能。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培训活动中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题研究,让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教育思想,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掌握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出的新挑战。
总之,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关乎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但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平教育机制,为农村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1 留守儿童现状
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他们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上网等现象,有的甚至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参与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2.2 学习成绩不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他们要么忙于农活和家务对孩子学习无暇顾及,要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给予辅导。监护人往往只能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留守儿童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调查显示,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2.3 心理发展不健全: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别人交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
2.4 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监护人因为年长或经济困难而无法认真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监护权,大量假冒伪劣产品乘虚进入农村市场也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其次,学校与家庭间的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甚至成为受各类违法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在全国,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见报端。再次,留守儿童自身由于行为失控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首先,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向本地城镇转移。同时进一步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以此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其次,改革城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拆除流动人口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乡城之间合理流动。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不用再留守,其教育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3.2 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3.3 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3.4 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因此,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 。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17)
[2] 朱斯坤.留守儿童之痛[j].中国报道,2006(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42-0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讲求的是统筹兼顾,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系统中一种元素受到影响时,其他元素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依靠各个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协调,系统才能获得内部平衡和整体发展。.[1]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同时家庭和学校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应形成教育合力。
1.政府系统
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大前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中国地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问题。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贫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反贫困,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工回乡从事商业、养殖业等活动,这样能够就地解决就业问题,让父母回到留守儿童身边,才能从根本上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带来切实可行的办法。
城乡二元格局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打破城乡户籍的二元格局,给全体国民一个平等的户籍身份。其次在改革传统户籍制度的时候,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权益,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促进流动人口的家庭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农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问题在城市得不到解决。教育部门要争取使农村孩子能够在城市获得同样的基础教育,使农民工子女能和户籍所在地儿童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也要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使具有在城市学习一定年限的学生能够在入学所在地参加高考。
2.学校系统
学校是儿童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学校教育中得到补偿,所以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寄宿制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个家庭",它可以把留守儿童集中地进行管理,构建学校监护体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的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受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所以农村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在学习上给予鼓励与监督,还要在生活上多关照他们,鼓励同学们用班集体的温暖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单与无助的。要加强与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沟通,经常对留守学生进行家访,及时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帮扶措施。
农村学校应尽可能改善办学条件、食宿条件、师资力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图书、报纸等读物,并且增加儿童的娱乐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健康积极的方式充实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努力打造老师与同学之间交流、同学之间的平等、畅通的沟通平台,营造友爱互助的氛围。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2]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净化工作,定期查处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设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优良周边环境。
3.家庭系统
家是幸福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对于儿童而言发挥着养育、教育和情感培养等功能。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外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家庭功能的缺失,这就希望留守儿童自己、父母、监护人一起去努力,给留守儿童一个比较完整而幸福的家,得到全方位的关爱和发展。
留守儿童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要理解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主动与父母沟通联系,多交流情感,遇到困难和麻烦时要多与父母商量,同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家长要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交流。父母要应尽可能地多的和孩子联系,如定期回家看望子女,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通讯资源与孩子随时保持联系,让孩子能时时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在交流内容上,尽可能全面,除了督促孩子学习外,还要关心身心的发展。同时家长也要加强与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更全面准确及时地把握孩子的情况。
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树立情感培养的观念,而不是单纯的养育,要将生活关照、学习督促、情感培养等都融于日常的教育之中。另外,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情感功能的缺失,不是靠溺爱和纵容留守儿童而实现,家庭的情感培养要细化在对留守儿童的日常关爱和呵护中。
4.社会系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家庭教育、保护和情感上的缺失问题。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而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中国文化历来鼓励社会重视亲情和家庭,《礼记?礼运》中倡导这样的思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思想家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应消除对留守儿童的歧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留守家庭自身的努力,更要靠社会力量的支持。愿全社会共同呵护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爱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11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表现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46-02
【Abstract】Compared with ordinary children, parents-absent children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character and mentality. For solve the problem, we can take actions that cultivating key school ability, making up parents affec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ir emotion, exerting peer relation effect, developing children self-respect and attribution style.
【Key words】Parents-absent children Mentality Education strategies
贵州是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有3900万人口,其中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4.41%,占本省儿童总数的9.5%。[1]贵州省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多,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留守儿童的主要特征是父母亲情相对缺失,日常生活中缺少成人的指导和教育,放任较多,容易产生多种问题。当前对留守儿童的探讨,主要涉及监护与教育保障等生存发展问题,以及情绪与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
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在诸多方面没有非留守儿童发展的好,主要有以下心理特点:
1.留守儿童在心理控制源和社会适应性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发展方面,留守儿童也明显差于非留守儿童。[1]
2.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孤独感强。
他们遇到麻烦后无助感较强,缺乏父母支持和有效指导,难以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应对压力的效能感降低。
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力,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5.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在校率急剧下降。
有研究分析了留守儿童在校率,发现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在校率急剧下降,他们在完成初中教育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3]
有人指出,已有研究过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消极方面,也曾有过留守经历并且发展的较好的大学生,他们的主要表现为:接受贫穷的现状,把贫困看成是一种磨练,并保持了对留守经历的积极认知;一般成就动机都较强;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定向并且意志坚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善于学习;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4]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有一个综合的方案,要发挥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目前,作为学校层面能够做好的事情,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关键的学校能力
关键的学校能力由学业技能和学校生存技能组成。优秀的学业能力,包括语文、数学、写作等方面的成绩,在获取学生的个人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基本的学业能力非常重要。这些技能包括在教室里有适当行为表现,与他人形成积极关系、发展友谊、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对同伴压力的果断与抵制,以及与成人关系的协调。如果缺乏这些实质性的技能,青少年就容易发生高危问题行为。[5]
2.弥补缺失的亲情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主要因素。加强亲情缺失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以真诚的关爱为基础,帮助留守儿童弥补缺失的亲情,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一是学会宣泄心中压抑的感情。老师要鼓励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来表达、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还可以组织他们在一起讨论和交流在遇到问题时自己的感受及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增进交流并给其他人提供经验。二是搭建亲子沟通的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在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在规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语音或视频交流,让他们看到父母的样子、听到父母的声音不再是奢侈,这是弥补亲情缺失的重要途径。
3.关注情绪波动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绪稳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深受焦虑和压力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情绪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放松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疲劳、避免对压力的负面反应、减轻焦虑、改善社会技能及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肯定,有助于减缓抑郁,提高自尊。视觉想象既可以用来减轻压力、增进舒适度、动员各部分肌肉群、提示放松的反映情境。也可以帮助儿童或青少年应对困难、学习任务,以及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放松疗法和积极想象法。
4.发挥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与他人的交往状况在人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也是更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积极的反应以及同伴的接受有助于儿童形成友好且积极的人际关系,这对于社会生活中幸福感的建立非常重要。促进沟通技能的建立包括提供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训练、建立健康的友谊、避免误解、发展长期的友爱关系等。可以开展果断性训练,设定限制训练和自我接纳训练等。同伴之间经常会进行一些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等,还能帮助他们缓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带来的自卑心理与焦虑情绪。
5.提高儿童的自尊和内控归因风格
留守儿童更可能具有消极的自我概念和低自尊,通常归因偏见会影响他们的知觉和自我知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调整归因偏见的干预。一是社会性问题的旧解决办法,让儿童学习在行动前考虑结果,列出应对各种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方式,鼓励他们衡量赞成和反对各种选择的理由,并作出最后的决定。二是基于埃利斯(Ellis,1962,1985,1996)、贝克(Beck,1976)和塞利格曼(Seligman,1990)的理论来调整认知,使儿童能够识别消极的观念,并通过权衡支持的和反对的证据,对这些观念进行评估,使他们能够建立更切实际、更乐观的替代性解释。
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千万个留守儿童家庭,关系到留守儿童的未来。其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真正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是每位教育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娜.农村留守儿童研究[D].贵州大学,2008
2 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