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有机化学综述

时间:2023-09-27 16:15:27

导语:在有机化学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有机化学综述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现代教学理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多,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为了顺应时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化学教学要求,高职有机化学教学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应用现代教学理论转变。其中,现代教学理论指为了设计合理教学情境及满足教学任务需求所建立的系统教育理论,兼具实用性及概括性,特别是概括性,意味着教学理论不局限于某学科,原则上适用于所有学科。有资料表明,现代教学理论以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布鲁姆掌握教学模式、加涅指导教学模式、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模式及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模式为代表。鉴于此,本文针对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优势

(一)突破教学难点

相较于常规教学模式,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优势明显,不仅能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心态,提高教学质量,还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依托,制作教学方案,设立教学情境,真实反映教学难点,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教学成果,突破教学难点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枯燥的教学过程增添一丝趣味性,形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激发学习热情

有学者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还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同时,相较于常规教学模式,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优势明显,紧扣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广泛参与课堂讨论,特别是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兴趣引导作用更为明显。

二、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措施

(一)营造教学氛围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机化学教师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切入点,紧扣教学任务,重视化学教学前期准备工作,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制定教学方案,延伸教学课堂知识范畴,寻找学生情感共鸣点,最大限度激发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摆脱常规教学模式的限制,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化学知识魅力。同时,高职有机化学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详实且趣味性强,教师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确保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例如:以有机化学《酚的性质》为例,酚与脂肪烯醇结构相似,极易发生互变异构,并且酚类化合物种类复杂,囊括氯酚、萘酚、硝基酚、氨基酚、甲酚及苯酚等,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对于学生记忆力是一种考验。教师可课前鼓励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教学难点,展示含酚工业废水图片,以“爱丁堡医院李斯特医生与酚的故事”为引导,提出情境问题“对工业含酚废水进行脱酚运用了酚的哪些性质?”,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二)丰富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机化学教师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立足点,紧扣教学任务,将现代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为枯燥的教学过程增添一丝趣味性及挑战性,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巩固教学成果。同时,为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采取“阶梯式”提问法,设计符合各阶段问题,促使学习模式由“死记硬背”向“灵活运用”转变。例如:以有机化学《醇与酚》为例,醇是芳香烃、脂环烃及脂肪烃侧链中氢原子被羟基所替代的化合物,与酚均属于烃类含氧衍生物,极易互变异构为酮,无法以稳定状态存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醇与酚的化学实验操作视频,详细介绍醇与酚的化学性质,特别是苯酚的化学性质,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少说话”,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教学印象。此外,课堂提问“贵精不贵多”,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原理,得出实验经验及自身学习感悟。

(三)利用实践运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机化学教师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有机化学教材为突破口,紧扣教学任务,应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开展实践教学,为教学资源分享、教学难点研讨及教学经验交流提供强有力支持,并且利用录制教学视频等手段规范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有助于形成教学资源长效利用平台。同时,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扩大现代教学理论的影响范围,促进有机化学教学科研沟通,弥补常规教学科研模式时间性及地域性的不足。例如:以有机化学《亲电试剂》为例,教师讲解亲电试剂概念及原理后,开展以水为代表的常见亲电试剂化学实验。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如何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做好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工作,是有机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综述现代教学理论的概念,分析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优势,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文文.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现代教学理论的应用[J].职教通讯,2016,(30):48-50.

[2]熊汝琴,罗余红.类比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昭通学院学报,2016,(05):47-51.

[3]朱涛,曾碧涛.高职涉农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3,(10):188-189.

第2篇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化学作为农林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一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涉及几乎所有的专业范围,被包括在生物、制药、种子、食品、动科、植科、园艺、葡萄酒等各专业中。而应用化学是介于化学教育和化学工程的中间专业,学生毕业后既可能在学校工作,也可能进工厂或者企业,其就业方向很多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有机化学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让本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考研以及工作中彰显“专业”优势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也成为农林院校教学体制改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传统的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课时少

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课程设置为64+48,共112学时,以胡宏纹版有机化学为例,上、下册共31章,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只是把书上的内容点到为止,不可能深入地讲解,更谈不上知识扩展。教师囿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消化不了或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干脆玩手机或者睡觉。跟不上,没兴趣,不想学,学不好,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只能学到肤浅的有机化学知识。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基础有机化学没学好,使学生以后学习“有机合成”“高等有机”等课程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知识新理论。教学课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套教学课件反复用几年,没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填充,课程内容脱节现象严重,相互之间衔接不紧,难以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印象。教学方法陈旧、把教材搬到屏幕上,不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多媒体课件表述动态的化学反应过程和机理,课堂乏味。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主题作用得不到发挥。

3.学生素质差距大,师资配备不合理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有机化学教学任务,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都是一位教师独自承担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课件制作、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答疑、出卷、阅卷、成绩录入等,使教师觉得力不从心,达不到最佳的授课状态及效果。

4.理论与实验不能有效结合

有机化学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现在的问题是实验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内容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而且重操作,轻设计,缺乏自我培养的能动性。即使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也不能应用到实验中去,理论和实验严重脱节。

5.考核方式、成绩评估方法单一

考核、考试方法单一。历年来,成绩考核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评定多数情况下以作业和出勤为准,不可避免的存在抄袭等弊端。期末成绩则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质量评估只看分数,不看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

1.保证课时数,合理选用教材

首先,将有机化学课时数增至64+64学时。其次,教材的选用,多年来我们一直选用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内容的编排和难易程度还是不错的,但是书中一些概念和机理讲解不是很透彻,目前应化专业本科毕业生80%以上需要考研,鉴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考研内容范围,我们以胡宏纹版《有机化学》教材为主,邢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和王积涛版《有机化学》为辅。

2.精选教学内容

鉴于有机化学教学课时有限,我们自编了教学大纲,有些章节的内容作了适当取舍,如自学第九章《质谱》、第十九章《类脂、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第二十九章《周环反应》等。也对一些章节进行了适当的合并和调整,如将第八章《芳烃》、第二十五章《芳环上的取代反应》和第三十一章《芳香性》、第四章《对映异构》和第二十一章《立体化学》等进行合并;将第二十四章《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调整到第七章《烯烃和二烯烃》之后。每章节末会介绍与之相应的或与有机化学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如化学历史、绿色化学、不对称合成技术、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等。教学方法上弥补将教案搬到屏幕上的不足,运用动画技术使教学课件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易于师生互动;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大量的教学动画,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化学的思想本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机理的理解;重视模型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凡能使用模型的尽量使用模型,它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补充类型丰富的教学例题来增加课堂练习环节,为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因材施教

将有机化学课件共享到网站上,学生可以预习课程内容,标记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加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定时进行面对面以及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辅导答疑,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及时获得疑难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创新项目及教师科研课题等。配备2~3名知识渊博、学术水平高、有科研经历及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理论课和习题课。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师之间还可以讨论教学内容的取舍,集思广益,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备课元素,充分展现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授课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邀请国内外有机化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家接触科学发展前沿,引导学生步入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接受新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演示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结合授课内容将生动有趣、短小精制实验的多媒体在课堂演示,比如讲卤化反应时,我们将溴代反应实验的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反应为何有白雾现象,滴加硝酸银溶液为何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圆底烧瓶的底部为何是褐色溶液,一下就会改变单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又比如在醇和酚一章,介绍到醇的结构对反应速度影响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亲自做Lucas试验(Lucas试剂是无水ZnCl2与浓盐酸的混合物),观察反应液产生浑浊所需的时间长短,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中引出基本理论和规律,增加了真实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以便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完成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外。另外,安排1~2个创新实验,即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合成、分析结果等,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5.实施分段式教学

历来应化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都是大学二年级开设的,而这一年恰恰是学生课程最多的一年。以往都是64个学时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多门考试压在一起,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过多的时间消化和理解,自然会产生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所以我们实施了分段式教学,即在学期中间增设了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学生把前半学期学习的内容系统复习、消化理解后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后半学期的内容学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期末考试时,对于后半学期的内容复习起来也不会压力太大。另外,一百多人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作业抄袭现象,仅以出勤和作业来评定平时成绩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除作业外,增加了课程论文设计。文献查阅、分析讨论、综述写作等工作,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可以作为平时的考核,也为以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措施的实施,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农林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该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较准确的把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宏纹.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邢其毅,徐瑞秋,裴伟伟,裴坚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胡青眉,庞美丽等.有机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班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0,38(10).

第3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有机化学及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55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Organic Chemistry and Experiments

Teach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CAI Lihua, WU Shiyun

(Environment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Wuhan

Business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s poor, lack of learning autonomy,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urse content, the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examination mode must be reformed in order to adaption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organic chemistr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有机化学是武汉工商学院环境工程与生物工程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学科发展迅速、理论性强,课程内容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学好有机化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工作起到关键作用。①在普通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为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起到了先驱作用。近些年来,该课程组充分利用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通过理论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教学与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出了“强化应用、突出创新”为主题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介绍了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构建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

针对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课程特点,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思维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实践教学与创新应用为一体”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构建了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将理论教学及应用、实验教学及应用训练有机结合,为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操素质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自主研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精心设计理论课程的应用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应该本着“教学服务型、应用性、多元化、开放式”的办学思路,②精心设计相应的内容,以此来形成特色。在理论知识上要做到够用的深度和实用的广度相结合;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应用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模块和理论应用模块,在基础理论模块上,精心设计了由结构与命名、反应类型与机理、有机合成等三大体系,理论应用模块主要是结合生物有机、绿色化学及食品安全等方面。应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与应用性的关系,重点讲解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与反应机理及合成方法,并把学科的发展前沿、生产中的最新应用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等应用内容引入课堂。对于抽象的概念及结构讲解时,注意用生活中比喻的手法,比如讲到烯烃的双键电子云时,我们以面包来比方,学生就领会到面包是很松软的,讲到炔烃的叁键电子云时,我们以绕毛线团来打比方,学生觉得毛线团比面包结实,所以能理解为什么与相同的亲电试剂加成时,炔烃比烯烃要困难得多。讲到苯的大 键时,我们用轮胎来做比喻,轮胎很扎实,所以苯环的大 键不容易断裂,它只能发生苯环上氢被取代的反应。再如,在讲到环己烷及衍生物的稳定性构象的规律的时候,可以跟同学们解释为什么D-葡萄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己醛糖。因为在己醛糖中,只有-D-葡萄糖中所有的基团都是以e键与环相连。由于该构象最稳定,所以存在最广泛。在旋光异构这一章节中,Vc右旋体可医治坏血病,谷氨酸右旋体有调味作用;麻黄碱右旋才能舒张血管治高血压,香芹酮与薄荷油是旋光异构体,但是味道相差甚大,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对旋光异构的学习兴趣。再如,讲到醇这一节时,给同学们讲解生活中白酒、红酒、葡萄酒、啤酒等酒的度数,可以跟同学介绍发酵法酿酒的过程,重点讲过量饮酒的坏处以及酒后驾车的检测的方法。总之,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有生命的,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领略知识带给人们的智慧。

图1 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

3 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3.1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才、启迪智慧、传授方法、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像完成其它工作一样,有意识、有目的、有设计地进行。有目的有技巧地运用讲解、提问、分析、归纳与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解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都可以尝试性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也激发教师的灵感。

3.2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根据有机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内容多、信息量大、结构复杂、理论抽象等。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立体的结构,比如在讲到乙烷的构象时,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动态异构,很难建立概念,通过多媒体动画,学生很快就看到碳碳单键旋转所引起氢与氢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了解典型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还可以利用动画给学生播放演示实验,比如讲到双烯合成反应时,给学生播放蒽与马来酸酐的加成,通过播放动画学生领略了改反应速度快、产率高。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思考协同反应的特点。多媒体及动画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看完后有思考有总结,留有深刻印象。多媒体也有局限性,由于播放进度快,学生不易记笔记,所以在重要知识环节要采用板书来提示学生梳理重难点及知识衔接点。

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课堂教学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网络资源再现性强、教学活动范围、时间、形式更多样更灵活,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自己预习课程内容、自己检查学习效果练习题,借助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将“教”与“学”延续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自主学习,是解决课堂教学中不足与局限。

4 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及CDIO项目设计,加强实验实训实践平台建设。按照“实验”“实训”“实习”“实战”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验教学方面要做到实验项目多元化与应用性相结合;③注重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开放式应用创新能力。

在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将基本操作实验融入合成实验中,比如通过乙酰苯胺的合成实验训练学生的分馏操作及重结晶。将微型实验融入常量实验中,比如将微量重结晶安排在常量重结晶等待的时间中,让学生体会微型实验的乐趣。将天然产物提取的实验融入综合设计实验中,比如从茶叶里提取咖啡因,让学生自己设计合成实验方案并通过讨论检验可行之后,让学生自行安装装置,进行实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统筹安排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基本实验教学课堂之后来积极提升实践能力。让较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深入公司或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做、学与用的能力。④

5 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让学生学会管理学习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新的考核模式。有机化学课程考核由平时50%+期末40%+专题论文1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程作业(20%)、课堂表现(10%)和学结(20%),平时成绩分阶段地公布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矫正学习态度与改进学习方法。课程作业成绩主要根据教师评阅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数量与质量的综合分;课堂表现成绩主要考核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或分组讨论的情况。学结是教师指定章节让学生写出该章节的知识点及应用、学习心得等。专题论文是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设置一些论文题目,或者给定范围,学生自拟题目,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撰写完成。实施这种考试的目的在于将学生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学习的动力,“期末考得好不如平时学得好”,既让学生学习到具体的知识,也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

以普通高校转型为契机,通过构建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精心设计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让学生学会管理学习。总之,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注释

① 郭玲香,刘松琴,杨洪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15)增刊:156-158.

②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第4篇

1.1随堂总结

授课者可在当天授课的最后,留出十到十五分钟时间,让有意愿的学生走上讲台,当众总结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让其他学生参与点评。在此过程中讲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而非照搬书本阐述。这种师生共同参与,不过多限定条条框框的互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2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的布置形式应更加多样化,讲师除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外,还应结合历次授课内容,以撰写文献综述的形式将作业布置下去。目前本校已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只是简单测试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而对学生处理文献的能力考核不够,布置文献综述作业可以考核学生对文献归纳整理的水平,并在其分析处理文献的过程中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

1.3随堂测试

根据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划分,展开不定期随堂测试。随堂测试以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为目的,测试内容应以课后思考题为主。课后习题往往局限于对本章节内容的简单反馈,对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考核不够,注重课后思考题能让学生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走出。另一方面,通过随堂测试,也可以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避免重蹈传统期末测试之前,学生一味突击复习,对书本知识不求甚解的覆辙。以上三种辅以固有的考勤、当堂回答问题等措施,能够让教师直接迅速地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思维模式,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突出有机化学课程与油气井工程专业的联系

前文中提到,有机化学是一门牵涉专业众多的基础课,授课者并未特别考虑油气井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对于致力于将两者紧密衔接起来的授课者而言,不仅需要熟悉油气井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应适当借助外界有利因素,以协助自己完成两者间的有机结合。对此,本文提出如下三点意见:

2.1开设相应的课外讲堂

我校油气井工程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都具备一定影响力,领域内不乏本专业学术带头人,在征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展开课外讲堂,让本专业的专家、教授们客串讲课。这些钻研相关课题多年的授课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多年的现场经验,他们的阐述往往简明扼要,善于切中问题本质,通过不多的课时即可增进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

2.2参与相关学术会议

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承办学术会议,会议的影响力与质量均在上升,围绕油气井工作液化学展开的会议不在少数。此类会议为与会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意在鼓励学术创新、活跃学术思想。应鼓励学生参与此类会议,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增进对科学前沿的认知。

2.3启用研究生学生辅导员

我校油气井专业研究生均有着各自的研究方向,他们围绕相关课题展开的研究也早已超出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更加偏重于实验探索。学生与之交流可从中获取书本所无法给予的切身体会,来自研究生的指点与鼓励也能增强学生对学好课程的信心与意愿。

3探索新教学方法,注重情境设计

课堂预设性与生成性存在着先天矛盾,如授课人无法化解这一矛盾,则会造成教学思路的紊乱,课堂知识、人文性与趣味性的三者统一也会被打乱。情境设计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被引入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情境设计中的图文、动画等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让“死的”书本知识“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情境设计不受课堂时空局限,可大幅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并能让学生在或动或静、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中自然领悟知识、方法。本文引入情境设计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现为油气井工程专业的学生想定如下情境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回放新闻,重现2003年12月23日晚发生在重庆开县的重大井喷事故。可让学生扮演此次事故中的各方角色,如钻井队、因吸入高浓度硫化氢气体而中毒的受害群众、赶来救援的四方力量等,将学生带入到那个紧张激烈的救灾场景中去。

(2)科学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训如此惨痛的天然气井喷事故呢?后期以我校罗平亚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是如何成功封堵事故井的?将学生的兴趣从事故本身转移到事故诱因,自然引入油气井工程范畴。

(3)深入阐明:带领学生参观我校实习基地,结合课堂多媒体教学上展示的图片、视频等,将有机化学知识同油气井工程领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动具体的感观刺激中获得对知识长久而强烈的记忆。

(4)总结提高:返回课堂后,利用学生被情境设计所激发的学习积极性,归纳概述情境设计中蕴含的知识点,并提出课后思考,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强化有机化学知识同油气井工程领域的联系。

4结语

第5篇

摘要:离子液体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质, 包括低挥发性、大极性、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调整阴阳离子选择不同的溶解性等特点, 已经作为反应介质或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 引起了人们足够的兴趣. 与传统有机溶剂反应相比, 回收后, 可多次重复使用. 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反应介质或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传统反应类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离子液体;有机合成;应用;循环使用

1.前言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是指室温或低温下为液体的盐,有时也叫室温离子液体(RTI Ls)。关于其合成及性质已经讨论过[1]。它是对环境友好的溶剂和催化剂 ,在很多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在有机合成中,离子液体作为反应的溶剂有如下好处:首先为化学反应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分子溶剂的环境 ,可以改变反应的机理,使催化剂活性、稳定性更好,选择性、转化率更高;其种类多 ,选择的余地大 ,将催化剂溶于离子液体中一起循环利用,催化剂具有均相催化效率高 ,多相催化易分离的优点。因其无蒸气压 ,液相温度范围宽 ,故易于分离。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5].

2. 离子液体的种类

最早的离子液体可以追溯到1914年,[EtNH3][NO3](熔点12℃)是今天所说的离子液体的原形,大规模的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展开,经过近20年的研究,离子液体的体系逐渐扩大[6,7]。离子液体的正离子主要是季铵离子,包括一般的烷基季铵离子[NRxH4-x]+、烷基季磷阳离子[P RxH4-x]+、1,3-二烷基取代的咪唑阳离子或称N,N′-二烷基取代的咪唑阳离子[R1 R3im]+、N-烷基取代的吡啶阳离子[RPy]+。其中最常见的是N,N′-二烷基咪唑阳离子。咪唑离子的两个N原子相同,如N-乙基-N-甲基咪唑离子记为[emim]+[8]。

3.离子液体的突出优点

离子液体除了它们所表现出的高活性、高选择性外,还具有如下优点: ①离子液体具有非挥发特性 ,几乎没有蒸气压 ,可用在高真空体系中 ,同时可减少因挥发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② 具有较宽的稳定温度范围 , 通常在300 ℃ 范围内为液体 , 有利于动力学控制 ,在高于200 ℃ 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③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 , 对无机和有机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溶解能力;④ 通过对阴、阳离子的合理设计可调节其对无机物、水、有机物及聚合物的溶解性 , 并且其酸度可调至超酸;⑤易于与其他物质分离 , 可以循环利用;⑥ 稳定、不易燃、可传热、可流动;⑦ 具有较弱的配位趋势[9]

4.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在有机合成中,以离子液体作为反应的溶剂,首先为化学反应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分子溶剂的环境 ,它可以改变反应的机理,使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更好 , 选择性、转化率更高;其次离子液体种类多,选择的余地大,将催化剂溶于离子液体中,与离子液体一起循环利用,催化剂具有均相催化效率高,多相催化易分离的优点,产物的分离可以用倾析、萃取和蒸馏等方法;再者因离子液体无蒸气压,液相温度范围宽 , 使得分离易于进行。近年来,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0-11]。

4.1羰基合成

4.1.1 烯烃和醇的氢酯基化

Zim等在包括[ bmim] [BF4 ]、异丙醇在内的双相体系中考察了苯乙烯类衍生物的氢酯基化反应。当苯乙烯转化率较高时 ,产物可以通过倾析简单地同催化体系分离 ,其缺点是催化剂很容易失活而不能重复使用。

4.2氧化反应

4.2.1芳香醛的氧化

Howarth在[ bmim] [ PF6 ]中利用Ni (acac) 2为催化剂在1个大气压的O2中催化氧化苯甲醛 ,较高收率地制得了苯甲酸。虽然 RTI Ls的使用并没给反应带来独特的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所使用的催化剂较全氟烷烃作反应介质时更为简单经济。

4.2.2烯烃的环氧化

Song等用NaOCl 为氧化剂 ,在[ bmim] [ PF6 ]-CH2Cl2 (1∶4 , v/ v)中研究了 Mn (Salen)催化环氧化 ,发现环氧化产物有更高的对映选择性。甲基三氧化铼(MTO)在 RTI Ls中催化烯烃环氧化取得了更理想的结果。反应以均相进行 ,多种烯烃的转化率都大于95 % ,而且产物选择性很高。

参考文献:

[1]陈双平,王寿武,汪守建,等.离子液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4 ,34 (5) :10~12.

[2]Martyn J E ,K enneth R S . I onic liquids green s olvents for the future[J ] . Pure Appl Chem. 2000 ,72 :1391~1405.

[3]张所波,于孟贤,高连勋.离子液体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J] .有机化学. 2002 ,22 (3) :159~165.

[4]李汝雄,王建基.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J] . 化学试剂. 2001 ,23 (4) :211~217.

[5]石家华,孙逊,杨春和.离子液体研究进展[J] .化学通报. 2002 ,25 (1) :243~248.

[6]赵东滨,寇元. 室温离子液体:合成、 性质及应用[J ] . 大学化学,2002 ,17 (1) :42 - 46.

[7]李汝雄,王建基 1 绿色液体的制备与应用[J] . 化工进展,2002 ,21(1) :43 - 48.

[8]张玉芬,乔聪震,张金昌,等.离子液体- 环境友好的溶剂和催化剂[J]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3 ,19 (2) :164 - 170.

[9]张所波,于孟贤,高连勋.离子液体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J] .有机化学,2002 ,22 (3) :159 - 165.

第6篇

[关键词]柴油;脱氮精制;生物脱氮

中图分类号:TE62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36-01

第1章 概述

1.1 柴油的组成

柴油属于石油炼制的大宗产品之一,广泛地用作柴油车、铁路内燃机车、船舶、大型发电机组]、重型车辆、船舶、工程和矿山机械燃料等。柴油机的热效率高,有节能、耐用、清洁、高效、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因此,我国柴油机车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1.2 国际柴油标准及我国标准的改革

尾气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促使世界各国对于车用燃料的标准日益严格,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对于燃油的质量及汽车排放标准提高了统一标准的要求。

欧盟轻型柴油车排放标准及限值见表1-1。

1.3 柴油脱氮的意义

随着原油使用量的大量增加,燃烧尾气中 NOX已成为我国污染的重要来源,大城市污染情况尤为突出。NOX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研究表明,NOX的产生量,主要取决于燃料的含氮量。因此,迫切需要对油品里碱性氮化合物的脱除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碱性氮化物还会导致油品的稳定性和安定性下降,所以对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必须尽可能地加以脱除。

第2章 柴油脱氮技术

2.1 加氢脱氮及其应用

1. 加氢反应机理

加氢处理已经成为现代石油炼制工业重要的加工过程之一,并且是提升石油产品质量和生产优质石油产品及石油化工原料不可或缺的手段。先进的加氢工艺在清洁柴油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

2. 溶剂脱氮―低压缓和加氢精制重油催化柴油

对于以重油催化为主的炼油厂,普遍存在加氢能力不足。为此,我们根据重油催化柴油的特点,提出溶剂脱氮―低压缓和加氢精制的加工路线,重油催化柴油采用溶剂脱氮―低压缓和加氢精制组合工艺,重油催化柴油硫、氮、胶质等杂质得到了很好的脱除,柴油的安定性和油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络合脱氮―加氢精制工艺生产清洁柴油的研究

在劣质柴油中,氮化物主要是单环、双环、杂环含氮化合物,即吡啶、喹啉、吡咯、吲哚等。其中吡啶、喹啉及其衍生物属于碱性氮化物,优先脱除氮化物,可促进硫化物和芳烃的脱除。

2.2 非加氢脱氮

1.固相络合萃取脱氮

虽然加氢脱氮能有效地去除油品中的氮化合物,提高油品质量,但是由于加氢脱氮设备昂贵,且效率低,操作条件较为苛刻,所需的设备投资比较大,而且深度加氢使油品的品质变差,安定性下降,浅度加氢又会使脱氮率降低。因此非加氢脱氮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非加氢脱氮主要包括固相络合萃取脱氮、酸碱脱氮、溶剂脱氮等。

2. 酸碱精制法

酸碱精制是根据这些杂原子类化合物多数呈酸性或碱性,利用酸碱中和的方法将其脱除[2]。酸碱精制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等特点,但同样存在着污染环境、腐蚀设备等问题,并会产生酸碱渣,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应用。

3.配合法脱氮

配合法脱氮工艺是基于Lewis酸碱理论。柴油中的含氮化合物中的氮原子具有孤对电子,电子给予体为Lewis碱,能与质子或其它Lewis酸结合成配合物。此工艺就是利用了这一特点,使氮化物从柴油中脱除。

4.吸附精制

吸附精制一般用比表面积大的极性物质,利用吸附原理对油品进行精制,改善油品质量。常用的吸附剂如白土、分子筛、硅胶、氧化铝、硅藻土等。

5.溶剂精制法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部分相溶的液体间分配性质的不同来实现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该技术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溶剂,适于粗原料的精制。

6.微波法脱氮

微波是频率大约在300MHz--300GHz,即波长在1--1000mm范围内的电磁波。微波加热可促进有机化学反应,使微波技术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很快发展起来。

微波脱氮与常规脱氮相比,具有工艺过程简单、反应时间短、效率高等特点。

第3章 柴油脱氮技术展望

3.1 含氮柴油的加工问题

我国炼油企业在提高汽柴油质量方面,面临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国际市场竞争两大挑战,即使是目前已开始执行的和即将要执行的国家汽柴油新标准,与清洁燃料的质量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今后国际原油资源中高硫原油是主要的资源,而我国很多的原油都属于高氮油。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提高,世界各国加快了劣质原油和非常规资源的开发力度,这给炼油工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3.2 柴油脱氮技术的前景

如何从高硫燃料中生产优质清洁低硫、低氮产品、提高石油的利用率、降低加工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是石化工作者新世纪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物脱氮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令人关注的方向之一。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微生物脱氮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技术,目前国外对微生物脱氮的研究集中在石油中非碱性含氮化合物的降解,尤其是咔唑及其烷基衍生物的降解研究上,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咔唑及其衍生物在石油氮化物中所占比例高,二是由于石油中的碱性含氮化合物较非碱性含氮化合物更易通过有机溶剂提取等方法去除,另外较之其他碱氮及非碱氮成分,咔唑被微生物降解的难度更大[3]。因此石油微生物脱有机氮研究一般选择以咔唑作为研究模式化合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新的研究方法,例如:[(CH2CH3)3NH][HSO4]酸性离子液体,它有别于传统的非加氢脱氮溶剂,可以减少设备的腐蚀和含油污水的产生,有效缓和后续加氢精制操作条件,尤其在焦化柴油脱氮时体现出更好的性能;还有喹啉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在脱氮中的应用,喹啉是一种有毒、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氮化合物,通过以喹啉为唯一氮源,富集培养筛选出19种能降解喹啉的菌株,通过喹啉降解实验筛选出降解喹啉较好的HY9菌株作为实验菌株,研究其对脱氮的有效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许维清.先进的加氢工艺在清洁柴油生产中的应用[J].化工技术,2010,12:7-11.

第7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R069 压电与声光

N052 压力容器

G189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E047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U562 烟草科技

A501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E053 岩矿测试

E157 岩石矿物学杂志

C00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309 岩石学报

V574 岩土工程技术

V037 岩土工程学报

C004 岩土力学

E500 盐湖研究

T054 盐业与化工

G962 眼科

G554 眼科新进展

J025 燕山大学学报

H016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A514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S031 遥测遥控

Z543 遥感技术与应用

S024 遥感信息

Z006 遥感学报

G403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G087 药物分析杂志

G877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G514 药物生物技术

G977 药学服务与研究

G440 药学实践杂志

G008 药学学报

G527 药学与临床研究

M023 冶金分析

M047 冶金能源

M026 冶金自动化

C503 液晶与显示

N079 液压气动与密封

N035 液压与气动

G605 医疗卫生装备

G482 医学动物防制

G333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G545 医学临床研究

* G865 医学信息学杂志

G281 医学研究生学报

G480 医学研究杂志

G265 医学影像学杂志

G964 医学与社会

G860 医学综述

G844 医药导报

G088 医用生物力学

N074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N066 仪器仪表学报

F024 遗传

G455 疑难病杂志

U054 印染

T104 印染助剂

G089 营养学报

D014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G649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B008 应用概率统计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C109 应用光学

T949 应用化工

D016 应用化学

A580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R033 应用激光

A015 应用科学学报

F035 应用昆虫学报

C008 应用力学学报

E122 应用气象学报

Z018 应用生态学报

C052 应用声学

B011 应用数学

B020 应用数学和力学

B001 应用数学学报

F10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M014 硬质合金

L027 油气储运

L50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Z538 油气田环境保护

L033 油田化学

E051 铀矿地质

K020 铀矿冶

T916 有机硅材料

D025 有机化学

M036 有色金属工程

* M504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K580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M020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N907 鱼雷技术

H998 渔业科学进展

Y020 宇航材料工艺

Y008 宇航计测技术

Y024 宇航学报

H909 玉米科学

G518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H039 园艺学报

C108 原子核物理评论

Q008 原子能科学技术

C057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A038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65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9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506 云南冶金

B013 运筹学学报

B522 运筹与管理

H989 杂草科学

H293 杂交水稻

Y057 载人航天

C100 噪声与振动控制

M043 轧钢

T569 粘接

X036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56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99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W010 长江科学院院报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J066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8篇

课程中文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高等数理方法 Advanced Mathematical Method

弹塑性力学 Elastic-Plastic Mechanics

板壳理论 Theory of Plate and Shell

高等工程力学 Advanced Engineering Mechanics

板壳非线性力学 Nonlinear Mechanics of Plate and Shell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

弹性元件的理论及设计 Theory and Design of Elastic Element

非线性振动 Nonlinear Vibration

高等土力学 Advanced Soil Mechanics

分析力学 Analytic Mechanics

随机振动 Random Vibration

数值分析 Numerical Analysis

基础工程计算与分析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Founda tionEngineering

结构动力学 Structural Dynamics

实验力学 Laboratory Mechanics

损伤与断裂 Damage and Fracture

小波分析 Wavelet Analysis

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 Analytical Method of Finite Element andBoundary Element

最优化设计方法 Optimal Design Method

弹性力学 Elastic Mechanics

高层建筑基础 Tall Building Foundation

动力学 Dynanics

土的本构关系 Soil Constitutive Relation

数学建模 Mathematical Modeling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Theory and Technology

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网络理论与多媒体技术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医用电子学 Electronics for Medicine

计算微电子学 Computational Microelectronics

集成电路材料和系统电子学 Material and System Electronic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网络集成与大型数据库 Computer Network Integrating Technology and Largescale Database

现代数字系统 Modern Digital System

微机应用系统设计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 Design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Moder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ies

网络信息系统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图像传输与处理 Image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图像编码理论 Theory of Image Coding

遥感技术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 Design of Virtual Instrument System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 Signal Processing for Biology and Medicine

光纤光学 Fiber Optics

VLSI的EDA技术 EDA Techniques for VLSI

电子系统的ASIC技术 ASIC Design Technologies

VLSI技术与检测方法 VLSI Techniques & Its Examination

专题阅读或专题研究 The Special Subject Study

信息论 Information Theory

半导体物理学 Semiconductor Physics

通信原理 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现代数理逻辑 Modern Mathematical Logic

算法分析与设计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lgorithms

高级计算机网络 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s

高级软件工程 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数字图像处理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知识工程原理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Formal Languages and Automata

人工智能程序设计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ming

软件质量与测试 Software Quality and Testing

大型数据库原理与高级开发技术 Principles of Large-Scale Data-Bas e andAdvance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 Natural Intellig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ix操作系统分析 Analysis of Unix System

计算机图形学 Computer Graphics

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 Internet and Intranet Technology

多媒体技术 Multimedia Technology

数据仓库技术与联机分析处理 Data Warehouse and OLAP

程序设计方法学 Methodology of Programming

计算机信息保密与安全 Secrecy and Security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分布式系统与分布式处理 Distributed Systems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并行处理与并行程序设计 Parallel Processing and Parallel Programming

模糊信息处理技术 Fuzz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人工神经网络及应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Unix编程环境 Unix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计算机视觉 Computer Vision

高级管理信息系统 Advanc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理论及方法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Information nSystemIntegration

计算机科学研究新进展 Advances in Computer Science

离散数学 Discrete Mathematics

操作系统 Operating System

数据库原理 Principles of Database

编译原理 Principles of Compiler

程序设计语言 Programming Language

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

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学 Logic in Computer Science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Object-Orient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高等数值分析 Advanced Numeric Analysis

人工智能技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软计算理论及应用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oft-Computing

逻辑程序设计与专家系统 Logic Programming and Expert Systems

模式识别 Pattern Recognition

软件测试技术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高级计算机网络与集成技术 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grationTechnology

语音信号处理 Speech Signal Processing

系统分析与软件工具 System Analysis and Software Tools

计算机仿真 Computer Simulation

计算机控制 Computer Control

图像通信技术 Imag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人工神经网络及应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计算机技术研究新进展 Advance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环境生物学 Environmental Biology

水环境生态学模型 Models of Water Quality

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环境生物技术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水域生态学 Aquatic Ecology

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Study Methodolog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藻类生理生态学 Ecological Physiology in Algae

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Aquatic Animal

专业文献综述 Review on Special Information

废水处理与回用 Sewage Disposal and Re-use

生物医学材料学及实验 Biomaterials and Experiments

现代测试分析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s

生物材料结构与性能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Biomaterials

计算机基础 Computer Basis

医学信息学 Medical Informatics

计算机汇编语言 Computer Assembly Language

学科前沿讲座 Lectures on Frontiers of the Discipline

组织工程学 Tissue Engineering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高等生物化学 Advanced Biochemistry

光学与统计物理 Opt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图像分析 Image Treatment

数据处理分析与建模 Data Analysis and Constituting Model

高级数据库 Advanced Database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

多媒体技术 Technology of Multimedia

软件工程 Software Engineering

药物化学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功能高分子 Functional Polymer

InternetIntranet(英) InternetIntranet

程序设计方法学 Methods of Programming InternetIntranet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Polym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医学电子学 Medical Electronics

现代仪器分析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仪器分析实验 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

食品添加剂 Food Additives Technology

高级食品化学 Advanced Food Chemistry

食品酶学 Food Enzymology

现代科学前沿选论 Literature on Advances of Modern Science

波谱学 Spectroscopy

波谱学实验 Spectroscopic Experiment

食品贮运与包装 Food Packaging

液晶化学 Liquid Crystal Chemistry

高等有机化学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功能性食品 Function Foods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 Food Nutrition and Hygiene

食品生物技术 Food Biotechnology

食品研究与开发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有机合成化学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食品分离技术 Food Separation Technique

精细化工装备 Refinery Chemical Equipment

食品包装原理 Principle of Food Packaging

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 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 of Surfactant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Products

食品工艺学 Food Technology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食品分析 Food Analysis

第9篇

药学专业作为药学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教育平台,担负起培养大量药学专门人才的重任。现代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全球药品研发领域的客观现状使得对药物研发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因此,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之一就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医药人才。药学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学科,药学教学应该紧紧加强实践教学这一学科基石,着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造就理论知识扎实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药学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作用。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了药物的化学结构、中英文名称、理化性质、合成方法、体内代谢、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等基础内容,还包括了药物的发现、发展、优化、新理论和新技术、新药研发动向等。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其结构优化,它是新药发现和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药学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药物化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新药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创制安全高效的新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开发有某种活性且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对其结构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和优化以期创造出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小的新药;改造现有的药物或有效化合物以期获得更为安全和有效的药物。故药物化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教学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均是针对药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按部就班地根据书本上已有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去操作,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教授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但却没有给学生以自我发挥的机会,很容易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束缚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设计性实验的引入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那么如何在药物化学实验中实施设计性实验教学呢?首先,由任课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及要求,其次,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相关实验操作[2-5]。这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需要完成更多的课前准备工作:从课题选择、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结果分析等多个环节入手进行准备,充实和完善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选择了药学本科已经掌握了有机合成基本知识的大三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6-8]。

1 如何设计课题

1.1 实验课题的选择

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课题的选择呢?这首先需要教师完成很多的课前准备工作,譬如原料是否容易获得、实验仪器能否满足、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实验时间的长短、参与人数的多少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机化学》课程的开展情况和学生具体学过了哪些基本操作,在药物化学设计性实验课程中如何从更深的层面来进行研究性学习。

我校学生在已有课程中已经学过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在设计性实验课程中选择扑热息痛这一经典的解热镇痛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药物化学专业的基本要求、特点以及设计性实验的题目和内容设计的原则,讨论后提出了《扑热息痛的合成》这个题目和本实验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学生三到四人一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各自选取不同的合成路线来进行方案设计。

1.2 实验方案的设计

在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中,通常都会给出具体的原料和试剂用量,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只需机械性、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虽然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也都能及时帮助解决,但学生的实验的主动性不能得以体现。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供学生参考,实验方案需要学生通过文献调研自行设计,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查阅文献、如何通过整理分析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实验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成败与否。授课教师首先要讲解如何进行专业文献的查阅,并对学生的文献查阅进行指导,譬如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或现有的图书期刊等,网上资源主要包括一些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如Scifinder和Beilstein检索,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ACS、Elesevier、Wiley-Blackwell等,另外还包括专利文献的检索和获取,二次文献的使用等等。之后每组学生再就各自选题查阅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并讨论分析。本着节省经费、操作简便、安全无毒的原则,讨论每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及可行性,选定最优的合成路线。接下来就各组实验方案进行组间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独立思考并如何解决问题。各组学生经过多次组间讨论以及与教师的讨论都可完成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要求、仪器试剂、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及参考文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如何实施实验

2.1 实验的前期准备

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任课教师、实验教辅人员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学生依据实验方案列出所需设备和仪器试剂等,提前一周递交给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辅人员再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准备所需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试剂,另外,实验教辅人员还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仪器。任课教师需进行预实验,在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对该药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检索和总结,找出适合实验室操作的多种合成方法和路线。在预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列出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对各条路线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每步反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前要向学生特别强调安全问题及注意事项。

2.2 实验的具体实施

以“扑热息痛的合成”为例,除了让学生了解设计扑热息痛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1就是学生查阅的扑热息痛的几种常用合成路线及各条路线的优缺点。

具体方案如下:①学生提前一周从网上查阅药物的合成方法,完成相应药物合成方法的综述,并说明现行的工业生产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实验室合成工艺路线。②进行组间讨论,方案经教师审阅后,若方法合理,条件具备,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③学生依据与教师研讨的结果,在一周内写出相关药物的合成方法的具体操作步聚,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包装化学反应方程式,原料的物化常数,原料的配料比,反应所用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反应的装置图,反应的关健控制点,产品纯化的方法,预期的收率等。④要求学生按事先规定的投料比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做好实验记录。⑤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为学生药物化学实验考核的主要指标。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再讲解实验内容,而是鼓励学生按照各自查阅好的实验方案完成具体操作,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并不立刻给出建议,而是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研讨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发现基本上每组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方案,达到预定的目标,取得了预期成果。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不够仔细,很多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上只有几组简单的实验数据;二是部分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导致实验进程的延缓或结果的误差;三是教师对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不足,譬如个别试剂短缺造成实验进度减慢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都有待逐步解决,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善设计性实验教学。

图1 扑热息痛的常用合成路线及各自的优缺点

2.3 实验的分析总结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分析总结实验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思考与整理,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他们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

各组学生均要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讨论等几部分,主要讨论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对不同反应路线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分析实验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然后师生一起总结交流,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所采用的合成路线及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分析利弊,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并对其进一步研究。

3 如何分析总结实验效果

在药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为辅助,他们需要提出实验课题,做好文献调研工作和预实验,与学生分析讨论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是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学生的一些新思维、新想法也启发了教师,使得教师对课堂及课题的掌控能力及对学生的引导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以往验证性实验的机械操作者变为实验设计者,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讨论各种合成路线的优势和弊端,从而确定出最优的实验方案。通过这些动脑、动嘴、动手的环节,也让学生们爱上了实验课,变以往较为枯燥的实验课为课堂气氛活跃、科学思维活跃的创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