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博物馆年终总结

时间:2022-05-03 04:58:15

导语:在博物馆年终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谭冰若先生把毕生心血都花在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研究中,主张社会主义音乐应该“大力弘扬民族音乐,积极普及古典传统音乐,严肃认真地引导通俗音乐”。几十年来,谭冰若先生矢志不渝的精神对中国的音乐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本次专访围绕谭先生获金钟奖的“终身成就奖”的感想以及他一生的音乐思想等问题进行采访。

沈如东,1956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一级舞美设计师,吉林动画学院专家级教授。1973年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30多年间共创60余部集动画片。曾为《南郭先生》、《水鹿》、《葫芦兄弟》、《宝莲灯》等动画片做动作设计,执导了影院动画片《白雪公主与青蛙王子》、系列动画片《十二生肖》、《聪明的笨小猪》、《魔鬼芯片》等。作品曾获国务院文化部“华表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铜奖”等10余项国内外奖项。

“我从小喜欢动手制作,父亲也很支持我,抽空还让我学习了摄影、照片冲印技术。我在自己家里拍照、洗印、显影、定影、调配药水等等,全部是自己做的。”沈如东说。

摄影和印制照片,是沈如东接触的第一门艺术技艺。但是,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电子器械。在中学时期,沈如东曾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而他的电子课程――《工业常识》在全班也是最优秀的。那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一般人家都没有,沈如东就自己组装了一个电视伴音接收器,这套设备没有图像,但是可以收听电视机中播放的节目声音。这应该算是沈如东“触电”的开始。

1970年,沈如东就读于上海建东中学(该校在当时算是上海比较好的一所,现已不存),他所在的班级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班主任是一位教授语文课的徐老师,擅长书法。他的板书写的非常漂亮,像一幅幅书法作品,细心的沈如东便一边上课一边模仿他的粉笔字,结果自己也练得一手非常漂亮的钢笔字。就这样,凭着这一“绝活”,学校的一些黑板报变成了沈如东的一幅幅艺术作品的模板。

高中毕业以后,沈如东原本打算在电子技术方面继续深造,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这个想法无异于空想,面对他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到工厂做工人,二是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按照当时的分配条件,沈如东既可以留在城市,也可以到农村去。恰好在这个时候,美影厂面向各个中学招生,在徐老师的推荐下,年仅18岁的沈如东因为“写的一手好字,擅出黑板报”的优势条件“稀里糊涂(沈如东语)”的来到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由于这个时期还处于阶段,尽管中断创作多年的美影厂已经恢复生产,但是社会上却没有一所高校培养专业的动画人才。为了动画事业的后继有人,美影厂做出了一大胆的举措,在厂内部举办了一个两年制的技校班,即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技校,共招生30人。教师全部由美影厂主创人员担任,如熊南清、潘国祥、陆青、梁力克等7名专业老师,同时还有从其他制片部门抽调过来的老师,使用的教材是60年代初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动画教材。

来到美影厂的技校班以后,沈如东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美术基本功,对动画更是一无所知,而同班的部分同学美术基础已经非常好,素描、线描等专业课都画得非常棒,而“素描”是什么东西对沈如东而言全无概念。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努力赶超上去,慢慢的,我的成绩也就上去了。”

两年学习期间,沈如东先后在由唐澄、邬强执导的动画片《大潮汛之夜》摄制组描线部门实习,以及参加何玉门执导的动画片《渡口》摄制组的动画实习,在这部片子里,他第一次为原画设计熊南清(动画班主任)加动画,在实际拍摄中锻炼了绘制动画片的技巧。

结束技校班的学习之后,沈如东又参加了王树忱执导的动画片《小石柱》摄制组实习,从事部分动画镜头设计工作。从60年代中期到结束,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动画片的创作题材主要以歌颂英雄人物为主的现实题材,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因此,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在艺术表现上朝真人电影(故事片)靠拢,创作了一批不像动画的动画片。《小石柱》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在这部片子创作中,摄制组深入到上海市少体校,体验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把动画人物设计得非常逼真,写实风格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小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得与现实生活中的一样准确。尽管有人批评这种“故事片风格”的动画束缚了动画电影的特性,但这对于刚加入这一团队的新人沈如东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80年代中期,美影厂在拍摄系列剪纸片《葫芦兄弟》时,沈如东和其他的动作设计人员,再次把这种“写实”的动画技术应用到剪纸片的创作中,创造出了真正的“剪纸动画”,才有了《葫芦兄弟》像动画片而不像剪纸片的错觉看法。

技校毕业后,美影厂为了充实剪纸片组的力量,沈如东和姚光华等比较优秀的学生被分配到剪纸片组。考虑到剪纸片的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剪纸片组特地为他们新进的几个人举办了一个专业的“剪纸训练班”。学习期间,沈如东比较系统的接受了胡进庆、钱家、王柏荣、刘凤展等人的专业指导。1977年,钱家、王柏荣联合执导剪纸片《山伢子》的摄制时,沈如东还被抽调出来参与影片的动作设计。训练班学业后期,作为这个班级的汇报作品,全体学员在胡进庆的指导下,拍摄了剪纸片《山羊回了家》。

“训练班结束以后,谁将留下来做正式动作设计要考试决定”,沈如东说,“当时,钱运达在美影厂是一个比较公正的权威专家,选拔考试非常严格,试题内容也由他来制定,完全按照正规的考试方法,整整考了两天。考试内容有素描、色彩、速写,线描、人物制作,剪纸人物的绘制,以及动作设计等。”据说当时厂里规定的名额只有两个,参加这次考试的却有9人,沈如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赢得了从事动作设计的资格。

由于在《山伢子》一片中的出色表现,1979年,沈如东开始在王柏荣和钱家导演的作品中担任动作设计,这一年他和唐令渊一起完成了《刺猬背西瓜》的动作设计,1981年又参加了由王柏荣与钱家执导的剪纸片《南郭先生》摄制组,担任该片的动作设计。“记得80年代初期我们搞《南郭先生》,这是画像砖风格的。我们曾经到陕西西安、四川成都等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以后我们还要研究如何表现画像砖的艺术效果,最后还要去学丝网印刷,网版都是自己做的。所有主创人员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我是负责动作设计的,也要去研究这些,印刷出来以后再制做成人物形象,每一道工序都要自己亲手去完成。”沈如东回忆说。影片注重在人物设计、动作设计方面的精雕细琢,为动画片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风格,整体效果呈现出古色古香的汉风韵味。

《抬驴》是继《南郭先生》之后,同年拍摄完成的另一部剪纸片,该片尽管也是由王柏荣执导,但风格上却截然不同,本片借鉴了北方年画的艺术风格,色彩艳丽,画面清新,情节诙谐,讽刺了生活中那些不能坚持己见而随波逐流的人。影片拍摄时采用了前期录音、然后绘制的拍摄流程,沈如东除了负责其中的一场重头戏的动作设计之外,还并尝试了该片的后期剪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

1985年,周克勤邀请沈如东参加剪纸片《水鹿》的拍摄。影片根据台湾民间故事改编。讲述一对蛮不讲理的孪生兄弟,他们除了虐待小动物,还经常捉弄一个双目失明的孤寡老婆婆,结果自己也遭到了应有的惩罚。在善良的老婆婆的帮助和水鹿的考验下,俩兄弟最终弃恶从善,不仅治好了自己的伤残,还医治好了阿萨普的眼睛。相比动画片而言,用剪纸片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刻画兄弟俩的调皮、顽劣的性格,沈如东设计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扭身,两只眼睛一只眨一只闭,把那种调皮男孩的感觉表现得非常生动传神,导演周克勤看后,也忍不住拍手称好。

从第一次接触动画开始,沈如东的勤奋和努力便赢得了众多前辈们的赏识。从第一次负责影片的动作设计,他的天资和才华便取得了同行业界的认可。他先后与何玉门、王树忱、钱运达、王柏荣、钱家、周克勤、胡进庆、常光希、沈祖慰等导演合作,为他在剪纸片创作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连当时正处于养病中的胡雄华先生也向他伸出了邀请之手,希望能在病愈后与他合作。遗憾的是,胡雄华先生过早的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剪纸片,也成为了沈如东学习剪纸动画的一大遗憾。

“在那个阶段,我参与了很多剪纸片的动作设计,《葫芦兄弟》算是我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担任首席。”沈如东在谈起自己的创作经历时依然很自信的说,“拍摄完成以后,《葫芦兄弟》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并荣获许多国家级荣誉,为此,我还得到了美影厂第一个动作设计个人奖呢。那个时候,有人说我们拍不好《葫芦兄弟》,理由是剪纸片不可能跟动画片相比。动画片的动作是很“柔”的,剪纸片以侧面为主,所以说最后你会发现这部剪纸片跟其它的剪纸片不一样,他有很多‘动’画的成分在里面,是真正的‘剪纸动画’。我们这些搞设计的都比较有个性,尤其我们这些少壮派一听这话,就不服气了:凭什么说剪纸片的动作就不如动画片的好,动画片能做到的,我们剪纸片也能做得到。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把各种绝招全都拿了出来,每次看样片的时候,大家看到好的动作设计镜头都拍手称好,精彩啊!以前从来没有过剪纸片审看样片,摄制组成员会显得那么激动。”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葫芦兄弟》中,那个蛇精化作人形,嘴巴里吐出舌信子的情景就是由沈如东独创的。

80年代后期,电视机在广大家庭中普及,供电视台播放的系列片成为电视动画的主流,这也是动画创作者必须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就在这个时候,沈如东走向了他人生中的导演创作生涯。由他创作的剪纸片多以系列片为主,如《十二生肖》、《小猪系列》、《魔鬼芯片》等,而1991年他与攸扬联合执导的《快乐的买买提》,是他唯一执导的一部短片,1995年与钱运达、伍仲文合作执导的《白雪公主与青蛙王子》,是他执导的中国第一部中德合拍影院剪纸动画片。

“《十二生肖》这部系列片是我与伍仲文、龚金福三人合作的,可以说创作得比较艰难,那个时候美影厂人才流失严重,美影厂很多动画主创到南方的动画公司打工,而我这里又要留住人才继续搞创作。还好,影片最后总算是完成了。”系列片《十二生肖》共13集,该片由上海美影厂自己投资、自己发行的第一部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摄制的美术片,从制作到投入市场,完成了中国美术电影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但在谈及这部作品时,沈如东依然流露出许多遗憾,但对当时的创作环境,他也只能用“无奈”二字来一笔带过了。

剪纸片《魔鬼芯片》是上海美影厂生产的系列剪纸片的最后一部,也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电影”时代的最后一部剪纸片,这也是沈如东所拍摄的作品中倾注心血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在拍摄这部系列剪纸片时,摄制组首先改革了一贯使用的手工绘制手段,采用电脑扫描、打印等新的技术手段,从而确保人物制作这一环的速度和质量。其次,改胶片拍摄为电脑摄像,为提高影片的拍摄速度和动作质量提供了技术保证。重要的是,此时的剪纸片摄制组成员仅有鼎盛时期的一半,而制作任务却是鼎盛时期的两倍。因此,在后期一年半的摄制中,沈如东顶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天天加夜班,没有星期天,据说头发都脱落了很多。“按照厂里当时片面追求分钟数量要求是一年半完成拍摄。我跟编剧凌纾认为:一年半时间可以拍完,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要求,这部片子肯定是一部烂片。为此我们顶着很大的压力,我跟凌纾咬定:哪怕是被领导批,我们也要讲求质量。”影片最终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拍摄完成,由于不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时任领导十分不满,所以该片没有做任何的宣传措施,便投入市场,播映不久,上海电视台和上海东方电视台曾就美术片的收视率做了一个调查,该片居然高居榜单前列。

《魔鬼芯片》是继《葫芦兄弟》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全片共26集、52本、572分钟的长度,2002年获第十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美术片优秀奖,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肯定。尽管当年美影厂年终总结,时任领导只字不提获奖名单中的《魔鬼芯片》,但广大创作人员及观众心中自有公论。

从2005年起,这位从事动作设计出身的动画片导演,除了活跃在动画创作和学术交流的战线上,还与时俱进地走上了动画教育的前沿阵地,在一些重要的学术会场也时常可以看到他那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中肯而可行的经验之谈。在吉林动画学院执教期间,他身兼多职,肩负着学科带头人、动画系主任的职务,培养了一大批动画专业的后备力量,指导学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参加比赛并获奖。近期,略显清瘦的他又在为上海电影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而忙碌着……。在他的心里,尽管一直希望能够继续执导动画影片,但他更清楚,他现在所做的这些社会公益工作,对现时的以及未来的中国动画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以己之力,可以成就一部作品,以社会公益之力,可以创造中国动画之未来。沈如东,也在时刻努力着!